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比较广告中侵犯商标权的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在纷繁复杂的广告形式中,比较广告以直观而明确的特点受到大众青睐。但是以“比较”为手段的广告涉及到是否正当使用比较方法、是否合法使用他人商标、是否造成消费者的混淆等问题。作为广告行政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在监管比较广告时缺乏法理指导和实践经验。今年,我国《广告法》最新修订草案中对直接比较广告开禁的条款证实了比较广告地位合法化的发展未来。本文拟在分析比较广告侵犯商标权的具体构成上,对完善我国比较广告法律制度和行政监管制度提出若干建议。正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对象的明确
     这部分首先从商标权的概念以及侵犯商标权的构成要件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侵犯商标权的概念界定。其次,归纳了比较广告的基本特征,列举了比较广告的四种类型,阐述了比较广告的合法性原则。
     第二部分:对比较广告中侵犯商标权行为的范围分析
     这部分先归纳出侵犯商标权有使用侵权、销售侵权、针对商标标识的侵权以及辅助侵权等四种表现形式。其次,按照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将商标侵权划分为:1.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2.典型商标侵权、驰名商标侵权和特殊商标侵权。随后,界定比较广告中侵犯商标权的具体范围,并指出三种比较广告侵犯商标权的例外情况。
     第三部分:比较广告中典型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
     首先从典型商标侵权行为的判定核心标准——混淆出发,简述混淆理论的法律基础,混淆认定的主体,混淆认定的影响因素,以图表形式标明关系。其次,分别认定了其他判定因素:商标相同或近似、商品相同或类似、比较广告中与在先商标权人的竞争关系、在先商标的影响力和其他因素。
     第四部分:比较广告中驰名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
     这部分介绍了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商誉以及知名度的认定,将商标宣传使用程度与显著性、商誉、知名度的关系以图表标出。分析了驰名商标侵权行为中的无谓竞争关系。最后,提出驰名商标淡化理论,详细分析了比较广告弱化、丑化、退化驰名商标的行为。
     第五部分:工商部门保护比较广告中的商标权的问题及对策
     这部分阐述了当前工商部门以保护商标权为目的监管广告业的现状,分析工商部门保护比较广告中商标权的立法和执法难点,提出健全违法比较广告的法律责任、设立比较广告合法标准、引入反淡化条款、加大媒体连带责任等立法建议,以及提高行政强制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深化行业信用建设的监管建议。
     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is a great growth in advertising. Among the complicated and variable forms of advertisements,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akes the favour of the public because of its visual and clear characteristics. But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will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use of incorrect methods, the illegal application of others’trade mark, and the result of causing consumers a lot of confusions. As the supervision department,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reau lacks leg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supervision of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his year, the revised draft of Trademark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firms that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has a legal developing fu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nite composition of infringement of a trade mark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hen offers some proposals about legal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One: Recogni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ly,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ion of trademark and constitutions of infringement on trademark, this part puts a definition of infringement on trademark. Secondly, it concludes essential feature, lists four types, and then clarifies the legal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Part Two: Analysis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his part summarizes four forms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use infringement, sale infringement, mark infringement and auxiliary infringement. According two normal methods, it classifies trademark infringement into:1. Direct infringement and indirect infringement;2. Typical trademark infringement, well-known mark infringement and special trademark infringement. Then it reaches the scope of trademark infringement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and points out the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
     Part Three: Establishment of typical trademark infringement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his part begins with confuse theory, confuse subject and effect factors, based on the core criteria judgment of typical trademark infringement, and illustrates their relationship. Secondly, it establishes other determine factors separately: sameness or similarity about trademarks and product, competitive relation between two owners of trademarks, effect of prior trademark and other factors.
     Part Four: Establishment of well-known mark infringement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ndards of well-known mark, distinctiveness of well-known mark, goodwill of well-known mark and publicity of well-known mark. It illustrate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using trademark and distinctiveness, goodwill, publicity, then analyses wasteful competition in well-known mark infringement. Finally,this part discusses dilution theory, analyses blurring, tarnishement, genericide in detail.
     Part Five: Problems and methods to protect trademark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reau
     This part elaborates the situations of how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ureau supervises trademark in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nowadays, analyses the difficulty in legislation and enforcement about protecting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puts forward the intensified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illegal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legal standards of comparative advertising, draws anti-dilution clause, increases joint responsibility of media, and also advises boosting administrative power, increasing law enforcement, and building credit business in advertisement.
     Conclusion: Summarize the whole passage.
引文
1魏森:《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2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2页。
    3邰启扬等:《实用广告技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8页。
    4白云伟:“论商标侵权行为及其认定与归责”,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4页。
    7胡开忠:《知识产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页。
    8魏森,前注[1],第75页。
    9曾陈明汝:《商标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10陈耀东:《商标保护范围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6页。
    11蒋志培:“如何理解和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4期,第28页。
    12黄晖,前注[3],第72页。
    13曾陈明汝,前注[11],第196页。
    14刘剑文、崔正军主编:《竞争法要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1-54页。
    15种明钊:《竞争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6李国光主编:《知识产权诉讼教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80页。
    17郑友德、杨国云:“现代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竞争关系’之界定”,《法商研究》,2002年第6期,第56页。
    18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19杨立新:《侵权行为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21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以商标显著性为中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22黄晖,前注[3],第57-63页。
    23梁上上:“论商誉和商誉权”,《法学研究》,1993年第5期,第38页。
    24梁彗星:《民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8页。
    25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9页。
    26刘晓军:“商标淡化的侵害对象研究”,《知识产权》,2002年第1期,第92页。
    27冯晓青:《知识产权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439页。
    29张剑峰:“商标淡化理论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6页。
    30冯晓青、杨利华:《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31高雁:“我国比较广告的法律规制现状及思考”,《河北法学》,2010年3月,第28卷第3期,第198页。
    [1]曹中强主编:《中国商标报告》(1-5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2]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以商标显著性为中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傅慧芬编著:《西方广告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冯晓青主编:《商标侵权专题判解与学理研究》,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
    [5]冯晓青、杨利华:《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司编著:《广告审查问答》,北京:工商出版社,1996年版。
    [7]黄晖:《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8]黄晖:《商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李德成:《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0]来小鹏:《知识产权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唐见林、王超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100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版。
    [12]邰启扬等:《实用广告技巧》,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
    [13]魏森:《商标侵权认定标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王莲峰主编:《商标法案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曾陈明汝:《商标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法连、赖清阳编著:《美国商标法判例解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7]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编:《专利法、商标法修改专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8]周茂君:《广告管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祝铭山主编:《工商行政诉讼》,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0]张玉敏主编:《中国欧盟知识产权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白云伟:“论商标侵权行为及其认定与归责”,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2]董静驰:“比较广告中商标侵权的认定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7月。
    [3]关琳:“对比较广告侵权性的认识”,《法学研究》,2007年第2期(总第103期)。
    [4]龚文艳:“论不当比较广告的竞争法规制”,《法学研究》,2009年5月(总第124期)。
    [5]洪娟:“论比较广告与商标侵权”,《市场论坛》,2006年第2期(总第23期)。
    [6]姜红:“比较的智慧——从六大品牌竞争策略看比较广告的中国方法”,《中国广告》,20079年第9期。
    [7]黎长志:“‘花都现象’透视”,《中华商标》,2000年第3期。
    [8]李德成:“绕开比较广告侵权陷阱”,《广告主》,2005年第11期。
    [9]李光斗:“王老吉比可口可乐运气差”,《现代企业文化》,2009年第7期。
    [10]李冠美:“浅析驰名商标的淡化和反淡化保护”,《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6期。
    [11]李军林:“比较广告的法律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广告》,2009年第6期。
    [12]刘德芸、张代民:“论比较广告中商标权的保护”,《商界》,2006年第9期(总第191期)。
    [13]刘继峰:“论商标侵权行为与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交错’”,《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36卷第4期)。
    [14]刘伟:“商标侵权的认定与处理”,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
    [15]刘晓丹:“论我国广告监管体制革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5期。
    [16]马海荣:“比较广告法律问题研究”,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17]聂隽:“论对商标侵权案件行政执法与司法的无缝衔接”,《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26卷第4期。
    [18]宁菲菲:“从百事可乐广告看比较广告立法”,《财经界》,2006年第11期。
    [19]潘晓宁:“比较广告中的商标合理使用问题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0]彭学龙:“商标混淆类型分析与我国商标侵权制度的完善”,《法学》,2008年第5期。
    [21]钱飞:“驰名商标淡化侵权的认定和救济”,《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总第516期)。
    [22]唐栋:“商标侵权行为之认定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0月。
    [23]唐煜博:“论商誉的法律保护”,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24]田翠华:“商标淡化评析”,《法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25]王静:“试论商标淡化的立法与完善”,《新疆社科论坛》,2009年第5期。
    [26]魏森:“论商标的淡化——以美国法为中心的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7月。
    [27]卫中亮、常明涛:“我国比较广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6月总21卷第3期。
    [28]吴莉丽:“我国广告审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民营科技》,2008年第10期。
    [29]谢春林:“比较广告在我国的现实运用分析”,《商场现代化》,2005年4月(总第446期)。
    [30]杨柳、郑友德:“从美国Moseley案看商标淡化的界定”,《知识产权》,2005年第1期。
    [31]药恩情等:“论媒体广告违法行为的法律规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2]叶文庆:“比较广告及其法律规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33]易杨:“关于商誉侵权行为构成中几个问题的辨析”,《法学杂志》,2009年第10期。
    [34]余丽萍:“论驰名商标国际保护的趋同化发展”,《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3卷第3期)。
    [35]张静、李鹏:“比较广告——市场竞争中的‘擦边球’”,《商场现代化》,2008年7月(总第546期)。
    [36]张剑峰:“商标淡化理论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37]张澍彦:“商标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司法认定”,《科教文汇》,2009年第2期。
    [38]张昕:“商标显著性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华商标》,2009年第2期。
    [39]张心全:“知名度是商标侵权的重要判定基础”,《中华商标》,2009年第2期。
    [40]郑秋英:“论商标侵权行为的认定”,《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5卷第2期)。
    [41]郑友德等:“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对象”,《知识产权》,2008年第5期。
    [42]郑友德、万志前:“论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标权益的平行保护”,《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
    [43]周燕:“我国目前商标权行政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5期。
    [44]“英国拟就比较广告与商标侵权的关系问题请示欧共体法院”,《中华商标》,2007年第1期。
    [1]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http://www.saic.gov.cn/
    [3]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虚假宣传与比较广告的判断标准”, 2003年12月,http://www.sipo.gov.cn/sipo2008/yl/2003/200804/t20080402_365301.html
    [4]中华商标网:http://www.cta.org.cn/
    [5]“劲量电池——一直走,不停歇”,2008年9月9日, http://www.qmyy.com/news/alone_news_show.aspx?id=200809090000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