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中国古代题画诗中的文论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作为诗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题画诗不但具有诗歌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特殊的文学艺术价值。题画诗中反映出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理论十分丰富。从文学艺术的创作论、鉴赏论再到历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诗画关系问题在题画诗中都有反映。
     本文以中国古代题画诗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其中阐发艺术见解的题画诗。在正文的写作中,首先分析论证从中国古代题画诗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思想是文论和画论相通的产物,它们既直接属于画论,同时又是文论思想的一部分。继而通过分析大量中国古代题画诗,从创作论、鉴赏论、诗画关系论三个方面分别说明题画诗中蕴含的文论思想。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含有文论思想的题画诗的价值。
There is a very long history about the painting poems in our country. It was cultivated by Chinese painting and poem. Painting poems not only have the essentials of Chinese poems, but also have the special literature and art value.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in poems on painting. It contains the theory of writing, the theory of appreci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ms and paintings and so on.
     The theme of this paper is the literature criticism Chinese classic painting poems. It can be accounted from three aspect. First, show the theories in these painting poems are commun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painting criticism. They are contained by painting criticism and also a part of literature criticism. Second, using some examples to show that there are theories in painting poems. It contains three parts: the theory of writing, the theory of appreci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ms and paintings. Last, through reviewing the paper, I want to show the value of painting poems within theories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art.
引文
[1]孔寿山.论中国的题画诗.文艺理论与批评[J].1994年,第6期:105.
    [2]周积寅、史金城.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M].浙江:西泠印社,1985年.1.
    [3]阎丽杰.论题画诗的体式特征[J].北方论丛.2007年,第2期:21.
    [4]赵忠山.中国古代题画诗意蕴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24.
    [5]孔寿山.论中国的题画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6期:109.
    [6]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7]王士禛.带经堂集·蚕尾文集[M].上海:上海锦文堂,民国十年.6.
    [8]方薰.山静居画论(卷下)[M].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457.
    [9]孔寿山.论中国的题画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6期:109.
    [10]周积寅、史金城.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M].浙江:西泠印社,1985年.2.
    [11]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166.
    [12]唐·房玄龄.晋书.转引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519.
    [13]傅璇琮、陈华昌.唐代诗画艺术的交融[J].文史哲.1989年,第4期.
    [14]常存文.论中国古代诗画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2.
    [15]明·沈颢.画塵·落款四则.美术业书第六集(一)[M].第二版.上海:上海神州国光社,民国九年.5.
    [16]贺文荣.唐代题画诗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10.
    [17]金岳霖.论道[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5年.15-16.
    [18]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一八·艺术类[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812-19.
    [19]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M].俞剑华注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1.
    [20]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54.
    [2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1.
    [22]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东海大学建校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稿.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346.
    [23]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四[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86.
    [24]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7.
    [25]叶嘉莹.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8.
    [26]北宋·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宗伯集(卷一).转引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511.
    [27]谭令仰.古代文论萃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12月.172.
    [28]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一八·艺术类[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812-4.
    [29]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转引自:历代论画名著汇编[M].文物出版社,1982年.14.
    [30]刘禹锡.刘禹锡集卷十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31]清·范玑.过云庐画论.转引自: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253.
    [32]唐·司空图著.杜黎均评析.二十四诗品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6月.61.
    [33]清·华琳.南宗抉秘.转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第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296.
    [34]清·笪重光.画筌.转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第2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814.
    [35]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二[M].转引自:谭令仰.古代文论萃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128.
    [36]张晶.论王夫之诗歌美学中的“神理”说[J].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38-43.
    [37]韩经太、陶文鹏.也论中国诗学的“意象”与“意境”说——兼与蒋寅先生商榷[J].文学评论.2003年,第2期:101-111.
    [38]刘文刚.试论我国古代诗论的美学特色.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编委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39]清·刘熙载.艺概·诗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薛雪.一瓢诗话.丁保福辑《清诗话》本.
    [41]清·王昱.东庄论画.翠琅玕馆从书本.转引自:谭令仰.古代文论萃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49.
    [42]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633.
    [43]清·盛大士.谿山卧游录·卷一.美术业书后集[M].上海:上海国粹学报社,乙卯五月.6.
    [44]庄子著,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109.
    [45]南朝梁·刘勰著.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396.
    [46]皎然.诗式·取境[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
    [47]明·李贽.李氏焚书卷三·杂说[M].上海:国学保存会,光绪戊申五月初版.
    [48]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一八·艺术类[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812-3.
    [49]宋·朱熹撰.金良年今译.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387.
    [50]谭令仰.古代文论萃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79.
    [51]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3年.29.
    [52]春秋·左丘明著.李梦生注释.左传今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251.
    [5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584.
    [54]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杭间、张丽娉.清华艺术讲堂[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7月,71.
    [5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523.
    [5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93.
    [57]李建中.诗性传统的断裂.徐中玉、郭豫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九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27.
    [1]清·陈邦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周积寅.史金城.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M].浙江:西泠印社,1985年.
    [3]吴企明.传世名画题诗品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丁炳启.题画诗绝句百首赏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年.
    [5]成复旺、蔡钟翔、黄保真.中国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6]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7]谭令仰.古代文论萃编[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9]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张强.中国画论系统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
    [1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12]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13]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14]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3年.
    [15]李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6]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
    [18]唐·张彦远著.俞剑华注释.历代名画记·卷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月.
    [19]李建中.诗性传统的断裂.徐中玉、郭豫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九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0]兴膳宏著,戴燕译.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1]张宝石.东坡题画诗的文化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97-99.
    [22]孔寿山.论中国的题画诗[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4年,第6期:105-109.
    [23]陈宪年.论中国诗与中国画的融通[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18-28.
    [24]阎丽杰.论题画诗的体式特征[J].北方论丛.2007年,第2期:21-24.
    [25]常存文.论中国古代诗画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1-115.
    [26]贺文荣.唐代题画诗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7]曾磊.唐代题画诗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年.
    [28]张克锋.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的会通[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