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六朝捣衣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六朝诗歌的研究方面,无论是重要作家的专人研究,还是六朝诗歌史的研究都相当繁荣。近年来,研究者们又开始关注六朝诗歌的专题研究,玄言诗、山水诗、游仙诗、咏史诗等热门专题先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咏物诗、宫宴诗、隐逸诗、挽歌诗、赠答诗等相对冷落的专题也陆续有了涉及。捣衣诗作为六朝诗歌中的一个门类,一直以来却只有《文选》、《玉台新咏》等诗歌集子中的零星著录和诸如《诗品》、《艺概》等诗论诗评中的简短评论。可喜的是,近年来,捣衣事象以及有关捣衣诗的赏析、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除了杨明《六朝诗魂》中的《六朝的捣衣诗》外,还有王宜瑗《创造与因袭——论六朝“捣衣诗”同题之作》,李晖的《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张晚霞、牛继清的《南北朝唐代诗歌中“捣衣”意象的嬗变》,岑玲的《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刘新静的《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李武军的《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何阿琚的《捣衣及砧声中的家园之恋和生命思考》以及一些赏析性作品和探讨捣衣事象等方面的文章。但把捣衣诗作为一种诗歌类型来研究,并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加以观照的还很缺乏,这不能不说是六朝诗歌专题研究上的一个遗憾。因此,做好六朝捣衣诗研究,正好可以弥补六朝诗歌诗型研究中这一方面的空白,既开拓了六朝诗史研究的新领域,又丰富了六朝诗歌类型研究的新类型,有益于当代学术界对六朝诗歌的研究工作。
     关于捣衣及捣衣诗,前人有一定的研究,但或因望文生义,或因论证方法的单一,对于史籍所载文献材料的处理不免流于简单化,得出的结论也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何为捣衣,捣衣诗的界定,捣衣诗的溯源,六朝捣衣诗产生的原因,捣衣诗的美学价值,捣衣及捣衣诗的文化意义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可探讨的空间。
     本文以六朝捣衣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诗歌的文本分析,结合民俗学、史学及考古学、纺织学、心理学、诗歌美学及其他相关理论、文献、史料等,运用文本细读、文史互证、统计归纳、对比等方法进行研究,解决了以下问题:
     首先,对捣衣及捣衣诗的内涵作出了恰当的解释和界定。通过文学、历史和科技文献资料、考古文献和文物、民俗文化等对捣衣起源进行考溯,进而对捣衣及捣衣诗的内涵作出恰当的解释和界定。
     第二,对六朝捣衣诗进行梳理,并与后世捣衣诗创作相比较,对六朝时促成捣衣诗发展和成熟的种种原因进行了考查,给六朝捣衣诗以诗歌美学的观照。
     第三,探讨了六朝捣衣诗的诗学意义,明确了捣衣诗在六朝发展的概况及其在六朝诗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通过六朝捣衣诗的研究丰富了六朝诗歌类型研究的领域;同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明确了六朝捣衣诗在促进唐代乃至后世捣衣诗创作的同时,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捣衣诗创作,从诗歌美学、文化传承及交流等角度给六朝捣衣诗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以恰当清晰地定位。
Research in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whether it is an important writer's hand research or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are quite prosperou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ers began to study the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Metaphysical Poetry, landscape poetry, poetry about immortals,Poems and other popular topics has been the academic attention,Yongwu poetry, Palace banquet poems, hermit poetry, elegy poetry, Zeng Da poetry is also a relatively neglected topic has been involved in succession. Daoyi a poem in a poetry category of the Six Dynasties.Has been only "Selected Works", "Yu Tai Xin Yong" and other poetry collections in the proceedings and sporadic, such as "Poetry", "Arts estimates" and other poems poetic commentary in the brief comments. Fortunately, in recent years, ramming things like clothing and related Daoyi poetry appreciation of the academic study of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ddition to Yang, "Soul of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Daoyi poem", there WANG Yi-Yuan " Creation and inherited-the Six Dynasties "Daoyi Poem" with the title, as, "Li Hui's" Tang "Daoyi" things like the origins of test. "Wan-Xia Zhang, Ji-Qing Niu's" Northern and Southern Tang Dynasty Poetry, "Daoyi" The Evolution of Imagery, "Cen Ling's" Whose anvil soon as next month gut a must-a prototype image Daoyi Poetry Exploration ", Liu Jing's" Daoyi Poetry and Ancient Military System of the evolution, "Lee Wu-jun's "ancient poetry in the" trace and clothing "and" anvil sound "image", Ho Ah Kui's "pound clothes and anvil Love the sound of their homes and lives of thought" as well as some appreciation of art work and to explore things like ramming clothing, etc. articles. However, the Daoyi poetry as a poetic type of research,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ry to be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of the almost non-existent, it must be said that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thematic studies on a pity. Therefore, to do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Daoyi research, just can make up for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poetry-based research gaps in this regard, both opened up new areas of research the Six Dynasties epic, but also enrich the study of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type of a new type conducive to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 sector research in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Pound and pound on clothing clothing poetry, our predecessors have some study, or because the words too literally, or by means of a single argument for the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ed in the material handling literature inevitably simplistic.the conclusions are not satisfactory,there are still many outstanding issues. than how to pound clothing. Daoyi definition of poetry, poetry Daoyi traceability,Six Dynasties Poetry Daoyi causes of Daoyi aesthetic value of poetry, clothes and ramming ramming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lothing Poems and so there are still many could explore space.
     In this paper, the Six Dynasties Daoyi Poe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poetry of the text analysis, combined with folklore, history and archeology, textile science, psychology, poetry, aesthetics, and other relevant theory, literature, history and so on,the use of text read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each card, statistical induction, compared to other methods for studies to address the following issues:
     First, the right clothes and ramming ramming the connotation of poetry made clothing appropriate to explain and define. Through literature, histor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ture,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folklore and culture, the origin of the trace and clothing dating back to test, and then right clothes and ramming ramming clothing poem to make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and definition.
     Second, the right to sort out the Six Dynasties Daoyi poetry, and with later Daoyi Poetry, compared to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Daoyi various reasons were examined, to the Six Dynasties Daoyi poem poetry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Thirdly, to explore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poetics Daoyi meaning clear Daoyi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in the Six Dynasties Six Dynasties poetry and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and value. Ramming through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of clothing has enriched research in areas of the Six Dynasties poetry; same time,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ethod, clear Daoyi Six Dynasties poetry as well as future generations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Poetry Daoyi while also promoting the Sino-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 and Japan Daoyi Poetry, from the poetry aesthetic,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change points of view to the Six Dynasties Daoyi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poetry in order to properly position clear.
引文
①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外篇下,第62页.
    ①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第531页.
    ①杨林.捣衣浅解[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第2期:第102—103页.
    ②钟全昭.“捣衣”释疑[J].文史杂志,2000,第5期:第75—76页.
    ③李少雄.“捣衣”、“砧声”者何——从民俗一辨.[J].西北民俗研究,1997,第2期:第105页.
    ④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第十一讲秋兴八首(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⑤(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605页下.
    ①郑珍.说文新附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176页.
    ②王国维.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卷二十七,第880页.“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水北发武都氐中,南经张鲁城东。……山上直路下出,不生草木。世人谓之女郎道。下有女廊庙及捣衣石,言张鲁女也。
    ③(宋)李昉.太平御览(第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7页.捣衣石,又名“女媭砧”。相传屈原的母亲死得很早,比屈原大10岁的屈姊女媭对他百般疼爱。女媭是一位贤德的女性,对屈原深怀姊弟之情,从小便由她取代了母爱。屈府虽然有若干佣人.但女媭有时候仍然亲手给屈原洗衣.似乎要从屈原的穿着上寻找有没有照顾不周的蛛丝马迹。捣衣石遗址在秭归东北方向的女媭庙前,捣衣溪畔,与濯缨泉隔溪相望。《宜都山川记》说:“屈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实迹于今已难寻觅。谭光沛《吟女媭》诗:“秭归永固溯开基,千古著名数女媭。贤德由来传淑训,婵媛非是表芳姿。捣衣溪畔砧仍旧,照面井中月上时。昔日绣花当此际,锦文满幅夜迟迟。
    ④(明)陶宗仪.说郛[M].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卷五十九.
    ⑤(元)王祯.农书(永乐大典本)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499—501页.
    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卷三,第47页.
    ⑦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卷五,第82页.
    ⑧(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卷五,第85页. 纺织原料。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145-146页.
    ①(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228页.
    ②汉书·地理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第158页.
    ③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307页.
    ④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307页.
    ⑤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二册,卷四十,第458页.
    ⑥刘向.战国策(高诱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7:卷十一,第97页.
    ①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十四册,十三上.第5795页
    ②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306页.
    ③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8: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二册,卷十七,第77页.
    ④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二册.卷二十一第261页.
    ⑤(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228页
    ⑥黄金贵.古代文化词意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第288页.
    ①热水缫煮后得到的仍然是生丝,生丝具有一定的纺织染色性能.但仍较生涩,必须经碱剂处理和清洗,才能较彻底地除去丝胶,使之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这项工艺《考工记》称“水湅”,现代染整学称练漂。
    ①所以,生丝经过缫煮、练漂和“捣”以后去除了丝胶和杂质,从而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265页.
    ②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1998: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二册,卷八,第82页
    ③蚕丝经缫煮后,其表面的大部分丝胶已经脱去,但丝腔内的丝胶尚未溶解,是为生丝。生丝已可以用于纺织较粗厚的织物,但较生涩.纺织染色性能都不太好。要织作精细优良的丝绸,必须经碱剂精练,将丝腔中的胶质除去,丝腔膨化,从而使得纤维外观圆润,手感滑爽,并产生珠玉样丝光和良好的悬垂感。因此,碱剂精练的质量是决定蚕丝纤维质量的关键。麻是韧皮纤维,含较多胶质,比较坚韧,除去麻胶后可变得松散柔软。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265页.
    ④此说见黄金贵.古代文化词意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第291页.
    ⑤孟宪文.班中考.中国纺织文化概论——靓丽人间<罗敷捣衣寄远情>[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第318页.另外,此法如今在很多地方都还保存着,来自广西的师兄就跟我讲过他小时候所见的母亲给布料、衣服上浆、捣衣的过程,与此法类似。
    ①(宋)李昉.太平御览(第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7页
    ②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第121页.
    ③王国维,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卷二十七,第880页.
    ④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第121页.
    ⑤(明)陶宗仪.说郛[M].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影印本:卷五十九.
    ①朱华.画像砖捣练图[J].文物世界,2001:第73页.
    ②元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十八》载:“盖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练于砧,其丁东之声,互相应答。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又便且速,易成帛也。”《农书》中还附有《双坐双杵夜捣图》,从图中看,使用卧杵比起以往的砧杵更加省力,二人对坐槌捣,不再用以往的直春动作。
    ③1960年河北井陉柿庄宋墓,其中的大号墓室东侧壁画上绘有一手工业作坊中“捣练”的画面,由担水者、熨帛者、洗衣者组成,居中的三个熨帛妇女,其分工操作状态,与宋徽宗所摹张萱《捣练图》极相似。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292页.
    ①目前不少研究捣衣事象的文章都持此说法,如涂新林《捣衣为何在秋夜》、吴宗海《对“捣衣”的几点补正》、曾平东《关于“捣衣”》、孟晖《秋风里的砧声》等。
    ②这一点不仅捣衣诗中反映出来,且许多研究捣衣事象的文章也提到了这一点。
    ③侯氏《绣龟形》诗:“睽离己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开箱迭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开箱迭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透露了一个情况,即丝练在织成之后,并不一定就进行“捣练”加工。如果不是急着使用,可以把织物收藏起来,等到用来做寒衣的时候才进行“捣练”,然后裁制成寒衣。
    ①(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第218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5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94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046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04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889页.
    ④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第531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43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194-1195页.
    ②钟嵘《诗品》:“宋法曹参军谢惠连:小谢才思敏捷,恨其兰玉夙调,长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诗品·序》:“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干思友,阮籍《咏怀》,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邺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威风月,谢客山泉,叔源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284页,第346-347页.
    ③(明)张溥(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第181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314页.
    ①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444页.
    ②(法国)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第47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534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940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54页.
    ③王文进.南朝边塞诗新论[M].台湾:里仁书局,民国89年:第98—100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191页.
    ⑤(明)冯惟讷.古诗纪(《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8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5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676-1677页.《诗纪》作五首。
    ①《梁书》本传曰:“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语见梁书·柳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331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85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765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12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575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529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37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396页.
    ②(北齐)魏收.魏书[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第1874页.
    ③(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第156页.
    ④(北齐)魏收.魏书[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第1874页.
    ⑤(清)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卷十四,第339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221页.
    ①语出:(唐)姚思廉.隋书·文学传序[M].北京:中华书局,1973:第331页.
    ②萧纲未立为太子之前,曾经在雍州担任刺史8年,据《梁书·简文帝本纪》云“在襄阳拜表北伐,遣长史柳津等当门壮五将军杜怀振远将军曹义宗等重军进讨……”,可见萧纲也的确有统军北伐的经验。梁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五,第14页.
    ①章樵.古文苑[Z].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三,第87页.
    ①(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第1页.
    ②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7,74页.
    ①(南宋)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卷六,第119页.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144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94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94页.
    ⑤艾治平.诗美思辨[M].学林出版社,1994:第27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8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45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500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652页.
    ①阎采平.梁陈边塞乐府论[J].载于《文学遗产》,1988年12月7日:第169页.
    ①岑玲.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六卷,01期.
    ①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第188页.
    ①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208页
    ②萧绎.金楼子·立言[M].北京:中华书局,1991:从书集成初编本0五九四,卷四,第61页.
    ①何阿琚.捣衣及砧声中的家园之恋和生命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9,第5期.
    ①南齐书(文学传)[M].上海:上海古篇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第96页.
    ②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36页.
    ①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一册,卷一,第21页.
    ②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132页.
    ①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推断“捣衣”之俗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从材料记载来看,只有关于屈原、女媭与捣衣石的记载,而屈原、女媭是战国时人物,关于春秋史实记载的材料中并没有“捣衣”事象的记载,所以笔者认为说“捣衣”之俗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欠严谨,在没有确切材料证明春秋时就有“捣衣”习俗的情况下,应暂定“捣衣”习俗至迟起源于战国时期。
    ②(宋)李防.太平御览(第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7页.
    ③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第120页.
    ④王国维.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卷二十七,第880页.
    ⑤(明)陶宗仪.说郛[M].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卷五十九.
    ①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卷一,第3页.
    ②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第39页.
    ③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95页
    ①(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第29页.
    ①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10页.
    ②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J].社会科学战线,1982:第428页.
    ①李晖.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第122页.
    ①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一册,卷一,第21页.
    ②曹旭.古诗十九首及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4页.
    ③曹旭.古诗十九首及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15页.
    ④(南朝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五十四,176页.
    ⑤(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芮芮虏传》载:“芮芮王求医工等物,世祖诏报日:知须医及织锦工、指南车、刻漏,并非所爱。南方治疾与北土不同。织成女工,并是女人,不堪远涉。”(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五十九,第2016页.
    ⑥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卷一,第34页.
    ①颜之推.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7:卷一,第39页.
    ②(元)王祯.农书(永乐大典本)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卷二十一.
    ①(清)贺长龄.皇朝经市文编[M].道光六年刊本:卷三七.
    ②如《汉书·张扬附张安世传》说:“安世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业,内治产业,累积纤微,是以能殖其货。”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二十九,第161页.
    ③晋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三三,第113页.
    ④见《太平广记》治生·何明远条引《朝野佥载》,北京:中华书局,1961:卷二百四十二.
    ⑤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M].岳麓书社,1983:第88页.
    ①(宋)欧阳修.居士集[M].光绪十五年澹雅书局刊本:卷十
    ②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101页
    ①三国志·魏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武帝纪卷一,第4页.
    ②魏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一百十,第110页.
    ③魏征.隋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二十四,第90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卷五十二,第148页.
    ⑤刘新静.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J].学术交流,2003,第8期:第138-140页.
    ①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214页.
    ②在捣衣诗创作的兴起时间、宋元捣衣诗的创作情况和捣衣诗兴衰等问题上,笔者所持观点与前述关于兵制与捣衣诗的关系的文章有差异。捣衣诗兴起于东晋而非魏;宋元也不能说是出现了“捣衣”题材作品的断层,事实上,宋代关于“捣衣”为题的捣衣词作品也相当繁盛,欧阳修、晏几道、刘克庄、贺铸等大家都有捣衣词传世。而元代虽然捣衣诗词少一些,但也并没有完全绝迹;捣衣民俗,赋税制度,纺织业发展,兵制、与民歌的交互影响等因素都是六朝捣衣诗兴盛的原因。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95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94页.
    ①李晖.唐代“捣衣”事象源流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第2期:121页.
    ①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第499页.
    ①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第270页.
    ②(日本)布目顺郎.养蚕起源与古代绢[M].日本:雄山阁,1979:第275页.
    ③梁加农.早期丝路研究[M].(见《中国丝绸史(专论)》)纺织出版社,1996.
    ④转引自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375页.
    ①赵承泽.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第373、376页.
    ②平安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关系密切,汉籍、汉文、汉诗相当流行。平安朝初期,嵯峨天皇仿效魏文帝,颁发了“文章经国”诏令,并命人编选了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此后淳和天皇命人编选了奈良至平安朝初期汉诗文总集《经国集》,是为“敕撰三集”.
    ③王福祥,汪玉林,吴汉樱.日本汉诗撷英[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第216页.
    ④蜗叟曰:惟氏者,盖嵯峨天皇帝宫女,林鹅峰氏比之为上官昭容、宋尚宫之辈。嵯峨右文,时与群臣唱和,故皇子皇女,莫不能诗,风流所及,才女间出,于公主有智子之外,惟氏其尤著者。其诗婉约多致,惟阅世不深为憾耳。闲堂曰:齐梁小乐府体,虽无深意,然自流美可玩。见程千帆,孙望.日本汉诗选评[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第15页.
    ①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江户诗人选集·腹部南郭 祗园南海[M].日本:岩波书店,1991:第三卷,第289页.
    ②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江户诗人选集·腹部南郭 祗园南海[M].日本:岩波书店,1991:第三卷,第258-259页.
    ③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江户诗人选集·大沼枕山 成岛柳北(第十卷)[M].日本:岩波书店,1991:第134-135页.
    ④佐佐木 信纲.新古今和歌集[Z].日本:岩波书店,Jan 01,1959:475.
    ①佐佐木信纲.新古今和歌集[Z].日本:岩波书店,Jan 01,1959:480.
    ②佐佐木信纲新古今和歌集[Z].日本:岩波书店,Jan 01,1959:484.
    ①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7,74页.
    ①(法)丹纳(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第272页.
    ①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l.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第3-4页.
    ②“遗留物”的说法,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最早提出,原意是要通过对前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习俗在工业社会得到保存的现象的研究,证明现实工业社会发展的合理性。
    ①朱立元.黑格尔美学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74页.
    ②朝鲜妇女捣衣用的砧板是用长约50厘米、宽22厘米、厚17厘米的硬木或石头做成。砧板面磨得很光滑,为了减轻重量而在砧底横竖挖出宽槽。捶打用的棒槌类似洗衣棒,用硬木制成,磨得十分光滑。捣衣形式多样,可以对坐交叉捶打,也可以一人拿一棒或双手各拿一棒捶打。
    ①章樵.古文苑[Z].北京:中华书局,1985:卷三,第87页.(《艺文类聚·85》有删节。)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889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04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046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068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062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194-1195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297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314页.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242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436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534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191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940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946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54页.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85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676-1677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765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585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1685-1686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073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126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575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529页.
    ⑤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373页.
    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396页.
    ②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404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221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Z].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2663页.
    ⑤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J].社会科学战线,1982:第428页.
    ①蜗叟曰:惟氏者,盖嵯峨天皇帝宫女,林鹅峰氏比之为上官昭容、宋尚宫之辈。嵯峨右文,时与群臣唱和,故皇子皇女,莫不能诗,风流所及,才女间出,于公主有智子之外,惟氏其尤著者。其诗婉约多致,惟阅世不深为憾耳。闲堂曰:齐梁小乐府体,虽无深意,然自流美可玩。见程千帆,孙望.日本汉诗选评[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第15页.
    ②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江户诗人选集·腹部南郭祗园南海(第三卷)[M].日本:岩波书店,1991:第289页.
    ③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江户诗人选集·腹部南郭祗园南海(第三卷)[M].日本:岩波书店,1991:第258-259页.
    ④王福祥,汪玉林,吴汉樱.日本汉诗撷英[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第216页.桑原腹赤(789-825),是平安时代的汉诗人,生于延历8年(789年),卒于天长2年(825年)7月7日,终年37岁。官文章博士,正五位下,少内记兼播磨(兵库县)少目。少有文才,其诗作收入《经国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收入市河宽斋的《日本诗纪》诗十三首。曾参与编辑《内里式》和《文华秀丽集》。
    ⑤王福祥,汪玉林,吴汉樱.日本汉诗撷英[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第317页.雨森芳洲(1668-1755),宽文8年(1668)5月17日生,近江伊香郡雨森人。初学医,18岁赴江户,入木下顺庵门,学宋学,与新井白石、室鸠巢、祗园南海、木神原篁洲共称木门五先生。元禄二年(1689)经木下顺庵举荐,芳洲出任对马侯的儒官,分管文教与对外工作,担任汉语、朝语翻译。芳洲善诗,尤善和歌。宝历五年(1755)5月6日去世。著有《多波礼草》3卷,《鸡林聘事录》5卷,《芳洲咏草》2卷,《芳洲诗集》1卷。
    ①王福祥,汪玉林,吴汉樱.日本汉诗撷英[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第511页.梁川红兰(1804-1879),文化元年(1804)3月15日生,是诗人梁川星岩的妻子,江户末期、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与龟井小琴、江马细香、原采苹并称闺秀诗人。明治12年(1879)3月29日辞世,有《红兰小集》2卷。
    ②王福祥,汪玉林,吴汉樱.日本汉诗撷英[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第593页.永井禾原(1852-1913),其诗深受春涛影响,具有清朝中期感伤诗风,用词洗练、明快。《西游诗稿》序称:“禾原侍郎诗取经盛唐,措辞沉雄,寓意深稳而又加之以激宕之气,悱恻之情迥乎尚矣。”
    ③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江户诗人选集·大沼枕山 成岛柳北(第十卷)[M].日本:岩波书店,1991:第134-135页.
    ④(日本)高岛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二,第27页.
    ⑤(日本)高岛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三,第33页.
    ①(日本)高岛 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五,第54页.
    ②(日本)高岛 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五,第64页.
    ③(日本)高岛 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六,第69页.
    ④(日本)高岛 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七,第80页.
    ⑤(日本)高岛 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七,第82页.
    ⑥(日本)高岛 要.东瀛诗选[Z].勉诚出版,2007:卷七,第90页
    ⑦佐佐木 信纲.新古今和歌集[Z].日本:岩波书店,Jan 01,1959:475.
    ⑧佐佐木 信纲.新古今和歌集[Z].日本:岩波书店,Jan 01,1959:480.
    ⑨佐佐木 信纲.新古今和歌集[Z].日本:岩波书店,Jan 01,1959:484.
    《楚辞集注》,[南宋]朱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古诗纪》,[明]冯惟讷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3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古诗十九首及乐府诗选评》,曹旭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古诗源》,[清]沈德潜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古文苑》,[南宋]章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书》,[西汉]刘向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辞注》,[明]张溥撰,殷孟伦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皇朝经市文编(卷三七)》,[清]贺长龄编,道光六年刊本,电子文档网址:http://forum.er07.com/archiver/?tid-6510.html 。
    《金楼子》(丛书集成初编本0五九四,卷四),[六朝·梁]萧绎撰,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居士集(卷十)》,[宋]欧阳修,光绪十五年澹雅书局刊本。
    《礼记》,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论语》,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农书》(永乐大典本,丛书集成初编)(四册·第四册),[元]王祯,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全唐诗》,[清]彭定求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全唐文》,[清]董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三国志·魏志》,[西晋]陈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宋书》,[南朝·梁]沈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诗集传》,[南宋]朱熹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诗经译注》,程俊英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释名疏证补》,王先谦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诗品集注》,[南朝·梁]钟嵘撰,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诗薮》,[明]胡应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水经注校》,[北魏]郦道元撰,王国维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隋书》,[唐]魏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说郛》,[明]陶宗仪撰,北京:中国书店,涵芬楼1927年11月版。
    《说文解字诂林》,第十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说文解字注》,[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说文新附考》,[清]郑珍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太平御览(第7册)》,[宋]李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撰,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新唐书(卷五十二)》,[宋]欧阳修,宋祁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版。
    《魏书》,[六朝·北齐]魏收撰,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撰,杨明照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文选》,[六朝·梁]萧统撰,[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文苑英华》,[宋]李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颜氏家训》,[北朝]颜之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玉台新咏笺注》,[南朝·梁]徐陵撰,[清]吴兆宜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战国策》,[西汉]刘向撰,高诱注,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
    《周礼》,唐宋注疏十三经本(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渤海国志长编》,金毓黻,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版。
    《辞赋通论》,叶幼明撰,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杜甫诗歌讲演录》,莫砺锋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黄金贵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
    《纺织史话》,本书编写组,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年版。
    《赋史》,马积高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赋学概论》,曹明纲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历代妇女著作考》,胡文楷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鲁迅全集(第6卷)》,鲁迅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南北朝文学史》,曹道衡,沈玉成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南朝边塞诗新论》,王文进撰,台湾:里仁书局民国89年版。
    《南朝宫体诗研究》,归青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南朝诗魂》,杨明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撰,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日本汉诗撷英》,王福祥,汪玉林,吴汉樱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日本汉诗选评》,程千帆,孙望撰,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诗美思辨》,艾治平撰,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任文京撰,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魏晋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钱志熙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胡国瑞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魏晋文学史》,徐公持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本古代诗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尹允镇,徐东日,禹尚烈,权宇撰,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乐府诗述论》,王运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早期丝路研究》(见《中国丝绸史(专论)》),梁加农撰,纺织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陈维稷撰,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古代纺织史稿》,李仁溥撰,岳麓书社1983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纺织卷》,赵承泽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诗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归青,曹旭撰,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胡大雷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思维偏向》,张岱年,成中英等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上)》,张全明,王玉德主编,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创造的秘密》,[美国]S·阿瑞提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东瀛诗选》,[日本]俞樾编,高岛要编,勉诚出版2007年版。
    《怀风藻》,[日本]山重显,铜驼坊书肆,长尾平兵卫刊行,天合四甲子岁正月,影印电子本。
    《养蚕起源与古代绢》,[日本]布目顺郎撰,日本:雄山阁1979年版。
    《艺术哲学》,[法国]丹纳撰,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黑格尔美学论稿》,朱立元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江户诗人选集·腹部南郭祗园南海(第三卷)》,[日本]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编,日本:岩波书店1991年版。
    《江户诗人选集·大沼枕山成岛柳北(第十卷)》,[日本]日野龙夫,德田武,揖斐高编,日本:岩波书店1990年版。
    《六朝文学论稿》,[日]兴膳宏撰,岳麓书社1986年版。
    《新古今和歌集》,旧本]佐佐木信纲,日本:岩波书店,Jan 01,1959年版。
    《创造与因袭——论六朝“捣衣诗”同题之作》,王宜瑗,载于《文学遗产》1992,第6期。
    《“捣衣”、“砧声”者何——从民俗一辨》,李少雄,载于《西北民俗研究》1997,第2期。
    《捣衣及砧声中的家园之恋和生命思考》,何阿琚,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9,第5期。
    《“捣衣”解》,陆伟民,载于《辞书研究》1990,第6期。
    《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刘新静,《学术交流》2003年第8期。
    《捣衣为何在秋夜》,涂新林,载于《文史杂志》2006,05期。
    《“捣衣”小考》,王宁章,载于《江苏文史研究》1997,第1期。
    《古诗中的“捣衣”和“砧声”意象》,李武军,载于“李武军教学网”2005年12月12日。
    《画像砖捣练图》,朱华,载于《文物世界》2001:第73页。
    《梁陈边塞乐府论》,阎采平,载于《文学遗产》1988年12月7日。
    《南北朝唐代诗歌中“捣衣”意象的嬗变》,张晚霞,牛继清,载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7月第22卷第3-4期。
    《千古传唱《捣衣》》,刘彩霞,载于《阅读与鉴赏》2008年第1期。
    《秋风里的砧声》,孟晖,载于《青年文学》2007年第1期。
    《唐代捣衣风俗考略》,李晖,载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2卷第2期。
    《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李晖,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2期。
    《异邦客居秋夜长思——析杨泰师的<夜听捣衣诗>》,张树霞,载于《绥化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捣衣诗原型意象探微》,岑玲,载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六卷,01期。
    《“砧”与中国古代捣衣诗及思妇诗》,朱大银,载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04期。
    《中国纺织文化概论——靓丽人间<罗敷捣衣寄远情>》,孟宪文,班中考,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