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百济遗民问题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七世纪中后期,朝鲜半岛时局动荡,百济、高句丽相继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所灭。随着这两个政权的覆亡,产生了数量庞大的的遗民,他们或留在故地,或被强行迁徙,或者因战乱流落各地。遗民的出现及流动不仅对朝鲜半岛内部格局、人员主体的构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乃至对研究整个东北亚地区未来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百济灭亡后(660)到8世纪中后期间的百济遗民问题,涉及到了百济遗民产生的背景、遗民的流向、被安置的状况及遗民的贡献和对遗民的认识等等,并通过对流入新罗、高句丽、唐朝内地、日本和留居百济故地等的百济遗民的分析,从而便于明晰朝鲜半岛人员交流融合发展史,以及朝鲜半岛与东北亚相关国家的关系和交流情况。正文部分由百济遗民产生的历史背景、百济遗民流向的梳理、百济遗民的安置、百济遗民在流入地所作的贡献及对其的认识在这四个大方面构建而成。绪论部分为第一章,正文部分由第二、三、四、五章构成,结论部分为第六章。
     绪论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论述百济遗民相关的历史背景。百济与唐罗联军的战争是产生百济遗民的直接和主要原因,亦是与百济遗民相关的整个历史背景的主旋律。由此可以追溯七世纪东北亚两大军事联盟的形成,即唐——新罗联盟和百济——高句丽——倭联盟的形成。随着两大军事联盟的形成及其矛盾逐渐恶化,两者之间的战争爆发,结果百济灭亡,唐罗联军获胜。百济遗民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第三章主要是对百济遗民流向的梳理和被安置状况进行的论述。数量庞大的百济遗民产生后,流入不同区域。他们有的被迫流入唐朝,有的逃亡新罗、高句丽,还有的漂洋过海逃奔日本,但是大部分还是留在百济故地。除了划分了百济遗民的流向,本章也对百济遗民流入地所在的百济遗民的数量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对百济遗民在各流入的被安置的区域进行了考证。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各流入地对百济遗民的安置政策。本章分别论述了唐朝、新罗、高句丽及日本对百济遗民的安置政策及其地位。本章还阐述了百济遗民在唐朝和日本的融合状况。
     第五章是对百济遗民在流入地所作的贡献及对其的认识进行了阐述。本章论述了百济遗民对其流入地的贡献,其中,由于百济遗民所处地的状况各不相同,其贡献的大小、凸显程度各异。为了加深对百济遗民的理解,本章还阐述了对百济遗民的认识。
     结论部分(第六章)对本文的论述作了综合性地总结。
Mid-to late seventh century, a time whe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was turbulent, Baekje, Goguryeo one after another was destroyed by the coali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Silla.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he two regimes, Resulting in a huge number of the drifting people, who or remain in the old haunt, or forced migration, or because of war scattered around. Drifting people of the emergence and movement of not onl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personnel to form the main body had a profound impact, even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whole of Northeast Asia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mise of Baekje after (660) to the eight century, during the Baekje drifting people after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drifting people of Baekje the background, drifting people flows, are placed in posi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drifting people and re-acquaint, as so on, and through analyzing Baekje drifting people of inflowing Silla, Goguryeo, Tang Mainland China, Japan, and Baekje drifting people in old haunt to facilitate the explicit integr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the history of exchanges of personnel, as well as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Northeast As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evant countries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The body part by the Baekje drifting people'related history background, sorting out the flow of Baekje drifting people, drifting people of Baekje of rehousing policy, Baekje drifting people role to play in the flow of the four major areas and its evaluation is built. Introduction to some of the first chapter, the main body part by the second, three, four, five chapters constitute, the conclusion of Chapter VI.
     Introduction to part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electing topic of this paper,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point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Baekje drifting people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Baekje and the coalition of Tang Dynasty and Silla of war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of generating Baekje drifting people is to generate directly Baekje drifting people,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 entir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elating to Baekje drifting people, too. It can be traced back in the seventh century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major military alliances in Northeast Asia, namely, Tang-Silla Alliance and Baekje-Goguryeo-Japanese alliance formation. 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military alliance formation and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the outbreak of war between the two, the results of Baekje demise and Tang-Silla coalition victory. The drifting people of Baekje are precisely produces under th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or the flow of Baekje drifting people of sorting out and placed conditions on this. A huge number of Baekje drifting people come into different areas. Some of them were forced into the Tang Dynasty, and some fled to Silla, Goguryeo, and others traveling at sea run away in Japan, but most of these still remain in the old haunt of Baekje. Besides divided the flow of Baekje drifting peopl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d the number of the Baekje drifting people in the different areas, but also on the Baekje drifting people flows are placed in each of the regions of the textual research.
     Chapter IV focuses primarily on the inflow of Baekje drifting people against the resettlement policies. This chapter describes respectively status and the resettlement policies about the drifting people of the Baekje in Tang dynasty, Silla, Goguryeo and Japan. This chapter also describ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ituation of Baekje drifting people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Japan.
     Chapter V is the drifting people of Baekje in the inflow to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its evaluation are described. This chapter discusses Baekje drifting people into the land of their contribution, which, due to the Baekje drifting people'situation in which to vary the size of its contribution, highlighting the varying degre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aekje drifting people deeply, this chapter acquaint the drifting people of Baekje.
     Concluding section (Chapter VI) of this article gav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discussion.
引文
1陈暋:《黑齿常之评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朴正阳:《不败将军黑齿常之》,金虎雄主编《朝鲜——韩国学从书Ⅵ:来华朝鲜——韩国名人事迹述略》,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3束有春、焦正安:《唐代百济黑齿常之、黑齿俊父子墓志文解读》,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
    4李之龙:《唐代黑齿常之墓志文考释》,东南文化,1996年第3期。
    5于畅:《黑齿常之考辨》,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6拜根兴:《百济遗民<祢寔进墓志铭>关联问题考释》,《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
    7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8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葛继勇:《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之管见》,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10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期。
    11拜根兴:《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2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吴松弟:《唐五代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移民》,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韩昇:《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5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7月。
    16拜根兴:《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韩界:《唐平百济前后的东亚国际形势》,《唐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18汪高鑫、程仁桃:《东亚三国古代关系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0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21[韩]李文基:《对百济黑齿常之父子墓志铭的检讨》,韩国学报总第64辑,1991年。
    22[韩]郑炳俊:《在唐百济遗民》,载韩国《百济遗民们的活动》,百济文化研究大系研究从书,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
    23[韩]朴润仙:《渡日百济遗民的活动》,载《淑明韩国史论》总第2辑,1996年。
    24[韩]李根雨:《关于日本列岛的百济遗民》,载《韩国古代史研究》总第23辑,2001年。
    25[韩]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三和印刷株式会社,1976年11月版。
    26[韩]申滢植:《百济史》,首尔梨花女子大大学出版部,1992年。
    27[韩]李基东:《百济史研究》,—潮阁,1996年。
    28[韩]李道学:《新编百济史》,青史,1997年。
    29#12
    30[日]荒竹清光:《古代の本と渡来文化》, 明石书店,2004年2月版。
    31[日]全荣来:《百済滅亡と古代日本:白村から大野城へ》,东京:雄山阁,2004年4月版。
    32[日]关晃:《归化人——古代の政治·经济·文化を语ゐ》,东京:至文堂,昭和52年版。
    33[日]今西龙:《百济史研究》,东京都,书刊行,1970年。
    34[日]坂元义种:《百济史の研究》,东京:塙书房,1978年。
    35《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新罗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5页。
    3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29页。
    3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29页。
    38《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第五,真德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36《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40《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一,高句丽本纪第九,宝臧王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4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0页。
    42韩昇:《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43《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龙朔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9—6330页。
    43《三国史记》卷第二十二,高句丽本纪第十,宝臧王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267页。
    45《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0页。
    4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新罗列传,甲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5页。
    4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0页。
    48《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49韩昇:《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0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延边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7月。
    51《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五,东夷列传,高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188页。
    52韩昇:《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3《日本书纪》卷第二十六,齐明天皇六年十月。
    54《日本书纪》卷第二十六,齐明天皇六年十二月。
    55《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天智天皇,天万丰日天皇后七年。
    56《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57《资治通鉴》卷二百,唐纪十六,高宗龙朔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29—6330页。
    58《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刘仁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1—2792页。
    59《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七,天智天皇二年八月。
    60韩昇:《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61《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页。
    62转引自[韩国]百济文化开发研究院:《百济史料集》,民族文化文库刊行会,1985年7月版。
    63[韩]李丙焘译:《译著三国史记》卷28, 韩国乙酉文化社,下册第108页,1997年。
    64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唐史论丛》第8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
    65《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页。
    66《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第五,太宗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67《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1页。
    68《新唐书》卷二百二十,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200页。
    69《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70《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页。
    71《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72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期。
    7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传:“及至京,数日而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尉卿,特许其舊臣赴哭。送就孙皓、陈叔宝墓侧葬之,为豎碑。”
    74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6年第2期。
    75拜根兴:《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76《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二,唐纪十八,高宗仪风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78—6379页。
    77参见刘子敏、苗威:国家项目“东北工程”《三国史记详注及研究》结项报告。
    78《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第五,太宗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79《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第五,太宗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80《三国史记》卷第六,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81《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82《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二年八月。
    83《三国史记》卷第六,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84《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四,杂志第三,地理一,新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1页。
    85《古语拾遗》,应神天皇段,转引自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86《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二年。
    87《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四年。
    88《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五年。
    89《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八年。
    90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1《新撰姓氏录》作左京诸藩下,转引自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92《旧唐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三十四,刘仁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792页。
    93《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一,东夷上,百济,第1030页。
    94《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95《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9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上,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31页。
    97《扶余隆墓志》,转引自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98据姜清波考证,《大唐口部将军功德记》所缺之字为“勿”,文中的“口部珣”为“勿部珣”。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99《大唐口部将军功德记》,[清]董诰:《全唐文》卷二八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64页。
    100《大唐口部将军功德记》,[清]董诰:《全唐文》卷二八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64页。
    101张蕴:《唐嗣虢王李邕墓志考》,《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2《祢寔进墓志文》,转引自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103《祢寔进墓志文》,转引自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104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105《祢寔进墓志文》,转引自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106《史记》卷一百二,汲黯列传:“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第3107页。
    107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108韩昇:《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0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247页。
    110《三国史记》卷第六,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111《三国史记》卷第五,新罗本纪第五,太宗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77页。
    112《北史》卷九十四,百济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119页。
    113《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八,杂志第七,职官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54页。
    114《三国史记》卷第四十,职官志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2。
    115《三国史记》卷第四十,职官志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8。
    116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版,第534页。
    117《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七,天智天皇四年。
    118《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七,天智天皇五年。
    119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0《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天智天皇,天万丰日天皇后七年。
    121《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天智天皇,天万丰日天皇后七年。
    122王忠和:《日本王室》,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81页。
    123《日本书纪》卷第二十七,天智天皇四年。
    124《续日本纪》卷第七,元正纪一,元正天皇,养老元年十一月甲辰。
    125《日本书纪》卷第十九,钦明天皇三十年春正月。
    126《日本书纪》卷第十九,钦明天皇三十年春正月。
    127《大日本史》,转引自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26《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九年。
    127《隋书》卷八十一,倭国列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26页。
    128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45页。
    131《三国史记》卷第六,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上,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132《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唐纪十七,高宗龙朔三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337-6338页。
    133《三国史记》卷第二十八,百济本纪第六,义慈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第331页。
    134《黑齿常之墓志文》,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42页。
    135《新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三十一,李敬玄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52-4053页。
    136《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三十五,诸夷蕃将,黑齿常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21页。
    137《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列传第-百四十一上,吐蕃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77页。
    138《旧唐书》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黑齿常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295页。
    139《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皇后中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3页。
    140《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则天后光宅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29页。
    141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63页。
    142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43《续日本纪》卷第九,元正天皇,第卅四,养老六年二月戊戌。
    144《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四年秋八月。
    145《续日本纪》卷十三,圣武天皇,天平十二年十一月甲辰。
    146吴延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90页。
    147《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智天皇十年正月。
    148《续日本纪》卷第八,元正纪二,元正天皇,养老五年正月甲戌。
    [1][日]舍人亲王等编.伴信友校订.日本书纪.佚存书坊印行,1885年(电子版)
    [2][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6月版
    [3][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4月版
    [4][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出版,1975年5月版
    [5][唐]张鷟撰.朝野佥载.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10月版
    [6]藤原继绳营野真道等(编修).黑板胜美,国史大系编修会(编).续日本纪.束京:吉川弘文馆,1980年
    [7][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10月版
    [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11月版
    [9][唐]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版
    [10]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1][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发行,1996年2月版
    [12]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3][高丽]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1][日]今西龙.百济史研究.东京都,书刊行,1970年
    [2][韩]全海宗.韩中关系史研究.—潮阁,1970年
    [3][韩]玄圭焕.韩国流移民史(上).三和印刷株式会社,1976年11月版
    [4][日]坂元义种.百济史の研究.东京:塙书房,1978年
    [5][韩]百济文化开发研究院编著.百济研究论著总览,高丽书籍株式会社,1982年7版
    [6][韩]百济文化开发研究院.百济史料集,民族文化文库刊行会,1985年7月版。
    [7][韩]金文经.唐高句丽遗民和新罗侨民.韩国日新社,1986年版。
    [8]章群著.唐代蕃将研究·续篇.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9]马驰著.唐代蕃将.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10][韩]申滢植.百济史.首尔梨花女子大大学出版部,1992年
    [11]王永兴著.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12]吴廷璎.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13][韩]李基东.百济史研究.—潮阁,1996年12月版。
    [14][韩]李道学.新编百济史.青史,1997
    [15]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卷·唐代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6]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7]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9][韩]李吴荣.新罗三国统合和丽·济败亡原因研究.书景文化社,2001年
    [20]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1]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22]拜根兴.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王永兴著.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4]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5]陈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年3月第1版
    [26]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日]内滕隽辅.唐代朝鲜半岛遗民的活动.《朝鲜史研究》,京都大学东洋研究会刊,1962年发行。
    [2][韩]李文基.百济黑齿常之父子墓志铭检讨.《韩国学报》总64辑,1991年
    [3]傅玫.在唐朝境内生活的高句丽、新罗、百济人.《春史卞麟锡教授花甲纪念唐史论丛》,1994年
    [4]吴松弟.唐五代时期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移民.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 编《韩国研究论丛》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李之龙.唐代黑齿常之墓志铭考释.《东南文化》,1996年第3期
    [6]李之龙.跋唐扶余隆墓志文,《华夏考古》,1999年第2期
    [7][日]铃木靖民.七世纪中叶百济的政变和东亚细亚.(忠南大)百济研究丛书3《百济史的比较研究》,书景文化社2000年
    [8]都兴智.唐政权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述论.《史学集刊》,2001年7月
    [9]姜维东.唐丽战争中的蕃将.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葛继勇.日本古代的大陆移民研究之管见.安徽史学,2002年第2期
    [11][韩]徐荣教.罗唐战争的开始和它的背景.历史学报总第173辑,2002年
    [12]赵超.唐代墓志中所见的高句丽与百济人士.揖芬集——张政娘先生九十诞纪念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3]熊义民.公元四至七世纪东北亚政治关系史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7月
    [14]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唐史论丛》第8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
    [16]魏郭辉.唐代河陇朝鲜人之研究.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
    [17]韩昇.白江之战前唐朝与新罗、日本关系的演变.《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8]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2期
    [19]董延寿赵振华.洛阳、鲁山、西安出土的唐代百济人墓志探索.《东北史地》,2007年第2期
    [20]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延边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1]李婷.流入日本的百济、高句丽遗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2]项晓静.刘仁轨朝鲜半岛事迹考述.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3]拜根兴.百济遗民<祢寔进墓志铭>关联问题考释,《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
    [24]拜根兴.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