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苏辙史论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苏辙(1039—1112)是我国宋代著名散文家,他以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并立为宋文三大家。在苏辙的所有作品中,史论文占有较大的比重。其文学价值亦值得关注。然当今学界却对此极为漠视。本文从分析苏辙史论文入手,针对学界对苏辙的研究现状,力求对该方向的研究空白予以增补。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着重研究苏辙史论文的思想内容。苏辙在史论文中表达了其对历史人物的深刻关注。在关注中,他倾注自己的主观看法,渗透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同情。并将对历史人物的思索上升为对一己之现实人生的反观。
     第二部分着重研究苏辙史论文的艺术特色。该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史论文立意、写作手法、结构、语言。在探讨过程中,参照历代文学家有关古文艺术特色的理论,对照苏辙史论文文本,得出全面公允的结论。
     第三部分着重探讨苏辙史论文风格的历史渊源。苏辙史论文的风格形成和以下因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社会环境、家学、庭训、《左传》、《战国策》等。该部分会采用中国传统“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力图完整而全面展现影响其史论文风格的要素。
Su Zhe (1039-1112) was a famous Chinese essayist in Song Dynasty. Due to his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Su Zhe and his father Su Xun, older brother Su Shi were considered as the top three literature masters in Song Dynasty. Historical theses took a great proportion in all Su Zhe's works, so the literary value of them is worthy to study. However, Su's theses have been ignored by the literature academic circle. This thesis will make effort to fill the blank of this subject, by analyzing Su Zhe's historical theses and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of Su's works. This thesis is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emphasizes on studying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Su Zhe's historical theses. Su Zhe expressed his profound concerns in the historical figures in his theses. In his concerns, he wrote a lot of his subjective views, integrating with his understanding and compassion on historical figures. Also, he promoted his thinking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to self-review of his realistic life.
     The second part emphasizes on studying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Su Zhe's historical theses. This part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from four aspects:the conceptions of Su's historical theses, his writing techniques, structures and languages.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on, the thesis consults the theories on artistic featur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which had done by litterateurs in all ages. And by comparing the context of Su Zhe's historical theses, this thesis draws a comprehensive and fair conclusion.
     The third part emphasizes on study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Su Zhe's historical theses' literary style. The forming of his literary style was deeply associated with four historical origins:social environment, family knowledge, family education,'Zuo's Commentary','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so on. This part adopt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understand the writers and their times" as research method, trying to show the essential factors that affected Su's literary style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te way.
引文
1张毅.《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2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
    4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5曾枣庄.《三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6金国永.《苏辙》.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7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8孔凡礼.《苏辙年谱》.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9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0谢楚发.《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11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4[美]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5钱谷融.《钱谷融论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6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17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8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9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20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1荀况.《荀子》.杨令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2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3韩愈.《韩愈集》.严昌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24陈雄勋.《三苏及其散文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25黎靖德.《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6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27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8葛立方.《韵语阳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9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0李渔.《闲情偶寄》.单锦珩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31王夫之.《姜斋诗话》.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2陈善.《扪虱新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33陈兰村、张继定.《古代散文概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周羲敢、程自信、周雷.《秦观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35[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36[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37[法]丹纳.《傅雷译丹纳名作集》.傅雷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8刘勰.《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9苏轼.《苏东坡全集》.毛德富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40郭预衡.《唐宋八大家总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2叶梦得.《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3曾枣庄、李凯.《宋文纪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44苏洵.《嘉佑集笺注》.曾枣庄、金诚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45马永卿.《清波杂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46周辉.《嫩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7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8朱弁.《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9苏辙.《栾城集》.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0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51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52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苏辙.《春秋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4刘向.《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55[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56蔡崇榜.《略谈三苏的史论》.载《文史杂志》.1991年第二期.
    57洪本健.《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载《江海学刊》.1996年第四期.
    58廖文华.《苏辙两贬筠州的心态与文风》.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十期.
    59张伟.《苏辙与(古史)》.载《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三期.
    60张煜.《苏辙与佛教》.载《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
    61陈晓芬.《苏轼史论文中的人格思考》.载《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二期.
    62何玉兰.《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63张高评.《苏辙<春秋集解>以史传经初探》.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
    64朱刚.《论苏辙晚年诗》.载《文学遗产》.2005年第三期.
    65白瑞明.《三苏史论文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
    66叶威伸.《从宋人笔记、家训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台湾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6月.
    67吴展佳.《王世贞史论散文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5月.
    68吴叔桦.《苏辙史论散文研究》.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2年12月.
    69郭宗南.《苏辙史论文研究》.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年7月.
    ①张毅.《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2001年.北京:北京出版社.第566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1986年.北京:中华书局.第1427页.
    ③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1371页.
    ④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8页.
    ⑤蔡崇榜.《略谈三苏的史论》.《文史杂志》.1991年第二期.从以古讽今的角度出发,全面阐释三苏史论文与北宋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忽视其文学性,并未深入探究苏辙史论文的文学价值.
    ⑥洪本健.《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江海学刊》.1996年第四期.
    ⑦白瑞明.《三苏史论文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
    ①曾枣庄.《三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412—437页.
    ②金国永.《苏辙》.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③吴叔桦.《苏辙史论散文研究》.2002年12月.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
    ④郭宗南.《苏辙史论文研究》.2003年7月.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⑤廖文华.《苏辙两贬筠州的心态与文风》.《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十期.
    ⑥张伟.《苏辙与(古史)》.《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三期.
    ⑦张煜.《苏辙与佛教》.《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三期.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②孔凡礼.《苏辙年谱》.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①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②陈晓芬.《苏轼史论文中的人格思考》.《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第二期.第24—29页.吴展佳.《王世贞史论散文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5月.
    ③谢楚发.《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105页.
    ①何玉兰.《略论苏洵、苏轼史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价值》.《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第4页.
    ②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先秦散文发展线索探寻》.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③张梦新.《中国散文发展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23页.
    ①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13-214页.
    ②[美]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44页.
    ①孔凡礼.《苏辙年谱》.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22—23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8页.
    ①钱谷融.《钱谷融论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3页.
    ②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4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47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48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49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7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7页.
    ⑥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7页.
    ⑦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6页.
    ⑧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7页.
    ⑨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0页.
    ①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59页.
    ②吴叔桦.《苏辙史论散文研究》.2002年12月.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硕士论文.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42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9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9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1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1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2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2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2页.
    ⑥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89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3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3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3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3页.
    ⑥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6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5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83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84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6页.
    ⑤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376页.
    ⑤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28页.
    ⑦荀况.《荀子》.杨令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1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8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0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0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21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58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98页.
    ③朱刚.《论苏辙晚年诗》.《文学遗产》.2005年第三期.第55页.
    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11页.
    ⑤韩愈.《韩愈集》.严昌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211页.
    ⑥陈雄勋.《三苏及其散文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第337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0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9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6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2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87页.
    ⑥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2页.
    ⑦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2页.
    ⑧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1页.
    ①黎靖德.《朱子语类》.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12-3313页.
    ②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1371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8页.
    ①曾枣庄.《三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423页.
    ②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1363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10页.
    ①姜涛.《古代散文文体概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7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7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7页.
    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1374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6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94页.
    ①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3页.
    ②杨庆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74页.
    ①葛立方.《韵语阳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页.
    ②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48页.
    ③李渔.《闲情偶寄》.单锦珩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页.
    ④王夫之.《姜斋诗话》.戴鸿森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4页.
    ①陈善.《扪虱新话》.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4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07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8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62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0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0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0页.
    ①陈兰村、张继定.《古代散文概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②苏辙.《栾城集》.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39页.
    ③周羲敢、程自信、周雷.《秦观集编年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671页.
    ④据《尚书·尧典》所载,皋陶为尧臣,而苏轼误说为舜臣.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陈善的《扪虱新话》卷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八记载,考官询问苏轼该典故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尔。”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47-1348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5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23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4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3-1254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47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64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2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62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6页.
    ②贾谊《过秦论》:“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6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2页.
    ①[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页.
    ②[法]丹纳.《傅雷译丹纳名作集》.傅雷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8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译注》.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30页.
    ①苏轼.《苏东坡全集》.毛德富主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4288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2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2页.
    ④唐顺之.《三苏文范》.转引自郭预衡.《唐宋八大家总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16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4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4页.
    ②金国永.《苏辙》.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24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9页.
    ①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1371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85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2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73页.
    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8页.
    ①叶梦得.《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2页.
    ②叶梦得.《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2页.
    ①邵仁泓.《苏老泉先生全集序》.转引自曾枣庄、李凯.《宋文纪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40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8页
    ③苏洵.《嘉佑集笺注》.曾枣庄、金诚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④苏洵.《嘉佑集笺注》.曾枣庄、金诚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2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85页.
    ⑥马永卿.《清波杂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9页.周辉.《嫩真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39页.
    ①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13页.
    ②叶威伸.《从宋人笔记、家训看宋代士人的家庭教育》.台湾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年.
    ③朱弁.《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9页.
    ④苏辙.《栾城集》.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41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17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40页.
    ②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1986年.北京:中华书局.第155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0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99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8页.
    ②《春秋集解》即前引所言《春秋》集传.
    ③张高评.《苏辙(春秋集解)以史传经初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第12—21页.
    ④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19页.
    ⑤朱自清.《经典常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47页.
    ⑥如《冯道》(《栾城后集》卷十一,第1010页)、《王导》(《栾城后集》卷十,、第987—988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10页.
    ②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99页.
    ③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2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2页.
    ③苏辙.《春秋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5页.
    ④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16页.
    ⑤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59页.
    ⑥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63页.
    ⑦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78页.
    ①李涂.《文章经义》.转引自王水照.《历代文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75页.
    ②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2590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85页.
    ①刘向.《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52—454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47页.
    ③金国永.《苏辙》.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9页.
    ④刘向.《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①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5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56页.
    ③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沈阳:沈阳出版社.1996年.第1574页.
    ④刘向.《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8页.
    ⑤刘向.《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笺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28页.
    ⑥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280页.
    ①[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47页.
    ②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936页.
    ③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80页.
    ④苏辙.《苏辙集》.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