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哲学、历史视野下的两宋词人心灵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界已有多部词史,建构角度各有不同,本文拟在文学、哲学、历史的交汇点上建构一部“别是一家”之两宋词人心灵史,“别是一家”之别关乎文章的哲学视野和历史视野,这也便是本文学术意义之所在。对生命的悲剧体认和悲剧体认后的自我救赎之哲学话语是本文选择的异于前贤之宋词观照视角,纵观封建社会国人心灵发展的历史长河,剖解两宋词人心灵史与封建时代国人心灵史的承继流变关系是本文选择的历史视野,在这两个基点上所完成的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之纸上建筑将是一个多维度的、别样的存在,本文欲以此“别是一家”之两宋词人心灵史丰富词史类型。
     上编拟建构平面进向中的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即以所选择之哲学话语观照两宋词人个体心史轨迹和时代心灵共相。上编第一部分始之以对贯穿本文全部内容之哲学红线的说明和论析,这一部分征引了古今中外的若干话语拟证实“悲剧体认和悲剧体认后的自我救赎”是人类走出童年时代的伊甸园后心路历程的哲学共相。“文学是人学”,文学当是人之问题的诗学呈现,其中必蕴含着以上作为生命共通历程的哲学话语,“词学是心学”,宋词因其体性和文化功能当仁不让地成为宋代文学诸部类中与抒情主体心灵叠合度最大、最真实无伪的一种文体,故从宋词中抉发宋人的心灵发展动态史自是当然之理。在对“文学是人学”“词学是心学”之观点的论证后,文章展开了以上述哲学话语观照宋词的品读过程,一次次的丧失体验是生命体悲剧体认的具象化,文章上编鳞选了两宋词人中具代表性的五大丧失类型和相关的心灵标本,观照他们的自我救赎之路,而后勾画出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的主干道,并细述主干道上的心景气象,且结合以如此路径和心景气象的原因剖解,这便是上编的主体内容。
     在梳理这些鳞选出的心灵标本心路历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共通的时代因子,如宋人内外双修、忧乐互济的成熟文化人格和自赎意识、宋人纯白无染心性之集体自赎、宋人自我救赎不力之内敛沉潜、阴柔静弱的时代心理,文章上编便束之以对宋人时代精神共相的提取和分析,在得出宋人心灵大观园园景图的宏观印象后再去各条主干道和小径中漫步,对其走向和一路风景当更会心,当有着更为深入的同情之了解。
     下编则着力将上编建构的平面维度的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依着历史这一第三进向的坐标轴进行纵深拓展,拟剖解宋词人心灵史与封建时代国人心灵史之间的承继流变关系,在对比观照过程中仍将上编的哲学红线潜运其间以保证文章全篇的整一性。对于宋人文化心理上编已有过详细阐述的部分,就不复赘言了,而是以较多的词篇进行内证,从而使得本文两宋词人心灵大观园之纸上建筑既有条分缕析的主干道,又点缀着缤纷多姿的词之花朵,得以更具可观性。下编历史进向中的源流回溯追其源至中华文明的开篇先秦时代,推其流至封建社会暮鼓晨钟的清代,宋词人个体和群体的心史轨迹在封建时代国人心灵发展流变史这一宏大的坐标系中将理解得更为清晰透彻,本文两宋词人心灵史的文本写作加入了这一历史坐标后也将更为深透。
There are several academic histories of song verse, built from distinct perspectives, and this paper plan to construct an different Song verse history, beginning with the meeting point of literature, philosophy, and history. The article’s difference from others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ilosophic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which are also the paper’s academic meaning.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cognition of life tragedy and following self-salvation, along with the historical vision , which is looking through the whole feudal social history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oul development of Song verse writers and that of feudal social Chinese people. By doing so the article’s writer can build a soul garden of the song verse writers in paper, and that will be a garden in several dimensions and different from others.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going to enrich the Song verse history types.
     The first half will plan to build a plain soul garden of the song verse writers, in other words, to analyze personal soul tracks and the era’s soul tracks of song verse writers. The first half begins with demonstrating and explaining the philosophic theory,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s to prove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life tragedy and following self-salvation is the common soul phenomenon since human beings went out of the childhood Paradise.“Literature is a human research”, it must be the poetic demonstration of people's life, and it must contain the philosophy theory mentioned forwards, which is the life’s common experience.“Song verse research is the soul study”, which becomes the most concerned with the writers’soul and the most authentic literature style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 and cultural function, so it is reasonable that the soul tracks of the people in Song Dynasty will be analyzed from song verse. After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two points "Literature is a human research "“Song verse research is the soul study”, the paper begins to read and analyze Song verses in terms of the philosophic theory stated forwards. The recognition of life tragedy is concrete as various life losses. The paper chooses five kinds of life losses and some soul examples from song verse writers, and then watch their self-salvation tracks, drawing the five main roads of song verse writers’soul garden. Meanwhile state the sights in detail, combined with explaining the reason for such tracks and sights. Thi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first half.
     When analyzing the soul tracks of the choosed soul examples, the writer finds some era common elements, for instance, people of Song Dynasty have the mature cultural personality and self-salvation consciousness that helps them to balanc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Secondly, people of Song Dynasty can salivate themselves by personal purity without troubles and human dirties. Thirdly ,their quiet inward era character makes them difficult to succeed in self-salvati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paper is finished by the findings and analyzing of the Song Dynasty people’s era common personalities. After getting the whole impression we can understand better about the main roads’direction and the sights when we walk there.
     The second half will make the plain construction of the song verse writers’soul garden ,built in the first half ,develop towards the history depth , that is a third-coordinate axis, in other words ,analyz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song verse writers’soul and the Chinese people’s soul in the feudal society. When we compare and analyze, we still maintain the philosophic theory all the time to ensure that the topic isn’t divided. As to the proof t demonstrated in detail in the first half, the writer won’t retell again, just put some verses there to prove the viewpoint inward, so the final construction of the song verse writers’soul garden will not only have the clear main roads,but also the colorful song verse flowers, thus making it more appreciatable. The track will go back to the Xian Oian Dynasty,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of chinese people, up to Qing Dynasty that is the last step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feudal society. The personal soul tracks and the personnel’s common tracks in Song Dynasty will be understood more clearly and deeply from the history perspective, in other words, the viewer will watch more deeply into the song verse writers’soul garden. The paper will have the deeper penetration with the history dimension.
引文
①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版
    ②杨海明:《张炎词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③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王筱芸:《碧山词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②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①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②李春青:《双重生存空间中的欧阳修——兼论欧阳修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96页
    ①杨罗生:《自由之歌——论苏轼词的本质内核》,《云梦学刊》,1998年,第2期,第42页
    ②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20页
    ③刘毓盘:《词史》,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④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版
    
    ①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②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邓红梅:《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②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美)孙康宜著,李奭学译:《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4年版
    ④(日)村上哲见:《唐五代北宋词人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①艾治平:《词人心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②(法)拉法格著,罗大冈译:《拉法格文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158页
    ③(丹)勃兰克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美)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②(德)弗洛伊德著,彭舜译:《精神分析引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林语堂:《今文八弊》,人间世(上),1935年,第27期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②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4页
    ③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84页
    ④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46页
    
    
    ①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②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53页
    ③(清)刘鹗:《老残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④(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89页
    ①(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70页
    ②(美)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6页
    ③(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3页
    ④(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⑤(德)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7页
    ⑥(美)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0页
    
    ①(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2页
    ②(德)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3页
    ③(比)梅特林克著,孙莉娜等译:《谦卑者的财富》,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7页
    ②宗白华:《天光云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③(法)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
    ①(美)诺尔曼·布朗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②(英)R·D·莱恩著,林和生,侯东民译:《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9页
    ③(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④(英)R·D·莱恩著,林和生,侯东民译:《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贵阳:贵州人民
    ①(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②(英)R·D·莱恩著,林和生,侯东民译:《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③(法)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930页
    ④(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⑤A·马塞勒等著,任鹰等译:《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⑥(美)弗洛姆著,孙依依等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36页,第238页
    ①(德)黑格尔著,王玖兴等译:《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柳鸣九、罗新章编:《马尔罗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第287页
    ③冯友兰:《新原道》,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15页
    ②祁志祥:《中国人学史》,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③(清)宣颖:《南华经解》,台北:广文书局,1932年版
    
    
    ①(清)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页
    ②(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55页
    ③祁志祥:《中国人学史》,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①(日)铃木大拙著,谢思炜译:《禅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04页
    ②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14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1页
    ④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①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②(美)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③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④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⑤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⑥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⑦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25页
    ⑧(英)克莱夫·茅屋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4页
    ①(日)今道友信著,王永丽,周浙平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5页
    ②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572页
    ③(德)德海格尔《追忆诗人》,海德格尔著,作虹译:《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④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⑤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①(德)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4页
    ②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③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页
    ④(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⑤(德)尼采著,缪郞山译:《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4节
    ⑥(日)今道友信箸,王永丽,周浙平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6页
    ①成复旺:《文境与哲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9-140页
    ②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③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④(荷)胡伊青:《人:游戏者》,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⑤(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⑥(日)今道友信著,王永丽,周浙平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9页
    ⑦(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①(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6页
    ②(德)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③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④(美)A·马塞勒等著,任鹰等译:《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⑤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⑥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4页
    
    
    ①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页
    ②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③(美)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69页
    ①(法)雅斯贝尔斯著,余灵灵,徐培华译:《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18页
    ②(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③(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0页
    ①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②(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41页
    ③龙应台:《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书屋》,2000年,第4期,第31页
    ④(丹)勃兰兑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引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⑤(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①(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第65页
    ②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宗白华:《天光云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④杜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①(奥)弗洛伊德,林尘等译:《文明及其缺撼》,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 4页
    ②(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0页
    ③(奥)弗洛伊德著,刘福堂译:《精神分析纲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68页
    ④詹安泰:《詹安泰词学论稿》,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
    
    
    ①朱自清:《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②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74页
    ④朱自清:《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霍尔著,包毕富编译:《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29页
    ②缪钺:《诗词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①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北京:万叶书店,1952年版,第160页
    ②(宋)陆游:《渭南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③清四库馆纂辑:《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第1137册,第547页
    
    ①缪钺:《诗词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②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③陈伯海,蒋哲伦编:《中国诗学史》词学卷,福州:鹭江出版社,第54页
    
    ①苏轼《祭张子野文》,《东坡全集》卷九十一,《四库全书》第1108册,第462页
    ②王兆鹏:《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词的演变》,《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4期
    ③王学泰:《从‘乌台诗案’看封建专制主义对宋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文学遗产》增刊,1983年第16辑
    
    
    
    ①王易:《词曲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161-162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册,第1451页
    ①朱良志:《曲院风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33页
    ①陈世骧:《“诗的时间”之诞生》,载尹锡康、周发祥主编:《楚辞资料海外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②(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③(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8页
    ④(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11页
    ⑤(美)马斯洛著,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4页
    
    ①(宋)曾巩:《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0页
    ②(宋)欧阳修:《欧阳修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6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48页
     ①谢玉琨:《生命体悟与诗情消解——晏殊文化人格初探》,台湾:《宋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2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76页
    ③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2页
    ①(德)尼采著,缪郞山译:《悲剧的诞生》,载《文学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3-234页
    ②陈晓芬:《生命儒道文章──欧阳修创作主张探原》,《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4期,第63页
    
    
    ①程杰:《北宋诗文革新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②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5-66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②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第九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③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晏殊:《晏元献遗文》,《四库全书》第一三五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①(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1页
    ②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③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①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①谢思炜:《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第87页
    ②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49页
    
    
    ①(保)瓦列夫著,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9页
    ②(保)瓦列夫,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05页
    ③(保)瓦列夫,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07页
    ④(西)乌纳穆诺著,段继承译:《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1986年版,第39页
    
    
    ①(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7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6页
    ⑤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7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6页
    ③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63页
    ④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50页
    ①方晓明、诸葛忆兵:《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试论小山词对意义的追寻》,《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5期
    ②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69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1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5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1页
    ②(美)马斯洛著,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65页
    ①(保)瓦列夫著,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9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87页
    ③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6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⑤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⑥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0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17页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45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3页
    
    
    ①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69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13页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9页
    
    
    ①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4页
    ②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03页
    ③(美)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页
    ①(奥)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译:《性学三论》,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①(美)罗洛梅著,蔡伸章译:《爱的意志》,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114页
     ①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4-1909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3-1408页
    
    
    ①转引自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附录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②转引自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附录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页
    ③转引自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附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320页
    ①(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王友琴邱希淳等译:《女人是什么》第八章《妇女的处境和特性》,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②(美)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①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27页
    ②吴惠娟:《论<漱玉词>的女性意识与情感特征》,《上海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第92页
    
    
    ①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②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20页
    ③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21页
    
    
    ①刘越峰:《一个在苦难中挣扎的灵魂──李清照《武陵春》词赏析》,《名作欣赏》,2005年,第2期,第25页
    ②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③刘师复:《师复文存》,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第116页
    ①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7页
    
    ①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24页
    ②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94页
    ③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57页
    
    
    ①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98页
    ②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99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162页
    ②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92-1594页
    ③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页
    
    
    ①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84页
    ②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82页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9-330页
     ①冯友兰:《新原人》,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②赵伟东:《从超越自我到超越士人──论黄州时期苏轼人格的超越》,《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2期,第111页
    
    
    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①(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7页
    ②苏辙:《栾城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11页
    ③张毅:《苏东坡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④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50页
    ⑤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10-4911页
    ⑥缪钺、叶嘉莹:《灵谿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①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与文化性格》,《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②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1页
    ③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83页
    ②(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③黄霖、吴健民、吴兆路:《原人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84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34页
    ①叶嘉莹:《诗馨篇》,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①吴在庆,李箐:《浅析柳永思想中的矛盾情结》,《福建论坛》,1995年,第2期,第34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00页
    ①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3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92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91页
    ④宓瑞新:《论柳永的文化人格》,《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2期,第118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83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34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35页
    ④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80页
     ①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83页
    ①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15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74页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78页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13页
     ①曹济平校注《芦川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①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0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7-2178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3页
    ③罗敏中:《论张孝祥的爱国诗文》,《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45-46页
     ①(清)何焕文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①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二十“张功甫豪侈”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74页
    
    ①清四库馆纂辑:《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第590页
    ②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78页
     ①葛兆光:《论朱敦儒及其词》,《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第54页
    
    
    ①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5页
    ②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8页
    ③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8页
    
    ①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66页
    ②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6页
    ③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7页
     ①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5页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07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90页
    ③(清)何焕文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62页
     ①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63页
    ①罗方龙:《论张元干对佛道思想的汲取》,《柳专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第46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2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4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1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3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8-2199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199页
    ⑤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第2228页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72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8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3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3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0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8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1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60页
    
    ①叶嘉莹,缪钺:《灵谿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6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04页
    
    
    ①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25页
    ②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93页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308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8页
     ①(清)张宗橚:《词林纪事》,上?荷虾9偶霭嫔纾?988年版,第845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9页
    ②(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6页
    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四百三十五册,第776页
    
    
    ①参看邱鸣皋:《关于张炎的考察》,《文学遗产》,1984年,第1期
    ②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年版,第69册,第43421页
    
    
    ①转引自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②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7-1268页
    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1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81页
    
    
    ①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9页
    ②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60页
    ①张胜林:《心怀故国,笑傲江湖──试论南宋遗民词人蒋捷》,《华侨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115页
    ①高峰:《隐者情怀──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赏谈》,《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6期,第39-40页
    ①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弟之消融》,《新亚学报》,1959年,第4期
    ②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43-544页
    
    ①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558页
    ②(日)沟口雄三:《中国儒教的十个方面》,《孔子研究》1991年,第2期
    ③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0页
    
    
    ①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②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21页
    ③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21页
    ④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289页
    ①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①柳诒徵撰,蔡尚思导读:《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8页
     ①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①苏轼:《东坡全集》卷四,《四库全书》第1107册,第99页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2页
    
    ①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②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①伍立扬:《故纸风雪》,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①汤一介等主编:《中国儒学文化大观》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5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
     ①(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西宁:青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大出版,2001年版,第3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大出版,2001年版,第4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43-2144页
    ②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③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④张涅:《庄子解读──流变开放的思想形式》,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44页
    
    
    ①(清)郭庆藩著,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页
    ②王仲镛:《庄子<逍遥游>新探》,《中国哲学》,1980年,第四辑,第152-164页
    ③(美)蒂利希著,成显聪、王作虹译:《蒂利希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34-136页
    ①聂石樵:《楚辞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页
    
    
    ①胡小明:《中国诗学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
    ②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6页
    
    
    ①冷成金:《论苏轼对屈原诗学精神的继承及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44-145页
    ②王德华:《屈骚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页
    
    ①姜亮夫:《楚辞书目书种》,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4页
     ①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1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8-49页
     ①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①孙寿斋《朱淑真集》后序,转引自张璋黄校注《朱淑真集》附录三第304页
    ①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5页
     ①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0页
    
    ①章培恒,骆玉明编:《中国文学史》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②程章灿:《西京杂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①(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75页
    ②王气中:《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页
    ③(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56页
    ④黄晖:《论衡校释》卷二十七《定贤》,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17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①吴熊和编:《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②王利锁:《文学·哲学·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及其享乐思想》,《江汉论坛》,1989年,第3期,第54页
    ①(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59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42页
    ①转引自詹福瑞,李金善著:《士族的挽歌》,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③转引自詹福瑞,李金善著:《士族的挽歌》,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7页
    ②宗白华:《天光云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95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27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8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2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2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6页
    ③詹福瑞,李金善:《士族的挽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①詹福瑞,李金善:《世族的挽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①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②转引自今道友信著,徐培、王洪波译:《关于爱》,三联书店,1987版,第124页
    ③转引自今道友信著,徐培、王洪波译:《关于爱》,三联书店,1987版,第613页
    
    ①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页
    ②弗洛伊德著,东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第607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④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①王洪:《近代俗文化的先声:柳永词论》,《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①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②钟优民:《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朝,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5页
    ③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7页
    
    ①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②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93页
    ③李泽厚刘纲几:《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
    ④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①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页
    ③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9页
    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第41页
    ⑤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①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0页
    ③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25
    ④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⑤陶渊明资料编写组:《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8页
    
    
    ①(唐)杜甫:《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②(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07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93页
     ①田干生:《李白诗中之月亮》,《文史杂志》,2002年,第3期
    
    
    ①傅道彬:《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②宗白华:《艺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①林庚:《诗人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②(法)雅克·马利坦著,刘有元,罗选民译:《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72-273页
    
    
    ①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②(宋)黄彻《巩溪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0-471页
     ①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7-8页
     ①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
    
    
    ①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②杨伦:《杜诗镜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980页
    
    
    ①(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 1995年版,第349页
    ②(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①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15页
     ①梁启超:《情圣杜甫》,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七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8页
    
    ①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册,第119页
    ②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卷,第290页
    
    
    ①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6页
    ②羊春秋:《略论王维抒情小诗的艺术特色》,《湖南文学》,1962年,第9期
    ③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3页
    ①陈贻欣:《王维的政治生活和他的思想》,《唐诗论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页
    ②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3页
    ③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7页
    ④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26页
    ⑤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04页
     ①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29页
     ①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页
    ①陈炎:《儒、释、道与李、杜、王》,《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73页
    ②李泽厚:《禅意盎然》,《求索》,1986年,第4期,第58-59页
     ①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①徐清泉《文化享乐:宋代审美文化的社会动因》,《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57页
    ②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①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①(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二,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②(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59页
    ①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①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①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②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9-340页
     ①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②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页
     ①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①马瑞芳:《〈聊斋志异〉的男权话语和情爱乌托邦》,《文史哲》,2000年,第4期
    
    ①(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②(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390-391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74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75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31页
     ①刘再复,林岗:《罪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①(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245页
    ②(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6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73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73页
    
    ①钱鸿英:《词的艺术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②钱鸿英:《词的艺术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页
    ③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页
    
    
    ①(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①(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③(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④周中明,文又波:《试论曹雪芹的妇女观》,《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3辑,第196-197页
    ⑤(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9页
    ⑥(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88页
    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89页
    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90页
    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9页
    
    ①(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③(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④(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⑤(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凡例第3页
    ②(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③(清)曹雪芹著,周汝昌校订:《红楼梦》,郑州: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④《红楼美学》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页
     ①唐毅君:《人文精神之重建》(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5页
    
    
    ①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213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0页
    
    
    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2页
    ②(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0页
    ③(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1页
    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52页
    艾治平:《词人心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安壮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
    (美)A·马塞勒箸,任鹰等译:《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性心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00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丹麦)勃兰克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程杰:《北宋诗文壮新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
    曹旭:《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成复旺:《文境与哲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程章灿:《西京杂记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陈贻欣:《王维的政治生活和他的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西宁:青海出版社,1998年版
    (宋)(壮:《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宋)陈振孙:《直斋书壮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陈伯海,蒋哲伦编:《中国诗学史》词学卷,福州: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邓红梅:《女性词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鴂书瀛:《文学原理——创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美)大卫·雷·格里芬著,王成兵译:《后现代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年版
    (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俄)车尔雪尼夫斯基著,辛未艾译:《车尔雪尼夫斯基论文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美)蒂利希著,成显聪、王作虹译:《蒂利希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德)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美)弗洛姆著,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美)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唐)房玄龄等编:《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冯友兰:《新原道》,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德)尼采著,赵登荣译:《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版
    (奥)弗洛伊德著,彭舜译:《精神分析引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奥)弗洛伊德著,赵立玮译:《图腾与禁忌》,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奥)弗洛伊德著,林尘等译:《文明及其缺撼》,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奥)弗洛伊德著,林克明译:《爱情心理学》,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奥)弗洛伊德著,刘福堂译:《精神分析纲要》,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傅道彬:《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明)冯梦龙:《情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惠能:《坛经》,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清)郭庆藩著,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壮云翼:《中国词史大纲》,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版
    (清)何焕文辑:《历代诗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海德格尔著,作虹译:《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壮小明:《中国诗学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黑格尔著,王玖兴等译:《精神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荷)壮伊青著,成穷译:《人:游戏者》,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宋)黄彻:《巩溪诗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霖、吴健民、吴兆路著:《原人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霍尔著,包毕富编译:《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美)简·卢文格著,韦子木译:《自我的发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日)今道友信著,王永丽、周浙平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日)今道友信著,徐培、王洪波译:《关于爱》,北京:三联书店,1987版
    姜亮夫:《楚辞书目书种》,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日)加藤繁著,吴杰译:《中国经济史考证》,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英)克莱夫·茅屋尔:《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版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毓盘:《词史》,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法)拉法格箸,罗大冈译:《拉法格文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箸:《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鲁迅:《鲁迅书信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清)刘鹗:《老残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宋)李壮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资治通鉴》
    柳鸣九、罗新章编:《马尔罗研究》,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版
    李翊灼校辑:《维摩诘经集注》,台北:老古出版社,1982年版
    (日)铃木大拙著,谢思炜译:《禅学依门》,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小枫主编:《人类依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美)罗洛梅著,(伸章译:《爱的意志》,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6年版
    刘师复:《师复文存》,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林庚:《诗人李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文选》,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
    (宋)陆游:《渭南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美)马斯洛著,刘锋等译:《自我实现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德)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比)梅特林克箸,孙莉娜等译:《谦卑者的财富》,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
    (美)马尔库塞著,李小兵译:《审美之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缪钺:《诗词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壮》,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聂石樵:《楚辞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美)诺尔曼·布朗,冯川等译:《生与死的对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欧阳修:《欧阳修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浦起龙:《读鴂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
    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钱鸿瑛:《词的艺术世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钱钟书:《管锥篇》,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战)屈原:《离骚》,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祁志祥:《中国人学史》,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清)仇兆鳌:《鴂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英)R·D莱恩:《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孙康宜著,李壮学译:《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4年版
    (美)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宋)苏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苏轼:《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德)叔本华著,石冲白译:《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宋)苏辙:《栾城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日)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清)四库馆(辑:《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
    唐圭璋编:《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唐圭璋编:《词入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唐毅君:《人文精神之重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汤一介等主编:《中国儒学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陶渊明资料编写组:《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王筱芸:《碧山词研究》,南京: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研究》,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汉)王充:《论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立:《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保)瓦列夫著,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西)乌纳穆诺著,段继承译:《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上海文学杂志社出版,1986年版
    (明)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
    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王易:《词曲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版
    伍立扬:《故纸风雪》,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王气中:《艺概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吴小如:《汉魏六壮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王德华:《屈骚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宗石:《诗经分类诠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宋)吴自牧撰:《梦梁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版
    (宋)徐梦萃:《三壮北盟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著,王友琴,邱希淳等译:《女人是什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清)宣颖:《南华经解》,台北:广文书局,1978年版
    (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夏咸淳:《情与理的碰撞》,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法)谢和耐:《蒙元依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杨海明:《张炎词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杨海明:《唐宋词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德)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德)雅斯贝尔斯著,余灵灵、徐培华译:《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德)伊曼钮尔·利维纳斯著,顾建光、张乐天译:《生存及生存者》,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尹锡康、周发祥主编:《楚辞资料海外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叶嘉叶,缪钺:《灵壮词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叶嘉叶:《迦陵论诗丛稿》,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
    叶嘉叶:《唐宋词名家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法)雅克·马利坦著,刘有元、罗选民译:《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北京:万叶书店,1952年版
    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汉)曾巩:《曾巩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五代)赵崇祚编,周奇文注释:《花间词》,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
    (清)张宗壮:《词林纪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良志:《曲院风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张璋,黄畲校注:《朱淑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宋)朱熹:《朱子语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宗白华:《诗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宗白华:《天光云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张毅:《苏东坡小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朱自清:《诗言志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詹福瑞,李金善:《世族的挽歌》,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钟优民:《中国诗歌史》(魏晋南北壮),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曾枣庄:《苏诗汇评》,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
    (宋)周密:《武林旧事》,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版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