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线图。从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由于西北地区义务教育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低谷,因此毫无疑问,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攻坚部位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并发挥作用,但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既可能表现出积极的作为,也可能表现出消极的行为,从而使得政府既是加快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力量,同时也是延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源。因此,政府行为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是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研究综合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文献法、比较分析、调查方法、理论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以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为研究对象,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政府行为的相关理论、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内容和行为方式、评价标准、成效与问题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梳理与分析,借鉴国外部分国家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提出了优化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思路与策略。本研究主要内容有:
     第一,梳理了相关理论。社会正义理论、一般均衡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公共服务理论、政府行为扩张理论和官僚行为增长论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厘定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边界。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作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责任人的合理性,阐述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和行为方式。
     第三,建构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政府教育行为的内容和方式,明确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的行为方式定位,初步建构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论证了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成效、问题及危害。选取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7个县,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和手段,对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证考察与分析,描述了政府行为的主要成效,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初步建立、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得以显著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明显提升。阐释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存在的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越位”与“缺位”现象明显、“政府悖论”现象和政府行为的机会主义倾向严重等问题。分析了政府行为问题可能导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交易成本增加、寻租及腐败现象严重、公共政策失灵和虚假均衡发展等危害。
     第五,剖析了政府行为问题的成因。从公共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剖析了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指出导致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政府的“经济人动机”、政府的“有限理性”和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缺位是导致其行为问题的主要根源。
     第六,提出了政府行为优化的思路与策略。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的优化是一个渐行渐进、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系统工程。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行为优化的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坚持科学、全面、均衡的治理理念,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具体标准是实现政府交易成本降低、政府理性得到增强、政府行为有效且有限、政府义务教育服务水平提高等。总体思路是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和城乡一体化之路。具体策略有:改善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的社会保障条件,应消解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形成公民利益表达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与政府再造,应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官员考核制度、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管理体制机制;勘定政府行为边界,应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为效能提升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监督机制建设。
"Balanced development is the strategic task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Firstly it should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both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ounties or districts and gradually advancing within wider regions." That is China's national platform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egulated in medium and long ter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 (2010-2020). From the point of actual condition of three regional developments in China'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part, the lowest level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national average lies in the Northwest, thu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ritical part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y should be the Northwest of China. This-movement can not be left alone without the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and its critical role, however, it can play either active or negative role within this process, which makes Government either play the positive role in speeding up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y of Northwest part, or the root cause of delaying this movement. Therefore, scientific, normative, effective government behavior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a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ie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of China.
     This research integrates basic theory of the subjects such as new system economics, public management, sociology, pedagogy and politics, and rel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method, comparison analysis, investigation and theory analysis. Besides, this thesis takes Government behavior dur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process in Northwest County as research object, and puts forward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in optimizing Government behavior during this process by adopting relative theories and making analysi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rol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behavior,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relative results and problems and referring to the practical actions of some foreign governments in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This research paper includes the following parts:
     Part One, the paper introduces relative theor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study is as the following:social justice theory,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theory of non-equilibrium development, theory of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 theory, government expansion theory and bureaucratic growth theory.
     Part Two, it limits the boundary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ories, it makes analysis of the rationality that government takes princip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ies and elaboration of government behavior's mechanism, main content and action style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ies.
     Part Three,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standard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ies. It makes a summary of relative systems and practice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ies, and orientates the action style of all levels'government behavior. Besides, it analyzes the selecting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initially build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government behavior during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ries.
     Part Four,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efficiency, problems and bad effect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ies. It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countie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about which it makes systematic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these counties, describes the main result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se regions, which mainly shows in the aspects in the following: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se counties, intensified of governmen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quality of teaching staff and teaching efficiency.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t illustrates the problems that it lacks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and sustainability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offside" and "defaulted" phenomenon are commo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paradox of Government" and serious opportunist tendencie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t also makes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government behavior may lead to, for example, increasing transaction costs of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heavy rent-seeking and corruption, public policy failures and false balancing development.
     Part Five, it make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management, new system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learn, it points out the cause of "Government paradox" and more important, 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problems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e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Northwest Counties. The main causes are as following:low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heavy rely" on planned economic system,"economic people motivation" of Government, and "limited rationality" of government and the absence of related leg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Part Six, it provides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on optimization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ies in the Northwest. Firstly, it selects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respectively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nd Japan, developing countries, Brazil and India. It makes systematical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in these foreign countries and draws on several points of enlightenment. Secondly, it proposes an overall goal, specific standard and general idea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Northwest Counties. The overall goal is to adhere to the treatment concept, which should b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 high quality. Specific criteria is that to realize the goal of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enhancing the rationality of government, the Government is enhanced, with the standard of limited but effective government actions and the increase of government service level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general idea is to persist in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Finally, it offer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optimizing government behavior, namely:improving social security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ounties of Northwest regions, demolishing dual soci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making sound public finance system and forming citizens'speaking mechanism; making system innovation and reinvention of government, changing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government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political achievements and on official assessment system, improving management system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ssigning boundarie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Lastly, it should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long-acting mechanism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strengthen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引文
①[美]菲利普·库姆斯,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①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2).
    ①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9.
    ②Levin, Henry M.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 Europe", Social Problems.1976: Vol.24,2, Dec,148-172.
    ①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②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2,(12,上),
    ③翟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7-29(3).
    ④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0,(11):12-17.
    ⑤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47-55.
    ①潘红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模式,2010,(12)
    ②潘玉君,罗明东义务教育发展区域均衡系统研究(1-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邵春昱.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与思考—以山东省昌乐县为例[D].上海师大大学,2009:I.
    ④孔祥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研究一一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D1.首都师范大学,2009:1.
    ⑤李敏.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⑥任会兵.浅谈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上).
    ⑦胡秋儿,孙玉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析——浙江省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9,(2)
    ⑧潘孟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和范式[J].广东教育,2008,(5)
    ⑨杨新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2007,(1)
    ⑩即“陕西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由陕西省政府首创,即对全省的基础教育学校采取每3年1轮,每年评估6000所学校的全员评估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11栗洪武.影响区域学校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相关性——以西安市实施“316”工程为例[J].教育研究,2011,(04):41-44.
    ①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04):40-44.
    ②杨昌江等.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及政策选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23-125.
    ③刘光余.论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取向、范式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26-29.
    ④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I.
    ⑤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126-127.
    ⑥刘丹等.政府行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功能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
    ⑦刘亚娜.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①黄小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36.
    ②斯坦利L.布鲁,焦国华,韩红译.经济思想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
    ①胡伟.制度变迁中的县级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6-158.
    ②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8,(01).
    ③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家,1997,(01).
    ④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45.
    ⑤李炜.厂商政府和它的市场[D].博士论文,1999:1.
    ⑥阙忠东.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85.
    ①近来中国学者有关县级政府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材料:陆凯阳的《当代中国县级政府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兼以湖北省英山县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彭国甫的《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王圣诵的《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探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阙忠东的《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王潜的《县域生态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东北大学博士论文。但这些文献基本上都比较偏重于公共管理学意义上的制度设置方面的研究,而较少进入机制研究的层面。
    ①褚宏启.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与教育问责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03)
    ②鲍传友.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7.
    ③李霞.我国教育投资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摘要.
    ④翟静丽.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失当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07):18-21.
    ①严智雄,马和民.政府教育问责与治理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1,(05):113-118.
    ②李淼.教育公平:政府教育责任伦理的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02):4-7.
    ① Marc Blecher, Vivienne,1996, Tethered Deer: 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204.
    ①庞娟.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15.
    ①[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7.
    ①陈烈,魏成等.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0.
    ②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①赵如林.市场经济学大辞典(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63.
    ②[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66.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35.
    ②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40.
    ③[法]卢梭,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26-131.
    ④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4.
    ①“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出自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规定指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省、市(地)、县、乡各级管理的职责如何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在后来的实践中,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和举办责任基本上采用的是“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县、乡两级统筹管理”的做法。
    ①张茂聪.教育公共性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2010,(06).
    ②刁玉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投资体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①王等等.新自由主义对公共教育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9,(06).
    ②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译者前言1-7.
    ③何鹏程,宋懿琛.教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8,(09).
    ①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①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97.
    ②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13.
    ③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191.
    ④世界人权宣言[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168.htm.
    ⑤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8-25.许志雄.宪法入门[M].台北:台湾月旦出版社,1996:154.
    ①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8-25.
    ②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弱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8-25.
    ③耿运钦.中华民国宪法论[M].台北: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2:137.
    ④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1.
    ⑤洪兰友.社会救济的立法精神[M].北京: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58.
    ①魏志春.校长视野中的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8.
    ②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M].商务印书馆,1936:序言1-2.
    ③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前言7.
    ④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2.
    ⑤马凤歧.教育政治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91.
    ①司晓宏,杨令平.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6,(11)
    ②潘双华、马宏伟.与领导谈现代经济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331.
    ①胡建淼.行政行为基本范畴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6.
    ②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5.
    ③胡建淼.行政行为基本范畴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40-41.
    ①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3388112
    ②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3388112
    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333473.html?an=0&si=1
    ①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基[2005]9号,2005年5月25日)和《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教育部 教基[2010]12010年1月4日)整理。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②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③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②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③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②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③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0,(11):12-17.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60.
    ①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
    ①郝文武.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4.
    ②[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4:9.
    ③[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
    ①袁桂林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0.
    ② Pacaroroulos, G,(1985). Returns to Education: A Further International Update and Implicatio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20(4):pp.583-604.
    ①王潜.县域生态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博士论文,2008:58-59.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5.
    ①司晓宏等.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7.
    ②司晓宏等.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7.
    ①司晓宏,杨令平.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7.
    ①司晓宏,杨令平.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7.
    ②司晓宏,杨令平.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7.
    ③资料来源:D县关于创建省级教育强县的县委编制办的工作汇报。
    ①依据2005,2009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测算。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476.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②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1-182.
    ②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2-183.
    ③张孝德,钱书法.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悖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5):37-41.
    ①景春梅.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制度创新——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6.
    ①徐琴.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绩效与成本[J].学海,2004,(03):85-90.
    ①景春梅.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制度创新——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7.
    ①景春梅.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制度创新——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9.
    ①资料来源,由C县教育局提供。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②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高亮.探访新疆疏勒条件最差小学:学生午饭就吃1个馕[ED/OL].http://www.tianshannet.com.cn/news/content/2011-10/04/content_6218921_2.htm
    ②资料来源,由C县人民政府督导室提供。
    ①司晓宏等.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9.
    ②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02).
    ③鄢忠.大家都来关注留守娃娃营养餐[N].西安晚报,2012-03-23,(21)
    ④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11-07-06,(02).
    ⑤司晓宏等.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9.
    ①司晓宏,杨令平.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08):13-19.
    ①姚琳,彭洋平.论“大开发”背景下西部教育开发的优先性及其走向——一个西部地区“在场者”的教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13。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所得。
    ③http://news.163.com/10/0328/01/62R0QKGT000146BB.html
    ④http://www.sn.stats.gov.cn/news/qsgb/201133164839.htm
    ⑤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⑥王建平.加快西部教发展的有途径探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77。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2009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641,645.
    ①司晓宏,杨令平.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8):15
    ②恩格尔系数是国际是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③根据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以及各省统计局统计公报汇总测算。
    ①刘岩红,王晶.论西部教育现状及其应对措施[J].科协论坛,2009,(8):158.
    ②王建平.加快西部教育发展的有途径探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78。
    ③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35-38.
    ④周芬芬.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与突围[J].学前教育研究,2006(12):35-38.
    ①杨令平,张正峰.关于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若干思考[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东北师范大学,2011.
    ①杨令平,张正峰.关于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的若干思考[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东北师范大学,2011.
    ②资料来源: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snedu.gov.cn/news/wtwj/201204/06/4809.html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54.
    ①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2-163.
    ①这种由现行具体为:①缺乏完整、统一的能够对可能的选择进行排序的效用函数:②人们只能找出所有备选方案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③人们无法估计各个备选方案可能后果。参见Simon. A Behavior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1).
    ②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61.
    ①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7:98.
    ②蒲蕊.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创新:治理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1,(07):54-59.
    ①李宜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2006-06-30)[2009-12-25]http: //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
    ①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
    ①王胜,郭诺.2008年地方政府教育网站信息公开的质量评估:基于40个省(市)级教育部门的网站调查[G]//杨东平.2008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88.
    ②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5.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EB/OL](.2006-06-30)[2009-12-25].http: //www.gov.cn/ziliao/flfg/2006-06/30/content_323302.htm.
    ①袁连生.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1.
    ①读书人.巴西应对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有效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EB/OL]http://www.reader8.c.
    ①宋秀琚.印度农村基础教育服务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05):38-41.
    ②[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6.
    ①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4.
    ①[美]菲利普·库姆斯,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21.
    ①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346.
    ①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库,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①柳海民,林丹.本体论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18.
    ①杨令平,司晓宏.完善西部农村教师保障机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②杨令平,司晓宏.完善西部农村教师保障机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①司晓宏,杨令平.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M].教育研究,2010,(08)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②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③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54.
    ①杨令平,司晓宏.西部地方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12,(01):5-9.
    [1][澳]休·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安应民等.构建均衡发展机制——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鲍传友.政府公平与政府责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常健.效率、公平、稳定与政府责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陈东生.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政府教育经营理论创建与实践机制选择[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
    [6]陈国权.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7]陈烈,魏成等.县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8]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M].商务印书馆,1936.
    [9]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程虹.制度变迁的周期-一个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褚继平.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13]D·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三联书店,1994.
    [14]D·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5][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6]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7]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8][法]卢梭,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82.
    [1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0]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1]郝文武.教育哲学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2]郝文武.教育哲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3]郝文武.西部教育报告2011[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4]洪兰友.社会救济的立法精神[M].北京: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
    [25]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2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6]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集团,2008.
    [27]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课题组.教育大国的崛起(1978-2008)[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8]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9]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0]盖浙生.教育经济与计划[M].台北:台北五南图出版公司,1993.
    [31]耿运钦.中华民国宪法论[M].台北:台湾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2.
    [32]龚向和.受教育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3]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34]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考察[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5]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7]贺武华.浙江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8]华桦,蒋瑾.教育公平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39]黄林芳.教育发展机制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0]黄小晶.城市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1][加]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2][加]威尔·金里卡,刘莘译.当代政治哲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3]《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百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
    [44]景春梅.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制度创新——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5]旷乾.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基于中国现状的分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46]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7]李敏.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8]李军鹏.责任政府与政府问责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9]李明强,贺艳芳.地方政府治理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0]栗玉香.教育均衡指数化监测与财政投入机制改革—以北京市义务教育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2]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3]刘秉光.城乡教育均衡化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4]刘丹等.政府行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功能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5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6]柳海民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7]柳海民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8]刘欣.基础教育政策与公平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大学出版社,2008.
    [59]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出版社,2007.
    [60]罗伯特·B.登哈特,珍妮特·V,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1]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2]罗明东,潘玉君.义务教育发展区域均衡系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3]马凤岐.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4]马华威.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行动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65]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6][美]阿瑟·奥肯.王忠民黄清译.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权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67][美]阿特金森.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4年
    [68][美]赫伯特·A·西蒙,詹正茂.管理行为(修订版)(原书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9][美]加里·S·贝克尔,王业宇等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0[美]雷蒙德·E·卡拉汉,马焕灵译.教育与效率崇拜——公立学校管理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71][美]曼瑟尔·奥尔森,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2][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谭功荣等译.再造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3][美]德博拉·斯通,顾建光译.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4][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5][美]杜威,王承绪译.人的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65.
    [76][美]菲利普·库姆斯,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7][美]米勒.公共问题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78][美]哈耶克.杨玉生等译.自由宪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9][美]菲利普·库姆斯,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0][美]科尔曼,何谨译.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1][美]罗伯特·诺奇克,姚大志译.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2][美]罗斯·M.斯塔尔,鲁昌、许永国译.一般均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张琦译.自由选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84][美]南茜·弗雷泽,欧阳英译.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5][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东方出版社,1993.
    [86][美]萨缪尔森.萧琛主译.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M].北京:北京邮电出版 社,2004.
    [87][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84.
    [88][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9][美]约翰·罗尔斯.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
    [90][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1][美]W·理查德·斯科特,姚伟等译.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2][美]威廉·N·邓恩,谢明等译.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3][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94]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之路(1-3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5]珍妮·H·巴兰坦,朱志勇,范晓慧主译,吴康宁审校.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96]潘玉君,罗明东义务教育发展区域均衡系统研究(1-2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7]潘双华、马宏伟.与领导谈现代经济学[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98]彭世华.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9]乔耀章.政府理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100]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的深处——论教育权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
    [101]R·科斯、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三联书店,1994.
    [102]任运昌.空巢乡村的守望——西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学科学出版社,2009.
    [103][瑞典]T.胡森[德]I.N.波斯韦斯韦特.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2)[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104]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2011中国投资发展报告——提高教育投入中政府施行行为的能力[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105]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浦东新区教育公共治理结构与服务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06]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07]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8]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109]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0]司晓宏.面向现实的教育关怀[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11]斯坦利L.布鲁,焦国华,韩红译.经济思想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12]斯蒂芬·P·特纳,保罗·A·罗思,杨富斌译.社会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3]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14]孙宵兵.教育优先法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15]孙选中.服务型政府及其服务行政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16]汪希成.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品投入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117]王红玲.当代政府经济理论的演变与借鉴[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18]王晓林.社会发展机制优化论——关于现代社会发展机理的一种建构性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119]王则柯,李杰.博弈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0]王湛.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教育若干重点工作[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21]魏志春.校长视野中的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2]吴德刚.西部教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23]邬志辉,于胜刚.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4]许志雄.宪法入门[M].台北:台湾月旦出版社,1996:154.
    [125]杨春福.权利法哲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6]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7]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28]杨俊亮.县域经济哲学——县域经济“三维一体”发展的哲学沉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129][英]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30][英]Randall Curren,彭正梅等译.教育哲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31][英]斯蒂芬·J·鲍尔,候定凯译.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2][英]亚当·斯密,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下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133][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34]于发友.通向教育理想之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35]于光远.中国理论经济学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36]袁桂林等.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011.
    [138]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一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39]翟博.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40]张锦华,吴方卫.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41]张丽华等.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4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3]赵如林.市场经济学大辞典(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44]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5)[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5]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6]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7)[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7]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8)[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8]周洪宇.教育公平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49]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0]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51]朱慧.机制设计理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介[M].杭州:浙江社会科学,2007,(6)
    [15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战略规划与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区域教育发展研究报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54]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鲍传友.中国城乡教育政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本刊记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J].人民教育,2005,(12).
    [3]陈鹏.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的法理探源与法律重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陈小红等.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J].教育科学,2003,(1).
    [5]陈云奔.近10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1).
    [6]陈园园.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及启示[J].江西教育,2009,(07)
    [7]陈军.教育均衡发展之路径[J].人民教育,2010,(Z1)
    [8]程红艳.区域内学校非均衡发展与社会阶层分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9]程晓樵.“择校”政策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0]褚宏启.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与教育问责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03)
    [11]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12]褚宏启,高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与标准的制订[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13]褚宏启,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
    [14]崔建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9,(S1)
    [15]第十战略专题调研组.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0,(7)
    [16]丁维莉,陆铭.教育的公平和效率是鱼和熊掌吗——基础教育财政的一般均衡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17]丁小浩.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思辨[J].新闻周刊,2003,(38)
    [18]丁秀棠.南非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及其启迪作用[J].教育导刊,2006,(9).
    [19]董国雷.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人大建设,2010,(02)
    [20]董奇.创新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机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0,(6)
    [21]董奇.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制度保障[J].求是杂志,2010,(9)
    [22]杜育红.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过程、原因与对策[J].中国民族教育,2005,(4).
    [23]杜育红,王善迈.西部教育发展要有新战略、新思路[J].教育研究,2000,(5).
    [24]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5).
    [25]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
    [26]范先佐.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起基础性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27]方建锋.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概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5,(04)
    [28]高如峰.法国义务教育的特别扶持制度[J].外国教育研究,1999,(6)
    [29]高如峰.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水平和效益的国际比较[J].教育研究,2002,(6)
    [30]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4,(5)
    [31]高如峰.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J].教育研究,2004,(7)
    [32]顾明远.纵论基础教育新的发展[J].人民教育,2002,(4)
    [33]郭建鑫.教育公平、公共财政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7,(1)
    [34]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0,(3)
    [35]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状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6,(09)
    [36]郝文武.层类教育公平与城乡教育公平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及其形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
    [37]郝文武.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和基本意义[J].北京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38]郝文武.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学校布局问题[J].教育研究,2011,(03)
    [39]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8)
    [40]郝文武.平等和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
    [41]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量化指标和关系状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
    [42]何鹏程,宋懿琛.教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08,(09)
    [43]贺桂香.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与政府调控机制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
    [44]黄帝荣.对构建农村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7,(12)
    [45]胡俊生,司晓宏.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平原模式”与“柯城模式”浅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46]胡秋儿,孙玉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探析——浙江省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师,2009,(2)
    [47]贾聚林.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之我见[J].人民教育,2002,(6)
    [48]蒋永甫,谢舜.有限政府、有为政府与有效政府——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理念的演变[J].学习与探索,2008,(5)
    [49]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
    [50]雷万鹏.寻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基于湖北省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2)
    [51]李莉红.关于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义务教育的成本分担[J].教育与经济,2005,(01)
    [52]栗洪武.影响区域学校均衡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相关性——以西安市实施“316”工程为例[J].教育研究,2011,(04)
    [53]李淼.教育公平:政府教育责任伦理的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1,(02).
    [54]李明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选择与制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8,(9)
    [55]李三福.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8)
    [56]李维中,赵中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保障义务教育持续均衡发展[J].财会研究,2005,(11)
    [57]李协京.日本教育财政制度和教育立法的若干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2004,(3).
    [58]李宜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04)
    [59]李志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
    [60]梁文艳,杜育红.省际间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生均经费的分析指标[J].教育科学,2008,(04)
    [61]刘宝生.问题与对策:对辽宁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2]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
    [63]刘复兴.教育政策的四重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64]柳海民,林丹.本体论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1-18.
    [65]刘光余.论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取向、范式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
    [66]刘双,姜岩.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10)
    [67]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
    [68]刘新成,苏尚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重意蕴及其超越性[J].教育研究,2010,(5)
    [69]陆璟.伦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及其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6,(1).
    [70][美]查尔斯·V·威利.教育中的差异、公平和多样性[J].教育展望(中文版),2000,(4)
    [71]民进上海市委.上海义务教育: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均衡化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标准及推进均衡发展研究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ZB)
    [72]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救济[J].法商研究,2000(5)
    [73]聂爱云,何小钢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能力[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9(3):21-30.
    [74]宁波市北仓区教育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3,(1)
    [75]潘红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76]潘孟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和范式[J].广东教育,2008,(5)
    [77]彭新实.日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师定期流动[J].外国教育研究,2000,(10).
    [78]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和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6,(9下)
    [79]瞿英.本世纪初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8,(4)
    [80]瞿瑛.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6,(12)
    [81]任会兵.浅谈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9,(12上)
    [82]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导刊,2003,(10).
    [83]司晓宏,杨令平.我国当前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形势分析[J].教育研究,2010,(8)
    [84]司晓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西北地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发展[J].教育研究,2009,(06)
    [85]司晓宏,杨令平.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6,(11).
    [86]司晓宏,王华.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
    [87]司晓宏,宋红霞.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
    [88]司晓宏,杨令平.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下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展望[J]. PROSPECTS,2008, (140).
    [89]司晓宏,杨令平.后农业税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3).
    [90]司晓宏,杨令平.废除农业税背景下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01).
    [91]司晓宏.关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3).
    [92]司晓宏,杨令平.后农业税时代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需重视的几个问题[J].河南教育,2007,(02).
    [93]司晓宏,吴东方.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7,(11).
    [94]苏娜,黄崴.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与改进——基于广州市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02)
    [95]孙绵涛,康翠萍.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机制创新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7)
    [96]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97]孙玉丽,张幸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与条件[J].教育科学,2008(1).
    [98]谈松华.促进教育持续、协调、均衡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99]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1,(8).
    [100]谈松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行政措施到制度建设[J].群言,2008,(11)
    [101]谭细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键是发展农村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8,(7)
    [102]陶志琼,汪维民.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4,(7).
    [103]田芬,朱永新.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2).
    [104]田正平.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105]万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的欠缺与完善——以广州地区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106]王等等.新自由主义对公共教育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9,(06).
    [107]王斌泰.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求是,2003,(9)
    [108]王健强.致力于为每个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我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综述[J].四川教育,2006,(1)
    [109]汪利兵.公立学校私营化:英国“教育行动区”计划案例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1)
    [110]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111]王丽慧,王玮.强化政府责任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J].行政与法,2008,(6)
    [112]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113]王贤.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二十年研究状况之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1)
    [114]王晓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115]文桂江.国外迁徙工人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J].城市问题,2009,(2)
    [116]吴宏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政府效能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A)
    [117]吴宏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政府效能改进——基于湖北省的数据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3)
    [118]夏心军.对教育公平的再认识[J].教育学报,2005,(03)
    [119]夏心军.关于“教育问责制”的对话[J].江苏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1).
    [120]肖德松,冯德才,杨建军.整体推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四川郫县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9)
    [121]熊川武,江玲.论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三大战略[J].教育研究,2010,(8)
    [122]徐琴.政府主导型城市化的绩效与成本[J].学海,2004,(03)
    [123]严智雄,马和民.政府教育问责与治理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1,(05)
    [124]杨昌江等.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及政策选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25]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08)
    [126]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2)
    [127]杨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4(11).
    [128]杨令平.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新机制”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9,(2).
    [129]杨令平.城乡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9,(25).
    [130]杨令平,司晓宏.完善西部农村教师保障机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131]杨新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2007,(1)
    [132]杨银付.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J].中小学教育,2006,(2).
    [133]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J].教学与管理,2002,(22)
    [134]叶玉华.教育均衡化的国际比较与政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3,(11).
    [135]尹玉玲.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及启示[J].上海教育利研,2005,(12)
    [136]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02)
    [137]袁连生.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138]袁振国.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教育研究,2005,(4)
    [139]袁振国.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140]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6)
    [141]张乐天.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补偿政策实施状况及其比较——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四国案例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11)
    [142]张力.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人民教育,2010,(01)
    [143]张良才,李润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2002,(12).
    [144]张茂聪.教育公共性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2010,(06)
    [145]张茂聪,冯永刚.公平与均衡视域下义务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研究——以山东省农村中学生进城就读现象为例[J].教育研究,2009,(12)
    [146]张孝德,钱书法.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政府悖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5)
    [147]张翼.制度变革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教育导刊,2010,(01)
    [148]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149]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07)
    [150]翟博.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J].求是,2010,(2)
    [151]翟博.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0,(1)
    [152]翟博.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改革开放30年中国推进全民教育的奋进历程[J].教育研究,2009,(1)
    [153]翟博.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J].教育研究,2008,(1)
    [154]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
    [155]翟静丽.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行为失当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07)
    [156]赵世超,司晓宏.关于在西北地区建立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研究,2002,(05).
    [15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7,(02)
    [158]周峰.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2002,(8)
    [159]周洪宇.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民主,2005,(04)
    [160]周永坤.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J].中国法学,1997(1):20-28.
    [161]朱家存,阮成武,刘宝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0,(11)
    [162]朱正林.教育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思路[J].上海教育科研,2004,(1).
    [1]本报评论员.坚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则——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8-27
    [2]本报评论员.在积极发展中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8-29
    [3]本报评论员.努力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三论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8-30
    [4]本报评论员.政府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负主要责任——四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8-31
    [5]都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点在哪儿?[N].中国教育报,2005-06-13.
    [6]教育部.努力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01-09.
    [7]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团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基”督导检查的意见[N].新疆教育报,2009-12-12.
    [8]劳凯声.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9-2-12.
    [9]林春生.十年铲除“择校风”: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上)[N].安徽日报,2006-07-09(A01)
    [10]十月舟.教育均衡挂钩政绩考核效果值得期待.光明日报,2010-07-07.
    [11]山东省“试水”教育行政问责制,规范办学行为.中国教育报,2010-01-25.
    [12]王剑荣.努力实现区域教育的和谐[N].光明日报,2006-09-20.
    [13]汪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对策[N].光明日报,2002-07-25.
    [14]王善迈.重建义务教育财政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5-08-15.
    [15]杨银付.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体制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5-12-05.
    [16]尹伟民.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2-07-26.
    [17]尹伟民.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中国教育报,2002-07-26.
    [18]袁振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新突破[N].中国教育报,2010-10-11.
    [19]周飞、翟博、黎拥献.统筹城乡教育的改革之路——解读中国教育的“重庆现象”[N].中国教育报,2010-09-21,(1)
    [20]翟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7-29(3).
    [1]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鲍艳丽.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人学,2006.
    [3]陈静漪.中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机制设计理论视角[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22.
    [4]陈音.区域性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陈文梅.深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
    [6]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7]郭雅娴.中国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黄爱兰.促进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黄婷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研究一一以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金莲.中国西部农村的教育费用与教育成就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孔祥娜.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研究一一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2]李霞.我国教育投资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13]刘鹏.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救助制度建设的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4]刘亚娜.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5]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6]罗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价值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17]庞娟.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9.
    [18]邵春昱.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与思考—以山东省昌乐县为例[D].上海师大大学,2009.
    [19]王华兵.论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D].合肥:安徽大学,2007.
    [20]王婷.中国西部农村教育成本、收益与家庭教育决策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21]王潜.县域生态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博士论文,2008.
    [22]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3]徐增辉.新公共管理研究——兼论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24]于发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
    [25]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常云昆.论西部开发中的“补偿”问题及“补偿”政策[A].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对策研究[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东北师范大学,2009.
    [4]“教育均衡发展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大学,2007.
    [5]“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十八界学术年会论文集[C].广州大学,2009.
    [7]“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大学,2010.
    [8]首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论文集[C].河北三河,2011.5.
    [1]Kenneth Leithwood, Karen edge, Doris Jantz.i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the state of the art[M].Bertelsmann Founda-tion Publishers,1999.
    [2]Coleman. J.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education [M]. Bouler: WestviewPress, ChPt One.1990.
    [3]Hurwicz,L. Optimality and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in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es[A]. in Amow, Kaalin, and Suppes(Eds.).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C]. 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Fress,1960.
    [4]Hurwicz, L.Oninformational lydecentralized systems[A]. in Radner, and McGuire(Eds.).Decisionand rganization[C].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1972.
    [5]Hurwicz,L.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
    [6]James W. Gruthrie Walter I. Games, Lawrence C. Pierce, School Finance and Education Policy:Enhancing Educational Efficiency and Choice [M]. NJ: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1998.
    [7]Levin, Henry M.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 Europe", Social Problems.1976:Vol.24,2, Dec.
    [8]Li Hongbin, Li-An Zhou.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5,89 (9-10).
    [9]Marc Blecher, Vivienne,1996, Tethered Deer:Government and Economy in a Chinese Coun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0]M. H. Agar, The Professional Stranger:An Informal Introduction to Ethnography.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
    [11]Myerson, R. B.1979.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the bargaining problem. Econometric 47.
    [12]Eric Maskin. Nash Equilibrium and Welfare Optimality [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6, No.1, Special Issue: Contlacts. (Jan.,1999).
    [13]McAfee, R. P. and J. McMillan (1988),\Multidimensional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and Mechanism Design, "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Vol. 46.
    [14]Mo, Pak.hieome. Inequality. and. Eeonomie. Growth, KYKLOS,2000(Vol,53-Fase3).
    [15]Myerson, R. B.1983. Mechanism design by an informed principal. Econometric 51.
    [16]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Mechanism design theory[R]. Oct.2007.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2007[R].2007.
    [17]UNESCO, Statistical yearbook Annuaire satistique Anuario estadisticc[M] UNESCO Publishing & Bernan Press,1998.
    [18]Mun C. Tsang. Financial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No4,1996.
    [19]Psacaroroulos, G.,(1985). Returns to Education:A Further International Update and Implication.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20(4).
    [20]Simon. A Behavior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 (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