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是马克思资本范畴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不断解构、批判原有理论和理性选择科学结论的共同结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内,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又是对马克思资本范畴的理论发展。因此,对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的研究,必须把研究的视角放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加以考察。
     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是在马克思资本范畴理论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资本形态。物质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存在都是资本范畴发展的必然产物,都反映了不同时期资本形态所代表的一种资本力量。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的理论发展,把对传统资本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领域,既实现了资本形态变化的领域转换,又解决了理论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一方面,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是以资本作为研究范式对所处时代的资本危机进行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作为发展的理论,正以一种普遍化、大众化、多样化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了理论研究的争论。从本质上看,社会资本与资本是同质的。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始终体现了资本的内在特性,它既体现了人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性、功利性的内在性,又体现了人必须打破资本的界限,朝着真正生成人的本质方向迈进,人开始追求真正的自由自觉和自主个性。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背景,通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范畴、交往、实践、社会关系、异化理论以及现实的人等思想的解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思想,以进一步阐释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是如何生成、怎样生成和如何实现等理论问题,以使学界能够从社会资本的内在本质上达成理论的共识。同时,本文对西方的社会资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把其与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内在理论关联,实现了马克思社会资本思想在后现代的理论发展,对我国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Marx’s thought of social capital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its own logicdevelopment of Marx’s capital category and is the common consequences by people’sconstant deconstruction, the criticism of the original theory and science of rationalchoices. Marx’s thought of social capital is the improvement and also the theoreticaldevelopment for Marx’s capital category. Therefore, for studying the Marx’s thought ofsocial capital, we must put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the whole thoughts developmentof Marx.
     Marx’s thought of social capital conceived and produc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of the theory of Marx’s capital category, which is varied along with the ages presentingcapital forms in different periods. Material capital, physical capital, human capital,cultural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are all the inevitable produ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capital category, which representing one type of capital force of different capital forms.Under the thought of Marxist Philosophy, social capital theory realized the shiftingtowards from economics under the view of capital theory to sociology, philosophy,culturology and so on, which achieved the transi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frommicroscopic view to macroscopic view. On the one hand, Marx’s thought of socialcapital has a sufficient critique for the capital crisis of the age and announces the diverseand multi-dimensional trend of capital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alcapital in the new era as a kind of new research paradigm, which gets involved in everyfield of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way of universe and diversity, causes the conflicts oftheoretical study. Essentially, social capital and capital are homogeneous. Marx’s socialcapital throughout reflects the intrinsic nature of the capital. On the one hand, it showsthe nature that human being tries to pursue the maximum of purpose and utility; on theother hand, it reflects that human being must break the limit of capital, mov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generating and start to genuinely pursue the authentic freedom andconsciousness and independent features.
     The paper taking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byinterpreting capital category, communication, practice, social relations, heterizationtheory and real human being, etc, explores and unscrambles Marx’s thought of socialcapital to interpret how it is produced and realized and to make a theory consensus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academia. Meanwhile, the paper also unscramblesand makes a summary for western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builds up the internaleffective connection with Marx’s thought of social capital, which realizes the Marx’sthought of social capital with the feature of post-modernity and interpret the status andfunctions of the thought in China’s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①(美)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M],郗卫东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01页.
    ②周长城,王培刚.定义社会资本:一个整体视野的分析与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2).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54页.
    ①Putnam,Robert D.”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The American Prospect13-35-42.1993.
    ②(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195页.
    ③(英)纽顿.社会资本和现代欧洲民主[M],载李惠斌等.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11页.
    ④Portes,A,”Social Capital: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Sociology.1998.p.14.
    ①(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3,(7).
    ①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②James Farr.Social Capical,“a Conceptual History”,Political Theory, vol.31,No.28,200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
    ②海尼凡指出:“那些有形的物质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但信誉、友情、同情以及个人和家庭之间的社会交往则使之组成了一个社会单元……如果个人和他的邻居们相互接触和交往,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资本积累,这些社会资本也许能直接的满足个人的社会需求,或者可能具有一种潜力,足以使得整个社区的居住环境得到实质的改善。”
    ③P.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A],In John G.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Westport,Conn.,Greenwood,1985.P.248.
    ④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⑤(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①Putnam,Robert.”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PrincetionUniversity Press,1993.P35-36.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A].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页.
    ④Michael Woolcock,”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ethesis and policyframework”.Theory and Society27,1998,P.14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①[美]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郗卫东译[M].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01页.
    ②衣俊卿认为,从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来看,从古希腊起,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一种是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一种是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前者强调严密的理性逻辑、普遍的真理和知识体系,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后者强调人的天职和使命、正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实践哲学、文化哲学或社会哲学等。引自: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2).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④李鹏程.作为文化人类学的资本[M],张雄、鲁品越主编:中国经济哲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①国内学者认为:“重商主义是中世纪末期西欧、南欧国家从封建制度转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但它还不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真正科学,它只是处于产业资本统治以前的一个特定时期的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引自——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94-9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页.
    ①(英)托马斯·曼.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0页.
    ③(英)托马斯·曼.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上)[M].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④(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292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40页.
    ①高华云.从重商主义到亚当·斯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10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54—25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56页.
    ③(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29—330页.
    ④(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6页.
    ②(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7—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0页.
    ①(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页.
    ③(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9页
    ④(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9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8、2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8-489页.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2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8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7-9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39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40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⑤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②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2期,第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1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③(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页.
    ④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①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
    ③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9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8页.
    ②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④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5页.
    ①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95页.
    ②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③候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3).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②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18-119页.
    ①(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页.
    ②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1页.
    ③(美)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J],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9页.
    ①(法)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①(法)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113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8-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3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1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7页.
    ②(美)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张欣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①Annie Brooking,Intellectual Capital: Core Asset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Enterprise,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1996,P56.
    ②(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30页.
    ③Bliss C,J Captical Theor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Amsterdam and Oxford,North PublishingCompany.p7.
    ①注: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1937生,美国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倡导和发展了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在199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②注:保罗·罗默(Paul M.Romer),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被认为是经济增长方面的专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力候选人,被《时代杂志》选为1997年美国最具影响的25人之一。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
    ②(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28页.
    ③(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春富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260-261页.
    ④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⑤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页.
    ②何颖.公共行政理论探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6页.
    ③(匈)阿格妮丝·赫勒.格奥尔格·卢卡奇和伊尔玛·塞德勒[J].载阿格妮丝·赫勒主编:卢卡奇再评价[C].衣俊卿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5页.
    ④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J].江海学刊,2000,(1).
    ⑤(匈)乔治·马尔库什.生活与心灵:青年卢卡奇和文化问题[J].载阿格妮丝·赫勒主编:卢卡奇再评价[C].衣俊卿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⑥Ferenc Feher,What is Beyond Art?[J].In Agnes Heller and Ferenc Feher eds.,ReconstructingAesthetics:Writings of the Budapest School[C].Basil Blackwell,1986,p.70.
    ①衣俊卿.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J].求是学刊,2003,(3).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页.
    ③(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84页.
    ①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70页.
    ②(匈)阿格妮丝·赫勒.格奥尔格·卢卡奇和伊尔玛·塞德勒[J].载阿格妮丝·赫勒主编:卢卡奇再评价[C].衣俊卿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4页.
    ③(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④(澳)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J],潘飞译,《马克思与现实》,2004年第1期。
    ①邹诗鹏.“西马”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文化及历史哲学检视[J],《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②(英)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①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9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②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5页.
    ①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76页.
    ②卜长利.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4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5页.
    ①Putnam, Robert D“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and Public Life”The AmericanProspect,1993
    ②Elinor Ostrom.1990.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Actio[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①Michael Woolcock,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framework [J].Theory and Society,1998, No.2:18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5页.
    ①衣俊卿.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J].哲学研究,1997年,(8).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3页.
    ③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9页.
    ①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②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④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7页.
    ②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77页.
    ①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页.
    ①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N].光明日报,2000-01-18(B3).
    ②衣俊卿.论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3期.
    ③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3).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2页.
    ①Agnes Heller and Simon Tormey,The Fate of Marxism[J].In “Simon Tormey Interviews with AgnesHeller(1998)”1February2004.2December2005[Z].
    ①冯婧琨.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资本”概念的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6),第287页.
    ①(法)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②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In John G.Richardson (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Westport,Conn.,Greenwood,1985,p241.
    ①Bourdiet,P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Greenwood Press,1986:241-258.
    ②L.D.W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A Workshop with Pierre Bourdieu[J], SociologicalTheory,1989,p39.
    ①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①(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22页.
    ②(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354页.
    ①Coleman,James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 p96-97.
    ②Ports, Alejandro: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coiology [M],AnnualReview of Sociology,1998,p2-3.
    ③朱依娜:找回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理论看其“社会资本”概念[J],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第61页.
    ①Coleman, James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p102.
    ②Coleman, James 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M],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p99-100.
    ③(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354页.
    ①(美)林南.建构社会资本的网络理论[J],国外社会学,2002年,第2期,第33页.
    ①(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②张少平.突破二元对立困境: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24页.
    ③(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④(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①Lin Na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p187.
    ②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22页.
    ①Lin Na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1, p34.
    ①宋菁,顾伟.嵌入社会网络结构的社会资本理论——对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梳理[J],法制与社会,2001年,第2期,第171页.
    ②Putnam,R.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J].The American Prospect,1993.p:35-42.
    ①Putnam, Robert. Making Democracy Work[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P167.
    ②(美)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M].李惠斌等.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页.
    ①(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
    ①王贺椿,郝甜甜.科尔曼和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研究[J].政治研究,2011年,第2期,第23页.
    ②(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6页.
    ①(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③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页.
    ①颜晓峰.信任:一种社会资本[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17页.
    ②卜长莉,管树侠.评福山的社会资本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54页.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①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版,第3期,第148页.
    ①顾新,郭要煌,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年版,第5期.
    ①卜长莉,金中祥.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②王丽晓,惠宁.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文献综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版,第6期.
    ①乔俊杰,买忆媛.社会资本的科学测量方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89-92页.
    ①周云红.社会资本理论评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2期,第73页.
    ①边燕杰,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版,第2期.
    ②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作用[J],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①赵延东,风笑天.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J].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第139页.
    ①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26页.
    ②张宇明.社会资本:社会资源还是社会结构[J].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第36页.
    ①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夏季卷,总第15期.
    ②郭忠华,善治.中国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
    ③郭忠华,善治.中国的思考——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研究范式[J].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第19页.
    ①(美)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①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J],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②陈盼.社会转型与社会资本重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184页.
    ①周义程.社会资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J].逻辑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第92页.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A],曹湘荣译.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2页.
    ①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版,第5期,第35页.
    ②赵孟营,王思斌.走向善治与重建社会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①殷德生.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个理论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②周义程.社会资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J].逻辑理论与改革,2006第6期,第91页.
    ①方竹兰.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积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版,第5期.
    ②梁莹.重塑政府与公民的良好合作关系[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③(美)罗伯特·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和公共生活[J],杨榕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版,第3期,第61-62页.
    ①赵立新,徐观伟.社会资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39页.
    ②何颖.公共行政理论探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5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80页.
    ②(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76、200、201页.
    ③(美)肯尼斯·纽顿:社会资本与现代欧洲民主[A],冯仕政译,载李惠斌、杨冬雪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1页.
    ①何颖.公共行政理论探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0页.
    ②赵立新,徐观伟.社会资本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41页.
    [1] Putnam,Robert.”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Italy”,Princeton: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1993.
    [2]Annie Brooking,Intellectual Capital: Core Asset for the Third MillenniumEnterprise,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1996.
    [3]Bliss C,J Captical Theor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Amsterdam andOxford,North Publishing Company,2006.
    [4]Ferenc Feher,What is Beyond Art?[J].In Agnes Heller and Ferenc Fehereds.,Reconstructing Aesthetics:Writings of the Budapest School[C].BasilBlackwell,1986.
    [5]Lin,Nan.Social Captia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6]Lin N..Social Capti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University.2001.
    [7]Coleman,J.S.Social Capti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1988.
    [8]Coleman,J.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90.
    [9]Bourdieu P.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77.
    [10]Brunetti, A.;Kisunko,G.and Weder, B.,1997.“Credlibility of Rules and EconomicGrowth.”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1760.World bank.
    [11]Clague, C.;Keefer,P.; Knack, S. and Olson, M.“Contract-Intensive Money.”Journalof Sociology,94Suppl.,1999.
    [12]Robert Ptunam,”The Prosperous Community: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TheAmerican Prospect No.13,Spring,1993.
    [13]Peter A.Hall,Rosemary C.R.Taylor,”Political Science and Three NewInstitutionalisms”.Political Studies,1996.
    [14]Ports, Alejandro: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coiology[M],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98.
    [15]Putnam, Robert D“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and Public Life”TheAmerican Prospect,1993.
    [16]Putnam, Robert. Making Democracy Work[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93.
    [17]Elinor Ostrom.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Actio[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18]Bourdiet,P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Education[M].Greenwood Press,1986.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
    [1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8](德)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9](美)迈克尔·武考克.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种理论综合与政策构架[M],郗卫东译.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0](英)托马斯·曼.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商务印书馆,1965年.
    [21](法)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2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M].商务印书馆,1972年.
    [2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商务印书馆,1972年.
    [24](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
    [25](美)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6](美)弗朗西斯·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A].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27](美)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
    [28](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9](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3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3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2](法)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33](美)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张欣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34](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
    [35](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36](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M].彭春富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37](匈)阿格妮丝·赫勒.格奥尔格·卢卡奇和伊尔玛·塞德勒[J].载阿格妮丝·赫勒主编:卢卡奇再评价[C].衣俊卿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38](匈)乔治·马尔库什.生活与心灵:青年卢卡奇和文化问题[J].载阿格妮丝·赫勒主编:卢卡奇再评价[C].衣俊卿等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39](法)皮埃尔·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40](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1](德)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2](英)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3](英)纽顿.社会资本和现代欧洲民主[M],载李惠斌等.社会资本和社会发展[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4](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45](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6](美)普特南:繁荣的社群——社会资本与公共生活[M].李惠斌等.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47](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48](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9]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50]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51]衣俊卿.衣俊卿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5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53]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哈尔滨: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2007年.
    [54]衣俊卿等.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56]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7]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58]张奎良.张奎良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9]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当代意义[M].哈尔滨:黑龙江省教育出版社,2001.
    [60]高清海等.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1]刘东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根据[D].黑龙江大学,2001.
    [6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63]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4]何颖.公共行政理论探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5]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6]李楠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蕴及其现实意义[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67]李楠明:价值主体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8]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69]周晓红.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经典贡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0]李鹏程.作为文化人类学的资本[M],张雄、鲁品越主编.中国经济哲学评论[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1]陈岱孙.从古典经济学派到马克思[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72]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73]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74]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75]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6]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7]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8]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79]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80]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1]James Farr.Social Capical,“a Conceptual History”,Political Theory, vol.31,No.28,2003.
    [2]P.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A],In John G.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education,Westport,Conn.,Greenwood,1985.P.248.
    [3]Michael Woolcock,”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theore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Theory and Society27,1998.
    [4]Barro, R.“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iy Journalof Economics,106(2).1991.
    [5]Bjornskov,C.and Svedsen,G.“Measuring Social Capital-Is There a Single UnderlyingExplanation?”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arhus School of Business WorkingPaper,03-5.2003.
    [6]Bourdieu,P.“The Form of Capital,”in John Richardson,ed.,Handbook of Theory and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Press,pp.241-258.1986.
    [7]Brunetti,A.;Kisunko,G. and Weder, B.,1997.“Credlibility of Rules and EconomicGrowth.”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World bank.1760.
    [8]Clague,C.;Keefer,P.;Knack,S.and Olson,M.“Contract-Intensive Money.”Journal ofSociology,94Suppl.,pp.96-120.1999.
    [9]Putnam,Robert D.Turn in,Turning out: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in America[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95,28.
    [10]Michael Woolcock.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oward a theortical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J].Theory and Society,1998,27(2).
    [11]Agnes Heller and Simon Tormey,The Fate of Marxism[J].In “Simon TormeyInterviews with Agnes Heller(1998)”1February2004.2December2005[Z].
    [12]Knack,S.and Keefer,P..Dose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A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4).
    [13]Narayan,D.and Pritchett,L..Cents and Sociability:Household Income and SocialCapital In Rural Tanzania[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Change,1999,47(4).
    [14]Norman Uphoff and C.M.Wijayaratna.Demonstrated Benefits Form SocialCapital:The Productivity Of Farmer Organizationsin Gal Oya,Sri Lanka[J].WorldDevelopment,2000,28(11).
    [15]Temple,J.and Johnson,P.A..Social Cap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3).
    [16]Mark pelling,chris high.Understanding adaptation:what can social capital offerassessment of adaptive capacit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5.
    [17]Jules pretty.Social capital and the collective management ofresources[J].Science,2003,302(12).
    [18]L.D.Wacquant,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A Workshop with PierreBourdieu[J], Sociological Theory,1989.
    [19]Putnam,R.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J].TheAmerican Prospect,1993.
    [1](美)亚历杭德罗·波特斯: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J],见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流行的狂热抑或基本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3,(7).
    [3](美)林南.建构社会资本的网络理论[J].国外社会学,2002年,(2).
    [4](美)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作用[J],载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5]高华云:从重商主义到亚当·斯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6]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2).
    [7]衣俊卿.20世纪:文化焦虑的时代[J].求是学刊,2003,(3).
    [8]衣俊卿.文化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范式[J].江海学刊,2000,(1).
    [9]衣俊卿.人的需要及其革命——布达佩斯学派“人类需要”述评[J].现代哲学,1990,(4).
    [10]衣俊卿.论20世纪的文化状况[J].求是学刊,2003,(3).
    [11]衣俊卿.论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2,(6).
    [12]衣俊卿.论实践的多重哲学内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3).
    [13]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14]衣俊卿.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J].哲学研究,1997年,(8).
    [15]何颖.论制度伦理的功能与局限[J].社会科学战线,2007,(7).
    [16]何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和谐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2007,(7).
    [17]何颖.公共行政研究方法及其走向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5,(10).
    [18]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
    [19]何颖.论理性与非理性的原始统一[J].求是学刊,2002,(3).
    [20]何颖.论主体的自我意识[J].江淮论坛,1989,(5).
    [21]戴维·思罗斯比.什么是文化资本?[J],潘飞译,《马克思与现实》,2004年第1期。
    [22]邹诗鹏.“西马”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文化及历史哲学检视[J],《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2).
    [23]陈志良:虚拟——哲学必须面对的课题[N].光明日报,2000-01-18(B3).
    [24]顾新等.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2).
    [25]宋菁,顾伟.嵌入社会网络结构的社会资本理论——对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梳理[J],法制与社会,2001年,第2期.
    [26]赵孟营、王思斌.走向善治与重建社会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1(3).
    [27]朱秦.乡村和谐政治关系的信任基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28]卜长莉、金中祥.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1(4).
    [29]秦琴.社会资本研究中的二元困境及其出路[J].长江论坛,2006(5).
    [30]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31]易晋.社会资本:现代民主发展的非制度化保障[J].云南社会科学,2007(6).
    [32]梁莹.寻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33]徐延辉.企业家的伦理行为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J].社会学研究,2002(6).
    [34]刘少杰以行动与结构互动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研究——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的方法原则和理论视野[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35]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2).
    [36]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3).
    [37]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38]黄相怀.社会资本与民主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6(2).
    [39]卜长莉,金中祥.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40]王丽晓,惠宁.企业社会资本研究文献综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1]张清.社会资本、权力与法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
    [42]黎玉琴.公共权力、法治与社会资本的积累[J].现代哲学,2009(2).
    [43]吴光芸.社会资本:连接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的桥梁[J].理论探讨,2009(3).
    [44]杨秋菊.社会资本建构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J].理论探讨,2006(1).
    [45]熊跃根.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05(5).
    [46]张少平.突破二元对立困境: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47]马云志.马克思的政治自由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2(05).
    [48]李淑梅.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J].教学与研究,2008(06).
    [49]李纪才.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8(03).
    [50]杨海蛟、斤光.平等观的发展与变迁[J].河北学刊,2008(05).
    [51]胡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平等观[J].生产力研究,2005(11).
    [52]毛娟.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平等观的论述[J].法制与社会,2008(3).
    [53]乌云娜.平等与平等观及其历史把握[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54]郑慧.何谓平等[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55]李水明.论社会分配不公[J].广西社会科学,1995(2).
    [56]沈卫平、金晓瑜.社会分配的公正与制度建[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
    [57]鲁鹏.制度的伦理效应[J].哲学研究,1998(9).
    [58]张其仔.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业绩研究[J].当代财经,2000(1).
    [59]张其仔.社会资本的投资策略与企业绩效[J].经济管理,2004(16).
    [60]王贺椿,郝甜甜.科尔曼和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研究[J].政治研究,2011年,第2期.
    [61]张景芬.社会资本与中国人的合作意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62]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研究,1999(2).
    [63]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
    [64]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3).
    [65]顾新,郭要煌,李久平.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年,(5).
    [66]庄洁.“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发展论坛,2003(1).
    [67]颜晓峰.信任:一种社会资本[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68]黄其松.社会资本:科尔曼与帕特南的比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6).
    [69]方竹兰.中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积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
    [70]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J].学术月刊,2003(2).
    [71]卜长莉、管树侠.评福山的社会资本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1).
    [72]朱依娜.找回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理论看其“社会资本”概念[J].甘肃理论学刊,2006(5).
    [73]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4).
    [74]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75]周长城,王培岗.定义社会资本:一个整体视野的分析与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2).
    [76]乔俊杰,买忆媛.社会资本的科学测量方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77]冯婧琨.对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资本”概念的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6).
    [78]张宇明.社会资本:社会资源还是社会结构[J].宁波党校学报,2007,(4).
    [79]边燕杰,邱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80]陈盼.社会转型与社会资本重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8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的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夏季卷.
    [82]郭忠华,善治.中国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3年,第2期.
    [8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J],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84]周义程.社会资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J].逻辑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
    [85]赵孟营,王思斌.走向善治与重建社会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86]殷德生.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个理论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