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自然”与“必然”的融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第一章探讨戴震批判理学动因。戴批判理学,既有深刻学术、思想动因,又有强烈政治、社会动因。就前者言,它是戴在学界普遍沉醉考据学,罕有义理学建构,且与大众多受程朱理学价值观左右学术、思想背景下,为打破理学权威,创立映射明清实学思潮所蕴肯定情欲合理性、崇尚知识理性时代精神新义理学,以启迪蒙昧,助推实学取代理学学术发展大势,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而作出。就后者言,它是戴激于清廷利用理学强化统治秩序,导致“以理杀人”危害,造成政治禁锢与社会压抑强烈义愤,希冀通过戳穿理学为孔孟道统忠实继承者谎言,给予建立在程朱道统之上统治秩序釜底抽薪的重创,以期冲破政治禁锢,释放社会活力。
     第二章探讨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理论基石。主张“必然”本于、因顺“自然”,“自然”归于、遵循“必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构成戴理学批判思想——批判理学,创立新义理学理论基石。戴探讨二者关系,确立“自然”与“必然”相融贯,是为更好解决个体自由、生命活力与秩序规范,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关系问题。戴认为理学与心学均未能妥善解决此问题:前者尊“当然”为“必然”,贬抑“自然”生命;后者重“自然”与“当然”,轻忽知识理性(“必然”),均将“自然”与“必然”割裂。
     第三、第四章探讨戴震理学批判思想要旨。第三章探讨戴震天道观与人性论。天道观上,戴一方面运用训诂学批理学割裂理气关系的理本论,揭其背离儒学、沾染佛道,消解其权威性;另方面确立气化“生生”而“条理”气本论、宇宙观,揭示宇宙自然既富生机活力又井然有序融贯特征,以此为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提供天道依据。
     人性论上,戴从气化“生生”而“条理”天道观出发,提出“血气心知”人性一元论。“血气心知之性”不仅为戴思想核心范畴,亦为戴批驳理学崇理抑欲与重知不够(程朱)或轻之(陆王)偏颇,创立肯定情欲合理性、崇尚知识理性新义理学提供人性根据。立足“血气心知之性”,戴揭批理学割裂“自然”与“必然”在人性论上的表现——人性二元论。
     戴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因其对性“善”内涵的阐释,非从孟子、理学先验、德性而是从经验、知性视角切入,故已偏离孟子本义,而彰荀学色彩。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既反映戴对儒家传统人性论的改造,又是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在人性论上的贯彻、应用。
     第四章探讨戴震价值观与认识论。价值观上,戴依其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论,提出“遂欲达情”与“忠恕”之道相统一主张。对情欲合理性的肯定,表达戴对自然生命的关切,对个体自由的向往,对生命活力的追求。对“忠恕”之道的倡导,又反映其对道德生命的关注,对秩序规范的重视。
     与理学强调恪守天理以维系秩序异趣,戴大力彰显性善论自主、自律精神,发扬“忠恕”之道,主张通过个体“以情絮情”自律方式,实现情欲合理满足与共同满足,以期将秩序规范与个体情欲统一,避免外在律令对自然本性的压抑。戴既主“遂欲达情”又倡“忠恕”之道,是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在价值观上的体现、落实,表达其对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双重关怀。基此,戴揭批理学割裂“自然”与“必然”在价值观上的表现——崇天理抑情欲。
     认识论上,戴主“重知”,倡“知先行后”。这既是对早期儒学、程朱理学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又是其“血气心知之性”在认识论上的逻辑推演与必然展开。在戴思想世界中,情欲、知识与道德构成如下关系:情欲是知识、道德基础,知识、道德为其合理满足提供理性指导;知识为情欲、道德枢纽,情欲遂达与道德成就均需知识作保障;道德则是情欲在知识辅助、引导下获得合理满足的结果。戴颠覆理学道德本体论,确立情欲本体论,并将知识从道德宰制下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地位。
     基于对知识理性枢纽意义的认识,戴不仅提出“贵学”,主张不断扩充心知,实现“解蔽”,而且还提出“进于圣智”境界追求。“圣智”范畴既表达戴谋求知识理性与道德理性相统一价值旨趣,又显示其将不断获得智慧视为进达“仁且智”圣人境界的根本途径——此即儒学“明而诚”路径,异于理学由道德通达圣人境界的“诚而明”之路。戴希冀用“智”而非“知”融摄道德,表明其既注意到一般知识与道德可能存在的矛盾,又对智慧能解决二者冲突怀有自信,故是对理学重知不够或轻之做法的扬弃。戴倡扩充心知,从其“蒙昧”状态进达“圣智”境界,亦是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反映、要求。
     第五章探讨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历史反响、地位、不足及其现实意义。尽管戴对理学的批判,未能在乾嘉学界赢得广泛同情与赞誉,但其承继早期启蒙思想,不仅顺乎时代潮流,打破思想界沉寂局面,助推实学思潮取代理学趋势,且开创乾嘉新义理学。其所树“感性启蒙”与“知性启蒙”两大典范,亦泽被后学、绵延近世。不过其藉疏证《孟子》阐发己意,亦造成《孟子》思想“扁平化”。戴理学批判思想存在囿于道统,评断陆王、佛老有失客观等不足,对当下学术理论创新、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均具重要启示。
In chapeter one, to break authority of Neo-Confucianism and build new thought system reflecting spirit of approving lust of rationality and advocating knowledge included in Pragmatism, Dai-zhen criticized Neo-Confucianism when academic cicle was common devoted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almost had no thought contribution, and affectey by Neo-Confucianism's value with the majority. He hoped to enlightenment barbarism and stimulated social progress by conforming to and boost academic development trend of textual research in place of Neo-Confucianism.Aroused by government bad behavior of using Neo-Confucianism to enhance order, political imprisonment and social repression, He hoped to break political imprisonment and social repression.
     In chapter two, discuss about nature and certainty was common in Dai-zhen thought. He proposed certainty comes from and complies with nature, nature belongs to and respect certainty, unify nature and certainty, which was the basis of his thought. He discussed nature and "certainty" to solve problem about relation between individul freedom, life vigor and order,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law.He thought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failed to solve it, because the former exaggerated "certainty" and ignored"nature", the latter emphsis"nature" but ignored knowledge.
     In chapeter three, Dai-zhen reputed cosmics considering principle as origin and essence, built cosmics adovacating Qi, and proclaimed the unifying characteristic of comisc, from which he hoped to provide comisc basis for his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As to humanity theory, he raised natural humanity theory considering the blood and mind as the humanity, which can provide humanity theory for defuting ethic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atisfaction of emotion and desire, and raised his new thought.Furthermore, Dai-zhen defined his humanity theory good because of his explaination about humanity theory from viewpoint of empiricism nor apriorism, he deviated Mencius humanity theory and was effected by Xun-zi.
     In chapeter four, Dai-zhen' value and epistemology were discussed. On basis of humanity theory, he raised idea of ethic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atisfaction of emotion and desire, which reflected his deep concern to nature life, yearn for individual freedom, persuit to life vigor, his attention to moral life and order.
     Differrent from Neo-Confucianism emphasis on conforming to order, Dai-zhen highlighted autonomy spirit, advocated emotion and desire to have reasonable and common satisfaction. He hoped to unify social order and individual emotion and desire. It's "nature"and "certainty" theory that wss implemented in value field,which expressed his double concern about natural life and moral life.
     In epistemology, he raised "emphasis knowledge" containing Confucianism and his logic deduction of humanity theory. He regarded knowledge as foundamental means to assist and guide emotion and desire, and important rule to decide moral rationality, In his opinion, emotion and desire was basis of moral and knowledge, knowledge was key between emotion and desire and moral. Emotion and desire satisfaction, moral complishment needed knowledge guarantee; moral was the result of emotion and desire satisfaction with the help of knowledge.
     He advocated "emphasis study", and raised pursit of "to sage",which reflected his wish to unify knowledge and moral, and realize sage with wisdom. He knew the tradi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moral, and had full condifence to ues wisdom to solve it. It's also "nature"and "certainty" theory that was reflected in epistemology field.
     The last chapeter was about Dai-zhen thought's historical reflceton, value, defects and its practical implications.His criticism of Neo-Confucianism didn't gain widespread understanding. There were two defects in his thought, which had great meanning to acacdemic theory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and harmonious society.
引文
④ 张岂之主编,方光华、肖永明、范立舟分册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50
    ① 章太炎.释戴.章太炎、刘师培著,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1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1-42
    ③ 胡适.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07
    ④ 钱穆对章太炎“东原著书,特发愤于清廷之酷淫,皆一时权言耳”,持“兹可勿论”保留意见。见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11页。余英时也表示,“现代学者强调戴震有关‘理’的理论具有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内涵,洵为卓识。但通过研究,我敢断言,戴重新阐释的源头,本质上是对程朱传统中‘理’的智识化,这又与章学诚将王阳明的‘良知’智识化极为相似。”见余英时:《戴震与朱熹传统》,收入余英时著,程嫩生、罗群等译,何俊编:《人文与理性的中国》,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第234页。
    ①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97,305
    ② 周兆茂.戴震与程朱理学——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哲学研究,1992,1
    ③ 张岂之主编,方光华、肖永明、范立舟分册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下)[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6
    ④ 赵士孝.戴震和程朱在理欲观上的对峙.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4期
    ⑤ 王朔柏.戴震的理欲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4
    ⑥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卷第5期
    ⑦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43,1048
    ⑧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⑨ 朱松美.儒家“道问学”精神的延续——兼论戴震对朱熹“格物致知”的继承超越[J].2006年第6期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6
    ② 王茂.戴震哲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③ 见章太炎:《释戴》,章太炎、刘师培著,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④ 李泽厚.经世观念随笔.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76
    ⑤ 章太炎.释戴.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4
    ①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11
    ②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14—317
    ③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24
    ④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23
    ⑤ 刘师培.东原学案序.章太炎、刘师培著,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1
    ⑥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234
    ⑦ 梁启超.戴东原哲学.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第五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3143
    ①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43
    ② 胡适.《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08
    ③ 王茂.戴震哲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④ 肖君华.论戴震伦理思想的启蒙性质[J].道德与文明,1990,2
    ⑤ 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评价及近代启蒙意义[J].文史哲,2003,2
    ⑥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M].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⑦ 张丽珠.清代的义理学转型[M].台北:里仁,2006:388-395
    ① 郑吉雄.戴东原经典诠释的思想史探索[M].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
    ②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5
    ③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2
    ④ 张君劢.新儒家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70-.480
    ⑤ 刘锦贤.戴东原思想析论[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248
    ① 王世光.戴震哲学与《几何原本》关系考辨[J].史学月刊,2002,7
    ② 张晓林.戴震的“讳言”——论《天主实义》与《孟子字义疏证》之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4
    ③ 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85
    ④ 王杰.中国十八世纪伦理观念的新突破——戴震自然、必然伦理观新探[J].社会科学辑刊,1989, 1
    ① 赵士孝.戴震论自由与必然[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5
    ① 戴震曾云:“儒者之学,将以解蔽而已矣。解蔽,斯能尽我生;尽我生,斯欲尽夫义命之不可已;欲尽夫义命之不可已,而不吾慊志也。吾之行已,要为引而极之当世与千古而无所增,穷居一室而无所损。”[见戴震:《沈处士戴笠图题咏序》,杨应芹、诸伟奇主编:《戴震全书》(修订本)(六),黄山书社2010年,第394页。]其“义命”一词“指的是历史赋予的义务、责任、使命”(见周兆茂:《戴震哲学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页),而“解蔽”实彰显明清实学思潮的求真求是精神,戴震将“解蔽”视为学术使命,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其对实学精神的映射与对实学思潮的助推。
    ② 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册“时代精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① [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204
    ② 关于宋代重建秩序时代主题,余英时曾作探讨。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对于理学产生历史条件,侯外庐先生有专门研究。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上),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8页。
    ① 参见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收入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08-228页。
    ② 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08-251页。
    ③ 参见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① 参见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12-77、197-230页。
    ② 参见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第12-77、197-230页。
    ③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38
    ① 参见陈廷湘:《论理学的道德理想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② 此在心学那里表现尤为明显,显示出浓厚的唯意志论倾向。参见朱义禄:《论刘宗周的唯意志论——兼论阳明心学的终结》,《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③ 参见张岂之,董英哲:《宋明理学与自然科学》,《人文杂志》1989年第4期;冷天吉:《程朱理学对宋明时期科技发展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④ 参见张岂之,董英哲:《宋明理学与自然科学》,《人文杂志》1989年第4期。
    ⑤ 李泽厚曾指出:“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即所谓走向实学的普遍趋势。”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68页。
    ① 参见侯外庐:《十七世纪的启蒙思想》,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392页。
    ② 如顾氏斥心学末流:“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日‘无言’。”对这种“清谈孔孟”,且“专用心于内”、“明心见性”空疏学风,顾氏不仅讥其为“空言”,甚至将其比作“禅学”,因其背离儒家“修己治人之实学”。(见[清]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亦揭“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见[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十一),“假其名以欺世。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捍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徒以‘生民立极、天地立心、万世开太平’之阔论钤束天下”,对其“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见[清]黄宗羲:《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33页)的迂腐无用形象更是大加挞伐。
    ③ 参见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齐鲁书社1989年。
    ④ 王夫之主张“能”、“所”统一,体现其主客统一思想,“乃以俟用者为‘所’,则必实有其体;以用乎俟用,而可以有功者为‘能’,则必实有其用。体俟用,则因‘所’以发‘能;用,用乎体,则‘能’必副其‘所’;体用一依其实,不背其故,而名实各相称矣。”见[清]王夫之:《召诰无逸》,《尚书引义》,中华书局1962年,第121页。
    ⑤ 顾炎武:“天下之理殊途而同归,大人之学举本以该末。”见[清]顾炎武:《一以贯之》,《日知录》卷七。
    ⑥ 顾炎武:“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见[清]顾炎武:《读论语》,《日知录》卷一八。
    ⑦ 黄宗羲:“古今无无事功之仁义,亦无不本于仁义之事功。”见[清]黄宗羲:《国勋倪君墓志铭》,《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498页。
    ⑧ 顾炎武:“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见[清]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41页。
    ①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27
    ② [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十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433
    ③ [清]全祖望.甬上证人书院记.全祖望著,黄云眉选注.鲒琦亭文集选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2:347
    ④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58
    ⑤ [清]章学诚.浙东学术.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5:523
    ⑥ 参见周可真:《论顾炎武的思维方法——兼论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的历史转变》,《哲学研究》1999年第8期。
    ① 赵吉惠,吴兴洲.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J].齐鲁学刊,2004,2
    ② 梁启超曾指出,清学对宋明理学的反动,体现出“主智”与“主意”、“唯物”与“唯心”、“实验”与“冥证”之别。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③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38
    ④ [清]颜元.颜元集(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7:398
    ⑤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15
    ① [清]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68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
    ③ 参见丁为祥:《气学——明清学术转型的真正开启者》,《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
    ④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476
    ① [清]江藩.宋学渊源记.钱钟书主编.汉学师承记(外二种)[M].北京:三联书店,1989:187
    ② 梁启超.戴东原哲学.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3145
    ③ 梁启超.戴东原哲学.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3145
    ④ 清中叶是明清实学思潮的衰落期,此为学界普遍共识,如《明清实学思潮史》认为,“从清康熙中期至鸦片战争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摧残,‘西学东渐’也处于沉寂时期,再加上清初统治者奉行的推崇朱学和文化专制主义,使明清实学思潮由高潮转入低潮,进入一个曲折发展过程。这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低落时期。”见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上),齐鲁书社1989年,第6页。
    ⑤ [清]戴震.答郑丈用牧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72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6
    ② 戴震曰:“彼目之曰小人之害天下后世也,显而共见;目之日贤智君子之害天下后世也,相率趋之以为美言,其入人心深,祸斯民也大,而终莫之或寤。”见《孟子字义疏证序》,《戴震全书》(修订本)(六),第145页。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45
    ④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4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46
    ⑥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3
    ⑦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234
    ① [清]戴震.与段若膺论理书.戴震全书(修订本)(七)[M].合肥:黄山书社,2010:287
    ②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52
    ③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54
    ④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54
    ⑤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4
    ⑥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54
    ①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39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1
    ③ [清]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478
    ④ [清]戴震.答郑丈用牧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72
    ⑤ [清]钱大昕.戴先生震传.[清]钱仪吉纂.碑传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3:1430
    ① 参见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
    ② 参见高翔:《清初理学与政治》,张捷夫主编:《清史论丛》(2002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90-197页。
    ③ [清]王先谦,朱寿朋.东华录东华续录(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347
    ④ 世宗宪皇帝实录(二).清实录(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7450
    ①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540
    ② 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下)[M].上海:上海书店,1986:597
    ③ 参见汪学群:《关于清前期学术思想的争论》,张捷夫主编:《清史论丛》(2002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④ 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清代文字狱档(下)[M].上海:上海书店,1986:590
    ① 王世光.试析康乾时期清廷对待程朱理学的矛盾心态[J].孔子研究,2007,5
    ② 康熙曾云:“果系道学之人,惟当以忠诚为本。”见:《世宗宪皇帝实录》(二),《清实录》(第八册),中华书局2008年,第4645页。
    ③ 参见朱荣贵:《从刘三吾《孟子节文》论君权的限制与知识分子之自主性》,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第6期。
    ④ 参见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
    ① 陈祖武.从清初的反理学思潮看乾嘉学派的形成.张捷夫主编.清史论丛(2004年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49
    ② 参见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8-219页。
    ① 高宗纯皇帝实录(二).清实录(第一0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051
    ② 高宗纯皇帝实录(一).清实录(第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8809
    ③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46
    ④ 高宗纯皇帝实录(三).清实录(第一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257
    ⑤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10
    ⑥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18-19
    ① 侯外庐先生洞及于此,他说戴震理学批判思想“和当时文学范围内的小说运动(如‘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相为映射的。哲学上的范畴和小说上的典型都不是反映个人的主观愿望,而反映的是社会的图景。”见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5页。
    ① 钱穆.前期清儒思想之新天地.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7
    ② 刘玉国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戴震“以理杀人”控诉,“所攻者绝非朱说本貌,而应是科举化、教条化、遭曲解后之朱学”,这其实是否认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根本属性——以理论创新为旨趣的学术批判。见刘玉国:《戴震理欲观及其反朱子‘存天理去人欲’评议》,林庆彰、张寿安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下),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第388页。
    ③ 戴震揭批其“启天下后世人人凭在己之意见而执之曰理”。见戴震:《答彭进士允初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黄山书社2010年,第360页。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9
    ①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17
    ② [清]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479
    ③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2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5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5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5
    ⑦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0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2
    ② [宋]朱熹.戌申延和奏札一.朱子全书(第贰拾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657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2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9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9
    ③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5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3
    ⑤ 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清代社会生活图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93-97
    ① [清]施鸿保.闽杂记[M].上海:申报馆.1878
    ②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495
    ③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38
    ④ 林庆彰.清乾嘉考据学者对妇女问题的关怀.林庆彰,张寿安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下)[C].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213—-234
    ⑤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7
    ① 章太炎亦有见于此,他将戴震批判理学的政治动因与其身世经历紧密结合。他说:“震自幼为贾贩,转运千里,复具知民生隐曲,而上无一言之惠,故发愤著《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专务平恕,为臣民诉上天。”见章太炎:《释戴》,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22页。
    ②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40
    ③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60
    ④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60
    ⑤ 戴震自称“仆奔走避难”,“置身无所如仆者,起古人于今日,必哀而怜之。”见戴震:《与方希原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黄山书社2010年,第374页。
    ①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484
    ② 戴震之子戴立在《与段茂堂书》中说:“先君平素不睦,欲迁南京亦为此,不能作久居之地也”。见戴震全书(六),黄山书社1997年,第543页。
    ③ 浙江图书馆藏休宁隆阜《戴氏荆墩家谱》,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抄本,转引自蔡锦芳:《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④ [清]钱大昕.戴先生震传.[清]钱仪吉纂.碑传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3:1431
    ⑤ [清]洪榜.戴先生行状.[清]钱仪吉纂.碑传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3:1431
    ⑥ [清]戴震.答郑丈用牧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71;372
    ⑦ [清]戴震.屈原赋注.戴震全书(修订本)(三)[M].合肥:黄山书社,2010:613
    ① 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85
    ② [清]钱大昕.戴先生震传.[清]钱仪吉纂.碑传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3:1431
    ①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10
    ② 周辅成.戴震一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53-63
    ③ 黄俊杰亦指出,戴震孟子学的理论基础是“一本论”,“也就是以‘自然’与‘必然’为一的思想。”见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295页。
    ①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30
    ②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1
    ③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35
    ④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6
    ⑤ 参见黎康:《论朱子之“理”的内在二重性》,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0期。
    ⑥ 参见沟口雄三:《论天理观的形成》,[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0-238页。
    ⑦ 参见赵馥洁:《朱熹“理”的价值内涵》,《中国哲学史》1997年第4期。
    ⑧ 沟口雄三曾指出,“天理”与“理”并不完全等同,后者包含前者,前者具价值内涵,与“天理人欲论”相关。并比较程子、朱子天理的不同:相较程子天理“具有强烈的万物生生的‘活脉’这种生生富有生命活动的强烈特色”,“朱子的天理具有极浓厚的、强调人的内在道德性的色彩。”见《论天理观的形成》,[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5-226页。
    ① 参见蒙培元:《“所以然”与“所当然”如何统一——从朱子对存在与价值的解决看中西哲学之异同》,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134
    ③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2
    ④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2
    ⑤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期。1986:134
    ⑤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19
    ⑥ 参见杨国荣:《化当然为必然:朱熹思想的内在趋向》,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① 杨国荣.化当然为必然:朱熹思想的内在趋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04
    ② 杨国荣.化当然为必然:朱熹思想的内在趋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04
    ③ 参见陈廷湘:《论理学的道德理想主义》,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④ [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24
    ①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萧公权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427
    ② [清]陈确著,侯外庐等编.陈确哲学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14
    ③ [清]傅山.杂记(三).霜红龛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68
    ④ [清]王夫之.续春秋左氏传博议.船山全书(第五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6:586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7
    ②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8
    ③ [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22,281
    ④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319,216
    ①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14
    ②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4
    ③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3012
    ④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377
    ⑤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3
    ⑥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4
    ⑦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13,2514
    ①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6:2513
    ② 参见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③ 参见刘宗贤:《儒家伦理—秩序与活力》,齐鲁书社2002年。
    ④ 李泽厚.经世观念随笔.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52-253
    ⑤ [明]罗钦顺.困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90
    ⑥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
    ⑦ [明]陈确.无欲作圣辩.侯外庐等编.陈确哲学选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79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38
    ② 此处“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主要代表,非专指陆、王,也含陈献章等心学家。
    ①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6
    ②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87
    ③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5
    ④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75
    ⑤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228-238
    ⑥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0:482
    ⑦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0:233-234
    ①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5
    ②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395,287
    ③ [明]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164,159,227
    ④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79
    ①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8
    ②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65
    ③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78
    ④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564
    ⑤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61
    ⑥ [清]戴震.答彭进士允初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58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叁).朱子全书(贰十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275
    ② [明]罗钦顺.困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179
    ③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0:974
    ④ 张锡勤.论陆王心学中可能诱发“异端”思想的因素[J].哲学研究.2001,5
    ⑤ 邱忠善.尊德性与道问学——论王阳明心学中的反智识主义倾向[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
    ①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6
    ② [明]何心隐.何心隐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60:40
    ③ [明]李贽.藏书.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26
    ④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M].北京: 中华书局,1985:256
    ⑤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M].北京: 中华书局,1985:1354
    ⑥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下)[M].北京: 中华书局,1985:1462
    ⑦ 参见王记录:《论清初三大思想家对李贽的批判——兼谈早期启蒙思想问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⑧ 陆陇其:《答同年臧介子书》,《三鱼堂文集》卷五
    ① 陆陇其:《学术辨》,《三鱼堂文集》卷三
    ②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0:482
    ① 《老子》有“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法自然”等,显示出对“自然”的价值追求。
    ②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
    ③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7
    ④ 钱穆.中国思想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265
    ⑤ 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册“必然与自由”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⑥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2,113
    ⑦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0
    ① 参见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62页;[日]村濑裕也著,王守华等译:《戴震的哲学——唯物主义和道德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6-147页。
    ②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285
    ③ [日]山井涌.戴震思想中的气——气的哲学的完成.[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42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⑤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9
    ① [清]戴震.读易系辞论性.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47
    ②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8
    ③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7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2-163
    ⑤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27
    ⑥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8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③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9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100
    ⑥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
    ⑦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
    ⑧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⑨ 参见蒋国保:《儒学的民间化与世俗化》,许苏民、申屠炉明主编:《明清思想文化变迁》,南京大 学出版社2009年,第86-102页。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9
    ②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下).冯契文集(第六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63
    ③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
    ① [俄]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00
    ② [荷]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84
    ③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5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⑤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⑥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⑦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0
    ⑧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26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0
    ② 夏乃儒.先秦思想家对“必然性”的探索[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3
    ① 戴震曰:“纯懿中正,道之则也。”见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黄山书社2010年,第24页。
    ①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叁).朱子全书(贰十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146
    ②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4
    ① 乐寿明.佛教的理事说与朱熹的理气观[J].哲学研究.1981,9
    ②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152
    ①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143
    ②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87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4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4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4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4
    ②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6:275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5;176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6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3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3
    ②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6
    ③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7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8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4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6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6-177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7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8-169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2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0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6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5
    ⑦ 关于陆王心学的儒学定性已是学界普遍共识,可参见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⑧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0
    ⑨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0
    ①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
    ②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4
    ③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5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8
    ⑤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0;88
    ⑥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8
    ①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
    ② 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25
    ③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1
    ⑤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
    ⑥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
    ⑦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9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7
    ②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7
    ③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3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7
    ⑤ [日]山井涌.戴震思想中的气——气的哲学的完成.[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42
    ⑥ [日]山井涌.戴震思想中的气——气的哲学的完成.[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39
    ①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234
    ①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81
    ②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81
    ③ 参见陈来:《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转向及其理论后果——重回“哲学史”诠释的一个例子》,《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夏之卷。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7
    ①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998
    ② 唐甄曾曰:“盖人生于气血,气血成身,身有四官,而心在其中。身欲美于服,目欲美于色,耳欲美于声,口欲美于味,鼻欲美于香。……气血勃长,五欲与之俱长;气血大壮,五欲与之俱壮”,又曰:“心之智识,皆为五欲之机巧;五欲之机巧,还以助心之智识。”见[清]唐甄:《七十》,唐甄著,吴泽民编校:《潜书》(附诗文录),中华书局1963年,第36-37页。
    ③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31
    ④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33-35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5
    ①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40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5
    ③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40
    ④刘述先.有关理学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再反思.钱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M].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3:278
    ⑤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
    ⑥ [清]戴震.读易系辞论性.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47
    ⑦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
    ① 张载:“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见[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264页。
    ②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11
    ③ [清]戴震.读易系辞论性.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47
    ④ [清]戴震.读易系辞论性.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47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1-192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1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9
    ③ [宋]朱熹.释氏.朱子全书(拾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941
    ④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八)[M].北京:中华书局,1986:2023,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5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9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33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7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8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5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5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2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9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1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5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5
    ⑧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2
    ⑨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3
    ① 程子曰:“性一也,何以言相近?此止是言气质之性。”见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164页。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2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2
    ④ 虽为焦循语,但反映戴震人性论要义,且较戴震表述凝练。见焦循:《雕菰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27页。
    ⑤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5
    ① 章太炎.释戴.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4
    ②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11
    ③ 刘师培曰:“东原之言性理也,悉以著于经文者为据,凡前圣所未言者,悉深文周纳,以折其立说之非。此则东原择说之偏”。见刘师培:《东原学案序》,章太炎、刘师培著,徐亮工编校:《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9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6-117
    ②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6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5
    ⑤ [清]戴震.读易系辞论性.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47
    ⑥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3
    ① [日]山井涌.戴震思想中的气——气的哲学的完成.[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44-445
    ②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43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3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4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3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5
    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6
    ⑧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6
    ⑨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5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6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3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3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5
    ⑤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75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6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4
    ⑧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6
    ⑨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2
    ⑩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2-103
    11 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58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2
    ②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3
    ③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3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5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9
    ③ [明]罗钦顺.困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90
    ④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
    ⑤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7
    ①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
    ② [清]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479
    ③ 参见张立文:《戴震对自然生命的关怀》,《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④ 戴震曾提出“君子重我而循理”,从其对“我”的重视可窥见其对个体自由的向往。见戴震:《戴震全书》(六),黄山书社1995年,第250页。当然,对“我”的自觉在明末清初思想家那里已有显露,如王夫之颇多这方面言论,如“形色者,我之函也,而或曰:圣人无我,不亦疑于鬼而齐于木石禽虫之化哉?故知神者,函者也,圣人有我者也,有我以函而后可实。欲其理乎!小体其大体乎!人心其道心乎!”又如“我者,大公之理所凝也”,“我者,德之主,性情之所持也”。参见杨国荣:《我的自觉与群体认同——明清之际儒家群己观的衍化》,《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4
    ⑥ [俄]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44
    ⑦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6
    ① [日]山井涌.戴震思想中的气——气的哲学的完成.[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编.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447
    ②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49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1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7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4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3
    ⑧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8
    ⑨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3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4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4-215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5
    ④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38
    ① [清]戴震.答彭进士允初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60
    ②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下)[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003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9
    ④ [清]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479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9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0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8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8-159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4
    ③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5
    ⑤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0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3
    ⑦ [清]戴震.读易系辞论性.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47
    ⑧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7
    ⑨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2
    ①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3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0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0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73
    ⑤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30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1
    ⑦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30
    ①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3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9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6
    ④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99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9
    ①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
    ②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
    ③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7
    ④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6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4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8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5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3
    ③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
    ④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8
    ①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3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5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5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1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2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1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8
    ⑤ [清]戴震.答彭进士允初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59
    ⑥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2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序.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45
    ⑧ 戴震曰:“智通礼义,以遂天下之情,备人伦之懿。”见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黄山书社2010年,第8页。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1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5
    ③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3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8
    ⑤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3
    ⑥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4
    ⑦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4
    ⑧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5
    ⑨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7
    ⑩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9-20
    ①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6-27
    ② [清]戴震.答郑丈用牧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71
    ③ [清]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478
    ④ [清]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478-479
    ⑤ [清]戴震.与某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478
    ⑥ [清]戴震.与姚孝廉姬传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70
    ⑦ [清]戴震.与姚孝廉姬传书.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70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1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1
    ③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
    ④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
    ⑤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8
    ①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11
    ②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6
    ③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89
    ④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06
    ⑤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5
    ⑥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01
    ⑦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
    ⑧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五)[M].合肥:黄山书社,2010:162
    ⑨ [清]戴震.绪言.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118
    ⑩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8
    11 [清]戴震.原善.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4
    ① [清]江藩.宋学渊源记.钱钟书主编.汉学师承记(外二种)[M].北京:三联书店:1989:116-117
    ②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83
    ③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476
    ④ [清]江藩.宋学渊源记.钱钟书主编.汉学师承记(外二种)[M].北京:三联书店:1989:119
    ⑤ [清]焦循.申戴.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M].合肥:黄山书社.1995:293
    ⑥ [清]章学诚.书朱陆篇后.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M].合肥:黄山书社.1995:288
    ① [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313,316,313
    ② [清]洪榜.戴先生行状.[清]钱仪吉.碑传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3:1441
    ③ [清]焦循.国史儒林文苑传议.张岱年主编. 戴震全书(七)[M].合肥黄山书社.1995:294
    ④ [清]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65
    ⑤ [清]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47
    ⑥ [清]翁方纲.理说驳戴震作.张岱年主编. 戴震全书(七)[M].合肥:黄山书社.1995:296
    ⑦ [清]姚鼐.惜抱轩尺牍[M].北京:中国书店:1980:215
    ⑧ [清]姚鼐.惜抱轩尺牍[M].北京:中国书店:1980:215
    ⑨ [清]姚鼐.惜抱轩尺牍[M].北京:中国书店:1980:215
    ⑩ [清]姚鼐.再复简斋书.张岱年主编.戴震全书(七)[M].合肥:黄山书社.1995:157
    ① 姜广辉.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44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8
    ② [清]洪榜.戴先生行状.[清]钱仪吉.碑传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3:1446
    ③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5
    ④ [明]罗钦顺.困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4
    ①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809
    ②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0:283
    ③ [清]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1052
    ④ 张丽珠.清代的义理学转型[M].台北:里仁,2006:278
    ⑤ [清]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46
    ⑥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1
    ①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1
    ② [清]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79
    ③ 虽然戴震对程朱学说排击不遗余力,但对程朱人格自始自终仍表敬重,称程朱为贤人,如“程朱之贤”,此亦可证戴震并未混淆政治批判与学术批判的界限,并未将理学危害的原因全部推归理学创立者,而仅就其理论倾向、理论基调具有“启”导后世以意见杀人的可能性层面提出批判。见戴震:《戴震全书》(六),黄山书社1995年,第278页。
    ①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38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2
    ③ 林启屏.乾嘉义理学的一个思考侧面——论“具体实践”的重要性.林庆彰,张寿安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上)[C].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41-59
    ④ 焦循.雕菰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27
    ⑤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M].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25-31
    ①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5
    ②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24
    ③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23
    ④ 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284。
    ⑤ 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六)[M].合肥:黄山书社,2010:358
    ⑥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15
    ① 如黄宗羲比较朱、陆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者见知,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有背于圣人”。见[清]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叁),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7页。
    ② 王树人:《阳明心学与佛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4期
    ③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56
    ① 胡适.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戴东原的哲学(附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51
    ① 贺麟.学术与政治.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4
    ② 贺麟.学术与政治.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4
    ③ 贺麟.学术与政治.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4
    ① 贺麟.学术与政治.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4
    ② [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79-180
    ③ [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8-49
    ① 章太炎.清儒.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22
    ② 贺麟.学术与政治.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44
    ① 参见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册“科学精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990页。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245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
    ①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4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6
    ③ 胡适.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07
    ④ 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00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宋]朱熹著,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陈淳.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宋]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明]陈献章.陈献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罗钦顺.困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明]王廷相.王廷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清]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等.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清]王夫之.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清]陈确,陈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唐甄.潜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5
    [清]傅山.傅山全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清]李颙.二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清]孙奇峰.夏峰先生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清]颜元.颜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戴震.戴震全书[M].合肥:黄山书社,1994-1997
    [清]戴震.戴震全书(修订本)[M].合肥:黄山书社,2010
    [清]段玉裁.经韵楼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焦循.雕菰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清]阮元.研经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清]章学诚著,叶英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凌廷堪.校礼堂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清]姚鼐.惜抱轩尺牍[M].北京:中国书店,1980
    [清]程晋芳.勉行堂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江藩、方东树著,钱钟书主编.汉学师承记(外二种)[M].北京:三联书店,1998
    [清]钱仪吉纂.碑传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新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钱穆.中国思想史[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古代、近代、现代)[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韦政通.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冯天瑜等编著.中国学术流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蒙培元.理学范畴系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蒙培元.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蒙培元.情感与理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魏义霞.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4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钟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M].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3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陈荣捷.朱子新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日]冈田武彦.王阳明与明末儒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程曦.明代儒佛融通思想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葛荣晋等主编.明清实学思潮史[M].济南:齐鲁书社,1989
    葛荣晋.王廷相与明代气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萧萐父,许苏民著.明清启蒙学术流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龚鹏程.晚明思潮[M].宜兰:佛光人文社会学院,2001
    马涛.走出中世纪的曙光:晚明清初救世启蒙思潮[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2003
    王沉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美]艾尔曼著,赵刚译.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日]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龚颖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华书局,1997
    许苏民、申屠炉明主编:明清思想文化变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萧萐父,许苏民著.王夫之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张立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姜广辉.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汪学群,武才娃.清代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陆宝千.清代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龚书铎主编.清代理学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张寿安.以礼代理——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M].台北:商务印书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林庆彰、张寿安主编.乾嘉学者的义理学[C].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
    张丽珠.清代的义理学转型[M].台北:里仁,2006
    胡适.戴东的原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周辅成.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M].北京:三联书店,2000
    王茂.戴震哲学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李开.戴震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日]村濑裕也.戴震的哲学——唯物主义和道德价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周兆茂.戴震哲学新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吴根友.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从李贽到戴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蔡锦芳.戴震生平与作品考论[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丘为君.戴震学的形成:知识论述在近代中国的诞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郑吉雄.戴东原经典诠释的思想史探索[M].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8
    刘锦贤.戴东原思想析论[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9
    胡槐植.前清学者第一人——戴震[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
    王智汪.论戴震与荻生徂徕[M].合肥:黄山书社,2012
    黄俊杰.中国孟学诠释史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刘师培.刘申叔先生遗书[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梁启超著,吴松等点校.饮冰室文集点校[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胡适著,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
    钱穆著,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张岂之.中国儒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刘学智.中国哲学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方光华.中国思想学术史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方光华.刘师培评传[M].南昌: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张茂泽.贺麟学术思想述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张茂泽,郑熊.孔孟学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谢阳举.道家哲学之研究——比较与环境哲学视界中的道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余英时.人文与理性的中国[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冷天吉.知识与道德:对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周积明.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袁洪亮.中国近代人学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日]小野泽精一等编.气的思想:中国自然观与人的观念的发展[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荷]斯宾诺莎著,贺麟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德]西勒著;顾伟铭等译.启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美]彼得·盖伊(Peter Gay).启蒙时代[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Stephen Eric Bronner)著,殷果译.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赵林等编.启蒙与世俗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景天魁.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王茂.论戴震哲学的结构与含义.哲学研究.1981年第1期
    赵士孝.戴震的认识论.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3期
    赵士孝.戴震的人性论及其历史地位.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1期
    赵士孝.戴震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5年第3期
    胡发贵.戴震哲学研究.哲学动态.1985年第6期
    赵士孝.戴震论人、物的起源和人、物智力差别的产生.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6期
    赵士孝.戴震和程朱在理欲观上的对峙.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4期
    王杰.中国十八世纪伦理观念的新突破——戴震自然、必然伦理观新探.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1期
    赵士孝.戴震论自由与必然.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5期
    肖君华.论戴震伦理思想的启蒙性质.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2期
    李开.简论戴震对乾嘉语言解释学的建树.学术月刊.1990年第11期
    周兆茂.戴震与程朱理学——兼论戴震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哲学研究.1992年第1期
    肖君华.从明清伦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向到戴震.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第1期
    谢遐龄.戴震哲学之二三问题.复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张立文.戴震对自然生命的关怀.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葛荣晋.戴震哲学思想新论.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金忠明.戴震与实学教育思潮.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方国根.论戴震的理气观.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杨世文.论戴震复兴儒学的努力.孔子研究.1996年第3期
    曾亦.戴震对宋明新儒学的误读及其思想的时代意义——兼对心之诸能力的阐发.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丁冠之.戴震、丁茶山的实学思想.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周光庆.戴震《孟子》解释方法论.孔子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朔柏.戴震的理欲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施扣柱.戴震人性论发微.史林.1998年第2期
    刘薇.二三十年代清学史整理中钱穆与梁启超胡适的学术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夏英林.胡适的戴震哲学研究:拒斥形而上学.学术研究.1999年第6期
    吴根友.分理与自由——戴震伦理学片论.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
    胡贤鑫.以“心知”为人性善立说——戴震“知即善”性善说的理性论特点.江汉论坛.2000年第10期
    陈贇.在合理性与可欲性之间:儒家思想中善的观念——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
    罗多弼.论中国思想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以戴震对道家的批判为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郭全芝.戴震与皖派经学.文史知识.2000年第6期
    胡贤鑫.知即性——戴震人性学说的理性论特点.江汉论坛.2001年第11期
    王世光.由故训以明理义——戴震哲学方法论思想的新阐释.江海学刊.2001年第4期
    刘兴邦.戴震与理学.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11期
    王世光.学术与政治之间——戴震对程朱理欲观的批评.中州学刊.2002第2期
    黄爱平.乾嘉汉学治学宗旨及其学术实践探析——以戴震、阮元为中心.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王世光.戴震哲学与《几何原本》关系考辨.史学月刊.2002年第7期
    王杰.十八世纪义理之学的确立与建构——以戴震思想为例的个案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张晓林.戴震的“讳言”——论《天主实义》与《孟子字义疏证》之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王杰.一种新伦理观的张扬:戴震的理欲统一论.齐鲁学刊.2003年第1期
    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评价及近代启蒙意义.文史哲.2003年第2期
    路新生.理解戴震——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1期
    路新生.理解戴震(续)——钱穆余英时“戴震研究”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2期
    陈居渊.清代“乾嘉新义理学”探究.求索.2003年第5期
    王国良.孔孟·朱熹·戴震——中国生存论哲学传统的建构.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吴根友.言、心、道——戴震语言哲学的形上学追求及其理论的开放性.哲学研究.2004年第11期
    李红英.通经致用——戴震对经典意义的追求.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形成、确立及其方法.现代哲学.2006年第1期
    徐道彬.论戴震对朱熹始终如一的态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朱松美.儒家:“道问学”精神的延续——兼论戴震对朱熹“格物致知”的继承超 越.2006年第6期
    朱义禄.从“以学术杀人”到“以理杀人”——兼谈哲学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东方论坛.2006年第1期
    徐道彬.戴震早期哲学思想再认识——以《屈原赋注》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王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尽实致知”思想.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杨艳秋.章学诚对戴震的学术评价.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吴根友.重评章学诚对戴震的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4期
    王萍.戴震与朱熹之分歧的学理辨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2期
    刘伏芝.戴震人性论探析.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第2期
    汪大白.戴震《屈原赋注》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以《离骚》解说为中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陶清.戴震与理学思辨模式批判.哲学动态.2010年第3期
    胡明辉.青年戴震:十八世纪中国士人社会的“局外人”与儒学的新动向.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
    龚刚.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欲”说新解.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3期
    王明兵.戴震反理学的“实学”方法论与其“权”论取向.求是学刊.2012年第6期
    戴继诚.戴震程朱理学批判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
    吴学满.从考据学到新义理学——论戴震实学的理性精神[D].湘潭:湘潭大学,2002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陈多旭.戴震道德哲学评析[D].合肥:安徽大学,2004
    王智汪.论戴震的义理之学[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李少华.试论戴震义理之学[D].合肥:安徽大学,2006
    朴永镇.戴震哲学思想发微[D].北京:北京大学,2009
    李宙.论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扬弃[D].合肥:安徽大学,20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