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史属史学范畴。“《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乃是严格依照史学研究的编年体例进行分期研究,乃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专门著作的研究进行史学考证、史学解读、史学评论、史学实践的系统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共分成前后相继的四个历史时期。
     “绪论”主要以释义学的方法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这个题目作诠释。《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11月至1846年夏,清理其以往哲学良心而合著的一部著作;主要针对的是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流派;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奠基之作。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分期,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笔者将我国《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史依次分成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民国时期”(1930年4月—1949年9月)、“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1949年10月—1966年5月)、“遭受挫折时期”(1966年5月—1978年12月)、“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12月—今天)。以研究史体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翻译、注释、介绍、解读、创新、实践的状况进行研究,明确了其研究的性质和特征,揭明了其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明朗了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晰了其研究的超越和创新。“民国时期”(1930年4月—1949年9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总体上尚处译介和解读性研究阶段。从总体上讲,虽然当时的政治界和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译介和解读的苏联教条模式的缺陷性已有所认知,但是依然囿于其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之内,没有历史地还原和再现马克思文本学的解读模式,更没有对其作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创新。期间,在中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是恩格斯著作和苏联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之作,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1930年以后才有高语罕、杨东莼和宁敦伍、荃麟等分别节译的部分段落;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有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的节译本;也有一些富于学术敏感力的学者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介绍和初步的研究。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尚未被列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列,而是将其纳入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之中去对其作出解读和阐释。毛泽东思想作为民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理论成果,实乃“以苏解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理论飞跃。从历史视域观之,应承认“以苏解马”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两大时代主题的历史性意义,但“以苏解马”的高扬“斗争哲学”这一历史局限性,也造成我国在现实实践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性的悲剧。
     “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年10月—1966年5月)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译介工作由分散的、零碎的、无系统的状态,进入集中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状态。从总体上讲,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以苏解马”模式的进一步强化,使政治界和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翻译、解读和研究进一步教条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也无可奈何地搁浅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性研究,只是一种学习性领会,一种领会经典的精神、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应用,而尚未推进到真正的发掘性学术研究层面。这一时期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示范效应下,中国人选择了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著称的“斯大林版”马克思主义。以俄文第2版为母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全译本编译出版。长期以来该版本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导版本。该版本对于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积极意义功不可没,但由于将该版本定于一尊也导致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滞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读性研究,也是将其纳入苏联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体系和解读模式。这种解读模式起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系统化和时代化的作用,却也因其把哲学的党性原则政治化,从而致使学术探讨变成政治声讨、学术批评变成政治批判、学术争鸣变成政治运动;这就不仅造成了学术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而且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遭受挫折时期”(1966年5月—1978年12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总体上处于异化状态。十年“文革”期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被赋予了沉重的政治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被定于一尊,并且被节选入中国人自己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这也进一步拉开了与国外《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距离。《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仅仅表现以“简要介绍”、“专题汇编”、“语录”等形式的学习性“研究”。这种学习性“研究”是与当时的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其对于在广大工农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广大工农群众的基本哲学功底的欠缺,从而造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误读误解。因此这样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后文革”时期,伴随政治空气的松动,《德意志意识形态》不同版本始被译介到我国。由此,在带有“文革”意识痕迹的态势下,拉开了我国《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发掘性研究的序幕。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12月—今天),《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逐渐开始将文献学研究、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相结合,从而使研究真正从解读性研究提升到发掘性研究。从总体上讲,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真正开始了从“以苏解马”的教条模式到还原再现马克思文本学解读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果,具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模式也正在生成过程中。在翻译方面,多种《德意志意识形态》节译本或全译本问世:有巴纳发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手稿片段中译本、根据新德文版编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费尔巴哈》中译单行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译节选本、广松涉版《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译本等等。在文献学研究方面:有文献目录学的研究,其对于确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意义重大;有文献考据学研究,着眼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章文稿结构的校正勘定、辑佚复原、翻译审校;有文献版本学研究,在澄清《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来历、梳理版本历史、进行版本比较、作出版本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文本解读方面:《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模式发生转换,《费尔巴哈》章文本解读,由“以苏解马”到“以西解马”再到“以马解马”;对《圣布鲁诺》章的文本解读,重在解读布鲁诺自我意识批判哲学,领会对布鲁诺的批判是完成费尔巴哈批判的前提;对《圣麦克斯》章的文本解读,成为该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解读的焦点,解读者着眼于解读因现代性而导致价值虚无主义蔓延;在“普世价值”凌厉攻势下,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章的文本解读,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解读的新的热点。在思想研究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的逐渐深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研究已经走向成熟,从“以苏解马”模式到“以西解马”模式再到“以马解马”模式,中国人基本具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自主话语权。也就是说,要以马克思本人的文本、要以历史的眼光、要以发展的视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作出与时俱进的发掘性研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面系统地研究,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工程的建设,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建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史论析”,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的研究作了系统总结和深度反思,其展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把握,开始跳出“以苏解马”的框架,开始超越“以西解马”的局限,开始走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马解马”模式;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运思,从经验理性的阐发,到科学理性的传播,再到主体精神的弘扬,甚至是阶级斗争的高扬,在某种意义上讲,乃是传播现代精神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启蒙运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无论是学术的现实主义运动,还是哲学的大众化运动都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发挥到了极致,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其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把握,“以苏解马”曾使我们对之作出了简单化、贫乏化、教条化、僵化的解读,“以西解马”曾使我们对之作出了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对立模式的解读,而“以马解马”模式对学院哲学的钟情,又使我们生发了对其现实性的担忧。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运思,从实用理性的复燃到斗争哲学的火红,从科学主义的误区到人本主义的陷阱,使我们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无论是反对封建化还是反对“全盘西化”都任重而道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实践,无论是哲学政治化的旧错,还是实践拜物教的新误,都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着现代性的悖论。而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就要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共时性存在话语背景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作出前瞻。“国学复兴”的背景,使我们的研究更多的考虑的是二者的互补性;全球化的视野,使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层面作出解读;和谐社会的视域,使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作出解读。总而言之,多视角的共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新视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造提供新境界。
     “结语”在学理层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的规律进行了总结,总结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对经典文献把握的基本规律,总结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的理论运思的基本规律,总结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的现实实践应用的基本规律。总而言之,《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history.“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on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is to have been studied strictly according to the chronological styl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to have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on the textual criticisms, historical readings, historical views, and historical practice concerning German Ideology.“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on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was divided into four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history.
     In“Introduction”, I interpreted the title“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on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primarily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hermeneutics. As classical text of Marxism, German Ideology is a work co-authored by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at the period of from November 1845 to the summer of 1846, by which they cleaned up the conscience of their own previous philosophy; mainly aimed at the German modern philosophy represented by Feuerbach, Bauer and Stirner, as well as German schools of socialism represented by all kinds of the prophets at the time; acclaimed as the foundation-laying work of new horiz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y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 I have divided“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on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into four successive stages:“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i.e. RC)(1930-1949),“The 17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e. PRC)(1949-1966),“The Period of the Suffered Setback”(1966-1978),“The New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1978-).The research that the situations of translation, annotation,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German Ideology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style of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cleared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research, exposed the objects and methods of its research, made the purposes and meaning of its research bright, and caused the exceeding and innovation of its research distinct.
     During“RC”(1930-1949)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as a whole is in the stage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ough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circles had known the cognitive defects of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 of Soviet dogma to German Ideology, they still was limited in the its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so that they had not historically reduced and reproduced the interpretation mode of the Marx’s textual reading, and had not mad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disseminated classics of Marxism in China were mainly the works of Engels and the Marxist classics which had been interpreted by Soviet scholars, and yet some paragraphs of German Ide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new vis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had not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by GAO Yu-han, YANG Dong-chun, NING Dun-wu, and QUAN Lin until 1930s; the first chapter of German Ideology had not been translated in part into Chinese until the late 1930s and the early 1940s, of course, there were some introduc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German Ideology from some scholars sensitive to academy. German Ideology, however, was not included into the classic series; on the contrary, it was incorporated into philosophy textbook of the system of Soviet Union in order to read and interpret it. Mao Zedong Thought as the gre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at this period is actually to become the theoretical leap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to understand Marx from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mode.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we should acknowledge that the Marxism with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mode is significant to realize the major themes of th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but we should also be aware that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mode is of som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because of its highly lifting philosophy of struggle, as led to the tragic result of class struggle magnification in the real practice.
     During“The 17 Year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PRC”(1949-1966) the translation of German Ideology was from scattered, fragmented, non-systematic condition to centralized, 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condition. Generally speaking, a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Soviet Union socialism 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mode, the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study of German Ideology were further dogmatiz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works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lso had come to deadlock helplessly. The research only was a kind of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which understood the spirit of the classic combining with their reality, and had not yet advanced to the real level of academic research. During this period, under the exemplary effect of the Soviet socialist model, the Chinese have chosen Stalin's Version Marxism known as hig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The vol.3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which took the second Russian version as the copy, was fixed the dominant version. This vers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pularizing and disseminating Marxist ideology, but it was looked up to one version as the highest authority, so as to lead the backward of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The interpretative research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frame system and interpreting mode of the Soviet Union philosophy textbooks“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Frame system and interpreting mode advanced the populariz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at principle of party spirit was politicized, thus the academic research had become political denunciation; academic criticism had become political criticism; and academic contention had become political movement, therefore these not only resulted in the class struggle magnification in academic field, but also has brought immeasurable negative impact in the practice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During“The Period of the Suffered Setback”(1966-1978)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was in the state of alienation. During the 10 year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translations of Marxist classics have been given a heavy political task. The vol.3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was looked up to one version as the highest authority, and was partly indexed into the Selected Works of Marx and Engels.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olidat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but also further widen with the foreign literatur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There were only learning Research such as Brief Introduction, Thematic Compilation, and Quotations in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The learning Research was linked with the movements of Learning and Applying Philosoph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opulariz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Marxism; but broad mass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lacked basic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d yet resulted in misreading to German Ideology. Of cours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s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is very obvious. During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with the atmosphere of political freedom,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German Ideology have begun to be introduced into Domestic, thus opened the prelude of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xcavating research under the traces of Cultural Revolution.
     During“Reform and Opening-up”(1978-) bibliography,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thinking was united in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so this made it from understanding research up to excavating research.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had made historical changes from the dogmatic mode of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mode of Marxist textual reading, made the many results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rxism, and produced the interpretation mode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re are many of part or full version of translations such as Chinese versions of manuscript fragment of chapter.1 of German Ideology translated by Bana, separate Chinese edition of chapter.1 Feuerbach of German Ideology according to the new German version, abridged Chinese version of German Ideology, Hiromatsu version of German Ideology which edited newly and so forth.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on literature, there was bibliographic research which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defining the Marxist classics; there was documentary textology whose tasks were assigning correction, collection recovery and translation revision; and there was science of documentary edition which had made progress in clarifying origin of version, combing history of version, being compared to version and making evaluation to version. In the field of textual interpretation, there mainly was textual interpretation about Feuerbach of German Ideology whose interpretive mode from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to Western Interpretation to Marxist Interpretation. There was textual interpretation about San Bruno, which key is interpreting critical philosophy of self-awareness, which understood the premise of criticizing Feuerbach. There was textual interpretation about Saint Max, which textual interpretation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of classic works of Marxism because of spread of nihilism led by modernity. There was textual interpretation about Real Socialism, whose textual interpretation becomes newly central issue of the research of classic works of Marxism under Scrambling from Universal Value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research, along with ideological liberation from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deological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become mature. Chinese have held speaking right in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from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mode to Western Interpretation mode to Marxist Interpretation mode. In other words, we want to make excavating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according to Marx's own texts in historical vision. Th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Project of Marxism, constructing the new forms of Chines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realizing Marxist Sinicization.
     “That we analyze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German Ideology in the View of Marxist Sinicization”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and deeply reflected the laws of the research on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 and showed the fruitful result. The bibliographic grasping of German Ideology came to be free from the framework of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to go beyond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 of Western Interpretation, and to embark on Marxist Interpretation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theoretic thinking of German Ideology was from elucidating of ration to disseminating of scientific ration to carrying forward of subjective spirit, and even to lifting of class struggle, as was a kind of enlightenment which spread modern spirit and thinking mode. In the practice of German Ideology, either academic realist movement or popular move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or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pushed forwar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and also promoted building of modernit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had revealed in China. In the bibliographic grasping of German Ideology, Soviet Union Interpretation has enabled us to make simplistic, poor, dogmatic and rigid interpretation; Western Interpretation has enabled us to make two opposing models of Humanism and Scientism interpretation; and Marxist Interpretation was deeply in love for academic philosophy, as enabled us to worry about its reality. In the theoretic thinking of German Ideology, from recrudescence of practical reason to fiery redness of struggle philosophy, from Scientism errors to Humanism traps, we recognize whether going against feudalism or going against Total Westernization would be arduous and long-term process. In the practice of German Ideology, whether the old fault of politicized philosophy or the new error of practical worship make Marxist Sinicization facing the paradox of modernity. Now in confronting the new situation, new problems and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course of socialist build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of German Ideology should be prospected in the co-existing befall of pre-modern, modern, and post-modern time. The backgrounds of national study revival have us to be more considerate of the complementarity; the view of globalization makes our research in the level of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world, and the view of harmonious society makes our research in the high degre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summary,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perspectives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with new horizon, and practical creation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with new realm.
     In“Conclusion”, the laws of“The History of Researching on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 are summarized at the level of academy and theory, summing up the basic law of grasping literature, the basic law of theoretic thinking, and the basic law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All in all, the researches of German Ideology in China become mature step by step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t Sinicization.
引文
①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②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第8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③龚自珍.龚自珍全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8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6.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5—56.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95—96.
    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振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91.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
    ②唐少杰.哲学中革命变革的实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54—5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2—23.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80.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36—537.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38.
    ②参见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29.
    ③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N].光明日报,2006—08—14(12).
    ①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72.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77.
    ①中央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4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①[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3.
    ②王学东.《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意义[M].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5):6.
    ①聂锦芳.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5):35—36.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2—199.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65.
    ③吴泽.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1.
    ④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1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9.
    ①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16.
    ②桂遵义.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略论[J].历史教学问题1985,(6):40.
    ③瞿林东.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J].史学月刊,2003,(10):15.
    ①瞿林东.中国史学散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296—297.
    ①瞿林东.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J].史学月刊,2003,(10):14.
    ①乔治忠.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史学史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
    ①也鲁.评《邓小平生平研究史》[J].党史教学与研究,2004,(6):29.
    ①夏祖恩.求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兼谈史学史研究问题[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1):
    ①夏祖恩.求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兼谈史学史研究问题[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4,(1):13.
    ②瞿林东.近五十年来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展[J].史学月刊,2003,(10):13.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
    ①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变化及发展前景[J].东方论坛,2002,(1):44.
    ②参见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变化及发展前景[J].东方论坛,2002,(1):45.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5.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246.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411—412.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10.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辩证法经典(程始仁)译[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1—48.
    ①张东荪.唯物辩证法论战[M].北平民友书局,1934:135.
    ②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历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
    ①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4.
    ②杨东莼(1900—1979),湖南醴陵人,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1920年参加并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赴日本从事翻译研究,出版了不少译著,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1930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大学教授,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历任广西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学院院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其著作有《本国文化史大纲》、《本国学术史讲话》、《高中本国史》等等,主要译著有《费尔巴哈论》、《古代社会》、《狄慈根哲学著作选》等等。
    ③恩格斯.机械论的唯物论批判(杨东莼,宁敦伍)译[M].上海:上海昆仑书店,1932:175—182.
    ②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形态概说(荃麟)译[M].时事类编,1937,5(3)75—80.
    ③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8.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39.
    ②汪澍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213.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4.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39.
    ③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2.
    ①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85.
    ②郭沫若.沫若文集:第1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17.
    ③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J].王训昭,卢正言,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97.
    ④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J].王训昭,卢正言,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93.
    ①文天行.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艺思想[J].郭沫若研究学会(乐山),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会,抗战时期的郭沫若[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58.
    ②谭洛非.抗战时期的郭沫若[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3.
    ③郭沫若.抗战与文化[J].王训昭,卢正言,郭沫若研究资料: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80.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③大卫·梁赞诺夫.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夏凡)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99.
    ④周建人(1888—1984),浙江绍兴人,字松寿、又字乔峰,笔名高山、松山、克士等等,鲁迅先生的三弟,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翻译家。1919年周建人随全家由祖籍迁往北京,随后在北京大学旁听科学总论和哲学课程,1921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23年经沈雁冰介绍,认识瞿秋白,应瞿秋白邀请,在上海大学生物系任教授,讲授进化论,1933年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周建人参加
    ①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3—5.
    ①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2—3.
    ②周建人.科学的由来和它在中国不发达的原因[J].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周建人文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223.
    ③周建人.中国的实用主义害[J].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周建人文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17—18.
    ④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1.
    ①谢德铣.周建人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41.
    ②谢德铣.周建人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42.
    ③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0.
    ①章克标(1900—2007),字恺熙,又名章建之,笔名岂凡、许竹园、杨南天、杨恺、辛古木,浙江海宁人,是中国现代作家和翻译家。1918年—1925年曾留学日本,1926年其与丰子恺、叶圣陶等人轮流主编《一般》杂志,其后又与林语堂、邵洵美、李青崖等创办《论语》杂志,抗战时期曾任南京伪政府宣传部科长,1956年,任职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1980年被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聘为馆员。章克标的主要文学作品有《风凉话》、《文坛登龙术》、《银蛇》、《蜃楼》、《恋爱四象》等等,其主要译著有《菊池宽集》、《谷崎润一郎》、《现代日本戏曲集》等等。
    ②岂凡.德意志意识形态[J].哲学月刊,1940,1,(2):179.
    ①岂凡.德意志意识形态[J].哲学月刊,1940,1,(2):180—184.
    ②岂凡.德意志意识形态[J].哲学月刊,1940,1,(2):184—186.
    ①岂凡.德意志意识形态[J].哲学月刊,1940,1,(2):187.
    ①吴恩裕.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经济半月刊,1940,(3):74—75.
    ①吴恩裕.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经济半月刊,1940,(3):75—76.
    ②吴恩裕.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经济半月刊,1940,(3):76.
    ①转引自程锡麟.“文化和可译性”———记第五届斯图加特文化研讨会[J].外国文学动态,1999,(5):42—45.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53.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53.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79—80.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79.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122.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122.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127.
    ④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127.
    ⑤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群益出版社,1950:6.
    ①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3.
    ②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3.
    ③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8.
    ④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8.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97.
    ②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9.
    ③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9.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97.
    ①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27—28.
    ②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28.
    ③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31—32.
    ①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34.
    
    ①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41—43.
    ②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86.
    ③马克思.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86.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4.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①吴恩裕.马克斯的政治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27—44.
    ①吴恩裕.马克斯的政治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66—86.
    ①吴恩裕.马克斯的政治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87—95.
    ①吴恩裕.马克斯的政治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96—104.
    ①吴恩裕.马克斯的政治思想[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109—129.
    ①吴恩裕.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法[J].青年中国季刊,1941,(2):148.
    ①吴恩裕.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法[J].青年中国季刊,1941,(2):148—150.
    ②吴恩裕.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法[J].青年中国季刊,1941,(2):150—151.
    ①吴恩裕.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法[J].青年中国季刊,1941,(2):151—154.
    ①吴恩裕.唯物史观的考证与解释[J].社会科学季刊,1943,(1):131—13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①吴恩裕.唯物史观的考证与解释[J].社会科学季刊,1943,(1):141—143.
    
    ①吴恩裕.唯物史观的考证与解释[J].社会科学季刊,1943,(1):152—154.
    ②吴恩裕.唯物史观的考证与解释[J].社会科学季刊,1943,(1):154—155.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973—974.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0.
    ①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2—12.
    ②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16—26.
    ①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27—38.
    ②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39—48.
    ①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49—63.
    ②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64—71.
    ①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2.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1—2.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12—13.
    ②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26.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43.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4.
    ③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250.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4.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5.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2.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8.
    ①马克思,恩格斯.论边沁和功利主义(吴恩裕)译[M].新建设,1952,(9):43—45.
    ②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吴恩裕)译[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73—80.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80.
    ②马克思,恩格斯.评“真正社会主义”(初鸣)译[M].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1):2.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36.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1.
    ①顾锦屏.追忆马克思恩格斯的三部哲学名著的译校工作[J].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97—19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1—442.
    ①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2.
    ②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9.
    ③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④转引自刘立群.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没有用过“唯物主义哲学”一词?——也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元哲学问题的探索[J].泰山学院学报,2005,(3):3.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31.
    ①关锋.关于哲学史研究中阶级分析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63,(6):35—36.
    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M].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①何思敬.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新建设,1953(5):14.
    ②綦骥.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J].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0,(2):53、58、59.
    ①何思敬.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新建设,1953(5):14.
    ②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③肖萐父.哲学史研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法问题[J].江汉论坛,1963,(9):28—37.
    ①庄卬.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看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学术月刊,1964,(7):55—61.
    ②闻史,侯学.有关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与周予同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1964,(2):46.
    ③庄卬.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看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学术月刊,1964,(7):57—58.
    ①肖箑父.是主观社会学,还是历史唯物论——与冯友兰先生商榷“个体”史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2):4—5.
    ②何思敬.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新建设,1953(5):14—15.
    ③郭一岑.论心理学中的自然主义——评格式学派的物理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4):6—15.
    ④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0.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3.
    ①何思敬.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新建设,1953(5):15.
    
    ①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29.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3.
    ⑥田光.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来看政治经济学的对象[J].经济研究,1961,(4):2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34.
    ②刘学明.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读书笔记[J].前线,1961,(15):10—11.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3.
    ④李志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所完成的革命——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导言的体会[J].经济研究,1961,(10):31—33.
    ①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②1950年6月20日,苏联《真理报》发表了斯大林所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的论文,文中斯大林给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出了所谓的经典论断,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在每一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社会对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适合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③转引自孙叔平.试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7,(1):12.
    ①孙叔平.试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7,(1):11—14.
    ①参见马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双重逻辑[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9.
    ②汤一介,庄卯,金春锋.论“治统”与“道统”[J].北京大学学报,1964,(2):11—13.
    ①庄卯.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看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学术月刊,1964,(7):55—57.
    ②张立文.论“治统”与“道统”的关系——评冯友兰的“君师分开”论[J].江汉学报,1964,(4):37—40.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
    ①金宝祥.论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相互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2):3—6.
    ②何思敬.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新建设,1953(5):15.
    ③杨长福.略论生产力的性质——兼与孙叔平等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63,(12):32—33.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8.
    ①孙尚清.论研究生产力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J].经济研究,1961,33—36.
    ②“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③恽希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J].经济研究,1965,(11):2.
    ①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②转引自李希凡.驳巴人的“人类本性”的典型论[J].文艺报,1960,(7):131.
    ③李希凡.驳巴人的“人类本性”的典型论[J].文艺报,1960,(7):131—132.
    ④转引自马文兵.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就“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复归”同巴人辩论[J].新华半月刊,1960,(17):124.
    ①马文兵.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就“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复归”同巴人辩论[J].新华半月刊,1960,(17):124—125.
    ②郭月争.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想和资产阶级对它的曲解[J].江淮论坛,1964,(1):25—27.
    
    ①何思敬.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新建设,1953(5):14—15.
    ②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⑧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49.
    ②冯友兰.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哲学研究,1963,(6):46—47.
    ①方克立.无产阶级思想也具有“普遍性形式”吗?[J].哲学研究,1964,(1):40—44.
    ②林杰.阶級社会中有超阶級思想吗——评冯友兰先生“普遍性形式寓于阶級性之中”的理论[J].哲学研究,1964,(2):80—81.
    ③鲁春龙.评冯友兰“普遍性形式”理论的一个新说法[J].文史哲,1964,(1):44—46.
    ④汤一介,孙长江.评冯友兰先生的“普遍性形式”规律论[J].哲学研究,1964,(2):69—72.
    ③冯友兰.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J].哲学研究,1961,(5):67.
    ④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38.
    ⑤冯友兰.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哲学研究,1963,(6):52.
    ⑥冯友兰.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J].哲学研究,1963,(5):59.
    ①方克立.实质的分歧是什么?——答冯友兰先生[J].哲学研究,1963,(6):61.
    ②革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馮友兰先生的“普遍性形式”说[J].北京大学学报,1964,(1):65—68.
    ③关锋,林聿时.关于哲学史研究中阶级分析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63,(6):36.
    ④林杰.阶級社会中有超阶級思想吗——评冯友兰先生“普遍性形式寓于阶級性之中”的理论[J].哲学研究,1964,(2):78.
    ①庄卯.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看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学术月刊,1964,(7):59.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一个边注:“普遍性符合于:(1)与等级contra﹝相对﹞的阶级;(2)竞争、世界交往等等;(3)统治阶级的人数众多;(4)共同利益的幻想。起初这种幻想是真实的;(5)思想家的自我欺骗和分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
    ③冯友兰.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哲学研究,1963,(6):47.
    ④冯友兰.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J].哲学研究,1963,(5):57.
    ①昭父.关于“普遍性的形式”与冯友兰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1963,(5):49—52.
    ②鲁春龙.怎样理解“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J].新建设,1963,(10):16—19.
    ③王岩,邓伯军.试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价值理性[J].哲学研究,2009,(6):121.
    ①沈志远.《实践论》的意义及其基本观点[J].新建设,1951(3):2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
    ③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
    ②魏正,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与朱光潜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61,(4):78.
    ①齐振海.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1):63.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49.
    ③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④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⑤朱光潜.美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交美学的底[J].哲学研究,1961,(2):49—50.
    ①齐振海.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1):57—58.
    ②“实际上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
    ③章凡.主观能动性与唯物主义认识论——学习《实践论》笔记[J].前线,1964,(11):8—9.
    ①魏正.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与朱光潜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61,(4):86.
    ①顾锦屏.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学习《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笔記[J].哲学研究,1964,(1):10—1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
    ③林京耀.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1964,(1):1—4.
    ①邱成希.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J].历史教学,1965,(11):46.
    ②虞伟人.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道德学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5,(1):5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0.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37.
    ②顾锦屏.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学习《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笔記[J].哲学研究,1964,(1):14—17.
    ①林京耀.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1964,(1):4—7.
    ②邱成希.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J].历史教学,1965,(11):48—50.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9.
    ④虞伟人.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道德学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5,(1):57.
    ⑤顾锦屏.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学习《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笔記[J].哲学研究,1964,(1):14—21.
    ①林京耀.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1964,(1):7—8.
    ②邱成希.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J].历史教学,1965,(11):47.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17.
    ②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94.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301.
    ②李映方.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393.
    ③张慎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出版概况[J].党史博览,2008,(2):17.
    ④王唯佳,兰林.五十亿册“红宝书”红遍中国──《毛主席语录》的出版发行经过[J].兰台世界,2000(4):38.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0.
    ②章士钊.柳文指要: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1:2118—2119.
    ①转引自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325.
    ②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66.
    ①王晓华.晚生代知识分子与后文革意识[J].粤海风,2001,(1).
    ②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决定.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3):16.
    ①张湛斌.大转折的日日夜夜(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2.
    ①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52.
    ①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的问题和结果[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1,(2): 42.
    ②姜海波,王海洋.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编连[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0.
    ①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84.
    ②毛泽东的文化素养是复合型的,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底蕴,有儒家“大同”社会的影子,有法家雄浑豪壮的帝王霸气,有道家超凡脱俗、潇洒飘逸、浪漫雍容的诗人风采,有墨家勤俭节约、自我牺牲、众皆平等的均平主义诉求,有伴随其终生的农民本色的思维惯性和情感心理。因此,从理论上讲,毛泽东是以蕴涵着科学理性与方法的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但在其实践中更多地打上了民粹主义的烙印,以至毛泽东晚年在犯严重错误时,始终认为自己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也正是他的悲剧之所在。
    ③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89.
    ④萧延中.晚年毛泽东[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05.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550.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7.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5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9.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6.
    ③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57.
    ④冯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形式与查找有关篇章、语录和专题的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85.
    ⑤冯锦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出版形式与查找有关篇章、语录和专题的方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85.
    ①江苏五院校中文系《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编写组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论著选读[M].江苏五院校中文系《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编写组编,1974:449—450.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2.
    ①转引自梁茂春.论“语录歌”现象(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2):46.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6.
    ④郑杭生.立实践标准破主观标准——批判林彪、“四人帮”推行的“语录标准”、“权力标准”和“阶级标准”[J].教学与研究,1979,(1):17.
    ①郑杭生.立实践标准破主观标准——批判林彪、“四人帮”推行的“语录标准”、“权力标准”和“阶级标准”[J].教学与研究,1979,(1):1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37—638.
    ②汤在新,曾启贤.《德意志意识形态》既没有否定“按劳分配”也没有提出“按需分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47.
    ③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258.
    ①郭念唐.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按劳分配——驳“四人帮”在按劳分配问题上的一些谬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1):3.
    ①张湛斌.大转折的日日夜夜(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13.
    ②沈宝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始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3.
    ③陶德麟.从建国50年的历程看哲学的作用——兼论三个“标准”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哲学动态》编辑部,不竭的时代精神——步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4.
    ④《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N].光明日报,1978—05—11(1).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25—426.
    ②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96—97.
    ③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淮。……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④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J].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8.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6.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8.
    ①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97.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610—611.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9—162.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0.
    ③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5.
    ①陈占安,孙蚌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7.
    ①陈占安,孙蚌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
    ②钟一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工作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4—09—24(14).
    ③胡锦涛.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
    ④陈占安,孙蚌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31.
    ①陈占安,孙蚌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37.
    ②江泽民.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③三大对立论主要是指,其一,是“两个马克思”乃至“三个马克思”的自我对立;其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论;其三,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论。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3—225.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24.
    ③刘林元,姚润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30—431.
    ①钟一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工作的新进展[N].人民日报,2004—09—24(14).
    ②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3.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22—349.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7.
    ①邓伯军,王岩.后现代伦理话语和社会主义荣辱观[J].伦理学研究,2008,(3):54.
    
    ①张云飞.学科建制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J].教学与研究,2007,(3):22.
    ②白寿彝.白寿彝史学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16.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2—295.
    
    ①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49.
    ②付先华.试论目录学的功能演绎与发展规律[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9,(1):6.
    ③彭斐章,郭星寿.加强马克思主义文献目录学的研究[J].图书馆杂志,1983(1):4.
    ①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32—43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2.
    ①侯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文稿结构的重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2):11—16.
    ②鲁克俭.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排序问题[J].哲学动态,2006,(2):13—15.
    ①甲={1?}a—{1?}c,乙={1?}c—{l?}d和{2?}a,丙={1},丁={2},戊={3}和{4},己={5};{B}=[l]和[2];α=[8]—[29],β=[30]—[35],r=[40]—[72]。夏凡.《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一篇的文本结构问题——西方马克思学实证方法与思想史科学方法的根本对立[J].学术月刊,2007(1):59.
    ②夏凡.《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一篇的文本结构问题——西方马克思学实证方法与思想史科学方法的根本对立[J].学术月刊,2007(1):54—59。
    ①姜海波,王海洋.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编连[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5—175.
    ①聂锦芳.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78.
    ②参见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4—310;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7—131.
    ①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6.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6—349.
    ②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初理论平台——评广松涉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38—40.
    ①张一兵.文献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的科学立场——答鲁克俭和日本学者大村泉等人[J].学术月刊,2007,(1):25—34.
    ①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6,(2):27—30.
    ②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J].学术月刊,2007,(3):72.
    ①DeskriptiveVariante没有对应的中文术语,它指不但展示异文的文字内容,而且展示异文在手稿上的位置,如在第几页第几行左侧空白处,或在正文中某个字的右上方。参见鲁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编排最新方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16.
    ②DiskursiveVariante也没有对应的中文术语,它指仅展示异文的文字内容,提供文字改动的结果,而不展示异文在手稿上的位置。参见鲁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编排最新方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16.
    ③鲁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编排最新方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11—17.
    
    ①魏小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问题讨论[J].哲学动态,2006,(2):11—12.
    ②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1.
    ①徐振云.版本学及其功用[J].语文知识,2001,(10):8.
    ②曹明海.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J].文学评论,2003,(6):156.
    ③侯才.经典文本解读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理论视野,2009(4):15—17.
    ①“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②“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3.
    ③“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手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43.
    ④“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⑤“不是意识决定生活,生活决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①万斌,潘于旭.经典的魅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当代意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04.
    ②马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理论的双重逻辑[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2.
    ③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40.
    ①张一兵在其《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一书中,提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双重思路: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广义唯物主义的历史“本体”的规定)的“制定”,这是哲学语境中的思路Ⅰ;二是从分工出发现实地历史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生产方式的科学批判,这是经济学语境中的思路Ⅱ。
    ②章辉.实践美学——历史谱系与理论终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0.
    ③王贵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52—55.
    ④盛卫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评介[J].山东教育学院,2006,(5):19.
    ⑤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4.
    ⑥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初理论平台[J].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
    ①聂锦芳.离开思辨的基地才能解决思辨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章解读[J].学术月刊,2007,(2):53—6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92.
    ①朱亦一.布鲁诺·鲍威尔:批判的神学家——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2章《圣布鲁诺》篇[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47—455.
    ②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4.
    ③朱亦一.布鲁诺·鲍威尔:批判的神学家——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2章《圣布鲁诺》篇[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56.
    ①吴晓明,徐琴.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上的重要性[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28—29.
    ②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06—423.
    ①刘森林.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7):20—21.
    ②刘森林.为什么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不重视施蒂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2.
    ③聂锦芳.把握人生的方式: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圣麦克斯》一章片段解读[J].教学与研究,2008,(2):16—21.
    ①马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探讨[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84—9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4.
    ③李淑梅.个人概念的变革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J].社会科学,2008,(2):134.
    ①聂锦芳.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圣麦克斯”章解读[J].哲学研究,2008,(8):13—19.
    ②赵常林.理性与现实——《德意志意识形态》评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6—118.
    ③薛俊强.“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马克思与施蒂纳——兼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J].哲学动态,2008,(12):17—20.
    ①聂锦芳.“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独自性》部分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9.
    ②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67.
    ③聂锦芳.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道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8,(4):19.
    ④聂锦芳.“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独自性》部分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15—16.
    ⑤参见吴晓明,徐琴.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上的重要性[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22—23.
    ⑥参见张一兵.“类哲学”人本逻辑的彻底颠覆——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读评[J].开放时代,1998,(6):116—117.
    ①参见聂锦芳.思维能否“建构”世界: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J].学术月刊,2008,(11):60.
    ②刘森林.为什么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不重视施蒂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12.
    ③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6,(5):2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36.
    ②马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探讨[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98.
    ③朱进东.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批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版),1997,(4):41—42.
    ④姜海波.“真正的社会主义”——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卷[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84.
    ①马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探讨[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99—10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9.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6.
    ④朱进东.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批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版),1997,(4):42—44.
    ⑤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6,(5):25—26.
    ①戴述雨.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评介[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1):4.
    ②胡文建.关于“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4):108—113.
    ③朱进东.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批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版),1997,(4):44—45.
    ①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贺麟)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34.
    ②朱进东.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批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版),1997,(4):45.
    ③参见朱以撒.岑寂的碎片[J].朱以撒,古典幽梦[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117.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137.
    ②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4.
    ③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3):21—22.
    ④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概念作出存在论解读的学者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其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刊文《从存在论的境域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之核心》;复旦大学王德峰,其在《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刊文《马克思意识概念和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探源》;吉首大学刘兴章博士,其在《湖湘论坛》2000年第4期,刊文《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生存论演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再读解》等等。
    ⑤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3):5—6.
    ⑥张秀琴分析了实践本身的局限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但这种社会关系和制度却反过来控制了人自身。因此,实践一方面生产与人相异化的社会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实践也将社会关系转变成人的意识可以控制的东西。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具有双重性,即它生产了某种社会关系又能够转变某种社会关系。
    ⑦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8—40.
    ①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33.
    ②Karl Korsch, Marxism and Philosophy,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70, p.85.
    ③朱亦一.解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为中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63—64.
    ④朱亦一.解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为中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65.
    ①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0—83.
    ②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3):8—10.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30.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
    ②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
    ①李大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学理论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31—32.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③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并以此理论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错误,“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因此毋庸讳言,费尔巴哈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和友情,而且是理想化了的爱和友情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其他的‘人的关系’。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因而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
    ④“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他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
    ⑤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31—83.
    
    ①张曙光.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及其当代意义[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2):2—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9—200.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0.
    ⑥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1—185.
    ①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01—102.
    ②张一兵.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J].人文杂志,1994,(2):33—40.
    ①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9—20.
    ②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些人靠另一些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一些人(少数)得到了发展的垄断权;而另一些人(多数)经常地为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而进行斗争,因而暂时(即在新的革命的生产力产生以前)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
    ④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着经典论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
    ⑥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5—72.
    ①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9—293.
    ②刘森林.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7):14.
    ⑤靳辉明.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50—53.
    ①郭国勋,魏中军.对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的考察——《手稿》、《形态》和《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内在联系[J].社会科学辑刊,1982,(3):5—8.
    ②孙伯鍨.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论的创新研究——读《“异化”范畴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80.
    ①张奎良.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及其评价尺度——与俞吾金先生切磋[J],中国社会科学,2003,(4):76—78.
    ②王金福.马克思两种异化观之比较[J].理论探讨,1997,(6):60—63.
    ①郭国勋,魏中军.对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的考察——《手稿》、《形态》和《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内在联系[J].社会科学辑刊,1982,(3):8—10.
    ②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00.
    ①段忠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俞吾金教授商榷[J].江海学刊,2009,(3):27—30.
    ②乐志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329—332.
    ③叶汝贤.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异化问题[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222—225.
    ①张奎良,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历史地位[J].学习与探索,1980,(1):14—16.
    ②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2):102—103.
    ①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②叶险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方法和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1998(6):32—33.
    ③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42.
    ④王作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
    ①张一兵.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J].江苏社会科学,1998,(6):92—99.
    ②赵士发.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探析——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254—259.
    ③梁树发.从源头上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浙江学刊,2003,(1):50—58.
    ①聂锦芳.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研究谈起[J].江海学刊,2008,(2):28—31.
    ②宫敬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N].光明日报,2000—12—12(B03).
    ③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全球化理论关系辨析[J].湖湘论坛,2005,(1):33—34.
    ④张爱武.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比较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61—66.
    
    ①丰子义.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3):14—20.
    ②聂锦芳.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研究谈起[J].江海学刊,2008,(2):26—27.
    ①宫敬才.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社会科学,1992(12):30.
    ②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54.
    ①范宝舟.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0—21.
    ②吴毅.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9—102.
    ③在以俄文第2版为母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中,前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的编者对交往作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乃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用的这些术语:(交往形式、交往方法、交往关系)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当时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97.
    ④宫敬才.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社会科学,1992(12):29—32.
    ①栾文莲.交往理论与经济学研究对象一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札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2):92—95.
    ②应云进.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范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0—21.
    ③张亮.交往范畴的科学定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理论探讨,1997,(3):35—39.
    ①应云进.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范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19—20.
    ②许斗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理论新释——析“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观点[J].东南学术,1999,(2):57—58.
    ③任平.交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江苏社会科学,1990,(4):30—32.
    ④胡为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8):40—41.
    ⑤叶良茂.交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24—26.
    ①卜祥记.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J].哲学研究,2007,(2):25—31.
    ②张亮.交往范畴的科学定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理论探讨,1997,(3):39.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39.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9.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
    ③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2.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2.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②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76—177.
    
    ①陈晓明,周宏.实践唯物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J].南京政治学院,2000,(6):8.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③梁振国.“三个代表”与实践唯物主义[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4):6.
    ④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149.
    ⑤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9.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9.
    ②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与自由[J].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224.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6.
    ②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57.
    ③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9—260.
    ①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97.
    ②刘森林.追寻主体[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9—33.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2.
    ②穆南珂.喧嚣与骚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J].哲学研究,2004,(4):7.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0.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89.
    ③王南湜,谢永康.走向实践哲学之路[J].学术月刊,2006,(5):147.
    ④林国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J].湖湘论坛,2009,(2):6.
    ①林国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J].湖湘论坛,2009,(2):5.
    ②林国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J].湖湘论坛,2009,(2):7.
    ③张兴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性视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
    ①邹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5,(1):17.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1.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
    ①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3.
    ②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5.
    ①张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以现代性作为其问题背景[J].求是学刊,2005,(1):44.
    ①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17.
    ②迈克尔·奥克肖特.经验及其模式[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251.
    ③刘森林.实践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2.
    ①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6.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③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6.
    ④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0.
    ①转引自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98.
    ②张允熠.从科学、科学主义到科学发展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思维向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3.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
    ①邓伯军,王岩.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层面剖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80.
    ②孙伯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本主义的批判[J].江淮论坛,1981,(4):77.
    ③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44.
    ①参见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1.
    ①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02—604.
    ②刘森林.实践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1.
    ③刘森林.实践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
    ④刘森林.实践的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33.
    ⑤刘森林.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7):2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①朱鸿.夹缝中的历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1.
    ②陈方丽.浅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合流[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2.
    ①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J].学术月刊,2001,(11):11.
    ②参见江天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J].哲学研究,1996,(11):57—59.
    ③参见仰海峰.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1999,(5):14—15.
    ④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7.
    ⑤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1.
    
    ①在笔者看来,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最先接触到的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就具有科学主义倾向。
    ②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92—953.
    ③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644.
    ①参见方克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3):63.
    ②高力克.五四后的社会文化思潮[M].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77.
    ③孙百亮.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困境与出路[J].天府新论,2009,(1):115.
    ①何萍.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109.
    ②何萍.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112.
    ①参见何萍.全球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J].江淮论坛,2000,(1):4—7.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③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55.
    ①参见赖宏.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与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转换[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3):30—31.
    
    ①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18.
    ②夏兴有.现代性、后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探讨,2009,(4):53.
    ①萧延中.在历史的天平上——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卷[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218.
    ②夏兴有.现代性、后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探讨,2009,(4):56.
    ③张立波.后现代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J].哲学动态,1999,(8):14.
    ④夏兴有.现代性、后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探讨,2009,(4):58.
    ⑤夏兴有.现代性、后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探讨,2009,(4):57.
    ①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0.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辩证法经典(程始仁)译[M].上海:亚东图书馆,1930.
    [2]恩格斯.机械论的唯物论批判(杨东莼,宁敦伍)译[M].上海:上海昆仑书店,1932.
    [3]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形态概说(荃麟)译[M].时事类编,1937,5(3).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郭沫若)译[M].上海:言行出版社,1938.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观念体系(克士)译[M].上海:珠林书店,1941.
    [6]吴恩裕.马克斯的政治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7]英·E·朋司.新哲学手册(周建人)译[M].上海:大用图书公司,1948.
    [8]吴恩裕.唯物史观精义[M].上海:观察社,1948.第2部分:期刊论文
    [1]申府.辩证法的唯物论[J].清华周刊,1934,(1).
    [2]江振声.评张东荪唯物辩证法论战[J].光华大学半月刊,1934,(4).
    [3]岂凡.德意志意识形态[J].哲学月刊,1940,1,(2).
    [4]吴恩裕.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经济半月刊,1940,(3).
    [5]吴恩裕.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法[J].青年中国季刊,1941,(2).
    [6]吴恩裕.唯物史观的考证与解释[J].社会科学季刊,1943,(1).
    [7]民熹.评吴恩裕著《唯物史观精义》[J].世纪评论,1948,(10).
    [1]马克思,恩格斯.论边沁和功利主义(吴恩裕)译[M].新建设,1952,(9).
    [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吴恩裕)译[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中山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选集(第2辑)[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64.第2部分:期刊论文
    [1]沈志远.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诸问题[J].新建设,1951,(6).
    [2]何思敬.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新建设,1953,(5).
    [3]张研彬.略论历史人物评价底几个问题[J].历史教学,1954,(8).
    [4]李泽厚.全国广泛展开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斗争[J].哲学研究,1955,(1).
    [5]林里夫.论决定我国过渡时期的各种生产底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法则[J].经济研究,1955,(2).
    [6]李泽厚.论康有为的“大同书”[J].文史哲,1955,(2).
    [7]王忍之.对“中国通史简编”的几点意见[J].教学与研究,1955,(3).
    [8]陆季蕃.资产阶级国会制度的批判[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1).
    [9]许宏杰.拜占庭封建化过程的几个问题[J].史学月刊,1956,(2).
    [10]唐钺.对詹姆士实用主义的初步批判[J].哲学研究,1956,(2).
    [11]桂灿昆.批判美英音位学中唯心的理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6,(3).
    [12]黄枬森,王庆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3).
    [13]人民日报编辑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J].文史哲,1956,(6).
    [14]高放.关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特点[J].新建设,1956,(12).
    [15]马克思,恩格斯.“莱茵年鉴”或“真正社会主义”的哲学(初鸣)译[M].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1)、(2).
    [16]孙叔平.试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7,(1).
    [17]彭飞.人的心理的实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57,(3).
    [18]黄枬森.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J].新建设,1957,(3).
    [19]孙叔平.论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构成和发展的规律[J].学术月刊,1957,(8).
    [20]朱光潜.美必然是意识形态性的——答李泽厚洪毅然两同志[J].学术月刊,1958,(1).
    [21]洪毅然.美是不是意识形态——评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及其他[J]..
    [22]艾思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J].哲学研究,1958,(3).
    [23]奚原.历史科学研究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J].学术月刊,1958,(5).
    [24]姜伯勤.道德论唯心史观的破产——评刘节先生在曹操评价中的“天人合一”幻想[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9,(3).
    [25]綦骥.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J].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0,(2).
    [26]李希凡.驳巴人的“人类本性”的典型论[J].文艺报,1960,(7).
    [27]平心.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推动和生产力的相对独立增长(七论生产力性质)[J].学术月刊,1960,(7).
    [28]平心.略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区别——八论生产力性质[J].学术月刊,1960,(8).
    [29]王振民.再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再评平心先生的生产力理论中若干方法论上的错误[J].学术月刊,1960,(10).
    [30]马文兵.在“人性”问题上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就“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复归”同巴人辩论[J].新华半月刊,1960,(17).
    [31]刘宁,郭预衡,陈惇,蔡清富.批判地继承文学艺术遗产——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1).
    [32]任继愈.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周”[J].北京大学学报,1961,(1).
    [33]刘宁.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1).
    [34]朱光潜.美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交美学的底[J].哲学研究,1961,(2).
    [35]魏正.关于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与朱光潜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61,(4).
    [36]田光.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来看政治经济学的对象[J].经济研究,1961,(4).
    [37]冯友兰.论孔子关于“仁”的思想[J].哲学研究,1961,(5).
    [38]胡经之.为何古典作品至今还有艺术魅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6).
    [39]李志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所完成的革命——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导言的体会[J].经济研究,1961,(10).
    [40]孙叔平.生产关系为什么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J].群众,1961,(10).
    [41]孙尚清.论研究生产力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J].经济研究,1961,(12).
    [42]刘学明.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读书笔记[J].前线,1961,(15).
    [43]贺麟.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J].哲学研究,1962,(1).
    [44]齐振海.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1).
    [45]吴易风.关于空想社会主义阶级倾向问题若干引证的释疑[J].教学与研究,1962,(1).
    [46]薛克诚.对《试论心理现象的变化、发展的根据》一文中几个哲学观点的商榷[J].杭州大学学报,1962,(2).
    [47]骆耕漠.关于生产力二要素或三要素问题的研究——1962年2月24日在武汉大学的讲演稿[J].江汉论坛,1962,(3).
    [48]李质明.笛卡尔的二元论[J].教学与研究,1962,(3).
    [49]孙叔平.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J].哲学研究,1962,(3).
    [50]肖前.论条件[J].哲学研究,1962,(4).
    [51]肖林.意识是社会的产物[J].教学与研究,1962,(4).
    [52]郭一岑.论心理学中的自然主义——评格式学派的物理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2,(4).
    [53]古怡祥.动物心理与人的心理[J].教学与研究,1962,(4).
    [54]石梁人.试论道德的阶极性——读书笔记之二[J].学术月刊,1962,(4).
    [55]余长河.关于劳动组织几个问题的初步研究[J].经济研究,1962,(7).
    [56]裴文中.谈“人”与“不是人”[J].历史教学,1962,(8).
    [57]官美蝶.“公共必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吗?——与于凤村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62,(9).
    [58]满都尔图.狩猎经济与鄂伦春人的社会发展[J].民族团结,1962,(10).
    [59]李文海.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民权”观[J].历史教学,1962,(10).
    [60]孙叔平.究竟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J].学术月刊,1962,(11).
    [61]徐崇温.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几个问题[J].学术月刊,1962,(11).
    [62]肖前.相对真理包含错误吗?[J].哲学研究,1963,(1).
    [63]张仲实.《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N].人民日报,1963—01—19(5).
    [64]汤一介,孙长江.读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J].教学与研究,1963,(1).
    [65]汤一介,孙长江.读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J].教学与研究,1963,(2).
    [66]汪敬虞.关于資本主义萌芽问题的方法论[J].经济研究,1963,(2).
    [67]郑开.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J].经济研究,1963,(2).
    [68]周侯.略论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J].江淮论坛,1963,(3).
    [69]汤一介,孙长江.读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J].教学与研究,1963,(3).
    [70]陈明.革命性的创举——论干部参加生产劳动[J].江淮论坛,1963,(3).
    [71]江洪高.谈哲学史研究工作中的党性问题[J].浙江学刊,1963,(3).
    [72]戴清亮.阶级分析的唯物辩证法——兼与陆德生同志商榷[J].江淮论坛,1963,(4).
    [73]刘元彦.没落阶级不可能产生进步的思想学说——评严北溟先生的《论仁——孔子哲学的核心及其辐射线》[J].哲学研究,1963,(4).
    [74]任继愈.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J].哲学研究,1963,(4).
    [75]春龙.必须反对把古人思想现代化[J].文史哲,1963,(4).
    [76]方克立.关于孔子“仁”的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与冯友兰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1963,(4).
    [77]昭父.关于“普遍性的形式”与冯友兰先生商榷[J].哲学研究,1963,(5).
    [78]冯友兰.方克立同志和我的分歧[J].哲学研究,1963,(5).
    [79]叶林.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的过程[J].教学与研究,1963,(5).
    [80]邢贲思.论费尔巴哈“人本学”的两重性[J].哲学研究,1963,(5).
    [81]冯友兰.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J].哲学研究,1963,(6).
    [82]方克立.实质的分歧是什么?——答冯友兰先生[J].哲学研究,1963,(6).
    [83]陈正亮.研究生产力性质的方法论问题[J].江汉论坛,1963,(6).
    [84]黄順基,刘炯忠.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动力问题[J].教学与研究,1963,(6).
    [85]陈正亮.研究生产力性质的方法论问题[J].江汉学报,1963,(6).
    [86]关锋,林聿时.关于哲学史研究中阶级分析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1963,(6).
    [87]谷方.阶级斗争理论与历史的真实——评刘节《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J].江汉论坛,1963,(6).
    [88]章权才.礼的起源和本质[J].学术月刊,1963,(8).
    [89]贺政.只有“由商人媒介的商品交换”才是商业吗——和孟振虎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64,(10).
    [90]鲁春龙.怎样理解“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J].新建设,1963,(10).
    [91]刘炳福.司马迁的政治思想[J].学术月刊,1963,(11).
    [92]杨长福.略论生产力的性质——兼与孙叔平等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63,(12).
    [93]戴秋阳.世界观和人生观[J].江苏教育,1963,(13).
    [94]刘放桐.马克思主义以前西方伦理学史上的幸福观[J].学术月刊,1964,(1).
    [95]叶汝贤.试论雷锋的幸福观[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1).
    [96]胡素卿.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问题讨论的简介[J].教学与研究,1964,(1).
    [97]林京耀.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及其理论意义[J].哲学研究,1964,(1).
    [98]郭月争.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思想和资产阶级对它的曲解[J].江淮论坛,1964,(1).
    [99]顾锦屏.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学习《德意志意識形态》的笔記[J].哲学研究,1964,(1).
    [100]曾启贤.社会主义的社会需要问题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1).
    [101]谢天佑.对历史上农民阶级必须作阶层分析[J].学术月刊,1964,(1).
    [102]徐喜辰.关于孔子的“仁”“礼”是否具有阶级性问题——兼论古史研究必须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J].吉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1964,(1).
    [103]革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馮友兰先生的“普遍性形式”说[J].北京大学学报,1964,(1).
    [104]鲁春龙.评冯友兰“普遍性形式”理论的一个新说法[J].文史哲,1964,(1).
    [105]汤一介,孙长江.冯友兰先生所說的“共同利益”的实质是什么?[J].哲学研究,1964,(6).
    [106]方克立.无产阶级思想也具有“普遍性形式”吗?[J].哲学研究,1964,(1).
    [107]湘之波.经济基础的概念中不应当包括生产力[J].教学与研究,1964,(1).
    [108]肖箑父.是主观社会学,还是历史唯物论——与冯友兰先生商榷“个体”史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64,(2).
    [109]闻史,侯学.有关历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与周予同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1964,(2).
    [110]汤一介,庄卯,金春锋.论“治统”与“道统”[J].北京大学学报,1964,(2).
    [111]林杰,阶級社会中有超阶級思想吗——评冯友兰先生“普遍性形式寓于阶級性之中”的理论[J],哲学研究,1964,2.
    [112]汤一介,孙长江.评冯友兰先生的“普遍性形式”规律论[J].哲学研究,1964,(2).
    [113]周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战斗任务——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六日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J].电影文学,1964,(2).
    [114]薛靖.关于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J].学术月刊,1964,(2).
    [115]金宝祥.论历史主义和阶级观点的相互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2).
    [116]严实.试论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途径[J].江淮论坛,1964,(3).
    [117]季象图.应当正确地解释经典著作——评乐燕平著《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解说[J].江淮论坛,1964,(3).
    [118]李希贤.周谷城的阶级调和论和人性论——评周谷城的“时代精神”观和“真实感情”论[J].武汉大学学报,1964,(3).
    [119]张立文.论“治统”与“道统”的关系——评冯友兰的“君师分开”论[J].江汉学报,1964,(4).
    [120]高放.《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什么?[J].教学与研究,1964,(4).
    [121]吉敦论.“两种革命论”是“經济宿命论”吗?——关于农民战争史讨论問题的商榷之一[J].哲学研究,1964,(5).
    [122]梁仁.“桌子的观念先于桌子的存在”是唯心主义的命题——与子嵩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64,(6).
    [123]庄卯.从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看思想的“普遍性形式”问题——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J].学术月刊,1964,(7).
    [124]李祖训.农民有没有自己的思想武器——和蔡美彪、孙祚民同志商榷[J].史学月刊,1964,(12).
    [125]言久思.反对冯定同志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歪曲[J].江汉学报,1964,(12).
    [126]蔡师勇.揭穿周谷城先生“时代精神汇合论”的实质[J].哲学研究,1965,(1).
    [127]邢贲思.费尔巴哈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J].哲学研究,1965,(1).
    [128]范大声.关于农民战争史的若干理论问题[J].学术月刊,1965,(1).
    [129]虞伟人.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道德学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5,(1).
    [130]王思治.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阶级表现——再与主张“两种革命论”的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65,(3).
    [131]施锡才.论司马迁与《史記》研究中的非马列主义倾向[J].文史哲,1965,(4).
    [132]谢本书.试论历史人物的评价[J].史学月刊,1965,(7).
    [133]高云.怎样理解艺术的创作过程[J].学术月刊,1965,(8).
    [134]恽希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J].经济研究,1965,(11).
    [135]邱成希.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J].历史教学,1965,(11).
    [136]李永先.关于《水浒》评价问题的重新探讨[J].文史哲,1966,(1).
    [137]关锋.评吴晗同志的道德论[J].哲学研究,1966,(1).第3阶段:遭受挫折时期(1966年5月—1978年11月)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简要介绍编写组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简要介绍[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
    [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育文选[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组,1974.
    [4]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论著选编[M].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1974.
    [5]江苏五院校中文系.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编[M].江苏五院校中文系,197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简要介绍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简要介绍[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
    [7]天津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育文选[M].天津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1975.
    [8]《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简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9]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人口问题的论述选读[M].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室,197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联合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第2部分:期刊论文
    [1]张守刚.“天才论”是林彪“复礼”的理论纲领——揭露和批判林彪的反动世界观及其根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4,(1).
    [2]燕枫.大观园里奴隶们的反抗斗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4,(1).
    [3]许永璋.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学习《共产党宣言》笔记之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3).
    [4]北京汽车制造厂,北京大学历史系《社会发展简史》编写组.社会发展简史(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4).
    [5]董俊.相对论研究领域中的资产阶级观点必须批判[J].物理,1975,(2).
    [6]闻军.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学习革命样板戏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的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3).
    [7]卫今.试论我国最早的阶级分化——原始社会文物考古资料的一些分析[J].文物,1976,(8).
    [8]汤在新,曾启贤.《德意志意识形态》既没有否定“按劳分配”,也没有提出“按需分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3).
    [9]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手稿片段(王福民)译[M].哲学译丛,1978,(2).
    [1]马克思,恩格斯.新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王苏)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恩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蔡仪.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6]黄楠森,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7]靳辉明.谈谈异化和人道主义问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8]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理论研究室.异化与人道主义问题评论集[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9]叶汝贤.唯物史观和人道主义异化问题[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10]王训昭.郭沫若研究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1]冯景源.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2]李忠尚.“新马克思主义”析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3]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4]乐志强.《德意志意识形态》简明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15]马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探讨[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16]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7]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8]高光,阎树森,马迅.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9]唐少杰.哲学中革命变革的实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意义[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20]张曙光.人的世界与世界的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1]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2]赵常林,理性与现实——《德意志意识形态》评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陈刚.马克思的自由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24]马建民.哲学向马克思恩格斯实践人类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2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6]孙伯鍨.卢卡奇与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7]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8]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本):第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9]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本):第7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0]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本):第8卷(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1]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修订本):第8卷(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2 ]孙伯鍨,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3 ]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4]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6]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3.
    [37]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8]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9]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济南:齐鲁书社,2003. [40 ]孙伯鍨,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上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1]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一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2]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 ]黄枏森.哲学的科学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4]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5]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6]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遇的开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7]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8]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9]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0]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1]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2]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3]范宝舟.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4]陈先达.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5]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6]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7]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2、3、4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8]赵剑英,俞吾金.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9]赵剑英,叶汝贤.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0]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1]吴晓明.思入时代的深处——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2]李惠斌,叶汝贤.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3]李惠斌,叶汝贤.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沿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4]王南湜.追寻哲学的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5]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6]杨国荣.思与所思——哲学的历史与历史中的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7]杨河,胡海涛,张炳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8]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69]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全五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0]旷三平.马克思“社会存在论”及其当代价值[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7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2]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3]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4]王作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7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下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6]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张奎良,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历史地位[J].学习与探索,1980,(1).
    [2]乐志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要转折——《德意志意识形态》异化思想的探讨[J].学术研究,1981,(4).
    [3]宗玛丽.《德意志意识形态》应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J].社会科学辑刊,1981,(6).
    [4]赵宪章.试论“真正社会主义”的美文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S1).
    [5]郭国勋,魏中军.对马克思异化思想发展的考察——《手稿》、《形态》和《资本论》中异化思想的内在联系[J].社会科学辑刊,1982,(3).
    [6]张侯真.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实践——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研究,1982,(3).
    [7]胡文建.关于“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2,(4).
    [8]吴晓明,安延明.异化与实践——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扬弃[J].社会科学战线,1982,(4).
    [9]王毓.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Z1).
    [10]杨琪.揭开历史谜底的巨著——《德意志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1983,(1).
    [11]段志强.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演变[J].晋阳学刊,1983,(1).
    [12]葛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威斯特伐里亚汽船》杂志[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3,(1).
    [13]吴根梁.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对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14]廖新泉.唯物史观体系的起点初探——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
    [15]黄枏森.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J].哲学研究,1983,(3).
    [16]陈树德.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历史考察——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1983,(3).
    [17]曹天予.略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与黄枬森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3,(4).
    [18]李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札记[J].云南社会科学,1983,(5).
    [19]苏伟.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异化问题的论述[J].哲学研究,1983,(6).
    [20]戴述雨.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评介[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1).
    [21]彭崇谷.只有私有制社会的分工才会产生异化——《德意志意识形态》学习笔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2).
    [22]李力.浅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法律观[J].现代法学,1984,(2).
    [23]张文煜.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清算——<德意志意识形态>探讨[J].江淮论坛,1984,(3).
    [24]徐云望.《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成熟的标志[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25]周呈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J].科学社会主义,1984,(4).
    [26]江丹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诞生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27]郭国勋.试论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85,(2).
    [28]公丕祥.科学法哲学观的理论形态——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4).
    [29]孟羽.马克思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1985,(5).
    [30]陈桂生.浅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31]张华仲.《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于何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32]宋龙祥.《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史上的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33]吴晓东.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的概念[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86,(3).
    [34]彭赟.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
    [35]杜国钧.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辨析——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札记[J].理论探讨,1987,(1).
    [36]唐少杰.《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基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
    [37]胡义成.唯物史观直接就是科学人性观——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卷一章扎记[J].大理学院学报,1987,(2).
    [38]穆怀中.“片断”应归何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手稿片断》出处索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3).
    [39]李丕荣.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分工的理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1987,(4).
    [40]张桂君.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石——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科学社会主义,1987,(4).
    [41]宫敬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人基本关系的揭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42]莫尔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形成的标志[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43]吴锦琴.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唯物史观的确立——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札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4).
    [44]严平.马克思的历史观及其历史方法评述——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1988,(4).
    [45]徐刚.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的自然辩证法思想述要——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札记)[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8,(5).
    [46]黄陵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范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89,(Z1).
    [47]吴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关系范畴并未最终形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48]崔绪治.出发点和理论基础的重大转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比较研究之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
    [49]迟克举.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理论的最初哲学探索——《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扎记[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
    [50]乐志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断想[J].高校理论战线,1989,(6).
    [51]李伟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创立时期的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概念的比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52]李文.回到马克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记[J].读书,1990,(3).
    [53]任平.交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江苏社会科学,1990,(4).
    [54]宫敬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个人的一般界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55]陶济.实践的唯物主义及其基本精神——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J].学术月刊,1990,(6).
    [56]宫敬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J].科学社会主义,1991,(1).
    [57]解民.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个人自由——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58]马良清.分工、集体与自由——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J].科学社会主义,1991,(6).
    [59]吴晓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1991,(10).
    [60]宫敬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的批判[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61]孙雨亭.民主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1).
    [62]朱宝信.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德意志意识形态》探微[J].探索,1992,(1).
    [63]宗占林.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走上历史唯物主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点体会[J].理论探讨,1992,(3).
    [64]宫敬才.简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社会科学,1992,(12).
    [65]徐志辉.人的需要同生产方式发展的关系问题刍议——《德意志意识形态》学习札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93,(1).
    [66]吴晓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证[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3,(2).
    [67]陈升.“‘共同利益’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本意新解——谈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段话的理解[J].道德与文明,1993,(3).
    [68]黄明理.关于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辩证关系——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69]刘尊武.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及其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
    [70]段忠桥.历史发展“五形态论”质疑——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4).
    [71]杜秀娟.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精神生产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6).
    [72]张一兵.科学地理解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J].人文杂志,1994,(2).
    [73]郁建兴.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新哲学概念[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2).
    [74]焦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J].学术交流,1994,(2).
    [75]曹翔.范式转换:实现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关键──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J].南京社会科学,1994,(4).
    [76]张一兵.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手稿)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77]张一兵.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J].南京大学学报,1995,(2).
    [78]陈刚.束缚与自由──《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由观[J].江苏社会科学,1995,(2).
    [79]郝永平.社会意识理论的嬗变与建构─—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恩格斯晚年书信[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80]李素艳.德意志意识形态辨析──浅议马克思的“虚假的意识形态”[J].理论探讨,1995,(4).
    [81]江丹林.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82]贾英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探要[J].理论学刊,1995,(6).
    [83]杨建平.江苏省哲学界纪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50周年研讨会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1995,(11).
    [84]朱德生,李登贵.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150周年[J].哲学研究,1995,(11).
    [85]李少雄.分工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中介──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给我们的一点启示[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86]栾文莲.交往理论与经济学研究对象一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札记[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2).
    [87]王西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J].理论建设,1996,(3).
    [88]吴晓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所有制的论述[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2).
    [89]张亮.交往范畴的科学定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范畴[J].理论探讨,1997,(3)
    [90]何润.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民族理论经典─—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民族研究1997,(3)..
    [91]朱进东.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批判[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92]谭培文.“唯一者”与马克思的个性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4).
    [93]杨百成.《德意志意识形态》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5).
    [94]王金福.马克思两种异化观之比较[J].理论探讨,1997,(6).
    [95]陈家长.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96]应云进.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形式”范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97]赵天谋.“真实的集体”——《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重要伦理思想探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8,(3).
    [98]罗晓梅.《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J].探索,1998,(3).
    [99]张秀琴.也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范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8,(4).
    [100]张一兵.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J].江苏社会科学,1998,(6).
    [101]张一兵.“类哲学”人本逻辑的彻底颠覆——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读评[J].开放时代,1998,(6).
    [102]叶险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方法和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1998,(6).
    [103]吕静.《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奠基之作——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札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6).
    [104]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105]唐正东.作为历史本体的物质生产:新唯物主义哲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深化——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J].南京社会科学,1999,(2).
    [106]丛大川.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与人道主义的哲学观念——重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J].理论探讨,1999,(2).
    [107]许斗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形式”理论新释——析“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的观点[J].东南学术,1999,(2).
    [108]刘兴章.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历史审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109]吴毅.《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地域性共产主义”扬弃的启示[J].社会科学,1999,(6).
    [110]赵嵘.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的再认识──从新视角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111]刘兴章.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生存论演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再读解[J].湖湘论坛,2000,(4).
    [112]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方法论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113]李洪君.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及《德意志意识形态》[J].北方论丛,2000,(4).
    [114]江大庆.个人自由的现实性及其现实意义──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个人自由的论述[J].现代哲学,2000,(4).
    [115]赵延新.地理环境·人·与社会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J].人文杂志,2000,(6).
    [116]宫敬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N].光明日报,2000—12—12.
    [117]刘丽宏.全球化进程中的交往与人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观”的读解和高扬[J].长白学刊,2001,(6).
    [118]赵士发.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探析——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
    [119]孙显蔚.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综述[J].理论视野,2002,(1).
    [120]马文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思想解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21]杨丽霞.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22]杨河.马克思认识论基本思想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23]朱志萍.从马克思的“世界公民”到邓小平的“四有新人”——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24]李文成.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核心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125]刘兴章.敞亮人的存在状态——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存在之揭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26]孙伯鍨.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论的创新研究——读《“异化”范畴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127]姜锡润,王燕.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交往形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4).
    [128]艾福成,白刚.人——实践——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J].学习与探索,2002,(5).
    [129]李大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学理论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
    [130]吴晓明,徐琴.马克思的施蒂纳批判及其存在论意义上的重要性[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
    [131]梁树发.从源头上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浙江学刊,2003,(1).
    [132]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33]侯才.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文稿结构的重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2).
    [134]王增蓉.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3,(2).
    [135]何颖.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2).
    [136]王海传.人的社会本质与人的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论述及其当代语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37]张奎良.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及其评价尺度——与俞吾金先生切磋[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138]张永庆.偶然性的价值观内涵及其人学意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偶然性思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139]谢殿波.隐性全球化理论的哲学确证——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球化思想的“原像”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40]李静梅.浅谈“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性——读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
    [141]张爱武.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与西方全球化理论比较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
    [142]卜祥记.呈现形而上学的根基——马克思对施蒂纳批判的批判[J].江淮论坛,2004,(2).
    [143]丰子义.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3).
    [144]刘明松.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看经济全球化[J].科学社会主义,2004,(5).
    [145]颜谱.《德意志意识形态》制度思想探要[J].山东社会科学,2004,(7).
    [146]胡为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8).
    [147]高超峰.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月刊,2004,(8).
    [148]牟宗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政治哲学思想述要[J].理论学刊,2004,(9).
    [149]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初理论平台——评广松涉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
    [150]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今全球化理论关系辨析[J].湖湘论坛,2005,(1).
    [151]曹浩瀚.《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2).
    [152]顾明晔.《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科学法哲学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53]曾凡跃.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J].探索,2005,(3).
    [154]黄楠森.《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4).
    [155]孙承叔.小束手稿的哲学地位——读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56]王学东.《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57]张传开.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江淮论坛,2005,(5).
    [158]邓永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文化观[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6).
    [159]赵司空.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本体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
    [160]鲁克俭.“马克思文本解读”研究不能无视版本研究的新成果——评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代译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
    [161]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162]魏小萍.《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问题讨论[J].哲学动态,2006,(2).
    [163]魏小萍.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分工与私有制:非同质的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2).
    [164]鲁克俭.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排序问题[J].哲学动态,2006,(2).
    [165]姜爱华.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理论看个人的发展[J].天府新论,2006,(2).
    [166]李旭.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J].社会科学家,2006,(S2).
    [167]侯惠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J].高校理论战线,2006,(3).
    [168]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169]聂锦芳.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J].河北学刊,2006,(4).
    [170]朱亦一.解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为中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171]王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172]王贵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173]王大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语言学思想[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74]张奎良.实践人学:马克思哲学的最终归结——纪念《德意志意识形态》诞生160周年[J].哲学研究,2006,(5).
    [175]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6,(5).
    [176]聂锦芳.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下)——《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J].河北学刊,2006,(5).
    [177]刘晨晔.人类三种基本生存状态与唯物史观多元主体实践活动——《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在逻辑基础新探[J].社会科学辑刊,2006,(5).
    [178]盛卫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评介[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5).
    [179]刘新刚.《德意志意识形态》价值哲学思想探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5).
    [180]聂锦芳.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的考察[J].现代哲学,2006,(6).
    [181]臧峰宇.“物象化”视域中的“人”——兼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规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182]叶良茂.交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7).
    [183]陈爱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9).
    [184]李映楠.论社会分工与人的发展——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中心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
    [185]夏凡.《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一篇的文本结构问题——西方马克思学实证方法与思想史科学方法的根本对立[J].学术月刊,2007,(1).
    [186]李留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思想的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87]聂锦芳.离开思辨的基地才能解决思辨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章解读[J].学术月刊,2007,(2).
    [188]李培超,张芳.论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思想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札记[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89]卜祥记.马克思“感性活动”理论境域中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J].哲学研究,2007,(2).
    [190]吴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与社会的历史关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191]吴晓明.施蒂纳的“唯一者”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92]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J].学术月刊,2007,(3).
    [193]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3).
    [194]聂锦芳.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195]张志丹,侯惠勤.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探要[J].学海,2007,(4).
    [196]聂锦芳.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
    [197]聂锦芳.文本的命运(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J].河北学刊,2007,(4).
    [198]刘森林.为什么我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不重视施蒂纳?[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99]何丽野.从文本考证看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批判费尔巴哈思想中的贡献[J].南京社会科学,2007,(4).
    [200]古希.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和意识形态的关系[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01]聂锦芳.文本的命运(下)——《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J].河北学刊,2007,(5).
    [202]魏小萍.《德意志意识形态》未定稿部分的内容及其相互关联[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5).
    [203]姚顺良.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中的主导作用——析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论”的文献学依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5).
    [204]柳瑟青.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理论贡献的新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7,(5).
    [205]李中祥.解构传统哲学研究范式关注人的生活世界——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J].学习论坛,2007,(5).
    [206]郭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07]赵长太.“现实的人”的异化及其扬弃——《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异化思想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08]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问题的新进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209]方以启.论马克思哲学思想进程中异化观的转变——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6).
    [210]刘森林.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J].哲学研究,2007,(7).
    [211]姜海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构成[J].学术月刊,2007,(7).
    [212]汪信砚.“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入口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人概念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2007,(9).
    [213]金崇碧.历史与实践——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湖北社会科学,2007,(9).
    [214]曹健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解放理论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15]胡帆.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及其当代意义——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理论与改革,2008,(1).
    [216]张俊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17]吴晓东.“以人为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18]叶汝贤.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深入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唯物史观[J].哲学研究,2008,(2).
    [219]聂锦芳.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当代研究谈起[J].江海学刊,2008,(2).
    [220]聂锦芳.把握人生的方式: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圣麦克斯》一章片段解读[J].教学与研究,2008,(2).
    [221]魏小萍.词汇选择与哲学思考:财富的来源、性质与功能——《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与施蒂纳分歧的文本解读[J].哲学研究,2008,(2).
    [222]鲁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编排最新方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23]石德金.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实的共同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J].现代哲学,2008,(2).
    [224]李淑梅.个人概念的变革与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批判[J].社会科学,2008,(2).
    [225]胡亚军.历史规律的抽象性特征——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谈起[J].云南社会科学,2008,(2).
    [226]赵德江.意识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意识形态的历史考察[J].长白学刊,2008,(2).
    [227]秦在东,文大稷.《德意志意识形态》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探析[J].江汉论坛,2008,(2).
    [228]卜红双.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判[J].科学社会主义,2008,(2).
    [229]吴毅.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现实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30]陈宇宙.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及当代意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31]张一兵,周嘉昕.“现代私有制社会”批判的理论一般——《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资本主义观[J].人文杂志,2008,(4).
    [232]张一兵,周嘉昕.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4).
    [233]聂锦芳.观念能否解释历史: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J].哲学动态,2008,(4).
    [234]聂锦芳.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道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08,(4).
    [235]魏小萍.从社会现象的批判到社会关系本质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施蒂纳批判局限性的批判[J].江西社会科学,2008,(4).
    [236]彭冰冰.从范畴层次解析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手稿[J].学术探索,2008,(4).
    [237]聂锦芳.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38]鲁克俭.再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作者身份问题[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39]郑启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本质思想及当代价值[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40]吴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哲学思想[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41]林进平.马克思对近代自然法正义观的批判——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6).
    [242]聂锦芳.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圣麦克斯”章解读[J].哲学研究,2008,(8).
    [243]张金凤.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学术论坛,2008,(8).
    [244]欧光南.《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的本质思想试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245]魏小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产权形式的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版阅读与时代境遇下的再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11).
    [246]聂锦芳.思维能否“建构”世界: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J].学术月刊,2008,(11).
    [247]薛俊强.“自由主义”批判的批判:马克思与施蒂纳——兼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J].哲学动态,2008,(12).
    [248]邓莉,高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概念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49]易有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法学[J].求实,2009,(1).
    [250]黄立强.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人的全面发展[J].世纪桥,2009,(1).
    [251]杨丽珍.《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自由观阐释[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252]聂锦芳.“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独自性》部分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
    [253]任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利益思想[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54]任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利益思想的三条进路[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2).
    [255]滕松梅.《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涵的交往思想[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56]马俊领,刘卓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匿名化的辩护[J].广西社会科学2009,(2).
    [257]赵义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与“物”概念的再阐释——对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种文本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258]肖菊仙,刘同舫.《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理论的时代意蕴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59]赵庆元.《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认定及其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60]袁惠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异化观之比较及其方法论启示[J].黑河学刊,2009,(2).
    [261]段忠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俞吾金教授商榷[J].江海学刊,2009,(3).
    [262]郝瑞斌.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宗教问题[J].河北学刊,2009,(3).
    [263]姜正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性意蕴[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
    [264]李本亮,闫生.试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活力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65]甘霖.立体的方法和立体的人——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考察人的本质的逻辑向度[J].黑河学刊,2009,(3).
    [266]赵佩君.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人的全面发展”[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67]胡素梅.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个重要观点的理解[J].世纪桥,2009,(3).
    [268]杨林香.理解需要的四个维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69]柳丽,宋克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观”的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
    [270]祁程.《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揭示的人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71]刘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理论矛盾及其解决[J].理论与改革,2009,(4).
    [272]李道模,吴佩琦.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理论思想[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273]佟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三种表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
    [274]于泉蛟,关巍.略论唯物史观审视历史的基点——《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贡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75]邓晓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建构意义——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关系问题[J].探索,2009,(5).
    [276]李媛.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其现实意义——读《德意志意识形态》[J].新西部(下半月)2009,(5).
    [277]张文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及其现实意义[J].消费导刊,2009,(6).
    [278]李辉,李诚诚.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感[J].大众文艺(理论),2009,(6).
    [279]毕丞.从“自愿分工”到理想意识形态——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关分工的问题[J].科技促进发展,2009,(6).
    [280]吴满意,胡树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内涵与当今网络交往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281]刘晋.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理论的探析及其现实意义[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6).
    [282]周珊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83]薛秀军.分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语境中的分工思想研究[J].学术研究,2009,(7).
    [284]夏银银.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8).
    [285]王虎学.“现实社会”的具体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J].学习与实践,2009,(8).
    [286]王东,吴敏燕.唯物史观原生形态结构新探——《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新解读[J].东岳论丛,2009,(9).
    [287]林常清,王海平.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奉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第3部分:硕博论文
    [1]刘鲁红.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尺”——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范畴的分析,[D].清华大学,2004.
    [2]崔凯.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比较——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法哲学原理》,[D].山东大学,2005.
    [3]盛卫国.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D].济南:山东大学,2005.
    [4]姜海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概念,[D].清华大学,2006.
    [5]陈忠炜.交往与生产力——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部分,[D].山东大学,2006.
    [6]张旭.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试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人的理解,[D].吉林大学,2007.
    [7]王彦英.从生存论的角度看马克思哲学的“交往”——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D].山东大学,2008.
    [8]张芳.《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伦理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8.
    [9]王屹.《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与个性理论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
    [10]杨小华.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当代阐释——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视野,[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1]乔宝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文本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
    [12]王忠勇.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D].河南大学,2009.
    [1][德]弗?梅林.马克思传(上下)(樊集)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德]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德]霍克海默,阿尔多诺.启蒙的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5][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6][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7][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德]英格·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和刊印稿的问题和解构(柴方国)译[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1,(2).
    [9][德]英格·陶伯特.《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篇手稿的留传过程及其首次以原文发表的情况(柴方国)译[J].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2001,(3).
    [10][德]赫尔穆特·埃斯纳尔.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研究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工作(金海民)译[J].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德]科普夫.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柴方国)译[J].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3][法]J.泰克希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个性的唯物主义理论(张伯霖)译[J].世界哲学,1982,(2).
    [14][法]列斐伏尔.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M].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15][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6][法]科尔施.卡尔·马克思(熊子云,翁延真)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17][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8][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9][法]加里贝.马克思著作中意识形态的三元模式(苏国勋,刘小枫)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5.
    [20][法]吕贝尔.吕贝尔马克思学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1][英]康福斯.辩证唯物主义概论(郭舜平)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22][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高铦等)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3][英]霍夫曼.实践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周裕昶,杜章智)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24][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5][英]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段忠桥)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26][英]拉克劳,莫菲.文化霸权和社会主义的战略(陈璋津)译[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4.
    [27][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8][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等)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9][意]葛兰西.实践哲学(徐崇温)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0][加]马里奥·本格.科学的唯物主义(张相轮,郑毓信)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1][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1.
    [32][美]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夏威仪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3][美]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易克信,杜章智)译[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
    [34][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5][美]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6][美]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王逢振)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7][苏]巴加图利亚.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学说的形成[J].沈真,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8][苏]巴加图利亚.《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手稿的结构和内容[J].姚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39][俄]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孙凌齐)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0][匈]卢卡奇.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韩润棠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1][匈]卢卡奇.青年黑格尔(王玖兴)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3][波]兹维?罗森.布鲁诺·鲍威尔和卡尔·马克思(王瑾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44][斯]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5][斯]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6][日]平田清明.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日文原文)[M].岩波书店,1969.
    [47][日]广松涉.马克思主义的地平(日文原文)[M].劲草书房,1969.
    [48][日]广松涉.唯物史观的原像(日文原文)[M].三一书房,1971.
    [49][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日文原文)[M].岩波书店,1973.
    [50][日]森田桐郎,望月清司.社会认识和历史理论(日文原文)[M].日本评论社,1974.
    [51][日]广松涉.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日文原文)[M].河出书房新社,1974.
    [52][日]内田弘.《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日文原文)[M].新评论,1982.
    [53][日]内田弘.中期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日文原文)[M].有斐阁,1985.
    [54][日]山田锐夫.经济学批判的近代像(日文原文)[M].有斐阁,1985.
    [55][日]细谷昂.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研究(日文原文)[M].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
    [56][日]望月清司,内田弘,山田锐夫,森田桐郎,花崎皋平.马克思著作和思想(日文原文)[M].有斐阁新书,1990.
    [57][日]服部文男.新译《德意志意识形态》(日文原文)[M].新日本出版社,1996.
    [58][日]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上的问题,广松涉全集:第8卷(日文原文)[M].岩波书店,1997.
    [59][日]广松涉.早期恩格斯的思想形成,广松涉全集:第8卷(日文原文)[M].岩波书店,1997.
    [60][日]大村泉.新MEGA和《资本论》的成立:第7—9章(日文原文)[M].八朔社,1998.
    [61][日]涩谷正.草稿完全复原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别卷·注释题解篇(日文原文)[M].新日本出版社,1998.
    [62][日]涩谷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和《费尔巴哈》章的成立(日文原文)[M].涩谷正,草稿完全复原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别卷·注释题解篇,新日本出版社,1998.
    [63][日]市原健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的编辑纲要(日文原文)[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第32卷.八朔社,1998—11.
    [64][日]小林昌人.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说(日文原文)[M].岩波文库,2003.
    [65][日]岩渊庆一.日本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韩立新)译[M].清华哲学年鉴,2004,2006.
    [66][日]涩谷正.应该如何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下,经济(日文原文)[M].2004—04.
    [67][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日文原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8][日]小林一穗.《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文献问题(韩立新)译[J].南京社会科学,2005,(4).
    [69][日]小林昌人.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学价值[J].南京大学学报,2005,(5).
    [70][日]吉田宪夫.《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异化论的扬弃和物象化论的奠基[J].南京大学学报,2005,(5).
    [71][日]小林一穗.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的文献问题(韩立新)译[J].南京社会科学,2005,(8).
    [72][日]大石高久.《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J].田长英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
    [73][日]平子友长.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论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74][日]大村泉,涩谷正,平子友长.MEGAZ《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彭曦)译[J].学术月刊,2007,(1).
    [75][日]内田弘.广松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资本论》形成史上的意义(赵仲明)译[J].现代哲学,2007,(5).
    [76][日]涩谷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田文)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77][日]平子友长.MEGA2第I部门第5卷附录《德意志意识形态》CD—ROM版的编辑问题(田文)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78][日]渡边宪正.共同体和共同体社会理论[J].韩立新,姜海波,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9][韩]郑文吉.《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重构——关于梁赞诺夫版以来各版本的比较研究(彭曦)译[J].南京大学学报,2008,(2).
    [80][韩]郑文吉.评涩谷正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Ⅰ·费尔巴哈”章)(尹海燕)译[J].国外理论动态,2009,(10).
    [1]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EB/OL]. http://www.mlwerke.de/me/me03/me03_009.htm.
    [2]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Marx—Engels Archiv, Bd.Ⅰ, 1926.
    [3]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Ⅰ/5.Dietz Verlag, Berlin, 1932.
    [4]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The German ideology. Parts I & III,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R.Pascal,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47.
    [5]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Werke, Band3, Dietz Verlag berlin, 1959.
    [6]Moss Hess. Die Heilige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Moses Heβ. Philosophische und Sozialische Schriften, 1837—1850. berlin, 1961.
    [7]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Werke, Band20, Dietz Verlag, 1962.
    [8]Wolfgang M?nke.über die Mitarbeit von Moses Hess an der Deutschen Ideologie Annali. Anno sesto, 1963.
    [9]George. Lachmann. Mosse. The crisis of German ideology: intellectual origins of the Third Reich, Grosset & Dunlap, 1964.
    [10]E.Fromm. Marx’s Concept of Man. New York, 1965.
    [11]Bert Andéas; Wolfgang M?nke Neue Daten zur Deutschen Ideologie: mit einem unbekannten Brief von Karl Marx und anderen Dokumenten, 1968.
    [12]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Werke, Band23, Dietz Verlag, 1968.
    [13]W.Benjamin. Illuminations. New York, 1968.
    [14]H. Lefebvre. The Sociology of Marx.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9.
    [15]G. Lukacs. Soul and Form. MIT Press, 1971.
    [16]A. Schmidt. The Concept of Nature in Marx. London, 1971.
    [17]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deologie,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2, Probeband, 1972.
    [18]Adorno. Negative Dialectics. Routledge: 1973.
    [19]Max Horkheimer. Eclipse of Reason. New York: the Seabury Press, 1974.
    [20]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Werke, Band4, Dietz Verlag, 1974.
    [21]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Feuerbach——opposition of the materialist and idealist outlooks: new publication of Chapter I of the German ideology, Progress Publishers, 1976.
    [22]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including Theseson Feuerbach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Prometheus Books, 1976—1998.
    [23]L. Athusser. For Marx. London: 1977.
    [24]E. Fromm. The Man for Himself. London: 1977.
    [25]H. Marcuse. Reason and Revolution. London, 1977.
    [26]Gohen. G.A.Karl Marx’s Theory of History: A Defence, London, 1978.
    [27]Andre Gorz. Ecology as Politics. Boston, 1980.
    [28]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Exzerpte und Notizen 1843 bis januar 1845, MEGA2Ⅳ—2, Dietz Verlag berlin,1981.
    [29]Karl Marx. (?)konomisch Manuskripte 1857/1858, Teil2, MEGA2, Dietz Verlag, 1981.
    [30]Karl Marx. (?)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kripte, MEGA2Ⅰ/2, Dietz Verlag, 1982.
    [31]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2), BandⅠ/2, Dietz Verlag, 1982.
    [32]Terrell Carver. Marx and Engels: the Intellectual Relationship, Harvester Press, 1983.
    [33]Norman Geras. Post—Marxism(?) New Left Review, No. 163, May/June,1987, p40—82.
    [34]Ernesto Laclau, Chantal Mouffe. Post—Marxism without Apologies. New Left Review, No.166, November/December, 1987, p79—106.
    [35]Nicos Mouzelis. Marxism or Post—Marxism(?) New Left Review, No.167, January/February, 1988, p108—123.
    [36]David W. Lovell. Marx’s Proletariat: the Making of a Myth, Routledge, 1988.
    [37]Terrell Carver. Friedrich Engels: His Life and Thought. Macmillan, 1989.
    [38]Joseph O’Malley. Marx Early Political Writing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9]Laclau and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vii, Verso, 2001.
    [40]Jonathan Joseph. Marxism and Social Theor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06.
    [41]Karl Dannenberg. Karl Marx: The Man and His Work. Norton, New York, 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