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汉语词汇新增义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增义位”,简称“新义位”或“新义”,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普通话固有词在固有词义基础之上新增加的相对稳定的义位,它们与固有词义是多义关系。“新增义位词”,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加新义位的汉语普通话固有词。通过《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1996年版和第5版的对比,并辅以几部新词语词典和有关专业期刊,共搜集到新增义位762条,新增义位词724个,分三个阶段建立数据库。全文共六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本课题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术语,说明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新增义位词进行统计分析。当代汉语新增义位词在音节分布、结构类型、词汇类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音节以双音节为主,单音节和三音节所占比重较小。结构类型以合成词为主,单纯词很少,合成词中以复合式为主,复合式中偏正型最多,其中定中多于状中。根据词汇来源将当代新增义位词分为普通词语和特殊词语两类,特殊词语包括行业语、外来词和方言词,普通词语多于特殊词语。
     第三章,对新增义位进行统计分析。新增义位由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三部分构成,对三个部分的计量研究,显示出当代新义位的一些量的特征。词汇意义方面,按照一定的关联将其分成不同的类别:指新新义和指旧新义、行业新义和普通新义、方言新义和外来新义。当代新增义位主要为指旧新义,大多数都是普通新义,方言新义和外来新义中有一部分借自地区方言词和外语词。色彩意义方面,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当代新义位的实际,补充提出行业色彩和风格色彩,并对各种色彩类型与词汇意义的关系加以分析,总结归纳出当代新义位在色彩意义方面的特点。新义位的色彩意义丰富多样,感情、语体、形象、行业、外来、地方、时代、风格“八色俱全”;除了地方色彩、行业色彩、风格色彩以外,其他五种之间经常叠加。形象色彩数量惊人,行业色彩、语体色彩、时代色彩较多,感情色彩较少,外来、地方、风格三种色彩所占比重不高,但都值得关注。语法意义方面,实词义占绝大多数,名词义和动词义基本持平,二者的数量明显高于形容词义,虚词义只有介词和语气词两类。
     第四章,从词汇意义方面研究新旧义位关系。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总结出已为人类认知的事物关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义位关系模式”构想:义位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五种,即相含、相关、相合、相似、辗转。对当代汉语新旧义位关系进行全面考察,统计结果显示:辗转为数不多,相合与相似的数量多于相含与相关的数量。从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选取部分词例,验证义位关系模式对汉语的解释力。
     第五章,从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方面研究新旧义位关系。新旧义位的色彩或一致,或不一致,不一致的情况主要分为:变彩、加彩、减彩及综合转换。从色彩类聚的视角出发,归纳出各类色彩意义的变化规律,深入分析色彩意义关系与词汇意义关系之联系。语法意义方面,新旧义位词性一致的是主流,词性不一致即兼类的情形所占比例并不高,但却集中反映了语法意义的变化规律。借鉴他人研究成果,探究词性兼类背后的认知原因、结构原因。联系义位关系模式,分析词汇意义关系与语法意义关系之联系。
     第六章,从语用角度出发,由搭配入手,考察新义位产生、识解、传播、定型的全过程,借鉴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提出混搭引申、同素替换、语境干预、语义重组等概念,探析新义位形成背后的语言原因、现实原因及认知原因。
     本文创新点:一,从词义构成的三个方面(词汇意义、色彩意义、语法意义)考察当代汉语新增义位,分析新旧义位关系,总结三个方面义位关系之联系,对新义位的全貌和变化情况进行整体把握;二,总结已为人类认知的事物关系,提出义位关系模式构想;三,运用语用学、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由搭配入手,考察新义位产生、识解、定型的全过程。
New Sememe refers to the new stable sememes adding to the words based on theoriginal meaning.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lot of sememes of words have appeared incontemporary Chinese. The new sememes of words that the paper discusses are of stable stateand have polysem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contrast betwee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1983edition,1996edition and the5th edition,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has collected762new semantic meanings, and establishes threedatabases of new sememes. This thesis has six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this topic, definessome concepts, and describes the instructional theories and study methods of the thesis.
     In Chapter two, the quantitative study was used on the new sememes of words in whichthere is regularity in syllable distribution, structure and vocabulary types. Most words aretwo-syllabic. There are a few polysyllabic words. The structure type is mainly compoundwords and rarely simple words. Most of the compound words are "attributive+core"structure. Based on the source of vocabulary, the writer divided the words into twoparts--common words and special words. The special words include industry words, foreignwords and dialect words. There are more common words than special words.
     In chapter three, the quantitative study was used on the new sememes of words. All ofthem are investigated from three aspects: concept meaning, color meaning and grammaticalmeaning. The measurement of those three meanings shows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the contemporary new sememes. Lexical meaning is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newsemantic meanings referring to new things, new semantic meanings referring to old things,new semantic meanings referring to industry things, new semantic meanings referring tocommon things and new semantic meanings from dialect and foreign words. Contemporarynew sememes mainly refers to old things, most refers to common things, and the dialect andforeign new meanings partly borrowed from the regional dialect words and theforeignlanguage words. In color meaning, the writer put forward two colormeanings--industrial meaning and style mean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new meaning in color meaning. The color meanings of new sememes arerich. There are emotional, stylistic, image, industry, foreign, local, era and style meanings.Apart from the local, industry and style color meaning, the other five often overlap with eachother. There are amazing numbers of image color meaning, many industry color meaning andstyle color meaning, but small number of emotional and stylistic color meaning. There is asmall number of era color meaning.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and local meaning is not high,but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In grammatical meaning, notional words accounts for the vastmajority in words. The number in nouns and verbs is basically the same. The two categories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number than those of the adjectives. The function words onlyhave two categories—the prepositions and the modal word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semantic meanings and theiroriginal meanings in the field of concept meaning. Learning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other scholars,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e cognitive model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things and the pattern named Relational Schema Of Sememes. There are five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sememes, and they are inclusion relationship, correlationrelationship, nearness relationship,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and multivariate correlation. From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d and new meanings in thecontemporary Chinese, statistics showed that: there are a few multivariate correlations, andthe number in nearness and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is higher than the inclusion andcorrelation relationship. The writer selects the part of words from ancient Chinese andneoteric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cases to verify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sememesrelationship patterns on Chinese.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semantic meanings andtheir original meanings in the fields of color meaning and grammatical meaning. Thecolor meaning often changes with the appearance of new concept meaning and thechanges includethree types: changing color, adding color and losing color. Most of the newsemantic meanings have the same grammatical meaning with their original meaning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finds variation law of the grammatical meanings. The writer pointsout that color meaning and grammatical meaning often vary with concept meaning.
     In chapter six, from the pragmatic point of view the writ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enew semantic meanings in the production, construal, spreading and the stereotype. Referringto the theories of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a new theorynamed Extended Meaning in Abnormal Collocation of Words. This chapter explores andanalyses mechanisms in the process of extended meaning in Abnormal Collocation of Words,linguistic causes, cognitive causes and social causes.
     There are four innovations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first is that the author has anall-around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new semantic meanings of wordsfrom three aspects: concept meaning, connotative meaning and grammatical meaning. Thesecond is that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a cognitive model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things and a pattern named Relational Schema Of Sememes. The third is that the writerabsorbing the related theory of pragmatics, seman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puts forwarda new theory named Extended Meaning in Abnormal Collocation of Words, and makes anexploration in mechanisms in the process.
引文
①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提到“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①《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的内容与1978年版基本一致。《现汉》1983年版前言:“这次重排仍照1978年12月第一版排印。1979年底,因原版已损坏,须重新排版。1980年初仅对某些条目稍作修改,即交出版单位,1980年第二季度开始排版。”
    ①这10个增义词是:炒、传真、反弹、分流、窗口、淘、投入、实体、网络、构架。
    ①沈家煊《语言非范畴化·总序》,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②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69页。
    ③文中新旧义位的释义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并参考《汉语大词典》《全球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当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9)、百度词典和百度百科。
    ①当代汉语增义词共计724个,其中有10个在两个阶段增加新义位。为如实反映增义词的总体情况和各阶段情况,在本章统计分析中,涉及整个新时期总体情况时增义词总数为724,涉及阶段统计时增义词总数为734。
    ①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第78页。
    ①表中“占各部分总比”指的是定中等八类结构类型的词各自在复合式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复合式合成词与附加式合成词在合成词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单纯词与合成词在增义词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①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②符淮青提出:语素在构词中会发生意义上的变异,有“语素共义”与“语素变义”之分。详见《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25页。
    ③李仕春对《毛泽东选集》的复音词统计后得出,偏正型最多,占用词总数的69%,详见其专著《汉语构词法和造词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99页。
    ④沈怀兴《汉语偏正式构词探微》,刊于《中国语文》1998年第3期。
    ①6个外来词同时也是行业语,它们是:马赛克、黑客、拷贝、克隆、博客、播客,所以,各类之和大于合计数字。
    ①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②韩敬体《增新删旧,调整平衡——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
    ①也作“膈殃”。
    ②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①词汇意义、色彩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界定依据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②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第121页。
    ①李宇明《语法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①仅限于计算机网络领域的行业语,如果某新义最初见于该领域,而后来为社会广泛接受和使用,就不属于此类。如“淘”的新用法(指在众多东西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或中意的)最初用于网络购物,“宅”的动词用法(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出门)为网民首创,二者现也用于日常生活中,已经不为计算机网络领域所专用。
    ①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为“方言词(含社区词)”。
    ②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
    ①此处“写真”四个义位的划分,参考了《汉语大词典》:“1.画人的真容;2.肖像画”。
    ①“发烧”“爆炸”的借义转引自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
    ②伍铁平《为什么叫“发烧友”》,《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
    ①详见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前言》,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①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1996年版。
    ②符淮青: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詹人凤: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社团色彩、时间色彩、地域色彩;杨振兰:感情色彩、形象色彩、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刘叔新:感情色彩、态度色彩、评价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格调色彩、语气色彩;张志毅:属性陪义、情态陪义、形象陪义、风格陪义、语体陪义、时代陪义、方言陪义、语域陪义、外来陪义。
    ③感情、形象、时代、地方、语体和外来六种色彩的界定参考了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1996年。
    ①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年第1版,第188页。
    ②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
    ①详见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年第1版,第192-194页。
    ②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7页。
    ③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2005年版,第47页。
    ①“外围色彩”和“内蕴色彩”的提法参考杨振兰论文《论新时期词语的色彩意义》,但具体归类有所不同。杨先生将感情色彩、形象色彩归为内蕴色彩,将风格色彩、时代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归为外围色彩。
    ②杨振兰《论新时期词语的色彩意义》,刊于《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①如果原义为行业语,而新义泛化指一般事物现象,那么新义无行业色彩。
    ①刁晏斌在《现代汉语词义感情色彩的两次大规模变迁》(刊于《文化学刊》2007第6期)指出:现代汉语中,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变迁,其中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其最主要的表现是“去贬义化”,此期成为现代汉语史上贬义性词语数量最少、使用范围最小、使用频率最低的时期。
    ①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年第1版,第212页。
    ①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1990年第1版,第213页。
    ①本文认为“被+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结构中的“被”并非类词缀,仍为介词。
    ①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71页。
    ②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第55-58页。
    ③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168-171页。
    ①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第59-66页。
    ②《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05页。
    ③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①“水”,人们在过去认为它是一种无色无臭供饮用的液体,后来随着化学研究的发展,进一步知道了它的合成成分是两个氢一个氧。
    ②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①图中只简要标出部分元素和关系,实际情况要复杂许多。
    ①“转喻”介绍参考了束定芳的观点,转自李湘、闫亚平《转喻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复旦大学第三届修辞学沙龙研讨综述》,《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
    ①认知模型,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其间的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比如,“沙滩认知模型”包括:游泳、野餐、海边散步、阳光浴,等等。理想化认知模型,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206页。
    ②详见王寅《认知语言学》,第172-180页。
    ①转引自《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②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①性状,包括形状、状态、性质等。
    ①根据语义成分理论,语义成分可以分为若干种(详见第6章),本章为了叙述简便,仅作大致区分。
    ①“事物核心”指事物本身,或事物及其主要性状,因为这二者密不可分。“行为核心”指行为本身,或行为及其必要对象,因为这二者密不可分。
    ①李仕春《汉语构词法和造词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223页。
    ②“要”“节”引自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第72-73页。
    ①“次”“封”引自王宁《训诂学原理》,第57-58页。
    ②郭沫若认为:“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转引自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28页。
    ①以下词例选自闫从发《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明代汉语词汇研究》第186、187、189、190页,词义解释和例句有删减。
    ①以下词例引自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第67-68页。
    ①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629页。
    ①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页。
    ①王寅《认知语言学》第238-259页。
    ②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236页。
    ①杨振兰《动态词彩研究》第226页。
    ①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1996年版,第100-101页。
    ①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第236页。
    ①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148页。
    ②《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曾刊载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文章。
    ①2011年9月14日,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的致辞,其中用到了“唱衰”一词。详见本文“6.2.3.1混搭框架稳定条件”。
    ①详见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6页。
    ①有的增义词在当代增加新义之前就已经兼类,而有的增义词在当代增加新义之后才兼类,具体为哪种情形我们不考虑,只要新旧义位分属不同词类,就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②以上引自高航《词类的认知语法视角》,《中国外语》2008年第9期。
    ①以上引自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详见王寅《认知语言学》第238-259页。
    ③张志毅和柯恩所言引自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266页。
    ①苏宝荣《<现代汉语词典>对词的功能义的关注》,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①详见王冬梅《动名互转的不对称现象及成因》,《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
    ②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①详见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6页。
    ①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2年2月28日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的讲话标题。
    ①“深度”及本节其他词例,其新旧义位关系已经在第4章做过分析,为行文简洁,本节不再重复分析,具体内容见本文“4.3.3当代汉语新旧义位(词汇意义)关系考察”。
    ①L.R.帕尔默著、李荣等译、吕叔湘校《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7页。
    ②弗斯所言转引自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169页,莱昂斯所言转引自符淮青《词义和词的分布》(《汉语学习》1999年第1期)。
    ③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67页。
    ④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18页。
    ①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②C.J.菲尔墨著、胡明扬译《“格”辨》,2002年版第139-140页。
    ③以下“动核结构”“名核结构”及相关语义成分介绍,引自范晓《说语义成分》,《汉语学习》2003年第1期。
    ①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当代中国语言学》1996第1期。
    ②有学者认为,“义素”与“语义特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税昌锡《说说“义素”和“语义特征”》
    (刊于《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本文对二者不作区分。
    ①袁毓林《现代汉语名词的配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4期。
    ②搭配的表层是词语,深层是义位。
    ①如果混搭只是扩大了某个词的使用范围,而未涉及词义内涵或外延的变化,则不是本文混搭引申研究的对象。如“隆重”原与“召开”搭配,现在也可以与“介绍”“推出”组合,这种情况并未导致词义变化。
    ①钱嗣立《句子有没有“重心”》,《语文月刊》1990年第12期。
    ①刁晏斌《当今汉语中极为活跃的“极端词语”》,载《辽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以上用例引自周娟《“暴”类新流行程度副词的多维考察》,修辞学习,2006年第6期。
    ①详见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198页。
    ①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210页。
    ①张志毅、张庆云在《词汇语义学》第17-18页指出,在语言层面,有普通义位和学科义位之分,学科义位反映的是经过科学研究才能发现的事物的本质或特有的属性,普通义位反映的是经验意义,是普通人凭经验感知的表意特征、指物特征。
    ①范畴具有层级性,其中有一个层次被称为“基本范畴”,它在认知上比其他层级具有更高的显著度,人们通常在这个层次上进行概念化活动并称呼事物。
    ①详见祝晓宏、谢成《“唱衰”小议》,刊于《语文建设》2008年第7期。
    ①葛本仪《词义的语用研究》,《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②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载《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①我们在第4章介绍了已经为人类认知的几种事物关系。
    ②详见冯志伟《词汇语义学与知识本体》,载云贵彬《语言学名家讲座》第129-139页,。
    ③词义对应着概念,通过概念的所属范畴,可以观察到词义组合的超常程度。
    ①隐喻和转喻的详细介绍见本文4.3.2。
    ②详见王铭玉《隐喻和换喻》,载《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1期。
    ①意象图式的介绍详见本文4.3.2。
    ①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和交谈时,为了达到当下的理解和行动目的而建构的小概念包,可以把它看作人脑感知、想象、记忆或者理解某一特定场景相关信息的临时“容器”(Fauconnier,1997)。说话人构建心理空间是为了把话语引起的信息分隔成一系列简单的认知模式。
    ②详见沈家煊《“糅合”和“截搭”》,《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①激活理论认为,人的心智是一个巨大而又强大的神经网络。
    ①李宇明《发布年度新词语的思考》,刊于《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1]《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五)[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L.R.帕尔默著、李荣等译、吕叔湘校.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6]陈淑梅.词汇语义学论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7]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程琪龙.概念框架和认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9]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10]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11]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1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3]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5]龚鹏程.文化符号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1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8]何自然.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9]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0]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1]亢世勇.语言应用研究(第二集)[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22]李福印.应用认知语言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3]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李裕德.现代汉语词语搭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8.
    [2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6]刘叔新.语义学和词汇学问题新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7]刘文义.语境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28]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语言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9]吕叔湘.语文常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0.
    [30]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31]彭宣维.语言过程与维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4]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商务印书馆,2009.
    [35]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申小龙语言文化精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6]石安石.语义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7]史存直.文言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8]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9]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0]苏新春、苏宝荣.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1]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42]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3]孙常叙.汉语词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44]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5]王军.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6]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7]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48]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9]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1]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2]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3]魏慧萍.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4]吴福祥.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5]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6]吴振国.汉语模糊语义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7]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58]徐烈炯.语义学(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9]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0]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61]杨海明,周静.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2]杨锡彭.汉语外来词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63]杨振兰.动态词彩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64]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65]云贵彬.语言学名家讲座[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66]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7]张博.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词汇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8]张莉.现代汉语多义词新探[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
    [69]张诒三.词语搭配变化研究——以隋前若干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变化为例[M].济南:齐鲁书社,2005.
    [70]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71]张志毅.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2]张志毅.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73]赵世举.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5]赵元任.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6]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7]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78]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79]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80]朱星.汉语词义简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81] 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82] 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曹国军.当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论略[J].语文学刊,2004(10).
    [2]曹炜.词义派生的新途径——词义的嫁接引申[J].学术交流,2005(12).
    [3]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
    [4]李行健.“新词新义”仍需关注[J].山西师范大学(社科版),2002(10).
    [5]程娟.新词新义的对比——从《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与1996年修订版的对比看近二十年来新词新义的特点[A].程娟.词汇专题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1~21.
    [6]刁晏斌,王珊珊.试论当代汉语新同音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9).
    [7]刁晏斌.词的修辞义的阶段性发展[J].修辞学习,2005(2).
    [8]冯敏萱.从语言新词看语言接触与新时期社会心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1).
    [9]冯子薇.科技术语和行业语词义的泛化[J].南京师大学报.1999(4).
    [10]冯子薇.专门用语词义泛化的方式、效果及前景[J].汉语学习.2000(1).
    [11]符淮青.词义单位的划分和义项[J].辞书研究,1995(1).
    [12]符淮青.略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标注词类的作用[J].辞书研究,2006(2).
    [13]符淮青.略谈现代汉语词汇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14]符淮青.组合中语素和词语义范畴的变化[J].江苏大学学报,2007(1).
    [15]高航.词类的认知语法视角[J].中国外语,2008(9).
    [16]葛本仪、刘中富.论动态词义[J].文史哲,1994(1).
    [17]葛本仪.词义及其概念对应性与词义类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5).
    [18]韩敬体.增新删旧,调整平衡——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J].中国语文,2006(2).
    [19]何洪峰、彭吉军.论2009年度热词“被X”[J].语言文字应用,2010(8).
    [20]侯昌硕.词的新义与外来义项的借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8)
    [21]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7).
    [22]李尔钢.专科新词和新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4(3).
    [23]李明洁.近期新的词语比喻义现象之浅释[J].修辞学习,2002(2).
    [24]李倩.词义演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取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5]李行建.词义演变漫议[J].语文建设,1994(7).
    [26]李行建.“新词新义”仍需关注[J].山西师大学报,2002(10).
    [27]李宇明.词语模[A].刑福义.汉语法特点面面观[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146.
    [28]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汉语学习,1997(4).
    [29]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J].修辞学习,2004(4).
    [30]陆茵.新时期新词构词的特点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变动态势[J].襄樊学院学报,2004(1).
    [31]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1).
    [32]沈孟璎.新词语词义之概貌[J].文史哲,1986(4).
    [33]苏宝荣.“隐喻类比”与“近义偏移”——谈汉语多义词形成的两种主要途径[J].长江学术,2006(2).
    [34]苏宝荣.《现代汉语词典》对词的功能义的关注[J].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词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商务印书馆,2009.
    [35]谭景春.词的意义、结构的意义与词典释义[A].沈家煊.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98-419.原载中国语文,2000(1).
    [36]谭景春.语义综合与词义演变及动词的宾语[J].中国语文,2008(2).
    [37]汤志祥.当代汉语词汇的“移用”现象及其对词汇系统的影响[A].苏新春,苏宝荣.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8]汪国春.行业语对普通词汇的渗透[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3).
    [39]王东海、张志毅.现代汉语词汇语义共时研究的历时、历史视角[J].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
    [40]王洁.试论新词语中的多新义词[J].语言文字应用,2010(1).
    [41]王静.汉语词汇化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10(3).
    [42]王珏.词汇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衍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3).
    [43]王铭玉.组合关系的制约因素[A].何英玉.语义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4]王宁.论新词语的短期消亡[A].《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五)[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5]王兴隆、张志毅.义位的要素三分及其在辞书中的价值导向[J].语言文字应用,2007(11).
    [46]吴慧坚.试论外来词对汉语的补充作用与功能[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0).
    [47]吴晓峰.修辞现象词汇化: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途径[J].益阳师专学报,1998(4).
    [48]伍铁平.词义的感染[J].语文研究,1984(3).
    [49]伍铁平.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2).
    [50]徐国珍.仿拟造词法的外部理据——造词法理据探析的个案研究[J].修辞学习,2008(1).
    [51]杨振兰.论新时期新词语的色彩意义[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2).
    [52]姚汉铭.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
    [53]曾祥喜.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对汉语新词语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3(12).
    [54]曾柱.浅议现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7).
    [55]张博.组合同化:词义衍生的一种途径[J].中国语文,1999(2).
    [56]张春泉.修辞价值的审美实现[J].学术论坛,2005(2).
    [57]张莉.新时期新词新语漫议[J].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58]张普.论语言的稳态[J].郑州大学学报,2008(2).
    [59]张小平.当代外来概念词对汉语词义的渗透[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60]张志毅.《汉语词汇》的贡献与词汇学的新进展[J].汉字文化,2008(6).
    [61]赵世举.试论词汇语义对语法的决定作用[A].《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四)[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10.
    [62]赵应铎.从词与词的组合上划分多义词的义项[J].江淮论坛,1994(6).
    [63]郑燕萍.外来词义的移植:现代汉语非派生式新义探源——兼谈《现代汉语词典》词的比喻义收释中存在的不足[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64]周国光.论词义发展演变的类型[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1).
    [65]周国光.论词义发展演变的类型[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1).
    [66]周洪波.新词语中潜义的显义化[J].汉语学习,1996(1).
    [67]朱彦.核心成分、别义成分与动作语素义分析——以“收”为例[J].中国语文,2006(4).
    [68]朱彦.基于意象图式的动词“穿”的多义体系及意义连接机制[J].语言科学,第9卷第3期(总第46期).
    [1]侯昌硕.衍生与借用——新时期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刘晓梅.新时期汉语词义演变原因探索及其他[D].延边大学,2000.
    [3]申修瑛.现代汉语词语搭配研究[D].复旦大学,2007.
    [4]王聪聪.近年来汉语旧词新义现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1.
    [5]杨彬.心智的门铃——英语新词新义的认知阐释[D].苏州大学,2009.
    [6]张林.先秦至六朝纺织类词语搭配及其义位组合研究[D].延边大学,2010.
    [1]韩明安.新词语大词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亢世勇、刘海润.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李宇明.全球华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林伦伦,朱永铠,顾向欣.现代汉语新词词典1978—2000[Z].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8]梅家驹.现代汉语搭配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9]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新词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王均熙.当代汉语新词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
    [11]王立非、侯笑如.当代汉语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13]姚汉铭.新词新语词典[Z].西安:未来出版社,2000.
    [14]张寿康、林杏光.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