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间信仰是中国东南地区社会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民间“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与“好巫尚鬼”的救生巫神崇拜内涵中有诸多不同于中原北方汉人民间信仰的特异现象。长期以来,东南地区民间信仰的特异现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中原华夏、汉民族的宗教文化传播到东南之后变异的结果。然而,随着考古所揭露的东南土著民族原始宗教内涵的不断认识,我们注意到,现代东南“汉民”社会民间信仰中的这些特异现象与史前、先秦东南土著原始宗教的诸多内涵相同,二者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近现代东南土著后裔各族群的民族志资料也显示,其传承于土著先民的传统宗教文化与东南“汉民”社会民间信仰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共同性,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东南民间信仰有着深厚的土著文化基础。
     东南民间信仰土著性问题的提出突破了汉文化一统演化论的视野,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民间信仰文化,通过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的整合研究,在纷繁复杂的东南民间信仰文化中区分土著越人的基层文化与客来汉人的上层文化,追溯从土著的“万物有灵”和“好巫尚鬼”到东南“汉”人复杂多样的自然崇拜和发达的“救生”神灵的历史过程,理顺其传承与变迁,构建从土著越人原始宗教到东南“汉人”民间信仰历史发展的知识框架。
     首先,以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先秦两汉时期百越先民鸟、蛇、青蛙、虎、水生物、天空、太阳等自然图腾崇拜,以及鬼魂信仰与原始巫术相结合的宗教文化内涵,探索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宗教基础。
     其次,以民族志材料为主,结合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东南土著后裔畲、黎、壮、高山族等各族群的传统宗教内涵,分析其传承于土著先民的鸟、蛇、青蛙、盘瓠、水生物、太阳、树木、石头等自然图腾崇拜,以祖先鬼、祖先神为核心的鬼神信仰和沟通人神的巫术,从一个侧面探讨东南民间信仰文化的土著文化来源。
     再次,东南“汉民”社会民间信仰文化的“地层学特征”的分析,以人类学的民间信仰文化分层理论为指导,研究东南“汉民”社会的民间信仰不同内涵的来源、性质,分析不同类型的族群文化特征,从民族史角度看待民间信仰的历史与文化分层,并分析文化分层的原因。
     最后,探讨东南民间信仰中土著宗教文化传承的“人地关系”,分析史前土著原始宗教到现代土著后裔各族群传统宗教、东南“汉人”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传承、变迁以及分层存在的特征,从而揭示东南民间信仰的基层和主体文化与东南土著民族原始宗教一脉相承的文化史实。
Folk religion i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social culture in South-East China, where the nature worship and the belief of ghosts and gods are popular and special. The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it in North Plain in many aspects. But these differences have been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most scholars considered them to be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n nationnality's religional cuture of North Plain. With the increase of new findings of the aboriginal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by prehistorical archeological work, people have recogniced that the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has many common with the aboriginal religion here. In fact, they come down in one continuous line. The modern ethnography of the descendants of aborigines in South-East China also play an important side role in revealing that their traditional religion has many common with the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which give a side view to observe the profound aboriginal base of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It's a new research into aboriginality of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by a cross-nation-culture beyond Han-nationality's view. The brightness of the article is distinguishing the basic culture of abrigines and the superculture of Han immigrants, and finding the transitional history from aboriginal religion to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by the co-research of archeology, history, folklore and anthropology.
     Firstly, the article gives an analysis in aboriginal religion before Qin Dynasty and Han Dynasties, so that can search after the aboriginal religion base of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by means of arche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y.
     Secondly, on the base of enthnography 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research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article analysizes the traditional religion of the aboriginal descendants, in order to give a side view to observe the profound aboriginal base of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Then, the article emphasizes on the analysis of Han society's"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and tries to distinguish their different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by means of cultural stratigraphy. Then it studi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atigraphy of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and the reason of it.
     Finally, the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ments in which the aboriginal religion had come down into the traditional religion of aboriginal descendants, and folk religion of "Han society's" in South-East China. The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subsistence, change, stratigraphy of aboriginal religion in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reveals the fact that the basic and main cultural contents of folk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 come down in one continious line with the aboriginal religion.
引文
[1]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2]吴春明:《东南汉人的形成:民族考古学提纲》,载《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百越研究》第一辑,2007年10月版,第34页。
    [3]凌纯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1][法]安德列·勒鲁瓦-古昂著,俞灏敏译:《史前宗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7页。
    [1]J.J.M.de.Groot,The Religious Systems of China,Vols,6(Leiden:1892--1910)
    [2]陈育伦:《福建早期民俗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3月,第125页。
    [3]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8年,第71页。
    [4]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5]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1]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刘枝万:《台湾民间信仰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
    [3]陈泽泓:《广东历代祀典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广东史志》,2002年第3期。
    [4]冯贤亮:《明清江南的正统寺庙、民间信仰与政府控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5]杨彦杰:《华南民间的祖神崇拜》,《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11月。
    [6]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崇拜》,方志出版社,2003年
    [7]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福州:海风出版,2007年。
    [8]厦门吴真人研究会、青礁慈济东宫董事会编:《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1992年
    [9]李秀雅《龙母传奇》,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10]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11 蒋炳钊:《畲族史稿》,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
    12 李亦园:《和谐与均衡--民间信仰中的宇宙诠释》,《文化的图像》(下),台北:允晨出版,1992年。
    13 郑振满:《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版。
    14 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与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15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1]郑振满:《妈祖是蛋民之后?》,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1997年(7)。
    [2]彭维斌:《闽南民间信仰的文化分层与汉越文化融合》,《百越研究》第一辑,2007年10月。
    [3]沃尔弗拉姆·埃伯哈德:The Local Cultures of South and East China,Leiden Brill,1968,P79,转引自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天后崇拜的鼓励(960--1960年)》,《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谢重光:《客家文化中的闽越文化因子》,《闽越文化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
    [5][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12页。
    [6]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19页。
    [1][英]詹·弗雷泽著:《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2]Spencer,H.-Principles of Sociology,转引自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23页。
    [3]Marett,R.R.-The Threshold of Religion,转引自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223页。
    [4]Jack Goody,”Religion and Ritual:The Definitional Problem",in British Jourrnal of Sociology 12(1960):157.转引自蒲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于锦绣、于静著:《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32页。
    [6]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Gregory,"The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Landscape",Ebrey and Gregory eds.,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 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p.12.
    [7]《平凡社大百科事典》,东京平凡社,第十四册,1985年,第558页。
    [1]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苏]C.A.托卡列夫著,汤正方译:《外国民族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70页。
    [1][苏]C.A.托卡列夫著,汤正方译:《外国民族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72页。
    [2]G.R.Willey,J.A.Sabloff,A 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New York Freeman,1980.
    [3][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9页。
    [4]凌纯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1]姚乐音、吴春明:《澳门历史文化的分层性》,王国强主编:《澳门: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出版,2004年,第66-84页。
    [2]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9页。
    [1]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9页。
    [1]谢重光:《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第32-38页。
    [2]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第三编“汉越合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吴春明:《东南汉人的形成:民族考古学提纲》邓聪、陈星灿主编:《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3]彭维斌:《从鼓浪屿种德宫看福建民间宗教的土著性和融合性》,《闽台文化交流》,2007年第3期;《从百越巫鬼信仰到汉式佛道宗教--闽南民间信仰历史变迁的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闽南民间信仰的文化分层与汉越文化融合》,《百越研究》第一辑,2007年10月。
    [1]于锦绣、于静:《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萌庭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1]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试论几何印纹陶纹饰的起源》,《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第44页。
    [2]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彭适凡:《新千古玉》,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41页。
    [3](汉)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岳麓书社,2008。
    [4](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第六》,中华书局,2006年。
    [5]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八《封禅书第六》,中华书局,2006年。
    [2]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3][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4][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14。
    [1]吴玉贤:《河姆渡的原始艺术》,《文物》,1982年第7期。
    [2]上海市文管会:《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文物》,1984年第2期。
    [3]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文物》,1986年第10期。
    [1]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1980年。
    [2]南京博物院等:《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文物资料丛刊》第9辑,1985年。
    [3]孙维昌:《良渚文化陶器纹饰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辑,1992年。
    [4]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1997年第2期。
    [5]林华东:《论良渚文化玉器》《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邓淑苹:《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神秘符号》,《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卷三期。
    [6]林巳奈夫:《关于良渚文化玉器的若干问题》,转引自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1997年第2期。
    [7]薛婕:《馆藏文物精品“鸟纹大玉琮”》《首都博物馆国庆四十周年文集》,1989年。
    [8]邓淑苹:《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之二--琮与琮类玉器》,《故宫学术季刊》第六卷二期。
    [1]浙江省文管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2]唐怡源:《古代东南越人原始崇拜初探》,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85年。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2]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1997年第2期。
    [3]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考古学报》,1962年1期。
    [4]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5]任式楠:《良渚玉三叉形冠饰与皇冠》,《中国文物报》总254期,1991年10月20日。
    [6]杜金鹏:《说皇》,《文物》,1994年第7期。
    [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省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
    [1]曹锦炎、周生望:《浙江鄞县出土春秋时代铜器》,《考古》,1984年第8期,第762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
    [2]文物出版社编:《中国岩画》,文物出版社,1993年。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223页。
    [4]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1]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求人篇》,中华书局,2007年。
    [3](汉)刘安辑攥:《淮南子·地形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
    [1]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金水平:《吴越的羽人神话》,《思源》,1992年第21期。
    [3]秦慧颍:《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邓聪、吴春明主编《东南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4](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张崇根辑注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
    [1]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考古》,1977年第5期。
    [2]陈桥驿:《《水经注》中的农田》,《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
    [3]《禹贡·扬州》,尹世积著:《禹贡集解》,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4]唐怡源:《古代东南越人原始崇拜初探》,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85年。
    [1]容庚:《鸟书考》,《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
    [2]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3]王士伦:《记浙江发现的铜铙、釉陶钟和越王石矛》,《考古》,1965年第5期。
    [4]林东文:《再论越人鸟图腾崇拜》,《浙江学刊》,1984年第1期。
    [5]曹锦炎:《越王嗣旨不光剑铭文考》,《文物》,1995年第8期。
    [1]曹锦炎、周生望:《浙江鄞县出土春秋时代铜器》《考古》1984年第8期。
    [2]马承源:《越王剑、永康元年群神禽兽镜》《文物》,1962年第12期。
    [3](晋)王嘉:《拾遗记》齐治平校注本,中华书局,1981。
    [1]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2页。
    [2]文物出版社编著:《中国古青铜器选》,文物出版社,1976年。
    [3]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管会:《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铜器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5期。
    [4]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
    [5]福建省博物馆:《崇安城村汉城探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
    杨琮:《闽越国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3页。
    [6](清)李调元辑:《南岳笔记》,中华书局,1985年;《粤东笔记·丹歌条》,上海会文堂书局,1915年。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66页。
    [1]方向明:《良渚文化“鸟蛇样组合图案”试析》,《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2]王厚宇:《试谈淮阴高庄墓的时代、国别、族属》,《考古》,1991年第8期。
    [3]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
    [4]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文物》,1987年第12期。
    [5]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期。
    [6]周琦:《东瓯文化源流考》,浙江省瓯越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
    [7]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蛇图腾崇拜》,《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8]李洪甫:《论中国东南地区的岩画》,《东南文化》,1994年第4期。
    [1]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恭城县出土的青铜器》,《考古》,1973年第1期。
    [3]彭长林:《滇文化族属再探》,《百越研究》第一辑,2007年。
    [4]杨天佑:《麻栗坡大王岩崖画》,《云南文物》总第15期;
    古方:《台湾史前时代人兽形玉器的用途和宗教意义》,《考古》,1996年第4期。
    [5]龙符:《壮族图腾--麻栗坡大王岩崖画》,《光明日报》,1993年8月29日。
    [1]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1](汉)班固撰:《汉书·严助传》,岳麓书社,2008年。
    [2]陆次云:《峒溪纤志》,载项维贞辑:《燕台笔绿》,中华书局,1985年。
    [3]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四《广东八》引《潮州志》,《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596·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唐怡源:《古代东南越人原始崇拜初探》,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85年。
    [5]《越绝书》载:“夫玉者,亦神物也”;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巫”(“灵”)时说:“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玉。”
    [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芮国耀、沈岳明:《良渚文化与商文化关系三例》,《考古》,1992年第11期,第1041页。
    [7]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文物》,2006年第12期,第10页。
    [8]彭适凡:《新千古玉》,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09页。
    [9]福建省博物馆:《崇安城村汉城探掘简报》,《文物》,1995年第11期;
    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8页。
    [10]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葬清理报告》,《考古》,1965年第9期,第455页。
    [1]陈丁山:《蛇斗蛙纹图饰蕴意探源》,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535页。
    [2]蒋廷瑜:《铜鼓艺术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页。
    [3]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4页。
    [4]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56页。
    [5]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晋宁县文物管理所:《云南晋宁石寨山第五次抢救性清理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6期。
    [6]梁庭望:《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7]杨豪:《岭南铜鼓上铸蛙源于图腾崇拜说》,《中国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83页。
    [1](战国)韩非:《韩非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13页。
    [2]李世源:《珠海宝镜湾岩画判读》,文物出版社,2002年。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66页。
    [2]房迎山:《安徽文化溯源--安徽古人类和旧石器考古的十年进展》,《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1]文焕然等:《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80年第2期。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第45页。
    [3]彭长林:《滇文化族属再探》,《百越研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4]柯明杰:《说文解字释义析论》,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年。
    [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崇文书局,2008年。
    [1]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40页。
    [2]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4期;
    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
    [3]江西省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0期;
    彭明瀚:《商代虎方文化初探》,《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吴绵吉:《中国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第106页。
    [2](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185《居处部·房》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钱峰:《赵陵山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2日。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5]黄宣佩:《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文明迹象》,《考古》,1993年第2期。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43页。
    [2][英]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比较神话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24页。
    [2]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林蔚文:《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4]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5]《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专集》,《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
    [6]林蔚文:《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4-60页。
    [1]《集韵》说:“岛,古作鸟。”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1992年第10期,第922页。
    [2]蒋素华:《北阴阳营--凌家滩玉器的分析》,《东南文化》,2002年第5期,第65页。
    [3]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第54、55页,1997年第2期;
    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第906页。
    [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凌家滩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年。
    [5]周琦:《东瓯文化源流考》,浙江省瓯越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
    [1]黄宣佩:《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文明迹象》,《考古》,1993年第2期。
    [2]蒋廷瑜:《越人及其后裔的铜鼓文化》,《越文化实堪研究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
    [1]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
    [2]杜正胜:《形体、精气与魂魄》,载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年。
    [3]饶宗颐:《论楚帛书之二气与魂魄二元观念及汉初之宇宙生成论》,载饶总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中华书局,1993年。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
    [1]《列子·天瑞》,《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朱熹:《诗集传》卷十一《小雅·正月》注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3]《尚书·尧典》《舜典》称尧、舜为帝,引其辞则为“帝曰”;《尚书·吕刑》称颛顼为皇帝;《左传》僖二十五年“今之王犹古之帝也”,孔颖达:《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6年。
    [4]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载《青铜文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21页。
    [5]李学勤:《补论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故宫博物馆刊》,2004年第5期。
    [6][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87页。
    [1](宋)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楚语下,中华书局,2007年。
    [3]袁珂:《山海经校注·大荒西经·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5][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505、506页。
    [6]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第124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文物出版社,2003年。
    [2]蒋廷瑜:《广西原始社会考古综述》,《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四辑)》,1984年。
    [3](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4-48页。
    [4]吴正伦:《良渚玉琮之我见》,《中国文物报》,2009年1月7日。
    [5]张明华:《上海地区最早居民的来源及其习俗》,《中国民间文化》第3辑,学林出版社,1991年。
    [6]黄宣佩:《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文明迹象》《考古》,1993年第2期。
    [7]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8]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1]林忠干:《武夷山区悬棺葬遗存再研究》,《东南文化》,1990年第3期,第28页;
    车广锦:《论船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东南文化》,1985年第1期。
    [2](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14页。
    [1]古方:《台湾史前时代人兽形玉器的用途和宗教意义》,《考古》,1996年第4期,第77-81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左江岩画》,文物出版社,1988年;
    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
    [3]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考古》,1997年第2期,第52-54页。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2]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考古学报》1962年第1期;
    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任式楠:《良渚玉三叉形冠饰与皇冠》,《中国文物报》,1991年10月20日。
    [3]彭适凡:《新干古玉》,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第115-125页。
    [4]张光直:《濮阳三跷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体》《文物》,1988年第11期;
    张明华:《良渚玉符试探》《文物》,1990年第12期,第32-36页。
    [5]欧潭生、卢美松:《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新考》,《考古》,1994年第2期,第155页。
    [1](东汉)袁康:《越绝书》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汉)司马迁:《史记》卷12《孝武本纪》;卷二八《封禅书第六》,中华书局,2006年。
    [3](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
    [4]滕复等编著:《浙江文化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1页。
    [5](唐)许嵩撰:《建康实录》卷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夏统传》,中华书局,1974年。
    [7](唐)李延寿撰:《南史·刘劭传》,中华书局,2000年。
    [8](唐)姚思廉撰:《陈书·章昭达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
    [1](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卷5《句践阴谋外传第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2](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185《居处部·房》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东汉)袁康:《越绝书》卷14《德序外传记第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4](南朝宋)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5](宋):《石湖居士诗集》卷三,石印本,中国书画会社印行,民国。
    [6](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一《地理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7](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
    [8](唐)李嘉祜《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全唐诗》,第206卷003首,中华书局,1999年。
    [9](宋)陆游:《赛神曲》,赵杏根:《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
    [1](明)王稚登:《吴社编》卷四十五所引《明会典》,转引自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百家出版社,1995年。
    [2](清)《培远堂偶存稿·文檄》,转引自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百家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3]秦慧颍:《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邓聪、吴春明主编《东南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
    [1]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76《武夷山图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石钟健:《悬棺葬研究》,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论文集编辑组编,1980年。
    [3]覃圣敏:《西瓯骆越新考》,《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4]陈山漫:《吴越竹文化述论》,《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340页。
    [5]段公路:《北户录》卷2《鸡骨卜》,杨孚撰:《异物志:附校勘记》,中华书局,1985年。
    [1]严沛:《桂海虞衡志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2](宋)周去非著,屠友祥校注《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1]史波:《神鬼之祭--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21页。
    [2]蒋风,陈炜萍,陈华文编:《畲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1]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学苑出版社,2003年。
    [2][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转引自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3]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上海书店,1990年;
    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中华书局,1946年。
    [4]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3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1]黄义仁:《布依族的图腾崇拜》,《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
    [2]雷晓臻:《仫佬族依饭节口传文本考析》,《神州民俗》,2008年第4期。
    [3]高应达:《仡佬族“二月初一”敬鸟习俗初探--石阡县坪山乡包溪仡佬族敬鸟习俗调查报告》,《铜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5期。
    [4]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5]《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6]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
    [1]李子和:《苗族鸟图腾刍议》,《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2]鸟居龙藏著,国立编译馆译:《苗族调查报告》,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332页。
    [3]Ho Ting-jui(何廷瑞),A Comparative Study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Formosan Aborigines,Taipei,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1971.
    [4]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
    [5]《隋书》第六册,卷八一《琉球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陈国强:《高山族来源的探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1961年第3期。
    [2]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载《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3]铃木质:《台湾蕃人风俗志》,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4]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载《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1]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第151页,台原出版社,1998年;
    铃木作太郎著,陈万春译:《台湾蕃人的口述传说》,第53-57页,《民学集刊》第一册,2003年;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蕃族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第一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3年。
    [2]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原出版社,1998年,第151页。
    [3]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的原住民--鲁凯族》,台原出版社,2003年,第11--12页。
    [4]李亦园:《来义乡排湾族中箕模人的探究》,《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1982年,第80页。
    [5]何联奎、卫惠林:《台湾风土志》,台湾中华书局,1978年;
    《南瀛论丛》南瀛文献丛刊第三辑,台南县政府编印,1982年。
    [1]刘其伟:《台湾土著文化艺术》,台湾雄狮图书,1990年。
    [2]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
    [3]曾思奇:《台湾百步蛇图腾漫议》,《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民族出版社,2006年。
    [4](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台湾文献丛刊,大通书局,1984年,第86页。
    [5]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黎族和傣族传统文身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6]郁永河:《台湾土番竹枝词》、黄峰昶《台湾竹枝词》,《台湾风土杂咏》第10、125页,《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1]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载《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1](清)陈梦雷等原辑:《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林冠群:《“勾花”的传说》,《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
    [3]韩伯泉:《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古代文化谫论》,《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7页。
    [4]蓝多民:《蛇图腾·三月三·崖棺葬》,《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4期。
    [1]陈维刚:《广西侗族的蛇图腾崇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2]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李子泉:《西双版纳傣族纹身调查》,《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十)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4]张寒光等;《猛混等六个猛建猛历史及其传说》《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九),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5]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黎族和傣族传统文身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1]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本,1947年,转引自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年。
    [2](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
    [3](晋)郭璞注:《山海经》卷十四《海内北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徐客编著《图解山海经--中国的创世史诗》,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第418页。
    [4](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盘瓠》,中华书局,1985年。
    [5](南朝宋)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卷八十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6]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52页。
    [1][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Ho Ting-jui(何廷瑞),A Compatative Study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Formosan Aborigines,Taipei,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1971.
    [3](南朝宋)范晔,(晋)司马彪撰《后汉书》,(唐)李贤,(梁)刘昭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4](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5](清)徐珂:《清稗类钞·丧祭类·畲客祀祖》,《清稗类钞选录》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
    [6]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社:《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卷第4、5期,1925年。
    [1]余绍宋:《龙游县志》卷二《地理考·风俗》,1925年。
    [2]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3](明)邝露《赤雅》卷一,《猩人祀典》,中华书局,1985年。
    [4]《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6]《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7]秦慧颖:《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东南考古》第三辑,2003年,第266页。
    [8](清)傅恒等《皇清职贡图》卷三,辽沈书社,1991年。
    [9]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第120页。
    [3]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南宁市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4]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浦加旗、陆芳:《文山州仡佬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其文化内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十),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
    [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上《博罗县志》,《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596·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屈大钧:《广东新语》上册,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
    [4]刘运锋修:《乐昌县志》卷三《地理志三》1931年。
    [5]姚柬之:《连山绥瑶厅志》卷四《风俗》,道光十七年刻本。
    [6]刘介:《苗荒小记》,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4页。
    [7]刘锡蕃:《岭表纪蛮》,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1页。
    [8]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
    [9]庞新民:《两广猩山调查》,中华书局,193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1]方凤:《夷俗考》《荆楚岁时记》宋懔撰,中华书局,1991年。
    [2]黄钧宰:《金壶七墨全集》卷五《金壶浪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3]庞新民:《两广猺山调查》,中华书局,1935年。
    [4]张有隽:《瑶族宗教论集》,广西瑶族研究会出版,1986年。
    [5]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6](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7](明)王士性:《桂海志续》,(清)汪森编辑《粤西丛载校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
    [8]岑家梧:《东夷南蛮的图腾习俗》《现代史学》第3卷第1期,1936年。
    [9]檀萃:《说蛮》《昭代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0]岑家梧:《图腾艺术史》,学林出版社,1986年。
    11 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的原住民--排湾族》,台原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12[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韩伯泉:《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古代文化谫论》,《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54页。
    [2]梁庭望:《壮族图腾初探》,《学术论坛》,1982年第3期。
    [3]王翼祥:《简论我国稻作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内涵》,《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1]梁庭望:《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2]邢关英:《黎族的图腾崇拜--黎族先民的原始宗教研究之一》,《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黎族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祁庆富、马晓京:《黎族织锦蛙纹纹样的文化人类学阐述》,《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黎族和傣族传统文身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2]刘宗碧:《论侗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2期。
    [3]雷广正:《布依族的传统宗教》,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陈俊东、黄牛:《傣族纹身》,《华夏人文地理》,2002年第4期。
    [1]藤崎济之助著,黄文新译:《台湾之蕃族》,转引自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的原住民--赛夏族》,台原出版社,2003年,第11页。
    [2]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畲族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1]《左传·文公十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原始意识与哲学宇宙观之萌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泰雅族》,台原出版社,2001年,第80页。
    [6]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三卷)赛夏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1996年,第27-29页。
    [7]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六册)布农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8年,第61--63页;
    黄应贵《布农族》,三民书局,2006年,第28页。
    [8]巴苏亚·博伊哲努:《叙事性口传文学的表述》,里仁书局,2000年,第192-194页。
    [9](明)陈第:《东番记》,载沈有容《闽海赠言》,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10]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5年。
    [1]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畲族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
    [2]《黎族合亩制调查综合资料》,转引自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0页。
    [3][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转引自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3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116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82页。
    [3]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雷广正:《布依族的传统宗教》,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3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49页。
    [6]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85页。
    [7]杨正勇等:《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调查述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
    [8]《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281页。
    [9]巴苏亚·博伊哲努:《叙事性口传文学的表述》,里仁书局,2000年,第194页。
    [10]凌纯声:《台湾土著族的宗庙与社稷》,《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6期,1958年。
    [1]雷阵鸣:《从太阳神崇拜看畲族与东夷的历史渊源关系》,《福建民族》,1994年第1期。
    [2]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
    [1]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四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日本]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南京国立编译馆,1936年,第323页。
    [3]罗正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以贵州省扁担山布依族文化社区为例》,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
    [1]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原出版社,1998年;
    铃木作太郎著,陈万春译:《台湾蕃人的口述传说》,《民学集刊》第一册,2003年;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蕃族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第一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3年。
    [2]许功明:《鲁凯族的文化与艺术》,稻乡出版社,1991年。
    [3][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3页。
    [4]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的原住民--鲁凯族》,台原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1]《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第59、115页。
    [3]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4]潘朝霖:《水族原始宗教鬼神观念浅说》,《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l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第282页。
    [2]龙耀宏:《侗族的原始宗教》,《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5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390页。
    [4]《黔东南民族节日通览》,1986年,第21-32页。
    [5]徐松石:《华人发现美洲考》上册,香港东亚研究所,1981年,第114页。
    [6]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上海书店,1990年,第216页。
    [7]石钟健:《铜鼓船纹中有没有过海船》,《中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84页。
    [1]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上册,台湾省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会,1978年,第143、162页。
    [2]梁庭望:《壮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78页。
    [3]顾有识:《壮族原始宗教的封建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张有隽、顾有识:《民主改革前仫佬族的宗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5]《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引,王秋桂,李丰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27,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学生书局,1989年。
    [6](南宋)洪迈:《夷坚志》甲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
    [1](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
    [2](明)邝露《赤雅》卷一《蛋人》,中华书局,1985年。
    [3](清)范端昂:《粤中见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4](清)郁永河:《海上纪略》,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裨海纪游》,台湾银行,1959年。
    [5]林蔚文:《福建崇蛇民俗研究》,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
    [1]李秀雅:《龙母传奇》,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2]黄桂秋:《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1]覃圣敏:《西瓯骆越新考》,《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997年,第11页。
    [2]郑超雄:《武鸣考古发现与大明山地区壮族龙母文化的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3]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四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http://www.yntvu.edu.cn云南民俗风情与旅游精品课程。
    [2]吴春明:《黔东南台江施洞苗族子母船及其在太平洋文化史上的意义》,载《贵州民族学报》,2008年第5期。
    [1]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
    [2]《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3]http://www.yntvu.edu.cn云南民俗风情与旅游精品课程。
    [4]龙耀宏:《侗族的原始宗教》,《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5]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浦加旗、陆芳:《文山州仡佬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其文化内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2]江兴龙、覃碧念:《瑶族自然崇拜的仪式与文化内涵浅识》,http://blog.sina.com.cn。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 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2]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年,第148页。
    [3]巴苏亚·博伊哲努:《台湾邹族的风土神话》,台原出版社,1993年,第137-138页。
    [4]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原出版社,1998年,第154页。
    [5][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82页。
    [6]彭维斌、洪文章:《从猎王神崇拜看华南社会的土著文化因素--同安荏畲村的个案分析》,《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3期。
    [7]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
    [8]《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
    [1]潘朝霖:《水族原始宗教鬼神观念浅说》,《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2]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浦加旗、陆芳:《文山州仡佬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其文化内涵》,《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4]《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238页。
    [5]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年,第147-149页。
    [1]铃木作太郎著,陈万春译:《台湾蕃人的口述传说》,《民学集刊》第一册,2003年9月,第51-56页。
    [2]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年,第152-153页。
    [3]铃木作太郎著,陈万春译:《台湾蕃人的口述传说》,《民学集刊》第一册,2003年9月,第81-83页。
    [4]徐华龙:《中国鬼文化大辞典》序,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
    [1]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
    [2]陈国安:《龙江两岸的水族--水族族源及其与壮族的关系》,《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二),科学出版社,第265页。
    [3]史波:《神鬼之祭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4]徐华龙:《中国鬼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8页。
    [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泰雅族》,台原出版社,2001年,第80-87页;
    王梅霞:《泰雅族》,三民书局,2006年,第166页。
    [2]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三卷)赛夏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1996年,第27-29页;
    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赛夏族》,台原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3]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六册)布农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8年,第61--63页。
    [4]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排湾族》,台原出版社,2002年,第86页;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第一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3年,第166页。
    [5]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阿美族》,台原出版社,2001年,第119、237页;
    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阿美族(第一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7年,第28页。
    [1]李亦园:《anito的社会功能--雅美族灵魂信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联经出版社,1982年,第257--270页。
    [2]潘英:《台湾平埔族史》,南天书局,1996年,第300页。
    [3]徐华龙:《中国鬼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1]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2]蓝鸿恩:《壮族的宗教与神话》,《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
    农冠品等编:《壮族民间故事集》第一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1]何龙群、李富强主编:《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7页。
    [3]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第四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4]《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5]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6]雷广正:《布依族的传统宗教》,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覃广光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宋恩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尤中编著:《西南民族史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年;
    汪宁生:《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
    [2]宋兆麟:《巫与巫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3]史波:《神鬼之祭--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40页。
    [1]转引自:吴绵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第109页。
    [2]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年,第116、226、272页。
    [3](明)邝露撰:《赤雅》,中华书局,1985年。
    [4](清)汪森编辑:《粤西丛载校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
    [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周国茂主编:《中国民俗大系--贵州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继英:《民间信仰文化探踪》,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17-321页。
    [2]莫俊卿:《越巫鸡卜源流考》,《民族研究论文集》,第二集,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所编,1983年。
    [3](明万历)《贵州通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4]王继英:《民间信仰文化探踪》,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19页。
    [5]曾思奇:《从清代诗词看高山族平埔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03页。
    [1]周钟瑄《诸罗县志》第二册,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4页。
    [2]史波:《神鬼之祭--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3页。
    [3]《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
    [1]王继英:《民间信仰文化探踪》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02、303页。
    [1]吴春明:《东南汉人的形成:民族考古学提纲》,载邓聪、陈星灿主编:《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8页。
    [1]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1]王清华:《梯由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第144页。
    [2](东晋)干宝编撰:《搜神记》,中华书局,1985年。
    [3](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五《柏姬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4]秦慧颖:《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2页。
    [1](明)徐火勃:《徐氏笔精》卷八《金鸡》、《金鸡洞香炉》,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
    [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武夷山市分卷》,武夷山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年。
    [3](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二《金鸡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1]J·J·M·DE GROOT,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Leyde-E·J·Bril1,1884.
    [2]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1]周琦:《东瓯文化源流考》,浙江省瓯越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
    [2]吴骞:《桃溪客语》卷一,转引自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5期。
    [3]林蔚文:《福建崇蛇民俗研究》,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4](明)王应山著,林家钟、刘大治校注:《闽都记》,方志出版社,2002年。
    [1]翁国梁:《漳州史迹·三平寺》,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2](清)施鸿保:《闽杂记》卷十二《蛇王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4]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59页。
    [5]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1]陈寿祺等撰:《福建通志》,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
    [2](清)辛竟可总修:《古田县志》,古田印刷厂,1987年。
    [3](唐)张鷟:《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85年。
    [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
    [5]余悦、吴丽跃主编:《江西民俗文化叙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30-35页。
    [1](唐)谷神子:《博异志集异记》,中华书局,1980年。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清)陈遇乾:《绣像义妖传》,清光绪二年刻本。
    [1]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5期。
    [2]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8页。
    [3]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5期。
    [4]彭维斌:《从百越巫鬼信仰到汉式佛道宗教--闽南民间信仰历史变迁的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
    [5]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6]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66页。
    [1](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九《蛇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0页。
    [2](清)彭光斗:《闽琐记》,福州郑丽生抄本。
    [3]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民间文学论坛》,1987年第5期。
    [1]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清)陈梦雷等原辑:《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410,中华书局,1896年。
    [1]刘佐泉:《雷州半岛石狗文化探源》,《岭南文史》,2002年第4期:
    陈志坚:《雷州石狗文化探源》,《岭南文史》,2004年第3期。
    [1]余悦、吴丽跃主编:《江西民俗文化叙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2]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0页。
    [3]王四达:《泉州锡兰王子世家问题献疑》,《华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4]此说法也见于一些学术论文,如杨榕:《莆田市瑞云祖庙之天公信仰、祭仪与戏剧》,详见《莆田瑞云祖庙戏神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辅助资料》内部资料。
    [5]凤山祖庙管委会编:《凤山祖庙与大使公文化》2002年,第1页。
    [1]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9页。
    [2]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1]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4页。
    [2]《茶香室四钞》卷二○,转引自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2页。
    [3](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清)黄伯禄编辑:《集说诠真》,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5](清)施鸿保:《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6页。
    [6](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37,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7](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1](清)董含:《三冈识略》,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清)施鸿保:《闽杂记》卷5,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3]王秋桂、李丰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20.铸鼎余闻》,学生书局,1989年。
    [1](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2](清)施鸿保:《闽杂记》卷5,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3](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4]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5]霞浦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霞浦县志》,1929年。
    [6]《天后宫铁甲将军立碑记序》,http://fuzhou.fznews.com.cn 2008-3-18。
    [1]邹日升主编:《连城县志》卷32《风俗宗教》,群众出版社,1993年,第845页。
    [2]杨彦杰:《珨瑚侯王--一个跨宗族的地方土神》[法]劳格文(John Lagerwey)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下),中华书局,2006年,第818页。
    [3]吴泰钧:《珨瑚公王辨》,载光绪三十二年培田《吴氏族谱》卷终。
    [4]杜士晋:《蛤蝴王庙考》,康熙《连城县志》卷10。
    [5](清)杨澜:《临汀汇考》卷1《方域考》,转引自杨彦杰:《珨瑚侯王--一个跨宗族的地方土神》[法]劳格文(John Lagerwey)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下),中华书局,2006年,第819页。
    [6](民国)黄恺元等修:《长汀县志》卷13《杂绿》,1942年。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11页。
    [2]金耀基、范丽珠著《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人类学经典导读》,庄孔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2页。
    [1]彭维斌:《闽南民间宗教信仰之宫庙与神灵的类型学考察》,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
    [1]余悦、吴丽跃主编:《江西民俗文化叙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77-79页。
    [1]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2]翁忠言、翁振主编:《翔安习俗》,崇文书局,2008年,第96页。
    [3]李玄伯:《社祭演变考略--台湾土地庙的调查研究》,《大陆杂志》,第26卷第10期,1933年。
    [1]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水牛出版社,2006年。
    [2]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136页。
    [1]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第89-91页。
    [2]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第89-91页。
    [1]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6页。
    [2]秦慧颖:《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261页。
    [3](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一《地理·山川·兴化府》,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彭维斌:《从鼓浪屿种德宫看福建民间宗教的土著性和融合性》,《闽台文化交流》,2007年第3期。
    [1]刘重宇,陈文玉:《漳平风俗习惯琐谈〈续四〉》,《漳平文史资料》第13辑。
    [2](民国)方清芳修,王光张纂:《德化县志》卷五,《古迹志·奇石》;史钟:《灵龟古桂》,《德化文史资料》,第十六集。
    [3]周星:《椅子坟与龟壳墓》,何彬《江浙汉族丧葬文化》(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南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
    [1](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11,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明嘉靖)《建阳县志》卷7,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3](晋)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年。
    [4](明)王应山著,林家钟、刘大治校注:《闽都记》,方志出版社,2002。
    [5]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99-202页。
    [6]《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周宁卷》,周宁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8年。
    [1]《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武夷山分卷》,武夷山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年。
    [2]《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建宁县分卷》,建宁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7年。
    [3]叶国庆:《漳厦人对于物的崇拜》,《民俗》41-42合期。
    [4]陈复授:《海洋文化的一朵奇葩--厦门渔民旧时习俗考略》,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迈向21世纪海洋新时代--厦门海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3页。
    [5]《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市分卷》,晋江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年。
    [6]余悦、吴丽跃主编:《江西民俗文化叙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125页。
    [1](明)王应山著,林家钟、刘大治校注:《闽都记》,方志出版社,2002。
    [2]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82页。
    [3](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1]叶国庆:《漳厦人对于物的崇拜》,《民俗》,第四十一、四十二合期,1929年。
    [2]彭维斌:《从鼓浪屿种德宫看福建民间信仰的土著性与融合性》,《闽台文化交流》,2007年第4期。
    [3]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83页。
    [1]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2页。
    [2](南宋)洪迈:《福州猴王神记》,《五朝小说大观·宋人小说·传奇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
    [1]林国平、彭文字:《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2]秦慧颖:《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东南考古》第三辑,2003年,第263页。
    [1]《金华地方风俗志》第15页,转引自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0页。
    [1]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31-32页。
    [2][英]J.G.弗雷泽:《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3](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4]林秀玉:《福州榕树崇拜探微》,《福建宗教》,2006年第5期。
    [1](清)施鸿保:《闽杂记》卷5《光泽樟树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4页。
    [2](清)施鸿保:《闽杂记》卷5《光泽樟树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5页。
    [1](清)周工亮:《闽小记》卷2《凤尾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1]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1]林国平主编:《福建省志·民俗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2]余悦、吴丽悦主编:《江西民俗文化叙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民俗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
    [2]陈文、吴春明:《闽台石敢当试探》,《福建文博》,2005年第1期,第36页。
    [1]苑利:《朝鲜半岛南方文化与中国长江下游百越文化的关系问题》,《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第四届赴韩中国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2]王文径:《漳浦原始生殖崇拜岩画石刻研究》,福建文物网,2005年7月3日。
    [3](清)袁枚编纂:《子不语》卷二十四《牛卑山守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陈桂炳:《泉州民间风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274页。
    [2]陈文华:《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农业考古》,2003年第1期。
    [3]苑利:《朝鲜半岛南方文化与中国长江下游百越文化的关系问题》,《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第四届赴韩中国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4]http://www.haixiachina.com.cn闽台民间石头崇拜。
    [5]陶磊:《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1]文崇一:《楚文化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67年,第198页。
    [2]袁珂:《山海经校注·大荒西经·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唐)孙嵩撰:《建康实录》,卷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夏统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5](唐)李延寿撰:《南史·刘劭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6](唐)姚思廉撰:《陈书·章昭达列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7]马令撰:《南唐书》卷二十四《方术传》,中华书局,1985年。
    [1](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汉)应劭:《风俗通义》第九《怪神》,中华书局,1981。
    [3]《隋唐嘉话》卷下,中华书局,1979年,转引自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4](元)脱脱等撰:《宋史》卷89《地理志·福建路》,中华书局,1977年。
    [5](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58《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1页。
    [6](明)谢肇淛:《五杂俎》卷6《人部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8](宋)吴自牧著,符均、张社国校注:《梦梁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9]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鲁语上》,中华书局,2007年。
    [10](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58《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1页。
    [11](汉)郑玄注:《礼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明正德)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90页;
    (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58《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6页。
    [2](明正德)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92页;
    (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58《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5页。
    [3](明正德)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89页。
    [4](明正德)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89页。
    [5](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231页。
    [6][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91页。
    [7][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66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506页。
    [2]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8页。
    [3](宋)吴自牧著,符均、张社国校注:《梦梁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04页。
    [1]刘枝万:《台湾的瘟神庙》,《台湾民间信仰论集》,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第236页。
    [2](汉)班固:《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岳麓书社,2008年。
    [3]铃木满男著,郭如平、斯海涛译:《环东海诸地区的海上异域观念--比较民俗学的考察》,《福建民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7页。
    [4]铃木满男著,郭如平、斯海涛译:《环东海诸地区的海上异域观念--比较民俗学的考察》,《福建民俗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0页。
    [5]曾华衡:《晋江南熏宫兴衰记》,《泉州晚报》,1995年5月5日。
    [6](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坛庙。
    [7]蒋文转:《福亨宫林府王爷》;陈少斌:《莲鸿宫陈府王爷》;陈贵福:《青龙寺蔡府王爷》,皆载《同安文史资料》,第12辑。
    [8]许贵坤、陈贵福:《马巷元威殿池王爷》,《同安文史资料精选本》(下)。
    [9]董芳菀:《台湾民间宗教信仰》,长青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第58页。
    [1]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60页。
    [2](宋)林光朝《艾轩集》载:“闻说海中一山名眉洲,……隔绝人世,无宾客书尺之扰。”转引自郑振满:《妈祖是疍民之后?》,《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6期,1997年4月15日。
    [3](元)王元恭:《四明续志》卷九《祠祀篇》引程端学:《天妃庙记》;《铸鼎余闻》卷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清朝续文献通考·群祀考》二;宗力,刘群著:《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0页。
    [4]戴文达(J.J.Duyvendak):《15世纪早期中国远洋航海的确切日期》,《通报》,第34卷,第341-412页,1939年。
    [5]迈克尔·萨索(Michael Saso):《台湾的节庆和习俗》台湾新竹:Chabanel语言研究所,1968年,第41页。
    [6]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天后崇拜的鼓励(960-1960年)》,《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7]南宋李丑父《(京口)灵惠庙记》,转引自郑振满:《妈祖是疍民之后?》,《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6期,1997年4月15日。
    [8]《铸鼎余闻》卷一;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2页。
    [9]《请续文献通考·群祀考二》:“为此说者,盖出南方好鬼之人,妄傅其事,鲛人疍户,本无知识,辗转相愚,造为灵 迹以实之。”
    [1]《铸鼎余闻》卷一;《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九,学生书局,1989年;(明正德)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90页;(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58《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6页。
    [2]Jen Yu-wen:The Southem Sung Stone Engraving at North Fu-tang,《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会刊》,第5卷,1965年,第65页,转引自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天后崇拜的鼓励(960--1960年)》,《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3]《铸鼎余闻》卷一,学生书局,1989年;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2页。
    [4](清)赵翼撰:《陔余丛考》卷三五,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高致华、廖同平:《从“柔懿夫人”到“妈祖”》,《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2期,第59页。
    [6]沃尔弗拉姆·埃伯哈德:The Local Cultures of South and East China,Leiden Brili,1968,P79,转引自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天后崇拜的鼓励(960-1960年)》,《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1]《清朝续文献通考·群祀考》二,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6-397页。
    [2]王秋桂,李丰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20、15《铸鼎余闻》、《历代神仙通鉴》,学生书局,1988年。
    [1]宋渤:《顺济庙记》;程端学:《天妃庙记》,《铸鼎余闻》卷一。
    [2](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2000年。
    [3]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1期,第52页。
    [4]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9页。
    [1]《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转引自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3页。
    [2]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阿曼达·达席尔瓦(Annando M.Da Silva):《分流及其炮台:历史的透视》,《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会刊》,第8卷,1968年,第82-95页。
    [2]罗香林:《1842年前香港及其对外交通》,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1963年,第129页。
    [3]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2页。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第212页。
    [2](清)宋锦等纂修:《德庆州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
    [3]转引自管林主编:《广东民间文学研究论文集》(第一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9页。
    [4]蒋明智:《龙母信仰的历史发展--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三》,《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54页。
    [5]黄桂秋:《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
    [1]吴春明:《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百越研究》第一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2]梁东婵:《试论岭南地区龙母信仰的变迁和社会功能--以广东悦城为个案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2007年。
    [1]梁东婵:《试论岭南地区龙母信仰的变迁和社会功能--以广东悦城为个案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2007年。
    [2]司徒尚纪、李燕:《岭南汉民系神灵崇拜地理差异》,《历史地理》十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蒋明智:《龙母信仰的历史发展》,载《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韦韧:《龙母和龙母文化》,载《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年第3期;梁东婵:《试论岭南地区龙母信仰的变迁和社会功能--以广东悦城为个案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2007年。
    [5]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
    [1]韦韧编著:《龙母文化与梧州》内部资料,转引自赵明龙《广西环大明山龙母文化与西江流域龙母文化比较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
    [2]李秀雅:《龙母传奇》,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
    [1]罗金满:《福州城区陈靖姑信仰初探》,2008年海峡两岸传统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论文。
    [2](明)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下),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92页。
    [3](清)黄伯禄:《集说诠真》,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6页。
    [4]杜利特尔(Doolittle)也曾在《中国人》这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生育神,在其人生前曾经是一位熟练的接生婆。转引自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44页。
    [5](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一五,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范书声主编:《上杭县志》卷三十六“杂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7](清)施鸿保:《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4页。
    [1](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3《漳州谕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唐)魏征等撰:《隋书·南蛮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3](宋)梁客家修纂:《三山志》卷二,海风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4](明)黄仲昭修攥:《八闽通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页。
    [5](明)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上),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6页。
    [6](清乾隆)徐景焘主修:《福州府志》(上),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7]吴任臣撰:《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
    [8](清)梁章钜:《退庵随笔》,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施鸿保:《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5年,第74页。
    [1]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6页。
    [2]庄孔韶:《女神陈靖姑信仰》,《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57页。
    [3]转引自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03页。
    [4](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5]《枫泾杂录》,转引自《道藏》第36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
    [1]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
    [2]浙江民俗学会编:《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6页。
    [3](清嘉庆):《续修台湾县志》卷5《寺观》,大通书局,1984年。
    [4]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77页。
    [1](宋)杨志:《慈济宫碑》,转引自何丙仲:《厦门碑志丛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2](宋)庄夏:《慈济宫碑》,转引自何丙仲:《厦门碑志丛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1](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七,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11页。
    [2](清乾隆)《海澄县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3](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三《漳州谕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4](汉)班固撰:《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岳麓书社,2008年。
    [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酷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6]陈国强、林嘉煌:《闽台的保生大帝信仰》,《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1992年,第96页。
    [1](明)何乔远:《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傅金星:《泉南道家的影响和吴夲的活动》,《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3](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
    [4](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
    [1](宋)杨志:《慈济宫碑》,转引自何丙仲:《厦门碑志丛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2](宋)庄夏:《慈济宫碑》,转引自何丙仲:《厦门碑志丛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第279页。
    [3](明)唐泰:《长泰县慈济宫记》;(清)张懋建修、赖翰颙纂:《长泰县志》卷十一《艺文》,《中国方志丛书》第236页。
    [1](清)张懋建修、赖翰颙纂:《长泰县志》卷十一《艺文》,《中国方志丛书》第716页;《嘉靖长泰县志》卷之《寺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8册,第834页。
    [2]范正义:《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9页。
    [3]杨晓基:《保生一、二、三大帝传说辨析》,《东宫礼赞》,内部资料,1995年,第68页。
    [1](清乾隆)庄成主修,沈钟、李畴同纂:《安溪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2][美]James C·Scott:《文明缘何难上山》,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第6辑,第74页。
    [3](清乾隆)庄成主修,沈钟、李畴同篆:《安溪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9页。
    [4]李国宏:《清水祖师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启示》,《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香港闽南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第17页。
    [1](民国)陈家珍撰:《安溪清水岩志》卷上《岩序》,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年。
    [2]郑金洪:《神人合一》,《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香港闽南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第82页。
    [3](清乾隆)庄成主修,沈钟、李畴同纂:《安溪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4](清乾隆)庄成主修,沈钟、李畴同纂:《安溪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8页。
    [5](民国)《安溪清水岩志》卷上《敕牒》,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年。
    [1]林振文:《略谈清水祖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香港闽南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第78页。
    [2](清)杨浚辑:《清水岩志略》卷二,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3](民国)《安溪清水岩志》卷上《岩志序》,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年。
    [1](民国)《安溪清水岩志》卷上《小引》,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年。
    [2](民国)《安溪清水岩志》卷上《敕牒》,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年。
    [3]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9页。
    [4]林国平、彭文字:《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8页。
    [1](明万历):姜师闵、赖汝霖修:《景宁县志》卷二,转引自朱海滨:《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历史地理》第十七辑,第220页。
    [1](同治)严用光主编:《景宁县志》卷四,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2](同治)严用光主编:《景宁县志》卷四,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1]沈毅:《浙江景宁山区地方神信仰调查》,《中国民间文化》第11集,学林出版社,1993年,第214页。
    [2](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之五十八“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9页。
    [3]朱海滨:《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历史地理》第十七辑,第220页。
    [1]彭维斌:《从百越巫鬼信仰到汉式佛道宗教--闽南民间信仰历史变迁的分析》,《福建设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253页。
    [2]金耀基、范丽珠:《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03页。
    [1]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1]劳格文(John Lagerwey)著,谭伟伦译:《词汇的问题或我们应该如何讨论中国民间宗教》,劳格文(John Lagerwey)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下),中华书局,2006年,第949页。
    [2](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卷七十五,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9页。
    [3](宋)吴自牧:《梦梁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4]关佛心:《莆田史话·道教及巫》,转引自陈支平主编:《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5页。
    [5](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七,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4页。
    [6](清)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
    [7](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海风出版社,2000年,第127页。
    [1](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七,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4页。
    [2](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八《人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1]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学苑出版社,2000年;
    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刘辉:《观音信仰民俗探渊》,巴蜀书社,2006年;
    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9期。
    [2](清)林清标纂辑:《敕封天后志》,乾隆四十三年刊行,转引自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3]《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3页。
    [1]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版,第443页。
    [2]徐晓望:《澳门的妈祖与宫装观音》,《澳门妈祖研究》,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年。
    [3](清)赵翼撰:《陔余丛考》卷三五,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清康熙七年)弘赞编:《观音慈林集》。
    [5](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一五《事部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6](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一○《家礼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1](明)冯梦龙:《寿宁待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2](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唐)厥名撰:《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4页。
    [5](清)谭抡:《福鼎县志》卷八《重修观音阁记》,福建省福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1989年。
    [6](清)施鸿保:《闽杂记》卷五,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2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561页。
    [2]J.J.M.DE.GROOT,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1884,P 75.
    [3]J.J.M.DE.GROOT,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1884,P 86.
    [4]J.J.M.DE.GROOT,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1884,P 120.
    [1]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2]杜赞奇:《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4页。
    [3](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十九册《礼二十》之二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第779页。
    [1](清)阮恩光、王柏心等纂:《当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2](宋)李汉杰:《汉寿亭侯记》,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二百二,中华书局,2006年。
    [3](南宋)潜说友编纂,(清)黄士珣撰:《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祠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4](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四,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5](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6](清雍正)王志邦总编:《浙江通志》卷二百一十七《祠祀一·杭州府》,中华书局,2001年。
    [1]蔡东洲:《“关羽现象”五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2](元)徐勉之撰:《保越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
    [3](明正德)林世远、王鏊等纂修:《姑苏志》卷二十七《坛庙》,天一阁本,上海书店,1990年。
    [4](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杂祠》,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明)赵钦汤编:《汉前将军关公祠志》(万历刻本)卷八,张寰《寿春庵新建汉寿亭侯关王祠记》,转引自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2页。
    [1]Arthur H.Smith,Village Life in China 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1899,p.140.
    [2](清光绪)何乃容修:《缙云县志》,上海书店,1993年。
    [3]陈名实:《台湾关帝信仰的渊源与内涵》,《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年。
    [1]陈名实:《台湾关帝信仰的渊源与内涵》,《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年。
    [2]清乾隆:《重修泉郡通淮庙捐启》,《泉州道教》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鹭江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28页。
    [3]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
    [4]梁纯夫:《新建武庙记》,《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1993年,第991页。
    [5]吕威:《财神信仰》,台北汉扬出版社,1996年,第31页。
    [1]袁树珊编:《命谱》,台北武陵出版社,1987年,第31-40页。
    [1]董楚平译注:《楚辞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从数术史的角度》,齐鲁书社,2003年。
    [3]许道龄:《玄武之起源及其蜕变考》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947年,转引自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4页。
    [4](梁)萧统辑:《文选》卷一五张衡《思玄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6](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
    [7](南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三支》辛卷二,中华书局,1981年。
    [1](清)黄伯禄:《集说诠真》,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
    [2]“元大德七年十二月,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3]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4](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5](南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夷坚三支》壬卷九,中华书局,1981年。
    [6](清乾隆)周学曾纂修:《晋江县志》卷一二《古迹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1](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2](清)陈梦雷等原辑:《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443《南宁府部汇考四》,中华书局,1986年。
    [3]陈久金:《容县真武阁考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4]陈耀庭:《道教在海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84页。
    [5](清)张嶲、邢定纶、赵以谦纂修:《崖州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6页。
    [6]蔡相煇:《明郑台湾之真武崇祀》,《明史研究专刊》(台北)1980年第3期。
    [1]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4-166页。
    [2]李天锡:《东南亚华侨华人玄天上帝信仰举要》,载詹石窗主编:《道韵·玄武精蕴》(第三辑),台北:中华大道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3](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一《封域志·附海道》,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
    [1]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1页。
    [1]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2-183页。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高要县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迹》,《文物》,1983年第1期;
    林公务:《黄瓜山遗址的发掘与认识》,《福建文博》,1990年第1期;
    福建省博物馆:《崇安城村汉城探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梁有仁:《广西贵县汶井岭东汉墓的清理》,《考古通讯》,1958年第2期。
    [1]安志敏:《古代华南的干栏式建筑》,《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
    [2]宋方义等:《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考古》,1983年第1期;
    邱立诚等:《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考古》,1982年第5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考古》,1976年总第3期;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
    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文物》,1976年第12期;
    《长滨文化》,载台湾史迹研究会编:《台湾丛谈》,台北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77年;
    陈存洗等:《明溪南山史前洞穴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年。
    [3]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新余拾年山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新余拾年山遗址第三次发掘》,《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
    吴春明:《福建秦汉墓葬文化类型及其民族史意义》,《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
    [4]李伯谦:《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载《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1年论文选》(考古学分册)。
    [5]福建省博物馆等:《福建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
    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第11期;
    凌纯声:《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下册(1951年),《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1]吴春明:《南方崖葬的类型学考察》,《考古学报》,1999年第3期。
    [2]刘诗中:《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发掘获重要进展》,《中国文物报》,1996年第4期。
    [3]浙江省博物馆自然组:《河姆渡遗址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研究》,《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罗家角考古队;《桐乡罗家角遗址试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年:
    林士民:《浙江八字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9年第6期;
    草鞋山水田考古队(冈村秀典):《草鞋山遗址1992年-1995年发掘概要》,载《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国草鞋山遗址发现的古代稻作水田》,日本文化财科学会1996年。
    [4]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考古》,1989年第6期。
    [5]切斯特·戈尔曼:《和平文化及其前后》,《考古学参考资料》第2辑,文物出版社,1979年。
    [1]袁靖:《中国大陆沿海贝丘遗址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1995年第12期;
    蔡保全:《从贝丘遗址看福建先民的居住环境和资源开发》,《厦门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2]曹峻:《百越都城海洋性的探讨》,《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谢春祝:《淹城发现战国时期独木舟》,《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连江发现西汉独木舟》,《文物》,1979年第2期;
    湛江地区博物馆:《广东省化州县石宁村发现六艘东汉独木舟》,《文物》,1979年第12期。
    [4]刘诗中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和文化特征》,《文物》,1980年第11期;
    广西 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9期;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1]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中山文化教育馆编:《民族研究集刊》第1期;
    何廷瑞:《台湾土著诸族文身习俗之研究》,台大:《考古人类学刊》第15-16期。
    [2]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载《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3]邓聪:《古代香港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浅释》,《东南文化》,1999年第1期。
    [4]高汉玉:《福建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纺织品》,《福建文博》,1980年第2期;
    刘诗中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和文化特征》,《文物》,1980年第11期。
    [1]吕荣芳:《中国东南区新时期文化特征之一:印纹陶》,《厦门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
    李伯谦:《我国南方几何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有关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林惠祥:《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
    [3]韦庆稳:《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
    [4]吴绵吉:《越人文字探索述略》,《百越民族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
    [5]林华东:《试论河姆渡文化与古越族的关系》,《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6]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容庚:《鸟书考》,;《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年第1期;
    《鸟书考补正》,《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2]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
    李家和等:《江西万年类型商文化研究》,《东南文化》,1990年第3期。
    [3]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
    [1]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0页。
    [1]吴春明:《崇安汉城的年代与族属》,《考古》,1988年第12期;
    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
    邱立诚:《韩江流域两处汉代遗址的比较》,《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出版社,1999年。
    [2]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广州出版社,1999年;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文物出版社,1981年。
    [3]刘钊:《东南地区出土汉代陶玺石刻文字考证》,《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4](东汉)王充:《论衡·恢国篇》,中华书局,1985年。
    [5]辛土成:《论汉族与百越民族的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哲社版)》1993年第1期。
    [6](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十·蒋钦传》,中华书局,2007年。
    [7](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贺齐传》,中华书局,2007年。
    [8](晋)陈寿:《三国志》卷六十《吴书十五·钟离牧传》,中华书局,2007年。
    [9](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
    [10]郭志超、董建辉:《畲姓变化考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
    [11]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1]《汉书·食货志》载:“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禹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
    [2]林公务:《闽侯庄边山的古墓群》,《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1]吴春明:《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百越研究》第1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2]陈支平、詹石窗:《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3]谢重光:《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第35页。
    [4]谢重光:《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第33页。
    [5]秦慧颍.:《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邓聪、吴春明主编.:《东南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6]杨彦杰:《闽西客家地区的畲族--以上杭官庄蓝姓为例》,载《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等,1996年,第145页。
    [1]郭志超:《闽客社区民俗、宗教比较的调查报告》,载福建省客家学会《客家》,1996年第2期。
    [2]彭维斌、洪文章:《从猎王神崇拜看华南社会的土著文化因素--同安荏畲村的个案分析》,《闽台文化交流》,2008年第3期。
    [3]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59页。
    [1]凌纯声、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民族出版社,2004年。
    [1]丁照:《理解自然--文明起源自然背景初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http://www.chinageog.com/中国地理网。
    [2]冯绳武主编:《中国自然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自然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学系编:《福建的蛇类》,简印本,1974年;
    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78页。
    [1]陈桥驿:《《水经注》中的农田》,《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
    [2]H.J.Spinden,Sun Worship《太阳崇拜》转引自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清)李调元辑:《南越笔记》,中华书局,1985年。
    [2]费尔巴哈(Feuerbach)林伊文译:《宗教本质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52页。
    [1](东汉)袁康、吴平辑录:《越绝书》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晋)左思:《魏都赋》,(梁)萧统辑:《文选》卷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5]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1](唐)白居易:《十二年冬江西温暖诸诗》,《全唐诗》卷433,中华书局,1999年。
    [2](唐)郑谷:《南游》,《全唐诗》卷674,中华书局,1999年。
    [3](唐)沈俭期:《遥同杜五过庾岭》,《国秀集》卷上:宋之问《题大庾岭诸诗》,《全唐诗》卷52,中华书局,1999年。
    [4](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47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唐)张于容:《永嘉作诸诗》,《全唐诗》卷1,中华书局,1999年。
    [6](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3,中华书局,2005年。
    [7](五代)曹松:《送陈校书郎归泉州》;韩僵《十月七日作》,《全五代诗》卷20,卷7,巴蜀书社,1992年。
    [8](唐)项斯:《遂欧阳衮归闽中》;高适《送郑侍御归闽中》,《全唐诗》卷554,卷214,中华书局,1999年。
    [9](五代)曹松《哭李频员外》,《全五代诗》卷19,巴蜀书社,1992年。
    [10](清)江日升:《台湾外纪》,世界书局,1979年。
    [11](清)阮文锡:《海上见闻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康熙)高拱乾纂辑:《台湾府志》卷七《风土志》,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
    [13](唐)宋之问:《端州驿慨然成咏》,《全唐诗》卷23,中华书局,1999年。
    [14](唐)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全唐诗》卷320,中华书局,1999年。
    [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云“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中华书局,2007年。
    [2](宋)祝穆:《新编古今事文类聚》卷47《疟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3](唐)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全唐诗》卷212,中华书局,1999年。
    [4](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刘吉石主编:《民生的开拓》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第33-34页。
    [2]《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江苏卷,2008年;浙江卷,2006年;上海卷,2006年;福建卷,2007年;江西卷,2006年;广东卷,2006年)气象出版社。
    [1]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17页。
    [2]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台原出版社,1999年。
    [1]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第九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9页。
    [2]“闽中不时暴雨,山水骤发,漂没室庐,土人谓之出蛟。”(明)谢肇制;《五杂俎》卷四《地部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67页。
    [4][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0页。
    [1]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始神话及信仰》(下),台北时报文化,1987年,第479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14页。
    [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6页。
    [1]吴春明、彭维斌:《台湾原住民始祖神话的文化史线索》,《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2]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4页。
    [3]臧振华:《台湾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1](南宋)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1981年。
    [2](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1](清道光)孙尔准、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六《风俗·陈淳与赵寺丞论淫祀书》,清道光九年修,同治七年刊本。
    [2](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九《公廨类三》,海风出版社,2000年。
    [3]林国平、彭文字:《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清道光)孙尔准、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六《风俗·陈淳与赵寺丞论淫祀书》,清道光九年修,同治七年刊本。
    [1](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一《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清道光)孙尔准、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卷五六《风俗·陈淳与赵寺丞论淫祀书》,清道光九年修,同治七年刊本。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71页。
    [1]于锦绣、于静:《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70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94页。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794页。
    [1]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考古》1980年第1期,第60页;
    林忠干:《福建六朝隋唐墓葬的分期问题》,《考古》1992年第2期。
    [2]秦慧颖:《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58页。
    [3]林忠干、林存琪、陈子文:《福建六朝隋唐墓葬的分期问题》,《考古》1992年第2期;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考古》1980年第1期,第59页。
    [4]林忠干:《福建五代至宋代墓葬出土明器神煞考》,《福建文博》,1990年第1期。
    [1]杜士晋:《王合瑚王庙考》,康熙《连城县志》卷10。
    [2]吴泰钧:《王合瑚公王辨》,培田《吴氏族谱》卷终,转引自杨彦杰:《王合瑚侯王:一个跨宗族的地方土神》,《[法]劳格文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第819页。
    [1]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69页。
    [2](明)王圻:《文献通考·群祀考》三。
    [3]朱海滨:《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历史地理》第十七辑。
    [4]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71页。
    [5](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越绝书》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唐)许嵩撰:《建康实录》卷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夏统传》,中华书局,1974年。
    [3](唐)李延寿撰:《南史·刘劭传》,中华书局,2000年。
    [4](唐)姚思廉撰:《陈书·章昭达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
    [5](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一《地理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6](宋)梁客家修纂:《三山志》卷九,海风出版社,2000年。
    [7](清)乾隆鲁鼎梅主修:《德化县志》卷八《祠宇志》,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
    [8](明弘治)柳琐纂修:《嘉兴府志》卷三四,南京图书馆出版,1988年。
    [9](明弘治)柳琐纂修:《嘉兴府志》卷三四,南京图书馆出版,1988年。
    [10](明)嘉靖:《浙江通志》卷二十,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11]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08页。
    [12](明)谢肇淛:《五杂俎》,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1]丁绍仪撰:《东瀛识略》卷三,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
    [2](明弘治)陈迁等纂修:《仙溪志》卷九,转引自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元)陈梦根撰:《徐仙翰藻》卷四,《正统道藏》第58册,齐鲁书社,1995年。
    [2](清)孙同元撰:《永嘉闻见录》,清道光刻本,1821-1850。
    [1]苏明辉、孙拂绿:《慈济方论》,《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1992年。
    [2]翁志荣:《闽台共仰医神与泉州花轿施医赠药传统》,《吴真人研究》,鹭江出版社,1992年。
    [3]李维-史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19页。
    [1]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页。
    [1]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2][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864页。
    [1]杜正胜:《中国古代社会多元性与一统性的激荡--特从政治与文化的交涉论》,《新史学》,第11卷第2期,2000年6月。
    [2]李维-史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14页。
    [1]Arthur H.Smith,Village Life in China.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1899,p.140.
    [2]阿曼达·达席尔瓦(Armando M.Da Silva).分流及其炮台:历史的透视[C].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会刊,第8卷,1968.
    [3]安志敏.古代华南的干栏式建筑[C].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凌家滩玉器[Z].文物出版社,2000年.
    [5]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M].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
    [6]巴苏亚·博伊哲努.叙事性口传文学的表述[M].台北:里仁书局,2000.
    [7]巴苏亚·博伊哲努.台湾邹族的风土神话[M].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
    [8]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社.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J].第1卷第4、5期,1925.
    [9]贝逸文.论普陀山南海观音之形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9).
    [10]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5.
    [11]蔡东洲.“关羽现象”五考[M].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12]蔡相煇.明郑台湾之真武崇祀[M].台北:明史研究专刊,1980,(3).
    [13]蔡保全.从贝丘遗址看福建先民的居住环境和资源开发[M].厦门大学学报,1998,(3).
    [14]曹锦炎.越王嗣旨不光剑铭文考[J].文物,1995,(8).
    [15]曹锦炎、周生望.浙江鄞县出土春秋时代铜器[M].考古,1984,(8).
    [16]曹峻.百越都城海洋性的探讨[C].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7]草鞋山水田考古队(冈村秀典).草鞋山遗址1992年-1995年发掘概要[M].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国草鞋山遗址发现的古代稻作水田,日本文化财科学会,1996.
    [18]岑家梧.图腾艺术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19]岑家梧.东夷南蛮的图腾习俗[M].现代史学,3(1),1936.
    [20]车广锦.论船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M].东南文化,1985,(1).
    [21]陈育伦.福建早期民俗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6,(3).
    [22]陈泽泓.广东历代祀典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J].广东史志,2002,(3).
    [23]陈文华.几何印纹陶与古越族的蛇图腾崇拜-试论儿何印纹陶纹饰的起源[J].考古与文物,1981,(2).
    [24]陈文华.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J].农业考古,2003,(1).
    [25]陈文、吴春明.闽台石敢当试探[J].福建文博,2005,(1).
    [26]陈桥驿.《水经注》中的农田[J].中国农史,1982,(1).
    [27]陈支平、詹石窗主编.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8]陈支平主编.福建宗教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29]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0]陈支平.福建族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1]陈丁山.蛇斗蛙纹图饰蕴意探源[C].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32]陈山漫.吴越竹文化述论[C].百越研究(第一辑),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3]陈勤建.中国鸟信仰--关于鸟化宇宙观的思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34]陈国强.高山族来源的探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版),1961,(3).
    [35]陈国强、林嘉煌.闽台的保生大帝信仰[C].吴真人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36]陈维刚.广西侗族的蛇图腾崇拜[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2,(4).
    [37]陈国安.龙江两岸的水族--水族族源及其与壮族的关系[C].越文化实勘研究论文集(二),北京:科学出版社.
    [38]陈寿祺等.福建通志[M].台北:华文书局,1968.
    [39]陈志坚.雷州石狗文化探源[J].岭南文史,2004,(3).
    [40]陈复授.海洋文化的一朵奇葩--厦门渔民旧时习俗考略[C].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迈向21世纪海洋新时代--厦门海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
    [41]陈少斌.莲鸿宫陈府王爷[C].同安文史资料,第12辑.
    [42]陈贵福.青龙寺蔡府王爷[C].同安文史资料,第12辑.
    [43]陈桂炳.吴真人崇拜形成的原因及其社会作用[C].吴真人研究,1992.
    [44]陈桂炳.泉州民间风俗[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45]陈名实.台湾关帝信仰的渊源与内涵[C].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
    [46]陈久金.容县真武阁考源[J].南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5).
    [47]陈耀庭.道教在海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48]陈存洗等.明溪南山史前洞穴遗址[J].中国考古学年鉴,1989.
    [49]陈俊东、黄牛.傣族纹身[J].华夏人文地理,2002,(4).
    [50](春秋)左丘明.左传[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51]达西乌拉弯·毕马.台湾的原住民鲁凯族[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3.
    [52]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泰雅族[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1.
    [53]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赛夏族[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0.
    [54]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排湾族[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2.
    [55]达西乌拉湾·毕马.台湾原住民阿美族[M].台北:台原出版社,2001.
    [56]戴文达(J.J.Duyvendak).15世纪早期中国远洋航海的确切日期[J],通报,第34卷,1939.
    [57]道藏[Z]第36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
    [58][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
    [59]邓淑苹.故宫博物院所收藏新石器时代玉器研究之二--琮与琮类玉器[J].故宫学术季刊,6(2)
    [60].邓淑苹.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神秘符号[J].故宫学术季刊,10(3).
    [61]邓聪.古代香港树皮布文化发现及其意义浅释[J].东南文化,1999,(1).
    [62]邓晓华.人类文化语言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63]邓晓华.南方汉语中的古南岛语成分[J].民族语言,1994,(3).
    [64]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专集[J].农业考古,1998,(1).
    [65]丁绍仪.东瀛识略[Z].卷三,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66]丁照.理解自然--文明起源自然背景初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7]东南考古研究[C].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68]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69]董楚平译注.楚辞译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0]董芳菀.台湾民间宗教信仰[M].台北:长青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
    [71](东汉)王充.论衡·恢国篇[Z],北京:中华书局,1985.
    [72](东汉)应劭.风俗通义[Z].北京:中华书局,1985.
    [73](东汉)袁康.越绝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4](东晋)干宝编撰.搜神记[Z].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75]杜金鹏.良渚神祗与祭坛[J].考古,1997,(2).
    [76]杜金鹏.说皇[J].文物,1994,(7).
    [77]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J].考古,1992(10).
    [78]杜正胜.形体、精气与魂魄[C].载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
    [79]杜正胜.中国古代社会多元性与一统性的激荡--特从政治与文化的交涉论[J].新史学,第11卷第2期,2000.
    [80]杜士晋.蛤蝴王庙考[Z].(康熙)连城县志,卷10.
    [81]杜赞奇.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C].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2]段公路.北户录[Z].杨孚撰.异物志: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83][俄]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84][法]安德列·勒鲁瓦-古昂著,俞灏敏译.史前宗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85][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6]范荧.上海民间信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7]范书声主编.上杭县志[Z].卷三十六“杂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88]范正义.保生大帝信仰与闽台社会[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89]方向明.良渚文化“鸟蛇样组合图案”试析[J].东南文化,1992,(2).
    [90]方凤.夷俗考[Z].宗懔撰.荆楚岁时记,北京:中华书局,1991.
    [91]费尔巴哈(Feuerbaeh),林伊文译.宗教本质讲演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92]凤山祖庙管委会编.凤山祖庙与大使公文化[C],2002.
    [93]冯贤亮.明清江南的正统寺庙、民间信仰与政府控制[J].江苏社会科学,2002,(3).
    [94]冯绳武主编.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95]弗里德里克·巴思(Fredrik Barth)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C],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6]福建省博物馆.崇安城村汉城探掘简报[J].文物,1985,(11).
    [97]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黄土仑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4).
    [98]福建省博物馆等.福建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0,(6).
    [99]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连江发现西汉独木舟[J].文物,1979,(2).
    [100]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J].考古,1980,(1).
    [101]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市畲族志[Z].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
    [10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民俗志[Z].福州:方志出版社,1997.
    [103]傅金星.泉南道家的影响和吴夲的活动[C].吴真人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104]G.R,Willey,J.A.Sabloff,A History of American Archaeology,New York Freeman,1980.
    [105]高致华、廖同平.从“柔懿夫人”到“妈祖”[J].闽台文化交流,2008,(2).
    [106]高汉玉.福建武夷山船棺出土的纺织品[J].福建文博,1980,(2).
    [107]高应达.仡佬族“二月初一”敬鸟习俗初探--石阡县坪山乡包溪仡佬族敬鸟习俗调查报告[J].铜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108]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自然地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09]高福进.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0]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93,(4).
    [111]古方.台湾史前时代人兽形玉器的用途和宗教意义[J].考古,1996,(4).
    [11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Z].《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596·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3]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C].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4]顾有识.壮族原始宗教的封建化[C].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5]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Z].第1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116]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Z].第3册,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11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编.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11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左江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119]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恭城县出土的青铜器[J].考古,1973,(1).
    [120]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通志·民俗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2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等.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J].考古,1976,(3).
    [12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9).
    [12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高要县茅岗水上木构建筑遗迹[J].文物,1983,(1).
    [124]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25]广州市文化局编.广州秦汉考古三大发现[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
    [126]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J].考古学报,1962,(1).
    [127]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C].郭沫若全集·历史编,(1),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28]郭志超、董建辉.畲姓变化考析[J].民族研究,1998,(2).
    [129]郭志超.闽客社区民俗、宗教比较的调查报告[J].福州:福建省客家学会:客家,1996.(2)
    [130](汉)司马迁.史记[Z].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1](汉)应劭.风俗通义[Z].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2](汉)王充.论衡[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3](汉)班固.汉书[Z].长沙:岳麓书社,2008.
    [134](汉)郑玄注.礼记[Z].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35](汉)刘安辑攥.淮南子[Z].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36](汉)赵晔撰.吴越春秋[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37]韩伯泉.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古代文化谫论[C].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民族出版社,2006.
    [138]何廷瑞.台湾土著诸族文身习俗之研究[J].台大.考古人类学刊,第15-16期.
    [139]Ho Ting-jui(何迁瑞),A Compatative Study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Formosan Aborigines,Taipei,Th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1971.
    [140]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41]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42]何联奎、卫惠林.台湾风土志[M].台湾中华书局,1978.
    [143]何新.龙:神话与真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8页。
    [144]何龙群、李富强主编.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45]何丙仲.厦门碑志丛编[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46]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下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147]黄义仁.布依族的图腾崇拜[J].贵州民族研究,1987,(4).
    [148]黄才贵.侗族原始宗教信仰遗迹[Z].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49]黄钧宰.金壶七墨全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50]黄崇岳、文本亨.深圳文物考古工作十年[J].文物,1990,(1).
    [151]黄应贵.布农族[M].三民书局,2006.
    [152]黄宣佩.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文明迹象[J].考古,1993,(2).
    [153]黄桂秋.大明山龙母文化与华南族群的水神信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3).
    [154]J.J.M.de.Groot,The Religious Systems of China,Vols,6(Leiden:1892-1910).
    [155]J.J.M.de.Groot,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Leyde -E·J· Brill,1884.
    [156]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57]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吴越地区民间信仰与民间文艺关系的考察与研究[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158]蒋炳钊.畲族史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159]蒋炳钊等.百越民族文化[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
    [160]蒋廷瑜.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61]蒋廷瑜.广西原始社会考古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四辑),1984.
    [162]蒋廷瑜.越人及其后裔的铜鼓文化[C].越文化实堪研究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63]蒋风,陈炜萍,陈华文编.畲族民间故事选[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164]蒋素华.北阴阳营--凌家滩玉器的分析[J].东南文化,2002,(5).
    [165]蒋文转.福亨宫林府王爷[Z].同安文史资料,第12辑.
    [166]蒋明智.龙母信仰的历史发展--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03,(4).
    [167]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县博物馆.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1,(10).
    [168]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试掘[J].考古学报,1963,(1).
    [169]江西省博物馆.江西万年仙人洞洞穴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J].文物,1976,(12).
    [170]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西新余拾年山遗址[J].考古学报,1991,(3).
    [17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余拾年山遗址第三次发掘[J].东南文化,1991,(5).
    [172]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0,(11).
    [173]江西省博物馆等.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5,(7).
    [174]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J].考古1965,(3).
    [175](晋)干宝.搜神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6](晋)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7](晋)郭璞注.山海经[Z].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78](晋)左思.魏都赋[Z].(梁)萧统辑.文选,卷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79](晋)王嘉.拾遗记[Z].齐治平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
    [180](晋)陈寿.三国志[Z].北京:中华书局,2007.
    [18l]金水平.吴越的羽人神话[J].思源,1992,(21).
    [182]金耀基、范丽珠著.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C].庄孔韶主编.人类学经典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3]柯明杰.说文解字释义析论[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
    [184]孔颖达.尚书正义[Z].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5]蓝鸿恩.壮族的宗教与神话[Z].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186]蓝多民.蛇图腾·三月三·崖棺葬[J].广西民族研究,1996,(4).
    [187]劳格文(John Lagerwey)著,谭伟伦译.词汇的问题或我们应该如何讨论中国民间宗教[C].劳格文(John Lagerwey)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下),中华书局,2006.
    [188]雷广正.布依族的传统宗教[C].宋恩常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89]雷晓臻.仫佬族依饭节口传文本考析[J].神州民俗,2008,(4).
    [190]雷阵鸣.从太阳神崇拜看畲族与东夷的历史渊源关系[J].福建民族,1994,(1).
    [191]李学勤.论新出大汶口文化陶器符号[J].文物,1987,(12).
    [192]李学勤.试论新发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J].文物,2005,(9).
    [193]李学勤.补论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J].故宫博物馆刊,2004,(5).
    [194]李伯谦.吴文化及其渊源初探[C].载《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81年论文选》(考古学分册).
    [195]李伯谦.我国南方几何印纹陶遗存的分区、分期及其有关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81,(1).
    [196]李亦园.来义乡排湾族中箕模人的探究[C].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1982.
    [197]李亦园.和谐与均衡--民间信仰中的宇宙诠释[C].文化的图像(下),台北:允晨出版,1992.
    [198]李亦园.anito的社会功能--雅美族灵魂信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C].台湾土著民 族的社会与文化,台北:联经出版社,1982.
    [199]李秀雅.龙母传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00]李洪甫.论中国东南地区的岩画[J].东南文化,1994,(4).
    [201]李世源.珠海宝镜湾岩画判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02]李玄伯.社祭演变考略--台湾土地庙的调查研究[J].大陆杂志,26,(10),1933.
    [203]李国宏.清水祖师信仰的文化内涵及其启示[C].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香港闽南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04]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05]李天锡.东南亚华侨华人玄天上帝信仰举要[C].载詹石窗主编:《道韵·玄武精蕴》(第三辑),台北:中华大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206]李家和等.江西万年类型商文化研究[J].东南文化,1990,(3).
    [207]李维-史特劳斯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208]李子泉.西双版纳傣族纹身调查[Z].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十),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209]李子和.苗族鸟图腾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1986,(4).
    [210]李倩.楚辞·汉赋中所见之巫风[J].东南文化,1993,(3).
    [211]梁庭望.壮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212]梁庭望.壮族图腾初探[J].学术论坛,1982,(3).
    [213]梁东婵.试论岭南地区龙母信仰的变迁和社会功能--以广东悦城为个案的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2007年.
    [214]梁纯夫.新建武庙记[Z].重修台湾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1993.
    [215]梁有仁.广西贵县汶井岭东汉墓的清理[J].考古通讯,1958,(2).
    [216](梁)萧统辑.文选[Z].张衡.思玄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7]列子·天瑞[Z].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18]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219]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220]林惠祥.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1958,(1).
    [221]林惠祥.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J].考古学报,1958,(3).
    [222]林惠祥.福建武平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厦门大学学报,1956,(4).
    [223]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24]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25]林国平主编.福建省志·民俗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226]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崇拜[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
    [227]林蔚文.福建崇蛇民俗研究[C].福建省博物馆编.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228]林蔚文.中国百越民族经济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29]林冠群.“勾花”的传说[J].民族研究,1981,(3).
    [230]林振文.略谈清水祖师文化的内涵与外延[C].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香港闽南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231]林忠干.武夷山区悬棺葬遗存再研究[J].东南文化,1990,(3).
    [232]林忠干、林存琪、陈子文.福建六朝隋唐墓葬的分期问题[J].考古,1992,(2).
    [233]林忠干.福建五代至宋代墓葬出土明器神煞考[J].福建文博,1990,(1).
    [234]林忠干.福建六朝隋唐墓葬的分期问题[J].考古,1992,(2).
    [235]林华东.论良渚文化玉器[J].东南文化,1991,(6).
    [236]林华东.试论河姆渡文化与古越族的关系[C].百越民族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37]林东文.再论越人鸟图腾崇拜[J].浙江学刊,1984,(1).
    [238]林秀玉.福州榕树崇拜探微[J].福建宗教,2006,(5).
    [239]林公务.黄瓜山遗址的发掘与认识[J].福建文博,1990,(1).
    [240]林公务.闽侯庄边山的古墓群[J].东南文化,1991,(1).
    [241]林士民.浙江八字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9,(6).
    [242]凌纯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C].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
    [243]凌纯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C].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
    [244]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C].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
    [245]凌纯声.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下册,1951.
    [246]凌纯声.台湾土著族的宗庙与社稷[J].民族学研究所集刊,(6),1958.
    [247]凌纯声、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48]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49]铃木质.台湾蕃人风俗志[M].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1.
    [250]铃木作太郎著,陈万春译.台湾蕃人的口述传说[M].民学集刊,第一册,2003.
    [251]铃木满男著,郭如平、斯海涛译.环东海诸地区的海上异域观念--比较民俗学的考察[C].福建民俗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52]刘枝万.台湾民间信仰论集[C].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
    [253]刘其伟.台湾土著文化艺术[M].台北:台湾雄狮图书,1990.
    [254]刘运锋修.乐昌县志[Z].卷三,地理志三,1931.
    [255]刘介.苗荒小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56]刘锡蕃.岭表纪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257]刘重宇,陈文玉.漳平风俗习惯琐谈(续四)[Z].漳平文史资料,(13).
    [258]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黎族和傣族传统文身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59]刘佐泉.雷州半岛石狗文化探源[J].岭南文史,2002,(4).
    [260]刘玉建.中国古代龟卜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61]刘诗中.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发掘获重要进展[N].中国文物报,1996,(4).
    [262]刘诗中等.贵溪崖墓所反映的武夷山地区古越族的族属和文化特征[J].文物,1980,(11).
    [263]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J].中山文化教育馆编.民族研究集刊,(1).
    [264]刘吉石主编.民生的开拓[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265]刘宗碧.论侗族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
    [266]刘辉.观音信仰民俗探渊[M].成都:巴蜀书社,2006.
    [267]刘钊.东南地区出土汉代陶玺石刻文字考证[C].东南考古研究第三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68]龙符.壮族图腾--麻栗坡大王岩崖画[N].光明日报,1993-08-29.
    [269]龙耀宏.侗族的原始宗教[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6,(3).
    [270]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71]陆次云.峒溪纤志[Z].载项维贞辑.燕台笔绿,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2]吕威 财神信仰[M].台北汉扬出版社,1996.
    [273]吕荣芳.中国东南区新时期文化特征之一:印纹陶[J].厦门大学学报,1959,(2).
    [274]罗正副.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以贵州省扁担山布依族文化社区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275]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上册[M].台北:台湾省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会,1978.
    [276]罗香林.1842年前香港及其对外交通[M].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1963.
    [277]罗金满.福州城区陈靖姑信仰初探[C].2008年海峡两岸传统文化艺术理论研讨会 论文.
    [278]罗家角考古队.桐乡罗家角遗址试掘报告[C].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1.
    [2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80]马承源.越王剑、永康元年群神禽兽镜[J].文物1962,(12).
    [281]马令.南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2]迈克尔·萨索(Michael Saso).台湾的节庆和习俗[M].新竹:Chabanel语言研究所,1968.
    [283][美]BarryRolea著,干小莉译.中国东南的早期海洋文化[C].百越文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84][美]弗朗兹·博厄斯著,金辉译.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85][美]弗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86][美]James C·ScoR.文明缘何难上山[C].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6),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87]萌庭等译.费尔巴哈哲学着著作选集,(下)[M].北京:三联书店,1962.
    [288]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Z].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289]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编.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十)[Z].K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290](民国)黄恺元等修.长汀县志,1942.
    [291](民国)方清芳修,王光张纂.德化县志[Z],1940.
    [292](民国)陈家珍撰.安溪清水岩志[Z].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6.
    [293](明弘治)柳琐纂修.嘉兴府志[Z].南京:南京图书馆出版,1988.
    [294](明正德)叶溥、张孟敬纂修.福州府志[Z].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295](明正德)林世远、王鏊等纂修.姑苏志[Z].天一阁本,上海书店,1990.
    [296](明嘉靖)建阳县志[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297](明嘉靖).浙江通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298](明嘉靖)长泰县志[Z].卷之寺观,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38册.
    [299](明万历)贵州通志[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300](明)王应山著,林家钟、刘大治校注.闽都记[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301](明)宋濂等撰.元史[Z].北京:中华书局,2000.
    [30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台北:崇文书局,2008.
    [303](明)王士性.桂海志续[Z].(清)汪森编辑.粤西丛载校注,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304](明)陈第.东番记[Z].载沈有容.闽海赠言,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
    [305](明)田汝成.炎徼纪闻[Z].北京:中华书局,1985.
    [306](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07](明)邝露.赤雅[Z].北京:中华书局,1985.
    [308](明)徐火勃.徐氏笔精[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1.
    [309](明)冯梦龙.警世通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10](明)黄仲昭 八闽通志[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11](明)谢肇涮.五杂俎[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12](明)冯梦龙.寿宁待志[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313](明)何乔远.闽书[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314](明)陈耀文撰.天中记[Z].扬州:广陵书社,2007.
    [315](明)王圻.续文献通考[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316](明)陈梦根.徐仙翰藻[Z]卷四.正统道藏,第58册,济南:齐鲁书社,1977.
    [317]缪亚奇.江南汉族崇蛇习俗考察[J].民间文学论坛,1987,(5).
    [318]莫俊卿.越巫鸡卜源流考[C].民族研究论文集,第二集,中央民族学院研究所编,1983.
    [319]南京博物院.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J].文物资料丛刊,第三辑,1980.
    [320]南京博物院等.江苏吴县澄湖古井群的发掘[J].文物资料丛刊,第九辑,1985.
    [32l]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
    [322]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续编)[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23]南瀛论丛[Z].南瀛文献丛刊第三辑,台南县政府编印,1982.
    [324]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南宁市志[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325](南朝宋)范晔、司马彪撰.后汉书[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26](南宋)潜说友编纂,(清)黄士珣撰.咸淳临安志[Z].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
    [327](南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Z].北京:中华书局,1981.
    [328](南宋)洪迈.福州猴王神记[Z].五朝小说大观·宋人小说·传奇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329]鸟居龙藏著,国立编译馆译.苗族调查报告[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30]农冠品等编.壮族民间故事集[Z].第一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331]欧潭生、卢美松.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新考[J].考古,1994,(2).
    [332]潘其风、韩康信.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分布研究[J].考古与文物,1980,(2).
    [333]潘英.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源流[M].台北:台原出版社,1998.
    [334]潘英.台湾平埔族史[M].台北:南天书局,1996.
    [335]潘朝霖.水族原始宗教鬼神观念浅说[J].贵州民族研究,1990,(2).
    [336]庞新民.两广猺山调查[M].北京:中华书局,1935.
    [337]彭适凡.新干古玉[M].台北: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3.
    [338]彭适凡等.江西新干商代大墓文化性质刍议[J].文物,1993,(7).
    [339]彭长林.滇文化族属再探[C].百越研究,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40]彭明瀚.商代虎方文化初探[J].中国史研究,1995,(3).
    [341]彭维斌.闽南民间信仰的文化分层与汉越文化融合[C].百越研究,第一辑,2007.
    [342]彭维斌.从百越巫鬼信仰到汉式佛道宗教--闽南民间信仰历史变迁的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
    [343]彭维斌.闽南民间宗教信仰之宫庙与神灵的类型学考察[D].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344]彭维斌.从鼓浪屿种德宫看福建民间宗教的土著性和融合性[J].闽台文化交流,2007,(3).
    [345]彭维斌、洪文章.从猎王神崇拜看华南社会的土著文化因素--同安荏畲村的个案分析[J].闽台文化交流,2008,(3).
    [346]蒲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47]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Gregory,"The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Landscape",Ebrey and Gregory eds.,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 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p.12.
    [348]浦加旗、陆芳.文山州仡佬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其文化内涵[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49]祁头山联合考古队.江苏江阴祁头山遗址2000年度发掘简报[J].文物,2006,(12).
    [350]祁庆富、马晓京.黎族织锦蛙纹纹样的文化人类学阐述[C].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5l]钱峰.赵陵山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N].中国文物报,1992-08-02.
    [352]切斯特·戈尔曼.和平文化及其前后[J].考古学参考资料,第2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53]秦慧颍.福建古代动物神灵崇拜[C].邓聪、吴春明主编.东南考古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54](清康熙)高拱乾纂辑.台湾府志[Z].卷七,风土志,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
    [355](清雍正)王志邦总编.浙江通志[Z].卷二百一十七,祠祀一·杭州府,北京:中华书局,2001.
    [356](清乾隆)鲁鼎梅主修.德化县志[Z].卷八,祠宇志,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
    [357](清乾隆)徐景焘主修.福州府志[Z].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
    [358](清乾隆)海澄县志[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59](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Z].
    [360](清乾隆)庄成主修,沈钟、李畴同纂.安溪县志[Z].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361](清乾隆)重修泉郡通淮庙捐启[Z].泉州道教,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
    [362](清乾隆)周学曾纂修.晋江县志[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63](清嘉庆)续修台湾县志[Z],寺观,台北:大通书局,1984.
    [364](清道光)孙尔准、陈寿祺等.重纂福建通志[Z].卷五六,风俗·陈淳与赵寺丞论淫祀书,清道光九年修,同治七年刊本.
    [365](清)孙同元撰.永嘉闻见录[Z].清道光刻本,1821-1850.
    [366](清同治)严用光主编.景宁县志[Z].卷四.清同治十二年刻本.
    [367](清光绪)何乃容修.缙云县志[Z].上海:上海书店,1993.
    [368](清)董含.三冈识略[Z].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69](清)朱仕玠.小琉球漫志[Z].台湾文献丛刊,台北:大通书局,1984.
    [370](清)徐珂.清稗类钞·丧祭类·畲客祀祖[Z].清稗类钞选录.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371](清)傅恒等.皇清职贡图[Z].卷三,沈阳:辽沈书社,1991.
    [372](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73](清)范端昂.粤中见闻[Z].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74](清)汪森编辑.粤西丛载校注[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375](清)施鸿保.闽杂记[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76](清)周工亮.闽小记[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77](清)辛竟可总修.古田县志[Z].古田:古田印刷厂,1987.
    [378](清)陈遇乾.绣像义妖传[Z].清光绪二年刻本.
    [379](清)陈梦雷等原辑.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Z].北京:中华书局,1896.
    [380](清)蒲松龄.聊斋志异[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81](清)黄伯禄编辑.集说诠真[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
    [382](清)里人何求.闽都别记[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383](清)杨浚辑.清水岩志略[Z]卷二.清光绪十四年刻本.
    [384](清)赵翼撰.陔余丛考[Z]卷三五.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385](清)李调元辑.南岳笔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Z].北京:中华书局,1985.
    [387](清)宋锦等纂修.德庆州志[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88](清)梁章钜.退庵随笔[Z].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97.
    [389](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Z].北京:中华书局,2005.
    [390](清)袁枚编纂.子不语[Z].卷二十四,牛卑山守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91](清)陈梦雷等原辑.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Z].北京:中华书局,1986.
    [392](清)张懋建修、赖翰颙纂.长泰县志[Z].卷十一,艺文,中国方志丛书.
    [393](清)谭抡.福鼎县志[Z].卷八,重修观音阁记,福建省福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纂,1989.
    [394](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Z].第十九册,礼二十之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
    [395](清)阮恩光、王柏心等纂.当阳县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96](清)张嶲、邢定纶、赵以谦纂修.崖州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397](清)江日升.台湾外纪[Z].台北:世界书局,1979.
    [398](清)阮文锡.海上见闻录[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399](清)李调元辑.粤东笔记·丹歌条[Z].上海会文堂书局,1915.
    [400]邱立诚等.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J].考古,1982,(5).
    [401]邱立诚.韩江流域两处汉代遗址的比较[C].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402]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调查组.天后史迹的初步调查[J].海交史研究,1987,(1).
    [40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04]全五代诗[Z].成都:巴蜀书社,1992.
    [405]饶宗颐.论楚帛书之二气与魂魄二元观念及汉初之宇宙生成论[C].载饶宗颐、曾宪通,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3.
    [406]任式楠.良渚玉三叉形冠饰与皇冠[N].中国文物报,总254期,1991-10-20.
    [407][日]绫部恒雄编.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408]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09]容庚.金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5.
    [410]容庚.鸟书考[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4,(1).
    [411]容庚.鸟书考补正[J].中山大学学报,1964,(1).
    [412]芮国耀、沈岳明.良渚文化与商文化关系三例[J].考古,1992,(11).
    [413](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Z].张崇根辑注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
    [414]上海市文管会.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墓葬[J].文物,1984,(2).
    [415]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墓地[J].文物,1986,(10).
    [416]尚学锋、夏德靠译注.国语[Z].北京:中华书局,2007.
    [417]沈毅.浙江景宁山区地方神信仰调查[C].中国民间文化,第11集,北京:学林出版社,1993.
    [418]石钟健.悬棺葬研究[M].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论文集编辑组编,1980.
    [419]石钟健.铜鼓船纹中有没有过海船[C].中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20]史钟.灵龟古桂[Z].德化文史资料,第十六期.
    [421]史波.神鬼之祭--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422]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423]司徒尚纪、李燕.岭南汉民系神灵崇拜地理差异[J].历史地理,十八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24](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25](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Z].北京:中华书局,1983.
    [426](宋)范成大.石湖居士诗集[Z].石印本,中国书画社印行,民国.
    [427](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辑佚校注[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428](宋)朱熹.楚辞集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29](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30](宋)朱熹.诗集传[Z].影印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43l](宋)周去非著,屠友祥校注.岭外代答[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32](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433](宋)吴自牧注,符均、张社国校注.梦梁录[Z].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434](宋)梁客家修纂.三山志[Z].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
    [435](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Z].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36](宋)李汉杰.汉寿亭侯记[Z].(清雍正)山西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
    [437](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Z].北京:中华书局,1996.
    [438](宋)乐史.太平寰宇记[Z].北京:中华书局,2007.
    [439](宋)祝穆.新编古今事文类聚[Z].卷47疟疾,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440]宋兆麟.巫与巫术[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441]宋恩常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42]宋方义等.广东封开黄岩洞洞穴遗址[J].考古,1983,(1).
    [443]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J].考古学报,1965,(1).
    [444]苏明辉、孙拂绿.慈济方论[C].吴真人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445][苏]C.A.托卡列夫著,汤正方译.外国民族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46]孙维昌.良渚文化陶器纹饰研究[J].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六辑,1992.
    [447]孙星衍,庄逵吉校定.三辅黄图[Z].卷三,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中宫室臺殿,北京:中华书局,1985.
    [448]檀萃.说蛮[Z].昭代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49]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喻如玉.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450]覃圣敏.西瓯骆越新考[C].百越研究,第一辑,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51]覃圣敏主编.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C].(第四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452]覃广光等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概览[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453](唐)欧阳询辑.艺文类聚[Z].卷一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54](唐)魏征等撰.隋书[Z].卷三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455](唐)许嵩撰.建康实录[Z].卷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456](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夏统传[Z].北京:中华书局,1974.
    [457](唐)李延寿撰.南史·刘劭传[Z].北京:中华书局,2000.
    [458](唐)姚思廉撰.陈书·章昭达列传[Z].北京:中华书局,2000.
    [459](唐)张篱.朝野佥载[Z].北京:中华书局,1985.
    [460](唐)段成式.酉阳杂俎[Z].北京:中华书局,1981.
    [461](唐)谷神子.博异志集异记[Z].北京:中华书局,1980.
    [462](唐)厥名撰.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63]唐兰.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J].文物,1975,(7).
    [464]唐怡源.古代东南越人原始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985.
    [465]台湾史迹研究会.台湾丛谈[M].台北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77.
    [466]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蕃族调查报告书(第五卷)排湾族第一册[Z].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3.
    [467]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三卷)赛夏族[Z].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1996.
    [468]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第六册)布农族[Z].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8.
    [469]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习调查会.番族惯习调查报告书阿美族(第一册)[Z].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译,2007.
    [470]陶磊.从巫术到数术--上古信仰的历史嬗变[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71]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从数术史的角度[M].济南:齐鲁书社,2003.
    [472]滕复等编著.浙江文化史[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473]佟德富.中国少数民族原始意识与哲学宇宙观之萌芽[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4).
    [474]汪宁生.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475]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M].台北:水牛出版社,2006.
    [476]汪玢玲.中国虎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77]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478]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479]王秋桂、李丰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20.铸鼎余闻.[Z],台北:学生书局, 1989.
    [480]王士伦.记浙江发现的铜铙、釉陶钟和越王石矛[J].考古,1965,(5).
    [481]王厚宇.试谈淮阴高庄墓的时代、国别、族属[J].考古,1991,(8).
    [482]王翼祥.简论我国稻作文化中的生殖崇拜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02,(1).
    [483]王继英.民间信仰文化探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84]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始神话及信仰[M](下).台北:台北时报文化,1987.
    [485]王克荣、邱钟仑、陈远璋.广西左江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86]王梅霞.泰雅族[M].台北:三民书局,2006.
    [487]王清华.梯由文化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88]王四达.泉州锡兰王子世家问题献疑[J].华侨大学学报,1999,(2).
    [489]韦庆稳.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C].百越民族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90]韦韧.龙母和龙母文化[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6,(3).
    [491]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92]文物出版社编.中国岩画[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493]文物出版社编著.中国古青铜器选[Z].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494]文焕然等.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80,(2).
    [495]文崇一.楚文化研究[M].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67.
    [496]翁国梁.漳州史迹·三平寺[Z].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497]翁忠言、翁振主编.翔安习俗[Z].台北:崇文书局,2008.
    [498]翁志荣.闽台共仰医神与泉州花轿施医赠药传统[C].吴真人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499]吴任臣撰.十国春秋[Z].北京:中华书局,1983.
    [500]吴绵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M].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
    [501]吴绵吉.越人文字探索述略[C].百越民族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502]吴绵吉.从越族图腾崇拜看夏越民族关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1).
    [503]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504]吴春明.东南汉民人文的百越文化基础[C].百越研究,第一辑,2007.
    [505]吴春明.东南汉人的形成:民族考古学提纲[C].邓聪、陈星灿主编.桃李成蹊集--庆祝安志敏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
    [506]吴春明.福建秦汉墓葬文化类型及其民族史意义[J].东南文化,1988,(3-4).
    [507]吴春明.南方崖葬的类型学考察[J].考古学报,1999,(3).
    [508]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509]吴春明.崇安汉城的年代与族属[J].考古,1988,(12).
    [510]吴春明.黔东南台江施洞苗族子母船及其在太平洋文化史上的意义[J].载《贵州民族学报》,2008,(5).
    [511]吴春明、彭维斌.台湾原住民始祖神话的文化史线索[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512]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J].考古,1977,(5).
    [513]吴玉贤.从考古发现谈宁波沿海地区原始居民的海上交通[J].史前研究,1983,(1).
    [514]吴玉贤.河姆渡的原始艺术[J].文物,1982,(7).
    [515]吴正伦.良渚玉琮之我见[N].中国文物报,2009-01-07.
    [516]吴晓东.苗族图腾与神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17]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傣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518]厦门吴真人研究会、青礁慈济东宫董事会编.吴真人研究[C].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519]霞浦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霞浦县志[Z].1929.
    [520]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
    [521]萧兵.楚辞与神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
    [522]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23]肖一平、林云森、杨德金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524]谢重光.客家文化中的闽越文化因子[C].闽越文化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
    [525]谢重光.闽越文化与客家文化[J].福建论坛,2000,(6).
    [526]谢春祝.淹城发现战国时期独木舟[J].文物参考资料,1958,(11).
    [527]辛土成.论汉族与百越民族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1).
    [528]邢关英.黎族的图腾崇拜--黎族先民的原始宗教研究之一[Z].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黎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29]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530]徐松石.泰族、僮族、粤族考[M].北京:中华书局,1946.
    [531]徐松石.华人发现美洲考[M]上册.香港东亚研究所,1981.
    [532]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0.
    [533]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534]徐晓望.澳门的妈祖与宫装观音[C].澳门妈祖研究,澳门基金会出版,1998.
    [535]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M].福州:海风出版,2007.
    [536]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37]许功明.鲁凯族的文化与艺术[M].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
    [538]许贵坤、陈贵福.马巷元威殿池王爷[Z].同安文史资料精选本,(下).
    [539]徐客编著.图解山海经--中国的创世史诗[Z].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
    [540]徐华龙.中国鬼文化大辞典[Z].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
    [541]徐华龙.中国鬼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542]薛婕.馆藏文物精品“鸟纹大玉琮”[C].首都博物馆国庆四十周年文集,1989.
    [543]严文明.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J].农业考古,1989,(2).
    [544]严沛.桂海虞衡志校注[Z].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
    [545]杨彦杰.珨瑚侯王--一个跨宗族的地方土神[C].[法]劳格文(John Lagerwey)主编.客家传统社会,(下),北京:中华书局,2006.
    [546]杨彦杰.华南民间的祖神崇拜[C].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11).
    [547]杨彦杰.闽西客家地区的畲族--以上杭官庄蓝姓为例[C].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等,1996.
    [548]杨正勇等.黔东南部分地区苗族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调查述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9,(1).
    [549]杨琮.闽越国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550]杨天佑.麻栗坡大王岩崖画[C].云南文物,总第15期.
    [551]杨豪.岭南铜鼓上铸蛙源于图腾崇拜说[C].中国铜鼓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552]杨榕.莆田市瑞云祖庙之天公信仰、祭仪与戏剧[C].莆田瑞云祖庙戏神庙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辅助资料,内部资料.
    [553]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554]杨晓基.保生一、二、三大帝传说辨析[Z].东宫礼赞,内部资料,1995.
    [555]姚柬之.连山绥瑶厅志[Z].卷四,风俗,道光十七年刻本.
    [556]姚乐音、吴春明.澳门历史文化的分层性[C].王国强主编.澳门: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出版,2004.
    [557]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58]叶国庆.漳厦人对于物的崇拜[J].民俗,41--42合期.
    [559]尹世积著.禹贡集解[Z].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560][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6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62][英]J.G.弗雷泽.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563][英]詹·弗雷泽著.金枝精要: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64][英]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比较神话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565]尤中编著.西南民族史论集[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
    [566]于锦绣、于静著.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567]余绍宋.龙游县志[Z].卷二,地理考·风俗,1925.
    [568]余悦、吴丽跃主编.江西民俗文化叙论[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569]郁永河.台湾土番竹枝词、黄峰昶.台湾竹枝词、台湾风土杂咏[C].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70]郁永河.海上纪略[Z].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裨海纪游,台北:台湾银行,1959.
    [571](元)脱脱等撰.宋史[Z].卷89,地理志·福建路,北京:中华书局,1977.
    [572](元)徐勉之撰.保越录[Z].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
    [573]袁珂.山海经校注·大荒西经·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74]袁珂.中国神话传说[M].上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
    [575]袁树珊编.命谱[Z].台北:武陵出版社,1987.
    [576]袁靖.中国大陆沿海贝丘遗址研究的几个问题[J].考古,1995,(12).
    [577]苑利.朝鲜半岛南方文化与中国长江下游百越文化的关系问题[C].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第四届赴韩中国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578]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安宁太极山古墓葬清理报告[J].考古,1965,(9).
    [579]臧振华.台湾考古的发现与研究[C].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580]曾思奇.台湾百步蛇图腾漫议[C].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81]曾思奇.从清代诗词看高山族平埔人的传统文化习俗[C].台湾少数民族研究论丛--第Ⅳ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82]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M].华南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地理丛书之二十,2004.
    [583]曾华衡.晋江南熏宫兴衰记[N].泉州晚报,1995-05-05.
    [584]詹姆斯·沃森.神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天后崇拜的鼓励(960--1960年)[C].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85]湛江地区博物馆.广东省化州县石宁村发现六艘东汉独木舟[J].文物,1979,(12).
    [586](战国)韩非.韩非子[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587]张燮.东西洋考[Z].北京:中华书局,1985.
    [588]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考古与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C].南方民族考古,第1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589]张光直.新石器时代的台湾海峡[J].考古,1989,(6).
    [590]张光直.中国远古时代仪式生活的若干资料[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九期,1960.
    [591]张光直.濮阳三跷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体[J].文物,1988,(11).
    [592]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J].考古,1990,(10).
    [593]张明华.上海地区最早居民的来源及其习俗[C].中国民间文化,第3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594]张明华.良渚玉符试探[J].文物,1990,(12).
    [595]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求人篇[Z].北京:中华书局,2007.
    [596]张寒光.猛混等六个猛建猛历史及其传说[Z].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九),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597]张有隽、顾有识.民主改革前仫佬族的宗教[Z].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598]张有隽.瑶族宗教论集[M].广西瑶族研究会出版,1986.
    [599]张文修编著.礼记[Z]卷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00]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601]赵明龙.广西环大明山龙母文化与西江流域龙母文化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602]赵杏根.历代风俗诗选[Z].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
    [603]浙江省文管会等.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
    [60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 1988,(1).
    [60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8,(1).
    [606]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8,(1).
    [607]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60,(2).
    [608]浙江省博物馆自然组.河姆渡遗址动植物遗存的鉴定研究[J].考古学报,1978,(1).
    [609]浙江民俗学会编:浙江风俗简志[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610]镇江市博物馆.江苏丹徒县石家墩西周墓[J].考古,1984,(8).
    [611]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J].文物,1987,(12).
    [612]镇江博物馆、丹徒县文管会.江苏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铜器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4,(5).
    [613]郑振满.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614]郑振满.《妈祖是蛋民之后?》[Z].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6期,1997-04-15.
    [615]郑超雄.武鸣考古发现与大明山地区壮族龙母文化的关系[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616]郑金洪.神人合一[C].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香港闽南人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617]周钟碹.诸罗县志[Z].第二册,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
    [618]周琦.东瓯文化源流考[C].浙江省瓯越文化研讨会学术论文.
    [619]周国茂主编.中国民俗大系--贵州民俗[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620]周星.椅子坟与龟壳墓[C],何彬《江浙汉族丧葬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621]朱海滨.浙江地方神信仰的区域差异[C].历史地理》第十七辑.
    [622]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62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南方民族的文化习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625]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福建省编辑组编.畲族社会历史调查[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626]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Z].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627]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武夷山市分卷[Z].武夷山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 1990.
    [628]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周宁卷[Z].周宁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8.
    [629]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建宁县分卷[Z].建宁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7.
    [630]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晋江市分卷[Z].晋江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1.
    [631]中国气象灾害大典[Z].(江苏卷,2008年;浙江卷,2006年:上海卷,2006年;福建卷,2007年:江西卷,2006年;广东卷,2006年)北京:气象出版社.
    [63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明实录·太祖实录[Z].卷二百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33]庄孔韶.女神陈靖姑信仰[C].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34]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635]邹日升主编。连城县志[Z].卷32,风俗宗教,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
    [636]邹厚本.江苏南部土墩墓[C].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