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时期张家口地区商业地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旨是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明清时期张家口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地域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揭示商业发展与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中间的互动与制约。张家口在明清时期为连接京畿与塞北的商业重镇,所以对于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结合自然地域与社会环境研究张家口地区明清商业的发展。
     一、从张家口的地理环境入手,阐述了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对本地区发展的利弊因素,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阐述当时张家口的建立过程和发展成商业城镇的历史因素。
     二、分析张家口地区的交通格局的发展变化,从交通格局的这种发展变化中探讨张家口地区商路发展及其与自然、人文地理因素的关系。
     三、以隆庆和议为分界点,张家口地区的商业发展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势。由一个边塞军事消费型城镇逐渐转型成为一个对外商贸型城市。本章对隆庆和议前的张家口军事消费区形成的原因和消费结构以及隆庆和议后本区的民族贸易集市的分类和产品结构等做了必要的分析。
     四、入清后张家口的行政区划有所改变,商业发展进一步提升,贸易的种类也从明朝时期的对蒙贸易转向了对俄贸易,从对内贸易转向对外贸易。本章从这种转变的过程入手,对此时期张家口的贸易产品、贸易种类等做了分析,通过张家口贸易商品种类的多样性进而了解张家口的市场兴盛。
     五、本章探讨了商业对城市发展的推动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格局的变化和城市功能的扩展。清中叶是张家口商品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商业市场增多,商品流通频繁,经济上出现了蓬勃生机。但总的来说,它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也是导致它最后衰落的根本原因。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 study for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Zhangjiakou of mingqing dynasty with the theory of geographic, which has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ir interaction&restriction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ty environment. The study of Zhangjiakou has practical meaning as it was a key commercial town in mingq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has made a study on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Zhangjiakou in mingqing dynasty, which mainly focus on five aspects:
     1. St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ocal development which caused by natur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zhangjiakou, and illustrate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ment of zhangjiakou and historical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t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t that time.
     2. Analysis the changes of the transportation pattern, from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road of Zhangjiakou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road and natural&humanity relationships have been discussed.
     3.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Zhangjiakou has demonstrated different situation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Longqing peace negotiation, which has been changed from a frontier military consumer town to a foreign commercial city. The chapter has made some analysis on reasons and products structures for forming the frontier military consumer town before longqing peace negotia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roducts structure of ethnical commercial market after peace negotiation.
     4. Since Qing dynasty,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Zhangjiakou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 commer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promoted; The commercial type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Mongolia trade to Russian trade, from internal trade to external trade. This chapter has made analysis on commercial products and types of Zhangjiak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prosperous of Zhangjiakou market can be understood by diversity types of commercial goods of Zhangjiakou.
     5. This chapter has discussed that the commerce has promoted city development; this promotion has been embodied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pattern and functio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has been the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of Zhangjiakou: commercial markets increased, products circulation incre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flourished. However, this kind of development remains great dependency, which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its final depression.
引文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论文脚注及参考文献中所谓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均应加引号。
    ①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②(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③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④乔志强、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略论》载《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04期。
    ⑤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载《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年02期。
    ①高松凡:《历史上北京城市场变迁及其区位研究》载《地理学报》,1989年02期。
    ②王继光、孙建军在:《明代“九边”宣大防务区的形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2期。
    ③(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梁淼泰:《明代“九边”晌中的折银与粮草市场》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03期。
    ⑤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03期。
    ⑥刘秉贤:《论清代蒙古市场的对俄开放过程》载《黑龙江史志》2007年12期。
    ⑦许檀:《清代前期北方商城张家口的崛起》载《北方论丛》,1998年05期。
    ⑧许檀:《清代后期晋商在张家口的经营活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⑨王爱平:《清代张家口城市功能发展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①《辽史》卷三二,《营卫志·中》,中华书局,2003年。
    ①《明史纪事本末》卷一零,《故元遗兵》,中华书局,1977年。
    ②《明史》卷九一,《兵志·边防》,中华书局,1974年。
    ③《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八,《北直九》,中华书局,2005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一八五,正统十四年十一月辛卯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九边考》(节录),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嘉靖《宣府镇志》卷三四,《名宦传》。
    ③《明太宗实录》卷四八,永乐三年十一月辛丑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九边考》(节录),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八,《北直九》,中华书局,2005年。
    ②《畿辅通志》第九册,《舆地略·关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③《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一,《宣府守道辖上西路总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④民国《万全县志》卷七,《建设》。
    ①(美〕亨利·赛瑞斯:《明代的汉蒙贸易》,载《蒙古学信息》,1994年第01期。
    ②《明经世文编》卷三一七,《确议封贡事宜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③《明经世文编》卷三一六,《为北虏纳款执叛求降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①《明史》卷三二七,《鞑靼》,中华书局,1974年。
    ②(日)松本隆晴《明代北边防卫体制研究》,载《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4年。
    ①《万历武功录》卷七,《俺答列传上》,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二五一,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二五一,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万历武功录》卷七,《俺答列传上》,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三七三,嘉靖三十年五月庚戌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中华书局,1974年。
    ②《大隐楼集》卷一五,《辕门记谈》四,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明史》卷二二二,《王崇古传》,中华书局,1974年。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册,《幽州东北塞诸道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册,《北朝隋唐东北塞外交通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③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册,《幽州东北塞诸道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①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册,《北朝隋唐东北塞外交通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②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六册,《幽州东北塞诸道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①《长春真人西游记》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史集》第一编,《蒙古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①陈德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77年第01期。
    ②陈高华、史为民:《元上都》,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③党宝海:《蒙元驿站交通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
    ④《张耀卿纪行地理考证》,载《丛书集成三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⑤陈德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77年第01期。
    ①《明史》卷十,《英宗前纪》,中华书局,1974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二一二,景泰三年春正月甲寅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士商类要卷之二》载《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一统路程图记》,载《明代驿站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①《钦定理藩院则例》卷三四,《边禁,稽查出入边门》,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②《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光绪重修版)卷九八二,《边务、驿站》,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光绪重修版)卷九八二,《边务、驿站》,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④《清世祖实录》,卷五四,顺治八年闰二月丙寅条,中华书局,1986年。
    
    ①《清稗类钞》第一册,《地理类》,中华书局,1984年。
    ②德山,乌日娜,赵相璧:《蒙古族古代交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①《清稗类钞》第一册,《地理类》,中华书局,1984年。
    ②《清稗类钞》第一册,《地理类》,中华书局,1984年。
    ③民国《万全县志》卷八,《邮政交通》。
    ①《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一二九,《兵部》,中华书局,1989年。
    
    ①《明穆宗实录》卷三九,隆庆三年十一月乙亥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八,《京粮》,中华书局,1989年。
    ③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第01期。
    ①《明武宗实录》卷三七,正德三年四月申戌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经世文编》卷二七八,《葛端肃公集》卷二《勘议屯盐事宜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③《明经世文编》卷三五七,《清理盐法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④《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
    ⑤《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
    ⑥《明经世文编》卷一九九,《查核边镇主兵钱粮实数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七一,宣德五年十月癸丑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经世文编》卷四三一,《盐政考》,中华书局,1962年。
    
    ①《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经世文编》卷四五二,《请罢榷税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五五,成化四年丙辰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经世文编》卷一九七,《议勘宣府新军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八,宣德十年八月壬戌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七七,正统六年三月戊戌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五五,正统四年五月丁巳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一零八,正统八年九月丁丑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二八,永乐二年四月甲午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一八,中华书局,1989年。
    ④《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三四九,嘉靖二十八年六月己亥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史》卷七七,《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年。
    ②《明史》卷一七七,《叶盛传》,中华书局,1974年。
    ③《万历会计录》,载《续修四库全书》卷八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④孙靖国:《明代宣府镇军屯情况简述》,载《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⑤王毓铨:《明代的军屯》,中华书局,2009年。
    
    ①《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二八,《京粮》,中华书局,1989年。
    ②《明经世文编》卷一零三,《会议王禄军粮及内府收纳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③《明经世文编》卷一九九,《查核边镇主兵钱粮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六八,宣德五年六月乙酉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臣奏议》卷十,《会计天下钱粮奏》,载《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91年。
    ③《全边略记》卷二八,《大同略》,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④《全边略记》卷二八,《大同略》,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⑤《吕泾野先生集》卷七,《赠秦宣府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二三六,景泰四年十二月辛亥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嘉靖《宣府镇志》卷一三,《户口考·榷税》。
    ③嘉靖《宣府镇志》卷二十,《风俗考》。
    ①嘉靖《宣府镇志》卷三四,《名宦传》。
    ②康熙《宣化县志》卷八,《营建志》。
    ③康熙《宣化县志》卷一,《建置志》。
    ④乾隆《宣化府志》卷四二《后续》。
    ⑤康熙《宣化县志》卷二八,《艺文志》。
    ①《明经世文编》卷三三二,《北虏始末志》,中华书局,1962年。
    ②《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卷一零七,《顺义王》,中华书局,1989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九,万历元年正月壬寅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明经世文编》卷四五二,《再请罢榷税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①《明经世文编》卷三二六,《与王鉴川计四事四要》,中华书局,1962年。
    ②《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考》,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明经世文编》卷四五二,《请罢榷税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④《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①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②《明经世文编》卷四五二,《请罢榷税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①乾隆《万全县志》卷十,《志余》。
    ②乾隆《万全县志》卷十,《志余》。
    ③乾隆《万全县志》卷八,《艺文志》。
    ④《明世宗实录》卷三七三,嘉靖三十年五月庚戌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曹永年:《<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载《历史研究》,1996年03期。
    
    ①《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卷一,《宣府守道辖上西路总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明穆宗实录》卷六一,隆庆五年九月癸未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②《明经世文编》卷三二零,《为恳乞议处疏通市马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③《明经世文编》卷三二零,《为恳乞议处疏通市马疏》,中华书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四十,万历三年七月丁酉朔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经世文编》卷四八一,《与閆副憲海道》,中华书局,1962年。
    ②《三云筹俎考》卷二,《封贡考》,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明史》卷二二二,《方逢时传》,中华书局,1974年。
    ④《万历武功录》卷八,《俺答列传下》,载《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七九,万历六年九月甲戍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神宗实录》卷一八五,万历十五年四月辛未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陈太史无梦园初集》,《漫二》,北京出版社,2009年。
    
    ①《清史稿》卷五四,《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7年。
    ②乾隆《口北三厅志》卷首,《制敕》。
    
    ①《蒙古志》卷三,《贸易》,学生书局,1969年。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二,康熙二十二年九月癸未,中华书局,1986年。
    
    ①《朔方备乘》卷十二,《俄罗斯馆考》,文海出版社,1972年。
    ②王之相、刘泽荣编译:《故宫俄文史料》,《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印,1964年。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载《燕京学报》,第25期。
    ③《朔方备乘》卷十二,《俄罗斯馆考》,文海出版社,1972年。
    ④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载《燕京学报》,第25期。
    ①《清史稿》卷五四,《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7年。
    ②《朔方备乘》卷三七,《俄罗斯互市始末》,文海出版社,1972年。
    ③《钦定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版)卷二三九,《户部八八·关税一》,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④《钦定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版)卷七四,《吏部五八·除授》,中华书局,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①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
    ②《朔方备乘》卷三七,《俄罗斯互市始末》,文海出版社,1972年。
    ③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发展的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02期。
    ①《瀛寰志略》卷四,《欧罗巴峨罗斯国》,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②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载《燕京学报》,第25期。
    ③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发展的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02期。
    ④《朔方备乘》卷三七,《俄罗斯互市始末》,文海出版社,1972年。
    ⑤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①《闻见瓣香录》甲卷,《张家口》,载《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②《朔方备乘》卷三七,《俄罗斯互市始末》,文海出版社,1972年。
    ③(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朔方备乘》卷二九,《北徼方物考》,文海出版社,1972年。
    ②《张家口文史资料》第十三辑,《张家口的茶庄业》,内部发行,1985年。
    ③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
    ④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84年。
    ①米镇波:《清代西北边境地区中俄贸易》,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②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
    ③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年。
    ④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发展的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02期。
    
    ①(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
    ①乾隆《口北三厅志》卷五,《物产》。
    ②民国《万全县志》卷一二,《志余·张家口概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户部档案:《帐局注册册》,宣统二年十月初一到局。
    ④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⑤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①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②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③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①《张家口文史资料》十三辑,《张家口蒙靴业史话》,内部发行,1985年。
    ②《张家口文史资料》一至三辑,《忆张家口的皮毛行》,内部发行,1985年。
    ③民国《万全县志》卷一二,《志余·张家口概况》。
    ④(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二章,《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清世祖实录》,卷一四三,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己亥条,中华书局,1986年。
    ②《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二,康熙二十二年九月癸未条,中华书局,1986年。
    ③(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二章,《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二章,《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②(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二章,《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第二章,《从张家口到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乾隆《万全县志》卷十,《志余》。
    ②《清稗类钞》第五册,《农商类》,中华书局,1984年。
    
    ①康熙《宣化乡土志》,《商会》。
    ②《闻见瓣香录》甲卷,《张家口》,载《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③乾隆《万全县志》卷十,《志余》。
    
    ①《清史稿》卷三一七,《列传一百四·范毓馜》,中华书局,1977年。
    ②《行国风土记》,载《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③乾隆《万全县志》卷十,《志余》。
    
    ①康熙《宣镇西路志》,《山川》。
    ②乾隆《万全县志》卷八,《艺文志》。
    ①《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三,《土贡考》,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②乾隆《宣化府志》卷十,《艺文卷》。
    ③(日)中村信:《蒙疆经济》,载《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九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1983年。
    ④卢明辉:《中俄边境的起源与沿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①民国《万全县志》卷一二,《志余·张家口概况》。
    ②(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①许檀、乔南:《清代的雁门关与塞北商城——以雁门关碑刻为中心的考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②许檀、乔南:《清代的雁门关与塞北商城——以雁门关碑刻为中心的考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①许檀、乔南:《清代的雁门关与塞北商城——以雁门关碑刻为中心的考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①《钦定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版)卷二三九,《关税、禁令》,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②乾隆《宣化府志》卷一四,《塞垣》。
    ③《钦定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版)卷五四四,《官制》,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④(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⑤民国《万全县志》,卷一二,《志余·张家口概况》。
    ⑥《钦定理藩院则例》卷三三,《邮政下·张家口台站拏驿幫差》,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①《张家口文史资料》第九辑,《塞北观戏异闻》,内部发行,1985年。
    ②民国《万全县志》卷七,《建设》。
    ③民国《万全县志》卷七,《建设》。
    ④民国《万全县志》卷九,《民俗》。
    
    ①民国《万全县志》卷九,《民俗》。
    ②(俄)波兹德耶夫:《蒙古及蒙古人》第一卷第十章,《张家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③民国《万全县志》卷六,《政治志》。
    (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台北)学生书局, 1969年。
    (明)汪崇献:正德《宣府镇志》,(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2年。
    (清)于成龙修、郭棻纂:康熙《畿辅通志》,康熙二十二年(1633)刻本。
    (清)唐执玉、李卫修、陈仪、田易:雍正《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清)黄可润:《口北三厅志》,(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王者辅、王畹修,吴延年纂:乾隆《宣化府志》,清乾隆八年(1743)刻本。
    (清)左承业:乾隆《万全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刻本。
    (清)刘先衡、钱永祺:康熙《宣镇西路志》,康熙十九年(1680)抄本。
    (清)姜际龙:康熙《新续宣化府志》,康熙抄本。
    (清)陈坦:康熙《宣化乡土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清)陈坦:康熙《宣化县志》,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清)朱乃恭修、席之瓒纂:光绪《怀来县志》,(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
    (民国)陆联达修、任守恭纂:民国《万全县志》,张家口统一商行印刷部,民国23年(1934)铅印本。
    (民国)宋哲元等修,梁建章等纂:民国《察哈尔省通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印本。
    (元)李志常著,党宝海译:《长春真人西游记》,(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元)脱脱:《辽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元)王恽:《张耀卿纪行地理考证》,收于《丛书集成三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明)《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宣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英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武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世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穆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神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明臣奏议》,收于《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明)申时行:《明会典》(万历朝重修本),(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明)吕:《吕泾野先生文集》,(上?┥虾9偶霭嫔纾?002年。
    (明)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年。
    (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方逢时:《大隐楼集》,收于《辕门记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收于《笔记小说大观》,(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
    (明)张学颜:《万历会计录》,收于《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程春宇:《士商类要》,收于《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收于《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明)魏焕:《九边考》(节录),收于《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收于《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明)方孔照:《全边略记》,收于《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明)瞿九思撰:《万历武功录》,收于《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清)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收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清)《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清)《清朝文献通考》,(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清)《钦定理藩院则例》,(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光绪重修版),(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
    (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收于《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钦定清会典事例》(光绪重修版),收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年。
    (清)秦武域:《闻见瓣香录》,《收于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徐继畲:《瀛寰志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清)姚明辉,《蒙古志》,(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
    (清)纳兰常安:《行国风土记》,收于《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拉施特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高华、史为民:《元上都》,(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党宝海:《蒙元驿站交通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德山、乌日娜、赵相璧:《蒙古族古代交通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
    (俄)波兹德涅耶夫著,张梦玲、郑德林等译:《蒙古及蒙古人》,(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
    黄鉴晖:《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黄鉴晖:《山西票号史料》,(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
    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年。
    卢明辉:《中俄边境贸易的起源与沿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米镇波:《清代西北边境地区中俄贸易》,(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日)寺田隆信著,张正明等译:《山西商人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日)小野和子著,李庆、张荣湄译:《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日)中村信:《蒙疆经济》,收于《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九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1983年。
    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 2009年。
    王之相、刘泽荣编译:《故宫俄文史料》,《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印,1964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1-3辑合订本,内部发行,1985年。
    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9辑,戏曲专辑,内部发行,1985年。
    张家口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张家口文史资料》第13辑,工商史专辑,内部发行,1985年。
    张正明:《晋商兴衰史》,(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0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户部档案:《帐局注册册》,宣统二年十月初一到局。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
    曹永年:《<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载《历史研究》1996年03期。
    陈德芝:《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载《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77年01期。
    高松凡:《历史上北京城市场变迁及其区位研究》,载《地理学报》,1989年02期。
    韩光辉:《论清代长城沿线外侧城镇的兴起》,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发展的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02期。
    廖声丰:《清代前期北方边疆地区的榷关》,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梁淼泰:《明代九边晌中的折银与粮草市场》,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03期。
    刘秉贤:《论清代蒙古市场的对俄开放过程》,载《黑龙江史志》,2007年12期。
    刘选民:《中俄早期贸易考》,载《燕京学报》,25期。
    (美)亨利?赛瑞斯:《明代的汉蒙贸易》,载《蒙古学信息》,1994年01期。
    祁美琴:《论清代长城边口贸易的时代特征》,载《清史研究》,2007年08期。
    乔志强、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略论》,载《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孙靖国:《明代宣府镇军屯情况简述》,载《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唐景绅:《明初军屯的发展及其制度的演变》,载《兰州大学学报》(杜会料学版),1982年03期。
    王爱平:《清代张家口城市功能发展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王继光、孙建军:《明代“九边”宣大防务区的形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2期。
    王继光、孙建军:《明代“九边”宣大军事防务区的形成》,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06期。
    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载《河南大学学报》(杜会料学版), 1997年02期。
    许檀、乔南:《清代的雁门关与塞北商城以雁门关碑刻为中心的考察》,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许檀:《清代后期晋商在张家口的经营活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许檀:《清代前期北方商城张家口的崛起》,载《北方论丛》,1998年05期。
    张萍:《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