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对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两地区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其主旨是要研究如何正确处理人和水资源的关系,如何合理认识和对待人在水资源利用中的地位问题。本文研究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研究人和水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和自然的冲突与互动;二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们在利用、分配水资源时的互动。三是对于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利用效率的诸方面因素进行探讨。
     全文共分五章,以太湖和关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明清时期的水环境与农业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从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来探讨人和水的关系。水资源的利用可以分为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太湖地区水资源丰富,因此该地区的农业用水基本是利用地表水资源,突出的表现形式为河渠灌溉和塘浦圩田的开发利用以及海塘的修筑。关中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总量不丰富,人们在利用地表水资源进行河渠灌溉的同时,还注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表现形式为凿井和利用泉水灌溉。不同的灌溉方式体现了人们在利用水资源时,根据不同的自然状况,因地制宜地采取利用方式,达到为农田灌溉服务的目的。
     第二章是研究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自然水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密切,自然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太湖地区是以水田作物为中心,关中地区以旱地作物为中心。不同的自然水环境也影响了地区耕作技术的差异,太湖地区水田耕作技术发达,关中地区则是旱地耕作技术完备。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也即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的垦殖,耕地面积的扩大又引起了自然水环境的变迁。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从制度层面考察人们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所谓制度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它改善人们在分配资源和争夺资源方面的紧张。它给出一个游戏规则或解决方案,来解决水资源的分配问题,使水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具体从对水资源的管理方略和水资源利用中的矛盾冲突与协调两个方面论述。
     第三章从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方略,来探讨在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人水关系和人人关系。农业水资源的管理主要分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农业用水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决定着水利工程发挥的效应,文章主要从水利工程的经营方式、维护管理以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明清时期太湖和关中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This Thesis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environ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Its main task is to investigate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water resourc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role that man act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e study is focus on the two different areas: Taihu and Guanzhong. The focal point of the study a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water which express the effect on each other,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man which express the effect on each other in using water resources,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ways of how to us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This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Its stud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aihu and Guanzhong and then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environ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1.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 water resources. There was plenty of water in Taihu area, so th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mainly depended on the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The staple ways were: irrigation by rivers and canals, 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ykes, sea wall. The water resources were not rich in Guanzhong area, so the agricultural water resources sourced of both the surfac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ground water resources. The chief ways were: irrigation by rivers and canals, well irrigation, spring water irrigation.
    2. This chapter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at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ater influenced the growing structure of the crops. The staple crop in Taihu area was rice. The staple crop in Guanzhong area was wheat.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ater had effect on the farming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areas.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at the leve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especially the reclaim and cultivate wasteland,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area could also lead to the changes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ater.
引文
(明) 王圻纂辑:《续文献通考》,万历三十年刻本。
    (清) 嵇璜、曹仁虎等撰:《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版。
    (清) 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
    (明) 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6月。
    (清) 贺长龄,魏源,《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4月。
    (明) 申时行等修:《明会典》,中华书局,1988年5月。
    《清会典事例》,据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影印,中华书局,1991年4月。
    (清)蔡厦元等纂:《钦定户部则例》,乾隆年间刻本。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
    《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3月。
    《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4月。
    《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3月。
    《明实录》,民国29年据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影印。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2月。
    《大清十朝圣训》,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0月。
    (清) 叶梦珠撰:《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
    (清) 黄汝成:《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3月。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书店,1985年。
    (清) 汪灏等撰:《广群芳谱》,同治七年刻本。
    (清) 杨岫:《知本提纲》,乾隆十二年刻,民国十二年补版印本,崇本斋藏版。
    (清) 卢坤:《秦疆治略》,道光七年刻本。
    (清) 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12月。
    (清) 顾组禹:《读史方舆纪要》,上海书店,1998年1月。
    (清) 顾震涛:《吴门表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 陈宏谋:《培远堂文檄》,道光十七年刻本。
    (清) 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郑州:中州古籍书店,1985年11月。
    (明) 邱浚:《大学衍义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 温纯:《温恭毅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明) 韩邦奇:《苑洛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清) 路德:《柽华馆文集》,光绪七年刊本。
    (清) 张原:《黄花集》,道光十九年刊本。
    (清) 康海:《康对山先生全集》,康熙五十一年马逸姿校刊本。
    (清) 吕:《续刻吕泾野先生文集》,道光十二年刊本。
    (清) 王志沂:《汉南游草》,道光七年刻本。
    (清) 孙彤撰:《关中水道记》,《丛书集成新编》,第九一册,《史地类》。
    (明) 伍余福著:《三吴水利论》,《丛书集成新编》,第九一册,《史地类》。
    (明) 归有光撰:《三吴水利录》,《丛书集成新编》,第九一册,《史地类》。
    (明) 归子宁述:《三吴水利附录》,《丛书集成新编》,第九一册,《史地类》。
    武同举纂:《再续行水金鉴》,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出版社印行。
    武同举纂:《淮系年表全编》,沈云龙主编:《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三辑,文海出版社印行。
    张江涛:《华山碑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历代引泾碑文集》,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版。
    渭南地区水利志编纂办公室:《渭南地区水利碑碣集注》(内部资料)。
    白尔恒、(法)蓝克利、魏丕信编著:《沟洫佚闻杂录》,中华书局,2003年4月。
    万国鼎校注,(宋)陈旉撰:《陈旉农书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年7月。
    王毓瑚校:《王祯农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11月。
    石声汉校注,(明)徐光启撰:《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
    陈恒力校释,王达参校、增订:《补农书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7月。
    马宗申校注:《授时通考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9月。
    马宗申校释:《营田辑要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9月。
    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第。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
    唐力行、王国平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明) 姚文灏编辑,汪家伦校注《浙西水利书校注》农业出版社出版,1984年12月。
    (明) 归有光《三吴水利录》,《丛书集成新编》第91册《史地类》
    (清) 金友理《太湖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清) 郑言绍辑《太湖备考续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清) 于成龙等修,张九徵、陈焯纂:康熙《江南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清) 尹继善、赵国麟修,黄之隽、章士凤纂:乾隆《江南通志》,乾隆元年刻本。(清) 薛应旂撰:嘉靖《浙江通志》,嘉靖四十年刻本。
    (清) 嵇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乾隆《浙江通志》,乾隆元年刻本。
    (明) 刘沂春修,徐守刚、潘士遴纂:崇祯《乌程县志》,崇祯十年刻本。
    (明) 卢熊纂修:洪武《苏州府志》,明洪武十二年刻本。
    (明) 王鏊等纂:正德《姑苏志》,正德元年刻本。
    (清) 雅尔哈善、傅椿等纂:乾隆《苏州府志》,乾隆十三年刻本。
    (清) 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民国)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国《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刻本。
    (明) 杨逢春修,方鹏纂:嘉靖《昆山县志》,嘉靖十七年刻本。
    (清) 张予介等修,顾登等纂:乾隆《昆山新阳合志》,乾隆十六年刻本。
    (清) 金吴澜、李福沂修,汪堃、朱成熙纂: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光绪六年刻本。
    (明) 刘应钶修,沈尧中等篆:万历《嘉兴府志》,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
    (明) 张恺纂:正德《常州府志续集》,正德八年刻本。
    (清) 于琨修,陈玉瑾纂:康熙《常州府志》,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清) 王其淦、吴康寿修,汤成烈等纂: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 阮升基修,宁楷纂:嘉庆《新修宜兴县志》,嘉庆二年刻本。
    (明) 钱肃乐修,张采纂:崇祯《太仓州志》,崇祯十五年刻本。
    (清) 王祖畲纂修:宣统《太仓州志》,民国八年刻本。
    (明) 莫旦纂:弘治《吴江志》,弘治元年刻本。
    (明) 曹一麟修,徐师曾等纂:嘉靖《吴江县志》,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清) 金福曾等修,熊其英等纂:光绪《吴江县续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 陈和志修,沈彤、倪师孟纂:乾隆《震泽县志》,乾隆十一年刻本。
    (明) 冯汝弼修,邓韨等纂:嘉靖《常熟县志》,嘉靖十八年刻本。
    (明) 龚立本纂:崇祯《常熟县志》,崇祯十二年刻本。
    (清) 王锦、杨继熊修,言如泗等纂:乾隆《常昭合志》,乾隆六十年刻本。
    (清) 郑钟祥、张瀛修,庞鸿文等纂:光绪《常昭合志稿》,光绪三十年刻本。
    (清) 高龙光修,朱霖纂:乾隆《镇江府志》,乾隆十五年刻本。
    (清) 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纂:光绪《丹徒县志》,光绪五年刻本。
    (清) 李景峄、陈鸿寿修,史炳、史津纂:嘉庆《溧阳县志》,嘉庆十八年刻本。
    (明) 韩浚等修:万历《嘉定县志》,万历三十三年刻本。
    (清) 程其珏等修:光绪《嘉定县志》,光绪六年重修,尊经阁藏版。
    (民国) 黄世祚等纂:民国《嘉定县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明) 栗祁修,唐枢纂:万历《湖州府志》,万历八年刻本。(清) 宗源瀚等修,周学濬等纂:同治《湖州府志》,同治十三年刻本。
    (明) 陈善等修:万历《杭州府志》,万历七年刻本。
    (清) 龚嘉倩修,光绪《杭州府志》,光绪二十四年刻本。
    (清) 严辰等纂修:光绪《桐乡县志》,光绪十三年刻本。
    (明) 顾清等修纂:正德《松江府志》,正德七年刻本。
    (明) 方岳贡修,陈继儒纂:崇祯《松江府志》,崇祯三年刻本。
    (清) 博润等修,姚光发等纂:光绪《松江府续志》,光绪九年刻本。
    (清) 李文耀修,谈起行、叶承纂:乾隆《上海县志》,乾隆十五年刻本。
    (民国) 吴馨等修,姚文枏等纂:民国《上海县续志》,民国七年刻本。
    (清) 金友理撰:《太湖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明) 赵锦修,张衮纂:嘉靖《江阴县志》,嘉靖二十六年刻本。
    (清) 卢思诚、冯寿镜修,季念诒、夏炜如纂:光绪《阴县志》,光绪四年刻本。
    (清) 裴大中、倪咸生修,秦缃业等纂: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光绪七年刻本。
    (明) 吕光洵:《三吴水利图考》,嘉靖四十年刻本。
    (清) 金鳌等纂修:乾隆《海宁县志》,乾隆三十年刻本。
    (民国) 许傅霈等原纂,朱锡恩等续纂:民国《海宁州志稿》,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清) 彭润章总修:《平湖县志》,光绪十二年刻本。
    (清) 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志余》,光绪二十二年刻本,钱塘丁氏嘉惠堂重刊。
    (清) 陶喣纂:光绪《周庄镇志》,光绪八年刻本。
    (清) 劳必达修,陈祖范等纂:雍正《昭文县志》,雍正九年刻本。
    (清) 沈藻采纂:《元和难亭志》,民国二十三年元和沈三益堂铅印本。
    (清) 孙阳顾纂,曹翠亭增纂:《儒林六郡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第11卷。
    (清) 金端表纂:《刘河镇记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第9卷。
    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编委会编:《中国西北稀见方志续集》,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印中心出版,1997年7月。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10月。
    (明) 李贤:《大明—统志》,明天顺刻本,三秦出版社,1990年2月。
    (明) 赵廷瑞修,马理纂:嘉靖《陕西通志》,嘉靖二十一年刻本,
    (明) 李思孝修、冯从吾等纂:万历《陕西通志》,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清) 贾汉复修、李楷纂:康熙《陕西通志》,康熙六年刻本。
    (清) 刘於义修、沈青崖纂:雍正《勅修陕西通志》,雍正十三年刻本,见于《西北稀见丛书文献》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10月。
    (民国) 杨虎城、邵力子、宋伯鲁、吴廷锡篆:《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二十三年线装本。(清) 王志沂辑:道光《陕西志辑要》,道光七年刻本。《泾惠渠志》 编写组:《泾惠渠志》三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清) 舒其绅修、严长明纂:《西安府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元) 李好文绘:《长安志图》,民国二十年长安县铅印本。
    (民国) 翁檉修,宋联奎纂: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二十五年刻本。
    (清) 江山秀修、师从德等纂、张枚增补:康熙《咸阳县志》,康熙四十四年增刻顺治本。
    (清) 臧应桐纂修:乾隆《咸阳县志》,乾隆十六年刻本。
    (民国) 刘安国修、吴廷锡、冯光裕纂:民国《重修咸阳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清) 黄家鼎修、陈大经、杨生芝纂:康熙《成宁县志》,康熙七年刻本。
    (明) 连应魁修、李锦纂:嘉靖《泾阳县志》,嘉靖二十六年刻本。
    (清) 葛晨纂修:乾隆《泾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清) 胡元焕修、蒋湘南纂:道光《泾阳县志》,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清) 刘懋官修,周斯忆篆:宣统《重修泾阳县志》,清宣统三年铅印本。
    (清) 顾声雷修、张埙纂:乾隆《兴平县志》,乾隆四十四年刻本。
    (明) 吕纂修:嘉靖《高陵县志》,光绪十年重刻本。
    (清) 程维雍修、白遇道纂:光绪《高陵县续志》,光绪十年刻本。
    (清) 李瀛修、温德嘉、焦之序纂:康熙《三原县志》,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清) 张象魏纂修:乾隆《三原县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清) 焦云龙修、贺瑞麟纂:光绪《三原县新志》,光绪六年刻本。
    (清) 杨仪修、王璋纂:乾隆《重修盩屋县志》,乾隆五十年刻本。
    (民国) 庞文中修、任肇新、路孝愉纂:民国《盩厔县志》,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清) 汪以诚纂修:乾隆《渭南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明) 刘璞修:万历《鄂县志》,万历间刻本。
    (清) 汪以诚修、孙景烈纂:乾隆《鄂县新志》,乾隆四十二年刻本。
    (民国) 强云程、赵葆真修、吴继祖纂:民国《重修鄂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清) 蒋骐昌修,孙星衍纂:乾隆《醴泉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民国) 张道芷、胡铭荃修,曹骥观纂:民国《续修醴泉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刻本。
    (清) 王朝爵、王灼修,孙星衍纂:乾隆《直隶邠州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
    (清) 拜斯呼朗纂修:雍正《重修陕西乾州志》,雍正四年刻本。
    (清) 周铭旂纂修:光绪《乾州志稿》,光绪十年刻本。
    (明) 刘九经纂,(清)陈超祚续修:万历《郿志》,明万历刻,清顺治康熙递修本。
    (清) 李带双修,张若纂:乾隆《郿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明) 李可久修,张光孝纂:隆庆《华州志》,光绪八年合刻华州志本。
    (民国) 郭涛修,顾耀离纂:民国《华县县志稿》,民国三十八年刻本。
    (清) 许起凤修,高登科纂:乾隆《宝鸡县志》,乾隆二十九年刻本。(明) 周易纂修:万历《重修凤翔府志》,万历五年刻本。
    (清) 达灵阿修,周方炯、高登科纂:乾隆《凤翔府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明) 王九畴修,张毓翰纂:万历《华阴县志》,万历四十二年刻本。
    (清) 陆维垣、许光基修,李天秀等纂:乾隆《华阴县志》,乾隆五十三年刻本。
    (清) 李体仁修,王学礼纂:光绪《蒲城县志》,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清) 袁文观纂修:乾隆《同官县志》,乾隆三十年刻本。
    (民国) 余正东修,黎锦熙纂:民国《同官县志》,民国三十三年刻本。
    (明) 张一英修,马樸纂:天启《同州志》,天启五年刻本。
    (清) 李恩继、文廉修,蒋湘南纂:咸丰《同州府志》,咸丰二年刻本。
    (清) 饶应祺修,马先登、王守恭纂:光绪《同州府续志》,光绪七年刻本。
    (清) 熊兆麟纂修:道光《大荔县志》,道光三十年刻本。
    (清) 席奉乾修,孙景烈纂:乾隆《郃阳县全志》,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清) 戴治修,洪亮吉、孙星衍纂:乾隆《澄城县志》,乾隆四十九年。
    (清) 付应奎修,钱坫等纂:乾隆《韩城县志》,乾隆四十九年。
    (民国) 赵本荫修,程仲昭纂:民国《韩城县续志》,民国十四年刻本。
    (明) 李廷宝修,乔世宁纂:嘉靖《耀州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清) 汪灏修,钟麟书纂:乾隆《续耀州志》,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清) 史传远纂修: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四十一年刻本。
    (民国) 邓长耀纂修:民国《临潼县志》,民国十一年刻本。
    (明) 刘兑修、孙丕扬纂:万历《富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重刻本。
    (清) 吴六鳌修、吴文铨纂:乾隆《富平县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清) 樊增样、刘锟修、谭麐纂:光绪《富平县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民国) 郝兆先修,牛兆濂纂:民国《续修蓝田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刻本。
    (德) 约阿希姆·拉德卡著,王国豫、付天海译:《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美)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美) R.科斯等:《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7次印刷。
    (美) 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美)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
    (美) 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9月。
    (美)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6月。
    (美)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6月。(美) 理查德·T。伊利、爱德华·W.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
    (英) R.J.约翰斯顿著:《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11月。
    (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6年1月。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10月。
    常云昆:《黄河断流与黄河水权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
    陈桦著:《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
    陈振汉:《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
    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86年4月。
    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樊惠芳:《农田水利学》,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1月。
    方行、经君健、魏金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2月。
    房仲甫、李二和:《中国水运史》,新华出版社,2003年1月。
    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
    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高王凌:《政府作用和角色问题的历史考察》,海洋出版社,2002年6月。
    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郭文韬等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何炼成主编:《中国发展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
    胡继连、葛颜祥、周玉玺:《水权市场与农用水资源配置研究——兼论水利设施产权及农田灌溉的组织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
    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1912—1937)——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12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6月。
    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
    蒋兆武:《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9月新1版。
    犁播编:《中国古农具发展史简编》,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2月。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5月。
    李建民主编:《农学概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年5月。
    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台湾)五南出版公司出版,2000年4月。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995年11月。
    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4月。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1911),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李永善,陈珍平:《农田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
    梁凤荣 《中国传统民法理念与规范》,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
    林红玲:《制度·经济效率·收入分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0月。
    刘伟:《中国水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刘文华、肖乾刚主编:《经济法律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刘子杨:《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6月。
    陆益龙:《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
    闵宗殿、董凯忱、陈文华编著:《中国农业技术发展简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4月。
    缪启愉编著:《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12月。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10月。
    彭雨新、张建民:《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陕西黄河小北干流志编篆委员会编:《陕西黄河小北干流志》,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盛洪:《为什么制度重要》,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史念海:《河山集》三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史念海:《河山集》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6月。
    唐启宇编著:《中国农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5月。
    唐启宇编著:《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4月。
    唐致卿:《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田培栋:《明清时代陕西社会经济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12月。
    王红谊、惠富平、王思明:《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2月。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2月。
    王元林:《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11月。
    王致中、魏丽英:《明清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1月。
    魏光奇:《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商务印书馆,2004年10月。
    吴宝华、刘庆山、吕锡强:《自然资源经济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吴文富等编著:《太湖流域气候资源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年9月。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水电出版社,1979年8月。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院:《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水电出版社,1989年1月。
    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3月。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
    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熊达成、郭涛编著:《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概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1版。
    许有鹏等:《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贵州人民出版社,
    薛平栓:《陕西历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10月。
    应廉耕、陈道;《以水为中心的华北农业》,北京大学出版部,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
    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9月。张仲礼著:《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7月。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12月。
    郑肇经:《农田水利学》,上海: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1952年8月。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
    郑肇经主编:《太湖水利技术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年1月第1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0年9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利》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2年3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87年5月。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编辑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12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农业历史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年12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水利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年3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12月。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选辑:《李仪祉全集》,中华丛书委员会,中华民国四十五年十二月印行。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编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陕西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中国文化通志·水利与交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03年8月。
    周魁一:《农田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周魁一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朱国宏:《人地关系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
    (日)川胜守:《明代江南水利政策的发展》,《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536-548页。(日) 斯波义信:《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系统》,《历史地理》第三辑,第139-151页。
    (日) 寺田隆信:《关于“乡绅”》,《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12-125页。
    卞利:《论明中叶至清前期乡里基层组织的变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4-38页。
    才惠莲;《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4第5期,第47-49页。
    曹国庆:《明代乡约推行的特点》,《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第17-24页。
    常云昆,韩锦绵:《中国水问题与水权制度》,《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第42-45页。
    钞晓鸿;《传统商人与区域社会的整合——以明清“陕西商人”与关中社会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105-114页。
    钞晓鸿:《清代汉水上游的水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1-19页。
    陈冬生:《明清山东种植结构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古今农业》,2001年第2期,第44-59页。
    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史》,1991年第3期,第30-36页。
    陈家其:《太湖农业区的形成历史与地理因素分析》,《中国农史》,1994年第1期,第58-65页。
    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文化生活和民俗》,《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第195-200页
    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流通与水运业的发展——从日用类书中商业书有关记载来研究明清江南的商品经济》,《浙江学刊》,1995年第1期,第31-37页。
    陈友兴:《论中国古代农耕制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第68-70页。
    程茂森:《古代引泾灌溉水利法规初探》,《人民黄河》,1991年第3期,第60-62页
    褚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的历史地理考察》,《历史地理》第八辑,第245-255页。
    丁晓蕾:《历史时期太湖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状况研究——以与水争田为中心》,《池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2期,第87-90页
    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52-60页。
    段自成:《略论清代乡约领导保甲的体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111-114页。
    段自成:《明清乡约的司法职能及其产生原因》,《史学集刊》,1999年第2期,第45-49页。段自成:《清代前期的乡约》,《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第13-16页。
    饭沼二郎著,董恺忱译:《古代旱农在世界农业史上的地位》,《平准学刊》编辑委员会编:《平准学刊》第五辑,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3月。第698-722页
    方木:《水神崇拜的末流——谈明清河员的迷信》,《四川水利》,1995年第2期,第49-50页。
    高寿仙:《制度创新与明清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读书》,1996年第5期,第123-129页。
    葛颜祥,胡继连:《不同水权制度下农户用水行为的比较研究》,《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2期,第31-33页。
    耿占军:《清代陕西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唐都学刊》,1992年第4期,第93-98页。
    郭春华:《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63-70页。
    郭涛:《从都江堰看中国的水利文明——为都江堰创建2250周年而作》,《中国水利》,1994年第2期
    韩国磐:《渠堰使和唐代水利灌溉的管理》,《求索》,1997年第4期,第109-111页。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地理环境与水权保障系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40-54页。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现探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9-125页。
    何凡能、田砚宇、葛全胜:《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第687-697页。
    胡庆钧:《从蓝田乡约到呈贡乡约》,《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41-45页。
    黄锡生:《论水权的概念和体系》,《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134-138页。
    佳宏伟:《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控制——以清代汉中府的堰渠水利为中心》,《史学月刊》,2005年第4期,第14-32页。
    姜文来,王华东:《水资源耦合价值研究》,《自然资源》,1995年第2期,第17-23页。
    蒋兆成:《论明代杭嘉湖的官田》,《杭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第118-126页。
    康欣平:《明清关中“奢侈”风气探析》,《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第18-19页
    李长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历史经验》,《中国农史》,1981年第1期,第53-58页。
    李刚,徐鲲:《明清时期陕西市镇的分布及其作用》,《华夏文化》,2000年第1期,第18-20页。
    李根蟠:《论明清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制约——与战国秦汉和唐宋时期的比较》,《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第155-161页。
    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第87-100页。李闽峰:《关于农业水权的几点认识》,《水利发展研究》,2003年第7期,第15-18页。
    李天顺,任志远,郭彩玲:《区域水资源利用与开发潜力研——以陕西关中灌区为例》,《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6期,第146-152页。
    李则怡:《从明清农业开发的负面影响看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第31-32页。
    李增高、李朝盈:《明代徐贞明与京畿地区的水利及稻作史话》,《北京农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80-83页。
    梁璐、田兵权:《关中风俗与地理环境》,《华夏文化》,2004年第4期,第43-45页。
    刘庸,丕国霞,祝青云:《农用水资源水权理论的探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25-28页。
    龙腾锐,姜文超:《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水科学进展》,2003年3月,第249-253页。
    鲁西奇:《论题: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手段与途径》,《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第34-43页。
    吕卓民:《明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农业考古》,1999年第1期,第180-184页。
    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期,第47-55页。
    吕卓民:《明代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与地域分布》,《中国农史》,2000年第1期,第57-66页。
    孟晋:《清代陕西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第37-40页。
    闵安成,张一平,任小川:《几种农作措施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西北农业学报》,2001年第4期,第85-89页。
    闵宗殿:《从方志记载看明清时期水稻的分布》,《学术研究·历史学》,1998年第8期,第4-10页。
    闵宗殿:《明清农书待访录》,《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4期,第366-376页。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古今农业》,2000年第4期,第9-14页。
    缪启愉:《太湖地区塘浦圩田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1期,第12-32页。
    潘清:《明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的阶段及其特点》,《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第29-35页。
    秦伯强等:《太湖地区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原因与管理》,《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第2期,第221-227页。
    桑亚戈:《从<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看清代中叶陕西省河渠水利的时空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2辑,第19-30页。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道德、权力与晋水水利系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4期。
    沈大军、陈传友、苏人琼:《水资源利用历史回顾及水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1995年第3期,第39-44页。
    宋新山、邓伟、闫百兴:《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对策》,《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8月,第1-5页
    汪家伦:《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中国农史》,1991年第2期,第92-99页。
    王达:《太湖地区历史上的城郊农业》,《平准学刊》编辑委员会编:《平准学刊》第五辑,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3月。第113-128页。
    王洪军:《唐代水利管理及其前后期兴修重心的转移》,《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第77-81页。
    王建革,陆建飞:《从人口负载量的变迁看黄土高原农业和社会发展的生态制约》,《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第77-84页。
    王建革,陆建飞:《华北平原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生态环境》,1998年第3期,第12-16页。
    王建革:《华北的农业生态与乡村社会——以惠民县孙家庙为例》,<古今农业》,1998年第3期,第37-49页。
    王建革:《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第99-110页。
    王建革:《近代华北的耕作制度及其生态与社会适应》,《古今农业》,2001年第4期,第50-59页。
    王建革:《人口、制度、与乡村生态环境的变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40-45页。
    王建革:《小农与环境——以生态系统的观点透视传统农业生产的历史过程》,《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第83-93页。
    王培华:《明清华北西北旱地用水理论与实践及其借鉴价值》,《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第133-136页。
    王培华:《清代滏阳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分配与利用》,《清史研究》,2002年第4期,第70-75页。
    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利纷争及其原因——黑河、石羊河流域水利纠纷的个案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78-82页。
    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水利制度的个案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91-98页。
    王培华:《水资源再分配与西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元《长安志图》所载泾渠“用水则例”的启示》,《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5期,第47-51页。
    王培华:《元明清时期西北水利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第120-124页。
    王日根:《论明清乡约属性与职能的变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69-76页。
    王绍武:《近千年我国冬夏温度的变化》,《气象》,第16卷第6期,第15-20页。
    王社教:《明代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缺粮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期,第117-132页。
    王双怀:《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5-13页。
    王思明:《条件与约束:资源、技术、制度与文化——关于农业发展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中国农史》,1998年第1期,第73-80页。
    王思明:《诱发性技术变迁——谈明清以来的农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第52-57页。
    王思明:《制度创新与农业发展》,《古今农业》,2004年第1期,第6-11页。
    王先明,尤永斌:《略论晚清乡村社会教化体系的历史变迁》,《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第105-113页,
    王翔:《论明清江南社会的结构性变迁》,《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第141-148页
    王毓瑚:《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水和历史上的农田水利问题》,<中国农史》,1981年第1期,第42-52页。
    吴琦:《漕运与古代农田水利》,《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第11-17页。
    吴滔《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第54-61页。
    夏维中:《对明中后期苏州地区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反思》,《中国农史》,1996年第2期,第49-58页
    萧正洪《历史时期关中地区农田灌溉中的水权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第48-64页。
    谢长法:《乡约及其社会教化》,《史学集刊》,1996年第3期,第53-58页。
    谢继华:《清代都江堰区水费探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第45-47页。
    行龙《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第6期。
    熊元斌:《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的经营与管理》,《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第84-92页。熊元斌:《清代浙江地区水利纠纷及其解决的办法》,《中国农史》,1988年第3期,第48-67页。
    徐雁,王慧棋:《对“水权”问题的几点认识》,《水利经济》,2002年3月,第25-27页。
    许启贤:《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第44-49页。
    薛惠峰,岳亮:《人水关系历史渊源研究》,《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第1期,第62-66页。
    颜玉怀,樊志民:《<秦疆治略>中所见清末陕西农业》,《中国农史》,1995年第4期,第69-75页。
    颜元亮:《清代黄河的管理》,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电力科学院:《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12月,第313-320页。
    杨彦明:《科罗拉多河水权分配的启示》,《水利发展研究》,2004年9月,第46-49页。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中国农史》,2003年第4期,第102-111页。
    叶建华:《论清代浙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塘江坝的修建工程》,《浙江学刊》,1998年第6期,第112-118页。
    叶依能:《明清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平准学刊》编辑委员会编:《平准学刊》第四辑,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2月。第391-418页。
    伊斯梅尔·斯拉格丁:《水资源管理:为了稳定不变的未来采取的一个新政策》,《水利水电快报》,1995年第21期,第22-26页。
    尹玲玲:《明代杭嘉湖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农史》,2002年第2期,第44-50页。
    尹玲玲:《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以苏州、松江、常州为例》,《古今农业》,2004年第2期,第28-35页。
    于沪宁:《以水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研究——悼念黄秉维先生逝世一周年》,《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1期,第6-16页。
    张芳:《宁、镇、扬地区历史上的塘坝水利》,《中国农史》,1994年第2期,第32-42页。
    张芳:《宋元至近代北方的农田水利和水稻种植》,《中国农史》,1992年第1期,第50-58页。
    张芳:《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农史》,2004年第1期,第10-18页。
    张芳:《中国古代的井灌》,《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第73-82页。
    张骅:《古代典籍与古代水利》,《海河水利》,2001年第6期,第5-9页。
    张建民:《传统方志中农田水利资料利用琐议——以江西省为例》,《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第65-71页。
    张建民:《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第99-111页。张建民:《论明清时期的水资源利用》,《江汉论坛》,1995年第3期,第39-43页。
    张建民:《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以长江流域为中心》,《中国农史》,1994年第2期。第42-54页。
    张俊峰:《明清以来晋水流域之水案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第35-44页。
    张俊峰:《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5-9页。
    张明新:《乡规民约存在形态刍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58-66页。
    张汝翼:《明清广利渠的管理》,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电力科学院:《水利史研究室五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12月,第293-305页。
    张维宸、刘建芬、张春花:《西部大开发与我国水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对策》,《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0年第4期,第67-72页。
    张晓虹,郑召利:《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9-44页。
    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民间信仰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1期,第185-215页。
    张晓虹:《明清时期陕西岁时民俗的区域差异》,《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第209-220页。
    张鑫,蔡焕杰,张文洲,周燕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与反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65-69页。
    张中秋:《乡约的诸属性及其文化原理认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71-77页。
    赵冈:《人口、垦殖与生态环境》,《中国农史》,1996年第1期,第56-66页。
    赵全鹏:《明代漕运与江南重赋》,《历史教学问题》,1995年第2期,第61-63页。
    郑振满《明清福建沿海农田水利制度与乡族组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钟年:《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3期,第90-99页。
    周魁一:《我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水利学报》,1988年第5期,第26-36页
    周魁一:《中国古代水资源税初探》,《中国农史》,2003年第3期,第40-45页。
    周魁一《水部式与唐代农田水利管理》,《历史地理》第四辑,第88-101页。
    周翔鹤,米红:《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和粮食生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59-64页。
    朱淑枝,吴能全:《论水权的起源及其管理》,《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第20-25页。朱永忠、徐朝辉、周向东:《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水利经济》,1995年第5期,第45-48页。
    邹逸麟:《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以黄河流域为例》,《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47-5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