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本原之思:身份认同与犹太文化—德里达解构论管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基本问题是探讨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独特问题与方法,即“本原之思”思什么?“本原之思”如何思?这两个问题的索解,又可以细化为如下四个问题:德里达为什么思该问题?前人如何思该问题?德里达如何思该问题?德里达为什么如此思该问题?
     参照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本文认为,本原的初义是“原本”,而“原本”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最早就是“本质”,从此以后又衍生出“本体”、“本源”、“开端”、“起源”等内涵和说法(第一章第二节),但其“本质”含义依然被保留在历代思想者或文论学家的议题之中。而作为本论题研究对象的德里达更是直接将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定义为“逻各斯中心主义”,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德里达的理解中就是形而上学或者说形而上学的替身:二元对立。这是德里达解构一切事物的开始。
     那么,德里达为什么要思考该问题呢?以往的研究倾向于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尤其是法国社会现实、历史语境、思想潮流中去为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寻找一个“背景”,这些无疑都很重要,但是本文认为还存在着一个同样重要而且可能的路径,那就是从德里达的自我认同或身份认同中去理解解构理论的产生的深层动机,可以说身份认同(危机)是德里达解构理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当然“身份认同”观念或认同焦虑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许多思想者或理论家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本文从德里达童年经历、生活遭际和犹太身份等方面进行了文本阐释和疏证研究,认为身份认同与“本原之思”之间存在着相似或相通的方面。
     至于如何思考本原问题,本文又将其分解为两个小问题,第一:前人如何思考该问题?第二:德里达如何思考该问题?本文首先从作为德里达思想资源之一的海德格尔身上进行了探源和梳理。论文围绕海德格尔前期.“本原之思”和后期“本原之思”的“路径”进行了回溯式研究,认为海德格尔的“语(字)源主义”和“返回路径”对德里达的解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德里达后来在阐释自我思想的时候反复强调海德格尔在其思想中的酵母作用的原因所在。
     那么,德里达又是如何思考该问题的呢?本文从“本原”(反题)和“本原”(正题)两个方面,也即前者主要围绕胡塞尔现象、列维一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和福柯的疯癫书写展开,认为在以上所述理论家的思想中,二元对立只是表象,差异才是实质。对于后者,本文认为德里达主要是围绕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和卢梭的补充思想展开的,在这其中,德里达创造性地提出了“延异”、“补充”、“播撒”、“增补”等家族相似性概念,这是德里达解构理论中最具有创新性价值的内容。
     在学界集中关注的“德里达解构理论性质判定”这一问题上,本文采取了还原解构的视角,将解构“本原”和本原解构相互照应,认为延异是解构的基本义,延异可以本理解为“拖延的本原”或“本原的拖延”,虽然“基本义”和德里达之前极力反对和批判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相左,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为了实现认识实践,我们都不免落于某种认知模式或范式的境地——盲视与洞见并存。本文通过对德里达大量著作的梳理,回归到德里达科技伦理思想的维度上,认为德里达解构“意义”的目的是取消中心价值和终极意义,但这一点上,本人认为这种“中心价值”和“终极意义”并不是针对信仰层面和人类普世价值层面而言的,而是对于人类现实社会中某些“盲视”下“洞见”的揭露和“洞见”中“盲视”的解构。由此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从犹太文化视角,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德里达犹太文化的身份表层,而是深入德里达“延异一他者思维”、“言物关系”以及“界限哲学”等三个方面,考察了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原本”,认为德里达解构理论是犹太文化孕育的产物,德里达解构理论其实质是用犹太文化资源来解读或“解一结构”希腊文化的一次尝试。
     本文结论是,德里达解构理论的问题意识是对“本原问题”的思考,而对该问题思考的原初动力在于德里达内心深处的“身份认同”,这也是他一生为什么对“一致性”问题感到怀疑的内在原因,而德里达对“本原问题”的思考和解构,很大程度上是犹太文化资源的“希腊语境”借用。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problem is to discus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of unique problem and the method,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some extent a solution to that problem through a systematic elaboration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giving a answer to what is the meaning of arches and how to think about arches.
     There are totally four parts of this dissertation:why does Derrida reflect on this question? How do the predecessor consider on this question? How does Derrida reflect on this question? And why does Derrida reflect on this question in his wa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Aristotle,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meaning of 'origins' is 'original' which means essence at the very beginning and derived from the originality there are some meaning:ontology, source, beginning, and origins. However the basic meaning 'essence' is still kept in the different issues of ideologist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Derrida makes Logo-centrism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western culture, which means a substitute of metaphysics:binary oppositions. And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In most academic researches, a lot of researchers are likely to concentrate on social realities, historic contexts, and different sorts of ideological trends to give answers to the problem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But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we are suppo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from the point view of Identity, which is the internal force for the theory of Derrida.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periences as a child and growing-up and his Jewish identity, the dissertation is trying to give a demonstration for Derrida's theory problem.
     And there are two divisions on how to reflect on 'origins'. Firstly, how do the predecessors think about this question? Secondly, how does Derrida reflect on this question? I put the one of the thinking resources, Heidegger's thoughts, as the beginning of my illust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Heidegger's Etymologism and return current paths play an 'Inhitory Effect' role in Derrida's theory.
     For the former, the demonstration is surrounded by Husserl's Phenomenology, Levi-Strauss' Structure and Foucault's "Insanity" writing to illustrate that Binary Oppositions are superficial and differentiation is the essence. For the latter, my demonstration is surrounded by Saussure's General Linguistics、Levinas's Other and Rousseau's Supplement, which has the innovative value in Derrida's theory. At the point of evaluating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this dissertation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ng deconstructionism, contrasting deconstructing origins with original deconstruction, and considers differance-other is the basis of deconstruction. Differance-other can be understood delaying the origin or the original delay. For realizing cognition, we have to acknowledge that we fall into a kind of recognitive mode or paradigm that erroneous and insight coexists. This dissertation returns to the dimension of Derrida's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siders the goal of deconstruction is cancelling central value and ultimate meaning. I think all these are not against belief and universal value, but deconstruct insight in the erroneous and erroneous in the insight in social reality.
     My methodology is picking up the original view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ism. And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purpose of deconstruction is to cancel central value and ultimate meaning. And from the view of Jewish culture, make an exact examination on "differance-other"、"language--object"and"Philosophy of the limit", to show that the essence of de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is question is the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 of origins, which causes he always doubt about 'consistency' in all his life. And the essence of his deconstruction of Derrida is some kind of using the resources of Jewish culture in Greek context.
引文
1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1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53-154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7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2 当然,在德里达之前的尼采哲学中也有这样的区分,尼采对“起源” (本原)(Ursprung)的理解也是伴随着“出现”、“出身”、“来源”、“诞生”和神秘的形而上学等含义的,对于后者,尼采认为它属于“一种发明、一种戏法、一种把戏、一种秘方”。见:[法]福柯: 《尼采、谱系学、历史学》,《尼采在西方一解读尼采》,刘小枫、倪为国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280-281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1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3-34页。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 《古希腊罗马哲学——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9页。
    5 [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1页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1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2 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页。
    3 [美]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郭小平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第20页。
    4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页。
    1 陈嘉明: 《康德哲学的基础主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4年3期。
    2 [德]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7页。
    3 [德]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9页。
    4 格尔文:《从尼采到海德格尔》,《尼采在西方一解读尼采》,刘小枫、倪为国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30页。
    5 [法]福柯: 《尼采、谱系学、历史学》,《尼采在西方一解读尼采》,刘小枫、倪为国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2页。
    6 [德]海德格尔: 《路标》,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古希腊罗马哲学——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页。
    2 [美]R·伯恩斯坦: 《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转引自王治河: 《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3 苏宏斌: 《文学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6-77页。
    4 杨乃乔: 《解构的阐释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诗学及其解构主义阐释学思想》,载赵敏俐主编: 《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2002年,第290页。
    5 注:本文认为“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虽然貌似立场相反针锋相对,但此“本质主义”(前)非彼“本质主义”(后),此“基础主义”(前)也非彼“基础主义”(后),因为“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相信本质决定论和基点决定论,虽然也有批判的空间,但都相信本质和基础的存在;而后者“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都对所谓的“本质”和“基础”做出了彻底的否定,认为不存在所谓什么的“本质”和“基础”。学者南帆就认为,“难道那些反本质主义分子真的要把《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这些经典与流行歌曲或者博客里的口水战混为一谈吗?……..根据我的观察,一百棵松树或者五十辆汽车之间的确存在某些独特的共同之处,更为复杂一些,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著作或者李白、杜甫、王国维的七言诗之间也可以找到某些仅有的公约数。如果这些共同之处或者公约数有效地代表了松树、汽车、理论著作或者七言诗的基本品质,理论家倾向于称之为‘本质’。古往今来,许多理论家孜孜不倦地搜索各种‘本质’,‘本质’是打开大千世界的钥匙……坚信他们热衷于追求‘本质’决不是酒足饭饱之后的无事生非”。见:南帆: 《关系与结构》,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版,第4页。
    1 本部分内容参考方向红: 《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起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8页: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2页。
    2 注:“是”加双删除线,表示三种含义:肯定式的存在“是本原”、半否定式的存在“不是本原”、全否定式的“不存在”本原。德里达也有类似说法,不过德里达是用“X”号表示,德里达说“这个‘X’号并非简单的否定符号,这种涂改是一个时代的最终文字。在场的先验所指隐没在划痕之下而又保留了可读性,符号该奶奶本身被涂改而又易于阅读,遭到破坏而又清晰可辨。这种最终文字也是最初文字,因为它能给存在-神学、给在场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划界”。见:[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页。
    1 杜小真:《在记忆和遗忘下面是生活》,《万象》2001年3期,第27页。
    2 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起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38页。
    3 [法]雅克·德里达著, 《多重立场》,佘碧平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5页。
    4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5 胡塞尔学术生涯的四个方面的追求:1、严格科学的理想;2、力促追溯根源(哲学上的彻底精神)
    3、彻底自律的精神气质;4、一切奇迹中的奇迹:主体性。见:[美]H.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23页:或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69页。
    6 [法]雅克·德里达著, 《多重立场》,佘碧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页。
    7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74
    1 [法]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26-127页。
    2 [美]赛义德:《文化与体制之间的批评》,《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3 参考http://preletur.standford.edu/Ietures/derriad/index.tml。
    4 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1 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页。
    2 陆扬: 《德里达的幽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代序”4页。
    3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一巴黎》,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4 主要原因在于2001年德里达在中国学界的讲座以及之后解构主义主将希利斯·米勒在中国前后三次(1998年、2001年、2004年)的推广作用。
    1 [美]罗蒂: 《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76页。
    2 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3 [法]德里达: 《德里达关于现象学的谈话》.杜小真译,1999-07-06法兰西文化广播节目,见:http://www.xici.net/d2577022.htm;
    4 江风扬: 《形式的形式》,复旦大学1998年西方哲学专业现代西方哲学方向博士论文“第一章第三节:符号是表象还是书写”,指导教师:俞金吾教授;周荣胜:《文字场景:论德里达的文字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6页。
    5 [法]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1页。
    6 陈晓明:《解构与一种小说叙事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年文艺学博士论文“第一章:拆除在场”,指导教师:钱中文教授。
    7 张沛:《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英语语言文学西方文论方向博士论文"Part I Decentering of the Convention",指导教师:郑敏教授;又见袁先来:《德里达诗学研究》,东北师 范大学2006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第一章德里达对逻格斯诗学之哲学基础的批判”,指导教师:刘建军,或袁先来: 《德里达诗学与西方文化传统》,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7页。
    1 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起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8页;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2页;王庆丰:《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俞宣孟:《解构与本体论——记德里达在上海社科院的讲演》, 《世界哲学》2005年2期。
    3 陆扬: 《论德里达解构理论》,复旦大学1988年文艺学专业西方文艺批评方向博士论文第一章第二节“原型文字”和第三章第二节“卢梭与补充”,指导教师:蒋孔阳。
    4 尚杰: 《哲学的衰落与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西方哲学专业法国哲学方向博士论文“第一章第五节弗洛伊德:梦中的图画”,指导教师:王玖兴。
    5 陈晓明: 《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6 李振: 《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49页;徐柯认为“解构论是在包括结构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精神分析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在内的西方哲学终结的背景下诞生的。”见徐柯:《解构论及其与西方文论的渊源关系》,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文艺学专业外国文学方向博士论文“第一章:解构渊源论”,指导教师:章安祺。
    7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43
    8 [法]德里达: 《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1 陆扬: 《论德里达解构理论》,复旦大学1988年文艺学专业西方文艺批评方向博士论文。章燕认为“解构主义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语音中心论,从而解构了结构主义的认识论”,见章燕:《Language and Epistemology》,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西方文论方向博士论文.又见:马驰:《叛逆的谋杀者——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述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9页;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86页;郑敏:《结构一解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页;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33-239页: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5页。
    2 陈晓明: 《批评的旷野》,花城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3 [美]乔纳森·卡勒: 《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1 陈晓明: 《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2-273页;在其早年的博士论文中,陈晓明将之分为四个章节,认为“一、颠倒等级:秩序的崩溃;二、对立与转换:话语的多重变奏;三、隐秘的对立:男性/女性;四、僭妄的颠倒:真实与虚构”;参见陈晓明;《解构与一种小说叙事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年文艺学博士论文“第三章:颠倒等级:拆除在场的解构策略”,指导教师:钱中文教授。
    2 胡继华: 《启示经典无限可能的未来——德里达与解构批评》,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24-29页。
    3 徐友渔、尚杰: 《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218—222页;又见尚杰: 《哲学的衰落与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西方哲学专业法国哲学方向博士论文“第二章:德里达:一种哲学模式的消解”,指导教师:王玖兴。
    4 章燕: 《语言与认识论》*[Language and Epistemology],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西方文论方向博士论文“摘要”,指导教师:郑敏。
    5 李振: 《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1页;其早期的博士论文更有详细说明,认为“文本的解构逻辑或解构的文本逻辑就是解构的逻辑。它具有嫁接、重复和播撒的特征,使文本并置或互置起来,将既定的文本结构加以分解,通过多重文本的碎片对比和连接,取消人们对稳定结构寻求和诉求的充分合法性和自然性”。“解构主义…..善于立足于边缘对各种神圣文本进行无情的拆解,并试图通过这种拆解达到一种‘解构的自由’。见李振.:《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复旦大学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论文“第二章第一节:解构的逻辑”,指导教师:金顺尧。
    6 陆扬:《解构主义批评简述》,《学术月刊》1988年02期,第16-22页;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9—200页;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起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徐友渔、尚杰:‘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第223页;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62页;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4-25页;叶秀山:《意义世界的埋葬——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3期。
    1 [法]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2 [法]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3 李振: 《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
    4 [法]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5 刘晔骁认为马克思思想是通过黑格尔理性传统和精神本体论而实现的,所以马克思精神也是以黑格尔体系中的精神鬼魂的幽灵的存在的,因此德里达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既应该坚持终极理想,又应该超越实体本体论的无限循环,在异质性时间生存中承担起哲学承诺的伦理追求”。见刘哗骁:《异质性时间论与解构主义的马克思遗产继承策略》,吉林大学2006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论文“第一章第一节 马克思遗产继承中异质性主题的提出动因”。
    6 何玉国: 《谁人不识雅克君》, 《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2期。
    1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2 陆扬: 《论德里达解构理论》,复旦大学1988年文艺学专业西方文艺批评方向博士论文“摘要”,指导教师:蒋孔阳。
    3 陈晓明: 《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3页。
    4 [法]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11页。
    5 尚杰: 《哲学的衰落与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西方哲学专业法国哲学方向博士论文“下篇超越解构主义:回归哲学第一章解构主义的历史位置(二)告别传统后的哲学文化(3)解构一后现代文化中的“辩证法””,指导教师:王玖兴。
    6 孟宪清:《德里达哲学解构论及其超越》,南开大学200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社会哲学方向博士论文“第四章解构主义潜在的本体论特点及其超越”,指导教师:杨桂华。
    7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4-15页。
    1 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京华出版社2005年,第83-84页。
    2 徐珂: 《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综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3 Jacques Derridat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 and London: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77
    4 尚杰:《哲学的衰落与复兴》,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西方哲学专业法国哲学方向博士论文“下篇第三章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兼评解构主义文字学与汉字文化的关系”,指导教师:王玖兴;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6年,第31页.
    5 周荣胜: 《文字场景:论德里达的文字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陆扬也表达了相似观点,参见:陆扬: 《德里达的幽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8-41页。
    1 蔡祥元: 《从内心独白看德里达对胡塞尔思想的解构》, 《浙江学刊》2006年6期。
    2 J. Claude Evans, Strategies of Deconstruction:Derrida and the myth of the voic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1991, p.183
    3 钱捷《vouloir-dire创意还是误读》, 《哲学研究》1998年2期。
    4 倪梁康: 《德里达的草率》, 《南方周末》2003年11月27日。
    5 张祥龙: 《从现象学道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7页。
    6 陈晓明: 《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7 肖锦龙: 《意犹未尽》, 《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
    8 陈晓明: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9 陆扬: 《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1996年,第256-262页。
    10 张祥龙: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11 邓绍秋: 《诗化哲学与诗化宗教---德里达和禅宗美学思想》, 《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1期。
    1 曾艳兵: 《解构主义与中国的解构意识》, 《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3期。
    2 王兴文: 《德里达文学理论批评在中国的变异》, 《阴山学刊》2009年3期。
    3 袁峰: 《根本的综通——解构遭遇昆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281-350页.
    4 诸如:尚杰在博士论文《哲学的衰落与复兴》(1994)的基础上先后写出《德里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和《精神的分裂》(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等书,前者增加了对德里达传记性的描述,后者增添了“德里达2001中国行”在学界引起的新论争;陆扬在博士论文‘论德里达解构理论》(1988)的基础上先后写出了《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三联书店2000)、《德里达的幽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除了《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侧重于将之与福柯比较研究之外,其它著作基本上是原有博士论文的翻版(见“跋”,陆扬:‘德里达的幽灵》);再如陈晓明新著‘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和《现代性的幻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认知和其20年前在《解构与一种小说叙事方法》(1990)的理解基本上一致,溢出的部分在于德里达80年代以后对于政治、民主的解构思想[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页]:袁先来2010年出版的《德里达诗学与西方文化传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基本上是其2006年博士论文《德里达诗学研究》的“改头换面”;这中间研究成果呈现方式比较独特的要属郑敏,郑在1998年出版了《诗歌与哲学是近邻:结构-解构诗论》,是一本对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侧重于心理学解读的著作,但其指导的多届有关德里达及其解构理论的博士生论文中,大多是对其著作中观点的某一部分的延伸思考和进一步补充[在已经查阅的博士论文中,张沛《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开拓》、章燕:《Language and Epistemology》、白艳霞《解构》(北京师范大学1996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诗歌及文艺理论方向博士论文:萧莎《解构主义——从语言观到文学批评》(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西方文论方向博士论文;李永毅:《解构主义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西方文论方向博士论文)等五篇博士论文,基本上都论述和涉及了德里达解构主义思想的缘起以及解构策略,认为解构主义思想是对结构主义的反驳,是后现代主义方法论危机的结果,其基本策略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以及对在场主义哲学的否定,观点和郑原著类似。]
    1 Douglas l. Donkel,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ce in Heidegger and Derrida,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1992.p.3.
    2 Beckett, Derrida and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Asja Szafranie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Jacques Derrida:critical assese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 edites by Zeynep Direk and Leonard Lawlor, London and New York2002; JohnD.Caputo:The prayers and tears of Jacques Derrida:religion without religion,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Derria and Phenomenology, edited by Wiliam R. McKenna and J.Claude Evans,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1995.
    3 The young Derrida and French philosophy,1945-1968 Edward Baring.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Reconsidering difference:Nancy, Derrida, Levinas, and Deleuze Author May, Todd,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In the margins of deconstruction:Jewish conceptions of ethics in Emmanuel Levinas and Jacques Derrida, Srajek, Martin C.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Chantal Mouffe, "De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sm",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6.
    4 Martin C.Srjek, in the Margin of deconstruction:Jewish conceptions of ethics in emmanuel Levinas and Jacques Derrida, Dordrechte boston 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5 Simon Critchley, the ethics of deconstruction:Derrida and Levinas,Edinbru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1 [法]弗朗索瓦·于连:《道德奠基》,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1 [丹麦]丹·萨哈维: 《<逻辑研究>中的形而上学中立性》,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2 Hartman, Geoffrey H. Saving the text.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1, p.17
    3 [日]高桥哲哉: 《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页。
    4 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261页。
    5 [英]克里斯蒂娜-豪威尔斯著: 《德里达》,张颖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
    6 Simon Crichley, the Ethics of Deconstniction, Oxford Blackwell,1992.
    7 "Derrida's ethical return "in:working through Derrida, Gary Madison and Evanston:northweste university press 1993.
    8 陈晓明: 《解构的伦理面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 《河北学刊》2007年4期。
    1 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 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p.65.
    2 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 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p.]23.
    1 [法]德里达:《德里达谈现象学》,张宁译, 《哲学译丛》,2001年3期,第26-30页。
    1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2 [英]波普尔: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3 [丹]基尔克郭尔: 《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5页。
    1 [美]斯蒂芬·哈恩: 《德里达》,吴琼译,中华书局2003年,第34页。
    2 罗如春: 《身份认同问题三论》,钱中文主编: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293页。
    3 [日]高桥哲哉: 《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页。
    1 Derrida, the problem of Genesis in Husserl's philosoph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XIV.
    2 [法]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访谈代序”第5页。
    3 胡继华: 《苦难意识与浪子情怀——试探德里达解构哲学的精神气质》, 《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5期。
    4 B·G·张: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与德里达的解构学》, 《哲学译丛》1990年3期。
    1 [法]德里达: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页。
    2 [法]德里达: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3 方生: 《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8-189页。
    4 方生: 《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1 [法]德里达: 《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夏可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2 [美]斯蒂芬·哈恩: 《德里达》,吴琼译,中华书局2003年,第27页。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p.280.
    1 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 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p.124.
    2 Spivak, G. C. "lives" Confessions of Critics, ed. H. Aram Veeser. New York:Routledge.1996. p.211.
    3 [美]艾利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叶丽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1 [美]斯蒂芬·哈恩: 《德里达》,吴琼译,中华书局2003年,第29页。
    2 [法]福柯: 《尼采、谱系学、历史学》,《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刘小枫、倪为国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5-286页。
    1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雅克·德里达与伊莉莎白·卢迪内斯库对话录》,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249页。
    2 [日]高桥哲哉:《德里达:解构》,王欣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6页。
    3 [法]德里达: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页。
    4 [美]斯蒂芬·哈恩: 《德里达》,吴琼译,中华书局2003年,第35页。
    1 李振:《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导言”第1页。
    2 [法]陈力川: 《德里达的最后一课》,载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中法文化年专号),三联书店2005年,第63页。
    3 [法]德里达: 《论好客》,贾江鸿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1 Jacques Derrida, Of Hospitali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92.
    2 Jacques Derrida, Disseminations,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1, "xvi".
    3 [美]玛丽安-霍布森: 《可翻译性和可概括性》,陈喜贵译,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37-339页。
    4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p3-5.
    1 Jacques Derrida, A taste for the secret, translated by Giacomo Donis,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1.p.38.
    2 Jacques Derrida, A taste for the secret, translated by Giacomo Donis,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1. p.36.
    3 Jacques Derrida, A taste for the secret, translated by Giacomo Donis,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1. p.38.
    4 Jacques Derrida, 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 translated Patrick Mens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2.
    5 [日]高桥哲哉: 《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9-10页。
    1 Jacques Derrida, 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 translated Patrick Mens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40.
    2 德里达说:“(选择某一个词语作为解构的着眼点)毫无疑问,这类活动的确吸引我,并诱使我从日常语言中挑出一个词,使之承担一些类似哲学概念的工作,并由此激发起重构哲学话语框架的活动。我对此确实有兴趣……但我又限制,这一活动。”见《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第17页。
    1 阿尔托:即安托南·阿尔托(1896-1948),法国演员、诗人、戏剧理论家。受象征主义和东方戏剧中非语言成分的影响,形成了“残忍戏剧”的理论,并发表了《残忍戏剧宣言》(1932)。主张把戏剧比作瘟疫,经受它的残忍之后,观众得以超越,其理论思想对热内、尤奈斯库等人的荒诞派戏剧有重大影响。由于其本人反理性反人本主义,德里达曾言他的批评“撼动了整个西方历史”。见德里达:《被劫持的言语》, 《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
    2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1 汪民安: 《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2页。
    2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3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4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02页。
    1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98页。
    3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09页。
    4 [英]特里·伊格尔顿: 《文学原理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5 单继刚:《剑桥事件:权力、学科、文体》,《世界哲学》2005年2期。
    1 [法]雅克·德里达: 《解构与思想的未来》,第48页。
    2 Kamuf Peggy, a Derrida Reader:Between The Blind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72.
    3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动激动”,《南方周末》2004年10月21日第1080期“文化”版.
    1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5页。
    2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12页。
    1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3-94页。
    2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6页。
    3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页。
    1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页。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3页。
    3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15页。
    1 张公善: 《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7页。
    3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页。
    4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6页。
    1 其实是按顺序的笛卡尔、康德、亚里士多德,但对于后者亚里士多德的“解蔽”工作主要是从其有关时间的思想入手的。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9页。
    1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64-365页。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2页。
    1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4页。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5页。
    3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5-36
    1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页。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8页。
    3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9页。
    1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0页。
    2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3页。
    3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1页。
    1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2页。
    1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4-45页。
    2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7页。
    3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8页。
    4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4页。
    5 [德]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 《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6 张祥龙: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页。
    1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0页。
    2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4页。
    3 [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0页。
    4 [德]尼采:《曙光》,田立年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5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10页。
    6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页。
    1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93-94页。
    1 [德]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3页。
    2 [德]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94页。
    1 [德]海德格尔: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7-128页。
    2 [德]海德格尔: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8页。
    3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页。
    4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页。
    1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2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4页。
    3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4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6页。
    5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58页。
    1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6页。
    2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页。
    3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页。
    4 [德]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7页。
    1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8页。
    2 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20页。
    3 [德]比梅尔: 《海德格尔》,刘鑫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页.
    1 [德]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德]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 [德]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13页。
    2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 [德]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9页。
    1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2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3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4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5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6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2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3 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4 彭富春: 《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期。
    1 肖娅曼: 《语源观的词预设——西方语言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1期。
    1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2 [德]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1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33页。
    3 [德]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1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4 [德]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1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5 沈语冰: 《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6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0-81页。
    1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8页。
    2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4页。
    3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5页。
    4 肖娅曼: 《语源观的词预设——西方语言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1期。
    1 肖娅曼: 《语源观的词预设——西方语言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 《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1期。
    2 [古希腊]柏拉图:《克拉底鲁篇》,《柏拉图全集》20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1 [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2 [德]恩斯特·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3 [美]J.希利斯·米勒: 《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145页。
    4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思,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来该词语应用于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制度学等方面,本文尝试性地将其运用于某种经过历史传承、知识因袭而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因习以为常而不加怀疑的思维模式。路径依赖解释,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397443.htm
    1 [德]海德格尔:《什么是哲学》,《海德格尔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590--593页。
    2 [德]海德格尔:《什么是哲学》,《海德格尔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00-601页。
    1 [德]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孙周兴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52页。
    2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34页。
    3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5页。
    1 [德]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6页。
    2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存在——圣神——逻辑学机制》, 《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孙周兴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4页。
    3 [德]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页。
    1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43页。
    2 谢永康: 《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路经》, 《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3 陈嘉映: 《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7页。
    1 [德]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2 [德]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3 [德]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4 [德]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1 [德]卡西尔: 《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2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52页。
    3 [德]伽达默尔: 《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89页。
    4 [德]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5 [美]沃林: 《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87页。
    6 杜小真: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3期。
    1 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 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09.
    2 Irene Harvey."The Wellsprings of Deconstruction", in Tracing Literary Theory,ed. Joseph Natori. Urban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3 罗蒂说:“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都在竞争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反柏拉图主义者的地位”。见[美]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89页。
    4 B-G-张: 《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与德里达的解构学》, 《哲学译丛》1990年3期。
    1 [美]沃林: 《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48页。
    2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存在——圣神——逻辑学机制》,《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孙周兴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5页。
    3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存在——圣神——逻辑学机制》,《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孙周兴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4 陈晓明: 《拆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当代电影》1990年05期。
    5 [美]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1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1 墨哲兰: 《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萌萌主编: 《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5页。
    2 李南麟:《超越论的发生与存在论的发生》,《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发生现象学研究》,倪梁康等编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6-99页。
    3 [德]哈贝马斯: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4 [美]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5 [美]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89页。
    6 孙周兴: 《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11页。
    1 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 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p.109.
    2 [美]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1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2 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 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p.109.
    3 [法]德里达: 《德里达谈现象学》,张宁译, 《哲学译丛》2001年3期。
    4 [德]胡塞尔: 《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1页。
    5 倪梁康选编: 《胡塞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8页。
    1 [德]胡塞尔: 《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8页。
    2 [德]胡塞尔: 《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0页。
    3 [德]胡塞尔: 《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6页。
    4 [德]胡塞尔: 《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1页。
    5 [德]胡塞尔: 《逻辑研究》第二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1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71页。
    2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88页。
    3 周枫: 《从反心理主义到现象学的创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3期。
    4 [美]施皮格伯格: 《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8页。
    5 [德]黑尔德: 《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6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p.4。中文版见:[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杜小真将其翻译为“这一切难道没有消除
    1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yanstop: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 1973.p.6中文见杜小真译,第5页。
    2 [法]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页。
    3 [法]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7页。
    4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 1973.pp.6-7;中文见杜小真,第5-6页。
    5 [法]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页。
    6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 1973.p.6中文见杜小真,第5页。
    1 [法]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55页。
    2 [法]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60页。
    3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 1973.p.38-39;中文见杜小真,第48页。
    4 [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35页。
    1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2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 1973.p.9中文本见杜小真译,第9页。
    3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4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1 陈晓明: 《拆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当代电影》1990年5期。
    2 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tiy Press 1973.p.9;中文版见杜小真译,第9页。
    1 [法]高宣扬:《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掌门人》, 《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27日第0006版。
    2 [日]渡边公三: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3 魏家骏: 《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到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家》 1993年02期。
    4 [法]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5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0.
    1 [日]渡边公三: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0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0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0
    1 因为在列维-斯特劳斯的观念里,女人和食物交换是社会的基础和保障,这里面也是文化的基础和立足点。在性和食物交换中,就意味为着自然和文化的对立。见:[法]高宣扬: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掌门人》, 《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27日第0006版。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3-284.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4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4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5
    3 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5
    4 Jacques Derrida, Of C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103
    5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106-107.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5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6
    3 [法]高宣扬: 《列维·施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的历史地位》, 《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五卷,高宣扬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6页。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7
    2 [法]列维-斯特劳斯:《语言与社会》,《结构人类学(1)》,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3 [法]列维-斯特劳斯: 《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页。
    4 黄颂杰: 《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欧洲大陆哲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22页。
    5 [法]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人类学》,李幼蒸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47页。
    6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90
    7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90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90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91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91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94
    1 陈晓明: 《拆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当代电影》1990年05期。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2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2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4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3
    2 [法]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页。
    3 [法]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页。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47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48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50
    3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56
    5 [法]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8页。
    6 [法]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页。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51
    2 [法]福柯: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2页。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4
    4 [法]福柯: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1页。
    1 [法]福柯: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3页。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58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5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58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43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5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6
    5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7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8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9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40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40-41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36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63
    1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p.10.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3.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17.
    1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2.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8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l7.
    4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2.
    5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43.
    6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57.
    7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4.
    1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9.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26.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28.
    4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29.
    1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30.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31.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33.
    4 [瑞士]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7页。
    5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35.
    1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33.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35.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35.
    1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0页。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36.
    3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p.10
    1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2页。
    2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p.10
    3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p.10
    4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p.11
    1 陈晓明: 《拆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 《当代电影》1990年5期。
    2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p.8
    3 在此,我们不知道该用“范畴”还是“概念”来表述"differance"在德里达解构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德里达在《哲学的边缘》(margins of philosophy)中反复说它“既非一个词也非一个概念’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对此提出了比较中肯而又严厉的批评,认为德里达有意的生造"differance"这一符号,和海德格尔一样都是企图“鱼和熊掌兼得”,有意造一个语词然后又宣告这个语词并非传统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语词,并试图通过过该语词说出一些以往从未说出的东西,因此罗蒂说德里达在此是在玩弄“文字魔术”, “期望找到一个不可能由于使用而被庸俗化和形而上学化的语词,可以在变成流行后,仍然保有它的不稳定性”。见:[美]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著,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2页。但是我们不禁问:即使它不是词也不是概念,我们用多了或者对此形成共识了,它还不是一个(错写)词吗?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比较谨慎地认为它是解构理论的核心范畴。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79-80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82
    1 红汉鼎: 《重新回到现象学的起点——现象学十四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2 孙向晨: 《现象学抑或犹太哲学?》, 《哲学研究》2001年1期。
    3 [德]阿可尔弗雷德·许茨: 《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67页。
    4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6页。
    5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24页。
    6 杨大春: 《他者与他性》,《浙江学刊》2001年2期。
    7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81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91
    2 孙向晨: 《现象学抑或犹太哲学?》, 《哲学研究》2001年1期.
    3 汪堂家:《同名异释:德里达与列维纳斯的互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87
    5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04
    6 孙庆斌: 《列维纳斯:为他人的伦理诉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98
    2 杜小真:《勒维纳斯》,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42页。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25
    4 [法]高宣扬: 《列维纳斯:力挽道德狂澜》, 《社会科学报》2006年9月14日006版。
    5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09
    6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29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19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25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25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26
    5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51
    6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97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28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94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89
    1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98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98
    3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1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44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45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44
    4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57
    1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33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154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50
    1 [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2 [美]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辛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0页。
    3 学者胡继华认为,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引导德里达发现了“踪迹”的生产过程,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商榷,因为德里达后来才将这种“踪迹”的含义与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概念联系起来的,而这只是对“踪迹”的阐释和一种比喻性说法,不能代表解构理论中的“踪迹”“本义”(?),具体可以参考后面引文。本人沿用学界成说:认为来源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差异论思想。胡继华:《延异》,《外国文学》2004年4期。
    1 [美]加里·古廷: 《20世纪法国哲学》,辛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页。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157
    3 [美]乔纳森·卡勒: 《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4 [法]德里达: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6页。
    1 [法]德里达: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7页。
    1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
    1 [法]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2 杜小真编:《德里达中国国演讲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3 毛崇杰:《解构主义再循迹》,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
    4 [美]米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5 [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8-69页
    6 [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1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7页。
    2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62
    1 尚杰: 《空寂的痕迹:文字学》, 《德里达》,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2 Jacques Derrida, Posi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p.72.
    3 正如希利斯·米勒上所说,“在德里达的著作中,他者的概念是最重要的,即使有时也用不同的称谓比如‘延异’”。J. Hillis Miller, Derrida's others, from Applying:to Derrida, edited by John Branniga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6.p.153.
    4 德里达也曾写了《专名的战争》,见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07
    5 [德]海德格尔: 《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1页。
    1 [古希腊]柏拉图: 《斐德罗篇》, 《柏拉图全集》(2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198页。
    2 [古希腊]柏拉图: 《斐德罗篇》, 《柏拉图全集》(2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3 [古希腊]柏拉图: 《斐德罗篇》, 《柏拉图全集》(2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99页。
    4 [古希腊]柏拉图: 《斐德罗篇》, 《柏拉图全集》(2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1 Jacques Derrida, "Plato's Pharmacy,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annotation, and introduction by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Athlone Press1981, p.70
    2 Jacques Derrida, "Plato's Pharmacy,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annotation, and introduction by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Athlone Press1981, p.98
    3 Jacques Derrida, "Plato's Pharmacy, "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annotation, and introduction by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Athlone Press1981, p.103
    4 Jacques Derrida, "Plato's Pharmacy,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annotation, and introduction by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Athlone Press1981, p.110
    5 Jacques Derrida, "Plato's Pharmacy,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annotation, and introduction by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Ⅲ: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Athlone Press1981, p.127
    1 陈晓明:《“药”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 《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2 Jacques Derrida, "Plato's Pharmacy, "Dissemination, translation, annotation, and introduction by Barbara Johnson, Chicago, III: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ondon:Athlone Press,1981, p.98
    1 学者周颖倾向于将“anagram”翻译为“词语游戏”或“字谜游戏”,并且认为这种“字谜游戏在解构内部埋下了更深的隐患:不仅语境不再发挥作用,语句丧失了交流的功能,甚至词语也退而居其次,让位给字母了”。管见认为,将“anagram”翻译为“词语游戏”或“字谜游戏”,太中国化了,也太过于简单,相对而言,翻译为“回文构词法\换音造词法”比较合适,比如“eat”换音造词法后变为“tea”,将now变移位置而构成won等,而且周颖对于这种字谜游戏在解构内部埋下的隐患一说,也不如将其形容为“解构内部的细菌”更贴切一些。周文参见《无边的语境:解构症结再探》, 《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4期。
    2 朱立元、刘旭光:《从海德格尔看中西哲学美学的互动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6期。
    3 Paul de Man,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p89
    4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31
    5 [法]德里达: 《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1 [法]德里达: 《马拉美》,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页。
    2 [法]德里达: 《马拉美》,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330页。
    1 [法]德里达: 《马拉美》,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2 [法]德里达: 《马拉美》,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页。
    3 [法]德里达: 《马拉美》,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4 [法]德里达: 《马拉美》,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7页。
    5 [法]德里达: 《采访德里达》,杜小真译, 《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第022版。
    6 [美]德鲁西拉·康奈尔: 《界限哲学》,麦永雄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页。
    1 [美]马瑞·霍布森: 《历史的痕迹》,[美]阿特兹等《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夏莹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2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页。
    1 [美]J.希里斯·米勒:《孤独的德里达》(Critical Inquiry, Vol.33,No.2,winter 2007),张晓芸译,《文学理论前沿》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2 [德]布劳耶尔等: 《私人的机智或差别的游戏: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法意哲学家圆桌》,叶隽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3 [美]J.希里斯·米勒:《孤独的德里达》(Critical Inquiry, Vol.33,No.2,winter 2007),张晓芸译,《文学理论前沿》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1 [法]德里达: 《阐释签名(尼采/海德格尔):两个问题》, 《尼采的幽灵》,汪民安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242页。
    2 [日]高桥哲哉: 《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3 [美]J.希里斯·米勒:《孤独的德里达》(Critical Inquiry, Vol.33,No.2,winter 2007),张晓芸译,《文学理论前沿》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4 [德布劳耶尔等: 《私人的机智或差别的游戏: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法意哲学家圆桌》,叶隽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1 [美]A.内哈马斯: 《真理与后果----怎样理解J.德里达》,涂军译,《哲学译丛》1989年2期。
    2 [美]乔纳森·卡勒: 《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3 [美]D.C.霍伊: 《忘记文本----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萧俊明译, 《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1期。
    4 J.Hillis Miller, "The Critic as Host",in Deconstniction and Criticism, by Harold Bloom et al. New York: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 p.221
    1 [美]米勒:《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易晓明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143页。
    2 Paul de Man, the rhetoric of romantic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p.80-81.
    3 [意]安贝托·艾柯等著: 《诠释与过度淦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3-64页。
    1 方汉文认为,“小说中‘信’(letter)一词在英语与法语中一样,都是有‘信件’与‘字母’两种含义,这就使它具有一种隐喻性,使得信成为言辞和语言的代表。在小说中,这种以信为代表的语言只是一个能指,关键是这个能指的流动。由于它所处位置不同,信的持有人不同,各人也就获得了不同的权力和能指的力量,可以说这是拉康所谓语言决定人的原则的一个实例”。见方汉文:《结构与解构之分野——拉康与德里达关于<被窃的信之争>》, 《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1期。
    2 周颖: 《无边的语境:解构症结再探》, 《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4期。
    3 [意]安贝托·艾柯等著: 《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48页。
    4 [意]安贝托·艾柯等著: 《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7页。
    5 林树明: 《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 《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2期。
    1 [意]安贝托·艾柯等著: 《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1页。
    1 吴国盛: ‘技术的人文本质》, 《新华文摘》2009年16期。
    2 [法]德里达: 《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页.
    3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46
    5 [法]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页。
    1 [法]德里达:《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2 [法]德里达:《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3 [法]德里达:《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4 [法]德里达:《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5 Julian wolfrey, "difference ",in critical keyword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palgrave macmillan,2004,p.58
    6 [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1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2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页。
    3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4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5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1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3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1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2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3 [法]德里达: 《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4 [德]卡尔·施米特: 《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3页。
    5 [德]伽达默尔: 《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63页。
    1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1页。
    2 [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3 R·沃林: 《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 《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2期。
    4 [法]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上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访谈代序”8页。
    1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2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3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4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1 佘碧平:《透视德里达》,[法]德里达:《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序”v。
    2 [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3 佘碧平: 《透视德里达》,[法]德里达: 《明天会怎样》,苏旭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序”ii。
    1 [日]高桥哲哉: 《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0-251页。
    2 胡继华: 《延异》, 《外国文学》2004年4期。
    3 肖锦龙:《论德里达解构理论的东方性》,《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1期,第45-50页;或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261页。
    4 刘意青: 《(圣经-旧约)的叙事特点、解读的戏剧性和意识形态影响》《欧美文学论丛》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1 Jacques Derrida and Maurizio Ferrais:A taste for the secret, translated by Giacomo Don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1;中文版见:[法]德里达:《嗜好诡秘一德里达回忆录》,尚杰译,金惠敏主编:《差异》,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 [美]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389页。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Johns Hohn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11.
    4 [法]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上下册),张宁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访谈代序”11页。
    5 冯俊等: 《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10页.
    6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11
    7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4
    8 冯俊等: 《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4页。
    1 冯俊等: 《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08页。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280-281
    3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p.98
    4 [美]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辛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0页。
    1 刘意青: 《(圣经>的阐释与西方对待希伯来传统的态度》,‘《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1期。
    2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3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4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5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1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1 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 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p.123-124.
    2 方生: 《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3 方生: 《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4 孙庆斌: 《列维纳斯:为他人的伦理诉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5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 p.9
    6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 p.5
    1 Jacques Derrida: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2. p.8
    2 [德]黑格尔: 《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44页。
    3 冯俊等: 《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03-304页。
    4 Jacques Derrida:Limited inc,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8.p.13
    5 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1-100页。
    6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44页。
    1 Jacques Derrida, Posi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p.43
    2 Jacques Derrida, living on:border lines, from Deconstniction and Criticism, New York:Continuum1979, p.13.
    3 [法]德里达: 《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访谈代序”7页。
    4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5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6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1 Jacques Derrida, The ear of the others:texts and discussions with Jacques Derrida, translated by Kamu Fu.P, Lincoln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5. p.139-140
    2 Jacques Derrida, The ear of the others:texts and discussions with Jacques Derrida, translated by Kamu Fu.P, Lincoln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5. p.128
    3 Jacques Derrida, The Force of law, from Deconstruc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justice, edited by Drucilla Cornell & Michael Rosenfeld, New York:Routlegel992.p.23.
    4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5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3页。
    6 Jacques Derrida, the Gift of Death, translated by Will Dadi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p.72
    7 Jacques Derrida, 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 translated Patrick Mens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0
    8 [法]德里达:《论好客》,贾江鸿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1 [法]德里达:《论好客》,贾江鸿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9页。
    2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3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4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1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2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82-83
    4 肖锦龙: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1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2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211页。
    3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4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49.
    5 [加]法阿斯: 《美学谱系学》,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14页。
    6 [美]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辛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1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29.
    2 [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贝。
    1 方生: 《后结构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2 Jonathan Culler:theory and criticism On deconstruction after structuralism, Ithaca &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p.97-98.
    3 [美]德鲁西拉·康奈尔: 《界限哲学》,麦永雄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4 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6.p.139-140
    5 [美]斯皮瓦克: 《重读马克思:在阅读德里达之后》,[美]阿特兹等《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夏莹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1 杨乃乔: 《悖论与整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2 [英]斯图亚特·霍尔: 《表征》“导言”,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3 [英]沃·威尔什: 《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
    1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
    2 [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第11页。
    1 [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第5页。
    2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3 [法]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1页。
    4 [法]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上下册)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代序”9页.
    1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7页。
    2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4页。
    3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39页。
    4 [法]德里达: 《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11页。
    5 注释:其实在中国学界对“文学性”的理解还存在一种“文学性等同于虚构性”的说法,德里达说“并非所有的文学都属于虚构这种体裁或类型,但所有的文字中都存在虚构性。我们应找出一个与虚构不同的字眼,而我们正是试图通过这种虚构性,将语言的本质或真理加以主题化”。他又说“虚构的可能性、虚构性……这关系到一种巨大的被禁止的欲望、一种抑制不住的需求,然而却被禁止、阻断、压抑了---这就是去讲故事、听人讲故事,编造语言或用语言编造。但只要尚未清理出一个空间或安排好适于那个蜷伏在洞中处于半睡状态的野兽的住处,它就会拒绝让自己露面。”见[法]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版,第7-16页。
    1 胡经之等主编: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07页。
    2 胡经之等主编: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09页。
    3 胡经之等主编: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310页。
    1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3页。
    2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97
    3 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p.198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末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1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苗力田:《西方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苏宏斌:《文学本体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6、南帆:《关系与结构》,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2009年版。
    7、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8、方向红:《生成与解构——德里达早起现象学批判疏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朱刚:《本原与延异:德里达对本原形而上学的解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文化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方生:《后结构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1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郑敏:《结构—解构视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周荣胜.《文字场景:论德里达的文字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袁先来:《德里达诗学与西方文化传统》,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16、王庆丰:《德里达发生现象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7、李振:《解构与解构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8、马驰:《叛逆的谋杀者——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述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0、孙周兴:《语言存在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1、袁峰:《根本的综通——解构遭遇昆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2、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3、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24、胡继华:《后现代语境中伦理文化转向:论列维纳斯、德里达和南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
    25、徐友渔、尚杰:《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哲学传统比较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26、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沈语冰:《透支的想象:现代性哲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29、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30、刘小枫、倪为国选编:《尼采在西方一解读尼采》,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黄颂杰:《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欧洲大陆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红汉鼎:《重新回到现象学的起点——现象学十四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4、孙庆斌:《列维纳斯:为他人的伦理诉求》,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36、杨乃乔:《悖论与整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37、赵毅衡:《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8、胡经之等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39、陈晓明:《德里达的底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陈晓明:《批评的旷野》,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41、陈晓明:《现代性的幻象》,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2、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版。
    44、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5、陆扬:《德里达的幽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张祥龙:《从现象学道孔夫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7、张祥龙:《先秦儒家哲学九讲:从<春秋>到荀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尚杰:《德里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0、尚杰:《精神的分裂》,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1、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52、杜小真:《勒维纳斯》,三联书店1994年版。
    5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1-7卷,苗力田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5、[古希腊]柏拉图:《克拉底鲁篇》,《柏拉图全集》2卷、20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7、[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58、[英]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59、[美]H.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60、[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莫斯科-布拉格-巴黎》,李幼蒸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美]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3、[美]卡勒:《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法]弗朗索瓦·于连:《道德奠基》,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5、[日]高桥哲哉:《德里达:解构》,王欣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6、[英]克里斯蒂娜一豪威尔斯著:《德里达》,张颖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7、[英]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8、[丹]基尔克郭尔:《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69、[美]斯蒂芬·哈恩:《德里达》,吴琼译,中华书局2003年版。
    70、[美]艾利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叶丽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7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72、[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3、[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74、[德]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75、[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76、[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7、[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78、[德]海德格尔:《同一与差异》,孙周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79、[德]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0、[德]比梅尔:《海德格尔》,刘鑫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1、[美]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等译,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8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83、[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84、[美]J.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85、[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6、[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87、[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88、[美]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89页。
    89、[美]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90、[美]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版。
    91、[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92、[德]尼采:《曙光》,田立年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93、[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上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94、倪梁康选编:《胡塞尔选集》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95、[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96、[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97、[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1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98、[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9、[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1)》,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法]列维一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1、[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李幼蒸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102、[日]渡边公三:《列维·斯特劳斯:结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3、[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04、[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5、[法]福柯:《福柯集》,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106、[德]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霍桂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07、[德]黑尔德:《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108、[美]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郭小平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109、[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0、[美]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辛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12、[美]德鲁西拉·康奈尔:《界限哲学》,麦永雄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3、[美]米勒:《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易晓明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4、[意]安贝托·艾柯等著:《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5、[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6、[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117、[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8、[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9、[挪]伯曼(Boman.T.):《希伯来与希腊精神比较》,吴勇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120、[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21、[加]法阿斯:《美学谱系学》,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122、[英]斯图亚特·霍尔:《表征》,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3、[美]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刘豫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8年版。
    124、[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J. Claude Evans, Strategies of Deconstruction:Derrida and the myth of the voice,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1991.
    2、Douglas 1. Donkel, the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ce in Heidegger and Derrida,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New York1992.
    3、Beckett, Derrida and the event of literature, Asja Szafraniec,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4、Zeynep Direk and Leonard Lawlor, Jacques Derrida:critical assese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 edites by, London and New York2002.
    5、JohnD.Caputo:The prayers and tears of Jacques Derrida:religion without religion, 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6、Wiliam R. McKenna and J.Claude Evans, Derria and Phenomenology, edited by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1995.
    7、Edward Baring, The young Derrida and French philosophy1945-1968/.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8、May, Todd, Reconsidering difference:Nancy, Derrida, Levinas, and Deleuze, Author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7.
    9、Srajek, Martin C, In the margins of deconstruction:Jewish conceptions of ethics in Emmanuel Levinas and Jacques Derrid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
    10、Chantal Mouffe, De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sm,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6.
    11、Martin C.Srjek, in the Margin of deconstruction:Jewish conceptions of ethics in emmanuel Levinas and Jacques Derrida, Dordrechte boston 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12、Simon Critchley, the ethics of deconstruction:Derrida and Levinas,Edinbru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Hartman, Geoffrey H.Saving the text.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14、Simon Crichley, the Ethics of Deconstruction, Oxford Blackwell,1992.
    15、Irene Harvey. "The Wellsprings of Deconstruction", in Tracing Literary Theory,ed. Joseph Natori. Urbane: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7.
    16、Richard Kearney:dialogue with continental thinker:thePhenomenological herita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4.
    17、Spivak, G. C. "lives" Confessions of Critics, ed. H. Aram Veeser. New York:Routledge. 1996.
    18、Kamuf, Peggy, a Derrida Reader:Between The Blind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1.
    19、J. Hillis Miller, Derrida's others, from Applying:to Derrida, edited by John Branniga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6.
    20、Paul de Man,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6.
    21、Lois Dumont, essays on individualism:modern ideology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22、Belsey.C, Critical Practice,London, Methuen1980.
    23、Jonathan Culler:theory and criticism On deconstruction after structuralism, Ithaca &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
    24 Joshua Kates, Essential history:Jacques Derrid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econstruction, 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5.
    1、[丹麦]丹·萨哈维:《<逻辑研究>中的形而上学中立性》,《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2、[美]玛丽安-霍布森:《可翻译性和可概括性》,陈喜贵译,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37-339页。
    3、[法]陈力川:《德里达的最后一课》,载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中法文化年专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63页。
    4、[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存在——圣神——逻辑学机制》,《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孙周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4页。
    5、[美]马瑞·霍布森:《历史的痕迹》,[美]阿特兹等《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夏莹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美]J.希里斯·米勒:《孤独的德里达》,张晓芸译,《文学理论前沿》第五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7、[德]布劳耶尔等:《私人的机智或差别的游戏: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法意哲学家圆桌》,叶隽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8、[美]A.内哈马斯:《真理与后果——怎样理解J.德里达》,涂军译,《哲学译丛》1989年2期。
    9、[美]D.C.霍伊:《忘记文本——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萧俊明译,《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1期。
    10、B·G·张:《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与德里达的解构学》,《哲学译丛》1990年3期。
    11、R·沃林:《艺术与机械复制:阿多尔诺和本雅明的论争》,《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2期。
    12、[英]沃·威尔什:《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化》,《后现代主义》,赵一凡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6-47页。
    13、胡继华:《苦难意识与浪子情怀——试探德里达解构哲学的精神气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5期。
    14、胡继华:《延异》,《外国文学》2004年4期。
    15、胡继华:《启示经典无限可能的未来——德里达与解构批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16、杜小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3期。
    17、肖锦龙:《意犹未尽》,《文艺研究》2010年第1期。
    18、周枫:《从反心理主义到现象学的创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3期。
    19、裴程:《逻格斯、声音和文字》,《法国研究》1991年01期。
    20、方向红:《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1期。
    21、魏家骏:《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到社会科学方法》,《社会科学家》1993年02期。
    22、韩平:《寻找疯癫言说的可能性》,《河北法学》2007年5期,第6-10页。
    23、孙向晨:《现象学抑或犹太哲学?》,《哲学研究》2001年1期。
    24、杨大春:《他者与他性》,《浙江学刊》2001年2期。
    25、汪堂家:《同名异释:德里达与列维纳斯的互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期。
    26、毛崇杰:《解构主义再循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
    27、王兴文:《德里达文学理论批评在中国的变异》,《阴山学刊》2009年3期。
    28、邓绍秋:《诗化哲学与诗化宗教——德里达和禅宗美学思想》,《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1期。
    29、周颖:《无边的语境:解构症结再探》,《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4期。
    30、朱立元、刘旭光:《从海德格尔看中西哲学美学的互动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6期。
    31、陈晓明:《解构的伦理面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河北学刊》2007年4期。
    32、陈晓明:《拆除在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当代电影》1990年05期。
    33、陈晓明:《“药”的文字游戏与解构的修辞学》,《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34、曾艳兵:《解构主义与中国的解构意识》,《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3期。
    35、彭富春:《海德格尔与现代西方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5期。
    36、方汉文:《结构与解构之分野——拉康与德里达关于<被窃的信之争>》,《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1期。
    37、林树明:《身心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埃莱娜·西苏“女性书写”·论辨析》,《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2期。
    38、吴国盛:《技术的人文本质》,《新华文摘》2009年16期。
    39、肖娅曼:《语源观的词预设——西方语言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1期。
    40、何玉国:《谁人不识雅克君?》《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2期。
    41、何玉国:《从博士论文看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理论在中国研究现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8期。
    42、杨乃乔:《解构的阐释与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诗学及其解构主义阐释学思想》,载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2002年,第290页。
    43、墨哲兰:《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萌萌主编:《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5页。
    44、李南麟:《超越论的发生与存在论的发生》,《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八辑《发生现象学研究》,倪梁康等编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6-99页。
    45、单继刚:《剑桥事件:权力、学科、文体》,《世界哲学》2005年2期。
    46、谢永康:《形而上学批判的不同路经》,《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47、陈嘉明:《康德哲学的基础主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4年3期。
    48、杜小真:《在记忆和遗忘下面是生活》,《万象》2001年3期,第27页。
    49、俞宣孟:《解构与本体论——记德里达在上海社科院的讲演》,《世界哲学》2005年2期。
    50、陆扬:《解构主义批评简述》,《学术月刊》1988年02期,第16-22页。
    51、叶秀山:《意义世界的埋葬一评隐晦哲学家德里达》,《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3期。
    52、徐珂:《解构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综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53、蔡祥元:《从内心独白看德里达对胡塞尔思想的解构》,《浙江学刊》2006年6期。
    54、钱捷:《vouloir-dire:创意还是误读》,《哲学研究》1998年2期。
    55、倪梁康:《德里达的草率》,《南方周末》2003年11月27日。
    56、刘意青:《<圣经)的阐释与西方对待希伯来传统的态度》,《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1期。
    57、刘意青:《(圣经-旧约)的叙事特点、解读的戏剧性和意识形态影响》《欧美文学论丛》第二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4页。
    58、[法]高宣扬:《列维纳斯:力挽道德狂澜》,《社会科学报》2006年9月14日006版。
    59、[德]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贺照田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法]高宣扬:《列维-施特劳斯及其结构主义的历史地位》,《法兰西思想评论》第五卷,高宣扬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1、[法]高宣扬:《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掌门人》,《社会科学报》2007年9月27日第0006版。
    72、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钱中文主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德里达研究情况统计。参考:http://preletur.standford.edu/letures/derriad/index.tml。
    2、[法]德里达:《德里达关于现象学的谈话》.杜小真译.,1999-07-06法兰西文化广播节目,见:http://www.xici.net/d2577022.htm;
    3、名词解释: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397443.htm
    1、[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法]雅克·德里达著,《多重立场》,佘碧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3、[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杜小真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法]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
    7、[法]雅克·德里达:《无赖》,汪堂家,李之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8、[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夏可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法]雅克·德里达:《明天会怎样:雅克·德里达与伊莉莎白·卢迪内斯库对话录》,苏旭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10、[法]雅克·德里达:《论好客》,贾江鸿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法]雅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杜小真、张宁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2、[法]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法]雅克·德里达:《阐释签名(尼采/海德格尔):两个问题》,《尼采的幽灵》,汪民安等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40-242页。
    14、[法]雅克·德里达:《采访德里达》,杜小真译,《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第022版。
    15、[法]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谈现象学》,张宁译,《哲学译丛》,2001年3期。
    16、[法]雅克·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动激动”,《南方周末》2004年10月21日第1080期“文化”版.
    17、[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法]雅克·德里达:《友爱政治学及其他》,胡继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法]雅克·德里达:《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邓伯宸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20、[法]雅克·德里达:《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朱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21、[德]伽达默尔、[法]德里达等著,《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孙周兴编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法]雅克·德里达:《宗教》,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3、[法]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发生问题》,于奇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Jacques Derrida:the problem of Genesis in Husserl's philosoph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Jacques Derrida: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additional notes, by Alan Bass, London and New York: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8.
    3、Jacques Derrida, Of Hospitali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Jacques Derrida, Dissemination,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1.
    5、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Alan Bass,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2.
    6、Jacques Derrida, A taste for the secret, translated by Giacomo Don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7、Jacques Derrida, 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 translated Patrick Mens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8、Jacques Derrida, speech and Phenomena and other essays on Husserl's theory of signs, translated by David B. Allison and Newton Garver, 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9、Jacques Derrida, Of Grammatology. Trans.by G.C.Spivak,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10、Jacques Derrida, Posi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11、Jacques Derrida:Limited inc, 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Jacques Derrida, Position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13、Jacques Derrida, living on:border lines, from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cism, New York: Continuum1979.
    14、Jacques Derrida, The ear of the others:texts and discussions with Jacques Derrida, translated by Kamu Fu.P, Lincoln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5.
    15、Jacques Derrida, The Force of law, from Deconstruc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justice, edited by Drucilla Cornell & Michael Rosenfeld, New York:Routlege1992.
    16、Jacques Derrida, the Gift of Death, translated by Will Dadia,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7、Jacques Derrida, 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 translated Patrick Mens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