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政府治理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传统的治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政府全能主义的治理模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寻找新的治理模式,既能应对全球化和不确定社会的风险,实现转型社会对政府治理绩效的要求,又能化解合法性的困局,满足日益高涨的民主诉求。
     参与式治理是民主理论和治理理论的结合,强调普通公民对政府决策和执行过程的直接参与,以赋权、参与、协作和网络为特征,是一种新型的既有“治理”的绩效、又有“参与”的民主的治理模式,是有效性和合法性的结合。
     杭州的参与式治理以“民主促民生”模式出现,从参与式治理的理念出发,通过赋权于公民,使各种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决策,共同管理公共事务,从而转变政府决策机制,优化政策执行过程,实现治理优化和城市生活品质提升。
     杭州的参与式治理包括公民决策参与和协作治理两个方面,形成了“开放式决策”、“市民投票”和“重大工程”建设民主参与等具体机制。杭州实践的特征主要有政府主导、民生领域的导入路径、多元主体和公民权力保障机制等。杭州的参与式治理,必须协调好参与式治理固有的几对矛盾:“参与”和“主导”、“地方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关系。同时,杭州参与式治理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杭州实践的最大问题是政府的作用过于突出,除此之外,制度化程度低、公民参与动力不足和参与的领域、渠道有限也是需要加以改进的。杭州参与式治理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杭州“民主促民生”参与式治理实践,是杭州地方政府创新和城市治理的经验总结,杭州的经验不止于杭州,对于中国治理转型和地方政治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参与式治理通过转变政府决策过程,优化政策执行过程,密切官民关系,培育公民社会和塑造公民等,从而促进地方治理转型和“善治”的实现。
The governance reform in China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governance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totalitarian government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we need to look for a new model of governance, in order to cope with globalization and uncertain risks through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G)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from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democratic theory and governance theory. PG stresses the participatory process that ordinary citizens engage in the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Empowerment, participation, collaboration, and network structure are PG characteristics. PG is a new type of governance, which affords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channel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s of effectiveness and legitimacy.
     In Hangzhou, "Democracy promoting people's livelihood" pattern is a style 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Democracy promoting people's livelihood" empowers citizens, and brings a variety of stakeholders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making and co-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Therefore it changes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nd optimizes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 achieves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and upgrades the quality of urban life.
     Hangzhou model of PG, including two aspects of governance:citizens participating in decision-making and collaboration governance processes. It forms "open decision-making", "public voting"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on "significant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model mainly includes:government domin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orientation, multiple subjects, and civil rights protection mechanism. Hangzhou model of PG should coordinate a few pairs of contradiction inherent in PG:"participation" and "domination", "lo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external forces" and "internal forces". At the same time, Hangzhou model has its own problem.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s too prominent. In addition, the lack of motiva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the limited areas and access of participation need to be improved.
     Hangzhou "Democracy promoting people's livelihood" PG model is based on the local government innovation and urban governance experience. Fortunately, the experience of Hangzhou could be an example for other cities, whose universal value is significant for 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transition. PG fasten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nd optimi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It also improves relations between officials and the public, to foster civil society and shape citizens, so as to promote local governance restructuring and realize "good governance".
引文
8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9 “政治的本质是选择,它涉及对一套而非另一套价值的谨慎偏好。”参见[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0 这里采用的是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对治理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愿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点: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11 “在社会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技术性的政治行为。”参见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12 Donald F.kettl.2002.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Perface.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3 同11,第3页。
    14 谢庆奎认为,尽管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政府全能主义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参见谢庆奎:《政府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15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16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17 钱振明:《公共治理转型的全球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1)。
    18 毛寿龙认为,治道即为治理之道,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 本道理。“治道变革”也就是政治的现代化,是从传统政治走向现代政治的过程。参见毛寿龙:《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19 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0 陈剩勇:《政府创新、治理转型与浙江模式》,浙江社会科学,2009(4)。
    21 周志忍:《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5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6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Commission onGlobal Governance.1995.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08.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New York:United Nations.
    27 主要著作有: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治理变迁三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杨雪冬:《论治理的制度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2(3);《“治理”的九种用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治理主体多元:地方治理向复合治理结构转变》,学习时报,2009-6-1。郁建兴等:《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8 主要著作有: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6);《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张成福:《重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7);《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9)。
    29 主要著作有:胡鞍钢、王绍光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胡鞍钢:《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人民出版社,2005年。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 主要著作有: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何包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浙江省村民选举经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郎友兴:《中国式的公民会议: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的过程和功能》,公 共行政评论,2009(7)。贺雪峰、范瑜:《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乡村治理与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 主要著作有:陈剩勇:《政府创新、治理转型与浙江模式》,浙江社会科学,2009(4)。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2 这部分内容发表于本文作者和导师合写的《“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一文。参见陈剩勇、赵光勇:《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9(8)。
    33 这部分内容发表于拙作《国内“参与式治理”研究综述》。参见赵光勇、陈邓海:《国内“参与式治理”研究综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
    34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余逊达、赵永茂:《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 这方面的文章有:项继权:《参与式治理:臣民政治的终结》,社区,2007(5)上;张鸣:《社区的视野——散论<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陈金英:《城市社区建设离“参与式治理”有多远——评<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6(6);杨红伟:《参与式治理与地方治道变革》,光明日报,2007-7-4。
    36 陈剩勇、张丙宣、高益青:《参与式治理与人民建议征集制度的杭州经验》,郎友兴:《中国式的公民会议于地方治理: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会的经验》,林子伦:《审议民主在社区:台湾地区的经验》,均收于赵永茂和余逊达主编的《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一书。
    37 林水波、石振国:《参与治理的解析》,台北第四届地方发展策略研讨会,2005年6月。
    38 范玫芳:《“参与式治理研究”之现况与展望》,台北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2008(3)。
    39 鲁炳炎:《授能参与治理之研究》,2005年中国政治学会暨“多元社会、和解政治与共识民主”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
    40 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行政论坛,2008(6)。
    41 罗重谱:《“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构建策略》,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2)。
    42 胡益芬:《参与式治理——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4(1)。
    43 冉冉:《参与式透明治理:从第六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透视全球政府创新的主要趋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6)。
    44 许峰:《巴西阿雷格里市参与式预算的基本原则》,国外理论动态,2006(6)。
    45 赵丽江、陆海燕:《参与式预算:当今实现善治的有效工具——欧洲国家参与式预算的经验与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46 李文经、陆有山、佘运军:《论预算民主与参与式预算》,当代经济,2008(3)(上)。
    47 陈奕敏:《参与式预算的温岭模式》,今日中国论坛,2008(5)。
    48 李凡:《参与式预算推动地方政府治理革新》,中国改革,2007(6)。
    49 成德宁:《参与式发展与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南都学坛,2008(3)。
    50 刘淑妍、朱德米:《《参与城市治理.中国城市管理变革的新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05(6)。
    51 宋庆华系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主任。北京灿雨石信息咨询中心,也称社区参与行动,是一个促进社区公众参与的非营利民间组织,成立于2002年12月。组织宗旨:帮助中国城市社区建立和提高社区参与能力,推动持续性的社区参与式治理,促进和谐社区关系的建立。工作领域:向城市社区提供社区参与的信息、咨询和培训;从事社区参与的信息收集和出版物出版;开展中国城市社区参与行动研究;在政府、专家学者、NGO和社区公众间建立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培育社区自组织发展的能力。从2003年以来,社区参与行动作为社区建设的技术支持机构,为北京东城区、石景山区、大兴区、丰台区,武汉市江汉区,南京市秦淮区、玄武区,青岛市四方区,宁波的海曙区,上海的浦东新区、鞍山市铁西区等城市开展“社区参与思想和方法”、“社会可持续社区领导力发展”、“和谐社区与社区参与”“社区工作方法与技能”等城市社区和街道干部能力建设培训。宋庆华:《中国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社区参与行动月刊,2005(12);《中国城市参与式治理:宁波海曙区社区参与式治理实践》,http://dsi.britishcouncil.org.cn/8.pdf.
    52 宋庆华:《中国城市参与式治理:宁波海曙区社区参与式治理实践》,http://dsi.britishcouncil.org.cn/8.pdf.
    53 冯广志:《要深刻理解“参与式管理”的涵义》,山西水利,2006(6)。
    54 尹迪信、余道云、陆裕珍等:《贵州省坡耕地参与式治理项目中农民的主动参与问题》,贵州农业科学,2003(5)。
    55 尹迪信、唐华彬、尹洁:《芦车坝小流域参与式治理的探索和思考》,中国水土保持,2006(7)。
    56 李少惠、贺炜:《农村社区参与式管理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职能》,河北学刊,2008(1)。
    57 许远旺:《选举后的村务管理:从“村官主政”到民众参与式治理——湖北永安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理论与改革,2007(1)。
    58 董江爱、陈晓燕:《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治理——权威与民主关系视角下的村治模式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59 林尚立给出了一个政治的定义:政治是创造一种有序的生活,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参见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60“自从柏林墙倒塌和冷战结束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政治已经逐渐被行政管理所取代,高效的行政管理取决于社会‘善治’的形成,也就是良好的治理结构的构建。”参见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61 万俊人在《《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译丛总序》中写道,“在欧美,地方政府被视为民主政治训练的场所、公民道德和意识培养的基地、切合公民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的制衡者之一。”参见[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地方政府是“权力或管辖范围被限定在国家的一部分地区内的一种政治机构,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一国政治机构中处于隶属地位,具有地方参与权、税收权和诸多责任”。参见[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2页。
    63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64 鲁利玲:《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社会科学报,2004-12-13。
    69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70 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04(3)。
    71 2009年12月5日,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在杭州举行,在会议讨论中,房宁、俞可平、林尚立、毛寿龙、王名等多位学者对杭州的“民主促民生”模式进行了评价。http://www.cityhz.com/a/20091210/zt_43062.html。蓝蔚青、郎友兴等本土学者也有专门文章对其进行评述。参加蓝蔚青.“以民主促民生”战略:《杭州市的实践及其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9(3)。郎友兴:《浙江杭州“以民主促民生”:以社会民主为重点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学习时报,2009-8-4。
    1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136页。
    3 Jan Koiman.1993.' 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Jan Koiman. 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Publication.47-48.
    4 郎友兴:《浙江杭州“以民主促民生”:以社会民主为重点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学习时报,2009-8-4.
    6 Joseph P. Viteritti.1989.'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Idea of a Service Co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37 (2).110-121.
    7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8 [法]阿里·卡赞西吉尔.治理和科学:《治理社会与生产知识的市场式模式》,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2000年版,第128页。
    9 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7)。
    10 智贤的《 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是国内最早一篇关于“治理”的文章。参见刘军宁等:《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3-56页。
    1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12 [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13 [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14 Goran Hyden.1999.' Governa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in Bratton, Michael and Goran Hyden (eds). Gover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p.185. Boulder, CO:Lynne Rienner.
    15 [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德:《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6 Lynn laurence Jr. and Carolyn Heinrich.2001. Improving Governance:A New logic for Empirical Research. p. 10. Washing D.C.:G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7 Anne Mette Kjaer.2004. Governance, pp.9-15. Cambridge:Polity Press.
    18 Ibid, p.190.
    19 Arthur Benz and Yannis Papadopoulos.2006. Governance and Democracy, pp.3-8. London:Routledge.
    20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1 H. George Frederickson and Kevin B. Smith.2003.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imer, pp.225-226. Cambrige:Westview Press.
    22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3 万俊人:《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译丛总序》,参见[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 [法]让-皮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2)。
    25 R.A.W. Rhodes.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p.15.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26 H. George Frederickson, Kevin B. Smith.2003.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imer, p.217. Cambrige: Westview Press.
    27 Patricia W. Ingraham and Laurence E.lynn.2004. The Art of Governance, pp.6-10. 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28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9 杨雪冬:《近30年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2008(12)。
    30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31 Frissen.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p.122.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timited.
    32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善治标准主要是八条,俞可平认为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应再加上廉洁和稳定两条标准。
    33 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社会科学研究,2009(1)。
    34 [瑞典]卡尔松等:《天涯若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页。
    35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3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37 陈剩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59页。
    37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39 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8页。
    40 [美]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90页。
    41 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42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43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44 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页。
    45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46 同44,第95页。
    47 同45,第180页。
    48 [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49 [南非]毛里西奥·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50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参见黄湘怀:《协商民主译丛(2)》,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51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52 转引自[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4页。
    53 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公共管理学报,2007(3)。
    54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5 Archon Fung, Erik Olin Wright.2001.' Deepening Democracy: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29 (1). Grote, Juergen, Bernard Gbikpi.2002.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olitical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Opladen:Leske and Budrich.
    56 UNDP.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for Human Development,2003.
    57 Steven Friedman.2006.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citizen act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A New Regulatory Framework? 2005. Genev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Workshop.
    58 CIVICUS, Concept Note: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rogramme.2006-2009. CIVICUS的相关资料来自于该组织的热心提供。
    59 Archon Fung, Eric Olin Wright. Deeping Democracy: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2003. New York:Verso.
    60 Hartmut Schneider,'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for Poverty Reduction',1999.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1).
    61 鲁炳炎:《授能参与治理之研究》,中国政治学会暨“多元社会、和解政治与共识民主”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2005年。
    62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63 Sherry Arnstein.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 (4).
    64 [英]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65 Beate Kohler-Koch.2008.' Does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Hold its Promises?' Efficient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a Multi-Level Europe. Mannheim:CONNEX Final Conference.
    66 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和合作治理》,行政论坛,2008(6)。
    67 Walter J. M. Kickert, Erik-hans Klijin.1997.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68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9 CIVICUS.2009. Concept Note: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rogramme,2006-2009. Johannesburg:Civicus house.
    70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5页。
    71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72 智贤:《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参见刘军宁等:《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第33-56页。
    73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1)。
    74 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75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76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8页。
    77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2页。
    78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79 Mikkelsen B, Methods for development work and research:A Guide for practioner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1995.
    80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
    81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版,第74页。
    82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版,第116页。
    83 刘平、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和德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84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85 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6)。
    1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2 “中国政府逐步实行治道变革,政府职能越来越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行为越来越法治化,政府决策越来越民主化,政府权力也越来越多中心化。”参见毛寿龙:《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81页。
    3 俞可平:《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4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7. The states in a Changing World, p.42.Wa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
    5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6 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7 同3,第14-15页。
    8 高尚全:《政府转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9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页。
    10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11 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和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页。
    12 [美]布鲁斯·布雷诺·德·梅斯奎塔,布尔顿·L.鲁特:《繁荣的治理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13 徐勇:《地方政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页。
    14 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中国行政管理,2003(4)。
    15 杨雪冬:《近30年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社会科学,2008(12)。
    16 Zheng Yongnian.2006. De Facto Federalism in China, Shanghai:World Scientific.
    17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页。
    18 陆立军、任光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浙江模式’》,参见连晓鸣:《浙江现象与浙江学术》,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19 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17页。
    20 陆立军、王祖强:《浙江模式: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1 万斌:《2004年浙江经济发展报告》,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2 浙江省获得“地方政府创新优胜奖”项目名单:第一届,金华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第二届,湖州市“户籍制度改革”、温岭市“民主恳谈”;第四届,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宁波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第五届,杭州市政府“开放式决策”。
    23 刘迎秋:《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总报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7年版,第151-155页。
    24 陈剩勇:《政府创新、治理转型与浙江模式》,浙江社会科学,2009(4)。
    25 同23,第157-163页。
    26 刘迎秋:《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总报告卷)》,第155页。
    27 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和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28 薄贵利:《近现代地方政府比较》,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9 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经济行为》,上海运东出版社1998年版。
    30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31 余逊达、赵永茂:《参与式地方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32 詹直荣:《杭州“和谐创业”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社会科学战线,2005(5)。
    33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4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页。
    35 刘铎:《努力改善城市治理机制,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第四届全国生活品住论坛主题发言,杭州,2009年。
    1 蓝蔚青:《杭州市构建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研究》,杭州日报,2009-1-31.
    2 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 陈剩勇等:《参与式治理与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参见余逊达、赵永茂:《参与式地方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0-75页。
    4 转引自[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译者前言。
    5 [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页。
    6 蓝蔚青:《杭州市构建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研究》,杭州日报,2009-1-31.
    7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8 刘平、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和德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9 这八类事项主要包括:拟提交市人代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财政报告等;城市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专项规划;重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与公共政策;群众日常办事程序和社会公共服务事项等的重大调整;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公共活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加强市政府自身建设的重大事项;市长提出的其他重大事项。但是上述事项中依法不得公开或不宜公开的除外。参见王力:《市民可参与政府八类事项决策》,杭州日报,2009-1-24.
    10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前言。
    11 顾朝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城市规划,2001(9)。
    12 陈剩勇等:《让公民来当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 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14 2000年,杭州市开始在市直机关进行评选“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的活动。经过9年的考评标准、考评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和改进,现在已基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政府绩效评估的“杭州模式”。
    17 李培林:《以民主促进民生,以民生提升民主》,杭州,第四届全国生活品质论坛发言。2009年12月5日。http://z.hangzhou.com.cn/4thshpzlt/content/2009-12/05/content_2940566.htm
    18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 蒋成杰、傅白水:《“开放式决策”的杭州样本》,决策,2009(1)。
    3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4 相丽均:《杭州的城市民主之路》,浙江人大,2009(2)。
    5 李海青:《政治哲学中的公民参与》,学习时报,2008-1-18。
    6 蔡定剑:《重建民主或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中外法学,2007(12)。
    7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8 [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9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 陈剩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2页。
    11 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政务决策民主化的持续创新——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开放式决策分析报告》,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
    12 普通市民通过网络留言、视频直播对话、直接应邀参会等形式参与决策。目前,邀请6位市民代表列席市政府常务会已开始成为一种惯例。
    13 王国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标志诞生记》,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14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6页。
    15 Sherry R Arnstein.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4).
    16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17 Archon Fung and Eric Olin Wright.2003. Deeping Democracy: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New York:Verso.
    18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9 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20 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21 [美]马克·彼得拉克:《当代西方对民主的探索:希望、危险与前景》,国外政治学,1989(1)。
    22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1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 [美]乔治·费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3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1页。
    4 转引自钱振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理论阐释与行动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08(3)。
    5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6 [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4页。
    9 袁亚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市新景象新内涵》,人民网,2007-1-9。http://www.people.com.cn/GB/other4583/4595/5840/5261945.html。
    10 蓝蔚青:《“以民主促民生”战略:杭州市的实践及其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9(3)。
    1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9-40页。
    2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3 Sherry Arnstein.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 (4).
    4 Archon Fung, Erik Olin Wright.2001.' Deepening Democracy: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29 (1).
    5 [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19页。
    6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7 GIANPAOLO BAIOCCHI.2003.' Emergent Public Spheres:Talking Politics in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1).
    8 Gene Rowe, Lynn J. Frewer.2004.' Public-Participation Exercises:A Research Agenda',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9 (4).
    9.D.F. Kettl, 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Public Administration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America. The John Hopkins Uni. Press.2003.
    10 Keith G Provan, Patrick kenis, 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 August 2 2007,229-252.
    11 杭州市的”社会复合主体”概念,即由是”由党政届、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不同身份的人员共同参与、主动关联而形成的多层架构、网状联接、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创业主体”。毛寿龙认为,“社会复
    15 Hubert Heinelt, Randall Smith.2003.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an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the EU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Burlington. VT:Ashgate.
    16 陈剩勇等:《让公民来当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页。
    17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模式及其变迁——浙江现象的行政学解读》,浙江社会科学,2007(4)。
    19 王国平在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上发言中强调,“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参与民主、协商民主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基本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和实质民主。可以说,民主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参见王力、邓国芳:《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在杭召开》,杭州日报,2009-12-6。
    20 蓝蔚青:《“以民主促民生”战略:杭州市的实践及其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9(3)。
    21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译者前言。
    22 蓝蔚青:《“以民主促民生”战略:杭州市的实践及其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9(3)。
    2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49-354页。
    24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1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 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2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页。
    3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
    4 [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5 根据派伊的定义,政治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扩大和公民型政治文化的形成;第二,政治系统能力的增强;第三,政体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专门化。参见Lucian Pye.1996.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pp.45-47.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见Steven Friedman.2006.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citizen act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11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12 [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0页。
    13 余逊达、赵永茂:《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4 [美]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版,译者序言。
    15 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行政论坛,2008(6)。
    16 Steven Friedman.2006.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citizen act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Discussion paper.
    17 Hubert Heinelt, Randall Smith.2003.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an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the EU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Burlington, VT:Ashgate.
    18 Andrea Cornwall.2006. Engaging citizens:Lessons from Brazil's experiences with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InfoChange News & Features.
    19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20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 蓝蔚青:《“以民主促民生”战略:杭州市的实践及其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22 王国平在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上发言中强调,“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参与民主、协商民主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基本的民主,是直接民主和实质民主。可以说,民主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参见王力、邓国芳:《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在杭召开》,杭州日报,2009-12-6。
    2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24 [日]浦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25 本文认为,政治是一种公共的生活方式。因此,公共参与是对公共事务的全面卷入,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还包括个人对公共生活的介入。因此,本文没有对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作出区分,统称之为公民参与。
    26 [德]海贝勒、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27 陈剩勇等:《让公民来当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页。
    28 对话不是互相喊话,不是各说各的,“你和我必须对话,必须用心地倾听,这才是对话的人性意义。”参见John forester:《面对权力的规划》,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89页。
    29 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30 赵光勇、陈邓海:《梁启超公民教育的当代意义》,新视野,2009(4)。
    31 王江雨:《中国的治理:在盛世与乱世之间的抉择》,联合早报,2008-10-3。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reform/pages/reform081002b.shtml
    32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3页。
    33 罗卫东:《让民主促民生机制持续推行》,杭州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2009年12月5日。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12/25/content_18595526.htm
    34 郎友兴:《“身边的民主”与地方的民主实践——以杭州市“民主促民生”的经验为例》,2009-7-28.
    35 林尚立:《中国民主深度发展的动力之源》,杭州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2009年12月5日。http://z.hangzhou.com.cn/4thshpzlt/content/2009-12/05/content_2940638_3.htm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Donald F.Kettl.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敖带芽.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美]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保罗·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创新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薄贵利.近现代地方政府比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美]布鲁斯·布雷诺·德·梅斯奎塔,布尔顿·L·鲁特.繁荣的治理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蔡定剑.重建民主或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J],中外法学,2007(12)。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陈家刚.协商民主.概念/要素与价值[J],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陈家刚.协商民主[G].上海.三联书店2004版。
    陈金英.城市社区建设离“参与式治理”有多远——评<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6(6)。
    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J],学术界,2005(5)。
    陈剩勇、何包钢.协商民主的发展[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剩勇、吴兴智.公民参与与地方公共政策的制定——以浙江省温岭市民主恳谈会为例[J],学术界,2007(5)。
    陈剩勇、赵光勇.“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8)。
    陈剩勇、钟冬生、吴兴智等.让公民来当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剩勇.协商民主与中国[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陈剩勇.政府创新、治理转型与浙江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陈剩勇等.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版。
    陈奕敏.参与式预算的温岭模式[J],今日中国论坛,2008(5)。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振明.中国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研究纲要[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6)。
    成德宁.参与式发展与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J],南都学坛2008(3)。
    [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等: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戴维·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董江爱、陈晓燕.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治理——权威与民主关系视角下的村治模式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董克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范柏乃.政府绩效评估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范玫芳.“参与式治理研究”之现况与展望[J],台北.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2008(3)。
    [美]菲利普·库珀等.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冯广志.要深刻理解“参与式管理”的涵义[J],山西水利,2006(6)。
    [英]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傅小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高尚全.政府转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顾朝林.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治理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城市规划,2001(1)。
    郭定平.上海治理与民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郭秋永.当代三大民主理论[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德]海贝勒、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杭州蓝皮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到2008年。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课题组.着眼民生构筑推进协商民主的媒体平台[J],杭州市委 党校学报,2009(3)。
    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政务决策民主化的持续创新——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开放式决策分析报告[J],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
    何包钢、郎友兴.寻找民主与权威的平衡.浙江省村民选举经验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澳]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行为模式及其变迁——浙江现象的行政学解读[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何显明.信用政府的逻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何增科、高新军、杨雪冬、赖海榕.基层民主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何增科.民主化政治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道路[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2)
    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贺雪峰、范瑜.村民自治的村庄基础[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版。
    洪银兴、刘志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鞍钢、王绍光.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鞍钢.中国下一步[M],北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胡鞍钢.转型与稳定:中国如何长治久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胡伟.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中国因素[N],文汇报,2008-12-13。
    胡益芬.参与式治理——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探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4(1)。
    黄卫平、陈文.民间政治参与和体制吸纳的互动——对深圳市公民自发政治参与三个案例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黄湘怀.协商民主译丛(2)[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英]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蒋成杰、傅白水.“开放式决策”的杭州样本[J],决策,2009(1)。
    [瑞典]卡尔松等.天涯若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报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美]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拉塞尔·E·林登.无缝隙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蓝蔚青.“以民主促民生”战略.杭州市的实践及其经验[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2009(3)。
    蓝蔚青.杭州市构建党政、市民、媒体“三位一体”的“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研究,杭州日报,2009-1-31.
    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3(3)。
    郎友兴.浙江杭州“以民主促民生”.以社会民主为重点的民主政治建设之路[N],学习时报,2009-8-4。
    郎友兴.中国式的公民会议.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的过程和功能[J],公共行政评论,2009(6)。
    李凡.参与式预算推动地方政府治理革新[J],中国改革,2007(6)。
    李少惠、贺炜.农村社区参与式管理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职能[J],河北学刊,2008(1)。
    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李文经、陆有山、佘运军.论预算民主与参与式预算[J],当代经济,2008(3)(上)。
    李学忠、陈广胜.人人享有的民生保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连晓鸣.浙江现象与浙江学术[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林尚立.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J],学术月刊,2007(9)。
    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版。
    林尚立.有效政治和大国成长[J],公共行政评论,2008(9)。
    林尚立.在有效性中累积合法性.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M],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林水波、石振国.参与治理的解析[A],台北.第四届地方发展策略研讨会,2005年6月。
    刘军宁等.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G],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刘明珍.公民社会与治理转型——发展中国家的视角[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刘平、鲁道夫·特劳普—梅茨.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和德国[G],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刘淑妍、朱德米.参与城市治理.中国城市管理变革的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5(6)。
    刘迎秋.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总报告卷)[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7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鲁炳炎.授能参与治理之研究[A],2005年中国政治学会暨“多元社会、和解政治与共识民主”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
    鲁利玲.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政府[N],社会科学报,2004-12-13。
    陆立军、王祖强.浙江模式.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观察与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罗重谱.“第三条道路”理论与参与式治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8(2)。
    马克·彼得拉克.当代西方对民主的探索.希望、危险与前景[J],国外政治学,1989(1)。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南非]毛里西奥·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毛寿龙.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6)。
    毛寿龙.坐而论道为公立学-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C],北京.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慕毅飞.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法]皮埃尔·卡兰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浦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浦兴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钱振明.公共治理转型的全球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1)。
    [美]乔治·费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冉冉.参与式透明治理.从第六届全球政府创新论坛透视全球政府创新的主要趋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6)。
    任晓.中国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与经济行为[M],上海.上海运东出版社1998年版。
    沈荣华、金海龙.地方政府治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沈荣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施九青.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M],北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
    宋庆华.中国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社区参与行动月刊,2005(1)。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J],中国行政管理,2003(4)。
    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兴霖.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版。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万斌.2004年浙江经济发展报告[G],杭州.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
    万斌.浙江改革开放20年的理性思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国平.城市论——以杭州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国平.培育社会复合主体研究与实践[G],杭州.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
    王国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标志诞生记[G],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王国平.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品牌诞生记[G],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王江雨.中国的治理.在盛世与乱世之间的抉择[N],联合早报,2008-10-3.
    王劲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力、邓国芳.第四届生活品质全国论坛在杭召开[N],杭州日报,2009-12-6.
    王力.市民可参与政府八类事项决策[N],杭州日报,2009-1-24。
    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晓燕.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王自亮、钱雪亚.从乡村工业化到城市化——浙江现代化的过程、特征和动力[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相丽均.杭州的城市民主之路[J],浙江人大,2009(2)。
    项继权.参与式治理:臣民政治的终结[J],社区,2007(5)上。
    萧功秦.中国大转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谢庆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拓展——论温岭市的“民主恳谈”[J],浙江社会科学,2003(1)。
    谢庆奎.政府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徐勇、高秉雄.地方政府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J],政治学研究,1997(1)。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J],开放时代,2001(7)。
    许峰.巴西阿雷格里市参与式预算的基本原则[J],国外理论动态,2006(6)。
    许远旺.选举后的村务管理:从“村官主政”到民众参与式治理——湖北永安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实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与改革,2007(1)。
    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燕继荣.协商民主的价值和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6(1)。
    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光斌.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红伟.参与式治理与地方治道变革[N],光明日报,2007-7-4。
    杨宏山.府际关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小云:新中国国家结构形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雪东.近30年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变化.治理的视角[J],社会科学,2008(12)。
    杨雪冬.“治理”的九种用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杨雪冬.论治理的制度基础[J],天津社会科学,2002(3)。
    杨雪冬.治理主体多元.地方治理向复合治理结构转变[N],学习时报,2009-6-1.
    易重华.中国地方政府转型[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尹迪信、唐华彬、尹洁.芦车坝小流域参与式治理的探索和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6(7)。
    尹迪信、余道云、陆裕珍等.贵州省坡耕地参与式治理项目中农民的主动参与问题[J],贵州农业科学,2003(5)。
    尹冬华.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应瑞国.案例学习研究——设计与方法[J],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余潇枫、陈劲.浙江模式与地方政府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余逊达、赵永茂.参与式地方治理研究[G],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余逊达.民主治理是最广泛的民主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03(1)。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2002[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变迁[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俞可平.中国治理评估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6)。
    郁建兴、刘大志.治理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郁建兴.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06年版。
    郁建兴等.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张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2)。
    [美]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澳]约翰·S.德雷泽克.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美]詹姆斯·博曼.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詹直荣.杭州“和谐创业”模式与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差异[J],社会科学战线,2005(5)。
    张成福.变革时代的中国政府改革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9)。
    张成福.重建公共行政的公共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7)。
    张建.从管理走向治理.当代中国行政范式转换问题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4)。
    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横向关系协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与合作治理[J],行政论坛,2008(6)。
    张鸣.社区的视野——散论<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章敬平.浙江发生了什么.转轨时期的民主生活[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赵光勇、陈邓海.国内“参与式治理”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4)。
    赵光勇、陈邓海.梁启超公民教育的当代意义[J],新视野,2009(4)。
    赵丽江、陆海燕.参与式预算:当今实现善治的有效工具——欧洲国家参与式预算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和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周志忍.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与管理模式转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Andrea Cornwall.2006.'Engaging citizens:Lessons from Brazil's experiences with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InfoChange News & Features, December.
    Anne Mette Kjaer.2004. Governance.Cambridge:Polity Press.
    Archon Fung, Eric Olin Wright.2003. Deeping Democracy: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 Empowere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New York:Verso.
    Arthur Benz, Yannis Papadopoulos.2006. Governance and Democracy. London: Routledge.
    Beate Kohler-Koch.2008.'Does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Hold its Promises?' Mannheim:CONNEX Final Conference Efficient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a Multi-Level Europe.
    Benjamin Barber.1984. Strong Democra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arole Pateman.1970.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c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entre for Policy Studies.2002. Civil Socie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Southern Africa. Johannesburg:CPS.
    CIVICUS.2009. Concept Note: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Programme,2006-2009, Corner Newtown Johannesburg:Civicus hous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1995.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avid Rosenbloom.1986. Public Administration: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Random Hous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2008.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New York:United Nations.
    Donald F. Kettl.2002.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Etienne Yemek.2007. Workshop Report on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Glasgow:CIVICUS.
    Frank Fischer.2000. Citizens, Experts, and the Environment:The Politics of Local Knowledge. London:Durham.
    Frissen.1999. Politics,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y:A Postmodern Narrative on the Virtual State. 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timited.
    Gene Rowe, Lynn J. Frewer.2004.'Public-Participation Exercises:A Research Agenda',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9 (4).
    GIANPAOLO BAIOCCHI.2003.'Emergent Public Spheres:Talking Politics in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8 (1).
    Goran Hyden.1999.'Governa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in Bratton, Michael and Goran Hyden (eds), Goverance and Politics in Africa. Boulder, CO:Lynne Rienner.
    Grote, Bernard Gbikpi.2002.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Political and Societal Implications. Opladen:Leske and Budrich.
    H. George Frederickson, Kevin B. Smith.2003.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imer. Cambrige:Westview Press.
    Hartmut Schneider.1999.'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for Poverty Reduc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11 (2).
    Heinelt, Hubert et al., eds.2002.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in Multi-Level Context. Opladen:Leske and Budrich.
    Hubert Heinelt, Randall Smith.2003.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an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the EU eco-management and audit scheme. Burlington, VT:Ashgate.
    Ian Budge.1996. The New Challenge of Direct Democracy. Cambridge:Polity Press.
    James G. Marchi, Johan P. Olsen.1995. Democratic Governance. New York:The Free Press.
    Jan Koiman.1993.'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Using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Diversity', in Jan Koiman (eds), 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 London:SAGE Publication,
    Jane Mansbridge.1999.'On the Idea That Participation Makes Better Citizens', in S. L. Elkin and K. E. Soltan (eds), Citizen, Competence, and Democratic Institutions..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Joseph P. Viteritti.1989.'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Idea of a Service Community',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Political Science 37 (2).
    Joseph S. Nye, John D. Donahua.2000.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Washington, D. 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Joseph S.Nye, Philip D. Zelikow, David C.King.1997. Why people don't Trust Governmen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ith G Provan, Patrick kenis.2007.' Modes of Network Governance:struct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 (2).
    Konstantinos PAPADAKIS.2006. Soci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leg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Genev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Lucian W. Pye.1996.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Lynn Laurence, Carolyn Heinrich.2001. Improving Governance:A New logic for Empirical Research. Washing D.C.:G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M. SIMEY.1988. Democracy rediscovered:A study in police accountability, London:Pluto Publishing Ltd.
    Mikkelsen B.1995. Methods for development work and research:A Guide for practioners.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Patricia W. Ingraham and Laurence E. lynn.2004. The Art of Governance, 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R.A.W. Rhodes.199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 Governance, 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Rinus van Klinken.2003. Operationalising local governance in Kilimanjaro,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13 (1).
    Robert A. Dahl.1994.'A Democratic Dilemma:System Effectiveness versus Citizen Participation' .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09 (1).
    Robert D. Putnam.1993.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herry Arnstein.1969.'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35 (4).
    Steven Friedman.2006.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and citizen act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Genev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Tony Bovaird, Elke Loffler.2009. Public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London: Routledge.
    UNDP.2005. Participatory Governance for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Walter J. M. Kickert, Erik-hans Klijin.1997. 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1997. The state in a Changing World. Wa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Zheng Yongnian.2006. De Facto Federalism in China. Shanghai:World Scientifi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