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9年中共进城以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民间报纸消亡殆尽。本研究以《大公报》、《文汇报》两家声望卓著的民间报纸为中心,考察报纸和报人的改造何以可能发生、又是如何发生?更进一步地,探讨既有新闻范式在面对激烈政治变迁之时,其组织、理念、操作和范例将发生何种变异?
     本研究引入新闻范式这一概念以及政治变迁与新闻范式变迁关系的理论框架,以建国初年中国私营报纸改造的案例,观照不同政治变迁情形(温和政治变迁与激烈政治变迁)之下的新闻范式的变迁,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两种政治变迁形式之下新闻范式变迁的形式与机制异同。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为:在激烈政权变迁的前提下,只存在新闻范式的更替,而无并存的竞争性新闻范式;其次,激烈变迁之下的新闻范式变迁的主导者并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而是新的政治权力本身;再次,作为新闻范式立身之基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突变(这种变化体现在人事权、媒介所有权、编辑权和发行权等方面);最后,激烈政权变迁之下的新闻范式变迁的四个层次(分别为组织与制度、新闻理念、新闻操作规范与新闻范例)呈现出作为行动主体的新闻机构及其从业者能动性逐个递增的趋势。
     由该个案与其他温和政治变迁的个案之对比可以看出:新闻组织与制度、新闻理念(认知地图层面的格式塔意义世界观)、新闻操作与新闻范例四个层面发生变化时,新闻范式将发生全面更替。在对比相似个案的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新闻改革中行动者努力对组织-制度造成冲击的可能性。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ocess of remolding of private newspapers and newspaper men in Shanghai at the beginning years of New China, by focusing on the remolding process of Takungpao and Wenweipao, the two highly reputed private newspapers in 20th century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variation of journalistic paradigm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radical political change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as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gestalt worldview, journalistic practice and news exemplar.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mechanism between journalistic paradigm change under radical and mild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interpretation for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media reforms since 1978.
     The basic conclusion is:there will be a paradigm shift, of which all the four dimensions vari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adical political change, which is manipulated by the political power rather than the journalistic organization and journalistic staff themselves. For the four dimensions,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gestalt worldview, practice and exemplar, the activity of the agency descends from the first one to the last one. Paradigm shift is not likely to happen if the four dimensions do not shift at the same time during media reforms in China since 1978, although competitive journalistic paradigms has been coexisted for a long time.
引文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1-06-17)[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李纯青.笔耕五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4.
    萧乾.萧乾回忆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治机制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香港,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尚未正式出版的书稿,2009.
    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的案例的考察.中国当代史研究[J].2009(1):40-75.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J]2009(11):64-74.
    胡素珊;王海良,金燕,胡礼忠,许立冰.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黄旦.报刊的历史还是历史的报刊.新闻大学[J].2007(1):51-55.
    杜英.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再建立——建国初期对上海小型报的接管和改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129-148.
    宁启文.1949年——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1(2):58-66.
    曾宪明.解放初期大陆私营报业消亡过程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2(2):71-79.
    施喆.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大学[J]2002(春):54-57.
    施喆.中国私营报业:共和国初期(1949—1953)的改造和消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论文(未刊),2003.
    李斯颐.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的原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3):20-27.
    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Vol(4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8-63.
    [美]詹姆斯·凯瑞.保卫公共新闻事业[A].见[美]西奥多·格拉瑟;邬晶晶.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G].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美]库恩;金吾伦、胡新和,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道格拉斯·诺思;陈郁,罗华平.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美]道格拉斯·诺思;钟正生,刑华.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何俊志.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美]沃尔特·W·鲍威尔,[美]保罗·J·迪马吉奥;姚伟.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德]卡尔·考夫卡,黎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Bennett, W. L., Gressett, L., & Hal tom, W. (1985). Repairing the news: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5, 50-68.
    Berkowitz, D. (2000). Doing double duty:paradigm repair and the Princess Diana What-a-story. Journalism,1,125-144.
    Chan, J. M., & Lee, C. C. (1991).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The Hong Kong press in China's orbit. New York:Guilford.
    Chan, J. M (1986/1993). Shift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s: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Hong Kong [D], microfilm copy of the original dissertation thesis published by UMI.
    Eckberg, D. L. & Hill, L. (1979). The paradigm concept and sociology:A critical review.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 925-937.
    Gans, H.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Pantheon.
    Hindman, E. B. (2005). Jayson Blai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paradigm repai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5,2,225-241.
    Jakubowitz, K. (2001). Rude awakening. Social and media chang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e Public.Vol.8,4.59-80.
    Kuhn, T. S. (1970). Reflections on my critics. In I. Lakatos & A.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pp.231-278).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ffka, K. (1922). 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Gestalt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531-585.
    Masterman, M. (1970). The nature of a paradigm. In I. Lakatos & A.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pp.59-89).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n Z. & Chan J. M. Shift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s:how China's journalists assess "media exempla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 30,649-682.
    Popper, K. (1970). Normal science and its dangers. Reflections on my critics. In I. Lakatos & A.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pp.51-58).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ese, S. D. (1989) The news paradigm and the ideology of objectivity:A socialist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7,390-409.
    Schudson, M.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New York:Basic.
    Schudson, M. (2001) The objectivity norm in American journalism. Journalism 2(2),149-170.
    Tolman, E. C. (1948)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The Psychological review,55(4),189-208.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Free Press.
    Tuchman, G. (1972)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 of objectiv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7,660-679.
    Zelizer, B. (1993). 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0,219-237.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一年来的新闻出版广播工作.1950年:[B35-1-6]:1-8.
    上海市档案馆.解放后的上海报纸.1950年:[Q431-1-1]:1-21.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核准登记出版报纸情况表.1949年:Q431-1-196]:48-51.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解放前夕各报情况.1949年:[Q431-1-21]:33-35.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各报负责人座谈会——第一次.1949年:[B37-1-27]:1-2.
    上海市档案馆.座谈会的研究工作.1949年:[Q431-1-1]:84-100.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新闻出版处二月综合报告.1949年:[Q431-1-1]:11:16-18.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一).1952年:[A22-2-1551]:73.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上海革命文化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07-408.
    文教会新闻处昨召集新闻界座谈会;范长江讲话[N].文汇报.1949,6(21):2.
    文汇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G].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21-522.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1948年11月15日[A].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C].第17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中央档案馆编.毛泽东关于再有一年时间即可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统治的估计,1948年11月11日[A].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G].第17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二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上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中国新闻年鉴[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朱正.报人浦熙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受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李卫明.新闻自由与私人办报——与刘尊棋先生商榷新中国应否允许私人办报[N].华商报.1949,1(16):5.
    刘尊棋.新中国的一个抉择.财主的新闻自由?还是民主的新闻自由?[N]华商报.1949,1(1):10.
    星火.论新闻出版的自由.[N].华商报.1949,2(6):6.
    铎.新国家与新报纸[N].华商报.1949,2(6):6.
    口扬.新中国的办报问题[N].华商报.1949,2(6):6.
    疾口.不应容许私人办报[N].华商报.1949,2(6):6.
    关向光.论中共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崩溃.东亚季刊(台北)[J].第29卷,第3期,1998:93-126.
    华嘉.忆香港《华商报》及其副刊[A].见白首记者话华商:香港华商报创刊四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49-59.
    张文清.接管上海的特点和历史经验.上海党史与党建[J],1997(1):9-17.
    沈志华,杨奎松.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的新闻自由的备忘录.1951年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6-1976)[M].第三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李纯青.笔耕五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4.
    陆定一.陆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中国当代史研究[J].第一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J]2009(11):64-74.
    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制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香港,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尚未正式出版的书稿,2009.
    陈建云.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
    胡乔木.胡乔木文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6:395.
    夏衍.白首记者话当年[A].见白首记者话华商:香港华商报创刊四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7.
    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黄旦.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A].见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C].桂林:广西帅范大学出版社,2008.
    盛志明.接管上海市新城区的前前后后.上海文史资料选辑[G],静安卷.2004(3).总第112期.84-90.
    萧乾.杨刚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新民晚报史编撰委员会.新民报-新民晚报史七十年史——飞入寻常百姓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文汇报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M](1949.6-1966.5)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
    李唯一.中国工资制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上海市档案馆.华东教育市财政局关于工资待遇有关问题的规范,1952年1月26日.[B105-5-567].
    上海市档案馆.华东新闻学院讲习班总结鉴定提纲,1951年10月23日.[Q431-1-427]:39.
    上海市档案馆. 《大公报》整编工作报告,1950年9月24日.[B35-2-108-13-15]:57.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馆管理委员会整编节约小组名单,1950年:[B35-2-108-3]:3.
    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馆关于整编工作情况报告,1950年10月4日,[B35-2-108-3]:2.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大公报》公私合营问题商定的要点备忘录,1950年6月26日:[B35-2-108-13]:23-24.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馆管理委员会整编节约小组会议章程.1950年7月18日:[B35-2-108-14]:44.
    上海市档案馆.七月二十五日第二次会议进行.1950年7月25日:[B35-2-108-14]:45.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整编协议书.1950年9月15:[B35-2-108-5]:5.
    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一群受害者关于《大公报》整编存中存在偏向的问题的函,1950年:[B35-2-108-8]:10.
    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内部工作人员整编存在问题请新闻协会党组查办的意见材料.1950年:[B35-2-108-1]:1.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姚溱关于《大公报》馆在整编过程中存在问题请新协党组查处的函.1950年9月19日:[B35-2-108-7]:9.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管理委员会整编节约小组简则.1950年8月27日:[B35-2-108-6]:7.
    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李纯青关于上海《大公报》馆公私合营时间、没收吴鼎昌股权派公股代表等问题的请示报告.1950年12月11日:[B35-2-108-10]:13.
    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馆关于《大公报》馆资本额情况及说明.1950年:[B35-2-108-11]:15-17.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致文汇、大公等报社不再继续优惠水电费由.1950年1月11日:[G20-1-27].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吴达诠吴前溪两户股款的说明,1950年12月11日:[B35-2-108-10]:14.
    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馆关于股东姓名及股权清册,1950年:[B35-2-108-12]:18-22.
    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组织、编辑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1949年[G20-1-8]:5.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成立上海新闻学校的请示.1952年:[B34-2-16]:8-11:8-9.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彻底结束上海新闻学校的请示报告,1954年3月1日:[A22-2-279]:15-17:16-17.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处理最后一批学院的情况报告.1954年12月28日:[A22-2-279]:51-54.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学院暂时调整工资的学习总结报告。1953年:[B34-2-80]:70-78:70.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上海新闻学校学员调整工资的总结及统计表.1954年6月20日.[B34-2-80]:64.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第一阶段学习情况请审阅批示.1953年4月24日:[A22-2-128]6-23:9-10.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忠诚老实运动”计划草案.1953年4月24日:[A22-2-128]2-5.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上海新闻)学校结束工作方案的请示。1953年12月22日:[A22-2-128]140-148:144-147.
    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学院李昌庆抗拒调派工作的处理及本部意见.1953年12月4日,[A22-2-279]:2-4.
    上海市档案馆.对上海新闻学校学员的分配意见.1954年11月13日:[A22-2-279]:31-49:31-34.
    上海市档案馆.1952年:上海市报馆业同业公会会员报送的需要资金情况表及本业会员已办及未办公司登记情况表等文件.[S314-4-5]:19;21.
    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公私合营后股份情况、增资计划书.1954年9月13日:[G20-1-72]:1.
    上海市档案馆.1951年5月29日至7月26日,上海《大公报》馆工作人员增减报告表.[B35-3-101]:45-46.
    上海市档案馆.1953年12月22日.关于(上海新闻)学校结束工作方案的请示:[A22-2-128]:140-148:144.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上海新闻、《大公报》等从1951年7月1日起执行全国报社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办法的呈.1950年10月12日:[B35-2-60-9]:9-10.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化新闻统一服务社简则(草案).1951年:[B35-2-79-7]:1.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文化新闻服务社情况的资料.1951年:[B35-2-79-9]:9-11.
    上海市档案馆.处理梅焕藻来信与中央宣传部的往来文书.1953年:[A22-2-114]:8-66:19-26.
    上海市档案馆.华东实行邮发合一以来的概况的报告.1950年[B35-2-31]:8-10:8.
    上海市档案馆.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关于华东实行邮发合一以来概况及今后巩固邮发合一大力开展报纸发行工作计划和要求的材料.1950年:[B35-2-31]:11-13.
    上海市档案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处理《大公报》留沪转业人员工资待遇问题报告及处理梅焕藻来信与中宣部等来往文书.1953年9月25日:[A22-2-114]:1-66:3-4;10;18;19-22:24-25:37-38.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文教委关于上海《大公报》结束迁津缴销登记证及房屋、财产、物资等的处理文件.1953年5月19日;1953年5月27日:[B34-2-75]:28;46.
    上海市档案馆.对私营报纸的性质方针问题的意见.1952年8月7日:[A22-1-1551]:14.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六).1952年:[A22-2-1551]:99.
    上海市档案馆.中央宣传部关于《大公报》若干问题的通知.1954年:[B172-4-340]:24.
    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上、中、下册.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宁启文.1949年—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李纯青.抗战时期的《大公报》[A].见笔耕五十年[M].三联书店.北京.1994。
    李纯青.战后《大公报》见闻[A].见笔耕五十年[M].三联书店.北京.1994.
    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中国当代史研究[J].第一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J]2009(11):64-74.
    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治机制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香港,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尚未正式出版的书稿,2009.
    [美]罗格尔·弗利南德,[美]罗伯特·R·阿尔弗德.把社会因素重新纳入研究之中:符号、实践和制度矛盾[A].见[美]沃尔特·w·鲍威尔,[美]保罗·J·迪马吉奥;姚伟.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2-285.
    [美]罗纳尔德·L·杰普森.制度、制度影响与制度主义[A].见[美]沃尔特·w·鲍威尔,[美]保罗·J·迪马吉奥;姚伟.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52-285;155-177.
    约翰·W·罗耶,布里安·罗恩.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A].见[美]沃尔特·w·鲍威尔,[美]保罗·J·迪马吉奥;姚伟。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5-67.
    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
    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新民晚报史编撰委员会.新民报-新民晚报七十年史——飞入寻常百姓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206.
    上海市档案馆.徐铸成的思想检查.上海市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六),1952年9月23口:[A22-1-1551]:100.
    上海市档案馆.对思想改造的看法与学习态度、方法.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七).1952年8月30日:[A22-2-1551]:50.
    上海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关于报纸工作、新闻界思想改造工作的计划、报告、总结及谷牧、姚溱两同志在新闻界思想改造会议上的讲话稿.1952年[A22-1-47]:3:7:96-97:110-113:123-125: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工厂部民主改革情况.新闻日报、《文汇报》、《新民报》工厂部民主改革工作情况.1952年10月10日-1953年1月2日:[A22-2-1547]:1-19.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六).1952年:[A22-2-1551]:43.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七)。1952年:[A22-2-1551]:50.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一)。1952年:[A22-2-1551]:74.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七).1952年:[A22-2-1551]:115.
    上海市档案馆. 思想界改造情况(十八).1952年:[A22-1-1551]:123:140-142.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各报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1952年:[A22-2-1551]:5。
    上海市档案馆.陈虞孙致严宝礼:[A73-1-113]:5-6.
    上海市档案馆.姚溱在严宝礼致陈虞孙信上的批示:[A22-2-1545]:41-44.
    上海市档案馆.联络员汇报会议记录:[A22-1-1551]:1-2.
    吴廷俊.新记《大公报》史稿[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李谷城.香港中文报业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J]2009(11):64-74.
    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料室.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史编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上海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关于报纸工作、新闻界思想改造工作的计划、报告、总结及谷牧、姚溱两同志在新闻界思想改造会议上的讲话稿.1952年:[A22-1-47]:3-4:16.
    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组织、编辑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1949年:[G20-1-8]:2:6.
    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编辑部怎样改进工作的报告.1950年:[G20-1-24]:1;4;8.
    上海市档案馆. 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1952年:[A22-2-1551]69:71:76:80-81;87:115:121.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大公报编辑部关于检送重工业部工业试验所试制钼铁成功一稿的函.1951年:[B35-2-64-7]:7.
    上海市档案馆.赖有忠关于大公报报道泄露国家机密问题的信.1951年:[B35-2-64-9]:9-10.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关于报刊刊载管理问题的报告(大公报),1951年:[B35-2-65]:4:6-7:9:14-19:22-25:28-40
    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处有关各报处分、检讨、刊载、更正等管理方面的材料(文汇报),1951年:[B35-2-67]:26:40-41.
    上海市档案馆.新闻报社、文汇报社1952年--1953年工作计划总结和报导计划,1953年:[B36-1-6]:5:6-7.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上册.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制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香港,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尚未正式出版的书稿,2009.
    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案例的考察.中国当代史研究[J].第一期.北京:九州出版 社,2009.
    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
    Bennett, W. L., Gressett, L., & Haltom, W. (1985). Repairing the news: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5, 50-68.
    Chan, J. M (1986/1993). Shift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s: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Hong Kong[D], microfilm copy of the original dissertation thesis published by UMI.
    DiMaggio P. J., Powell, W. W.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8, Issue 2:147-160.
    Hindman, E. B. (2005). Jayson Blai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paradigm repai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5,2,225-241.
    Pan Z. & Chan J. M. Shift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s:how China's journalists assess'media exemplars' .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 30,649-682.
    Reese, S. D. (1989) The news paradigm and the ideology of objectivity:A socialist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7,390-409.
    李良荣.15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A].见李良荣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李良荣.社会生态环境和中国新闻改革[A].见李良荣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美]詹姆斯·凯瑞.保卫公共新闻事业[A].见[美]西奥多·格拉瑟;邬晶晶.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G].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的案例的考察.中国当代史研究[J].2009(1),40-75.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北)[J],Vol.71,2002:17-59.
    [1]杨奎松.中国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第一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221-249:311.
    [2]林蕴晖.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第二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47
    [3]赵德鑫.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新乡: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4]姜义华.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取代新民主主义的历史背景的一项考索[A].见吴景平,徐思彦.复旦史学专刊第二辑:1950年代的中国[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1-43.
    [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上海革命文化史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07-408.
    [6]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7]马光仁.上海当代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郑重.毛泽东与《文汇报》[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
    [9]中国新闻年鉴[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李良荣自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方汉奇.《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1-06-17)[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13]李谷城.香港中文报业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4]《文汇报》报史研究室.《文汇报》史略[M](1949.6-1966.5)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
    [15]新民晚报史编撰委员会.新民报-新民晚报史七十年史——飞入寻常百姓家[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16]陈建云.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17]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8]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资料室.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史编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19]李唯一.中国工资制度[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20]胡素珊;王海良,金燕,胡礼忠,许立冰.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2]石仲泉.毛泽东研究述评[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3]王芝琛.一代报人王芸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24]李纯青.笔耕五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4.
    [25]萧乾.萧乾回忆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5.
    [26]陆定一.陆定一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7]荒坪.我的外公陆定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315-317.
    [28]谷牧.谷牧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29]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0]徐铸成.徐铸成回忆录[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1]朱正.报人浦熙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2]华嘉.忆香港《华商报》及其副刊[A].见白首记者话华商:香港华商报创刊四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49-59.
    [33]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6:395.
    [34]夏衍.白首记者话当年[A].见白首记者话华商:香港华商报创刊四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1-7
    [35]胡乔木.胡乔木文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萧乾.杨刚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7]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J]2009(11):64-74.
    [38]黄旦.从“不完全党报”到“完全党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再审视[A].见李金铨.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9]黄旦.“新型记者”:延安《解放日报》时期的编辑部.香港,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尚未正式出版的书 稿,2009.
    [40]杨奎松.新中国新闻报刊统制机制的形成经过——以建国前后《大公报》的“投降”与改造为例.香港,第二届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自由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尚未正式出版的书稿,2009.
    [41]张济顺.1949年前后的执政党与上海报界.中共党史研究[J]2009(11):64-74.
    [42]李玉荣.中共接管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3]高郁雅.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与战后中国政局变动[M].台北:“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
    [44]高郁雅.1949年中国新闻界的政治转向——以《大公报》为例[A].见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出版地、出版年不详:1-15.
    [45]龚育之.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党史研究.1988(1):21.
    [46]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近代史研究.1997(4):136-151.
    [47]盛志明.接管上海市新城区的前前后后.上海文史资料选辑[G],静安卷,2004(3).总第112期:84-90.
    [48]杜英.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再建立——建国初期对上海小型报的接管和改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129-148.
    [49]宁启文.1949年——1956年大陆报业企业化经营概述.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1(2):58-66.
    [50]关向光.论中共建政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崩溃.东亚季刊(台北)[J].第29卷,第3期,1998:93-126.
    [51]李福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0),1993:189-240.
    [52]金观涛,刘青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二十一世纪[J].总第13期,1992(5):13-25.
    [53]曾宪明.解放初期大陆私营报业消亡过程的历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2(2):71-79.
    [54]张文清.接管上海的特点和历史经验.上海党史与党建[J]1997(1):9-17.
    [55]施喆.建国初期私营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闻大学[J]2002(春):54-57.
    [56]李斯颐.也谈建国初期私营传媒消亡的原因.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3):20-27.
    [57]曹立新.再论新中国成立后私营报业消亡的原因:以解放初期《文汇报》的经历为例.国际新闻界[J].2009(4):112-116.
    [58]孙旭培.解放初期对旧新闻事业的接收和改造.新闻研究资料.Vol(4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8-63.
    [59]黄旦.报刊的历史还是历史的报刊.新闻大学[J].2007(1):51-55.
    [60]黄旦.历史学的想象力:在历史的“叙”与“事”之间.史学月刊[J].2011(2):15-19.
    [61]张济顺.从民办到党管:上海私营报业体制变革中的思想改造运动——以文汇报为中心的案例的考察.中国当代史研究[J].2009(1):40-75.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62]张仁善.1949年前后中共的新闻政策及历史效应. 二十一世纪.2001(6):130-136.
    [63]黄冬娅.转变中的工商所:1949年后国家基础权力的演变及其逻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4]陈金哲.公立医院组织变迁之研究:民办公营、合并及区域联盟为例[D].台北:台湾中正大学博士论文.2008.
    [65]邓杰.从”七嘴八舌”到”异口同声”——新政权对上海报纸的接管.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未刊),2007.
    [66]施喆.中国私营报业:共和国初期(1949—1953)的改造和消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论文(未刊),2003.
    [67]何天力.组织变迁过程中的组织文化及传播形态:年代影视集个案研究.台湾世新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刊),出版年不详.
    [68]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G].上 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69]沈志华,杨奎松.国务院情报研究所关于中国的新闻自由的备忘录.1951年.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6-1976)[G].第三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7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M].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商业部为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调整商业指示给各大区贸易部的指示(节录)[A].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G].工商体制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上海经济基本情况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若干问题的调查[A].见1953年6月4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G].(1949-1952)工商体制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3]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财委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工商体制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上海私营工商业资金变化调查(节录)[A].见195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G].商业卷.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75]顾庞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76]毛泽东选集[M]第二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7]毛泽东选集[M]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78]毛泽东文集[M]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9]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主要矛盾的批语,1952年6月6日:[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第三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02.
    [8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G].第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521-522.
    [81]毛泽东.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提纲[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第四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82]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五日[A].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G].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83]刘少奇选集[M].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84]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录)[A].见1951年5月7口.农业集体化重要文献汇编(1949-1957)[G].上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85]A·列多夫斯基:米高扬赴华的秘密使命1949年1-2月[A].见.尼·特·费德林;彭卓吾.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交往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86]刘少奇.共产党标准的八项任务.刘少奇选集[G].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7]张闻天.城市中的地位和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1948年8月31日[A].见陈柏村.张闻天东北文选[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8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1905-1995)[G].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89]周恩来.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作用的几个问题,1950年4月13日[A].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G],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9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9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A],1948年11月15日.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C].第17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92]中央档案馆编.毛泽东关于再有一年时间即可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统治的估计,1948年11月11日.[A].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G],第17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93]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一年来的新闻出版广播工作.1950年:[B35-1-6]
    [94]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一).1952年:[A22-2-1551].
    [95]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彻底结束上海新闻学校的请示报告,1954年3月1日:[A22-2-279].
    [96]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处理最后一批学院的情况报告.1954年12月28日:[A22-2-279].
    [9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第一阶段学习情况请审阅批示.1953年4月24日:[A22-2-128].
    [98]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忠诚老实运动”计划草案.1953年4月24日:[A22-2-128].
    [99]上海市档案馆.关于(上海新闻)学校结束工作方案的请示.1953年12月22日:[A22-2-128].
    [100]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学院李昌庆抗拒调派工作的处理及本部意见.1953年12月4日,[A22-2-279].
    [101]上海市档案馆.对上海新闻学校学员的分配意见.1954年11月13日:[A22-2-279].
    [102]上海市档案馆.1953年12月22日.关于(上海新闻)学校结束工作方案的请示:[A22-2-128].
    [103]上海市档案馆.处理梅焕藻来信与中央宣传部的往来文书.1953年:[A22-2-114].
    [104]上海市档案馆.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处理《大公报》留沪转业人员工资待遇问题报告及处理梅焕藻来信与中宣部等来往文书.1953年9月25日:[A22-2-114].
    [105]上海市档案馆.对私营报纸的性质方针问题的意见.1952年8月7日:[A22-1-1551].
    [106]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六).1952年:[A22-2-1551].
    [107]上海市档案馆.徐铸成的思想检查.上海市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六),1952年9月23日:[A22-1-1551].
    [108]上海市档案馆.对思想改造的看法与学习态度、方法.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七).1952年8月30日:[A22-2-1551].
    [109]上海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关于报纸工作、新闻界思想改造工作的计划、报告、总结及谷牧、姚溱两同志在新闻界思想改造会议上的讲话稿.1952年:[A22-1-47].
    [110]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工厂部民主改革情况.新闻日报、《文汇报》、《新民报》工厂部民主改革工作情况.1952年10月10日-1953年1月2日:[A22-2-1547].
    [111]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六).1952年:[A22-2-1551].
    [112]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七).1952年:[A22-2-1551].
    [113]上海市档案馆.新闻界思想改造情况(十七).1952年:[A22-2-1551].
    [114]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各报中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1952年:[A22-2-1551].
    [115]上海市档案馆.陈虞孙致严宝礼.1952年:[A73-1-113].
    [116]上海市档案馆.姚溱在严宝礼致陈虞孙信上的批示.1952年:[A22-2-1545].
    [117]上海市档案馆.联络员汇报会议记录:[A22-1-1551].
    [118]上海市档案馆.对各报领导同志检查报告的反应.思想界改造情况(十八).1952年:[A22-1-1551].
    [119]上海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关于报纸工作、新闻界思想改造工作的计划、报告、总结及谷牧、姚溱两同志在新闻界思想改造会议上的讲话稿.1952年:[A22-1-47].
    [120]上海市档案馆.解放日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经营管理等问题的函.1952年:[A73-1-113-3].
    [121]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汇报馆经理部关于借资金无法归还问题的函.1952年:[A73-1-113-1].
    [122]上海市档案馆.公私合营上海文汇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权登记问题的函.1955年:[B167-1-97-39].
    [123]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汇报馆关于报纸折扣问题的报告.1950年:[B35-2-30-6].
    [124]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馆关于执行行政务院发布的公股公产清理办法的函.1951年6月:[B35-2-107-5].
    [125]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馆关于报送离职、转业新闻工作者调查表的函.1950年1月11日:[B35-2-107-10].
    [126]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汇报馆关于送去新闻工作人员登记表的函.1950年:[B35-2-101-150].
    [12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汇报馆关于增减人员情况的报告.1950年8月9日:[B35-2-101-135].
    [128]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整编工作报告,1950年9月24日:[B35-2-108-13-15]
    [129]上海市档案馆.中央宣传部关于《大公报》若干问题的通知.1954年:[B172-4-340]
    [130]上海市档案馆.华东实行邮发合一以来的概况的报告.1950年:[B35-2-31].
    [131]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大公报编辑部关于检送重工业部工业试验所试制钼铁成功一稿的函.1951年:[B35-2-64-7].
    [132]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关于报刊刊载管理问题的报告(大公报),1951年:[B35-2-65].
    [133]上海市档案馆.赖有忠关于大公报报道泄露国家机密问题的信.1951年:[B35-2-64-9].
    [134]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文教委关于上海《大公报》结束迁津缴销登记证及房屋、财产、物资等的处理文件.1953年5月19日;1953年5月27日:[B34-2-75].
    [135]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关于文汇报公私合营有关文件,1953年:[B34-1-39].
    [136]上海市档案馆.华东军政委员会新闻出版局关于华东实行邮发合-以来概况及今后巩固邮发合一大力开展报纸发行工作计划和要求的材料.1950年:[B35-2-31].
    [13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上海新闻、《大公报》等从1951年7月1日起执行全国报社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办法的呈.1950年10月12日:[B35-2-60-9].
    [138]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馆管理委员会整编节约小组名单,1950年:[B35-2-108-3].
    [139]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化新闻统一服务社简则(草案).1951年:[B35-2-79-7].
    [140]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文化新闻服务社情况的资料.1951年:[B35-2-79-9].
    [141]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馆关于整编工作情况报告,1950年10月4日,[B35-2-108-3].
    [142]上海市档案馆.关于整编协议书.1950年9月15:[B35-2-108-5].
    [143]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大公报》公私合营问题商定的要点备忘录,1950年6月26日:[B35-2-108-13].
    [144]上海市档案馆.新闻报社、文汇报社1952—1953年工作计划总结和 报导计划,1953年:[B36-1-6].
    [145]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馆管理委员会整编节约小组会议章程.1950年7月18日:[B35-2-108-14].
    [146]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处有关各报处分、检讨、刊载、更正等管理方面的材料(文汇报),1951年:[B35-2-67].
    [147]上海市档案馆.七月二十五日第二次会议进行.1950年7月25日:[B35-2-108-14].
    [148]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一群受害者关十《大公报》整编存中存在偏向的问题的函,1950年:[B35-2-108-8].
    [149]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内部工作人员整编存在问题请新闻协会党组查办的意见材料.1950年:[B35-2-108-1]。
    [150]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姚溱关于《大公报》馆在整编过程中存在问题请新协党组查处的函.1950年9月19日:[B35-2-108-7].
    [151]上海市档案馆.关于管理委员会整编节约小组简则.1950年8月27日:[B35-2-108-6].
    [152]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李纯青关于上海《大公报》馆公私合营时间、没收吴鼎昌股权派公股代表等问题的请示报告.1950年12月11日:[B35-2-108-10].
    [153]上海市档案馆.关于吴达诠吴前溪两户股款的说明.1950年12月11日:[B35-2-108-10].
    [154]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汇报馆读者工作组编辑部关于寄上史宁如轻率处理读者王定一同志来稿、致使稿件遗失问题检讨.1952年6月15日:[B35-2-67-44].
    [155]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编辑部关于报道严重泄密错误问题的检查报告.1952年2月:[B35-2-65-22].
    [156]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大公报社会服务组把反革命家属来函转到上海市公安局卢湾分局并要求答复问题的通报(1-4页)1951年5月:[B35-2-65-15].
    [15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1951年4月19日文汇报工业生产介绍专刊泄露国家机密要求立即检查并上报的函.1951年4月19日:[B35-2-67-10].
    [158]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关于呈送文汇报在1951年3月29日刊载志愿军代表柴川若等一行纸字消息内容错误检讨书的报 告.1951年:[B35-2-67-20].
    [159]上海市档案馆.陶大明、马春鸿关于文汇报1951年3月29日刊载志愿军代表柴川若等一行纸字消息内容错误的检讨书.1951年:[B35-2-67-17].
    [160]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总编辑室关于1951年3月12日《艺文短波》栏刊载毛泽东、周恩来看了电影《武训传》短讯是一个不应有和不妥当错误报导的检讨报告.1951年5月9日:[B35-2-67-33].
    [161]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文汇报馆关于呈送1951年4月22日刊载“加强在城市中镇压反革命的工作”一文中遗漏“镇压”二字检讨及处理情形的报告1951年4月27日:[B35-2-67-26].
    [162]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合作社联合社关于文汇报连续转载新闻失实请予转知注意改进并进行必要检讨的函.1952年1月12日:[B35-2-67-40].
    [163]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馆关于《大公报》馆资本额情况及说明.1950年:[B35-2-108-11].
    [164]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馆关于股东姓名及股权清册,1950年:[B35-2-108-12].
    [165]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馆工作人员增减报告表.1951年5月29日至7月26日:[B35-3-101].
    [166]上海市档案馆.关于成立上海新闻学校的请示.1952年:[B34-2-16].
    [16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各报负责人座谈会——第一次.1949年:[B37-1-27].
    [168]上海市档案馆.上海新闻学校学院暂时调整工资的学习总结报告.1953年:[B34-2-80].
    [169]上海市档案馆.关于上海新闻学校学员调整工资的总结及统计表.1954年6月20日:[B34-2-80].
    [170]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文艺处关于上海大公报馆刊载活菩萨连环画、画稿审查、违背中央出版政策问题的报告1-4页.1950年7月:[B35-2-109-6].
    [171]上海市档案馆.华东教育市财政局关于工资待遇有关问题的规范,1952年1月26口:[B105-5-567].
    [172]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大公报编辑部读者工作组关于上海时和电珠厂解雇工人陈毓石来信反映解雇金问题要求尽快处理的函.1952 年:[B128-2-733-31].
    [173]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关于取缔反动有毒电影文艺处决先抽查西片的报导.1949年11月29日:[B172-4-12-1].
    [174]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关于对大公报转来永量公司读报小组来信的复查情况1952年:[B242-1-450-27].
    [175]上海市档案馆.大公报社关于《妇女体<大事概述>》两篇报导请审查的函.1951年:[C31-1-45-40].
    [176]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抗美援朝分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关于上海医务工作者工会及各医疗手术队活动情况的报纸剪贴材料(新闻报、大公报).1950年6月1日:[C3-1-50-23].
    [177]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抗美援朝分会卫生工作委员会关于上海医务工作者工会及各医疗手术队活动情况的报纸剪贴材料.1951年7月13日:[C3-1-50-7].
    [178]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1952年思想改造学习会议记录本.1952年:[G20-1-42].
    [179]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思想改造后合营前去新闻印刷学校学习的名单.1952年:[G20-1-44].
    [180]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编辑部怎样改进工作的报告.1950年:[G20-1-24].
    [181]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组织、编辑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1949年:[G20-1-8].
    [182]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人民政府致文汇、大公等报社不再继续优惠水电费由.1950年1月11日:[G20-1-27].
    [183]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调整部分工作人员工资情况。1953年6月30日:[G20-1-55].
    [184]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公私合营时工作人员名册及编制.1953年1月:[G20-1-52].
    [185]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人事科、文秘工作计划.1952 年8月:[G20-1-41].
    [186]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组织、编辑业务、经营管理的情况.1949年:[G20-1-8].
    [187]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社组织编制、人事制度、会计制度、职工福利、经营方针和计划.1949年:[G20-1-9].
    [188]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1949年度稽核工作总结报告,1950年:[G20-1-10].
    [189]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报社负责人、经理部业务会议、管委会会议记录.1949年:[G20-1-21].
    [190]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馆经理部职工姓名录.1950年:[G20-1-25].
    [191]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职工姓名录.1951年:[G20-1-37].
    [192]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公私合营后股份情况、增资计划书.1954年:[G20-1-72].
    [193]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六月份用纸和发行总数的函.1950年:[G20-1-29].
    [194]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向上海市新闻出版处报告私营公助的结果.1951年:[G20-1-31].
    [195]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制订的内部规章制度1951年1月9日:[G20-1-34].
    [196]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组织机构任命的决定.1951年3月10日:[G20-1-35].
    [197]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文汇报委员会的工作计划.1952年:[G20-1-40].
    [198]上海市档案馆.华东新闻出版局、上海新闻出版处与文汇报关于政府扶助事宜的协议.1951年:[G20-1-30].
    [199]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报社复刊前财会的综合报告.1950年:[G20-1-20].
    [200]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支出概算书.1950年:[G20-1-25].
    [201]上海市档案馆.文汇报社关于报务会议规则、稽核规程、成本会计制度、现金收支暂行办法及稿费支付办法.1949年:[G20-1-13].
    [202]上海市档案馆.解放后的上海报纸.1950年:[Q431-1-1].
    [203]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核准登记出版报纸情况表.1949年:[Q431-1-196].
    [204]上海市档案馆.上海解放前夕各报情况.1949年:[Q431-1-21].
    [205]上海市档案馆.座谈会的研究工作.1949年:[Q431-1-1].
    [206]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新闻出版处二月综合报告1949年:[Q431-1-1].
    [207]上海市档案馆.华东新闻学院讲习班总结鉴定提纲,1951年10月23日:[Q431-1-427].
    [208]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劳动报、上海新闻、文汇报、大公报、新闻日报、解放日报等报社填送一般情况调查表.1952年10月:[S314-4-5]
    [209][美]詹姆斯·凯瑞.保卫公共新闻事业[A].见[美]西奥多·格拉瑟;邬晶晶.公共新闻事业的理念[G].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10][美]库恩;金吾伦、胡新和.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11][匈]玛利亚·乔纳蒂;李陈华,许敏兰.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一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12][美]道格拉斯·诺思;陈郁,罗华平.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213][美]道格拉斯·诺思;钟正生,刑华.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14]何俊志.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15]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6][美]沃尔特·w·鲍威尔,[美]保罗·J·迪马吉奥;姚伟.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17][德]卡尔·考夫卡,黎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18]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北)[J],Vo1.71,2002:17-59.
    [219]Chan, J. M., & Lee, C. C. (1991).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The Hong Kong press in China's orbit. New York:Guilford.
    [220]Chan, J. M (1986/1993). Shift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s: mass media and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Hong Kong [D], microfilm copy of the original dissertation thesis published by UMI.
    [221]Gans, H.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ew York:Pantheon.
    [222]Hallin, D. C., & Mancini, P. (2004). Comparing media systems: Three models of media and politic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3]Schudson, M.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New York:Basic.
    [224]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New York:Free Press.
    [225]Bennett, W. L., Gressett, L., & Haltom, W. (1985). Repairing the news:A case study of the news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5,50-68.
    [226]Berkowitz, D. (2000). Doing double duty:paradigm repair and the Princess Diana What-a-story. Journalism,1,125-144.
    [227]Eckberg, D. L. & Hill, L. (1979). The paradigm concept and sociology:A critical review.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 925-937.
    [228]Hindman, E. B. (2005). Jayson Blair, the New York Times and paradigm repai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5,2,225-241.
    [229]Jakubowitz, K. (2001). Rude awakening. Social and media change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e Public. Vol.8,4.59-80.
    [230]Kaffka, K. (1922). 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Gestalt Theory.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531-585.
    [231]van Kempen, Hetty. (2007) Media-Party Parallelism and Its Effects: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4:3,303-320
    [232]Pan Z. & Chan J. M. Shifting journalistic paradigms:how China's journalists assess "media exemplars'.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3,30, pp.649-682.
    [233]Reese, S. D. (1989) The news paradigm and the ideology of objectivity:A socialist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7, pp.390-409.
    [234]Schudson, M. (2001) The objectivity norm in American journalism. Journalism 2(2):pp.149-170.
    [235]Tolman, E. C. (1948)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The Psychological review,55(4):pp.189-208.
    [236]Tuchman, G. (1972) Objectivity as strategic ritual:An examination of newsmen's notion of objectivit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77, pp.660-679.
    [237]Zelizer, B. (1993). 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0, pp.219-237.
    [238]Kuhn, T. S. (1970). Reflections on my critics. In I. Lakatos & A.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pp. 231-278).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39]Masterman, M. (1970). The nature of a paradigm. In I. Lakatos & A.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pp.59-89).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0]Popper, K. (1970). Normal science and its dangers. Reflections on my critics. In I. Lakatos & A.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pp.51-58). 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