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乾、嘉以后的学术思想,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内在机制和社会现实的变化,出现了汉学式微、汉宋兼采、西学东渐的趋势。于是乎一股“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潮勃然而兴。其在于因应时局的变化而作重建民族文化之努力,以实现救亡图存、国富民强的目的。无疑,以“常州学派”为端绪的今文经学在晚清的复兴和张扬,为一部分传统知识分子的学术与政治关怀,提供了理论思维和躬行实践的思想指导。作为晚清享有盛名的湘籍学人王闿运,其经学,尤其是春秋学思想是晚清学术思想变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王氏遍注群经,成经书十九部(至今所发现的)。他治经主《春秋》而宗《公羊》,主张“通经致用”,一生致力于经书笺释和经学教学,经学和政治是他的生命关怀。基于此,我们不应忘记王闿运作为一个经学家的角色。
     本文重点探讨王闿运春秋学思想。文章在对王氏经学著述稍作考释的前提下,以晚清学术流变和王氏生平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了他对《春秋》及其“三传”的基本态度。然后,文章以王氏三部春秋学著作(《榖梁申义》、《春秋公羊传笺》、《春秋例表》)为中心,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较为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其解经特色和思想倾向。最后,文章对王氏疏释《春秋》经、传的义理重心和主要春秋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探讨及反思。在论述中,文章以王氏春秋学之解经特色和思想意向为主线,采取纵横贯穿的比较手法,力求寻绎其春秋学之内在逻辑脉络,从而揭示其学术意义和历价值。
     王闿运是一位积极用世的传统知识分子。他始终相信古代经典可以淑世,即《五经》以致治,《春秋》以拨乱,提倡“通经致用”的为学理念。他身处晚清时代,敏感地觉察到了社会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圣人经典所追求的理想相违背,当务之急在于拨乱反正。所以,他非常看重《春秋》的“致用”功能,认为《春秋》是“经”不是“”,在“义”不在“事”。他还认为,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最能切合《春秋》之微言大义,《榖梁传》依经树义,有益于对《春秋》的理解,而《左传》为记事之书。
     《榖梁申义》是王闿运的第一部春秋学著作。其表现的宗《公羊传》意识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反映了他早期的春秋学特色。尤其是他在书中提出的《公》、《榖》“不妨为异”、“无害于说经”的命题,与其说是王氏对《榖梁传》诠释经文的维护,不如说是为他自己以后解说经文寻找的理论方法。这种方法在他后来的两部春秋学著作中得到了充分显示。他扩大了对经文的阐释范围,提出了一些与何休《解诂》的不同意见,往往质疑《公羊传》传文,甚至时常下以己意。这明显表现出王氏解经“舍传求经”、回归原典之倾向。这种情形到他晚年对《春秋例表》的不断修改而得以基本证实。这对后来廖平和康有为之经学以及其后之疑古思潮皆有影响。其原因除了王闿运绝对崇信《春秋》以及其学术经历和今古不分、汉宋兼采的学术风格以外,还与时局对他的刺激极有关联。另外,他对公羊学以“义例”解说经文孜孜以求,尤其注重以“时月日例”来发挥《春秋》之微言大义。职是之故,王氏不甚措意经学上的经今古文和汉宋之争,亦不注重历代春秋学之注疏,遑论其引经据典、名物训诂。尽管如此,本文认为,王闿运是晚清经学环节中一位介于经生派与政论派而偏重于经生派一类的学人。如是的结论可以从最新发现他的另外两部经学著作得到佐证。
     本文通过对王闿运春秋学解经特色的分析,认为王氏解说《春秋》之义理重心是王鲁说、三世说、夷夏之辨说。与此紧密相关的“通经致用”的为学理念、循序渐进的社会进化思想及天下太平的未来理想构成了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的逻辑脉络和整体框架。在王氏看来,“通经”在于“致用”,“致用”以“自治”为先;“自治”对内而言是以己正人,对外而言是化导外夷,二者统之于“礼”。进而他认为实现“自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进过程。故他主张“为政以渐”、“夷狄渐进”。惟其如此,才会中外相安,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可见,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的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通经致用”观是他思想的出发点,循序渐进的社会进化观是“致用”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天下太平是“致用”的归宿点。显然,这种一味聚焦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思想反映了晚清时期传统知识分子对时局变动的思考和回应之努力。然而,在传统与现代的两难抉择中,王闿运的春秋学思想亦陷入了不可回避的文化困境之中,与晚清许多学人对时局的思考一样,可谓殊途同归。
The thought of learning appeared the currents of Han learning declining and the inosculating of Han learning and Song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to orient owing to the chang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earning and society after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 Thus another learning treadency of“JingShiZhiYong”(经世致用) rose quickly and vigorously. Its purpose was that scholars had rebuilt national culture for saving the nation from extinction and enriching the nation. Without question, the revival of the New Classic Learning that initiated from the Changzhou School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had provided academic guidance for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s studies and politics. Wang Kai-yun whos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especially the Spring and the Autumn Annal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s of learning thought during the late Qing was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native place of Hunan province. He expatiated on a lot classical books and written nineteen pieces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discovered up to the present). He studied in the Chinese classics mainly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followed toward Gong-Yang School, advocated the opinion of "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 and he devoted all his life in the Chinese Classics interpretation and education, and both studies of Confucian classic and politics were his concerns of life. Therefore, we shouldn't forget that Wang Kai-yun played the role of a Confucian classics scholar.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Wang Kai-yun' s stud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Based on some studies and explanations of the Wang Kai-yun' s Confucian classic books, this paper talks the changes of learning thought during the late Qing and all his life as the entrance, first discusses his basic attitude up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Three Zhuan(传)"(Zuo-Zhuan、Gong-Yang-Zhuan and Gu-Liang-Zhuan). Then, it takes his three pieces of literature about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s the center and takes the text-unscrambling as a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his characteristic of classics unscrambling and the trend of his thought much more entirely and deeply. The main thought and the Yili(义理) keystone of his annotation upon the classics and Zhuan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were concluded、discussed and reflected finally. Discussed with the main line of his characteristic of classics unscrambling and his trend of thought, this paper took the comparison that went through in length and breadth, to find out the inner logistic venation of Stud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moreover to open out the sense in the learning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al value.
     Being traditional clerisy, Wang Kai-yun was very active in the pragmatism and society. He still believed that the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s could be active in society, namely, Five classics could cause a good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ould get rid of disorder. Therefore he called for the theory of "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 In the late Qing, he became much aware of the change of the society, which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ideal that classical sage wanted to seek for, so he knew that the urgent affair was that they must get rid of disorder and turn to a right direction. The function of“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as regarded highly, and he thought that it was a“classic”rather than“history”, and“sense”instead of“things”existed. Moreover, he thought that among the“Three Zhuan”, Gong-Yang-Zhuan was suited most to the sublim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Gu-Liang-Zhuan could build up the“sense”according to it, and Zuo-Zhuan was a book that kept a record of events.
     Gu-Liang-Shenyi is his first monograph about his Stud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t was the consciousness upon the study followed by the book Gong-Yang-Zhuan and the opinion of“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that reflected his early characteristic upon his studies. Especially what proposition he brought forward in the book——Gong and Gu were“different might as well”and“no harmful to theory”, is more likely to be treated as the theory mean that he carried through the lections after, though it seems that it protected the lection annotation for that book. This meaning can be well displayed in his following two pieces of literature. He broadened the ranges of lection explaining, brought forward some attitudes that were different form what He Xiu’s book Jie Gu wanted to hold, and sometimes oppugned the legends in the book Gong-Yang-Zhuan, even treated his own opinions as right sometimes. It clearly displayed that he preferred to abandon the legends for getting and regressing the original lection. And this situation had been almost verified in his continuous modifying to Chun Qiu Lie biao(《春秋例表》) in his old age. That way had make influence to Liao Pin and Kan You-wei’s way to lection studies and thoughts of being doubtful to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Get to the bottom of it, besides that Wang Kai-yun absolutely accepted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nd that his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and his style of the inosculating of Han learning and Song learning and his style of without division between nowadays and ancient days, there w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stimulation that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brought to him. In addition, he was diligent to seek the way that the studies of Gong-Yang used“case”to give definition to lection, and especially h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use“season-month-day cases”to exert the sublime words with mean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refore, he didn’t care too much about the current or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debate between Han learning and Song learn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udies to the Chinese classics, and he neither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annotation of the stud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the past dynasties, he just discussed freely——“chapter and verse”and“members are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But it still could be considered that, though Wang Kai-yun was a scholar standing between the lection junta and the political comment junta, he laid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former in the studies of Chinese classic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ame conclusion could be proved by his two other recently-discovered books of the studies to Chinese classics.
     Through the analyses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Wang Kai-yun’s stud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is paper tries to figure out that his Yili keystones in the unscrambl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ere“Wang Lu Saying”、“Three Generation Saying”and“Yi-Xia Distinction Saying”. These three factors, he theory of“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the thought of society evolution in proper sequence and the ideal of peaceful world in the future, related tightly together to compose the logical venation and the whole frame of his thought. In his opinion,“Notifying Ancient Classics”was armed to“Social Practice”, and“Society Practice”should be begun with“self-Administration”, and“self-Administration”could be understand by two angles——taking oneself to justice one person inside and guiding wildness men outside, both of which finally were unified into“Rite”. For further he thought that "self-Administration" couldn’t accomplish in a moment, but a slow process to move forward in proper sequence. Therefore he advocated the opinion of“politicizing in proper sequence”and“learning outside of China to orient in proper sequence”. Without that the society couldn’t be humorous and the world couldn’t be peaceful.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hree facets of his thought to the stud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re in a whole of interrelation: the thought of "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 is what his thought started, the thought of society evolution in proper sequence is what way that the thought of "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 achieves to, and the world being in peace is the end-result of his thought of "Notifying and Applying Ancient Classics". By all appearances, that kind of thought that focused too much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reflected the struggle of traditional scholars and the changeabl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But in the choic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hat was the same with other scholars in the late Qing is that his thought of stud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also got into the inevasible culture trap. That is to say, they reached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ways.
引文
1 以上引文参见王代功撰《湘绮府君年谱》,一九二三年湘绮楼刻本,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料丛刊》第六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道光二十年、道光二十三年、道光三十年、咸丰五年条。后文所引只注作者、书名、页码。
    1 湘潭市办编纂科、湘潭市图书馆编:《湘潭地方文献研究资料书目》,1989 年 10 月。
    2 本文第二章第一节作了专门探讨。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45。
    2 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料丛刊》第 63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页 1834—1835。
    3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页 5。
    4 赵尔巽等:《清稿》卷四百八十二,《列传》二百六十九《儒林三·王闿运》,中华书局 1977 年版,页13301。
    5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98 年版,页 143。
    6 钱基博、李肖聃:《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岳麓书社 1985 年版,页 204。
    7 湘潭市办编纂科、湘潭市图书馆编,《湘潭地方文献研究资料目录》,1989 年 10 月,页 62—63。书中另例了《毛诗补笺》二十卷,应与《诗补笺》二十卷为同一书。
    8 湘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湘潭县志·卷三十五·人物·王闿运》,湖南出版社 1995 年版,页 823。
    9 马积高:《湘绮楼日记·序》,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4。
    10 冯晓庭:《王闿运的《春秋》学述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4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1 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其在王氏经学著作考释中,认为《尚书笺》与《今古文尚书笺》为两种著作。(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年 6 月。
    2 皮明振:《清皮鹿门先生锡瑞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页 26—27。
    1 苏舆编:《翼教丛编》,近代文献丛刊,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分别见页 173—174、176。
    1 转引自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廖平说:“王湘潭半路出家,所为《春秋例表》,至于自己亦不能寻检。世或谓湘潭为讲今学,真冤枉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51。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载:光绪十九年(1889 年)六月十九日廖平拜见寓居在天津的王闿运。二十日“廖留宿陈斋,谈今古学”。二十一日王“看廖生《经说》,欲通撰九经、子、成一类书,亦自志大可喜。” (《湘绮楼日记》页 1566—1567)。由是可知,两人皆大欢喜,亦有某种默契。
    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1)文集之七,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98。
    4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8)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56。
    5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饮冰室合集》(10)专集之七十五,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192。
    6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分布》,《饮冰室合集》(5)文集之四十一,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77。
    1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98 年版,页 4、6。
    2 章太炎著,徐复注:《訄言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页 158。
    3 章太炎讲演,曹聚仁记录:《国学概论》,巴蜀书社 1987 年版,页 49。
    4 章太炎著,徐复注:《訄言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页 160 之注释。
    1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98 年版,页 142—143。
    2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近代中国料丛刊》第八辑,页 20;《清稿》卷四百八十二,页 13300;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页 4—5;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近代中国料丛刊》第 63 辑,页 1833。
    3 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249。
    4 邓实:《国学今论》,《国粹学报》,第一年第一册。
    1 马宗霍:《中国经学》,上海书店 1984 年版;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 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岳麓书社 1985 年版,页 53。
    3 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页 21。
    4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书局 1986 年版,页 350。
    5 萧艾:《王湘绮评传》,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37—138。
    
    1 王闿运:《论语训·序》,《湘绮楼文集》卷三,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
    2 刘大年:《评清代经学》,《明清论丛》第一辑。
    3 萧艾:《王湘绮评传》,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12—129。
    1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页 269—271。
    2 朱维铮:《中国经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页 174—176。
    3 李文海、孔祥吉主编:《清代人物传稿》(第 5 卷下篇),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页 335。
    4 罗检秋:《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近代研究》,2004 年第 1 期。
    5 何耿镛:《经学概说》,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页 137。
    1 (日)宇野哲人著,马福辰译:《中国近世儒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3 年版,页 412。
    2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页 74—75;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 绮楼日记》(第一卷)《序》,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4;李寿冈《王壬秋评传》,《湘潭文资料》,第 2辑 1984 年,页 96;程发轫:《国学概论》(下),国立编译馆出版 1982 年六版,页 321。
    3 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考据与经世》,三秦出版社 1996 年版。
    1 王继平主编:《晚清湖南学术思想稿》,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五章 晚清湖南经学之式微:第一节 王闿运的学术思想》。后记中编者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为其硕士研究生撰写,故有的观点不一定代表编者本人。
    2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0 年版,页 167—169;亦可参见作者另着《儒学地域化 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二章第四节《帝王之学:外王剥离于内圣》,页 197-209。
    3 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年 6 月。
    1 冯晓庭:《王闿运的《春秋》学述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4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2 张广庆在《清代经今文学群经大义之〈公羊〉化——以刘、宋、戴、王、康之〈论语〉著作为例》,台北: 《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圣环图书公司,1994 年 4 月。
    3 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 月。
    1 梁启超:《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1)文集之一,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8。
    1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8)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6。
    3 罗检秋:《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近代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 革新:《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学月刊》2003 年第 3 期,页 86。
    2 陆以湉:《冷庐杂识》卷 7。
    3 刘开:《论学中》,《刘孟涂集》卷二,道光六年刊本。
    1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页 684。
    2 徐世昌主编:《心巢学案》,《清儒学案》第 4 册卷 180,中国书店 1990 年版,页 336。
    3 钱存训:《近世译书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文献》1986 年第 2 期。
    4 席泽宗:《南怀仁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鲁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怀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
    1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页 77。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8)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9 年版,页 41。
    3 据统计,自 1898 年后,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天演论》就发行过三十多种不同版本,这是当时任何其他西学书籍都不可比拟的。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页 685。
    1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壬父’二字,刻篆文小印,颠倒之于‘文王’二字,隐自喻于素王之改制 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60。
    3 有很多资料和传记将王闿运出生年份定为 1832 年,误。因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换公历为 1833 年 1 月 19 日,故王氏应为 1833 年出生。
    1 王闿运:《祖考遹斋府君清故湘潭县学附生王君之碑(并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242。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1。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1。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3。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3。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4—15。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6。
    4 王闿运《赠彭嘉玉》诗曰:“寒蝉翳东林,蟋蟀鸣西堂。微生有常棲,畸士独无乡锖臃禾夜#世锶? 他方。闭户心幽忧,凉独众所忘。余念子孤居,中夜自旁皇。荒园秋草多,穷巷阻车行。譬彼猗兰花,空谷有孤芳。岂不惜寥落,神全何所伤。”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1147—1148。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云:“湖南得休息,朝议补行壬子(1852)、乙卯(1855)两科乡试,放考官举行科场事。”页 31。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2。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4。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62。
    5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94。
    1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00。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00。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05。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62—67。
    5 《清会典》卷七,页 9;《清会典事例》卷四十三和七十三。亦可参见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页 35。
    6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98 年版,页 262。
    7 邵镜人:《同光风云录·王闿运》,1957 年于九龙,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22)。
    1 邵镜人:《同光风云录·王闿运》,1957 年于九龙,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22)。
    2 《为王湘绮先生诞生百年纪念小言》,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王闿运先生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版,页 12。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204。
    4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卷九,中华书局 1986 年版,页 354。
    5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935。
    6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页 157。
    
    1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 1988 年版,页 75。
    2 吴相湘:《祺祥故事主角肃顺》,《晚清宫廷与人物》(第一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页 65。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4—35。
    2 王闿运:《与杨庄》,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 年第 2 期,页 31。
    3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 1988 年版,页 3。
    4 支伟成云:“大学士肃顺素钦其才,延馆于家,奉之若师保,机要咸与咨访。”《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98 年版,页 262。
    5 《清稿》云:“肃顺奉直若师保,军事多谘而后行。”中华书局 1977 年版,页 13300。
    1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71。
    3 薛福成:《庸盦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页 14—15。
    4 徐一士:《一士类稿》,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页 28。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5。
    2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下册,中国书店 1984 年版,页 1833。
    3 李寿冈:《王壬秋评传》,《湘潭文资料》第二辑,1984 年,页 80。
    4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1427。
    5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4—25。
    1 蔡冠洛:《近代七百名人传》下册,中国书店 1984 年版,页 1833。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三月至湘乡唁曾侍郎,信宿而别。六月,至长沙,时曾侍郎奉命援浙,府君往送之。”页 32。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云王闿运在曾军“居留经旬”,页 33;而曾国藩日记以为:王闿运十二月初九到,十二日离去,为时只三日,于此采曾氏日记之说。
    4 萧艾:《王湘绮评传》,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2。
    5 王闿运:《思归引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1338。
    6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页 3。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5。
    2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岳麓书社 1985 年版,页 81—82。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7。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0。
    5 胡林翼:《复王壬秋》,《胡文忠公全集》第一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6 年版,页 954。
    6 郭嵩焘:《胡林翼行状》,《胡文忠公全集》第一册,上海世界书局 1936 年版,页 14—15。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7—38。
    2 关于王闿运的“帝王之学”,我们在他的著作和日记中无法找到其根据与具体内容。可是很多人认为王氏学问就是“帝王之学”,笔者认为在对待王氏学问上应该慎重使用之。最早提到王闿运“帝王之学”应是他的得意弟子杨度。1916 年王闿运逝世时,杨度为其师撰写的挽联是:“ 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至于什么是“帝王之学”,杨度没有说明。后人大多根据历上之帝王之道、帝王学来概括王氏的“帝王之学”。在此摘录几种观点以供参考:一是唐浩明认为:“这门学问(帝王之学——笔者注)以最高层政治为研究对象,它的容量很大,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有帝王如何驾驭臣下,权臣如何挟帝王以令群僚;野心家如何窥伺方向,选择有利时机,网络亲信,笼络人心,从帝王手里夺取最高权力,自己做九五之尊等等。这门学问通常被称作帝王之学,也叫做帝王术。是一门土生土长的中国学问。这门学问尽管有点深奥莫测,而它的核心不外乎一是独裁,二是权术。”(《帝王之学:封建末世的背时学问——历小说创作随感》,《理论与创作》1999 年第 2 期。)二是单正平与阳信生分别在他们的文章中表达了同一观点,他们认为:所谓“帝王之学”,就是一种根据自己对天下政治大势的分析判断,物色、选择、拥戴、辅佐“非常之人”成“王”成“帝”的学说和方略。用王闿运的话说,“帝王之学”乃“以经学为基础,以学为主干,以先秦诸子为枝,以汉魏诗文为叶,通孔孟之道,达孙吴之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集古往今来一切真才实学于一身,然后登名山大川,以恢弘气概,访民间疾苦以充实胸臆,结天下豪杰以为援助,联王公贵族以同声息”。“然后,或从容取功名,由仕途出身,厕身廊庙,献大计以动九重,发宏论以达天听,参知政事,辅佐天子,做一代贤相,建千秋伟业;或冷眼旁观朝野,寻觅非常之人,出奇谋,书妙策,乘天时,据地理,收人心,合众力,干一番非常大业,以布衣取卿相,由书生封公侯,名震寰宇,功标青。”(单正平:《杨度悲剧的余味》,《书屋》,1997 年第 3 期,页 31;阳信生:《王闿运“帝王之学”述评》,《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页 77)三是杨念群认为:“在对经术的理解与运用上,王闿运较注意其中权术的变通运用,认为‘春秋则皆拨乱时务之要者也’,而拨乱则需时间,需等待非常之人出现,以便辅之以成帝王之业。王氏治经的突出特点是静观时变,看准了时局变动的轨迹之后,才翩然而出大显纵横捭阖之术的威力,这就是所谓“帝王之学。”(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 1997 年版,页 200)。
    3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 1988 年版,页 5—6。
    1 杨钧:《草堂之灵》,岳麓书社 1985 年版,页 23。
    2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98 年版,页 263。
    3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页 3。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9。
    1 王闿运:《致丁亲家》,《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937。
    2 王闿运:《致丁亲家》,《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946。
    3 王闿运:《致游署督》,《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87。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16。
    5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42。
    6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 1988 年版,页 5。
    7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764。
    1 王闿运:《致李藩台》,《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85—886。
    2 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 1988 年版,页 5。
    3 王闿运:《丁文诚诔》,《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221。
    4 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 年第 2 期,页 31。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44。
    2 本文第二章第一节另有专门讨论。
    3 本文所录据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记载,页 345—346。另 1989 年湘潭市办编纂科、湘潭市图书馆编 的《湘潭地方文献研究资料书目》罗列王闿运所撰各类著作为 70 种,由于缺乏考证,其中有些书目只是异名同书而已。关于王闿运著述的收集与整理,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清末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过三次:清光宣年间刻有《湘绮楼全书》18 种,227 卷,现湖南图书馆有藏;1923 年(民国十二年)校刻汇印本《王湘绮先生全集》26 种,321 卷,现湖南图书馆有藏;1996—1997 年湖南师范大学马积高先生整理出《湘绮楼日记》和《湘绮楼诗文集》九大本,由岳麓书社出版。显然,这些收集和整理难括其全。笔者查阅王闿运资料时,在湖南图书馆就发现了几种以前从未提及的王闿运经学著述:《王氏六书存敳》八卷;《三家诗异文表》一卷;《湘绮先生?剐硎纤滴墓鹏κ汀凡环志恚弧缎∪制抵破魇慰肌贰S?该说,王闿运的著述还有待发掘。
    4 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岳麓书社 1985 年版,页 63。
    1 张之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陈榖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资料》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页 2236。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89。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732。
    4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72。
    5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页 321。
    1 王闿运:《论习礼》,《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25。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740。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01。
    4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10。
    5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779。
    6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09。
    1 王闿运:《论经之分》,《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14。
    2 王闿运:《致彭亲家》,《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55。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774。
    4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755。
    5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94—95。
    6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之后,很多湘军将领惟恐功烈不彰,意欲撰写一部表彰湘军打败太平军的“功勋”之作,王闿运受曾国藩子曾纪泽之托,于 1877 年开始撰写此书,历时五载,至 1881 年完稿,成十六篇九万余字,最后定为《湘军志》。此书叙述了湘军创立、发展和与太平军作战的历。王闿运未能完全按照湘军故旧旨意来撰写,而认为“不在表战功,而在叙治乱得失之所由”,(《诗文集》,页 1016—1017)以为鉴。故在书中运用“春秋”书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对湘军及其将领的残暴、贪欲和肆意妄为等丑恶的一面有所揭示,亦并不讳言湘军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出现的战略上的失利与战术上的失误。而对太平军之记述,虽书称为“寇”,但亦有同情之笔法。很明显,王闿运之《湘军志》与彰显湘军战功有较大出入,书甫出版,人多言长短,曾国荃、郭嵩焘等湘军故旧则更为愤怒,“甚恶而诘斥之”,有人甚至扬言欲置王闿运于死地,则《湘军志》于湘中大地引起轩然大波。为消除《湘军志》所造成的影响,曾国荃命其门人王定安重作《湘军记》,郭嵩焘之从孙郭振墉作《湘军志评议》。王闿运虽对己书甚为得意,面对如此责难,非常被动尴尬,后不得已,将《湘军志》雕版送郭嵩焘销毁,风波才得以平息。而此后《湘军志》仍重版传世。
    1 王闿运:《桂阳州志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126。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26。
    3 赵所生、薛正新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十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页 421、422。
    4 赵所生、薛正新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十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页 422。
    5 葛荣晋:《导论》,《中国实学思想》(上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页 4。
    1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页 157。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三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422。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三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380。
    4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三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387。
    5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三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388。
    1 彭玉麟:《改建船山书院片》,陈榖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资料》中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页 1115。
    2 转引自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页 219。
    3 《船山书院课艺初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东洲刻本,湖南图书馆藏。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69。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05。
    3 陈兆奎:《王志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87。
    4 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 月。页 102—103。
    
    1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 1958 年版,页 5087。
    2 湖南巡抚岑春萱奏折,第一历档案馆藏:《宫中朱批奏折》,文教类,第二号。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五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3408。
    
    1 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岳麓书社 1986 年版,页 49、50。
    2 马宗霍:《书林藻鉴》,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页 244。
    3 喻谦:《湘潭王湘绮先生行述》手抄本,湖南图书馆藏。
    4 王闿运:《致徐通参》,《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06。
    1 马积高:《略论王闿运其人与其诗》,《中国文学研究》1985 年第 1 期,页 3。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38。
    3 杨度:《挽王湘绮师联》,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页 615—616。
    4 萧艾:《王湘绮评传》,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37。
    2 喻谦:《湘潭王湘绮先生行述》一卷,民国石印本,湖南图书馆藏,总:975, 7:2:138。
    1 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其在王氏经学著作考释中,认为《尚书笺》与《今古文尚书笺》为两种著作。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年 6 月。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57。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51。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光绪六年七月条:“摘钞《书笺》于新刻本眉端,并改定之。”页 103。
    5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69—70。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66。
    2 王闿运:《尚书大传序》,《湘绮楼诗文集》(文),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46——147。
    3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上),中华书局 1993 年版,页 266。
    
    1 参见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页 31。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59—60。
    3 文中引文依次见《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24、125、127、131。
    1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清人注疏十三经,第 2 册,中华书局 1998 年版,页 1。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38—39。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光绪十年条云:“五月二日至成都……《礼经笺》写毕,发书局刻之。”页 129。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光绪十年五月九日条云:“钞《楚词》,发《礼笺》付书局刻之。” 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334。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光绪二十三年五月条曰:“《三礼笺》刻成。”本文以《续修四库全总目提要》及《王湘绮先生全集》为确。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同治十年十一月条:“始笺《礼记》。”页 87。
    2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光绪十一年十二月条云:“《礼记笺》刻成,自校一过。”页 132。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光绪二年云:“始作《公羊春秋笺》”,页 80。光绪三年云:“是岁,《春秋笺》初稿成”,页 85。
    1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41。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1。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5。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同治八年条,《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 178 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页 155。
    5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103。
    6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30。
    7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73。
    1 张寿林:《〈春秋例表〉一卷·提要》,中国科学院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春秋类),中华书局 1993 年版,页 724——725。
    2 杨钟义:《〈春秋例表〉一卷·提要》,中国科学院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春秋类),中华书局 1993 年版,页 795—796。
    3 张寿林:《〈春秋例表〉三十八卷·提要》,中国科学院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春秋类),中华书局 1993 年版,页 796。
    1 《春秋例表》,尊经本、东洲本,王代丰《春秋例表叙》。
    2 关于《春秋例表》的详细考证,可参见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页 33—42。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41。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63。
    5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80。
    6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83。
    7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701。
    1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702。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721。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943。
    4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010。
    5 王闿运:《论语训序》,《湘绮楼诗文集》,页 83。
    6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同治十年八月二十四日条:“读郝氏《尔雅疏》,将刊补之,惮繁,未起手也。”页 254。郝懿行(1757 —1825)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己未进士,官户部主事。浮沉郎署二十年,官情极淡, 肆力著述。所著有《尔雅义疏》十九卷,用力最久,稿凡数易,垂殁而后成。《说略》十二卷、《春秋比》二卷,《证俗文》十九卷,《晒书堂诗文集》十七卷,笔记八卷等。
    7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山东历城人。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道光十二年进士,历任知县、知州。一生喜爱古籍收藏整理,藏书达 57000 余卷。1844 年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全书分经、、诸子 3 编,700 多卷。共辑佚书 594 种。同时写成读书札记《目耕帖》30 卷。作品还有《竹如意》、《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等。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95、145、 218。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四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353。
    3 《三家诗异文表》后附说明云:“此表编于今年春,因读《毛诗》,故编辑三家。然但取异文,不取异义,尚未完备,始存之,侍补。光绪十年甲申十又二月□生志。”
    4 冯登府(1783—1841),清代学者,字柳东,号云伯,又号勺园,嘉兴人,嘉庆进士,官宁波府教授,潜研经术,工诗古文辞,兼善倚声,尤熟掌故。著有汉魏蜀唐北宋清各代石经考异,《三家诗异文疏证》、 《十三经诂答问》,俱刻入《皇清经解》中。又有《石经阁文集》若干卷。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30。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光绪十年八月五日始抄《夏小正》,到二十九日成书。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1357—1368。
    3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小学类,页 1142。
    4 《诗经·秦风·小戎篇》: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1 以上三家对“小戎”的解释,《毛传》云:“小戎,兵车也。”郑玄《诗笺》云:“此群臣之兵车,故曰小戎。”孔颖达《五经正义》云:“谓小戎者,六月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元,大也。先启行之车,谓之大戎;从后行者,谓之小戎。”转引自王闿运《〈小戎篇〉车制器饰考》稿本。
    2 《近百年湖南学风·湘学略》、《湘潭县志·卷三十五·人物》中均将《逸周书注》列为经学著作。
    1 见姜广辉:《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中国哲学·经学今诠续编》第二十三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1 《孟子·滕文公下》。
    2 《记·孔子世家》。
    3 赵伯雄:《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11—12。
    1 《汉书·艺文志》。
    2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页 1705。
    3 朱彝尊:《经义考》卷一百六十九。
    1 司马迁:《记·太公自序》。
    2 郑玄:《六艺论》,见《春秋榖梁传集解》范序之杨士勋疏。
    1 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148。
    2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六《春秋类一·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中华书局 1997 年版,页 330。
    3 《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列传下》。
    4 《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
    1 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三传得失议第二》。
    1 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卷一《春秋宗指议第一》。
    2 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215。
    3 韩愈:《寄卢仝》,《韩昌黎集》卷五,中国书店 1991 年版,页 79。
    4 朱熹认为“《春秋》义例,时亦窥其一二大者,而终不能自信于心,故未尝敢措一辞”(《朱晦庵集·书临 漳所刊四经后》)。
    1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春秋类存目一·〈春秋私考〉三十六卷》,中华书局 1997 年版,页 387。
    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饮冰室合集》(10)专集之七十五,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192。
    1 《春秋例表叙》,《春秋例表》光绪戊申东洲本。
    2 转引自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39 之注【一】。
    3 王闿运:《榖梁申义序》,《榖梁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 13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影印本。
    1 王闿运:《答吕雪棠问》,《论致用当通〈春秋〉》,《王志篇》卷一,《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 页 504。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一·经部·春秋类),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分馆藏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页 348—349。下注只注作者、书名、页码。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68。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6—77。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序》,《榖梁申义》,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三·经部·春秋类),据北京图书馆分馆清光绪十七年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页 1—2。下注只注作者、书名、页码。
    2 王闿运:《春秋例表·凡例》,光绪年间长沙本。
    3 冯晓庭先生认为:一是王闿运肯定《公羊》家的“《春秋》拨乱反正”说确实能切中孔子述《春秋》的深 意;二是王闿运认为,《公羊》家或《公羊传》是《春秋》经最为原始的传授者,换言之,既然肯定《公羊传》是最原始的传授者,那么对其学说认可程度深过其余晚出诸家,这应该是合理的推测;三是由于在基本立场上秉持着对于《公羊》家学说的深沉认同,王闿运对于《春秋》经文的诠释,事实上可能已经无法突破《公羊传》以及《公羊》家的藩篱,绝大部分只能进行内在性的保守说解。(《王闿运的〈春秋〉学述论》,页 6)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8)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56。
    2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王国维遗书》本。王国维:《观堂遗墨》卷下,《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转引自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1919 年。
    1 参张广庆:《清代经今文学群经大义之〈公羊〉化——以刘、宋、戴、王、康之〈论语〉著作为例》,《经学研究论丛》,台北圣环图书公司 1994 年 4 月第一辑,页 257—322。
    2 《榖梁申义》,《续修四库全书》第 13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清光绪十七年刻本影印,页 1—2。
    
    1 赵伯雄:《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54。
    2 《汉书·儒林传》。
    1 石渠阁为西汉藏书之所。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于甘露三年(前 51)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所辑奏议共 155 篇,今俱佚。唐杜佑的《通典》中保存有若干片断。经过这次会议,博士员中《易》增立“梁丘”,《书》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榖梁”。
    2 范宁:《春秋榖梁传集解序》,《十三经注疏》本。
    3 赵伯雄:《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302。
    1 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传》,转引自黄开国著《廖平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页 31。
    2 赵伯雄:《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67。
    1 涂文学、周德钧:《诸经总龟——〈春秋〉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页 259。
    2 周予同:《经学与经学之派别——皮锡瑞〈经学历〉序》,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3。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2,《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三·经部·春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2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2,《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三·经部·春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3 《汉书·刘向传》。
    4 《公羊传》:“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何以不称使?奔也。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5 《诗·小雅·北山》。
    6 何休:《春秋公羊何氏解诂》隐公元年,转引自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3。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6。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8。《申义》之《榖梁传》文有删略。此为解释便,故全录。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9。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9。
    2 段玉裁《春秋经杀弑二字辨别考》以为作“弑”解,应确。
    3 《公羊传》僖公九年,转引自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71。《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三·经部·春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5 笔者发现王闿运在《榖梁申义》和《春秋公羊传笺》的经文书写此条时,皆将“弑”书为“杀”。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僖九年冬,晋里克杀其君之子奚齐”条,笺曰:“此不成其为君与齐舍成 为君相对为例。明继体有正、有不正。无父子则无君臣也,文不可言杀其世子,尤不可言杀其子。但言其君之子,则不坐杀君,言杀其君,则坐杀君。未逾年称子,为子见义,非为臣立称也,臣杀之,则成其为君矣。齐不正,对申生为篡,不许晋侯杀适立庶也。卓子反正者,奚去后立者则为正。”页 171。 2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11。
    1 萧艾在其著作《王湘绮评传》以“‘能以逍遥通世法’——平民王闿运”为题专门论述了他的平民性格。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07—234。
    2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19。
    3 关于“三统说”,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与五德终始说,对此顾颉刚先生曾有一段很好的说明:创 三统说的,他把朝代的递嬗归之于三个统的循环。这三个统的名字是黑统、白统、赤统。得到哪一个统而为天子的,那时的礼乐制度就照着哪一个统的定制去办理。他把本代和前耳代列为“三王”(即本届的三统),三王之前的五代列为“五帝”,五帝之前的一代列为“九皇”,一共是九代。所以三王、五帝、九皇,都不是固定的名称,而是推移的名称,好象亲属之有高祖、曾祖和曾孙、玄孙一样。(《古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年版,页 442)
    4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册),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244。
    5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玉环》(上册),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28。
    6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中册),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247—248。
    1 刘逢禄说:“榖梁子不传建五始、通三统、异内外诸大旨,盖其始即夫子所云中人以下不可语上者。”(刘逢禄:《申榖梁废疾序》,《刘礼部集》卷 3。)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23—24。
    1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1 关于王闿运“夷狄”观可参见吴志铿:《王闿运的夷务思想——近代中国保守知识分子对西方冲击反应的 个案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学报》第十八期。
    2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21。
    1 廖平:《公羊解诂十论》之《王制为春秋旧礼传论》,《六译馆丛书》本。
    2 刘逢禄:《榖梁废疾申何叙》,《榖梁废疾申何》。阮元编:《清经解》卷 1292(第七册),上海书店 1988年版,页 426。
    3 刘逢禄:《榖梁废疾申何叙》,《榖梁废疾申何》,阮元编:《清经解》卷 1292(第七册),上海书店 1988年版,页 426。
    4 王闿运《榖梁申义》书为僖二十二年,误。
    5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12—13。
    1 此则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章甫,古代一种礼 帽。
    2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13。
    1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8。
    2 王闿运:《榖梁申义》卷一,页 27。
    
    1 司马迁:《记·太公自序》。
    2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精华》(上册),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106。
    
    1 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十七·横渠学案上》,中华书局 1986 年版,页 664。
    2 范仲淹:《岳阳楼记》。
    1 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页 314—315。
    1 《公羊传·隐公元年》。
    
    1《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2 班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
    1 庄存与:《春秋要指》,阮元编:《清经解》卷 387(第二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822。
    2 庄存与:《春秋正辞》,阮元编:《清经解》卷 375(第二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781。
    3 龚自珍:《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141。
    4 魏源:《味经斋遗书》卷首。《武进庄少宗伯遗书序》,《魏源集》,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1 刘逢禄:《榖梁废疾申何叙》,《榖梁废疾申何》,阮元编:《清经解》卷 1292(第七册),上海书店 1988年版,页 426。
    2 龚自珍:《古钩沉论四》,《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对策〉?
    3 魏源:《筹鹾篇》,《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432 页。
    1 徐彦:《公羊传疏》。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
    2 钱穆:《两汉博士家法考》,《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83 年版,页 202。
    
    1 见章权才:《何休〈公羊解诂〉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84 年第 1 期。
    2 以上皆据徐彦《公羊传疏》引何休《春秋公羊文谥例》。
    1 孔颖达:《毛诗正义》
    1 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序》,《尚书大传补注》七卷,民国十二年校刻汇印本,湖南图书馆藏。
    2 马积高:《略论王闿运其人与其诗》,《中国文学研究》1985 年第 1 期,页 5。
    4 同治十年,王闿运四十岁时,入京应试,虽未及第,但新科进士听闻王闿运来京,多来向他问学,于是王对他们讲论读书方法曰:“夫学贵有本,古尚专经,初事寻摭,徒惊浩博,是以务研一经以穷其奥。唐以文多者为大经,小者为小经,限年卒业,立之程课,经解列六艺之名而视性之所近,今亦宜就己所好以求师说,师说存者如郑君《诗》《礼》,何公《春秋》,皆具有本末,成为家学,其已绝复明者,若李鼎祚《周易集解》,孙行衍《尚书疏证》,亦能抱残守缺,上绍渊源,但求一经,群经自贯,旁通曲证,温故知新,恃源而往,糜不济矣。”(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同治十年条,页 64—65。)
    1 陈立胜:《 “儒学经典诠释传统”与“我们” 》,《中山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3。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92—93。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44—145。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81。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80。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85。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106。
    2 沈钦韩《春秋地名补注》以为即乌巢,则为卫地,在今河南延津东南。转引自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 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页 76。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22。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77。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87。
    1 胡安国:《春秋传》卷首,《四部丛刊续编》本。
    1 得者,得理也,即有道理,合乎正义。凌曙注曰:“《春秋》见其不得,所以别嫌明疑。”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楚庄王》(上册),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3。
    2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楚庄王》(上册),凌曙引庄存与曰:“《春秋》之辞,文有不再袭,事有 不再见,明之至也。事若可类,以类索其别;文若可贯,以贯异其条。圣法已毕,则人事虽博,所不存也。” 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5。
    3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玉环》(上册),志者,为心思、思想。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25。
    4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竹林》(上册),通辞是指普遍适用、一成不变之辞,亦称达辞。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43。
    5 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竹林》(上册),意思是说,事物是复杂的,有时单凭“善”或“不善”、“义”或“不义”这一类简 单的判断,不能把“义”说清楚。这就要从《春秋》的主要精神方面去把握,不能死抠《春秋》的字眼,这就叫做“见其指者不任其辞”。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页 50。
    6 此叙虽书为王闿运次子王代丰所述,但据台湾魏怡昱研究,亦可代表王闿运的《春秋》学思想,氏著《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年 6 月。
    7 王代丰:《春秋例表叙》,《春秋例表》(东洲刻本),叙文见前。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67—92。
    1 何休:《春秋公羊何氏解诂》,转引自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85。
    
    1 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页 129。
    2 《诗经·大雅·文王》。
    1 《尚书·周书·泰誓》。
    2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 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过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周语》)。
    3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之行》。
    
    1 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页 139。
    2 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页 125。
    3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
    4 (元)汪克宽:《春秋胡传附录纂疏》卷三。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8)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6。
    2 庄存与:《春秋正辞》,阮元编:《清经解》卷 375(第二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782—788。
    3 孔广森:《公羊通义》,阮元编:《清经解》卷 681(第四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720。
    1 据《灾异例表第二十七》,《春秋例表》,光绪三十四年东洲刊本。
    2 《灾异例表第二十七》小序,《春秋例表》,光绪三十四年东洲刊本。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94。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97。
    3 何休《解诂》有“灾”、“异”之分,注解“灾”时,多有“先是”之语,说明所以有灾,是因为君王先有失德之行,政治昏乱,故天降灾以伤其人与物。凡注解“异”,则多有“是后”之语,说明天地所以先示异象,是为了警戒君王当修德自省。何休认为“灾”发生在已然之后,而“异”发生在未然之前,并非“异”随“灾”后;二者相较,上天更重视“异”,以示“贵教化而贱刑罚”之意。(郑任钊:《何休的公羊学思想》,《经学今诠三编》(《中国哲学》第二十四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页 383。)
    4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100。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110。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26。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五,页 211。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6。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110。
    2 桓公十五年“春,亡冰”。刘向以为周春,今冬也。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内失百姓,外失诸 侯,不敢行诛罚,郑伯突篡兄而立,公与相亲,长养同类,不明善恶之罚也。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不正,阴失节也。(应为“桓公十四年,《汉书·五行志》卷二十七)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36。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75。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五,页 217。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六,页 243。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七,页 251。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八,页 281。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九,页 313。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一,页 347。
    1 司马迁:《记·天官书》。
    见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页 63。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页 18。
    3 王闿运:《答吕雪棠问》,《湘绮楼诗文集》,《王志》卷一,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98—499。
     1 参见吴志铿:《王闿运的夷务思想——近代中国保守知识分子对西方冲击反应的个案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学报,第十八期。
    4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5。
    5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55。此为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 178 册)之《湘绮府君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因沈云龙主编、文海出版社印行的《近代中国料丛刊》(第六十辑)《湘绮府君年谱》中缺同治六年至同治八年的记载,即缺页 52—56。
    2 黄海明:《概述四川尊经书院的刻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 年第 4 期,页 103。
    3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12。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13。
    5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30。
    1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045—1046。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371。
    1 廖震:《补春秋例表叙》,《春秋例表》光绪三十四年刊本(东洲本)。
    1 王闿运:《春秋例表·凡例》,光绪年间长沙本。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371。
    
    1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饮冰室合集》(10)专集之七十五,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192。
    2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页 269—270。
    1 《春秋例表·凡例》,光绪年间长沙本。
    2 《春秋例表·凡例》,光绪年间长沙本。
    1 《春秋例表·凡例》,光绪年间长沙本。
    2 《春秋例表·凡例》,光绪年间长沙本。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99。
    阮元编:《清经解》卷 680(第四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710。
    1 孔广森《公羊通义》引惠栋说云:“死而得者,言得其尸也。”同上。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111。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30。
    4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五,页 200。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七,页 246—247。
    1 陆淳:《春秋集传纂例》卷九,《丛书集成》本,转引自赵书,页 65。
    1 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卷一《总论》,阮元编:《清经解》卷 120(第一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567。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8)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54。
    3 崔子方:《春秋本例序》,《四库全书》本,转引自赵伯雄《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65。
    1 《经义考》卷一百八十三,转引自赵伯雄《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65。66。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二,页 105—106。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55。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05。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87—88。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77。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79。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79。
    3 陈立:《公羊义疏》,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卷 1222(第五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308。
    4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50。
    1 《春秋例表·凡例》(光绪年间长沙刊本)。
    2 《公羊传》疏引《文谥例》。
    
    1 《公羊传》隐公元年何注。
    2 《春秋例表》长沙本。
    1 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卷一,页 4。
    2 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版),卷一,页 4。
    3 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春秋公羊通义》,阮元编:《清经解》卷 691(第四册),上海书店 1988年版,页 764。
    1 《春秋例表·九旨表》(长沙本)。
    1 《春秋例表·九旨表》(长沙本)。
    2 《春秋例表·补序》(光绪三十四年刊本)。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四卷,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2835—2836。
    1 《春秋例表·凡例》,长沙刊本。
    2 可参见庄存与《春秋正辞·奉天辞第一》,阮元编:《清经解》卷 375(第二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781——782。
    3 刘氏《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时月日例第四》一书是归纳《公羊传》与何休《解诂》而成,其中以阐发“时、月、日例”之说最为复杂,内容分为“正例”与“变例”两类,细目多达五十三个。阮元编:《清经解》卷 1281(第七册),上海书店 1988 年版,页 373—380。
    
    1 王闿运:《春秋例表》,长沙刊本。
    2 王闿运:《春秋例表·及例表序》东洲本。
    1 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215。
    2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六,《经部·春秋类一·〈春秋集传纂例〉十卷》,中华书局 1997 年版,页 333。
    3 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250。
    4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六,《经部·春秋类一·〈春秋传〉十五卷》,中华书局 1997 年版,页337。
    1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七,《经部·春秋类二·〈春秋谳〉二十二卷》,中华书局 1997 年版,页 344。
    2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七,《经部·春秋类二·〈春秋传〉三十卷》,中华书局 1997 年版,页345。
    3 陈澧:《陈兰甫先生遗稿》,《岭南学报》第二卷第三期,1931 年。
    4 参见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1 汤用彤:《王弼之周易论语新议》,《汤用彤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页 266。
    2 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341
    
    1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8)专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9 年版,页 6。
    2 参见张允熠、张瑞涛:《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几个特征》,《安徽学》2003 年第 1 期。
    1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页 590—591。
    2 不过,美国学者艾尔曼认为以庄存与、刘逢禄等为首的常州学者,倡导今文经学,宗公羊学,乃为当时政治所致,是不满和珅专权斗争的产物。参见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 齐思和:《魏源与晚清学风》,杨慎之、黄丽镛编:《魏源思想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页 42—43,原载《燕京学报》第三十九期,1950 年 12 月。
    2 涂文学、周德钧:《诸经总龟——〈春秋〉与中国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页 164。
    3 魏源:《·学篇九》,《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页 23。
    1 魏源:《默觚上·学篇九》,《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页 23—24。
    2 魏源:《诗古微序》,《魏源集》(上册),页 109。
    3 魏源:《书古微序》,《魏源集》(上册),页 109。
    4 魏源:《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魏源集》(上册),页 152。
    5 魏源:《默觚上·学篇九》,《魏源集》(上册),页 42。
    1 皮明振:《清皮鹿门先生锡瑞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年,页 26—27。
    2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98 年版,页 4、6。
    3 赵伯雄:《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页 732。
    4 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绎斋学术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页 355。
    1 杨赞环:《书刘申叔南北考证学不同论》,转引自黄开国、邓星盈:《巴山蜀水圣哲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页 466。
    2 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中国书店 1988 年版,页 4。
    3 转引自黄开国、蔡方鹿:《廖平学术思想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年版,页 18。
    4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94—95。
    1 《尊经书院初集》,光绪丙申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页 17。
    2 见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 月,页 70—75。
    3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中说:“闿运以治《公羊》闻于时,然故文人耳,经学所造甚浅,其所 着《公羊笺》,尚不逮孔广森。”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一)》中说:“王壬秋(闿运)著《公羊笺》,然拘拘于例,无甚发明。” 章太炎于 1918 年对重庆学术界所作的演说词云:“近则王壬秋教于成都,风流远被。王本词章之士,以说经为表面,语无实证,惟模《毛传》,仿《郑笺》,以为研雅,始终不离文人说经之习。” (章太炎著,徐复注:《訄言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页160 之注释。)
    4 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 1991 年版,页 347。
    5 见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页 146。
    2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页 269—271。
    
    1 司马迁:《记·太公自序》引。
    2 《孟子·离娄》。
    3 昭公十二年春《公羊传》文。
    1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注文,《康有为全集》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年版,页 778。
    2 皮锡瑞:《春秋黜周王鲁解》,转引自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页 105。
    3 或以为鲁姬姓,周公之后,孔子常梦周公,故因亲周而托王于鲁,见陈柱:《公羊家哲学》,台湾力行书局印行 1930 年排印本,页 71—72;或以为孔子托鲁以见王义,乃孔子畏远害,不直宣王法,使主人于文中习其句读而不知己之有罪;刘逢禄以为《春秋》托王于鲁是“因鲁之文,避制作之僭,见刘逢禄:《公羊何氏释例》,《清经解》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影印本,第 396。 4 司马迁:《记·太公自序》所引。
    5 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页 105。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67——68。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6—77。
    2 以上经文的解说依次见王氏《春秋公羊传笺》相关条文之页 91、105—106、163、246—247。
    
    1 何休:《春秋公羊何氏解诂》,转引自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3。
    2 何休:《春秋公羊何氏解诂》,转引自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3。
    1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26。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7。
    3 《礼记·王制》:“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4 《礼记·王制》:“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7。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88。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63。
    2 何休《解诂》:“末者,浅耳;但言会,不言盟。”
    3 《孟子·滕文公上》。
    4 《公羊传·僖公四年》。
    
    1 《论语·季氏》。
    2 《论语·子罕》。
    3 《公羊传》襄公十三年、隐公七年、庄公十年。
    4 《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徐彦疏。
    5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隐公七年》。
    6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昭公二十三年》。
    1 转引自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58。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58。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九,页 298。
    2 参见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页 167—169。
    3 《春秋例表》,光绪三十四年东洲刊本。
    1 王闿运:《论语训》下册,湖南图书馆藏,页 47。
    2 王闿运:《论致用当通春秋》,《王志》卷一,《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04。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49。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四,页 182。
    1《春秋例表·七等进退夷国表第三》,尊经本、长沙本。
    2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竹丈来,同谈海禁。余意谓古无禁隔华夷之制而 中外相安。中行说教匈奴不通汉,强夷狄之述耳。夷之慕华,自古今同,然明人反其道,终受其祸。论者不悟,猥以不守祖法为咎,谬矣。”《陈夷务疏》云:“臣闻《春秋》之义,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外之云者,言略不深责,而先自咎也,非屏之海外,而不与同也。”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页45。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40。
    1 鲁庄公二十三年,当为楚成王元年。据《记·楚世家》云:“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一,页 346。
    1 李志茗:《清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 2 期。
    1 魏源:《默觚上·学篇九》,《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页 23—24。
    2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页 105。
    3 余英时用“内在理路”的说法解释从宋明的“尊德性”到清代“道问学”的学术发展是一个自然的逻辑发展过程,其中有着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传。见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页 134—237。
    4 彭明辉:《晚清的经世学》,台北:麦田出版 2002 年版,页 68。
    5 王闿运在《上巡抚恽侍郎书》中说:“常游四方,观国政,急其所缓,缓起所急,未有如待士者。”(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页 50。)他又在《与曾侍郎言兵事书》中说:“愚尝伏居隐惟当世之事,观大臣之成 败,列省强弱,民之疾苦,日夜念此熟矣。”页 55。他还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为国者诚 审其患之所在,而后勋业乃得而言也。”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6。)可见,王闿运于时局的忧患意识溢于言表。
    1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04。
    2 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04。
    3 王闿运:《论道咸以来事》,《王志》卷一,《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29。
    4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中华书局 1997 年版,页 593。
    5 龚自珍:《尊隐》,《龚自珍全集》,页 88。
    1 王闿运:《论通经即以治事》,《王志》卷一,《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22。
    2 王闿运:《致吴抚台》,《笺启》卷二,《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53。
    1 王闿运:《论时事》,《王志》卷一,《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91—492。
    2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3 参见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页 15—20。
    4 “恒见己之不足,岂计人之顺逆,……治经致用,莫切《春秋》。”(《论致用当通春秋》,《王志》卷一,《湘 绮楼诗文集》,页 504。
    5 王闿运说孔子“作《春秋》……,言但自治,设条教也”。(王闿运:《论语训》下册,页 47。)“《春秋》先自治,拨乱而反正”。(《春秋例表》,东洲本,页 51。)
    1 “《春秋》者,礼也;礼者,例也。”
    2 孙诒让:《周礼正义序》,清人注疏十三经,第 2 册,中华书局 1998 年版,页 1。
    3 《左传》鲁隐公十一年。
    1 王闿运:《论习礼》,《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525。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846。
    3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01。
    4 姚伟钧在《乡饮酒礼探微》一文中从三个方面概括了乡饮酒礼的作用与意义:一是分别贵贱尊卑,维护统治秩序;二是增进感情,制造乡里祥和的气氛;三是培养重老尚齿的伦理道德。(《中国研究》,1999年第一期,页 19—22。)
    5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页 101—102。
    1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四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页 321。
    2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910。
    3 柳定生编:《四川历乡土教材》,南京钟山书店 1942 年,页 70。
    4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4。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5。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33—134。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五,页 220。
    3 除此次“齐侯侵我西鄙”之外,另有文公十五年,“秋,齐人侵我西鄙。”
    4 文公十五年,“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
    5 文公十六年,“齐侯伐我西鄙。 六月癸未,公及齐侯盟干谷。 诸侯会于扈。秋,公至自谷。公子遂如齐。”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一,页 348。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一,页 70。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31。
    2 庄公十六年“秋,荆伐郑”;庄公二十八年“秋,荆伐郑”。王笺曰:“荆,退州举者,明前荆人为楚人出也。”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三,页 147。)
    3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五,页 212。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六,页 241—242。
    1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六,页 243。
    2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卷六,页 244。
    3 晁福林认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与当时该国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它不出自三桓,而是出自东门氏。“初税亩”只是谋划之中的事,并未能付诸实践。鲁国土地赋役制度的真正变革,是春秋晚期的“用田赋”。(《论“初税亩”》,《文哲》1999 年第 6 期。)尚友萍认为“初税亩”的内容 ,不是如过去论者所认为的公田私田一律取税 ,而是局限于私田中 的休耕田与非休耕田一律取税。“初税亩”改变了过去只征收井田中不易之田每夫百亩的税制 ,结束了附 着于私田上的土地休耕制和定期分配制 ,而不是废除了过去的井田制。(《论“初税亩”》,《河北大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
    1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页 150。
    2 王闿运:《论时事·答陈复心问》,《湘绮楼诗文集》,《王志》卷一,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90。
    1 王闿运经学有引庄入经的色彩,他曾著有《庄子注》一书,其《序言》云:“庄子之书,古今以为道家之 言。《杂篇·天下篇》叙论诸家,别于关尹、老聃,而自为道术,非欲继乎老也。《寓言》者,周之自叙也,其所称孔子、老子、曾子、杨子,又多称颜回,其篇首言《春秋》经世,则学孔子受《春秋》,具有渊原。或曰庄子受学于田子方,子方为子夏之门人,要其学过子夏并颜子矣。孔子问礼于老子,老之书先道后礼,而老为道宗。孔定六艺,儒者习焉。推孔为儒宗,孟、荀传儒,庄子同时,未数数然也。”(王闿运:《庄子注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4。)
    2 王闿运:《致郭嵩焘书》,《笺启》卷二,《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868。
    1 王闿运:《拟李鸿章陈苗事摺子》,《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36。
    1 《春秋例表序》,《春秋例表》尊经本、长沙本、东洲本。
    1 《春秋例表序》,《春秋例表》尊经本、长沙本、东洲本。
    1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 47 卷,中华书局 1964 年版,页 24。
    
    1 江藩:《黄宗羲传》,《汉学师承记》卷 8,上海书店 1983 年版,页 128。
    2 潘耒:《日知录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页 1。
    3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页 513。
    4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2。
    5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一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6。
    1 王闿运:《陈夷务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2。
    2 王闿运:《陈夷务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4。
    3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71 卷,中华书局 1964 年版,页 2815。
    4 王闿运:《论治道·答李砥卿问》,《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96—497。
    1 王闿运:《湘绮楼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32。
    1 王闿运:《陈夷务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3。
    2 王闿运:《陈夷务疏》,《湘绮楼诗文集》,岳麓书社 1996 年版,页 43。
    3 吴志铿:《王闿运的夷务思想——近代中国保守知识分子对西方冲击反应的个案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 学历学报》第 18 期,页 16。
    1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第二卷,岳麓书社 1997 年版,页 1243。
    2 吴志铿:《王闿运的夷务思想——近代中国保守知识分子对西方冲击反应的个案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 学历学报》第 18 期,页 16。
    3 顾颉刚:《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变迁观》,《中国哲学》第 11 辑 1984 年,页 302、307。
    4 周予同:《〈经学历〉序言》,皮锡瑞:《经学历》,中华书局 1959 年版,页 2。
    1 恩格斯:《致约?布洛赫》,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页 478—479。
    王闿运:《王湘绮先生全集》二十六种三百二十一卷,民国十二年(1923)校刻汇印本,湖南图书馆藏。
    王闿运:《榖梁申义》一卷,《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三·经部·春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据北京图书馆分馆藏清光绪十七年刻本影印。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十一卷,《续修四库全书》,(一三一·经部·春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据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影印。
    王闿运:《春秋例表》不分卷(光绪七年尊经书局刊本、光绪年间长沙刊本、光绪三十四年东洲刊本),湖南图书馆藏。
    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 1997 年版。
    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 1996 年版。
    王闿运著,周颂喜整理:《王闿运未刊手书册页》,《船山学刊》2001 年第 2 期。
    王闿运:《尊经书院初集》十二卷,清光绪十四年(1888)志远堂刻本,湖南图书馆藏。
    王闿运:《船山书院课艺初集》八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东州刻本,湖南图书馆藏。
    王闿运:《〈小戎篇〉车制器饰考》稿本,湖南图书馆藏。
    王闿运:《湘绮先生校补许氏〈说文〉古籀释》底本,湖南图书馆藏。
    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料丛刊》第 63 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资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年版。
    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二、三、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2、1893 年版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
    何刚德:《春明梦录·客座偶谈》,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黄 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二),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二六——三○,北京:中华书局 1997年版。
    康有为著、楼列宇整理:《春秋董氏学: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版。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李肖聃:《湘学志》,《湘绮学略》,长沙:岳麓书社 1983 年版。
    李伯元:《南亭笔记》,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廖幼平:《廖季平年谱》,成都:巴蜀书社 1985 年版。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年版。
    刘师培:《刘师培论学杂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刘禺成:《世载堂杂忆》,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罗惇曧:《罗瘿公笔记选》,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马宗霍:《书林藻鉴》,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4 年版。
    马宗霍:《中国经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门虱谈虎客辑:《近世中国秘》,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湖南历资料》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第一期。
    皮锡瑞:《经学历》,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 1954 年版。
    皮明振:《清皮鹿门先生锡瑞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年版。
    《宫中朱批奏折》(文教类),第二号,第一历档案馆。
    阮元编:《清经解》,上海:上海书店 1988 年版。
    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邵镜人:《同光风云录·王闿运》,1957 年于九龙,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
    苏舆编:《翼教丛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
    《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影印本。
    王代功:《湘绮府君年谱》,1923 年湘绮楼刻本,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料丛刊》第六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王先谦编:《清经解续编》,上海:上海书店 1988 年版。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 年版。
    魏 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沃丘仲子(费行简):《近现代名人小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年版。
    薛福成:《庸盦笔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徐一士:《一士类稿》,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徐世昌、周骏富编:《清儒学案小传》,台北:明文书局 1985 年版。
    徐世昌主编:《清儒学案》,北京:中国书店 1990 年版。
    许指严著,孙顺霖点注:《十叶野闻》,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湘潭市办编纂科、湘潭市图书馆编:《湘潭地方文献研究资料书目》,1989 年 10月。
    湘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湘潭县志》(卷三十五·人物),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年版。
    杨度著,杨念群点校:《杨度日记:1896——1900》,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 年版。
    杨 钧:《草堂之灵》十则,长沙:岳麓书社 1985 年版。
    喻 谦:《湘潭王湘绮先生行述》,民国石印本,湖南图书馆藏。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版。
    中国国家图书馆编:《族姓料丛编·王氏族姓料类编》,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馆缩微复制中心 2000 年。
    赵尔巽等撰:《清稿》卷 482(《列传》269,《儒林三·王闿运》),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五),北京:中华书局 1958 年版。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同治朝),北京:中华书局 1964 年版。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长沙:岳麓书社 1998 年版。
    章太炎著,徐复注:《訄言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章太炎讲演,曹聚仁记录:《国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 2000 年版。
    赵所生、薛正新编:《中国历代书院志》第十六册,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7 年版。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长沙:岳麓书社 1987 年版。
    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长沙:岳麓书社 1985 年版。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録》,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1999 年第 3 次印刷。
    张舜徽:《清儒学记》,济南: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北京: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船山学报》:《丧礼仪节》(王闿运),1916 年 1 月第 6 期。
    《大公报·文学副刊》:《井研廖季平师与近代今文学》(蒙文通),1932 年 8 月15 日第 241 期。
    《东方杂志》:《祺祥故事》(王湘绮),1917 年 12 月第 14 卷第 12 期。
    《国粹学报》:第十一期、第十九期、第二十一期、第二十二期、第二十三期、第二十四期、第三十五期 、第三十八期、第三十九期、第四十六期。
    《甲寅》第一卷第 7、8、9 号,民国四年(1916)。
    《逸经》:《王闿运与肃顺》(徐一士),1936 年 7 月第 13 期。
    《国粹学报》:《国学今论》(邓实)第一年第一册。
    《湖南文献》(中央日报副刊),1947 年 3 月 27 日,1948 年 2 月 20 日,1949 年3 月 4 日。
    《湘潭文资料》(湖南),第 2 辑,1984 年,李寿冈:《王壬秋评传》。
    《湘潭县文》(湖南),第 4 辑,1989 年,张佩琳:《王壬秋轶事》。
    《文资料》(湖南衡阳市城南区),第 5 辑,1988 年,黎礼盖:《王壬秋与绿云》。
    《湘潭县文》(湖南),第 4 辑,1989 年,黄天:《湘绮老人和湘绮楼》。
    《祁门文》(安徽),第 2 辑,1988 年,郑郁:《被围在祁门的曾国藩》。
    《湘潭市郊区文资料》,第 1 辑,1985 年。 艾尔曼著,赵刚著:《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艾尔曼著,赵刚著:《经学、政治和宗教——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艾恺著:《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艾恺著,王宗昱译:《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本田成之著,孙工译:《中国经学》,上海:中华书局 1935 年版。
    蔡乐苏、张勇、王宪明:《戊戌变法述论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陈登原:《国旧闻》(第三分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陈克明:《群经要义》,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
    陈三立著、钱文忠标点:《散原精舍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陈少明等:《近代中国思想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程发轫:《国学概论》(下),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 1982 年版。
    储京之:《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戴君仁等:《春秋三传论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1981 年版。
    丁伟志、陈崧:《中体西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房德邻:《儒学的危机与嬗变》,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2 年版。
    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费正清主编,章建刚译:《剑桥中华民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福尔索姆著,刘悦斌译:《朋友·客人·同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傅乐诗:《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 年版。
    葛荣晋:《中国实学思想》,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龚鹏程:《近代思想散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印行 1991 年版。
    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何耿镛:《经学概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黄开国:《廖平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3 年版。
    黄 林:《近代文学批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
    洪 业:《〈春秋〉经传引得》,北平:哈佛燕京学社 1937 年版。
    侯宜杰:《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改革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79 年版。
    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台北: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1 年版。
    金梁辑录:《近代人物志》,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21)。
    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蒋国保等:《晚清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长沙:岳麓书社 1999 年版。
    蒋 庆:《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李鼎芳:《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长沙:岳麓书社 1985 年版。
    李恩涵、张朋园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自强运动》,台北:食货出版社1972 年版。
    李 瑚:《魏源研究》,北京:朝华出版社 2002 年版。
    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激进与保守之间的动摇》,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0 年版。
    李文海、孔祥吉主编:《清代人物传稿》(第 5 卷下篇),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李细珠:《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李耀仙:《廖平与近代经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李宗侗:《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廖 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
    林庆彰:《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2 年版。
    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 1988 年版。
    刘泱泱主编:《湖南通》(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 年版。
    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三联书店2003 年版。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6 年版。
    马 勇:《汉代春秋学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庞朴主编,许道勋、徐洪兴撰:《中华文化通志》(51,第六典·学术·经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彭林编著:《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
    彭明辉:《晚清的经世学》,台北:麦田出版 2002 年版。
    冯客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钱 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钱 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钱基博著,傅道彬点校:《近百年湖南学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钱基博:《中国现代文学》,长沙: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桑 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 1995 年版。
    桑 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邵镜人:《同光风云录》,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名人类》(22)。
    革新:《晚清理学研究》,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 年版。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陶用舒:《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长沙:岳麓书社 2000 年版。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北京: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汤用彤:《汤用彤文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田汉云:《中国近代经学·考据与经世》,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6 年版。
    涂文学、周德钧:《诸经总龟——〈春秋〉与中国文化》,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王葆玹:《今古文经学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王继平主编:《晚清湖南学术思想稿》,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王茂、蒋国保等:《清代哲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王俊义:《清代学术探研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汪荣祖:《晚清思想研究——从传统中求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汪荣祖:《晚清变法思想论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3 年版。
    汪辟疆:《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吴雁南、秦学颀、李禹阶:《中国经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吴雁南:《清代经学通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吴仰湘:《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长沙:岳麓书社 2002 年版。
    萧 艾:《王湘绮评传》,长沙:岳麓书社 1997 年版。
    萧萐父、许苏民:《明清启蒙学术流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小野川秀美著,林德明、黄福庆译:《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82 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二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版。
    严 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济南:齐鲁书社 2001 年版。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杨天宇:《经学探研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杨慎之、黄丽镛编:《魏源思想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杨向奎:《绎斋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杨向奎:《杨向奎学术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杨正典:《严复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
    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宇野哲人著,马福辰译:《中国近世儒学》,(台)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3 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张朋园:《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湖南省 1860——1916》,长沙:岳麓书社 2002年版。
    张文立主编,陈其泰、李廷勇:《中国学术通·清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赵伯雄:《春秋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中国哲学》编辑部、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合编:《经学今诠续编》(《中国哲学》
    第二十三辑、第二十四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2002 年版。
    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周兴樑:《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周予同著,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朱汉民、陈谷嘉:《湖湘学派源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版。
    朱汉民:《湘学原道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朱克敬:《儒林琐记》,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12)
    朱维铮:《音调未定的传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朱维铮:《中国经学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左舜生:《万竹林随笔》,自由出版社 1953 年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料丛刊》(49—50),文海出版社印行。
    佐藤震二:《清朝公羊学派考(上)》,《九州中国学会报》(福冈:九州中国学会)第十九期,1973 年。
    蔡长林:《清代经今文学派发展的两条路向》,《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圣环图书公司 1994 年 4 月。
    陈立胜:《 “儒学经典诠释传统”与“我们” 》,《中山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期。
    黄海明:《概述四川尊经书院的刻书》,《四川大学学报》1992 年第 4 期。
    黄开国:《王闿运与廖平经学》,《船山学报》1989 年第 2 期。
    姜广辉:《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从世界经典现象看儒家经典的内在根据》,《中国哲学·经学今诠续编》第二十三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李赫亚:《王闿运与晚清书院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 月。
    李寿冈:《王壬秋评传》,《湘潭文资料》,第 2 辑 1984 年。
    李志茗:《清嘉道年间的经世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 2 期。
    刘大年:《评近代经学》,《明清论丛》第一辑。
    罗检秋:《从清代汉宋关系看今文经学的兴起》,《近代研究》2004 年第 1 期。
    马积高:《略论王闿运其人与其诗》,《中国文学研究》1985 年第 1 期。
    冯晓庭:《王闿运的《春秋》学述论》,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04 年,第十四卷第一期。
    革新:《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学月刊》2003 年第 3 期。
    革新:《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近代研究》2003 年第 6 期。
    陶先淮:《王闿运生平大事年表》,《中国文学研究》1985 年第 1 期。
    魏怡昱:《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年 6 月。
    魏怡昱:《从宗传到宗经——王闿运春秋学的解经特色》,湖南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4 期。
    吴志铿:《王闿运的夷务思想——近代中国保守知识分子对西方冲击反应的个案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学报,第十八期。
    阳信生:《王闿运“帝王之学”述评》,《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2 年第 3 期。
    姚伟钧:《乡饮酒礼探微》,《中国研究》,1999 年第一期。
    朱汉民、曾佳晖:《士绅——书院——儒学之考察——以长沙地域为例》,《中国书院》第四辑,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版。
    张广庆:《清代经今文学群经大义之〈公羊〉化——以刘、宋、戴、王、康之〈论语〉著作为例》,台北:《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圣环图书公司,1994 年 4 月。
    章权才:《何休〈公羊解诂〉研究》,《广东社会科学》1984 年第 1 期。
    张允熠、张瑞涛:《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几个特征》,《安徽学》2003 年第 1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