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以礼治左”到“援古经世”—清代仪征刘氏《左传》家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以仪征刘氏家学为研究对象,以《左传》学为中心,试图通过对人物学术与思想的分析,揭示某些规律。经过考察研究,笔者认为刘氏家学经历了从“以礼治《左》”到“援古经世”这一转变,文章围绕这一转变,分析其表现及其形成原因,认为刘文淇奠定家学,刘师培以之论政,这与中国以学论政传统密切相关。
     笔者综述刘氏家学研究现状之后,检讨存在的问题,陈述研究缘起与研究价值,阐明了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接着考察刘氏学人学行,分析刘氏四世学术变化与发展。刘文淇开创一门四世之《左传》学,其学延续朴学之风。刘毓崧精于部与诸子,论学通达。刘寿曾固守已颓之汉学,力图完成家传之学。刘师培聪明绝伦,于治《左传》的同时以之论政,不乏现代意识。文章分析了社会背景,讨论刘氏家族所处地域环境、人际交流、生存方式等因素对于他们学术的影响。通过对其著述系统地考察,可以看出刘氏学人精于《左传》学与礼学;最后归纳他们各自不同的治学特点。本论文通过专书和专人研究相结合,试图对刘氏《左传》学进行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考察。专书研究对《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一书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包括该书编纂、体例、作者以及各人疏证特色,思想内容以及得失评价。论文厘清以往研究笼统将此书归功于刘文淇的说法,指出刘氏四世学人对此书都有贡献。刘文淇奠定基本框架,刘毓崧学术会通,刘寿曾守成为多,刘师培总其大成。专人研究,分析刘师培治学的现代蜕变。他思想上多变,但其未变的是对国学的热爱,他的转变很多时候都以“援古经世”为原则。清代《左传》学面临着挑战,文章从这一背景下探讨刘师培研究《左传》的动力与成就,指出他不仅理清了《左传》学,进而论证了其合法性;而且吸取今文经学的义例方法,为《左传》学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构架。他试图纠合传统学术的分歧,但是随着现代学术观念与学科的建立,他的努力无果而终。最后笔者对刘氏家族、家学的近代命运以及清代学术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以刘氏家族为代表,从治学方法论角度讨论分析清儒治经方法。《五经旧疏考正》是刘氏家族相承完成的《左传》学工程之一,总结其方法,阐明刘氏《左传》学的发生原因与发展方向。在清代晚期,经学已经从“经世致用”转移到“经明行修”。清代学者试图恢复经典的最初面貌,但经学上的“实事求是”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最终为时代所抛弃。
     论文既有文献、版本等的考察,又有社会思想的讨论,而最终目的则是由此个案考察学术走向。论文将专书研究和专人研究结合在一起,以传统的文献考据为规矩,用数字统计与表格等方法,论说力求做到简洁且有说服力,理论争取做到稳妥而有创见。
     为简便展示刘氏家学历程与交游情况,特在文后附录《刘氏家族谱系略表》、《刘氏家族学谱简编》、《刘氏学人交游表》、《刘文淇书札四通》。
This thesis, designed to take as its focus the study of Zuozhuan by the Lius’at Yizheng county in Qing dynasty, aims to find out some rules in the scholars’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thoughts. The research has ushered in the discovery that the Lius’experienced a transition from studying Zuo by Li to dealing with the state affairs by classicality. As such, the thesis is to concentrate on the above-mentioned transition, analyzing its performances and the reasons, an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Liu Wenqi set up the base of the family learning while Liu Shi-Pei exploited the knowledge to deal the state affairs, which is inde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 of dealing with the state affairs by classicality.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Introduction is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the Lius’, examine the questions concerned, argue the reasons for the present project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illustrate the employed approache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first chapter, The pedigree of the Lius’, reviews the scholarship of each member in the family, analyzing th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in four generations.Liu Wenqi ,who, following the tradition of simple and plain learning in Qian-jia times, created the scholarship of Zuozhuan, to which the family devoted for four generations. His son, Liu Yu-song, was a master of history and the exponents of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in pre-Qin times, and flexible notion as well. Liu Shouzeng, the third generation, tried hard to accomplish the works of the family by insisting on the Qian-jia methodology. Liu Shi-pei, who was very clever, studied Zuozhuan while discussing the state affairs, lacked no modern consciousness. The thesis analyses the social settings, discusses the elements contributed to the Lius’scholarship, including the regional circumstance, communion between the scholars, and the means of making a living.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search of the works by the Lius’, we can make out that the Lius’are skillful in Zuozhuan and Li(the scholar of ceremony).And this chapter will end with a summery of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of the Lius’.
     The second chapter, which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book Commentating the old commentary of Zuozhuan, including the compilation course, the style, the writer and his characteristic, the range of thought, the gains and losses. This part makes out the inaccuracy in mistaking Liu Wenqi for the only writer of the book, pointing out each member of four generations having made his contribution: Liu Wenqi set the base of the book, Liu Yusong studying flexibly, Liu Shouzeng insisting on the tradition, and Liu Shi-pei summing up the accomplishment.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the specific person, analyzing how Liu Shi-pei finished his characteristic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mordern. His thoughts were varied and various, but his fervency for the classicality had never been changed. His transformation is by nature a matter of dealing with the state affairs by classicality. With Zuozhuan’s facing challenges in Qing dynasty being the background, this part is explore the motives for Liu Shi-pei to study Zuozhuan hard and his great achievements: he not only cleaned up the history of studying Zuozhuan and reasoned the validity of Zuozhuan as sutra, but also by drawing on the methods frequently used by Jinwen scholars, set up the reference frame for the study of Zuozhuan. He tried to whip together the divarication exiting in the traditional scholarship, but his efforts turned out to be vain when the modern academic concepts and subjects were constructed.
     The fo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Lius’significance and the destiny in modern times, summarizing the growth rules of scholarship in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Lius’as the example, this part analyzes the methods oriented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icalit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Five Classicalities Old Commentations, a project finished by the Lius’while studying Zuozhuan, this part sums up the methods, tidies up the reasons and the growth of the Lius’studying Zuozhu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tudying classicality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dealing with the state affairs by classicality to improving the moral character by academic specialization. Many scholars tried to get back the original classicalities in Qing dynasty, but it was impossible to 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by classicalities.
     Four appendixes are attached at the end of the thesis: the table of the pedigree of the Lius’, a simple scholarship pedigree of the Lius’, the form of the Lius’friends, and four letters by Liu Wenqi.
     This thesis, with the ultimate purpose to discover the growth of scholarship by the case study, is not only a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concerned, but also that of the thoughts. This thesis, combined the research on the special book and that on the specific person, makes use of methods such as the documentary research, statistics and the tables, so that the argumentation will be concise and persuasive and the theory will be credible and creative.
引文
4 梅鹤孙著、梅英超整理:《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版。
    5 张重威:《序》,《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 页。
    6 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 页。
    7 1946 年张舜徽在兰州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时,极力推崇扬州学派,以文言文编写讲稿,名为《扬州学记》,不过未完即辍笔。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修订,以语体文改写成《清代扬州学记》,于 1962 年 10 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8 分别见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2 页、第 166 页、第 171 页、第 176 页、第178 页、第 185 页、第 190 页。
    9《扬州学派研究》,1987 年扬州师范学报编辑部、古籍整理研究室合编(内部交流)。
    10 赵航:《扬州学派概论》,广陵书社 2003 年版,第 188 页。
    11 刘建臻将扬州学派经学分为前中后三期,前期代表有汪中、王念孙、刘台拱、李惇、任大椿、朱彬;中期代表有焦循、阮元、凌廷堪、江藩、王引之、凌曙;后期代表则是刘文淇祖孙、刘宝楠父子、方申、成蓉镜。见氏著:《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2 蒋秋华:《大陆学者对清乾嘉扬州学派的研究》,《汉学研究通讯》第 19 卷第 4 期,2000 年 11 月。
    13 参见林庆彰:《“清乾嘉扬州学派研究”计划述略》,《汉学研究通讯》第 19 卷第 4 期,2000 年 11 月。
    14 参见扬泰文化网 http://www.ytwh.net/Article_Ktjs_Show.asp?ArticleID=34 课题介绍。
    15 据笔者所知,刘文淇生平材料有:刘文淇:《先府君行略》、《先母凌孺人行略》(《青溪旧屋文集》卷十);刘毓崧:《先考行略》(《通义堂文集》卷六);丁晏:《候选训导刘君墓志铭》;刘宝楠:《清故优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刘君墓表》;《清稿·儒林(三)》;(日)小泽文四郎:《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
    16 傅增湘:《序》,《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 61 年版,第 11-12 页。
    17 小泽文四朗:《自序》,《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 61 年版,第 13页。
    18 《整理后记》第 3 页,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附录。
    19 张惠贞:《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1991 年硕士论文。
    20 曾圣益:《仪征刘氏<春秋左传>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2005 年博士论文。
    21 杨晋龙:《台湾学者研究<清乾嘉扬州学派>述略》,《汉学研究通讯》第十九卷第 4 期,2000 年 11 月,第596-610 页。
    22 陈秀琳:《评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 1 期,第 161-170 页。
    23 林庆彰:《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研究》,《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台湾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2年版。
    24 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第四届政大哲学系研究生论文发表会”,http://home.kimo.com.tw/humanitiesgroup/zwei/dauer.htm
    25 刘文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何文见北京大学《国学研究》第四卷。
    26 参阅李灵年、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55 页。
    27 参阅李灵年、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30 页。
    28 林子雄点校:《刘寿曾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1 年版。
    29 参见朱维铮:《刘师培:一个“不变”与“善变”的人物》,《书林》,1989 年第 2 期。
    30 刘桂生:《序二》,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 页。
    31 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 页。
    32 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革命逸》(二)第 213 页;《刘光汉事略补述》,《革命逸》(三)第186 页,中华书局 1969 版。
    33 台湾黄雅琦将其人研究分为亲朋好友和学生、与刘氏相识但无私交者、一般学者所作。见氏:《刘师培之伦理思想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2002 年硕士论文。但笔者认为一二难以细分与确定,而第三类则多是转述而少考辨。
    34 万昜:《刘师培年表》,《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 年第 2 期第 121-136 页。下文为行文方便,简称《年表》。
    35 经盛鸿:《<刘师培年表>事订正》,《文教资料简报》,1985 年第 4 期,第 121-123 页。
    36 尹炎武:《刘师培外传》,《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 页。
    37 钱玄同:卷首钱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1 页。
    38 朱维铮:《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导言注七,李妙根编选:《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22 页。
    39 参阅赵慎修:《刘师培评传?作品选》,中国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40 参阅方光华:《刘师培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41 经盛鸿:《辛亥革命一位风云人物的浮沉:刘师培三次思想剧变述论》,《民国档案》,2001 年第 4 期。
    42 钱玄同:《序》,《刘申叔遗书》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43 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 2003 年版。
    44 钱玄同:《序》,《刘申叔遗书》第 28 页;又见《钱玄同文集》第 4 卷,第 319—320 页。
    45 宋惠如:《刘师培<春秋左传>学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研究所 1996 年硕士论文。
    46 朱冠华:《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47 鲁迅先生在 1928 年时说:“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太多。”(《鲁迅全集》第九卷第 350 页。)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鲁迅推荐说:“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这时代文学讲座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声明:“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
    48 冯永敏:《刘师培及其文学研究》,台北 文哲出版社 1992 年版。
    49 陈燕:《刘师培及其文学理论》,台北 华正书局 1989 年版,第 3 页。
    50 张岂之:《序》,方光华:《刘师培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卷首第 2 页。
    51 Martin Bernal 著、刘静贞译:《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第三版,1982 年 9 月。
    52 蔡元培:《事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 页。
    53 章太炎:《与刘君书七》,《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 页。
    54 高良左:《论刘师培与端方书》,《建国月刊》,1936.12.(4)
    55 李妙根:《论辛亥革命前后刘师培的政治思想》,《求是学刊》1983 年第 4 期,第 78-89 页。
    56 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2-53 页。
    57 经盛鸿:《辛亥革命一位风云人物的浮沉:刘师培三次思想剧变述论》,《民国档案》,2001 年第 4 期。
    58 方光华:《刘师培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9 页。
    59 陈奇:《刘师培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60 黄雅琦:《刘师培之伦理思想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2002 年硕士论文。
    61 钱玄同:《刘申叔遗书》卷首总目,第 4-9 页。又见《钱玄同文集》第六卷(书信)第 185 页。
     62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63 张寿安:《清代扬州学派研究展望》,《汉学研究通讯》第 19 卷第 4 期(2000 年 11 月),第 619-624 页。
    64 扬州学派肇端于乾嘉之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对此派已有系统阐发,此后学界对此有不同意见,赞同者有梁启超等,反对者有章太炎等。今人王俊义与孙钦善、漆永祥各持一端。南京大学博士冯乾论证地域分派的可行性。(见其博士论文《扬州学派研究》)笔者认为以地域分派,便于研究,未尝不可;如果严格说来,吴、皖派系也未必成立。陈祖武从历继承看待这些学派,见氏:《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百龄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6 年版。笔者深以为然。
    65 扬州大学祁龙威曾撰文剖析三儒学说,以之作为扬州学派代表,见氏:《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扬州大学学报》2000 年 3 月第四卷第 2 期,第 68-73 页。
    66 钱大昕、钱大昭、钱塘、钱坫、钱东垣、钱绎、钱侗等一门九人,俱心向古学。参阅《清稿》第 43册。
    67 见文后附录《刘氏谱系略表》。
    68 陈懋森:《清故监察御刘先生墓志铭》,梅轼:《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第 91 页。
    69 此号其它传记未见,据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补。
    70 包世臣:《刘国子家传》,《艺舟双辑》卷八,又见《续碑传集》卷八十四。
    71 刘文淇:《先府君行略》、《先母凌孺人行略》,《青溪旧屋文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72 梅蕴生:《刘琢斋先生八十寿序》,《嵇庵文集》卷二。
    73 刘毓崧:《先考行略》,《通义堂文集》卷六,民国 9 年(1910)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
    74 刘文淇:《先府君行略》、《先母凌孺人行略》,《青溪旧屋文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75 包世臣:《清故国子监生凌君墓表》,《艺舟双辑》第二册,第 13 页。
    76 刘文淇:《先母凌孺人行略》,《青溪旧屋文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77 刘毓崧:《先考行略》,《通义堂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
    78 刘文淇:《戏作别席号舍诗,再叠别号舍诗旧韵序》,《青溪旧屋文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79 丁晏:《候选训导刘君墓志铭》认为是六卷,有误,原文有八卷。
    80 依据丁晏:《候选训导刘君墓志铭》;刘宝楠:《清故优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刘君墓表》;(日)小泽文四郎:《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
    81 刘文淇:《戏作别席号舍诗,再迭别号舍诗旧韵序》,《青溪旧屋文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82 汪士铎:《青溪旧屋文集》序,《青溪旧屋文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本。
    83 参阅文后附录后《交游表》。
    84 洪梧,字桐生,一字植垣,歙虹源人。岁庚子,高宗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庚戌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典浙江乡试,得人为盛。奉敕同纂修《全唐诗》,出知山东沂州府。时又称同胞刺。慈和详慎,恤民爱士,有蒲鞭自辱之风。归,主讲安定、梅花书院,弦颂不辍,造就甚众。著有《易箴》二卷,赋、古今体诗最富,藏于家。参见《徽州府志·人物志》。
    85 洪梧:《春秋繁露注》序,《春秋繁露注》卷首,清嘉庆至道光间(1796-1850)蜚云阁刻本。
    86 嘉庆丁卯(1807)中秋前二日,《四书典故覈》洪梧序,清嘉庆至道光间(1796-1850)蜚云阁刻本。
    87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二《十九弟季怀学诗识小录序》。
    88 梅尔清著,朱修春译:《清初扬州文化》(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5 页。
    89 《青溪旧屋文集》有《桃花庵展上巳会序》。
    90 冯乾将扬州学人对宋学的态度分为三种:从事汉学兼取宋学;对宋学不闻不讲,心存抵制;由训诂上求义理,与宋分途。(见氏博士论文《扬州学派研究》)但笔者认为,清代学人在治学方法取径或有不同,但在伦理道德上多依据宋学为准则。详论见第四章《朴学》部分。
    91 刘宝楠:《清故优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刘君墓表》,《续碑传集》卷七十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92 刘寿曾:《先妣王太宜人行述》,《传雅堂文集》卷六,民国 26 年铅印本。
    93 刘寿曾:《先考行状》,《传雅堂文集》卷三,民国 26 年铅印本。
    94 参阅程畹:《刘先生家传》,《续碑传集》卷七四;刘恭冕:《清故优贡生刘君墓志铭》,《广经室文钞》。
    95 刘寿曾:《先妣汪太宜人行述》,《传雅堂文集》卷三。而刘贵曾等撰《刘恭甫先生行状》则说是刘毓崧取名。
    96 刘寿曾:《先妣汪太宜人行述》,《传雅堂文集》卷三,民国 26 年铅印本。
    97 刘贵曾等撰:《刘恭甫先生行状》,国家图书馆藏抄本。
    98 刘葆儒按语,《传雅堂文集·诗<答袁季枚用东坡寒食雨韵>》,民国 26 年铅印本。
    99 参阅汪士铎:《清故副榜贡生候选知县刘君墓志铭》,《续碑传集》卷七十五,《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100 李肇偁:《传雅堂文集·诗》跋文三,民国 26 年铅印本。
    101 刘贵曾等撰:《刘恭甫先生行状》,国家图书馆抄本。
    102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16 页。
    103 江都李肇偁谨跋:《传雅堂文集·诗》跋文三,民国 26 年铅印本。
    104 甘泉黄图庚伯西:《传雅堂文集·诗》跋文一,民国 26 年铅印本。
    105 刘贵曾口述,刘寿曾笔录:《余生纪略》,中国书店抄本。
    106 李联琇,字季莹,一字小湖,江西临川人。道光乙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大理寺卿。学综汉宋,有《好云楼集》。时为曾国藩延主南京钟山、惜阴书院讲席。参见《续碑传集》卷十七,《清代碑传全集》,第 881 页。
    107 参阅刘师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六,《刘申叔遗书》下册第 1259 页;又魏繇:《清故副榜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刘君墓志铭》,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附录,第 86-87 页。
    108 徐乃昌:《清故举人拣选知县仪征刘先生墓志铭》,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附录,第 87-89 页。
    109 陈懋森:《清故监察御刘先生墓志铭并序》,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9-91 页。
    110 《刘师苍朱卷》,顾廷龙编:《清代朱卷集成》第 389 册,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2 年版,第 349页。
    111 刘富曾:《亡侄丁酉科举人师苍墓志铭》,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 91-92 页;袁镳:《刘张侯传》,《碑传集补》卷五十二。
    112 刘师培:《仲兄许仲先生行状》,《刘申叔遗书》第 1836 页;又《民国江都志》有汪士铎、魏繇、刘富曾、桂邦杰所撰墓志铭。
    113 刘师培传记材料有:万仕国:《刘师培年谱》;梅鹤孙遗稿:《刘师培的家学渊源及其生平杂记》,《扬州文资料》第七辑;尹炎武:《刘师培外传》;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等。
    114 据刘富曾:《亡侄师培墓志铭》;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前)?仪征刘氏四世传-师培》。
    115 朱凤仪,字夔笙,甘泉人。治《毛氏诗》、《春秋左氏传》。以同治丁卯科举人铨选知县,后教授乡里。
    116 据梅鹤孙遗稿:《刘师培的家学渊源及其生平杂记》,《扬州文资料》第七辑。
    117 据刘师培:《先府君行略》;尹炎武:《刘师培外传》,《刘申叔遗书》卷首。
    118 据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学林出版社,1998 年版。
    119 梅鹤孙遗稿:《刘师培的家学渊源及其生平杂记》,《扬州文资料》第七辑。
    120 据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高拜石:《热中功名步歧途——刘申叔近利自误》。
    121 据尹炎武:《刘师培外传》,《刘申叔遗书》卷首。
    122 据冯自由:《革命逸》,中华书局 1969 版。
    123 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刘申叔遗书》卷首。
    124 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第 61 页。
    125 此屋 1996 年为扬州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称作“刘文淇故居”。2006 年笔者亲临拜访,感觉其中狼藉,往日世代儒家气象无复存矣。
    126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3480 页。
    127 陆师:《仪征县志》卷十《民赋》。
    128 参阅冯尔康:《清代仪征人才的兴起及其原因》,《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百年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1996 年出版。此文据方志列举仪征人才辈出,但文章忽略了其中所举人才大都属于占籍仪征,实际居住于扬州市内。所以文章许多观点恰能说明扬州人才兴盛的原因。
    129 膏火之数,以甄别之年正附随课为断(正附随课各百名,每月膏火正课各三两,附课各一两五钱,随课无膏火,正课前十名给优奖,银各一两,十一名以下各五钱。每月初二日,盐运使合正附随课试之,定为超等、特等、一等,超等五十名,第一名给优奖银一两二钱,二等至五名各八钱,六名以下各五钱,正课取一等,后五名降附课,附课取一等,后五名降随课,随课取超等,前五名升附课,附课取超等,前五名升正课。十六日山长课优奖银,约同官课。)清光绪《江都县续志》。
    130 据梅鹤孙遗稿:《刘师培的家学渊源及其生平杂记》。
    131 《道光县志》卷 18《学校·书院》。
    132 刘寿曾:《记水烟刘叟》一文通过茶坊刘叟见证扬州几十年兴衰,《传雅堂文集》卷一,民国 26 年铅印本。
    133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164 页。
    134 李详:《通义堂文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135 尹炎武:《刘师培外传》,《刘申叔遗书》卷首,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136 包世臣:《清故国子监生凌君墓表》,《艺舟双楫》,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第 13 页。
    137 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左盫外集》卷九,《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34页。
    138 参见郑卜五:《凌曙公羊礼学研究》,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1997 年博士论文,第 30 页。
    139 刘寿曾:《沤宦夜集记》,《传雅堂文集》卷一,民国 26 年铅印本。
    140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57 页。
    141 支伟成:《章太炎先生论订书》,《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初版 1925 年,第 145 页。
    142 《碑传集补》卷四十一,《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143 刘寿曾:《沤宦夜集记》,《传雅堂文集》卷二。
    144 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145 刘文淇:《上阮相国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146 (日)小泽文四郎:《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第 129 页。
    147 刘文淇:《校刻宋元镇江府志序》,《青溪旧屋文集》卷五。
    148 前四文见于《青溪旧屋文集》卷五,后一文见《青溪旧屋文集》卷九。
    149 阮元:《揅经室集自序》,《四部丛刊》集部。
    150 刘师培:《扬州前哲画像记》,《左盦外集》卷二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151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光绪乙亥(1875)十月初七日《安吴四书》,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840 页。
    152 《碑传记补》卷五十三,《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153 凌曙:《四书典故核》自序,《斐云阁丛书》第一函。
    154 家法最初形成于汉代,后在清代重新规范。关于家法的论述参阅本文第四章第三节。
    155 同上。
    156 包世臣:《十九弟季怀学诗识小录序》,《艺舟双楫》第一册,第 20 页。
    157 沈钦韩:《清故拣选知县辛巳科举人包君墓志铭》,《幼学堂文稿》卷八。
    158 沈钦韩:《与周保绪书》,《幼学堂文稿》卷七。又《春秋左氏传补注序》归纳左氏之厄运有四,见《幼学堂文稿》卷六。
    159 沈钦韩:《答董琴南书》,《幼学堂文稿》卷七。
    160 刘文淇:《与沈小宛先生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161 沈钦韩:《与刘孟瞻书》,《幼学堂文稿》卷七。
    162 刘毓崧:《先考行略》,《通义堂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
    163 沈钦韩:《惠氏左传补注后序》,《幼学堂文稿》卷六。
    164 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左盫外集》卷九,《刘申叔遗书》第 1534 页。
    165 张研、牛贯杰:《清十五讲》第 130—131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66《曾国藩日记》第一册第 500 页。见附录《仪征刘氏家族学谱简编》。
    167 刘寿曾:《传雅堂诗集》,《传雅堂文集》。
    168 参阅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169 刘寿曾:《送曾相国移督畿辅序》,《传雅堂文集》卷二。
    170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426 页。
    171 参阅吴雁南:《清代经学通论》。
    172 参阅刘师培:《近儒学案序》及《目录》,《左盫外集》卷十七,《刘申叔遗书》第 1754 页。
    173 曾国藩:《复夏弢甫》,《曾文正公文集·书札》卷一三。
    174 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 130-132 页。
    175 萧一山:《曾国藩》,《释中国》第四卷,第 2330-2331 页。
    176 民元前九年章炳麟《与刘光汉书一》,《国粹学报》一。
    177 民元前九年章炳麟《与刘光汉书二》,《国粹学报》一:“昨得手扎并大著两种”。《刘申叔遗书》第 19 页。
    178 尹炎武:《刘师培外传》,《刘申叔遗书》第 17 页。
    179 同上。
    
    180 荣新江:《北京大学与敦煌学》(上),《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
    181 刘寿曾:《记水烟刘叟》和《先考行状》、《先妣汪太宜人行述》,《传雅堂文集》。
    182 刘 墨:《乾嘉时期的学术赞助》,《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 02 期。
     183 杨伯峻:《我和<左传>》一文对章士钊怀疑刘师培抄袭父祖成果说有批评。见张世林主编:《学林春秋——著名学者自序集》,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192 页。
    184 参考李灵年、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17 页。
    
    187 刘文淇:《青溪旧屋文集》卷五。
    188 第 10、11 书依据王绍曾主编:《清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189 参阅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4 页。
    190《扬州历人物辞典》。
    191《汪梅村先生文集》卷七《南北补志表后序》。
    
    192 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193《重修仪征县志》卷三十一《文学》。
    194 刘文淇:《青溪旧屋文集》卷九。
    195《声远堂文钞》卷二《薛子韵闽游草后序》。
    
    196《扬州晚报》2007 年 1 月 8 日 A4 版《国学大师科举试卷·尘封二十年的真迹》。
    197 曾圣益:《仪征刘氏<春秋左传>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2005 年博士论文,第 41 页。
    198 刘寿曾:《先考行状》,《传雅堂文集》卷三,又见程畹:《刘先生家传》,《续碑传集》卷七四。
    199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108 页。
    200 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
    201 据《清人别集总目载》,此篇但有一卷,同治 5 年曼陀罗华阁刻本,藏于湖南省图书馆。又查,国家图书馆有藏。
    202 参阅李灵年、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55 页。
    
    203 李灵年、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55 页。
    204 李灵年、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55 页。
    205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光绪乙亥(1875)正月初十日。
    206《国粹学报》1905 年第三号,又收入《刘申叔遗书·左盫题跋》。
    207 刘贵曾等:《刘恭甫先生行状》。
    208 刘贵曾等:《刘恭甫先生行状》。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亦提到《凡例表》。
    209 刘贵曾等:《刘恭甫先生行状》。
    210 《刘叔俯致刘恭甫书》,《国粹学报》1905 年第 4 号。
    211 清光绪《江都县续志》卷首,《中国地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 26 号。
    212 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第 142 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213 刘贵曾等:《刘恭甫先生行状》。
    214 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
    
    
    215 参阅刘师培:《先府君行略》。
    216 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
    217 见《刘申叔遗书目录》;又见张舜徽《清儒学记·扬州学记第八》,第 463 页。
    
    218 《扬州晚报》2007 年 1 月 8 日 A4 版《国学大师科举试卷·诗三百初现、四篇文稿首次亮相》。
    219 吴光兴:《刘师培对中国学术的研究》,《学人》第 7 期。
    220 袁镳:《刘张侯传》,《碑传集补》卷五十二,《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221 冯煦:《传雅堂文集》序。
    222 孙诒让:《刘恭甫墓志铭》,《传雅堂文集》卷首。
    223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26-327 页。
    224 恒幕义:《清代名人传略》下册第 73 页,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225 李详:《通义堂文集》序,《续修四库全书》本。。
    226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初版 1925 年《章太炎先生论订书》,岳麓书社 1986 年 6 月版,第 11 页。
    227 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页 21,下文有引用则在文中注出页码。
    228 黄承吉:《来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17 页。
    229 汪士铎于刘孟瞻先生遗像题词中说:“道纯儒术,谊笃友声。三世德业,迈汉东京。”见《青溪旧屋文集》卷首,续修四库全书本。
    230 章太炎:《清儒 》,《检论》卷四,《章太炎全集》第 3 册。
    231 参阅祁龙威认为扬州学派面向人事与面向实践,与吴派复汉人训诂宗旨、皖派以训诂求义理不同。见氏:《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扬州大学学报》2000 年 3 月第四卷第 2 期,第 68-73 页。
    232刘师培:《跋陈卓人刘上瞻孟生先书》,《跋汪孟慈与刘孟瞻书》,《左庵题跋》,《刘申叔遗书》。
    233 参阅张丙炎《重修仪征县志》序,光绪 16 年(1890)仪征县署刻本。
    234 刘文淇:《圩岸公修议》,《青溪旧屋文集》卷二。
    235 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后序》,《青溪旧屋文集》卷五。
    236 刘文淇:《江甘贞孝节烈总坊录序》、《广列女传序》,《青溪旧屋文集》卷五。
    
    
    237 桥本秀美博士论文有“刘文淇分析刘炫说”一节,比较详细,可参考。
    238 对顾、惠著作看法取自《四库全书总目》。
     239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序。
    240 参见程畹撰:《刘先生家传》,《碑传集》卷七十四;另外刘恭冕:《清故优贡生刘君墓志铭》所述意见亦与此相当。
    241刘寿曾:《先考行状》,《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242 刘贵曾等撰:《刘恭甫先生行状》一文对此文标题写为《大夫以上庙见后成婚说》,与《通义堂文集》不符。
    243 以上诸文俱见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
    
    
    244 刘毓崧:《周官周礼异名考》,《通义堂文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
    245 刘寿曾:《先考行状》,《传雅堂文集》卷三。
    246 《国粹学报》1905 年第三号。
    
    247 赵尔巽等:《清稿》卷四八二,《儒林列传》三,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
    248 以上各文俱见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
    249 以上各文俱见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250 参阅刘恭冕:《清故优贡生刘君墓志铭》,《广经室文钞》。
    251 汪士铎:《通义堂文集叙》,清光緒 14 年(1888)青溪旧屋刻本。
    252刘寿曾:《先考行状》,《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253 李详:《通义堂文集序》,民国 9 年(1920)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卷首。刘承干:《通义堂文集序》所论亦相近:“每树一义,必求其通;每申一解,必竟其绪,不为无根之词,亦不向壁虚造。……论辩近龚定盫而无其偏言,其考证近俞理燮而无其曼衍。”
    254 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本。
    255 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2 页。
    256 钱玄同论述见:《〈刘申叔先生遗书〉序》,《遗书》第 28 页。又见《钱玄同文集》第 4 卷第 319—320页。
    257 尹炎武 :《刘师培外传》。
    258 据刘师培:《先府君行略》;尹炎武:《刘师培外传》。
    259参阅《碑传集补》卷四一,《清代碑传全集》第 1500 页。《江都县志》亦有记载。
    260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
    261尹炎武 :《刘师培外传》。
    262 参阅刘建臻:《刘师培与焦循》一文,刘师培并不单取一家,而是取其所需,所以他与扬州学派的关系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研究。
    263 陈钟凡:《刘先生行述》,《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 页。
    264 李源澄:《古文大师刘师培先生与两汉古文学质疑》,台湾《学艺杂志》12 卷第 6 期,1933 年 7 月。
    265 张继:《序》,《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 页。陈钟凡的《刘先生行述》认为:“先生少承先业,服膺汉学,以《春秋》三传同主诠经,《左传》为书,说尤赅备。”
    266 刘师培:《崔述传》,《左盫外集》卷十八,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25 页。
    267 参阅徐雁平:《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以中国文学为中心》第二章《胡适治学方法的形成和治学方向的转变》,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268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刘申叔遗书》第 2074-2075 页
    269 参阅笔者:《刘师培的戴震学》,《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 年第 2 期,第 24-30 页。
    270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遗书》480 页
    271 刘师培:《<国粹学报>三周年祝辞》,《左盫外集》卷十七,《刘申叔遗书》第 1791 页。
    272 刘师培:《左盫外集》卷十七,《刘申叔遗书》第 1792-1794 页。
     273 张岂之:《序》,《刘师培评传》卷首第 2 页,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274 梅植之:《步孟瞻别号舍诗原韵》自注,《嵇庵集》卷五。谈及参与此事者,陈立:《论语正义·叙》少薛传均、柳兴恩二人,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序》少薛传均。
    275 陈立:《论语正义·叙》,《论语正义》金陵存古楼书社藏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影印本。
    276 1981 年 5 月中华书局出版《十三经清人注疏》的拟目 24 种,而这次盟约成就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公羊义疏》、《论语正义》入选其中。
    277 陈立:《论语正义·叙》,《论语正义》金陵存古楼书社藏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影印本。
    278 曾圣益:《仪征刘氏<春秋左传>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2005 年博士论文,第 26 页。
    279 章太炎:《检论》,见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9-260 页。
    28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9-50 页。
    281 刘文淇:《青溪旧屋文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81 页。
    282《续碑传集》卷七十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192-1193 页。
    283 刘文淇:《青溪旧屋文集》卷十一。
    284 陈立:《论语正义·叙》,《论语正义》金陵存古楼书社藏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影印本。
    285 刘恭冕:《论语正义·后序》:“先君子发策得《论语》。”
    286《续碑传集》卷七十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193 页。
    287 陈立:《论语正义·叙》,《论语正义》金陵存古楼书社藏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影印本。
    288《续碑传集》卷七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193 页。
    289 刘毓崧:《先考行略》,《通义堂文集》卷六,民国 7 年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又见刘文淇:《与沈小宛先生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290 焦循书末附注,转引自刘瑾辉:《焦循评传》,广陵书社 2005 年版,第 65 页。
    291 阮元:《通儒扬州焦君循传》,《碑传集》卷一百三十五,《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86 页。
    292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4 页。
    293 参见刘瑾辉:《焦循评传》,广陵书社 2005 年版,第 86 页。
    294 参见刘瑾辉:《孟子正义:新疏家模范作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年 5 月。
    295 此条中国科学出版社版本无,而原稿在旁侧添加,翻检《疏证》,此条成立。
    296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26-327 页。
    297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2 页。
    298 转引自刘瑾辉:《焦循评传》,广陵书社 2005 年版,第 64 页。
    299 李畅然:《清代<孟子>学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4 年博士论文,第 179 页。
    300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道光戊子年,受古书店藏板。转引自刘瑾辉:《焦循评传》,广陵书社 2005 年版,第 85 页。
    301 孙诒让:《刘恭甫墓志》,《传雅堂文集》卷首。
    302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序,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303 廖平:《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四川国学院国学杂志》第六号。
    304 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1658 页。
    305 刘毓崧:《通义堂集》卷六《先考行略》。刘贵曾等:《刘恭甫先生行状》:“先祖湛深经术……草创四十年,长编已具。”刘文淇的朋友以及《清稿》以及《清列传》记述大致相似。
    306 陈立:《陈卓人上刘孟瞻先生书》,《国粹学报》光绪 31 年第三号。
    307 汪孟慈:《汪孟子慈致刘孟瞻书》,《国粹学报》光绪 31 年第二号。
    308 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后序》,《青溪旧屋文集》卷五。
    309 刘文淇:《上阮相国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310 陈立:《论语正义·叙》,《论语正义》金陵存古楼书社藏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影印本。
    311 参阅刘宗永:《清代宝应刘氏家学之<论语>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6 年博士论文。
    312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9 页。
    313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8 页。
    314 刘文淇:《寄刘叔俛手札》,桥川子庸藏,转引自小泽文四郎编:《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卷首,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972 年影印本。
    315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9 页。
    316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0 页。
    317 丁晏:《墓志铭》;刘贵曾等:《刘寿曾行状》;刘师培多处指出。
    318 刘毓崧:《先考行略》,《通义堂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本。
    319 黄承吉:《左传旧疏考正》序,刘建臻误作《春秋左氏传旧注考正》序。
    320 刘文淇:《与沈小宛先生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据光绪九年刻本影印。
    321 陈鸿森认为起于嘉庆末年。见氏《刘氏论语正义成书考》,《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65 本,第 3 分,1994 年 9 月。
    
    
    322 见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后附《整理后记》第 5 页,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323 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 页。
    324 刘建臻在《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刘文淇一节中认为刘贵曾只有 7 条,是不察焉。
    325 刘师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六,《刘申叔遗书》下册,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59 页。
    326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整理后记》第 4 页说:“检毓崧遗著及传记,亦未有言及续纂左传疏事。”刘建臻:《清代扬州经学研究》第 206 页说:“刘毓崧似未参纂《疏证》。” 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327 梅鹤孙著、梅英超整理:《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版,第 16 页。
    328 程畹撰《刘先生家传》,《碑传集》卷七十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
    
    329 见《刘文淇传》,《碑传集》卷七十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330 刘恭冕:《刘君恭甫家传》,《碑传集》卷七十四,《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
    331 刘贵曾等:《刘恭甫先生行状》,1912 年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抄本,藏国家图书馆。
    332 参见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光绪乙卯(1879)闰三月二十日。
    333 刘贵曾等撰:《刘恭甫先生行状》,1912 年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抄本,藏国家图书馆。
    334 刘富曾:《亡侄刘师培墓志铭》,《刘申叔遗书》卷首。
    335《冒鹤亭先生年谱》载冒鹤亭回忆:“予中乡榜,刘申叔尚在小考。扬州府试,知府沈学派笔香延予阅卷,得申叔考卷,字如花蚊脚,忽断忽续,丑细不成书,但诗文冠场。如此卷不放府案首,决不能得秀才。予乃将其八股诗赋,密圈到底,竟压府案。”云云。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亦有记载。
    336 刘建臻:《新见刘师培书札四通》,未刊。
    337 刘师培:《与某君书》,梅鹤孙著、梅英超整理:《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 年版,第 52 页。
    338 刘师培:《春秋古经旧注疏证》钱玄同附记,《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91 页。
     339 刘毓崧:《先考行略》,《通义堂集》卷六。刘文淇:《与沈小宛先生书》也有论及,见《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340 刘文淇:《与沈小宛先生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 18 页。
    34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 页。
    342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1 页。
    343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8 页。
    34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1 页。
    345 刘师培:《答章太炎论左传书·附章君答书》,《左盫外集》卷十六,《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726 页。
    346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例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46 页。
    347 《成心巢致刘恭甫书》,《国粹学报》1905 年第 4 号。
    348 廖平:《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四川国学院国学杂志》第六号。
    349 参阅沈玉成、王宁:《春秋左传学稿》第五章,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戴维:《春秋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350 参见徐兴无:《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读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注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35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2 页。
    352 参阅沈玉成、王宁:《春秋左传学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17 页。
    353 刘师培:《读左劄记》,《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1 页。
    35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2 页。
    355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59 页。
    356 徐中舒:《经今古文问题综论》,王元化主编《释中国》(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96页。
    357《皇清经解续编》卷八百五十二,第 12 页。
    358 郑卜五:《凌曙公羊礼学研究》,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1997 年博士论文,第 3 页。
    359 徐世昌:《清儒学案》卷一百三十一《晓楼学案·附陈立》,台北 世界书局 1979 年版, 第 12 页。
     360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 页。
    36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 页。
    362 科学出版社《整理后记》对于襄公五年以后刘文淇按语存疑,据笔者研究,有些是刘寿曾从刘文淇的《左传旧疏考正》或其它笔记摘出。
    363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 页。
    36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62 页。
    365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58 页。
    366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82 页。
    367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44 页。
    368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50 页。
    369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10 页。
    370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04 页。
    37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59 页。
    372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711 页。
    
    
    373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781 页。
    37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5 页。
    375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867 页。
    376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15、440 页。
    377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982 页。
    378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 页。
    379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 页。
    380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2 页。
    38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38 页。
    382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49 页。
    383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51 页。
    38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60 页。
    385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020 页。另外在 789 页中明确提到《左传旧疏考正》备论之。
    386 见刘文淇:《答黄承吉先生书》附录,《青溪旧屋文集》卷三。
    387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61 页。
    388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66 页旧注“刘歆曰”俱为粘贴页。
    389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66 页。
    390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37 页。
    39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70 页。
    392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78 页。
    393 刘师培:《古历管窥》卷上,《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88 页。
    39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60 页。
    395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63 页。
    396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763 页。
    397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88 页。
    398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921 页。
    399 见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94、419、429、477、486、512、551、555、603、629、651、652、712、753、758、766、802、831、920、921、998、1023 页。
    400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768 页。
    40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45 页。
    402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13 页。
    403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87 页。
    
    40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19 页。
    405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60 页。
    406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第 89 页。
    407 参阅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16-117 页。
    408 《春秋繁露义证》,《奉本》, 第 279 页。
    409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第 5 页。
    410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第 196 页。
    41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 页。
    
    
    412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42 页。
    413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42 页。
    41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308 页。
    
    415 参见氏《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逢甲大学 1991 年硕士论文。
    416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93 页。
    417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5 页。
    
    
    418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8 页。
    419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4 页。
    420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2 页。
    421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89 页。
    422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22 页。
    423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617 页。
    
    42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52 页。
    425 司马迁:《记》,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1489 页。
    426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578 页。
    427 参阅叶政欣:《杜预及其<春秋左氏>学》,文津出版社民国 78 年版,第二章第四节。
     428 郭秉刚、孙耀芳:《少年国学大师刘师培》,《名人传记》,1997 年第 11 期,第 88-95 页。
    429 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8 页;又见《钱玄同文集》第 4 卷,第 319—320 页。
    430 贵州大学的陈奇对刘师培的思想研究花了 14 年时间,撰成《刘师培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该书依据时间为线索,从刘氏生平到刘氏作品都作了全面介绍。但他的材料缺少考辨,论述多有缴绕,对于刘师培思想发展历程并不清晰。
    431 1903 年刘师培撰《中国民约精义》后,棣臣在《题<国粹学报>上刘光汉同志诸子》诗中称:“刘生一健者,东亚一卢骚。赤手锄非种,黄魂赋大招。人权光旧物,佛力怖群妖。倒挽天瓢水,回顾学海潮。”见《国粹学报》合订本第二年第十六期。
    432 1904 年 3 月 6 日,刘氏在《中国白话报》上发表《论激烈的好处》,署名“激烈派第一人”。
    433 刘师培《甲辰年自述诗》云:“飞腾无术儒冠误,寂寞青溪处士家。”诗中表现了壮志消磨的焦虑与对自己学术的自豪。光汉:《甲辰年自述诗》,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165 页夹注。
    434 刘师培:1904 年 2 月 29 日《致端方书》,《端方全宗档案》,转见王凌:《有关刘师培的一则反清料》,《历档案》1988 年第 3 期。又见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 2003 年版,第 45-46 页。
    435 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警钟日报》,1904 年 9 月 10 日。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附录收入,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年。又见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5 页。
    436 钱玄同:《遗书》总目第 8 页。
    437 陈奇:《刘师培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0 页。
    438 章士钊:《章士钊全集》,文汇出版社 2000 年版,第八册第 184 页。
    439 黄天:《题<攘书>》,《警钟日报》,光绪三十年九月一日;吴樾《暗杀时代序》,转引自冯自由《革命逸》第三集第 200 页。
    440 陈奇:《刘师培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5 页。
    441 《国粹学报》为上海大型国学丛刊,为国学保存会机关杂志,该志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以国学“救亡图存”。设社说政篇﹑篇﹑学篇﹑文篇﹑博物篇﹑美术篇﹑地理篇﹑丛谈﹑撰录﹑藏书志﹑绍介遗书等门类,刊有《国粹学报序》、《古学复兴论》、《国学无用辨》、《原儒》等一系列阐扬国学精义,发皇汉学国魂,光复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思想文化的文章,宣传以国学为“立国之本”,保存国粹。既严厉批判改良派泥古守旧的今文经学,又指责向西方学习为“醉心欧化”,倡言明夷夏之辨,重夷夏之防,尊王攘夷,爱国保种。鼓吹“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反对保皇立宪而维护清朝专制统治。1912 年 9 月停刊,总计发行 82 期。旋改名《古学汇刊》继续出版。参看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辞典》。
    442 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二期。
    443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北京师范大学 1993 年版。
    444 《刘光汉君提议》,《警钟日报》,1904 年 4 月 7 日。
    445 《邗故拾遗》“以彰乡邦节义之盛”,《左盫外集》卷二十;《刘申叔遗书》第 1897 页;《广陵三奇士传》,《左盫外集》卷十八;《刘申叔遗书》第 1811 页。
    446 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63 页。
    447 刘师培:《<国粹学报>三周年祝辞》,《左盫外集》卷十七,《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91 页。
    448 章炳麟:《演说录》,《民报》第 6 号。
    449 据陶菊隐称:日本无政府主义者幸德秋水在《平民新闻》发表一文,主张亚洲各国社会党联合起来,首先由中日两国革命党携手合作,以为之倡。章太炎、刘师培两人热烈表示赞成。章太炎与流亡在东京的印度革命党人共同发起组织了亚洲和亲会。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22 页。日本学者富田升认为:“该会旨趣十分明显,与孙文等人期待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日本援助这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尖锐对立。” (日)富田升:《社会主义讲习会与亚洲和亲会-明治末期日中知识界人士的交流》,《国外中国近代研究》第 22 辑。又任鸿俊说:章太炎“虽主《民报》笔政,但其政治主张亦不全与同盟会相合,如《代议然否论》一文,显然与当时革命党中的民权论大有出入。” 见《追忆章太炎》第 269 页。
    450 《天义报》虽然是女子复权会的机关报,但并不能否定其无政府主义的特色。见笔者:《<天义报>宗旨与刘师培、何震的妇女解放论》,《扬州文化研究》2006 年第 4 期。
    451 文说:“今之言计学者,多倡土地国有之说。夫此说果行,似足夺资本家之势力,然土地既为国有,则必有分配之机关,既有分配之机关,则必有执政之人。如曰一国之民当听命于执政之人耶,则与专制、立宪、共和之政府何异?岂非彼为主治之人而民为被治之人乎?”
    452 震、申叔《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天义》第 6、7 卷,1907 年 9 月 1 日、15 日。
    453 申叔:《论新政为病民之根》,《天义》第 8、9、10 卷合册,1907 年 10 月 30 日。
    454 何震、刘师培 《论种族革命与无政府革命之得失》,《天义报》1907 年第 6、7 期。
    455 刘师培 《论新政为病民之根》,《天义报》第 8-10 卷。
    456 《鲍生学术发微》一文将道家学说与无政府思想划了等号,将“无君”、“废人治”视作无政府之表征。《天义》第 8、9、10 卷合册,1907 年 10 月 30 日。
    457 刘师培《衡书三篇》,《衡报》第 10 号,1908 年 8 月 8 日。
    458 刘师培:《论新政为病民之根》,《天义》第 8-10 卷合册。
    459 刘师培:《上端方书》,《左庵外集》卷十六,《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29 页。
    460 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册上第二卷序,三联书店 1978 年版,第 21 页。
    461 虽然他在洪宪时期曾经为帝制鼓噪,但已经不是时代主流,而且不能为人注目。即使在当时,他还是以传统学术研究为主。
    462 刘师培 《上端方书》,《左庵外集》卷十六,《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29 页。
    463 1910 年 11 月 21 日开始连载于《国粹学报》第七十五至八十二期。
    464 据白化文:《中国敦煌学目录和目录工作的创立与发展》,《古典目录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56 页。
    465 刘师培:《读道藏记》(未完),刊于《国粹学报》第七十五至七十七、七十九期。
    466 施舟人讲演:《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58 页。
    467 王森然:《廖平先生评传》,《近代名家评传:初集》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76-81 页。
    468 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85 年版,第 152页。
    469 严复:《与熊纯如书札节钞》第十八,《学衡》18 期,转引自牛仰山、孙鸿霓:《严复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64 页。
    470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版,第 248-249 页。
    471《文科国学研究所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03-20,<24>。
    472《北京大学日刊》1918-06-24、25。
    473 杨亮公:《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台湾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5 页。
    474 程俊英:《陈钟凡老师在女高师》,《学林清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3 页。
    475 在1928年鲁迅说:“我看过的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倒要算好的,可惜错字太多。”《鲁迅全集》第九卷第 350 页。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鲁迅推荐说:“研究那时的文学,现在较为容易了,因为已经有人做过工作……辑录这时代文学讲座有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对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声明:“我今天所讲,倘若刘先生的书里已详的,我就略一点;反之,刘先生所略的,我就详一点。”
    476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 661 页。
    477 陈奇:《刘师培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5 页。
    478 刘师培:《自序》,《晏字春秋校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26 页。
    479 Martin Bernal 著,刘静贞译:《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
    
    480 相关论述参见廖平:《今古学考》,李耀先主编:《廖平选集》,巴蜀书社 1998 年版。
    481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序》,《幼学堂文稿》卷六。
    482 在刘歆之前,《左传》在经师儒生心目中不占地位。刘歆是汉人中第一个公然为《左传》辩护并且加以认真研究的人,从刘歆开始,汉代才正式有了《左传》学。参阅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稿》第五章,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483 参阅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32 页。
    484 徐中舒:《经今古文问题综论》,胡小明主编:《释中国》(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96页。
    485 刘逢禄:《左传春秋考正》,《皇清经解》卷一千二百九十四,第 9079——9080 页。
    486 刘逢禄:《申左氏膏肓序》,《刘礼部集》卷三。
    487 刘逢禄:《春秋公羊解诂笺序》,《刘礼部集》卷三,清光绪十八年延晖承庆堂重刊本。
    488 康有为曰:“始作伪,乱圣制者,自刘歆”,《新学伪经考》卷首自序,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朱维铮主编:《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2 页。
    489 康有为:《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新学伪经考》卷六,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47 页。
    490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491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492 路新生:《刘师培的<左传>学研究及其现代学意义》,《华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 7 月,第 100 页。
    493 《张文襄公诗集》卷四,转引自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0 页。
    
    
    494 公羊学理论建设可参看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
    495 皮锡瑞:《经学通论》四《春秋》,中华书局 1954 年版,第 53 页
    
    496 凌曙:《春秋公羊礼疏》序,《斐云阁丛书》。
    497 凌曙:《春秋礼说自序》,《斐云阁丛书》。
    498 凌曙:《公羊问答》卷上,《斐云阁丛书》。
    499 凌曙:《礼论略钞》自序,《斐云阁丛书》。
    500 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辩诬》,《左盫外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74页。
    501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3 页。
    502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4 页。
    503 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辩诬》,《左盫外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74页。
    504 刘师培:《孔子作<春秋>说》,《左盫集》卷二《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13 页。
    505 刘师培:《古学出于官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20 页。
    506 刘师培:《古<春秋>记事成法考》,《左盫集》卷二《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13页。
    507 刘师培:《读左札记》,《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96 页。
    508 《左盫集》卷二中有《左氏不传<春秋>辨》、《周季诸子述左传考》、《左氏学行于西汉考》等文,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14 页。
    509 刘师培:《左氏不传<春秋>辨》,《左盫集》卷二,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15页。又见刘师培:《读左札记》,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96-297 页。
    510 刘师培:《论孔子无改制之事》,《左盫外集》卷五,《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98页。
    511 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辩诬》,《左盫外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79页。
    512 刘师培:《读左札记》,《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96-297 页。
    513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82-483 页。
    514 刘师培:《读左札记》,《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95 页。
    515 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辩诬》,《左盫外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82-1383 页。
    516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83,482-484 页。
    517 孔子-左丘明-曾申-吴起-吴期-铎椒-虞卿-荀卿-张苍,见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76 页。
    518 参阅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78 页。
    519 参阅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81 页。
    520 参阅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83 页。
    521 参阅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86 页。
    522 钱玄同:《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 页。
    523 方光华对《左传》凡例问题的由来、刘师培研究《左传》凡例问题的过程与思想倾向以及章太炎对刘师培《左传》凡例研究的判断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他只举春三月不书王之例、空书时月及时月不具例,并没有准确而全面的概括刘师培的《左传》学理论建构。参阅氏:《刘师培的<左传>凡例研究》,彭林主编:《中国经学》,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24 刘师培:《读左劄记》,《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99 页。
    525 刘师培:《凌晓楼先生遗像赞》,《左盫集》卷八,《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90页。
    526 陈澧:《二侯传》,《续碑传集》卷七十七,《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527 刘毓崧:《春秋集证跋》卷四,《通义堂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528 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 1954 年版,《春秋》部分第 55-56 页。
    529 班固:《刘歆传》,《汉书》卷三六,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1967 页。
    530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序》,参见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707 页。
    531 廖平在《今古学宗旨不同表》区分了今古文经学的治学宗旨,李耀先主编:《廖平选集》,巴蜀书社 1998年版,第 44 页。又见《周予同经学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9 页。
    532 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序》,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705 页。
    533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2 页。
    534 陈钟凡:《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 页。
    535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传注例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40 页。
    536 刘师培:《读左劄记》,《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1 页。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文义与此大略相同,而区别在于贾、服是否杂入《公》《谷》,见该书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42 页。
    537 参见朱彝尊:《经义考》,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1013-1017 页。
    538 参见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稿》第三节《贾逵、服虔的左传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539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42 页。
    540 刘师培:《答章太炎论左传书》及《附章君来书》,《左盫外集》卷十六,《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24、1725 页。
    541 《国粹学报》原题《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诠微》。
    542 其登在四川国学杂志者,题《春秋左氏传古例考序略》,其登在《国故钩沈》者,题《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序例》。
    543 此二书内容相同,而详略大异,前书详,后书略。详者为初稿,略者为删定之本。
    544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2 页。
    545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8 页。
    546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3 页。
    547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刘申叔先生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5 页。
    548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9 页。
    549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30 页。
    550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30-331 页。
    
    551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32 页。
    552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32-333 页。
    553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6 页。
    554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2 页。
    555 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7 页。
    556 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 1954 年版,《春秋》部分第 90 页。
    557 刘师培:《论孔子无改制事》,《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94 页。
    558 对于刘师培学术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章有李孝迁的《刘师培论学观初探》(《福建论坛》2002 年第 2 期),但该文仅谈及中西和汉宋,而“学”“术”观则是概念层次不同的另一个方面,而其文章对刘师培其人有太多不当评价。本文试图全面梳理分析刘师培学术特色与当时背景,不仅是踵事增华,更为发幽阐微,表彰刘氏学术地位与影响。
    559 刘师培:《甲辰年自述诗》的“夹注”中言:“余著有《中国古代学术》,又有《国学溯源》及《续文通义》未成。”此诗原载《警钟日报》,1904 年 9 月 7 日至 12 日出版。见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附录收入,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年。又见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7 页。
    560 刘师培:《古学出于官论》,《经学教科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20、2075-2076、2077 页。
    561 司马迁:《记》,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3310 页。
    562 参阅刘师培:《左盫集》卷二《古春秋记事成法考》、《孔子作春秋说》、《左氏不传春秋辨》、《春秋名字解诂书后》诸篇,《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563 刘师培:《国学发微·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77 页。
    564 刘师培:《古出于官论》,《左盫外集》卷八,《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478页。
    565 林丽月将新学分为信古、疑古、证古、考古四派。见氏:《刘师培的学》,台湾 《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 1 期。
    566 刘师培:《中国历教科书》,第一册凡例,《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463 页。
    567 李保泰:《廿二剳记序》,转引自陈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74 页。
    568 刘师培:《春秋左氏传例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41 页。
    569 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辩诬》,《左盫外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74页。
    570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80 页。
    571 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辩诬》,《左盫外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78、1374、1377 页。
    572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83 页。
    573 廖平与皮锡瑞都有论述。
    574 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辩诬》,《左盫外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78、1377 页。
    575 刘师培:《孔子作春秋说》,《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213 页。
    576 钱玄同:《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 页。
    577李源澄:《古文大师刘师培先生与两汉古文学质疑》,《学艺》卷十二第 6 期,1933 年 7 月。
    578 刘师培 《廖氏学案序》,《左盫外集》卷十七,《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82 页。
    579 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85 年版,第 152页。
    580 刘师培非难今文家的文章有三篇:《汉代古文学辩诬》(驳廖平、康有为)、《论孔子无改制之事》、《非古虚》,“缘刘君不反对今文经说,而反对今文家目古文经为伪造及孔子改制托古之说也”。参阅钱玄同:《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 页。
    581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78 页。
    582 刘师培以“师儒”来区分汉宋之别,主要接受了阮元的观点。阮元奉旨修《国儒林传》,在《拟儒林传序》中区分“师”、“儒”,以宋学为“师”,汉学为“儒”,谓二者互补,不可偏废。表面上是为执中之论,实则拔高汉学地位,将其与官方“正学”的宋学置于同等地位。方东树在《汉学商兑》卷上论及该文时,指出“惜乎!阮氏之言若彼,而其志业表章,仍宗汉学一派。”(见江藩、方东树:《汉学师承记》(外二种),三联出版社 1998 年,第 252 页。)
    583 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警钟日报》,1904 年 9 月 10 日。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附录收入,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年。又见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67 页夹注。
    584 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南北考证学不同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54、555 页。
    585 刘师培:《两汉学术发微论·两汉伦理学发微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35页。
    586 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汉宋义理学异同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1页。
    587 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总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1 页。
    588 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汉宋章句学异同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2页。
    589 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汉宋象数学异同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6页。
    590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 1 册“序例”,《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73 页。
    591 钱玄同:《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 页。
    592 刘师培:《伦理学教科书》第 1 册“序例”,《刘申叔遗书》第 2025 页;同时刘师培又言:“余著《汉学商兑评》,但以合公理为主,不分汉宋之界,未成。”(见前揭《甲辰年自述诗》“夹注”。)
    593 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总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1 页。
    594 参阅笔者:《<文选>派与桐城派之争背后的学术背景》,《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 年第 3 期。
    595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 1 册“序例”,《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2073 页。
    596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又字勿庵,安徽宣城人。年二十七,与弟文鼐共习台官交食法,著《天学骈枝》六卷。值天学书之难读者,必求其说,至废寝食。畴人弟子,皆折节造访,人有问者亦详告之无隐。所著天算之书八十余种。
    597 刘师培:《六儒颂·宣城梅先生定九》,《左盫外集》卷二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93 页。
    598 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国家图书馆藏。
    599 梅鹤孙遗稿:《刘师培的家学渊源及其生平杂记》,《扬州文资料》第七辑。
    600 刘师培:《读天演论》二首,《左庵诗录》卷一,《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907 页。
    601 刘师培:《中国历教科书.凡例》,《刘申叔遗书》第 2177 页。
    602 刘师培:《中国历教科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462 页。
    603 刘师培:《中国历教科书》第一册,《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178 页。
    604 刘师培:《中国民约精义·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63 页。
    605 光汉:《甲辰年自述诗》,《警钟日报》,1904 年 9 月 10 日。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附录收入,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年。又见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1 页夹注。
    606 刘师培:《国学发微》,《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79-480 页。
    607 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5 页。
    608 刘师培:《周末学术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06 页。
    609 刘师培:《劝各省州县编辑书籍志启及凡例》,《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05 页。
    610 刘师培:《论中国宜建藏书楼》,《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12 页。
    611 刘师培:《拟设国粹学堂启》,《国粹学报》第 3 年第 1 期。
    612 刘师培:《周末学术序.论理学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06 页。
    613 刘师培:《周末学术序.计学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12 页。
    614 1905 年章太炎在《国粹学报》第 11 号(总二十三期)上发表《与人论朴学报书》,信中肯定了邓实、刘师培办《国粹学报》振兴古学的作法,但主要是批评该报在小学、经学、学研究方面的不足。《小学发微补》以社会学理论解释文字的意义,从而证明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并说明古代社会的状况,章氏认为应该进一步研究文字的声类;对于经学,章氏反对将经学研究与致用联系起来,对运用西方学术原理来分析中国历文化的作法,章太炎也作了批评。
    615 刘师培:《上端方书》,《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29 页。
    616 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7 页。
    617 Martin Bernal 著,刘静贞译:《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
    618 刘师培:《周礼古注集疏·陈钟凡跋》,《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4 页。
     619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卷三,《皇清经解续编》本。
    
    620 参见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127、137 页。
    621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左传旧疏考正》卷首,《皇清经解续编》本。
    622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自序》,《左传旧疏考正》卷首,《皇清经解续编》本。
    623 参见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第 730 页。
    624 参见安井小太郎等著,连清吉、林庆彰合译:《经学》,台北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5 年版。
    625 牟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中国经学论文选集》,台北 文哲出版社 1992-1993 年版。
    626 黄承吉:《左传旧疏考正》序,《梦陔堂文集》卷五,民国 28 年(1939)燕京大学图书馆铅印本。又见于《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第 102-104 页。
    627 皮锡瑞认为“郑、服之学本是一家;宗服即是宗郑,学出于一也。”见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118 页。
    628 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传雅堂文集》卷首,又见于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第 172 页。
    629 参阅小泽文四郎:《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
    630 刘建臻以为此书初刊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并举证南京图书馆典藏一部为证,实不察焉。今据刘文淇手稿《尚书序传疏大意》(现藏扬州市图书馆)跋文知则此文为 1838 年刊行无疑。而所谓南京图书馆藏本或为抄本,亦未可知。
    
    
    631 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
    632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卷二,《续皇清经解》本。
    
    
    633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卷一,《续皇清经解》本。
    634 刘文淇: 《左传旧疏考正》卷一,《续皇清经解》本。
     635 刘毓崧:《尚书旧疏考正》,《皇清经解续编》卷千三百四十六。
    
    636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卷三,《续皇清经解》本。
    637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卷七,《续皇清经解》本。
    638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卷一,《续皇清经解》本。
    639 包世臣:《清故国子监生凌君墓表》,《艺舟双辑》论文四,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第 18 页。
    640 包世臣:《文谱》,《艺舟双辑》论文一,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第 1 页。
    641 徐乃昌:《清故举人拣选知县仪征刘先生墓志铭》,梅鹤孙著、梅英超整理:《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版。
    642 陈秀琳:《评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一期,第 161 页。
    643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七“经学统一时代”,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146 页。
    644 参阅安井小太郎等著,连清吉、林庆彰合译:《经学》,台北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5 年版。
    645 参阅张宝三:《五经正义研究》(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 年 6 月),第二章《五经正义之修撰与版本》。转引自林庆彰:《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研究》,《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2 年版,第 467 页。
    646 参阅安井小太郎等著,连清吉、林庆彰合译:《经学》,台北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5 年版。
    647 参见申屠炉明:《南北朝儒家经学义疏三论》,《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4 期;参阅安井小太郎等著,连清吉、林庆彰合译:《经学》,台北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5 年版。
    648 沈钦韩:《左传旧疏考正》序,《幼学堂文稿》卷六。又见小泽文四郎《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第 52-53 页。
    649 刘寿曾:《十三经注疏优劣考》,《传雅堂文集》卷一。
    650 参阅安井小太郎等著,连清吉、林庆彰合译:《经学》,台北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5 年版。
    651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141 页。
    652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222 页。
    653 此论参见桥本秀美博士论文《南北朝至初唐义疏学研究》第二章《二刘学术风貌》。
    654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光绪三年四月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五日,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130-131 页。
    655 黄承吉:《左传旧疏考正》序,《梦陔堂文集》卷五,民国 28 年(1939)燕京大学图书馆铅印本。
    
    656 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30-131 页。
    657 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序》,《续皇清经解》本。
    658 见野间文:《<五经正义>之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 2 期,第 5 页。
    659 参见刘文淇:《与刘楚桢书》,《青溪旧屋文集》卷三,修续四库全书本,第 19 页。
    660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222 页。
    661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序录》卷首第 8 页。
    662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光绪戊寅(一八七八)四月十八日《左传旧疏考正》(清刘文淇),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第 130-131 页。
    663 周予同先生在注《经学历》序中提出清儒经学分为三派。参见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664 朱琦:《怡态堂集》卷一《辨学》第 4 页,同治十三年刊本。
    665 程廷祚:《汉宋儒者异同论》,《青溪集》卷三,黄山书社 2004 年版,第 61-62 页。
    666 见《经韵楼集》卷一二《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
    667 转引自龚自珍《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
    668 “以训诂明义理”,义理是目的,训诂只是手段,由此也许可以说服膺这句话的清儒都更重义理。戴震在《与段玉裁书》中也以阐发义理的《孟子字义疏证》为自己生平著述之第一,并认为此中义理非宋明义理,而是“自得之义理”。此外,章学诚也更尊义理,主张以义理为主而考据为辅,并且不欲使考证仅限于经学训诂,而重视从历中发明义理。至于姚鼐、翁方纲、方东树等,虽然也对过份看重考据的时风不满,强调要以义理为尊,但同时又认为义理已明,那义理就是程朱所解释的孔孟义理。
    669 参阅吉田纯论文,转引自桥本秀美《关于古籍整理中存真标准问题》。
    670 袁枚:《答惠定宇书》,《小仓山房文集》卷十八,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81 年版。
    671 程廷祚:《再上雷公论宋儒书》,《青溪集》卷十,黄山书社 2004 年版,第 236 页。
    672 焦循:《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雕菰楼集》卷十三,丛书集成本,第 213-214 页。焦氏论调虽然通达,但没有注意到乾嘉学术最明显的特点恰在于考据。
    673 焦循:《与刘端临教谕书》,《雕菰楼集》卷十三,丛书集成本,第 215 页。
    674 章学诚:《淮南子洪保辨》,《章学诚遗书》卷七,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年影印本。
    675 阮元:《研经室续二集》卷二《拟儒林传稿凡例》,《丛书集成》初编本。
    676 阮元:《研经室二集》卷七《西湖诂经精舍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 505 页。
    677 章学诚:《姓韵编序》,《章氏遗书》卷八,嘉庆元年三月章学诚致书汪辉祖,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年影印本。
    678 李慈铭:《札记》第一,《越缦堂札记》一二。
    679 刘寿曾:《十三经注疏优劣考》,《传雅堂文集》卷一,民国 26 年(1937)年徐乃昌刊本。
    680 本田成之著,孙工译:《中国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72 页。
    681 赵伯雄著:《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第 719 页。
    682 魏源:《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叙》,《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152 页。
    683 参阅李学勤:《重写学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版。
    684 参阅陈居渊:《清代的家学与经学—兼论乾嘉汉学的成因》,台北 《汉学研究》第 16 期第 2 卷(1998 年 12 月)第 197-224 页。
    685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中华书局 2004 年版,第 233、234 页。
    686 刘师培:《群经大义相通论》,《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61 页。
    687 徐复:《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序,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卷首,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688 杨伯峻:《我和<左传>》参见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192 页,又见《书品》1986年第 1 期。
    689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六日。
     690 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691 钱大昕:《臧玉林经义杂识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 册,第 375 页。
    692 阮元:《十架斋养新录序》,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 册第 1页。
    693 参阅陈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8、78、659 页。
    694 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九《答沈枫墀论学》,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年影印本。
    695 马宗霍接受章太炎的观点,认为:“(康熙、乾隆时期)此等官学,摭拾周勤,理解终少,名为折中,实持两阿。……所谓经学复兴,当不在是。清世经学之盛,盖在私学。”见氏:《中国经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140 页。笔者认为,经学风气的形成,上有好者,下必盛之,虽私学成就胜于官学,但官学倡导直接推动了私学发展。
    696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193 页。
    697 《尔雅》臧氏拜经堂本卷末《重雕宋本尔雅书后》,转引自陈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64 页。
    698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222、13224 页。
    699 参考林庆彰:《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研究》。林先生认为要研究扬州学派,就不可忽略阮元和刘氏家族对《十三经注疏》的研究。
    700 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下册,中华书局 1999 年版第 1 页傅增湘《经眼录》卷一焦循汲古阁刊本《十三经注疏》自跋云:“购此书时实无资,书肆索钱五千,仅得二千。谋诸妇,以珠十粒质三千,珠价实数倍,以易赎寡取之,然究未能赎也。购一书艰难若此,子孙不知惜,或借人,甚或散失,真足痛惜,故书以告之。”。
    701 刘师培:《近代汉学变迁论》,《左庵外集》卷九,《刘申叔遗书》第 1541 页。
    702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十三课《近儒之春秋学》,《刘申叔遗书》第 2086 页。
    703 台湾郑吉雄认为清人治经方法基本趋向不外二途:1. 向内返求经典,以本经、他经,以及其传、注、疏,为范畴,以贯串《六经》、发明本义、阐释圣贤道理为务,所用的方法以“本证”为主,在逻辑学上为「归纳法」(induction);2. 以本经、他经,以及其传、注、疏,为中心,向外发展,进而至于以经证、以经义阐发思想观念、以经义批判社会政治,所用的方法以“推衍”为主,在逻辑学上为“演绎法(deduction)。见氏:《乾嘉学者治经方法与体系举例试释》,《乾嘉学者的治学方法》上册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2000 年版。但笔者认为所有学术研究都可归于这两种思维方式,以此概括治经方法,未免大而化之。
    704王鸣盛:《仪礼管见》序,褚寅亮:《仪礼管见》,丛书集成初编本。
    705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中华书局 1981 年,第 91,45-46 页。
    706 参阅马宗霍:《中国经学》,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707 阮元《研经室二集》卷七《王西庄先生全集序》,《丛书集成》初编本。
    708 卢见曾:《经义考》补刻本序,朱彝尊:《经义考》,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709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 年, 第 399 页。
    710 参阅钱大昕:《关中金石记序》、《山左金石志序》,《潜研堂集》卷 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页415 至 416;阮元:《释门》,《研经室集》一集卷一,中华书局,1993 年,页 31 至 33。
    711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192 页。
    712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201 页。
    713 柳诒徵:《考证学派》,《中国文化》,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88 年版,第 747 页。
    714 惠栋:《九经古义述首》,《九经古义》,丛书集成初编本。
    715 卢文弨:《尔雅汉注》序,臧庸:《尔雅汉注》,丛书集成初编本。
    716 戴震:《戴震文集》卷九,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717 钱大昕:《经籍纂诂序》,《潜研堂文集》卷二十四,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 9 册第 377 页。
    718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230 页。
    719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234 页。
    720 阮元《研经室遗文辑存》卷上《十三经音略序》。
    721 刘师培:《字诠自序》,《左庵集》卷四,《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722 参阅马宗霍:《中国经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157 页。
    723 章太炎以为戴震所谓“先通小学然后通经”的意思是担心学者误以小学即经学,溺于其中而不知返。马宗霍以为段、王之学可资说经,但于经之大义无当。廖平也以为若以文字为致用,则如炊沙做饭,势所不行。参阅马宗霍:《中国经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724 徐乃昌:《清故举人拣选知县仪征刘先生墓志铭》,梅鹤孙著、梅英超整理:《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版。
    725 陈垣:《册府元龟》序,中华书局影印明本,1950 年版。
    726 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727 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 1999 年版,第 1079 页。
    728 梅鹤孙:《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 年版,第 78 页。
    729 曾国藩:《曾国藩日记》第二册,长沙 岳麓书社 1987 年版,第 9 页。
    730 王昶:《与汪容甫书》,《春融堂集》卷三十二。
    731 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第 13170 页
    732 黄宗羲《万充宗墓志铭》以及毛奇龄《西河合集·经集·凡例》都提出治一部经书,不能只通一部经书,要“通诸经始可通一经”。
    733 郑吉雄:《乾嘉学者治经方法与体系举例试释》,《乾嘉学者的治学方法》上册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2000 年版。
    734 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观堂集林》卷二十三,《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影印版。
    735 革新:《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学月刊》2003 年第 3 期。
    736 参阅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第二章,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737 参阅安井小太郎等著,连清吉、林庆彰合译:《经学》,台北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5 年版。
    738 王先谦:《皇清经解续编序》。
    739 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0 页。
    740 见《高宗实录》与《仁宗实录》,转引自陈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32、69、88、122、164、178、294、302、311、343、499 等页。
    741 参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总序。余先生从学术内在理路分析朴学兴起原因,但并不排斥外缘因素。
    742 章太炎:《清儒》,《检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9 页。
    743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 同治癸亥(一八六三)九月初三日《青溪旧屋文集》。
    744 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 67 页。
    745 张研、牛贯杰:《清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第 130—131 页。
    746 章太炎:《学隐》,《检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63 页。
    747 洪榜:《上笥河朱先生书》,《戴震全书》卷七,黄山书社 1995 年版,第 141 页。
    748 参阅葛兆光:《中国思想》第二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第一编第一节,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749 章学诚:《文通义新编新注》外篇卷一《淮南子洪保辨》,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750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集释》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第1079 页。
    751 参看王勇:《论乾嘉时期非考据学派学者对考据学的批评》,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5 年硕士论文。
    752 程晋芳:《勉行堂文集》卷一《正学论》。
    753 姚鼐:《赠钱献之序》,《惜抱轩全集·文集》卷七,北京 中国书店 1991 年影印本。
    754 李慈铭:《札记》第一,《越缦堂札记》一二。
    755 段玉裁:《戴东原集序》,《戴震集》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756 段玉裁:《博陵尹师所赐朱子小学恭跋》,《经韵楼集》卷八。
    757 焦循:《与孙渊如观察论考据著作书》,《雕菰楼集》卷十三,丛书集成本,第 213-214 页。
    758 梁启超以为清代二百余年学术是一个不断“以复古为解放”过程,由元明复宋,由宋及汉唐,再至西汉、先秦。参见《清代学术概论》第 6 页。但他没有继续推导出后来古辨派的激进,不再是复古,而是疑古与非古,陷入历虚无主义。
    759 参见吴雁南:《清代经学通论》第 196—197 页,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相同看法的有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皮锡瑞《经学历》、本田成之《中国经学》。
    760 吴雁南主编:《清代经学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2 页。
    761 许守微:《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国粹学报》第 7 期,1905 年 8 月 20 日。
    762 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 72 页。
    763 参见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第三章《朴学的衰微与经世思潮的崛起》,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764《潜研堂文集》卷廿五《世伟序》,《钱大昕学记第五》,《清儒学记》,,齐鲁书社 1991 年版,第 190 页。
    765 刘师培:《左盫外集》卷十七,《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756 页。
    766 杨向奎:《清末今文经学三大师对<春秋>经传的议论得失》,《杨向奎学术文选》,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0 页。
    767 叶德辉:《叶吏部与石醉六书》,《翼教丛编》卷六,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
    768 贺熙龄:《文钞》卷二《严乐园文钞序》,转引自《湖南学记第七》,《清儒学记》,齐鲁书社 1991 年版,第 322 页。
    769 章太炎:《春秋故言》,《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93-198 页。
    770章太炎:《订孔》,《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08-212 页
    771 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胡适文存》一集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1 年版,第 287、286 页。
    1、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版社 1959 年版;上海图书馆藏《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原稿与副本;《续修四库全书》。
    2、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八卷,清道光戊戌年(1838 年)刊本;《续皇清经解》本。
    3、刘文淇:《青溪旧屋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4、刘文淇:《扬州水道记》四卷,清同治 11 年(1872)淮南书局补刊。
    5、刘文淇:《楚汉诸侯疆域志》三卷,清光绪 2 年(1876)金陵刻本。
    6、刘文淇:《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7、刘文淇:校、跋《诗经集传》八卷,上海图书馆光盘。
    8、刘文淇:《尚书序传疏大意》,扬州市图书馆藏。
    9、刘文淇:《清五家书札墨迹》,国家图书馆藏。
    10、刘毓崧:《通义堂文集》,稿本,存卷一、卷二、卷五,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民国 7年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
    11、刘毓崧:《通义堂文集》十六卷,民国 9 年(1920)南陵刘氏求恕斋嘉业堂刻,足本,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12、刘毓崧:《通义堂集》二卷,清光绪 16 年(1890)思贤讲舍刻本,《续修四库全书》据以影印。
    13、刘毓崧:《周易旧疏考正》一卷,清抄本一册,国家图书馆、中科院藏;收入《皇清经解续编》,《续修四库全书》据以影印。
    14、刘毓崧:《尚书旧疏考正》一卷,清抄本一册,国家图书馆、中科院藏;收入《皇清经解续编》,《续修四库全书》据以影印。
    15、刘毓崧:《王船山年谱》 二卷,清光绪十二年(1886)江南书局(1616-1692)刻本,收入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 74 册。
    16、刘毓崧:《王船山丛书校勘记》 二卷,国家图书馆藏。
    17、刘毓崧:《古谣谚》一百卷,中华书局 1958 年。
    18、刘寿曾:《传雅堂文集》,稿本,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19、林子雄点校:《刘寿曾集》,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2001 年版。
    20、刘寿曾:《昏礼重别论对驳义》二卷,《皇清经解续编》本。
    21、刘寿曾:《临川答问》一卷,积学斋丛书本。
    22、刘贵曾口述,刘寿曾笔录:《余生纪略》,中国书店抄本。
    23、刘贵曾等撰《刘恭甫先生行状》,国家图书馆藏抄本。
    24、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2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26、刘师培:《江南乡试墨卷》(光绪壬寅并行庚子辛丑恩正科),国家图书馆藏。
    27、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8、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29、惠栋:《九经古义》,丛书集成初编本。
    30、朱彝尊:《经义考》,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31、吴静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2、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版。
    33、程廷祚:《青溪集》,黄山书社 2004 年版。
    34、戴震:《戴震全书》卷七,黄山书社 1995 年版。
    35、戴震:《戴震文集》,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36、戴震:《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37、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38、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年影印本。
    39、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通义新编新注》,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40、姚鼐:《惜抱轩全集》,北京 中国书店 1991 年影印本。
    41、陈文和主编:《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42、刘逢禄:《左传春秋考正》,《皇清经解》本。
    43、刘逢禄:《刘礼部集》,清光绪十八年延晖承庆堂重刊本。
    44、阮元:《揅经室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45、阮元:《研经室续二集》卷二《拟儒林传稿凡例》,《丛书集成》初编本。
    46、焦循:《雕菰楼集》,丛书集成本。
    47、黄承吉:《梦陔堂文集》,民国 28 年(1939)燕京大学图书馆铅印本。
    48、沈钦韩:《幼学堂文稿》,清嘉庆 18 年(1813 年)屠氏刻本。
    49、凌曙:《春秋繁露注》,清嘉庆至道光间(1796-1850)蜚云阁刻本。
    50、凌曙:《四书典故核》,清嘉庆至道光间(1796-1850)蜚云阁刻本。
    51、陈立:《论语正义》金陵存古楼书社藏板,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影印本。
    52、包世臣:《艺舟双辑》,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53、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 1976 年版。
    54、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年版。
    55、李耀先主编:《廖平选集》,巴蜀书社 1998 年版。
    56、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影印版。
    57、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58、章士钊:《章士钊全集》,文汇出版社 2000 年版。
    59、章太炎:《章太炎学术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60、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61、曾国藩:《曾国藩日记》,长沙 岳麓书社 1987 年版。
    6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63、司马迁:《记》,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64、赵尔巽等:《清稿》,中华书局 1976-1978 年版。
    65、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66、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 1954 年版。
    67、皮锡瑞著,周予同注:《经学历》,中华书局 2004 年版。
    68、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版。
    6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版。
    70、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71、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7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73、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生活书店 1947 年版
    74、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75、胡适:《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1 年版。
    76、柳诒徵:《中国文化》,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88 年版。
    77、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78、张舜徽:《清儒学记》,齐鲁书社 1991 年版。
    79、蔡冠洛编:《清代七百名人传》,台北 文海出版社 1971 年版。
    80、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 1986 年版。
    81、周予同:《周予同经学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82、叶政欣:《杜预及其<春秋左氏>学》,文津出版社民国 78 年版。
    83、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84、安井小太郎等著,连清吉、林庆彰合译:《经学》,台北 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民国 85年版。
    85、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 1997 年版。
    86、马宗霍:《中国经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87、吴雁南:《清代经学通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8、本田成之著,孙工译:《中国经学》,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年版。
    89、李学勤:《重写学术》,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版。
    90、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版。
    91、陈祖武、朱彤窗著:《乾嘉学术编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92 赵伯雄著:《春秋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93、《扬州学派研究》,1987 年扬州师范学报编辑部、古籍整理研究室合编(内部交流)。
    94、赵航:《扬州学派概论》,广陵书社 2003 年版。
    95、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96、刘瑾辉:《焦循评传》,广陵书社 2005 年版。
    97、冯尔康等:《扬州研究——江都陈秩群先生百龄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85 年。
    98、《仪征县志》(道光)50 卷,清光绪 16 年(1890)仪征县署刻本。
    99、《重修仪征县志》光绪 16 年(1890)仪征县署刻本。
    100、《民国江都志》,《中国地方志丛书》。
    101、光绪《江都县志》,《中国地方志丛书》。
    102、《江都县续志》,《中国地方志丛书》。
    103、顾廷龙编:《清代朱卷集成》,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2 年版。
    104、王绍曾《清稿·艺文志拾遗》,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105、李灵年、杨忠等主编:《清人别集总目》,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社。
    106、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07、《国粹学报》
    108、《天义报》
    109、《衡报》
    110、《中国白话报》
    111、《北京大学日刊》
    112、《扬州晚报》2007 年 1 月 8 日
    113、冯自由:《革命逸》,中华书局 1969 版。
    114、(日)小泽文四郎:《仪征刘孟瞻(文淇)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国 61 年,近代中国料丛刊第八十一辑;北京图书馆珍本年谱丛书本。
    115、杨亮公:《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台湾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80 年。
    116、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117、柳亚子:《南社纪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
    118、万昜:《刘师培年表》,《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5 年第二期。
    119、梅鹤孙遗稿:《刘师培的家学渊源及其生平杂记》,《扬州文资料》第七辑。
    120、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85 年版
    121、梅鹤孙著、梅英超整理:《青溪旧屋仪征刘氏五世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4年版。
    122、《碑传集》、《续碑传集》、《碑传集补》、《碑传集三编》,《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123、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北京 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124、冒怀苏:《冒鹤亭先生年谱》,学林出版社,1998 年版。
    125、张世林编:《学林春秋》,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126、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 1978 年版。
    127、葛懋春、蒋俊、李兴芝:《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128、郑师渠:《晚清国粹派》,北京师范大学 1993 年版。
    129、[美]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30、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31、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年版。
    132、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版。
    133、施舟人:《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134、(韩)曹世铉:《清末民初无政府派的文化思想》,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135、黄爱平:《朴学与清代社会》,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136、梅尔清著,朱修春译:《清初扬州文化》(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37、[美]阿里夫·德里克著,孙宜学译:《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中文版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138、陈燕:《刘师培及其文学理论》,台北 华正书局民国 78 年版。
    139、张惠贞:《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91 年硕士论文。
    140、冯永敏:《刘师培及其文学研究》,台北 文哲出版社民国 81 年版。
    141、宋惠如:《刘师培春秋左传学之研究》,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研究所 1996 年论文。
    142、朱冠华:《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版。
    143、赵慎修:《刘师培评传?作品选》,中国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
    144、陈奇:《刘师培思想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145、郑卜五:《凌曙公羊理学之得失及影响》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1997 年博士论文。
    146、桥本秀美博士论文《南北朝至初唐义疏学研究》。
    147、黄雅琦:《刘师培之伦理思想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 2002 年硕士论文。
    148、冯乾:《扬州学派研究》,南京大学 2003 年博士论文。
    149、李帆:《刘师培与中西学术——以其中西交融之学和学术研究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50、万仕国:《刘师培年谱》,广陵书社 2003 年版。
    151、李畅然:《清代<孟子>学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4 年博士论文。
    152、曾圣益:《仪征刘氏<春秋左传>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2005 年博士论文。
    153、刘宗永:《清代宝应刘氏家学之<论语>研究》,北京大学中文系 2006 年博士论文。
    154、李源澄:《古文大师刘师培先生与两汉古文学质疑》,《学艺》卷十二第 6 期,1933 年 7月。
    155、林丽月:《刘师培的学》,台湾 《教学与研究》1979 年第 1 期。
    156、Martin Bernal 著、刘静贞译:《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第三版,1982 年 9 月。
    157、李妙根:《论辛亥革命前后刘师培的政治思想》,《求是学刊》,1983 年第 4 期。
    158、经盛鸿:《<刘师培年表>事订正》,《文教资料简报》,1985 年第 4 期。
    160、朱维铮:《刘师培:一个“不变”与“善变”的人物》,《书林》,1989 年第 2 期。
    161、牟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中国经学论文选集》,台北 文哲出版社 1992-1993 年版。
    162、陈祖武:《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扬州研究——江都陈轶群先生百龄冥诞纪念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 85 年版。
    163、白化文:《中国敦煌学目录和目录工作的创立与发展》,《古典目录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
    164、陈居渊:《清代的家学与经学—兼论乾嘉汉学的成因》,台北 《汉学研究》第 16 期第
    2 卷(1998 年 12 月)
    165、陈秀琳:《评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一期。
    166、徐中舒:《经今古文问题综论》,胡小明主编:《释中国》(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167、林庆彰:《“清乾嘉扬州学派研究”计划述略》,《汉学研究通讯》第 19 卷第 4 期,2000年 11 月。
    168、蒋秋华:《大陆学者对清乾嘉扬州学派的研究》,《汉学研究通讯》第 19 卷第 4 期,2000年 11 月。
    169、张寿安:《清代扬州学派研究展望》,《汉学研究通讯》第 19 卷第 4 期,2000 年 11 月。
    170、杨晋龙:《台湾学者研究<清乾嘉扬州学派>述略》,《汉学研究通讯》第 19 卷第 4 期,2000 年 11 月。
    171、申屠炉明:《南北朝儒家经学义疏三论》,《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4 期。
    172、林庆彰:《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研究》,《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台湾语所 2002 年。
    173、祁龙威:《清乾嘉后期扬州三儒学术发微》,《扬州大学学报》2000 年 3 月第四卷第 2期。
    174、郑吉雄:《乾嘉学者治经方法与体系举例试释》,《乾嘉学者的治学方法》上册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 2000 年版。
    175、林庆彰:《刘文淇<左传旧疏考正>研究》,《清代经学研究论集》,台湾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民国九十一年版。
    176、李帆:《歧路彷徨——也论刘师培的政治选择》,《文知识》2002 年第 6 期。
    178、李孝迁:《刘师培论学观初探》,《福建论坛》2002 年第 2 期。
    179、革新:《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学月刊》2003 年第 3 期。
    180、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安徽学》2003 年第 4 期。
    181、方光华:《刘师培的<左传>凡例研究》,彭林主编:《中国经学》,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82、方光华:《刘师培与晚清经学研究》,彭林主编:《清代学术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83、王兴亮:《刘师培与地方志》,《中国地方志》2005 年第 3 期。
    184、野间文:《<五经正义>之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 2 期,
    185、路新生:《刘师培的<左传>学研究及其现代学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86、刘慧英:《从女权主义到无政府主义——何震的隐现与<天义>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 年第 2 期。
    187、徐兴无:《释<春秋>必以周礼明之——读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注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
     776 刘寿曾:《适田先姑母墓志铭》,《传雅堂文集》。
    777 《刘师苍朱卷》,顾廷龙编:《清代朱卷集成》第 389 册,台北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2 年版,第 349页。
     789 《制言》第六期。刘又在《古韵旁转对转表》上批注:“案古音廿八部,所区至晰。……”《黄侃声韵学未刊稿》(上),第 375-376 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