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可染的山水画改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新中国文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在文化领域为了建设新中国的文艺提出了“改造旧文艺”的问题。作为“旧文艺”之一种的中国画也面临着一个适应新时代提出的为工农兵服务、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转换问题,因此美术界与国画家也适时提出了中国画改造的问题。为此,美术理论家与国画家在新的文艺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了一场中国画改造运动,这个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究竟怎样进行中国画改造,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参考,所以不同人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李可染是中国画改造运动的积极响应者与实践者,在当时文艺界全面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提倡艺术关注社会现实,面向生活,对传统采取批判接受态度的历史情境中,他提出了自己的中国画改造方案。在认同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想的前提下,他对文人画传统进行了批判,并对中外美术遗产提出了自己的接受见解,提出以“深入生活”与“接受遗产”为中国画改造的两个基本条件,在山水画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
     李可染在其山水画改造中引入对景写生,着意探索大自然无限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以此来接续“师造化”的中国画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沟通自然景色的真实感描绘与传统笔墨的气韵与趣味的精神传达,从中寻找创新山水画的图式与语言。李可染借鉴西方风景画的表现方法,吸取西方素描写实技法,运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在探索富于新的时代特色主题与意境表现中,用山水意象传达出其隐含政治意味的爱国主题,并着意于平衡与融合绘画的民族形式和西洋风景画的画面构成元素之间的内在张力,创造出了接近于现实的山水画新意境,探索新的民族形式,完成了传统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的范式转换。但新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相比也出现了真实与想象对立,精英意识与自由精神缺失的局限性,这是我们应吸取的历史经验。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Mao Zedong thought became the dominant guidanc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it hence presented the issue of "renovating the old literature and art" in terms of new cultural construction. Given the political reality, as one of the "old artisic forms", Chinese painting was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how to serve the mass of workers, peasants and PLA, which made the circle of beauty art and Chinese painting artists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renavting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idea, the art theorists and painters beagan to launch a Chinese painting renovation movement in the1950s, which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However, for the lack of prevoius experience, solutions on how to renovate Chinese painting vari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at that time..
     Li Keran is a positive responser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renovation move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He put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 of Chinese painting on the condition of full acceptance of Mao Zedong Thought, which advates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care for soial reality, cater topeople's life and critically adopt traditional elements. On the premises of identifying with a "scientific, popular and national" artistic ideal of Mao Zedong, he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s and expressed his view on accepting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eritage, proposing two basic methods of renovatiing Chinese painting by going deep into life and inheriting legacy. Then he achieved a historic achievement after har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painting.
     Li Keran introduced sketch into his landscape painting in his renovation, foucsing on manifesting the infinite complexity and beauty of nature, so as to continue the realism tradition of "learning from nature" in Chinese painting. Sketch serves a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real natural scenery description and the spiritual convey of traditional ink and fun, and furthermore it can be employed to seek the schema and language suitable for landscape painting innovation. Li Keran absorbed the western drawing realistic techniques and borrowed metaphor and symbolism from the western landscape painting performance means. He succeeded in finding conveying patriotism implied with political feature through the images of mountains and waters and concentrating on the balance an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painting style and the inherent tension between elements of western landscape painting. By these means, Li Keran managed to create an unprecedented close-to-reality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accomplish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to modern paradigm. Bu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 the new landscape painting has such problem a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the lack of elite consciousness and the spirit of freedom, which i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we should learn from.
引文
① 相关讨论文章见1949年5月22日《人民日报》载蔡若虹《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了新国画预展以后》;江丰《国画改造第一步》;1949年5月26日《人民日报》载王朝闻《摆脱旧风格的束缚》。稍早还有彭革的《谈中国画的改造》发表于《文艺报》周刊第三期,1949年5月19日出版,第1页。
    ②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G].1950,5:29.
    ③ 《吕氏春秋·察今》
    ① 李松.万山层林李可染[M].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2:110.
    ①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宣传处,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G]1950,5:29.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57.
    ① 华大美术工作队.新国画展览会今日开幕[N].人民日报,1949-5-13(2).
    ② 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J].美术,1986(3):57.《美术》杂志上没有注明该文的写作时间,据李伟铭考证高氏此文是他1941年为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主办“文化讲座”的讲稿,参见李伟铭辑录整理《高剑父诗文初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③ 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38.
    ④ 沈鹏,陈履生.美术论集第四辑[G1.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41.
    ⑤ 此文先见于《文艺报》周刊第三期,1949年5月19日出版,第1页,后又见收入艾青《新文艺论集》,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2月上海新1版,119页,可知彭革即为艾青的化名。
    ① 彭革.谈中国画的改造[J].文艺报周刊第三期,1949-5-19:1.
    ② 同上,1949-5-19:1.
    ③ 同上.1949-5-19:1.
    ④ 同上,1949-5-19:1.
    ⑤ 同上,1949-5-19:2.
    ① 蔡若虹.蔡若虹美术论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1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蔡若虹.蔡若虹美术论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1.
    ① 江丰.国画改造第一步[N]人民日报,1949-5-25(4).
    ② 江丰.国画改造第一步[M]人民日报,1949-5-25(4).
    ③ 江丰.国画改造第一步[M]人民日报,1949-5-25(4).
    ④ 王朝闻.摆脱旧风格的束缚[N].人民日报,1949-5-26(4).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① 王朝闻.摆脱旧风格的束缚[N].人民日报,1949-5-26(4).
    ① 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J].人民美术,1950(1):80.
    ② 沈叔羊.改造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雅][俗]观点[J].人民美术,1950(4):43—44.
    ③ 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7.
    ① 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7.
    ② 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7.
    ③ 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7.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7.
    ① 江丰.江丰美术论集上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66-67.
    ② 江丰.江丰美术论集上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66-67.
    ③ 王朝闻.面向生活——全国国画展览会观后[M]//王朝闻.王朝闻文艺论集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①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4(8):35—37.
    ② 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J].美术,1955(7):18.
    ③ 同上.
    ④ 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J].美术,1955(7):18.
    ⑤ 发展国画艺术[N].人民日报,1956-10-30(1).
    ⑥ 发展国画艺术[N].人民日报,1956-10-30(1).
    ① 发展国画艺术[N].人民日报,1956-10-30(1).
    ① 文艺报,1956(11):11.
    ② 美术,1955(1):37.
    ① 水天中.20世纪中国美术纪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9.
    ② 同上,199.
    ③ 人民美术[J].1950(1):78.
    ① 人民美术[J].1950(2):66.
    ② 邵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学体系的比较研究[G].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258.
    ③ 范迪安,主编.中国现代美术之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342.
    ④ 北京画院编.临风听蝉——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牧牛篇]所附李可染年表,2012.
    ⑤ 尚辉.新中国画院50年——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凸显与创造》fMl.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202.
    ① 绘画界的大喜讯北京中国画院成立[J].美术,1957(6):15、18.
    ① 以上关于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国画院的资料见万新华.新中国画院十年风格论(1956—1966)[M]//万新华.图像风格观念.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162-163.
    ② 全国国画展览会[J].文艺报,1953(18):8.
    ① 王朝闻.面向生活——全国国画展览会观后[N].人民日报,1953-9-20.
    ② 江丰.美术工作的重大进展[M]//江丰.江丰美术论集上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92.
    ③ 开祥整理.观众对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展品的意见[J]美术,1956(8):9.
    ① 王逊.介绍北京的国画展览[J]文艺报,1953(15):9.
    ②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4(8):35.
    ③ 朱丹.沿着繁荣国画创作的道路前进[J].美术,1956(5):21.
    ① 陈鹂,编.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国画前言[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
    ② 陈鹂,编.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国画前言[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
    ③ 鲁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美术事业[M].美术,1957(8):17.
    ①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M].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
    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
    ② [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1880年至今的历史回顾[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289.
    ③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G].东北:1950:35.
    ① 周扬.周扬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13.
    ②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③ 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3.
    ④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3.
    ① 王震,编.徐悲鸿文集[G].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53.
    ② 徐悲鸿.新国画建立之步骤[G]//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138.
    ③ 邱石冥.论国画“新旧”之争[G]//顾森,李树声,主编.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中国传统美术(1896—1949)第一卷.海天出版社,1998:51.
    ④ 李可染.李可染书画全集人物·牛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78.
    ① 李松.凄楚之美——李可染水墨人物画《白毛女》[M]//李松.李家山水.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48.
    ② 北京画院,编.临风听蝉——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牧牛篇] 2012:17.
    ③ 李松.二十世纪中国画家研究丛书李可染[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5:140.
    ④ 同上.
    ① 陈履生.1949—1966新中国美术图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66.
    ② 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中记述当时的情况说:1957年7月27日,文化部召开会议,由副部长夏
    衍主持,夏衍宣布明天下午在文化部大厅召开美术界大会,对江丰进行批判。散会后留下华君武、李庚、王
    式廓、艾中信、李可染、李琦、冯湘一、傅天仇、王琦等人开会,布置准备明天批判江丰大会上的发言。
    ① 李可染.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8-9.
    ② 同上.
    ③ 徐悲鸿.漫谈山水画[J].新建设,1950(1).
    ① 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J].人民美术1950(1):39-41.
    ② 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J].人民美术1950(1):39-41.
    ③ 同上.
    ① 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J].人民美术1950(1):39-41.
    ② 史怡公.检讨我自己并清算董其昌[J].人民美术,1950(1):49-50.
    ③ 沈叔羊.改造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雅][俗]观点[J].人民美术,1950(4):43-44.
    ① 沈叔羊.改造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雅] [俗]观点[J].人民美术,1950(4):43-44.
    ② 叶浅予.从漫画到国画——自我批判[J].人民美术,1950(1):44.
    ③ 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C]//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
    代表大会资料.1953:32.
    ④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③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fJl.人民美术,1950(1):35—38.
    ④ 同上.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② 同上.
    ③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④ 同上.
    ① 力群.谈深入生活fM]∥力群.力群美术论文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
    ② 同上.
    ① 力群.谈深入生活[M]∥力群.力群美术论文选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
    ③ 李可染.云冈石刻的印象[J].人民美术,1950(5).
    ④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
    ⑤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862.
    ⑥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fJl.人民美术,1950(1)35-38.
    ③ 同上.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② 同上.
    ③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① 王琦.现代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艺术[J].美术研究,1958(1):48.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35—38.
    ③ 李可染.江丰违反党对民族传统的政策[J].美术,1957(9):19—20.
    ④ 李可染.江丰违反党对民族传统的政策[J],美术,1957(9):19—20.
    ① 李可染.江丰违反党对民族传统的政策[J],美术,1957(9):19—20.
    ② 李可染.江丰违反党对民族传统的政策[J].美术,1957(9):19—20.
    ③ 同上.
    ① 改造思想 力争红又专——记中央美术学院双反运动[J].美术研究,1958(1):9—10.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1):3.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1):3.
    ⑦ 同上.
    ① 王雪春,王勇,主编.百年可染纪念文集[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8.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1):3.
    ③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J].美术研究,1979(1):3.
    ④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l.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1.
    ⑤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6.
    ① 李可染、吴作人谈齐白石[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78.
    ② 王琢编.李可染画语[G].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68.
    ③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7.
    ④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8.
    ⑤ 同上.240.
    ⑥ 同上.75.
    ①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6.
    ② 同上.76.
    ③ 吴宁,朱青生,编.百年绰约萧淑芳艺术.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240.
    ④ 张仃.可染的艺术[J].美术,1959(9):19.
    ⑤ 张仃.李可染艺术的师承与创新[G].中国画研究总第6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4.
    ① 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7.
    ② 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J].美术,1954(7):46.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J].美术,1954(7):46.
    ① 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J]美术,1954(7):46.
    ② 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召开国画家黄山写生座谈会[J].美术,1954(7):14.
    ③ 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召开国画家黄山写生座谈会[J].美术,1954(7):14.
    ④ 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界展览会观后[J].美术,1954(8).
    ① 杭春晓.新国画——中国画不得不进行的改造[J]文艺研究,2012.(11):10
    ② 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J].美术1955(7):15.
    ① 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J]//蔡若虹.蔡若虹美术论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72.
    ② 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M]//蔡若虹.蔡若虹美术论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72.
    ③ 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M]//蔡若虹.蔡若虹美术论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72.
    ① 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筹委会编.江苏省画家旅行写生集前言[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
    ② 郎绍君生动的画史纪实——读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M]∥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
    ① 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论纲[G].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6.
    ② 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f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02.
    ③ 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04.
    ④ 李可染.桂林写生教学笔录[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60.
    ⑤ 李可染.桂林写生教学笔录[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60.
    ⑥ 同上.
    ① 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04.
    ② 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04.
    ③ 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J].美术,1954(7):47.
    ④ 秦仲文.秦仲文山水画集自序[M]//秦仲文.秦仲文山水画集.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2.
    ① 秦仲文.国画创作问题的商讨[J].美术,1955(4):42.
    ② 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44.
    ③ 奇峰.试论山水画的写生[M].河北美术,1962(4).
    ④ 奇峰.试论山水画的写生[M].河北美术,1962(4).
    ① 奇峰.试论山水画的写生[M].河北美术,1962(4).
    ② 奇峰.试论山水画的写生[J].河北美术,1962(4).
    ③ 奇峰.试论山水画的写生[J].河北美术,1962(4).
    ④ 同上.
    ① 奇峰.试论山水画的写生[J].河北美术,1962(4).
    ② 奇峰.试论山水画的写生[J].河北美术,1962(4).
    ① [五代]荆浩.笔法记[G]//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05.
    ②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G].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3.
    ③ 同上.4.
    ④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9.
    ⑤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
    ①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7-68.
    ② 同上.
    ③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2.
    ④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7-68.
    ① 郎绍君.李可染山水画的分期与特色[M]//郎绍君.自然的再发现.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62.
    ① 以上综合郎绍君先生的观点。
    ② 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前言[G]//罗琳,编.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82.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前言[G]//罗琳,编.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82.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
    ③ 李可染.桂林写生教学笔录[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57.
    ④ 李可染.桂林写生教学笔录[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60.
    ⑤ 李可染.桂林写生教学笔录[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58.
    ①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0.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2-73.
    ③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0.
    ④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0.
    ①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0-71.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9—70.
    ③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3.
    ④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3.
    ⑤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6.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6.
    ③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9.
    ④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39.
    ⑤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0.
    ⑥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2.
    ⑦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2.
    ①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3.
    ②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3.
    ③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2.
    ④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8.
    ①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2.
    ① 李可染.山水画教学论语[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43.
    ① 胡佩衡.我怎样画山水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18.
    ② 李可染.颐和园写生谈[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153.
    ③ 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J].美术,1955(6):14.
    ① 李可染.让世界理解东方艺术——最后一课[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17.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2.
    ① 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前言[M]∥罗琳,主编.罗铭画事文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82.
    ② 黄永玉.可喜的收获——李可染江南水墨写生画观感[G]∥刘士忠,编.论李可染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7.
    ① 黄永玉.可喜的收获——李可染江南水墨写生画观感[G]//刘士忠,编.论李可染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7.
    ② 黄永玉.可喜的收获——李可染江南水墨写生画观感[G]//刘士忠,编.论李可染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7.
    ③ 同上.
    ④同上.
    ⑤ 黄永玉.可喜的收获——李可染江南水墨写生画观感[G]//刘士忠,编.论李可染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7.
    ⑥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
    ⑦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
    ③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0.
    ④ 同上.41.
    ①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9.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9.
    ③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1.
    ① 方纪.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序[G]//刘士忠,编.论李可染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19.
    ② 方纪.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序[G]//刘士忠,编.论李可染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23.
    ③ 李可染.漫谈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2-33.
    ④ 李可染.漫谈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2-33.
    ① 李可染.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8—-9.
    ② 李可染.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8—-9.
    ③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169.
    ① 李松.中国现代山水画中的杰作——《万山红遍》[J].画廊特刊总第七十九期,2001:56.
    ② 吴宁,朱青生,编.百年绰约萧淑芳艺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326-327.
    ① 孙美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J].美术,1963(6):29.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孙美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J].美术,1963(6):29.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⑦ 孙美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J].美术,1963(6):29.
    ① 吴冠中.魂与胆——李可染绘画的独创性[G]//论李可染艺术.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40.
    ② 李松.论李家山水[M]//李可染.李可染书画全集山水卷.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③ 孙美兰.李可染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53.
    ①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45.
    ② 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64.
    ③ 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二日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的讲演[M]//周扬.坚诀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72.
    ④ 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二日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的讲演[M]//周扬.坚决贯彻毛
    泽东文艺路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72.
    ⑤ 同上.
    ⑥ 同上.
    ① 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一九五一年五月十二日在中央文学研究所的讲演[M]∥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72.
    ② 人民美术,1950(2):51.
    ③ 人民美术,1950(1):35—38.
    ④ 王涵,编.王逊学术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4—35.
    ① 邱石冥.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J]美术,1955(1):37—41.
    ② 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7.
    ③ 同上.
    ④ 毛泽东.毛泽东文艺论集[Ml.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47.
    ⑤ 郎绍君.黑入太阴意蕴深——读李可染先生山水画[J]文艺研究,1986(3):59.
    ①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41.
    ② 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45.
    ③ 张仃.可染的艺术[J].美术.1959(9).
    ④ 万青力.李可染评传[M].台北:台湾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158.
    ① 黄宾虹.与朱砚英[M]//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3.
    ②黄宾虹.与傅雷[M]//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15.
    ③ 黄宾虹.与刘作筹[M]//黄宾虹.黄宾虹文集书信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321.
    ④ 探索、研究、改革、奉献——邹佩珠先生谈李可染生前身后事[J].画廊特刊总第79期,2001:40.
    ⑤v李可染.“苦学派”画展前言[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11.
    ①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63.
    ②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4.
    ① 黄润华,王邦彦.掀起国画反映现实生活的高潮fJl.美术研究,1958(3):20.
    ② 徐悲鸿.漫谈山水画[G]//王震,编.徐悲鸿文集.
    ① 彭革.谈中国画的改造[J]文艺报周刊第三期,1949-5-19:1.
    ② 力群.力群美术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42.
    ① 力群.力群美术论文选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8:44.
    ② 吴作人.吴作人文选[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145.
    ③ 同上.
    ④ 吴作人.吴作人文选[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88:150.
    ①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② 同上.
    ③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M]//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④ 彭德.失魂落魄——二十世纪山水画评议[G]//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78.
    ⑤ 彭德.失魂落魄——二十世纪山水画评议[G]//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78.
    ① 彭革谈中国画的改造[J].文艺报周刊,1949(3):2.
    ① 蔡若虹.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新国画预展以后[N].人民日报,1949-5-22(4).
    ② 江丰.国画改造的第一步[N].人民日报,1949-5-25(4).
    ③ 王朝闻.摆脱旧风格的束缚载[N].人民日报,1949-5-26(4).
    ① 人民美术[J].1950(1):15.
    ② 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与国画家的自觉[J].人民美术,1950(1):42—43.
    ③ 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与国画家的自觉[J].人民美术,1950(1):42-43.
    ① 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J]人民美术,1950(1):39.
    ② 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1):
    ③ 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
    ④ 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J]美术,1955(7):15.
    ⑤ 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J].美术,1955(7):15.
    ① 鲁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人民美术事业[J]美术,1957(8):17.
    ② 吴宁,朱青生.百年绰约萧淑芳艺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9:49-51.
    ③ 同上.53.
    ④ 李可染.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8-9.
    ⑤ 李可染.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8-9.
    ① [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1800年至今的历史回顾[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5:297.
    ①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G]∥俞剑华,编.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31.
    ② 同上.640.
    ③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208.
    ① 郎绍君.重建中国精英艺术[M]∥郎绍君.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郎绍君卷.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1.
    [1]李可染.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3]何怀硕.大师的心灵[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4]李可染,孙美兰.可染论画[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5]王琢.李可染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6]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7]林木.20世纪中国画研究[现代部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8]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9]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10]万青力.李可染评传[M].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1]李松.万山层林·李可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12]黎朗.画家李可染[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13]孙美兰.李可染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14]所要者魂——李可染的艺术世界[M].台北:台北宏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
    [15]万青力.李可染的世界[M].台北:义之堂文化事业出版有限公司,2000.
    [16]吴步乃,王观泉.一八艺社纪念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7]李松,华庆绍.李可染传略[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18]中国画研究——李可染研究专辑[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19]梅墨生.李可染[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0]徐鼎一.鉴识李可染[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21]边平恕.李可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2]杜哲森.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李可染[M].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23]杨彦.李可染山水画技法解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4]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
    [25]周恩来.周恩来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6]邹跃进.立场邹跃进美术理论与批评文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27]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8]叶坚,石丹.石鲁艺术文集[G].太原: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9]江丰美术论集编辑组.江丰美术论集[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0]蔡若虹.蔡若虹美术文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
    [31]叶浅予.画余论画[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1.
    [32]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
    [33]陈履生.1949-1966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4]包玉娥,闾小波.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6]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37]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8][美]R.麦克法奈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的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9]李松.李可染[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5.
    [40]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3.
    [41]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42]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G].新星出版社,2005.
    [43]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44]栗宪庭.反叛的重量——重要的不是艺术[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12.
    [45]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东方出版社,1987.
    [47]王琦.当代中国美术[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48]张郎郎.大雅宝旧事[M].文汇出版社,2004.
    [49]王雪春,王勇.百年可染纪念文集[G].凤凰出版社,
    [50]万青力等.海天回响[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1]黄永玉等.回忆与怀念[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2]赵力忠.东方既白[G].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3]王鲁湘.墨天无尽[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4]郎绍君.自然的再发现[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5]李松.李家山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6]孙美兰.传统今朝[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7]徐悲鸿等.论李可染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8]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59]王震,徐伯阳.徐悲鸿艺术文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60]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6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6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3]张仃.张仃谈艺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64]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65]万青力.万青力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6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8]韦君宜.思痛录[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69]杨绛.洗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70][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71]洪子诚.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2]黄专.艺术世界中的思想与行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3]炎黄艺术馆.近百年中国画研究[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96.
    [74]王涵.王逊学术文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75]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98.
    [76]王朝闻.王朝闻文艺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77]王中秀.黄宾虹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78]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
    [79]周扬.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
    [80]周扬.周扬文集第1、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81]文艺理论教研组.毛泽东文艺思想[M].杭州大学中文系试用教材,1973.
    [82]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组.文艺名词解释[M].1973.
    [83]《苏联文学艺术问题》[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84][苏联]涅陀希文.艺术理概论[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8.
    [85][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1880年至今的历史回顾[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86]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7]郭沫若.在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中知识分子的使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8]艾青.新文艺论集[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
    [89]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0]高瑞泉.中国现代精神传统——中国的现代性观念谱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1]刘曦林.中国画与现代中国[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92]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93]沈鹏,陈履生.美术论集第四辑[G].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94]陈崧.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5]丁帆王世城.十七年文学:[人]与[自我]的失落[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1]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2]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
    [3]李可染书画全集山水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4]李可染书画全集素描·速写卷[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5]李松.李可染(图集)[M].天津:杨柳青画社,1995.
    [6]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作品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7]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100周年——文献集[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8]北京画院.实者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9]李可染艺术中国国家博物馆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系列丛书[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
    [1]蔡青.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1]薛永年.从李可染论黄秋园看他晚年的艺术思想论文提要[R].“李可染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
    [2]郎绍君.李可染的山水写生[R].“李可染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
    [3]林木.意境意匠笔墨—李可染艺术观念辨析[R].“李可染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
    [4]江明贤.李可染与台湾水墨画坛[R].“李可染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
    [5]李公明.论李可染对于新中国美术改造的贡献—以山水写生和“红色山水”为中心[R].“李可染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馆,北京2007.
    [1]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J]人民美术1950(01):
    [2]徐悲鸿.漫谈山水画[J].新建设1950(01):
    [3]李桦.改造中国画的基本问题[J]人民美术1950(01):
    [4]洪毅然.论国画的改造和国画家的自觉[J]人民美术1950(01):
    [5]沈叔羊.改造国画必须打破传统的[雅][俗]观点[J]人民美术1950(4):
    [6]北京中国画画家的意见[J]美术1957(06):
    [7]方增先.斥右派分子的“中国画不科学论”[J]美术研究1957(04):
    [8]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4(08)
    [9]邱石冥.关于国画创作接受遗产的意见[J]美术1955(01)
    [10]秦仲文.国画创作问题的商讨[J]美术1955(04)
    [11]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京开幕[J]美术1955(04)
    [12]胡佩衡.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评选工作中的感想[J]美术1956(07)
    [13]惠孝同.第二届全国国画展作品观感[J]美术1956(07)
    [14]叶浅予.从漫画到国画——自我批判[J]人民美术1950(1):44.
    [15]周扬.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J]美术1955(07)
    [16]蔡若虹.关于国画创作的发展问题[J]美术1955(06)
    [17]朱丹.沿着国画创作的道路前进[J]美术1956(05)
    [18]艾青.谈中国画[J]文艺报1953(15)
    [19]石鲁.攀登无产阶级艺术的高峰[J]美术1960(04)
    [20]石鲁.中国画到底科不科学[J]美术研究1958(04)
    [21]徐燕荪.北京国画家山水写生活动美术1954(07)
    [22]促进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大繁荣--周扬同志在上海与美术家座谈美术[J]1958(03)
    [23]钱松岳.创作<红岩>点滴[J]美术1963(04)
    [24]阎丽川.论“野、怪、乱、黑”[J]美术1963(04)
    [25]绘画界的大喜讯北京中国画院成立[J]美术1957(6)
    [26]李宗津.素描基本练习对彩墨画系教学是必要的课程[J]美术研究1957(2):74
    [27]李可染.江丰违反党对民族传统的政策[J]美术1957(9):19-20
    [28]王朝闻.有景有情[J]美术1957(8):11
    [29]李可染.向党交心[J]美术研究1958(2):19
    [30]张仃.可染的艺术[J]美术1959(9)
    [31]李可染.漫谈山水画[J]美术1959(5):15
    [32]张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谈李可染老师的艺术态度[J]广州文艺1979(4)
    [33]李可染.生活传统修养[J]美术1980(5):38
    [34]夏硕琦.读李可染先生的人物画[J]美术1980(6)
    [35]孙美兰.李可染艺术道路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1980(1):258
    [36]孙美兰.峰高无坦途——谈李可染山水画笔记[J]朵云1981(1):111
    [37]张仃.中国山水画革新家李可染[J]人民画报1981(2)
    [38]黄苗子.师造化 法前贤——答小棣关于李可染艺术的来信[J]文艺研究1982(6)
    [39]王超.李可染谈山水画[J]美术研究1983(3)
    [40]张凭.李可染谈治学[J]美术研究1983(3)
    [41]张石邻.李可染苦学于西湖艺专[J]西湖1983(11):49
    [42]万青力.艺术大师李可染[J]大风1984(2):72
    [43]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江苏画刊南京1985(7)
    [44]孙美兰.李可染年表[J]朵云1985(7):123
    [45]郎绍君.黑入太阴意蕴深——读李可染先生山水画[J]文艺研究1986(3)
    [46]杜哲森.艺术胆魂的由来与回归——对李可染绘画品格的一点思考[J]江苏画刊1986(10):13
    [47]王兆荣.在艺术王国里拥抱——李可染与黄秋园[J]创作评谭1988(1)
    [48]贾又福.画坛之尊——怀念李可染老师[J]美术1990(3)
    [49]杜哲森.李可染和他的艺术风格[J]美术研究1990(1)
    [50]孙美兰.李可染年表[J]美术1990(3)
    [51]刘树勋.三十年前的一次访谈——回忆李可染先生[J]美术研究1990(3)
    [52]郎绍君.李可染的山水画[J]文艺研究1991(5)
    [53]王朝闻.东方既白——《李可染书画全集》总序[J]美术1991(11)
    [54]李羲林.从自然到艺术的跋涉——李可染素描、速写论评[J]文艺研究1991(5)
    [55]蔡仪.可染同志的追求[J]中国画研究院通讯1991(1)
    [56]赵力忠.天道酬勤 大道圆通——记李可染学术座谈会[J]美术1991(3)
    [57]葛路.李可染书画品评[J]美术1994(8)
    [58]郑伟建.李可染艺术研究会发言摘要[J]江苏画刊1994(4)
    [59]舒宝璋.千古丹青未尽才——国画大师黄秋园事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5(1):40
    [60]胡萧.国画大师——李可染[J]江苏地方志1996(2)
    [61]周学斌.浅谈黄宾虹、李可染的“用光”特点——兼论中国画的“用光”[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
    [62]力群.怀念一代艺术宗师李可染[J]美术观察1998(1)
    [63]陈伯群.“李家山水画”的启迪[J]艺术探索1998(2)
    [64]郎绍君.论笔墨[J]美术研究1999(1):225
    [65]王鲁湘.“东方既白——李可染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未来意义”学术研讨会发言综述[J]美术1999(12)
    [66]郑伟建.时代中的李可染与李可染的时代精神[J]东南文化2000(12)
    [67]杨诚.现代中国山水画“写生画派”的开创者——李可染[J]《艺术探索》2000(1)
    [68]邱孟瑜.读李可染“师造化”的精神内核与传统文人画的异质性[J]艺术探索2000(1)
    [69]候弟坤.浅谈林风眠与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J]艺术研究2003(4)
    [70]张黔.李可染对“意境”的误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4(2)
    [71]李松.“文革”中的李可染[J]文史博览2004(3)
    [72]徐志兴.李可染先生与彭城画派[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4)
    [73]薛永年.百年山水画之变论纲[J]新美术2006(4):14
    [74]邵慧良.时代·使命·自我——“李家山”与李可染的人格力量[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75]陈卫和.李可染:山水画的问题意识与解决之道[J]文艺研究2008(2)
    [76]陈卫和.20世纪40年代之于李可染的山水画革新[J]文艺研究2011(9、10)
    [77]胡斌.李可染访德写生的社会语境及艺术影响[J]文艺研究2011(2)
    [78]杭春晓.新国画——中国画不得不进行的改造[J]文艺研究2012.(11):10
    [79]王先岳.新中国初期国画改造运动及国画论争[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03):20
    [80]岳世宇.新中国中国画改造的三种模式[J]美术之友2009(09)
    [81]王先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改造运动的话语建构[J]文艺研究2010(08)
    [82]王先岳.写生与建国初山水画意境、风格之变[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07)
    [83]林木.在传统与生活间创造——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变革[J]美术2011(07)
    [84]王鲁湘.李家山水有传人——从李可染到李小可、李庚的山水传承与衍变[J]荣宝斋2006(6)
    [1]蔡若虹.关于国画改革问题——看新国画预展以后[N]人民日报1949-4-22
    [2]江丰.国画改造第一步[N]人民日报1949-5-25
    [3]王朝闻.摆脱旧风格的束缚[N]人民日报1949-5-26
    [4]彭革.谈中国画的改造[N]文艺报1949-5-19
    [5]俞剑华.读艾青同志“谈中国画”[N]文艺报1956(11)
    [6]老舍.看画[N]扫荡报重庆1944—12—22
    [7]徐悲鸿.李可染画展序[N]天津艺术周刊益世报1947—9—20(63)
    [8]胡思升.“师牛堂”的艺术观——山水画家李可染谈艺术之道[N]北京晚报1983—1—5
    [9]李小山.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N]中国美术报北京1985
    [10]水天中.中国绘画史上的李可染[N]中国美术报1986—5—12
    [11]张仃.李可染的画[N]文艺报1986—5—3
    [12]吴绪彬.他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路——记李可染先生[N]人民日报1986—5—1
    [13]蔡星仪.黑的魅力——略谈李可染的山水画[N]中国美术报1986—5—12
    [14]郎绍君.李可染的绘画思想[N]中国美术报1986—5—12
    [15]张文俊.中年攀高峰,艺术式千秋[N]中国时报1973—7—31
    [16]常征.李可染和“黑色山水”[N]南京日报1993—9—29
    [17]张文俊.陪可染师太湖写生[N]扬子晚报1993—10—30
    [18]邵大箴.继承借鉴的目的在于创新——李可染艺术的当代意义[N]人民日报2002—8—25(8)
    [19]张素琪.诗意盎然万山红遍[N]美术报2002—11—23
    [20]赵燮,金池.力求革新又不失传统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N]中国文化报2003—6—12
    [21]周韶华.李可染对艺术语言的重大建树[N]中国文化报2005—5—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