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寺庙重建”的热潮。针对此一现象,大量学者分别从政治思想、旅游经济、宗教文化等角度加以了讨论。与此同时,许多社会学、人类学学者也从地方传统、社会记忆、文化资本、国家权力等方面加以了解读。尽管既有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笔者发现,在探究“寺庙重建”现象时学者们对微观的具体寺庙关注得还不够,即便是那些少量立足于具体寺庙的研究也明显存在着取向上的对立,要么就是忽略寺庙重建中地方历史的维度,要么就是过于强调了寺庙彰显地方传统文化的那一面,因此在我看来,“寺庙重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问题。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笔者在本项研究中以位于江苏南部地区的J村为个案,抛弃先入为主的学科观念,着力从四个方面考察了该村寺庙重建的详尽历程。第一个方面,寺庙重建的基础和动因是什么,什么人经由何种力量和何种途径使得村落中消失了近四十年的寺庙又重新出现。第二个方面,国家力量何时开始介入了J村寺庙,这种力量是通过什么方式介入的,这种力量的介入给J村寺庙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第三个方面,J村寺庙与村落民众发生了怎样的互动,寺庙组织者、信徒、香客究竟在怎样理解和使用这座充满多种神灵的寺庙。第四个方面。J村寺庙在何种经济运作的逻辑之下维系自己在地方社区的生存和延续,这种逻辑又是否给寺庙带来了新的改变。
     以田野材料为基石,通过对上述紧密关联的四个维度的考察,本文得出如下的基本结论:1995年得以重建的J村寺庙的基础是集体记忆、仪式专家、民间精英的结合,其本质是地方社会的历史在当代社会的反照。然而,地方社会的历史只是J村寺庙重新竖立的逻辑起点,在紧随其后的谋求合法化的过程中,权力技术的嵌入已经潜在地改变了寺庙的性质,从1998年开始,寺庙中原有的彰显地方社会的载体已经被边缘化。与此同时,J村寺庙对于不同的民众实际上呈现出了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对于信徒而言,寺庙是自我救赎、追问生命意义的神圣领域;对于香客而言,寺庙是寻求慰藉、解决实际问题的神秘力量;对于寺庙组织者而言,寺庙则是迎合需求、操纵仪式实践的宗教工具。不仅如此,在世俗利益和市场经济的强力支配之下,“庙是为了钱,钱是为了庙”已经成为了J村寺庙经济运作的基本逻辑,围绕这种逻辑之中所蕴合的获利机会,寺庙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纷纷卷入到了对利益的争夺之中,其结果是使得寺庙在表面上依然不断拓展,但实质上却与村落社区日渐疏离。
     由于本文是以参与观察为基础的民族志个案考察,因此文中所呈现出的田野材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相关结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其特殊性。不过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为更好地理解寺庙重建与地方社会的关系这一普遍性的重要问题提供启发。从理论意义上讲,本项研究中所表明的寺庙中集体记忆的再现、权力技术的运用、市场经济的逻辑告诉我们:一方面,寺庙重建与地方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寺庙重建早已超出了地方社会的范畴,新兴力量的嵌入使得乡土逻辑日渐消解,寺庙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从实践意义上讲,本项研究中所发现的大量事实亦提醒有关部门,寺庙重建中的法律法规很不完善、改进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Since the 1980s, there has emerged a phenomenon of temple rebuilding in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many researcher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religion. Meanwhile, sociologists and anthropologists connected it with local tradition, collective memory, culture capital and country power. Though all of these researches inspired us greatly, most of them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specific temples and the micro aspects of the temples. As to the scholars who are really concerned about the specific temples, they usually ignored role of the local history in temple renewal or exaggerate the use of renewed temple in expressing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For all of thes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le renewal and the local society.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bases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J village that in South Jiangsu Province and designs four dimensions to observe the temple renewal in this village. The first aspect is about why and how the temple was rebuilt, that is, what is the original motivation of the rebuilding. The second concerns when the country power interfered and what has resulted from this power. The third involves villagers interacted with the rebuilt temple and how they understood the ritual practice of that temple. The final point is about the economy logic and operation that maintain the temple to survive and expand in village and about whether this kind of logic has brought forth new changes.
     By this detailed ethnography, we can see that the rebuilding of the temple at J village in 1995 is a reflection of local history and combination of collective memory, power of shaman and popular authority.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entering of country power and seeking for legality, that temple experienced a great turning and all of the local vectors have been marginalized since 1998. As to now, the temple means differently to various villagers. It represents scared field to those devout Buddhists, mysterious power to those daily pilgrims, and ritual tool to those temple organizers.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pilgrims, "temple is for money, money is for temple" has been the main principle of the temple organizers. Because of the profitable chances hiding in this principle, internal monks and external cadres of this renewed temple are all scrambling and all of these at last make this temple aliened with J village greatly.
     As a case study, the fieldwork and the conclusions in this paper inevitably show some particularities. Nevertheless, the author still believes that the stories happening in J village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le renewal and local society better.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the collective memory, country power and logic of market economy coexisted in the temple tell us that on one hand there is a closer tie between renewed temple and local socie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built temple perhaps goes beyond local limitation and has changed to be a polyhedro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new factors. In the sense of practice, a lot of related data and facts about the temple remind the specific relevant departments tha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temple renewal are not perfect and it is pressing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m.
引文
2 参考《M镇地名志》,Z市史志办公室主编,2005年。
    3 参考《JSJC》、《JCXZ》,藏于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5 关于“寺庙”的更为详尽的解释请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6 Valerie Hansen著,包伟森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15页。
    7 王铭铭,《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8—213页。
    8 Timothy Brook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8—159页。
    9 几千年历史长河之中中国寺庙的兴衰状况可以参见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4 资料来源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官方主页http://sara.gov.cn.
    10 新闻来源,http://news.sina.com.cn/等网络资讯。
    14 王铭铭,《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15 Jun Jing,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6 景军,《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5-22页。
    17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42—51页。
    18 兰世辉,《文江寺庙重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9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读书》,1999年第9期,第125—132页。
    20 周大鸣,《凤凰村的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33—38页。
    21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7—203页。
    22 赵宗福,《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第82—89页。
    23 张成福,《庙会重建中的文化生产》,《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第124—141页。遗憾的是,作者仅仅是提出了问题,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只是通过对妙峰山传说中溯源传说、风物传说、灵验传说、革命传说的简单梳理,从而简略回答了“哪些传统资源被利用了”。笔者本项研究对江南地区一个寺庙重建历程的深入考察所要解决的正是张所提出而尚未回答的一系列问题。
    24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74—187页。
    25 姚丽香,《台湾地区光复后宗教变迁之探讨》,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1984年,第3—7页。
    26 陈曼玲,《都市地区佛教团体活动多元化及选择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第11—13页。
    27 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9—233页。
    28 李丰楙,《台北寺庙信仰习俗与社区文化》,《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佛光文教基金会主编,1996年,第193—256页。
    29 三尾裕子,《从地方性庙宇到全台性庙宇》,《信仰仪式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2002年,第229—296页。
    30 Comaroff, Millennial Copitalism: First Thoughts on a Second Coming. Pubilc Culture 12 (2): 291-343.
    31 瞿海源,《台湾地区宗教变迁之探讨》,《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1986年,第55—86页。
    32 Weller, Living at the Edge, Capitalism, and the End of the Nation-State in Taiwan, Popular Culture12(2): 477-498.
    33 Jordan, Culture 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The impact on practice of popular religion. Culture 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Westview Press。1994. 137-160.
    34 余光弘,《妈宫的寺庙:马公的市镇发展与民间宗教变迁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1988,
    35 张殉,《仪式与社会》,《大甲妈祖祭祀圈的扩大与变迁》,《信仰仪式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2002年,第297—338页。
    36 Feuchtwang,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The Imperial Metaphor. London: Curzon. 2001.
    37 Katz,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174: 395-412.
    38 林玮嫔,《台湾庙宇的发展》,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62:56-92
    43 转引自《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辑,鹭江出版社,2000,孙立平前言。第1—7页。
    44 王铭铭,《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367—407页。
    50 Walter Christaller著,常正文等译,《南部德国的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2—34页。
    51 William Skinner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5—11页。
    52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P12—24。
    53 参考William Skinner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40—55页
    54 参考《Z市市志》、《JSCC》、《JCXZ》等地方资料。
    57 《中国经济志》浙江省嘉兴平湖分册,建设委员会经济调查所编纂,杭州正则书局,1935年,第57页。
    58 F.A.Lindley著,王维周、王元化译:《太平天国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6-568页。
    59 魏斐德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60 William Skinner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37页。
    61 “社会结构”是对社会学中对社会状态的一种描述。不同学者对其定义各有侧重。埃米尔·涂尔干认为一群人组成社会并协调一致是通过“机械关联”和“有机关联”两种形式实现的,“机械性团结特性的社会结构”“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同质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体系”,“有机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是“有自己特殊职能”的“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卡尔·曼海姆从“心理的、智力的和道德的发展与社会过程”的关系的角度,把社会结构理解为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构造,他主张通过塑造“新的人格类型”,“从社会心理的层面”改造“社会结构”。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则把社会结构理解为从具体的行为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是以经验资料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结构”。实证主义主要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理解社会结构,在他们看来,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多次重复,使主体一次次地积累经验,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认识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上述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本
    68 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6页。
    69 参见顾希佳,《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江南地区民间信仰沿革考》,《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第59—70页。
    70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と民间信仰》,东京:研文出版社,2001。
    73 Levi-Strauss, claude。The structure of myth,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P12—37。 者而言,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在太虚大师和湖南总督唐生智的支持下,佛教教徒数量迅速增加。到1932年,湖南省各地已有25个佛教组织,长沙设有一个活跃的总部。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区域性的“宗教运动”并未对J村这样的江南乡村社会“总管信仰”的迅速衰减构成太大的影响。
    78 英文的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科学与反宗教运动影响的描述、分析。例如,“Religion in Chinese life,见Chinese Renaissance, Chicago 1934, Chapter Ⅴ; Chiang Wen-han, The Chinese Student Movement, New York 1948, Chapter Ⅱ; C. S. Shang, "The Antireligious movement", Chinese Recorder, August 23, 1923, vol. Ⅳ, no. 8.
    79 C.K.Yang著,范丽珠主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80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423—436页。
    81 ZLD:男,67岁,J村11组村民。访谈时间:2004年7月12日上午;2005年3月8日上午。
    82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and trans. Lewis A Coser, Chicago, 1992. P1—34.
    83 Paul Connerton著,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0—132页。类似关于“集体记忆”的讨论还可参见潘英海,《社会是如何再被记忆?一个仪式的观点》,台北中央研究院,1999年。
    97 Evans Pritchard著,褚建芳等译,《努尔人》,华夏出版社,2002年。
    98 景军《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5-22页。
    99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天津古籍出版,2003年。
    109 王铭铭,《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4—241页。
    115 Victor Ne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P2—17。
    116 GBT:女,65岁,J村13组村民。访谈时间:2004年5月至2006年8月间多次。
    117 参见《太平令贾昭伟考词》,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118 参见《宁乡段七八起立怪祠》,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119 转引自潘叔华,《建构政权,解构迷信》,收录于郑振满等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0 参见http://blog.sina.com.cn/u/4a4479570100052n
    165 王铭铭,《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208页。
    195 葛兆光,《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寻根》,1996年第5期,第18—21页。
    196 参见侯杰、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7页。
    204 转引自维克多·特纳著,方永德等译,《庆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2—67页。
    205 (奥)弗洛依德,《图腾与禁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09 田兆元,《禁忌、仪式与社会转型》,《制度变迁的实践逻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8—321页。
    210 需要指出的是,把宗教的神圣权威同祖先崇拜相结合从而取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并非Y寺的独创或首创,相反,它似乎由来已久。范丽珠就曾提出,当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祖先祟拜发生了多方面冲突。但是,这种冲突不久便得以调和,佛教采用了祖先祟拜。“通过因果报应与祖先崇拜这根锁链,佛教迅速在中国的大地上扎下了根。中国的佛教教义中,也就接受了祖先祟拜的精神。杂揉因果报应说与孝敬祖先思想的《孟兰盆经》在中土一经出现,便在民间产生回响。由此而出现的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成为举国上下共同条幅祖先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饮食五果供养十方僧侣,以便使自己的祖先的劫难结束。可以说以四大皆空为主旨的佛教,因迎合了中国固有的祖先崇拜观念,而拥有大量的信众,佛教的经典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强化中国民众祖先祟拜的作用。
    211 Kenneth Dean, Taoism and Popular Cults in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P23-109。
    213 类似讨论宗教的整合功能的作品还可参见,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4 王铭铭,《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16—161页。
    224 Ferdinand Tonnies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17页。
    225 三尾裕子,《从地方性庙宇到全台性庙宇》,《信仰仪式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2002年,第229—296页。
    226 张珣,《仪式与社会:大甲妈祖祭祀圈的扩大与变迁》,《信仰仪式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2002年,第297—338页。
    230 林美容,《由祭祀圈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5年,第53—114页。
    231 林美容,《从祭祀圈到信仰圈》,《第三届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论文集》,1988年,第95—125页。
    232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と民间信仰》,东京:研文出版社,2001。
    233 贺雪峰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24—135页。
    234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学者张殉在《“打破圈圈”与“妈祖研究”》一文中对台湾村落是否存在村落共同体也提出了明确的质疑。她说,“当初冈田谦试着用祭祀圈分析士林时,他是出于传统日人对村落性质之印象而提出之尝试。未料经过台湾人类学界一再的试用,好像真的有村落共同体。如果再仅仅依赖村庙与村神祭祀就断定村落具有共同体性质,那就真是进入误区了。”参见《研究典范的追寻: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维》,2005年。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样的“辐射范围”还需要笔者进一步的思考。事实上,在我看来,这个范围不但不能被理解为“宗教性地域组织”,甚至也不能被理解为“地域性宗教组织”。它可能只是一个散落的、非凝聚性的、必须予以进一步细分的“香客圈”。
    264 参见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台北:华宇出版社,1974年。
    281 Jacques Gernet著,耿升译,《中国五到十世纪的寺院经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282 参见江灿腾,《台湾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反思》,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3年。
    290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and trans. Lewis A Coser, Chicago, 1992, P1—34。
    291 Jun Jing,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92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42—51页
    293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读书》,1999年第9期,第125—132页
    294 赵宗福,《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第82—89页。
    295 王铭铭,《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208页。
    296 诸如《台湾宗教非营利组织运作的社会资本考察》,《台湾宗教非营利组织的国际化策略》,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97 贺雪峰,《人际关系理性化中的资源因素:对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传统的一项评述》,《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第139—146页。
    299 Ferdinand Tonnies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4—17页。
    300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と民间信仰》,东京:研文出版社,2001。
    [1] 陈曼玲,《都市地区佛教团体活动多元化及选择性提供模式之探索性分析》,台湾政治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年。
    [2] 陈木梓,《台北寺庙经济资源运用过程探讨:以法令规范下的资料为例》,台湾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3] 陈其南,《社区营造与文化建设》,台北《理论与政策》第10卷第2期,1996年。
    [4] 陈慎庆,《彼得·勃格的宗教社会学理论》,香港《中国神学研究期刊》,1990年1月。
    [5] 陈岳玲,《皈依的叙说式探究》,台湾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6] 程美宝,《华南研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实践》,《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2期,1995年。
    [7] 程蔷,《祭祀与民间行为叙事》,《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
    [8] 范举正,《从傅科的观点看宗教非营利事业》,《宗教与营利事业》,南:毕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
    [9] 范丽珠,《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民间宗教信徒的田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10] 范丽珠,《公益活动与中国乡村社会资源》,《社会》,2006年第5期。
    [11] 方立天,《以学术理性关切宗教》,《中国宗教》,2003年第7期。
    [12] 方立天,《中国大陆佛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
    [13] 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4]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5] 高丙中,《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
    [16]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17]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及其合法性问题》,北京大学人类研究所工作论文,1999年。
    [18] 高丙中,《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9] 高德义,《泰雅族的祖灵祭及其变迁》,台湾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20] 高师宁,《从社会学角度看宗教的发展与走向》,《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21] 高师宁,《当代宗教社会学的发展》,《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22] 高雅宁:《广西靖西县壮人农村社会中魔婆的养成过程与仪式表演》,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
    [23] 葛兆光,《认识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寻根》,1996年第5期。
    [24] 顾希佳,《太湖流域民间信仰的神灵体系》,《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4期。
    [25] 顾希佳《江南地区民间信仰沿革考》,《宗教学研究》,1994年第4期。
    [26]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读书》,1999年第9期。
    [27] 何翠萍、蒋斌,《国家、市场与脉络化的族群》,第三届国际汉学会论文集,2003年。
    [28] 何方耀,《广东佛教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9] 何其敏,《论对宗教定义的把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0] 贺雪峰,《人际关系理性化中的资源因素:对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传统的一项评述》,《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31] 贺雪峰等,《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2] 黄夏年,《二十世纪的中国佛学研究》,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1997年。
    [33] 黄夏年,《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佛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4] 黄运喜,《地方开发与寺庙发展之关系——以新竹县为中心》,《宗教哲学》,2006年第36期。
    [35] 江灿腾,《台湾寺院经济的来源与管理》,《佛教文化》,1991年11月。
    [36] 姜叡璟,《排湾宗教变迁中的生活实践》,台湾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37]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文史哲》,2006年第1期。
    [38] 景军,《知识、组织与象征资本》,《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5-22页。
    [39] 瞿海源,《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台湾省民政厅委托研究,1989年。
    [40] 瞿海源,《台湾地区宗教变迁之探讨》,《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1986年。
    [41] 瞿海源,《宗教变迁的社会学分析》,《我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1984年。
    [42] 兰世辉,《文江寺庙重建》,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3] 黎昕,《福建宗教发展的现状、原因与趋势》,《东南学术》,1997年第1期。
    [44] 李丰楸,《台北寺庙信仰习俗与社区文化》,《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佛光文教基金会主编,1996年。
    [45] 李丰楸,《台北寺庙信仰习俗与社区文化》,《佛学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1996年出版。
    [46] 李国庆:《关于中国村落共同体的论战:以戒能—平野论战为核心》,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2期。
    [47] 李猛,《日常生活中的权力技术》,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48] 李向平,《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兼论人间佛教的现代性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49] 李向平,《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以浙闽地区佛教的宗教生活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
    [50] 李向平,《宗教的权力表述:中国宗教的公私形态及其秩序构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1] 林美容,《从祭祀圈到信仰圈》,《第三届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论文集》,1988年。
    [52] 林美容,《从祭祀圈看草屯镇的地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所集刊》,1985年
    [53] 林美容著,《进香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创造台湾新文化》,1993年。
    [54] 林淑铃,《寺庙政策与寺庙活动研究:以两座妈祖庙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9年。
    [55] 林玮嫔,《台湾汉人的神像:谈神如何具象》,《台湾人类学刊》,2002年第2期。
    [56] 林玮嫔,《台湾庙宇的发展》,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62卷,2005年。
    [57] 林修全,《当代台湾佛教五大道场的管理革命:以佛光山、慈济、法鼓山、中台山与灵敬山》,台湾《新闻周刊》第884期,2003年
    [58] 罗莉,《论寺庙经济》,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4月
    [59] 麻国庆,《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科学》,2005年9期。
    [60] 麻国庆,《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 第4期。
    [61] 潘明权,《上海宗教活动场所的社会定位和社会管理刍议》,《当代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62]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63] 秦晖,《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64] 三尾裕子,《从地方性庙宇到全台性庙宇》,《信仰仪式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2002年。
    [65] 沈关宝,《中国社会转型与民间组织的成长》,《南方文坛》,2003年第3期。
    [66] 施振民,《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3。
    [67] 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68] 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69] 田兆元,《禁忌、仪式与社会转型》,《制度变迁的实践逻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0] 王宏刚,《上海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宗教问题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
    [71]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72] 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民俗研究》J998年第1期。
    [73] 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民俗研究》1996年第4期。
    [74] 王铭铭,《远方文化的迷——民族志与实验民族志》,《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第127—142页;
    [75] 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概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76] 魏捷兹,《澎湖群岛的村庙公司与人观》,《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
    [77] 翁定军,《冲突的策略》,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78] 吴永猛,《民间宗教资源运用之探讨》,《宗教教育及宗教资源分配运用:宗教论述专辑》第4辑,2000年。
    [79] 吴永猛,《台湾寺庙募款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佛学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的社会与宗教》,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1996年。
    [80] 吴永猛,《现代寺院经济探讨》,《佛学研究论文集》,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1996年。
    [81] 吴重庆,《孙村的路:国家社会关系格局中的民间权威》,《开放时代》,2000年。
    [82] 杨健吾,《康宁寺经济活动调查》,《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
    [83] 杨曾文,《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试论》,《佛学研究》,2005年第1期。
    [84] 姚丽香,《台湾地区光复后宗教变迁之探讨》,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1984年。
    [85] 姚丽香,《台湾地区在光复后宗教变迁之探讨》,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85年
    [86] 姚南强,《略论宗教社会学的中国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87] 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88] 余光弘,《汉人民间信仰中“上身的”研究》,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2000年。
    [89] 余光弘,《妈宫的寺庙:马公的市镇发展与民间宗教变迁之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1988,
    [90] 余光弘,《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53卷,1982年。
    [91] 虞伯乐,《论宗教组织之科层化倾向——以教会聚会所为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94年
    [92]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93] 翟学伟,《中国人在社会行为取向上的抉择:一种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冬季卷。
    [94] 张成福,《庙会重建中的文化生产》,《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
    [95] 张江华,《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6期。
    [96] 张江华,《广西田东县立坡屯陇人的世系群与婚姻》,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丛刊2000年3月。
    [97] 张江华,《血与土的变奏:对广西田东立坡屯陇人的考察》,《云贵高原的亲属与经济》,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所,2002年1月。
    [98] 张佩国,《“革命“的实践构造与农民日常生活逻辑》,《二十一世纪》,2000年12月。
    [99] 张文彪,《台湾佛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100] 张殉,《北沙拱天宫进香活动与组织》,台大《考古人类学刊》第46卷,1989年。
    [101] 张殉,《道教与民间医疗文化》,《仪式、庙会与社区》,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
    [102] 张殉,《台湾不同宗教的信徒与组织之比较研究》,《台湾大学社会学刊》,1985年11月第17期
    [103] 张殉,《仪式与社会:火甲妈祖祭祀圈的扩大与变迁》,《信仰仪式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主编,2002年。
    [104] 张殉在《“打破圈圈”与“妈祖研究”》《研究典范的追寻:台湾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视 野和新思维》,2005年。
    [105] 赵星光,《宗教消费商品化:论当代宗教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实质》,《宗教哲学》第30期,2004年6月
    [106] 赵宗福,《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107] 周大鸣,《凤凰村的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08] 周利敏,《乡村寺庙发展中的嵌入性研究》,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9] 周怡,《共同体整合的制度环境惯习与村规民约:H村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10] 朱光宇,《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趋势》,《汉学研究》第3期,1985年。
    [111] 庄佩珊,《从旧庙改建到认同转化:宜兰县大二结地区社区营造之研究》,台北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 曹锦清等著,《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
    [2] 陈荣捷著,廖世德译,《现代中国的宗教趋势》,文殊出版社,1987年。
    [3] 褚建芳著,《人神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范丽珠著,《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变迁:深圳特区研究报告》,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出版,2003。
    [5] 范荧著,《上海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 费孝通著,《江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
    [7] 费孝通著,《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
    [8]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 费孝通著:《行行重行行》,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1] 何孝荣著,《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 何兹全著,《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13] 贺雪峰著,《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土社会调查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 侯杰、范丽珠著,《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15] 胡素馨主编,《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 画出版社,2003年。
    [16]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 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年。
    [18] 黄应贵主编,《人观、意义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年。
    [19] 黄应贵主编,《时间、记忆与历史》,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
    [20] 黄应贵主编,《物与物质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9年。
    [21] 黄宗智著,《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22] 江灿腾主编,《台湾佛教文化的新动向》,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5月
    [23] 姜义华主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4] 金泽著,《宗教禁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25] 瞿海源、章应华主编,《台湾社会与文化变迁》,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6年。
    [26] 李景汉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27] 李向平著,《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 李向平著,《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9] 李亦园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0] 李亦园著,《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1] 梁丽萍著,《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2] 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33] 刘晓春著,《仪式与象征的秩序》,商务印书馆,2003年。
    [34] 马西沙、韩秉方著,《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35] 潘英海著,《社会是如何再被记忆:一个仪式的观点》,台北中央研究院,1999年。
    [36] 钱杭著, 《传统与转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37]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鹭江出版社,2000年。
    [38] 任继愈著,《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39] 任继愈著,《中国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40] 沈关宝著,《一场静悄悄的革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41] 释真华著,《参学琐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42] 释真华著,《参学琐谈》,天马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
    [43] 水野弘元著,《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台北:华宇出版社,1974年。
    [44] 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45] 王沪宁主编,《当代中国村落家族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6] 王明珂著,《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1997。
    [47] 王铭铭,《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8] 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49] 王铭铭著,《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50] 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51] 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 王铭铭著,《逝去的繁荣: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3] 王铭铭著,《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54] 王斯福等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55] 吴飞著,《麦芒上的圣言:一个天主教群体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2001,
    [56] 吴文藻主编:《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0年。
    [57] 吴毅著,《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8] 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59] 许惠芳著,《皈依的过程:理论与个案分析》,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
    [60]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1] 张佩国著,《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62] 张殉、江灿腾主编,《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63] 张志刚著,《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4] 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65] 赵旭东著,《权力与公正》,天津古籍出版,2003年。
    [66] 郑振满、陈春生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67] 郑志明主编《宗教与营利事业》,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
    [68] 周晓虹著,《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近代变迁》,三联书店,1998年。
    [69] 周星等主编:《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70] 庄孔韶著,《时空穿行: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 埃德蒙·利奇(Edmund Leach)著,郭凡、邹和译:《文化与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2] 安德森著(Benedict Anderson),吴睿人译,《想象的共同体》,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3] 保罗·尼特(Paul Knitter)著,王志成译,《宗教对话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贝格尔(Peter Berger)著,《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 滨岛敦俊(Hamashima Atsutoshi)著,顾海滨译,《总管信仰:近世江南的民间信仰》,即出。
    [6]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张华译,《为权力祈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7] 邓尔麟(Jerry Dennerline)著,兰桦译,《钱穆与七房桥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著,渠东极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著,周秋良译,《迪尔凯姆论宗教》,华夏出版社,2000年。
    [10]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 渡边欣雄(Watanabe Yoshio)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2] 菲奥纳·鲍伊(Fiona Bowie)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 弗雷泽(J.G.Frazer)著,徐育新等译,《金枝:巫术与宗教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14] 福克斯(Rabin Fox)著,石磊译,《亲属与婚姻》,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
    [15] 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著,王海龙等译,《地方性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6] 格尔茨(C1ifford Geertz)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 格里戈连科(I.O.rigorenko)著,吴兴勇译,《形形色色的巫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8] 古塔、弗格森(Gupta and Ferguson)编,骆建建、袁同凯等译,《人类学定位》,华夏出版社,2004年。
    [19] 韩森(Valerie Hansen)著,包伟森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 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著,《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1] 康纳顿(Paul Connerton)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 克里斯蒂安·乔基姆(J.Christiaan)著,于平等译,《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
    [23] 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著,常正文等译,《南部德国的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年,
    [24] 孔飞力(Alden Kuhn)著,陈兼、刘昶译,《叫魂》,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25] 兰迪(James Randi)著,喻佑斌等译,《信仰治疗》,海南出版社,2001年。
    [26] 栗本慎一郎( )著,王名等译《经济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
    [27]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著,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
    [28] 伶俐(A.F.LindLey)著,王维周、王元化译,《太平天国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9] 流心(Xin Liu)著,常殊译,《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0] 罗尼·斯达克(Rodney Stark)等著,杨凤岗译,《信仰的法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 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等著,王铭铭译,《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32] 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著,高丙中等译,《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
    [33] 马凌诺斯基(Malinowski)著,费孝通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34] 马凌诺斯基著(Malinowski),梁永佳等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0年。
    [35]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6]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著,李猛等译,《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37] 普里查德(Evans-Prichard)著,褚建芳等译,《努尔人》,华夏出版社,2002年。
    [38] 施坚雅(William Skinner)著,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9] 滕尼斯(Ferdinand Toennies)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
    [40] 韦伯(Marx Weber)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
    [41] 韦伯(Marx Weber)著,彭强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2]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编,方永德等译,《庆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43]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著,黄剑波等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44]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著,王小荷译:《大门口的陌生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5] 谢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升译,《中国五到十世纪的寺院经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46] 阎云翔(Yan)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47] 杨庆垫(C.K.Yang)著,范丽珠主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世纪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48] 约翰斯通(Johnstone,R.L)著,尹今黎等译,《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49]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Scott)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
    [1] Barth, Fredik.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69.
    
    [2] Bell, Catherine.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N. 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 Blier.S. P. The Anatomy of Architecture: Ontology and Metaphor in Batammaliba Architecture Expres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4] Bourdieu, P. The Berber house, in Rules of Meanings, M. Douglas, ed., Harmondsworth: Penguin Education. 1990.
    [5] Charlotte Seymour-Smith, "Dictionary of Anthropology", G. K. HALL&CO. USA, 1986.
    
    [6] Cohen, A. P. 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London: Tavistock Press. 1985.
    [7] E. R. Leach,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54.
    
    [8] Edmund R Leach: "Ritual",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David L Sills ed., Volume 13, 1968.
    
    [9] Feuchtwang,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The Imperial Metaphor. London:Curzon. 2001.
    
    [10] Geertz, C.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 and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
    
    [11] Gell, A. The Language of Forest: Landscape and Phonological Iconism in Umeda.
    
    [12] The Anthropology of Landscape: Perspective of Place and Space. E. Hirsch ed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13] Gennep, Arnold Van. The Rites of Passage. Monica B. 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0.
    
    [14] Gupta, A and J. Ferguson. Beyond "Culture" : Space, Identity, and Politics of Difference, Cultural Anthrology 7. 1992.
    
    
    [15] Halbwachs, Maurice.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ited and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16] Hillier,B. and J.Hanson.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17] Hobsbawm, E. Introduction: inventing tradition.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 Hobsbawm and T. Ranger,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18]Hylland Eriksen. Globalization: Studies in Anthropology. Pluto Press. England. 2003.
    
    [19] Jordan, Culture 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and The impact on practice of popular religion,. Culture 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Westview Press,, 1994. 137-160.
    
    [20] Jun Jing ,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1]Katz,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174:395-412.
    
    [22] Kenneth Dean, Taoism and Popular Cults in Southeast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 Laurence G. Thompson and Gary Seaman Chinese Religion in Western Languages :A Comprehensive and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of Publicationsin English, Frence and German Through . 1993.
    
    [24] Levi-Strauss, Claude. The structure of myth,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5]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ed. and trans. Lewis A Coser, Chicago, 1992
    
    [26] Rambo, L, R,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Conversa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7]Robert Redf ield ,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28] Sangren, Chinese Sociologics:An Anthropology Account of the role of Alienation in Social Reproduction. Lonton:Althone. 2000.
    
    [29] Schechner, Richard "Victor Turner' s Last Adventur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 1986.
    
    
    [30] Shils, Edward. Tradi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31] Silverman, Marilyn and P. H. Gulliver. Approaching the past: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rough Irish case studies. N. 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32] T. Luckmann Thomas. The invisible religion: the problem of religion in modern society. Macmillan Press. New York. 1967.
    [33] Turner, V. W: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4.
    [34] Turner, V .W: "Images and Reflections: Ritual, Drama, Carnival, Film, and Spectacle in Cultural Performanc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1986.
    [35] Victor Ne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998 Waterson, R. The Living House: Anthropology of Architecture in Southeast Asi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6] Weller, Living at the Edge, Capitalism, and the End of the Nation-State in Taiwan, Popular Culture 1987(2): 477-498.
    [37] Wolcott, F. Ethnography Research in Education. R. M. Jaeger (Ed) Complementary Method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1997.
    [1] 《JCXZ》,上海图书馆古籍部。
    [2] 《JSJC》,常熟图书馆古籍部。
    [3] 《AJWC》,常熟图书馆古籍部。
    [4] 《J村各村民小组花名册》,J村村委会。
    [5] 《J村经济发展现状介绍》,J村村委会。
    [6] 《J村总管庙会议记录》,1994年—1995年。
    [7] 《关于重建总管庙的申请报告》,J村地区广大虔诚弟子,1995年7月
    [8] 《关于重建总管庙的报告》,J村村民委员会,1995年7月
    [9] 《关于重建Y寺的申请报告》,MQ镇人民政府,1996年6月
    [10] 《关于重建Y寺使用土地的可行性报告》,Y寺筹建小组,1996年8月
    [11] 《关于重建Y寺资金运行情况的报告》,1996年8月
    [12] 《关于发展第三产业重修江南历史名刹Y禅院的申请》,J村民委员会,1997年4月
    [13] 《重修历史名刹—Y寺的申请报告》,J村村民委员会,1998年1月
    [14] 《关于重修江南历史名刹—Y寺的申请》,MQ镇人民政府,1998年4月
    [15] 《关于申请恢复江南历史名刹—Y寺的报告》,MQ镇人民政府,1998年6月
    [16] 《关于同意恢复Y寺的批复》,ZJ市人民政府,1998年9月
    [17] 《关于核定Y寺门票收费标准的申请》,Y寺,1998年10月
    [18] 《关于核定Z市Y寺门票收费标准的批复》,ZJ市物价局,1998年11月
    [19] 《Y寺1998年工作总结及1999年工作设想》,Y寺,1998年12月
    [20] 《致来访政协委员的工作汇报》,Y寺管理委员会,1999年8月
    [21] 《Y寺1999年回顾及2000年工作设想》,Y寺,1999年12月
    [22] 《重建Y寺碑记》,Y寺,2000年3月
    [23] 《办实事、展宏图—Y寺建设管理工作汇报》,Y寺,2000年3月
    [24] 《Y寺2000年回顾及2001年设想》,Y寺,2000年12月
    [25] 《在敲响迈进新世纪撞钟活动上的讲话》,Y寺,2001年1月
    [26] 《J村古村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汇报》,J村古村保护开发小组,2001年6月
    [27] 《关于邀请YK法师来寺讲经的报告》,Y寺,2001年7月
    [28] 《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研讨会上的报告》,Y寺,2001年8月
    [29] 《关于观音殿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典礼的申请报告》,Y寺,2001年10月
    [30] 《关于Y寺佛像开光的汇报》,Y寺,2001年10月
    [31] 《Y寺开光情况简介》,Y寺,2001年10月
    [32] 《关于Y寺观音殿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典礼筹备方案》,Y寺,2001年12月
    [33] 《Y寺观音殿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典礼议程》,Y寺,2001年12月
    [34] 《Y寺2001年的年检汇报》,Y寺,2002年3月
    [35] 《Y寺2002年回顾及2003年设想》,Y寺,2002年12月
    [36] 《恳请市民宗局批准新建大雄宝殿立项的报告》,Y寺,2003年5月
    [37] 《恳请市佛教协会批准新建大雄宝殿立项的报告》,Y寺,2003年5月
    [38] 《恳请镇委镇政府批准新建大雄宝殿立项的报告》,Y寺,2003年9月
    [39] 《关于Y寺大雄宝殿奠基的批复》,ZJ市佛教协会,2003年10月
    [40] 《在Y寺大雄宝殿奠基典礼上的发言》,Y寺,2003年11月
    [41] 《Y寺大雄宝殿奠基方案》,Y寺,2003年11月
    [42] 《Y寺大雄宝殿奠基典礼主持稿》,Y寺,2003年11月
    [43] 《景德镇市政协致Y寺大雄宝殿奠基典礼的贺电》,JDZ市政协,2003年11月
    [44] 《TQ镇领导在Y寺大雄宝殿奠基典礼上的讲话》,TQ镇人民政府2003年11月
    [45] 《Y寺大雄宝殿建造招标座谈会纪要》,Y寺,2004年2月
    [46] 《关于选择苏州香山古建集团公司建造大雄宝殿的申请报告》,Y寺,2004年3月
    [47] 《关于筹建Y寺发展咨议和筹备委员会的申请报告》,Y寺,2004年4月
    [48] 《关于Y寺申请列入市旅游景点的汇报》,Y寺,2004年4月
    [49] 《关于Y寺资金筹集的情况汇报》,Y寺,2004年5月
    [50] 《Y寺大雄宝殿上梁法会报告》,Y寺,2004年8月
    [51] 《Y寺2004年回顾及2005年设想》,Y寺,2004年12月
    [52] 《关于表彰2004年度“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的决定》,Z市民宗局,2005年3月
    [53] 《致LY寺方丈的借款申请》,Y寺,2005年6月
    [54] 《关于编印“中国佛教寺院名录”的申请》,Y寺,2005年6月
    [55] 《关于同意Y寺编印“中国佛教寺院名录”的批复》,江苏省佛教协会,2005年8月
    [56] 《关于将Y寺列为市旅游景点的申请》,Y寺,2005年10月
    [57] 《关于将Y寺列为市旅游景点的申请》,J村村民委员会,2005年10月
    [58] 《关于将Y寺列为市旅游景点的申请》,MQ镇人民政府,2005年10月
    [59] 《Y寺致市旅游局的报告》,Y寺,2005年10月
    [60] 《Y寺2005年回顾及2006年设想》,Y寺,2005年12月
    [61] 《关于Y寺新建大雄宝殿近况的报告》,Y寺,2006年3月
    [62] 《Y寺寺务管理委员会成员表》,Y寺,2003年7月
    [63] 《Y寺财务月报表》,Y寺,自1999年9月至2005年12月
    [64] 《Y寺临时用工人员情况登记表》,Y寺,2003年7月
    [65] 《Y寺在职僧尼基本情况登记表》,Y寺,2003年7月
    [66] 《Y寺向二组征用土地协议书》,Y寺,1999年6月
    [67] 《Y寺向二组征用土地协议书》,Y寺,1998年11月
    [68] 《Y寺向十二组征用土地协议书》,Y寺,1999年6月
    [69] 《Y寺向十四组征用土地协议书》,Y寺,2000年3月
    [70] 《Y寺开光礼品加工制作合同》,Y寺,2001年11月
    [71] 《Y寺四大天王佛像雕塑工程合作》,Y寺,2000年5月
    [72] 《Y寺地图认刊协议书》,Y寺,2003年2月
    [73] 《Y寺向十二组租用土地协议书》,Y寺,2003年5月
    [74] 《Y寺停车场铺设材料及运输合同》,Y寺,2003年12月
    [75] 《Y寺停车场铺设工程合同》,Y寺,2003年12月
    [76] 《Y寺大雄宝殿工程设计咨询协议书》,Y寺,2004年12月
    [77] 《Y寺向二组租用土地协议书》,Y寺,2004年12月
    [78] 《Y寺编印“中国佛教寺院名录”合同》,Y寺,2005年8月
    [79] 《Y寺大雄宝殿前庙东泾环境改造协议书》,Y寺,2006年2月
    [80] 《Y寺食堂前单墩泾环境改造协议书》,Y寺,2006年2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