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台湾地区政党体制的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党体制就是以政党相互作用、并以这种相互作用的体系为特征的政治体制。主要是指有机会赢得政权或参与政权的政党之间的关系。
     国民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国民党退台后,长期实行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垄断着政治资源和政治权力。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开始政治转型。伴随着在野势力的崛起,以及国民党实行“党务革新”和推动“宪政改革”,以选举竞争和政治制衡为主要内涵的西方民主政治形式的政党政治,开始成为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形态,不仅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权力和资源分配格局,也促使朝野各政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后的台湾政党体制一直处在演变之中,从没有反对党存在的一党专制,到主要反对党民进党挑战国民党一党独大,再到没有任何一党能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占绝对对数的多党竞争时代,再到2001年后“泛蓝”、“泛绿”两大阵营形成,尤其“立法院”选举实行单一选区两票制后,台湾政党有走向两党制的趋向。
     台湾政党体制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过程,受到“宪政”改革、国家认同、省籍矛盾、族群政治等影响,有着强烈的特殊性。同时,台湾政党政治虽然源于西方政党政治,但毕竟推动了台湾民主的发展。在政党体制的演变过程中,有许多政党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民众民主意识提高,引起政治参与扩大,经济基础的变革对政治体制的冲击,等等,作为一个执政党应该如何应对和引导,有很多教训需要汲取。从政党文化角度看,台湾历史文化与大陆同根同源,同属于东亚的儒家文化圈,政党发展有教训需要汲取,也有经验值得借鉴。
     因此,台湾政党体制是个值得深入研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论文分为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导论阐述了政党、政党体制的相关概念、理论框架,提出选题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对台湾研究的现状,论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正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台湾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充分研究了国民党迁台后在台湾的独裁统治,总结了国民党“以党领政”的体制特点。按照萨托利的理论分析,明确了党国体制的特征,认为此阶段的政治体制属于一党专制的“党国体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国民党在台湾实行“党国体制”的历史根源。
     第二章:“党国体制”的转型。主要从台湾政治、经济、外部环境和国民党的本土化等几个方面介绍“党国体制”转型的背景,“政治革新”的启动及民进党的成立对台湾政党体制的影响。
     第三章:国民党一党主导体制。本章主要从三个角度梳理了国民党在1986年“政治革新”到2000年政党轮替期间的政党体制演变过程。一是通过政党在“立法院”和“总统”选举中的政治博弈来观察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对政党体制的影响;二是历史地梳理了“宪政”改革中政党之间的博弈和互动,及历次“宪政”改革对台湾政治和政党体制的影响;三是国民党内部发生的变化对台湾政党体制演变的影响。
     第四章:两次政党轮替——走向两党制?本章主要通过20004年和2008年台湾“总统”大选,“泛蓝”和“泛绿”两大阵营的形成,探讨台湾政党体制走向两党制的趋势。
     第五章:台湾政党体制形成的特点。主要探讨国家认同、省籍矛盾、选举制度等几个因素对台湾政党体制形成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几点启示。
     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台湾政党体制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并对台湾政党体制的发展趋向作出预测。
Party system is a kind of politica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party interactions, which mainl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that have chance to win the power/leadership or participate in power/leadership.
     Kuo Min Tang (KMT) originated from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and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a’s traditional politics and culture. After the KMT lost its power, it practices one-party authoritarian and the party-state system, monopolizing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power. After the 1980s, Party system transformation started in Taiwan. With the rising of the out-power party, together with the“Party Revolution”and“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practiced and promoted by KMT, the party politics, with election competition and political balance as the main contents, which takes the form of western democracy politics, became the major form for Taiwan politics operation. This not only breaks the original politics power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framework, but also leads to major changes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uling party and out-power parties.
     In the process of its shaping and growth, Taiwan party politics get strong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aiwan’s special history background and 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s from constitutional reform, national identity, inter-province conflicts, ethnic group politics etc. However, Taiwan party politics eventually has promoted democracy in Taiwan, though in the form of western party politics. In the process of party system evolution, many parties face similar problem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ising of the people’s democracy awareness and wider political involvement, the impact of economic reform to political system etc. In terms of how to address and guide these issues, there are a lot of lessons for a ruling party to learn from Taiwan party poli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y culture, Taiwan’s shares the same root and source with the Mainland in history and culture, so it’s undeniable that Taiwan party politics provide a lot of experiences to borrow too.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ough Taiwan’s democracy may not be labeled an example for any ethnic Chinese society, it established a special case where a party gains the power through political election.
     Therefore, Taiwan party system is a topic worthy of study, which is also a sensitive major topic with both academic value and cotemporary significance.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remark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es: (1)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2) an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status of Taiwan stud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3) the theory basis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as well as new point of views presented in the dissertation.
     The text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Taiwan’s“Party-State System”under One-Party Monopoly Ruling.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information, this part studies the KMT dictatorship after KMT moved/escaped to Taiwan, and outlines the features of the“party-leading-government”system; based on Giovanni Satori’s theory, it def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y-state system, and believes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at period is categorized as“party-state system”under one-party monopoly ruling Further, it analyzes why it was necessary to practice such system at that special time of history.
     Chapter II: The Transformation of“Party-State System”.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for the“Party-State System”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Taiwan politics, economics,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the emergence of“Politics Revolution”, and the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to Taiwan party system.
     Chapter III: The KMT-Dominated System. This chapter streamlines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the KMT’s party system evolution during 1986’s“Politics Revolution”to the ruling party alternative in 2000.
     Chapter IV: Two Rounds of Party Alternative– Towards Two-Party System? By analyzing the 2004 and 2008 Taiwan“president”elections, and the two coalitions of“Pan-Blue”and“Pan-Green”,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 of Two-Party system for the Taiwan party system.
     Chapter V: The Features of Taiwan Party System Shaping/Evolution.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and probes the impacts caused by national identity, inter-province conflict,“constitutional”revolution, election system to the shaping/evolution of Taiwan’s party system.
引文
①I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nces Vol 11, P 428。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5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5页。
    ⑤参见:郇庆治:《西方政党体制理论:一种比较观点》,《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l992年版,第477页。
    ②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48页。
    ③[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文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62页。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56页。
    ①吴文程:《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第1版,第142页。
    ②(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第74页。
    ③(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第69页。
    ④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0页。
    
    ①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7页。
    ②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8页。
    ①[美]利普赛特:《政治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8页。
    
    ①(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184—207页
    ②(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249—257页。
    ③(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268-273页。
    ④(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282-297页。
    ①(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305-320页。
    ②(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320-330页。
    ③(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一从孟德斯坞到凯尔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版,第399-400页。
    ④E.E.Schattschnieder. Party Government [M] NewYork: Holt, Rinehart&Winston,1942.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8页。
    ②[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23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①(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林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东方出版社, 2007年版,第26页。
    ②周叶中:《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年版,第341页。
    ①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59页。
    ①(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74页。
    
    ①[意] 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74页。
    ②[意] 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66页。
    
    ①[意] 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85页。
    ②转引自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94页。
    ①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武汉出版社, 1999年,第20页
    ②《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③转引自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92页。
    
    ①引自: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载于《中国现代史》2006年期,第48页。
    ②转引自茅家琦徐梁伯:《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96页。
    ③许福明:《中国国民党的改造》(1950-1952),台北:中正书局1986年版,第100页。
    
    ①转引自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03页。
    ②转引自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819页。
    ①转引自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006-1008页。
    
    ①转引自茅家琦徐梁伯等:《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009-1010页。
    ②引自茅家琦徐梁伯等:《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013页。
    
    ①转引自茅家琦徐梁伯等:《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998页。
    ②[意] 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79页。
    ③[意] 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74页。
    
    ①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7页。
    ②史卫民著:《解读台湾选举》,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4页
    ③史卫民著:《解读台湾选举》,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11页。
    ①转引自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015页。
    
    ①转引自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5页。
    ②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8页。
    ①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3页。
    ①转引自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2003年8月第1版,第80-81页。
    ①O’Donnell&Schmitter,1986:6
    ②[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著,李陈华许敏兰译:《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7页。
    ③赵勇著:《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倾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2页。
    ④[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文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552页。
    ⑤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1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9页。
    
    ①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1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页。
    ②吴文程著:《台湾的民主转型:从威权的党国体系到竞争性的政党体系》,第18页。
    ③郭传玺主编,《中国国民党台湾40年史纲》,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年07月第1版,第79-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1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5-76页。
    ③姚一平:《台湾中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台湾研究文集》,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
    ④瞿海源:《中产阶级兴起及意义的认定》,台湾《中国时报》,1985年10月25日,第15版。
    ①吴乃德、林佳龙:《中产阶级与民主改革》,萧新煌主编:《变迁中的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C],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218-219页。
    ②引自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3页。
    ①郭传玺主编:《中国国民党台湾40年史纲》,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年7月第1版,第54页
    ①柏福临:《中国当代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年,第415页
    ②转引自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213页。
    ①蔡子民著:《台湾史志》,台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②蔡子民著:《台湾史志》,台海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③亨廷顿著,刘军宁译:《第三波21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7页。
    ④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152页。
    ⑤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之谜》,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l96页。
    ①[德]哈贝马斯著,李安东、段怀清译:《现代性的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②罗伯特·达尔著:《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6页。
    ③Yang sun chou and Anderew J.Nathan, Demon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Asina Survery,Vol, 27,No,3 March,1998,P298-299
    
    ①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之谜》,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14页。
    ②黄嘉树:《国民党在台湾》第745页,海南出版社,199I年第1版。
    ①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196页。
    ①甘观仕等著:《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四十八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第235页。
    ①(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282-297页。
    ①吴春来,段辉:《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研究途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朱云汉:《国民党和台湾民主转型》,http://www.china-week.com/html/1702.htm
    ③严安林:《台湾选举纵横谈》,全国台湾研究会编,台海出版社, 1998.年,第11页
    ④1979年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高雄市《美丽岛》杂志组织游行活动,被台湾警方镇压,双方发生严重冲突。事件发生后,军警情治人员展开全岛同步的大逮捕。1980年2月20日,警总军法处以叛乱罪将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姚嘉文、林义雄、陈菊、吕秀莲、林弘宣等人起诉。最后判决结果,8人全部有罪,施明德被判无期徒刑,黄信介14年有期徒刑,其余6人12年有期徒刑。美丽岛事件是台湾民主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页,对今天台湾的政局有很大影响,民进党中的多数领袖,几乎都曾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美丽岛事件。
    ⑤严安林:《台湾选举纵横谈》,全国台湾研究会编,台海出版社, 1998.年,第12页。
     ①台湾民主之路选举之路http://news.ifeng.com/special/TWDemocracy2/
    ①黄嘉树程瑞著:《台湾选举研究》,九州出版社,2 002年第1版, 30-34页。
    ②1989年台湾地区第一届“立委”选举http://tw.people.com.cn/GB/26741/80730/80735/6736899.html来源:参考消息
    ①台湾民主之路选举之路http://news.ifeng.com/special/TWDemocracy2/
    ①1995年台湾地区第三届“立委”选举http://tw.people.com.cn/GB/26741/80730/6736926.html来源:参考消息。
    ②冷波:《“大选”—国民党的两次大分裂》,《世界知识》2007年第11期。
    ①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0%E5%B9%B4%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8%BD%E7%B5%B1%E9%81%B8%E8%88%89&variant=zh-cn
    ②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0%E5%B9%B4%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8%BD%E7%B5%B1%E9%81%B8%E8%88%89&variant=zh-cn
    ①http://www.tvbs.com.tw/code/tvbsnews/poll/199908/2kelec1.asp TVBS民調中心
    ②http://www.tvbs.com.tw/code/tvbsnews/poll/200001/0102.asp TVBS民調中心
    ①彭付芝编著:《台湾政治与经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55页。
    
    
    ①茅家琦,徐梁伯等:《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30页。
    ②茅家琦,徐梁伯等:《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31页。
    ①茅家琦,徐梁伯等:《中国国民党史》(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32页。
    
    ①台湾《联合报》,1996年3月12日。
    ②彭付芝编著:《台湾政治与经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57页。
    ①台湾(中央日报》,1994年7月30日。
    ①彭付芝编著.《台湾政治与经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58页。
    
    ①金铎张连月主编:《中国政党:退踞台湾时期的中国国民党》,华文出版社,第126页。
    ②张兴定、陈岳军等:《国民党在大陆和台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5页。
    ①甘观仕等[著]:《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四十八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年,第238页
    ①王建民,赵会可,陈险峰著:《泛蓝台湾政坛(上册)》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108页。
    
    ①严安林《台湾选举纵横谈》,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②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90页。
    ③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291页。
    ①王建民,赵会可,陈险峰著:《泛蓝台湾政坛(上册)》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103页。
    ①(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一版,第294页。
    
    ①史为民著:《解读台湾选举》,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47页。
    ②史为民著:《解读台湾选举》,九州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48页。
    ①张文生:《台湾泛蓝阵营的政党合作分析》,《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3期
    
    
    ①泛绿阵营基本实力http://www.southcn.com/news/hktwma/zhuanti/2004xuanju/pagefile/lldz/200402200572.htm
    ②泛绿阵营基本实力http://www.southcn.com/news/hktwma/zhuanti/2004xuanju/pagefile/lldz/200402200572.htm
     ①罗清,黄跃荣:《2008年台湾“大选”结果探析》,现代台湾研究,2008年第2期。
     ①王长江:《世界政党比较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59页。
    ①以中道声音维系社会公与义—新世纪人文再造研讨会专题〔N〕,中国时报,2004,6(28)[ A] 10.
    ②胡安·林兹、阿尔弗雷德·斯特潘.走向巩固的民主制IAI.见:[日l猪口孝、I英]爱德华·纽曼等编,译:《变动中的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③陈癸:《.论台湾—为台湾把脉》,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0一31页。
    ①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08-01-10/209294.shtml
    ①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l]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2][意]G.萨托利著,王明进译.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吴文程.政党与选举概论(台) [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5]吴文程.台湾的民主转型从威权的党国体系到竞争性的政党体系[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6.
    [6]曾济群.中华民国宪政法制与党政关系[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
    [7]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8]玛利亚·乔纳蒂著,李陈华许敏兰译.《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9][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东方出版社,1998.
    [10]刘军宁.民主与民主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11]陈明通.派系政治与台湾政治变迁[M].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
    [12]施政锋.台湾政治构建[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1.
    [13]茅家琦徐梁伯等著.中国国民党史(下)[M].福州:鹭江出版社,2005.
    [14]林耀淞.李登辉与国民党分裂[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4.
    [15]刘文岛.政党政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3.
    [16]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7]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之谜[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18]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9]王建民赵会可陈险峰著.泛蓝台湾政坛(上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0]柏福临.中国当代史[M].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
    [21]蔡子民.台湾史志[M].台海出版社,1997.
    [22]孙淑.台湾政治制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3]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M] .商务印书馆,2003.
    [24]甘观仕等.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四十八年[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25]黄嘉树程瑞.台湾选举研究[M].九州出版社,2002.
    [26]彭付芝编著.台湾政治与经济[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4.
    [27]金铎张连月主编.中国政党:退踞台湾时期的中国国民党[M].华文出版社, 2002.
    [28]张兴定、陈岳军等.国民党在大陆和台湾[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
    [29]赵勇.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倾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0]张星久、吴怀连.台湾政治风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31]朱天顺.当代台湾政治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32]茅家琦.80年代的台湾[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3]宋春、于文藻.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4]陈峰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M].北大出版社,1999.
    [35]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M].九州图书出版社,1996.
    [36]高文阁.台湾与大陆风云四十年[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7]李松林、陈太先.蒋经国大传[M].团结出版社,2002.
    [38]陈鉴波.中华民国春秋[M].(台)三民书局印行,1981.
    [39]漆高儒.蒋经国的一生[M].(台)传记文学出版社,1991.
    [40]江南.蒋经国传[M].(台)美国论坛社,1981.
    [41]陈芳明.台湾内部民主的观察[M].(台)自立晚报社,1990.
    [42]澄社.台湾民主自由的曲折历程[M].(台)自立晚报社,1987.
    [43]彭怀恩.中华民国政治体系的分析[M] .(台)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7.
    [44]郑牧心.台湾议会政治四十年[M].(台)自立晚报社,1987.
    [45]中华民国社会发展史[M].(台)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
    [46]中国国民党与中国丛书[M].(台)正中书局,1984.
    [47]李筱峰.台湾民主运动四十年[M].(台)自立晚报社,1988.
    [48]李敖.将经国研究[M].(台)李敖出版社,1988.
    [49]宋玺.中国民党政纲政策的演进[M].(台)正中书局,1976.
    [50]张玉法.中国现代政治史论[M].(台)中华书局,1988
    [51]国父全集[M].(台)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订,1981.
    [52]葛永光.中国人的民主道路[M].(台)正中书局,1992.
    [53]蒋经国.危急存亡之秋[M].(台)正中书局,1988.
    [54]先总统蒋公与中国现代化[M]. (台)中央文物供应社,1985.
    [55]郑剑.孤岛残梦—国民党在台湾的日子里[M].群众出版社,1997.
    [56]苗建寅.中国国民党史[M].西安交大出版社,1990.
    [57]陈癸.论台湾—为台湾把脉[M].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2.
    [58]李敖.李敖回忆录[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
    [59]吕元礼.政治文化:转型与整合[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60]李云汉.中国国民党研究与评论[M].近代中国出版社,1992.
    [61]朱天顺.当代台湾政治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62]郭传玺.中国国民党台湾四十年史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
    [63]林水吉.宪政改革与民主化:宁静革命的历史见证[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64]李焕.透视政党政治[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65]彭怀恩.中华民国政治体系的分析[M].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7.
    [66]彭怀恩.台湾政治变迁四十年[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0.
    [67]姜南扬.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68]刘国深.当代台湾政治分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69]郭相枝.转型期的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M].实事出版社,1991.
    [70]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M].第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
    [71]严安林.台湾选举纵横谈[M].台海出版社,1998年版
    [72]高民政.台湾政治纵览[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73]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74]陈阳德.台湾当前三大政治问题[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1992.
    [75]张茂桂.社会运动与政治转化[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
    [76]徐正光,宋文里.台湾新兴社会运动[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77]李文.东亚:宪政与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8]罗金义,王章伟编.奇迹背后:解构东亚现代化[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79]吴文程.政治发展与民主转型[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80]张小劲,景跃进.比较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1]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82]黄嘉树.国民党在台湾1945-1988[M].大秦出版社, 1994.01.
    [83]黄嘉树,程瑞.台湾风云03台湾政治与选举文化[M].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1.11.
    [84]黄嘉树.两岸风云冷眼观[M].中国言实出版社, 1997
    [85]陈春生.台湾宪政与民主发展[M].台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版。
    [86]陈芳明.台湾内部民主的观察[M].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990年版
    [87]范丽青.台湾变局:民进党与国民党的政权争战北[M].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88]彭怀恩.认识台湾——台湾政治变迁五十年[M].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89]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90]施正锋.台湾人的民族认同[M].台北:前卫出版社2000年版。
    [91]游盈隆.民主巩固或崩溃——台湾二十一世纪的挑战[M].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92]石之瑜.当代台湾的中国意识——对集体认同的反思[M].台北:正中书局1993.
    [93]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93] [日]若林正丈著,洪金珠等译.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M].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
    [1]孙云主编.台湾研究25年精粹政治篇九州出版社, 2005.
    [2]姚一平.台湾中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A].台湾研究文集[C].时事出版社,1988.
    [3]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编.台湾政党政治发展的回顾与前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朱云汉.从党国体制到支配性一党体制:国民党与台湾的民主转型[A].陈明通、郑永年主编.两岸基层选举与政治社会变迁-哈佛大学东西方学者的对话[C].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
    [5]陈从新,邓允光.台湾第五届立委选举及其影响分析[A].夏萱主编.台湾研究论集[C] .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3.
    [6]姜殿铭主编.转型期的台湾[C].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7]张星久,吴怀连主编.台湾政治风云[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8]荆尧,常燕生,辛旗编.九十年代台湾政治[C].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
    [9]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文集[C].实事出版社,1988.
    [9]胡安·林兹、阿尔弗雷德·斯特潘.走向巩固的民主制[A].[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等编译.变动中的民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0]姜殿铭主编.台湾1993.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4
    [11]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C].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
    [12]范希周主编.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C].北京:九洲出版社,2004.
    [13]全国台湾研究会编.台湾问题实录(上、下) [C].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
    [14]殷海光基金会主编.民主、转型?台湾现象[C].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15]沈卫平主编.“台独”剖析[C].北京:华艺出版社1996.
    [1]杨立宪.台湾“法统”问题研究[J].台湾研究,1993(1).
    [2]董玉洪.“宪政改革”后台湾政局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台湾研究,1993(4).
    [3]吴能远.试论九十年代台湾的政治发展[J].台湾研究,1993(4).
    [3]戴文彬,曹慧.蒋氏父子处理省籍矛盾政策之浅析[J].台湾研究,1993(1).
    [4]姚一平.台湾中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J].台湾研究集刊,1986(4).
    [5]黄文放.“后蒋经国时代”台湾统治体制改革的趋势[J].台湾研究集刊,1988(1).
    [6]范希周.国民党的政治改革及对其大陆政策的影响[J].台湾研究集刊,1988(2).
    [7]陈动.评台湾当局“修宪”[J].台湾研究集刊,1991(4).
    [8]刘国深.1986年以来的台湾政治变迁:阶段、现状与趋势[J].台湾研究集刊,1993(3).
    [9]孙代尧.台湾威权政体的转型:策略互动、成本计算与理性选择[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5).
    [10]林震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2001(2).
    [11]蒋为清.台湾政治转型与民族国家认同的演变〔J〕.亚太论坛1997 (3).
    [12]张鑫.浅析台湾“立委”选举制度改革及其政治效应:从复数选区一票制到单一选区两票制〔J〕台湾法研究2008 (2).
    [13]陈孔立.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J〕.台湾研究集刊2002(2).
    [14]李道湘.台湾两党政治的形成及政策走向〔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 (1).
    [15]方荔红董玉洪.台湾“大选”结果影响分析〔J〕.现代台湾研究2008 (2).
    [16]翁之光.民进党败选之后的路线斗争〔J〕.现代台湾研究2008 (2).
    [17]李强.“二届”立委选举评析〔J〕.台湾研究集刊,1992( 2) .
    [18]张文生.台湾泛蓝阵营的政党合作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002 (3) .
    [19]李道湘.2008年“大选”之后的台湾政局发展动向〔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
    [20]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J〕.中国现代史2006(3) .
    [21]冷波.“大选”——国民党的两次大分裂〔J〕.世界知识2007(1) .
    [22]吴春来,段辉.台湾地区政治转型的研究途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 (6) .
    [23]陈建仲.政党转型、两岸转机、台湾向前行一场三赢的历史性选举〔J〕.海峡评论2008(208) .
    [24]林国炯.从台湾2008年大选结果论两岸关系前景〔J〕.海峡评论2008(208) .
    [25]王甫昌.族群意识、民族主义与政党支持〔J〕.台湾社会学研究2005(2).
    [26].洪明、李厚刚.略论国民党在台湾的民族精神教育〔J〕台湾研究文化教育2002(3) .
    [27]褚静涛,台湾光复初期台籍精英的参政诉求〔J」.江海学刊2002
    [28]钮汉章、李锦春.台湾地区民主政治的劣质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l) .
    [29]石亚洲、金炳镐.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中华民族政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3(3) .
    [30]李世安.1945年至1954年间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
    [31]纪欣.从立委选举的冷选情谈民意转向〔J〕.海峡评论,2004(168) .
    [32]谢晓鹏.蒋介石与孙中山训政思想之比较[J〕.史学月刊,1994(2) .
    [33]章念驰.迷失中的两岸关系〔J〕.中国评论,2004(3).
    [34]郭中军.选票至上:台湾民主政治的乱源[J].中评论,2005(5).
    [35]李路曲.发展中国家政党和政党体制在民主巩固中的作用[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4).
    [36]张雷.2004年台湾“总统”大选后的政党政治走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4(6).
    [37]徐锋.台湾政党政治的瓶颈及其原因[J].现代台湾研究,2008(4).
    [38]罗清,黄跃荣.2008年台湾“大选”结果探析[J].现代台湾研究,2008(2).
    [39]王公龙欧阳程奕.台湾“立委”选举结果解析[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0]董玉洪.台湾“立委”选举结果的影响[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1]李伯顺.台湾“立委”选举之观察[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2]翁之光.台湾“立委”选举对台湾政局的影响[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3]汪洋.2007年台湾政治形势回顾[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4]陈星.简论民进党上台后党政关系发展与党内生态变迁[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5]李鉴.族群矛盾[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6]陈榕三.“本土化”中的蓝绿选战[J].现代台湾研究,2008(1).
    [47]叶世明.台湾基层选举的一种社会学阐释[J].现代台湾研究,2007(05) .
    [48]范晓军,林晓光.台湾政治台湾政党政治运行中的“修宪冲动”与观察路径[J].现代台湾研究,2007(03).
    [49]赵旭东.浅析台湾政治中的族群问题[J].现代台湾研究,2007 (02) .
    [1]郭中军台湾民主转型中的民粹主义[D] .[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6.
    [2]曹芳.论九十年代台湾政党政治[D]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1.
    [3]杨永生.台湾政治转型原因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4.
    [4]白小军.台湾政党政治及其对两岸关系走向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0.
    [5]张玲.蒋经国的苏联经历及对台施政的影响[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1.
    [6]张毓麟.解禁后的台湾大众传媒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
    [7]左成慈.台湾报禁解除后余纪忠办报思想与实践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01.
    [8]白小军.台湾政党政治及其对两岸关系走向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0.
    瞿海源:《中产阶级兴起及意义的认定》,台湾《中国时报》,1985年10月25日,15版
    李文忠:《民进党再起之路:深绿路线的反省与转型》,台湾中央社,2008年4月5日。
    《民进党世代交代提早来临》,《联合晚报》2008年4月20日
    台湾《中国时报》,1992年12月20日.
    台湾(中央日报》,1994年7月30日
    台湾《联合报》,1996年3月12日
    台湾《中央日报》,1997年7月19日
    台湾《联合报》,1997年11月30日
    台湾《中央日报》2000年6月18日
    台湾《中央日报》2001/3/24
    《刘兆玄在国民党十五全临会改造工作报告>》台湾《中央日报》2000年6月18日
    台湾中央社2001年7月29日报道
    《彻底检讨改革是民进党唯一的出路》中国时报2008年3月25日
    台湾《中央日报》2002年
    台湾《中央日报》2003年
    台湾《中央日报》2004年
    台湾《中央日报》2005年
    台湾《中央日报》2006年
    台湾《中央日报》2007年
    台湾《中央日报》2008年
    台湾《中央日报》2009年
    台湾《中华时报》,2007、2008、2009年
    台湾《中华日报》,2007、2008、2009年
    台湾《联合报》,2007、2008、2009年
    [1]朱云汉.国民党和台湾民主转型[EB/OL].http://www.china-week.com/html/1702.htm
    [2]朱云汉.台湾民主转型期经济政策制定的效率与公平性问题[EB/OL].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610/11089.html
    [3]朱云汉.对民主与市场的反思一个政治学者在二十一世纪开端的沉痛思考[EB/OL].http://www.wyzxsx.com/xuezhe/zhuyunh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
    [4]朱云汉.台湾民主发展的困境与挑战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702/15537.html
    [5]朱云汉:挣扎中的台湾民主[EB/O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1670中国选举与治理网日期:2007-6-28
    [6]朱云汉.台湾地区政治转型过程与模式之研究[EB/OL].
    [7]张茂桂.台湾的政治转型与政治的“族群化”过程[EB/OL].bbs.nsysu.edu.tw,1995年5月2日
    [8]郝望.国民党的转变:台湾政党政治之发展经验[EB/OL].http://www.tecn.cn
    [9]陈茂雄.民进党两种路线都挫败[EB/OL]中国选举与治理网2008年03月23日01:57华夏经纬网
    http://tw.people.com.cn/GB/26741/80730/80735/6736899.html
    http://tw.people.com.cn/GB/26741/80730/6736926.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0%E5%B9%B4%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8%BD%E7%B5%B1%E9%81%B8%E8%88%89&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0%E5%B9%B4%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8%BD%E7%B5%B1%E9%81%B8%E8%88%89&variant=zh-cn
    http://www.tvbs.com.tw/code/tvbsnews/poll/199908/2kelec1.asp TVBS民調中心
    http://www.tvbs.com.tw/code/tvbsnews/poll/200001/0102.asp TVBS民調中心
    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dnsz/2008-01-10/209313.shtml 2004-02-17 08:38:26中国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中国新闻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1%E5%B9%B4%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AB%8B%E6%B3%95%E5%A7%94%E5%93%A1%E9%81%B8%E8%88%89&variant=zh-cn 2004-02-17 08:39:50中国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1日21:33中国新闻网2004-02-17 08:39:50中国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2004%E5%B9%B4%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7%B8%BD%E7%B5%B1%E9%81%B8%E8%88%89&variant=zh-cn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E5%8F%B0%E7%81%A3%E9%81%B8%E8%88%89&variant=zh-cn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21:05中国新闻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D%97%E7%B6%A0%E5%8C%97%E8%97%8D&variant=zh-cn#.E8.BF.91.E6.9C.9F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ategory:%E5%8F%B0%E7%81%A3%E9%81%B8%E8%88%89&variant=zh-cn 2008年01月14日10:54中国台湾网
    http://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7-05/06/content_6064584.htm 2007年05月06日21:50:53来源:新华网
    http://news.ifeng.com/taiwan/
    2008年03月25日10:33华夏经纬网
    2008年03月27日15:17中国台湾网
    2008年04月09日08:55中国台湾网
    2008年04月09日08:48中新网
    2008年04月06日09:09中国新闻网
    2008年04月09日15:39台海网
    [1]Chun-chien huann,the challenge of new democracy to old civilization-Tai wan in transformation 1896-2005, (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 2005) .
    
    [2]Brece.Dickson and chien-min chao, editors,Assessing the Teng-hui legacy in Taiwan’s politics–democratic conaolidation and external relations, (M.E.Sharpe Armonk, New Y ork, 2002) .
    [3] Linda chao and Ramon H.Myers, The first Chinese demoncracy–politics if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 (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1998) .
    [4]Hsueh hua-yuan , Tai pao-tsun, Chow Mei-Li, Is Taiwan Chinese?–A history of Taiwan nationality ,(Taiwan advocates, 2005).
    [5]Giovanni Sartor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6).
    [6] Yang sun chou and Anderew J.Nathan, Demoncratizing Transition in Taiwan ,( Asina Survery 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