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客家筝”形成略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客家筝”是我国主要传统筝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中叶。促使客家地区的筝乐形成流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论文选择音乐本源、历史、地理、文化、时代背景、代表人物、美学观念等7个方面,以大量材料为依据,详细梳理和考证了它们对“客家筝”形成所起的作用。
     本论文共9节,可归结为4个层次,
     第一层为乐学渊源考,包括论文第一节,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从乐学上分析广东汉乐丝弦乐、大埔戏剧音乐和民间小调与“客家筝”的渊源关系。
     第二层为社会人文动因考,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节,深入剖析了“客家筝”的产生与历史、地理、文化、时代等社会人文诸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层为人物考,包括论文第六、七、八节,重点研究了何育斋、罗九香对“客家筝”形成的主要贡献,梳理了1950年以前大埔筝乐传承脉络。
     第四层为美学思想考,包括论文第九节,本节先分析“客家筝”与其它传统筝派风格之差异,进而探讨导致“客家筝”风格独特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审美追求的与众不同。
Hakkas Zhe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genres of Zheng zither in China, which wa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as a distinctive genre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There are many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Hakkas Zheng.This article selects 7 aspects:the origin in music,history,geography,culture,time background,key mover, and aesthetics,to state clearly and explore systematically the influence of them on founding Hakkas Zheng,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materials.
     This thesis is made up of nine sections,all of which can be summed up as four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about the origin of Hakkas Zheng in music(please refer to the first section).The relation was analyzed between Hakkas Zheng and the Sixian music(a kind of music performed on the silk string instrument)in Guangdong Hanyue(one of the musical varie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local opera music and popular tune in Dapu county.
     In the level two(please refer to section two to five),the inseparabl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Hakkas Zheng and four social elements:history,geography, culture,and times,were analyzed in depth.
     There are three sections in the following level(please refer to section six to eight).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He Yuzhai and Luo Jiuxiang,who were the key players in pushing Hakkas Zheng music to be a genre were researched,and also the net of the succession of teachings from many Zheng's masters to their disciples in Dapu county before 1950 was stated.
     As for the last level,it just includes the section nine.In this section,the differences of styles between Hakkas Zheng and the other main traditional Zheng genres in China were discussed firstly,furthermore,an argument was elicited that the special seeking on aesthetics for the zitherists of Hakkas Zhe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to lead it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s.
引文
[1]据部分学者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百代公司录制的古筝唱片上“南派”、“北派”标记是目前所见最早筝分南北之史料。分别参见符丽琴.论中日两国筝流派的差异及其文化变迁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6:9//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12.
    [2]曹正.序[M]//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1.
    [3]综合参考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胡希张,莫日芬,董励,等.客家风华[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1]陈潇儿.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5.
    [2]根据2007年2月27日上午在何育斋故居采访录像,罗育明所言。
    [3]根据2008年3月1日上午采访何育斋女婿何泮伦录像。
    [4]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78.
    [5]章回.何育斋与饶托生的故事[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3-24.
    [6]何松.传承古韵 乐与人和:祖父何育斋与客家筝派[C]//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振兴广东汉乐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183.
    [1]罗岭,罗洁中.传承广东客家汉乐的重要摇篮:为枫朗日新学校百年华诞而作[M]//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34-35.
    [2]根据饶待珍.饶竞雄传略[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168//饶少枢,饶晋文.饶淑枢小传[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98//何萍.汉乐轶闻二则[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41//2008年1月31日采访饶宁新笔记整理。
    [3]根据2007年2月28日上午采访90岁老人蓝昌棣先生录像。
    [4]周延甲.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上的罗九香先生:纪念罗先生诞辰100周年[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30.
    [1]因《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学参考曲目》所列19首选修客家筝曲曲目名未知,故未能确切。
    [2]《星洲客属总会国乐部五周年纪念特刊》“国乐调谱”中《金钱落》《小洋舟》《铁断桥》分别与客家筝曲《落地金钱》《小扬州》《跌断桥》为异名同曲。
    [3]根据章回整理.何育斋与饶托生的故事[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3-25.推测:何育斋与饶托生初次谋面当在20世纪20年代。在何育斋告别前,饶托生说:“听说你有《中州古调》等曲谱,我一并要来学习呢!”可见何育斋收集《中州古调》已众所周知。另何育斋1930年春在广州办音乐社,1932年春又去了上海,至1935年秋方回,其间纵偶返乡,步行五六十里与人和弦索,并一住近月似不大可能;1935年后,其疾病缠身,此举更无可能。故推断何育斋与饶托生的故事发生在20年代。
    [4]丘煌.“广东汉乐”不是源于潮州汉剧中的器乐曲牌而是源于“中州古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1):61.
    [1]乐剧月刊(缩微版)[J],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
    [2]半聋(钱热储).论音乐社的组织[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4):1.
    [3]根据何松整理的《何育斋筝谱遗稿》,《中州古调》22首,《汉皋旧谱》目录为38首,实际曲谱为39首(《叹堕落》一曲未收入目录。另《水龙吟》和《吊金莲》两曲各有两谱,只记其一),合计61首。
    [4]表1中,笔者通过比对有谱本的乐曲,把旋律、结构相同或相差极微者视为同一曲目(异名同曲已在表中标出)。另,“钱热储清乐调谱”中除序号1至18的18首大调外,其余31首曲目仅在其文论中提及,缺乏乐谱,但由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目前在大埔有较流行的同名曲,而这些曲目与和钱热储同时代的何育斋曲谱相一致,故本文权且根据钱热储文论中提及的31首乐曲名称,将与“何育斋曲谱遗稿”或“客家筝曲”中之同名者视为同一乐曲。
    [1]史兆元.汉乐筝曲简介[M]//罗九香,史兆元.汉乐筝曲四十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6.
    [2]林坚.一朝遇良师,三生获教益:纪念罗九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46.
    [3]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1):24-25.
    [4]半聋(钱热储).音乐之流派[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9):1.
    [1]也有人把《将军令》《有缘千里》等非68板乐曲归入“大调”,认为是68板变体,如王卓模.汉乐“六十八”板初探[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17.
    [2]钱热储.乐调之类别[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1.
    [3]李德礼.介绍广东汉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广播讲稿,1985年11月19日至24日20:00时.李德礼提供。
    [4]指20世纪。下同。
    [5]过去,广东汉剧称为“外江戏”,主要是皮黄剧。
    [6]李德礼关于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的言论见木子(即李德礼).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音乐关系谈[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119-121.
    [1](清)大埔百侯《通乡公碑》.乾隆十八年.引自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731.
    [2]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449.
    [3]所列曲牌名参考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513-532.元杂剧现存乐谱一览表//643-693.元《南戏》现存乐谱一览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207-215.
    [4]钱热储.乐调之类别[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1.
    [1]钱热储.乐调之类别[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1.
    [1]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33.
    [2](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100·潮州[M].转引自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
    [3]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96.
    [1]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96.
    [2]蓝海文.大埔县蓝氏族谱:封底[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3]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23-24.
    [4](明)吴思立.大埔县志:卷七[M].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简体版.大埔,广东:大埔县人民政府,2000:118.
    [5](明)章熙.午日过大埔偕吴邑侯游天印山[M]//吴思立.大埔县志.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简体版.大埔,广东:大埔县人民政府,2000:140-141.
    [6](明)饶相.天印山集序[M]//吴思立.大埔县志.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简体版.大埔,广东:大埔县人民政府,2000:173.
    [7]在许多有关客家筝和广东汉乐的文、论中,有说最早的《大埔县志》为明嘉靖九年(公元1534年),实为讹传。最早见于史兆元.汉乐筝曲简介[M]//罗九香,史兆元.汉乐筝曲四十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1.至于有人称其中有“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之说,更属子虚乌有。
    [8]李德礼.献身汉乐 德高望重:回忆香伯一生矢志广东汉乐的点滴亲身经历[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48.
    [1]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48.
    [2]参见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76-81.
    [3]参见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82-83.
    [1]选自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49-50.
    [2]陈茂锦.闽筝初探[J].交响.1986(3):27.
    [3]民国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933—1934)公益社《乐剧月刊》刊登的潮州乐谱有“筝谱”、“琵琶谱”、“弦谱”之分。
    [1]参见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句:古筝家罗九香遗作[J].中国音乐,1984(1):21.
    [2]参见公益社社员一览表[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2):25.//林毛根,郑诗敏.汕头公益国乐社[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80.
    [1](明)吴思立.大埔县志:卷七[M].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简体版.大埔,广东:大埔县人民政府,2000:117.
    [2]温廷敬.大埔县志:卷十五[M].1943(民国三十二年):16.
    [3](清)张介祺.潮州府志序[M]//潮州府志.1762(清乾隆二十七年):1-5.③以上四次事件详见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新加坡:新加坡客属总会,1938(民国二十七年)改订版:3-9(及附注).
    [1]其中“潮乐母谱”选自陈天国,苏妙筝.潮州古谱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133.“潮州筝”选自陈安华.中国岭南筝谱[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0:20.“汉乐母谱”选自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十)[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42.“客家筝”选自罗九香,史兆元.汉乐筝曲四十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22.
    [1]以上四次事件详见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新加坡;新加坡客属总会,1938(民国二十七年)改订版:3-9(及附注).
    [1](清)张介祺.潮州府志序[M]//潮州府志.1762(清乾隆二十七年):3-4.“潮郡负山面海,壤接八闽。自昌黎兴教以来,岭东山川久已爛然有光气,士习民风骎骎日上,无愧海滨邹鲁矣。”
    [2]胡希张,莫日芬,董励,等.客家风华[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530-531.
    [3](明)吴思立.大埔县志:卷七[M].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简体版.大埔,广东:大埔县人民政府,2000:117.氵恋洲、清远为当时大埔所辖的两个都。“都”为明朝县以下建制。有个别文章称大埔最早县志始于明嘉靖9年(1530),且内称“埔之在潮弦诵媲邹鲁”,应为讹误。
    [4]县《教育志》编写办公室.大埔教育与人才[J].梅州文史:第4辑.1990:90,91,101.转引自胡希张,莫日芬,董励,等.客家风华[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532.
    [5]县《教育志》编写办公室.大埔教育与人才[J].梅州文史:第4辑.1990:90,91,101.转引自胡希张,莫日芬,董励,等.客家风华[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532.
    [6]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72.⑥温廷敬.大埔县志:卷十五[M].1943(民国三十二年):17.
    [7]温廷敬.大埔县志:卷十五[M].1943(民国三十二年):17.
    [8]参见罗勇,林晓平,钟俊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1):24-25.
    [2]半聋(钱热储).论音乐社的组织[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4):1.
    [3]参见半聋(钱热储).音乐之流派[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9):1.
    [4]参见居文郁.广东汉乐琴艺概论[M]//居文郁.广东汉乐胡琴古筝曲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93.
    [1]温廷敬.大埔县志:卷十五[M].1943(民国三十二年):16.①参见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546.
    [2]参见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546.
    [3]转引自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543.
    [4]根据2008年2月采访李德礼先生的笔记。
    [1]广东省大埔县文化局广东汉乐研究组.广东汉乐三百首:几点说明[M].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1982:5.
    [2]木子.广东汉乐与广东汉剧音乐关系谈[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121.
    [3]根据2008年1月31日采访饶宁新笔记。
    [4]陈天国.谈罗九香先生对客家音乐的贡献[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40.
    [5]根据2008年2月4日采访罗德栽笔记。
    [6]根据2008年1月31日采访饶宁新笔记。
    [1]数据取自听鹧鸪楼主人(钱热储).乐器常识[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2):1-2:1934(民国二十三年),1(3):1-3:1934(民国二十三年),1(4):3-4.
    [1]参见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9.①参见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7.
    [2]参见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47.
    [3]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240.
    [4]听鹧鸪楼主人(钱热储).国乐绪论[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1):2.
    [5]听鹧鸪楼主人(钱热储).国乐绪论[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1):3.
    [6]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79.
    [1]以上事件详见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13-18.
    [1]何育斋生平除已作注解外,主要参考2007年2月27日在何育斋故乡考察资料//3月1日采访何育斋女儿何碧云录像//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78-83.
    [2]根据蓝新德采访钟赏初录音。
    [3]根据2007年3月1日采访何碧云录像。
    [1]参见赵沨.听广东汉乐[J].人民音乐,1962(9):15.
    [2]参见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79.但《中州古调》目录及《何育斋筝谱遗稿》都未见此乐谱。
    [1]《词曲拾遗》收入了《浔阳夜月》《道情》。另外收入这两本谱集的还有:《普庵咒》《郁轮袍》《将军令》《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塞上曲》《霓裳曲》《汉宫秋月》《青莲乐府》《阳春白雪》等。乐谱来源地包括江苏、浙江、河南、湖南。传谱人有汪昱庭、王巽之、孙裕德、程午嘉、严工上、陈彦衡、裘芑香、旋颂伯、申江霄雿乐团等。《词曲拾遗》《小曲汇存》用工尺谱记谱,加花处以小字体记写,有的曲目配有词,如《道情》。详见何松.关于《词曲拾遗》《小曲汇存》[C]//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振兴广东汉乐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176-177.
    [2]详见曹正.关于客家古筝大师何育斋先生事迹略述[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59.
    [1]关于钱热储生平资料参见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508.
    [1]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546.
    [2]参见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79.
    [3]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546.
    [4]详见天声地语入人家:民国广州电台诞生始末[N].羊城晚报,2005-05-22(《羊城沧桑》专版).
    [5]参见何松.从民间到学府 忆罗九香先生[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42.
    [1]据客家筝家蓝新德回忆,其父蓝介愚曾有一台十三弦筝,后遗失。
    [2]听鹧鸪楼主人(钱热储).乐器常识[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3):3.“有弹筝搊 筝二种,今所用者皆称搊筝,今世所用或十四弦。”
    [3]参见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79.
    [4]李德礼.传统乐器及其特点[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123.“建国前的筝十六弦。”
    [5]听鹧鸪楼主人(钱热储).乐器常识[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3):3.原文为“通长三英尺或至五英尺”,其中五英尺约为152cm,估计这属于特制品,非常见筝,而且此文发表时间与何育斋改革筝已隔两载,故本论文将其忽略。
    [1]详见饶待珍.饶竞雄传略[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167-168.
    [1]“八法”及减字变奏规律参见何松.我所知道的广东客家《弹筝八法》[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95-96.
    [1]罗九香次子罗洁中回忆,罗九香实际生于1903年农历6月19日,卒于1978年农历五月初三(由去世后两天便是端午节推算),即公元1903年8月11日—1978年6月8日。根据2007年8月9日采访罗洁中录像。
    [2]罗九香家族史及日新学校相关资料参见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1-2.
    [3]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72.
    [4]罗国泰,罗访泉资料参见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73.
    [5]关于罗九香的生平经历各个阶段的时间存在许多版本,本论文主要依据笔者2007年8月8—9日采访罗九香长子罗文忠、次子罗洁忠的录像,并与各版本相印证核对而后确定。以下除特别注明外,均以此为依据。
    [1]参见何松.从民间到学府 忆罗九香先生[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43-44.
    [2]参见何松.从民间到学府 忆罗九香先生[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42.
    [3]此说及何育斋赞言出自罗及时之口,引自罗岭,罗文忠,罗洁中.执著追求勇攀高峰:“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的生平述要[C]//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02.
    [1]郭珊,翟永鸣.汉乐传人罗九香[N].南方日报,2007-06-10(9).
    [1]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六)[J].乐刷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6):17.
    [2]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1):24-25.
    [3]参见钱热储.乐调之类别[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1.
    [4]目前在有关客家筝、广东汉乐的各类书籍或音像制品中,包括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文,对此有多种称呼,有称为“软线”、“硬线”,有称为“软弦”、“硬弦”,也有称为“软套”、“硬套”,但在大埔民间向来只有“软线”、“硬线”的称谓。笔者认为应该遵从民间的习惯。尽管“软线”、“硬线”的称谓由何而来,因何而起,其中有何含义等问题目前还无法考证,但尽量保持传统的原貌相信会更有助于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语言特点、思维方式等各种文化现象,也不致将来不明就里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称呼望文生义推断出新的讹误来。
    [1]陈安华.关于“出水莲”乐谱及其他:在中国古筝艺术第三次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4):7.
    [1]参考陈潇儿.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18、26.
    [2]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七[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7):23-24.
    [3]参见陈安华.承秦筝正统传太古遗音[C]//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463-469.
    [1]参见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句:古筝家罗九香遗作[J].中国音乐,1984(1):21.
    [2]李德礼.第一位在高等学府传授汉乐筝艺的人——罗九香[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36.此文所涉时间有误。文中说“潮梅音乐社”办于20世纪初,开展乐事活动7年。由李德礼另一文(《本世纪汉乐在大埔的活动梗概》,《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第20页。)可推其所指“20世纪初”即1921—1927年。前面已考证,“潮梅音乐社”应在30年代左右活动,而且,杨新伦1928年才回广州,容心言在解放战争期间才去的香港。尽管有这些错误,但并不足以否认这一时期罗九香与他们有交往。
    [3]罗文忠,罗洁中.追求音乐 矢志不移 坎坷一生 无怨无悔:缅怀父亲罗九香[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57.
    [4]根据2007年8月8日采访罗洁中录像。
    [5]2007年8月9日采访罗文忠结束后,其女罗惠文驱车送笔者往车站。罗九香与杨新伦交往的情况根据罗惠文路上口述追记。
    [6]参见罗岭,罗文忠,罗洁中.执著追求勇攀高峰:“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的生平述要[C]//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02.
    [1]根据2008年2月4日采访罗德栽笔记。
    [2]李德礼.汉乐筝曲谈[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308.
    [3]根据2008年2月4日采访罗德栽笔记。
    [4]李德礼.汉乐筝曲谈[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308.
    [5]参见李萌.广东客家粤乐筝曲集:饶宁新先生古筝演奏艺术及乐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6]“单点头”、“乱插花”在刊行谱本中为单曲,在教材中并作一曲联奏,故教材中为20首。
    [7]参见周延甲.古筝教材编选座谈会上的罗九香先生:纪念罗先生诞辰100周年[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4]:30.
    [1]钱热储.乐调之类别[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1.
    [2]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句:古筝家罗九香遗作[J].中国音乐,1984(1):21.
    [3]钱热储.乐调之类别[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1.
    [4]参见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七[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7):23-24.
    [1]史兆元.汉乐筝曲简介[M]//罗九香,史兆元.汉乐筝曲四十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6.
    [2]根据2007年8月9日罗惠文驱车送笔者去车站途中口述追记。
    [3]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六)[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6):17.
    [1]主要参考罗洁中.客家筝派师承脉络:略述罗九香先生与他的子弟、弟子和学生[C]//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260.略有增删。
    [2]张高徊.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会员名录[G].[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98:88.“蔡文芳(1941年—):女,大埔县百侯镇侯南管理区人……自幼喜爱汉剧、汉乐,少年时曾在古筝演奏家罗九香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古筝……主要擅长扬琴、秦琴演奏……。”
    [1]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句:古筝家罗九香遗作[J].中国音乐,1984(1):21.
    [2]根据2008年11月23日采访蓝新德笔记。蓝新德称罗展才为龙岗村人乃其父蓝介愚亲口所言。
    [3]罗岭,罗洁中,罗伟雄.大埔广东汉乐与一代宗师罗九香:为“大埔广东汉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暨罗九香等代表大埔广东汉乐进京演奏50周年而作[M]//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126.关于罗仙俦去世原因,不少资料称是“东征时殉难”,但日新校史则说他“因节饷裁员。筹措军费,而破除迷信,得罪某些劣绅受排挤,又因得知家中母亲病重,请求自动解职归乡侍母……母逝。打算复出时,突染急病身亡。”详见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72.
    [4]转引自李栩薇.广东汉乐十九世纪末以来的主要玩筝者[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98.
    [5]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句:古筝家罗九香遗作[J].中国音乐,1984(1):21.
    [6]根据2007年2月27日采访录像,大埔乐师罗育明所言。
    [1]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句:古筝家罗九香遗作[J].中国音乐,1984(1):21.
    [2]饶乃谷.汉乐交谊地——思无邪斋[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220.
    [3]参见饶少枢,饶晋文.饶淑枢小传[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 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98.
    [1]参见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79-83.
    [2]根据2007年3月1日采访何碧云夫妇录像。
    [3]参见何泮伦.何育斋与汉乐[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47.
    [4]参考罗洁中.客家筝派师承脉络:略述罗九香先生与他的子弟、弟子和学生[C]//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261.
    [5]据2008年1月31日采访饶宁新笔记。
    [6]参考罗洁中.客家筝派师承脉络:略述罗九香先生与他的子弟、弟子和学生[C]//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261.
    [1]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86.
    [2]参考罗驰云.怀念罗九香先生[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63.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844-845.
    [2](宋)朱长文.琴史:卷四·赵耶利[G]//琴史(外十种):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5.
    [1]曹安和,简其华.弦索十三套:第一集(正谱本)[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11.
    [1]选自阎俐.古筝教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384.
    [2]选自郭雪君.青少年学古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84.
    [3]选自陈安华.中国岭南筝谱[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0:37、41.
    [1]选自陈安华.中国岭南筝谱[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0:79.
    [2]选自陈安华.中国岭南筝谱[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0:67.
    [1]饶待珍.饶竞雄传略[G]//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167.
    [2]根据蓝介愚墓“碑志”及其长子蓝新德口述资料整理。
    [3](明)吴思立.大埔县志:卷七[M].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简体版.大埔,广东:大埔县人民政府,2000: 131.
    [1]何松.山溪水长流:忆祖父何育斋与客家音乐[M]//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80.
    [2]前文已提到约在1957年,罗九香让罗洁中学古琴,而据2007年8月9日采访罗洁中录像,他说自己离开枫朗是在1956年12月。
    [1]参见罗岭,罗文忠,罗洁中.执著追求勇攀高峰:“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的生平述要[C]//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103.
    [1]详见史兆元.汉乐筝曲简介[M]//罗九香,史兆元.汉乐筝曲四十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6.
    [1]半聋(钱热储).乐谱不厌干回读[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8):20.
    [2]参考罗德栽.人格的魅力 思想的闪光——回忆九香叔:纪念罗先生诞辰100周年[C]//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38.
    [3]参见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580-581.
    [4]陈寅恪.审查报告三[M]//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附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89.
    [1](清)张介祺.潮州府志序[M]//潮州府志.1762(清乾隆二十七年):1-5.
    [2]蓝光海,吴保带,蓝永龄.星洲客属总会国乐部五周年纪念特刊[M].新加坡:星洲客属总会国乐部,1934(民国二十三年).
    [3]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新加坡;新加坡客属总会,1938(民国二十七年)改订版.
    [4]温廷敬.大埔县志[M].1943(民国三十二年).
    [5]曹安和,简其华.弦索十三套:第一集(正谱本)[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5.
    [6]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7]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8]广东省大埔县文化局广东汉乐研究组.广东汉乐三百首[M].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1982.
    [9](明)徐上瀛.谿山琴况[M]//琴曲集成: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310-325.
    [10]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11]史兆元.汉乐筝曲简介[M]//罗九香,史兆元.汉乐筝曲四十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1-12.
    [12]罗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13]陈安华.中国岭南筝谱[M].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1990.
    [1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宋)朱长文.琴史:卷四·赵耶利[G]//琴史(外十种):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5.
    [16]大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埔县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17]阎俐.古筝教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18]曹正.序[M]//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1-2.
    [19]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0]陈安华.承秦筝正统 传太古遗音[C]//向延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463-469.
    [21]郭雪君.青少年学古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22]居文郁.广东汉乐琴艺概论[M]//居文郁.广东汉乐胡琴古筝曲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92-207.
    [2]李德礼,张高徊.广东汉乐新三百首[M].大埔,广东:大埔县文联,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1995.
    [2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5]胡希张,莫日芬,董励,等.客家风华[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6]张高徊.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会员名录[G].[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98.
    [27](明)吴思立.大埔县志[M].大埔县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简体版.大埔,广东:大埔县人民政府,200.
    [28]谢重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9]陈天国,苏妙筝.潮州古谱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30]何松.何育斋筝谱遗稿.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2002:95-97.
    [31]蓝海文.大埔县蓝氏族谱[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32]李萌.广东客家粤乐筝曲集:饶宁新先生古筝演奏艺术及乐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3]罗英祥.飘洋过海的客家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4]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 香飘九州:中国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出版地不详];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
    [35]大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大埔县广东汉乐研究会.汉乐研究:1—15期合订本.大埔,广东:[出版者不详],[2004].
    [36]王夏婕.我国东南三个传统筝派之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37]符丽琴.论中日两国筝流派的差异及其文化变迁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6.
    [38]广东省地图出版社.简明广东省地图册[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
    [39]罗勇,林晓平,钟俊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0]日新百年校史编写组.百岁日新:枫朗镇中心小学(日新学校)百年校史.[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6].
    [41]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振兴广东汉乐文集.香港:银河出版社,2007.
    [42]陈潇儿.罗九香客家筝艺术风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43]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44]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5]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46]罗伟雄.“客家筝派”本源论萃.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期刊论文(按出版时间先后排序)
    [1]听鹧鸪楼主人(钱热储).国乐绪论[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1):1-3.
    [2]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1):24-25.
    [3]公益社社员一览表[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2):25.
    [4]听鹧鸪楼主人(钱热储).乐器常识[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3(民国二十二年),1(2):1-2;1934(民国二十三年),1(3):1-3;1934(民国二十三年),1(4):3-4.
    [5]半聋(钱热储).论音乐社的组织[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4):1.
    [6]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六)[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6):17-18.
    [7]钱热储,饶淑枢.清乐调谱选录七[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7):23-24.
    [8]半聋(钱热储).音乐之流派[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9):1.
    [9]钱热储.乐调之类别[J].乐剧月刊(缩微版),1934(民国二十三年),1(10/11/12):1.
    [10]赵沨.听广东汉乐[J].人民音乐,1962(9):15.
    [11]蓝介愚.琴况廿四则警句:古筝家罗九香遗作[J].中国音乐,1984(1):21-22.
    [12]陈茂锦.闽筝初探[J].交响.1986(3):24-33.
    [13]陈安华.关于“出水莲”乐谱及其他:在中国古筝艺术第三次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4):6-7.
    [14]丘煌.“广东汉乐”不是源于潮州汉剧中的器乐曲牌而是源于“中州古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1):58-61.
    [15]天声地语入人家:民国广州电台诞生始末[N].羊城晚报,2005-05-22(《羊城 沧桑》专版).
    [16]郭珊,翟永鸣.汉乐传人罗九香[N].南方日报,2007-06-1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