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根源、变迁及走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逐步嵌入到了全球经济体系之中。为适应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要求,石油化工等关系国家财政及国计民生的产业,逐步开始了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的变迁。这种发展与变迁,带来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垄断”作为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中国社会层面更多地折射出利益与价值冲突等社会问题。
     研究石化产业“垄断”现象的根源、变迁与走向,不能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审视,也不能用一些停留在表面的经济学数据去分析。从世界范围看,作为能源利用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石油化工行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从行业的初始阶段就具备了“垄断”的各种特征。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石化行业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几乎同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的特殊过程,其“垄断”现象对外表现为,市场支配力、价格控制力以及环境冲突、利益分配等。
     以企地关系为例可以看出,国有石化产业变迁的历程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单元的组织变迁,更重要的是这一变迁映射出的社会利益分配的冲突。这一变迁经历了从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到整合、和谐,再到新的矛盾与冲突产生这样一个明晰的轨迹。
     究其根源,其一,经济发展未能巩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发展的成果未能广泛惠及社会大众,未能有效地支撑社会发展;其二,由于社会制度、经济政策、文化、人力资源以及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国有石化行业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依附关系逐渐演变为复杂的冲突与矛盾。
     总之,国有石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稳固的社会基础,未来国有石化产业变迁,仍将继续沿着这一轨迹。社会利益分配、产业规模扩张、监管的深入以及绿色环保低碳战略的实施,代表着的不仅是石化产业的发展走向,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对近年来发展的反思与理性回归,即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与社会转型必须实现同步,必须注重利益分配的和谐,注重价值观的统一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adopted,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gradually merged into the global economy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arketization reform in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marke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such industries a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rucial to the national financ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ve begun to undergo a series of changes in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s and strategies, which have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more complicated social problems, including "Monopoly". As an economical phenomenon,"Monopoly" reflects many social problems in China at the social level, such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interests and values.
     Researches on the root causes, changes and trend of the "Monopoly"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an neither be merely based on economics nor some superficial economics data for analysis. From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energy utilization field, exhibits all kinds of "Monopoly" features since the initial stage due to its particularity. From domestic perspective, the state-owne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ed almost in parallel with the process of China's economic marketization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experiencing a special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growing out of nothing, by changing from being decentralized to centralized and from being disordered to ordered. The "Monopoly" externally manifests market power, price control power, environmental conflict, benefit distribution, etc.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exampl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nterprise and the local that the changing course of the state-owne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more than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a social unit. What's more, the changing course reflects the conflicts of distribution of social benefits. The changing course sketches the clear contours of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benefit-related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integration and harmoniousness, and generation of new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Root causes are as follows:first, economic development fail to consolidate fairness and justice social environment, fruit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il to benefit the public far and wide and to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econd, the resource-based relations of dependence between the state-owne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the society gradually evolve into the complicated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as affected by several factors such as the social system, economic policy, cultural and HR resources as well a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brief,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owne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relies on a stabl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 solid social foundation. The state-owned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ill continue to follow such track when it comes to chang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benefits, industry scale expansion, deepening of super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een environment friendly and low-carbon strategy not only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but also reflect the introspection and rational retur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against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at is, economic development must be achieved in parallel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so does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Attention must be paid to the harmoniousness of benefits distribution and unification of values.
引文
①宋则,《中国垄断现象的特殊性及特殊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市场变异(Market variability)所谓市场变异,是指市场体系在尚未健全、处于发育成长过程中就不断衍生的蜕变和异化。
    ②周长城,《现代经济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拉法耶,《组织社会学》,安延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①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理论原则。
    ②龚维敬,西方经济学关于垄断理论的争议,《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
    ③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
    ①肖兴志,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第4期。
    ②柳学信王文学,博弈论视角下的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06第3期。
    ③王俊豪,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结构重组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实践,《中国工业经济》,2004第1期。
    ④刘戒骄,竞争机制与网络产业的规则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4期。
    ①朱炳祥,2011,地域社会的构成与村庄的延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3期。
    ①达伦多天.《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
    ②转引自[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③帕森斯,《社会体系和行动理论的演进》(1977)
    ④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①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②胡荣,《社会学导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①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①钟涨宝,2011,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第2期。
    ①周长城,《现代经济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访谈提纲、39位被访谈者的基本信息、访谈记录,均附在本文最后。
    ②[英]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③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美国社会学杂志》,1985年。
    ①通过这一系列合并案,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角以新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德士古、道达尔菲纳埃尔夫这“五巨头”超大型石油公司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
    ②张皓洁,2010年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经营业绩分析,《当代石油石化》2011年3期。
    ①熊聪茹,中哈原油管道2011年进口原油千万吨,《中亚信息》2012年z1期。
    ①姚耀富.塑料原料:三座“大山”难抑升势,《中国化工报》2010年1月5日。
    ①来自国家《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①何曼青,跨国公司战略调整九大趋势,《中国石油石化杂志》2007年12月。
    ②汪孝忠,十大炼油企业排名揭晓中国炼油产能“过剩”了,《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11月。
    ①摘自《2012年安庆市政府工作报告》。
    ②道格拉斯C诺斯著,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①蓝庆新,刘爱鹏,2004,行政垄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第2期。
    ①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相对于共产主义阶级的全社会所有制来说,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全社会所有制。这是因为国营企业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还有自己的局部利益,企业经营好坏还同企业的局部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阶段,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才完全成熟为全社会所有制。
    ②秦金华、潘国兵、程东阳,中国国有企业职能组织的缺陷及对策,《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①亚当·斯密.《国富论》,孙善春、李春长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3出版)。
    ②对于市场支配地位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的一种状态,具有该状态的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在相关的产品市场、地域市场和时间市场上,拥有决定产品产量、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企业或者企业集团能够左右市场竞争或者不受市场竞争约束的市场地位”。美国最高法院在1956年的杜邦公司案中,将垄断力定义为“企业控制价格的力量或者排除竞争的力量”。
    ①庇古,《福利经济学》,金镝译,华夏出版社,2007。
    ①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4月。
    ①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第3期。
    ②一次能源(Primary energy)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包括化石燃料(如原煤、石油、天然气等)、核燃料、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前者指能够重复产生的天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这些能源均来自太阳,可以重复产生;后者用一点少一点,主要是各类化石燃料、核燃料。
    ①中国社科院国际能源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2010年5月13日在新华网专家、学者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系列访谈中发表了上述言论。
    ②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0,《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简明读本》,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①历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美国统计学会主席等职。他认为文化是社会的根本要素,是社会遗产的总和,是民族生活的形式,对社会变迁尤其关注。他将统计学作为证明自己假说的证据,强调技术的作用。主要著作有:《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性》(1922)、《社会科学及其相互关系》(与A.A.格尔登维索合著,1927)、《社会学》(与M.F.尼姆科夫合著,1940年)、《文化和社会变迁文集》(O.D.邓肯编,1964)等。
    ②张娜,文化决定变迁——重读奥格本《社会变迁》,社会观察(2007年第1期)。
    ③朱炳祥,“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①孙秋云,2010,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谈费孝通的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2期。
    ①2010年5月17日,在天津举行的亚洲石化科技大会上,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披露。
    ②相关内容来自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0社会责任报告》。
    ①《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简明读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年。
    ①李培林等,1992,《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山东人民出版社。
    ②另两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化集团公司成立于1950年,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5年。
    ①《辉煌历程——中国石化改革发展之路》,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年。
    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2011》,中国石化出版社,2011年。
    ①黑格尔(Heel,1770-1831,德国哲学家),《法哲学原理》11页。
    ①慈勤英,2001,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与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理念建设,《人口学刊》第5期.
    ①相关内容来源于《新京报》2012年12月12日报道《国资委:石油石化电网通信将向公益型国企改革》
    ①道格拉斯C诺斯.历史经济绩效[J].经济译文,1994,(6):26。
    ①慈勤英,2002,文革、社会转型与剥夺性贫困城市贫困人口年龄分布特征的一种解释,《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①[美]威廉·格·谢佩德,1980,《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②Harold Demsetz,1987,"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Doctrine", in William Baldwin, Market Power, 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Richard D. Irvin Inc., Homeword Illinois, p.310=
    ③ Leonard Weiss,1969,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Michael D. Intriligator, Fronties of Quantitative Economics, North Holland Amsterdam, p.362.
    ①[德]路德维希·艾哈德,1993,《来自竞争的繁荣》,北京:商务印书馆。
    ②[美]肯尼思·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杨龙、罗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③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2013,《变革中国》,徐尧、李哲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④公元前81年,在汉武帝召开的关于盐铁国有专营会议上,针对儒生提出国有垄断“与民争利”,造成官商勾结,物价沸腾,民间经济萧条等问题,为国有经济辩护的桑弘羊提出三个疑问: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如果不执行国营化政策,战争的开支从哪里出?国家的财政从哪里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如何化解?从而平息了争论。
    ①田北海、钟涨宝,2009,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价值理念——福利多元主义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探索与争鸣》第8期,
    ② Arnold C. Harberger,1954, "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meric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
    ③ K. Cowling & D. C. Mueller,1978, "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Power".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88, No. 352.
    ④ William Baldwin, Market Power,1987, 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Richard D. Irvin Inc., Homeword Illionis,
    ⑤杨承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美]埃里克.洛朗,2010,《石油内幕》,贺李、郑斐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英]安东尼.吉登斯,2007,《批判的社会学导论》,郭忠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法]奥古斯丹·古诺,1994,《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陈尚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毕德东,2006,《中国成品油市场的三国演义》,《大经贸》第11期:8-21。
    边燕杰,2002,《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上海:三联书店。
    边燕杰,2010,《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3-9。
    波兰尼,2007,《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蔡禾,1996《论国有企业的权威问题》,《社会学研究》第6期:31-63。
    曹晓曦,2002《中国石油石化产业持续重组与《反垄断法》》,《国际石油经济》第10卷第9期:4-5。
    陈清,2007,《反垄断法与中国石油石化业的发展》,《中国石化》第10期:11-23。
    程玉春、夏志强,2003,《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及启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32-41。
    慈勤英,2002,文革、社会转型与剥夺性贫困城市贫困人口年龄分布特征的一种解释,《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8-9。
    慈勤英,2001,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与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理念建设,《人口学刊》第5期:5-11。
    道格拉斯C诺斯著,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董继斌,2005,《能源社会学》,山西:书海出版社。
    风笑天,2009,《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封智勇,2005,《中国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化工管理》第11期:42-89。
    [美]弗格森,哈维,2010,《现象学社会学》,刘聪慧、郭之天、张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福山,2007,《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高柏,2008,《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社会学研究》第4期:42-78。
    [美]格兰诺维特,2007,《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龚维敬,2010,《垄断理论的探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章迪诚,2006,《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管清友,2010,《石油的逻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洪大用,2007,《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学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胡德宝,2012,《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黄光国,2010,《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简斯.贝克尔特、叶鹏飞,2004,《经济社会学与嵌入性:对‘经济行动’的理论抽象》,《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12-32。
    江晓珊、陈洪,2005,《中国的经济社会学研究综述》,《桂海论丛》第5期:8-13。
    江泽民,2008,《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第3期:23-64。
    景天魁,2007,《社会学原著导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德]卡尔·马克思,1961,《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
    [美]肯尼思·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杨龙、罗靖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孔德,2001,《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蓝庆新,刘爱鹏,2004,行政垄断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第2期:23-49。
    [法]拉法耶,2000,《组织社会学》,安延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猛,2010,《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第5期:52-58。
    李淼、张广利,2004,《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渊源、理论及意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2-9。
    李培林等,1992,《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李树,2005,《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及其表现形态》,《社会科学》第7期:34-39。
    李新春,2001,《单位化企业的经济性质》,《经济研究》第7期:90-94。
    林闽钢,2003,《转变中的经济秩序:社会学视野下的企业与市场》,北京:人民出版社。
    刘少杰,2003,《理性选择研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社会学研究》第6期:89-94。
    [德]路德维希·艾哈德,1993,《来自竞争的繁荣》,北京:商务印书馆。
    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2013,《变革中国》,徐尧、李哲民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德]马克斯.韦伯,2007,《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马克斯.韦伯,201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克斯伯里第三版)》,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秦明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麦克.布洛维,2007,《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毛程连,2008,《国有企业的性质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析》,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美]默顿,罗伯特,2006,《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唐少杰、齐心译,江苏:风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彭华民,2006,《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分析的范式》,《社会学研究》第4期:69-87。
    戚聿东,1999,《中国现代垄断经济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法]让.卡泽纳弗,2003,《社会学十大概念》,杨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Robin M.Mills,2009,《石油危机大揭密》,初英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沈原,2006,《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第2期:23-43。
    石士钧,1999,《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合理内核及其启示》,《上海经济研究》第12期:98-142。
    宋则,2005,《中国垄断现象的特殊性及特殊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111-201。
    苏国勋,2007,《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社会》第5期:42-48。
    孙立平,2004,《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秋云,2010,从乡村到城镇再到区域—谈费孝通的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反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2期:84-89。
    孙秋云,2004,《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
    [瑞]汤姆.R.伯恩斯,2001,《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周长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瑞]汤姆.R.伯恩斯,2010,《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周长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美]特斯特、基思,2010,《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田北海、钟涨宝,2009,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价值理念——福利多元主义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探索与争鸣》第8期:15-27。
    [法]涂尔干,2000,《社会分工》,渠东译,上海:三联书社。
    王佳晓、维维安娜·泽利泽尔,2009,《经济社会学理论发展分析》,《当代经济》第14期:4-12。
    王庆功、杜传忠,2006,《垄断与竞争:中国市场结构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王绍光,2008,《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99-118。
    汪天德,2010,《美国社会学研究及主要理论的发展》,《江苏社会科学》第1期:1-13。
    [美]威廉·格·谢佩德,1980,《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文军,2006,《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吴铎,2009,《社会发展与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吴莹,2008,《跟随行动者重组社会:读拉图尔的《重组社会: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学研究》第2期:84-93。
    肖瑛,2004,《社会学的‘帝国主义’情结》,《社会》第8期:21-26。
    谢立中,2010,《日常生活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新,2005,《发展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杨承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析,《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32-48。
    杨善华,2009,《感知与洞察:研究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第1期:123-145。
    岳希明等,2010,《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110-114。
    詹姆斯M布坎南著,1989,《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张皓洁,2011,《2010年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经营业绩分析》,《当代石油石化》第3期:34-37。
    张学刚、姜曙光,2004,《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拓展的预期路径》,《经济论坛》第23期:9-15。
    甄志宏,2009,《网络、制度和文化: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视角》,《江海学刊》第4期:1-23。
    甄志宏,2006,《从网络嵌入性到制度嵌入性——新经济社会学制度研究前沿》,《江苏社会科学》年第3期:39-45。
    郑杭生、冯仕政,2002,《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义利问题:一种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东南学术》第2期:8-11。
    郑杭生,2007,《现代性过程中的传统和现代》,《学术研究》第11期:22-25。
    郑杭生、杨敏,2006,《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社会科学》第10期:13-17。
    郑杭生,2005,《和谐社会与新型现代性》, 《社会》第4期:3-4。
    郑杭生、杨敏,2003,《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4期:82-86。
    郑也夫,2000,《新古典经济学‘理性’概念之批判》,《社会学研究》第4期:4-5。
    钟涨宝,2011,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第2期:90-92。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7,《中国社会学年鉴:2003-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石化经济研究院,2009,《中国石油化工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2009版)》,北京:中国石化咨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9,《辉煌历程——中国石化改革发展之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0,《中国石油化工发展历程简明读本》,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1,《改造发展之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十一五”成就回顾》,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周长城,2005,《经济社会学原理》(译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长城,2003,《现代经济社会学》(研究生教材),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周长城,2011,《经济社会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长城,2008,《主观生活质量:指标构建及其评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长城、柯燕,2008,《客观生活质量:现状与评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长城,2000,《中外合资中劳资关系探寻》,《经济评论》第4期:23-25。
    周长城,2003,《跨国公司中的文化因素分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2-15
    周长城,2001《欧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5-7。
    周长城,2001,《企业家与企业精神:机遇、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8-9。
    周长城,2000,《中外合资企业中劳资关系的调查》,《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11-13。
    周怡,2006,《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朱炳祥,2002“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互关系的发生学阐释,《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45-52。
    朱炳祥,2011,地域社会的构成与村庄的延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3期:32-41。
    朱炳祥,2007,《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朱炳祥,1999,《摩哈苴彝村文化符号的人类学还原》,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Achrol, R. S. and Kotler, P.1999, "Marketing in the Network Economy". Journal of Marketing, Special Issue 78(4):111-143.
    Baldwin W., and Power, M..1987, 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Richard D. Irvin Inc., Homeword Illionis,5:317.
    Bates, F., Farrell, W., Ferrate, L., Killian S. and Peacock, W.,1982, Recovery, Change and Development: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1976 Guatemalan Earthquake.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Beggs, J., Haines, V. and Hurlbert J.,1996, "Situational Contingencies Surrounding the Receipt of Informal Support". Social Forces,75:382-399.
    Benveniste, L. M. and Berger, A. N.,1987, "Securitization with Recourse". Banking Finance, 11:32-35.
    Casu, B. and Giradone, C.,2005, "An Analysis of the Relevance of Off-balance Sheet Items in Explaining Productivity Change in European Banking".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8:32-57.
    Chan, C. Shun-ching,2009, "Invigorating the Content in Social Embeddedness:An Ethnography of Life Insurance Transactions i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2:45-78.
    Cowling, K. and Mueller, D. C.,1978, "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Power", The Economic Journal.88:727-748.
    Das, R. J.,2001, "The Spatiality of Social Relations:An Indian Case-study",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89:3-7.
    Demsetz, H., "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Doctrine",1987, In William Baldwin, Market Power, Competition and Antitrust Policy, Richard D. Irvin Inc., Homeword Illinois,89:310.
    Due P., Holstein B., Lund R., Modvig J. and Avlund, K.,1999, "Social Relations:Network, Support and Relational Strai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0:74-103.
    Fraser, N.1989, Unruly practice:Power, Discourse and Gen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Harberger, A. C.,1954, "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American Economics Association, Papers and Proceedings,31:77-87.
    Herbert, S.,2001, The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New York:D. Appleton & Co.
    Holzmann R. and Orgenson S. J.,2001, "Social Risk Management:A New Conceptual for Social Protection and Beyond". Social Protection Discussion Paper Series,67:34-121.
    House, J. S., Umberson, D. and Landis, K. R.1988,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of Social Suppor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4:90-132.
    Jagtiani, J., Nathan, A. and Sick G.,1995, "Scale Economics and Cost Complementarities in Commercial Banks On and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9:23-83.
    Kane, E. J., Accelerating Inflation.1981,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123:67-108.
    Leibenstein, H.,1950, "Bandwagon, Snob and Veblen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Consumers' Demand".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64:90-98.
    Marshall, A.,189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London:MacMillan.
    Nakagawa, Y. and Shaw, R.,2004, "Social Capital:A Missing Link to Disaster Recov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ies and Disasters,22:342-348.
    Pennachi, G. G.,1998, "Loan Sales and the Cost of Bank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e,43:72-98.
    Silber, W. L.1983.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 American Econmoic Review, 9:102-134.
    Stigler, G. J.,1987, The Theory of Price. New York:MacMillan.
    Stiglitz, J. E.,1987, "The Cause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Dependence of Quality on Pric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25-82.
    Stirioh, K. J.,2000, "How Did Bank Holding Companies Prosper in the 1990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8:26-53.
    Swedberg, R.,1993, "Economics and Custom".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5:99-137.
    Weber, M.,1968/1921, Economy and Society. Totowa, Bedminster Press.
    Willing, P.,1981, "Econmics of Scop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34-99.
    Yan, Y.2009,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Oxford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