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刑事陪审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事陪审制度是公民参加司法审判,就被告有罪与否单独做出判断,或与职业法官一起就被告有罪与否及量刑做出裁决的审判制度。陪审制度可分为英美陪审团制度和大陆参审制度。区分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参加审判之公民是否单独做出裁决。第二,裁决后是否允许存在一般上诉权。
    陪审制度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是作为实现司法公正的目的而存在的。在现代刑事诉讼中成为实现司法民主和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陪审团的价值目标偏重于为程序公正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而非传统学说中的兼顾实体真实和程序公正。
    在我国讨论陪审制度的存废乃至选择何种陪审制度的情况下,研究中国陪审制度的特点(特别是缺陷)深入分析参审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的利弊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整体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陪审制度的沿革。
    这一部分从历史沿革出发,主要介绍了欧洲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陪审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陪审制度在三个阶段的特点,介绍了陪审制度从目的到手段的转化。
    第二章:陪审制度的理论。
    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陪审制度在实体真实和程序公正方面起到的作用。并用一定的篇幅对实体真实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反驳,认为陪审制度在价值观念上偏重于为程序公正创造外部环境和条件。
    第三章:我国陪审制度的介绍。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陪审制度的沿革和现行陪审制度的缺点。对陪审制度在我国运作失败的原因做了分析。
    第四章:我国陪审制度的发展方向。
    这一部分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分析了参审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的特点和在我国运用的可能性。提出两点看法:第一,完全可以通过陪审制度的规范化和具体化完善我国参审制度,利用参审制的优势,将其运用于一定范围的案件。利用制度的完善令其从形式化转为实质化,真正实现陪审所具有的功能。第二,发挥陪审团较为彻底实现司法公正的优势,对性质极为严重的犯罪实行陪审团的审判方式,将其作为被告人的权利而适用。同时从陪审员的选任等方面入手,尽量降低陪审团审判的耗费。第二个部分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完善措施。
引文
一、参考书目
    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 〔美〕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 〔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 张凌 穆津译,卞建林审校,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 宋英辉:《刑事诉讼目的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1997年版。
    8. 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 程味秋编《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 王以真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 余叔通、谢朝华译《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 卞建林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 李昌珂译《德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4. 宋冰编《程序、正义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 沈达明:《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信出版社1991年版。
    16. 薛梅卿、蒋兴国编《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 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8. 汪建成、黄伟明:《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 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价值》,中国法制出版社1996 年版。
    20.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二、参考论文
    1. 〔美〕本杰明·卡普兰:《陪审制度》,载于《美国法律讲话》,〔美〕哈罗德·伯曼编,陈若桓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2. 沈宗灵:《论法律移植与比较法学》,载于《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4期。
    3. 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完善》,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 左卫民、周云帆:《国外陪审制度的比较与评析》载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3期。
    5. 熊秋红:《司法公正与公民的参与》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6. 王利明:《我国陪审制度研究》,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7. 蒋德海:《从陪审制度看裁判制约》,载于《探索》,1995年第5期。
    8. 孙斌:《英国陪审制度今昔》,载于《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4期。
    9. 林永谋:《德国陪审、参审采行之理念上观察》,载于台湾《法令月刊》,第46卷第1期。
    10. 赵宇红:《陪审制度在美国和香港的运作》,载于《法学家》,1998年第6期。
    11. 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3期。
    12. 蒋惠岭:《论陪审制度的改革》,载于《人民司法》,1995年第6期。
    13. 李学宽:《略论陪审制的历史发展与改革》,1995年海峡两岸刑事诉讼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
    14. 张卫平:《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与英美法系民事诉讼》,载于《法学评论》,1996年第5期。
    15. 苏德海:《从陪审制度看裁判制度》,载于《探索》,1995年第5期。
    16. 程雷:《人民陪审制度的现状及思考》,载于《人民司法》,1997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