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明工艺美术风格流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自元代到明代工艺美学风格的发展状况。文章以工艺美术品的图案、色彩和造型作为主要分析内容,并根据典型性、影响性和延续性的原则,选择青花瓷、漆器和明式家具作为代表性器物,并结合其他工艺品种,运用二重证据法、比较法和图像学等方法,探索在元明时期的不同时段内,器物艺术特征的流传、演变情况及其背后的成因。
     论文分为元代、明代早中期和明代晚期三个时段:元代以元青花和漆器为代表,该时期工艺美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并存、斑斓驳杂的面貌,既有因外来品种传入而带来的异域情调,又有宋代审美旨趣的沿续,还有多元文化融汇下器物艺术的新风尚。第二时段明代早中期工艺美术将以青花瓷作为主线,探索明代在继承元代工艺成就的基础上,如何传承与恢复唐宋传统美学风范的历程;从风格演变上来看,先后经历了前期宫廷工艺美术的规整化和中期工艺美术的世俗化。明代晚期在文人的积极影响和参与下,工艺美术的文人趣味得以确立与流行,以青花瓷和明式家具为代表的晚明工艺美术,体现出对简洁、自然、古雅、含蓄和抒情性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对宋代审美旨趣的复归。因此,元明时期工艺美术风格流变的历程,无疑展示出元代工艺风貌如何在宋代基础上发生重大转折,又如何在明代逐渐与中国传统美学范式相结合,并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特色,最终再次回归宋代审美旨趣的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本文在梳理这一历程的同时,也注重对造成风格演变的原因与背景进行探讨。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style of arts and crafts from Yuan Dynasty to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The pattern, color and shape of craftwork are main objects which will be analysed. In addition to other craftwork,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lacquer ware and furniture of Ming style a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this period on the basis of their typicality, influence and continuation. With the help of comparative method, Iconology and Duplicate Evidence (literature and antique) Theory, how artistic style in different period is inherited and as well transformed along with the reason will be discussed.
     The dissertation develops in terms of three phases: Yuan Dynasty, early and medium-term Ming Dynasty, and late Ming Dynasty. Illustrated with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lacquer ware and so on, the artistic style of Yuan Dynasty is diverse and heterogeneous. Contemporaneously there are exoticism brought by exotic, continuation of Song artistic style as well as new product and style syncretizing different cultures. Given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s the main clue to arts and crafts of early and medium-term Mi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 accomplishment of Yuan is almost totally inheri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ditional decorated style of Tang and Song Dynasty is furbished up consciously. Influenced by complex background, artistic style of this period develops gradually from orderly and cautious formality to straight and exoteric secularity.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 due to active influe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intelligentsia, taste of intellectuals on arts and crafts is established and comes into fashion. Taken example for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and Ming-style furniture, the artistic style of late Ming is in pursuit of pithiness, naturalness, lyricism and classic elegance. This is a renaissance to the style of Song Dynasty. To draw a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style of arts and crafts from Yuan to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is a labyrinthian and far-going course which shows how artistic style in Yuan breaks away from the style of Song, how Yuan style is combined with resuscitation of traditional decorated style in early and medium-term Ming, and how Song style revives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 Meanwhile, this research also pays attention to exploring the reason and background causing these changes.
引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工艺美术”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2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第1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339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4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第452、4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5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168-16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明代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书·料价。
    7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358页。
    8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第467页。
    9见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第119页注释43,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0李翎、王孔刚编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纲》第269页,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1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第143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12高丰著《中国器物艺术论》第299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3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第6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8月北京第1版。
    14长北著《中国艺术史纲·下》第464-465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15《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工艺美术”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16张道一《陈之佛先生的图案遗产》,见张道一著《设计在谋》第102页,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7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即今东京艺术大学)最早设立“工艺图案科”,陈之佛为入学的第一位中国人。陈编写的工艺美术早期教材名为《图案讲义》,回国后在美专创办的系科也以“图案科”命名.
    18张道一著《设计在谋》第116页:“围绕着造物的艺术活动,近百年来在中国走了一条‘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的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9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第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20宋代郑樵《通志》卷72·图谱略·索像篇。
    21[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22汪军《用比较法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光明日报》2009年5月22日第6版。
    23[英]简·比米什《出口至东南亚的元青花的重要意义》,李仲谋译,《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4[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论东西文明的接点》,胡德芬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25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第341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26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第455-4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7王铺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第142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28[英]巴兹尔·格雷著,安文英译:《8至15世纪中国艺术中的波斯影响》,《新美术》1990年第4期。
    29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第137页,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30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175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5[美]沃尔特·丹尼《中国青花瓷题材的伊斯兰青花陶器》,赵琳译,陈淳校,《南方文物》2010年第1期。
    36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167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7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189页.辽宁敦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8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192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59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第4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60王镛主编《中外美术交流史》第13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61见《考古学报》1994年第2期。
    62参见拙文《唐代金银器造型与装饰的外来影响及本土化》,《博物馆研究》2008年第2期。
    63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2页、第183页。
    64尚刚著《元代工美术史》第3页“由于蒙古族早年的文化状态十分落后……他们又较早地接触到了伊斯兰手工艺品,对其外观的精美华丽很快宝爱非常。”
    65李泽厚著《美的历程》第70页,见《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66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3页。
    67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257、265页。
    68《元史》卷75·祭祀志四·神御殿。
    69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9-43页。
    70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60-61页。
    71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2页。
    72《元文类》卷57页830。转引自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118页。
    73刘新园《元代窑事小考(一)——兼致约翰·艾惕思博士》,《陶瓷学报》1981年第1期。
    74尚刚著《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第89页、第90-92页,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第1版。
    75转引自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263页。
    76见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210页,及注释45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元铁可父子和张弘纲墓·铁可父子墓·二》,《考古学报》1986年第1期页100-101。
    77清代《景德镇陶录》卷5·景德镇历代窑考·元。
    78刘新园《宋元时代的景德镇税课收入与其相关制度的考察——蒋祈<陶记>著于南宋之新证》,《景德镇方志》1991年第3期抽印本。转引自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173页。
    79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245-246页。
    80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81吴德新著《元曲的历史》第186-190页,重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8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第9贞,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83尚刚著《元代工艺美术史》第316页。
    84如高丰著《中国器物艺术论》第259页:“由于官窑青花属绘瓷高手遵官方之命精心绘制,各种物质工艺条件义很优越,因此宵窑青花其有精细雅致的审美特色,对外代表了中国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85雷圭元著《雷圭元论图案艺术》第244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165王世襄先生认为这种设计风格甚至启发了西方的现代设计,见《明式家具五美》一·文:“(名式家具)尤其是简练淳朴一类,更使海外工艺家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已远远超前,望尘莫及。因而竞相乞灵于一桌一椅、一杌一床。当代北欧等国的设计,可以明显石到受我国的影响。”王世襄著《谈古论艺》(《锦灰堆》选本)第36贞,三联书店2010年7月北京第1版。
    166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古玉器。
    167明代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
    168明代金木散人编《鼓掌绝尘》第33回,华夏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169转引自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卷五·窑变.
    170清代《景德镇陶录》卷十·陶录余论。
    171如南宋蒋祈《陶记》:“景德陶……有饶玉之称。”宋彭汝砺《送许屯田》诗:“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玫。”李清照《醉花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也指青瓷。
    172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173宗白华著《美学散步》第56页、第7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174李泽厚著《美的历程》,见《美学三书》第157-158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75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第312页,汀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76参见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第136页、第17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177明代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诸工。
    178明代计成《园冶》·自识。
    179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第212页,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180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叙古鉴赏。
    181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总说)。
    182长北著《中国艺术史纲·下》第520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183长北著《中国艺术史纲·下》第444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版。
    184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上卷·论新旧铜器辩证。
    185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室庐·海论。
    186明代沈春泽《长物志·序》。
    187见明未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卷四·居室部·窗栏第二;笔者认为:此处虽云窗棂,实言创作总则。
    188长北编著《中国古代艺术论著集注与研究》第39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189明代讣成《园冶》卷一·园说。
    190明代计成《园冶》卷一·相地·山林地。
    191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室庐·海论。
    192明代计成《园治》卷一·屋宇。
    193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室庐·海论。
    194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室庐·海论。
    195明代计成《园治》卷一·装折。
    196明末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卷四·器玩部·酒具。
    197刘朝晖《瓷画、版画和文人趣味——转变期青花瓷器装饰与社会风尚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五辑第52页,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98汪庆正《十七世纪——明末清初景德镇民营窑业的兴盛》,《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第39页、第41页,上海博物馆2005年出版。
    199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几榻·榻。
    200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儿榻。
    201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几榻·交床。
    202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儿榻·书桌。
    206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六儿榻·榻。
    204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海论铜玉雕刻窑器。
    205高丰著《中国器物艺术论》第305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06王世襄《竹刻简史》,《谈古论艺》(《锦灰堆》选本)第151页,三联书店2010年7月北京第1版。
    207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十二香茗·茶壶茶盏。
    208明末清初李渔《闲情偶记》卷四·器玩部·茶具。
    209宋代苏轼“於潜僧绿筠轩”诗。
    210明代张岱《陶庵梦忆》卷一“濮仲谦雕刻”条。
    211王世襄《竹刻简史》,《谈古论艺》(《锦灰堆》选本)第155页,三联书店2010年7月北京第1版。
    212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
    213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海论铜玉雕刻窑器。
    214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云南雕漆。
    215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卷七器具·海论铜玉雕刻窑器。
    216[日]柳宗悦《工艺文化》第42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第1版。
    217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
    218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玩具·云南雕漆。
    219卢兴基著《失落的“文艺复兴”——中国近代文明的曙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220高丰著《中国器物艺术论》第306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22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第21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222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下》第36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223蒋勋著《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第294页,文汇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24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郑振铎全集》第305页,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25徐飚著《两宋物质文化引论》第309贞,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26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
    227方李莉《明未景德镇民窑》,《设计艺术学研究》第一辑第421页,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译注[M].潘吉星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2]明·文震亨.长物志[M].汪有源,胡天寿译注.重庆出版社,2010年3月第2版.
    [3]明·高濂.遵生八笺[M].王大淳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4]清·李渔.闲情偶寄[M].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5]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刘新园.明宣宗与宣德官窑[A].见: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台北鸿禧美术馆,1998年.
    [7]刘新园.景德镇出土明成化官窑遗迹与遗物之研究[A].见:成窑遗珍—景德镇珠山出土成化官窑瓷器.香港徐氏艺术馆,1993年.
    [8]上海博物馆与英国巴特勒家族所藏十七世纪景德镇瓷器[M].上海博物馆,2005年.
    [9]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
    [10]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11]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
    [1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8月第1版.
    [13]王世襄.谈古论艺(《锦灰堆》选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7月第1版.
    [14]张道一.设计在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15]高丰.中国器物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16]李翎,王孔刚.中国工艺美术史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17]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9月第1版.
    [18]尚刚.天工开物:古代工艺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第1版.
    [19]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20]徐飚.两宋物质文化引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1]长北.中国艺术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第1版.
    [22]李泽厚.美的历程[M].见: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3]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25]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第1版.
    [2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修订版.
    [27]樊树志.国史十六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4月第1版.
    [28]南炳文、汤纲.明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9]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30]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31]台北故宫在线数据库[DB]:http://www.airitinpm.com.
    [32]Imperial Taste-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M]. Copublished by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and Chronide Books, San Francisco.
    [33]James C.Y. Watt and Denise Patry Leidy. Defining Yongle - Imperial Art in Early Fifteenth-Century China [M].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5.
    [34]Regina Krahl, Brian Morgan. From Innovation to Conformity-Chinese Lacquer from the 13th to 16th Centuries [M]. Bluett & Sons LTD, June 1989.
    [35]Jessica Rawson. Chinese Jade-From the Neolithic to the Qing[M]. the British Museum Press,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