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大钊与近代中国社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还是闻名于世的著名教授和学者。从1916年5月留学回来,到1927年4月英勇就义,短短12年的时间,李大钊是如何实现从一介书生到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转变的呢?又是如何走上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的呢?本文认为,李大钊主要是通过社团活动走上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并为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现代化转型当中,这种转型表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从中国传统的结社到近代新式社团的转型。李大钊在社团的近代转型中,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社团活动逐渐走上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舞台,另一方面李大钊又为中国社团的近代转型做出了莫大的贡献。本文主要以近代社会转型为背景,在传统社团向近代社团的转型中,研究李大钊的社团活动,并考察其历史影响,即李大钊的社团活动对传统社团向近代社团转型及其对国家重建和转型的作用和影响。
     李大钊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类型和特点,以1918年1月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笔者将前期命名为求学和北京办报(刊)时期,后期命名为北京大学时期。前期,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社团发展迎来了一个新高潮,李大钊自觉不自觉地参加了其中的一些社团活动,主要是以学生身份参加一些学生社团的活动,经历了从一般会员到社团骨干,再到自己发起成立社团的转变,初步积累了一些社团活动的经验。李大钊曾经短暂地介入当时社团的主流——政党团体的活动,一度加入中国社会党,并参与创建社会党天津支部。在社团活动中,受到当时社会主义思潮传播高潮的影响,为后来他接受马克主义埋下了伏笔。北京大学时期,李大钊先后担任图书馆主任、教授、校长办公室秘书等职务,业余参加了大量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他参加发起成立了一批社团,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指导帮助大批青年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促使学生社团活动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社团活动的主流,并掀起了五四时期社团活动的又一个高潮。
     此外,他还从思想信仰整合、文化重建入手,跳出了“中体西用”论和“全盘西化”论的束缚,提出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世界第三文明的理想。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代表着未来第三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他在中国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大批进步青年共同理想和信仰,并致力于和工农运动的相结合。通过各种社团组织整合各种社会重建力量,建立中国共产党,并协助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在中国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
     总之,李大钊走上政治舞台主要是通过社团活动,一方面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与各种社团活动的互动;另一方面,他的社团活动不仅在中国近代社团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使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Li Dazhao is not only the pioneer of Chinese communist movement, a greatMarxist,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n outstanding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but also a famous professor and scholar all over the world.Li Dazhao came back to China after studying abroad in May,1916and he died inApril,1927. Between these12years, how dose Li Dazhao transform from a student tothe famous professor in Peking University and China's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How does he step onto the political stage of the modern Chinese society? This paperconsiders that Li Dazhao stepped on the political stage through association activities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Chinese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community has been i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which relates to various aspect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associationsto modern social groups is one of the transformations. On the one hand, Li Dazhaogradually stepped onto the political stage through association activities; on the otherhand Mr. Li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association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society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studie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ssociations to modern social groups and LiDazhao’s associa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also studies the influences of Li’sassociation activities to the association transi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and transitionof our country.
     With January,1918as the dividing line when Li Dazhao served as the director of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we can divide Li Dazhao’s association activities into twoperiod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names thefirst period as school life and foundation of newspapers in Beijing, the second periodas Peking University period. In the first period, a new climax appeared in Chinesemodern associations around Xinhai Revolution. During this period, Li took part insome association activitie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mainly some studentsV community activities. After the transition from an ordinary member to the backboneof the associations and to the founder of a new association, Li Dazhao accumulatedsome experience. Li Dazhao once took part in the political parties for a short time,which were the mainstream of associations at that time. He once joined in ChinaSocialist Party and took part in the foundation of Tianjin branch of Socialist Party.Influenced by the popular Socialist Ideological Trend, Li accepted Marxism easily. InPeking University period, Li served as the library director, professor and secretary ofheadmaster office successively and took part in many association activities in sparetime. On the one hand, he contributed to founding some associations. On the otherhand, he helped construct the young students to carry out association activities andpromoted the students association activitie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associationactivities in New Culture Movement, which became a new climax of associationactivities in the May4th period.
     In addition, beginn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ideas and beliefs, he got rid of the"Westernized" and “Wholesale Westernization "theories. Li brought up the idea tofus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create the world's third ideal civilization. Hebelieved that the victo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in Russia was the victory of thesocialist revolution, which re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hirdcivilization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he strived to spread Marxism in China to make it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 of the large number of progressive youth, and devotedhimself into the combination with worker-peasant movement. Integrating a variety ofsocial reconstruction force through variou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he helpedestablis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o assisted Sun Yat-sen to reorganizeKuomintang, which brought the climax of the Revolution in China.
     In short, Li Dazhao stepped onto the political stage mainly through communityactivities. On the one h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 political thought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various community activities; Onthe other hand, his community activities not only have a profound impact in thehistory of modern China, but also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Chinese society shift from passive to active,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引文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3—7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7期。
    ③李大钊研究的综述文章已经有很多,特别是已经出版了《李大钊研究史(1927—2004)》,见吴汉全著《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④见梁柱等著《李大钊研究论文集》,第184—23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文物出版,2009年版。
    ①此文又以《李大钊参加共和会和滦州起义辨析》为题发表于《天津史志》,1997年第3期。
    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⑧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⑨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
    1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
    12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①《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②《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第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898年版。
    ①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见《毛泽东诗词集》,第79页,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①吴汉全:《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侯且岸:《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实践》,《学习时报》,2004年5月31日。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485、491、52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2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卷,第61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按:此说可谓现代几乎公的认为社团是社会“第三部门”一说的先声。
    ③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61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应该说明的是,一年前即1920年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早已私下商议过有关建党的问题。
    ⑤据统计,戊戌变法时期的社团数目大约为84个(闾小波:《变法维新时期学会、社团补遗》,《文献》1996年第1期);清末新政时期多达668个(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1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13年,新成立的社团多达682个(刘泽华、刘健清:《近代社团政党
    ①钱穆在《国史大纲》引论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见《国史大纲》(修订本),第1页,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2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成立四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china/2013-03-10/content_8457677.html。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48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按:民初政党声誉太坏,“一闻党字,遂谈虎色变”(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大钊这样说,或许只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为了捍卫学会的纯洁性而已。
    ②民国期间,人们对政团的认识仍然有一定分歧。比如,1939年11月抗战建国协进会时,张申府认为,抗战建国协进会既不是一般的群众团体,又不是政党,其性质是“政团”。民主政团同盟成立时,对政团友一个解释,认为政团是由政党和团体组成的,因此从政党和团体这两个词语中各取一个字,组成“政团”一词。参见于光远《这件事得感谢张申府》,载《东方》1994年第1期。
    ③这方面的论著已经较多,如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王名等著《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王名主编《NGO论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王建芹等著《从自愿到自由——近现代社团组织的发展演进》(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龚永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等。
    ①戈钟庆等:《论执政党合法性生成的一般基础》,《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龚咏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第42—4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34—33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根据1918年1月编印《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图书馆主任章士钊1917年10月到职,1918年1月离职;现任职员图书主任为李大钊。此为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工作最早的记载,见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1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因李大钊事务繁忙,具体编辑工作则由王光祈担任。
    ⑤有1918年底1919年初、1919年9月、1919年12月、1920年等多种看法。
    ②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说:“年十六,应科举试,试未竟,而科举停办,遂入永平府中学”(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22页。原文为:“……第二年我到了永平府,在中学校里学习启蒙科学,这是我学英语的开端,在那儿我度过两载光阴。”
    ④④乐亭县李大钊故居现存日文的《法学通论》。
    ⑤乐亭县李大钊故居现存日文的《刑法讲义》。
    ①朱文通:《李大钊赴日本留学时间辨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③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复旦学报》1993年第2期。
    ③一般认为《警告全国父老书》起草于1915年5月10日或11日,此前有的认为写于1915年5月,误。详情参见李继华《新版〈李大钊全集〉疏证》,第5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①湖南省档案馆校注:《林伯渠日记》,第10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感谢後藤延子教授提供《神州学会会员名单》(手抄本复印件),该名单还注明了後藤延子查明的20余人的简要情况。
    ③後藤延子:《李大钊学术会参加记(三)——关于“神州学会”的活动》,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第560页,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①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1906—1949)》,第3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②社会福音(Social Gospel)“既是一种神学,也是一项运动。”参见左芙蓉:《社会福音·社会服务与社会改造——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历史研究(1906—1949)》,第12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①湖南省档案馆校注:《林伯渠日记》,第22、55、56、94—96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整理《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0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整理《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6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清水安三:《回忆李大钊先生》,载《复活之丘》(日文),第130号,1981年3月1日出版。
    ③钟少华:《早年留日者谈日本》,第1页,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版。
    ④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102—10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根据《早稻田大学大正四年度大学部政治经济学科第一二学年晋级成绩》,李大钊所修10门课程,其中有三门课程分数为:55、40、56(见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可见其学习确实受到了社团等活动的影响。1916年2月2日,终于成为早稻田大学将李大钊“除名”的口实。
    ④朱志敏:《李大钊参加“研究系”活动质疑》,《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2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章士钊:《我所知道的李大钊》,《回忆李大钊》,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按:章士钊在文章中还谈及他和李大钊实际上是有分歧的:《甲寅》“意在纠正当时政治偏向,与所持学理及所奉主义无涉。未几,彼此都觉厌倦,因将日刊停止。”实际上,李大钊是主动、提前离开的。
    ②郁嶷:《送李龟年游学日本序》,《言治》月刊,1913年第4期。
    ①详请参阅朱文通:《李大钊:从立志救国救民到拥护立宪、支持革命的思想转变》,《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①章士钊1917年10月以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据章士钊在《我所知道的守常》一文中说,他觉得自己沉溺于政治,不适合担任图书馆主任,遂推荐他认为比较适合这个工作的李大钊担任,“时校长蔡孑民,学长陈独秀,两君皆推重守常,当然一说即行。”(《回忆李大钊》,第14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从《北京大学职员录》来看,1918年1月,章士钊离任,李大钊到任(见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1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章士钊:《我所知道的守常》,《回忆李大钊》,第14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转引自陈旭霞:《现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李大钊》,《图书情报通讯》1996年第2期。
    ②章士钊是以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图书馆主任的,最初李大钊接替他时,没有担任教授,只任图书馆主任,此时才聘为教授。对此,章士钊解释说:“守常虽学问优长,其时实至而声不至,北大同僚,皆擅有欧美大学之镀金品质,独守常无有,浅薄者流,致不免以樊哙视守常。时北京民主运动正在萌芽,守常志在得北大一席,以便发踪指示,初于位分之高低,同事之不合理情绪,了不厝意。”(《回忆李大钊》,第14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③章士钊在《我所知道的守常》一文中评价李大钊“才不如识,识不如德”。见《回忆李大钊》,第144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①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4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1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11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1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232—23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陈独秀致函李大钊等,问党的名称叫什么好,是叫共产党,还是叫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主张叫共产党(参见《所忆——张申府回忆录》,第20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①李继华、常进军、李权兴编著《李大钊被捕牺牲安葬资料选编》,第237页,线装书局2011年版。
    ①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青年组织的定义可作如下表述:青年组织是只有一对年龄规定的年轻人组成并相对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形式化的社会群体。”详请参阅王胜利主编《青年学》,第382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①学术界在李大钊是不是激进(有的也写作“急进”)民主主义者问题上,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详请参阅《张静如文集》第2卷第538、546页,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及评价,在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对“问题与主义”讨论的再认识上,也有涉及到这一点。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9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01—6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李新、刘桂生:《〈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序》,见朱成甲著《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第3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⑥李新、刘桂生:《〈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序》,见朱成甲著《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第2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详可参阅:耿云志《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堂的同乡同学韩湘亭语,见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研究室合编《李大钊与故乡》,第28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③参见欧阳军喜:《论梁启超对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影响》,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5辑,《理论学习与研究》1993增刊。
    ①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3—7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这段文字在《狱中自述》成稿过程中几经修改,初稿为“感于国势之陵夷不振,颇起深研政治以期挽救民族之思想,遂与二三同学,乘暑假之便,赴天津投考学校。”第二稿时将“颇起深研政治以期挽救民族之思想”,改为“慨然起深研政治以期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思想”。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说:“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23-62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9-1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57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造福民生》,《大公报》1909年10月27日。
    ①如:1918年李大钊参加蔡元培发起成立的北京大学进德会,李大钊由于自己的志趣所在,只成为甲种会员(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娶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加不作官吏、不作议员二戒。丙种会员:于前五戒外,加不吸烟、不饮酒、不食肉三戒)。李大钊当然不是为了做官当议员,而是为了救国救民。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2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2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36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41、4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③《白烈士雅雨先生传》,《言治》1913年第1期。
    ④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36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刘民山:《李大钊与天津》,第12—13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③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70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鲁迅全集》,第3卷,第1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⑥林辰:《鲁迅曾入光复会之考证》,朱正、陈漱渝等著《鲁迅史料考证》,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⑦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⑧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1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⑨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2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⑩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2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按:该诗题目后标明“辛亥”字样,应该写于1912年1月初滦州起义失败后不久,1912年2月18日壬子年春节之前。
    ①按:滦州当时也属于永平府管辖。详见董宝瑞《“我入平山迟一步”——试谈李大钊与辛亥滦州起义》一文,载《天津史研究》1985年第3期。
    ②《中央日报副刊》(武汉)第60号,1927年5月23日。
    ③刘弄潮:《李大钊同志年谱简编》,《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5期。
    ⑤转引自唐向荣:《李大钊与辛亥滦州起义》,《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
    ⑧郁嶷曾“促某君”撰写《白雅雨传》,发表于《言治》第1期(1913年4月),其中有言,白雅雨“尝谓孔北海为能实行社会主义之人”。笔者推测,李大钊或许听白雅雨说过此言,并受到某种影响;而写《白雅雨传》的“某君”是李大钊的可能性很大,或为不二之人选。“孔北海”当为孔融,此处究竟指何人?或谓对应康南海(康有为)。但是,康有为只是宣传大同思想(或谓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待查。其弟子梁启超从清末到五四时期发表过不少关于社会主义的言论,但是梁启超一直坚持认为社会主义还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①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0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0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当然,李大钊对孙中山退位,是给予高度评价的,详可参见《〈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上篇《孙中山之月旦》,见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85—29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26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31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314—31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再往前追溯,有的学者认为(笔者曾经还引用过),李大钊在1917年才接触社会主义思想,但是很快就被突破了。
    ⑤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53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果峰先生在《论李大钊同第二国际社会党思潮的决裂》一文中就谈到过这个问题,参见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主办:《李大钊研究》,第3辑,《河北学刊》1992增刊。
    ①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5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5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5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5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3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5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53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高一涵:《李大钊同志略传》,《中央日报副刊》(武汉)第60号,1927年5月23日.。
    ④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1卷,第64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骆为龙:《李大钊同志在日本留学的日子》,《北京日报》1982年6月28日。
    ②[日]森正夫(早稻田之森):《李大钊》,译文载《齐鲁学刊》1987年第1期。
    ③[日]森正夫(早稻田之森):《李大钊》,译文载《齐鲁学刊》1987年第1期。
    ④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54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9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8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8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8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按:圭德,待查。
    ⑤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69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按:哈宰,待查。
    ①高一涵:《回忆五四时期的李大钊同志》,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回忆李大钊》,第165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4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闾小波:《变法维新时期学会、社团补遗》,《文献》1996年第1期。
    ②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1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按:该书统计戊戌变法时期的社团数目为63个,见该书第147页。
    ③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第482、4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④据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一书的统计,转引自刘泽华、刘健清:《近代社团政党与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中国研究》,1995年第5期。
    ⑤刘泽华、刘健清:《近代社团政党与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中国研究》,1995年第5期。
    ⑥刘宋斌、姚金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①1921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
    ①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125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②李继华:《新版〈李大钊全集〉疏证》,第58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①平民教育演讲团、国民杂志社、共进社等社团组织,虽然人数比较多,但是他们都不是单纯的学会类组织。
    ②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研究》,第2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③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39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第40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⑤王光祈:《少年中国学会的精神及其进行计划》,《少年中国》第1卷第6期。
    ⑥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1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⑦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21——32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第13页,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48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少年中国学会消息》,《少年中国》第2卷第3期,1920年9月。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下册,第1013页,中国社会科
    ①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第239—241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②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9—14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③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49—50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④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140—141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⑤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305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⑥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367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⑦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第293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41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20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22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4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侯外庐:《韧的追求》,第15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③侯外庐:《韧的追求》,第15页,三联书店1985年版。
    ④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3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7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25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⑦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48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⑧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610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⑨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65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第153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①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第252—253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②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三),第261—262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6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2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曲广华:《五四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地位的确立》,《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615—61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2卷,第48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③秦昊扬:《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及社团与政党——另一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①《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②秦昊扬:《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及社团与政党——另一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③刘宋斌、姚金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第13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①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第272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①《在少年中国学会北京会员茶话会上的讲话》,《李大钊全集》第三卷,第526页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52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④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22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30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⑥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6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⑦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61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61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第17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③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第299页,三联书店1979年版。
    ④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33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⑤《共产国际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决议》,见《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教学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①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4卷,第41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朱文通等编辑《李大钊全集》,第3卷,第286—28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论文集》,第103页,人民出版社会1999年版。
    《言治》(月刊、季刊)
    《通俗》
    《民彝》
    《新青年》
    《甲寅》(周刊、日刊)
    《宪法公言》
    《少年中国》
    《天铎报》
    《民国日报》
    《新民丛报》
    《法政学报》
    《太平洋》
    《大公报》
    《北京大学日刊》
    《每周评论》
    《新生活》
    《东方杂志》
    《译书汇编》
    《益世报》
    《申报》
    《晨钟报》
    《晨报》
    《京报》
    《新潮》
    《国民》
    《批评》
    《时事新报》
    《顺天时报》
    《向导》
    《新民学会会员通讯集》
    《中央政治通讯》
    《共产党》
    《时事新报》
    《世界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革命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人民出版社,1980。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下),《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上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安平县档案馆档案:《安平初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党史资料编委会编:《党史资料丛刊》,1983。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2。
    《青运史研究资料》,1980年。
    《张家口地区党史资料》第7期。
    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第二档案馆合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北京档案史料》,1986年,1988年,198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五四爱国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中国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编:《五四运动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湖南省档案馆校注:《林伯渠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李继华等编著:《李大钊被捕牺牲安葬资料选编》,线装书局,2011。
    本社编:《一大回忆录》,知识出版社,1980。
    张国焘:《我的回忆》,东方出版社,1989。
    陈碧兰:《我的回忆:一个中国革命者的回顾》,香港十月书屋,1994。
    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
    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李权兴等主编:《李大钊研究辞典》,红旗出版社,19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选:《列宁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选:《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汤志均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上下),中华书局,1977。
    《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
    陈旭麓编:《宋教仁集》(上下),中华书局,1981。
    石芳勤编:《谭人凤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白吉庵主编:《章士钊全集》(1—10卷),文汇出版社,2000。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4。
    《瞿秋白文集》(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王远庸:《远生遗著》(1—4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8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三联书店,1959。
    苑书义:《明月斋史学文选》,人民出版社,2009。
    《张静如文集》(1—4卷),海天出版社,2006。
    《张静如文集》(续一),海天出版社,2009。
    《守常文集》,北新书局,1949。
    《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
    《李大钊文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文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1—5卷),人民出版社,2006。
    朱文通等编:《李大钊全集》(1—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韩一德等编:《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李大钊研究文集》,中共党史出版,1991。
    梁柱等编:《李大钊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科研处编:《李大钊研究论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论文选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
    韩一德等编:《李大钊研究论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一至六辑),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1。
    汪荣祖编:《五四研究论文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79。167
    周玉山主编:《五四论集》,成文出版社,1980。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张次溪:《李大钊先生传》,北京宣文书店,1951。
    朱乔森等:《李大钊传》,人民出版社,1979。
    张静如:《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湖南出版社,1995。
    张静如等:《李大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朱成甲:《李大钊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朱志敏:《李大钊传》,红旗出版社,2009。
    朱成甲:《李大钊传》(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朱文通主编:《李大钊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刘建军等:《李大钊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宋霖:《李大钊家族史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王建芹等:《从自愿到自由——近现代社团组织的发展演进》,群言出版社,2007。
    古俊贤主编:《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孔荣:《山花烂漫——中国历代社会科学社团概说》,长春出版社,1994。
    刘宋斌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李大钊年谱》编写组:《李大钊年谱》,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张静如等:《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姚维斗等:《李大钊生平纪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朱文通等:《李大钊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吕明灼:《李大钊思想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学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外二种)》,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许全兴:《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晋荣东:《李大钊哲学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文生:《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周忠瑜:《李大钊宪政思想与近代中国社会》,红旗出版社,2005。
    [美]莫里斯迈斯纳著,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译组译:《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
    [日]后藤延子著、王青译:《李大钊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委员会编:《李大钊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刘民山:《李大钊与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北京李大钊故居研究室编:《李大钊研究资料索引1927-2008》,文物出版,2009。
    王洁主编:《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王洁主编:《李大钊北京十年(事件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中共唐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研究会编:《李大钊与故乡》,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杨洪章、李继华等著:《李大钊思想与著作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许德衍:《回忆李大钊》,人民出版社,1980。
    李权兴等主编:《李大钊人格风范》,红旗出版社,2005。
    李继华:《新版〈李大钊全集〉注释疏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李继华:《新版〈李大钊全集〉疏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阎稚新等:《李大钊与中国革命》,国防大学出版,1989。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京出版社,1989。
    裴赞芬等:《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
    萧裕声:《李大钊的军事活动》,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杨纪元:《李大钊研究随笔》,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王世刚主编:《中国社团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国社团研究会主编:《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
    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王名主编:《NGO论丛》(喜马拉雅学术文库,清华公共管理教学参考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日]石川祯浩著、袁广泉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9—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范铁权:《近代中国科学社团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张剑:《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刘景泉:《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刘景泉等主编:《政党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出版社,2004。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汤志钧:《戊戌时期的学会和报刊》,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5。
    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8。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出版社,1999。
    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朱联平:《中国近代政党监督思想研究(1900—19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崇敬本主编:《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姚金果等:《张国焘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唐德刚注译:《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0。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日]宗方小太郎:《辛壬日记: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中华书局,2007。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
    徐血儿等编:《宋教仁血案》,岳麓书社,1986。
    邱钱牧:《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冯玉祥:《我的生活》(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阎稚新等:《李大钊与中国革命》,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苏]维马普里马科夫:《冯玉祥与国民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朱建华主编:《中国近代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1991。
    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李新等主编:《伟大的开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刘永明:《国民党与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林代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上下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
    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朱志敏:《五四民主观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张哲郎主编:《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1999。
    杨琥:《民初进步报刊与五四新思潮——对〈甲寅〉、〈新青年〉等的考察》,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萧超然等编:《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萧延中等编:《启蒙的价值与局限——台港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王跃等编:《五四:文化的阐释与评价——西方学者论五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张利民:《文化选择的冲突:“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战中的思想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邹小站:《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27》,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张宝明等主编:《回眸〈新青年〉》,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周阳山等编:《五四与中国》,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79。
    洪峻峰:《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五四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2006。
    周策纵著、陈永明等译:《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
    石川桢浩著、袁广泉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唐德刚:《胡适杂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彭鹏:《研究系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美]詹姆斯马奇、郝赫伯特西蒙著、邵冲译:《组织》,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范铁权:《近代中国科学社团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龚咏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张宝明:《现代性的流变-:〈新青年〉个人、社会与国家关系聚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
    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三联书店,2002。
    李宪瑜:《〈新青年〉杂志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林毓生等著:《五四:多元的反思》,香港三联书店,1989。
    李龙牧:《五四时期思想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李欧梵:《现代性的追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美]舒衡哲著、李绍明译:《张申府访谈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蒋梦麟:《西潮新潮》,岳麓书社,2000。
    罗家伦:《逝者如斯集》,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华书局,1979。
    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
    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第2卷)(1—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中下),社会科学文学出版社,1999。
    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朱英:《辛亥革命时期商人社团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刘健清:《中华文化通志社团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杨念群:《中层理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龚永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苏州个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钟少华:《早年留日者谈日本》,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方庆秋、曹必宏、郭必强编著:《民国党派社团出版史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谷秀青:《清末民初江苏省教育会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马敏主编:《近代中国民间社团研究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包括魏文享著《中间组织: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研究(1918-1949)》、孙广勇著《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郑成林著《从双向桥梁到多边网络》等书。
    陈思和、丁帆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包括《民间的文人雅集----南社研究》、《在我与世界之间----语丝社研究》、《黑暗中的追寻----栋社研究》、《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知识分子的岗位与追求---文学研究会研究》、《飞扬跋扈为谁雄----作为文学社团的新青年社研究》、《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及刘呐欧为核心的社团研究》等。
    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华书局,1987。
    乔志强:《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荣宝斋。2009。;
    张静如等:《中国共产党建立时期形成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张静如:《再论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形成的特点》,《东岳论丛》,1991年第4期。
    瞿林东:《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光明日报》,1999年8月6日。
    吴家林:《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侯且岸:《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实践》,《学习时报》,2004年5月31日。
    孙海:《论李大钊对中共建党的理论贡献》,《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郑昌华:《李大钊建党思想述略》,《湖湘论坛》,1990年第4期。
    吴汉全:《李大钊政党思想与中国政治的变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王小梅:《李大钊的建党思想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河北日报》2004年11月1日。
    程金蛟:《论李大钊不参加“一大“”的原因》,《理论探讨》,2003年第4期。
    王小梅:《李大钊未参加中共“一大”原因考》,《党史博采》,2005年第1期。
    陆兴龙:《近代上海社团组织及其社会功能的变化》,《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杨洪章:《李大钊与旧党派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朱成甲:《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李大钊历史作用问题———兼评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8期。
    李权兴等:《李大钊伦理思想泛论》,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七辑),《河北学刊》,1997增刊。
    谢荫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和李大钊的作用》,《北京党史》,2009年第6期。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创建研究的新进展》,《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4期。
    邵维正:《新时期党的创建研究述评》,《党的文献》,2001年第1期。
    徐云根:《中共创建史上的八大疑案》,《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2月号第2期。
    李永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艾萍:《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近代社团组织》,《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3期。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6期。
    王亚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时期几个问题掇拾》,《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
    赵晋:《外部条件与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
    谢荫明:《俄共(布)在华革命局与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
    吴家林:《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李淑兰等:《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
    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7—8期。
    邵南征:《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月刊》,2009年第11期。
    杨立强:《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党争与社会》,《复旦学报》,1993年第2期。
    阎书钦:《辛亥革命时期李大钊立宪派思想论析》,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七辑),《河北学刊》,1997增刊。
    曲广华:《五四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地位的确立》,《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王燕:《建党初期曾经活跃在中共的共产国际代表们》,《党史纵横》,2007年第6期。
    周俊成等:《李大钊对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早期探索》,《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刘谨桂:《李大钊的统战思想与实践》,《首都博物馆文集》第七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于志恭:《关于冯玉祥吊李大钊诗》,《人物》,1980年第4期。
    王庆华:《高君宇与李大钊》,《文史月刊》,2007年第9期。
    吴汉全:《中国传统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吕明灼:《李大钊对儒家理想观的继承与创新》,《文史哲》,2000年第5期。
    陈旭霞:《李大钊与燕赵文化》,《北京党史》,2002年第1期。
    张同乐:《李大钊、陈独秀中西文化观比较研究》,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9年。
    朱文通:《李大钊的文化选择探析》,《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吴汉全:《近10年李大钊研究的进展及相关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把增强等:《1999年以来李大钊研究述评》,《高校社科动态》,2006年第4期。
    朱文通:《李大钊赴日本留学时期辨析》,《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朱文通:《李大钊:从立志救国救民到拥护立宪、支持革命的思想转变》,《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王小梅:《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多元特征与发展脉络》,《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王小梅:《李大钊的“调和”思想与现代“和谐”理念的契合》,《河北日报》,2007年4月24日。
    裴赞芬:《李大钊个性解放思想解析》,《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李权兴:《李大钊文章“援引说”释义——以李大钊对日本学者学术观点的援引为例》,《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陶季邑:《孙中山与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之比较研究》,《暨南学报》,1998年第1期。
    朱志敏:《李大钊与胡适》,《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吴汉全:《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探讨》,《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
    陈增辉:《毛泽东对李大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贾天运:《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初探》,《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朱成甲:《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朱文通:《李大钊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民山:《李大钊与幸德秋水》,《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朱文通:《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新探》,《河北学刊》,2007年第1期。
    吴汉全:《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理论视野》,2009年第5期。
    张静如等:《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的树立》,《北京党史》,1999年第6期。
    许全兴:《谁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王素莉:《李大钊“根本解决”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学习时报》,2006年4月10日。
    王素莉:《从中国“实境”出发的理论共识与探索》,《学习时报》,2006年5月1日。
    王素莉:《“问题与主义”之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学习时报》,2006年4月17日。
    邵南征:《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月刊》,2009年第11期。
    徐行:《李大钊思想的变迁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天津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周俊成等:《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谢开贤:《唤起工农群众: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湖南师范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王晓荣等:《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沈桂红:《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王振良:《李大钊对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09年。
    李继华:《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建党”的思想基础》,《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董宝瑞:《李大钊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贡献》,《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朱文通等:《浅谈李大钊建党活动的几个特点》,《河北学刊》,1990年第1期。
    张艳国:《李大钊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述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吴汉全:《李大钊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努力》,《烟台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梅良勇等:《论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唯物史观传播的伟大贡献》,《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张小平:《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3年第5期。
    胡鹏:《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比较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朱文通:《李大钊和他的〈史学要论〉》,《史学要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
    张静如:《李大钊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
    宋月红:《李大钊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观》,《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吴汉全:《早期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思考》,《青海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
    张同乐:《李大钊研究前沿及有关问题》,《李大钊研究前沿及有关问题》,《回顾与探新——“中国现代史研究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吴汉全:《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吴汉全:《李大钊与五四运动现代化地位的形成》,《江淮论坛》,2001年第2期。
    史艺军:《李大钊与中国法制现代化》,《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张静如等:《论李大钊与“五四”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2期。
    吴汉全:《西方近代文化与李大钊的早期思想》,《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童世骏:《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民主”观念——一个以李大钊为主要文本的讨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文向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志光:《两种选择:“五四”时期的李大钊与胡适——“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李大钊与胡适关系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彭建华:《1924年秋季李大钊出席共产国际五大后对北方区工作的部署》,《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第1期。
    彭明等:《李大钊政治思想演变的历史考察》,《近代中国人物》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85年。
    杨洪章:《早期李大钊对北洋军阀政府态度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杨洪章:《早期李大钊对改良派和革命派态度的转变》,《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
    韩一德:《李大钊留学日本时期的史实考察》,《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
    黄小同:《李大钊与北方国民会议运动》,《党史资料与研究》,1989年第4期。
    王素莉:《五四时期李大钊对民粹主义思潮的认识与超越》,《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
    谢荫明:《五四前后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的认识和批判》,《李大钊研究论集》,1989年第1期。
    张化:《李大钊与少年中国的理想》,《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5期。
    张静如:《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
    侯且岸:《李大钊民彝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6期。
    侯且岸:《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与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第3期。
    朱成甲:《正确理解和评价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功绩》,《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杨世文:《试析李大钊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因》,《长白学刊》,1991年第1期。
    任鲁萍:《少年中国学会的分化及其历史启示》,《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
    吴汉全:《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盐城党校学报》,1992年第3期。
    傅振刚等:《论李大钊与共产国际“联吴方针”的关系》,《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2期。
    李永春:《少年中国学会与1920年改造联合》,《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潘泽庆:《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军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
    黄有璋:《“三次论战”与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董国强:《论“问题与主义”之争前后的李大钊思想——对争论性质的再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
    郑东升:《近十年来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研究综述》,《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王素莉:《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道路》,《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6期。
    张宝明:《超越与回归:近代文化启蒙与中国古典传统——从谭嗣同、章太炎与李大钊的思想个案中寻找》,《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张宝明:《“调和”与“独行”::李大钊从保守到激进的逻辑依据(1914-1921)》,《史学月刊》,2004年第1期。
    张宝明:《“问题”与“主义”:两种思想谱系的历史演绎——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看〈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衔接》,《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陈亚军:《“问题与主义”: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
    李丹阳:《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的起源》,《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罗志田:《因相近而区分:“问题与主义”之争再认识之一》,《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杨天宏:《趋向政治化的近代中国学术——少年中国学会关于宗教问题的讨论》,《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李晴霞:《“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进轨迹》,《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吴小龙:《五四运动与少年中国学会》,《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
    高如民:《从文化传播角度审视“问题与主义”之争》,《河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陈桂香:《“互助论”无政府主义与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李永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少年中国学会》,《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
    程丹:《胡适和李大钊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相通之处》,《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
    崔鲁威:《李大钊与何炳松史学思想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年。
    刘静白:《何炳松史学批判》,《二十世纪》杂志,第2卷第2期,1933年1月25日。
    [日]昏迷生:《李大钊先生》,《极东新信》(日文)33号,1922年9月。
    [日]清水安三:《李大钊》,《中国当代新人物》(日文),大板屋号书店,1924。
    高一涵:《李大钊同志略传》,《中央日报副刊》,1927年5月23日。
    不见死生:《李大钊的思想及生平》,《北京周报》(日文),1927年5月8日。
    《李大钊等二十人昨日绞首台绝命:因其学说主义而殒命之李大钊历略》,《顺天时报》,1927年4月29日。
    伏园:《五一纪念与李守常先生》,《中央日报副刊》,1927年5月1日。
    《五四与李大钊》,《民国日报》(汉口),1927年5月4日。
    孟冰:《悼守常同志》,《红色五月》,1927年5月7日。
    魏琴:《悼李大钊同志》,《向导》,1927年5月8日。
    可彝:《守常死后的回忆》,《中央日报副刊》,1927年5月10日。
    河北革命互济会:《为公葬无产阶级导师李大钊同志宣言》,1933年4月。
    刘半农:《故国立北京大学教授李君墓碑(碑文)》,1933年3月。
    成纲:《李大钊同志抗日斗争史略》,《新中华报》,1941年4月27日。
    薛尔:《忆李大钊同志》,《新中华报》,1941年4月27日。
    范文澜:《李大钊同志永远不死》,《新中华报》,1941年4月27日。
    张申府:《忆守常》,《新华日报》,1942年4月26日。
    《追念李大钊同志》,《新华日报》,1942年4月29日。
    张晓梅:《永不能忘记的一天——纪念李大钊同志》,《新华日报》,1942年4月29日。
    张如心:《纪念中华民族不朽的革命伟人——李大钊同志》,《解放日报》,1943年4月28日。
    《李大钊同志革命史略》,《解放日报》,1943年4月28日。
    李星华:《十六年前的回忆——纪念父亲的死并纪念母亲》,《解放日报》,1943年4月28日。
    杨荣国:《李守常先生的思想》,《读书与出版》,1947年1月15日。
    蔡尚思:《李大钊的思想评价》,《文汇报》,1947年4月26日、5月3日。
    马叙伦:《李叔同、·陈独秀、·李守常》,《文汇报》,1947年5月2日。川岛:《关于李大钊先生》,《北京大学五四纪念特刊》,1949年4月。
    吴玉章:《纪念李大钊同志光荣殉难22周年》,《人民日报》,1949年4月28日。
    沈钧儒:《纪念李大钊》,《人民日报》,1949年4月28日。
    范文澜等:《中国早期的唯物历史科学家——李大钊同志》,《人民日报》,1949年4月28日。
    何干之:《纪念李大钊》,《新民报(晚刊)》,1949年7月2日。
    刘弄潮:《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传记》,《人民中国通讯》,1957年第13期。
    吉雅泰:《李大钊同志和内蒙古初期革命活动》,《民族团结》,1961年第7期。
    周子信:《李大钊同志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解放军报》,1979年10月28日。
    刘昌玉等:《李大钊同志领导的北京党的早期组织》,《上海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韩凌轩:《李大钊同志与少年中国学会》,《北方论丛》,1980年第5期。
    罗章龙:《亢慕义斋回忆录——记和守常同志在一起的日子》,《回忆李大钊》,人民出版社,1980年。
    谌小岑:《李大钊先生与觉悟社》,《回忆李大钊》,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李大钊与内蒙古早期革命活动》,《内蒙古日报》,1980年11月13日。
    武可贤:《李大钊同志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年。
    韩一德等:《论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论文选辑》,中共党史研究会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周子信:《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江淮论坛》,1981年第3期。
    俞兴茂:《试谈李大钊未能出席“一大”的缘由》,《文史通讯》,1981年第3期。
    李流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纪念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课外学习》,1981年第4期。
    郝维民等:《李大钊与内蒙古革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4期。
    俞兴茂:《李大钊是否主持过少年中国1921年会考》,《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6-7期。
    甘旭岚:《李大钊与蒙古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团结》,1981年7期。
    傅绍昌:《李大钊在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重大贡献》,《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大可:《李大钊等发起筹备少年中国学会》,《北京晚报》,1982年6月30日。
    萧甡:《李大钊没有参加中共四大》,《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第7期。
    刘昭豪等:《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孙中山和李大钊》,《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石洁等:《李大钊和陕西革命运动》,《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张静如等:《李大钊对国共合作的贡献》,《中国国民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84年4月。
    吴家林:《李大钊在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思想及其运用》,《思想阵地》,1984年第5期。
    聂元素等:《李大钊与河南工农革命运动》,《历史教学》,1984年第7期。
    吴长庚:《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河北社联通讯》,1984年第11期。
    王善志:《李大钊和冀东早期革命活动》,《河北社联通讯》,1984年第11期。
    张绛:《李大钊与河南党组织的创建》,《河北社联通讯》,1984年第11期。
    王世儒:《李大钊同志与江西初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河北社联通讯》,1984年第11期。
    陈慧道:《李大钊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广东文史资料》,1984年第42期。
    祝伟坡:《李大钊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河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
    王林涛:《李大钊在创建革命统一战线中的贡献》,《唐山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第1期。
    [苏]舍韦廖夫:《关于李大钊在苏联停留情况的新材料》,《南开史学》,1985年第2期。
    张绛:《李大钊与河南党组织的创建——兼论李大钊六次河南之行》,《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刘长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李大钊》,《徐州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
    屈武:《李大钊同志到河南指导党的工作》,《陕西纪念胡景翼逝世60周年大会》,1985年4月。
    姜济民:《李大钊指导张家口的革命斗争》,《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5年第6期。
    张粤华:《试论李大钊在建党前对党的性质和重要指导思想的认识》,《长沙水电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
    虞崇胜:《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时间和地点》,《江淮论坛》,1986年第6期。
    杨纪元:《李大钊是怎样为我党定名的》,《理论学刊》,1986年第9期。
    周树一:《李大钊同志与我党在西北军中的工作》,《内蒙古文史资料》,1986年第24辑。
    《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武汉文史资料》,1986年总第26辑。
    吴家林:《李大钊字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思想及其运用》,《齐鲁学刊》,1987年第1期。
    杨洪章:《李大钊何时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产生怀疑》,《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刘民山:《李大钊留日回国后来津次数与革命活动》,《天津史志》,1987年第2期。
    王士立:《李大钊对创建中共唐山地方组织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论坛》,1987年第3期。
    任武雄:《李大钊对建党的贡献》,《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4期。
    王光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楷模》,《人民日报》,1987年5月7日。
    曹延玉:《李大钊和我党早期的统战工作》,《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9期。
    韩一德等:《论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论文选辑》,1987年。
    韩一德:《李大钊与日本社会主义同盟》,《辽宁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王澄林:《李大钊与共产国际》,《共产国际研究》,1988年第6期。
    雷亮:《社会党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略谈中国共产党名称的确定过程》,《党史纵横》,1988年第7期。
    郑天贵:《最先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列宁》,《党史纵横》,1989年第1期。
    姜济民整理:《李大钊与张家口》,《张家口地区党史资料选编》,1989年1月。
    张家口市委党史办:《李大钊与农工兵代表大会》,《张家口地区党史资料选编》,1989年1月。
    常秀娥:《谈李大钊与共产国际》,《抚顺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吴家林:《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北京档案史料》,1989年第3期。
    吴明:《李大钊与国民党北方组织》,《北京档案史料》,1989年第2期。
    孟庆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会议上具有党内联合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2期。
    武可贤:《李大钊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徐行:《试论李大钊的统一战线思想》,《党史资料与研究》,1989年第4期。
    李德福:《李大钊与天津党组织的建立》,《党史资料与研究》,1989年第4期。
    赵秀德等:《李大钊与中共北方党组织的创建与发展》,《北京党史研究》,1989年第5期。
    周承恩:《李大钊不是党的二届中央委员》,《党的文献》,1989年第5期。
    李京平:《李大钊与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党史研究》,1989年第5期。
    赵秀德:《李大钊与中共北京党组织的创立与发展》,《党校教学》,1989年第5期。
    郑天贵:《李大钊对国共合作的杰出贡献》,《探索》,1989年第6期。
    章郦:《李大钊与共产国际》,《党史文汇》,1989年第6期。
    蒋维权:《李大钊与张家口早期革命活动》,《张家口地区党史资料》,1989年第6期。
    吴家林:《李大钊与北京共产党主义小组》,《李大钊研究论集》,1989年8月。
    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把满腔热血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李大钊同志为天津建党做出的杰出贡献》,《天津日报》,1989年10月18日。
    张光:《李大钊对陕西的影响》,《陕西日报》,1989年10月28日。
    于恩书:《李大钊——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革命团体的创建者》,《学术交流》,1990年第1期。
    朱文通等:《浅谈李大钊建党活动的几个特点》,《河北学刊》,1990年第1期。
    金英豪:《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促成》,《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张仁荣:《李大钊与河南工农运动》,《河南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萧贵清:《党的主要创始人提法之我见》,《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3期。
    王永义:《李大钊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大贡献》,《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郑天贵:《李大钊、陈独秀未参加党的一大之原因》,《党史纵横》,1990年第4期。
    梁淑珍等:《李大钊在河北革命活动综述》,《党史博采》,1990年第4期。
    郑昌华:《李大钊建党思想述略》,《湖南论坛》,1990年第4期。
    罗小凡:《李大钊对建党理论的建树》,《湖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阎树恒:《论李大钊的党内合作思想》,《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5期。
    吕兴光等:《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方工作》,《党史文汇》,1990年第6期。
    路海江等:《李大钊为何未出席中共“一大”?——兼与郑天贵同志商榷》,《党史纵横》,1991年第1期。
    王述维等:《试论李大钊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谷幼农:《试论李大钊对民主统一战线的贡献》,《北京党史研究》,1991年第1期。
    刘钢:《李大钊未出席一大半原因考》,《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陆文培:《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淮北煤炭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张绛:《再谈李大钊首次洛阳之行》,《河南党史研究》,1991年第2期。
    萧甡:《李大钊并非中共二届中委》,《党史研究资料》,1991年第3期。
    张广恩:《李大钊与东北地区党的早期活动》,《党史纵横》,1991年第3期。
    孙继尧等:《李大钊与中国早期工人运动》,《西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金英豪:《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促成》,《天水学刊》,1991年第4期。
    王效挺等:《关于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北京党组织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唐振景等:《李大钊建党思想初探》,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梁淑珍等:《李大钊对河北革命的伟大历史贡献》,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士立等:《李大钊与北方早期工人运动》,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刘建才等:《试述李大钊对唐山早期工人运动的贡献》,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左守海:《五四运动前后的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震寰:《李大钊与中共北方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祖望:《李大钊的统战思想与实践》,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一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龙润忠:《“一大”前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初探》,《桂海论丛》,1991年第5期。
    贾芝:《李大钊与维经斯基讨论建党》,《唐山劳动日报》,1991年7月1日。
    卢荻:《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历史大观园》,1991年第7期。
    周忠瑜:《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特点与李大钊》,《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
    黄德林:《1924年后李大钊并没有放弃国际主义》,《华中师大学报》,1992年第6期。
    吴汉全:《李大钊与“工读互助团”》,《盐城党校学报》,1992年第3期。
    杨纪元:《李大钊与陕西的革命军事活动》,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二辑),《理论学习与研究》,1992增刊。
    吴汉全:《李大钊与觉悟社》,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二辑),《理论学习与研究》,1992增刊。
    果峰:《论李大钊同第二国际社会党思潮的决裂》,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三辑),《河北学刊》,1992增刊。
    李长胜:《略论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领导全党问题的认识》,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三辑),《河北学刊》,1992增刊。
    谢荫明:《李大钊领导下的北方国共合作》,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三辑),《河北学刊》,1992增刊。
    李权兴等:《李大钊未能出席中共“一大”半(删除)的原因》,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三辑),《河北学刊》,1992增刊。
    果峰:《论李大钊与北方红枪会运动》,《唐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吴汉全:《李大钊与新潮社》,《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薛生德:《陕北建党是李大钊和中共北京区委领导的》,《北京党史研究》,1993年第6期。
    吴汉全:《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的认识过程》,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四辑),《理论学习与研究》,1993增刊。
    果峰等:《浅析李大钊在建党前与俄共(布)、第三国际的交往》,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四辑),《理论学习与研究》,1993增刊。
    吴汉全:《早期李大钊对进步党研究系认识的变迁》,《松辽学刊》,1994年第4期。
    吴汉全:《李大钊与〈国民〉杂志社》,《吉安师专学报》,1994年第5期。
    陈长河:《李大钊的反袁斗争与神州学会》,《团结报》,1994年11月5日。
    杨洪章:《李大钊与旧党派的关系》,《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刘诚:《李大钊统一战线理论初探》,《党史博采》,1995年第3期。
    唐萍:《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盐城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
    林铭纲等:《应当叫共产党——李大钊建党立功勋》,《党史纵横》,1995年第7期。
    张伟良:《试析李大钊少年中国之理想》,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五辑),《理论学习与研究》,1995增刊。
    李国继:《中共“一大”召开前夕李大钊未曾受伤住院》,《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3期。
    钱占元:《李大钊与内蒙古革命》,《内蒙古日报》,1996年6月28日。
    李贵:《李大钊与北京大学进德会》,《党史文汇》,1996年第12期。
    [日]后藤延子:《李大钊与中国社会党》,日本信州大学人文学部编:《人文科学论集》,1997年。
    刘民山:《李大钊参加共和会和滦州起义辨析》,《天津史志》,1997年第3期。
    乐正人:《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人民政协报》,1997年4月23日。
    卢瑞莲:《李大钊与新民学会》,《湖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王遥:《浅谈李大钊、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作用》,《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萧桂林等:《论李大钊与北方红枪会的政治方向》,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六辑),《河北学刊》,1997增刊。
    马熙群:《李大钊与新生社》,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六辑),《河北学刊》,1997增刊。
    原村等:《关于郁嶷〈复北洋法政学会书〉及其他》,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七辑),《河北学刊》,1997增刊。
    刘民山:《论李大钊参加共和会和滦州起义》,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研究》(第七辑),《河北学刊》,1997增刊。
    朱志敏:《李大钊参加“研究系”活动质疑》,《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3期。
    余三乐:《李大钊‘“少年中国’”理想探微》,《北京档案史料》,1998年第4期。
    张绍祖:《李大钊与天津党团组织的创建》,《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胡忠等:《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刘家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若干阶段的探讨》,《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5期。
    史建霞:《蔡元培、李大钊对北京早期党组织创建的影响》,《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
    王亚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时期几个问题掇拾》,《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
    赵晋:《外部条件与中国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
    谢荫明:《俄共(布)在华革命局与中国共产主义小组》,《北京党史》,2000年第5期。
    冉世民:《论李大钊对中共建党的主要贡献》,《党史博采》,2000年第6期。
    吴家林:《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李淑兰等:《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
    董宝瑞:《同建中国社会党天津支部——李大钊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郭须静》,《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吴汉全:《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
    卫保娣:《李大钊与中国共产党统战的第一次尝试——1920-1923年李大钊“联吴”的经过与启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吴汉全:《早期李大钊政党政治观初探》,《宁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侯且岸:《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实践》,《学习时报》,2004年5月31日。
    董宝瑞:《“高筑神州风雨楼”——李大钊与神州学会会友易象》,《党史纵横》,2001年第3期。
    刘汉峰:《李大钊建党思想研究学术座谈会综述》,《北京党史》,2001年第4期。
    孙海:《论李大钊对中共建党的理论贡献》,《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宋月红:《关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北京党史》,2001年第6期。
    邵维正:《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参加“一大”》,《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常浩:《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山西老年》,2001年第7期。
    江俊伟:《孙中山和李大钊国共合作思想异同比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2期。
    沈建中:《陈独秀、李大钊建党时期对党风建设的深远影响》,《人才开发》,2002年第5期。
    肖赞等:《李大钊建党思想刍议》,《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2月。
    杨琥:《〈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新青年〉创刊史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陈元九:《李大钊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思想探微》,《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沈建中:《陈独秀李大钊开创早期党风》,《炎黄春秋》,2002年第11期。
    谢冠赋:《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双重渊源》,《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增刊。
    国建峰:《李大钊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增刊。
    果峰等:《浅析李大钊的‘“乡村联合战线’”思想》,《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增刊。
    王小梅等:《李大钊与非宗教大同盟》,《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增刊。
    金戈:《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内蒙古宣传》,2003年第3期。
    张伟良:《关于中国共产党名称定名的研究》,《河北学刊》,2003年第3期。
    王渔:《关于神州学会的成立时间、主要成员及国内活动情况》,《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刘运喜:《试论李大钊对建党的贡献》,《党史文苑》,2004年第2期。
    侯且岸:《李大钊的政党观及其实践》,《学习时报》,2004年5月31日。
    俞风流等:《我党“统战”先驱李大钊》,《文史天地》,2004年第6期。
    中共衡水市委党史研究室:《李大钊与中共台城特支和中共安平县委》,《党史博采》,2004年第7期。
    王世儒:《李大钊在华法教育会的活动》,《文史精华》,2004年第10期。
    董宝瑞:《李大钊参加中国社会党揭秘》,《党史博采》,2004年第11期。
    冷玉健:《李大钊与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国统一战线》,2004年第11期。
    朱寿桐:《新潮社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雏形》,《东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王小梅:《李大钊未参加中共“一大”原因考》,《党史博采》,2005年第1期。
    李文平:《论李大钊与丁惟汾在国共合作中的关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黄栋法:《李大钊与国民党“一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2期。
    李继华:《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建党”的思想基础》,《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董宝瑞:《李大钊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贡献》,《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高锡文:《论李大钊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程金蛟:《陈独秀何以当选“一大”中央总书记——兼论李大钊未能进入“一大”中央局之原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戈钟庆等:《论执政党合法性生成的一般基础》,《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秦昊扬:《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及社团与政党——另一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杨琥:《去闇和李大钊》,《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5月26日。
    杨琥:《〈每周评论〉等报刊若干撰稿人笔名索解》,《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郝幸艳:《相得与疏离:李大钊与汤化龙交往论略》,《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曲广华:《五四社团繁荣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学术交流》2011年第7期。
    王继凯:《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问题再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1期。
    黄建远:《论民国时期青红帮发展特点》,《学术界》,1993年第12期。
    王先明:《绅士阶层与近代社团》,《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张志东:《近代中国商会与政府关系的研究:角度、模式与问题的再探讨》,《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常书红、王先明:《清末农会的兴起和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2期。
    林翼民:《民间组织管理五十年》,《中国民政》,1999年第9期。
    方美玲:《中华民国社团的基本特征》,《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郑成林:《1927—1936年国民政府与商会关系述论》,《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5期。
    应莉雅:《近十年来国内商会史研究的突破和反思》,《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4期。
    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政治参与(1927—1947)》,《开放时代》,2004年10期。
    闵杰:《近代中国市民社会研究10年回顾》,《史林》,2005年第2期。
    刘芳:《近二十年来中国商会研究综述》,《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8期。
    艾萍:《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近代社团组织》,《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3期。
    陈志波:《晚清民初社团立法的演进探略》,《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6期。
    陈志波:《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社团立法略论》,《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郑文范、赵宇《国内外社科类社团发展与管理比较研究》,《学术交流》,2008-02期。
    王育琪:《中国民间组织的立法问题探讨》《学术问题研究》,2009年12期。
    张帆、杨洪:《抗战时期中共社团管理政策述评——以陕甘宁边区为考察对象》,《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马敏、付海晏:《近20年来的中国商会史研究(1990—2009)》,《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张帆、杨洪:抗战时期中共社团管理政策初探》,《党的文献》,2010年-第8-15期刊
    陈志波清:《末民国社团立法比较研究及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
    羡萌:《民国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兼论近代社会团体与政府的关系》,《兰台世界》,2011年第1期。
    杨宇、马存友《异地商会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学会》,2011年第2期。
    祁高飞:《20世纪以来明清杭州文人结社研究综述》,《许昌学院学报》,2012-11
    王红梅:《中国近代商会法律制度研究》,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4。
    刘登秀:《清末教育会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陈志波:《南京国民政府社团立法研究(1927~1937)》,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许效正:《湖南近代社团研究(1840-1949)》,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王章峰:《民国前期教育团体研究(1912~1927)》,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陈清辉:《清末民初福建教育会社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尹宝柱:《五四时期结社风潮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谷春辉:《中国近代社团与秘密会党的比较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王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湖南学生社团(1927-1937)》,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蔡勤禹:《近代中国民间组织》,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洪晓梅:《转型时期中国社团功能研究》,东北大学博士论文,2008。
    盖威:《市民社会视角的中国社团立法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
    卜志勇:《近代中国社会团体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1。
    马德坤:《民国时期济南同业公会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2。
    宫炳成:《南京国民政府社团政策与民众运动控制(1927-1937)》,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2。
    邱睿:《南社诗人群体研究》,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