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空间、权力与文化的嬗变上海人民广场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媒介无处不在,它对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因如此,将媒介作为环境研究逐渐成为传播学重要的研究范式。同时,近年对于“空间”的研究在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空间实则为媒介。从媒介环境的视角研究空间,不但能发掘空间作为信息载体的特点,并且更能专注于探讨空间与社会的关系。由此,本文以“空间”和“权力”为逻辑起点,以上海人民广场作为空间媒介文本,将其作为研究城市文化传播的典型代表,针对它展开文化研究,重点在于研究广场空间的生产,空间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建构,进而探究广场空间的文化政治、文化实践与差异变化,以此解读人民广场的文化嬗变。并期待从一个侧面关照上海这座城市不同时期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折射出上海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城市民众生活与文化水平变化,进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握不同时代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化特征。并且期盼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的解析,揭示全国同类型城市中心广场的变迁特点、规律及广场文化嬗变的深刻原因。
     研究发现人民广场空间媒介的风格经历了由人为主导到物为支配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人民广场,作为群体而出现的人构成了广场的主体;九十年代以来的人民广场,标志性建筑组成的符号取代了散落于广场的个体建构出了广场的主要媒介景观。人民广场空间媒介生产或编码存在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其前身跑马厅长久持续性地传递着殖民者的权力话语,并且不断以此固化人们对跑马厅功能的认知。建国后的人民广场被打造成为巩固和强化政党合法性权力的政治空间,被重塑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符号。九十年代改建后的人民广场,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大剧院、人民大厦以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等风格不一的标志性建筑拼贴共同组建的人民广场整体空间,被作为集中传播与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新形象的窗口。
     广场空间传播呈现支配性(及主导性)、协商性和对抗性三种不同解码方式,以支配性和协商性为主要解码特点。支配性和协商性的解码行动总体上都可以归为符合权力编码的空间活动,占广场空间消费、传播与实践的绝大部分。而挑战性的解码行为则是对空间控制权的逾越与背反。人民广场的空间再现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空间,但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空间解码实践,由此会产生多维度的再现空间。其中由支配性解码空间实践活动建构而成的再现空间属于正式、主流的空间,符合权力的构想与定位。反之,挑战或对抗式的空间解码形成的再现空间则是边缘化的空间,并且仅有狭小有限的空间余地。
     人民广场的空间实践活动呈现由多元趋向于单一再回归多元的特点。权力控制力强化时,各种社会关系趋于组织化,被规范、整合,空间中的各种社会活动就趋于单一。权力控制减弱时,各种社会关系更加多维,空间消费、传播和实践的活力才会被真正释放,呈多元化特点。
     权力具体作用于人民广场空间(涵盖跑马厅时期),管理风格不断变化,体现出规范化——行政化——规范化的转变特点。在广场的整体空间-权力运作中,体现出从政治化到去政治化的风格转变,但去政治化并不意味着权力作用的减弱,权力是以一种更加隐而不显的方式进行着潜藏化运作,实则是去政治化的政治。
In our daily life,media is everywhere.it's no doubt media is important to people.Also for this reason, the research of making media as ecology gradually becomes important researchful paradigm of communication.At the same time,in recent years,"space"got more and more widely attention in Academia.Space is for medi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we can not only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as the information carrier, and are more likely to focus on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society.Thus,In this dissertation,"space" and "power"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Shanghai People's Square space as a medium of text,which I try to carry out cultural studies aiming at,and treat it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to study the communication of urban culture.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production of square space, space to construct 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us explore the cultural politics,cultural practic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quare space,to interpret cultural transmutation of the people's square.I look forward to care for the city of Shanghai'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space in different periods,and can reflect the changes of Shanghai's political change,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 public life and cultural level,and then from a particular perspective to grasp different era Shanghai Urban Space cultural identity. And I hope through the Shanghai People's Square analysis,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of the same type city's central square,the rules and the profound reason of the cultural transmutation of the square.
     The study found the style of the People's Square space has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by human leading to construct domin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people as a group is the subject of the People's Square; since the nineties,the landmark buildings replacing the scattered individuals become the subject of the People's Square.The production or coding of people's square space media possess political nature and ideology.Its predecessor Racecourse long continually conveys the colonists' power discourse, and constantly to cure people's perception of Happy Valley Chamber function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People's Square was built a political space to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legitimacy of the political party's power, remodeled a political symbol in line with socialist ideology.In the nineties,after alteration of the People's Square,the Shanghai Museum, Shanghai Grand Theatre,People's Building,Urban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and other different styles' landmark buildings collage together and form the People's Square integral space.the People's Square space becomes a media centralized disseminating and displaying Shanghai's reform opening up,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of a new image.
     Square space communication presents dominant, negotiated and oppositional three different decoding methods,dominant and negotiated decoding are the main decoding characteristics. In general,dominant and negotiated decoding ac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in accordance with power coding space activities,square space consumption,the vast major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Decoding operation and consultation between the dominant overall space activities can be classified as consistent with the power-coded, both of which occupy the vast majority of square space consumption,communication and practice.The oppositional decoding behavior is beyond the control of space and back reversed.Space representation of the People's Square is the dominant space,bu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spatial decoding practice,which will produce multi-dimensional reproduction of space.Which decoded by the dominant practice space constructed by the reproduction space belongs to a formal,mainstream space,in line with the idea and location of power.On the contrary,the reproduction space formed by oppositional decoding is marginalized,and only a narrow room with limited space.
     Spatial practices in the People's Square presents multivariate tending to be single and returning diversification again. Strengthening the power of control,all kind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end to be more organized,be regulated,integrated,tend to be more homogeneous space in various social activities.When power control weakened,more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relations,space consumption,communication and vitality will be freed practice,with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People's Square space(covered Racecourse period) management style constantly changing,reflects the standardization-administration-standardized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The overall space-power operation of square,reflects the transition from political to de-political,but that does not mean to. weake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the role,power is implicit rather than explicit in a more significant way potential operation,but in reality is depoliticized politics.
引文
1 麦克卢汉经常提这样一个问题“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他的答案是“不知道”;他也曾说过“水不是鱼发现的”。参见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入门》,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第124-125页;[加]菲利普·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2 国内传播界有学者将传播学划分为三大学派,媒介环境学派和经验学派、批判学派三足鼎立。参见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修订版),第3页;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0-198页;陈力丹:《试论传播学的三个学派》,《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第40-48页;何道宽:《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04-108页。
    3 [美]林文刚(Casey Man Lum)《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中文版序,第xiv页。
    4 关于哈罗德·伊尼斯媒介偏倚的观点,可以参见他的《帝国与传播》,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以及《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5 参见[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8页。
    1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1页。
    2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3页。
    3 [美]林文刚(Casey Man Lum)《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38页。
    4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美]林文刚(Casey Man Lum)《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39-40页。
    5 [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1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0-205页。
    2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页。
    3 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5期,第40页。
    4 城市文化是更宽泛的一种表述,有学者将城市化进程的高级阶段命名为都市化进程,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被冠以以都市名号,城市文化所以也称都市文化,但本文主要以城市文化作为统一指称。
    5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39页。
    6 亨利·列斐伏尔著:《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王志弘译,薛毅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1 参见亨利·列斐伏尔著:《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王志弘译,薛毅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4页。
    2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译注》,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第560页。
    3 [英]蒂姆·欧苏利文等:《传播及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杨租瑶等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7年,转引自周宪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1 参见唐维敏:《文化研究:霍尔访淡录》,[美]道格拉斯·凯尔纳:《迈向一个多元观点的文化研究》,转引自周宪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9、101页。
    2 参考刘易斯·芒福德所说的“机器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秩序、控制、效率和权力”,这其中“机器”被延伸成为了“媒介”,参见[美]林文刚(Casey Man Lum)《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何道宽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82页。
    1 本小节内容是笔者已发表论文《“人民”、“广场”的意义嬗变》中的一部分,载于《天涯》,2013年第4期,第190-196页。
    2 《新牛津英语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3 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第17页。
    4 蔡永洁著:《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页。
    1《新牛滓英语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23页。
    2 王维洁著:《南欧广场探索——由古希腊至文艺复兴》,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第71页。
    3 Oxford Latin Dictionary,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84,p.1388.
    4 [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佛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5 Wiki.answers,2012-12-08,http://wiki.answers.com/Q/Where did the word square come from
    6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 X VI,1989.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p.393.
    7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27页。
    1 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18页。
    2 [宋]欧阳修,宋祁撰:《马燧传》,《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五,上海:中华书局,1975年,第4885页。
    3 《论中国宜创赛奇会》,《申报》,1888年4月20日,第1版。
    4 《现代汉语大词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370页。
    1 《青岛陷落后之大连观》,《申报》,1914年11月15日,第6版。
    2 《无题》,《申报》,1918年11月19日,第3版。
    3 《红色广场前,苏军总检阅,列队游行约历两小时》,《申报》,1945年6月26日,第1版。
    4 《都市美化运动与都市艺术》,《申报》,1926年12月15日,第21版。
    5 《欧游通讯》,《申报》,1930年12月5日,第11版。
    6 《雾》,《申报》,1914年2月26-2月28日,第14版。
    7 曹文明:《城市广场人文研究》(博士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第127页。
    8 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521页。
    9 《首都拟筑新住宅区》,《申报》,1930年9月23日,第6版。
    1 《闸北市民争水电罢市第二日》,《申报》,1924年3月16日,第13版。
    2 《新都元旦》,《申报》(香港版),1939年1月8日,第8版。
    3 《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217页。
    1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3页。
    2 同上,第263页。
    1 《辞海》(第六版2),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252页。
    2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Blackwell press,1991,p.8.
    3 参见Pierre Bourdieu.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Theory and Society,1985(6),pp.723-74 4;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Sociological Theory,1989(1),pp.14-25参见王晓磊:《社会空间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第55-58页。
    4 参见[美]爱德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1页。
    5 亨利·列斐伏尔著:《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王志弘译,薛毅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1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space.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Blackwell press,1991,p.33-45.
    2 参见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space.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Blackwell press,1991,p.39.
    1 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序,第1页。
    2 [法]列斐伏尔:《空间政治学的反思》,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3 [美]苏贾:《第三空间》,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4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33页。
    5 [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1页;张晓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第22页。
    6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1页。
    7 参见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博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08年,第38-39页。
    1 李景鹏:《权力政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2 [美]迈克·迪尔.:《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2页。
    3 本文的国家与政府为同义概念,尤其在指涉权力时,国家权力、政府权力、政党权力基本为同一含义。
    4 See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Blackwell press,1991,p.9.
    4 以上关于论文的统计数据皆来自笔者在2013年12月31日利用中国知网总结的检索记录。
    1 史根源:《国庆前夕话广场》,《人民日报》,1958年9月26日,第8版。
    2 侯仁之、吴良镛:《天安门广场礼赞——从宫廷广场到人民广场的演变和改造》,《文物》,1977年第9期,第1-15页。
    1 See Jesus Escobar.The Plaza Mayor and the Shaping of Baroque Madri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 See Setha M. Low.On the Plaza: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 and Cultur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0.
    3 See James A·Leith.Space and Revolution:Projects for Monuments, Squares, and public Building in France,1789- 1799,Montreal & Kingst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1.
    4 相关总结根据JSTOR论文资料库的搜索完成,所列举的论文也来源于这一数据库。
    1 参见陈蕴茜:《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陈蕴茜:《谒陵仪式与民国的政治文化》,2008年第6期;陈海忠:《游乐与党化:1921-1936年的汕头市中山公园》(硕士学位论文),汕头:汕头大学,2004年;代亚松:《茶馆与近代汉口的文化社会生活》(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参见洪煜:《上海近代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 See Wen-hsin Yeh,Corporate Space,Communal Time:Everyday Life in Shanghai's Bank of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5(1),pp.97-116.
    4 参见姜进:《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史林》,2009年第5期;罗岗:《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 朱剑虹《海派清口:城市文化的表演与想象》,《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詹丹:《酒类广告与上海市民生活的文化表征》,《都市文化研究》,2006年;钱泽红:《2010世博会对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2期。
    1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新星出版社,1994年;孙福庆,杨剑龙《双城记:上海、纽约都市文化》,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杨剑龙:《中韩交流中上海、首尔都市文化之比较》,《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孙逊,杨剑龙:《全球化中的上海与东京》,《都市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2 蒋述卓:《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曾一果:《想象城市:中国当代文学与媒介中的“城市”》,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岳雯:《上海传奇的另一种写法——论虹影小说中的都市空间想象》,《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李凤亮:《城市视野中的移民写作——以部分广州作家为例》,《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 [美]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1-12页。
    1 参见[英]保罗·杜盖伊、霍尔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霍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导言,第2-4页。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2 [美]约翰·菲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1 徐公肃,邱瑾璋著:《上海公共租借制度》,《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1、46、47页;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The North China Herald,January 17,1852,p.3.
    2 参见蒯世勋编著:《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16-317页。
    3 如wheel horse'“踏实苦干的人”Hold one's horse! "不着急”A willing horse needs no spur'“良马不需鞭策”Be on one's high horse "趾高气扬”等等,参见唐利平,卢凌:《“Horse”国俗语义的英国文化考量》,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46-150页。
    4 盛文林编著:《最经典的体育常识》,北京:台海出版社,2011年,第225页。
    5 马振岗著:《古典与前卫英国》,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第162-163页。
    1 参见陆其国:《畸形的繁荣:租借时期的上海》,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5页;《1930年10月全上海人口统计》表,《1844年至1930年公共租界及越界筑路地域内之外侨人口统计表》《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2,14页;《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16-117页。
    2 参见《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24页。
    3 参见熊月之,高俊著:《上海的英国文化地图》,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年,第87页。
    4 张群署编:《上海租界略史》,上海:大东书局,1931年6月,第104页。
    5 笔者查询资料,还未找到利永士敦、皮尔、波文、打喇士、士都呱等人的英译名称。
    1 参见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1页;《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05页。
    2 徐公肃,邱瑾璋著:《上海公共租借制度》,《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48页。
    3 参见上海房地局档案馆藏英册第62号道契,转引自《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05页: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4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文化)》(第6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48页;杨天亮:《霍格兄弟三建跑马厅》,《档案与史学》,1998年2期,第62页。
    5 参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页;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6 [美]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7页。
    1 《上海名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6页。
    2 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3页。
    3 [美]霍塞著:《出卖上海滩》,越裔译,上海:大地出版社,1941年,第30页。
    1 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藏档案,英册道契地,转引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46页。
    2 唐振常:《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00页;《上海百科全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366页;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3页。
    3 [美]霍塞著:《出卖上海滩》,越裔译,上海:大地出版社,1941年,第34页。
    4 徐公肃,邱瑾璋著《上海公共租借制度》,《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7页。
    5 土地条款皆引自《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684-685页。
    6 《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183-184页。
    7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57页。
    1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467页;上海市档案馆历史档案,公共租界工部局档案,U1-1-1245; Shanghai Recreation Fund.History of the Shanghai Recreation Fund,from 186 0-1882:With an Account of the Shanghai Driving Course of 1862(now the Bubbling Well Road)and of th e Public Garden(Shanghai:Celestial Empire Office,1882),pp.1-6.
    2 二马路至六马路被更名为今日之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北海路。
    3 《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05-506页。
    1 参见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6页;杨天亮:《霍格兄弟三建跑马厅》,《档案与史学》,1998年2期,第63页;《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05-506页。
    2 参见《霍格兄弟三建跑马厅》,《档案与史学》,1998年2期,第63页;程泽庆:《跑马幌子下的种种罪恶》,《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359页。
    3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9页。
    4 参见《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05-506页;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467页。
    5 黄跃金主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页。
    1 参见《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509页。
    2 《项秘书长建议跑马厅收回方式》,《申报》,1947年1月7日,第6版。
    3 《霍格兄弟三建跑马厅》,《档案与史学》,1998年2期,第63页。
    1 参见Barney Warf,Review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I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1),p.111.
    2 参见Stuart Elden,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rve.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p.238.
    3 参见黄跃金主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9页。
    4 参见《上海方面日军缴械顺利进行中》,《文汇报》,1945年9月15日,第1版;《日军用车辆及驴马昨起开始接收》,《文汇报》,1945年9月19日,第2版。
    1 《上海赛马暂停》,《申报》,1942年10月17日,第5版。
    2 熊月之:《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7页。
    1 参见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69页。
    2 黄懋材:《沪游脞记》,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第560页;《赛
    马志胜》,《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一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页。
    3 葛元煦,黄式权,池志征:《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5
    1 W.Feldwick,ed.,Present Day Impressions of the Far East and Prominent & Progressive Chinese at Home and Abroad,p.319转引自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7年6月),第103页。
    2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469页。
    1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466页;《上海名园志》,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
    2 《1894年6月26日会议记录》,《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第1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36页;《上海名园志》,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169页。
    1 《赛马志胜》,《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页;《力不同科》,《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上海建筑施工志编委会:《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第70-71页。
    2 黄懋材:《沪游脞记》,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第560页;《赛马志胜》,《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页。
    3 《西童赛马》,《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14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4 环球社编辑部编:《上海建筑之跑马总会》,《图画日报》(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页。
    1 《图片新闻》,《申报》,1934年1月1日,第56版。
    2 《跑马总会新厦之落成》,《申报》,1934年3月6日,第27版。
    3 参见《上海建筑施工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13页。陈从周、章明主编:《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196页;《上海名建筑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177页;《跑马总会新厦之落成》,《申报》,1934年3月6日,第27版。
    1 [美]菲·金斯伯格,莉拉·阿布-卢格霍德等:《媒体世界:人类学的新领域》,“国立编译馆”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第335页。
    2 李默庵:《申江杂咏》,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72页。
    3 参见[美]保罗·霍恩伯格,林恩·霍伦·利斯:《都市欧洲的形成》,阮岳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83-284页。
    4 参见[美]欧文:《英国乡村》,苏福忠选编:《外国散文百篇必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320页。
    1 上海建筑施工志编委会:《东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话》,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第120页。
    1 《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1903年印制),转引自《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703页。
    2 《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1903年印制),转引自《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528页。
    3 《纳税会函工部局训戒西捕》,《申报》,1929年3月15日,第15版。
    4 《商借逸园作本年万国竞走萬终点,跑马厅侮辱华人》,《申报》,1933年11月18日,第15版。
    5 参见《跑马厅内运动场下月中旬开放》,《申报》,1942年4月26日,第5版;《借用跑马厅向宪兵队申请》,1942年9月11日,第4版;《足球委员会议决要案多件》,《申报》,1946年1月12日,第4版。
    1 《赛期将届》,《申报》,1887年4月27日,第3版。
    2 《跑马场大加修理》,《申报》,1918年7月30日,第10版。
    3 《1868年2月11日会议记录》,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议记录》(第三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26页。
    4 《1875年7月12日会议记录》,上海市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议记录》(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8页。
    5 《跑马厅球场加租》,《申报》,1939年1月29日,第7版。
    1 《跑马厅球场秩序,订改善办法》,《申报》,1944年5月5日,第2版。
    2 《中西时花会秋季年会》,《申报》,1940年11月18日,第10版。
    1 《中西足球试赛第二炮华联葡萄牙会师》,《申报》,1942年6月2日,第5版。
    2 参见《有人兜售伪香槟票》,《申报》,1928年4月14日,第15版;《上海跑马总会发现出售伪香槟票》,《申报》,1932年9月27日,第14版;《伪造香槟票》,《申报》,1933年5月18日,第11版。
    3 《上海春赛竹枝词》,陈无我编:《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第116页。
    4 《探捕照料赛马场》,《申报》,1919年10月12日,第11版。
    5 《保甲自警团昨举行成立宣誓典礼,各区参加团员达十万人,关系当局人士出席致训》,《申报》,1942年10月16日,第4版。
    1 《西兵会操》,《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一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10页。
    2 《特别警务团将大检阅》,《申报》,1933年4月28日,第10版。
    1 《大操志略》,《申报》,1887年4月3日,第2版。
    2 《兵官阅操》,《申报》,1889年4月7日,第3版。
    3 张天翔:《续沪上西人竹枝词》,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354页。
    1 《检阅之义警雄姿》,《申报》,1946年10月11日,第5版。
    2 由于大型的节日庆典会开展各项活动,而不同的活动开展的地点会有所不同,跑马厅一般承办的都是一些大型的仪式性强的活动。
    3 《沪市英国官侨今日庆祝英皇加冕》,《申报》,1937年5月12日,第9版。
    4 《昨日英皇登极纪念英侨热烈庆祝》,《申报》,1935年5月7日,第8版。
    1 《沪市英国官侨今日庆祝英皇加冕》,《申报》,1937年5月12日,第9版。
    1 《拥护参战示威大会》,《申报》,1943年2月16日,第4版。
    1 《新生活运动》,《申报》,1946年2月9日,第3版。
    1 《西人赛马会请单》,《申报》,1873年10月31日,第2版。
    2 奖杯或银盘,名称都大不相同,如秋天杯、灭火龙杯、解嘲杯、茶师杯等等;每匹马匹缴纳的银两五两、十两、十五两不等,跑路里数有一里半、三里、四里、五里、跑路周围一转、跑路周围两转等等里程,参见《西人赛马单》、《第二天赛马单》、《第三天赛马单》,《上海新报》,1872年10月28日、10月29日、10月30日,第2版。
    3 《第二天赛马单》,《上海新报》,1872年10月29日,第2版。
    4 《第三天赛马单》,《上海新报》,1872年10月30日,第2版。
    1 《第三天赛马单》,《上海新报》,1872年10月30日,第2版。
    2 《跑马景象》,《申报》,1874年11月3日,第2版。
    3 跑马规则最初是将“跳浜”或“跳花萁”安排在第三赛马日最后进行,后来规则有所改变,休息两天后到礼拜六照例举行一次余兴赛,进行“跳浜”或“跳花萁”。
    4 环球社编辑部编:《西人大跑马跳浜之勇猛》,《图画日报》(第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91页。
    1 [美]欧内斯特·霍塞著:《出卖上海滩》,越裔译,上海:大地出版社,1941年,第79页。
    1 黄懋材:《沪游脞记》,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第560页。
    2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晚清社会)》(第5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3页。
    3 同上。
    4 《秋季大香槟揭晓》,《申报》,1931年11月5日,第16版。
    5 颜也:《拾黄金》,《申报》,1933年5月13日,第21版。
    1 《春季大赛末次练马季》,《申报》,1923年5月6日,第14版。
    2 Tips On This Weekend Races,The Illustrated Week-End News,March 28,1936,p.21.
    3 《上海大新街之马路南首远东服务眼镜公司启》,《申报》,1928年3月11日,第22版。
    1 苕狂:《跑马琐记》,《游戏世界》,1922年第12期,第1页。
    2 上海文史馆编著:《旧上海的烟赌娼》,上海:百家出版社,1988年,第152页。
    3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01页。
    4 邗江词客:《沪游竹枝词·赌赛争将上驷驱》,《申报》,1874年6月11日,第3版。
    1 亦豪:《赛马谈》,《申报》,1926年11月5日,第17版。
    2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图》,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131页。
    3 《跑马弊端!》,《海燕》,1946年3期,第12页。
    4 《上海春赛竹枝词》,陈无我编:《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第116页。
    5 苕狂:《跑马琐记》,《游戏世界》,1922年第12期,第2页。
    6 据估计,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跑马总会的捐款约在18万至26万元之间。参见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2期,第103页。
    1 《西人赛技》,《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二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190页。
    2 《请观赛力》,《申报》,1881年11月24日,第1版。
    3 《力不同科》,《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第四册),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年,第200页。
    4 《西人赛力》,《申报》,1882年4月25日,第2版。
    1 《西人赛力》,《申报》,1882年4月25日,第2版。
    2 《记西人赛力》,《申报》,1875年12月4日,第2版。
    3 《庆祝日海军节》,《申报》,1944年5月27日,第3版。
    1 《万国竞走中国全胜》,《申报》,1928年12月3日,第11版。
    1 《上海草地网球比赛联会章程及比赛秩序》,《申报》,1926年7月20日,第7版;《上海草地网球赛昨日结束》,《申报》,1926年8月28日,第11版。
    2 《法国赛珍会》,《格致新闻》,1898年第9期,第25页。
    1 《春季的时花会》,《申报》,1941年5月26日,第7版。
    2 《赛会述奇》,《申报》,1888年11月15日,第3版。
    3 参见《中西时花会》,《申报》,1940年11月18日,第10版。
    4 《赛会述奇》,《申报》,1888年11月15日,第3版。
    5 黄影呆:《记中国畜狗会之狗展览》,《申报》,1929年6月12日,第17版。
    1 《春季的时花会》,《申报》,1941年5月26日,第7版。
    2 《改良家庭展龙东公司特设商场》,《申报》,1937年6月6日,第11版。
    3 [日]吉见俊哉:《博览会的政治学》,苏硕斌,李衣云等合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第9页。
    4 同上,第21页。
    1 《特殊露天音乐会》,《申报》,1945年7月31日,第2版。
    2 振声:《汽车表演速写》,《申报》,1937年6月2日,第21版。
    3 《争看飞机模型表演》,《申报》,1946年11月13日,第5版。
    1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32页。
    1 《申江记游》,《申报》,1883年5月28日,第4版。
    2 《挤破广告牌》,《申报》,1935年5月8日,第11版。
    3 醉痴生:《二十年前之跑马讯》,《申报》,1929年11月15日,第19版。
    4 参见《请看大跑马》,《申报》,1892年10月31日,第7版;《申报》,1910年4月28日,第8版。
    1 参见钱化佛口述,郑逸梅撰:《三十年来之上海》,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7页。
    2 《上海春赛竹枝词》,陈无我编:《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第116页。
    3 同上。
    4 刘豁公:《上海竹枝词》,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5 参见“教侬不敢多时立,一种儿郎只看人。”出自《春申浦竹枝词》,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1 参见《杂俎半打》,《圣公会报》,1948年,第37卷第4期,第12页;《跑马厅的石翁仲》,《文汇报》,1939年3月26日,第11版:薛理勇:《被误读的上海老照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第134页。
    2 茸馀:《上海早话》,《申报》,1933年5月9日,第12版。
    1 参见茸馀:《上海早话》,《申报》1933年5月9日,第12版;家良:《鸟市巡礼》,《申报》,1942年6月10日,第5版。
    1 《新中国》中简要描述了跑马厅外观“很是广阔,周围足有近十里路,外有木栏隔着”,并在小说中国设想跑马厅已经变成戏馆,参几尢:陆士离:《新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感谢许峰《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嬗变》(博士论文),上海:上海大学,2012年。对本文关于《喋血上海滩》、《武林兄妹:马永贞马素贞传奇》内容了解的引导。朱庆涛,吴谷辰:《喋血上海滩》,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松柏,晓旋编写:《武林兄妹:马永贞马素贞传奇》,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年。
    2 参见穆时英:《上海狐步舞》,《穆时英小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都市风景线》,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3 《心上温馨》这部小说于1930年连载在《申报》。
    4 参见葛元煦,黄式权,池志征:《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郑祖安,胡珠生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9,55,105,155页。
    5 参见盛丰:《近代上海:一种新都市娱乐生活的滥觞——近代城市指南中的上海与上海娱乐1895-1936》(硕士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2年,第44-46页,第70-77页。
    1 陆士鹣:《新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2 包天笑:《心上温馨》,《申报》,1930年3月17日,第17版。
    3 方行,汤志钧整理:《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11页。
    4 黄人镜编:《沪人宝鉴》,上海:世界书局,1913年,第218页;余槐青:《上海竹枝词》,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262页。
    1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17年,第18-19页。
    2 《跑马厅话掌故一页洋人侵占史》,《申报》,1946年9月15日,第4版。
    3 参见《上海快窒息了!》,《海晶》,1946年第16期,第12页;《跑马厅的命运?各方逐鹿中》,《海晶》,1946年第14期,第10页;《解决上海住宅问题》,《申报》,1946年3月3日,第3版;《跑马厅的未来》,《申报》,1946年9月14日,第3版;《跑马厅开设上海文化城》,《申报》,1946年7月22日,第10版;《跑马厅筹建中山堂》,《文汇报》,1946年11月20日,第3版;《在彷徨着的马》,《文汇报》,1946年9月12日,第3版。
    4 如有人提议将跑马厅改建为大跳舞场和图书馆,参见《舞潮澎湃的预测》,《申报》,1928年3月4日,第17版;《中区图书馆》,《文汇报》,1938年9月28日,第13版。
    5 《收回跑马厅》,《文汇报》,1946年11月9日,第3皈;《项秘书长建议跑马厅收回方式》,《申报》,1947年1月7日,第6版。
    1 邓明主编:《上海百年掠影(1840年代-1940年代)》,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72,100页。
    2 哲夫编著:《旧上海明信片》,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
    3 福利营业公司编:《上海市行号路图录》,福利营业公司,1939年,转引自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2期,第104页。
    4 关于跑马厅从市郊演变为城市中心地域和中央娱乐区的说法,参见,Carl Crow:The Travelers'Handbook for China,ShangHai: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21,p.109和楼嘉军:《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文化地图解读——城市娱乐区布局模式及其特点初探》,忻平主编:《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0页。
    5 参见Stuart Elden,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rve. 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p.181.
    1 Henri Lefebvre,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s of Space.Trans. Michael J.Enders.In Antipode,1976(2),p.31.
    1 参见自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2期,第116-119页。
    2 参见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2期,第97-136页;熊月之:《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第11页。
    3 参见《上海市地政局关于跑马厅场地问题处理意见的请示》,转引自范根娣选编《1951年收回跑马厅史料选》,《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第21页。
    1 《跑马厅产权问题研究报告(外人在沪强占中国人民土地典型例子之一)》,上海是公共房产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印,1950年7月29日,上海市档案馆,B1-1-50;亦可参见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2期,第118页.
    2 《九十年代的跑马厅》,《文汇报》,1951年8月28臼,第1版;《跑马厅最典型的侵略故事》(上),《新民晚报》,1951年1月22日,第3版。
    3 参见自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第2期,第121页。
    4 万国体育会1949年下期地产税人民币142,746,500元及1950年上期地产税人民币1,632,954,000元迄今均未缴付。参见范根娣选编《1951年收回跑马厅史料选》,《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第23页。
    5 万国运动会保管委员会呈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文,1950年4月17日,上海市档案馆,B1-2-728;范根娣选编:《1951年收回跑马厅史料选》,《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第23页。
    6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致市委各常委同志,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1951年5月3日,上海市档案馆,B1-1-50。
    1 宣传部关于外交部同意收回跑马厅特提出具体处理建议致潘汉年函,转引自范根娣选编《1951年收回跑马厅史料选》,《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第24页。
    2 上海人民政府教育局关于提出在人民广场内辟建人民体育场的函,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局,1951年9月5日,上海市档案馆,B1-2-752-4;上海市人民政府人民广场建议管理委员会管理处关于人民广场修建情形请转知上海人民政府教育局的函,上海人民政府办公厅,1951年11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B1-20-752-10;关于人民广场不宣设置球场的函,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1952年7月4日,上海市档案馆,B105-1-624-70。
    3 《上海人民广场举行开工典礼》,《解放日报》,1951年9月8日,第1版。
    4 旧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性的建筑,被新政权直接移用作为新政府的各种机构、组织或文化活动场所。
    1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477页。
    2 《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3 同上。
    4 参见《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71页。
    5 《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并提出要把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为此,新华社于1949年3月17日发表题为《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的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3-6-14.http://www.gov.cn/test/2009-06/22/content 1346765.htm
    6 陈映芳:《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王晓明,蔡翔主编:《热风学术(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2页。
    7 [法]程若望:《北京、上海香港——不同宿命的城市》,《法国汉学第九辑人居环境建设史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67-397页。
    1 董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2页。
    2 《改建“跑马厅”为上海人民广场今日上午举行开工典礼》,《新民晚报》,1951年9月7日,第1版。
    3 《人民广场路面工程竣工》,《文汇报》,1951年9月30日,第4版。
    4 《在上海人民广场开工典礼上潘汉年副市长的讲话》,《解放日报》,1951年9月8日,第1版。
    5 参见Henri Lefebvre,Reflections on the politics of Space,Trans.Michael J.Enders.In Antipode,1976(2).p.31.
    1 《人民广场路面工程竣工》,《文汇报》,1951年9月30日,第4版。
    2 《人民广场路面修建完成》,《新民晚报》,1951年9月30日,第4版。
    3 参见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6页;《上海人民广场大道开始修建》,《文汇报》,1954年6月25日,第2版;《人民广场大道建造工程接近完工》,《新民晚报》,1954年8月26日,第1版。
    4 参见《庄严伟大的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54年9月12日,第5版。
    1 参见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9页;《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76页。
    2 参见《人民广场大道南部广场全部工程“五一”节前完工》,《新民晚报》,1955年4月27日,第1版;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关于人民广场南部草坪改建水泥地坪的批复,1959年8月15日,上海市档案馆,A54-2-640-20。
    3 《鲜花将开遍新建的广场》,《新民晚报》,1955年4月28日,第1版;《大队龙柏排列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58年9月27日,第2版。
    4 韩兆琦主编:《史记文白评精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6页。
    5 苏珊·朗格在《符号逻辑导论》和《哲学新解》中提出的概念,参见林文刚:《媒介环境学》,何道宽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322-325页。
    6 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D/H=1时,高度与间距的关系匀称,D/H<1时,有紧迫感,D/H越大越有远距离感,这一阶段人民广场与周围建筑的D/H>5(如市人委办公大楼不足25米高),参见[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46-47页和夏祖华,黄伟康编著:《城市空间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3-34页。
    7 倪伟:《空间的生产与权力敞视》,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3页。
    1 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1 关于人民广场这一时期周围的建筑放在本章第三节再详细论述。
    2 《人民广场路面工程竣工》,《文汇报》,1951年9月30日,第4版。
    3 《两千一百名青年团员今晨冒雨参加义务劳动》,《新民晚报》,1951年9月9日,第4版。
    4 《青年团员两干多人利用假日义务劳动》,《解放日报》,1951年9月10日,第2版。
    5 参见《人民广场下月增辟大门福州路部分商店拆让》,《新民晚报》,1952年8月25日,第4版;《人民广场面貌一新》,《新民晚报》,1953年9月29日,第1版。
    1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2 忻平等著:《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97页。
    3 李欧梵:《上海摩登》,毛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中文版序,第3页。
    4 《要治一治人民广场的脏和乱》,《文汇报》,1983年6月6日,第4版;《一个小球迷的烦恼》,《新民晚报》,1987年8月6日,第3版。
    1 《要治一治人民广场的脏和乱》,《文汇报》,1983年6月6日,第4版。
    2 《人民广场临时停车场明恢复》,《新民晚报》,1987年1月9日,第4版;《市百十店临时商场明起营业》,《新民晚报》,1987年1月9日,第4版;《肢解之“刃”广场难忍》,《新民晚报》,1988年5月16日,第4版。
    3 参见吴邦国:《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上海工作》,《人民日报》,1993年7月2日,第5版。
    4 《十四大:新的里程碑》,《人民日报》,1992年10月19日,第2版。
    1 参见《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463页。
    2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76页。
    3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4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76页。
    5 市领导对人民广场建设提出了“大手笔、高起点、灯光亮、绿化好”的要求,参见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6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
    7 《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29页。
    1 参见倪伟:《空间的生产与权力敞视》,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2 《市人民政府发言人答记者问》,《文汇报》,1986年12月22日,第1版;《上海五万群众游行声援学生》,《文汇报》,1989年5月19日,第1版。
    3 《“三年大变样”的标志——记人民广场工程建设大决战》,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风云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5页;《市绿化工作松劲不得》,《新民晚报》,1984年4月24日,第1版。
    4 《市中心数项工程今春启动》,《文汇报》,1994年3月5日,第1版。
    1 《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
    2 《市领导作为申城插新绿》,《文汇报》,1994年3月4日,第1版。
    3 参见《上海新馆选址兴建》,《文汇报》,1992年2月26日,第3版;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0-41页。
    1 周在春:《上海人民广场改进设计》,《规划师》,1998年第1期,第51页。
    2 [德]迪特·哈森普:《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一个欧洲视角的观察》,迪特·哈森普,蔡永洁等:《走向开放的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3 《94:上海重点建设又一高潮年》,《文汇报》,1994年1月7日,第1版。
    4 参见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1 《“三年大变样”的标志——记人民广场工程建设大决战》,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改革开放风云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57页。
    2 《决战在广场》,《文汇报》,1994年9月23日,第2版。
    3 《驻沪三军官兵为上海重点工程建设默默奉献》,《新民晚报》,1995年8月1日,第1版;《战士挥大汗群众送方便》,《新民晚报》,1994年4月1日,第2版: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4 廖作斌主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0页。
    5 参见《上海文化年鉴(1997)》,《上海文化年鉴1987-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上海:上海信息传播音像出版社,2007年。
    1 参见《人民广场改造竣工开放》,《解放日报》,1994年9月22日,第2版。
    2 《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1 参见王绍增主编:《城市绿地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参见《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2 参见《黄涌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1 参见文增著:《城市广场设计》,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32,70页。
    2 关于广场的设施描述,主要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并参考周在春:《上海人民广场改进设计》,《规划师》,1998年第1期,第47-51页;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6,27,73-79页;董润民、于微光编著:《卧游行观大上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3-54页。
    1 倪伟认为“广场的休闲化并不意味着广场隐含政治的彻底消失,政治表面上是消退了,但在其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加巧妙、更不易为人察觉的政治生产与再生产”。参见倪伟:《空间的生产与权力敞视》,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9页。
    1 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8页。
    1 曹春平,高介华:《中国建筑理论钩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页。
    2 曹春平,高介华:《中国建筑理论钩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88页;罗哲文、王振复主编:《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11页。
    3 冯国超主编:《礼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5页。
    4 参见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5 参见曹春平,高介华:《中国建筑理论钩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1 参见林文刚:《媒介环境学》,何道宽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第333-334页。
    2 参考《建筑呼唤评论》,《文汇报》,1997年7月30日,第8版;蔡晓丰,支文军:《“城市客厅”的感悟——上海人民广场评析》,《时代建筑》,2000年第1期,第34-37页。
    3 参见《上海博物馆新馆耀金秋敞开大门迎客来》,《文汇报》,1996年10月13日,第1版;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50页;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360百科,2014-08-10, http://baike.so.com/doc/6310330.html。
    1 《巍巍大剧院》,《新民晚报》,1998年9月30日,第23版;《神秘的数字化仙境》,《文汇报》,2000年2月22日,第3版。
    2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及我国存在“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且全国各级都不同程度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这是邓小平同志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80年8月31日政治局讨论通过。参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人民日报》,1983年7月2日,第1版。
    3参见董强:《空间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7页。
    1 有关市人委办公大楼的建设计划记载有出入,一种记录“设计采用长度104米,进深16米,高度59米,连同夹层共14层,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参见《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463页;一种记录为“拟在黄陂南路口建筑两幢35层高的市人委大厦,”参见《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376页。
    2 参见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8-19页。
    3 参见徐改编著:《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8页。
    1 参见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4,119页。
    2 参见李应圻,张晓炎:《上海市政大厦的设计》,《上海建设科技》,1994年第6期,第8页;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8-19页。
    1 李应圻,张晓炎:《上海市政大厦设计探索》,《时代建筑》,1995年第1期,第21页。
    2 李应圻,张晓炎:《上海市政大厦设计探索》,《时代建筑》,1995年第1期,第24页。
    3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元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4,226页。
    1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元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24-230页。
    2 《上海名建筑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764-765页;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3 李应圻,张晓炎:《上海市政大厦设计探索》,《时代建筑》,1995年第1期,第22页。
    4 杨志疆,叶红:《站远的市政大厦》,《读书》,1999年第8期,第33页。
    5 参见倪伟:《空间的生产与权力敞视》,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1 《辞海》(第六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714页。
    2 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为市工人文化宫开幕亲笔题写匾额“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参见《文化宫隆重揭幕》,《解放日报》,1950年10月1日,第3版。
    3 许纪霖,罗岗等著:《城市记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260页。
    4 《准备修建庞大的体育宫》,《新民晚报》,1956年9月1日,第1版;《“宫”中自见新天地》,《新民晚报》,1959年8月27日,第7版。
    5 这一口号是毛泽东在1952年6月22日题词发表,源于1952年6月20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
    1 参见马学新,曹均伟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669页;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39页。
    2 《上海图书馆即将开放》,《文汇报》,1952年7月20日,第5版;《上海图书馆定廿二日开放》,《新民晚报》,1952年7月18日,第4版。
    3 《上海博物馆今天起正式开放》,《文汇报》,1952年12月21日,第3版。
    4 [法]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6页。
    5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9页。
    1 《广场上矗立的丰碑》,《解放日报》,1994年9月8日,第3版;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2 邢同和,滕典:《上海博物馆新馆设计》,《建筑学报》,1994年第5期,第15页。
    3 《上博新馆明起正式开放》,《解放日报》,1996年10月11日,第3版。
    1 参见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9-50页。
    2 《巍巍大剧院》,《新民晚报》,1998年9月30日,第23版。
    3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将迎客》,《文汇报》,2000年2月21日,第2版。
    4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5 《市城市规划展示馆28日预展》,《文汇报》,1999年9月28日,第2版,《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将迎客》,《文汇报》,2000年2月21日,第2版。
    1 参见《举头观赏标志性文化设施低头双思更增强发展信心》,《文汇报》,2000年5月16日,第1版。“九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市财政拨款页只占10%,社会筹款占90%。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总造价是5亿多人民币,市政府拿出了一亿多人民币,其余依靠出售老馆及自筹资金完成建设。上海大剧院十几亿的建设费用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全部由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投资与管理。
    2 参见[法]让·波德里亚著:《消费文化》,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3 《上海文化年鉴(2005)》,上海:上海文化年鉴社,2005年,第20页。
    1 参见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第251-260页。
    2 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2-113页。
    1 《上海民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23页。
    2 《市区建设可向地下发展》,《文汇报》,1985年11月7日,第2版。上海市人均占地面积要低于全国、全世界同等类型的大城市。
    3 《人防工作要坚持“三个结合”》,《文汇报》,1991年9月22日,第1版。
    4 《地下明珠》,《解放日报》,1994年9月22日,第2版;《人民广场地下停车场地地下商场昨开工奠基》,《文汇报》,1990年12月26日,第1版。
    1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03-104页;《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2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05页。
    3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97-100页;《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82页;《地下明珠》,《解放日报》,1994年9月22日,第2版。
    4 《地下上海老街,引人穿越时空》,《文汇报》,2000年4月26日,第4版。
    1 参见《上海地铁一号线开工兴建》,《文汇报》,1990年3月8日,第1版;《地铁2号线通车》,《新民晚报》,2000年6月11日,第1版;《广场站8号线新站台明起试用》,《新民晚报》,2009年1月23日,A6版。
    2 参照人民广场地铁站内展示示意图,与《地铁透明度在升级》,《新民晚报》,1994年6月22日,第2版。
    1 潘国灵:《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2 《上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421页。
    1 参考《五一之夜》,《新民晚报》,1954年5月2日,第2版;《人民广场昨晚三十万人大联欢》,《新民晚报》,1956年1月22日,第2版;《上海到处呈现节日前的欢乐景象》,《文汇报》,1955年9月30日,第1版;《上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漂亮!》,《文汇报》,1959年9月28日,第2版;《北京传来喜讯人民广场大沸腾》,1965年1月4日,第1版:《跳跃的海沸腾的夜》,《解放日报》,1952年10月22日,第2版。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与《新民晚报》关于国庆、“五一”还有一些重大事件的庆祝报道中都能可以看见关于人民广场夜空中灯光的描述。
    2 《让十万彩灯大放光芒》,《文汇报》,1983年8月24日,第2版。
    3 金殿国等编著:《城市的心跳》,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第2版),第31页。
    4 《上海社会主义建设5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36页。1995年建成了覆盖市中心11个区的“四点”、“四线”景观路线,即:人民广场、外滩、徐家汇、新客站四个景观点和从虹桥到浦东、到青浦、到宝钢的三条景观路线和一条贯穿市中心8个区的夜景灯光线。
    1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田园风光衬都市辉煌》,《新民晚报》,1999年10月27日,第2版。
    2 《人民广场立体灯光区》,《文汇报》,1994年10月6日,第1版。
    1 参见霍尔:《编码/译码》,张国良主编:《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23-437页。
    2 Henri. Lefebvre,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Reproduc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London:Allison and Busby,1978.p.89.
    1 EdwardW.Soja.TheSocio-SpatialDialectic.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0(2),pp.20 9-210.
    2 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Blackwell press,1991,pp.182,190;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3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Edwar W.Soja.The Socio-Spatial Dialectic.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0(2).p.211.
    1 此处的集会游行不包含文革时期各类集会游行与其他时期的出现个别的具有反动色彩的集会游行,论文对这类集会游行会另辟章节讨论。
    2 本文在此深入研究1950-1964年十五年的国庆庆典集会游行来探讨背后的权力和空间文化生产。
    1 1957年国庆这两块大标语才竖立在主席台两旁,之前数年是在主席台对面,旗杆的两边。
    2 检阅台对面有时在广场中央,大部分国庆是将它安排在人民大道靠近广场的这一侧,旗杆旁最初是摆放标语牌,从1957年国庆开始安排树立的是五位的巨幅图像,从1962年国庆开始,孙中山的巨幅图像被安排置于广场南部。
    3 《跃进的上海!欢乐的上海!》,《新民晚报》,1959年9月30日,第3版:《人民广场盛装迎节》,《新民晚报》1962年9月28日,第4版。
    4 《上海昨举行盛大庆祝典礼全市有一百万人参加游行》,《文汇报》,1954年10月2日,第4版。
    5 《人民广场面貌一新》,《新民晚报》,1953年9月29日,第1版。
    6 如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提交关于主席台的设计图,有国庆筹委会审批通过后,再由上海市房屋修造工程公司派建筑工人按计划按工期完成。参见上海市房屋修造工程公司关于搭建人民广场检阅台、观礼台的工作报告,1958年10月12日,上海市档案馆:B197-2-261-24;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关于人民广场主席台的设计图,1964年,上海市档案馆:B55-2-26-14。
    7 上海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办公室关于1960年10月1日人民广场检阅台的登台人员名单(草案),1960年,上海档案馆:B55-1-15-10。
    1 《1961年庆祝国庆发放观礼券信封样品及庆祝国庆人民广场礼券样品、中外宾大看台券发出情况表》,1961年,上海市档案馆:B50-2-826-101。
    2 以51年52年53年为例,这三年在人民广场后场的游行队伍分别是3万人、3万人、5万8千人,最终经过人民广场主席台的游行总人数为23万人,30余万人和30余万人。
    3 除1951年国庆发射了30响礼炮以外,其余考察国庆皆为28响。礼炮28响寓意参见《七十万军民游行示威》,《解放日报》,1950年10月2日,第1版。
    1 仅有第一个国庆,上海近八十万人游行队伍依次通过人民广场,历时十一个半小时,其余国庆,通过人民广场的队伍是有计划安排的那一部分。
    2 [新]拉加:《营造传统新加坡国庆庆典》,《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50页。
    3 《国庆游行时恨短》,《新民晚报》,2009年10月2日,B6版;《此情可待成追忆》,《新民晚报》,2009年10月7日,B6版。
    1 《上海昨举行盛大庆祝典礼全市有一百万人参加游行》,《文汇报》,1954年10月2日,第4版。
    2 讲话内容可以参见1954、1958、1959、1963年这几年《解放日报》、《文汇报》的国庆专题报道。
    3 [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4 1950年-1954年和1959年人民广场国庆庆典进行了阅兵。
    1 如52年由85万人参加示威游行,通过广场的共30余万人;53年有百万人民游行,能进入人民广场的为30万人左右。
    2 《四路雄狮今日大游行》,《解放日报》,1950年10月1日,第3版:《人民广场盛装迎节》,《新民晚报》,1962年9月28日,第4版;华东暨上海各界人民庆祝第三届国庆节筹备委员会,1952年,上海市档案馆,A22-2-88;上海人民庆祝一九五三年国庆节筹备委员会总指挥部:关于庆祝一九五三年国庆节的指挥组织工作计划,1953年9月25日,上海市档案馆,B55-1-3:上海人民庆祝一九五六年国庆节筹备委员会总指挥部关于在人民广场举行庆祝大会及示威游行的命令,1956年,上海市档案馆:B55-1-8-24;上海人民庆祝1958年国庆总指挥部命令,1958年,上海市档案馆:B55-1-11-13。
    1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页。
    2 参见《上海二十万人集会游行庆佳节》,《文汇报》,1963年10月2日,第1版;《七十万军民游行示威》,《解放日报》,1950年10月2日,第1版;《英雄队伍!英雄业绩!》,《新民晚报》,1959年10月1日,第4版。
    1 《花团锦簇变化多样》,《新民晚报》,1962年9月28日,第4版。
    2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6-237页。
    1 参见D. Kertzer, Ritual.Politics and Power,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p.179.
    2 参几尢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风,翁桂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3页;王海洲:《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55页。
    3 《你知道吗?》,《新民晚报》,1963年10月1日,第3版。
    4 《国庆节所唱基本歌曲中央文化部予以规定》,《解放日报》,1951年9月16日,第1版。
    1 [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郝名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0页。
    2 戴长征:《仪式和象征: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的“控制艺术”和“权力艺术”》,《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88页。
    3 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5页。
    4 肖晓穗:《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再现系统》,《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八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22页。
    1 《百花怒放艺人总动员欢天喜地齐唱总路线》,《新民晚报》,1958年6月4日,第4版;《三个著名外地剧团在上海演出精彩剧目》,《文汇报》,1958年7月3日,第2版;《条条马路发出吼声》,《新民晚报》,1958年9月8日,第3版;《沸腾的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60年6月26日,第1版。
    2 参见李德平,郭强主编:《实用宣传学》,香港:香港正之出版社有限公司,]992年,第93-100页。
    3 《高举艺术武器打击美帝国主义》,《人民日报》,1960年6月28日,第8版。
    1 《街头艺展生动及时》,《新民晚报》,1958年6月6日,第2版。
    2 《百花怒放艺人总动员欢天喜地齐唱总路线》,《新民晚报》,1958年6月4日,第4版。
    3 袁雪芬:《怒涛》,《上海戏剧》,1960年第7期,第5页;《沸腾的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60年6月26日,第1版。
    4 《欢乐的歌声飞上街》,《文汇报》,1959年8月29日,第4版。
    1 《上街演出反美斗争活报剧》,《新民晚报》,1964年1月15日,第2版。
    2 参见《沸腾的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60年6月26日,第1版。
    3 《今晚在公园宣传演出》,《新民晚报》,1959年8月29日,第3版。
    1 曹山:《事如春梦了无痕》,《上海文学》,2010年第8期,第81页。
    2 《百花怒放艺人总动员欢天喜地齐唱总路线》,《新民晚报》,1958年6月4日,第4版。
    1 师晓霞:《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2 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5-229页。
    3 《上海广播乐团下乡宣传总任务》,《文汇报》,1978年6月19日,第2版。
    4 《“一一九”在市民心中》,《新民晚报》,1994年11月9日,第3版;《本市各区县举办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激励应征青年参军报国》,《文汇报》,1998年11月8日,第2版。
    1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妇联、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等九家单位,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倡议,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提倡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之后,又增加了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市委宣传部编印《建设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参考材料》,法制各系统、各单位。参见《中共上海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395页。
    2 参见《上海青年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489页;《乐为行人修车辆》,《文汇报》,1981年2月6日,第1版;《中医学院学生为病人针灸推拿》,《文汇报》,1983年12月10日,第1版;《皮革公司三百名青年办服务活动》,《新民晚报》,1987年3月30日,第4版;《武警官兵上街为民服务》,《文汇报》,1992年2月2日,第2版。
    1 《能手荟萃项目近百》,《新民晚报》,1990年3月2日,第4版。
    2 《上海城处处新风拂面数十万“雷锋”为民服务》,《文汇报》,1990年3月5日,第1版。
    1 《以服务和贡献纪念节日》,《新民晚报》,1987年5月4日,第1版。
    2 《上海数十万人昨上街做好事》,《解放日报》,1990年3月5日,第1版。
    3 《人人都作一点奉献》,《文汇报》,1989年11月21日,第2版。
    4 参见《慰问本市重点工程的建设者们》,《新民晚报》,1987年3月30日,第4版:《以服务和贡献纪念节日》,《新民晚报》,1987年5月4日,第1版。
    5 参见《宣扬人道主义激励伤残人自强不息》,《文汇报》,1987年11月14日,第1版。
    6 1986年开始由上海市民政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人道主义在我心中”宣传周,宣传人道主义,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激励伤残人士自强不息。残疾人在人民广场摆摊为市民服务。参见《人人都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文汇报》,1990年11月19日,第1版。
    7 《“绿化近卫军”活跃黄浦区》,《文汇报》,1995年3月12日,第2版;《上海锦华外经贸职校学生自九二年成立护绿服务队后》,《文汇报》,1998年3月4日,第6版。
    8 1995年6月,上海在全市人民中开展“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脏话、粗话”的“七不”活动,号召广大市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讲文明话、行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参见《中共上海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396页。
    1 参见《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50页;《公安干警开展爱民月活动》,《文汇报》,1991年1月2日,第2版;《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文汇报》,1992年3月2日,第2版;《五百余法官今天走上街头为市民“会诊”“疑难杂症”》,《新民晚报》,1990年4月1日,第1版;((200余名民政干部明办咨询》,《新民晚报》,1992年4月11日,第4版;《上海市民房产俱乐部成立》,《文汇报》,1996年3月8日,第2版。
    2 《本市昨举行“消防宣传日”活动》,《解放日报》,1984年10月16日,第2版;《掌握消防知识增强保护意识》,《新民晚报》,1992年11月9日,第9版;《由市消防协会主办的“消防平安·消防安全社区行”活动昨天在地铁人民广场站举行,向市民宣教20条重要消防安全知识以及如何使用消防工具》,《文汇报》,2012年11月15日,第6版。
    1 《掌握消防知识增强防灾能力》,《文汇报》,1992年11月20,第2版;《“一一九”与您共创平安繁荣》,《文汇报》,1994年11月10日,第2版。
    2 参见《健康之夏防病宣传明天上街》,《新民晚报》,1988年7月30日,第4版;《普待牙齿》,《文汇报》,2000年9月19日,第6版;《本市将举行献血宣传咨询活动》,《文汇报》,2003年6月27日,第6版;《预防艾滋病宣传》,《文汇报》,2004年3月1日,第1版。
    3 《五千志愿者成立服务队》,《解放日报》,1995年8月13日,第2版;《申城十万志愿者作上街开展宣传活动》,《文汇报》,1997年9月7日,第1版。
    4 《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团结奋进埋头苦干》,《解放日报》,2009年1月1日,第2版;《“零公里”处倡文明出行》,《解放日报》,2009年6月26日,第3版;《为世博贡献力量为城市奉献爱心》,《解放日报》,2010年3月6日,第6版。
    1 《上海青年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490页。
    2 “强国家一弱社会”强调国家应该主导政策的制定和社会的变革,主张强化国家能力、提高国家的自主性,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参见郑杭生:《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杭州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0年,第134页。
    1 参见《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869页。
    2 此处涉及的展览并不仅仅局限于广场本身的展览,还包括人民广场前身跑马厅建国后举办的展览,人民广场周围道路上和建筑内举办的展览,如西藏中路、黄陂北路、人民大道上的展览以及工人文化宫、中苏友谊馆、上海博物馆(1959年后迁往河南路)、体育宫等等。
    3 《工人文化宫》,《解放日报》,1956年5月1日,第3版;《三个摄影作品展览会昨起展出》,《解放日报》,1962年5月24日,第2版。
    4 《科学普及画廊增添新内容》,《解放日报》,1962年5月6日,第2版。
    5 《华东农民的光辉成就》,《新民晚报》,1953年2月1日,第1版。
    1 如1951年5月1日苏联和平建设图片展,《华东新闻汇编》,1951年第5期,第103页。相关东欧国家的展览在随后的的介绍中会更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一一列出出处。
    2 《朝鲜前线实物图片展览今起在工人文化宫举行》,《文汇报》,1952年2月15日,第2版;《正气磅礴》,《解放日报》,1962年10月14日,第2版;《毛主席语录画展正式展出》,《文汇报》,1967年6月3日,第3版。
    3 《首届妇幼卫生展览中旬在跑马厅揭幕》,《文汇报》,1950年6月7日,第3版;《“防台防汛图片展览会今起在本市巡回展出”,《文汇报》,1953年7月20日,第2版;《上海工商社团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468-469页。
    4 《六万盆菊花》,《新民晚报》,1955年11月5日,第2版。
    5 《新国画秋季年展》,《新民晚报》,1951年10月5日,第4版;《新国画展览今日闭幕》,《新民晚报》,1951年10月18日,第4版。
    1 《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漫画展今起展出》,《文汇报》,1955年7月5日,第2版;《苏联妇女生活工作图展廿二日在沪揭幕》,《文汇报》,1950年4月19日,第3版。
    2 参见《从猿到人正式展览》,《文汇报》,1950年9月30日,第4版;《首届妇幼卫生展览》,《文汇报》,1950年6月7日,第3版;《爱国卫生展览会明日开幕》,《新民晚报》,1952年8月23日,第4版。
    3 《农展筹备经过》,《文汇报》,1949年12月31日,第3版;《全国医药卫生展览会华东预展明天起举行》,《文汇报》,1950年7月3日,第3版。
    4 这次展览由民主妇联主办,上总、青委、青联、学联等协助。参见《苏联妇女生活工作图片展廿二在沪揭幕》,1950年4月19日,第3版。
    5 《人之初》,《文汇报》,1950年6月15日,第3版。
    1 《“防台防汛图片展览会今起在本市巡回展出”》,《文汇报》,1953年7月20臼,第2版。
    2 《光荣廊前学先进》,《新民晚报》,1956年5月2日,第4版。
    3 根据已有资料发现仅有新国画秋季年展、朝鲜前线实物图片展览和民主德国实用艺术展览会免费招待观众,参见《新国画秋季年展》,《新民晚报》,1951年10月5日,第4版;《朝鲜前线事物图片展览今起在工人文化宫举行》,《文汇报》,1952年2月15日,第2版;《民主德国实用艺术展览会》,《新民晚报》,1954年2月6日,第1版;团体免费可参见《爱国卫生展览会观众已逾十万》,《新民晚报》,1952年9月11日,第4版。团体优惠参见《全国医药卫生展览会华东预展明天起举行》,《文汇报》,1950年7月3日,第3版;《从“猿到人”真是展览》,《文汇报》,1950年9月30日,第4版。
    4 《上海副食品商业忠》,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2页;《民主德国实用艺术展览会开幕》,《新民晚报》,1954年2月8日,第2版。
    5 《爱国卫生展览会观众已逾十万》,《新民晚报》,1952年9月11日,第4版;《上海工商社团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468-469页。这个展览1953年10月31日移置纸商业同业公会继续展出;新国画秋季年展等展览都延长了展览期限。
    1 《无题》,《新民晚报》,1952年9月2日,第4版。
    2 《“光荣廊”前》,《解放日报》,1956年5月3日,第1版。
    3 《参加华东区首届农展》,《文汇报》,1949年12月23日,第3版。
    4 《新捷克展览会观众与九万》,《新民晚报》,1951年10月24日,第4版;《“光荣廊”前》,《解放日报》,1956年5月3日,第1版。
    5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孟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48页。
    6 《上海工人红五月美术创作》,《文汇报》,1951年5月26日,第7版。
    7 《正气磅礴》,《解放日报》,1962年10月14日,第2版。
    1 参见《“从猿到人”正式展览》,1950年9月30日,《文汇报》,第4版;《新捷克展览会今邀请工人学生参观座谈》1951年11月1日,第4版;《无题》,《新民晚报》,1952年9月2日,第4版:《爱国卫生展览会观众已逾十万》,《新民晚报》,1952年9月11日,第4版;《“光荣廊”前》,《解放日报》,1956年3月1日,第1版。
    2 Benjamin,Walter.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In Illuminations,edited by Han nah Arendt.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9.p.242.
    3 参见《全国打击刑事犯罪展在沪展出》,《解放日报》,1985年10月4日,第1版;《平息北京暴乱展览》,《解放日报》,1989年10月8日,第1版;《本市反贪污受贿展览会今起展出》,《文汇报》,1982年3月6口,第1版;《全市黑板报展览评比上午进行》,《新民晚报》,1985年5月30日,第2版。
    1 《上海司法行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38-239页。
    2 《绝技惊世的人》,《文汇报》,1981年6月27日,第4版。
    3 《职工水仙花展举办》,《新民晚报》,1995年1月19日,第5版。
    4 《也是城市的美容师》,《文汇报》,1983年4月9日,第4版。
    1 《<振兴中华——全国体育成就展览>巡礼》,《文汇报》,1983年7月30日,第4版。
    2 《“东亚之光”影展昨开展》,《文汇报》,1993年6月26日,第4版;参见《上海华谊(集团)公司职工第12届集邮展览》,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网站,2013-08-13,http://www.sh-whg.com/node/374.
    3 参见《暑假书市别开生面》,《文汇报》,1980年7月15日,第2版。
    4 参见《市工人文化宫又有房展会》,《新民晚报》,1995年12月31日,第9版;《市宫房展面向职工》,《新民晚报》,1997年6月6日,第3版。
    1 参见《徐匡迪会见蒙特利尔市长》,《文汇报》,1999年1月1日,第2版。
    2 参见《地铁乘车漫画巡展举行》,《文汇报》,2003年1月31日,第7版;《名画出“宫”音乐入“地”》,《新民晚报》,2008年12月15日,A3版;《发黄老照片回望上海地铁之梦》,《新民晚报》,2003年1月8日,A2版;《“一起走过二十年”回顾展开幕》,《新民晚报》,2003年4月12日,A18版。
    3 参见《王阿婆看“申城巨变”摄影展》,《新民晚报》,2008年12月15日,A3版。
    1 《莫奈梵高来到上海》,《文汇报》,2002年7月16日,第7版:《上海美术馆近期展览预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2013-08-14, http://www.sach.gov.cn/tabid/298/InfoID/401/Default.aspx.
    2 《上博新馆成立五年多喜迎宾客六百万》,《文汇报》,2001年8月17日,第6版。
    3 马继东:《上海博物馆:免费,但不免责》,《艺术市场》,2008年笫4期,第24页。国家财政对其门票收入实行全额补贴,每年约2170万元;同时补贴上海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营运、管理成本支出,数额为博物馆年度运营费用(含事业费、人头费)的25%,约每年2700万元。换言之,“免费时代”的上海博物馆每年将额外获得国家财政提供的专项补贴近5000万元;《美术馆免费首日,观众人数突破极限》,《新民晚报》,2011年3月5日,第1版。
    4 但美术馆众人排队参观展览的场景出现几率比博物馆要低不少。
    5 《<淳化阁帖>昨迎八干客》,《文汇报》,2003年10月2日,第1版。
    6 《我的人民广场》,《文汇报》,1998年11月6日,第6版。
    1 《讲解是一种互动行为》,《新民晚报》,2001年5月18日,第20版。
    2 《嘈杂》,《文汇报》,1998年3月12日,第8版。
    3 《由对贝纳维尼雕塑的议论所想到的》,《文汇报》,1995年8月4日,第10版。
    4 《材料当主角》,《新民晚报》,2008年1月19日,B13版。
    5 上博新馆开馆以来,在特定的节日和举办重要展览时,会开设夜场,如2003年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首次通宵展出,2013年《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也组织了夜场,参见《上海昨夜无眠》,《文汇报》,2003年1月7日,第2版:《三十五万人次欣赏孤品和珍品》,《新民晚报》,2013年1月4日,A1版。
    1 《上海文化年鉴2001》,《上海文化年鉴1987-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上海:上海信息传播音像出版社,2007年;《人民广场三大景观,今起一票即可畅游》,《新民晚报》,2001年4月28日,第3版。
    1 《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页。
    2 同上。
    3 《人民广场的早晨》,《新民晚报》,1956年5月17日,第8版。
    4 这句口号是五十年代比较著名的一句体育口号,参见魏威:《从历史的角度透视我国体育功能的嬗变》,《体育文史》,1990年第6期,第5页。
    1 《体育热心人有空就锻炼》,《新民晚报》,1959年8月9日,第3版。
    2 1951年,教育局将体育工作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与上海市体育会筹备会一起在学生中推行了《上海市学生冬季锻炼标准》;1956年1月10日,职工冬季锻炼项目标准公布;1956年,在全市推广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下称劳卫制),至1957年底,全市已有21.8万人达到劳卫制及格标准。《一支越来越大的队伍》,《新民晚报》,1956年3月5日,第3版;《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页。
    3 参见《一马当先全部通过劳卫制》,《文汇报》,1958年11月15日,第2版;《冬天的早晨》,《新民晚报》,1959年12月18日,第3版;《三九严寒何所俱》,《新民晚报》,1965年1月12日,第2版;《今晨人民广场千人冒雨集体冬锻》,《新民晚报》,1965年12月15日,第2版。
    4 《体育运动必须政治挂帅》,《解放日报》,1958年10月3日,第1版;《祖国在持续跃进中》,《文汇报》,1960年1月1日,第5版。
    1 1954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以后,上海的职工体育得到蓬勃发展。50年代,广播操是最受职工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页。参见《昔日一曲升起万众舒臂展腰如今乐音虽响奈何做操人稀》,《文汇报》,1989年7月19日,第1版。
    2 1958年,职工普遍开展了太极拳锻炼,参见《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4页;《黄浦区推广太极拳运动》,《新民晚报》,1959年12月6日,第3版;《齐练太极拳》,《新民晚报》,1961年4月29日,第4版。
    3 《勤奋练拳热心教拳》,《新民晚报》,1961年12月19日,第4版;《愿人人练好身体》,《新民晚报》,1964年7月25日,第3版。
    4 《齐练太极拳》,《新民晚报》,1961年4月29日,第4版。
    1 1958年3月31-4月6日,由市体委、市高教局、市教育局等9个单位联合发起组织了第一个全民体育活动周。自50年代就出现的马路运动会,形式更为多样,数次也越来越频繁。五六十年代群众性的基层体育竞赛十分频繁,1958年,全市区县级比赛多达1347次,全市性的综合运动会每年都有一至二次,仅50年代,市运会就举行了两次,市大学生运动会进行了4届,市职工运动会举行了2届,全市性单项运动会则10倍于综合运动会。参见《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2 参见《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36页。
    3 《百万青年卷入体育联欢周》,《文汇报》,1960年5月31日,第2版;《二万人参加赛跑》,《新民晚报》,1960年5月29日,第3版。
    4 《迎春长跑运动会》,《新民晚报》,1960年1月14日,第3版;《春节红旗接力跑昨晨举行》,《解放日报》,1965年1月24日,第2版。
    5 参见Regis Debray,Cours de mediologie generale,Gallimard 1991,p.172转引自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4页。
    6 《工人简化太极拳会操开始》,《新民晚报》,1962年4月9日,第2版;《工人广播操、生产操定期会操》,《新民晚报》,1963年10月19日,第4版。
    1 《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页。
    2 《全国篮球队第三轮决赛出现新局面》,《文汇报》,1962年11月10日,第2版;《夏夜纳凉欣赏体育表演》,《新民晚报》,1964年7月27日,第2版。
    3 参见《崛起的东方男篮》,《文汇报》,1997年2月24日,第8版。
    4 参见《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文汇报》,1950年9月29日,第3版;《文化宫体育训练班今起全面开始上课》,《文汇报》,1950年11月21日,第3版。
    5 朱德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430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
    7 《朱德总司令在“八一”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2年8月2日,第1版。
    1 《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5页;《夏夜看棋赛》,《新民晚报》,1960年7月12日,第3版。
    2 上海市体委文史办公室编:《体育场地》,上海:上海市体委文史办公室,1990年,第27页。
    3 《中国足球上海潮》,《新民晚报》,1993年8月15日,第13版。
    4 《“街道足球队”组织起来了》,《新民晚报》,1959年11月27日,第3版:《要注意行人安全》,《新民晚报》,1965年5月21日,第4版;《退休老人足球队活跃本市绿茵场》,《文汇报》,1979年11月24日,第1版;《足球唤醒少年心》,《新民晚报》,1988年5月18日,第4版;《“希望在明天”》,《新民晚报》,2001年4月3日,第21版。
    5 《“街道足球队”组织起来了》,《新民晚报》,1959年11月27日,第3版。
    6 《要注意行人安全》,《新民晚报》,1965年5月21日,第4版。
    7 《“街道足球队”组织起来了》,《新民晚报》,1959年11月27日,第3版。
    1 《中国足球上海潮》,《新民晚报》,1993年8月15日,第13版。
    2 《老而弥坚李如春》,《新民晚报》,1987年1月28日,第7版。
    3 《上海体育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5页;《练功十八法》,《文汇报》,1977年6月10日,第3版。
    1 参见《市体委系统培训辅导员六千名》,《文汇报》,1981年9月3日,第2版:《露天操场万名白发人打拳人民大道一对老夫妻赛跑》,《新民晚报》,1983年9月18日,第4版;《上海举行练功十八法千人会操》,《解放日报》,1989年12月10日,第4版。
    2 《十万人参加马路运动会》,《新民晚报》,1983年9月18日,第1版;《本市二万群众举行马路运动会》,《文汇报》,1983年9月19日,第2版。
    3 《海峡两岸接力长跑起跑仪式在沪举行》,《解放日报》,1992年5月13日,第1版。
    4 《全民健身必须人人参与》,《解放日报》,1995年7月8日,第3版。
    1 《简讯》,《文汇报》,1986年7月25日,第4版;《上海首届新闻摄影拉力赛》,《文汇报》,1988年4月21日,第2版。
    2 参见《市体育宫兴建大型溜冰场全市每天有三万人次活动》,《新民晚报》,1982年1月22日,第3版:《大年初一本市溜冰场一瞥》,《新民晚报》,1986年2月10日,第3版。
    3 《市体委系统积极开发第三产业》,《文汇报》,1986年3月3日,第1版;《寻常百姓玩起贵族球》,《新民晚报》,1992年10月2日,第6版;《休闲体育正在悄悄地靠近你》,《新民晚报》,1995年1月29日,第6版。
    4 《沪上妇女万人长跑英姿飒爽》,《新民晚报》,1995年3月4日,第1版;《上海文化年鉴(1997)》,《上海文化年鉴1987-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上海:上海信息传播音像出版社,2007年;《2009年黄埔年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1 参见《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召开年会》,新民网,2014-03-01,http://news.xinmin.cn/domestic/special/yd 1 p ptj/zxdt/2012/02/09/13585592.html以及笔者自己的观察、采访。2014年1月4日,陈式太极拳在人民广场就举行了一场汇演展示。
    1 参考2013年1月3日上午采访广场编号为L3070城管的介绍,以及笔者自己多次不同时间段对广场的观察、调查、访问。
    2 在本章第五节中还会论及这些活动。
    1 这里是1953年的数据,参见《上海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汇报》,1954年1月5日,第3版。
    2 《星期天的文化活动》,《文汇报》,1955年3月13日,第3版。
    3 《寒假中到哪里去?》,《文汇报》,1954年1月30日,第7版。
    4 参见《红旗飘飘主题晚会》,《新民晚报》,1957年7月29日,第4版;《两狮三熊四马表演杂技》,1958年1月5日,第4版;《工人对歌比演唱赛智慧》,《新民晚报》,1963年12月13日,第2版,《夏季纳凉欣赏体育表演》,《新民晚报》,1964年7月27日,第2版。
    5 《京剧<红嫂>歌颂军民血肉关系》,《解放日报》,1966年2月14日,第2版;《高歌毛主席人民战争思想伟大胜利》,《解放日报》,1966年5月23日,第1版。
    1 参见李太成:《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6页。
    2 参见赵熙德著《留得残荷听雨声》,《爱,是不会沉淀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3 《妈妈们注意》,《新民晚报》,1957年10月2日,第4版;《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3-1014页。
    4 《欢乐的海洋》,《解放日报》,1953年10月2日,第2版。
    5 可参见《欢乐的人们》,《解放日报》,1956年10月2日,第2版;《人民广场昨晚三十万人大联欢》,1956年1月22日,第2版。
    6 这样的场面在许多新闻报道中皆可看见,可参见《跳跃的海沸腾的夜》,《解放日报》,1952年10月2日,第2版;《上海人民举行国庆节联欢晚会》;《新民晚报》,1953年10月2日,第5版;《上海工人的国庆联欢活动》,《新民晚报》,1955年10月3日,第2版。
    1 参见李太成:《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807页;《最大的欢乐属于胜利的人们》,《新民晚报》,1953年10月2日,第5版;《人民广场昨晚三十万人大联欢》,《新民晚报》,1956年1月21日,第6版;《欢乐海洋的心脏》,《新民晚报》,1960年5月1日,第3版:《红色的节日,红色的欢笑》,《新民晚报》,1960年5月2日,第1版;严家良:《岁月情怀》,《奉贤报》,2009年10月9日,第4版。
    2 程乃珊回忆“那时没有那么多高楼,我家在三楼,客厅东窗遥对人民广场,犹如现今彩色大屏幕,国庆晚上,挤满来看烟火的亲友。”参见《第一个国庆》,《解放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8版。王安忆也曾写道:“每年十月一日的晚上,我们必要聚在大舅舅的家中,看焰火。大舅舅住在培文公寓,……,正好对燃放烟花的人民广场”。参见王安忆:《我的大舅舅》,王安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年,第257页。
    3 《上海人民举行国庆节联欢晚会》,《新民晚报》,1953年10月2日,第5版;《新奇焰火高招不夜城》,《新民晚报》,1957年10月2日,第2版;《朵朵礼花映笑脸》,《新民晚报》,1964年10月1日,第5版。
    1 《上海市少年科学家昨集会》,《文汇报》,1952年6月2日,第1版;《向毛泽东的钢铁战士学习》、《新城等区同学与战士们联欢》,《文汇报》,1952年7月29日,第3版。
    2 《他们玩得有意义》,《新民晚报》,1964年8月6日,第4版。
    3 《军事体育游戏新颖多样》,《新民晚报》,1965年2月3日,第2版。
    4 程乃珊:《第一个国庆》,《解放日报》,2009年9月28日,第18版。
    5 《最大的欢乐属于胜利的人们》,《新民晚报》,1953年10月2日,第5版。
    1 许纪霖,罗岗:《城市的记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207-224页。
    2 参见《“跳皮筋”是上海小学校中女同学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新民晚报》,1962年5月4日,第4版。
    3 《是时候不是地方》,《新民晚报》,1963年3月10日,第4版;《孩子们的玩意儿还需大家关心》,《新民晚报》,1963年3月14日,第4版。
    4 周国平:《何必名校》,郭萍主编:《成长之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1 《人民广场灿烂天》,《新民晚报》,1957年8月2日,第5版。
    2 赵熙德:《往事并不苍老——一个50年代大学生的日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06-407页。
    3 这个杂技大篷一直从1958年开设到1963年,极大的丰富了人民广场文化生活,参见李太成:《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516页。
    1 《孙泰教我学口技》,《新民晚报》,1984年9月2日,第6版。
    2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第310-311页。
    3 《一支支吉他队出现在夏夜的大街小巷》,《新民晚报》,1986年8月3日,第2版。
    4 《口琴奏鸣唱心曲》,《文汇报》,1985年2月13日,第3版。
    5 从八十年初,京剧角出现在人民广场西端的黄陂路街心花园,拥有着众多观众,不论寒暑,许多京剧爱好者都聚集于此,形成一个露天剧场。参见《京剧角》,《文汇报》,1986年9月3日,第4版:《人民广场出现“京剧角”》,《新民晚报》,1988年6月28日,第2版。
    1 八十年代遛鸟角在人民广场的东南角上,广场改建后,遛鸟角出现在了广场西侧的三角花园处,2005前后转到大沽路成都北路。
    2 《人民广场的早晨》,《新民晚报》,1956年5月17日,第8版。
    3 《鸟音千啭乐在其中》,《新民晚报》,1988年5月16日,第4版;《风情万种遛鸟角》,《新民晚报》,2000年6月14日,第7版。
    4参见《气温创新高消暑各有招》,《文汇报》,2013年7月12日,第2版。
    1 《人民广场舞姿翩翩音乐喷泉旋律悠扬》,《新民晚报》,1994年11月8日,第5版;《人民广场上海博物馆前的一大片空地,如今成了上海人自发聚集、翩翩起舞的场所》,《文汇报》,1995年1月24日,第8版;《今夏——申城街头舞蹁跹》,《文汇报》,1996年9月7日,第9版;《夏夜的广场》,《解放日报》,1999年7月23日,第2版;《送给自己快乐清晨》,《新民晚报》,2000年7月21日,第2版。近年来跳舞热潮在人民广场消退了。
    2 参见《人民广场每周五放映露天电影》,《文汇报》,2012年7月24日,第2版。
    3 参见《上海人还是最喜欢逛南京路》,《东方早报》,2009年7月14日,A46版。
    1 参见《自己动手做首饰》,《文汇报》,1998年5月17日,第8版;《人民广场新鲜发现》,《新民晚报》,2002年8月2日,第36版。
    2 《黄金期已过,“两美”谋转型》,《新闻晨报》,2013年6月4日,A07版。
    3 相关的报道很多《文汇报》、《新民晚报》、《申江服务导报》,《新闻晨报》等都有报道,此处选取两例报道作为参考,《绣花两用伞显气质》,《新民晚报》,2008年8月8日,Bll版;《入冬火锅最暖热》,《申江服务导报》,2010年11月24日,F11版。
    4 文革以后,国庆、五一都不再会举办集会游行,广场上大型的联欢活动也逐渐减少,大型的活动有1984年的“十月歌会”,1993年和1995年的上海黄浦旅游节。
    1 《超大荧屏前万众看亚运》,《文汇报》,1990年9月23日,第2版。
    2 《逛街临折不乱聚会怀旧迎新》,《新民晚报》,2000年1月4日,第18版;《2009寒流中的迎新热潮》,《新民晚报》,2009年1月1日,A8版;《浪漫背后警惕飞灯惹火患》,《解放日报》,2010年2月25日,第7版。
    1 参见《多明戈上海音乐会票价创纪录》,《新民晚报》,2000年12月3日,第4版:《演出票价确实太贵了》,《新民晚报》,2013年1月29日,A18版。
    2 参见《演出票价确实太贵了》,《新民晚报》,2013年1月29日,A18版。
    3 本文旅游的概念较为宽泛,以休闲、娱乐、探亲访友、商务等目的进行参观、游览、观光的活动统称为旅游。
    1 孙琴安:《上海旅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7-119,133页。
    2 《集体回忆50-60年代的成长记录》,《新闻晨报》,2010年4月9日,C08版。
    3 《最坚强的人》,《新民晚报》,1958年11月20日,第2版。
    4 《人民广场大道宽阔壮丽》,《文汇报》,1954年12月31日,第2版;《欢乐的一天》,《新民晚报》,1955年1月2日,第1版。
    5 据《上海滩》杂志载,至1989年4月底,群众提出的上海著名景点达一百多处,经过初步评选,提出了35处候选景点,其中未有人民广场,1990年4月,根据群众投票的结果,评选出了得票最多的12处景点包括外滩、豫园等地。参见孙琴安《上海旅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2页。
    6 1996年,上海黄埔旅游节升格由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主办,更名为“上海旅游节”。《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64页。
    7 参见《上海文化年鉴(1994)》、《上海文化年鉴(1996)》,《上海文化年鉴1987-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上海:上海信息传播音像出版社,2007年;《黄埔旅游节花开六度》,《解放日报》,1995年9月22日,第1版。
    1 《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72页;《黄埔年鉴2010》,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61页。
    2 《游三峡到天鹅》,《文汇报》,1994年8月19日,第4版;《秋色无限好旅游正当时》,《文汇报》,1994年9月27日,第2版;《上海“一日游”自助线路》,《文汇报》,2002年12月27日,第14版。
    3 《推出首条观光巴士专线》,《文汇报》,1996年4月24日,第2版。
    1 笔者对这两对老夫妇的两次广场采访,一次在2012年9月30日上午11点左右,一次在2013年1月1日,下午2时左右。
    2 叶新沙:《广场沉思》,《自由的笑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99页。
    3 《上海教育会堂为配合崇明县“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新民晚报》,1995年9月10日,第1版;《莫道桑榆晚盛世夕阳红》,《文汇报》,1998年10月28日,第1版;《“明星‘村官’看上海”活动落幕》,《文汇报》,1999年6月10日,第1版;《上海美景激发灵感世界画家由衷赞叹》,《新民晚报》,2002年9月13日,第8版;《“世界摄影家看上海”活动启动》,《新民晚报》,2011年9月22日,A2版。
    1 《学生可持证免费参观博物馆》,《新民晚报》,2013年1月30日,A5版。
    2 本文第二章中做过介绍,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打破分散经营的“围墙”,于2000年3月30日联手推出“一票通”文化旅游新模式;2001年4月28日,大剧院、上海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联袂推出了“广场文化之旅”一票通。
    3 《预计客流八百昨天进场近万》,《新民晚报》,2013年3月6日,A9版。
    4 《学校春游不会取消,但更注重安全》,《青年报》,2012年4月17日,B11版;《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开营》,《文汇报》,2001年7月15日,第3版。
    5 参见上海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网站交流交往版块,2013-08-20,http://www.shtl.org.cn/shtl/2011shtl/jshx/jljw/ userobjectlai812.html.
    1 参见许纪霖:《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岐性格》,《21世纪都市发展和文化:巴黎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第70-79页。
    1 许纪霖,罗岗等著:《城市的记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266页。
    1 “规训”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创造性使用的一个关键性术语。在法文、英文和拉丁文中,该词都不仅具有纪律、教育、训练、校正、惩戒多种意蕴,而且,这个词还有作为知识领域的“学科”之意味。此处借助该词,意欲表明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条款、制度等对广场活动开展的各种权力控制所带来的作用及影响。
    2 此处参考借用福柯在《规训与惩罚》提及的微观权力及微观反抗概念。
    1 这一清洁运动在1952年并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参见《上海人民政府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603-604页。
    2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00页。
    3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07页。
    4 《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175-179页。
    5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01页。
    6 《上海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5页,第221-223页。
    1 《上海园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430页;《简讯》,《新民晚报》,1959年4月25日,第4版。
    2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98页。
    3 《上海园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592页。
    1 《上海市树木绿地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园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685页。
    2 《有效防止中心区积水》,《新民晚报》,1959年8月18日,第4版。
    3 参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共卫生管理规则》,《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13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10月10日,第976页。
    5 《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76,188,234页。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10月10日,第972-979页。
    1 《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09-210页;《上海民政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91-299页。
    2 《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81页;《上海文化艺术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6页。
    3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18页。
    4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15页。
    1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24页。
    2 《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2-1114页。
    3 《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4页。
    4 参考2013年8月28日,笔者在新昌路的采访资料,兴建电信大楼时,余老太的住处需要拆迁,所以被政府重新安置在了新昌路的里弄。
    1 参见《简讯》,《新民晚报》,1954年5月2日,第2版;《除害去病保障幸福健康假日出动处处冲洗打扫》,《新民晚报》,1959年4月19日,第4版;《今天上海欢乐处处》,《新民晚报》,1963年10月1日,第3版。
    2 参见《路灯齐揩良宵更光明》,《新民晚报》,1962年9月28日,第1版。
    3 《整修打扮迎接国庆节》,《新民晚报》,1962年9月22日,第1版。
    4 参见《上海从来没有今天这样漂亮!》,《文汇报》,1959年9月28日,第2版;《节前大打扫节日更欢欣》,《新民晚报》,1960年9月27日,第4版。
    1 《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通告》,《解放日报》,1952年5月1日,第4版。
    2 《上海市公安局规定国庆节陆上交通管制办法》,《文汇报》,1955年9月29日,第2版。
    3 《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415-416页。《上海二十万人集会欢迎国宾》,《解放日报》,1956年10月12日,第1版;《苏联元首演说激动人心》,《解放日报》,1957年4月24日,第1版。
    5 《上海军事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第492页。
    1 《今天上海欢乐处处》,《新民晚报》,1963年10月1日,第3版;《人民子弟兵和民警保卫人民欢度国庆》,《解放日报》,1963年10月3日,第2版。
    2 《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7-58页。
    1 参见《全市人民精神振奋投入活动》,《新民晚报》,1983年3月1日,第1版。
    2 《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17页。
    3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98页;《外滩等地新种一批花卉》,《新民晚报》,1983年8月22日,第1版。
    4 如1984年3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试行)》对居民和单位保持市容整洁分别作了规定。并做了奖惩规定。1986年4月1日实施的《禁止随地吐痰、禁止乱扔杂物的通告》,1990年9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禁止乱吐痰、乱扔杂物、乱招贴、乱堆物、乱设摊的通告》规定了对违反本通告乱招贴、涂画和乱晒衣物行为的管理,也有环卫部门负责处理。参见《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9,63页。
    5 《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关于维护本市公园、风景游览区、绿化地带公共秩序和安全的通告》,《上海园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689页。
    6 《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16页。
    1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08页,《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69,71页。
    2 参见1989年开始执行的《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3年上海人民政府修改了这其中的不忍细则规定。《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修改《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上海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22,526页。
    3 《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319,320页。
    4 《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2-1114页;《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15页。
    1 参见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8,289页;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6页。
    2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1页;《人民广场有了公安派出所》,《新民晚报》,1984年2月25日,第4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6年5月19日,第658-668页。
    4 《建立管理组公布管理法》,《新民晚报》,1984年3月27日,第]版。
    1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25-630页。
    2 《公交公司特放专线车接运观众》,《新民晚报》,1982年10月29日,第3版;《春节游动物园有专线》,《文汇报》,1985年2月18日,第2版;《各客运单位已做好春运准备工作》,《文汇报》,1986年1月14日,第2版:《春到淀山湖梅花次第开》,《文汇报》,1992年2月24日,第2版。
    3 参见《长途车上外地客越来越多》,《新民晚报》,1991年2月14日,第4版;《人民广场变成“大车站”乘客候车如进“八卦阵”》,《新民晚报》,1992年11月3日,第13版。
    1 《市容交通管理以方便群众为标准》,《新民晚报》,1986年12月8日,第4版;《人民广场临时停车场明恢复》,《新民晚报》,1987年1月9日,第4版;《人民广场临时停车场增辟夜车业务》,《新民晚报》,1987年2月15日,第4版;《临时停放机动车辆有新规定》,《新民晚报》,1988年5月24日,第4版。
    2 《<人民广场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新民晚报》,1988年11月3日,第1版。
    3 《把人民广场“管”起来》,《新民晚报》,1984年3月27日,第1版;《人民广场将整顿》,《新民晚报》,1986年4月9日,第1版;《人民广场开始全面整治》,《新民晚报》,1989年9月3日,第1版。
    1 《人民广场综合改造竣工开放》,《解放日报》,1994年9月22日,第2版。
    2 《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56页;《人民广场“保护神”履职》,《新民晚报》,1994年9月23日,第2版;孔耀洲:《1994-1998黄浦年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378页。
    3 其后,《上海人民广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根据2004年6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化学危险物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第一次修正并重新发布。该规定张贴于人民广场东北部入口处。《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140页;《人民广场将实施严格管理》,《解放日报》,1994年9月26日,第3版。
    4 引用来源于人民广场张贴的2004年修正后重新发布的《上海市人民广场地区综合管理规定》。
    1 参见《上海人民广场地区管理工作指南》,上海市人民广场地区管理办公室2009年8月修订。
    2 《从七不抓起》,《文汇报》,1995年7月24日,第3版;《别忘了:这群普通的广场环卫工人》,《文汇报》,1996年10月7日,第7版;《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91页。
    3参考广场办市容市政科徐纪根科长的介绍,及上海欣宜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提交给广场办的《人民广场地区保洁服务主要内容》。
    3 《2007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4 《2008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
    1 参见《不听劝阻不以为然》,《新民晚报》,2013年4月11日,A6版。
    2 参考广场办副主任陈震的介绍。关于广场鸽的管理工作,从1995年广场鸽落户在人民广场,就是由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了申华公司进行管理。参见黄跃金主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3 据广场办市容市政科科长徐纪根介绍,现在人民广场上的保洁公司是欣谊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园林绿化由科植绿化有限公司与欣浦园艺有限公司负责,广场鸽则由齐爱鸽业管理。
    1 《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1,391-396页。
    2 《2005黄浦年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247页。
    3 《2004黄浦年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1 参见《2007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2008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49页:以及笔者在广场办市容市政科的采访。
    2 《偷鸽贼难逃监控网》,《新民晚报》,2007年3月27日,A107版。
    3 据广场办市容市政科科长徐纪根介绍,现在广场办城管监察队包括了城管30名、市容协管20名、成仕保安20名、市容执勤10名。根据《上海市人民广场地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城管就委托处罚权,其他人员只是协助管理,没有处罚权。
    4 《两地卫生不尽如人意》,《文汇报》,1995年6月10日,第1版。
    1 资料来源广场办市容市政科统计数据。
    2 《保洁工“闲话”变金点子》,《新民晚报》,2011年11月22日,A13版。
    1 《燃放烟花爆竹有规定》,《文汇报》,1996年2月14日,第3版。
    2 《上海年鉴(2007)》,上海:《上海年鉴》编辑部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3 参见2004年修订过后的《上海市人民广场综合治理暂行条例》。
    4 参见《2005黄浦年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2007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1 参见《2005黄浦年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2007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及广场办秘书科统计数据。
    2 《2005黄浦年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256页:《零公里处倡文明出行》,《解放日报》,2009年6月26日,第3版;《奥运精神手手相传救灾爱心处处洋溢》,《解放日报》,2008年5月24日,第1版。
    3 人民广场改建完成后,江泽民、胡锦涛、李鹏、乔石、田纪云、钱其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观了人民广场及周边建筑。且每年省部级以上的接待工作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五楼上海新闻发言中心开展。上海博物馆1996-1998年接待重要外宾100余批,其中有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总统、副总统,泰国总理、挪威国王、比利时副首相、联合国秘书长等。1999年接待外宾13万。全年接待中央及省部级以上内宾148批;接待总理、部长以上的的重要外宾89批、391人次。《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9页。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为例,仅2011年上半年,该馆接待了14批次国外贵宾。该馆开馆前五年累计接待223.6万人次,其中接待VIP宾客1000批,1.75万余万人,省部级以上领导79批1325人次,外宾部级以上228批3139人次,重要团体宾客693批13044人次,含一级警卫团16批,含二级警卫团28批,含三级即警卫团55批。参见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接待大事记,上海城市展示规划馆,2013-09-10,http://www.supec.org/wuxxjd.htm:((2005黄浦年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276页。各种重要的演出活动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如2001年6月14日晚,欢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五国元首的专场演出在大剧院举行。
    1 《2007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2 《2000黄埔年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58页。
    3 《上海将现新型人行道》,《新民晚报》,2004年9月13日,第2版。
    4 《“会说话的废物箱”亮相申城》,《东方早报》,2009年1月22日,A7版。
    5 参见人民广场所聘上海欣谊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的《人民广场应急保障预案》,由广场办市容市政科提供。
    6 《人民广场——日产垃圾63车》,《文汇报》,2004年5月3日,第2版。
    1 《警方开展专项行动排赌》,《解放日报》,2009年9月29日,第10版;《部分公交线路有调整》,《文汇报》,2003年9月30日,第7版;《明晨人民广场等处交通管制》,《新闻晨报》,2008年5月9日,第1版。
    1 王树荫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卷三),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231页。
    1 参见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14-116页;[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王建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69,72页。
    2 如第十条“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第十五条“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由暂住地的户主或者本人在三日以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8年1月13日,第44-48页。
    3 周翼虎,杨晓民:《中国单位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3页。
    4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5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1页;袁租社:《权力与自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
    6 《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22页;百姓生活记忆影像工作室著:《百姓生活记忆影像》,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年,第48页。
    1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2 1931年《上海市户外清洁规则》和1945年《上海市经常保持清洁办法》的条款,相较于1949年颁布的《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公共卫生管理规则》,更为规范与细致。参见《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506-508页。
    3 《这难道是奇迹吗?》,《新民晚报》,1956年2月29日,第3版;《十五万人参加战斗》,《新民晚报》,1958年1月11日,第1版;《除灭害虫保障幸福健康假日出动处处冲洗打扫》,《新民晚报》,1959年4月19日,第4版。
    4 在人民广场与两位年近八旬但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者交流时,老者的介绍,打麻雀这种情景在当时全国各地都颇为常见。在长海描述过去社会生活图景的的小说中,也有类似的记录,“十年前也搞过‘除四害’,老家雀儿也判了刑,家家都要敲打着锅、碗、瓢、盆儿,为的是不让雀儿落地。那些个老家雀儿在半空飞呀、飞呀,累死就掉了下来。……”,参见长海:《我是凡夫俗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5页。
    5 《铁链条不是摇篮》,《新民晚报》,1955年1月18日,第6版;《是时候,不是地方》,《新民晚报》,1963年3月10日,第4版。
    6 《在人民广场上踢球要注意行人安全》,《新民晚报》,1965年5月21日,第4版。
    1 《上海六社区榜上有名》,《文汇报》,2002年2月5日,第2版。
    1 《“绿化近卫军”活跃黄浦区》,《文汇报》,1995年3月12日,第2版;《游客戏鸽不得法幼鸽受伤进病房》,《解放日报》,1995年9月25日,第3版;《上海锦华外经贸职校学生自九二年成立护绿服务队后》,《文汇报》,1998年3月4日,第6版。
    2 《和平鸽落户人民广场》,《解放日报》,1995年9月19日,第3版。
    3 《空中飞车表演》,《新民晚报》,2002年4月9日,第20版。
    4 《广场风筝吓坏鸽子景致虽好还须管理》,《文汇报》,1996年2月26日,第12版;《吸烟者请自律》,《新民晚报》,2002年5月30日,第20版;《公园绿地随处可见吸烟者》,《东方早报》,2009年9月17日,A44版。
    1 根据1958-1965年上海公安局查处治安案件统计表,寻衅滋事打架、诈骗少量财物、调戏侮辱妇女、利用迷信骗财、交通违章、毁坏公私财物、妨害公共安全等都不多,甚至数年记录都为零:扰乱公共秩序、流氓和殴打他人、偷窃少量财物以最后者稍微居多,其余发案比例并不高,其中扰乱公共秩序,从1958年到1965年,分别统计为2131、1344、1585、629、880、0、1670、1116。参见《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22页。
    2 参考1980-1994年上海市公安局查处治安案件统计表,《上海公安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23-225页。
    1 飞牌:用三张扑克牌,混杂后请人押赌猜测,只要猜中其中那张指定的牌就可以赢钱,参见《净化空气铲除赌博团伙》,《新民晚报》,1983年10月31日,第4版。
    2 《两名女中学生在人民广场受到围哄》,《新民晚报》,1986年12月23日,第4版。
    3 走私:违反海关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进出境的物品。倒卖:未经官方批准,通过投机手段以大大高于标价的价格出售。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出现,倒卖流行于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虽然现在走私依然严重,但当时海关检察不严厉,没有相关的法律监管才流行开来,并且在公共场所直接进行走私活动。
    4 《坚决取缔非法市场》,《新民晚报》,1983年6月14日,第1版。
    5 参见《取缔利用蟋蟀搞赌博贩卖等违法活动》,《新民晚报》,1982年8月16日,第4版;《文物贩子当场出彩》,《文汇报》,1986年6月4日,第3版;《人民广场见闻录之四》,《新民晚报》,1988年5月19日,第4版。
    1 《本市新辟信鸽市场》,《新民晚报》,1983年5月20日,第4版;《非常鸽市场昨被再度取缔》,《新民晚报》,1983年11月6日,第4版。
    2 《兜售假票坑害外地游客》,《文汇报》,1989年8月14日,第2版;《拿着报纸去“接头”——街头假文凭交易暗访记》,《新民晚报》,2000年10月25日,第6版。
    3 《“野鹅敢死队”三名主犯落法网》,《新民晚报》,1989年6月8日,第4版;《结成“甘泉帮”勒索“平安”钱》,《新民晚报》,1990年7月10日,第4版;《人民广场“南霸天”落网》,《解放日报》,1990年9月12日,第2版。
    4 参见《人民广场见闻录之四》,《新民晚报》,1988年5月19日,第4版。
    1 参见《天麻的圈套》,《新民晚报》,1983年1月7日,第4版。
    2 参见《马路上的伪金币》,《新民晚报》,1991年1月22日,第4版。
    3 《两名外地无业人员被黄埔公安分局拘留审查》,《新民晚报》,1990年4月15日,第4版。
    4 《尾随游行学社骗取百元开溜》,《新民晚报》,1989年5月23日,第4版。
    5 《星探招摇下诱饵少年慎做明星梦》,《文汇报》,1998年11月5日,第4版;《星探遭遇》,《新民晚报》,2001年4月11日,第17版;《亲历路面办理信用卡》,《申江服务导报》,2011年6月29日,B03版。
    1 《民间反扒高手双休日忙着抓小偷》,《新民晚报》,2012年2月27日,A5版。
    1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沦”: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参见张朝,李天思,孙宏伟主编:《心理学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6页。
    2 参见[英]马丁·因尼斯:《解读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犯罪与社会秩序》,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7页。
    1 参见《路过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84年2月16日,第6版;《二百斤虾壳倒在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86年10月15日,第4版;《人民广场开始全面整治》,《新民晚报》,1989年9月3日,第1版;《部分路段卫生状况亟待改进》,《新民晚报》,1992年12月28日,第1版;《部分地区整治难度大不容乐观》,《新民晚报》,1993年2月5日,第1版。
    2 《不能再让这些人往上海新景点抹黑了》,《文汇报》,1994年10月31日,第6版;《强化城市法制管理是当务之急》,《文汇报》,1994年12月5日,第6版;《两个不和谐的“音符”》,《新民晚报》,1994年10月16日,第2版:《广场鸽“呼唤”文明客》,《文汇报》,1996年9月9日,第3版;《喷水池当洗衣池》,《新民晚报》,2007年8月12日,A13版。
    1 参见《2005黄浦年鉴》,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第161页:((2007黄埔年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2 《两地卫生不尽如人意》,《文汇报》,1995年6月10日,第1版;《游乐的空间太少了!》,《新民晚报》,1998年8月8日,第2版。
    1 国务院颁布的《电力设施保护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从事在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两侧各三百米的区域内放风筝。”虽然在2004年人民广场采取了“净空行动”,对广场上空的架空电线电缆埋入地下。但广场上仍然因为放风筝伤害广场鸽和踩踏草坪等原因,禁止放风筝。参见《不要乱放风筝》,《文汇报》,1997年3月25日,第7版;《净空行动》,《文汇报》,2004年5月9日,第8版;《广场鸽竟遭风筝线割脚》,《新民晚报》,2013年4月1日,A1版。
    1 [美]Sharon Zukin《城市文化》,张廷俭,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1 [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347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页。
    3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313页;金春明,黄裕冲,常惠民:《“文革”时期怪事怪语》,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65页。
    1 上海“一月风暴”后,兴起了全国夺权风,并且上海是“四人帮”的发迹地。参见陈祖恩,叶斌,李天纲:《上海通史当代政治》(1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1页;忻平等著:《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37页。
    2 倪伟:《空间的生产与权力敞视》,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3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6页。
    4 黄跃金编:《上海人民广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9页;王建吉等:《中华百年》(当代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下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715页。
    5 汤晓丹:《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23页。
    6 柯灵:《春节书红》,《柯灵散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31页。
    1 《革命传单当空舞》,《文汇报》,1967年1月27日,第3版: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256-290页。
    2 “拉下马”战斗组《把刘少奇拉下马》(歌词),载上海市小教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小教司《小教造反报》,第8期(1967年4月24日)。
    3 《各地革命小将在上海市内徒步参观》,《人民日报》,1966年11月26日,第2版;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73页。
    4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6-1477页。
    1 金春明,黄裕冲,常惠民:《“文革”时期怪事怪语》,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65页:《从巧合到圆满》,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311页,《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7页。
    2 《上海三十余万军民集会热烈欢呼毛主席赠送芒果的特大喜讯》,《文汇报》,1968年8月8日,第1版。
    3 参见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303页。
    4《<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今起隆重上映》,《文汇报》,1967年4月26日,第3版。
    5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2,134页。
    6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516页。
    1 《上海环境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5-6页;《上海园林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576页。
    2 五马闹市即马路仓库、马路工厂、马路垃圾、马路搭建、马路停车;关于民防工程参见《上海卫生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第224页。
    3 参见《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1页。
    1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477页。
    2 《飘扬在人民广场的一面战旗》,《解放日报》,1978年10月26日,第1版。
    1 《市人民政府发言人答记者问》,《文汇报》,1986年12月22日,第1版;《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012页。
    2 《黄浦区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3 参见倪伟:《空间的生产与权力敝视》,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8页。
    4 《“警官摇篮”培育出色人才》,《文汇报》,1989年7月12日,第2版。
    5 《通过实施集会游行示威法办法》,《文汇报》,1990年1月10日,第1版。
    1 《上海文化年鉴2000》,《上海文化年鉴1987-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上海:上海信息传播音像出版社,2007年。
    2 覃爱玲:《上海市民“和平散步”事件调查》,《雨花》,2008年第5期,第12-13页。
    3 唐钧:《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政府直面群众与群众博弈政府2008一一2009》,上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10页。
    4 连玉明,武建忠主编:《市委书记市长关注什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1 “上海最主要的城市道路如南京路、中正路、林森路、金陵路等都摆满了摊贩,仅金陵东路一段就有摊贩七八千之多。”参见《上海市政府关于摊贩征税问题的指示,及市直接税局有关摊贩整理工作进行方法,工作经验、总结》,上海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93-1-43。
    2 当代上海研究所编:《当代上海历史图志》(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1 《上海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81页;《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08-109页。
    2 食品流动供应点在五十年代多在节庆时期在广场出现,作为临时服务,而六十年代初这样的摊点增多。参见《食品公司十月一日在人民广场设立流动供应站》,《新民晚报》,1954年9月24日,第6版;《流动供应车串街》,《新民晚报》,1961年7月14日,第1版;《热闹地区增设流动供应摊》,《新民晚报》,1962年4月24日,第4版;《干部出门串街走巷改进流动供应工作》,《新民晚报》,1963年6月4日,第4版。
    1 1981年,成立市发展集体、个体商业服务业调协小组,扶持发展集体、个体经济的商业服务业。1980年4月,上海开始恢复对个体工商户登记。上海从1983年起,又进一步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批手续,再次放宽个体经济管理政策,扩大了个体工商户申请登记范围,允许离退休的干部职工和具有经营条件的农村居民从事个体经营;允许外省市个体工商业户来沪开厂设店;允许上海市的个人与外省市国营、集体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合资经营……。参见《上海通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83页;《上海工商行政管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110,115-118页。
    2 《帮助富余人员走向市场自谋职业》,《新民晚报》,1992年7月13日,第1版。
    3 《无意获古玉》,《新民晚报》,1995年3月24日,第25版。
    1 《黄浦区续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58页;《上海年鉴2001》,上海:上海年鉴社,2001年,第283页。
    2 《“烦人玫瑰”何时消》,《新民晚报》,2002年6月16日,第3版;《赶场比上班辛苦》,《新民晚报》,2010年2月21日,B18版。
    1 参考2014年1月2日对广场办市政市容科科长徐纪根的采访。
    2 此处黑车不指涉那些利用无合法营运手续的车辆以敲诈、勒索、威胁、欺骗等违法形式获取钱财的黑车,仅指利用车辆载客作为解决生计渠道的黑车。
    3 文中对“康乐车”、“福利车”等不论是残疾人或是冒充者开的由摩托车和助动车改装而成的从事非法营运的车辆,统称“残的”。
    1 《车轮不能这样运转》,《文汇报》,1988年7月11日,第3版;《康乐车岂能代替出租车》,《新民晚报》,1988年12月28日,第5版;《人行道上岂能开“福利车”》,《新民晚报》,1989年8月23日,第5版。
    2 《关于<残疾人乘用车管理暂行规定>》,参见宋炭等主编:《中国交通管理法规全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68页。
    3 1999年7月29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布《关于修改<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决定》和《关于修改<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决定>》。参见《本市加强机动三轮车管理》,《新民晚报》,1999年10月10日,第4版;《爱心铸就形象工程》,《文汇报》,1999年12月30日,第6版。
    1 上海市政协组织的“黑车治理研究”专题调研显示,上海市“黑车”总量是正规出租车两倍。参见于《上海昨起整顿交通执法》,《北京青年报》,2009年10月29日,A23版。
    2 《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执法总队,2013-09-10, http://www.shjtzf.com.
    3 《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规定》,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执法总队,2013-09-10, http://www.shjt zf.com.
    1 《斗智斗勇打“黑车”》,《解放日报》,2009年11月7日,第2版。
    2 《“拼车”,这笔账怎么算?》,《新民晚报》,1998年7月28日,第9版;《70余辆“黑车”被查处》,《文汇报》,2005年5月27日,第6版。
    1 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60,462页。
    2 朱国宏主编:《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8-279页。
    3 这首以刘欢《从头再来》的曲调演唱的《小贩之歌》在网上各大论坛走红。
    1 [英]南·帕迪森编:《城市研究手册》,郭爱军,王贻志等译校,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95页。
    2 参考2013年6月17日笔者在人民广场的采访。
    1 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96页。
    2 《上海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暂行规定》,《新法规月刊》,2000年第11期,第39页;《上海市市容综管办关于开展禁止与疏导设摊管理试点工作通知》沪容综办[2007]7号,中国上海(上海政府官方网站),2013-09-15,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serobject26ai11143.html《马路摊点上海不再一律封杀》,《东方早报》,2007年2月26日,第1版。
    1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规定>的决定》,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执法总队网站,2013-09-16,http://www.shjtzf.com/node193/node195/node201/201212/con 104722.htm.
    2 来源于2014年1月2日笔者在广场办市政科办公室对徐纪根科长的采访。
    3 公共行政:运用管理、政治及法律的理论和过程来实现立法、行政及司法部门的指令,为整个社会或社会的局部提供所需的管制与服务功能。参见[美]罗森布罗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张成福等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29-35页。
    1 [美]本·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散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1 参见Henri Lefebvre. 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 Donald Nicholson Smith,Oxford:Blackwell press.19 91,p39.
    2 余绍敏编著:《传播学概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46页。
    1 [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6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5,249-251页。
    2 郭沫若:《大会开幕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北京:新华书店,1950年,第142页。
    3 《上海新闻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4 《我参加修建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51年9月22日,第2版。
    5 李右之:《六十年来上海地方见闻纪事诗·解放后纪事诗六十首》,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318页。
    1 《上海工人文化宫巡礼》,《文汇报》,1950年9月29日,第3版;《赞成定名为“上海人民广场”》,《新民晚报》,1951年5月27日,第2版;《上海人民广场开工典礼》,《解放日报》,1951年9月8日,第1版;《“宫”中自见新天地》,《新民晚报》,1959年8月27日,第7版。
    1 《幸福的时光诗歌》,《新民晚报》,1955年1月2日,第2版。
    2 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29页。
    1 杜宣:《杜宣文集8诗歌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284页。
    1 《人民广场昨晚三十万人大联欢》,《新民晚报》,1956年1月22日,第2版。
    1 吴莉莉:《此情可待成追忆》,《新民晚报》,2009年10月7日,B6版。
    2 1957年上午,去人民广场参加“五一”大游行,我们复旦火学的队伍排在学生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当我们从主席台经过的时候,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参见赵熙德:《往事并不苍老——一个50年代大学生的日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6-57页。
    3 王小鹰:《岁月悠悠》,王小鹰:《王小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26页。
    4 林青:《湿润的上海》,银川:黄河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46,150页。
    1 这些都是当时上海各个报纸对人民广场及其周边建筑和设施的形容与描述。
    1 《人民广场“芙蓉出水”》,《新民晚报》,1994年9月30日,第1版。
    2 郭敬明:《小时代1.0折纸时代》,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3 参见[英]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意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页。
    1 《人民广场“转型”五十年》,《文汇报》,2004年9月21日,第5版。
    1 《一个“老广场”的感叹》,《解放日报》,1994年9月25日,第2版。
    2 《别热浪带走文明》,《解放日报》,2007年7月23日,第4版。
    1 参见《广场喷泉?天然浴场?》,《新民晚报》,1998年8月7日,第2版;《请把人民广场当你家》,《新民晚报》,1998年8月9日,第2版。
    2 《上海市府新厦建筑点评》,《文汇报》,1996年5月13日,第11版。
    3 《振臂国庆飞扬齐唱国歌嘹亮》,《解放日报》,2013年10月2日,第2版。
    1 一草:《那是年少2: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203-204页。
    1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都市表达》,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2 《光影交错如隔世》,《新民晚报》,2008年1月13口,B13版。
    1 参见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0页。
    2 《生活善变?房子也能应需而变》,《新闻晨报》,2012年5月11日,C13版。
    3 戴锦华:《隐形书写:中国90年代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6页。
    1 汪晖:《死活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2 汪晖:《文化研究及其当代意义》,汪晖:《旧影新知》,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64页。
    3 汪晖:《死活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70页。
    4 参考倪伟在《符号消费的文化政治》一文中,所提出的政治意识形态与市场意识形态融合而成的可称为“市场政治意识形态”的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倪伟:《符号消费的文化政治》,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与文学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1页。
    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0》,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0年,第75页。
    2 Elizabeth T. Hayes, "The Named and the Nameless:Morriosn's 124and Naylor's'the other Place'as Semiotic Chorae." In African American Review,2004(4),p.675.
    1 陈蕴茜:《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08页。
    2 《吉林省城乡建设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3页。
    3 刘明文,杨奔,姚更生编:《鹅山柳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40页;中子:《乌鲁木齐风物录》,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年,第45页;《广东省志城乡建设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4 《最近您有没有到紫荆山逛逛》,《郑州晚报》,2011年10月12日,A07版;《人民广场》,《郑州日报》,2011年12月17日,第3版。
    5 《浠水县开展春节文艺活动的计划》,《人民日报》,1954年1月14日,第3版:徐闻县地名委:《徐闻县地名志》,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年,第9页:竹山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湖北省竹山县地名志》,竹山:竹山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1983年,第457页:《新藏公路全线通车叶城、噶大克各族人民热烈集会庆祝》,《人民日报》,1957年10月11日,第4版;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编:《翠屏区志1986-2000》,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344页。
    1 《政协全国委员会今举行国庆节庆祝会》,《人民日报》,1950年9月30日,第1版。
    2 《西哈努克亲王到南京数十万人夹道欢迎》,《人民日报》,1971年2月28日,第1版。
    3 胡风:《十月一日的人民广场一角》,《人民日报》,1950年10月29日,第5版。
    1 全国各地人民广场一览表,并不是一个完全体现人民广场共时性的表格,这里还有历时性的特点。表格中有下划线的地名,表示在改革开放之前,该地已经建设并命名为人民广场。随着城市发展、扩建等等情况的发生,一些人民广场在原址上改建后重焕光彩,而另一些人民广场已经不存在了,或是已经不是今天的人民广场,如重庆、青岛、郑州、济南、广州、乌兰浩特、涪陵等地,同时也存在一些广场在建国后兴建或改建,但当时并非叫人民广场,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更名为人民广场,如贵阳、大连、克拉玛依、绥江。并且由于资料的限制和个人能力所限,关于人民广场的统计数与实际数目会存在一定出入。
    1 李翔凌主编:《平川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1 参见Julie Peteet,Words as interventions:naming in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Third World Quaterly,2005 (1),p.156.
    1 《人民广场的开辟》,《景德镇文史资料第14辑草鞋码头的变迁》(下册),景德镇: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7年,第15页。
    2 参见《新的开始!——记北平学生参加修筑天安门广场》,《人民日报》,1949年9月11日,第1版;李颖编著:《共和国历史的细节》,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3 参见《人民广场的峥嵘岁月》,《温州都市报》,2009年9月16日,第3版。
    4 《广东省志城乡建设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4页。
    1 昝玉林:《乌鲁木齐史话》,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0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南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89页:江崇文:《崇仁人民广场兴建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崇仁县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崇仁文史资料》,1991年第3辑,第30页。
    2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上集)(修订本),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第814页。
    1 《大连市旅游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城市广场I》,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S3页。
    2 张宏,程远东编著:《重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页。
    1 马存丁主编:《华亭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7页。
    2 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30页。
    3 阜宁年鉴编纂员会编:《阜宁年鉴1993-2000》,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186页;刘庭风编著:《岭南园林福建台湾园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7页。
    4 蔡永洁:《城市广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5 滨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滨州年鉴2004》,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第81页。
    1 中卫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卫市地主志办公室,中卫希档案局编:《中卫年鉴2005》,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2页。
    2 李翔凌主编:《平川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大连市旅游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第107-108页;《云浮人民广场人民爱》,《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0年12月15日,第16版;筑语传播图书工作室主编:《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上篇),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61页;黄忠,韩忠勤主编:《沂蒙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80页。
    3 孟凡著:《古城新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4 [澳]约翰·道克尔:《一种正统观念的开花》,陆扬,王毅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9页。
    1 《全国各地人民欢庆“五一”劳动节各大城市都举行盛大集会和游行示威》,《人民日报》,1952年5月3日,第2版。
    1 《上海人民热烈庆贺刘主席等当选》,《解放日报》,1965年1月4日,第2版。
    2 《纪念抗战胜利和苏军解放东北十五周年》,《人民日报》,1960年9月4日,第3版。
    3 《日喀则热烈庆祝拉日、日江两公路通车》,《人民日报》,1955年10月22日,第1版。
    1 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临泉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22页;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善县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26页。
    2 陈坚:《万宁党史人物传略》,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0页。
    3 《声讨美帝侵占台湾的示威活动扩展到许多沿海城市全国二十七万民兵连日反美大示威》,《人民日报》,1965年6月30日,第1版。
    4 参看白希:《开国大镇反》,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361页;政协西昌市委员会、学习文史联谊委员会编:《西昌文史》,2001年第16辑,第31页。
    1 《人民广场的峥嵘岁月》,《温州都市报》,2009年9月16日,第3版。
    2 《接受各族人民的控诉和要求匪首乌斯满李英奇等昨执行枪决》,《新疆日报》'1951年4月30日,第1版。
    1 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历史的涛声:郑州市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郑州: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社,1996年,第577页。
    2 参见《浠水县开展春节文艺活动的计划》,《人民日报》,1954年1月14日,第3版。
    3 任魁庆主编;《江西省体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362页。
    1 《人民广场往事》,《南国今报》,2012年12月6日,第44版;刘荫楠著:《乌鲁木齐掌故》(二),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85页。
    1 《祝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各族人民幸福安康》,《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日,第1版。
    2 邹北林编著:《阳山县事记》,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河南省第三监狱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省第三监狱志1951-2003》,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页;雅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纂:《雅安市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41页;张荣才、杨孝全主编:《昭通地区年鉴1997》,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44页;贵阳市南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阳市南明区志下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7页。
    3 《湖南祁东:公开宣布逮捕犯罪嫌疑》,《人民日报》,2011年4月27日,第18版。
    4 《“严打”第一夜》,《人民日报》,2001年4月26日,第8版;《保障社会秩序严厉打击走私温州海关销烟400余箱》,《人民日报》,1991年5月28日,第2版。
    1 曾喜欢:《魂断芦花月》,香港:香港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2 《走,去人民广场消夏纳凉》,《新商报》,2012年8月5日,第37版。
    3 苏叶:《总是难忘》,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36-137页。
    1 蒋卓述:《论广场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人民日报》,2003年4月29日,第14版。
    2 《贵阳缘结围棋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9月2日,第12版;《贵阳国际围棋文化节高手云集》,《人民日报》,2001年8月10日,第8版;《围棋高手打“水仗”》,《贵阳都市报》,2012年10月10日,B08版。
    3 《多放一些“露天电影”》,《人民日报》,2005年8月2日,第1版:《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看露天电影》,《金华日报》,2012年8月23日,第10版;《人民广场上的“露天电影”》,大金华论坛·八婺杂谈,2012-10-27,http://bbs.0579.cn/read-htm-tid-935424-fpage-3-page-1.html.
    1 蔡澜:《老澜游中国》,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年,第346页。
    2 《人民广场车展资讯》,太平洋汽车网,2013-11-18,http://www.pcauto.com.cn/tags/人民广场车展/.
    1 顾晓鸣:《人民广场的规划与“蚕食”》,《联合时报》编辑部选编:《嘤嘤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第160页。
    2 《春申浦竹枝词》,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1 尹国均编:《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1 米歇尔·福柯,保罗·雷比诺:《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
    1 [美]Andrew G. Walder《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1页:[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90-594
    1 参见[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海口:海南出版社,1992年,第722页。
    1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2 Samuel Huntington,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ms,in Samuel Huntington and Clement Moore,eds.,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1970,pp.41-42.
    3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北京:三联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1]Anastasia Loukaitou-Sideris.Privatisation of Public Open Space:The Los Angeles Experience[J].The Town Planning Review,1993,(2):139-167.
    [2]Bamey Warf.Review of the Production of Space[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1):111.
    [3]Benjamin,Walter.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A]. Hannah Arendt.Illuminations[C].New York:Schocken Books,1969.p.219-253.
    [4]D. Kertzer.Ritual.Politics and Power[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
    [5]Edward T.Hall.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ehor Books Editions, 1973.
    [6]Edward W.Soja.The Socio-Spatial Dialectic[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80,(2):207-225.
    [7]Elizabeth T.Hayes,The Named and the Nameless:Morriosn's 124 and Naylor's'the other Place'as Semiotic Chorae[J].African American Review,2004, (4):669-681.
    [8]Guy Nordenson.City Square:Structural Engineering, Democracy and Archite-cture[J].Grey Room,2002,(7):102-105.
    [9]Hanchao Lu.Beyond the Neon Lights:Everyday Shanghai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0]Henri.Lefebvre.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Reproduc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M].London:Allison and Busby,1978:89.
    [1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 [M].trans.Donald Nicholson Smith, 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1.
    [12]Henri Lefebvre.State,Space,World:Selected Essay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9.
    [13]Henri Lefebvre.Rhythm analysis: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M].NewYork: Continuum,2004.
    [14]James A Leith.Space and Revolution:Projects for Monuments,Squares,and pu blic Building in France,1789-1799[M].Montreal&Kingston: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1.
    [15]James R.Curtis.Pracas,Place,and Public Life in Urban Brazil[J].Geographical Review,2000,(4):475-492.
    [16]John Bell.Times Square:Public Space Disneyfied[J].TDR,1998,(1):24-25.
    [17]Jesook Song.Historicization of Homeless Spaces:The Seoul Train Station Square and the House of Freedom[J].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2006,(2):193-22 3.
    [18]Jesus Escobar.The Plaza Mayor and the Shaping of Baroque Madrid[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9]Julie Peteet.Words as interventions:naming in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J]. Third World Quaterly,2005,(1):153-172.
    [20]Miles Richardson.Being-in-the-Market versus Being-in-the-Plaza:Material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in Spanish America[J].American Ethnologist,1982,(2):421-436.
    [21]Pierre Bourdieu.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s[J].Theory and Society,1985,(6):723-744.
    [22]Pierre Bourdieu.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J].Sociological Theory, 1989,(1):14-25.
    [23]Oxford Latin Dictionary[K].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84:1388.
    [24]Samuel Huntington,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One-Party Systems [A].In Samuel Huntington and Clement Moore(eds.).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C],New York:Basic Books,1970:41-42.
    [25]Setha M.Low.On the Plaza:The Politics of Public Space and Culture[M]. 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0.
    [26]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N].The North China Herald,1852-01-17(3).
    [27]Stuart Elden.Understanding Henri Lefebrve[M].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04.
    [28]Tali Hatuka&Rachel Kallus.The Architecture of Repeated Rituals:Tel Aviv's Rabin Square[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1984,(4):85-94.
    [29]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K].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9:393.
    [30]Tips On This Weekend Races[N].The Illustrated Week-End News,1936-03-28(21).
    [31]Wen-hsin Yeh.Corporate Space,Communal Time:Everyday Life in Shanghai's Bank of China[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5,(1):97-116.
    [32]Wu Hung.Tiananmen Square:A Political History of Monuments[J].Represen-tations,1991,(Summer):84-117.
    [1][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美]阿什德(David L. Altheide).传播生态学[M].邵志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美]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美](Andrew G.Walder).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M].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21.
    [8][法]莫娜·奥祖夫.革命节日[M].刘北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法]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0]保罗·杜盖伊,霍尔,等.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霍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1][美]保罗·莱文森.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和未来[M].熊澄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美]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美]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4][美]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何道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5][美]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6][英]鲍曼.废弃的生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共同体[M].吴教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18][英]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M].郝名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9][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0][美]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1][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上海:南京大学,2006.
    [22][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法]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英]迪耶·萨迪奇.权力与建筑[M].张秀芳,王晓刚,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5][美] Edward W. 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笔记[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6][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
    [27][美]菲·金斯伯格,莉拉·阿布-卢格霍德,等.媒体世界:人类学的新领域[c].“国立编译馆”,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
    [28][加]菲利普·马尔尚.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美]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65)[M].王建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0][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1][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吴美珍,译.台北: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8.
    [32][日]富永健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董兴华,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33][法]格拉夫梅耶尔.城市社会学[M].徐伟民,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4][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出版社,2005.
    [35][加]哈罗德·伊尼斯.帝国与传播[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6][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7][日]吉见俊哉.博览会的政治学[M].苏硕斌,李衣云,等,译.台北:群学 出版有限公司,2010.
    [38][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宋素风,翁桂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9][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0][意]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M].张宓,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41][美]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2][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申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3][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4][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5][美]克莱尔·库柏·马库斯,卡罗琳·佛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6][美]拉里·A·萨摩瓦尔,理查德·E·波特,埃德温·R·迈克丹尼尔.跨文化传播[M].闵惠泉,贺又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7][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48]李欧梵.上海摩登[M].毛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9][法]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0][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5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2][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9.
    [53][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4][美]罗伯特·戴维·萨克.社会思想中的空间观:一种地理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5][美]罗森布罗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M].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6][英]南·帕迪森.城市研究手册[M].郭爱军,王贻志,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7][英]马丁·因尼斯.解读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犯罪与社会秩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58][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9][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0][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凌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2][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元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6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元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
    [64][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
    [65][美]Michael J. Dear.后现代都市状况[M].离校科,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6][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7][美]尼尔·波斯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
    [68][美]尼尔·波斯曼.童年的消逝[M].萧昭君,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69][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孟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0][美]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宋峻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71][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文化[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3][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4][美]Sharon Zukin.城市文化[M].张廷俭,杨东霞,谈瀛洲,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5][美]莎朗·佐京.购买点购物如何改变美国文化[M].梁文敏,译.上海:上海书出版社,2011.
    [76][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7][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8][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与区域批判性研究[M].李钧,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9][美]索佳.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0][英]Tim Cresswell.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M].徐苔玲,王志弘,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81][美]威廉·福特.街角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2][苏]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3][加]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4][丹]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85][美]约翰·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6][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7][美]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
    [88][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89][美]朱莉娅·伍德(Julia T. Wood).生活中的传播[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上海市参议会、上海市政府等为将跑马厅交涉收回的有关往来函件:1946-09-13[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Q109-1-768-6)
    [2]上海市参议会关于收回跑马厅是否在进行中给上海市政府的公函:1947-01-07[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Q109-1-1026-8)
    [3]上海市参议会第三次大会关于请市府向跑马厅负责人商借该处于七月一日起开放以便附近居民散步游憩的提案:1947[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Q109-1-1034-213).
    [4]《跑马厅产权问题研究报告(外人在沪强占中国人民土地典型例子之一)》:1950-07-29[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1-50)
    [5]万国运动会保管委员会呈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文:1950-04-17[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2-728)
    [6]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致市委各常委同志:1951-05-03[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1-50)
    [7]上海人民政府教育局关于提出在人民广场内辟建人民体育场的函:1951-09-05[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2-752-4)
    [8]上海市人民政府人民广场建议管理委员会管理处关于人民广场修建情形请转知上海人民政府教育局的函:1951-11-07[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20-752-10).
    [9]关于人民广场不宜设置球场的函:1952-07-04[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05-1-624-70).
    [10]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关于人民广场南部草坪改建水泥地坪的批复:1959-08-15[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A54-2-640-20).
    [11]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正人民广场辟建设计的指示:1952-07-04[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2-752-30)
    [12]关于人民广场不宜设置球场的函:1952-07-04[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05-1-624-70)
    [13]人民政府关于人民广场大道西首拆屋所需经费问题的指示:1952-08-18[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1-2-752-60)
    [14]上海市1960年10月1日人民广场检阅台的登台人员名单:1960-09-23[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55-1-15-10).
    [15]关于在人民广场建造一幢房屋的问题复函:1964-01-08[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29-2-568-46)
    [16]上海市城建局关于人民广场大楼发文:1966-04-04[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257-1-4924-35)
    [17]为迎接建国卅周年整顿改善人民广场面貌的规划意见:1978-11-28[B].上海:上海市档案馆(B257-2-1486-26)
    [18]郭沫若.大会开幕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M].北京:新华书店,1950:142.
    [19]咎玉林.乌鲁木齐史话[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40.
    [20]竹山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竹山县地名志[Z].竹山:竹山县地名领 导小组办公室出版,1983:457.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
    [2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516.
    [23]金春明,黄裕冲,常惠民.“文革”时期怪事怪语[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24]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5]上海建设(1949-1985)[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6]上海市体委文史办公室.体育场地[M].上海:上海市体委文史办公室,1990.
    [27]上海建设(1986-1990)[Z].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28]江崇文.崇仁人民广场兴建记[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崇仁县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崇仁文史资料(第3辑)[C],1991:30.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南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9.
    [30]马学新,曹均伟.上海文化源流词典[K].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669.
    [31]宋炭,等.中国交通管理法规全书[K].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868.
    [32]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海改革开放风云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7.
    [33]上海军事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34]临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泉县志[Z].合肥:黄山书社,1994:22.
    [35]嘉善县志编纂委员会.嘉善县志[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26.
    [36]徐闻县地名委.徐闻县地名志[Z].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5:9.
    [37]战后关于收回上海跑马厅史料辑录[J].档案与史学,1996(5):22-26.
    [38]黄浦区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9]上海建设(1991-1995)[Z].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40]上海年鉴(1996)[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1]上海体育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42]上海环境卫生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43]陈坚.万宁党史人物传略[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96:60.
    [44]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历史的涛声:郑州市城市接管与社会改造[Z].郑州:中共郑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社,1996:577.
    [45]雅安市志编纂委员会.雅安市志[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641.
    [46]上海公安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47]上海年鉴(1997)[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8]上海建筑施工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49]人民广场的开辟[A].景德镇文史资料第14辑草鞋码头的变迁(下册)[Z].景德镇:景德镇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7:15.
    [50]王建吉,等.中华百年(当代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215.
    [51]张荣才,杨孝全.昭通地区年鉴1997[Z].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344.
    [52]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文史集粹(上集)(修订本)[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814.
    [53]上海卫生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54]上海副食品商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55]上海年鉴(1998)[Z].上海:上海年鉴社,1998.
    [56]邹北林.阳山县事记[Z].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208.
    [57]上海城市规划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8]熊月之.上海通史(当代政治)第十一卷[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9]熊月之.上海通史(当代社会)第十三卷[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0]上海群众文化志[Z].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61]上海年鉴(1999)[Z].上海:上海年鉴社,1999.
    [62]周振鹤.上海历史地图集[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3]上海日用工业品商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64]1994-1998黄浦年鉴[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65]龚学平.上海标志性建筑与景观[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9.
    [66]上海社会主义建设5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36.
    [67]黄跃金.上海人民广场[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8]上海年鉴(2000)[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0.
    [69]上海园林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70]上海民政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71]上海新闻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72]2000年黄埔年鉴[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7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0[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0:75.
    [74]吉林省城乡建设志[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83.
    [75]上海建设(1996-2000)[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76]上海民防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77]上海年鉴(2001)[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1.
    [78]上海文化艺术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79]中共上海党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80]上海工商社团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81]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2]新牛津英语词典[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3]1951年收回上海跑马厅史料选[J].档案与史学,2001(2):21-26.
    [84]政协西昌市委员会、学习文史联谊委员会编.西昌文史(第16辑)[Z].2001:31.
    [85]刘荫楠.乌鲁木齐掌故(二)[Z].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285.
    [86]2002年黄埔年鉴[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87]上海年鉴(2002)[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2.
    [88]上海青年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89]阜宁年鉴编纂员会.阜宁年鉴1993-2000[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186.
    [90]刘庭风.岭南园林福建台湾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17.
    [91]上海年鉴(2003)[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3.
    [92]黄浦区续志(1993-2000)[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3]2003黄浦年鉴[Z].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
    [94]上海司法行政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95]魁庆.江西省体育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362.
    [96]2004黄浦年鉴[Z].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97]上海人民政府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8]上海年鉴(2004)[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4.
    [99]黄浦史诗[Z].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00]宜宾市翠屏区人民政府.翠屏区志1986-2000[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344.
    [101]滨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滨州年鉴2004[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81.
    [102]中卫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卫市地主志办公室,中卫市档案局.中卫年鉴2005[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92.
    [103]筑语传播图书工作室.中国景观设计年刊(第一期·上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961.
    [104]上海名建筑志[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64—765.
    [105]上海年鉴(2005)[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5.
    [106]上海通志(19、38、43、45卷)[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7]2005黄浦年鉴[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108]2006黄埔年鉴[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109]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313.
    [110]上海年鉴(2006)[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6.
    [111]广东省志城乡建设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32.
    [112]广东省志城乡建设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24.
    [113]大连市旅游志[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07-108.
    [114]刘明文,杨奔,姚更生.鹅山柳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40.
    [115]张宏,程远东.重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07-108.
    [116]白希.开国大镇反[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361.
    [117]河南省第三监狱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第三监狱志1951-2003[Z].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27.
    [118]中子.乌鲁木齐风物录[Z].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45.
    [119]马存丁.华亭史话[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7.
    [120]黄忠,韩忠勤.沂蒙大观[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830.
    [121]上海年鉴(2007)[Z].上海:上海年鉴社,2007.
    [122]2007黄埔年鉴[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23]上海文化年鉴1987-2006(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Z/CD].上海:上海信息传播音像出版社,2007.
    [124]熊月之,周武.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25]上海文化年鉴2007[z].上海:《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出版,2007.
    [126]上海年鉴(2008)[z].上海:《上海年鉴》编辑部出版,2008.
    [127]上海文化年鉴2008[Z].上海:《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出版,2008.
    [128]2008黄埔年鉴[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29]上海改革开放30年图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0]李翔凌.平川史话[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132.
    [131]贵阳市南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阳市南明区志(下册)[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677.
    [132]李颖.共和国历史的细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133]上海文化年鉴2009[Z].上海:《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出版,2009.
    [134]2009黄浦年鉴[Z].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135]上海年鉴(2009)[Z].上海:《上海年鉴》编辑部出版,2009.
    [136]黄浦经典[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7]当代上海研究所.当代上海历史图志(上卷)[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9.
    [138]辞海(第六版)[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39]姚丽璇.美好城市的百年变迁明信片上看上海(上册)[Z].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140]话说上海(黄埔卷)[Z].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141]袁念琪.上海起步的地方[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10.
    [142]上海文化年鉴2010[Z].上海:《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出版,2010.
    [143]上海年鉴(2010)[Z].上海:《上海年鉴》编辑部出版,2010.
    [144]2010黄埔年鉴[Z].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145]上海年鉴(2011)[Z].上海:《上海年鉴》编辑部出版,2011.
    [146]2011黄埔年鉴[Z].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1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十八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2.
    [148]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15.
    [149]百姓生活记忆影像工作室著.百姓生活记忆影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1]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政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包亚明.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蔡澜.老澜游中国[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6]蔡翔,董丽敏.空间、媒介和上海叙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7]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8]曹春平,高介华.中国建筑理论钩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曹聚仁.上海春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长海.我是凡夫俗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
    [11]陈力丹.传播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陈力丹,陈俊妮.传播学入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3]陈谦.中国古代政治传播思想研究:以监察、谏议与教化为中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程乃珊.上海探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6]程文宗.游离文件:空间与建筑的另类解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7]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8]戴志中,舒波,羊恂,赵怡.建筑创作思想构思——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1]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2]董润民,于微光.卧游行观大上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3]董强.空间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4]杜宣.杜宣文集8诗歌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5]段鹏.政治传播:历史、发展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6]方玲玲.媒介空间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7]冯国超.礼记[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8]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588-644.
    [29]葛元煦,黄式权,池志徵.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9.
    [30]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视野、角度与方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
    [31]郭敬明.小时代1.0折纸时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32]郭萍.成长之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33]韩兆琦.史记文白评精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34]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5]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73.
    [36]洪煜.上海近代小报与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37]胡惠林,陈听,王方华.中国都市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8]胡惠林,陈听,王方华.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9]胡翼青.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0]江崇文.崇仁人民广场兴建记[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崇仁县委员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崇仁文史资料(第3辑)[C],1991:30.
    [41]蒋述卓.城市的想象与呈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2]姜纬文,雍和图.掌镜上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43]焦雨虹.消费文化与都市表达[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44]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5]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46]金殿国,等.城市的心跳[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
    [47]柯灵.春节书红、柯灵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8]孔洪刚.政治传播:中国镜像与他国镜鉴[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9]雷启立、孙蔷.在呈现中建构——传媒文化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研究[C].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50]李德平,郭强.实用宣传学[M].香港:香港正之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93-100.
    [51]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2]李明伟.知媒者生存:媒介环境学纵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3]廖作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
    [54]连玉明,武建忠.市委书记市长关注什么[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55]林青.湿润的上海[M].银川:黄河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56]陆其国.畸形的繁荣:租借时期的上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57]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8]罗苏文.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与生活[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9]骆正林.媒介素养与政治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60]倪墨炎.浪淘沙——名人笔下的老上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61]马逢洋.上海的记忆与想象[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62]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3]孟凡.古城新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15.
    [6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中华书局,1975.
    [65]潘国灵.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6]钱承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67]佘绍敏.传播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8]师晓霞.中国共产党执政期间: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69]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0]苏叶.总是难忘[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71]孙福庆,杨剑龙.双城记:上海、纽约都市文化[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2]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3]孙琴安.上海旅游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4]孙逊.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75]孙逊,杨剑龙.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6]孙逊,杨剑龙.全球化中的上海与东京、都市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77]孙逊、杨剑龙.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78]孙逊、杨剑龙.都市空间·网络社会与城市想象[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79]孙玮.中国传播学评论第4辑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特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0]唐钧.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政府直面群众与群众博弈政府2008—2009[M].上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81]汤晓丹.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82]王安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83]王斌.传媒业空间形态演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4]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M].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5]王笛.时间空间书写[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86]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7]汪晖.旧影新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88]汪晖.死活重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89]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北京三联 书店,2008.
    [90]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91]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2]王绍增.城市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93]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研究(卷三)[M].北京:北京出版,2007.
    [94]王维洁.南欧广场探索——由古希腊至文艺复兴[M].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95]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96]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97]王小鹰.王小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8]吴果中.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9]吴亮.没有名字的城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00]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1]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2]文增.城市广场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
    [103]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104]夏铸九.公共空间[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105]忻平,等.上海城市发展与市民精神[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6]熊月之,等.上海文化发展与变迁:实践与经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107]徐改.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108]徐国源.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09]许纪霖.回归公共空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0]许纪霖,罗岗,等.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111]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12]薛理勇.被误读的上海老照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
    [113]薛毅.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1-4册)[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4]杨长云.公众的声音:美国新城市化嬗变中的市民社会与城市公共空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115]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M].北京:新星出版社,1994.
    [116]杨剑龙.中韩交流中上海、首尔都市文化之比较、都市文化研究[M].2005.
    [117]叶新沙.自由的笑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18]叶中强.从想象到现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119]一草.那是年少2: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120]尹国均.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
    [121]殷晓云.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22]袁祖社.权力与自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3]岳雯.上海传奇的另一种写法——论虹影小说中的都市空间想象、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24]曾一果.想象城市:中国当代文学与媒介中的“城市”[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25]曾喜欢.魂断芦花月[M].香港:香港文化出版社,2011.
    [126]张朝,李天思,孙宏伟.心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7]张国良.传播学经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28]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9]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30]张昆.政治传播与历史思维[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31]张晓峰.政治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132]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33]张诸谔.乱世风华20世纪40年代上海生活与娱乐的回忆[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
    [134]赵熙德.爱,是不会沉淀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35]赵熙德.往事并不苍老——一个50年代大学生的日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36]郑杭生.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杭州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0.
    [137]郑祖安.海上剪影[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3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广场I[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1]周鸿雁.隐藏的维度——詹姆斯·w·凯瑞仪式传播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142]周宪.文化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3]周宪,刘康.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44]周翼虎,杨晓民.中国单位制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145]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46]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4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白玉琼.公共空间的演变——上海人民广场[J].大美术,2005(10):34-44.
    [2]毕圣洁.城市黑车治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147-148.
    [3]柏右铭.城市景观与历史记忆[A].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0-432.
    [4]蔡晓丰,支文军.“城市客厅"的感悟——上海人民广场评析[J].时代建筑,2000(1):34-37.
    [5]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J].建筑学报,2006(6):38-42.
    [6]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
    [7]曹山.事如春梦了无痕[J].上海文学,2010(8):76-83.
    [8]陈海忠.游乐与党化:1921-1936年的汕头市中山公园[D].汕头:汕头大学,2004.
    [9]陈刑.近代上海城乡景观变迁(1843-1863年)——基于上海道契档案的数据处理与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0]陈力丹.试论传播学方法论的三个学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2):40-48.
    [11]陈乾坤.建筑:权力的雄辩术[J].出版广角,2007(7):61-62.
    [12]陈薇.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3]陈骁,颜莺.浅议权力建筑形式语言的权力[J].美学视角101-103.
    [14]陈映芳.空间与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城市改造[A].王晓明、蔡翔.热风学术(第一辑)[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5-98.
    [15]陈蕴茜.论清末民国旅游娱乐空间的变化[J].史林,2004(5):93-101.
    [16]陈蕴茜.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J].开放时代,2005(4):63-81.
    [17]陈蕴茜.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J].江海学刊,2006(2):170-176.
    [18]陈蕴茜.民国中山路与意识形态日常化[J].史学月刊,2007(12):108-117.
    [19]陈蕴茜.谒陵仪式与民国政治文化[J].开放时代,2008(6):23-38.
    [20]陈蕴茜.城市空间重构与现代知识体系的生产[J].学术月刊,2008(12):134-148.
    [21]陈蕴茜.地方展览与辛亥革命记忆塑造(1927-1949)[J].江海学刊,2011(4):155-165.
    [22]陈蕴茜.国家权力、城市住宅与社会分层[J].江苏社会科学,2011(6):223-230.
    [23]陈蕴茜.纪念空间与社会记忆[J].学术月刊,2012(7):134-137.
    [24][法]程若望:北京、上海、香港——不同宿命的城市[A].人居环境建设史专号法国汉学第九辑[C].北京:中华书局,2004:366-397.
    [25]程艳.《图画日报》视野下的清末社会文化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26]程贻泽.往事杂忆[J].体育文史,1983(2):35-39.
    [28]崔保国.媒介是条鱼[EB-OL].中华传媒网,2014-03-26.http://academic.m 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327.
    [29]戴长征.仪式和象征:当代中国基层政治的“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6):87-93.
    [30]代亚松.茶馆与近代汉口的文化社会生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1]戴元光.莱文森对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继承与修正:兼论媒介进化论及理论来源[J].国际新闻界,2010(4):6-12.
    [32][俄]D.0.什维德科夫斯基.权力与建筑[J].韩林飞,译.世界建筑,1999(1):21-26.
    [33][德]迪特·哈森普.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发展——一个欧洲视角的观察[A].迪特·哈森普,蔡永洁,等.走向开放的城市空间[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5.
    [34]丁留宝.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摊贩管理的路径选择[J].中共党史研究,2013(1): 97-103.
    [35]董宝训.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1949-1978)[D].济南:山东大学,2009.
    [36]代讯.压抑与反抗:身体美学及其进展[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3-171.
    [37]戴一峰.多远视角与多重解读:中国近代城市公共空间[J].社会科学,2011(6):136-141.
    [38]范根娣.1951年收回跑马厅史料选[J].档案与史学,2001(2):21-26.
    [39]方朝晖.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1999(5):19-24.
    [40]冯原.空间政治与公共艺术的生产[J].美术学,2003(7):72-78.
    [41]高春花.列斐伏尔城市空间理论的哲学建构及其意义[J].理论视野,2011(8):29-32.
    [42]顾晓鸣.人民广场的规划与“蚕食”[A].《联合时报》编辑部选编.嘤嘤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160.
    [43][德]海穆特·鲍特.新媒体与城市公共空间[J].王韬,陈芳,译.住区,2011(4): 80-85.
    [44]韩伟.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潜存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构建[J].社会科学,2009(6):179-187.
    [45]何道宽.异军突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6(6):104-108.
    [46]何道宽.媒介环境学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7(1):46-49.
    [47]何雪松.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J].学海,2005(6):44-49.
    [48]何雪松.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J].社会,2006(2):34-49.
    [49]洪长泰.空间与政治:扩建天安门广场[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7(00):138-173.
    [50]侯仁之,吴良镛.天安门广场礼赞——从宫廷广场到人民广场的演变和改造[J].文物,1977(9):1-15.
    [51]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2]胡德.政府权力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3]胡俊修,李勇军.近代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生活[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78-181.
    [54]季明举.从教堂到民众广场[J].烟台大学学报,2009(4):69-73.
    [55]霍尔.编码/译码[A].张国良.传播学经典文本[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23-437.
    [56]贾伟.冲突与融合:近代上海娱乐文化的现代性思考[J].都市文化研究, 2012(1):146-156.
    [57]蒋进国.全球视野里的中国都市文化研究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8-42.
    [58][新]拉加.营造传统新加坡国庆庆典[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47-154.
    [59]老迂.上海跑马厅收场的回忆[J].体育文史,1983(4):52-53.
    [60][美]雷·海西.政治传播中的文化因素[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4):52-61.
    [61]李彬.传播符号的分类及功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2):107-1 12.
    [62]李彬,黄卫星.从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J].新闻大学,2012(1):1-10.
    [63]李彬,关琮严.空间媒介化与媒介空间化——论媒介进化及其研究的空间转向,国际新闻界[J].2012(5):38-42.
    [64]李瑾.论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端需求[J].城市问题,2009(3):54-57.
    [65]李微.近代上海电影院与城市公共空间(1908-1937)[J].档案与史学,2004(3):25-28.
    [66]梁思成.天安门广场[J].前线,1959(19):27-29.
    [67]刘光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上海的赌博与禁赌(1927年-1937年)[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8]刘怀玉.现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开拓与探索——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3.
    [69]刘海.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人文地理2011(3):30-34.
    [70]刘海龙.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媒体政治[J].国际新闻界,2004(2):54-60.
    [71]刘建明.媒介环境学理论范式:局限于突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376-380.
    [72]刘士林.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文化研究路向[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105-116.
    [73]刘小燕.政府形象传播的理论框架[J].现代传播,2005(4):48-50.
    [74]刘永昶.作为时代图像志的《良友画报》——一个现代性视域中的媒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5]楼嘉军.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文化地图解读[J].史林,2005(5):116-124.
    [76]楼嘉军.20世纪初上海城市娱乐形态转型述评[J].探索与争鸣,2005(8):52-54.
    [77]旧中国的彩票和上海跑马厅的香槟票[J].体育文史,1986(1):27-28.
    [78]李晓红.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9]林敏,洪长辉.外滩:一个符号的所指变动与空间政治[J].新闻界,2013(11):9-12.
    [80]鲁西奇,马剑.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J].江汉论坛,2009(4):81-88.
    [81]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4):31-38.
    [82]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2):32-37.
    [83]陆扬.空间何以生产[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1):198-210.
    [84]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85]马继东.上海博物馆:免费,但不免责[D].艺术市场,2008(4):22-25.
    [86]裴开瑞,张斌.国家/民族与公共空间[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2):53-64.
    [87]裴雯,等.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与权力公共空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5-139.
    [88]彭大鹏.权力:社会空间的视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89]乔倩.从建筑屋顶看空间与权力的关系[J].2010(4):104-105.
    [90]覃爱玲.上海市民“和平散步”事件调查[J].雨花,2008(5):30-33.
    [91]邱培成.前期《小说月报》与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D].上海:复旦大学, 2004.
    [92]单波,王冰.西方媒介生态理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价值与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2-14.
    [93]尚杰.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4.
    [94]商娜红.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范式、理论及反思[J].新闻大学,2013(1):69-77.
    [95]沈亮.上海大世界:一种娱乐模式的历史变迁[J].社会观察,2004(4):28-30.
    [96]邵建.跑马与近代上海社会[J].历史月刊,2004(9):78-89.
    [97]邵培仁,杨丽萍.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9-77.
    [98]盛丰.近代上海:一种新都市娱乐生活的滥觞——近代城市指南中的上海与上海娱乐1895-1936[D].上海:复旦大学,2002.
    [99]孙会.《大公报》广告与近代社会(1902-1936年)[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100]孙璐.城市摊贩的空间抗争——街道中的非正式空间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2.
    [101]孙倩.上海近代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及其对公共空间的影响[D].上海:同济大学,2006.
    [102]唐利平,卢凌."Horse"国俗语义的英国文化考量[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6-150.
    [103]王方.福柯与建筑——一种权力空间的陈述[J].时代建筑,2002(5):92-95.
    [104]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4):53-60.
    [105]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宣展与合法性建构[J].学海,2010(4): 140-149.
    [106]王海洲.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1(2):53-58.
    [107]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再生产:政治记忆的双重刻写[J].江海学刊,2012(4):186-190.
    [108]王菏英.《申报》中的上海近代体育研究(1872-1919)[D].苏州:苏州大学,2005.
    [109]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J].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135-153.
    [110]王丽方.从建国60周年庆典看天安门广场的空间城市研究[J].建筑学报,2010(4):112-1 14.
    [111]汪民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国外理论动态,2006(1):46-52.
    [112]汪行福.空间哲学与空间政治[J].天津社会科学,2009(3):11-16.
    [113]王晓磊.社会空间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114]王弋璇.列斐伏尔与福柯在空间维度的思想对话[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2):352-363.
    [115]王颖吉.美丽新世界中的文化危机:尼尔·波斯曼的媒介环境学[J].文艺研究,2010(6):86-95.
    [116]王玉珏.都市化、全球化与空间政治批判[J].天津社会科学,2011(3):31-34.
    [117]王宗礼,海云志.沉默与反抗:关于身体的社会建构[J].甘肃理论学刊,2005(5):54-58.
    [118]魏娜.1949-1977年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与形态分析研究[J].艺术百家,2010(7):81-88.
    [119]魏威.从历史的角度透视我国体育功能的嬗变[J].体育文史,1990(6):2-6.
    [120]吴果中.民国时期《良友》画报广告与上海消费文化的想象性建构[J].广 告大观(理论版),2007(3):78-82.
    [121]吴果中.民国《良友》画报与都市空间的意义生产[J].求索,2007(5):176-178.
    [122]吴果中.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与市民文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33-137.
    [123]吴果中.政治文化视阈下的民众动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83-88.
    [124]吴敏燕.城市文化视野的摊贩管理[J].重庆社会科学,2009(11):126-128.
    [125]吴宁.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政治学反思[J].理论学刊,2008(5):67-73.
    [126]吴晓燕.集市政治:交换中的权力与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27]吴志伟.旧上海何时开始赛马[N].中国文化报,2010-06-29(6).
    [128]夏晓虹.晚清上海赛马轶话[J].寻根,2001(5):94-102.
    [129]肖晓穗.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再现系统[A].文化研究(第3辑)[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81-200.
    [130]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沈阳:辽宁大学,2008.
    [131]熊月之.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J].档案与史学,1996(6):31-42.
    [132]熊月之.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J].社会科学,2008(3):4-12.
    [133]许峰.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嬗变[D].上海:上海大学,2012.
    [134]许纪霖.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岐性格[A].21世纪都市发展和文化:巴黎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70-79.
    [135]袁艳.传播学研究的空间想象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45-50.
    [136]杨丽萍.再造组织生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海摊贩整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7-84.
    [137]杨琳桦.互联网中国20年:新“空间政治”[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10--1(33)
    [138]杨天亮.霍格兄弟三建跑马厅[J].档案与史学,1998(2):61-65.
    [139]杨朕宇.《新闻报》广告与近代上海休闲生活的建构(1927-1937)[D].上海:复旦大学,2009.
    [140]扬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1]杨志疆,叶红.站远的市政大厦[J].读书,1999(8):32-37.
    [142]叶楠.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城市生活[J].史林,2004(1):34-40.
    [143]尤乙.跑马厅的三次移扩建[J].档案春秋,2008(12):40-46.
    [144]于海.《申报》中的我国近代体育研究(1927-1937)[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45][澳]约翰·道克尔.一种正统观念的开花[A].陆扬,王毅.大众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25-40.
    [146]袁雪芬.怒涛[J].上海戏剧,1960(7):5.
    [147]翟俊.辛亥革命与城市公共空间——以上海为中心的研究(1911-1913)[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48]张宏伟.晚清报刊对跑马运动的报道[J].体育文化导刊,2012(10):139-141.
    [149]张佳.全球化语境中的空间政治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3(5):176-181.
    [150]张宁.是运动还是赌博?跑狗论述与现代上海的成型,1927-1933[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3(4):73-124.
    [151]张宁.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跑马厅收回运动,1946-1951[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2):73-124.
    [152]张宁.中国转型时期政府形象的媒介再现[D].上海:复旦大学,2007.
    [153]张世瑛.晚清上海西式公园出现后的社会反应[J].国史馆学术集刊,2007(4): 39-96.
    [154]张晓峰.政治传播与政治象征理论评介[J].现代传播,2004(6):25-29.
    [155]曾一果.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再造传统——社会转型与大众报纸的“城市叙事”[J].国际新闻界,2011(8):55-62.
    [156]章兴明.符号生产与社会秩序再生产[J].湖北社会科学,2008(9):50-52.
    [157]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成都:四川大学,2005.
    [158]周宪.符号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视觉转向”[J].文艺研究,2001(3):16-23.
    [159]周正楠.建筑的媒介特征——基于传播学[J].华中建筑,2001(1):29-31.
    [160]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5):167-192.
    [161]朱大可.中国建筑的头号敌人——权力美学[J].重庆建筑,2006(4):5.
    [1]上海地方志[DB/OL].http://www.shtong.gov.cn/.
    [2]上海档案馆信息网[DB/OL].http://www.archives.sh.cn/.
    [3]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1833-1911)[DB/OL].全国报刊索引.http://202.120. 82.29:8090/simpleSearch.do.
    [4]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DB/OL].全国报刊索引.http://202. 120.82.29:8090/simpleSearch.do.
    [5]《人民日报》数据库(1946-2013)[DB/OL].人民数据.http://202.120.82. 45:957/web/index.htm.
    [6]《申报》数据库(1872-1949)[DB].北京:爱如生数字技术研究中心.
    [7]上海新报[N].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581-590)[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
    [8]图画日报(1-8册)[N].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9]点石斋画报·大可堂版(1-15册)[N].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10]《文汇报》图文数据光盘:(1938-1999)[N/CD].北京:文化出版社.
    [11]《文汇报》图文数据光盘:(2000-2005)[N/CD].上海:文新报业联合集团.
    [12]《新民晚报》图文数据光盘(1946-1999)[N/CD].上海:文新报业联合集团.
    [13]《新民晚报》图文数据光盘(2000-2002)[N/CD].上海:文新报业联合集团.
    [14]新民晚报(2002-2013)[N].
    [15]解放日报(1949-2013)[N].
    [16]申江服务导报(1998-2013)[N].
    [17]东方早报(2003-2013)[N].
    [18]新闻晨报(1999-2013)[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