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环境正义论批判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正义是法的价值基础,也是法律的理想,正义在人类政治哲学以及法哲学史上可谓是最有生命力的话题之一。现代社会,重要领域的正义多是通过法律途径实现的,作为环境领域的正义最有效的实现途径无疑令环境正义论者寄希望于同时代兴起的环境法。目前,环境正义的理论主要是在罗尔斯正义论的基础上构建的,继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发表以后,一些环境法学家相继提出了环境正义、代际正义、种际正义、环境权等主张。然而以权利为本位构筑的环境法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带给人们的却是失望,环境法律体系在任何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环境问题面前都不堪其用,环境法制的完善与环境法律实践总是脱节,这就不得不令人对现有的环境法律体系提出质疑,同时对作为环境正义理论基础的罗尔斯正义论在环境领域的适用性产生了怀疑。究竟是平等即为正义的罗尔斯的正义论不适于环境领域,还是适用者们适用的错误?
     作为不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不同领域的问题尚需不同的应对策略,环境正义理论是在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其亟待解决的是环境问题而非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分配制度问题。环境领域与其他领域最大的区别体现为公益和私益的不同,罗尔斯正义论的两个正义原则主是建立在保护个人权利和利益的基础上的;而环境法所要保护的是公益并非私益,是以义务为基础,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牺牲个人利益。因此,环境正义的实现应与罗尔斯的分配正义成逆径,如果以正向思维的角度适用罗尔斯的分配正义原则最终将产生逆向的结果。
     从环境正义的内容而言,种际正义论者以自然与人具有共同的内在价值以及敬畏生命和自然体具有利益为由要求赋予自然体权利。然而对于自然体内在价值而言,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对象性关系的理性活动,只有人符合这一标准自然体不可能与人达到平等,自然体权利根本无法实现。对于敬畏生命而言,是人类永远应该遵循的道德约束。然而法律并不等同于道德,无论是从道德最高境界的佛学还是休谟命题都无法推导出自然体能够拥有权利。对于利益权利论,应该指出的是,权利是利益的基础,但是利益并不等于权利,离开人,从自然体拥有利益的事实无法推出自然体就应该有权利的价值判断。从相应的法律法规看,《德国民法典》90a“动物不是物”的规定并没有改变动物“客体物”的本质,至于美国和日本存在的自然体作为原告的诉讼案件中原告胜诉,并不能就此确定自然体权利的成立。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司法实践,种际正义都无法实现。
     代际正义论者以代际信托关系、罗尔斯的代际契约理论和跨代共同体为由,通过后代人的权利主张试图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另外一些规范性的国际法律文件、宣言等明确规定保护后代人的利益及后代人的权利,同时部分国家法院支持后代人作为原告的诉讼资格。然而无论是代际信托关系还是代际契约理论或跨代共同体都是虚构的假设,在虚构的前提下又何以能推导出实际的后代人权利?同样,有关规范性的国际法律文件、宣言以及相应的司法实践都无法确定后代人权利的成立。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司法实践,代际正义都无法实现。
     环境正义论者在罗尔斯分配正义论的基础上,要求在国内和国际间公平平等地分配环境利益,并试图通过环境权的主张实现环境正义,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各国《宪法》,和《环境基本法》的明文规定为由认为环境权的存在。然而,从理论上来看,环境权的概念极为模糊,从司法实践来看,无论是宪法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大部分国家都未给出关于公民环境权的准确界定,更谈不上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的细节问题,环境权是从其他基本法中派生出来的。因此,无论从理论还是司法实践,通过环境权的主张,环境正义都是无法实现的。
     笔者通过对环境正义从理论基础、分配原则、内容以及实现环境正义的司法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正义论者忽视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悖性,错误地将罗尔斯所倡导的公平平等为核心的利益分配正义原则适用于环境法领域乃至于整个环境领域,以环境利益的平等分配为核心的环境正义只能是对环境资源不断地索取,不但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相反只能造成环境的继续恶化。在环境法及环境领域,环境正义的实现只能依靠人类自身,遵循普遍义务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以及能者多劳原则,在国内及国际间公平平等地分配义务和责任。环境正义的实现应该是以环境义务为本位,所有公民(不包括后代人和自然体)对大自然都负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Justice is the value foundation of law, also is the legal ideal. Justiceis one of the most enduring topics in human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legalphilosophy history.
     After rawls‘justice theory’ published, some environmental Juristsput forward many claims: environmental justice, environmental rights etc.But the environment law is given great expectations both in theory andpractice to bring people are disappointed.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ory isin response to a global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background,environmental justice issues as the cornerstone of environment law field,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s the environmentproblems rather tha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distribution systemproblem.Environmental law is order to protect the public not privateinterest.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should be andthe distribution of rawls justice into inverse diameter, if with positivethinking is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of rawls justice principleswill eventually produce adverse results.
     From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erms of content, The theory ofinter-species justice think nature and people with a common's intrinsicvalue and the fear of life and natural body has interest to natural objectsfor requirements,and with “German civil code”90a “animal not things”provisions as animal rights legal basis. Yet no matter from theory orjudicial practice, inter-species justice cannot achieve.
     The theory of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raseon of generation the trustrelationship, rawls intergenerational contract theory and cross generationon the community, it is thought that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generations should be equally enjoy natural resources. But whether thetrust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tion generation or contract theory orcross generation community are fictional hypothesis, in the premise offiction and what can be deduced the actual future generations right? Also,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declarations andcorresponding judicial practice cannot determin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right to future generations. Therefore, no matter from theory and judicialpractice, or the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cannot achieve.
     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justice base on rawls distributionjustice theory, the requirement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 of equality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terests, and tries tothrough the environment right claim to realize environmental justice.Whether the UN declaration of human environment proposedenvironmental right, or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basic law clearlystipulates that the environment right or scholars discussed theenvironmental right. Therefore, no matter from theory and judicialpractic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right claim, environmental justice isunable to realize.
     Conclusions: In the environmental law and environmental field, there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can only rely on the human body,should reverse thinking Angle,follow the principle“General obligationsand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and the principle “An ableman is always busy”, fair equal distribution of obligations andresponsibilitie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The realization ofenvironmental justice should be based on environmental obligations asthe standard, all citizens (not including future generations and naturalobjects) to nature is responsible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引文
1常纪文:《环境法原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2蔡守秋:《环境权初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3黑格尔:《小逻辑》(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4-255页。
    4王彬辉著:《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3页。
    1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2[英]哈特著,张文显等译:《法律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
    1[奥]凯尔逊著,耿淡如摘译:《什么是正义?》,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8期。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论丛(第6卷)》,2006年3月版。
    1Richard J Lazarus:Pursu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 Louis, Mo.: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1992],787,281-286.
    1David Harvey,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pp.366-391.
    2彼得﹒S﹒温茨著,朱丹琼,宋玉波译,《环境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页。
    1K.S.Shrader-Frechet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Creating Equality, Reclaiming Democracy, 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2.
    1[美]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1曾建平著:《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伦理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8页。
    2王小文著:《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版,第50页。
    1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式[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1[英]布莱恩·巴利著,孙晓春,曹海军译:《正义诸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如Luke W Cole; Sheila R Foster:From the Ground Up, Environmental Racism and the Rise of the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utumn,2003, vol.22,no.4.
    2王向红:《美国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肖显静:《消费主义盛行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前线》,2002年第9期。
    1王韬洋:《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影响》,《求索》2003年第5期。
    1[美]罗纳德·德沃金著,信春鹰、吴玉章译:《认真对待权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英]布莱恩·巴利著,曹海军译:《社会正义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C.Perelman,Justice,Law,and Argumen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0,p.1.转引自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89页。
    1[英国]洛克:《政府论》(下),第五章:论财产,青苹果数据中心制作电子版,第21页。
    2[美国]罗伯特·诺齐克著,何怀宏等译:《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7页。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
    1[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导论部分。
    1[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参照第92-136页。
    2Lester Frank Ward,Applied sociology Boston, New York [etc.], Ginn&Company.1906,p22.转引自
    [英]霍布斯著,黎思复、黎廷弼译:《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参照第2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1[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30页。
    1徐弢:《论康德政治哲学中的正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赫伯特·斯宾塞:《正义》(纽约,1891年)第46页,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1页。
    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1Richard Lazerus, The Meaning and Promotion of Envionmental Justice,5MD.J.CONTEMP.LEGALISSUES1(1994); Michel Gelobter, The Meaning of Urben Envionmental Justice,21FORDHAMURB.L.J.841(1994).
    2Robert D.Bullard,dumping in Dixie:Race,clas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0);toxic struggles:the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racism (1993);Kelly Michele Colquette and Elizabeth A.HenryRobertson,Envionmental Racism:Envionmental Racism:The Causes,Consequences,andCommendation,5TUL.ENVTL.L.J153(1991).
    3Jan Marie Fritz:Searching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National Stories,global possibilities AcademicResearch library pg174.
    1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3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1张登巧:《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权睿学、范小玲:《评析“环境衡平正义”》《国际合作与交流》,2004年第10期。
    3吴勇:《程序正义的生态拓展》《环境法论坛》2005年第4期。
    4刘湘荣、张斌:《环境正义的三重属性》,《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5王娇:《正义理念的再诠释:从环境正义谈起》,《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1期。
    1郭琰:《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2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1997年版,第71-93页。
    3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2005年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第9页。
    1[美]彼得﹒S﹒温茨著,朱丹琼,宋玉波译,《环境正义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02-406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3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1页。
    1[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2[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202页。
    1[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07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8页,第237页。
    1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2密佳音:《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2010年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第48页。
    1“反增长哲学”的含义是指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成正比,如库兹涅茨曲线,因此西方某些学者主张经济“零增长”、“负增长”。
    2[圭]施里达斯·拉夫尔著:《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坤堡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4页。
    3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载《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104-106页。
    3马晶:《环境正义法哲学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摘要部分。
    4[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张若斯编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曹明德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2蔡守秋:《环境公平与环境民主》,《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
    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杨通进译:《环境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孙道进著:《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9页。
    1[美]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194页。
    2杨通进:《大地伦理学及其哲学基础》,《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Arne Naess,The Selected Works of Arne Naess,Edited by Harold Glasser,with Assistance from AlanDrengson,Spinger-verlag Gmbh,Vol.10,2005,pp16-18.
    2孙道进著:《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美]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3-206页。
    1比恩巴赫尔:《人与自然》,载于拜耶慈主编的《实践哲学》,第307页。转引自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页。
    2Rols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Duties to and Values in Natural world.Philadelphia,1988.4.
    1费尔巴哈著:《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48页。
    1[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著,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5页。
    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4页。
    1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50页。
    1[美]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刘莘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94-95页。
    3[美]辛格:《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哲学译丛》,1994年第4期。
    1[英]彼德·辛格:《动物解放》,孟祥森、钱永祥译,光明日报出版社,第234页。
    1Tom Regan,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London:Routlege,1984,1988.
    2陈晓聪:《动物保护立法的伦理思想源流》,《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第174页。
    1[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前言。
    2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年版,2003年第134页。
    3[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1[美]泰勒著:《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雷毅等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2生态中心主义包括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和深层神态学。
    3[美]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4Bill Devall,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 Mattered[M].Salt Lake City: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67.
    1王建明:《谁之正义:生态的还是社会的》,载《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2[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第158~159页。
    3[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绪论部分。
    1[美]巴里·康芒纳著:《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惠译,第25—33页。
    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第43-46页。
    2任海涛:《论自然物的法律主体资格》,《社科纵横》2003年第3期。
    1[美]辛格:《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哲学译丛》,1994年第4期。
    2[美]汤姆·雷根,卡尔·科亨著:《动物权利论争》,杨通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242
    1徐昌文著:《质疑自然界的权利》,《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1任海涛:《论自然物的法律主体资格》,《社科纵横》,2004年第3期。
    1王小义:《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6月。
    2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1997年版第71页。
    3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正义向度》,《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1吴大祥:《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导报》,第6期。
    2来自加利福尼亚废物管理委员会向化工企业提交的一份报告。California Waste Management Board,Political Difficulties Facing Waste-to-Energy Conversion Plant Sitting,Cerrel Associates,1984,pp.17-30.
    3David. E. Newton,Envionmental Justice:A Reference Handbook.California:International HorizonsInc,1996,pp.20-21.
    1崔凤等,唐国建著:《环境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2徐祥民、孟庆垒:《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3崔凤等,唐国建著:《环境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1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2托马斯·安德森:《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黄晶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1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4页。
    2谷波、林妍:《浅析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期。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圭亚那前外交部长拉夫尔爵士所言。谢永亮《生存危机--新地缘资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页。
    2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1Ramachandra Guha.Radical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nd Wilderness Preservation:A Third WorldCritique[A].Andrew Brennan,ed.The Ethics of the Environment[C].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Limited USA,1995:239-251.
    2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104页。
    3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4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2005年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第8页。王韬洋:《“环境正义”思想所强调的环境利益在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分配问题》,《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余谋昌:《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258页。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以上学者均持有大致相同的观点。
    1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104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8页,第224-230页。
    1Weiss, E.B.The planetary trust: Conserv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Ecology Law Quarterly,1984,(4).
    2Edith Brown Weiss,,Ou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 for the Environment, the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84, No.1.(Jan.,1990) pp.198-207.
    1R.Nozick,Anarchy,State,and Utopi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p.183.
    1[美]彼得·温茨著:《环境正义论》,朱丹琼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思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梁剑琴:《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页。
    2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伦理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美]盖多·卡拉布雷西(Guido Calabresi),[美]菲利普·伯比特(Philip Bobbitt)著,徐品飞等译:《悲剧性选择: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时社会所遭遇到的冲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3页。
    1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页。
    4李培超著:《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1[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1吕忠梅,高利红等著:《环境资源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余谋昌:《环境的整体性》,《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3期。
    3徐祥民等著:《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第18条。
    2刘湘溶著:《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3《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96页。
    1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2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淦释》,《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王灿发主编:《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237页。
    4陈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2唐忠辉:《环境利益本质论》,《环境》,2003年第12期。
    1陈泉生:《环境法的特征》,《环境导报》1999年第4期。
    2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颜运秋、石新中:《论法律中的公共利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谢永豪、谢卫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3孙笑侠:《论法律与社会利益》,《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
    4胡锦光、王错:《论我国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中国法学》,2005年第l期。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1王小刚:《义务本位论、权利本位论和环境公共利益——以乌托邦现实主义为视角》,《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
    1陈年冰:《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及其调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2郑智贞、左琳:《谈谈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年第6期.
    3《行政法学控权理论研究》,载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1一54页
    1[美]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40页。
    2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1张文显:《二十世纪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页。
    2侯佳儒:《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3周柯:《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4页。
    1佟颖:《论环境污染侵权的侵害个体》,,《2008年》第7期。
    1梁剑琴著:《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9页。
    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3[美]约翰·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11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2[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3Hutchings,Kimberly.International Political Theory:Rethinking Ethics in a Global Era[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99.
    1Beitz,Polotic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137-141。转引自[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2David Land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New York:W.W.Norton,1998).p411-414。转引自[美]约翰·罗尔斯著译:《万民法》,张晓辉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1Garett Hardin,“Living on a lifeboat”,Bioscience24(1974).转引自: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1[德]乔治·恩德勒主编:《经济伦理学大辞典》,王淼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3—574页。
    1安东尼·弗卢主编《新哲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一526页。
    2李德顺:《“价值”与“人的价值”辨析——兼论两种不同的价值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李连科:《哲学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页。
    2杜齐才:《价值与价值观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3李德顺:《“价值”与“人的价值”辨析——兼论两种不同的价值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2王艳:《自然内在价值辨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3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0页。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页。
    1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0页。
    2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1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150页。
    1康德著:《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转引自:陈也奔:《从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性看人与自然的价值区别》,《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8月。
    2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刘丕坤译,转引自:孙道进著:《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1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2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1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7页。
    1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3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5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5页。
    1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页。
    1[美]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2页,转引自,张文显:《二十世纪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2张文显:《二十世纪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页。
    3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49页。
    1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问。
    2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104页。
    1任海涛:《论自然物的法律主体资格》,《社科纵横》2003年第3期。
    1W.F.弗兰克纳著:《伦理学与环境》,载《哲学译丛》1994年第6期,第37页。
    1易力:《求解休谟问题的新尝试——<事实与价值>评价》,《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
    1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2孙国华:《论法与利益的关系》,《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4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9页。
    5孙国华:《论法与利益的关系》,《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6孙国华:《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9页。
    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2[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0页。
    3童之伟:《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4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1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
    2征汉年:《法律权利基本问题研究》,《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英]罗素著:《哲学大纲》,第30页,转引自[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2[美]A.H.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2[美]A.H.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页。
    3[德]鲁道夫·冯·耶林著:《为权利而斗争》,郑永流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2[美]汤姆·雷根,卡尔·科亨:《动物权利论争》,杨通进,江娅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3[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人权》,朱伟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1王利民:《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1[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公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2[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7页。
    1马小彦主编:《欧洲哲学史辞典》,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1页.
    2刘文英著:《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7页。
    3周洪林,倪振峰著:《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4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660页。
    5周洪林,倪振峰著:《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2[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页。
    1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载《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读》,第174页。
    2观儿,曾辉主编:《百年经典:诺贝尔获奖散文名篇》,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3[德]黑格尔著:《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0页。
    1[英]大卫·休谟:《论原始契约》,载·休谟著,张正平译:《休谟论说文集(卷1,<论政治与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6-338页。
    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1[英]布莱恩·巴里著,《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2[英]布莱恩·巴里著,《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1[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及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英]帕特沙·波尼·埃伦·波义尔著:《国际环境法》那力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1[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202页。
    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
    2[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1页。
    1[英]布莱恩·巴里著,《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3[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公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汪劲著:《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3汪劲著:《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1[日]富山武道著:《美国环境保护法》(日文版),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1992年2月,第91、92页;转引自汪劲著:《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1周相著:《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80页。
    3Melvin M.Tumin,Social Stratification,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Inequality,Secondedition(Englewoods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85.
    4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tity,Stratification,and Mobility(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t—Hall,Inc,Inc.,1984),P.33.
    1何顺果,邓小南主编:《北大史学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第2条。
    1余谋昌:《环境的整体性》,《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3期。
    2徐祥民等著:《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1Joseph L. Sax,The Public Trust Doctrine in Natural Resource Law: Effective Judicial Intervention,Vol.68Michigan Law Review,1970, p471.转引自:陈桂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专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8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2[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公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3廖秋林主编:《房地产金融与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1[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公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吴卫星:《环境权入宪之实证研究》,《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2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1徐显明主编:《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3徐显明著:《论中国人权制度建设的五大主题》,载《人权研究》第2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廉希圣著:《中国宪法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2徐显明主编:《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一142页。
    1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0页。
    3Alexandre Kiss and Dinah Shelto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Inc, London, England,lnc.,2000,p.146.转引自:吴卫星.环境权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7,P67.
    4See e.g,Sumudu Atapattu, The Right to a Healthy Life or the Right To Die Polluted?: TheEmergence of a Human Right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Under International Law,16TUL. ENVTL. L.J.65,72-73(2002)。转引自:张一粟.人权与环境:回顾与展望.法律信息网,2006-05-08.
    1[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2吴卫星:《环境权内容之辨析》法律博客www.fyfz.cn,2008-11-35。
    3刘艺:《知情权的权利属性探讨》,《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1阳东辉:《环境权基本问题探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1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徐祥民:《宪法中的环境权的意义》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
    2朱谦:《环境权问题:一种新的探讨路经》,《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
    1叶俊荣著:《环境问题与法律》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4—15页.转引自: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2徐祥民:《宪法中的环境权的意义》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常纪文著:《环境法原论》,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67页。
    2蔡守秋:《环境权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3范战平:《论环境权的不确定性》,《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197页。
    5李鸿禧著:《宪法与人权》,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485页。
    1蒋国保:《环境正义的三重关怀》,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
    1朱亚夫、彭应金、吕晓:《国际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简要分析》
    1朱谦:《环境权问题:一种新的探讨路径》,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
    2赵国青:《外国环境法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79页。
    1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233页。
    2李鸿禧:《论环境权之宪法人权意义》,载李鸿禧:《宪法与人权》,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54、234页。
    1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2徐祥民、田其云等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2蔡守秋:《从对<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理解展开对环境资源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蔡守秋:《从对<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理解展开对环境资源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周枏著:《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0页。
    2梁慧星主编,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1蔡守秋:《从对<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理解展开对环境资源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译:《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77-878页。
    2梁慧星主编,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2周柯:《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3侯佳儒著:《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1梁慧星主编,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2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1[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2徐昕:《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认》,《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汪劲主编:《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5页。
    1汪劲主编:《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页。
    1汪劲主编:《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2
    1汪劲著:《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2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1页。
    2李健良:《论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之关系》,《东吴大学法律学报》2000年第2期。
    2徐祥民、田其云等:《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4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页。
    2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朱最新,杨桦主编:《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
    2《国际法院加布奇科沃——大毛罗斯工程案副院长的个别意见书&克里斯朵夫·格利高里·卫拉曼特雷》,载
    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法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7页。
    2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页。
    3《国际法院加布奇科沃——大毛罗斯工程案副院长的个别意见书&克里斯朵夫·格利高里·卫拉曼特雷》,载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法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8页。
    1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7页。
    1[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思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Garett Hardin,“Living on a lifeboat”,Bioscience24(1974).转引自: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175页。
    1社会生态学和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称。
    2Bookchin M:What is social ecology, In Zimmerman ME:Envionmental Philosophy,Prentic-hall,1993,p.354.转引自王止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3Joseph R. Des Jardins,“Envionmental Ethics:An Introduction to Envonmental Philosophy”,Wadsworth Groap,2001,p.236.转引自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4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3—94页。
    5[日]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1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1文同爱:《美国环境正义立法评价》,《环境资源法论丛》(第5卷)。
    1刘天齐:《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
    2周启星:《环境基准研究与环境标准制定进展及展望》,《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第1期。
    1OECD,Recommendation of the Council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luter-Pays Principle, C (74)223(final),1974.
    1Charles de Saillan.CERCLA Liability for Pre-Enact-ment Disposal Activities:Nothing HasChanged[J].11No.9NAA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Oct.1996).
    2Susan R.Poulter,Cleanup and Restoration:Who Should Pay?[J].18J.Land Resources&Envtl.L.77,(1998).
    3李冬梅:《论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上的环境责任标准》,《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1曹明德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1王韬洋:《“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影响》,《求索》2003年第5期。
    1晋海:《美国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我国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启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2Pulido,Laura:Environmentalism and Economic Justice.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96,pp45-46.转引自:密佳音:《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2010年吉林大学博士论文,第49页。
    1Kenneth Pomcranz,“The Great Divergenc:China,Europe,the Making"ofthe Modern Word Economy”。Princton University Press,2000.转引自: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1王曦:《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1[法]亚历山大·基斯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1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2[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1张伦:《我们能否共同生存》,《读书》2001年第12期。
    1[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时代间衡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页。
    2[美]辛格:《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哲学译丛》,1994年第4期。
    3[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时代间衡平》,汪劲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4[日]岩佐茂著:《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1汉斯·赖斯编:《康德政治著作集》剑桥大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44页。转引自[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1徐祥民、李宇斐:《“能者多劳”——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分担的首要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2[法]亚历山大·基斯:《国际环境法》,张若思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7页。
    1C.Perelman,Justice,Law,and Argumen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0,p.1.转引自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89页。
    1权睿学、范小玲:《评析“环境衡平正义”》《国际合作与交流》,2004年第10期。
    1吴勇:《程序正义的生态拓展》《环境法论坛》2005年第4期。
    2郭琰:《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3[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1张之沧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1[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马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5页,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12页均有论述。
    2郑宝华主编,康德著:《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
    3郑宝华主编,康德著:《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347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1《国际法院报告》,1970年,第32页,33段。
    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1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2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3“DraftArticles onResponsibility ofStates for Internation-allyWrongfulActswith Commentaries”, inthe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2001, Vo.l II,PartTwo, p.139.
    4美国认为,《关于国家责任条款草案》中关于对抗措施、罪行、争端解决和国家损害的条文包含一些习惯法所不支持的规定;英国认为草案关于国际罪行等条款构成它从整体上接受草案的主要障碍;法国认为草案引入了一些不可接受的概念(如国际罪行的概念)。引自: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5[荷]彼得·马兰祖克:《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导论》(第7版,英文版),转引自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3页。
    1朱文奇著:《国际法原理与案例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2那力:《国际环境法中体现人类共同利益的概念与国际法的发展》,载自:赵建文主编:《国际法研究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3白桂梅著:《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211页。
    [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美]丹尼斯·米都斯著,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
    3[德]黑格尔:《小逻辑》(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4-255页。
    4王彬辉著:《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徐祥民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4-35页。
    2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274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页。
    1王秀梅:《普遍义务论纲》,《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2樊锐著:《全球华语人类共同利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2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9-110页。
    3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意]莫里兹欧·拉加兹:《论“对一切”的国际义务概念》(英文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转引自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6页。
    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译者前言第6-20页。
    3此处是对罗尔斯关于义务论述的解读。[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4毛兴贵编:《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2前言部分,转引自[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张若斯编译,《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
    1汪劲主编:《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1周珂:《环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版社2004年版,第15-22页。
    1《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01款(a)项和(c项)。Amedcan enVironmental history.Mallden.MA:BlackwellPublishing colnpany.2003.290.
    2周训芳、李爱年主编:《环境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3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周训芳、李爱年主编:《环境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2魏磊《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启示》,《节能与环保》,2008年第12期。
    3曹一萍著:《和谐社会与环境保护》,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11页。
    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页.
    3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9页。
    5周训芳、李爱年主编:《环境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1彭峰著:《法典化的迷思:法国环境法之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10年版,第112页。
    2彭峰著:《法典化的迷思:法国环境法之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10年版,第四章第二节的论述。
    4法国《民法典》第110.2条。参见周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第1辑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9页。
    1杜群著:《环境法融合论:环境·资源·生态法律保护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1《环境基本法》第6-9条。转引自杜群著:《环境法融合论:环境·资源·生态法律保护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2周珂著:《环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3[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页。
    1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尼可马科伦理学》,向达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第110页。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1981年版,第333页.。
    5《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6[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魁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6页。
    1严存生:《法的价值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62页。
    2[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6页。
    3《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16页。
    4[德]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3-244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6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1S.M.格里芬:《重建罗尔斯的正义论:发展宪法的公共价值哲学》,《纽约大学法律评论》1987年第62卷第4期,第784页。转引自: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6页。
    2[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页。
    1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5页。
    3[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页。
    参照张文显所述“法在实现分配正义方面的作用”。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2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8页。
    2徐祥民等著:《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8页。
    1[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1[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1徐祥民、李宇斐:《“能者多劳”——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分担的首要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2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39页。
    1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2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9页.
    3陈玉范:《环境公益诉讼初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0页。
    1《德国法院法》第35条第1款,第36条第1款。转引自:陈玉范:《环境公益诉讼初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2王嘎利,杨士龙主编:《中外视域中的环境法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378页。
    1徐祥民等著:《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1徐祥民等著:《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
    2我国学者针对被告的类型进行了不同界定。详见:徐祥民等著:《环境公益诉讼研究——以制度建设为中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1. Hannah Arendt, Lectures on Kant's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1989.
    2.Raymond Wacks, Philosophy of Law,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 Blackwell,1974.
    4.Cristian Ionut Vasilescu, Understanding Utopia And The NaturalRights In Robert Nozick's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Book SurgePublishing,2006.
    5.David Boucher and Paul Kelly,Social Justice-From Hume to Walzer,published in the Taylor&Francis e-Library,2005.
    6.Samuel Freeman,Justice and the Social Contract-Essays on Rawlsian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7.Rex Martin and David A. Reidy Rawls's Law of Peoples-A RealisticUtopi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6.
    8.Dale Jamison,A Compan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BlackwellPublishing Ltd,2001.
    9. Enrico Pattaro, A Treatise of Legal Philosophy and GeneralJurisprudence,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2005.
    10.Enrico Pattaro,The law and the right: a reappraisal of the reality thatought to be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2007.
    11.H.L.A. Hart, Essa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ClarendonPress Oxford,1983.
    12. Philippe Sand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3.J Baird Callicott、Robert Frodeman,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ethics and philosophy,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9.
    14.K.S.Shrader-Frechet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Creating Equality,Reclaiming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5.Peter Singer,How are we to live?—Et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Random House Australia,1997.
    16.Ligang Song and Wing Thye Woo (eds), China’s Dilemma economicgrowth,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Asia Pacific Press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8.
    17.塞缪尔弗里曼编:《罗尔斯》,三联书店,2006年版.
    18.E.Bodenheimer,Jurisprudence:The Philosophy and Method of thelaw,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9.Clifford Rechtschaffen;Elieen P Gauna,Environmental justice:law,policy, and regulation,Durham,N.C: 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2.
    20.Luke Cole,Sheila Foster, From the Ground Up: EnvironmentalRacism and the Rise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21.Tony Shallcross and John Robinson, Global Citizenship andEnvironmental Justice,Amsterdam;New York:Rodopi;2006.
    22. Bunyan Bryant, Roger Bezdek, Deeohn Ferris, Jamal Kad:Environmental Justice: Issues, Policies, and Solutions,Island Press,1995.
    23.R.Nozick,Anarchy,State,and Utopi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24.Brown,Chris.Justice and International Order.Coates,Tony.International Justice.Aldershot: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0.
    25.In Fairness to Future Generations: International Law, CommonPatrimony, and Intergenerational Equity, Edith Brown Weiss, New York: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Inc.
    26.Melvin M.Tumin,Social Stratification,the Forms and Functions ofInequality,Second edition(Englewoods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1985.
    27.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tity,Stratification,andMobility(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t—Hall,Inc,Inc.,1984.
    28.Bookchin M:What is social ecology, In Zimmerman ME:Envionmental Philosophy,Prentic-hall,1993.
    29. Joseph R. Des Jardins,“Envi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Envonmental Philosophy”,Wadsworth Groap,2001.
    30.OECD,Recommendation of the Council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Polluter-Pays Principle, C (74)223(final),1974.
    31.Kenneth Pomcranz,“The Great Divergence:China,Europe,th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d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32.“Draft Articles on Responsibility of States for International-allyWrongful Acts with Commentaries”, in the Year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Law Commission,2001, Vol.II,Part Two, p.139.
    33.Jan Marie Fritz:Searching for Environmental Justice.NationalStories,global possibilities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34.Richard J Lazarus:Pursu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the distributional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t. Louis, Mo.: WashingtonUniversity School of Law,[1992].
    35.David Harvey,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36.K.S.Shrader-Frechette, Environmental Justice: Creating Equality,Reclaiming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7.Tom Regan,The Case for Animal Rights,London:Rutledge,1984,1988.
    38.Bill Devall,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 Living as if NatureMattered [M].Salt Lake City: Peregrine Smith Books,1985:67.
    39.Ramachandra Guha.Radical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andWilderness Preservation:A Third World Critique [A].AndrewBrennan,ed.The Ethics of the Environment[C].Dartmouth PublishingCompany Limited USA,1995.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向达译:《尼可马科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1981年版。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1981年版。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6.[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
    7.[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9.[德]黑格尔著,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0.[德]黑格尔:《小逻辑》(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1.[德]黑格尔著,杨之一译:《逻辑学(上、下)》,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实践理性的批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德]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的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4.[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德]康德著,沈叔平译:《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6.[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主编,郑水流译:《当代法哲学合法学理论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7.[德]奥特弗利德﹒赫费著,庞学铨,李张林译,《政治的正义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8.[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程志民译,《善恶之彼岸》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9.[德]哈贝马斯著,童世骏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0.[德]科殷著,林荣远译:《法哲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1.[德]里夏德·克朗纳著,关子尹编译:《论康德与黑格尔》,同济大学出版社1004年版。
    22.[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3.[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XII-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VI-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德]马克斯·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6.[德]马克斯·韦伯著,杨富斌译:《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7.[德]莫里茨·石里克著,孙美堂译:《伦理学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8.[德]诺贝特·埃利亚斯,翟三江、陆兴华译:《个体的社会》,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9.[德]乌尔里希·贝克著,何博闻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04年版。
    30.[德]于尔根·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1.[德]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2.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3.[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4.[德]乔治·恩德勒主编,王淼洋译:《经济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德]鲁道夫·冯·耶林著,郑永流译:《为权利而斗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版。
    37.[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8.[德]费尔巴哈著:《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39.[美]爱蒂丝·布朗·魏伊丝著:《公平地对待未来人类:国际法、共同遗产与世代间衡平》,汪劲、于方,王鑫海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0.[美]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王奔州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41.[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著:《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42.[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及其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3.[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美]比尔·麦克基本著:《自然的终结》,,孙晓春、马树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5.[美]彼得﹒S﹒温茨著:《环境正议论》,朱丹琼,宋玉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6.[美]彼得﹒辛格著:《实践伦理学》,刘莘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47.[美]彼德·辛格著:《动物解放》,孟祥森、钱永祥译,光明日报出版社,第234页。
    48.[美]查尔斯·哈珀著:《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肖晨阳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9.[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增长的极限》,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0.[美]戴斯·贾斯丁著:《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民、杨爱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美]富勒著:《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2.[美]克里斯丁·西沙德·弗莱切特著:《后代人社会契约》,维西林·闵恩著:《工程、伦理与环境》,吴晓东、翁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5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5.[美]杰弗里·墨菲著:《康德:权利哲学》,吴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56.[美]卡洛琳·麦茜特著:《自然之死》,吴国盛、吴小英、曹南燕、叶闯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美]乔治·霍兰·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58.[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60.[美]罗·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1.[美]罗杰·W.芬德利,丹尼尔·A.法伯:《环境法概要》,杨广俊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62.[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63.[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64.[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人权》,朱伟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6.[美]詹姆斯·M.布坎南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马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7.[美]列奥﹒斯特劳斯著,《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知新三联书店2006年版。
    68.[美]劳伦斯·E.卡洪著:《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69.[美]麦克尼尔著,雷喜宁:《新社会契约论》,潘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0.[美]麦金太尔著:《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71.[美]迈克尔·J·桑德尔著:《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2.[美]迈克尔·沃尔泽著:《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禇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73.[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著:《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美]乔治·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卷),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美]R·M·昂格尔著:《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76.[美]斯蒂芬·M.菲尔德曼著:《从前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法律思想》,李国庆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7.[美]涛慕思·博格著:《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刘莘、徐向东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78.[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寥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9.[美]约翰·罗尔斯著《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0.[美]约翰·谬尔著:《我们的国家公园》,郭明倞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1.[美]罗伯特·科林著:《关于环境种族主义——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法律文献评论》,丽君译,载《环境资源法论丛》,第6卷。
    82.[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8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85[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86.[美]汤姆·雷根,卡尔·科亨著:《动物权利论争》,杨通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7.[美]巴里·康芒纳著:《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8.[美]纳什著:《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89.[美]利奥波德著:《沙乡年鉴》,侯文惠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90.[美]泰勒著:《尊重自然:一种环境伦理学理论》,雷毅等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1.[美]盖多·卡拉布雷西(Guido Calabresi),(美)菲利普·伯比特(Philip Bobbitt)著:《悲剧性选择: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时社会所遭遇到的冲突》,徐品飞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2.[美]丹尼斯·米都斯著:《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3.[美]A.H.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94.[美]约翰·罗尔斯著:《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5.[英]安东尼·弗卢主编《新哲学词典》,黄颂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96.[英]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97.[英]恩格斯著:《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104页。
    98.[英]大卫·休谟:《论原始契约》,载·休谟著,张正平译:《休谟论说文集(卷1,<论政治与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9.[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00.[英]布莱恩·巴利著:《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1.[英]布莱恩·巴利著:《社会正义论》,曹海军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2.[英]丹尼斯·罗伊德著:《法律的理念》,张茂柏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103.[英]冯·哈耶克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二、三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104.[英]H·LA·哈特著:《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支阵锋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5.[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06.[英]哈特著:《是否存在自然权利?》,张志铭译,载夏勇主编:《公法》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7.[英]哈耶克著:《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08.[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09.[英]凯蒂·索珀著:《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谬申白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10.[英]伦纳德·霍布豪斯著:《社会正义要素》,张兆正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1.[英]梅因著:《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2.[英]奈杰尔·沃伯顿著:《从<理想国>到<正义论>》,林可译,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113.[英]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114.[英]齐格蒙特﹒鲍曼著,《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5.[英]特里·伊格尔顿著:《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16.[英]韦恩·莫里森著:《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李桂林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7.[英]约翰·密尔著:《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18.[英]约翰·奥斯丁著,《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19.[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20.[英]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参照第92-136页。
    12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22.[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红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123.[英]哈耶克著:《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4.[法]邦雅曼·贡斯当著:《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刘满贵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5.[法]保罗﹒科利著,《论公正》,程春明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6.[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7.[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28.[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29.[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管士滨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30.[法]卢梭著:《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1.[法]路易·若斯兰著:《权力相对论》,王伯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32.[法]亚历山大﹒斯基著:《国际环境法》,张若斯编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3.[法]狄德罗著:《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王太庆、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4.[瑞典]托马斯·安德森:《环境与贸易——生态、经济、体制和政策》,黄晶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5.[奥]凯尔逊著:《什么是正义?》,耿淡如摘译,载《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8期。
    136.[挪]G.希尔贝克,N.伊耶著著:《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37.[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魁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38.[日]大须贺明著:《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39.[日]岩佐茂著:《环境的思想》,韩立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
    140.[日]速水佑次郎著:《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白桂梅著:《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陈泉生等著:《科学发展观与法律发展——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陈泉生著:《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21世纪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陈昌曙著:《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陈泉生、张梓太著:《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新民著:《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陈新民:《公共利益的概念》,《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陈桂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专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8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陈玉范:《环境公益诉讼初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蔡守秋著:《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1.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曹明德著:《生态法原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曹明德:《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曹明德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崔凤,唐国建著:《环境社会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曹瑞涛著:《多元时代的“正义方舟”——罗尔斯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曹一萍著:《和谐社会与环境保护》,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9.常纪文:《环境法原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陈桂明著:《民事诉讼法学专论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8年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载方松华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读》,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2.邓晓芒著:《康德哲学诸问题》,三联书店2006年版。
    23.邓晓芒著:《康德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4.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5.邓一峰著:《环境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26.杜齐才:《价值与价值观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杜群著:《环境法融合论:环境·资源·生态法律保护一体化》,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董保华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法学教材编译部:《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0.樊锐著:《全球华语人类共同利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观儿,曾辉主编:《百年经典:诺贝尔获奖散文名篇》,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32.胡静著:《环境法的正当性与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33.侯佳儒:《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4.何顺果,邓小南主编:《北大史学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何兆武著:《西方哲学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缔结和签署的国际环境条约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37.甘绍平著:《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39.韩德培、吕忠梅、徐祥民等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1-6卷,法律出版社2001-2006年。
    40.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侯佳儒著:《环境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42.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纪骏杰:《环境正义:环境社会学的规范性关怀》,《环境价值观与环境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成功大学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出版,1997年版。44江山著:《法的自然精神导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5.江山著:《人际同构的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梁慧星主编,曹明德著:《环境侵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7.梁慧星主编,孙宪忠著:《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8.梁剑琴:《环境正义的法律表达》,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3页。
    49.李泽厚著:《批判哲学的批——康德述评》,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0.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51.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李培超著:《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3.李鸿禧:《论环境权之宪法人权意义》,载李鸿禧:《宪法与人权》,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5年版。
    54.廖秋林主编:《房地产金融与管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6.李连科:《哲学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7.李鸿禧著:《宪法与人权》,台湾元照出版公司1995年版。
    58.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9.刘天齐:《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60.吕忠梅主编:《环境法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吕忠梅著:《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2.吕忠梅,高利红等著:《环境资源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63.吕忠梅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版。
    64.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5.廉希圣著:《中国宪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刘建辉:《环境法价值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7.刘文英著:《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8.刘超著:《环境法的人性化与人性化的环境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刘湘溶著:《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林娅著:《环境哲学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1.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2.王彬辉著:《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3.马寅初著:《新人口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4.马小彦主编:《欧洲哲学史辞典》,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5.毛兴贵编:《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6.那力:《国际环境法中体现人类共同利益的概念与国际法的发展》,载自:赵建文主编:《国际法研究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7.孙伟平:《事实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8.彭峰著:《法典化的迷思:法国环境法之考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79.曲格平著:《我们需要一场变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0.沈宗灵著:《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1.沈宗灵:《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2.孙道进著:《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3.孙笑侠著:《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4.孙国华:《法理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85.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问。
    8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7.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8.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9.徐祥民、田其云著:《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徐祥民:《文化基础与道德选择-法治国家建设的深层思考》,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91.徐祥民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2.徐祥民、陈书全等著:《中国环境资源法的产生与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徐祥民、胡中华、梅宏等著:《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94.徐祥民、孟庆垒:《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5.徐继强著:《西方法律十二讲》,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96.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7.徐显明主编:《公民权利义务通论》,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
    98.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谢晖.陈金钊著:《法律:诠释与应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100.谢永亮《生存危机--新地缘资源》,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1.叶俊荣著:《环境问题与法律》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版。
    102.万以诚,万岍选编:《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3.汪劲著:《环境法律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4.汪劲等著:《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5.汪劲著:《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6.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7.王曦著:《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8.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法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9.王曦:《国际法在环境领域的新发展》,载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0.王明远著:《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11.王灿发著:《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2.汪劲著:《环境法的理念与价值追求:环境立法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3.王灿发主编:《环境纠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4.王利民著:《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5.王止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6.王嘎利,杨士龙主编:《中外视域中的环境法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117.王彬辉著:《论环境法的逻辑嬗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9.吴卫星著:《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0.尹堡云著:《什么是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1.颜厥安著:《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2.徐昌文著:《质疑自然界的权利》,《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3.杨立新主编:《类型侵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余谋昌:《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5.余谋昌、王耀先主编:《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6.严存生:《法的价值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27.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8.张焕明著:《环境伦理的主体向度阐释——从中心论到主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9.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0.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1.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132张文显著:《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33.张梓太著:《环境法律责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34.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5.张乃根著:《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6.张静著:《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7.张健著:《罗尔斯法哲学的源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8.张之沧主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9.周柯著:《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40.周珂著:《环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版社2004年版。
    141.周柯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2.周柯:《生态环境法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43.周训芳、李爱年主编:《环境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4.周文华著:《论法的正义价值》,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145.赵敦华著:《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6.郑少华:《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7.周国青主编:《外国环境法选编第1辑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8.郑易生等:《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149.郑成良著:《法律之内的正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50.郑宝华主编,康德著:《康德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
    151.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2.朱贻庭主编:《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153.朱文奇著:《国际法原理与案例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4.朱最新,杨桦主编:《宪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5.周训芳、李爱年主编:《环境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56.周相著:《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57.周洪林,倪振峰著:《马克思主义人权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58.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159.自然之友编:《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09年版。
    16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中美环境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1.陈泉生主编,郑少华著:《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Jurgen Habermas, Equal Treatment of Cultures and the Limits ofPostmodern Liberalism,The Joue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Volume13,Number1,2005, pp.1–28.
    2.Jason Pinney, 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 Commission andEnvironmental Justice: Do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and theclean and air Act offer a better way? Boston College Law School, Boston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2003.
    3.R.D.Bullard,Race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M];Yal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3
    4.Edith Brown Weiss, Ou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for the Environme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84,No.1.(Jan.,1990).The Planetary Trusts: Conserv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l equity, EcologyLaw Quarterly, No.4,1984.
    5.Ou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 for theEnvironmentOur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o Future Generations for theEnvironment,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No1,1990.
    6.Charles de Saillan.CERCLA Liability for Pre-Enact-ment DisposalActivities: Nothing Has Changed[J].11No.9NAAG NationalEnvironmental Enforcement,(Oct.1996).
    7.Susan R.Poulter,Cleanup and Restoration:Who Should Pay?[J].18J.Land Resources&Envtl.L.77,(1998).
    8.Richard Lazerus, The Meaning and Promot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5MD.J.CONTEMP.LEGAL ISSUES1(1994); Michel Gelobter, TheMeaning of Urban Environmental Justice,21FORDHAM URB.L.J.841(1994).
    9.Robert D.Bullard,dumping in Dixie:Race,class and environmentalquality(1990);toxic struggle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racism (1993); Kelly Michele Coquette and Elizabeth A. HenryRobertson,Environmental Racism:Environmental Racism:The Causes,Consequences,and Commendation,5TUL.ENVTL.L,J1539.(1991).
    10.Luke W Cole; Sheila R Foster:From the Ground Up, EnvironmentalRacism and the Rise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Journal of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Autumn,2003, vol.22,no.4.
    11.Arne Naess,The Selected Works of Arne Naess,Edited by HaroldGlaser,with Assistance from Alan Drengson,Spinger-verlag Gmbh,Vol.10,2005.
    12.Rolston, Environmental Ethics: Duties to andValues in Natural world.Philadelphia,1988.4.
    13.Weiss, E.B.The planetary trust: Conserv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equity. Ecology Law Quarterly,1984,(4).
    14. Joseph L. Sax,The Public Trust Doctrine in Natural Resource Law:Effective Judicial Intervention, Vol.68Michigan Law Review,1970.
    1.鲍盛华:《资源平等理论研究》,2008年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蔡守秋:《从对<德国民法典>第90a条的理解展开对环境资源法学与民法学的对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蔡守秋:《环境法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法学评论》,1981年第3期。
    5.蔡守秋:《环境权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6.蔡守秋:《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7.蔡守秋:《环境公平与环境民主》,《河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蔡守秋:《环境法律关系新论——法理视角的分析》,《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1期。
    9.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0.陈泉生:《环境时代与宪法环境权的创设》,《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陈泉生:《环境法的特征》,《环境导报》1999年第4期。
    12.陈海嵩:《环境伦理与环境法_也论环境法的伦理基础》,《环境资源法论丛》,第6卷。
    13.陈焱光:《罗尔斯代际正义思想及其意蕴》,《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4.陈红英:《试论万民法与全球正义的局限性》,《思想战线》,2996年第4期。
    15.陈宏平、曾建平:《绿色壁垒与国际环境正义》,《湖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1期。
    16.陈路、刘化军:《论桑德尔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4期。
    17.陈景辉、范立波、刘叶深:《英美法哲学的问题与方法》,《研究生法学》,2010年第1期。
    18.陈晓聪:《动物保护立法的伦理思想源流》,《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
    19.陈年冰:《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及其调整》,《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4期。
    20.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21.陈也奔:《从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性看人与自然的价值区别》,《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8月。
    22.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1卷)》,《河北法学》,2006年第12期。
    23.成伟:《论资源与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求索》,2009年第5期。
    24.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25.丁雪枫:《道义论、正义论、权利论——西方实践理性的一种变迁》,《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26.董岩:《法律行为的意志性新论》,《知识经济》,2007年第10期。
    27.杜鹏:《环境正义:环境伦理的回归》,《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6期。
    28.段忠桥:《<正义论>之后的西方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9.封日贤:《析“传统法学”》,《法学》1990年11期。
    30.方勇:《罗尔斯<正义论>评述》,《道德与文明》,1996年第1期。
    31.范逢春:《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对康德主义契约论的超越与重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002年5月。
    32.范战平:《论环境权的不确定性》,《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3.方巍:《环境价值论》,2004年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34.薄燕:《国际环境正义与国际环境机制:问题、理论和个案》,《欧洲研究》,2004年第3期。
    35.冯颜利:《公正(正义)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4年第4期。
    36.傅艳辉:《环境正义刍议》,《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年第6期。
    37.范进学:《定义“公共利益”的方法论及概念淦释》,《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38.付璐、李磊:《论环境正义之代内公平》,《行政与法》2004年第4期。
    39..龚群:《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及其理论意义》,《中国林业科学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0.谷波、林妍:《浅析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期。
    41.郭毅:《论立法意志及其保障——兼及<立法法>的“人民意志”条款》,《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42.郭琰:《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43.韩大元:《宪法文本中“公共利益”的规范分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
    44.洪大用:《环境公平:环境问题的社会学视点》,《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45.高燕:《传统与现代——中国近代法学界法治诉求略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46.郭琰:《从环境正义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2期。
    47.侯文蕙:《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环境保护运动和环境保护主义》,《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48.何建华:《环境伦理视阈中的分配正义原则》,《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2期。49何伯生:《法的阶级意志论的再思考》,《法学家》,2004年第5期。
    50.侯宗源:《传统法学“困境说”质疑》,《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51.韩立新:《环境问题上的代内正义原则》,《江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52.黄之栋、黄瑞祺:《环境正义论争:一种科学史的视角——环境正义面面观之一》,《鄱阳湖学刊》,2010年第4期。
    53.黄乾:《论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南方人口》,2001年第2期。
    54.黄迎虹:《正义的可能及其陷阱——一种对罗尔斯正义观的审视》,《现代哲学》,2010年第2期。
    55.黄文艺:《法哲学解说》,《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56胡锦光、王错:《论我国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中国法学》,2005年第l期。
    57.胡志刚:《论优先问题_对罗尔斯_正义论_的一种分析》,《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5期。
    58.胡旭晨:《也谈:“传统法学”——与封曰贤先生对话》,《法学》,1991年第3期。
    59.晋海:《美国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我国环境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启示》,《河海大学学报》,1008年第3期。
    60.蒋立山:《对法的国家意志性命题的辩护》,《中外法学》,1990年第期。
    61.蒋大平:《法是表现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国家意志: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淮阴市专学报》,1995年第3期。
    62.江金彦:《法律的成本——追求效率还是坚持正义》,《读书》,2008年第9期。
    63.蒋国保:《环境正义的三重关怀》,《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
    64.蒋国保:《论环境正义的基本类型》,《青海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65.将国保:《论代际正义的理论基础》,《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6.蒋国保:《论环境正义的向度》,《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8期。
    67.江山:《人际同构——正义观念的衍更》,《现代法学》,2001年第4期。
    68.贾可卿:《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逻辑缺陷》,《学术界》,2010第6期。
    69.李华荣:《生态正义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0.李躜雯:《追寻正义的起点:<正义论>的“原初状态”论析》,《理论观察》,2008年第1期。
    71.李薇薇、胡志刚:《论环境正义_从罗尔斯_正义论_关于动物和正义的思想说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1期。
    72.李科:《原初状态:论正义的原则——对原初状态普遍性和可验性的批判》,《南方论刊》,2009年第4期。
    73.李德顺:《“价值”与“人的价值”辨析——兼论两种不同的价值思维方式》,《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74.李德政:《理性抑或意志_西方两种法的本质观发源之比较》,《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
    75.李冬梅:《论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上的环境责任标准》,《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76.李健良:《论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之关系》,《东吴大学法律学报》2000年第2期。
    77.李传华,肖芳《分配正义何以可能——论再分配的合理性》,《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78.李莎:《传统法学思维批判》,《理论界》,2010年第1期。
    79.李培超:《多维视角下的生态正义》,《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80.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正义向度》,《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5期。
    81.李溯:《法律保障下的平等:浅谈财富平等和分配平等》,《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期。82刘雪斌:《代际正义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3.刘湘荣、张斌:《环境正义的三重属性》,《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84.刘长明:《和谐:一种新的正义视野》,《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5.刘轩溢:《国际环境正义的探寻》,《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4期。
    86.刘莘:《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哲学研究》,2008年第11期。
    87.刘须宽:《罗尔斯“分配的正义观”要分配什么_》,《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88.刘雪斌:《正义、文明传承与后代人:“代际正义的可能与限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6期。
    89.刘湘荣、张斌:《论环境正义原则》,《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90.刘卫先:《环境人权的本质探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91.刘卫先:《环境义务初探》,《兰州学刊》,2009年第2期。
    92.刘卫先:《环境法学基石范畴之辨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93.刘卫先:《对后代人环境权论的几点质疑》,《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94.刘卫先:《自然体与后代人权利的虚构性》,《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1期。
    95.刘卫先:《我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新释》,《行政与法》,2008年第9期。
    96.刘威《现代与后现代间的正义——罗尔斯法哲学理论之进演》,《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97.刘艺《知情权的权利属性探讨》,《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98.刘雪斌:《论代际正义的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4期。
    99.刘志云:《全球化背景下罗尔斯正义理论在国际社会的适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0.廖小平、成海鹰:《论代际公平》,《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01.梁剑琴、田春蕾:《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02.凌新、高原:《论权利的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正义观的基本原则》,《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103.郎雪云:《论罗尔斯代际分配的正义设置》,《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04.林道海:《正义的原则与证明——罗尔斯正义论评析》,《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05.林喆:《权力、资源与分配——平等分配问题的法哲学思考》,《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
    106.陆静:《环境法对传统法学的冲撞及其影响》,《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07.雷磊:《Ius——从正义到权利》,《时代法学》,2006年第2期。
    108.雷毅:《环境伦理与国际公正》,《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1期。109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110密佳音:《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2010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1.孟伟:《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中的环境刑法》,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2.马晶:《环境正义的法哲学研究》,2005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3.马庆:《正义与相互性——罗尔斯理论中的可欲性与可行性》,《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6期。
    114.欧剑菲:《从古典自然法的政权理论看中国传统法学的重大缺失》,《云南大学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15.欧阳英:《关于正义的不同认识》,《哲学动态》,2006年第5期。
    116.彭兴庭:《“环境正义”与生态原罪》,《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1期。
    117.强昌问:《契约伦理与权利的正当性》,《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18.齐树洁、程翔:《接近“环境正义”域外经验与我国实践》,《南京大学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
    119.权睿学、范小玲:《评析“环境衡平正义”》,《国际合作与交流》,2004年10月。120任海涛:《论自然物的法律主体资格》,《社科纵横》2003年第3期。
    121.史海瑛:《环境法上的“代际公平”理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22.申峻屹:《环境正义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123.石蕾:《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环境正义思想》,《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24.孙振中:《论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中州学刊》,1987年第4期。
    125.孙国华:《论法与利益的关系》,《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126.孙小玲:《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主体际性维度》,《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
    127.孙仲:《美国立宪契约: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对罗尔斯社会契约论的一个质疑》,《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
    128.孙笑侠:《论法律与社会利益》,《中国法学》1995年第4期。
    129.宋立人:《论罗尔斯的社会正义二原则》,《华北狂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30.宋瑞霞:《论代内正义的环境与代内正义问题》,《当代社科视野》,2009年第1期。
    131.滕海键:《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132.屠兴勇:《分配正义的两种不同诠释_罗尔斯与诺齐克之对话》,《长江论坛》,2006年第2期。
    133.田景仲:《自由意志是法的根本规定》,《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34.田英《试论法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当代适用_从——德意志意识形态_到社会主义法》,《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期。
    135.汤剑波:《分配正义的三重幻象:哈耶克批判的路径》,《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36.唐忠辉:《环境利益本质论》,《环境》,2003年第12期。
    137.佟颖:《论环境污染侵权的侵害个体》,《2008年》第7期。
    138.童之伟:《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对立统一关系论纲》,《中国法学》1995年第6期。
    139.William Ian Miller,廖溢爱、郑文龙译:《正义的天平》,《司法》,2008年00期。
    140.万俊人:《正义的和平如何可能?——康德<永久和平论>与罗尔斯<万民法>的批判性解读》,《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41.万俊人:《罗尔斯问题》,《求是学刊》,2007年第1期。142吴勇:《程序正义的生态拓展》,《环境法论坛》2005年第4期。
    143.吴大祥:《浅析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导报》,第6期。
    144.魏磊《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启示》,《节能与环保》,2008年第12期。
    145.武步云:《论权利——兼析权利和法律的关系》,《当代法学》,1991年第3期。
    146.汪劲:《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以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环境法律观为中心》,《现代法学》,2002年第2期。
    147.王娇:《正义理念的再诠释——从环境正义谈起》,《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22期。
    148.王桂艳:《正义、公正、公平辨析》,《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
    149.王韬洋:《西方环境正义研究述评》,《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
    150.王韬洋:《“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对当代环境伦理的影响》,《求索》,2003年第5期。
    151.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浙江学刊》,2002年第5期。
    152.王韬洋:《有差异的主体与不一样的环境“想象”——“环境正义”视角中的环境伦理命题分析》,《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53.王韬洋:《“环境正义”思想所强调的环境利益在社会不同部分之间的分配问题》,《哲学研究》2003年第3期,
    154.王娇:《正义理念的再诠释:从环境正义谈起》,《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11期。
    155.王建明:《谁之正义:生态的还是社会的》,《思想战线》,2008年第3期。
    156.王小文:《美国环境正义探析》,《南京路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57.王小文、王国聘:《对美国环境正义的研究》,《环境保护》,2007年第16期。
    158.王小文:《美国环境正义理论研究》,2007年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9.王舒:《代际公平与后代人的权利主体地位》,2007年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160.王秀红:《论环境法公平原则的实现》,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1.王春磊:《论环境利益的法律保护》,2005年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162.王进波,白洲红:《“无知之幕”下的正义优先——评罗尔斯的自由正义原则》,《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63.王超:《环境正义对环境问题的启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64.王海明:《罗尔斯正义理论之我见》,《暨南学报》,1999年第6期。
    165.王江松:《论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关系》,《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166.王娜:《修复正义的理论之争》,《法学评论》2007年第3期
    167.王志刚:《当代平等理论的批判与重构——约翰·罗默的分配正义理论新范式》,《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第6期。
    168.王小刚:《对“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_的反思”——试论当前中国复杂社会背景下环境立法的目的》,《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69.王小刚:《义务本位论、权利本位论和环境公共利益——以乌托邦现实主义为视角》,《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
    170.王向红:《美国环境正义运动及其影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72.廖申白:《西方正义概念:嬗变中的综合》,《哲学研究》,2002年第11期。
    172.王秀梅:《普遍义务论纲》,《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73.王艳:《自然内在价值辨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74.吴卫星:《环境权入宪之实证研究》,《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175.文同爱:《美国环境正义立法评介》,《环境资源法论丛》,第5卷。
    176.吴勇:《程序正义的生态拓展——环境诉讼的价值分析》,《科技与法律》,2005年第4期。
    177.徐祥民、张红杰:《生态文明时代的法理》,《南京大学法学评论2010卷》。
    178.徐祥民、高益民:《从生态文明的要求看环境法的修改》,《中州学刊》,2008年第2期。
    179.徐祥民:《从环境侵害看环境法的使命》,《城乡建设》2006年1月。
    180.徐祥民、张峰:《质疑公民环境权》,《法学》2004年第2期。
    181.徐祥民:《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4期。
    182.徐祥民:《环境权论_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183.徐祥民、邓小云:《环境公益诉讼对“环境权”说的拒绝》,《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9第6期。
    184.徐祥民、巩固:《关于环境法体系问题的几点思考》,《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
    185.徐祥民:《从全球视野看环境法的本位》,《环境资源法论丛》,2003年00期。
    186.徐祥民、孔晓明:《环境信息权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87.徐祥民、孟庆垒、刘爱军:《对自然体权利论的几点质疑》,《学海》,2005年第6期。
    188.徐祥民、巩固:《自然体权利——权利的发展抑或终结》,《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7期。
    189.徐祥民,邓一峰:《环境侵权与环境侵害——兼论环境法的使命》,《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
    190.徐祥民:《宪法中的环境权的意义》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1.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192.徐祥民、李宇斐:《“能者多劳”——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分担的首要原则》,《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93.徐昕:《动物法律主体资格的确认》,《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94.徐显明著:《论中国人权制度建设的五大主题》,《人权研究》2002年第2期。
    195.徐晓晴:《法律意识是追求法的目的的精神意志_伊林法律意识理论概述》,《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96.徐弢:《论康德政治哲学中的正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97.夏宏:《法哲学与法理学_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两种法学理论》,《韶关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98.肖小方、曾特清:《环境正义的博弈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199.肖显静:《消费主义盛行对世界环境的影响》,《前线》,2002年第9期。
    200.宇文宏、刘珂:《从原初状态到正义原则_评析罗尔斯的契约论证明》,《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201谢永豪、谢卫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202.薛长绪:《国内学者对罗尔斯<正义论>的研究综述》,《石油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03.薛桂波、倪前亮:《自由意志与法的精神》,《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
    204.徐华琳、吴红列:《环境正义与中国的环境政策》,《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第2期。
    205.邢继红:《论法学的人性论传统》,《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06.邢坤:《中国法律传统与西方自然法学浅论》,《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年第11期
    207.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208.杨通进:《论正义的环境_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哲学研究》,2006第6期。
    209.杨通进:《全球环境正义及其可能性》,《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10.杨通进:《罗尔斯代际正义理论与其一般正义论的矛盾与冲突》,《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
    211.杨通进:《大地伦理学及其哲学基础》,《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12.杨盛军:《环境代际正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13.杨盛军:《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论三种伦理主体的道德建构》,《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14.杨盛军:《道德个体与环境代际正义的实现》,《唐都学刊》,2009年第1期。
    215.杨盛军、莫香:《环境正义实现的主体维度》,《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16.杨晶、张文龙:《代际正义及其实现途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9期。
    217.杨国荣:《“正义”的历史限度及其超越》,《学术月刊》,2009年第10期。
    218.杨云彪:《论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对“统治阶级意志否定论”的否证》,《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19易力:《求解休谟问题的新尝试——<事实与价值>评价》,《哲学动态》2001年第8期。
    220.阳东辉《环境权基本问题探讨》,《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21.信春鹰:《评<权利的时代>》,《比较法研究》,1994年第1期。
    222.姚大志:《罗尔斯正义原则的问题和矛盾》,《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223.姚大志:《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224.姚大志:《一种程序正义——罗尔斯正义原则献疑》,《江海学刊》2010年第3期。
    225.姚大志:《罗尔斯正义理论的道德基础》,《江海学刊》,2002男第2期。
    226.闫高丽:《论气候正义——兼论国际环境正义与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商业文化》,2010年第8期。
    227.易小明:《论种际正义及其生态限度》,《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5期。
    228.易小明:《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
    229.余潇枫,王江丽:《“全球绿色治理”是否可能——绿色正义与生态安全困境的超越》,《浙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30.余谋昌:《环境的整体性》,《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3期。231颜运秋、石新中:《论法律中的公共利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32.赵勤:《中美环境行政听证程序的比较》,《世界环境》,2000年第1期。
    233.周敦耀:《试论代际正义》,《广西大学学报》,1887年第3期。
    234.赵媛媛、李建珊:《生态女性主义与_环境正义_之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第4期。
    235.郑智贞、左琳:《谈谈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236.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37.朱谦《环境权问题:一种新的探讨路经》,《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
    238.朱亚夫、杨俊孝、彭应金:《试论国土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39.张林鸿、韩颖:《试论理想国中的正义观》,《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2月。
    240.张传有:《正义的困境》,《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41.张乃根:《罗尔斯的法律哲学思想》,《法学》,1987年11期。
    242.张登巧:《人学视野中的环境正义》,《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43.张小军:《论环境参与权》,《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7期。
    244.张力:《环境正义理论考察与评析》,《大视野》,2008年第7期。
    245.张登巧:《环境正义:一种新的正义观》,《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46.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47.张卓超:《环境正义问题理论研究》,2009年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48.张伦:《我们能否共同生存》,《读书》2001年第12期。
    249.密佳音:《基于环境正义导向的政府回应论》,2010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50.张宗峦:《论环境法的立法目的》,2008年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251.曾建平、彭立威《环境正义_发展中国家的视点》,《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252.征汉年:《法律权利基本问题研究》,《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53.张宗厚:《对法的三个基本概念的质疑》,《法学》,1986年第1期。
    254.赵高旺、秦正发:《论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实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55.杨立新、朱呈义:《动物法律人格之否定——兼论动物之法律“物格”》,《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56.[美]辛格:《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哲学译丛》,1994年第4期。
    257.[美]J·罗尔斯:《正义论的主要观念和两个正义原则》,《世界哲学》,1988年第3期。
    258.[美]W.F.弗兰克纳著:《伦理学与环境》,《哲学译丛》1994年第6期。
    261.杨勇:《正义的局限:批判正义的三种理路》,《求索》,2009年第10期。
    262.唐忠辉:《环境利益本质论》,《环境》,2003年第12期。
    263.周启星:《环境基准研究与环境标准制定进展及展望》,《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