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入清前(1691)的喀尔喀车臣汗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喀尔喀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蒙古民族史还是蒙古国家史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入清前的喀尔喀有三大汗部,格埒森札四子阿敏都喇勒后裔所统的车臣汗部是崛起较晚的一个汗部,它的形成及其历史活动,对喀尔喀史的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为此,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清朝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阁蒙古堂保存的满、蒙文档案和俄文档案,将档案资料与史书记载结合互补,相互引证,对车臣汗部进行专题研究。欲通过这一个案,揭示喀尔喀蒙古内部民族与社会结构的演变轨迹。
     全文由八部分构成:“前言”,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前人研究、论文内容和新意、史料来源等。第一章“17世纪以前的喀尔喀万户”,论述车臣汗部形成的历史背景,包括:喀尔喀万户的形成与发展、格哷森札诸子及其鄂托克、16世纪的喀尔喀诸汗等。第二章“硕垒称汗与车臣汗部的建立”,进入本文的主题。主要论述第一代车臣汗硕垒早期的政治活动、称汗及车臣汗部的建立,同时对车臣汗部的游牧地进行了考析。第三章“硕垒车臣汗的政治活动及其影响”,从硕垒为保全蒙古汗统所进行的尝试与努力、拥立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与清朝的交涉、迎请达赖喇嘛、喀尔喀—卫拉特会盟和其后的活动等诸方面,对车臣汗硕垒的政教活动作一全面梳理。第四章“车臣汗家族与车臣汗部的构成”,主要研究硕垒及其父祖的姻亲关系以及构成车臣汗部的诸鄂托克与部族等。第五章“车臣汗部与俄罗斯的关系”,对车臣汗部与俄罗斯互通使臣、以至17世纪60—80年代车臣汗部与俄罗斯关系的史实作一考察,并对双方往来关系的实质进行剖析。第六章“17世纪后半叶的车臣汗部”,论述了从阿海哈屯监管汗部到诺尔布汗时代车臣汗部的情况、清朝与第四、第五代车臣汗的关系以及噶尔丹入侵与清代车臣汗部的建立等。“结语”,对车臣汗部历史作一简要总结,提出自己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The history of Khalkh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e Mongols.There were three big groups of Khalkha before being subjugated into Qing Dynasty.The group of Sechen Khan was the fourth group that formed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Khalkha Mongols.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the Sechen Khan group,political activities of the leaders,affinity of the ruling family,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hen Khan group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based on The Mongolian archives of inner secretary institute of the Qing dynasty(Qingchao neimishuyuan menggu wen dangan),Archives of Mongolian house in inner office of the Qing dynasty(Qingchao neige menggu tangdang), Manchu archives of the state academy of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Qing chao neiguoshiyuan manwen dangan),archive materials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historical sources in Mongolian,Chinese and Tibetan,as well as materials collected during field works in Mongolia.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eight parts:1,"Introduction";which present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relevant researches,main content of the paper and sources of materials I use in the research;2,"Chapter one,the Khalkha Miliarch before the 17~(th) century".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Khalkha Miliarch, Geresanje's children and their Otug,and Khalkha Khans in the 16~(th) century.3,"Chapter two,Conferring a title of Khan to Sholui and establishing the Sechen Khan group" talks about early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Sholui Khan,such as granting a title of Khan to first generation Sechen Khan,and establishing of the Sechen Khan group and its pasture land. 4,"chapter three,Sholui Sechen Khan's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its influence" focuses on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of Sholui Sechen Khan.Namely,how he attempts to preserve the supremacy of Mongol Khan,how to support Jibzundamba Khutugt,the relations between Sholui Khan and the Qing dynasty from 1634 to 1646,how to strive to invite Dalai Lama,and the situation of Sholui Sechen Khan after the Alliance of Khalkha -Oirad in 1640.5,"Chapter four,the forming of the Sechen Khan family and the Sechen Khan group",it concludes Sholui and his ancestors' affinity,and Otugs and other clan in the Sechen Khan group.6,"Chapter five,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chen Khan group and Russia" traces the relations of embassy between the Sechen Khan group and Russia, the meaning of embass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chen Khan group and Russia in the 60s-80s of the 17~(th) century.7,"Chapter six,the Sechen Khan group in the late period of 17~(th) century" talks about the Sechen Khan group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Ahai Khatun to the Norbu Khan,Qing dynasty and the 4~(th) and 5~(th) Sechen Khan,and the incursion of Galdan and the forming of the Sechen Khan group in Qing state.8,Conclusion summaries author's own ideas and points put in the article
引文
[1]详见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2]五万户指左翼的察哈尔、哈拉哈与右翼的土默特、鄂尔多斯、永谢布万户。
    [3]张穆:《蒙古游牧记》(以下简称《游牧记》),同治六年祁氏重刊本,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影印本),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年,卷之七,“外蒙古喀尔喀四部总叙”。
    [1]《明孝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卷之十四,弘治元年五月乙酉。
    [2]详见宝音德力根:《达延汗诸子分封》,载日本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会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otatae,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以下简称QMD),第二辑,东京,2006年。
    [1]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1页。
    [2][日]冈田英弘:《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薄音湖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2期,第9-13页。
    [3]答里麻著:Altan Kurdun mingyan Kegesutu(《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3页。
    [4]答里麻著:《金轮千辐》,第193页。
    [1]Byamba-yin Asaraγci neretu[-yin]teuke善巴著:《阿萨喇克其史》,沙格德尔苏隆整理并影印出版,蒙古文,乌兰巴托,2002年,47叶下-48叶上。《古蒙古汗统大黄史》(以下简称《大黄史》),[苏]H.П.沙斯契娜《<沙喇图济>--十七世纪的蒙古编年史》抄本,莫斯科-列宁格勒,1957年,第107-109页。
    [2]宝音德力根:《兀良哈万户牧地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第1-9页。
    [3]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1-322页。
    [4]官布扎布著:《恒河之流》,乔吉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35、139页。
    [1]详见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载《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7页。
    [2]《阿勒坦汗传》,珠荣嘎译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42、49-52、59、70节;萨冈彻辰著:《蒙古源流》,齐达拉图今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0-181页。
    [3]详见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和俺答汗的关系看喀尔喀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蒙古文),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86-87页。
    [4][日]若松宽:《蒙古喇嘛教史上的两位传教者--乃济陀音与札雅班第达》,乌力吉图译,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8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Dayicing gurun-u dotuγadu yamun-u mongγol bicig-un ger-un dangsa(《清内阁蒙古堂档》,以下简称《堂档》,共二十二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本出版,2006年,第六卷,第18页。
    [2]《明英宗实录》,卷之二三二,景泰四年八月甲午。
    [3]戈拉登著,《宝贝念珠》,阿尔达札布注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4]鄂尔哲依图,参于制订《桦树皮律令》中的部分律令(详见图雅博士学位论文:《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2007年,内蒙古大学);1637年(崇德二年)萨布固泰鄂尔齐图珲台吉之妻车臣哈屯毕喇西派使臣“劝导崇德帝政教并行”,萨布固泰何时去世,尚不见记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编:Cing ulus-un dotuγadu narin bicig-un yamun-u mongγol dansa ebkemel-un emkidkel《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以下简称《内秘书院档》,共七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4、2006年,第一辑,第193页。
    [5][英]约·弗·巴德利:《俄国·蒙古·中国》,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校,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987页。
    [6]《阿萨喇克其史》,47叶下,作壬酉年,应为癸酉年,即公元1513年。
    [7]周良宵、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1]《阿萨喇克其史》,47叶下-48叶上。
    [2]《大黄史》,第108-110页,第110页写作“哈屯海太后”。
    [3]《阿萨喇克其史》,48叶下;共果尔认为格埒森札于1649年在克鲁伦之博兰地方逝世([蒙古]德·共果尔著:《喀尔喀简史》,包金钢等转写,上册,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54页。)
    [4]《大黄史》,第110页。
    [5]《大黄史》,第110页。
    [1]《阿萨喇克其史》,48叶下;《大黄史》,第110页。
    [2][Mongol]A·Ochir,J·Gerelbadrakh:Khalkhiin zasagt khan aimgiin tuukh([蒙古国]奥其尔、格尔勒巴达喇呼:《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2003,Ulaanbaatar,第383页。
    [3]《大黄史》,第111页。
    [4]亦邻真复原:《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47,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8页;拉施特则认为卜速忒部出自屯必乃汗的第九子([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16-322页)
    [5]《阿勒坦汗传》,第36节。
    [6]共果尔:《喀尔喀简史》,上册,第117-119页。
    [1]《大黄史》,第111-117页。
    [2]转引共果尔:《喀尔喀简史》,上册,第362页。
    [1]《大黄史》,第112-113页。
    [2]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5-36页。
    [3]祁韵士等:《钦定外潘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以下简称《王公表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四十五,传第二十九;《游牧记》,卷之七。
    [4]姑茹玛、乌云毕力格:《硕垒称汗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王公表传》,卷之四十五,传第二十九。
    [2]《游牧记》,卷之七;祁韵士、张穆:《皇朝藩部要略》,筠渌山房本,卷之三。
    [3]《宝贝念珠》,第329页。
    [4]#12
    [5]《阿萨喇克其史》,52叶上-53叶上。
    [6]《阿勒坦汗传》,第319-321节记载:“其后住牧于杭盖山者,已成为坚兵利器之锋芒者,为反抗外敌而斗争者,喀尔喀万户之主阿巴岱赛音汗。”
    [7]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10-211页。
    [8]阿旺洛桑嘉措著:《达赖喇嘛三世、四世传》,陈庆英、马连龙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2年,第199页。
    [9]《<蒙古源流>研究》,第456页;金成修:《16、17世纪格鲁派在喀尔喀蒙古传教新探》,载《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1期。
    [10]《阿萨喇克其史》,52叶上。
    11 详见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与俺答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第89页。
    [1]《阿萨喇克其史》,53叶上。
    [2]详见李勤璞:《归化:一六○六年美岱召城门额的藏汉文字》,载《欧亚学刊》,第8期,商务印书馆,2007年。
    [2]《游牧记》,卷七:《蒙古召庙史》,第229页。
    [3]《堂档》,第六卷,第50页。
    [4]《俄国·蒙古·中国》,第93页。
    [5]《堂档》,第六卷,第25页。
    [1]《大黄史》,第113页,属己巳;《阿萨喇克其史》,48叶下写作赤那沙喇。
    [2]《堂档》,第六卷,第18页。
    [3]《游牧记》,卷之十。
    [4]详见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与俺答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第86-87页。
    [5]详见图雅、乌云毕力格:《关于猴年大律令的几个问题》(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游牧记》,卷之十。
    [1]详见乌云毕力格:《皇太极致素班第的三封书信》,QMD,第三辑,2007,东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以下简称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第255、268-269、288、293页。
    [2]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298页。
    [3]《阿萨喇克其史》、《大黄史》均写作“巴特玛额尔德尼珲台吉”(《阿萨喇克其史》,49叶上;《大黄史》,第85页)。
    [4]《阿萨喇克其史》,49叶下写作“琳沁赛音珲台吉”:《大黄史》,第85页写作“赛音罗卜藏公”。
    [5]《大黄史》,第110-111、113页;《阿萨喇克其史》,48叶下-49叶上。
    [1][日]宫胁淳子:《最后的游牧帝国》,讲谈社,1995年;该氏:《十七世纪卫拉特与喀尔喀的角逐》,云慧群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2期,第24-29页。
    [2]详见[日]若松宽:《阿勒坦汗传考证》,乌云毕力格译,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第174页。
    [3]《俄国·蒙古·中国》,第975、981、1002-1017页。
    [4]《俄国·蒙古·中国》,第1104页。
    [5]详见若松宽:《阿勒坦汗传考证》,第179页。
    [1]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46、410页下注;第332页注释:第1171页人名索引。
    [2]《堂档》,第六卷,第25页。
    [3]据乌云毕力格研究,自1588年阿巴泰死到1614年衮布继土谢图汗位,左翼的实力派人物一直是昆都伦楚琥尔诺颜,而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仅次于土谢图汗的人物仍然是昆都伦楚琥尔。(请见乌云毕力格:《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载QMD,第一辑,东京,2005年,第200-201页。)
    [4]“左翼四和硕诺颜”,指格嚼森札三子诺诺和长子阿巴泰、次子阿布瑚墨尔根、四子图蒙肯昆都伦楚琥尔以及格嚼森札四子阿敏都喇勒后裔为核心的喀尔喀左翼诺颜。
    [1]。1970年,原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呼·普尔赉(Kh.Perlai)和原苏俄学者莎符库诺夫(E.B.Shavkunov)率领的蒙-苏考查队在今蒙古国布剌干省南部的达新齐林苏木所在地附近哈刺布罕·巴剌嘎孙古城遗址的一座塔墟中发现了以蒙古文和藏文写成的桦树皮文书。其中有较完整的律令文本,被称作《桦树皮律令》。
    [2]图雅博士学位论文:《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2007年,内蒙古大学。原文如下:Sayiqan-u sumeyin emune e(r-e) modun baras jilun ekin sarayin nayiman sinede.Oom suwasdi siddam.nasun qutuγ boltuγai.tob yeke toru torogsen bey-e engke arnuγulang-iyar aqu boltuγai.Secen qatun Kondelen cokekur noyan Oljei-tu qung tayiji Dayicing tayiji Siulai qung tayiji Coγtu tayiji Coo tayiji Secen qung tayiji jodba secen tayiji Yeke kitad tayiji Baγa kitad tayiji Cering tayiji Bubun tayiji Tarba dasi tayiji Babari tayiji Tusiyetu qung tayiji Lamaskib tayiji Lamadar tayiji Dorji tayiji Barang tayiji."
    [3]普尔赉:《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乌兰巴托,1974年。
    [4]《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71页。原文为:Oom suwasdi siddam modun baras jil-un namur-un ecus sara-yin nigen sinede Altayad-un γool deger-e Tusiye-tu qaγan Kondelen cokur noyan Dayicing qung tayiji Dalai secen qung tayiji Coγtu qung tayiji Secen tayiji Caγan tayiji Erdeni tayiji Duraqal tayiji Loyal,tayiji Nomci tayiji Erke tayiji Majari tayiji Labari tayiji Cabari tayiji Qulaci tayiji Baγatur tayiji joriγ-tu tayiji Colum tayiji Noyan tayiji Baba tayiji Bing-tu tayiji Gunbuskib tayiji Cembum tayiji.edun bogode noyad-i caγaja nigedbe.
    [1]《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第80页,原文为:Oom suwasdi siddam.luu jil-un namur-un ekin sarayin arban tabun-du Dalai secen qung tayiji-yin emune ocuken caγaja caγajalaba.
    [2]《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三,传第三十七。
    [1]《堂档》,第六卷,第25页。
    [2]指土谢图汗衮布多尔济。
    [1]《清太宗实录》,卷二三,天聪九年五月丙子条译作“诸人拥戴马哈撒嘛谛塞臣汗”(《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2]乌兰:《<蒙古源流>研究》,第77页。
    [3]《大黄史》,第171页,中期蒙古人以“阿海”专指孛儿只斤氏贵夫人,这也是确定硕垒夫人身世的一个佐证。
    [4]《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七,传第二十一,“阿巴噶部总传”。
    [1]硕垒为说明自己汗的身份,而称自己的夫人为皇后。
    [2]《旧满洲档》(满文),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69年,蒙丈原件载第4292-4293页;汉译见笔者与乌云毕力格:《硕垒称汗考》一文。
    [3]详见乌云毕力格:《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一文。
    [1]《蒙古游牧记》,卷之九。
    [2][苏]H·П沙斯季娜著:《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七三级工农兵学员、教师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56页。
    [3]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54页。
    [1]东方文献主编:《1636-1654年俄-蒙关系文献汇编》(以下简称《俄-蒙关系文献汇编》),莫斯科,1974年,第96号文献,“1647年10月6日关于叶尼塞斯克哥萨克十户长莫斯科维金在叶尼塞斯克议会上的报告记录:关于派人到图噜海塔布囊及车臣汗处勘查银矿的详细报告”。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2号文献:“1648年10月20日叶尼塞斯克王公И.波哈伯夫和Я.库拉科夫在托博尔斯克议会上关于他们见到车臣汗硕垒的报告”;第107号文献:“1649年3月17日摘自西伯利亚训令,关于叶尼塞斯克长官И.波哈伯夫赴车臣汗图噜海塔布囊处收集银矿分布情况的报告”。
    [3]《俄国·蒙古·中国》,第1132-129页。
    [4]转引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58页。
    [5]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0页。
    [6]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3页。
    [1]#12
    [2]编写组:《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页。
    [3]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103页。
    [1]《游牧记》),卷之九,“外蒙古喀尔喀喀噜伦巴尔和屯盟游牧所在·车臣汗部”。
    [2]《王公表传》,卷第五十三,传第三十七。
    [3]转引《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332-333页注释部分。
    [4]“索额图题俄兵掠去喀尔喀四台吉本,康熙二卜八年六月十六日”,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一编,上册,第112页。
    [5]《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五,传第三十九,“康熙二十七年,倡议乌默客来归,授济农,上以乌墨客幼,命纳木扎勒驻牧乌珠穆沁界外布哈和赖。二十八年,授扎萨克”;《游牧记》卷之九记载同《王公表传》。《大黄史》,第92页称作“郡王朋素克”;《水晶珠》称“郡王朋素克喇布坦”。(拉喜彭斯克著:《水晶珠》,胡和温都尔校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05页)
    [6]《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五,传第三十九,“康熙二十七年,偕乌默客来归,授济农,命驻牧乌珠穆沁界外布哈和赖。二十八年,授扎萨克”;《蒙古游牧记》,卷之九记载同《王公表传》:《大黄史》,第92页称作郡王纳木札勒:《水晶珠》,称“郡王纳木札勒”(《水晶珠》,第905页)。
    [7]《王公表传》,卷之五十八,传第四十二。
    [1][法]张诚著:《张诚日记》,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51-53页。
    [1]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86-87页。
    [2]《旧满洲档》,蒙文原件载第4292-4293页。
    [1]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103、126页。
    [2]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167-168页。
    [3]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186页。
    [4]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194页。
    [1]有人反对哲布尊丹巴是多罗那塔的转世,认为哲布尊丹巴前身是宗喀巴的弟子嘉央曲杰,即大慈迈达哩呼图克图札扬昆噶宁波(详见[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7-66页。)
    [2]《大黄史》,第122页。
    [3][日]宫胁淳子:《十七世纪归属清朝时的喀尔喀蒙古》,杨绍猷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3年第3期,第16-27页。
    [1]沙·毕拉编:Ondur gegen-u namtar-ud orosibai(《哲布尊丹巴传若干》),鸟兰巴托,1995年,第三版本,第8-9页;汉译参考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蒙古卷):《清代蒙古高僧传译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0年,第222-223页。
    [2]沙·毕拉编:《哲布尊丹巴传若干》。
    [1]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史海》(又译《安多政教史》),吴均,毛继祖,巴世林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00页。
    [2]《阿萨喇克其史》,52叶上。
    [3]《堂档》,第六卷,第17页。
    [1][苏]符位基米尔佐夫著:《蒙古社会制度史》,刘荣焌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社会历史室,1978年,第249-250页。
    [1]《旧满洲档》,蒙文原件载4291-4292页;译文参考齐木德道尔吉:《林丹逝世后的阿噜喀尔喀玛哈萨麻第车臣汗》(蒙古文),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16-25页。
    [2]《内国史院档·天聪七年》,[日]财团法人东洋文库,平成15年,天聪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满文原文写作“Bosugtui jui be ujihe huhun-i ama mohan,意为博硕克图汗子乳母之父毛罕”;《清太宗实录》,天聪九年八月戊寅朔,“博硕克图之子乳母之夫毛罕”,误。
    [1]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187-188页。
    [2]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6-157页。
    [3][日]冈洋树:《清代蒙古盟旗制度研究》(日文),东方书店,2007年,东京,第76页。
    [1]《旧满洲档》,蒙文原文载4556页;译文参考:汉译《内国史院档》,第211页。
    [2]《旧满洲档》,蒙文原件载4637-4638页。
    [3]《旧满洲档》,蒙文原件载4638页。
    [1]《旧满洲档》,蒙文原件载4638页。
    [2]《旧满洲档》,第5285-5286页。
    [3]《旧满洲档》,第5288-5290页。
    [1]《清内秘书院档》,第一辑,第191页。
    [2]《清太宗实录》,卷三八,崇德二年八月癸丑。
    [3]《清世祖实录》,卷三,顺治元年正月庚寅。
    [1]《内秘书院档》,第一辑,第190页。
    [2]李保文:《大清国与蒙古喀尔喀汗国--1655年》,载东京外国语大学《史料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2004年3月31日,第100-106页。
    [1]《清太宗实录》,卷五一,崇德五年二月辛酉。
    [2]《内秘书院档》,第一辑,第279-282页。
    [3]《内秘书院档》,第一辑,第308-312页。
    [4]喇达那巴达喇:《咱雅班第达传》(蒙古文),西·诺尔布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5]《咱雅班第达传》,前言,第5页。
    [1][苏]伊·亚·兹拉特金著:《准噶尔汗国史》,马曼丽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80页。
    [2]阿旺洛桑嘉措著:《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1997年,第182-183、195页。
    [3]《史海》,第六章,第149页,“论湟水南岸与黄河北岸地区政教发展情况”记载:“嘉哇曲结扎喜端珠遵照达赖喇嘛的指示,做了赛庆汗(指车臣汗硕垒-引者)的供奉喇嘛”。
    [4][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第二卷,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17页。
    [5]详见马汝珩:《伊拉古克三史事考辩》,载《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76-292页。
    [1]《蒙古及蒙古人》,第516-518页。
    [2]《蒙古及蒙古人》,第517页,写作“阿南达达赖朝伦”。
    [3]《清世祖实录》,卷三一,顺治四年夏四月丙子。
    [4]详见乌云毕力格:《皇太极致素班第的三封书信》,QMD,第三辑,2007,东京。
    [5]同上。
    [6]会盟地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卫拉特领土上的塔尔巴哈台,如共果尔:《喀尔喀简史》,第452页:《准噶尔汗国史》,第180页;另一种是在喀尔喀扎萨克图汗处,如《蒙古社会制度史》,第275注释部分;《最后的游牧帝国》,第188-190页。
    [1]《准噶尔汗国史》,第176页。
    [2][俄]戈尔通斯基:《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圣彼得堡,1880,第2页。
    [3][日]青木富太郎:《蒙古部族法》,载《蒙古大观》,83页(转引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235页。)
    [4]田山茂著:《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235页。
    [5]宫胁淳子:《最后的游牧帝国》,第188-190页;共果尔:《喀尔喀简史》,上册,第453页;《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二)上册,第997页。
    [6]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12-20页;巴岱、金峰、额尔德尼:《论四卫拉特联盟》,载《卫拉特历史文献》,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第100页。
    [1]《内秘书院档》,第二辑,第56、61页,两份诏书内容一字不差。
    [2]《清世祖实录》,卷一三,顺治二年正月戊子。
    [1]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430页。
    [2]《清太宗实录》,卷五○,崇德五年正月辛未条:卷五二,崇德五年九月甲午条。
    [3]《清太宗实录》,卷五八,崇德六年十二月壬申条。
    [4]汉译《内国史院档》,第490页。
    [5]关于腾吉思事件始末,详见齐木德道尔吉:《腾吉思事件》,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6-146页。
    [6]《清世祖实录》,卷二六,顺治三年五月丁未。
    [1]详见齐木德道尔吉:《腾吉思事件》,第135-136页。
    [1]《内秘书院档》,第二辑,蒙古文原件载第140-142页;译文参考齐木德道尔吉:《腾吉思事件》,第139页。
    [2]齐木德道尔吉和宝音德力根都说,蒙古文文书原文中称硕垒军队人数为20万,原文写作γurban tumen“三万”,大概他们引用时都抄错了原件。(齐木德道尔吉:《腾吉思事件》,第139页;宝音德力根:《“喀尔喀巴儿虎”的起源》,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3]齐木德道尔吉:《腾吉思事件》,第140页。
    [4]《清世祖实录》,卷二八,顺治三年九月己未。
    [1]《清世祖实录》,卷三一,顺治四年四月丙子。
    [1]《大黄史》,第110页。
    [1]《大黄史》,第112页。
    [2]过去人们把此人名读为“Tarni塔喇尼”,误。
    [3]《大黄史》,第102页。
    [4]参见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第126页。
    [5]梅日更葛根著:《黄金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73-74页。
    [6]胡日查、长命著:《科尔沁蒙古史略》(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73页。
    [7]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60-61页。
    [8]《阿萨喇克其史》,60叶上:《大黄史》,第92、112页;《水晶珠》,第904页,写作卓尔察海哈喇扎西勒。
    [1]《阿萨喇克其史》,60叶上:《大黄史》,第92、112页;《水晶珠》,第904页,写作“多尔济阿海谟啰车臣汗”,误。
    [2]《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家谱》(cinggis-un altan uruγ-un bicig ba ger-un uy-e-yin bicimel),Sumiyabaγatur编辑整理,乌兰巴托,2002年,第179页。
    [3]《大黄史》,第92、112页。
    [4]《大黄史》,第117页。
    [5]《堂档》,第六卷,第50页。
    [6]《大黄史》,第103页。
    [7]《堂档》,第六卷,第50页。
    [8]《大黄史》,第92页。
    [1]《大黄史》,第117页。
    [2]《大黄史》,第103页。
    [3]《大黄史》,第112页。
    [4]《大黄史》,第105页。
    [5]《王公表传》,卷之三七,传第二十一,“阿巴噶部总传”。
    [6]《大黄史》,第121-122页,虽说八子,其实仅记载了前五人之姓名。
    [1]齐木德道尔吉:《林丹汗之后的外喀尔喀玛哈撒玛谛车臣汗》(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宝音德力根:《往流和往流四万户》(蒙古文),《蒙古史研究》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0页;
    [2]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中称,“此外,阿巴噶部贵族另有一位多尔济,是塔尔尼库同次子扬古岱卓哩克图(Yangγudai joriγtu)之子。为了与这个多尔济区别,也因囊囊太后的父亲是林丹汗和皇太极的岳父,所以被称之为多尔济额齐格诺颜(多尔济岳父诺颜)。”这里把两个多尔济相混了。其实,囊囊太后的父亲多尔济正是塔尔尼库同次子扬古岱卓哩克图子。
    [3]《清太宗实录》,卷二四,天聪九年七月戊辰。
    [4]汉译《满文老档》,下册,第1531-1532页。
    [5]请见宝音德力根:《往流和往流四万户》,第150页。
    [6]《清史稿》,卷二二一,列传一,“后妃”。
    [7]《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七,传第二十一,“扎萨克多罗卓哩克图郡王多尔济传”。
    [1]《清太宗实录》,卷三九,崇德二年十月己未。
    [2]《清太宗实录》,卷四九,崇德四年十二月丁酉:汉译《内国史院档》,上册,第445页,记作“马哈撒嘛谛汗噶尔马福晋进西宫大福晋马四匹,阿哈福晋马四匹”。
    [3]《清太宗实录》,卷五一,崇德五年二月丙寅。
    [4]《清太宗实录》,卷五三,崇德五年十二月已未。
    [5]汉译《内国史院档》,中册,第378、380-381页。
    [6]汉译《内国史院档》,下册,第153页。
    [7]汉译《内国史院档》,中册,第378,380-381页
    [1]《堂档》,第二卷,第441页。
    [2]《王公表传》,卷之五十六,传第四十,“布达扎布……随母察罕达喇哈屯驻克噜伦河布谔埒客。”
    [3]《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号文献。
    [4]《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96号文献。
    [1]《大黄史》,第112页。
    [2]《大黄史》,第103页。
    [3]《大黄史》,第103页:《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七,传第二十一。
    [1]《阿萨喇克其史》,48叶上。
    [2]《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志》(以下简称《部族志》),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页。
    [3]qalq-a-injasaγtu qan aimaγ-un teoke(《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第382页。
    [4]《大黄史》,第110页。
    [5][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占比较语法》,陈伟、陈鹏译,沈成明校,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7、187页。
    [6]共果尔:《喀尔喀简史》,第364页。
    [1]《阿勒坦汗传》,第36节。
    [2]库里叶作为地名见于《蒙古游牧记》,卷之九,车臣汗右翼中前旗“牧地:当喀鲁伦河曲口处……东至库里叶山,接右翼中左旗界”;右翼中左旗牧地,“东南、西南皆至库里彦山(指库里叶山--引者),接右翼中前旗。”《清史稿》,志五十三,地理二十五,“车臣汗部”记载有同样内容;“库里叶兀鲁斯”之名很有可能来自“库里叶山”。
    [3]共果尔:《喀尔喀简史》,第364、367-368页。
    [1]周良宵、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2]转引自共果尔:《喀尔喀简史》,第107、367-368页。
    [3]《部族志》,第29、59页。
    [4]《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三,传第三十七。
    [1]《大黄史》,第112页。
    [2]《部族志》,第39页。
    [3]《阿萨喇克其史》,60叶下。
    [1]梅日更葛根:《黄金史》,第73、74页。
    [2]《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七,传第二十一,作次子,误。
    [3]《堂档》,第六卷,第49-53页。
    [1]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第92-94页。
    [2]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第94页。
    [3]《内秘书院档》,第六辑,第261-265页;同样内容的诏书也下达到土谢图汗部之丹津喇嘛处,但不称“尔所属”(cinu qariyatu)阿巴哈纳尔,而称“尔等所属”(tan-u qariyatu)阿巴哈纳尔,这里的“尔等”显然泛指喀尔喀。
    [4]《堂档》,第九卷,第228页。
    [5]共果尔认为阿巴哈纳尔部于1666年投服清朝。(共果尔:《喀尔喀简史》,第414页)。玉芝认为1665、1667年部分阿巴哈纳尔投服清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第103页)。
    [6]《王公表传》,卷之五十四,传第三十八,“车臣汗乌默客列传”。
    [1]《堂档》,第五卷,第270页,“康熙二十五年元月到十二月间蒙古纳贡回赐档”中出现:“车臣汗部阿巴哈纳尔的额尔德尼伟征诺颜、车臣汗部阿巴哈纳尔之弟伊勒登诺颜”等人名。
    [2]《堂档》,第九卷,第81页。
    [3]《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七,传第二十一,记为巴雅思瑚之长子,误。
    [4]《大黄史》,第105页。
    [5]《大黄册》,第105页。
    [6]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第99页。
    [1]《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九月丙戍。
    [2]汉译《满文老档》,下册,第1004页。
    [3]汉译《满文老档》,下册,第1010页。
    [4]关于1630年林丹汗征阿鲁蒙古汗事,详见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第三章第二节;宝音德力根、玉芝:《关于1630年林丹汗出征阿鲁蒙古诸部与阿鲁喀尔喀》(蒙古文),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5]《内秘书院档》,第三辑,第294-296页。
    [1][蒙古国]那楚克道尔吉:《喀尔喀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4页。
    [2]宝音德力根:《好陈察罕儿·察罕儿五大营·八鄂托克察罕儿》,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3]《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五,传第十九,“扎萨克多罗郡王噶尔玛色旺列传”。
    [1]《内秘书院档》,第四辑,第7-9页。
    [2]《内秘书院档》,第四辑,第11-13页。
    [1]《内秘书院档》,第四辑,第9页。
    [2]《清世祖实录》,卷五二,顺治八年春正月己酉朔。
    [3]《清世祖实录》,卷五五,顺治八年三月癸卯。
    [4]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第106页。
    [5]《旧满洲档》,蒙文原件载4637-4638页;译文参考汉译《满文老档》,第1377页。
    [6]《王公表传》,卷之三十五,传第十九,“扎萨克多罗额尔德尼郡王博罗特列传”。
    [1]请见齐木德道尔吉:《腾吉思事件》,第108-109页。
    [2]《内秘书院档》,第一辑,第312页。
    [3]《清太宗实录》,卷四○,崇德三年二月辛酉。
    [4]《清太宗实录》,卷四四,崇德三年十二月丁巳。
    [5]《清太宗实录》,卷四六,崇德四年五月辛酉、乙亥。
    [1]《清太宗实录》,卷四九,崇德四年十月庚寅。
    [2]《王公表传》,卷之三十四,传第十八,“乌珠穆沁部总传”。
    [3]《内秘书院档》,第一辑,第303-305页。
    [4]《旧满洲档》,蒙文原件载4638页;译文参考汉译《满文老档》,第1377页。
    [5]《清太宗实录》,卷三五,崇德二年五月乙酉。
    [6]清太宗实录》,卷三九,崇德二年十一月丁丑。
    [1]宝音德力根:《兀良哈万户牧地考》,第1-9页。
    [1]宝音德力根:《“喀尔喀巴儿虎”的起源》,第1-39页。
    [2][日]柳泽明:《恰克图条约以前的外蒙古--俄国边界地区》,完泽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第1期。
    [3][俄]A·П·瓦西里耶夫著:《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徐滨、许淑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208页。
    [4]转引自《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注释部分,第336页。
    [5]《戈洛文出使报告》,载《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803页。
    [1]“马齐等题俄国未及照约迁徙屯民却来索还逃人本”,载《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125页。
    [2]《堂档》,第九卷,“喀尔喀达赖济农的奏文”,第354-356页。
    [3]《部族志》,第37页。
    [4]《部族志,》第36、64-65、79页。
    [1]罗密:《蒙古孛儿只斤氏族谱》,蒙古文献丛书11,乌兰巴托,2006年,第229页;汉文《蒙古世系谱》(中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珍本会刊,史部,载《清代蒙古史料合辑》(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复制中心,第399页):“七子博济达诺音在永奢布部落为主,其后现居哈尔哈之地”,哈尔哈,即喀尔喀。
    [2]详见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31、168、170、175页。
    [3]乌云毕力格:《关于蒙古阿苏特部》,载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31-41页。
    [4]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第105页。
    [5]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第168-169页。
    [1]《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2号文献。
    [2]《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郝建恒等译,徐昌翰校,商务印书馆出版,1989年,第30页。
    [3]《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十年十月己亥:“喀尔喀车臣汗遣使察罕衣忒黑尔图等进贡。上命理藩院尚书阿穆瑚琊等传谕日,朕闻边地之人与尔边人互相窃夺,念尔汗每年进贡不绝,朕即戒饬我边地之人,尔亦须加慎钤束。又巴尔虎、纳木渣尔、喀木济汉人等于我边地每行窃盗,此皆尔之所属。因念尔恭顺,不加处分,已行文尔处往察。如果尔之所属,尔即拘齐照例治罪,若非尔所属,即回文报明。”
    [1]《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第26页。
    [2]《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55页。
    [1]转引自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56页。
    [2]柳泽明:《1688年噶尔丹入侵后的喀尔喀诸台吉》,第1页。
    [3]《关于文书官瓦西里·波雅尔科夫从雅库次克出发航行到鄂霍次克海的文献》,载《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第9-11页。
    [1]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56页。
    [2]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4-65。
    [3][苏]M.M.戈尔曼、Г.И.斯列萨尔丘克:《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俄国与蒙古相互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概述》,李佩娟译,载清史译文新编·第三辑:《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一册,第151页。
    [4]《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67页。
    [5]《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68页。
    [6]《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67页。
    [1]《俄国·蒙古·中国》,第1132页。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96号文献;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1页。
    [3]《俄国·蒙古·中国》,第1132页。
    [4]《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96号文献: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2页。
    [5]《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96号文献。
    [1]《俄国·蒙古·中国》,第1132页。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2号文献。
    [3]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4页。
    [1]《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2、107号文献。
    [2]《俄国·蒙古·中国》,第1132页。
    [1]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5页。
    [2]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5-66页。
    [3]《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2号文献。
    [1]#12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2、107号文献;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6页。
    [3]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6-67页。
    [4]#12
    [5]《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第29-33页。
    [1]#12
    [1]瓦西里耶夫认为,扎鲍洛茨基及七名哥萨克一起被蒙古人所杀,(《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73页);沙斯季娜则认为,是图噜海的属众袭击了他们(《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71页)。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130号文献;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9-71。
    [3]《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73页。
    [4]《俄国·蒙古·中国》,第1133,第1360页;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9-70页。
    [5]《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号文献。
    [6]《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号、130号文献;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71页。
    [1]《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6号文献。
    [2][苏]M·И·戈尔曼、Г·И·斯列萨尔丘克《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俄国与蒙古相互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概述》李佩娟译,载《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一册,2007年,第152-153页。
    [3]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72页。
    [4]《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第80-85页。
    [1]《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第83-87页。
    [2]《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76页。
    [3]《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96号文献。
    [1]《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7号文献。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3号文献。
    [3]《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3号文献。
    [1]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7页。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02、103号文献。
    [3]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21页。
    [4]《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0号文献,“1649年6月12-8月21日博尔斯克军政长官B.Б.谢列梅捷夫关于E.扎波罗茨基携带文书及礼物前往蒙古车臣汗硕垒处的外交呈文”。
    [1]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68页。
    [2]《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俄国与蒙古相互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概述》,第152页。
    [1]约瑟夫·塞比斯著:《耶酥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王立人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73年,第58页。
    [2]《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55页。
    [1]《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8号文献。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0号文献,“1649年6月12-8月21日博尔斯克军政长官B.Б.谢列梅捷夫关于E.扎波罗茨基携带文书及礼物前往蒙古车臣汗硕垒处的外交呈文”。
    [3]《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号、130号文献: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71页。
    [1]《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俄国与蒙古相互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概述》,第159页。
    [2]《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俄国与蒙古相互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概述》,第160页。
    [1]《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五,康熙二十三年五月甲申。
    [2]《堂档》,第六卷,第114页。
    [3]《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404页。
    [1]“索额图题俄兵掠去喀尔喀四台吉本,康熙二十八年六月十六日”,载《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112页。
    [2]《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文献选译》,第152页。
    [3]《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217、222页。
    [1]《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551、558-559页。
    [2]《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史纲),第一卷,第176、247、266页。
    [3]《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264页。
    [4]《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429-434页。
    [1]《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包文汉整理,卷之三,“外蒙古喀尔喀部要略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0页;《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三,传第三十七;《游牧记》,卷之九;《清圣祖实录》,顺治十二年无此记载。
    [2]参见拙文《硕垒汗卒年考》(蒙古文),载《中国蒙古学》,2008年第3期。
    [3]《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130号文书。
    [4]共果尔《喀尔喀简史》,第413页;《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第二卷,上册,第983页;齐木德道尔吉:《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
    [1]《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118号文献。
    [2]《清世祖实录》,卷五二,顺治八年春正月己酉朔;《王公表传》,卷三十五,传十九。
    [3]《内秘书院档》,第四卷,第12-13页。
    [1]《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1号文献:沙斯季娜:《十七世纪俄蒙通使关系》,第71页。
    [2]《俄-蒙关系文献汇编》,第118号文献,“1650年7月19日叶尼塞斯克军政长官费德罗·博利宾关于喀尔喀车臣汗的死讯以及向通古斯人和布拉特兹人收取实物税的报告”。
    [3]《内秘书院档》,第三辑,第334页。
    [4]《大黄史》,第112页,又写作四子巴巴车臣楚琥儿:《堂档》,第六卷,第104页,写作巴布太朋台吉。
    [5]《大黄史》,第92、121-122页;《阿萨喇克其史》,60叶上-60叶下。
    [1]《水晶珠》,第904-905页。
    [2]《王公表传》,卷五三,传第三十七,“喀尔喀车臣汗总部传”指出硕垒子十一人,但漏记了一人。他们依次为:长嘛察哩,号伊勒登土谢图,次察布哩,号额尔德尼台吉,次拉布哩,号额尔克台吉,次奔巴,号巴图尔达尔汉珲台吉,次巴布,袭父汗号,次绰斯喜布,号额尔得尼珲台吉,次巴特玛达什,号达赖珲台吉,次车布登,号车臣济农,次阿南达,号达赖济农,次布达扎布,号额尔德尼济农。
    [3]《游牧记》,卷之九,第427-465页,所提到的硕垒诸子有:长子嘛察哩,号伊勒登土谢图,三子拉布哩,号额尔克台吉,四子本巴,号巴图尔达尔汉珲台吉,六子绰斯喜布,七子车布登,号车臣济农,八子巴特玛达什,号达赉珲台吉,十子布达札布,号额尔德尼台吉,十一子阿南达,号达赉台吉。(第?子--原文中未标明序号,下同)察布哩,号额尔德尼台吉,(第?子)巴布。该记载除了兄弟长幼顺序和姓名用字不同外与《王公表传》基本一致。
    [4]乌云毕力格《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以《蒙古堂档》满蒙文档案史料为中心》,载沈卫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已经集刊》,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8年:另外,在《堂档》收入的清廷回赐喀尔喀蒙古名单中,有1681年(康熙二十年)回赐车臣汗部的名单。其中提到的车臣汗亲属有:大叔巴图尔台吉、二叔乌巴什台吉、三叔额尔克台吉、四叔车布登台吉、五叔达赉台吉、七叔额尔德尼阿海,没表明排序的有:叔额尔德尼伟征诺颜、叔土谢图诺颜、叔宰桑台吉、叔伟征诺颜、叔哈坦巴图尔台吉、叔布达扎布额尔克台吉,共十二人。康熙二十年的车臣汗是指巴布无疑,据记载他只有一个伯父。从上述名字上看,有几个人同巴布为兄弟。这里笔者先把问题提出来,将来作进一步研究。
    [1]《堂档》,第六卷,第104-106页;译文见乌云毕力格:《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以《堂档》满蒙文档案史料为中心》。
    [2]《内秘书院档》,第四辑,第178页。
    [3]《阿萨喇克其史》,57叶上。
    [4]《阿萨喇克其史》,54叶下。
    [5]《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一,传第三十五,“扎萨克-等台吉巴朗列传”。
    [6]原文:“Quwngdi-yin jarlag-iyar daγaju,toγtaγaγsan toru-dur.Tusiyetu qan,Danjin lam-a,Cecen qaγan,mergen noyan,bide-ber oruju gem kibesu tngri γajar mani buruγu-bar ujetugei geju ariki sacuju saculi uγuγad itegel-tu ugeber ama aldaba.qonin jil-un namur-un terigian sara-yin arban doluγan-a.ebul-un terigun sara-yin arban-a ailadqaba.”(《内秘书院档》,第四辑,第193页,第193页)。
    [7]田山茂认为1688年以前喀尔喀至少有九名扎萨克,四个汗部各两个,误。(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第78-84页。)
    [8]《平定朔漠方略》,四库全书本,卷一。
    [1]《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三,传第三十七:《游牧记》,卷之九。
    [2]《阿萨喇克其史》,一作温詹墨尔根楚琥尔,一作穆占墨尔根楚琥尔,60叶下;《游牧记》,卷之九,载“穆彰,号墨木[尔]根楚琥尔,旧车臣汗诺尔布伯兄也。”可见“温詹”为“穆占”(同“穆彰”)之误。
    [3]《王公表传》,卷之六十,传第四十四,“罗卜藏……其父布达,号岱青珲台吉,乌默客祖诺尔布仲兄也。”《游牧记》卷之九,同《王公表传》。
    [4]《阿萨喇克其史》,60叶下:《大黄史》,只记一人:巴布车臣汗的儿子是诺尔布车臣汗,第92页;《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九,传第四十三和卷之六十,传第四十四,记录了巴布车臣汗三个儿子,即穆詹墨尔根楚琥尔、岱青珲台吉、诺尔布车臣汗,
    [5]《堂档》,第六卷,第104-106页;译文见乌云毕力格:《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以《蒙古堂档》满蒙文档案史料为中心》。
    [1]《堂档》,第六卷,第107页。
    [2]《清圣祖实录》,卷一二九,康熙二十六年二月丙子;但《清圣祖实录》,卷二十一,康熙六年三月辛巳条记:“喀尔喀车臣汗诺尔布故。遣官致祭”,误,“康熙六年”是1667年,当时诺尔布父巴布汗还在世。
    [3]《阿萨喇克其史》,61叶上;《大黄史》,第92页。
    [4]《王公表传》,卷之五十四,传第三十八;《游牧记》,卷之九。
    [1]乌云毕力格:《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以〈蒙古堂档〉满蒙文档案史料为中心》。
    [2]四份蒙古文文书收在《堂档》,第六卷,第72-79页:满文文书收在第280-291页。
    [1]即嘛察哩伊勒登土谢图(Majari yeldeng tusiyetu)。
    [2]《堂档》,第六卷,第104-110页。
    [1]乌云毕力格:《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以〈蒙古堂档〉满蒙文档案史料为中心》。
    [2]《堂档》,第六卷,第14-15页。
    [1]《堂档》,第六卷,第114页。
    [2]原文soγ bolji。“soγlaju”一词除其本意有“嘲弄”外,还有“掠夺、强制、迫使、欺凌”之意(见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
    [3]《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一,康熙二十六年九月丁亥。
    [4]《大黄史》,第92页。
    [1]《堂档》,第十八卷,第150页。
    [2]《堂档》,第十三卷,第420页。
    [3]《张诚日记》,第51页。
    [4]《堂档》,第七卷,蒙古文原件载第567-569页。
    [5]《王公表传》,卷五十三,传三十八。卷五十四,传三十九。
    [6]《清圣祖实录》,卷一三八,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丁卯。
    [7]《王公表传》,卷五十三,传三十八:卷五十四,传三十九。
    [1]《堂档》,第八册,第226-233页。
    [2]《张诚日记》,第51页。
    [3]《堂档》,第七卷,蒙古文原件载第570-571页。
    [4]《张诚日记》,第50-51页。
    [1]《张诚日记》,第51-53页。
    [2]《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332页注释部分;第1171页人名索引。
    [3]《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第631页。
    [1]“索额图题俄兵掠去喀尔喀四台吉本,康熙二十八年六月十六日”,载《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112页。
    [2]《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五,传第三十九,“康熙二十七年,倡议乌默客来归,授济农,上以乌墨客幼,命纳术扎勒驻牧乌珠穆沁界外布哈和赖。二十八年,授扎萨克”;《游牧记》,卷之九记载同《王公表传》;《大黄史》,第92页称作“郡王朋素克”:《水晶珠》,称“郡王朋素克喇布坦”(《水晶珠》,第905页)
    [3]《王公表传》,卷之五十五,传第三十九:“康熙二十七年,偕乌默客来归,授济农,命驻牧乌珠穆沁界外布哈和赖。二十八年,授扎萨克。”;《游牧记》,卷之九记载同《王公表传》;《大黄史》,第92页称作郡王纳木札勒:《水晶珠》,第905页,称“郡王纳木札勒”。
    [4]《王公表传》,卷之五十八,传第四十二。
    [1]《王公表传》,卷之五十四,传第三十八,“车臣汗乌默客列传”。
    [1]《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冬十月辛未。
    [2]《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冬十月辛未。
    [3]《堂档》,第七卷,第347页。
    [1]《堂档》,第八卷,第408页;译文参考《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冬十月辛未。
    [1]《堂档》,第九卷,第81页。
    [1]《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夏四月丁卯。
    [2]康熙:《汇宗寺碑文》,转引自王思治:《康熙对乌兰布通之战的检讨与多伦会盟》,载《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3期,第7-15页。
    [1]王思治:《康熙对乌兰布通之战的检讨与多伦会盟》,第7-15页。
    [2]《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丙戌朔。
    [3]《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二,康熙三十年七月甲午。
    [4]《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二,康熙三十年七月甲午。
    [5]详见袁森波:《喀尔喀蒙古扎萨克的设置与演变》,载《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2期,第1-10页。
    台湾故宫博物院:《旧满洲档》(满文),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69年。
    [日]东洋文库清代史研究室:《旧满洲档·天聪九年档》(满文拉丁文转写与日译),东洋文库,1974年。
    李保文整理:《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蒙古文),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出,1997年。
    [日]满文老档研究会:《满文老档》(满文拉丁文转写和日译),东洋文库,195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满文老档》(汉译本),中华书局,1990年。
    [日]财团法人东洋文库:《内国史院档·天聪七年》(满文拉丁文转写与日译),平成1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上、中、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Cing ulus-un dotuγadu narin bicig-un yamun-u mongyol dansa ebkemel-un emkidkel(《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1-7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3、200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编:Dayicing gurun-u dotuγadu yamun-u mongyol bicig-un ger-un dangsa(《清内阁蒙古堂档》,1-22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2006年。
    [德]Walther Heissig:Mongolische Ortsnamen Teil Ⅱ(海西希:《蒙古地名》,又译《蒙旗地图》,第二卷),Wisbaden,1978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命天聪年间蒙古文档案译稿》,载《历史档案》,2001年第3、4期,2002年第1期。
    #12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一卷),厦门大学外文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等编:《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黑龙江大学俄语系翻译组、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第三室合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
    《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郝建恒等译,徐昌翰校,商务印书馆,1989年。
    亦邻真:《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复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
    [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
    薄音湖、王雄编辑:《明代蒙古史汉籍史料汇编》(1-3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1930年,1936年;台北,1953、1954、1957、1958、1960、1962、1967、1975年。
    郑晓:《皇明北虏考》,吾学编本。
    叶向高:《四夷考》,宝颜堂秘籍续集本。
    《北虏世系》,北平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
    萧大亨:《夷俗记》,明万历刻本。
    张鼐:《辽夷略》,玄览堂丛书本。
    冯瑗:《开原图说》,玄览堂丛书本。
    《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钦定外藩钦定外潘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钦定外潘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
    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筠渌山房本。
    《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包文汉整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清理藩部则例》,蒙藏委员会印行,1942年。
    张穆:《蒙古游牧记》,同治祁氏刊本,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影印本,台湾,1965年。
    《蒙古游牧记》,张正明、宋举成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库全书本。
    《大清会典》,中华书局影印出版,1991年。
    《八旗通志初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点校本,1985年。
    汉文《蒙古世系谱》,中国公共图书馆文献珍本会刊,史部,载《清代蒙古史料合辑》(一),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1992年。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原民族研究所、《准噶尔史略》编写组合编:《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1-4册,2007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五辑),中华书局,1984年。
    Erdeni tunumal neretu sudur orusiba(《阿勒坦汗传》),珠荣嘎译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阿勒坦汗传〉译注》,吉田顺一等编,风间书屋,1998年。
    [英]Charles R.Bawden,The Jebtsundamba Khutukhtus of Urga(查尔斯·鲍登:《乌尔噶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们》),Wiesbaden,1961年。
    #12
    [德]Walther Heissig,Dalai lam-a-yin nomlaγsan〈jalaγus-un qorim〉kemeku qad noyad-un uγ teuke ene bolai(海西希《达赖喇嘛所著〈青年之宴〉之诸汗、诺颜源流》),载《亚洲研究》丛刊(第5),Wisbaden,1959年。
    SiraTuγuji(《大黄史》),乌力吉图校注,巴·巴根校订,民族出版社,1983年。Erten-u moγol-un undusun-u yeke sira tuγuji orusiba(《古蒙古汗统大黄史》),蒙古文献丛书(7),乌兰巴托,2006年。
    Saγang Secen,Erdeni-yin tobci(萨冈彻辰著:《蒙古源流》),库仑本,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所附拉丁文转写,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
    [德]H.R.Kampfe,DAS ASARAГCI NERETU-YIN TEUKE DES BYAMBA ERKE DAICING ALIAS SAMBA JASAГ-Eine mongolische Chronik des.17.Jahrhunderts (H.R.堪佛:《额尔克戴青·阿里亚斯·善巴扎萨克著〈阿萨喇克齐史〉--一部17世纪蒙古文编年史》),《亚洲研究》丛刊(第81),威斯巴登,1983年。
    Asaraγci neretu-yin teuke(善巴著:《阿萨剌克其史》),巴·巴根校注本,民族出版社,1984年。
    Byamba-yin Asaraγci neretu[-yin]teuke(善巴著:《阿萨喇克其史》),沙格德尔苏隆整理并影印出版,乌兰巴托,2002年。
    Asaraγci nereta-yin teuke(《阿萨刺克其史》),蒙古文献丛书(9),乌兰巴托,2006。
    Darm-a,Altan kurdun mingγan kegesutu(答里麻著:《金轮千辐》),乔吉校注,内蒙古 人民出版社,2000年。
    Rasipongsuγ,Bolur Erike(拉喜彭斯克著:《水晶珠》),胡和温都尔校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Gonbujab,Gangγa-yin urusγal(衮布扎布著:《恒河之流》),乔吉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
    Galdan,Erdeni-yin Erike(戈拉登著:《宝贝念珠》),阿尔达札布注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Radnabadara,Zaya Bandida(喇达那巴达喇著:《咱雅班第达传》),西·诺尔布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梅日更葛根著:《黄金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
    罗密:《蒙古世系谱》,纳古单夫、阿尔达扎布校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德]Walther Heissig,Mongγol Borjigid oboγ-un teuke(海西希:《蒙古世系谱》),Wisbaden,1957年。
    Mongγol Borigid oboγ-un teuke(《蒙古世系谱》),蒙古文献丛书(11),乌兰巴托,2006年。
    Cinggis-un altan uruγ-un bicig ba ger-un uy-e-yin bicimel(《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家谱》),Sumiyabaγatur编辑整理,乌兰巴托,2002年。
    #12
    Mongγol-un kuriy-e kiid-un teuke(《蒙古召庙史》),乌兰巴托,2004年。
    [蒙古]Sh.Bir-a,Ondur gegen-u namtar-ud orosibai(沙·毕拉编:《哲布尊丹巴传若干》),乌兰巴托,1995年。
    阿旺洛桑嘉措著:《五世达赖喇嘛传·云裳》,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陈庆英、马连龙、马林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年。
    阿旺洛桑嘉措著:《达赖喇嘛三世、四世传》,陈庆英、马连龙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2年。
    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著:《史海》,又译《安多政教史》,吴均,毛继祖,巴世林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
    [俄]戈尔通斯基:《1640年蒙古-卫拉特法典》,圣彼得堡,1880年。
    《戈洛文出使报告》,载《十七世纪俄中关系》(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
    [法]张诚(P.Jean-Francois Gerbillon)著:《张诚日记》,陈霞飞译,陈泽宪校,商务印书馆,1973年。
    约瑟夫·塞比斯(Joseph Sebes)著:《耶酥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王立人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73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地图出版社出版,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1983年。
    亦邻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周良宵、顾菊英:《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第5、7册,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郝维民、齐木德道尔吉主编:《内蒙古通史纲要》,人民出版社,2006年。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
    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
    达力扎布:《蒙古史纲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白翠琴:《瓦剌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巴岱、金峰、额尔德尼:《卫拉特历史文献》,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
    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乌云毕力格、白拉都格其主编:《蒙古史纲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日查、长命著:《科尔沁蒙古史略》(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1年。
    马汝珩:《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曹永年编:《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杜家冀:《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第三、七辑),中华书局,1982、1986年。
    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
    王思治:《清史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
    编写组:《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7页。
    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7年。
    黑龙:《噶尔丹统治时期的准噶尔与清朝关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图雅:《桦树皮律令研究-以文献学研究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蒙古]普尔赉:《有关蒙古和中亚国家文化与历史的两部珍贵文献》,乌兰巴托,1974年。
    [蒙古]D.GongTor,Qa幻,口tubdiyan(德·共果尔:《喀尔喀简史》),包金钢等转写,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蒙古]Sh.Nahum,dorji,Qa幻-a-yin teake(那楚克道尔济:《喀尔喀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蒙古]Mongyol ulus-un uysayatan膨f(巴德玛哈吨等编:《蒙古人民共和国部族志》,第一卷),敖特根、贵荣、比力贡等转写,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蒙古]A.06ir、J.Gerelbadraqu,Qa幻-a-yin/asaytu qan aimay-un teuke(奥其尔、格尔勒巴达喇呼:《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历史》),乌兰巴托,2003年。
    #12
    [英]约·弗·巴德利著:《俄国·蒙古·中国》,吴持哲、吴有刚译,胡钟达校,商务印书馆,1981年。
    #12
    [苏]符拉基米尔佐夫著:《蒙古书面语与喀尔喀方言比较语法》,陈伟、陈鹏译,沈成明校,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12
    #12
    #12
    [日]田山茂:《清代蒙古社会制度》,藩世宪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日]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东洋文库,1959年;藩世宪汉译本名为《明代蒙古史论集》(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
    [日]蔌原淳平:《明代蒙古史研究》,同朋社,1980年。
    #12
    [日]二木博史:《蒙古历史文化》,呼斯勒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
    [日]若松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马大正等编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日]岡洋树,清代モンゴル盟旗制度の研究(冈洋树.《清代蒙古盟旗旗制度研究》),东方书店,2007年。
    [韩]金成修:《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都兴智:《巴尔虎蒙古源流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达力扎布:《北元初期的疆域和汗斡耳朵考》,载《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
    达力扎布:《北元汗斡耳朵游牧地考》,载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编:《内陆亚洲历史文化研究-韩儒林先生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贾敬颜:《阿禄蒙古考》,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袁森波:《察哈尔初探-兼论察哈尔与明朝的关系》,载《中国民族史研究》,1987年第1辑。
    王雄:《察哈尔西迁的有关问题》,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李勤璞:《归化:一六○六年美岱召城门额的藏汉文字》,载《欧亚学刊》(第8期),商务印书馆,2007年。
    李保文、南快:《写于17世纪初叶的43份蒙文书信》,载《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1996年第1-2期。
    李保文:《大清国与蒙古喀尔喀汗国--1655年》,载东京外国语大学《史料与地域文化研究》丛书,2004年3月31日。
    齐木德道尔吉:《外喀尔喀车臣汗硕垒的两封信及其流传》,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齐木德道尔吉:《林丹汗之后的外喀尔喀马哈撒嘛谛车臣汗》,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古文),1998年第2期。
    齐木德道尔吉:《1640年以后的清朝与喀尔喀的关系》,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齐木德道尔吉:《腾机思事件》,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宝音德力根:《好陈察罕儿·察罕儿五大营·八鄂托克察罕儿》(蒙古文),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宝音德力根:《从阿巴岱汗与俺答汗的关系看早期喀尔喀历史的几个问题》(蒙古文),载《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宝音德力根:《兀良哈万户牧地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宝音德力根:《“喀尔喀巴儿虎”的起源》,载《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
    宝音德力根:《达延汗诸子分封》,载日本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会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otatae,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简称QMD),第二辑,东京,2006年。
    乌云毕力格:《绰克图台吉的历史与历史记忆》,载QMD,第一辑,东京,2005年。
    乌云毕力格:《车臣汗汗位承袭的变化--从〈蒙古堂档〉满蒙文档案史料看喀尔喀政治史的一个侧面》,载沈卫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
    乌云毕力格:《皇太极致素班第的三封书信》,QMD,第三辑,东京,2007年。
    乌云毕力格:《关于蒙古阿苏特部》,载达力扎布主编:《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第一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图雅、乌云毕力格:《关于侯年大律令的几个问题》(蒙古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胡日查:《关于“阿鲁蒙古”的几个部落》(蒙古文),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胡日查:《论与阿巴嘎部历史有关的若干问题》(蒙古文),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戴鸿义:《林丹汗的败亡》,载《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5期。
    卢明辉:《略析清代前期治理蒙古的几项重要政策》,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宝日吉根:《清初科尔沁部与满洲的关系》,载《民族研究》,1981年第4期。
    刘存宽:《17世纪清俄与喀尔喀蒙古关系述略》,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
    张永江:《从顺治五年蒙古文档案看明末清初翁牛特、喀喇车里克部的若干问题》,QMD,第一辑,东京,2005年。
    阎崇年:《论满洲老档》,载《满学研究》,第四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崇德、高翔:《简论赛音诺颜部的设立》,载《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1期。
    赵云田:《哲布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载《清史论丛》(第七辑),1986年。
    那木斯来:《十七世纪前半叶卫拉特历史活动》,载《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袁森坡:《喀尔喀蒙古扎萨克的设置与演变》,载《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2期。
    王思治:《康熙对乌兰布通之战的检讨与多伦会盟》,载《清史研究通讯》,1989年第3期。
    (蒙) Sh.比拉:《蒙古佛教历史概要》,载《蒙古学信息》,2001年第1期。
    (日) 冈田英弘:《达延汗六万户的起源》,薄音湖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2期。
    (日) 冈田英弘:《兀良哈蒙古族的灭亡》,孙慧庆译,载《蒙古学信息》,1993年第4期。
    (日) 森川哲雄:《喀尔喀万户的建立》,载《东洋学报》,第52卷,第2号。
    (日) 森川哲雄:《外蒙古的归属俄罗斯运动与第二代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陈一鸣、张永江等译,载《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2-3期。
    (日) 宫胁淳子:《十七世纪卫拉特与喀尔喀的角逐》,云慧群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2期。
    (日) 宫胁淳子:《十七世纪归属清朝时的喀尔喀蒙古》,杨绍猷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3年第3期。
    (日) 冈泽树:《清朝在喀尔喀蒙古建立盟旗制度的过程》,玉平译,载《民族译丛》,1989年第3期。
    (日) 柳泽明:《1688年噶尔丹入侵后的喀尔喀诸台吉与俄国》,额尔敦巴特尔译,载《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1期。
    (日) 柳泽明:《恰克图条约以前的外蒙古--俄国边界地区》,完泽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90年第1期。
    (韩) 金成修:《16、17世纪格鲁派在喀尔喀蒙古传教新探--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前身问题为中心》,载《蒙古学信息》,1999年第1-2期。
    (美) 亨利·赛瑞斯:《16世纪初的蒙古部落及氏族名称》,忽剌安译,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7年第4期。
    (苏) M·и·戈尔曼、Г·И·斯列萨尔丘克:《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俄国与蒙古相互关系的俄国档案资料概述》,李佩娟译,载《卫拉特蒙古历史译文汇集》(第一册),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