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公平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内涵外延、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的探讨,有助于揭示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全貌,同时通过探讨其历史定位与当代价值,亦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马克思公平思想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一直强调公平的历史性与相对性。从马克思所提出来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一般原理可推导出社会公平是被生产实践所决定的;从阶级社会必然存在不平等现象,从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知道只有消灭阶级才能实现公平;从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不存在国家和一切等级组织,将实现人与人在经济、政治上的平等,消除因分工所导致的差异,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完全公平平等的社会。
     马克思公平思想是建立在之前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的,也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马克思公平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上所存在的经济与政治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财富的集中与贫困的增长并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马克思公平思想的理论渊源有古典公平思想和自由主义公平思想、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公平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公平思想等;马克思公平思想的发展历程是以《莱茵报》时期、巴黎时期为界而划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马克思分别扮演着追求人类幸福的民主斗士、追求公平的人道主义者和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平批判与重建者三种角色。
     马克思公平思想有经济、政治和道德等三个维度。马克思经济公平思想是从劳动与经济关系当中逐渐推导出来的,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不公平的实质,其核心在于通过对生产资料占有制的考察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过程的不公平性。马克思政治公平思想主要集中于阶级与政治权利方面的探讨,消除一切政治特权是其主要实现途径。马克思道德公平思想关注的是作为世界主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命运这一最高层次的道德追求,人类自由解放是其终极追求和体现。实际上这三种公平思想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这一共同目标。
     马克思公平思想需要科学客观的评估,以明确其价值并更好地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马克思公平思想在他所处的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也遗留了一些历史谜题。在现代社会,马克思公平思想既受到来自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公平思想的挑战,又有来自于分析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不同解释和理解所带来的困惑。当前,马克思公平思想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同时马克思公平思想对人类社会公平的终极理想的描绘,也可以为当下社会提供现实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Fairness thought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Marx's thoughts. It is useful to uncover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Marx's fairness thoughts that we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extension, rationale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arx's fairness thoughts. Moreover, we can research its location in the past and value its contemporary meaning in order to serve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Marx's fairness thoughts have very deep scientific connotation. Karl Marx always emphasized that fairness was historic and relative. It can be deduced that social fairness is decided by mode of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arx through which productivity determines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being determine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Karl Marx's opinion, all the class societies have unfairness; therefor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is necessary to over-turn domination of the capitalist class. So, it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fairness that elimination of classes. Communistic society may be absolute fairness. In that society, it has no possession of material, no country and no any organization. Then, it can realize the equalities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It can eliminate the difference because of division of labor.
     There are many thoughts, past and present, have been the source of fairness thoughts of Marx. And his fairness thoughts can be divided three parts from early years to late years. This theory is based on unfairness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in reality. The coexistence of amassing of wealth and increasing of poverty, the opposing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capitalist class can show that. The sources of the theory are the fairness thoughts of classic, liberalism, Hegel and Feuerbach,utopian socialism, and so on. Marx's fairness theor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y the period of "Rhine" and "Paris". In the three stages, Karl Marx can be described as three roles, which are fighter for democracy, humanitarian of fairness and rebuilder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re are three divisions of fairness theory of Marx, economic fairness thoughts, political fairness thoughts and moral fairness thoughts. The division of economy is about the nature of unfairnes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which deduced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bor and economy. This unfairness can be revealed by investigation of the owning goods. The main idea of politics fairness is about political rights, so wiping off the privilege level is the way to this fairness. Marx's fairness in moral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human fate and the liberty is ultimate pursuing in this kind fairness. In fact, the three thoughts all serve to realize the same goal:freedom and liberty of human beings.
     Assessing the value of Marx's fairness thoughts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from them. It was significant in Marx's time and it reflected the profound theory of Marx, but it hands down some riddles now. Marx's fairness theory is challenged by the justice of Rolls and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fairness of Western Marxism. Nowadays, Marx's thoughts of fairness not only can be used to help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but also can supply us the direction and impetus through describing the ultimate ideal.
引文
①[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1版。
    ①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22-24页。
    ②吴丽兵:《和谐社会构建中公平正义价值共识的达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2期,第26-29页:袁吉富:《对马克思恩格斯正义思想两种解读模式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2期,第30-36页。
    ③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22-24页。
    ④贾可卿:《“公平”辨正》,《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23-26。
    ⑤田翠琴:《公平正义的内涵与历史演变》,《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1期,133-142页。
    ⑥夏文斌:《90年代公平问题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第46-49页。
    ⑦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第145-151页。
    ⑧朱冬英:《确立公平观,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11-16页。
    ①赵磊:《论公平的涵义及其与平等之区别》,《文史哲》1991年第2期,第51-53页。
    ②吴忠民:《关于社会公正的几个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20-24页。
    ③乔榛:《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种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10-13页。
    ④姚德全:《公平与效率之间重新审视及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财政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第7-11页。
    ⑤焦国成:《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伦理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11-115页。
    ⑥李闽榕:《关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2期,第57-62页。
    ⑦谷峰:《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新认识》,《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62-67页。
    ⑧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22-24页。
    ⑨夏文斌:《90年代公平问题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第46-49页。
    ①李风圣:《论公平》,《哲学研究》1995年第11期,第41-46页。
    ②[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③郑立新:《理解公平的三种伦理维度》,《哲学动态》2006年第5期,第60-63页。
    ④[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⑤[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⑥陈维荣:《社会公平本质解析--“论社会公平”系列论文之-》,《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1期,第9-13页。
    ①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理论与当代》2005年第4期,第4-6页。
    ②此处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两个部分,收录了自1979年到2011年的论文数据页。搜索日期为2012年1月14日页。
    ③孙蚌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观及其现实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第35-39页。
    ④董建萍:《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3-9页。
    ⑤姚海明、吴绵超:《重新解读马克思公平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4期,第51-55页。
    ①何建华:《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与社会主义实践》,《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10-15页。
    ②龚长宇:《在批判中诠释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34-39页。
    ③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第32-35页。
    ④李三虎:《公正论题:马克思中国化的当下政治话语》,《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第17-24页。
    ①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第61-67页。
    ②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第61-67页。
    ③[加]维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册),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04-305页。
    ④陶艳华:《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3-27页。
    ⑤姜迎春:《公平: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15-18页。
    ⑥袁小云、程小强:《马克思公平思想及其辩证反思》,《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117-120页。
    ①龚长宇:《在批判中诠释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34-39页。
    ②龚长宇:《在批判中诠释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34-39页。
    ③王广:《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正义公平思想的批判》,《理论视野》2006年第4期,第49-51页;王广《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对蒲鲁东公平正义观的批判》,《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20-23页。
    ④龚长宇:《在批判中诠释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34-39页。
    ⑤张丽:《法律与公平--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太原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6-58页;王广:《分配正义的批判与超越--对<哥达纲领批判>的政治哲学解读》,《探索》2006年第3期,第117 -120页。
    ① DiQuattro, Arthur, Review:Marxism, Morality, and Social Justice.Pri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54, No.2(1992),pp.615-617.
    ②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第40-45;王露璐、张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从-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谈起》,《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第95-102;林进平、徐俊忠:《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第1-7页。
    ③林进平、徐俊忠:《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第1-7页。
    ④[日]田上孝-:《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期,第51-54页。
    ① Cohen, G.A. Freedom, Justice and Capitalism. New Left Review 126.(1981):16.
    ② Andersen, Heine. Morality in Three Social Theories:Parsons, Analytical Marxism and Habermas. Acta Sociologica,Vol.33, No.4, Eastern European Social Changes(1990), pp.321-339.
    ③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第40-45页。
    ④ Porpora, Douglas V. Review:[untitled].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24, No.2(1995), pp.166-169.
    ⑤ Jessop, Bob. From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tical Assessment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Vol1,1993. p433.
    ⑥曹丽新:《剥削、正义与共产主义--杰拉斯对马克思正义观的阐释》,《学术交流》2010年第4期,第10-13页。
    ⑦林进平、徐俊忠:《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第1-7页。
    ①Wood, Allen W. Marx and Equality, in Roemer, ed. Analytical Marx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转引自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第40-45页。
    ②尉锦昌等:《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伟大贡献--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通化师院学报(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总第29期),第3-9,18页。
    ① Marx, Karl.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3. pp.138,139.
    ② Marx, Karl.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3. pp.118-119.
    ③ Engles, Frederick. Anti-Duhring. 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30.p.105.
    ④ Brenkert, George G Marx, Engels, and the Relativity of Morals.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17, No.3(1977),pp.201-224.
    ⑤林进平:《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探究》,《岭南学刊》2008年第3期,第26-30页。
    ①张一兵:《文本学解读语境的历史在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②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②[美]凯尔逊:《什么是正义》,《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献》1961年第8期,第6页。
    ①许超:《正义与公正、公平、平等之关系辨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2期,第189-194页。
    ②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页。
    ②郑立新:《理解公平的三种维度》,《哲学动态》2006年第5期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
    ④[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65页。
    ⑤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22-24。
    ①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22-24。
    ②夏文斌:《90年代公平问题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③陈庆云等:《论公共管理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1期,第24-27。
    ④李强等:《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公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②[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57-558页。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⑤[法]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孙署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32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页。
    ③[美]阿·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①苗力田:《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7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8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6-12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7-4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53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页。
    ②[美]鲍尔斯、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王佩雄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9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③[英]肖恩·赛耶斯:《马克思主义与人性》,冯颜利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7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法]米歇尔·傅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吴艾美等译,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①K. Marx, "A Correspondence of 1843", Early Texts, p.79.转引自[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9-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①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蒋志红、张廷国:《论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主张》,《哲学动态》2011年第8期,第12-18页。
    ②[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1页。
    ③宋希仁:《伦理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④[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0页。
    ⑤[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9页。
    ⑥[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0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54-155页。
    ②宋希仁:《伦理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③苗力田:《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7页。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8页。
    ⑤宋希仁:《伦理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⑥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104页。
    ⑧[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①[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6页。
    ②[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5页。
    ③[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1页。
    ④宋希仁:《伦理的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⑤[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6页。
    ⑥[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7页。
    ⑦[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和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0页。
    ①[英]洛克:《政府论(下)》,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9页。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页。
    ③[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王运成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148页。
    ②[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21页。
    ①[日]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尚晶晶、李成鼎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②[英]约翰·霍夫曼:《实践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周裕昶、杜章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Ⅱ)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24页。
    ④陈东英:《赫斯与马克思早期思想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23-32页;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137页、164-170页。
    ⑤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①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读解》,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3-5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0-5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529页。
    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1页。
    ②《礼记·礼运》
    ③伊承哲:《圣西门--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纪念圣西门逝世一五五周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第32-38页。
    ④[法]圣西门:《圣西门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274页。转引自邢贲思:《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社会学说及其历史观》,《哲学研究》1964年第2期,第32-4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①[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页。转引自邢贲思:《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社会学说及其历史观》,《哲学研究》1964年第2期,第32-47页。
    ②李定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教育思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第88-96页。
    ①邢贲思:《圣西门和傅立叶的社会学说及其历史观》,《哲学研究》1964年第2期,第32-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当然,恩格斯认为马克思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最科学的理想社会,他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的著作现在和将来都是有价值的,可是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攀登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清楚,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高山之巅俯视下面的山景一样。”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7页。
    ④林进平:《马克思的“正义”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⑤常云昆、石德华:《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探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50-57页。
    ⑥李艳庆、房蕾、韩兵:《论马克思平等观的发展历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31-37页。
    ⑦舒前毅:《马克思正义观的实践内蕴与时代价值》,《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0-14页。
    ⑧王广:《正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6页。
    ①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①[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③[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④[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⑤徐俊忠、钟明华、韩安贵:《历史·价值·人权--重读马克思》,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页。
    ⑥徐耀新:《马克思学生时代的思想演变》,《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第13-1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0-2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⑥[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①[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42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③郁建兴指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1843年至1844年,更确切地说,就是从《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到《德法年鉴》出版这个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马克思的思想从总体上看是处于黑格尔的影响之下的……马克思才放开纯理论问题,转到现实的、具体的政治问题上来”。(参见郁建兴:《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第5-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4页。
    ②[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③[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④[美]悉尼·胡克:《卡尔·马克思的第二次降世》,《纽约时报》1966年5月22日。转引自侯惠勤:《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7-12页。
    ⑤马克思多次声明自己的观点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经验基础主要是马克思所听说和看见的工人普遍的贫困和非人化的状态。参见[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⑥[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
    ④林进平:《马克思对近代自然法正义观的批判--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第27-32页。
    ①林进平:《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正义观--兼谈马克思何以拒斥、批判正义》,《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第56-61页。
    ①参见何建华:《论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2期,第2-6页;毛勒堂:《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思想战线》2004年第4期,第1-4,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何建华:《论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2期,第2-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①陶艳华:《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3-27页
    ②郁建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8-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④陶艳华:《马克思政治正义思想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3-27页;文小勇:《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正义形态的政治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第44-4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①[日]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②郁建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8-2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朱宝信:《人权、公民权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第35-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1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③转引自郁建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18-23页。
    ④以“道德公平”为题目的文章只有1篇(段忠桥:《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河北学刊》2006年第26卷第1期,第12-16页。)
    ⑤段忠桥:《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河北学刊》2006年第26卷第1期,第12-16页。
    ①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第22-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③[英]卡尔·波普尔:《无穷的探索--思想自传》,邱仁宗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186页。
    ①陈真:《“道德”和“平等”--哈佛大学斯坎伦教授在华访问演讲录》,《哲学动态》2005年第9期,第42-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6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1页。
    ①张盾:《马克思哲学革命中的伦理学问题》,《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3-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6页。
    ③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哲学动态》1998年第7期年版,第22-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7页。
    ③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第61-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①参见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①李其庆:《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一段论述的理解与翻译--对段忠桥教授质疑的回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1期,第34-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页。
    ③贾可卿:《马克思主义与正义》,《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2期:第14-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8页。
    ②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述评》,《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第40-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9页。
    ①李其庆认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作了许多研究,由于研究者的立足点、视角和方法不同,出现了-些争论,其中就包括对马克思这段论述的争论。”参见李其庆:《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段论述的理解与翻译--对段忠桥教授质疑的回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1期,第34-40页。
    ②Marlene Fried.1974. Marxism and Justice.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71, No,17.pp.612-613.
    ③Kai Nielsen.1988. On Marx Not Being an Egalitarian.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35. No.4. pp.287-326.
    ①林进平:《析罗尔斯对马克思批判自由主义的回应》,《现代哲学》2009年第4期,第42-48页。
    ①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有学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是西方公平正义理论的最伟大的成就,是“代表迄今为止现代西方思想界有关正义的最系统的论述”,对当代很多学科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参见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④[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9- 290页。
    ①[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9-290页。
    ②[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90页。
    ① Allen Buchanan.1982. Marx and Justice: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Totowa:Rowman and Littlefield.122.
    ② Allen Buchanan.1982. Marx and Justice: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Totowa:Rowman and Littlefield.159.
    ③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及启示》,《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5期:P30-35。
    ① S. Lukes.1987. Marxism and Moralit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②Heine Andersen.1990. Acta Sociologica. Vol.33. No.4. Eastern European Social Changes, pp.321-339.
    ① G Cohen.1981. Freedom, Justice and Capitalism. New Left Review,126.p16.
    ② G Cohen.1985. Are Workers Forced to Sell their Labor Power?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14.
    ③ G Cohen.1981. Freedom, Justice and Capitalism. New Left Review,126.p16.
    ④ Heine Andersen.1990. Acta Sociologica. Vol.33. No.4. Eastern European Social Changes.pp.321-339.
    ① J. Roemer.1985. Should Marxist Be Interested in Exploitation.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14.
    ② J. Roemer.1982. 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278.
    ③ J. Roemer.1982. 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lass.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289.
    ① J. Roemer.1986. An Historical Materialist Alternative to Welfarism. In J. Elster & A. Hylland (eds.), Foundations of Social Choice The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Oslo:Universitetsforlaget.
    ② J. Roemer.1986. Analytical Marxi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①邹诗鹏:《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方向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第30-34页。
    ②吴德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和当代中国的核心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第67-70页。
    ③刘宗碧:《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性问题--一种现代性视域的思考》,《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第1-7页。
    ④屈光峰、范伶俐:《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本质意蕴》,《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1-3页。
    ⑤华章琳、蔡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求索》2006年第10期,第128-130页。
    ⑥叶险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性与当代性》,《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第13-16页。
    ⑦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4-11,204页;卢春雷:《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和阐述方法之管见》,《理论学刊》2003年第2期,第26-29页。
    ⑧吴朝阳:《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如何可能?--近年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逻辑路径述评》,《兰州学刊》2004年第5期,第55-57页;许斗斗:《应突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50-52页。
    ⑨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回到马克思”的原初理论语境》,《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4-11,204页。
    ⑩黄俊、方同义:《论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的当代性--科学发展观探微》,《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7年第12期,第6-8,30页。
    (11)刘国胜:《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辨析》,《桂海论丛》2007年第3期,第8-11页。
    (12)孙乐强:《批判性对话: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当代的相遇》,《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第11-16页。
    ①张传开、余在海:《要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江淮论坛》2004年第1期,第5-9页。
    ②杨振全:《马克思对自然科学唯心主义的批评》,《昆明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10-11页。
    ③刘日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何以可能--论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呈现的条件及其前景》,《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第40-44页。
    ④[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⑤[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第1版。
    ②胡锦涛:《深化交流合作 实现包容性增长--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人民日报》2010年9月17日,第1版。
    ③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理论与当代》2005年第4期,第4-6页。
    ④国家统计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1_402706119.htm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5页。
    ①李杰:《解析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第110-115页。
    ①参见李建华:《和谐社会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
    ①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3、4、5、6、7、8、9、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印度]阿玛蒂亚·森.王利文、于占杰译.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法]埃蒂安·巴利巴尔.王吉会译.马克思的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英]阿尔弗雷多·凯克斯萨德-费洛、黛博拉·约翰斯顿.陈刚等.新自由主义:批判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的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5][英]布莱恩·巴利.曹海军译.社会正义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卞绍斌.马克思的“社会”概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7]曹峰旗.虚幻与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9]陈英、张俊山.重读<资本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10]陈东英.赫斯与马克思早期思想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陈宏平.道德的时代张力——中国入世的伦理应对[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陈传胜.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观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13][英]戴维·米勒.应奇译.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4][英]戴维·麦克莱伦.王珍译.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2006.
    [15]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关锋.实践的理性和理性的实践——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探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9][美]汉娜·阿伦特.孙传钊译.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0][德]亨利希·库诺.袁志英译.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1]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22]黄克剑.人韵——一种对马克思的讲解[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3]蒋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4]贾英健.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美]卡弗.张秀琴等译.政治性写作:后现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形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7][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8][德]赖纳·汉克.王薇译.平等的终结——为什么资本主义更需要竞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9][美]罗伯特·L·西蒙.陈喜贵译.社会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英]伦纳德·霍布豪斯.孔兆政译.社会正义要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1][美]罗纳德·德沃金.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2]李惠斌、李义天.马克思与正义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3]李建立、李东方、王红玲.经济分析的伦理基础: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道德重塑[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34]李世忠.马克思实践范式的“大唯物史观”研究——兼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35]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6][美]迈克尔·沃尔泽.褚松燕译.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7][美]迈克尔·J·桑德尔.万俊人等译.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8][美]麦卡锡.王文扬译.马克思与古人——古典伦理学、社会正义和19 世纪政治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9]毛兴贵.政治义务:证成与反驳[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0]钱宁.社会正义、公民集体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1]宋希仁.伦理的探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2][美]雷尔·卡弗.姜海波、王贵贤等译.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3]陶艳华.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4]吴恩裕.马克思的政治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5]王正平.伦理学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46]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7]王磊.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8]王广.正义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9]许斌龙.从血缘走向契约:马克思实践观视野下的经济学、伦理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0][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1][美]约翰·罗尔斯.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2]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3]郁建兴.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7.
    [54]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5]张羽佳.阅读·诠释·实践:马克思的当代境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7]张一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8]张一兵.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太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9]郑忆石.马克思的哲学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0]詹世友.公义与公器——正义论视域中的公共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1]赵敦华.回到思想的本源:中西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2]赵剑英.张一兵.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6.
    [63]赵祥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4]Allen Buchanan.Marx and Justice: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Rowman and Littlefield,1982.
    [65]David Leopold.The Young Karl Marx.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66]David McLellan.The Thought of Karl Marx:An Introducti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0.
    [67]Hiroshi Uchida.Marx for the 21st Century.Routledge,2006.
    [68]Shlomo Avineri.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of Karl Marx.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1][美]艾伦·伍德著,林进平译.马克思论权利与正义:答胡萨米[J].现代哲学,2009,(1)
    [2][加]阿兰·桑德洛著,王贵贤译.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3][美]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著,张言亮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观点:1953年,1968年,1995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1)
    [4]包利民.“内化正义”是何种正义?——试析柏拉图的政治方案[J].河北学刊,2009,(5)
    [5]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述评[J].哲学动态,2008,(4)
    [6]曹玉涛.回归中的重构:埃尔斯特对马克思正义论的解读[J].哲学动态,2011,(5)
    [7]曹玉涛.论分配的正义——罗默尔对马克思正义论的重构[J].哲学动态,2010,(5)
    [8]崔平.对罗尔斯“无知之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J].河北学刊,2011,(5)
    [9][美]查尔斯·拉莫尔著,应奇译.政治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10]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11]陈真.“道德”和“平等”——哈佛大学斯坎伦教授在华访问演讲录[J].哲学动态,2005,(9)
    [12]陈春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社会正义[J].道德与文明,2005,(4).
    [13]陈食霖.将社会正义推进到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佩珀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0,(1)
    [14]陈菊.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J].伦理学研究,2011,(3)
    [15]陈学明.马克思的公平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
    [16]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处于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中国的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7]戴圣鹏、林剑.社会正义:从乌托邦到现实——马克思恩格斯对永恒正义的批判[J].哲学动态,2011,(5)
    [18]邓安庆.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在论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19]邓宏图、李亚.社会转型、意识形态、政治正义与制度变迁[J].天津社会科学,2007,(2)
    [20]董建萍.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06,(4)
    [21]段忠桥.道德公平与社会公平[J].河北学刊,2006,(1)
    [22]段忠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公平观[J].哲学研究,2000,(8)
    [23]费尚军.道德的博弈:一种伦理学的诠释[J].现代哲学,2009,(4)
    [24]冯川.黑格尔法哲学再诠释[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
    [25]冯颜利.公正(正义)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4,(4)
    [26]高兆明.多元社会的价值冲突与政治正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27]高玉平.从道德建构到政治建构[J].道德与文明,2010,(4)
    [28]龚秀勇.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29]龚长宇.在批判中诠释公平——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30]顾速.当代西方正义理论[J].哲学动态,1994,(6)
    [31]郭彩琴.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
    [32]郭志鹏.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公平效率观的革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5)
    [33]韩跃红.普世伦理视域中的公平与正义[J].哲学研究,2007,(12)
    [34]韩震.当代西方的另一种正义理论[J].哲学动态,1994,(4)
    [35]韩冬雪.论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
    [36]何建华.论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2)
    [37]何建华.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比较及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1,(5)
    [38]何建华.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与社会主义实践[J].浙江社会科学,2007,(6)
    [39]何建华.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J].学术月刊,2004,(10).
    [40]何中华.正义理论的新拓展——《社会正义论》评介[J].哲学动态,1999,(8)
    [41][新加坡]洪镰德.马克思正义观析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42]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实践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4).
    [43]胡贤鑫.“经济学批判”中的平等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44]胡真圣.马克思正义难题的现代回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45]黄颂杰.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J].现代哲学,2005,(3)
    [46]黄富锋.《共产党宣言》与无产阶级道德[J].伦理学研究,2009,(5).
    [47]贾可卿.马克思主义与正义[J].道德与文明,2011,(2)
    [48]姜迎春.公平: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9]姜涌.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中的“平等”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50]蒋志红]张廷国.论马克思正义观的基本主张[J].哲学动态,2011,(8).
    [51]焦国成.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伦理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0,(5)
    [52][加]凯·尼尔森著,林进平、郭丽丽、梁灼婷译.正义之争: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主义与道德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53]孔陆泉.按要素分配中的公平正义观:一种社会心理的矫正——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开的一道难题[J].社会主义研究,2006,(1)
    [54][英]L·王尔德著,王鹏译.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J]世界哲学,2005,(5)
    [55]李志祥.道德的附魅与祛魅[J].道德与文明,2010,(3)
    [56]李咏梅.“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批判与生态正义——威廉·莱斯的生态 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哲学动态,2011,(2)
    [57]李杰.解析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9)
    [58]李梅.历史进步的道德基础——康德论社会正义的原则[J].哲学研究,1997,(1)
    [59]李招忠.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思想——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思想资源[J].哲学研究,2007,(5)
    [60]李淑梅.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J].教学与研究,2008,(6)
    [61]李纪才.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8,(3)
    [62]李纪才.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平等的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8,(4)
    [63]李其庆.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第卷一段论述的理解与翻译——对段忠桥教授质疑的回应[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1)
    [64]李建华.论孔子的道德自由[J].孔子研究,2011,(2)
    [65]李建华.公共政策程序正义及其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09,(1)
    [66]廖申白.西方正义概念:嬗变中的综合[J].哲学研究,2002,(11)
    [67]梁晓杰.法律正义和正义美德[J].道德与文明,2006,(6)
    [68]刘湘溶、陈泽亚.关于当代中国经济制度正义目标的伦理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69]刘振江.历史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正义问题的科学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5)
    [70]刘美玲.从马克思视角看德沃金平等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71]刘娟.当代西方平等理论评析[J].道德与文明,2007,(4)
    [72]卢风.道德选择、道德困境与“道德悖论”[J].哲学动态,2009,(9)
    [73]卢昌军.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解读与评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7,(3)
    [74]林进平、徐俊忠.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问题之争[J].现代哲学,2005,(2)
    [75]鲁鹏.何以致“善”?[J].哲学研究,2007,(10)
    [76]马晓燕.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之争——N.雷泽与I.M.扬的政治哲学圣诞[J].伦理学研究,2011,(5)
    [77]马晓燕.罗尔斯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2008,(4)
    [78]马永翔.作为moral reasonability的道德理性及其优先性[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9]毛勒堂.劳动正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伦理诉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80]糜海波.“道德性生产力”理念释义[J].道德与文明,2010,(3)
    [81]倪晓林.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3)
    [82]倪勇.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其当代走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4)
    [83][英]诺曼·杰拉斯著,姜海波译.关于马克思和正义的争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84]欧阳英.关于正义的不同认识[J].哲学动态,2006,(5)
    [85]彭定光.论制度正义的两个层次[J].道德与文明,2002,(1)
    [86]彭剑君、陈珏宇.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与和谐社会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87]乔洪武、柳平生.现代西方经济正义理论的演进及其启示[J].哲学研究,2007,(6)
    [88]秦廷国.略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J].政治学研究,2008,(4)
    [89]秦宣.平等与效率:社会主义的两大价值目标[J].文史哲,2006,(1).
    [90]任重道、徐小平.作为公平的正义与作为自由的发展——罗尔斯与阿马蒂亚·森的相互影响[J].社会科学,2008,(9)
    [91]宋衍涛.政治的正义性与正义的统治——构建正义国家的价值前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92]宋月红.试析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差别原则的不同认识[J].政治学研究,1999,(3)
    [93]孙宝云.从道德强制到道德自觉:理念转变与路径选择[J].道德与文明,2010,(3)
    [94]孙晓春.公平分配:考问当代中国的公平理念[J].天津社会科学,2008,(1)
    [95]孙蚌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观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
    [96]孙其昂、庞俊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与市民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
    [97]孙咏.试述罗尔斯、哈贝马斯和马克思的正义观——探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的核心机制[J].哲学研究,2007,(10)
    [98]苏振芳.论青年马克思对道德功利主义的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0)
    [99]沈晓阳.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探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100]史瑞杰.公平与效率研究进展[J].哲学动态,1998,(5)
    [101]汤敏轩、谭君久.公民权利思想探源: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卢梭之比较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02]谭安奎.政治的,抑或道德的——对政治自由主义一个关键悖论的解读[J].现代哲学,2007,(5)
    [103]谭德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正思想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104]谭贵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05]陶万辉.公平观与公平的概念界定[J].哲学研究,1996,(4)
    [106][日]田上孝一著,黄贺译.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8,(1)
    [107]童世骏.正义基础上的团结、妥协和宽容——哈贝马斯视野中的“和而不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
    [108]田家官.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2).
    [109]涂良川、胡海波.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J].现代哲学,2009,(2).
    [110]万俊人.从政治正义到社会和谐——以罗尔斯为中心的当代政治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5,(6)
    [111]万俊人.正义的和平如何可能?——康德《永久和平论》与罗尔斯《万民法》的批判性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2004,(5)
    [112]万斌、陈业欣.公平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当代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00,(4)
    [113]王晓升.公平与效率关系之我见[J].哲学研究,1994,(5)
    [114]王广.马克思视域中的劳动、生产资料与正义[J].江海学刊,2009,(4).
    [115]王广.马克思早期正义观及其理论转型[J].教学与研究,2010,(7)
    [116]王泽应.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公平[J].哲学动态,1998,(7)
    [117]王露璐、张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
    [118]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3)
    [119]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J].学术研究,2005,(3)
    [120]王岩.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观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3,(1)
    [121]王海明.试论公平五原则——兼析罗尔斯正义论之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122]王露璐、张霄.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从一场“马克思与正义”的争论谈起[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2)
    [123]王学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运用和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124]王曙光.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与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和“斯密悖论”[J].学术月刊,2004,(11)
    [125]王力.开放的正义域、否定性标准与个人自由——哈耶克的正义观析论[J].道德与文明,2006,(4)
    [126]王立.平等的限制[J].哲学动态,2006,(12)
    [127]王维.政治正义及其价值功用[J].道德与文明,2008,(1)
    [128]王学川、杨千红.关于效率与公平的研究[J].哲学动态,1995,(4)
    [129]汪荣有.“以人为本”的经济伦理价值[J].哲学研究,2007,(3)
    [130]汪行福.从“再分配政治”到“承认政治”?——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之争[J].天津社会科学,2006,(6)
    [131]魏义霞.自由是权利还是道德——严复、梁启超自由思想比较[J].道德与文明,2010,(3)
    [132]魏小萍.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的话题——历史变迁后前东德学者的反思[J].哲学研究,2003,(9)
    [133]魏小萍.自我所有原则走向哪里: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读柯亨的<自我所有、自由与平等>[J].哲学研究,2001,(4)
    [134]吴丽兵.和谐社会构建中公平正义价值共识的达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135]吴忠民.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4).
    [136]夏宏.话语共识:后形而上学社会的实质正义标准[J].现代哲学,2003,(3)
    [137]肖贵清、贾绘泽.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整合的探求[J].社会主义研究,2007,(2)
    [138]肖巍、钱箭星.为了公平的全球化: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39]徐友渔.公共伦理:正义还是美德——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争[J] 江海学刊,1998,(3)
    [140]徐梦秋.公平竞争的要件与形式[J].哲学研究,2005,(10)
    [141]徐丹丹.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6,(5)
    [142]徐祥生.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论定位[J].人文杂志,2000,(1)
    [143]阎钢.简论平等的政治道德精神、意义及其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7,(6)
    [144]姚大志.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的后期政治哲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145]姚大志.《正义论》之后的罗尔斯[J].哲学动态,2000,(10)
    [146]姚大志.何谓正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其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147]姚大志.正义的张力:马克思和罗尔斯之比较[J].文史哲,2009,(4)
    [148]杨宗元.论公平范畴[J].道德与文明,2003,(5)
    [149]杨伟清.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模式[J].哲学动态,2007,(5)
    [150]杨煌.社会主义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151]杨生平.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4).
    [152]杨令飞.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与法国自由主义[J].现代哲学,2006,(4).
    [153]杨通进.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J].哲学研究,2006,(6)
    [154]叶志华.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观[J].现代哲学,2000,(2)
    [155][澳]伊恩·亨特著,谭群玉、罗嗣亮译.马克思和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的正义[J].现代哲学,2007,(1)
    [156]易小明.论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J].哲学研究,2006,(8)
    [157]应奇.后《正义论》时期罗尔斯思想的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1998第3)
    [158]应奇.正义还是德性——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的一个侧面[J].哲学动态,2000,(2)
    [159]余京华.道德.正义.平等——凯·尼尔森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及其当代启示[J].哲学动态,2010,(5)
    [160]余源培.对公平与效率宜作多向度的审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61]郁建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162]岳梁.从科学发展观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公正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
    [163]曾建平、郜志刚.马克思分配公正思想的逻辑生成——基于《哥达纲领批判》视阈[J].道德与文明,2011,(2)
    [164]章剑生.论政治文明与程序正义[J].江海学刊,2004,(4)
    [165]张惠娜、卢风.共同体与道德——试析麦金太尔对共同体伦理传统的追求[J].社会科学,2010,(1)
    [166]张正霖.分配公平观的历史演变及其矛盾[J].哲学研究,1997,(10)
    [167]张兴国.公共行政视域中的公平与效率——从行政伦理的视角看[J]道德与文明,2004,(3)
    [168]张啸尘.马克思的公平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3)
    [169]张晓明.公平和效率:一个历史和理论的分析[J].哲学研究,1995,(7).
    [170]张宇.马克思的公平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原则[J].教学与研究,2006,(2)
    [171]张霄.马克思与正义——评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一场争论[J].道德与文明,2010,(3)
    [172]张亮.确立“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J].社会主义研究,2001,(5)
    [173]张清.论休谟的正义观[J].道德与文明,2004,(3)
    [174]赵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误读[J].哲学研究,2006,(6)
    [175]赵亚琼.政治哲学“理论品格”的定位——以马克思和罗尔斯为例的考察[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76]郑立新.理解公平的三种伦理维度[J].哲学动态,2006,(5)
    [177]郑婷、赵刚.朝向正义与德性——奥尼尔论正义与德性的统一[J].国外社会科学,2002,(5)
    [178]周新城.论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科学阐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
    [179]周濂.论公平游戏解释无法证成政治义务[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
    [180]周峰、周霞.“批判正义”与人的自由和解放[J].现代哲学,2009,(3).
    [181]周志成.“平等幻觉”与“勒鲁平等”的当代意义滤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82]周仲秋.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4,(1)
    [183]周文华.正义:“给每个人以其所应得”[J].哲学动态,2005,(11)
    [184]仲崇盛.论政治伦理的正义主题[J].道德与文明,2001,(4)
    [185]朱冬英.公平竞争、等价交换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J].道德与文明,1997,(4)
    [186]朱冬英.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社会科学,2004,(8)
    [187]朱勋春.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运用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8)
    [188]朱士群.尼尔森的“激进平等主义”分配正义论述介[J].哲学动态,1995,(10)
    [189]Alan Gilbert. An Ambiguity in Marx's and Engels's Account of Justice and Equalit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6,No.2(Jun.,1982),pp.328-346.
    [190]Alan Gilbert. Historical Theory and the Structure of Moral Argument in Marx. Political Theory, Vol.9, No.2(May,1981),pp.173-205.
    [191]Allen Wood. Marx on Right and Justice:A Reply to Husami.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8, No.3(Spring,1979), pp.267-295.
    [192]Avraham Yassour. Communism and Utopia:Marx, Engels and Fourier.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26,No.3(Oct.,1983),pp.217-227.
    [193]Donald van de Veer. Marx's View of Justice.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Vol.33, No.3(Mar.,1973), pp.366-386.
    [194]George G. Brenkert. Marx, Engels, and the Relativity of Morals.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17,No.3(Oct.,1977),pp.201-224. George McCarthy. Marx's Social Ethics and Critique of Traditional Morality.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29, No.3(Apr.,1985), pp.177-199.
    [195]George Schedler. Justice in Marx, Engels, and Lenin.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18, No.3(Aug.,1978),pp.223-233.
    [196]Jeffrey Reiman. The Marxian Critique of Criminal Justice. Criminal Justice Ethics, Vol.48, No6(Winter/Spring,1987), pp.30-50.
    [197]Kai Nielsen. Marx on Justice:The Tucker-Wood Thesis Revisited.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Law Journal, Vol.38, No.1(Winter,1988), pp.28-63.
    [198]Kai Nielsen. Marx, Engels and Lenin on Justice:The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me.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32, No.1(Jul.,1986), pp.23-63.
    [199]Kai Nielsen. On Marx Not Being an Egalitarian.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35, No.4(May,1988), pp.287-326.
    [200]Leo Rogin. Marx and Engels on Distribution in a Socialist Societ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35,No.1(Mar.,1945),pp.137-143.
    [201]Marlene Gerber Fried. Marxism and Justice.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71, No.17, Seventy-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Eastern Division (Oct.10,1974), pp.612-613.
    [202]Michael Howard. Review:Marx and Justice:the radical critique of Liberalism.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28, No.2(Aug.,1984), pp.151-154.
    [203]Mohinder Kumar. Exploitation and 'Injustice' in Marx's Theor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33, No.11 (Mar.,14-20,1998),pp.615-616.
    [204]Pulin Nayak. On 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Vol.26, No.11/12, Annual Number(Mar.,1991), pp.583-590.
    [205]Reinhard Bendix. Inequa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A Comparison of Marx and Webe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39, No.2(Apr.,1974),pp.149-161.
    [206]William Leon McBride.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Marx, Engels, and Others. Ethics, Vol.85, No.3 (Apr.,1975), pp.204-218.
    [207]Ziyad Husami. Marx on Distributive Justic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8, No.1(Autumn,1978), pp.27-6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