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柏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李柏是明清之际关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和李颙、李因笃并称“关中三李”。和李颙、李因笃相比较,李柏既不属于李颙式的醇儒,也不属于李因笃式的热衷于交游的士大夫。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儒家入世的思想、道家避世的思想、佛家超世的思想是李柏构建自己卓然独立、充满积极意义的文化人格的源泉,因此他是一个儒家的隐者,其思想是以儒为本,兼取佛道,三教合一的结果。
     作为明清易代之际众多遗民之一,李柏经历了社会的各种变迁,尤其满洲人入主中原,明清易代,他民族气节不改,使少年就有隐志的李柏更加远离政治。和其他所有的遗民一样,李柏已知现状无法改变,于是走上和统治者不合作的道路,他放浪山水,隐居求志,伤心国故,歌哭行吟。
     李柏虽属高隐之流,然其负才之志未灭,他认为高尚其志者,必须有坚贞的节操,李柏作为遁迹山林的隐者,经常面临饥饿和其他物质匮乏的威胁,但在精神上他追求孔颜之乐。在节操道德与贫富贵贱的关系上,李柏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在时事艰难之时,高尚的情操应该弥坚。李柏对节气的重视,正是明清之际士人对晚明各种思潮进行反思和清初遗民思想进行凝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是对自晚明以来士气的颓废,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逐趋势的一种批判。
     基于对明朝灭亡的历史反思,李柏对明代的文官制度进行了整体的痛斥,认为就是这种低效、腐败的吏治断送了明王朝的统治。李柏对忠奸问题持之甚严,对历史上忠贞不二的人物大加褒奖,对贰臣贼子大加鞭挞。基于对历史问题的探讨,李柏认为历史的进程是一个“治”、“乱”相循的过程,应该说李柏的这一思想具有辩证法的特点,但由于受到历史视野的局限,又由于身处乱世,李柏不可能看出历史是在循环中前进的这一事实,而是认为人类历史是“今不如昔”,因此在历史观上他逐渐滑向对原始上古社会的美化和向往。
     李柏虽居贫乡,隐匿山林,但其诗作在生前身后都受到人们赞誉,在诗歌的创作理论、诗歌的风格等方面,李柏都具有独到之处。李柏认为性情的自然流露,宣泄于山水草木,著之于文章诗句,这才是真文学。李柏认为文与质的统一、诗品与人品的统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思想,诗歌创作,作诗之人必选自有节气清操,方可作得。作为隐者高尚的情趣,就是要追求一种淡泊、高沽的逸情高韵。由于生活经历的坎坷,李柏的诗作在风格和题材上也呈现出多样性。
     在哲学方面,李柏从思辨的角度对宇宙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他的这种对宇宙的思考同儒家的精神是相符的,他虽不能明确提出宇宙的来源和归宿,但他很彻底地排除了形而上的、先验的精神实体的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他所处时代的先行者。在个人修行方面,他恪守儒家传统,认为人人通过对自身的反省和道德的涵养,都可以达到成为圣人的目的,对于如何修持此心,传达至性,李柏认为是“持敬”的工夫使然,此“敬”涉及道德、事业、气节、文章,是万世不变的法则,修、齐、治、平皆由一“敬”字而得。
Li Bai was one of the leaders of Guanxue during the trasitioal period of Mi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 Li Bai,Li Yong and Li Yindu called "Guanzhong 3 Li". Compared with Li Yong and Li Yindu , Li Bai was neither a purely confucianists as Li Yong ,nor enthusiastic for making friends as Li Yindu. Living in such time, especially after Manzhou conquested the central regin of the Ming Dynasty ,Li Bai ran away from politics .As a traditional Confucian intellectual , he could not stay away from secular society .Li Bai's thinking came from the enterprising sprint of Confucianism, stayed away from the secular of Taoism and was beyond seclusin of Buddhism.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made Li Bai miss the Ming Dynasty .Although he lived in the Qing Dynasty , he kept his national prides .He knew that the reality could not be changed, thoug he was not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rulers,living a life in seclusion .He often recalled the Ming Dynasty ,and was sad . Li Bai introspected the reason of the Ming Dynasty's doom, He thought,that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inefficient and corrupt. It was that civil service system that led to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Li Bai sang high praise for the loyaltyand gave the monarch harsh criticism.
     In seclusion time, Li Bai had been strengthening his ethics.He often faced starvation .He was lack of substances, but he pursuited the spirit of Confucius and Yan Hui ,who was Confucius's student. Li Bai advocated that man should have noble values in difficult condition.He criticized the intellectuals spirit of decadence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y were perseveranced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Based on historical issues discussed ,Li Bai thought that the process of history showed a scene that the governace and mutual alternated .It should be said that his thinking is dialectical .For the limitation of hi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t is impossible fou him to realize that the cycle of the history-human history is making progress continuously. He thought that human history is inevitable. He gradually slided into longing for the original ancient community beautification.
     Although Li Bai habitated in remote village ,his poetry was praised in that time. The style of his poetry was diverse .He thought that the natural temperament in the landscape, the lines of article were real literature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of poetry,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poet we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al aesthetic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 Li Bai discussed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 from a speculative perspective. It was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thinking about this question. He did not know the source of the universe clearly, but he lulled out the existence of metaphysical ,transcendental spirit completely .He was a forerunner in the field in his time.He abided by the Confucian tradition.He thought that everyone should reflect on his own moral and conservation , If everyone lived such a life, he or she should become a saint. Li Bai thought that the respectful was irrevocable, the personal cultivation,the family harmony,the country's peace all come from this rule.
引文
[1]李柏:钱仪吉,《太白山人传》,《槲叶集》附刊,清光绪重刻本。(《太白山人传》系钱仪吉所撰,附于《槲叶集》中,以后古籍及论文集所附他人文章,皆用此体例,引《槲叶集》作者李柏名字省略)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前言》,《关中三李年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论文中引用同一书材料,只在第一次出现时列出出版社名及版次,以后以上两项均省略)。
    [3]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总序》,《关中三李年谱》,第2页。
    [4]宋德成、梅咏:《李柏及其<槲叶集>》,《咸阳师专学报》,1996,11(5):第14-23页。
    [1]宋德成、梅咏:《李柏及其<槲叶集>》,《咸阳师专学报》,1996,11(5),第14-23页。
    [2]韩星:《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人文杂志》,2001(2),第126-130页。
    [3]韩星:《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人文杂志》,2001(2),第126页。
    [4]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王弘撰、李柏的诗歌创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第135-140页。
    [5]严昌迪:《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311-312页。
    [6]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王弘撰、李柏的诗歌创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3),139页。
    [7]方光华:《关学及其著述》,西安出版社,2003年,第142-163页。
    [1]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吴怀清白序》,《关中三李年谱》,第6页。
    [2]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3]钱仪吉:《太白山人传》,《槲叶集》附刊。
    [4]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附录《太白山人传》,《关中三李年谱》,第250页。
    [5]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附录《国史·儒林传》,《关中三李年谱》,第246页。
    [6]赵尔巽:《儒林传一》,《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10页。
    [1]《与家徵君中孚先生书》,《槲叶集》卷三。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二曲先生年谱》,《关中三李年讲》,第3页。
    [3]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二曲先生年谱》,《关中三李年谱》,第3页。
    [4]李因笃:《岐山公廨喜晤二兄雪木处士却送归山》,《受祺堂诗集》卷二十六,清刊本。
    [5]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天生先生年谱》,《关中三李年谱》,第271页。
    [6]李柏:《易名说》,《槲叶集》卷二(以后所引《槲叶集》材料,作者李柏名省略)。
    [7]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8]《杀蜘蛛说》,《槲叶集》卷二。
    [1]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雪木先生年谱》,《关中三李年谱》,第211-212页。
    [3]张廷玉:《选举志二》,《明史》卷七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3页。
    [4]江藩著,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第4页。
    [5]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峦保群,吕宗力点校:《拟题》,《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46页。
    [6]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关中三李年谱》,第214页。
    [7]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8]《答刘盂长先生》,《槲叶集》卷三
    [1]钱仪古:《太白山人传》,《槲叶集》附刊。
    [2]萧震生:《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3]萧震生:《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4]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5]萧震生《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郿县志》,《关中三李年谱》,第252页。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王仙洲太白山人传跋》,《关中三李年谱》,第265页。
    [3]朱熹撰:《论语集注·子路》,《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47页。
    [4]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5]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王树柟序》,《关中三李年谱》,第7页。
    [6]《答刘孟长先生》,《槲叶集》卷三。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衎石记事稿》,《关中三李年谱》,第7页。
    [2]《复张子余内翰书》,《槲叶集》卷三。
    [3]《耕难》,《槲叶集》,卷三。
    [4]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附《国史·儒林传》,《关中三李年谱》,第246页。
    [5]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槲叶集》附刊。
    [6]《绝粮》,《槲叶集》卷四。
    [7]《浩然之气》,《槲叶集》,卷五。
    [1]《太白山月歌》,《槲叶集》,卷四。
    [2]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岳井秀序》,《关中三李年谱》,第3页。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李文孝先生行状》,《关中三李年谱》,第414页。
    [3]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李文孝先生行状》,《关中三李年谱》,第415页。
    [4]贺瑞麟:《创修李雪木先生祠堂记》,《槲叶集》附刊。
    [1]张履祥:《处馆说》,《杨园先生全集》卷十八,第545页。
    [2]《瞽驴说》,《槲叶集》卷二。
    [3]《戊申客终南赵一书楼值春雪》,《槲叶集》卷五。
    [4]《客赵氏中南别墅》,《槲叶集》卷五。
    [5]《夏日客恒州偶忆昔年卧雪太白悠然有感》,《槲叶集》卷五。
    [1]《寓恒州闻归雁有感》,《槲叶集》卷五。
    [2]《寄牛商山》,《槲叶集》卷三。
    [3]《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4]《与张大将军幼南书》,《槲叶集》卷三。
    [5]《与张大将军幼南书》,《槲叶集》卷三。
    [6]《筼筜行寿仲贞张翁》,《槲叶集》卷四。
    [7]王心敬:《太自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8]《铁墨吟叙》,《槲叶集》卷二。
    [1]萧震生:《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2]《自述》,《南游草》卷一。
    [3]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关中三李年谱》,第212页。
    [4]《江上》,《槲叶集》卷五。
    [1]《流 张献忠破襄阳说》,《南游草》卷一。
    [2]《六十四》,《槲叶集》卷四。
    [3]《长沙吊屈子》,《南游草》。
    [4]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离骚》,《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1]李颙撰,陈俊民点校:《附录二·志传》,《二曲集》,第602页。
    [2]李颙著,陈俊民点校:《历年纪略》,《二曲集》,第572页。
    [3]李颙著,陈俊民点校:《历年纪略》,《二曲集》,第527页。
    [4]李颙著,陈俊民点校:《历年纪略》,《二曲集》,第573页。
    [5]李颙著,陈俊民点校:《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第455页。
    [6]李颙著,陈俊民点校:《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第456页。
    [1]李颐著,陈俊民点校:《四书反身录·孟子上》《二曲集》,第518页。
    [2]李颐著,陈俊民点校:《周至李隐君家传》,《二曲集》,第329页。
    [3]《寄抗君德》,《槲叶集》卷三。
    [4]《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槲叶集》卷二。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沈杏卿重刊<槲叶集>叙》,《关中三李年谱》,第263页。
    [2]《幽居》,《槲叶集》卷四。
    [3]王华岳:《<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高熙亭重刊<槲叶集>叙》,《关中三李年谱》,第261页。
    [2]李柏:高庚恩,《重刻雪木李先生<槲叶集>序》,《槲叶集》,民国二十一年刊本。(本论文只在此引用该版本,其他均为光绪年重刻本)
    [3]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中华书局,1987年,第62页。
    [4]《重修周公庙募缘疏》,《槲叶集》卷三。
    [5]《重修周公庙募缘疏》,《槲叶集》卷三。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洋县志》,《关中三李年谱》,第252页。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余子厚批答请刊<槲叶集>文》,《关中三李年谱》,第265页。
    [3]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高熙亭重刊<槲叶集>叙》,《关中三李年谱》,第261页。
    [4]《创修李雪木先生祠堂记》,《槲叶集》附刊。
    [5]《邑候沈公上书学宪请刊<槲叶集>启》,《槲叶集》附刊。
    [6]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第61-62页。
    [7]张载著:《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62页。
    [1]《说“天”字》,《槲叶集》卷二
    [2]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系辞上》,《周易集解纂疏》,第600-602页。
    [3]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序卦》,《周易集解纂疏》,第719页。
    [1]张载著:《张载集》,第9页。
    [2]《重修风泉山菩萨殿募缘疏》,《槲叶集》卷三。
    [3]《为秦人太白山求福解》,《槲叶集》卷三。
    [1]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第51页。
    [2]《书冯海鲲先生》,《槲叶集》卷三。
    [3]《符萧柳庵孝廉》,《槲叶集》卷三。
    [1]黄宗羲撰,沈之盈点校:《三原学案》,《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58年,第158页。
    [2]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第29页。
    [3]张载著:《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载集》,第383页。
    [4]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第42页。
    [5]黄宗羲撰,沈之盈点校:《河东学案·文简吕径野先生枘》,《明儒学案》,第137页。
    [6]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第72页。
    [7]李颙著,陈俊民点校:《二曲先生窆石文》,《二曲集》,第614页。
    [8]《语录》,《槲叶集》卷二。
    [1]《康孝子焦烈妇传》,《槲叶集》卷二。
    [2]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第51页。
    [2]张载著:《横渠易说》,《张载集》,第192页。
    [1]《康孝子焦烈妇传》,《槲叶集》卷二。
    [2]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大略篇》,《苟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492页。
    [3]张载著《经学理窟·礼乐》,《张载集》,第264页。
    [4]张载著《经学理窟·礼乐》,《张载集》,第261页。
    [5]《鬼孝子传》,《槲叶集》补遗
    [6]胡平生译著:《开宗明义章第一》,《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1页。
    [7]朱熹撰:《论语集注·为政》,《四书章句集注》,第55页。
    [8]朱熹撰:《论语集注·学而》,《四书章句集注》,第47页。
    [9]班固:《艺文志》,《汉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3年,第1719页。
    [10]焦循撰,沈文倬点校:《离娄上》,《孟子正义》,第493页。
    [1]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第22页。
    [2]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附续编)》,第73页。
    [3]《松窗琐言》,《槲叶集》卷三。
    [4]陆九渊著,钟哲点校:《语录》,《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第423页。
    [5]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传习录》,《阳明全书》,第107页。
    [1]《见山堂说》,《槲叶集》卷二。
    [2]《仲贞张公淡园跋》《槲叶集》卷二。
    [3]《五台》,《槲叶集》卷五。
    [4]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传习录》,《阳明全书》,第107-108页。
    [1]《夸父逐日论》,《槲叶集》卷一。
    [2]张廷玉:《李仕鲁列传》,《明史》卷一百三十九,第3988页。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清麓文集祠堂记》,《关中三李年谱》,第259页。
    [1]《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槲叶集》卷二。
    [2]《送憨休和尚叙》,《槲叶集》卷二。
    [3]《送憨休和尚叙》,《槲叶集》卷二。
    [1]罗光:《哲学大辞书》第一册,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75页。
    [2]《过熊耳山空相寺》,《南游草》卷一。
    [3]《憨休和尚语录序》,《槲叶集》卷二。
    [1]《憨休和尚敲空遗响叙》,《槲叶集》卷二。
    [2]《过熊耳山空相寺》,《难游草》卷一。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正藏》,日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3年,第8册,第849.3页。
    [2]《游凤郡东湖序》《槲叶集》卷二。
    [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第45册,第637.2页。
    [4]吴言生:《禅宗思想渊源》,中华书局,2001,第236-238页。
    [5]《与萧柳巷及苍二弟书》,《槲叶集》卷三。
    [1]《东湖》,《槲叶集》卷四。
    [2]《太白山雪月》,《槲叶集》卷四。
    [3]《大华经略策》,《大正藏》第36册,第702.1页。
    [4]《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9册,第486.3页。
    [5]《永嘉证道歌》,《大正藏》第48册,第413.2页。
    [1]《寿夭解》,《槲叶集》卷三。
    [2]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四十三章,中华书局,1984年,第177页。
    [3]高诱注,毕沅校,余翔标点:《不二》,《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08页。
    [4]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四十章,第165页。
    [5]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七十八章,第301页。
    [6]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七十六章,第294-295页。
    [7]《过樊河论》,《槲叶集》卷一。
    [8]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二十五章,第103页。
    [1]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九章,第33-35页。
    [2]钱钟书:《管锥集》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第425-426页。
    [3]《柴关》,《槲叶集》卷三。
    [1]《安分》,《槲叶集》卷五。
    [2]《无才》,《槲叶集》卷三。
    [3]《语录》,《槲叶集》卷二。
    [4]《语录》:《槲叶集》卷二。
    [1]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知北游》,《庄子集释》,第733页。
    [2]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逍遥游》,《庄子集释》,第40页。
    [3]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齐物论》,《庄子集释》,第113页。
    [4]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齐物论》,《庄子集释》,第43-46页。
    [1]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齐物论》,《庄子集释》,第79页。
    [2]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与关学学派》,第38页。
    [3]李颙撰,陈俊民点校:《历年纪略》,《二曲集》,第560-561页。
    [1]《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槲叶集》卷二。
    [2]《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槲叶集》卷二。
    [3]《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槲叶集》卷二。
    [4]《重修大兴善寺大佛殿碑记》,《槲叶集》卷二。
    [5]朱熹撰:《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7页。
    [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第12册,第343.3页。
    [2]《憨休憨师敲空遗响叙》卷二。
    [3]《重修吾老洞庙碑》,《槲叶集》卷二。
    [1]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卷六十三,中华书局,2006年,第394页。
    [2]《重修吾老洞庙碑》,《槲叶集》卷二。
    [3]朱熹撰:《论语集注·泰伯》,《四书章句集注》,第106页。
    [4]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尽心上》,《孟子正义》,第880页。
    [5]王夫之著:《动物篇》,《张子正蒙注》,第86页。
    [6]王夫之著:《临》,《周易外传》卷二,中华书局,1977年,第44页。
    [7]《重修吾老洞庙碑》,《槲叶集》卷二。
    [1]《重修吾老洞庙碑》,《槲叶集》卷二。
    [2]《重修吾老洞庙碑》,《槲叶集》卷二。
    [3]《重修吾老洞庙卿》,《槲叶集》卷二。
    [1]赵尔巽:《遗逸传一》,《清史稿》卷五百,中华书局,1977年,第13815-13816页。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重刊<槲叶集>叙》,《关中三李年谱》,第260页。
    [3]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71页。
    [4]转引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王弘撰李柏的诗歌创作》,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第138页。
    [1]《忆旧》,《槲叶集》卷四
    [1]《长安》,《槲叶集》卷五。
    [2]《洋州黄氏园林》,《槲叶集》卷五。
    [3]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槲叶集》附刊。
    [1]萧震生:《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2]《题刘侍御安刘先生表忠录后》,《槲叶集》卷四。
    [1]张廷玉:《李建泰传》,《明史》卷二百五十三,第6549页。
    [2]《望五丈原有感》,《槲叶集》卷五。
    [3]《避世》,《槲叶集》卷四。
    [1]萧震生:《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2]邵廷采:《思复堂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12页。
    [3]归庄:《归序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8页。
    [4]《虞仲翔知已说》,《槲叶集》卷二。
    [5]《与冯海鲲先生书》,《槲叶集》卷三。
    [1]沈朝阳:《皇明嘉隆两朝闻见记》卷六,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
    [2]何良俊:《史九》,《四友斋丛说》卷十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唐顺之:《程少君行状》,《荆川先生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初编本
    [4]《说蜂》《槲叶集》卷二。
    [5]《语录》,《槲叶集》卷三。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国史·儒林传》,《关中三李年谱》,第246页。
    [2]《山房咏怀》,《槲叶集》卷五。
    [3]《可以集叙》《槲叶集》卷二。
    [4]《淡园记》,《槲叶集》卷二。
    [1]《花之圣人》,《槲叶集》卷一。
    [2]《为秦人太白山求福解》,《槲叶集》卷三。
    [3]《太白山雪月》其二,《槲叶集》,《槲叶集》卷四。
    [1]《十月见梅花》,《槲叶集》卷五。
    [2]《三发咏》,《槲叶集》卷五。
    [3]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关中三李年谱》,第262页。
    [1]钱仪吉:《太白山人传》,《槲叶集》附刊。
    [2]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3]许逊荃:《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4]邱维屏:《蔡公防河秦疏后序》,《邱邦士文钞》卷一,《易堂九子文钞》,道光丙申刊本。
    [5]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57页。
    [6]顾炎武著、华枕之点校:《答李紫澜书》,《顾亭林诗文集》,第64页。
    [1]《松窗锁言·有为》,《槲叶集》卷三。
    [2]《<铁墨吟>序》,《槲叶集》卷二。
    [3]《后题牵饮上流图》,《槲叶集》卷三。
    [4]卓尔堪辑:《卓烈妇》,《遗民诗》卷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第445页。
    [1]朱熹撰:《论语集注·宪问》,《四书章句集注》,第158页。
    [2]朱熹撰:《论语集注·宪问》,《四书章句集注》,第148页。
    [3]《六则箴》,《槲叶集》卷五。
    [4]《六则箴》,《槲叶集》卷五。
    [1]李道平撰,潘雨延点校:《系辞下》,《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第637-640页。
    [2]张养浩著,王佩增笺:《双调·折桂令》,《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笺》,齐鲁书社,1988年,第89-90页。
    [3]朱熹撰:《卫灵公》,《四书章句集注》,第163页。
    [4]《驳王维与魏居士书》《槲叶集》卷一。
    [1]《后题牵饮上流图》,《槲叶集》卷三。
    [2]周密撰,张茂鹏点校:《省状元同郡》,《齐东野语》卷十六,中华书局,1983年,第295页。
    [31]《薪难》,《槲叶集》卷三。
    [4]《与萧柳庵及苍二弟书》,《槲叶集》卷三。
    [5]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缮性》,《庄子集释》,第554-555页。
    [6]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天地》,《庄子集释》,第421页。
    [1]《杂咏》,《槲叶集》卷五。
    [2]《答焦卧去亢龙说》,《槲叶集》卷二。
    [3]《用权》,《槲叶集》卷一。
    [4]《过函谷关论》,《南游草》卷一。
    [5]《杀蜘蛛说》,《槲叶集》卷二。
    [6]《虞仲翔知已说》,《槲叶集》卷二。
    [7]《勤学通录叙》,《槲叶集》卷二。
    [1]《祭屈贾两先生义》,《南游草》卷一。
    [2]《长沙吊屈子》,《南游草》第一卷。
    [3]洪兴祖撰,白化文文等点校:《离骚》,《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4页。
    [1]洪兴祖撰,白化文文等点校:《渔父》,《楚辞补注》,第180页。
    [2]《已巳五曰哭屈子》,《槲叶集》卷四。
    [3]《游风郡东湖序》,《槲叶集》卷二。
    [4]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1]《杀蜘蛛说》,《槲叶集》卷二。
    [2]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杂诗十二诗》共五,《陶渊明集》,第117页。
    [3]萧统著,俞绍初校注:《陶渊明传》,《昭明太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20页。
    [4]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集》,第159页。
    [5]《驳王维与魏居士》,《槲叶集》卷一。
    [6]《驳王维与魏居士》,《槲叶集》卷一。
    [7]《驳王维与魏居士》,《槲叶集》卷一。
    [1]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槲叶集》附刊。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余子厚批答请刊<槲叶集>文》,《关中三李年谱》,第265页。
    [3]《寄佟明府》,《槲叶集》卷三。
    [4]《辞富平邑侯郭公》,《槲叶集》卷三。
    [5]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雪木先生年谱》,《关中三李年谱》,第237页。
    [6]《辞修志与洋县邹大夫》,《槲叶集》卷三。
    [7]《再辞修志书》,《槲叶集》卷三。
    [1]见《槲叶集·和李子德寄鄂抚军安南诗》七律一首。《清史稿》载:“鄂善,纳喇氏,满洲镶黄旗人。初自侍卫授秘书院学士,迁副都御史。康熙几年,授陕西巡抚。十一年,擢山西陕西总督,寻改总督陕西。”
    [2]见《槲叶集·赠冯大将军》。《清史稿》载:“(康熙)十四年,擢西安将军,加振武将军衔。”“乾隆初,追封谥恭靖。”
    [3]《赠冯大将军叙》,《槲叶集》卷二。
    [1]孙奇逢著,朱茂汉点校:《夏峰先生本传》,《夏峰先生集》,第5页。
    [2]李颙著,陈俊民点校,《历年纪略》,《二曲集》,第563页。
    [3]李颙著,陈俊民点校,《历年纪略》,《二曲集》,第584页。
    [4]《与张大将军幼南》,《槲叶集》卷三。
    [5]《谢茹侯馈麦》,《槲叶集》卷三。
    [1]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50-251页。
    [1]《为梅侯种柳叙》,《槲叶集》卷二。
    [2]《为梅侯种柳叙》,《槲叶集》卷二。
    [1]《五帝》,《孔子家语》卷六,四部备要本。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1页。
    [3]《曲江》,《槲叶集》卷五。
    [4]《江上》,《南游草》卷一。
    [1]《语录》,《槲叶集》卷三。
    [2]《咸阳》其二,《槲叶集》卷五。
    [3]《贫贱》《槲叶集》卷三。
    [4]《语录》,《槲叶集》卷三。
    [1]《过鸿门论》,《槲叶集》卷一。
    [2]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皋陶谟》,《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第95页。
    [3]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汤誓》,《今文尚书考证》,第199-200页。
    [4]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皋陶谟》,《今文尚书考证》,第102-103页。
    [5]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第272也。
    [6]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乾》,《周易集解纂疏》,第38页。
    [7]《过鸿门论》,《槲叶集》卷一。
    [8]《语录》,《槲叶集》卷三。
    [1]高亨注译:《修权》,《商君书注译》,中华书局,1974年,第113页。
    [2]朱彬撰,饶钦农点校:《孔子闲居》,《礼记训纂》,第753页。
    [3]高诱注,毕沅校,余翔标点:《先已》,《吕氏春秋》,第50页。
    [4]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大略篇》,《荀子集解》,第518页。
    [5]《大宝篇》,《槲叶集》卷一。
    [1]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八十章,第307-309页。
    [2]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2页。
    [3]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三十八章,第152页。
    [4]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十八章,第72-73页。
    [5]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三十一章,第123-125页。
    [1]《大言》,《槲叶集》卷五。
    [2]《偶书》,《槲叶集》卷五。
    [3]顾炎武撰,华枕之点校:《营平二州事序》,《顾亭林诗文集》,第28页。
    [4]《思不堪》,《槲叶集》卷五。
    [5]《明未文儒赞》,《槲叶集》卷三。
    [6]《书所见》,《槲叶集》卷五。
    [1]《老人》,《槲叶集》卷四。
    [1]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十八章,第73页。
    [2]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人世间》,《庄子集释》,第155页。
    [3]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第5页。
    [1]《刘向》,《槲叶集》卷一。
    [2]《刘向》,《槲叶集》卷一。
    [3]《刘向》,《槲叶集》卷一。
    [4]《蜀前将军像赞》,《槲叶集》卷三。
    [5]《重修蜀前将军庙募缘疏》,《槲叶集》卷三。
    [6]陈寿著,裴松之注:《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三国志》卷十三,中华书局,1959年,第401页。
    [7]陈寿著,裴松之注:《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三国志》卷十三,第403页。
    [1]《不如狗尾》,《槲叶集》卷一。
    [2]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三国志多问护》,《廿二史剳记校正》卷六,中华书局,1984年,第122页。
    [1]《前题牵引上流图》《槲叶集》卷三。
    [2]陈寿著,裴松之注:《蜀书》,《三国志》,第934页。
    [3]李昉:人事部八十八,《太平御览》卷四百四十七,四部丛刊本。
    [4]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集》卷七十五,《朱子全书》第2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41页。
    [5]黄丽峰:《古代文人对诸葛亮评价及其思维走向》,《中州学刊》,2005(5),第182-187页。
    [6]《武侯赞》,《槲叶集》卷三
    [1]《南阳卧龙岗渴武侯庙》,《南游草》卷一。
    [2]《康孝子、焦烈妇传》,《槲叶集》卷二。
    [1]《望五丈原有感》,《槲叶集》卷四。
    [2]《题武侯庙》,《槲叶集》卷四。
    [3]《重修蜀前将军庙募缘疏》,《槲叶集》卷三。
    [4]陈寿著,裴松之注:《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三国志》卷三十六,第951页。
    [1]陈寿著,裴松之注:《吴书·诸葛瑾传》,《三国志》卷五十二,第1233页。
    [2]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关中三李年谱》,第260页。
    [1]《过樊河论》,《槲叶集》卷一。
    [2]《过樊河论》,《槲叶集》卷一。
    [3]《过樊河论》,《槲叶集》卷一。
    [4]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第551页。
    [1]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第554页。
    [2]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第554页。
    [3]《过樊河论》,《槲叶集》卷一。
    [4]班固:《叔孙同传》,《汉书》卷四十三,第2126页。
    [5]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第367页。
    [6]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第554页。
    [1]《过樊河论》,《槲叶集》卷一。
    [2]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第553页。
    [3]司马迁:《淮阴侯列传》,《史记》卷九十,第553页。
    [4]《过陈仓道次韵吊韩淮阴》,《槲叶集》卷五。
    [5]《拜将台》,《槲叶集》卷五。
    [6]《韩信冢》,《槲叶集》卷四。
    [1]刘宗周:《上温员峤相公》,《刘子全书》卷二十,道光乙未刻本。
    [2]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点:《募刻大藏方册圆满疏》,《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第1399页。
    [3]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第19页。
    [4]《明末文儒赞》,《槲叶集》卷三。
    [1]《先朝儒将赞》,《槲叶集》卷三。
    [2]《崇祯儒将五首》,《槲叶集》卷五。
    [3]张廷玉:《职官志一》,《明史》卷七十二,第1753页。
    [4]张廷玉:《孙承宗列传》,《明史》卷二百五十,第6466页。
    [1]张廷玉:《熹宗本纪》,《明史》卷二十二,第297-298页。
    [2]张廷玉:《熹宗本纪》,《明史》卷二十二,第303-304页。
    [3]谈迁撰,张宗祥点校:《神宗万历八年》,《国榷》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第4415页。
    [4]《短歌行》,《槲叶集》卷四。
    [1]谷应泰:《开国规模》,《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中华书局,1977年,第200页。
    [2]赵翼著,王树民校证:《明分封宗藩之制》,《廿二史劄记校正》卷三十二,第747页。
    [3]张廷玉:《食货志六》,《明史》卷八十二,2001页。
    [4]《过瑞王故官》,《槲叶集》卷一。
    [1]《过瑞王故宫》,《槲叶集》卷一。
    [2]《荆王创建护国寺》,《南游草》卷一。
    [1]《潼关》,《槲叶集》卷一。
    [2]《过函谷关论》,《南游草》卷一。
    [3]张廷玉:《赞》,《明史》卷二百三十,第6027页。
    [4]张廷玉:《赞》,《明史》卷二百三十四,第6144页。
    [5]《过熊耳山空相寺》,《南游草》卷一。
    [1]《潼关》,《槲叶集》,卷一。
    [2]张廷玉:《仪智列传附子铭列传》,《明史》卷一百五十二,第4189页。
    [3]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子刘子学言》卷一,《黄宗羲全集》第一册,第276页。
    [4]《过熊耳山空相寺》,《南游草》卷一。
    [5]卓尔堪选辑:《一叹》,《明遗民诗》卷一,中华书局,第49页。
    [6]卓尔堪选辑:《肃宁》,《明遗民诗》卷六,第252页。
    [1]《问山中老人》,《南游草》卷一。
    [2]张廷玉:《流贼列传》,《明史》卷三百0九,第7948页。
    [3]张廷玉:《流贼列传》,《明史》卷三百0九,第7947页。
    [4]张廷玉:《庄烈帝二》,《明史》卷二十四,第335页。
    [5]《题刘侍御安刘先生表忠录后》,《槲叶集》卷四。
    [1]转引自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王弘撰、李柏的诗歌创作》,《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第135页。
    [1]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杜维沫、霍松林校注:《原诗》,《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5页。
    [2]谢榛,王夫之著,宛平、舒芜点校:《四溟诗话》,《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页。
    [3]《襄平张少文诗集叙》,《槲叶集》卷二
    [4]《襄平张少文诗集叙》,《槲叶集》卷二。
    [5]《题邓蔚看梅诗后》,《槲叶集》卷二。
    [1]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99页
    [3]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史记》卷二十四,第505页。
    [4]谢榛、王夫之著,宛平、舒芜点校:《姜斋诗话》,《四溟诗话 姜斋诗话》,第162页。
    [5]《文字》,《槲叶集》卷三。
    [6]《襄平张少文诗集序》,《槲叶集》卷二。
    [1]陆机著,金涛声点校:《文赋》,《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4-5页。
    [2]朱熹撰:《论语集注·里仁》,《四书章句集注》,第71页。
    [3]朱熹撰:《论语集注·阳货》,《四书章句集注》,第178页。
    [1]《襄平张少文诗集序》,《槲叶集》卷二。
    [2]《有声不鸣》,《槲叶集》卷一。
    [3]《华岳集叙》,《槲叶集》卷二。
    [1]《后劝勤篇》,《槲叶集》卷一。
    [2]《午夜钟叙》,《槲叶集》卷一。
    [3]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李杲堂墓铭志》,《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412页。
    [4]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点校:《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集释》卷十九,第1079页。
    [5]顾炎武撰,华枕之点校:《与人书》,《顾亭林诗文集》卷四,第91页。
    [6]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马雪航诗序》,《黄宗羲全集》第10册,第95-96页。
    [1]《道研斋游记叙》,《槲叶集》卷二。
    [2]《襄平张少文诗集序》,《槲叶集》卷二。
    [3]郭绍虞选编,富寿蓀点校:李调元,《雨村诗话》,《清诗话续编》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35页。
    [4]王夫之等著:王士桢,《师友诗传录·续录》,《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0页。
    [5]钱谦益:《高典籍棅》,《列朝诗集小传》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第180页。
    [6]王夫之等著: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清诗话》,第927页。
    [7]《太白山人<槲叶集>序》,《槲叶集》卷首。
    [1]孔尚任著,徐振贵主编:《湖海集》,《孔尚任全集》第2册,齐鲁书社,2004年,第1167页。
    [2]张彦远:《论顾陆张吴用笔》,《历代名画记》卷二,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25页。
    [3]何宁撰:《缪称训》,《淮南子集释》,第733页。
    [4]何宁撰:《修务训》,《淮南子集释》,第1344-1345页。
    [1]《游凤郡东湖叙》,《槲叶集》卷二。
    [2]《游凤郡东湖叙》,《槲叶集》卷二。
    [3]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答建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第2841页。
    [4]《游凤郡东湖叙》,《槲叶集》卷二。
    [5]《午夜钟叙》,《槲叶集》巷一。
    [1]朱熹撰:《论语集注·子罕》,《四书章句集注》,第115页。
    [2]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大略篇》,《荀子集解》,第505-506页。
    [1]《咏梅四首》,《槲叶集》卷四。
    [2]《游凤郡东湖叙》,《槲叶集》卷二。
    [3]《游凤郡东湖叙》,《槲叶集》卷二。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142页。
    [2]《太白山人<槲叶集>叙》,《槲叶集》卷首。
    [3]刘勰著,周振甫注:《神思》,《文心雕龙注释》,第295页。
    [4]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缜密》,《诗品集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26页。
    [5]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第502页。
    [6]《华岳集叙》,《槲叶集》卷二
    [1]《怀太白山房》,《槲叶集》卷四。
    [2]刘勰著,周振甫注:《物色》,《文心雕龙注释》,第493页。
    [3]《峪泉春望》,《槲叶集》卷五。
    [1]《<午夜钟>叙》,《槲叶集》卷二。
    [2]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氏家藏集·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王廷相集》,第503页。
    [3]张璋,等编纂:蒋兆兰,《词说》,《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5年,第5,第542页。
    [4]刘熙载著,王国安点校:《诗概》,《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1页。
    [5][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24页。
    [1]《游风郡东湖序》,《槲叶集》卷二。
    [2]《游风郡东湖序》,《槲叶集》卷二。
    [3]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齐物论》,《庄子集释》,第112页。
    [1]《游凤郡东湖序》,《槲叶集》卷二。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1]郭绍虞主编:曹丕,《典论·论文》,《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第158页。
    [2]陆机著,金涛声点校:《文赋》,《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
    [3]《清朝史料》,《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上海书店,1981年,第22页。
    [4]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第171页。
    [5]王心敬:《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1]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高熙亭重刊<槲叶集>叙》,《关中三李年谱》,第260页。
    [2]《曲江》,《槲叶集》卷五。
    [3]《五丈原和大复山人韵》,《槲叶集》卷五。
    [1]《五丈西风》《槲叶集》,卷四。
    [2]《看剑》,《槲叶集》卷五。
    [3]《自述》,《南游草》卷一。
    [4]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慎斋集·跋淡园亦山园记墨迹卷》,《关中三李年谱》,第260页。
    [1]《踏雪行》,《槲叶集》卷四。
    [1]《饮马长城窟行》,《槲叶集》卷四。
    [2]《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墓碣》,《槲叶集》附刊。
    [1]《独夜》,《槲叶集》卷四。
    [2]《观山中》,《槲叶集》卷四。
    [3]《田园吟》,《槲叶集》卷四。
    [4]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冲淡》《诗品集解》,第5-6页。
    [5]《淡园记》,《槲叶集》卷二。
    [1]《仲贞张公淡园跋》,《槲叶集》卷二。
    [2]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杜维沫、霍松林校注:《原诗》,《原诗 —瓢诗话 说诗晬语》,第18页。
    [3]《凤泉别墅》,《槲叶集》卷五。
    [1]《四嘴山用前韻》,《槲叶集》卷五。
    [2]《山村晓发》,《槲叶集》卷五。
    [3]《春日独酌浴泉山》,《槲叶集》卷五。
    [1]彭定求等编:商适《别韦参军》,《全唐诗》,第6册,第2221页。
    [2]孙虹,任翌选注:《木兰花令·暮秋饯别》《周邦彦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第34页。
    [3]彭定求等编:李白《谢公亭》,《全唐诗》,第5册,第2221页。
    [4]彭定求等编:王维《渭城曲》,《全唐诗》,第4册,第1306页。
    [5]《灞桥新柳》,《槲叶集》卷五。
    [6]《送刘沧源出函谷》,《槲叶集》卷五。
    [1]《送冯别驾之湘南》,《槲叶集》卷五。
    [2]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杜维洙、霍松林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219页。
    [3]《挑灯》,《槲叶集》卷五。
    [4]《念别离》,《槲叶集》卷五。
    [5]《古别离》,《槲叶集》卷五。
    [6]李昉:《妖异部网》,《太平御览》卷八百八十八,四部丛刊。
    [1]《古别离》,《槲叶集》卷四。
    [2]彭定求等编:王昌龄《闺怨》,《全唐诗》第六册,第1446页。
    [3]钱钟书著:《管锥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第627页。
    [4]钱钟书著:《管锥编》第二册,第628页。
    [1]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九辩》,《楚辞补注》,第182页。
    [2]《秋兴》,《槲叶集》卷五。
    [3]《秋思》,《槲叶集》卷五。
    [1]《闻蝉》,《槲叶集》卷五。
    [2]《扶风》,《槲叶集》卷五。
    [3]《寓恒州闻归雁有感》,《槲叶集》卷五。
    [1]《旅夜秋》,《槲叶集》卷四。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7页。
    [1]《语录》,《槲叶集》卷三。
    [2]《说“天”字》,《槲叶集》卷二。
    [3]《易纬·乾坤凿度》,《中国古代易学丛刊》第1册,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7页。
    [4]《温泉里重修五瘟庙募缘疏》,《槲叶集》卷三。
    [5]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二十一章,第88-89页。
    [1]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十四章,第52-53页。
    [2]《说“天”字》,《槲叶集》卷二。
    [3]《说“天”字》,《槲叶集》卷二。
    [4]《白燕赋》,《槲叶集》,卷一。
    [5]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系辞上》,《周易集解纂疏》,第600页。
    [6]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系辞上韩康伯注》,《王弼集校释》,第553页。
    [7]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二十五章,第101页。
    [8]孔颖达:《易·系辞上》,《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十三经注疏》卷七,第82页。
    [9]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知北游》,《庄子集释》,第759页。
    [1]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知北游》,《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第433页。
    [2]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天下》,《庄子集释》,第1093页。
    [3]杨伯峻撰:《天瑞篇》,《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第6页。
    [4]何宁撰:《诠言训》,《淮南子集释》,第991页。
    [5]房玄龄:《纪瞻列传》,《晋书》卷六十八,第1819页。
    [6]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系辞下》,《周易集解纂疏》,第652页。
    [7]《升水石辨》,《槲叶集》卷三。
    [8]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48页。
    [1]《语录》,《槲叶集》卷三。
    [2]《洞庭》,《南游草》卷一。
    [3]《重修周公庙募缘疏》,《槲叶集》卷三。
    [4]《说“天”字》,《槲叶集》卷二。
    [1]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页。
    [2]王弼著,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王弼集校释》第58页。
    [3]《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老子哲学讨论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41页
    [1]《元气》,《槲叶集》卷一。
    [2]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慎言·五行篇》,《王廷相集》,第809页。
    [3]王延相著,王孝鱼点校:《慎言·道体篇》,《王廷相集》,第751页。
    [4]《后劝学篇》,《槲叶集》卷一。
    [1]程颢、程颐: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经说》,《二程集》,第1030页。
    [2]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理气上·太极天地上》,《朱子语类》,第1-2页。
    [3]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集·答黄道夫书》卷五十八,《朱子全书》第23册,第2755页。
    [4]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7页。
    [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5年,第660页。
    [6]王夫之:《周易外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203页。
    [7]《语录》,《槲叶集》卷三。
    [1]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31-32页。
    [2]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尽心下》,《孟子正义》,第976页。
    [3]《於种陵子》,《槲叶集》卷二。
    [1]《拟山中开义馆教授题词》,《槲叶集》卷三。
    [2]朱熹撰:《论语集注·阳货》,《四书章句集注》,第172-173页。
    [3]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告子下》《孟子正义》,第810页。
    [4]《前劝学篇》,《槲叶集》卷一。
    [5]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传习录》,《阳明全书》,第92页。
    [1]《前劝学篇》,《槲叶集》卷一。
    [2]《后劝学篇》,《槲叶集》卷一。
    [3]张载:《正蒙·大心篇》,《张载集》,第24页。
    [4]张载:《正蒙·大心篇》《张载集》,第25页。
    [1]张载:《经学理窟·义理》,《张载集》,第273页。
    [2]张载:《语录下》,《张载集》,第333页。
    [3]《语录》,《槲叶集》卷三。
    [4]《虞书·大禹谟》,《尚书》,四部丛刊。
    [5]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二十一章,第88-89页。
    [1]李颙撰,陈俊民点校:《常州府武进县两庠汇语》,《二曲集》,第27页。
    [2]《语录》,《槲叶集》,卷三。
    [3]《语录》,《槲叶集》,卷三。
    [4]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尽心上》,《孟子正义》,第877页。
    [5]《忍斋说》,《槲叶集》卷二。
    [6]朱熹撰:《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1]《砚铭》,《槲叶集》卷三。
    [2]周敦颐著,徐洪兴导读:《太极图说》,《周子通书》,第48页。
    [3]《敬庵说》,《槲叶集》卷二。
    [4]《大宝篇》,《槲叶集》卷一。
    [5]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集·答杨子直》卷四十五,《朱子全书》第22册,第2072页。
    [2]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集·答吕伯恭》卷三十三,《朱子全书》第21册,第1429页。
    [1]《月蚀》,《槲叶集》卷一。
    [2]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晦庵先生朱文公集·经筵讲义》卷十五,《朱子全书》第20册,第708页。
    [3]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学六·持守》,《朱子语类》卷十二,第208页。
    [4]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学六·持守》,《朱子语类》卷十二,第215页。
    [5]《元气》,《槲叶集》卷一。
    [6]《敬庵说》,《槲叶集》卷二。
    [7]《语录》,《槲叶集》卷三。
    [8]程俊英、蒋建元:《小雅·小旻》,《诗经注析》,第593页。
    [9]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十五章,第58页。
    [1]王符著,汪继培笺、彭铎校正:《赞学一》,《潜夫论笺校正》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11-13页。
    [2]归有光撰,周本淳点校:《送何氏二子序》,《震川先生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
    [3]高攀龙:《语》,《高子遗书》卷一,无锡刻本。
    [4]《后劝学篇》,《槲叶集》卷一。
    [1]《拟山中开义馆教授题词》,《槲叶集》卷三。
    [2]《勤学通录叙》,《槲叶集》卷二。
    [3]朱熹撰:《论语集注·季氏》,《四书章句集注》,第172-173页。
    [4]《游宛在亭叙》,《槲叶集》卷二。
    [1]《操舟》,《槲叶集》卷一。
    [2]朱谦之撰:《老子校释》四十七章,第189页。
    [1]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系辞下》,《周易集解纂疏》,第621-622页。
    [2]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说卦》,《周易集解纂疏》,第687-690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163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0页。
    [5]《升水石辩》,《槲叶集》卷二。
    [6]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天下》,《庄子集释》,第1102页。
    [1]《升水石辨》,《槲叶集》卷二。
    [2]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系辞上》,《周易集解纂疏》,第600-602页。
    [3]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序卦》,《周易集解纂疏》,第720-721页。
    [1]《升水石辩》,《槲叶集》卷二。
    [2]《升水石辩》,《槲叶集》卷二。
    [3]《升水石辩》,《槲叶集》卷二。
    [4]《升水石辩》,《槲叶集》卷二。
    [1]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五十八章,第235页。
    [2]高诱注,毕沅校,余翔标点:《大乐》,《吕氏春秋》,第76页。
    [3]程颢、程颐: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经说》,《二程集》,第167页。
    [4]程颢、程颐:王孝鱼点校:《河南程氏经说》,《二程集》,第762页。
    [5]方以智著,庞朴注释:《反因》,《东西均注释》,中华书局,2001年,第87-88页。
    [6]张载:《正蒙·参两篇》,《张载集》,第11-12页。
    [7]《语录》,《槲叶集》,卷三。
    [1]班固:《艺文志》,《汉书》卷三十,第1746页。
    [2]张载:《正蒙·大易篇》,《张载集》,第48-49页。
    [3]张载:《正蒙·太和篇》,《张载集》,第10页。
    [4]王夫之:《老子衍》,《传山全书》,岳麓书社,1996年,第13册,第18页。
    [5]《语录》,《槲叶集》卷三。
    [6]《防微》,《槲叶集》,卷三。
    [1]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系辞上》,《周易集解纂疏》,第558页。
    [2]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系辞上》,《周易集解纂疏》,第599页。
    [3]《语录》,《槲叶集》卷三。
    [4]王夫之:《老子衍》,《船山全书》第13册,第18页。
    [5]王夫之:《尚书引义》,中华书局,1976年,第40页。
    [6]王夫之:《太和篇》,《张子正蒙注》卷一,第22页。
    [1]《游宛在亭叙》,《槲叶集》卷二。
    [2]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齐物论》,《庄子集释》,第70页。
    [3]郫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德充符》,《庄子集释》,第190页。
    [1]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秋水》,《庄子集释》,第577页。
    [2]《游宛在亭叙》,《槲叶集》卷二。
    [3]李亮:《诗话同源与山水文化》,中华书局,2004年,第229页。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0页。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101页。
    [6]《虎》,《槲叶集》卷三。
    [7]《铜铁》,《槲叶集》卷三。
    [1]班固:《楚元王刘交附刘向列传》,《汉书》卷三十六,第1950-1951页。
    [2]《洋州黄氏园林》,《槲叶集》卷五。
    [3]《梦》,《槲叶集》卷四。
    [1]《奇抗君德》,《槲叶集》卷三。
    [2]《即事》,《槲叶集》卷五。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汉)高诱注,(清)毕沅校,余翔标点.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汉)王符著,(清)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晋)郭象注,(唐)成玄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晋)陆机著,金涛声点校.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梁)萧统著,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唐)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4](唐)张颜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15](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6](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7](宋)李昉.太平御览[M].四库丛刊本.
    [18](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9](宋)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0](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1](宋)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2](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3](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5](宋)朱熹著,刘永翔、朱幼文点校.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6](元)张养浩著,王佩增笺.云庄休居自适乐府笺[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7](明)冯从吾撰,陈俊民、徐兴海点校.关学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8](明)高攀龙.高子遗书[M].无锡刻本.
    [1]为检索方便,本论文参考文献以朝代顺序编排,同一朝代的作者再以姓氏字母顺序排序。
    [29](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明)刘宗周.刘子全书[M].道光乙未刻本.
    [31](明)沈朝阳.皇明嘉隆两朝闻见记[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1969.
    [32](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
    [33](明)王阳明著,吴光等编校.阳明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4](明)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6](清)方以智著,庞朴注释.东西均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7](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8](清)顾炎武撰,华枕之点校.顾炎武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9](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点校.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0](清)归有光撰,周本淳点校.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1](清)归庄.归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43](清)洪亮吉,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4](清)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5](清)黄宗羲撰,沈芝盈点校.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6](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7](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8](清)江藩著,钟哲整理.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9](清)孔尚任著,徐振贵主编.孔尚任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4.
    [50](清)李柏.槲叶集[M].清光绪重刻本.
    [51](清)李柏.槲叶集[M].民国二十一年刻本.
    [52](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3](清)李颐著,陈俊民点校.二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4](清)李因笃.受祺堂诗集[M].清刊本.
    [55](清)刘熙载著,王国安点校.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6](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7](清)皮锡瑞撰,盛冬铃、陈抗点校.今文尚书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8](清)邱维屏.邱邦士文钞[M].清道光丙申刊本.
    [59](清)全祖望著,黄云眉点校.鲒埼亭文集选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2.
    [60](清)钱谦益撰,钱曾笺注,钱仲联标点.钱牧斋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6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3](清)邵廷采.思复堂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64](清)孙奇逢著,朱茂汉点校.夏峰先生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5](清)谈迁著,张宗祥点校.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6](清)王夫之撰.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
    [67](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8](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9](清)王夫之等.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70](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1](清)吴怀清编著,陈俊民点校.关中三李年谱[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2](清)谢榛、王夫之著,宛平,舒芜点校四溟诗话、姜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1.
    [73](清)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杜维沫、霍松林点校.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4](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剳记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5](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6](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77](清)朱彬撰,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77](清)朱鹤龄.愚庵小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8](清)卓尔堪.明遗民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9](民)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0]大正藏[M].日本大减出版株式会社,1933年.
    [81]《孔子家语》,四部备要本
    [1]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程俊英、蒋建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7]方光华.关学及其著述[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8]高亨注译.商君书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2]老子哲学讨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3]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李亮.诗话同源与山水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大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6]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罗光.哲学大辞典[M].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93.
    [18]潘承玉.清初诗坛—卓乐堪遗民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9]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2]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3]清朝野史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1981.
    [24]王沉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5]魏中林.清代诗学与中国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0.
    [2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7]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8]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纲要[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9]谢国桢.明清史论丛[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0]谢国桢.明末清初的学风[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31]谢正光.清初诗文与士人的交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2]谢正光、范金民《明遗民录汇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3]严昌迪.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3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曾振宇.中国气论哲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37]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8]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M].大象出版社,2005.
    [39]赵瑞蕻.鲁迅《摩罗诗力》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0]赵园.清初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1]《哲学研究》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2]中国古典文学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3]中国古代易学丛刊[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8.
    [44]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5]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6]周可真.顾炎武年谱[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47]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48]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49]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0]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黄丽峰.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走向[J].中州学刊,2005,(4):182-187.
    [2]韩星.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J].人文杂志,2001,(1):126-130.
    [3]宋德成、梅咏.李柏及其《槲叶集》[J].咸阳师专学报,1996,(5):14-23.
    [4]张兵.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与王弘撰、李柏的诗歌创作[J].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135-140.
    [5]赵馥洁.论关学的基本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2005,(6):5-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