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详细探讨了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认为这一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和审美文化经过了魏晋南北朝的准备,进入了成熟期,特点是观点丰富、大家纷呈,论述的方面广泛涉及到美的本质、美感、审美心态、美丑辩证观、人格美学、生态美学、美育等重要问题。同时,由于道教在唐代的兴盛,道教的美学思想、审美趣味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普遍的审美文化思潮。这为道教美学思想在宋代的继续深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研究隋、唐、五代道教美学思想,从文化价值上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思想的一种整理、发掘;从学术价值上看,是道教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交叉,它扩展了道教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领域,填补了道教美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从现实意义上看,我们今天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判断,正是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历史的产物,对于现实人生的美育也有一定启发作用;同时,对于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思想的整理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也有其特殊意义,尤其是对中、西方宗教美学的平等交流提供了一个可能。
     本文主要以隋及初唐、盛唐、唐末五代为分期,整理和论证了道教美学在这三个不同时期的背景、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及特色。其中,隋及初唐时期,是盛唐道教哲学、美学思想大兴盛的准备阶段。在南北融合的大背景下,道教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对印度佛学的借鉴,极大的增强了道教美学的思辩性,成玄英、李荣的重玄美学就是充分融汇佛、道思想文化后的产物。而魏征、孙思邈也在各自的政治决策和行医生涯中体现出道家、道教的美学智慧和道教人格美学理想。这些准备都为盛唐道教美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盛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强大的政治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使盛唐时期的统治者对各民族的思想文化采取了包容态度,在宗教事务方面也极为开放,这直
    
    接导致了盛唐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大发展,这一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经
    过了隋及初唐的准备,涉及的问题和层面更为丰富,思考的深度也远远超过了
    初唐。其中,司马承祯、张万福、吴揭、唐玄宗、李白、李鉴、张志和等人分
    别探讨了审美心态、服饰审美标准、美的本质、文艺美学、生态美学、审美时
    空观等重要问题,充分体现出道教美学思想在这一阶段的隆盛.相对而言,唐
    末五代,是一个总结期。谭峭的《化书》对中国古典美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而杜光庭对于道教神话、理论、方术、斋醛科仪的研究、重建,既是对道教美
    学前期发展的总结,也为唐末五代的道教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整理,本文得出这样的结
    论:即认为道教美学思想反映出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原生状态,它既根源于
    老、庄道家美学思想,又对其他各种美学思想兼收并蓄,研究它,是探索中华
    民族美学意识之根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而隋、唐、五代的道
    教美学思想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案例,对于全部道教美学思想研究,也提供了
    一种尝试。
     道教美学思想研究实际上是在对宗教学和美学两个传统基础学科作交叉研
    究。这既扩展了道教研究和古典美学研究的领域,又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同时,
    这既是隋、唐、五代时期道教美学思想与同时期为数众多的道教文艺作品的把
    握和评价的交叉,又是哲学的抽象思维方式与审美的形象思维方式的交叉,还
    涉及到这一时期的道教美学思想与世界其他宗教美学思想之间的横向比较问
    题,体现出道教美学思想研究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特点。
     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本文探讨的一些道教学者,包括具有道家、道教思
    想的艺术家,他们从未进入过美学研究的视野。这些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
    通知识分子,如唐玄宗、魏征、张志和、孙思邀等,对于他们美学思想的搜集、
    整理,是对道教学和美学研究的有益补充。总而言之,从史的角度去把握道教
    美学思想,作特定时期的系统、细部的分析,这在学术界还从未有过。本文力
    求填补这一空白,将隋、唐、五代的道教美学思想较为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in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finds that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and aesthetic culture came to maturity during the period on the basis of preparation in Wei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There are some features ,such as abundant thoughts, numerous scholars,and extensive problems which involve essence of beauty, aesthetic sense, aesthetic attitude.dialectical aesthetic view, aesthetic personality, envionmental aesthetics,and aesthetic education,etc. Meanwhile, since the flourish of the Daoism in Tang Danasry,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and aesthetic taste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prevalent aesthetic culture, which led to the theoretical promotion of 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in Song Danasty.
    The study of 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is an intersection of the Daoist study and the classical aesthetics study,which will broaden the realm of them and enlighten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eal lif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lization,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lassical aesthetic thought also has some important significance,especially,it provides a possibility for the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eligious Aesthetics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The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Firstly,in Sui and Early Tang Dynasties,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took in various aesthetic views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which deepened the aesthetic theory ;Secondly,in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many Daoist scholars came up who put forward valuable viewpoints from various aspects,which brought the flourish of 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and aesthetic culture.Thirdly,in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some Daoist scholars
    
    
    
    summed up the aesthetic thought during the period.
    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reflects prototyp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Aesthetics.It is rooted in Lao-Zhuang's aesthetic thoughts and takes in other aesthetic ideas .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roots of Chinese aesthetic thought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study is "intersectant".It is not only the intersection of Daoism and aesthetics,but also philosophical abstraction and aesthetic images thinking. Meanwile,it is the intersection of Daoist aesthetics and other religious aesthetics in the world,which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chronie" and "diachronie".
    Some Daoist scholars discussed in the thesis has never been studied ,which will instructively complement the study of Daoism and Chinese Aesthetics.To conclude,a carefully worked-out,in-depth analysis about 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especially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has never been done in academic circles.This thesis will try to fill the vacancy and show the panorama of the Daoist aesthetic thought in Sui,Tang and Five Danasties.
引文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隋书》、《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见(二十五史》第5、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第1版。
    《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
    《全唐文》,中华书局影印本。
    《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
    《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
    《大唐创业起居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朝野佥载》,中华书局1979年版。
    《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
    《道藏辑要》,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6年版。
    《道教三经合壁》,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道教大辞典》(影印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四卷本,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1版。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1、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陈缨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第7版。
    
    
    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李养正:《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南怀瑾:《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牟钟鉴:《中国道教》,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牟忠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牟钟鉴、胡孚琛、王葆玹:《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第1版。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任继愈等:《道教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汤一介:《道学精华》(上、中、下三册),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田诚阳:《中华道家修炼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
    詹石窗:《道教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朱森溥:《玄珠录校释》,巴蜀书社1989年版。
    徐兆仁:《道教与超越》,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版。
    卿希泰:《刍荛集》,巴蜀书社1997年版。
    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萧萐父:《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卢国龙:《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潘显一、冉昌光:《宗教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贺昌群:《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萧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何立、谢路军等:《宗教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王卡:《中国道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张荣:《神圣的呼唤》,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2版。
    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1版。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1989年4月第1版。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童庆炳:《现代心理学美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王海林:《佛教美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阎国忠:《基督教与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蔡仪:《论美是和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蒋孔阳:《美学与艺术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陆梅林:《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上、下),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卢燕平:《唐代诗人审美心理》,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谢凝高:《山水审美 人与自然的交响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伍鑫甫:《山水与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高楠:《道教与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袁珂:《山海经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蒋孔阳主编:《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版。
    蒋一民:《音乐美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二届道教科仪音乐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圆玄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研究》编辑部及沈阳音乐学院编,1991年12月第1版。
    王纯五、甘绍成:《中国道教音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蒲亨强:《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周振锡、史新民等:《道教音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第1版。
    张雪扬:《服饰艺术与美》,重庆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华梅:《中国服饰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王宜峨:《道教美术史话》,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
    汪正章:《建筑美学》,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东方出版中心,1995年版。
    朱存明:《中国的丑怪》,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赵维江:《熟悉的陌生人——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审美》,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刘小枫:《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宗教心理学》,陈麟书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下)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瑞士)H·奥特:《不可言说的言说》,林克、赵勇译,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海尔曼·德·丹、麦尔维尔·斯图沃特等:《欧美哲学与宗教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法)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王作虹、成穷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法)安娜·塞德尔:《西方道教研究史》,蒋见元、刘凌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意)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魏常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E·云格尔:《死论》,刘小枫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STUDY OF RELIGIO,Edited by Michael Bant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CHRONICLE OF TAOIST STUDYES IN THE WEST 1950-1990, Anna Seidel
    SHU AS A HALLOWED LAND:DU GUANGTING'S RECORD OF MARVELS, Franciscus Verellen
    RITUALIZATION OF TEXTS AND TEXTUALIZATION OF RITUAL IN THE CODIFICATION OF TAOIST LITURGY, Catherine Bell,Santa Clara Universit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