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初以来,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墓,其壁画包括彩绘壁画、模印
    砖和画像石等多种形式,可以加深我们对于魏晋南北朝历史和古代美术的认识。本文在全面占有材料的
    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综合研究。全文分为上编和下编。
     上编以四章的篇幅对魏晋南北朝壁画墓进行了分期和分区研究。将壁画墓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南方地区、中原地区四个大区,有的大区根据资料的情况再分为若干小区,在此基础上,对有些地区的
    壁画墓进行分期.第一章为东北地区,该地区的壁画墓主要分布在辽阳和朝阳两地,辽阳地区的壁画墓
    与东汉壁画墓衔接紧密,年代较晚的为西晋时期,共分为三期.朝阳地区的壁画墓材料不多,为三燕遗
    存.这一地区的高句丽墓暂不包括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第二章为西北地区,该地区的壁画墓主要分布
    在河西走廊的酒泉和敦煌等地,为曹魏至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可分为三期。此外在新疆吐鲁番也发现少
    量北凉时期的壁画墓。第三章为南方地区,该地区的壁画墓主要集中在南京一带,时代从东晋延续到南
    朝晚期,分为三期,此外在河南、湖北、浙江、福建、云南等地也有一些重要的发现。西南地区的蜀汉
    和南朝画像石墓未加以讨论.第四章为中原地区,该地区北魏迁洛以前的壁画墓发现较少,北魏晚期的
    壁画墓主要集中在洛阳地区,随着北魏的分裂,又形成了东魏-北齐墓、西魏-北周墓两个系统,分布
    在各自的统治区域内。由于资料太少,各小区内的壁画墓未作进一步的分期。此外,还附带讨论了北朝
    时期有画像的葬具。
     在上编所建立的时空框架的基础上,下编对一些具体问题作了进一步分析。第五章以河西地区魏晋
    壁画墓为例,讨论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关系,通过对壁画图像主题的比较,分析该地区在转移保存中原
    文化传统过程中的意义,同时还涉及墓葬与佛教信仰的关系等问题。第六章着重分析邺城地区规格较高
    的东魏北齐壁画墓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邺城规制”的概念,并通过与其他时代及地区壁画墓的比较,
    从一个局部观察到汉唐之间壁画墓的过渡性特征。第七章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为例,对壁画题材进
    行分析,认为这些高士画像具有象征意义,与升仙的观念密不可分。第八章以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为例,
    探讨了中外文化交流问题,指出这批散存的画像石原属于一具石棺,有的图像与隋代粟特人虞弘的石棺
    出于一源,由此观察了外来文化影响下内地丧葬美术所发生的变化。
引文
安金槐:《芒砀山西汉时期梁国王陵墓群考察记》,《文物天地》1991年5期,页4~7。
    安丘县文化局、安丘县博物馆:《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年。
    安阳县文教局:《河南安阳县清理一座北齐墓》,《考古》1973年2期,页90~91。
    奥村伊九良:《镀金孝子傅石棺刻书就》,《瓜茄》第5号,页359~382,大阪,瓜茄研究所,1939年。
    八木奘三郎:《满洲考古学》,1928年。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北韩文物和文化遗址》(韩文)第一卷,汉城,Seoul Univenity出版社,2000年。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油印本),济南,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翻印,1987年。
    北京市文物管理局:《北京王府仓北齐墓》,《文物》1977年11期,页87~88。
    薄小莹:《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页311~340,文物出版社,1990年。
    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长广敏雄:《竹林七贤荣启期画图》,《国华》,857期(1963年),页15~21。
    长广敏雄:《六朝时代美术研究》,东京,美术出版社,1969年。
    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南郊戚家村画像砖墓》,《文物》1979年3期,页32~41。
    常州市博物馆、武进县博物馆:《江苏常州南郊画像、花纹砖墓》,《考古》1994年12期,页1097~1103。
    朝阳地区博物馆,朝阳县文化馆:《辽宁朝阳发现北燕、北魏墓》,《考古》1985年10期,页915~929。
    陈大为:《朝阳县沟门子晋壁画墓》,《辽海文物学刊》1990年2期,页12~14、28。
    陈大章:《河南邓县发现北朝七色彩绘画象砖墓》,《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6期,页55。
    陈慧生:《两汉屯田和统一新疆的关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3辑,页182~216,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
    陈直《对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竹林七贤图的管见》,《文物》,1961年10期,
    
    
    程士贵,曹立会:《冶源北齐崔芬壁画墓》,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重大考古发掘纪实》,页272~274,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考古》1977年6期,页391~400、428。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3期,页235~243、234。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4期,页1~9。
    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文物》1984年4期,页16~22。
    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7期,29~35。
    大邑县文化局:《大邑县董场乡三国画像砖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考古报告集》,页382~39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町田章:《古代东装饰墓》,京都,同朋舍,1987年。
    町田章著,劳继译:《南齐帝陵考》,《东南文化》编辑部编:《东南文化》第2辑,页43~63,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东北博物馆:《辽阳三道壕两座壁画墓的清理工作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2期,页49~58。
    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段文杰;《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方鹏钧、张勋燎:《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的时代和有关问题的讨论》,《考古》1980年3期,页271~278。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冯德培等主编:《简明生物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
    冯普仁:《南朝墓葬的类型与分期》,《考古》1985年3期,页269~278。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侯南屿南朝墓》,《考古》1980年1期,页59~65。
    傅永魁:《洛阳市西郊谷水工地发现晋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1期,页65。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年2期,页87~111。
    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年6期,页1~16。
    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酒泉下河清第1号和第18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59年10期,页71~76。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发掘报告》,《文物》1996年7期,页4~7。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戴春阳、张珑:《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戴春阳主编:《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龚方震、晏可佳:《袄教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故宫博物院:《中国历代绘画:故宫博物院藏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郭建邦:《北魏宁懋石室线刻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郭延龄:《靖边出土唐杨会石棺和墓志》,《考古与文物》1995年4期,页39~42、49。
    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洛阳,洛阳商务印书馆,洛阳中华书局,1941年。
    韩国河:《论秦汉魏晋时期的家族墓地制度》,《考古与文物》1999年2期,页。
    韩伟:《北周安伽墓围屏石榻之相关问题浅见》,《文物》2001年1期,页90~101。
    韩伟主编:《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彩绘画像石》,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
    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调查报告》,《文物》1973年11期,页27~38。
    河北省临漳县文保所:《邺城考古调查和钻探简报》,《中原文物》1983年4期,页。
    河北省文管会:《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3期,页17~31。
    河北省文化局为工作队:《望都二号汉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年。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磁县讲武城古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1期,页24~2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安平东汉壁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1期,页47~57。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象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1期,页169~186。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16工区发掘小组:《洛阳涧西16工区82号墓清理记略》,《文物》1956年3期,页45~46、50。
    何志国、李凡:《京都中日学术讨论会综述》,《佛学研究》1993年2期,页262~266。
    洪适:《隶释/隶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洪晴玉:《关于冬寿墓的发现和研究》,《考古》1959年1期,页27~35。
    侯宁彬:《陕西汉墓形制试析》,《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念文集》下,页552~563,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年2期,页32~24。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图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4年。
    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湖北省博物馆、鄂州市博物馆:《鄂城出土汉三国六朝铜镜》,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烂泥冲齐代砖室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2期,页45~46、51。
    黄明兰:《西晋裴祗墓和北魏元啤两墓拾零》,《文物》1982年1期,页70~73。
    黄明兰:《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马家庄北齐墓》,《文物》1985年10期,页42~48、66。
    
    
    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嘉峪关汉画像砖墓》,《文物》1972年12期,页24~41。
    嘉峪关市文物管理所:《嘉峪关新城十二、十三号画像砖墓发掘简报》,《文物》1982年8期,页7~15。
    金维诺:《中国古代美术史论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金维诺:《北齐绘画遗珍》,《中国艺术》创刊号,页18~21,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金文明:《金石录校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敦煌心史散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姜伯勤:《萨宝府制度源流论略》,饶宗颐主编:《华学》第3辑,页290~308,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
    姜伯勤:《安阳北齐石棺床的图像考察与入华栗特人的袄教美术》,《艺术史研究》第1辑,页151~186,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姜伯勤:《隋检校萨宝虞弘墓石椁画像石图象程序试探》,“汉唐之间文化互动与交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大学,2000年7月。
    江苏省美术馆编:《六朝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徐州汉画像石》,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尘封瑰宝——江西配合基本建设出土文物精品》,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火车站东晋墓葬群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2期,页12~41。
    蒋英炬:《汉画像石考古学研究絮语——从对武梁祠一故事考证失误说起》,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编:《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页431~437,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驹井和爱:《辽阳发现汉代坟墓》,《中国考古学研究》,页119~128,东京,1952年。
    考古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晋墓的发掘》,《考古》1959年11期,页606~607、610。
    赖非:《北魏高道悦墓地调查及其墓志补释》,李开岭、马长军主编:《德州考古文集》,页1~23,南昌,百花州文艺出版社,2000年。
    《乐浪彩箧冢》,朝鲜古籍研究会,1934年。
    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李昉等编:《太平御览》,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李贵龙、王建勤主编:《绥德汉代画像石》,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李鉴昭:《江苏睢宁九女墩汉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5年2期,页31~33。
    李力:《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塑像的艺术与时代特征》,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页353~375,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李林、康兰英、赵力光:《陕北汉代画像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庆发:《辽阳上王家村晋代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59年7期,页60~62。
    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李文信:《辽阳北园壁画古墓记略》,《国立沈阳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汇刊》第1期,页122-163,1947年。
    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5期,页15~42。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李宗道、赵国璧:《洛阳16工区曹魏墓清理》,《考古通讯》1958年7期,页51~53。
    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3期,页2~28。
    辽宁省博物馆冯永谦、韩宝兴、刘忠诚、辽阳博物馆邹宝库、柳川、肖世星:《辽阳旧城东门里东汉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1985年6期,页25~42。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地区博物馆文物队、朝阳县文化馆:《朝阳袁台子东晋壁画墓》,《文物》1984年6期,页29~45。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辽阳南环街壁画墓》,《北方文物》1998年3期,页22~25。
    辽阳博物馆:《辽阳市三道壕西晋墓清理简报》,《考古》1990年4期,页333~336、374。
    辽阳市文物管理所:《辽阳发现三座壁画墓》,《考古》1980年1期,页56~58、65。
    林少雄:《古冢丹青——河西走廊魏晋墓葬画》,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林圣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研究》,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
    林树中:《江苏丹阳南齐陵墓砖印壁画探讨》,《文物》1977年1期,页64~73。
    林树中:《常州画像砖墓的年代与画像砖艺术》,《文物》1979年3期,页42~45、48。
    林巳奈夫:《后漠时代车马行列》,《东方学报》37期(1966年),页183~226。
    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画像砖墓》,《文物》1985年6期,页72~78。
    刘敦愿:《“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解——中国民族学前史上的一个问题》,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页563~573,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刘俊喜:《平城考古再现辉煌——雁北师院发现一批北魏墓葬》,《文物世界》2001年1期,页3~8。
    刘彦军:《简论五胡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北方墓葬》,《中原文物》1986年3期,页100~106。
    柳涵:《邓县画像砖墓的时代和研究》,《考古》1958年5期,页255~261、26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1期,页31~62。
    罗丰:《萨宝:一个唐朝唯一外来官职的再考察》,217~219,《唐研究》第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年6期,页291~300、290。
    罗宗真:《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年)》,页358~36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洛阳博物馆:《河南洛阳北魏元乂墓调查》,《文物》1974年12期,页53~55。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4期,页313~318。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孟津北陈村北魏壁画墓》,《文物》1995年8期,页26~35。
    马忠理:《磁县北朝墓群——东魏北齐陵墓兆域考》,《文物》1994年11期,页56~67。
    南京购物院:《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66年4期,页197~204。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74年2期,页44-56。
    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2期,页1~17。
    南京博物院:《试谈“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印壁画问题》,《文物》1980年2期,页18~22、36。
    
    
    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及其砖刻壁画》,《文物》1960年8、9期合刊,页37~42。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油坊桥发现一座南朝画像砖墓》,《考古》1990年10期,页898~902。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西善桥南朝墓》,《文物》1993年11期,页19~23。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六朝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5期,页231~236。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北魏墓漆棺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盐池唐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9期,页43~56。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11期,页1~20。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罗丰编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宁夏文物考古所固原工作站:《固原北周宇文猛墓发掘简报》,许成主编:《宁夏考古文集》,页134~147、216,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隋史射勿墓发掘简报》,《文物》1992年10期,页15~22。
    潘絜兹、丁明夷:《山西壁画艺术》,《山西文物》1978年1期;又见《中国考古集成》华北卷2,页1293~1306,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
    彭明瀚:《东晋漆器艺术——江西南昌东晋墓出土漆器写实》,《故宫文物月刊》,总188期(1998年11月),页128~133。
    齐涛:《丝绸之路探源》,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
    秦公:《释北魏高道悦墓志》,《文物》1979年9期,页61~63。
    求实:《怀仁县发现北魏丹阳王墓》,《北朝研究》1993年4期。
    《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饶宗颐:《论龟为水母及有关问题》,《文物》1999年10期,页35~37。
    荣新江:《龙家考》,《中亚学刊》第4辑,页144~16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荣新江:《粟特系袄教的流传及其在艺术上的影响》,“汉唐之间文化互动与交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大学,2000年7月。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清理简报》,《文物》1981年4期,页28~33。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藏晶选》,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
    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文化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年2期,页124~134。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汉画像石选集》,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2期,页221~244。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文物》1989年4期,页67~7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简报》,《文物》2000年1月,页27~5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10期,页1~2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太原南郊北齐壁画墓》,《文物》1990年12期,页1~10。
    陕西省博物馆等唐墓发掘组:《唐章怀太子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7期1,页13~2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周安伽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0年6期,页28~3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1期,页4~26。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文物》1961年1期,页56~66。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尚晓波:《朝阳地区两晋时期墓葬类型分析》,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页351~354。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年。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考古》1977年6期,页382~390、372。
    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文物》1973年6期,页66~72。
    史树青:《从娄叡墓壁画看北齐画家手笔》,《文物》1983年10期,页29~30。
    史树青:《娄叡墓壁画及作者考订》,《中国艺术》创刊号,页22,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寿光县博物馆:《山东寿光北魏贾思伯墓》,《文物》1992年8期,页15~19。
    书林、喜梅、俊喜、左雁:《大同发现北魏墓群》,《中国文物报》2000年9月17日,1版。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宋伯胤:《竹林七贤砖画敌考》,《新亚学术集刊》第4期(1983年),页215~227。
    苏俊、王大方、刘幻真:《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壁画墓发掘的意义》,《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28日,3版。
    苏莹辉:《略论河西发现的墓室壁画与石窟寺壁画的画艺传承——兼谈山水画之南北分宗问题》,《故宫季刊》16卷2期(1981年),页71~88。
    宿白:《太原北齐娄叡墓参观记》,《文物》1983年10期,页24~26。
    宿白:《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札记》,《宁夏文物》总3期(1989年11月),页1~9。
    宿白:《凉州石窟遗迹与“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4期,页435~446。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宿白:《关于河北四处古墓的札记》,《文物》1996年9期,页58~62。
    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三》,《文物》1999年10期,页44~59。
    宿白:《敦煌七讲》,未发表。
    宿白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12·墓室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1992年。
    孙博,宫德杰:《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中国文化画报》1999年3期,页48~50。
    孙机:《翠盖》,《中国文物报》,2001年3月18日,6版。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孙机,杨泓:《文物丛谈》,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孙守道:《论辽南汉魏晋墓葬制之发展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页123~135。
    陶正刚:《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文物》1975年4期,页64~73。
    滕州市文化局、滕州市博物馆:《山东滕州市西晋元康九年墓》,《考古》1999年12期,页38~44。
    天水市博物馆:《天水市发现隋唐屏风石棺床墓》,《考古》1992年1期,页46~54。
    田立坤:《鲜卑文化源流的考古学考察》,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页361~367,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
    田立坤:《三燕文化与高句丽考古遗存之比较》,吉林大学考古系编:《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系建系十周年纪念文集》,页328~341,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
    田立坤:《三燕文化墓葬的类型与分期》,“汉唐之间文化互动与交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大学,2000年7月。
    田悦阳:《石景山区出土的魏晋墓墓主之身份》,《北京文博》,2000年2期,彩页1、2。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
    汪宇平:《内蒙古准格尔旗羊市塔区破坏壁画古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9期,页78。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
    王大方:《内蒙古首次发现北魏大型砖室壁画墓》,《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28日,1版。
    王国维:《水经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克林:《北齐厍狄迥洛墓》,《考古学报》1979年3期,页377~402。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王太明、贾文亮:《山西榆社县发现北魏画像石棺》,《考古》1993年8期,页767。
    王增新:《辽宁辽阳县南雪梅村壁画墓及石墓》,《考古》1960年1期,页16~19。
    王增新:《辽阳市棒台子二号壁画墓》,《考古》1960年1期,页20~23。
    王志高:《简议西善桥“竹林七贤”砖印壁画墓时代及墓主身份》,《中国文物报》1998年12月30日,3版。
    王志高,蔡明义:《六合县樊集画像砖墓》,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页142~14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王子云:《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年。
    王子云:《陕西古代石雕刻·I》,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韦娜、李聚宝主编:《洛阳古墓博物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魏徵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温玉成:《“早期佛教初传中国南方之路”质疑》,《四川文物》2000年2期,页40~46。
    巫鸿:《汉代艺术中的“天堂”图像和“天堂”观念》,《历史文物》6卷4期(1996年8月),页6~25。
    巫鸿(陈星灿译):《礼仪中之美术:马王堆的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页404~430,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巫鸿(郑岩译):《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敦煌文学的关系》,《艺术史研究》第2辑,页53~109,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吴兰、志安、春宁:《绥德辛店发现的两座画像石墓》,《考古与文物》,1993年1期,页17~22。
    吴玉贵:《白居易“毡帐诗”所见的唐代胡风》,《唐研究》第5卷,页401~420。
    吴曾德、肖亢达:《就大型汉画像石墓是形制论“汉制”》,《中原文物》,1985年3期,页55~62。
    武伯纶:《西安碑林述略——为碑林拓片在日本展出而作》,《文物》1965年9期,页12~21。
    武汉市博物馆:《武昌东湖三宫殿梁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991年2期,页23~28。
    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武威南滩魏晋墓》,《文物》1987年9期,页87~93。
    夏名采:《益都北齐石室墓线刻画像》,《文物》1985年10期,页49~54。
    夏名采:《丝路风雨——记北齐线刻画像》,夏名采主编:《青州市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页144~149,青州,1995年(内部发行)。
    夏名采:《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补遗》,《文物》2001年5期,页。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一)》,《考古通讯》1995年1期,页2~8。
    咸阳市文管会、咸阳博物馆:《咸阳市胡家沟西魏侯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7年12期,页57~68。
    襄樊市文物管理处:《襄阳贾家冲画像砖墓》,《江汉考古》1986年1期,页16~33。
    萧统编:《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吐鲁番哈喇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6期,页1~9。
    信立祥:《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研究》,俞伟超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页234~306,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信立祥:《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东南文化》,1999年1期,页47~63。
    信立祥:《汉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徐苹芳:《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陵园和茔域》,《考古》1981年6期,页521~530。
    徐苹芳:《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创建历程——读宿白先生<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1998年2期,页54~63。
    徐苹芳:《中国历史考古学分区问题的思考》,《考古》2000年7期,页81~87。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严可钧辑:《全北齐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发现两座南朝画像砖墓》,《考古》1984年3期,页243~248、263。
    杨泓:《东晋、南朝拼镶砖画的源流及演变》,文物出版社编辑部编:《文物与考古论集》,页217~227,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杨泓:《三国考古的新发现——渎朱然墓简报札记》,《文物》1986年3期,页16~24。
    杨泓:《南北朝墓的壁画和拼镶砖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论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纪念》,页429~437,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杨泓:《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杨泓:《关于南北朝时青州考古的思考》,《文物》1998年2期,页46~53。
    
    
    杨泓:《隋唐造型艺术渊源简论》,《唐研究》第四卷,页361~37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杨泓:《淡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文物》1999年10期,页60~68。
    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杨泓、孙机:《寻常的精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杨孝俊:《东魏、北齐墓葬的考古学研究》,《考古与文物》2000年5期,页68~88。
    杨新、聂崇正、郎绍君、班宗华、高居翰、巫鸿著:《中国绘画三千年》,北京,外文出版社:纽黑文、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1997年。
    姚迁、古兵:《六朝艺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
    叶帆:《从北齐画像看古代山东丝绸外贸》,《走向世界》1988年3期,页41~43。
    俞建华:《中国壁画》,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俞伟超:《东汉佛教图像考》,《考古》1980年5期,页71~72。
    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贠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
    原田淑人:《辽阳南林子壁画古坟》,《国华》692号(1943年4月),页105~109。
    原州联合考古队:《北周田弘墓——原州联合考古队发掘调查报告2》,东京,勉诚出版,2000年。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63年12期,页1~6。
    曾布川宽:《南朝帝陵石兽砖画》,页230~231,《东方学报》63册(1991年),页115~263。
    曾蓝莹:《作坊、格套与地域子传统:从山东安丘董家庄汉墓的制作痕迹谈起》,《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8期,页33~86,2000年3月。
    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北京,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1956年。
    淄博市博物馆、临淄区文管所:《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3期,页216~221。
    张利亚:《磁县出土北齐愍悼王妃李尼墓志》,《文物春秋》1997年3期,页73~74。
    张朋川:《河西出土的汉晋绘画简述》,《文物》1978年6期,页59~71。
    张朋川:《酒泉丁家闸古墓壁画艺术》,《文物》1979年6期,页18~21。
    张平一:《河北吴桥且发现东魏墓》,《考古通汛》1956年6期,页42~43。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考古学报》1987年1期,页19~4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张掖地区文物管理办公室、高台县博物馆:《甘肃高台骆驼城画像砖墓调查》,《文物》1997年12期,页44~51。
    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四川文物》1990年6期,页3~11。
    赵永红:《由墓室到墓道——从湾漳北朝壁画墓看南北朝时期埋葬制度的变化》,“汉唐之间文化互动与交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大学,2000年7月。
    镇江市博物馆:《镇江东晋画像砖墓》,《文物》1973年4期,页51~57。
    
    
    郑岩:《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社树壁画考》,《故宫文物月刊》总143期(1995年2月),页44~52。
    郑岩:《墓主画像研究》,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编:《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页450~468,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岩:《汉代艺术中的胡人图像》,《艺术史研究》第1辑,页133~150,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郑岩、贾德民:《北宋画像石棺述要》,《安丘文史资料》第9辑,页101~107,安丘,1993年(内部发行)。
    郑岩、贾德民:《汉代卧驼铜镇》,《文物天地》1993年6期,页36~37。
    郑振铎:《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保护地下文物的意义与作用》,《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9期,页39~47。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考古》1990年7期,页601~607、6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洛阳古墓博物馆:《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9期,页801~814。
    钟治:《汉代繁华一穴中——四川三台郪江崖墓群发现彩绘壁画墓》,《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29日,4版。
    周保平:《徐州的几座再葬汉画像石墓研究——兼谈汉画像石墓中的再葬现象》,《文物》1996年7期,页70-74。
    周到主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画像石全集·石刻线画》,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朱岩石:《“千秋万岁”图像源流浅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编委会《汉唐与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页131~135,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
    祝重寿:《中国壁画史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Azarpay, Guilty, "Some Iranian Iconographic Formulae in Sogdian Painting", Iranica Antiqua, XI, pp. 174-7.
    Fairbank, Wilma, "A Structural Key to Han Mural Art",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7,no.1(April 1942) , pp.52-88; reprinted in Fairbank, Wilma, Adventures in Retrieval,pp.87-140,Cambridge Mass., 197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nd Kitano Masao(北野正男), "Han Mural Paintings in the Pei-yuan Tomb at Liao-yang, South Manchuria,"Artibus Asiae,17,no.3/4(1954) ,pp.238-64; reprinted in Fairbank, Wilma, Adventures in Retrieval,pp.87-140,Cambridge Mass., 197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uliano, Annette L, Teng-hsien: An Important Six Dynasties Tomb, Artibus Asiae Publishers, Ascona, Switzerland, 1980.
    and Lerner, Judith A., "Cultural Crossroad: 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Entertainers on the Miho funerary Couch", Orientations, October, 1997, pp.72-8.
    Knauer, Elfriede Regina, The Camel's Load in Life and Death. Iconography and Ideology of Chinese Pottery Figurines from Han to Tang and their Relevance to Trade along the Silk Routes, Zurich: AKANTHVS. Verlag Fur Archaologie, 1998.
    Laing, Ellen Johnston, "Neo-Taoism and the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 in Chinese Painting", Artibus Asiae, 36 (1974) pp.5-54.
    Scaglia, Gustina, "Central Asians on a Northern Ch'i Gate Shrine", Artibus Asiae, vol.XXI,1, 1958, pp.9-28.
    Spiro, Audrey, Contemplating the Anci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90.
    Stein, A., Innermost Asia, vol. ii, chapter xix, The Ancient Cemeteries of Astana, Oxford, 1982.
    Wang, Eugene Y. (汪悦进) , "Coffins and Confucianism-The Northern Wei Sarcophagus in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Orientations, vol.30, no.6, pp.56-64.
    Wu, Hung (巫鸿), "Myths and Legends in Han Funerary Art-Their Pictorial Structure and Symbolic Meanings as Reflected in Carvings on Sichuan Sarcophagi," in Stories from China's Past, pp.72-81, Chinese Cultural Foundation, San Francisco, 1987.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89.
    "Art in Its Ritual Context: Rethinking Mawangdui", Early China, 17 (1992) ,pp.111-45.
    "What is Bianxiang 变相?-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unhuang Art and Dunhuang Literatu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52. 1(1992) pp.111-92.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pp.189-250,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The Double Screen: Medium and Representation in Chinese Paint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Illinois, 1996.
    "Where Are They Going? Where Did They Come From?-Hearse and Soul-carriage' in Han Dynasty Tomb Art", Orientations, June, 1998,pp.22-31.
    "The Prince of Jade Revisited: The Material Symbolism of Jade as Observed in Mancheng Tombs", Rosemary E. Scott ed., Chinese Jade: Colloquies on Art & Archaeology in Asia, no. 18, pp. 147-68.
    "Beyond the Great Boundary: Funerary Narrative in Early Chinese Art", in J. Hay, ed., Boundaries in China, London: Reaktion Books, pp.81-104.
    
    
    Wu, Wenqi (吴文祺), "Painted Murals of the Northern Qi Period", Orientations, vol.29, no.6, June 1998,pp.60-9.
    Zheng, Yan (郑岩) ,"Stone-Engraving Workshop Practice in Han Dynasty China(206B.C.-A.D.220) ",Center, 19, pp.136-9,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engton,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