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代士风丕变下的画学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共九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七章)、结语。
     引言。在此主要说明选题意义,介绍研究思路、考察要点、行文主旨等。
     第一章科举废,文艺出——元初士人对文艺的反思和救弊。本章先论述元初士人反思宋金士气赢弱、文风凋敝的具体情状,接着对普遍习艺之风下士人致力于艺的态度进行分析。
     第二章士气恢张下法晋宗唐的文艺思想。本章从分析元廷宽平施政的理念入手,对元初遗民的结社之风和文艺上宗晋法唐的思想进行钩考,认为他们为文艺厘定新标准的目的在于推动具有自决意识和砥砺意识的新士风的形成。
     第三章扶世立教的画学思想——以刘因为例。本章先从考察刘因对士人习艺的态度及其与宋金思想的渊源入手,继而针对其在南北文化尚未混通的背景下关涉画品与人品问题、形神问题的论议加以阐释。最后得出,刘因提倡致力于艺的目的在于用以学济世的理念来更迁士人风气。
     第四章文人画由业余向当行的转变——从赵孟頫起。本章首先对当时士人在文艺上普遍以当行自居的情实进行钩索,然后以赵孟頫为例,对其旨在推进书画之学发展的实践详加论析。
     第五章元中后期士风的低位徘徊。本章选取“以吏代士”和“征役蔓及学者”这两个颇能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现象作为切入点,对元中后期政局日坏背景下,士气转而消沉、文艺益颓靡的状况加以探察。
     第六章士风顿挫下文艺思想的转捩。本章在考察元末结社之风的基础上,对泰定、天历以后士风、文风转而下行的状况,以及元末士阶层为扭转这一局面从厘定法度与提倡性情的角度进行革新的做法进行论析。
     第七章乱世中根柢儒家、参解人生的画学思想——以四家为例。本章对以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在乱世中以一种近乎世外的姿态思考如何力祛附时取荣之习、弘发性情之正的事实进行阐释,认为他们在绘画上所标榜的纵逸倾向,正是其一贯坚持的含文抱质思想的体现。
     结语。最后本文在对宋元文人画发展历程回顾的基础上提出,元代文人画之所以在内涵和形式上都明显张起重塑士人风骨的旗帜,除了文艺发展的一般性外,还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文人心态直接相关。
There are nine parts in the text of this dissertation:preface,main part(include seven chapters),conclusion.
     In the preface,I mainly introduce why I select the subject on the literati's mental state and the painting ideas.I think it is an entrance to study the achievements of Yuan dynasty's literati-painting. In the first chapter,I focused on the scolars'self-examination and innovation on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I realize that the whole of the intelligentsia all turned themselves to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era.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d on the idea of "Fa Jin Zong Tang"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s.In a moderate political environment,the survivors always tried to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floundering literature and arts,and to established an active climate.Chapter 3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Liu Yin's attitude about painting.Liu is a very famous Confucian scolar in Yuan dynasty,but he was not an bigot.He maintained that if the (?)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literati-painting from amateur to professional in Chapter 4.Here,I focused on Zhao Mengfu,Who was one of biggest masters of Yuan dynasty. Chapter 5 focused on why the scolars turned to depression at the last time of Yuan.I chose "Yi Li Dai Shi"and "Zheng Yi Man Ji Xue Zhe",which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henomenon.I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when the scolars burned their fingers in Chapter 6. Since the period of "Tai Ding" and "Tian Li",the main trend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s state were declining,then some responsible scolars maintained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ir disposition and respect ancient rules.Chapter 7 focused on the four masters of Yuan.They all lived in the upheaval period,but they still insisted on confucian, and expressed a simple but elegant style in their Paintings.Conclusion. finally, I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iterati-painting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and I think,expec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s,literati-painting was connected with the political-social background and literati emotion.
引文
1他同时认为“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2如明人王应麟《诗薮》外编卷六说:宋以前诗文书画,人各自名,即有兼长,不过一二。胜国则文士鲜不能诗,诗流靡不工书,且时旁及绘事,亦前代所无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40页。
    1《剡源文集》卷八。
    1《剡源文集》卷九。
    2《宋学士全集》附录。
    1参见《静修集》卷七、卷一一,第136-137、218页。
    1《道园学古录》卷一一。
    2张之翰《西岩集》卷一八,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1许有壬《至正集》卷八《送界画林一清赴台州并序》。
    2《剡源文集》卷八《仇仁近诗序》。
    3《元史》卷一九○《戴表元传》。
    4《剡源文集》卷八《张君信诗序》。
    1参见《静修先生文集》(以下简称《静修集》)卷一,《叙学》,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6-8页。
    1参见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卷六○,中华书局1965年,第1996页。
    2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宋以前常提文以明道(荀子、刘勰)、文以贯道(韩愈)等。
    3《二程遗书》卷一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88页上。
    4《二程遗书》卷八,第146页下—147页上。
    5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云:“尝闻之曰: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趋。以其皆能传生写似,为世之所贵珍。”(《宗伯集》卷一,豫章丛书本)《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书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东坡全集》卷一六,中国书店1986年,上册,第230页。)
    6《苏轼文集》卷二一,中华书局1986年,第614页。
    7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257页.
    1上述朱熹言论分别参见(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三九,中华书局1986年,第八册第3319、3305-3307、3320页。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94页。
    1同上。
    2上引分见《朱子语类》第八册第3320、3333页。
    3朱德润《存复斋续集》,《题徽太古所藏郭天锡画卷后》,涵芬楼秘笈本。
    4赵汸《滋溪文稿序》记曰:“初,国家既收中原,许文正公首得宋大儒子朱子之书而尊信之。及事世祖皇帝,遂以其说教胄子,而后王降德之道复明。容城刘公又得以上求周、邵、程、张所尝论著,始超然有见 于义理之当然,发于人心而不容己者。故其辨异端,辟邪说,皆真有所据,而非掇拾于前闻。出处进退之间,高风振于天下,而未尝决意于长往,则得之朱子者深矣。”
    1《静修集》卷三,第48页。
    2他自己对米芾的评价亦不高,其《元章论书帖》诗云:“书家豪猛见世变,寥寥钟鼎今几尘。古人胸次无滞迹,意外萧散余天真。爱书爱画即欲死,狂绝俗绝无此人。臭秽功名皆一戏,渠言夸矣君勿闻。”《静修集》卷七,第136-137页。
    3《静修集》卷二,《篆隶偏旁正伪序》,第25-26页。
    4《静修集》卷二,《鹤庵记》,第45页。
    5《静修集》卷八,《偶书》,第146页。
    1诚如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所言:“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又说“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 《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页。
    1(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上,第47页,中华书局1959年。
    2陆文圭《墙东类稿》卷五,《送曹士开序》。
    3蒙古人的功利心态是视儒学与道、释、医、工、卜等一样,属于技术人才,虽然这是标榜“治天下”的技术,但由于不喜儒生党同伐异、巧于言而拙于行、沽名钓誉和轻视货利等诸如此类的缺点,故颇不愿委以心腹重任,而是将之列入“优养”,这也正是许衡、赵孟頫等不愿入省议事、刘因不愿应征的原因所在。可
    参见《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元史》卷一二六安童传、《元史》卷一三○阿鲁浑萨理传等。但与此同时对于兵器和民间集会则管制甚严,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四月,二十日日,诏禁唱词聚众。《元典章》卷五七《刑部》一九之“禁聚众赛社集场”条:又照得至元二十八年四月二十四日,钦奉圣旨节该:在前县里村里唱词聚众的交当,有来前者,我蛮子天地里去。回来时分,见村里唱词剧中的人,每多有得冉阝每根底,交当了呵,怎生,么道。奏呵,交当了者。又阿速根底说者,交行者当了的,后头这般唱词的每根底拿者,么道。圣旨了也,钦此。
    1原诗为:杖藜绝顶穷追寻,青山世路争岖嵌。碧云遮断天外眼,春风吹老人间心。大君上天宝剑化,小龙入海明珠沉。无人更守元帝鼎,有客欲问秦皇金。巅崖谁念受辛苦,古洞未易潜幽深。神光不破幽暗恼,山鬼空作离骚吟。我来俯仰一慷慨,山川良昔人民今。安得长松撑日月,华阳世界收层阴。长啸一声下山去,草木为我留清音。
    2参见《至正直记》卷二。
    3《艺苑卮言》卷六。
    4《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七二:王镃,字介翁,括苍人,曾为县尉。元兵陷临安,弃印绶,归隐湖山,与尹绿坡、虞君集、叶招(柘)山诸人结社赋诗,题所居曰月洞,孤迥绝尘,有桃源栗里之致焉。遗诗一卷,
    1《吴文正公全集》卷一一。
    2张纶言《林泉随笔》。
    3其《遗安郭先生文集引》又云:“浮艳陈烂是去,方能造乎中和醇正之城。”
    4《剡源文集》卷一三。
    1《道园学古录》序。
    2《雪楼集》卷一四,《送黄济川序》。
    3《松雪斋文集》卷六。
    1刘将孙《养吾斋集》卷九。
    2《九灵山房集》卷二九。明人李东阳亦沿袭是论,其《麓堂诗话》云:“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3查洪德对此有专文论述,参见其《“海宇混一”鼓舞下的盛世文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0-100页。
    1清刘熙载《艺概》卷二“诗概”云: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此论的是知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4页。
    2《草木子》卷四上。
    1《椒邱文集》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2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六“元”,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34页。
    3《曝书亭集》卷三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4参见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辽金元文学史案》,第120页。
    2《剡源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3如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说:“至元间,戴帅初(即戴表元)、赵子昂诸公始出,作诗文皆从李、杜、韩、柳中来,顿扫旧时之气习,非惟遗山、刘静修诸公系中原文脉,而南人文格亦变。”说郛本。
    4《松雪斋集》卷一○。
    5《谈艺录》二六“赵松雪诗”,三联出版社,第289页。
    1《剡源集》卷八,《仇仁近诗序》。
    2《剡源集》卷三,《拟晋山房记》。
    1《荣宝斋》2008年第2期。
    1可参看商聚德《刘因生平思想考辨》(《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第124—131页)、《刘因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查洪德《北方文化背景下的刘因》(《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第71-82页);晏选军《元初北方理学流衍与士人遭际——以许衡、刘因比较研究为代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7卷第6期,2004年11月,第15-20页)。
    1《刘文靖公文集》卷二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3。
    2《静修集》卷一,第21页。
    3《静修集》卷九,《记梦》,第167页。
    4《静修集》卷一,《道贵堂说》,第20页。
    5《刘文靖公文集》卷二七,第169页。
    1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三○,《真定安敬仲墓表》,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524-525页。
    2《静修集》,第3页。
    3苏天爵编《元文类》卷三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67页下。
    1《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四六,四部丛刊本。
    2这是有元一代知识阶层的共识,又如孔齐《至正直记》卷三云:“世祖能大一统天下者,用真儒也。用真儒以得天下,而不用真儒以治天下,八十余年,一旦祸起,皆由小吏用事。自京师至于遐方,大而省院台部,小而路府州县以及百司,莫不皆然。纵使一儒者为政,焉能格其弊乎?况无真儒之为治者乎?故吾谓坏天下国家者,吏人之罪也。”
    3《静修集》卷八,《送友生》,第150页。
    1他不仅是这样教导学生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从其以诸葛亮“静以修身”取号便可见一斑。参见《元史》卷一七一,“刘因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008页。
    2《剡源集》卷八,《张君信诗序》。
    3在诗学上与刘因齐名的卢挚亦主张作诗须以关乎世教为正。其在《文章宗旨》曰:“大凡作诗,须用《三百篇》与《离骚》,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诗亦徒作。夫诗,发乎情,止乎礼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斯得性情之正。古人于此观风焉。……”参见张健编著《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1(清)顾嗣立编《元诗选》初集丙集《袁学士桷》,中华书局1987年,第593页。其在《寒厅诗话》中亦有类似表达。
    2王逢《梧溪集》卷五《谢邾仲义进士寄题橙江旧稿》附,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3页。
    3《静修集》卷七《金太子允恭墨竹》,第127-128页;卷十一《跋遗山墨迹》,第231页。
    4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三五,《遗山先生墓志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1。
    5《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九,《答聪上人书》,四部丛刊本。
    1《书画记》卷六,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552页。
    2元初法晋宗唐之风与金宋之季流行的古学传统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在绘画这一独特的表达领域,其审美倾向较诗文更甚,这种风雅相尚更注重娱心。
    3参见赵贞信校注本,卷五“图画”,中华书局2005年,第47页。
    4《唐朝名画录》,《中国古代美术丛书》二集第六辑。
    5《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重印本,第191页。
    1《封氏闻见记校注》卷五,第48页。
    2《旧唐书》卷一九○,中华书局1975年,第5052页。
    1《苏轼文集》卷七○,第2209页。
    2《苏东坡全集》卷一,《风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上册,第45页。
    3《宣和画谱》卷十,“山水一”,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8-259页。
    4参见金原省吾著、傅抱石译《唐宋之绘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9-27页。
    5童氏在《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新考》中论及“王维画法的真象及其地位的升降”,然其着眼于董氏南北宗说,论议亦未涉及元人。《童书业说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27页。
    1曹昭《格古要论》卷上,《说郛》本。元末以后,关于钱、赵二人讨论戾家画有不同的版本,在此不一一列举。另,赵孟頫钱选讨教士夫画的问题,应是在其师从钱选时,或至迟在其北上之前(即至元二十三年1286),因为自其接受“搜贤令”后,二人往来渐疏。
    2《松雪斋集》续集,《题王摩诘松岩石室图》。
    3《双松平远图》自题,参见(清)吴升《大观录》卷一六,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缩印本2001年,第471页。对于赵孟頫所受王维的影响,伍蠡甫在《赵孟頫论》中已有精审的考释,详参其《名画家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重印本,第34-90页。
    a分别参见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下;《石渠宝笈》卷一四;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三《宋蔡君谟元赵松雪行楷合册》。
    ’该临本为绢本设色,现藏大英博物馆,据《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赵孟頫”,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6载录同上。
    1王世贞《艺苑卮言》,转引自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284页。
    2参见(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条。
    3杨载《赵公行状》,参见《松雪斋文集》附录。
    1《静修集》卷二,第40-41页。
    2《刘文靖公文集》卷二五,《书王维集后》,第163页上。
    3张纶言《林泉随笔》,丛书集成初编本。
    1如欧阳修《题盘车图轴》:古画画意不画形;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袁文《瓮闲评》:作画形易而神难;陈郁《藏一话腴》:写其形,必传其神。等等。
    2《图绘宝鉴》卷三“宋”,《画史丛书》本第二册。
    3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200页。另可参(南宋)邓椿《画继》卷三“轩冕才贤”条,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重印本,第16-17页。
    一其在《又跋汉杰画山》尝曰:“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东坡题跋》卷五,屠友祥校注本,上海远东出版社,第275页。
    5参见《宣和画谱》卷二○,文同《墨竹》;米友仁亦常自题其画曰墨戏。
    6《芦川归来集》卷九,《跋东坡枯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64-166页。
    7汤垕《画鉴》,说郛本。
    1刘敏中《中庵集》卷一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2。
    2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六,《送吴真人序》,四部丛刊本。
    3陆友《研北杂志》卷上。
    1《清閟阁遗稿》卷一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
    2如滕固、俞剑华对此多有批评。其后王伯敏、薛永年等人著文发正,本人亦在拙草《元代文人画风变革之初步考察》中有所探考(载《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7辑,2004年)。
    1上引分见《静修集》卷二,第34页;卷三,第49页。
    2《静修集》卷七,第141页;卷九,第197页。
    1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九《诗话》中,四部丛刊初编本。
    2《静修集》卷一一《写真诗卷》三首之一,第223页。
    3《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第212—213页。
    1据所观文献来看,二人虽然互识,但交谊并不深,刘因仅在《王公(倚)神道碑铭》中提及赵。参见《静修集》卷四,第71页。
    2分见《静修集》卷二,第29-30页;卷六,第114页;卷九,第187页。
    1《墙东类稿》卷五。
    2张伯淳《养蒙文集》卷首,四库全书珍本三集。
    1《元史》卷一七二。
    2《清容居士集》卷二四。
    1分别参见《静修集》卷七,第127-128页;卷一一,第218-219、226页。
    1《静修集》卷五,《书画像自警》,第91页。
    2陈基《夷白斋稿》卷二二,《孟待制文集序》。
    1参见阮璞《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第332-334页。
    1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杂尴十二科”,《灵鬼簿(外四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35页。
    2《东维子集》卷一一。
    1《曲律》卷三。
    1王国维著.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4页。
    2参见《松雪斋集》卷二《赠别夹谷公》。
    3至元二十(1283)年,他用高宗笔意所书杜甫《秋兴四诗》,临终前重题曰:“此书是吾四十年前所书,今人观之,未必以为吾书也。”参见《大观录》卷八《赵孟頫书杜工部秋兴四诗卷》。
    1参见《松雪斋集》卷二、五。
    2《元史》卷一七二,“赵孟頫传”,第4021页。
    3刘敏中称他是“一官何异湖中隐,三绝休辞海内名”。《中庵集》卷一八《次韵答子昂见示三首》之一。
    4戴表元《寄赵子昂济南》诗云:济南官府最风流,闻是山东第一州。户版自多无讼狱,儒冠相应有宾游。 秋风鱼酒黄粱市,夜月笙歌画舫舟。行乐使君诗笔俊,一篇肯寄剡溪头?参见《剡源集》卷二九。
    1《云烟过眼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1参见《大观录》卷八《过秦论卷》;《清河书画舫》酉集《赵孟頫·赵荣禄小楷过秦论》。
    2参见仇远《山村遗集》《跋赵荣禄小楷<过秦论>》。
    3《容台别集》卷四《画旨》。
    4《松雪斋集》续集《题右军思想帖真迹》。
    1 《松雪斋集》卷二,《奉酬戴帅初架阁见赠》。
    2《清河书画舫》“波字号第十”,《子昂自跋画卷》。
    1邓文原称他“好作墨竹,妙处不减文湖州。画山水,初学米氏父子,后乃用李成、董元、巨然法,造诣精绝。”《巴西文集》,《故太中大夫刑部尚书高公行状》;柳贯《题高尚书<云林烟嶂>》云:“房山老人初用二米法写林峦烟雨,晚更出入董北苑,故为一代奇作,然不轻于著笔。遇酒酣兴发,或好友在前,杂取缣楮,研墨挥毫,乘快为之。神施鬼没,不可端倪。今俗工极意·临摹,岂能得其仿佛哉!昔米元章嗜石,见辄再拜;予所甚爱,其能无修容乎!”《柳待制文集》卷一九;夏文彦称其“善山水,始师二米,后学董源、李成,墨竹学黄华,大有思致。怪石喷浪,滩头水口,烘锁泼染,作者鲜及。” 《图绘宝鉴》卷五。
    2《山村遗集》,《题高房山写<山村图>卷并序》。
    3刘仁本《羽庭集》卷三《题米元晖青山白云卷》
    4《贞居先生诗集》卷三《高尚书山水,仲川第请题横幅上》
    5不过,与董源不同的是,由于参习米氏云山,其画不是淡烟轻岚,而是以重岚出笔,以增意趣。这与其常年观摩山水,心师造化又很大关系。
    6《草堂雅集》卷九。
    7《清閟阁全集》卷九《题黄子久画》。
    8《梧溪集》卷五。
    9《松雪斋集》卷八《柳待制文集》卷八。
    1《剡源集》卷三《拟晋山房记》。
    2《松雪斋集》卷一○,《李士弘真赞》。
    3《青山集》卷四。
    4《元史》卷一七七。
    5《宋文宪公全集》卷六,《曾府君(顺)石表辞》。
    6《黄文献集》卷一○,《翰林待制柳公(贯)墓表》记:……临江守李侯倜为部使者所劾,他使者力辨其诬。后终于大官,当得谥,其家求于谥议中毋及临江事。公曰:“著其事所以白其非辜,安可没乎?”其子乃叹服。
    1《松雪斋集》卷,《题苍林叠岫图》。
    2《柳待制文集》卷一九《跋赵文敏帖》。
    1《息斋竹谱》,参见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56页。
    2参见《壮陶阁书画录》卷三,《宋蔡君谟元赵松雪行楷合册》之赵孟頫小楷《古人画稿》。
    3《壮陶阁书画录》卷六《元赵松雪书苏诗卷》。
    4柳贯跋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诗。
    5 《写山水诀》中云:“古人作画胸次宽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1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诗也,盖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龚埔《静春堂诗集序》:……世之为诗者,学古人欲其似,出己意欲其新,两端而已。然似者多蹈袭,新者常崖异,唯其似而非似也,新而非新也,得之浑然,又未知古人己意孰先孰后也,始可言诗耳。一自士去科举之业,例无不为诗,北音伤于壮,南音失之浮,诗文不同,宜极于古。故今人于宋诗少所许可,仅取王半山,以其逼唐也。(《静春堂诗集》卷首)。
    2《剡源文集》卷一九,《题赵子昂摹龙眠飞骑习射图》。
    3《大观录》卷八。
    1参见伍蠡甫著《名画家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第49页。
    2《大观录》卷一六。
    3《伯生诗续编》上卷《饯梅野诗序》。
    4《清容居士集》卷五○,《书李巽伯小楷梦归赋》。
    1《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0-100页。
    2袁桷《真定安敬仲墓表》:金蹂宋逾南,两帝并立,废道德性命之说,以辨博长雄为词章,发扬称述,率皆诞漫丛杂,理偏而气豪,南北崇尚,几何所分别。当是时,伊洛之学传剑南,至乾道、淳熙,士知尊其说阐明之,朱文公统宗据会,纤巨毕备,正学始崇。又未几,伪学造谤,咸讳其说以售仕于时。金将亡,各流离自保,乌睹所谓经说哉?有明其说者,独江汉赵氏,私相笔录,尊闻传信,稍自异流俗。皇元平江南,其书捆载以来。保定刘先生因笃志独行,取文公书会粹而甄别之。其文精而深,其识专以正。盖隆平之兴,使夫道德同而风俗一,承熄续绝,不在于目接耳受而有嗣也,(《清容居士集》卷三○。)赵文《吴山房乐府序》云:(宋)渡江后,康伯可未离宣和间一种风气,君子以是知宋之不能复中原也。近世辛幼安跌宕磊落,犹有中原豪杰之气,而江南言词者宗美成,中州言词者宗元遗山。词之优劣未暇论,而风气之异,遂为南北强弱之占,可感已!许有壬《性理一贯集序》:理学至宋始明,宋季得朱子而大明。前辈言天限南北时,宋行人箧《四书》至金,一朝士得之,时出论说,闻者竦谓其学问造诣。(《至正集》卷三三。)张之翰《跋草窗诗稿》:宋渡江后,诗学日衰,求其鸣世者,不过如杨诚斋、陆放翁及刘后村而已,固士大夫倒堕科举传注之累,亦由南北分裂,元气间断,大音不全故也。张预《山中白云词跋》:西湖故多沈忧善歌之士,自南渡之际,故家遗老,怆怀禾黍,山残水剩之感,风僝
    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世祖忽必烈在王文统、李璮之乱后为抑制儒臣谋逆而采取的策略。
    2徐元瑞的《吏学指南》一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编撰的。据作者自序可知,他编撰此书的目的便是为了让有志于此的初学之士尽快掌握要领,深习律法以料民。
    3杨载《杨仲弘诗集》卷4,《再用韵赠黄子久》,四部丛刊本。
    4苏天爵《滋溪文稿》卷19,《李遵道墓志铭》。
    1《草木子》卷四下。
    2《草木子》卷三上。
    3《至正直记》卷三。
    1《青阳集》卷二。
    2《剡源文集》卷一《当涂户曹掾续题名记》。
    1参见《元史》卷八七百官三、卷一三○阿鲁浑萨理(畏兀人)传、卷一五七刘秉忠传、卷一五八许衡传等。
    2《元史》卷一二六。
    3《元史》卷一三。
    1《张养浩集》第二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2谢枋得至元二十五年《送方伯载归三山序》:景定二年,司历者曰:星有大尾,旅于奎填与辰从,月后会四星,不相能也,乃季春月朔同轨。其占为文运不明,天下三十年无好文章。儒者望清台而诟曰:何物瞽叟,为此妖言。司历者闻而笑曰:岂特无好文章,经存而道废,儒存而道残,科举程文将无用矣。皆疾其为妖言也,后十六年而验。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贵之者谓有益于国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贱之者谓无益于国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皇帝哀怜之,令江南路县每置教谕二人,又用辅臣议,诸道各置提举、儒学二人。提举曰大有司,设首领官、知事、令史尤繁,学帑有羡钞廪,有羡粟,岁磨时勘,月稽日察,有欺弊毫发,比去之。十年亦责偿无赦,饥雀赢鼠,馋涎吐吞,不敢啄啮。学官似尊贵,实卑贱,禄不足以救寒饿,甚者面削如,咽针如,肌骨柴如。曹类啁啾,相呼而谋曰:我国朝治赃,吏法最严,管僧食僧,管医食医,管匠食匠,御史、按察不敢问,岂不曰时使之然,法使之然。教之必不改,比而诛之,则不忍也。吾徒管儒,不食儒,将坐而待毙乎?椎肌剜肉于儒户,不足则括肉敲髓。及乡师滑稽之雄以儒为戏者又曰:管儒者益众,食儒者益繁,岂古之所谓兽相食欤?抑亦率兽而食人者欤?儒不胜其苦,逃而入僧、入道、入医、入匠者什九。建安科举士余二万户,儒者六百,儒贵欤?贱欤?荣欤?辱欤?可以发一慨也。《叠山集》卷二。
    3《图绘宝鉴》卷四。
    4孙作《沧螺集》卷三,《墨竹记》。
    1《清明阁全集》卷一《至正乙未素衣诗”》。
    2《玉山璞稿》杨镰整理本,中华书局2008年,第5页。
    1参见《清閟阁全集》卷一○。
    1《道园学古录》卷三三。
    2《吴师道集》卷一五,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340页。
    3《东维子集》卷八。
    1《诚意伯文集》卷七。
    2《东维子》卷一一。
    1《东维子集》卷六。
    2《东维子集》卷一一。
    3《苏平仲集》卷一四,丛书集成初编本。
    1《元代诗法校考》,第315、316页。
    2旧题范德机门人集录《吟法玄微》,参见《元代诗法校考》,第265页。
    1《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一、二二。
    1《至正集》卷八。
    2《虞侍书诗法》,参见《元代诗法校考》,第307、300页。
    3四卷,至正二年(1342年)正月成书。
    1《东维子集》卷七,《剡韶诗序》。
    1参见《元代诗法校考》,第315-316页。
    2《清閟阁全集》卷一○。
    1参见张健编著《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页。
    2朱子之所以称赞陶柳,是陶柳并未偏离儒学正道。对此,清季的刘熙载对陶潜根柢于儒的点评可引为论据,他说:曹子建、王仲宣之诗出于《骚》,阮步兵出于《庄》,陶渊明则大要出于《论语》。陶诗有“贤哉回也”,“吾与点也”之意,直可嗣洙、泗遗音。其贵尚节义,如咏荆卿,美田子泰等作,则亦孔子贤夷、齐之志也。陶诗“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田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归去来辞》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诗云:“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又云:“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可见其玩心高明,未尝不脚踏实地,不是倜然无所归宿也。参见《艺概》卷二诗概,第54-55页。
    3杨维桢曾训诸生曰:“为赋不难于填布事实,而难于豁达气韵”。陈存礼《丽则遗音跋》。
    1其《送方元质学正序》:“所贵乎学者,以其能变化气质也。学而不足以变气质,何以学为?”《吴文正公全集》卷二七。
    2《艺概》卷二,第60页。
    3刘熙载将之归纳为天人合作之境,参见《艺概》卷二,第49页。
    4《东维子集》卷七,《剡韶诗序》。
    1《清閟阁全集》卷一一,《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
    1《清閟阁全集》卷一。
    1倪瓒《清閟阁全集》卷三,《送王叔明》。,
    2《清閟阁全集》卷三,《寄王叔明》。
    3《清閟阁全集》卷九。
    1《宣和画谱》卷一一。
    1《宣和画谱》卷一八。
    2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七“书画”,丛书集成初编本。
    1《清閟阁全集》卷二、八、九。
    2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一,《南村先生传》。
    3参见清秦祖永《画学心印》,续四库本第1085册。
    1倪瓒《清閟阁全集》卷九,清康熙刊本。
    2《清閟阁全集》卷一○。
    3《清閟阁全集》卷一○。
    1《梅谱》,参见《王冕集》,寿勤泽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3页。
    1《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新考》,《童书业说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67页。
    2如张弼《东海张先生文集》卷一《九峰倡和诗序》云:窃念我朝取士,专以经术,略于辞华。故每科赐进士第者多或三四百人,深于诗者百不三四人。
    3明王骥德《曲律》载:胡鸿胪言:“元时台省元臣、郡邑正官,皆其国人为之,中州人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如关汉卿乃太医院尹,马致远江浙行省省务官,宫大用钓台山长,郑德辉杭州路吏,张小山首领官。于是多以有用之才,寓于声歌,以纾其怫郁感慨之怀,所谓不得其平而鸣也。”然其时如贯酸斋、白无咎、杨西庵、胡紫山、卢疏斋、赵松雪、虞邵庵辈,皆昔之宰执贵人也,而未尝不工于词。以今之宰执贵人与酸斋诸公角而不胜,以今之文人墨士与汉卿诸君角而又不胜也。盖胜国时,上下成风,皆以词为尚,于是业有专门。今吾辈草管为时文,既无暇染指,迨起家为大官,则不胜功名之念,致仕居乡,又不胜田宅子孙之念,何怪其不能角而胜之也。
    4《画笺》,说郛本。他的这一观点又为高濂蹈袭,《遵生八笺》卷八五云:余自唐人画中,赏其神具画前,故画成神足。而宋则工于求似,故画足神微。宋人物趣迥迈于唐,而唐之天趣则远过于宋也。今之评画者,以宋人为院画,不以为重,独尚元画,以宋巧太过而神不足也。然而宋人之画,亦非后人可造堂室,而元人之画,敢为并驾驰驱。且元之黄大痴,岂非夏、李源流?而王叔明,亦用董、范家法;钱舜举,黄筌之
    F[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
    X[齐]谢赫《古画品录》,津逮秘书本。
    Y[陈]姚最《续画品》,津逮秘书本。
    F[唐]《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本,中华书局2005年。
    J[唐]皎然《诗式》,十万卷楼丛书本。
    Z[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津逮秘书本。
    Z[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国古代美术丛书本。
    L[后晋]刘昫等编纂《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C[宋]蔡京等撰《宣和画谱》,丛书集成初编本。
    C[宋]晁补之《鸡肋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C[宋]《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D[宋]邓椿《画继》,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重印本。
    D[宋]董逌《广川画跋》,十万卷楼丛书本。
    F[宋]方凤《存雅堂遗稿》,四库全书本。
    G[宋]郭继《图画见闻志》,津逮秘书本。
    H[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百川学海本。
    H[宋]洪适《盘洲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K[宋]孔武仲《宗伯集》,豫章丛书本。
    L[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王氏书画苑本。
    L[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L[宋]刘辰翁《须溪集》,四库全书珍本四集。
    S[宋]苏轼《东坡题跋》,屠友祥校注本,上海远东出版社。
    S[宋]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
    S[宋]苏轼《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
    S[宋]沈括《梦溪笔谈》,丛书集成初编本。
    X[宋]谢枋得《叠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Y[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郛本。
    Z[宋]元干《芦川归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印本1978年。
    Z[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
    Z[宋]周密《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
    Z[宋]周密《云烟过眼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B[元]贝琼《清江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C[元]程钜夫《雪楼集》,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C[元]陈基《夷白斋稿》四部丛刊三编本。
    C[元]陈旅《安雅堂集》,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D[元]戴表元《剡源文集》,四部丛刊本。
    D[元]邓文原《巴西邓先生文集》,清抄本。
    D[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F[元]方回《桐江续集》,四库珍本初集本。
    F[元]傅若金《傅雨砺文集》,嘉业堂丛书本。
    G[元]顾瑛辑《玉山名胜集》杨镰整理本,中华书局2008年。
    G[元]顾瑛《玉山璞稿》杨镰整理本,中华书局2008年。
    G[元]顾瑛《草堂雅集》,杨镰整理本,中华书局2008年。
    H[元]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1。
    H[元]韩奕《韩山人诗集》,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H[元]黄溍《金华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
    H[元]黄潽《黄文献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J[元]蒋易编《皇元风雅》,宛委别藏录丛书堂钞本。
    K[元]孔齐《至正直记》,宋元笔记从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L[元]刘因《刘文靖公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3。
    L[元]刘因《静修先生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L[元]刘敏中《中庵集》,北图藏清抄本。
    L[元]刘将孙《养吾斋集》,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L[元]刘仁本《羽庭集》,知不足斋丛书本。
    L[元]凌云翰《柘轩集》,武林往哲遗著本。
    L[元]柳贯《柳待制文集》,四部丛刊本。
    L[元]陆友《研北杂志》,宝颜堂秘笈本。
    M[元]马玉麟《东皋先生诗集》,宛委别藏录书堂钞本。
    M[元]马臻《霞外诗集》,汲古阁元人集十种本。
    N[元]倪瓒《清閟阁全集》,清康熙刊本。
    Q[元]仇远《山村遗集》,四库全书珍本十一集。
    R[元]任士林《松乡先生文集》,清光绪刊本。
    S[元]萨都刺《萨天锡诗集》,四部丛刊本。
    S[元]邵亨贞《野处集》,四库珍本丛书本。
    S[元]苏天爵《滋溪文稿》,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本,中华书局1997年。
    S[元]苏天爵编《元文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T[元]汤垕《画鉴》,说郛本。
    T[元]陶宗仪《南村诗集》,汲古阁元人集十种本。
    T[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四部丛刊三编本。
    T[元]陶宗仪《书史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W[元]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W[元]王逢《梧溪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W[元]汪元量《湖山类稿》,清抄本。
    W[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W[元]吴澄《吴文正公文集》,清乾隆万氏刊本。
    W[元]吴师道《吴师道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W[元]王冕《王冕集》,寿勤泽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X[元]夏文彦《图绘宝鉴》,丛书集成初编本。
    X[元]许有壬《至正集》,清宣统石印本
    X[元]徐显编《稗史集传》,历代小史本。
    Y[元]杨维桢《西湖竹枝词》,明万历刊本。
    Y[元]杨维桢《铁崖诗集》(甲集),诵芬室丛刊本。
    Y[元]杨维桢《东维子集》,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Y[元]杨载《杨仲弘诗集》,四部丛刊本。
    Y[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四部丛刊本。
    Y[元]余阙《青阳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Y[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Y[元]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Z[元]张羽《静居集》,四部丛刊三编本。
    Z[元]张雨《贞居先生诗集》,武林往哲遗著本。
    Z[元]张之翰《西岩集》,四库珍本丛书本。
    Z[元]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Z[元]赵汸《东山存稿》,清康熙刊本。
    Z[元]赵頫《松雪斋集》,四部丛刊本。
    Z[元]赵文《青山集》,四库珍本丛书本。
    Z[元]张伯淳《养蒙文集》,四库全书珍本三集。
    Z[元]张养浩《张养浩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Z[元]郑真《荥阳外史集》,四库珍本丛书本。
    Z[元]钟嗣成《录鬼簿》,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78年。
    Z[元]朱德润《存复斋文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C[明]曹昭《格古要论》,说郛本。
    D[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清康熙刻本。
    G[明]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四部丛刊本。
    G[明]顾复《平生壮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
    H[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
    H[明]何乔新《椒邱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H[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L[明]刘基《诚意伯文集》,四部丛刊本。
    L[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L[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S[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S[明]宋濂《宋学士全集全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S[明]孙作《沧螺集》,汲古阁刻本。
    S[明]苏伯衡《苏平仲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T[明]屠隆《画笺》,说郛本。
    W[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景印文渊阁四库本。
    Y[明]叶子奇《草木子》,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年。
    Y[明]恽格《瓯香馆画跋》,说郛本。
    Y[明]恽格《南田画跋》,中国美术全书本。
    Z[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Z[明]张纶言《林泉随笔》,丛书集成初编本。
    Z[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
    G[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
    L[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Q[清]秦祖永《画学心印》,清光绪四年刻朱墨套印本。
    W[清]吴升《大观录》,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丛刊本2001年。
    W[清]吴其贞《书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W[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92年。
    Z[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C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1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C陈高华编著《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
    C陈高华编著《元代画家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H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全三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L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L刘明今《辽金元文学史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Q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中华书局1999年
    Q钱钟书《谈艺录》,三联出版社2007年。
    Q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R阮璞《画学丛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
    S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T童书业《童书业说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W王伯敏主编《中国美术通史》(5),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
    W武蠡甫《名画家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重印本。
    X薛永年《书画史论丛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
    Y于安澜编《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Z张健编著《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Z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华书局2005年。
    Z周积寅编著《中国画论辑要》(增订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W王国维著.新订《<人间词话>广<人间词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W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三联书店2000年。
    Z宗典《柯九思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
    Z周积寅等主编《中国历代画目大典》(辽至元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美]高居翰著《隔江山色——元代绘画研究(1279—1368)》,台湾石头出版公司,1994年。
    [日]金原省吾著、傅抱石译《唐宋之绘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日]近藤秀实、何庆先《<图绘宝鉴>校勘与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C陈得芝《从“遗民诗”看元初江南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期(1982年)
    S商聚德《刘因生平思想考辨》,《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第124-131页。
    Y晏选军《元初北方理学流衍与士人遭际——以许衡、刘因比较研究为代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7卷第6期,2004年11月,第15-20页。
    Z查洪德《“海宇混一”鼓舞下的盛世文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0-100页。
    Z查洪德《北方文化背景下的刘因》,《文学遗产》2002年第3期,第71-8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