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作为共同体的城市社区自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社区”。
     “社区”一词中,“社”是以祭祀为中心的乡民共同体,强调社区的文化含义,而“区”有地理意义的区域含义,两者构成了一个区域社会共同体的概念。社区治理本身已经天然地包含了对社区自治的要求。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日益复杂化,社区自治的联结纽带也在逐步发生转化、变迁。如果说,“自然而治”的社区是农业社会社区的主体存在状态,那么,到了工业社会,以城市为主要代表的文明形式必然要求建立一种更能适应城市异质性与多样性的社区形态,“自觉而治”的社区历史性地成为社区自治的重要形态。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开放性的“社区制”社会迅速成长,由此推动着整个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城市社区自治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政府的职能也开始转变,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还要实现“政社分开”。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化,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日益繁杂。在改革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诸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等社会问题,已经超出“万能”市场和“全能”政府的能力范围。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社区作为居民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社区自治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从单位大院到商品房社区,有关居住的事务第一次具有了与有关工作的事务几乎同等的重要性。在这一变局中,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天然的平等关系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社区的事务,应该依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思路,实现真正的自治。
The seventeen-repor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s out:expand the scope of self-governance, improve the democratic management system, the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rderly management, improve service, civilized and peaceful social life community. Social life community is what? In a sense, refers to the community.
     Community in the term, the She is a worship-centered community of villagers, stressed that the community's cultural meaning, and the Zone of the regional implications of the geographical sens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concept of a regional social community. Community governance itself has naturally contains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requirem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link is also gradually changing, change. If the natural governing of the community is agricultural society community subject existence state, then, to the industrial society, to the city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civilization form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build a better adapt to city heterogeneity and diversity of the community form, perceived governing the community historical has become the community Autonomous Form.
     In China, with large-scale modernization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pen the community-system of Social rapid growth, thus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entire city.Urban communities the issue of autonomy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To adapt to the new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also began to change,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sep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To achieve the separation of government and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the urban grass-roots social management and service work is increasingly complex. Such as urban and rural difference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ich-poor gap and other social problems accumulated in the reform process,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universal market and all the government's capacity. In this context, the urban commun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Community as residents of regional life and community self-government is also showing in this context the importance of it. Compound from the unit to the real estate community, the affairs of the living first with matters relating to the work of almost equal importance. In this changing situation, the natural equality of relations between residents of urban communities is a new thing for us. Community affair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mall government and big society manage rule, to achieve genuine autonomy.
引文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3]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
    [4]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4.
    [5]冯钢.现代社区何以可能[』],浙江学刊,2002(2)
    [6]Stamm. Keith R. Newspaper use and community ties:toward a dynamic theory. Norwood, N. J:Ablex Pub. Corp,18.
    [7]徐永祥.社会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3-34.
    [8]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
    [9]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
    [1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
    [11]桑玉成.从五里桥街道看成是社区管理的体制建设[J].政治学研究,1992(2):48.
    [12]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1.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3.
    [1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5.
    [15]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230-231.
    [16]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8.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2.
    [18]桑玉成.从五里桥街道看成是社区管理的体制建设[J].政治学研究,1992(2):48.
    [19]陈伟东.社区自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56.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4.
    [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1.
    [2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
    [2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
    [2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65.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67.
    [2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0.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5.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7.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15.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5.
    [3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298.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4.
    [3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3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37]刘军宁等.自由与社群[M],上海:三联书店,1998:175.
    [38]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5.
    [39]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
    [40]桑德斯.社区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11.
    [41]谢芳.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3.
    [4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7.
    [43]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5.
    [44]王允武等.自治理论及其中国实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29.
    [45]李建斌,李寒.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不足:困境与突破[J].江西社会科学,2005(6):12.
    [46]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3.
    [4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8-30.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7.
    [2]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7.
    [3]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6.
    [4]黎熙元等.社区建设一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1-12.
    [5]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21.
    [6]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83.
    [7]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86.
    [8]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84-86.
    [9]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87-89.
    [10]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J].社会学,2000(8).
    [11]黎熙元等.社区建设一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20.
    [12]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上海社区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765-768.
    [13]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4.
    [14]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270.
    [15]吴文藻.文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2.
    [16]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4-5.
    [17]吴文藻.吴文藻自传[J].晋阳学刊,1982(6).
    [18]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76.
    [19]吴文藻.吴文藻自传[J].晋阳学刊,1982(6).
    [20]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325-326.
    [21]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263.
    [22]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319.
    [23]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331.
    [24]费孝通.费孝通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320-321.
    [25]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
    [26]刘继同.国家话语与社区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2003(3).
    [27]卢汉龙.社区服务的组织建设[J],社会学,2001(4).
    [28]费孝通.社区自理开篇[J],社会,2000(10).
    [29]卢汉龙.社区服务的组织建设[J],社会学,2001(4).
    [30]徐永祥.论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与运用机制[J].社会学,2003(3).
    [31]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J].管理世界,2002(2).
    [32]王颖.城市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社会学研究,2000(1).
    [33]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3).
    [34]孙立平.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J].学海,2001(4).
    [35]王英伟.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J].社会科学家,2003(2).
    [36]夏玉珍、李骏.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
    [37]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
    [38]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
    [39]陈伟东.社区自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6.
    [40]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1.
    [41]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1.
    [42]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9.
    [43]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09.
    [44]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79.
    [45]王思斌.社区建设中的中介组织培育[J].中国民政(理论版),2001(1).
    [46]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7.
    [1]戴维·奥斯本.摈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7.
    [2]张金娜.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J].行政论坛,2005(3).
    [3]雷升.离开单位[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51.
    [4]雷升.离开单位[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152.
    [5]李民.成都.业委会、家委会狙击居委会[J],中国社会导刊,2000(1).
    [6]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区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309-310.
    [8]高民政.小组织大作用:居委会与中国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J].探索与争鸣,2001(4).
    [9]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72.
    [10]徐勇.“绿色崛起”与“都市突破”: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比较[J].学习与探索,2002(4).
    [11]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8.
    [12]徐勇.“绿色崛起”与“都市突破”: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比较[J].学习与探索,2002(4).
    [1]米歇尔·克罗奇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4.
    [2]张红,李航.新失业群体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流动:以内卷化为分析视角[J].青年探索,2006(4):26.
    [3]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3):195.
    [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9年的华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63-68.
    [5]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J].社会,2004(4):6.
    [6]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6-141.
    [7]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64.
    [8]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81.
    [9]赵过渡,颜海娜等.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2,(8):47.
    [10]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348.
    [11]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67.
    [12]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8.
    [13]李友梅.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3(6)66-67.
    [14]蔡禾,卢俊秀.制度变迁背景下的社区权力与秩序:基于广州市一个城中村的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6):177.
    [15]托尼·鲍法德.公共管理与治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93.
    [16]托尼·鲍法德.公共管理与治理[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193.
    [1]张鸿雁.侵入与接替: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375-376.
    [2]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84.
    [3]时正新.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58.
    [4]万仁德.转型期城市社区功能变迁与社区制度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
    [5]吴刚.社区自治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9(3).
    [6]吴刚.社区自治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9(3).
    [7]吴刚.社区自治体制创新的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9(:3).
    [8]张恺.社区自治与社区党建关系刍议[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7).
    [9]陈义平、郑明珍.加强党对城市社区自治的领导[N].安徽日报,2004,8(23).
    [10]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3).
    [11]张国龙.不断加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性建设(上)[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7).
    [12]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2.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14]冯周卓.论公民社会与国家治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9).
    [15]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6]冯钢.现代社区何以可能?[J].新华文摘,2002(9).
    [17]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3).
    [18]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3).
    [19]张民省.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毛泽东选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3]23号文件
    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1999年
    民政部:《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纲要》,2001年
    民政部:《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基本标准》,1999年
    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上海社区发展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文藻:《文化论》,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费孝通:《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费孝通:《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
    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王邦佐等:《居委会与社区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徐勇、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徐中振等:《社区发展与现代文明》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徐永祥:《社会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铎:《社区建设:热土上的宏伟工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刘建军:《单位中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尹维真:《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一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孙桂华主编:《社区建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侯伊莎主编:《透视盐田模式》,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唐忠新主编:《构建和谐社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剑敏著:《城市社区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邓泉国:《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辽宁出版社,2004年版.
    黎昕主编:《中国社区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于燕燕:《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马西恒等:《中加社区治理模式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周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黎熙元等:《社区建设一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蔡禾主编:《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常铁威:《新社区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杨上广:《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演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雷升:《离开单位》,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一一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林流:《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刘继同:《中国社区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彭勃:《路径依赖于治理选择: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变革》,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夏国忠:《社区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帕克等:《城市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斯蒂格利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年版.
    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托尼·鲍法德:《公共管理与治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丹·缪勒:《公共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赫兹琳杰:《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1年版.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社,2001年版.
    吴文藻:《吴文藻自传》,《晋阳学刊》,1982(6).
    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江海学刊》2002(3).
    费孝通:《社区自理开篇》,《社会》,2000(10).
    徐勇:《论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社区居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桑玉成:《从五里桥街道看成是社区管理的体制建设》,《政治学研究》,1992(2).
    孙立平:《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学海》,2001(4).
    李友梅:《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江苏社会科学》,2003(6).
    高民政:《小组织大作用:居委会与中国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探索与争鸣》,2001(4).
    徐勇:《“绿色崛起”与“都市突破”—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比较》,《学习与探索》,2002(4).
    李熠煜:《当代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评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2).
    张民省:《公民意识与中国现代化》,《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社会学研究》,2007(3)
    范志海:《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社会》,2004(4)
    李建斌,李寒:《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不足:困境与突破》,《江西社会科学》,2005(6)
    刘继同:《国家话语与社区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03(3).
    卢汉龙:《社区服务的组织建设》,《社会学》,2001(4).
    徐永祥:《论社区服务的本质属性与运用机制》,《社会学》,2003(3).
    王英伟:《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社会科学家》,2003(2).
    冯钢:《现代社区何以可能》,《浙江学刊》,200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