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分散、合作到集体行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发展,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各种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全球性、区域性问题日益超越了单个民族国家的治理能力。诸种因素所形成的巨大合力推动着国家层面的治理和善治向国际层面延伸,并激发国际政治学领域对全球性问题、区域性问题进行探讨。因而,治理、全球治理、地区治理日益成为人民所关注的焦点。东南亚地区是一个伴随着多姿多彩和错综复杂为一体的独特地区,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难实现地区治理一直是东盟国家所关心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地区主义是民族国家参与国际合作、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对东南亚国家而言,民族主义又是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东南亚犹如散落在南洋的一串珍珠,各国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对国家利益的界定也就大不一样。要调和这些“竞争型”的民族主义向“合作型”的民族主义转化,进而实行集体行动就成为东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本文主要是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和方法出发,把地区治理作为东盟合作研究的切入点,分析了东盟经济合作治理的发展进程。探讨了东南亚怎样从一个分散、互不相联系的经济走向合作,进而正逐渐发展为一个统一的地区大市场。本文在探讨东盟经济合作治理的进程中,首先分析了东盟经济合作治理的观念基础、合法性基础和有效基础以及分析了其治理的动力。认为,东盟经济合作治理的有效运行和开展,必须能够塑造和构建更多的共有利益,这是东盟地区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在这基础上,对东盟经济合作治理的制度和变迁进行了探析,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东盟经济合作治理的动态变化。本文认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主义所关注的国家利益、主权观念需要重新加以界定和建构,这样才能在新的世界潮流中,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体系下生存和发展。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ism,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human beings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Various global and regional issues across the nation-state borders of has increasingly transcended a single nation-state's governance capacity. Enormous forces which are formed by various factors ha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at national-level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to reach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and stimulate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o discuss the global issues and regional issues.Therefore, governance,global governance,regional governanc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people.Southeast Asia is a unique region along with the colorful and intricate situation,how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governance has been the issues of concern among the ASEAN countries.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regionalism is an important way that all the nations and states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resist external risks. However,to the Southeast Asian Nations,nationalism is an unavoidable spectacle.Southeast Asia,which looks like a string of pearls,is scattering at the NanYang(an old name for Southeast Asia) area.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will be various becaus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the countries.To reconcile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competitive" nationalism and "cooperative" of nationalism,it's the key to implement the collective action to keep the ASEAN existing and develo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theory and methods,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ASEAN region's development process starting from the point of collaborative research.It also discusses how the scattere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contact each other for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which i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unified regional market.During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the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governance,the paper makes the first analysis of basic concept of governance,legitimacy and its developing foundation,and then makes an effective analysis of the power of its governanc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create and build more public interests to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to guarantee the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governance operating effectively,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EAN region.On this basis,the author analyses the systems and changes of the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governance.Through analysis of some cases,he also makes a further explanation of the dynamic changes in the 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governance.This article holds tha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the national interest and sovereignty concept which nationalism concerns needs to be re-defined and constructed, only in this way can it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n the new trend of the world.
引文
1 王满:《东南亚民族分离主义中的地缘因素》,《东南亚》2000年,第3期。
    2 张锡镇:《东盟的历史转折:走向共同体》,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
    3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ASEAN VISION 2020(Kuala Lumpur:Policy Report from the 1997ASEAN Summit Meeting,15 December i997),www.aseansec.org
    4 ASEAN Leaders Sign ASEAN Charter,Singapore,20 Nov2007,http://www.aseansec.org/21085.htm.
    5 Regional Workshop on "Towards an ASEAN Community Agenda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SEAN Integration".held in Vientiane from 22 to 23 June 2004,见张锡镇:《东盟的历史转折:走向共同体》,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
    6 伟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21页。
    7 Hussey,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Through ASEAN,Geographical Review,Vol..81.No.1,1991,P92.
    8 王玉主:《东盟区域合作的动力(1967-1992)--基于利益交换的分析》,《当代亚太》,2006第7期。
    9[美]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下册,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740页。
    10[美]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下册,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741页。
    11 马纓:《区域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12 James N.Rosenau,Governance,Order,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in James N.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iel,e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ance: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5.
    13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23页。
    14[美]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15 Marie-Claude Smouts,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Vol.35,No.21,No.2/3,Septemper 1999,p.82-90
    16 赵银亮:《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构建》,《当代亚太》2006年,第11期。
    1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8 俞正梁著:《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19 Graham Allison & Philip Zelikow,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New York:Longman,1999,P.18.
    20 苏长和著:《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21[美]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2 同上,第2-3页
    23[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种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等译,上海世纪出版社集体,第4-11页。
    24 伟民:《全球化与地区主义》,肖欢容主编:《和平的地理学--中国学者论东亚地区主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25 杨毅、李向阳:《区域治理: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治理模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6 杨毅、李向阳:《区域治理: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治理模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7 韦红:《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总序。
    28[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2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第7页。
    30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页。
    31[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漆芜编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年,第1期。
    32 Martin Hewson,Timothy J.Sinclair.Approaches to Global Governance Theory[M].New York: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9,p32.
    33[美]詹姆斯·罗西瑙:《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34[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主编:《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王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0页。
    35 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页。
    36[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3-14页。
    37[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Governance in theTwenty-first Century》,《Global Govemance》1995.vol.1
    38 同上,第5页。
    39[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6页。
    40 R.I.Tricher,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1984,p.6-7.参见[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88页。
    41 R.I.Tricher,International Corporate Governance,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1984,p.6-7.参见[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0-91页。
    42[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5-96页
    43[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97页
    44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45[法]阿里·卡赞西吉尔:《治理和科学:治理社会与生产知识的市场式模式》,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30页。
    46[德]贝娅特·科勒-科赫、托马斯·康策尔曼等著:《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周宏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47[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页,参见吴志成著:《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48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页。
    49 World Bank,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1992,p.3.
    50 OECD,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 Orientations on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and Good Governance,Paris,OECD/GD(93)191,1993.P.14.
    51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52[法]辛西亚·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53[法]让-彼埃尔·戈丹:《现代的治理,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54[美]詹姆斯·N.罗西瑙:《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见马丁·休逊等编:《走向全球治理理论》,纽约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95页,见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55[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得治理》,张胜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页。
    56 Robert Keohane,Governance in a Partially Globalized World,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5,No,1,March,2001,p.1.
    57[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58[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59 Ernst-Otto Czempiel and James Rosenau,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Renate Mayntz,Common Goods and Governance,in Adrience Heritier,Common Goods,Reinventing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Lanhamn MD,Rowan &littlefiedld,2002,pp.15-27.
    60 Keohane and Nye,Introduction in Nye and Donahue,eds,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p.13;Thomas Rise,Global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in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ing,Ltd,2004.
    61 Klaus Dingwerth and Philipp Pttberg,Global Governance as a Perspective on World Politics,Global Governance 12(2006),185-203.
    62[美]詹姆斯·罗西瑙:《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62页。
    63[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各鲁编:《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8-19页。
    64 R.Ayres,Banking on the Poor:the World Bank and World Poverty,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3,p.11-12.p.231.
    65 奧兰·杨:《全球治理:迈向一种分权的世界秩序的理论》,见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7-68页。
    66 Ramesh Thakur and Luk Van Langenhove,Enhancing Global Governance Through Regional Integration,Global Governance 12(2006),233-240.
    67 Joseph.S.Nye,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Boston 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1.
    68 Aaron L.Friedberg,Ripe For Rivalry,Prospects for Peace in a Multipolar Asia,International Security,Winter,1993-4.
    69 卡赞斯坦:《区域主义与亚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
    70[美]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见赫特(BJORN HETTNE)、索德伯姆(FREDRIK SODERBAUM),《地区主义崛起的理论解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71[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448页,见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72 地区主义可以分为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相对于旧地区主义关注的重点是主权、安全目标而言,新地区主义关注的目标更广,内容更多。关于二者的区别可以参见朱峰:《关于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9期;
    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见肖欢容主编:《和平的地理学--中国学者论东亚地区主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73 苏浩:《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4 Greg Bankoff and Kathleen Weekley,Post-Colonial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Philippines:Celebrating the Centennial of Independence,England and USA: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2.p.181.
    75 宋晓平:《西半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76 吴昕春:《论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期。
    77 吴昕春:《论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期。
    78 吴昕春:《治理的层次及其基本内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79 Richard Kirkhaam and Paul James Cardwell,The European Union.A Role Model for Regional Governance?European Public Law,Volume12,Issue3,2006.
    80[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页。
    81 吴昕春:《论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期。
    82 汉斯·莫尔:《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相互矛盾还是相互推动的进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
    83[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页。
    84[日]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280页。
    85 皮埃尔·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国际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86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87 Richard Benedick,Ozone Diplomac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4.
    88 Regional Workshop on "Towards an ASEAN Community Agenda for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SEAN Integration",Held in Vientiane from 22-24,June,2004.
    89 陈玉刚:《国家与超国家--欧洲一体化理论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90[法]玛丽-克劳德·斯莫茨:《治理在国际关系中的正确运用》,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91 秦亚青、魏玲:《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92 东南亚(史书上也称为南洋)作为一个地区名称并为世界所公认是始于二战时期。1943年8月,盟国在斯里兰卡建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后,“东南亚”一词最终具有广泛流行使用。1962年,在吉隆坡举行的东南亚地理学家会议上,学者们一致同意以“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作为本地区的地理名称。
    93 王国平:《东盟与东亚新地区主义》,《当代亚太》2007年,第7期。
    94 “东南亚条约组织”成立于1954年9月7日,当时缔约各方在马尼拉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实际上来自东南亚的成员只有菲律宾和泰国,其他成员是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巴基斯坦、英国和美国。“东南亚佛教国家集团”也是泰国在美国的支持下于1954年1月提出的一个地区合作计划,目标是把泰国、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组织起来作为“阻止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该计划由于受到西哈努克领导下的柬埔寨的抵制而流产。
    95 “科伦坡计划”即《东南亚和南亚合作经济发展科伦坡计划》,目的是开发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马宋西亚和英属婆罗洲的六年计划(1951-1957,后数度延期),最先加入组织的是英联邦国家,后来非英联邦国家也加入,成员最多是达到27个,缅甸、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其中成员,它们属于“受援国”,而“援助国”则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英国和美国。
    96 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6-24页。
    97 1966年苏哈托上台后,同马来西亚结束对抗状态。同年,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也建立外交关系。
    98 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99[加]阿米塔夫·阿齐亚:《地区主义和即将出现的世界秩序:主权、自治权、地区特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
    100 张锡镇:《东盟的历史转折:走向共同体》,《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
    101 虽然东盟在政治上的合作要比经济领域的合作更为成功,但笔者认为,东盟在成立时也是以经济合作为旗号来达到政治上的合作。经济合作不仅是东盟合作的重要的内容,而且是东盟国家联合在一起的重要手段,这也是东盟能够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有学者称东盟以经济作为旗帜是东盟成功的主要秘诀,见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1-12页。
    102[澳]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郭彤译,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400-414页。
    103 Adam Malik,Regional Coopera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 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Jakarta:CSIS,1975),P.160.
    104 杨武:《当代东盟经济与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2页。
    106[澳]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410页。
    106 把国家作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具有理性特征的“经济人”,这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是作为一个基本的假设,有关论述可以参见Graham T.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Bost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71,p13.国内学者可参见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2-98页。
    苏长和:《全球共同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46页。
    107[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08 同上,第66。
    109 Mancur Olosn,Increase the Incentiv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7,25(4).
    110 Talcott Parsons,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1937.p.58转引用自:Joseph Frankel,The Making of Foreign Policy,London:C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P.167。
    111[美]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杨硕等译,北京经济出版社1988年,第20页。
    112 卢光盛:《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13 Stuart Drummond,ASEAN:National Policiies Versus Economic Cooperation,Round Table,No.295,1985,p.263.
    114 Statement by H.E.Rodolfo C.Severino,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a,at the workshop on Beyond AFTA:Facing the Challenge of Closer Economic Intergration,Bangkok,2October2000,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18,issue2,2001.
    115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116 Lan Hred,legitimacy and Authorit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ernational Organizaion,Vol53,NO,2,Spring 1999,p.381.
    117 卡赞斯坦区分了两种规范:即制约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前者涉及确定合适行为的标准,进而塑造政治行为体利益,协调它们的行为;后者规定了行为体的认同,也规定了行为体的利益并约束着行为。彼得·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李小华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118[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8页。
    119 伍贻康:《欧盟软力量探析--欧盟治理模式的效应评价》,《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
    120 唐贤兴:《全球治理与第三世界的变革》,《欧洲》2000年,第3期。
    121 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之家》,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2[美]比尔森·库鲁斯:《东盟--利益和存在的理由》,美国《亚洲概览》1993年8月,第33卷第8期。
    123 梁志明:《论东南亚地区主义兴起与东盟意识的增强》,《当代亚太》2001年,第3期。
    124 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Ⅰ,http//www.aseansce.org/1216.htm
    12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2-283页。
    12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3页。
    127 王子昌:《东亚区域合作的动力与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128[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4,第88页。
    129 “第二轨道”是由非政府组织(经常是思想库)所发起的会议(包括双边和多边会议),这种会议明确地和直接地探讨有关的政策问题,起着对话和协商机制的作用。主要有二个主要特征:一是在多数情况下,思想库与其各自的政府有着密切联系,依靠政府为他们的学术与政策有关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这些会议通常以政府官员以及学者身份和其他非官方因素的参与为特征。
    130 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24.
    131 Ronald J.Yalen,Regional Security Communities,in George W.Keeton and George Scharzenberger(eds),The Yearbook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London:Stevens,1979,pp.217-223.
    132 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337.
    133[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等译,东方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134 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
    135 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
    13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184页。
    137[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译,东盟编译所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38 马西利乌斯的《和平的保卫者》是一部关于选举政府好人民主权的最杰出的早期著作,在书中,他提出人民是合法政治权威的来源,当权威和权力在公民同意的基础上采用时就为合法。
    13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5页。
    140[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56-57页。
    141 Seymour Martin Lipset.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Garden City:Anchor Books,1963,P53.
    142 Joseph Rothschild,Political Legitimacy in Contemporary Europe,in Bogdan Denith,Legitimation of Regime,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1979,P.38.
    143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
    144 周丕启:《合法性与大战略--北约体系内美国的霸权护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14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第211页。
    146 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147 Ian Hurd,Legitimacy and Authorit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3,No.2,Spring 1999,P.318.
    148 周丕启:《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合法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
    149[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页。
    150[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斯·O.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151[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152[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斯·O.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30页。
    153[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斯·O.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154 谭铁:《浅析观念因素在东盟合作中的作用》,《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55[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44页。
    156 Straits Times,10 July,1991.
    157[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第298页。
    158 Bay.Needs,Wants and Politics Legitimacy,Canadian Journal and Political Sciences,Vol,1,No,3,Sep,1968.
    159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页。
    160 周光辉:《超越政治学》,吉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61[美]丹尼斯·郎:《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62[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泸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1页。
    16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1页。
    164 关于权力关系的转换特点可以参见高尚涛博士的论文《权力与规范》2006年,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文库。
    165 王乐夫、李伟权:《国际公共事物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中山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66 事实上,东盟国家自身民主政体合法性的变化同样也对东盟地区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东盟国家政体从国家独立之初的西方式的民主政体到威权政体,再到金融危机后民主选举政治体制的重建,其发展过程同样面临合法性问题的重塑和构建,但是限于研究的局限,关于东盟民主政体合法性不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可以肯定的是,东盟国家追求团结,提升地区抵御力显然也是东盟成员国获取合法性的主要路径。相关内容可参见骆莉:《东盟:经济发展与政治合法性基础》,亚太经济2001年,第2期,卢西恩·W·派伊:《东盟政治制度》,刘笑盈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杨鲁慧:《论当代东亚国家政治合法性转型》,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
    167 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Can Interdependency Work? In Foreign Policy,Spring1998,p.10.
    168[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54页。
    169 这里的有效性并不等同于各种绩效标准,例如效率、平等和稳固性。效率是衡量在多大程度上问题获得了解决或者花费了最少数目的资源改变了行为;平等是指在多大程度上体制产生的结果遵守了公平或者正义的规范性标准;稳固性则是关于制度在面临各种动摇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的能力。
    170[美]利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3页。
    171 Carl Friedrich,Man and His Government:an Empirical Theory of Political,Crawhill,Book Company Inc,1963,p.236.
    172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173[日]山口定:《政治体制》,韩铁英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第217页。
    174 奧兰·杨:《国际制度的有效性》,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6-215页。
    175 对东盟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探索和分析,将在后面的部分具体内容做详细的分析。
    176[美]奧兰·杨:《世界事务中的治理》,陈玉刚、薄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11页。
    177[美]罗伯特·O.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6页。
    178 同上。
    179 Russell Hardin,Collective Action,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180[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8页
    181 Robert Keohane,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gimes,p.333.见[美]罗伯特·O.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7页。
    182 吴昕春:《论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期。
    183 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第83页。
    184 Alexander Wendt,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1992),p391-425.
    185 吴昕春:《论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期。
    186 Stephen Hoadley,Southeast Asian Cross-Regional FTAs:Origins,Motives and Aims,Pacific Affairs:Volume80,No.2-Summer 2007.
    187 吴昕春:《论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期。
    188 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第86-89页。
    189 Stephen 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onal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1982,p.186.
    190 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Boulder:Westview Press,1989,.p.4.
    191[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卢明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6页。
    192 《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2页。
    193[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卢明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4页。
    194 西奧多·哥伦比斯、杰姆斯.沃尔夫:《权力与正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104-105页。
    195[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卢明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11-12页。
    196 蔡拓、唐静:《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定位与维护》,《南开学报》2001年,第5期。
    197 Kenneth N.Waltz,Thero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McGraw Hii,1979,p.113.
    198 同上p.112.
    199[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者前言),第28页。
    200[美]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的国际利益》,袁正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20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中文前言),第167-168页。
    202[美]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的国际利益》,袁正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页。
    203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204[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2页。
    205 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年,第108-116页。
    206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页。
    207 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02页。
    208 Norman D.Palmer,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n and the Pacific,Tormonto:Lexington Books,1991,p.16.
    209 阿齐亚:《地区主义和即将出现的世界秩序:主权、自治权、地区特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
    210 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08页。
    21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3页
    212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213 P-H.Laurent,Reappraising the Origins of European Intengration,in H.Michelmann and P.Soldatos(ed.),European Intergration;Theories and Approaches,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4.pp.99- 112.
    214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215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共有利益的塑造与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8页。
    216[美]玛丽·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页。
    217[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218 J.Soedjati Djiwandono,the Political and Security Aspects of ASEAN.Its Principal Achievements,Indonesian Quarterly,vol,.11,July 1983,p.20.
    219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风雨独立路1923-1965》,外交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220 Herbert Feith,the Decline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Indonesia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v,Press,1962.P.196.
    221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222 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3-114页。
    223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43页。
    224 这里的机制、制度和组织主要是指国际层面的,即国际机制、国际制度和国际组织。
    225 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页。
    226 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227 Stephen Krasner,International Regime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1.
    228 Stephen Haggard and Beth Simm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ummer1987.
    229 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5页。
    230 秦亚青:《霸权体系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257页。
    231 门洪华:《和平的纬度: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232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0-81页。
    233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2页。
    234 Rorbert M.A.Crawford,Regime Theor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Rethingking Neoliberal Ap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ldershot: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p.83.
    235 John J.Mearhsheimer,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19,No.3.Winter,1994/1995.p.337
    236 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8页。
    237 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238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
    239 王杰:《国际机制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0-11页。
    240 Oran Yang,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Building Regime for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ment,P.32.见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
    241[澳]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郭彤译,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440页。
    242 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243 李一平、周岭:《东盟秘书处的改革》,《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
    244 http://www.aseansec.org/13103.htm.
    245[澳]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华社出版社1981年,第411页。
    246 这些常设委员会包括:粮食与农业、民用航空交通、通讯、航运、商业与工业、大众传播媒介、金融、旅游、陆路交通与通讯、科技以及社会文化活动等方面的事务。
    247 王士录、 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69-70页。
    248 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第30-31页。
    249[英]戴安·K·莫齐主编:《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前言。转引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250 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18-19页。
    251 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75页。
    252 安芬·约根森·达尔:《东南亚的地区组织与秩序》,转引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253[澳]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第400页。
    254 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Indonesia,24 February 1976,http://www.asean.org.id.
    255 C.P.Luhulima,ASEAN 'S Security Framework,CAPA Reports no.22,San Fransisico:Center for Asia Pacific Affairs,the Asia Foundation,November 1995,p.1.
    256[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257 G.John Ikenberry &Charles A.Kupchan,Socialization and Hegemonic Power,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vol,44,no.3,Summer 1990,p.289.
    25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2000,第213页。
    259[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2000,第343页。
    260[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卷,第104页。
    261[澳]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410-416页。
    262[澳]托马斯·艾伦:《东南亚国家联盟》,新华出版社1981年,第455-457页。
    263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J],1991.10.24.
    264 John I.Tongzon,The Economics of Southeast Asia:Before and After the Crisis,Second Edition,1 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c Limited,2002.pp.56-57.
    265 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998年,第120页。
    266 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22页。
    267 叶森玉:《东盟金融的相互依存合作》(下),《南洋问题》1985年,第1期。
    268 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24页。
    269 汪慕恒、周明伟:《东盟国家外资投资发展趋势与外资投资政策演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27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77和1984年年鉴统计、贸易统计手册》。
    271 谭主元等:《战后东南亚经济史1945-2005》,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272 廖少廉、王勤、吴崇伯:《东盟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87页。
    273 关于这一时期东盟工业合作情况在前文已经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参考卢光盛:《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74[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275[美]比尔森·库鲁斯:《东盟-利益和存在的理由》,《亚洲概览》第33卷第8期,1997年8月。
    276 http://www.aseansec.org/1814.htm.
    277 关于东盟意识的增强以及组织的扩大,可以参见王子昌:《东盟的地理整体利益与利益整体意识--东盟意识与东盟的发展(Ⅱ)》,《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5期。
    278Bangkok Post,16 December 1988.见[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279Straits Times,13 Dcenmber 1990.见[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280[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刷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281Michael Vatikiotis,Dollar Democracy,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26 September1991,p.35.
    282Friends and Fears,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1997,May,8.
    283West Backs ASEAN Apporach on Burma,Bangkok post,29 July,1993,p.8.
    284[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285[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4页。
    286同上。
    287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1992年1月28日。
    288Agreement On The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CEPT) Scheme For The ASEAN Free Trade Area Singapore,28 January 1992.http://www.aseansec.org/1164.htm。
    289ASEAN Secretariat(1995),AFTA Reader,Vol.3.见王勤:《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290徐建军:《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和利益分配》,《世界经济》2004年第8期。
    291卢光胜:《大湄公河次地区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292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年,第122-138页。
    293汪新生、刘迪辉:《东盟国家内外关系》,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第186页。
    294http://www.aseansec.org/1216.htm.
    295唐永胜、郭新宁:《角逐亚太》,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9页。
    296Chia.S.Y and J.L.H.Tan:1997年,AEEAN and EU:Foreign New Linkage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ingapore:Insituter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p.108.
    297何军明:《欧盟与东盟经济关系的新发展及其特点》,《亚太经济》2008年,第3期。
    298何军明:《欧盟与东盟经济关系的新发展及其特点》,《亚太经济》2008年,第3期。
    299廖少廉、陈雯、赵洪:《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300ASEAN'S tatistical Yearbook2005,http://aseansec.org.
    301"ASEAN Leaders's Declaration for Building one Caring and Sharing Community",ASEAN Secretariat Released on 13,January,2007.http://www.aseansec.org.
    302张学刚:《东盟系列峰会凸现各方战略盘算》,《国际资料信息》2007年,第2期。
    303[新]黄朝翰:《东盟-中国关系:一种经济视角》,《外交评论》2006年,第6期。
    304《东盟-中国双边贸易快速增长》,越南《经济时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0803/20080305410006.html
    305Stuart Drummond,ASEAN:Natioanl Policies Versus Economic Cooperation,Roundtable,No.295(1985),p.263.
    306卢光盛:《地区主义视野中的东盟经济合作》,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53页。
    307Paul Dibb,David D,Hale and Peter Prince,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Asia's Economic Crisis,Survival,Vol,40,No,2.Summer1998,p.13.
    308Michael R.J.Vatikiotis,ASEAN 10: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menstions of Southeast Asian University,Southeast Asian Jouranl of Social Science,vol,27No,1.1999,pp.77-88.
    309Michael G.Plummer,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Policy Reform:the Special Case of Development Asia,Asia-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No.l,June 1997,pp.117-126.
    310陆健人:《东盟的今天和明天--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280-301页。
    311新加坡总理呼吁东盟应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证券报》2008年8月27日。
    312刘仁伍主编:《东南亚经济运行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313王勤:《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314王勤:《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315http://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its2008 e/itsO8_appendix e.pdf.
    316Mohamed Arff,Intraregional Trade Liberation in ASEAN a la AFTA,in Chia Siow Yue and Marcello Pacin eds.,ASEAN in the New Asia,ISEAS,1997,转引自[日]北原淳等:《东南亚的经济》刘晓民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66页。
    317Mohamed Arff,Intraregiona,Trade Liberation in ASEAN a la AFTA,in Chia Siow Yue and Marcello Pacin eds.,op.cit.,pp,85-86.转引自[日]北原淳等:《东南亚的经济》刘晓民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66页。
    318 Heinrich,J,and Konan,D.E,Prospects for FDI in AFTA,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19,No,2,2001.
    319ASEAN Secretariat,Framework Agreement on the ASEAN Investment Area,http://www.aseansec.org/6466.htm,Nov.10.2003
    320 李皖南:《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投资效应研究》,《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
    321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7: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Extractive Industries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and Geneva,2007,p253.见王勤:《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效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322 http://www.aseansec.org/19188.htm.
    323ASEAN Secretariat,The seventh asean investment area council meeting Joint media statement,Indonesia,2004.
    324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
    325Mohamed Arff,Intraregional Trade Liberation in ASEAN a la AFTA,in Chia Siow Yue and Marcello Pacin eds.,ASEAN in the New Asia,ISEAS,1997,p.49.
    326卢光盛:《东盟经济一体化的绩效评估》,《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10期。
    327见陈雯:《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贸易效应研究》,厦门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328杨武:《当代东盟经济与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329(英)亚历克斯·桥西:《李光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438页。
    330(英)黄朝翰:《东盟经济剖析》,许衍敦译,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1983年,第136页。
    331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332[英]戴安·卡.莫齐主编:《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9页,见马缨:《区域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7页。
    333[日]石丸和人、松本博一、山本刚土:《战后日本外交史》第6卷,日本三省堂1983年,第322页。
    334郭炤烈:《日本与东盟》,知识出版社1984年,第21-22页。
    335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348页。
    336邓士超:《从敌对国到全面合作的伙伴:战后东盟-日本关系发展轨迹》,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67-68页
    337Hidetaka Yoshmatsu,Collective action problems and regional in tegration in ASEAN,Comtemparary Southeast Asia Vol.28,No,1(2006).
    338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4页。
    339Agence France Presse,16 June 2003.
    340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218页。
    341[日]副岛丰次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特惠贸易制度》,《南洋资料译丛》1977年,第3期。
    342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218页
    343Pangestu,M.H.Soesastro and M.Ahmad,A New Look at Intra-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8,No.3,p.334.
    344Estrella D.Solidum,The Role of Certain Sectors in Shaping and Articulating the ASEAN Way,in R.P,Anand and p.Quisumbing(eds,ASEAN:Identity,Development and Culture,Quezon City:University of the Philipines Law Centre and East-West Center Culture Learning Institute,1981,p134.
    345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346这里所说的正式文件指的是需要国家立法部门的认可和批准的文件。而意图声明性的文件并不需要国家立法部门的批准。所谓承诺具有约束力只不过是一种向其他签署国或第三方传达的一种外交信息:即该国愿意遵守某一承诺,但这并不是说该国无论如何就都会遵守承诺。在没有中央集权权威的国际社会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和背叛难以受到有效的应有的惩罚,违反承诺的现象是常有的,不管这种承诺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不信守承诺的损失主要是一种名誉的损失。因为没有了信誉,该国如果欲与其他国家再进仃合作,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1-72页。
    347Declaration of ASEAN Concord Ⅱ(Bali Concord Ⅱ),availiable online at http//www.aseansec.org.
    348Chia Siow Yue,Marcello Pacini,ASEAN in the new Asia:issues & trend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Turin]Italy:Giovanni Agnelli Foundation,c1997.
    349孙行生:《东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5期。www.aseansec.org
    351序礼伟:《CEPT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1期。
    352[日]北原淳等:《东南亚的经济》,刘晓叫译,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353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u trade)是指同一部门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产生的贸易,它不同于基于不同类型生产要素禀赋而产生的产业间贸易。
    354转引陈雯:《试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东盟区内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2002年第12期
    355转引自陈雯:《试析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没对东盟区内贸易的影响》,《世界经济》2002年第12期。
    356张锡镇:《东盟共同体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推动者》,《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1期。
    357[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9年,第408页。
    358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359[美]肯尼斯·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王红婴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35页。
    360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2页。
    361伟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2页。
    362阿拉塔斯在联合国亚太地区裁军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发言,载于Disarmament(New Rork: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for Disarmament Affairs,1991).
    363秦亚青、魏玲:《结构、进程与权力的社会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364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8页。
    365阿利森·布洛伊页诺瓦斯基:《理解东盟》,前引书第14页。转引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60页。
    366Michael Antolik,ASEAN and the Diplomacy of Accommodation,(NY and london:M.e,Sharpe.Inc,1990,p 104.
    367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57页。
    368[加]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8页。
    369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
    370The Jakata Post,19,July,2004.见赵洪:《论东盟经济共同体》,《南洋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371伍贻康:《欧洲一体化整合协调经验及其启迪》,《太平洋学报》2005年,第1期。
    372Stuart Drummond,ASEAN:National Policies Versus Economic Cooperation,Round Table,No,295,1995,p263.
    373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30页。
    374梁志明:《东南亚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3页。
    375曹云华:《东盟再认识》,《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4期。
    376曹云华:《东盟再认识》,《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4期。
    377Agerico O.lacanlale,Community Formation in ASEAN's External Relations,in R.P.Anand and Purification V.Quisumbing,ASEAN:Identity,Development and Culture,Queaon City: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Law Centre and East West Culture Learning Institute,19981,p.399.
    378Agerico O.lacanlale,Community Formation in ASEAN's External Relations,in R.E Anand and Purification V.Quisumbing,ASEAN:Identity,Development and Culrure,Queaon City: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Law Centre and East West Culture Learning Institute,19981,p.399.
    379H.E.Ong Keng Yong,Securing A Win-win Partnership for ASEAN and China,http://www.aseansec.org
    380Herbert Yee and Ian Story,The China Threat:Perceptions,Myths and Reality,Routledge Curzon,2002,p250.
    381Chian land of Opportunity,New Straits Times(Malaysia),Sept.17,2003.
    382ASEAN Urged to speed up Economic Intergration to Compete with China,India,http://www.aseansec.org/afp/65.htm
    383[美]阿泰斯特尔·伊恩·约翰斯顿、罗伯特·罗斯主编:《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黎晓蕾、袁征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153、114页。
    384曹云华、唐翀:《新中国——东盟关系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215页。
    385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期
    386《论中国入世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厦门大学WTO研究中心《中国入世与东盟经济》课题组,《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
    387胡锦涛:《深化睦邻合作,促进共同发展》,http://www.huaxia.com/zt/tbgz/2005-027
    388Jonathan Mercer,Reputation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Ithance and London:conell,University Press,1996,p2.
    389[美]菲利浦·潘文宋念申译:《中国树立在亚洲的新形象》,《华盛顿邮报》2003年11月15日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0682/970972.html
    390王士录、王国平:《走向21世纪的东盟与亚太--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亚太的影响》,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第318页。
    391李鸿阶、廖萌:《<东盟宪章>的影响与我国应对措施》,《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
    392[新]Jose L.Tongzon,Habibullah Khan,《东南亚过渡性积极面临的经济一体化挑战:对付税收的损失》,《南洋资料译丛》2007年,第1期。
    393转引自王子昌 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第70-72页。
    394ASEAN Secretariat,Declaration on the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2007,htto://www.aseansec.org/21081.王勤:《2007-2008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2期。
    395Asia Monitor:Southeast Asia,Vol,1/2,February 2008,Published by 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 LTD.
    396www.imf.org/extenal/np/sta/ir/colist/htm,王勤:《2007-2008年东盟经济的分析与预测》,《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2期
    397王莉欢:《冷战后中、日与东盟的关系》,《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3期。
    398王莉欢:《冷战后中、日与东盟的关系》,《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3期。
    399曹卫平:《东盟在亚太国际关系中的独特地位》,《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3期。
    40王士录:《东盟共同体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亚太经济》2008年第2期。
    401Surin Pushes Peer Pressure Bangkk Post,13.June,1998,p,5.
    402New Straits Times,26 July,1998,p.2.
    403李伯军:《论东盟对不干涉原则的突破和发展》,《求索》2007年,第12期。
    404Bhubhindar Singh,ASEAN "S Perceptions of Japan Change and Continuity.Asian Survey Vol XILL No.2.March.April 2002.p291.
    405张锡镇:《东盟实施大国平衡战略的新进展》,《东南亚研究》2008年,第3期。
    406Gearoid Tuahail,Andrew Herod,and Susan M.Roberts,Negotiating Unruly Problematics,in Andrew Herod et al.,An Unruly World? Globalization,Governance and Geography,Lodon:Routledge,1998,pp.9-10.
    1.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阿姆斯特朗·泰勒著:《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刘乃全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艾奇逊著:《实力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
    4.奥利佛·E.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贝娅特·科勒,托马斯·康策尔曼,米歇勒·克诺特:《欧洲一体化与欧盟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6.彼得·J.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新华出版社,2001年。
    7 曹云华,唐狲:《新中国--东盟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8.曹云华:《东亚区域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9.曹云华:《探究亚太新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10.陈锋君:《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陈锋君:《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年。
    12.陈乔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陈乔之:《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4.陈奕平:《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15.程光泉:《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崔英,高福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戴维U赫尔德,安东尼U麦克格鲁编:《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龙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8.丹尼斯·朗:《权力论》,陆振纶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弗朗西斯·福山著:《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0.宫占奎、孟夏、刘晨阳等:《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模式比较与政策选择》,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
    21.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卢明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22.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
    23.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王红缨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24.李路曲:《东亚模式与价值重构:比较政治分析》,人民出版社,2002年。
    25.廖少廉,陈雯,赵洪:《东亚区域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
    26.林华生:《东盟经济的地壳变动:面向21世纪的次区域经济圈的形成,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27.柳剑平:《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析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8.陆建人:《东盟的今天与明天: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
    29.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30.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年。
    31.罗伯特·基欧汉:《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33.罗素·伯特兰:《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又三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34.马丁·怀特:《权力政治》,宋爱群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35.马晋强:《当代东亚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36.莫齐(Mauzy,D.K):《东盟国家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7.奈·约瑟夫:《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8.皮得·卡詹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李小华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
    39.皮亚杰·詹:《结构主义》,倪连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40.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1.邱丹阳:《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概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42.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
    43.斯蒂芬·克莱斯勒:《结构冲突:第三世界对抗全球自由主义》,李小华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44.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际与市场》,杨宇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
    45.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6.江新生:《中国--东南亚区域合作与公共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7.王士录,王国平:《从东盟到大东盟-东盟30年发展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48.王士录,王国平:《走向21世纪的东盟与亚太: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亚太的影响,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49.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0王子昌,郭又新:《国家利益还是地区利益:东盟合作的政治经济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51.王子昌:《东亚区域合作的动力与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2.韦红:《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53.韦民:《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东盟研究新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4,乌尔利希·贝克:《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政治领域的全球化》,张世鹏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
    55.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6.许嘉著:《权力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
    57.许宁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红旗出版社,2003年。
    58.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59.阎学通,周方银:《东亚安全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60.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6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62.约翰U科特:《权利与影响》,华夏出版社,1997年。
    63.约翰·鲁杰:《多边主义》,苏长和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64.约瑟夫·A.凯米来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65.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66.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67.詹姆斯·多尔帝,小罗伯特·背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68.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年。
    70.张锡镇:《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台湾:杨智文化,1999年。
    71.张锡镇:《东亚:变幻中的政治风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
    72.张蕴岭:《东亚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与安全:从金融危机中得出的教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3.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74.周煦:《冷战后美国的东亚政策:1989-1997》,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
    1.Ali M.EL-Agraa,International Economic lntergrati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8.
    2.Amba Pande,Regional security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outh Pacific:prospects of nuclear free zone,Delhi:Authorspress,2002.
    3.Amitav Acharya,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Routledge,2001.
    4.Ben Rosamond,Theory of European Intergrati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
    5.Bertrand Fort and Douglas Webber,Regional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and Europe: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6.
    6.Breslin,Shaun at al(eds),,New Regionalism in the Global Politici Economy,Warwich Studies in Globalisation,Routledge,2002.
    7.Chia lin Sien,Mark Goh,Jose Tongzon,Southeast Asian regionalport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3.
    8.Chris Cornforth,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sations:what do boards do? 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3.
    9.David Wurfel and Bruce Burton,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Worm Order:the Political econolny of a dynamic region,New York:ST.Martin'press,1996.
    10.Estrella D.Solidum,The Politics of ASEAN:An Introduction to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ism,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2003.
    11.Fagdish Bhagwati,Coping with Antiglobalization:A Trilogy of Discontents,Foreign Affairs,VOL,81,NO.l,January/February 2002.
    12.Francis Loh Kok Wah and Joakim ojendal,Southeast Asian 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restructuring governance and deepening democracy Copenhagen,NIAS Press,2005.
    13.Gary P.Sampson and Stephen Woolcock,Regionalism,multilateralism,and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recent experience,Tokyo;New York: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c2003.
    14.Ian Bache and Matthew Flinders.Multi--Level Governance,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5.Holsti,K.J,he Dividing Discipline,Hegemony and Diversity In International Theory,London:Unwin Hyman,1995.
    16.Ige F.Dekker and Wouter G.Werner,Governance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theory,Leiden;Boston:Nijhoff,c2004.
    17.John Wong and Sarah Chan,China-----ASEAN Free Trade Agreement Shaping Future Economic Relations,.Asian Survey,VOL.Ⅲ,No3.May/June2003.
    18.Jose L.Tongzon,The Economies of Southeast Asia:The Grouth and Development of ASEAN Economi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1998.
    19.Jurgn Haacke,ASEAN's Diplomatic and Security Culture:Origins,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Routledge Curzon,2003.
    20.Kapteyn,Paul J.G.,Lesson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Bonn:Friedrich Ebert-Stiftung.2000.
    21.Keohanc,Robert O,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m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22.L.Hooghe and G.Marks:Muli-Level Governance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Lanham:Rowman &Littlefield,2001.
    23.Linda Low,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hallenges 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4.
    24.Marks,Gary,Hooghe,Lisbet,Multi-level Governance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Rowman&littlefield:Boulder.2001.
    25.N.Woods,"Governance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David Held and A.McGrew,eds,,Governing Globalization:Power,Authorty and Global Governance(London:Polity,2002).
    26.Nicholas Tarling,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to foster the political will,New York:Routledge,2006.
    27.Palmujoki,Eero.,Regionalism and globalism in Southeast Asia,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1.
    28.Peter Petri,Regional co-operation & Asian recovery,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0.
    29.Ralf Emmers,Cooperative Security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ASEAN and ARF,Routledge urzon,2003.
    30.Samuel C.Y.Ku.,Southeast Asia in the New Century:An Asain Perspective,Taiwan,2002.
    31.Sasuga,Katasuhiro,Microregionalism and Governance in East Asia,Routlegd,2005.
    32.Shaun Narine,Explaining ASEAN:Regionalism in Southeast Asia,Lynne Rienner Pubisher,2002.
    33.Sheila Page,Regionalism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York:St.Martin's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2000.
    34.Thomas R.Leinbach,Richard Ulack~outheast Asia: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0.
    35.U.S.Department of Defense,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Gegion,Washington D.C,1995.
    36.William D.Coleman and Geoffrey R.D.Underhill,Regionalism and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Europe,Asia,and the Americas,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8.
    37.William M.Lafferty:Govern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hallenge of adapting form to function,USA:Edward Elgar,2004.
    38.Willian Wallace:Regional Integration:the West European Expetience,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4.
    39.Woods,Ngaire,Good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Global Governance in a Turbulent Worl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40.World Bank,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 DC.1992.
    41.Yadong Luo,Global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University of Miami,August 2006.
    42.Young,Oran R,Governance in World Affairs,I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99.
    43.Zhang Yunling,East Asian Cooperation:Progress and Future,World Affairs Press,2003.
    1.阿米塔夫·阿齐亚:《地区主义和即将出现的世界秩序:主权、自治权、地区特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02)。
    2.鲍勃·杰索普,漆璁:《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1999(01)。
    3.曹云华:《东南亚:新世纪中国外交的前沿》,《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4.曹云华:《论东盟的内部关系--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主要成员国间的关系》,《东南亚研究》,2006(05)。
    5.曹云华:《论东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01)。
    6.曹云华:《在大国问周旋--评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
    7.曹云华:《东南亚地区形势:2008年》,《东南亚研究》,2008(02)。
    8.陈艳:《欧洲治理与制度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9.郭宏:《经济安全、国内政治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06)。
    10.汉斯·W·莫尔,朗平:《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相互矛盾还是相互推动的进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09)。
    11.贺圣达:《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一东盟关系的发展》,《创新》2007(01)。
    12.贾烈英:《无政府与国际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从欧洲协调到联合国》,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3.李锋:《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宗教非政府组织》,《求索》,2006(08)。
    14.李华:《浅析欧盟的治理结构》,《国际问题研究》,2005(02)。
    15.李兴:《论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新思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01)。
    16.刘万红:《中国和东盟的竞争性关系分析及我国的对策》,《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4)。
    17.陆建人:《简析东盟的区域合作战略》,《创新》2007(02)。
    18.陆建人:《中国经济增长对东盟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亚非纵横》,2007(01)。
    19.陆建人:《东盟的新安全战略与目标》,《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08)。
    20.陆建人:《东盟国家的安全合作及几点看法》,《战略与管理》,1999(04)。
    21.卢光盛:《地区主义适应中的东盟经济合作》,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2.马燕冰:《当前美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及其影响》,《亚非纵横》,2007(03)。
    23.麦克尔·爱德华兹,王玉强,陈家刚:《公民社会与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3)。
    24.牛海彬:《欧盟治理的变量与困境》,《现代国际关系》,2004(07)。
    25.潘亚玲:《全球治理中的猎鹿困境》,《国际论坛》,2005(02)。
    26.皮埃尔·德·塞纳克伦斯,冯炳坤:《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9(01)。
    27.乔卫兵:《全球治理及其制度》,《欧洲研究》,2002(06)。
    28.邱丹阳:《东亚合作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国际问题研究》,2003(03)。
    29.邱丹阳:《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地缘经济实践--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30.邱丹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经济学思考》,《当代亚太》2005(01)。
    31.邱丹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地缘政治效用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5(03)。
    32.苏长和:《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03)。
    33.唐贤兴:《全球治理:一个脆弱的概念》,《国际观察》,1999(06)。
    34.唐志明:《冲突管理的东盟方式》,《东南亚研究》,2007(02)。
    35.田梅:《东盟发展及其与人国的关系刍议》,《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6.童德:《东盟国家安全战略问题》,《南洋资料译丛》,2007(01)。
    37.托尼·麦克格鲁,陈家刚:《走向真止的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1)。
    38.伍贻康:《欧盟软力量探析--欧盟治理模式的效应评价》,《世界政治》,2008(7)。
    39.王良生:《多边主义视角下的东盟运行机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0.王群:《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经济》,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1.王志锋:《创新区域治理机制--推动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学习与实践》,2005(03)。
    42.王志锋:《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治理机制创新》,《天津社会科学》,2006(03)。
    43.王子昌:《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合作机制--东盟合作机制变迁的社会学考察》,《东南亚研究》,2004(06)。
    44.王子昌:《国家利益协调与区域国际经济合作-以东盟为例的分析》,《国际经贸探索》,2004(05)。
    45.王子昌:《机制创新与地区合作--以东盟非正式决策机制为例的分析》,《东南亚研究》,2005(02)。
    46.魏达志:《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发展趋向》,《开放导报》,2007(02)。
    47.吴立文:《欧盟治理与欧洲认同》,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48.吴昕春:《论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地区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06)。
    49.吴志成:《欧盟治理与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6)。
    50.夏路:《从“多重权力概念”看东亚区域治理》,《东南学术》,2006(01)。
    51.徐静毅:《冷战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实力运用: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04)。
    52.杨毅:《区域治理:地区主义视角下的治理模式》,《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02)。
    53.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4)。
    54.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01)。
    55.俞正梁:《区域化、区域政治与区域治理》,《国际观察》,2001(06)。
    56.臧乃康:《多中心理论与长三角区域公共治理合作机制》,《中国行政管理》,2006(05)。
    57.张锡镇:《东盟的历史转折:走向共同体》,《国际政治研究》,2007(02)。
    58.张雪:《东盟发展面临的制约和策略选择》,《亚太经济》,2007(02)。
    59.赵乾坤:《大国权力与地区规范-中国与东盟关系研究》,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0.赵银亮《东盟地区治理进程中的制度构建》,《当代亚太》,2006(11)。
    61.钟启泉:《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战略分析》,《创新》,2007(01)。
    62.朱进、王光厚:《论东盟的对外战略》,《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4)。
    1.Acharya,Amitav,Acharya,Arabinda:The Myth of the Second Front:Localizing the 'War on Terror' in Southeast Asia.Washington Quarterly,Vol.30 Issue 4,Autumn2007.
    2.Caballero-Anthony,Mely,Partnership for Peace in Asia:ASEAN,the ARF,and the United Nations.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24,Issue 3,Dec2002.
    3.European Commission Working Group 4cInvolving Experts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Policy Convergence.Report by "'Governance" Working Group 4c,European Commission.,2001.
    4.Eva Parum,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rporate Identity,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Volume 14,Issue 6,2006.
    5.Ferguson,R.James,ASEAN Concord II:Policy Prospects for Participant Regional Development,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6 Issue 3,Dec2004.
    6.Gerspacher,Nadia'Beno(?)t Dupont,The Nodal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Police Cooperation:An Exploration of Transnational Security Networks.,Global Governance,Vol.13 Issue 3.Jul-Sep2007.
    7.George Manzano.Is There Any Value-Added in the ASEAN Surveillance Process?,ASEAN Economic Bulletin,Vol,18,No1.2001.
    8.Jie Chen,Popular Support for Village Self-Government in China:Intensity and Sources,Asian Survey.Berkeley:Vol.45,Nov/Dec 2005.
    9.John Elkington,Governance for Sustaina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Volume 14,Issue 6,2007.
    10.José Manuel Barroso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José Manuel Barros,EU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Foreign Policy;Issue 162,Sep/Oct2007.
    11.Klaus Dingwerth and Philipp Pattberg,Global Governance as a Perspective on Worm Politics,Global Governance 12,2006.
    12.Lawrence,E.Grinter,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Mainland Southeast Asia:Opportunism and the Limits of Power,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128,No3,2006.
    13.Linda Low,Multilateralism,Regionalism,Bilateral and Crossregonal Free Trade Arrangements:All Paved With Good Internations for ASEAN? Asian Economic Journal,vol,17,No 1.2004.
    14.Marie-Claude Smouts,The Proper Use of Governanc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Vol.50 No.1 March 1998.
    15.Mark Beeson,ASEAN Plus Three and the Rise of Reactionary Regionalism,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125,No2,August,2003.
    16.Mely Caballero-Anthony,Non-state Reg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Economic Security:the Case of the ASEAN Peoples 's Assembly,The Pacific Review,vol.17.No4,2004.
    17.Michael E.Jones,Forging an ASEAN Identity:The Challenge to Construct a Shared Desticy,Contermporary Southeast Asia26,No1,2004.
    18.Min-Hsien Chiang and Jia-Hui Li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Taiwan's manufacturing firms,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Volume 15,Issue 5,2007.
    19.Onuf,Nicholas,Institutions,lntern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2.
    20.Pik Kun Liew:Corporate Governance Reforms in Malaysia:the key leading players'perspectives,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Volume 15,Issue 5,2007.
    21.Ravenhill,.APEC Adrift: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c,The Pacific Reciew,jun,2000.
    22.Richard Kirkham and Paul James Cardwell,The European Union:A Role Model for Regional Governance ? European Public Law,Volume 12,Issue3,2006o
    23.Robin Ramcharan,ASEAN and Non-interference:A Principle Maintained,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Vol.22,No.1,April 2000.
    24.Rogers,J.Daniel,The Contingencies of State Formation in Eastern Inner Asia,Asian Perspectives:Journal of Archeology for Asia & the Pacific,Vol.46 Issue 2,Fall2007.
    25.Rowley,Chris,Business and Management in South East Asia:Studies in Diversity and Dynamism,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Vol.12 Issue 4,Oct2006.
    26.Stephen Hoadley,Southeast Asian Cross-Regional FTAS:Origins,Motives and Alines,The Pacific Affairs:VoI80,NO2,Summer 2007.
    27.Thakur,Ramesh;Van Langenhove,Luk,Enhancing Global Governance Through Regional Integration.,Global Governance,Vol.12 Issue 3,Jul-Sep2006.
    28.Tow,William Y,America's Asia-Pacific Strategy Is Out of Kilter,Current History,,Vol.107 Issue 701,Sep2007.
    29.Wah,Chin Kin and Leo Suryadinata eds.,Michael Leifer:Selected Works o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5.
    30.Xue,Lan,Breaking Deadlocks in Global Governance:How to Make the L-20 Work,Global Governance,Vol.13,Issue 3,Jul-Sep2007
    31.Yoshida,Yushi;lto,Hiro,How Do the Asian Economies Compete With Japan in the US Market? Is China Exceptional? A Triangular Trade Approach,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Vol.12 Issue 3,Ju12006.
    32.Husin Tjhiong Sic,Redjo,Forging an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case of ASEAN,Argosy University,Sarasota.Doctoral Thesis,2002.
    33.Ba,Alice Darlene,ASEAN's ways:A study o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nd the regional idea in the politics of Southeast Asia,University of Virginia,Doctoral Thesis,2000.
    34.Murphy,Ann Marie,From conflict to cooperation in southeast Asia,1961--1967:The disputes arising out of the creation of Malaysia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Columbia University.Doctoral Thesis,2002.
    35.Mulapruk,Pishayasinee,Implications of China's globalization for ASEA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Doctoral Thesis,20O5.
    36.Booppanon,Sarasin,The effects of bilateral and reg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on the FDI inflows into ASEAN countries,George Mason University,Doctoral Thesis,2008.
    37.Quimby,O.Steven,Metropolitan growth and inequality:The impact of regional governance structure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Doctoral Thesis,2008.
    38.Farmer,Jayce Lavalle,Institutional collective action and special purpose governments:Special district formatio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Doctoral Thesis,2008.
    1.ASEAN Economic Bulletin
    2.Asian Affairs
    3.Asian Studies Review
    4.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 Strategic Affairs
    5.Corporate Governance' Advisor
    6.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7.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8.Foreign Affairs
    9.Foreign Policy
    10.Global Governance
    11.Governance
    12.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3.The Bankok Post
    14.The Straits Times
    15.World Affairs
    1.www.governance.cn
    2.www.blackwellpublishing.com
    3.www.internetgovernance.org
    4.www.aseansec.org
    5.www.csis.org
    6.www.imf.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