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30余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史奇迹,其中民营经济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则,民营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并不足以说明其在正规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其中企业数量占比为99%的中小企业,占GDP比重为55.16%,占全国新增产值比重为74.17%,占社会销售额比重为58.19%,占税收比重为46.12%,占出口总额比重为62.13%,占城镇就业岗位比重为75%左右。1但只有极小数的中小企业可以从正规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取所需资金,如同Kellee S. Tsai所言,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却缺失正规信贷,民营企业并没有直接受益于国有银行的信贷配置。2同时,证券市场的门槛又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在无法从正规金融系统融入资金的情况下,多数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产能扩张期或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选择了非正式金融。
     与此同时,中国广大农村出现了资金逆向流出现象,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存款,不断地输入到城市,如果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成商业银行,成为与大型商业银行类似的运营模式,可能会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萎缩而逐渐缩容。面对此格局,在农村长期的金融体系中,非正式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民营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非正式金融,又如何陷入风波之中?非正式金融是否比正规金融体系更加脆弱,更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否则政府何以将绝大多数非正式金融视为非法,予以取缔而快之?基于一系列疑惑以及近年来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本文试图对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现有非正式金融法律规范进行疏理,并采取历史、经济、比较以及实证的分析方式探究我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及我国民间借贷纠纷大规模发生、非法集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非金融企业间借贷不断地变相发展的制度动因,同时通过对境外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实践经验进行疏理与比较,最终对我国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路径进行思考。基于这一思路,全文的研究分为五章层层展开。
     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根基,从非正式金融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着手,通过非正式金融生成逻辑的多维分析以及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分析,为后文的法律规制确定理论基石。
     有关非正式金融内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但关键在于其是否受到监管、是否纳入政府金融监管体系,处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各种金融组织及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统称为非正式金融。换言之,非正式金融是指不受政府对于资本金、储备金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总和。基于这一内涵的界定,非正式金融区别于民营金融、非法金融等,同时具体的非正式金融活动包括民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非金融企业间借贷(文章并不赞成将其排除在民间借贷范围之外)、通过私人钱庄与合会进行的金融活动、钱中与银背等中介组织进行的金融活动、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类非法集资行为、影子银行的行为等等,只要满足其内涵均可以确定为非正式金融范畴。
     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生成逻辑,文章从二元金融结构与政府的“父爱主义”入手提出非正式金融在当代中国生成的特殊环境,并且对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金融抑制政策加以分析,同时对非正式金融生成的制度动因进行深入阐述,非正式金融的变迁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更是地方政府、中央金融权威机构与非正式金融参与者三方之间博弈的一种金融制度创新,最后通过经济学上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为非正式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经济学基础。文章一方面强调非正式金融生成的逻辑机理,另一方面对非正式金融长期隐蔽运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以及金融本身的脆弱性进行论证,从而为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提供基石。
     依照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理论,一旦不具备偿还债务能力的组织或者个人,只是通过不断举借新债偿还旧债时,随着这种非正式金融主体的增加,非正式金融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即极易发生危机,而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发生即有此等因素的作用。与此同时,金融市场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及垄断问题,通过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初步是可以解决的,但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监管被俘获的问题,故而如何将这种公权力的介入控制在一定边界内,即对非正式金融的监管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适度地监管成为各界所关注的问题。
     作为外在制度的金融法律制度,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与内生演化而来的规则互补、金融法律制度的供给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系列问题亦成为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就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现状加以阐释。通过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的简要论述,引出中国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发展历程,此后对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寻找出如此管制强度之下,民间借贷纠纷泛滥、非法集资行为范围不断扩张的制度原因,进而为变非正式金融“管制”为“法律规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现实原因,也为后文“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规制路径的提出提供法律制度基础。
     一国的金融法律制度一般都会基于金融稳定、安全的考量,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确定具体的金融法律制度。为此,从1949年至今,我国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态度前后有所变化,从建国初期的提倡私人借贷到此后一段时间的绝对禁止,形成了非正式金融一度基本消失的状态。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而言,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经济赶超目标基本是不可能的,计划经济也就成为当时恢复经济的首要选择,这种强制性积累机制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政府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也有所松动,故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过热现象,以及诸如沈太福、邓斌事件的发生,和1993年-1995年期间大量金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又适逢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促成了新一轮金融严管政策。故而,在20世纪90年逐步形成了行政取缔与刑事制裁非法集资行为的规制模式,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亦成为非法金融组织。2005年,相关法律制度开始松动,中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36条,同时促进了民间资本向金融领域的发展,而2010年有关民间资本36条的出台,更是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决定性的法律基础,从而对非正式金融的管制有所松动。
     现有规制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范多集中于金融行政法规、规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性文件,效力位阶比较低,甚至与其他基本法律相抵触。这种将民间借贷限制于自然人间、自然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借贷,排除非金融企业间借贷行为的规定,以及民间借贷利率四倍以上不受法律保护,同时又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规章将其确定为“高利贷”行为,却无相关法律责任的规定,等等一系列法律制度上的不完善,憱就了非正式金融管制的低绩效。文章通过规范分析方法阐述了非正式金融现有法律规制的低绩效与严管制的现状,为第四章论述私人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路径提供逻辑基础。
     第三章围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关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实践与经验,为后文的论证提供比较分析的基础。本章分为两部分,即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有关非正式金融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法律规制的经验,并且将对中国非正式金融发展的启示融合于其中;发展中国家则以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经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规制实践以及亚洲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发展为例,为我国小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而南非《国家信贷法》的简要阐述为我国民间职业放贷人的规范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抑或是发展中国家的非洲诸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对于非正式金融的法律规制,既重视非正式金融固有的契约治理模式,同时考虑差异化监管,并且非正式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先行。
     第四章围绕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理念的重新树立、契约治理与适度监管的论证展开。
     金融监管强调安全、稳健、有效等理念,然而在非正式金融法律规制过程中,过分强调“管制”,造成自由与效率价值的忽视,甚至是公平的丧失,并不符合非正式金融规制现实需求,更不利于非正式金融的规范化健康运作,必须重新树立理念价值,客观地认识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法律规制的区别。强调效率理念:非正式金融的私人契约治理机制的有效利用;自由理念:赋予公民、企业一定的融资自由权,即民间自治权的发挥;公平价值:公平信贷权理念的树立;保障安全价值:需要适度监管;最终实现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的弥合、非正式金融与正规金融的联结。
     非正式金融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得以发展,除了具有多维度的生存空间,在缺乏有效的法律机制保护情况下,其特有的私人治理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无论是非正式金融的隐性担保机制(缘约文化)、基于长期合作与重复博弈形成的声誉执行机制,抑或是团体贷款中的连带责任(同行压力),都是以社会资本和声誉价值为基础,其运作机理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声誉信息的传递,以及对不良声誉惩罚的可置信性。但其受限于特定的社区范围内,无法应对规模化运营,对于超出血缘、地缘、亲缘关系的非正式金融,这种私人治理机制的效用不断弱化。同时,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不确定性问题依然会困扰非正式金融的正常发展,再加上长期在法律体系之外运营,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非正式金融而言,缺乏有效的风控机制,这些都对非正式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不利,为此,需要来自于第三方的法律治理机制来弥补这些治理空隙,并矫正这些私人治理机制失效的领域。
     法律治理机制对于私人治理机制的弥合,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即政府公权力的介入,需要有一定的边界,换言之,需要设定非正式金融监管供给与需求边界,为非正式金融的私人治理与政府监管提供一个可行的平衡点。
     对于监管模式的选择上,文中并不赞成在目前的中国实行自律性监管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而是仍以政府监管为主,充分重视自律性监管及非正式金融领域存在的非正式制度。通过立法上一定程度地赋予非正式金融法律身份,从而为监管制度的具体构建提供法律基础,否则市场准入、退出及交易活动等监管制度的设计皆为惘然。
     第五章探讨司法对非正式金融的保障。尤其是在现有法律规定不加以改变的前提下,对于体制外运营的非正式金融而言,在自身私人治理机制无法解决契约纠纷时,或者已经获取一定的法律身份的前提下,发生纠纷,司法机制也是其最后的保障,同时,司法能动性是回应非正式金融创新的最可行路径。司法介入非正式金融不仅有助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解决非正式金融纠纷持续走高问题,同时也可以弥合现有法律制度的粗疏与滞后性以及监管不足的现象。然则,完全依赖于司法规制并不是法律规制的应然之路,非正式金融阳光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尊重其自身固有的特性,更需要立法上予以承认其法律身份,并且需要行政监管部门的适时护航、司法部门的最后保障,即形成全方位的规制体系。
More than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hascreated a mirac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economy, which the private economy has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Whereas,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privateeconomy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not illustrated enough their positionin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in which SMEs accounted for99%of the number ofenterprises,55.16percent of GDP,74.17percent of the share of national new outputvalue,58.19percent of social sales,46.12percent of the tax,62.13percent of totalexports, and accounting for the proportion of jobs in urban areas is about75%. Butonly a very small number of SMEs can obtain the necessary funds from the formal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s Kellee S. Tsai said, the most dynamic part ofChinese economy is missing formal credit, private enterprise does not directly benefitfrom state-owned banks credit allocation. Meanwhile, the threshold of the securitiesmarket shut out the vast majority of SMEs into the capital market, in the case of notfinance from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the majority of SMEs in the early days, thecapacity expansion period or economic recession, select the informal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vast rural areas of China appear phenomenon of reverseoutflow of funds, which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postal savings banks and other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areas absorb deposits from the rural areas, then, thesecapital enter into the city. If all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convert into commercial bank,and their mode of operation are similar to large commercial banks, they may begradually volume reduction as large commercial banks’ atrophy in the rural. Faced ofthis pattern, the informal finance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rurallong-term financial system.
     Informal finance has played the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the rural economy, but how to plunge into turmoil? Isinformal finance is more vulnerable than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and more likelyto lead to systemic risk?Otherwise, why the informal finance has been deemed to beillegal and banned by the government for a long time? Based on a series of doubts anda storm triggered by private lending in recent years,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nalyzein-depth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problems, comb the existinglegal norms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take the history, economy, comparative, and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regulation. And this thesis would analyze institutional motivation of private lendingdisputes large-scale increasing, illegal fund-raising means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non-financial enterprises lending in disguise constantly developing. Meanwhile, theauthor probes into legal regulation path of informal finance in China, throughanalyzing comparatively the practice of the foreign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 regulation.Based on the above idea, this research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is research, starting from theinformal financial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defined,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analysis of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analysis of theoretical basis ofinformal financial legal regulation, to determin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later discussion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connotation is different, but the key ison whether or not subject to regulation, whether be included in the government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in additional, a variety of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in thefinancial regulatory system and various informal financing activities are collectivelyreferred as informal finance. In other words, the informal finance means the generalterm for financial activities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free from government’sfinancial constraints for capital, reserves and liquidity, deposit and lending interestrate restrictions, mandatory credit target, as well as audit reports. Based on the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the informal finance distinguishes from privatefinancing and illegal finance. The specific informal financial activities include privatelending, corporate internal funds, non-financial enterprises lending (this article not infavor of their exclusion in the private lending beyo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arried outby the private banking house, RCAs and another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theP2P credit,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illegal fund-raising behavior, the shadow banking act, and so on, as long as financial activities to mee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informalfinance would be identified as informal financial areas.
     As for the generation of informal finance,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generatedspecial environment of informal financial starting from the dual financial structureand government "pater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analyzes ourlong-standing policy of financial repression, while elaborating system motivation ofinformal financial generation. As the result of an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informal finance is a tripartite game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s, the centralfinancial authorities and informal financial participants and financial systeminnovation. Finally, this part furth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informal finance through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ory. The thesisemphasizes the generated logic mechanism of informal financial, while, the otherhand, demonstrating the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nformal financial long-termcovert operations and financial vulnerability, which provide cornerstone for the legalregulation of the informal finance.
     According to Minsky's theory of financial fragility,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sthat couldn’t repay the debt, just continue to raise new debt to repay old debts, withthe increase of such informal financial body, informal finance will be in an unstablestate, prone to crisis, and there are the role of these factors in the occurrence ofWenzhou private lending storm. At the same time, asymmetric information,externalities and monopoly issues exist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can be resolvedpreliminary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y, but it will inevitablyproduce some regulatory capture. Therefore how to control the intervention of thepublic authority within a certain boundary, that is, the informal financial regulatory becontrolled in the necessary range, moderate supervision.
     Financial legal system as an external system, whether it has a universal, whetherbe complementary with endogenous evolved rules, and whether supply of financiallegal system meets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the series of issues have also becomenecessary premise of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informal finance.
     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status quo of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regulation. After demonstrating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legal regulation by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storm of Wenzhou private lending, thischapter in-depth analyses the status of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 regulation in order tofind the institutional reasons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private lending disputes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illegal fund-raising under the strength of such acontrol, to provide a legal system reasons for changing the informal financial "control" to " legal regulation" and also provide the basis of the legal system for theregulatory path of contract governance with moderate supervision.
     The financial legal system of a country is usually based on financial stability,safety considerations, starting from the prevailing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todetermine the specific financial legal system. So, since1949, legal attitude forinformal finance has changed, from the early days of advocate of private lending tothe absolute prohibition of private borrowing, and this change created the disappearedstate of the informal finance.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conomic catch-upin terms of market mechanisms under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So, theplanned economy system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of economic recovery, themandatory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dapted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of the reality demand. However,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ivate sectordeveloped rapidly,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for informal finance loosed, so theinformal finance get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n the early1990sinvestment overheating phenomenon, and such as Shen Taifu, DengBin incident, alarge number of financial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issued in1993-1995period, uponthe happening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1997, contributed to a new round offinancial control policy. Therefore, during1990s, it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regulation mode of a administrative and criminal sanctions on illegal financing, allkinds of inform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also become illeg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In2005, the relevant legal system began to loos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utsforward “36” clauses to develop the non-public sector,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the folk capital into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in2010, the new “36” clauses about thefolk capital were issued, it provided decisive legal basis for private capital into thefinancial sector, and informal financial control began to loose.
     The existing regulation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 norm is centered in the financial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rules and the judicial documents of the supreme people'scourt, its effect of low rates, even conflicting with other basic law. These provisionswhich restriction private lending within lending of the natural person, lendingbetween natural person and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eliminate lending betweennon-financial enterprise, and the interest rates of private lending be not protected bylaw more than four tim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is lending be identified as the "usury" behavior through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financial rules, while not theprovisions of the relevant legal liability, are not perfect, and promote the lowperformance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control.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present situationof the low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legal regulations on informal finance and thestrict control through the normative analysis method, to provide logical basis fordiscussing private contract governance and appropriate regulatory path at the fourth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provide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ase for the later argumentaround the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 regul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n the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parts, namel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other countries’ the inform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especially discussingthe legal regulatory experience, with integration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informal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into the argument.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Sub-Saharan Africa countries’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development experience,South Africa’ National Credit Law regulation practice and Asia Bangladesh GrameenBank’s successful development as an exam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financialinstitutions of China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Meanwhile, this part briefly describesthe South Africa the National Credit La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ion ofprivate lender in China.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r the Africancountries of developing country, as well as China's Taiwan, for informal financiallegal regulations,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ormal financial inherent contractgovernance model,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iated regulation, and aware furtherdevelopment of informal finance be inseparable from the rule of law.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reshaping the concept of informal financialregulation, argumentation of contract management and appropriate regulatory.
     Financial supervision has stressed safety, steady and effective ideas, however, inthe process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 regulation, too much emphasis on "control",creating neglect freedom and efficiency value, and even the loss of a fair. Thissituation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real demand of informal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isunfavorable to the healthy standardization operation of informal finance. Therefore,it must reshape value, and objectively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formalfinance and formal financial regulation. Emphasizing efficiency concept: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informal financial private contract governance mechanism; Free idea:giving citizens, enterprises for financing liberty, namely folk autonomy into full play;Fair value: setting up fair credit right idea; Safety value: need to moderate supervision;Finally realizing formal regulations and informal norm to bridge, the linkage betweeninformal finance and formal finance.
     Informal finance can exist for a long time and constantly develop, in additionthe multidimensional space of living, in the absence of effective legal protectionmechanism, its unique priv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However, whether the informal financial recessive guarantee mechanism, thereput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long-term cooperation and repeated game, or group ofloan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 (peer pressure), are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andreputation value as the foundation,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lies in traders reputationinformation transfer, and the bad reputation of punishment can be confidence. But themechanism be limited to a specific community range, could not cope with the scale ofoperation, for informal finance beyond blood, geopolitical, genetic relationship, thiskind of priv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utility weake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complication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problem of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transaction uncertainty problem will still bese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informalfinance, plus operating outside the legal system for a long time, being unable to getlegal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lack of effective control-risk mechanism. All of theseare unfavorable for the informal finan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ests ofinvestors, therefore, need third party legal governance mechanism to make up forthese management gap, and correct these failure fields of private governancemechanism.
     Legal governance mechanism makes up for private governance mechanism,which been control in a certain range, that is, the government public power’sintervention, must be have certain boundary. In other words, it needs to set the supplyand demand boundaries of informal financial regulation, to find a feasible equilibriumpoint between private governance and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informal financial.
     As for the selection of regulatory model, this thesis does not agree withimplementing the mode centering by self-discipline supervision association withgovernment supervision in the present China, but the mode centering by thegovernment supervision, emphasizing self-discipline supervision and informal normin the informal financial field. Through giving informal financial legal status on a certain degree, so as to provide legal basis for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system,otherwise market access, exit and trading activities supervision system would befrustrated.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judicial safeguarding roles of the judicialregul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l finance.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if notchange the exis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informal finance outside system isconcerned, and their own priv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be ineffective, or have beenobtained certain legal identity, when there are disputes, the judicial system is its finalsecurity. Meanwhile, the initiative of justice is the most feasible path in response tothe informal financial innovation. Informal financial judicial regulation not only helps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solve the informal financial dispute,also can make up for the existing law system of careless and hysteresis quality and thephenomenon of supervision-lack. But, completely dependent on judicial regulation isnot the necessary road of legal regulation. Informal financial sunshine development,not only need to respect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need more legislation give itslegal identity, and need to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department timely convoy, thelast safeguarding of judicial departments, namely the all-round regulation system.
引文
1刘冬妮:《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与治理方法》,载《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7期,第18页。
    2See Kellee S. Tsai, Beyond Banks: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 Sep.11-13,2001, p.4.
    1Hernando de Soto, The Other Path: 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Publishers,1989, p.12.
    2这曾经是北大经济学教授王曙光在其《草根金融》一书中提到的一句话,笔者在2010年进入博士研读阶段后确立博士论文选题时,深有体悟,故而在此借用王先生的语言表达研究非正式金融的心路历程。
    3哈耶克提出了“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理论”,这对于非正式金融而言,无处不体现了源自于民间,自发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秩序,正是这些非正式规则为非正式金融的长期存在提供了基础,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社会资本在契约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
    4See Kellee S. Tsai, Beyond Banks: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 Sep.11-13,2001, p.4.
    1数据来源于《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在两会上的发言:《立法确认企业间借贷合法性》。
    2数据来源于曹圣明:《非法集资神话》,http://news.yzforex.com/a/2011-06-13,2011年8月31日访问。
    3数据来源于《浙江2011年非法集资案立案涉案金额287亿元》,http://news.163.com/12/0310/11/,2011年3月14日访问。
    1参见卢现祥:《论我国的体制性非正式金融》,载《财贸经济》1997年第5期,第31-34页;李建军:《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变化:1978-2008》,载《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第40-49页;陶广峰、谭正航:《我国农村金融组织法律制度:反思与创新》,载于岳彩申主编《中国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群众出版社2011年6月,第27页。
    2参见姜旭朝著:《中国民间金融》,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3参见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第102页。
    4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第118页。
    1参见杨敏科:《灰色金融及其疏导》,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第6页。
    2参见李建军:《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变化:1978一2008年》,载《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第41页。
    3参见张建华、卓凯:《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载《改革》2004年第3期。
    1See Anders Isakss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The United Nations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Working.www.unido.org.2002. The last visited time:2011-5-3.
    2See World Bank, Inform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Finding: AfricanRegion, Jaunary1997, p.10.
    3See Krahnen, J.P. and R.H.Schmidt, Developing Finance as Institution Building, 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Oxford: Westview,1994, p.23.
    4左臣明:《非正规金融研究文献述评》,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5See Mark Schreiner, 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Design of Microfinance,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Vol.11, No.5,November2001, pp.637-640.
    1Anupam Basu, Rodolphe Blavy, Microfinance in Africa: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Selected African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4/174, p.3.
    2World Bank, Inform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Finding: African Region,Jaunary1997, p.10.
    3Dale Adams and Delbert Fitchett,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Westview Press,1992.
    4See Prabhu Ghate,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2.
    5See Ernest Aryeetey,Informal Finance for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Africa,the African DevelopmentReport1998.
    1See Kellee S. Tsai, Beyond Banks: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 Sep.11-13,2001, pp.8-9.
    2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4蒋寒迪、张孝锋著:《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1参见[美]罗纳德·I.麦金农著李瑶卢力平译陈雨露校:《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See William F. Steel, Ernest Aryeetey, Hemamala Hettige, and Machiko Nissanke,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under Liberaliz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World Development, vol.25, no.5,1997, pp.817-830.
    3See Anders Isakss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The United Nations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Working.www.unido.org.2002. The last visited time:2011-5-3.
    4参见蒋寒迪、张孝锋著:《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5See Kellee S. Tsai, Back-Alley Banking-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 p.246.
    6参见李建军著:《未观测金融与经济运行——基于金融经济统计视角的未观测金融规模及其对货币经济运行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8参见卢现祥:《论我国的体制性非正式金融》,载《财贸经济》1997年第5期,第31-34页。
    1参见傅勇:《放行小额贷款公司无关民间金融合法化》,载《西部论丛》2008年第8期,第12页。
    2参见陈蓉:《对中国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理念的思考》,载《武汉金融》2011年第8期,第48-51页。
    3参见张燕、杜国宏、吴正刚:《关于农村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思考——以“软法”之治为视角》,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8期,第44-47页。
    4参见盛开、邢利利:《论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载《经济特区》2011年1月,第258-259页。
    5参见张德强:《民间金融监管:风险、收益与可行性——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载《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9期;张德强:《民间金融监管:逻辑、风险、收益与可行性——基于民间金融的视角》,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6参见王琦、赵志强、曲士英著:《民间融资中的金融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1See Ernest Aryeetey, Hemamala Hettige, Machiko Nissanke and William Steel,Financial Market Fragmentationand Reforms in Ghana, Malawi, Nigeria, and Tanzania,World Bank Econ Rev Vol.11(2),1997, pp.195-218.
    2参见陈蓉:《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参见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第36页。
    4参见王劲松:《非正规金融市场研究——微观结构、利率与资金配置效率》,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参见任森春:《民间金融的理论与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9期,第10页。
    2该文获得金融检察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论坛征文二等奖,并载于《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3参见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丁一淼:《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对接研究》,载《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第58-62页。左臣明、马九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张爱华:《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演化博弈论的视角》,载《济南金融》,2007第4期。Prabhu Ghate ed, Informal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Manil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ed for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2. Seibel, H.D.&Bishnu P. Shrestha, Dhilati, The Small Businessment: Informal Self-help in Nepal. Savingsand Development(Milan), Vol.12, No2:1998. Ernest Aryeetey, FROM INFORMAL FINANCE TO FORMALFINANCE IN SUB-SAHARAN AFRICA: Lessons from Linkage Efforts.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igh-Levelseminar on African finance for the21st Century Organized by the IMF Institute and the Joint Africa Institute,March4-5,2008.
    4参见丁一淼:《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对接研究》,载《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第58-62页。
    1参见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2参见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3See Seibel, H.D.&Bishnu P. Shrestha, Dhilati, The Small Businessment: Informal Self-help in Nepal. Savings
    4and Development(Milan), Vol.12, No2:1998.See Ernest Aryeetey, From Informal Finance to Formal Finance in Sub-Saharan Africa: Lessons from LinkageEfforts.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igh-Level seminar on African finance for the21st Century Organized by theIMF Institute and the Jonint Africa Institute, March4-5,2008.
    5See Prabhu Ghate ed,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Manil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edfor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2.
    1参见左臣明、马九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参见林娟、刘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载《财经论坛》2006年第8期。
    2参见王峰、傅坤:《民间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载《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3参见毕德富:《宏观调控与民间借贷的相关性研究》,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4参见娄锋:《正规金融与农村民间金融的垂直合作模式》,载《盛昌黎研究》2009年第9期。
    5以“非法集资”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有1216条,检索时间截止2012年12月5日。
    1对于民间融资演化为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制度动因,请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2参见朱伟一:《民间集资在美国》,载《世界博览》2011年第15期,第63页。
    3数据来源于《非法集资神话》, http://news.yzforex.com/a/2011-06-13,2011年8月31日最后访问。
    4参见金立操、郑光辉:《浙江2011年非法集资案立案涉案金额287亿元》,http://news.hexun.com/2012-03-10/139171166.html,2012年9月3日最后访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页。
    1See Anders Isakss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The United Nations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Working.www.unido.org.2002.
    2See Dale Adams&Delbert Fitchett,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Westview Press,1992. MichaelAliber,Informal Finance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Promoting Decent Work among the Working Poor, WorkingPaper,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02.
    3See World Bank, Inform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Finding: AfricanRegion, Jaunary1997, p.10.
    4左臣明:《非正规金融研究文献述评》,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5Kellee S. Tsai, Beyond Banks: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per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 Sep.11-13,2001.‘These informal financingmechanisms range from interest-free loans between friends and relatives, to sophisticated financing arrangementsthat circumvent national banking laws in creative ways.’
    6Mark Schreiner, 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Design of Microfinance,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Vol.11, No.5,November2001, pp.637-640.‘Informal finance is defined as contracts or agreements conducted withoutreference or recourse to the legal system to exchange cash in the present for promises of cash in the future.’
    1姜旭朝著:《中国民间金融》,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2参见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第102页。
    3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第118页。
    1参见杨敏科:《灰色金融及其疏导》,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4月,第6页。
    2参见李建军:《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变化:1978一2008年》,载《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第41页。
    3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第102页。
    4参见张建华、卓凯:《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载《改革》2004年第3期。
    5参见江曙霞、马理、张纯威著:《中国民间信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See Anders Isakss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The United Nations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Working.www.unido.org.2002.
    12008年5月银监会与央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第一条:“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2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一季度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http://www.pbc.gov.cn/publish/diaochatongjisi/3172/2013/20130424155918311168731/20130424155918311168731_.html,2013年5月4日访问。
    1See World Bank, Inform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Finding: AfricanRegion, Jaunary1997, p.10.
    1See Dale Adams&Delbert Fitchett,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Westview Press,1992.
    2See Prabhu Ghate,1992,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See Ernest Aryeetey,Informal Finance for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Africa,the African DevelopmentReport1998.
    4See Kellee S. Tsai, Beyond Banks: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 China, Sep.11-13,2001, pp.8-9.
    5See Anupam Basu, Rodolphe Blavy, Microfinance in Africa: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Selected African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4/174.
    1易秋霖、郭慧:《非正式金融探析》,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第3-5页。。
    1参见罗培新、汪丽丽:《温州金改要变“堵”为“疏”》,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日第2版。
    1对于此观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2012年6月5日讨论通过并发布的《鄂尔多斯市规范民间借贷暂行办法》明确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依法设立的机构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排除在外,即这些新型的具有资金放贷权的企业所从事的借贷行为并非民间借贷范畴。
    2参见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3版,第108页。
    1参见傅为群著:《近代民间金融图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116页。2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预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如果通过严格规制地下钱庄,减少洗钱的机率,则可以弥补不少财政赤字。
    1P2P:即点对点技术(peer-to-peer),是一种网络技术和网络拓扑结构。P2P可以使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使得网络上的沟通更容易,真正消除了中介环节。22011年9月,银监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人人贷(P2P)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中,将其称之为“人人贷信贷服务中介公司”,提示其具有大量潜在风险。
    4参见张培国:《网络信贷——民间金融新的路径选择》,载《金融会计》2010年第10期。5《P2P贷款平台诈骗频发》,http://tech.163.com/12/0811/10/88KCM6SO000915BF.html,2012年8月15日访问。
    1资料来源于《P2P贷款平台诈骗频发》,http://tech.163.com/12/0811/10/88KCM6SO000915BF.html,2012年8月15日访问。
    1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2有关非法集资的阐述,资料来自于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负责人答新华社记者问: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http://www.daynews.com.cn/sxrb/aban/A3/289244.html,2011-09-6。
    2具体参见2011年1月4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
    3具体参见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依法惩处非法集资有关问题的通知》第2项。
    4吕斌:《孙大午们的救赎:1%诈骗妖魔化99%民间借贷行为》,载《法人》2010年第8期。
    5对于认定非法集资的标准,具体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1参见王秀斌:《温州文化与民间借贷危机》,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7721b014f18583d04964591e.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5月1日。
    2参见孙祁翔、王曙光:《区域金融危机与民间借贷风险防范》,载《中国金融》2011年第23期,第81页。
    1参见诸葛隽著:《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
    1参见蔡清新:《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研究》,载《时代金融》2008年第1期,第49页。
    2参见任森春:《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与思考》,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9期,第10页。
    1参见谢九:《民间金融的堵与疏》,载《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6期,第63页。
    2具体参见:国发[2012]1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2012年4月19日。
    3参见刁怀宏:《民营经济、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
    1参见[美]罗纳德·I.麦金农著李瑶卢力平译陈雨露校《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50页。
    3参见高霞:《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及对利率市场化的启示》,载《北方经济》2008年第7期。
    4参见汪丽丽:《竞争法视野下的民间金融》,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4月。
    5汪丽丽:《多维视角下民间金融生成逻辑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1John R. Commons,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1, p.73.转引自[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John R. Commons, Legal Foundations of Capitalism,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8, p.6.转引自[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5-226页。转引自蒋寒迪、张孝锋:《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4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页。转引自蒋寒迪、张孝锋:《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5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008年11月第7次印刷,第3、4页。
    6参见蒋寒迪、张孝锋著:《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1参见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04年第7次印刷,第384页。
    2潜在利润可以来自三个方面:制度优势(借贷行为和利率的市场化)、成本优势(信息收集成本、管理和监督成本相对较低)、速度优势(手续简便)。参见诸葛隽著:《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1参见汪丽丽:《多维视角下民间金融生成逻辑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2参见张震宇著:《温州模式下的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3参见诸葛隽著:《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控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42010年5月7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范围与领域,如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等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同时相较于2005年通过的“旧36条”,增加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
    1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小商品,大市场”,参见费孝通:《温州行》,载《瞭望》1986年第20期-22期。
    2[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2000年第4次印刷,参见序言第3页。
    3参见李杨、ALEX《金融创新—举国体制&自由竞争》,载《沪港经济》2010年11月,第47页。
    1参见诸葛隽著:《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控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2参见张杰著:《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78-1998》,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3从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6月28日发布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可以得知企业间借贷是违法的;1998年国务院又发布了《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等各类法规与规章中都对非正式金融进行了严格限制。
    4参见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著:《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202页。
    1See R.H.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3J. Law&Econ.1960, pp.1-44.
    1参见谢健、李元华、余向前等著:《民本——温州经济发展格局》,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1参见谢健、李元华、余向前等著:《民本——温州经济发展格局》,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165页。
    2参见蒋寒迪、张孝锋著:《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21页。
    1参见[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参见马方方:《金融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启示》,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39页。
    2参见宋海、任兆海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1费雪在1933年发表的《大危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一文中,对大危机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将危机归因于企业过度负债和通货紧缩。即当一个债务人缺少流动资金而不能偿付债务时,就可能被债权人强迫进行债务清算,这只是个别企业的债务危机。但当过度负债成为普遍现象时,若没有最后贷款人的干预,一个企业的破产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银行脆弱性显现,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参见费雪:《大危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参见宋海、任兆海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
    1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008年第
    7次印刷,第32页。
    2同注释1,第36页。
    3同注释1,第148页。
    4Hayek, F.A.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1: Rules and Orde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73, p.50.
    5同注释1,第148页。
    1有关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法律疏理资料部分来源于汪丽丽:《公司间借贷法律之梳——以公司间借贷在金融法上的解禁为基点》,载于《金融法苑》2011年第2期,总第八十三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2月。
    1汪丽丽:《公司间借贷法律之疏——以公司间借贷在金融法上的解禁为基点》,载《金融法苑》2011年第2辑。21999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指出: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4参见龙翼飞、杨建文:《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及责任承担》,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
    1参见林家亨:《关联企业间的公司资金借贷问题探讨》,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5期。21986年1月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已废止。
    3李有星:《公司间借贷关系立法结构性调整:禁止、许可抑或其他》,载《法治研究》2011年第2期。
    1See Anders Isakss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 Manufacturing, The United Nations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 Working.www.unido.org.2002.
    3参见刘华:《温州民间借贷近况》,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930/085010568856.shtml,2011年09月30日09:06访问。
    1参见《温州侦查非法集资案件105起》,http://www.jsw.com.cn/site3/jjwb/html/2012-03/12/content_1647494.htm,2012年5月11日访问。
    1参见魏倩:《中国金融管制的历史与变革》,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第47页。
    2参见陈蓉:《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51页。
    1《温州民间金融的33年“体外抗争史”:最后始终是“输家》”,东方早报网,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2/1/19/732209.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5月26日。
    1参见许经勇:《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与金融综合配套改革》,载《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2年第8期。
    2资料来源于《温州民间金融的33年“体外抗争史”:最后始终是“输家”》,东方早报网,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2/1/19/732209.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5月26日。
    3杨福明、黄筱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协同性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4期。
    1参见杨福明、黄筱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协同性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4期。
    2资料来源于吴国联主编:《温州金融生态透析》,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监测数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网站。
    2具体参见1994年11月8日《关于加强农村合作基金会管理的通知》第6、7条。
    3具体参见1994年11月8日《关于加强农村合作基金会管理的通知》第11条。
    11979年《刑法》第117条:“违反金融、外汇、金银、工商管理法规,投机倒把,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单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参见《沈太福贪污、行贿案》,资料来源: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id/17921.shtml,2012年5月25日访问。
    41995年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据法》、《保险法》,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即吴志攀先生所说的“五法一决定”,基本确立了我国的金融制度。
    1参见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79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设立商业银行,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人民银行取缔。”
    2参见滕昭君:《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研究——由湘西非法集资过程中法制缺位引发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3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实施后,该决定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但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纳入修订后的刑法中。
    1参见刘燕:《寻找金融监管的制度逻辑——对孙大午案件的一个点评》,载于吴志攀、白建军主编:《金融法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1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
    2有关非法集资行为的种类,具体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1有关温州金改存在的问题,具体参见罗培新、汪丽丽《温州金改变“堵”为“疏”——温州民间金融调研报告》,载于《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日第2版。
    1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2关于规范民间金融的法律条款相冲突的问题,请参见汪丽丽:《公司间借贷法律之梳——以公司间借贷在金融法上的解禁为基点》,载于《金融法苑》2011年第2期,第216-218页有关企业间借贷法律规范的梳理。
    1参见付昱佳:《<放贷人条例>已提交国务院》,载《北京商报》2008年11月17日第1版。
    2参见《温州民间金融的33年“体外抗争史”:最后始终是“输家”》,资料来源: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2/1/19/732209.shtml,2012年5月26日访问。
    1具体内容参见1998年《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2、3条,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44条。
    1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与防范分析》,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2参见1998年《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9、12、13条。
    1参见《刑法》第176、192、199条有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规定,其中集资诈骗罪有死刑的刑罚制裁,可谓是严刑峻法。
    2参见1998年《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29条。
    3参见2005年《典当管理办法》第58条。
    1参见《马克思恩格期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2页,转引自:谈萧、胡新建《民间金融的法律评判及规制路径》,载于《法治研究》2010年第6期,第58页。
    2根据张明楷先生的观点,自然犯与法定犯可以从伦理道德的关系上进行区分,自然犯是指在侵害或者威胁法益的同时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传统型犯罪,如强奸、杀人、放火等;而法定犯是指侵害或者威胁法益,但没有明显违反伦理道德的现代型犯罪。故法定犯的认定,一般都是根据法律规定来定性的,但如果决策层将其主流观念反映到立法中,则法律规定就先入为主。我国非正式金融的刑事责任规定就有先入为主之嫌。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3参见李志刚:《经济法上的两权对抗及其消解——以国家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管制为视角》,载《法学》2006年第1期,第99页。
    1参见[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008年第7次印刷,第238页。
    2参见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3参见李建军:《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变化:1978-2008年》,载《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第44页。
    4参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民间借贷分析》, http://money.163.com/11/1011/14/7G3F4E1F00253B0H.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1《温州民间借规模在1100亿左右》,《温州商报》,http://news.hexun.com/2012-03-25/139698932.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2数据来源于《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在两会上的发言:《立法确认企业间借贷合法性》。
    3参见陈东升:《温州法院2011年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2052件》,《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2-03-07/074824073017.s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1参见陈东升:《温州法院2011年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2052件》,载《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http://news.sina.com.cn/c/2012-03-07/074824073017.s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2参见《非法集资神话》, http://news.yzforex.com/a/2011-06-13,2011年8月31日访问。
    3参见《浙江2011年非法集资案立案涉案金额287亿元》,http://news.163.com/12/0310/11/,2012年3月14日访问。
    42012年8月,浙江衢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长蔡建明涉嫌江山市非法集资,目前该案仍在调查阶段。资料来源:李娟、缪琦:《浙江衢州公安副局长因涉民间集资被调查》,http://news.eastday.com/m/20120821/u1a6800333.html,2012年8月21日访问。
    1参见刘毅:《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第86页。
    1数据来源于《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机构数显著增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20071102EC3E0BDFE7696242FFEE16C067D60600.html,2012年8月22日最后访问。
    1参见李键著:《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12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总体情况》, http://www.saic.gov.cn/zwgk/tjzl/zhtj/bgt/201208/t20120802_128380.html,2012年8月22日访问。
    1参见刘冬妮:《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与治理方法》,载《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7期,第18页。
    2参见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1参见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1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2Meghana Ayyagari,Asli Demirgü-Kunt,Vojislav Maksimovic: Formal versus Informal Finance Evidence fromChina, 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Team, January2008, PolicyResearch Working Paper4465.
    2有关管制权与民间自治权的关系,参见李志刚:《经济法上的两权对抗及其消解——以国家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管制为视角》,载于《法学》2006年第1期。
    1参见成思危主编:《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09),(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3汪丽丽:《民间融资演变为犯罪的法律界限、制度动因及防范策略》,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3参见孙章伟:《美国社区银行的最新发展和危机中的财务表现》,载《新金融》2009年第8期。
    1参见陈莲:《美国信用社的发展之路》,载《发展论坛》2003年第8期。
    2数据来源于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ers of America(ICBA)官网:http://www.icba.org/communitybanking/index.cfm?ItemNumber=2518,2012年5月4日访问。
    2参见朱美玉:《我国村镇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分析及建议》,载《金融会计》2011年第12期,第19页。
    4参见沈克彪:《基于产权结构与关系贷款视角的村镇银行监管思路研究——美国社区银行的启示》,载《金融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5美国《小企业法》是在2010年9月由奥巴马签署的,将小企业法案提升为法律,旨在刺激美国小企业的就业增长。
    1参见2007年1月22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5条第2款。
    22007年1月22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5条第1款:“村镇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
    1“民间资本36条”即国务院于2010年5月7日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2李智仁:《存款保险制度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法制规范之研究》,台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参见王兆东:《德国合作金融的借鉴与启示——德国合作金融实践对我国合作金融的借鉴与启示》,载《华北金融》2010年第8期,第39页。
    2陈支农:《德国合作金融的发展特点》,载《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1期,第37页。
    2参见丁宁:《德国金融行业发展与监管的历史——自由与监督的组合》,载于吴志攀、白建军主编:《金融法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9页。
    1吴志攀著:《金融法的“四色定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2有关“赖母子”和“报德社”的相关解释,参见于秋芳、衣保中:《江户时期日本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
    4参见卓凯:《非正规金融、企业家甄别与制度变迁:理论与经验》,载《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41页。
    1参见王劲松:《非正规金融市场研究——微观结构、利率与资金配置效率》,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36页。
    1参见刘兴源译:《日本无尽业法》,载于曹竞辉主编:《合会制度之研究》,台湾联经出版社1980年版,第64-65页。
    3参见滕昭君:《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研究——由湘西非法集资过程中法制缺位引发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47页。
    1[日]芝原邦尔:《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2“保全经济会”从1950年代起,采取以匿名组合合同吸收出资的方式,打着高额红利的幌子,募集了按当时币值高达45亿日元的资金。然而,由于不断增加的高额利息的负担,保全经济会不久就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境地,终于1953年无法支付利息而破产,这一结果表明给众多中小出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害,也直接导致了1954年《出资法》的出台。“日本牛经营方式”指一些打着从事畜牧业幌子的经营者,劝诱一般市民通过饲养肉牛来积蓄资产,以此来募集资金的方式,出资人要先将委托合同金交给经营者,由此变成小牛的所有人,但小牛委托给营业者饲养,营业者在本公司经营的牧场或其委托的牧场将小牛饲养成肉牛后,将其出售给牛肉市场,然后将出售所得利益和委托合同金还给牛的所有人,但实际上,这些营业者往往根本不拥有小牛,饲养小牛只不过是其募集金钱的手段而已,这种行为就属于收存款违法行为。这与我国的代养型的非法集资行为类似。具体参见,[日]芝原邦尔:《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4页。
    3参见[日]芝原邦尔:《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8页。
    1参见陈蓉《论我国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政府行为选择——基于日本、台湾地区民间金融演化》,载《理论导刊》2009年第7期,第78页。
    1参见[日]芝原邦尔:《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2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其最先市场化的是大额存款(10亿日元以上的),小额存款却处于管制之中,这成为日本怪象。所以,日本利率市场化经验并非我国可以借鉴之道。32005年南非颁布了《国家信贷法》之后这种限额规定有所变化。
    1参见吴晓灵:《完善微小型企业贷款的融资环境》,载《中国民营企业》2005年8月,第24页。
    2日本有关利率的规定有三级:(1)一般民事借贷适用《利息限制法》的年利不得超过15%-20%,超过则在私法上无效;(2)对于贷款业者的利息上限,根据1983年修订的《出资法》的规定为年利40.004%,此后1999年修订为上限29.2%;(3)对于一般私人贷款,受刑事处罚的利息上限为年109.5%。介于(1)和(2)之间的利息,债务人自愿支付的,视为有效债务。参见[日]芝原邦尔:《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1Ernest Aryeetey, Hemamala Hettige, Machiko Nissanke and William Steel,Financial Market Fragmentation andReforms in Ghana, Malawi, Nigeria, and Tanzania,World Bank Econ Rev (1997)11(2), p.195.
    2Anupam Basu, Rodolphe Blavy, Microfinance in Africa: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Selected African
    3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4/174, p.3.See Jonhson P. Asiama, Microfinance in Ghana: An Overview, http://www.economicswebinstitute.org/essays/microfinanceghana.htm#glo (March28,2012).
    4Shari Berenbach, Craig F. Churchill(1997),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Experiences from latin America, Asia, and Africa,http://resources.centerforfinancialinclusion.org/publications/Occasional_52.asp.(April5,2012).
    1William F. Steel, Ernest Aryeetey, Hemamala Hettige, and Machiko NIssanke,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 under
    2liberaliz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World Development, vol.25, no.5,1997, p.824.Ernest Aryeetey, From Informal Finance to Formal Finance in Sub-saharan Africa: Lessons from LinkageEfforts.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igh-Level seminar on African finance for the21st Century Organized by theIMF Institute and the Joint Africa Institute, March4-5,2008.
    1See Anupam Basu, Rodolphe Blavy, Microfinance in Africa: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Selected African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4/174, p.7.
    2See Armendáriz de Aghion, B. and J. Morduch, 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 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2005.
    1See Seibel, H. D., Linking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frica and Asia. Processing of th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enterpri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Publications, London,1989. Seibel, H.D. From Informal Microfinance to Linkage Banking: 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Practice into Theory.Published in: European Dialogue no36(September2006), pp.49-60, ADA Luxembourg&EuropeanMicrofinance Platform (ISSN1990-9357).
    2Conning, J. and M. Kevane, Why isn’t there mor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DERDiscussion Paper,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2.
    1参见贾庆林:《格莱明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控制交易费用经验谈》,载《决策与信息》2008年3月(下半月刊)。
    3参见李薇:《孟加拉国国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I到模式II的转变及其对中国扶贫的启示》,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27页。
    2参见李薇:《孟加拉国国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I到模式II的转变及其对中国扶贫的启示》,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第28-29页。
    1参见陈瑞堂:《合会》,载于《台湾民事习惯调查报告》法务通讯杂志社1984年第4版,第543页。
    1台湾日治时期为1895年至1945年之间台湾由日本统治的时期,又称日本时代、日据时代、日本统治时期。
    2陈瑞堂:《合会》,载于《台湾民事习惯调查报告》法务通讯杂志社1984年第4版,第545页。
    1曹竞辉主编:《合会制度之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10月,第59页。
    参见孙森焱:《合会之法律关系》,载于《法令月刊》,第48卷(1991),第12期。
    1台湾最高法院1974年台上字1159号判决、1980年台上字1601号判决、1981年台上字第655号判决、1983年台上字2024号判决、1984年台上字2979号判决等判旨与此相同。参见[台湾]曾隆兴:《现代非典型契约》,三民书局,1996年11月修订七版,第15-18页。
    3参见曹竞辉主编:《合会制度之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10月,第196页。
    4参见曹竞辉主编:《合会制度之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10月,第96页。
    5参见曹竞辉主编:《合会制度之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10月,第73页。
    1台南高分院1967年上字第1772号判决与此判决意旨相同。参见曹竞辉,《合会制度之研究》,联经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2参见曾隆兴著:《现代非典型契约》,三民书局,1996年11月修订七版,第16页。
    3有关“巧取利益”的规定,参阅台湾《民法》第206条。
    5参见曾隆兴著:《现代非典型契约》,三民书局,1996年11月修订七版,第18页。
    2参见曾隆兴著:《现代非典型契约》,三民书局,1996年11月修订七版,第16-17页。
    3参见曾隆兴著:《现代非典型契约》,三民书局,1996年11月修订七版,第17页。
    2参见96年简上字第12号判决、97年金上诉字第1479号判决和99年基简字第346号判决。
    3参见萧芍芳:《台湾合会经验及其对中国大陆的启示》,载《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8期。
    1参见92年简上字第30号判决、92年上易字第1327号判决、96年简上字第12号判决和99年金上诉字第54号判决。
    2参见95年自缉字第1号判决。
    1参见92年简上字第30号判决、94年易字第1279号判决和97年上易字第1019号判决。
    1参见92年简上字第10号判决、92年简上字第30号判决、93年简字第248号判决、95年城小字第45号判决、95年花诉字第3号判决、95年自缉字第1号判决、96年简上字第12号判决、97年金上诉字第1479号判决、98年易字第2307号判决及99年金上诉字第54号判决等。
    2参见95年自缉字第1号判决、96年简上字第5号判决和97年上易字第521号判决。
    3参见96年简上字第12号有关倒会后给付会款的判决,以及89年诉字第1460号判决、90年简上字第38号判决、92年简上字第30号判决、92年简上字第48号判决、92年竹东简字第110号判决、96年简上字第5号判决、96年简上字第12号判决、97年上易字第521号判决、97年桃简字第176号判决、99年基简字第346号判决等。
    1在合会入民法之前,司法判决通常认为,在单线性合会中,会首与会员发生单线法律关系,各会员相互间不发生法律关系,故会首向未得标会员收取会款与向得标会员交付会款均属于以自己名义为自己行为,而非代他人行为。其向未得标会员收取的合会金在交付于得标会员之前也属于会首所有。会首就本期合会金总额对得标会员负有直接的交付责任。但黄茂荣认为,“在当事人之意思不明时,不得将会员在各会期缴交给会首之会款及标金解释为先移转为会首所有,然后再由会首转移给得标会员。否则,会首在合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便具有非银行而经营金融业务的性质:收受存款,贷放资金。此为“银行法”25条所禁止(笔者注:现今为29条)。”并且从合会契约目的与当事人利益平衡角度出发,认为“各会员之出资属于会员全体公同共有”。参阅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527-531页。
    2参见谢哲胜著,《财产法专题研究》(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页。
    3参见陈聪富:《合会契约》,载黄立主编,《民法债篇各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6页。
    4参见孙森焱:《合会之法律关系》,载于《法令月刊》,第48卷,1991年第12期,第7页。
    5参见李新天、罗昆:《合会合同研究》,载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2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133页。
    6参见林诚二:《论合会》(下),http://www.civillaw.com.cn,2011年8月6日访问。
    1Robert Ellickson, Order without Law, 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1.
    2[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1[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1[美]波斯纳著:《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1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1参见[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0页。
    1参见张书清:《民间借贷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第70页。
    3Robert Ellickson, Order without Law, 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1.
    4[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1有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阐述,参见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81页;顾功耘:《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于《法学》2007年第3期。
    2参见[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1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8》。
    1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2所谓的“公平的正义”是指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3参见阎学通著:《中国崛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转引自王元龙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4王元龙:《对外开放的中国与金融安全》,载《金融时报》1998年5月18日。转引自王元龙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1参见王元龙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2戴相龙等著:《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1[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
    2Robert Ellickson, Order without Law, 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p.1.
    3参见姜旭朝、丁昌峰:《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1See Prabhu Ghate ed,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Manil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ublishedfor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1992, p.213.
    2See Ernest Aryeetey, From Informal Finance to Formal Finance in Sub-Saharan Africa: Lessons from LinkageEfforts.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igh-Level seminar on African finance for the21st Century Organized by theIMF Institute and the Joint Africa Institute, March4-5,2008, p.28.
    1参见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第18-25页。
    2See Debraj Ray, Development Econom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p.545.
    3See Joseph E Stiglitz,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0,Vol.4, pp.351-366.
    4See Anupam Basu, Rodolphe Blavy, Microfinance in Africa: Experience and Lessons from Selected African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4/174, p.7.
    1See Timothy Besley, Stephen Coat, Glenn Loury. The economics of rotating 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 Vol.83, pp.792-810. Banerjee Besley, Guinnane. The neighbor’s keeper: The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 The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1994,109(5),pp.491-515.转引自卓凯:《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载于《财经研究》2006年第8期,第113页。
    2参见刘益著:《信用、契约与文明——基于实证研究的角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3参见李永军:《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1参见奥利弗·威廉姆森:《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1参见卓凯:《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载于《财经研究》2006年第8期。
    1参见刘仁军:《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关系契约理论及应用》,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7页。
    2参见张晓艳、刘明:《农村民间金融契约治理机制探析》,载《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第75页。
    3Williamson 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Economics,1979, Vol.22, pp.112-123.
    1参见[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86、64页。
    2See Nicole Woolsey Biggart and Richard P. Castanias, Collateralized Social Relations: The Social in EconomicCalc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1(2), pp.470-500.
    1社区信任是建立在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这是交易各方的直接关系,无需第三方来验证对方的信誉。此概念是由诸葛隽在其著作《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中提出。
    1Putnam, R.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Schuster,2000..转引自何梦笔:《社会资本、中国特色:个人主义、关系型集体主义和制度-绩效关联的文化嵌入性》,载于吴敬琏主编:《比较》2010年第3卷(总第48卷),第136页。
    21979年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将信任区分为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和制度信任(institution trust),认为人际信任是基于情感联系,而制度信任是以规范制度的约束为基础。参见: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
    3参见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41页。
    1See Allen N. Berger,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FEDs Working Paper No.2001-36, http://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85937(August24,2012).
    1See Kreps D and Wilson,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pp.78-91.转引自张晓艳、刘明:《农村民间金融契约治理机制探析》,载《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第75页。
    2参见卓凯:《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载《财经研究》2006年第8期,第117页。
    1冯兴元:《从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试点谈起》,载《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第44期。
    2参见卓凯:《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载《财经研究》2006年第8期。
    1冯匹斯克:《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卓凯《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载《财经研究》2006年第8期,第119页。
    1参见曹红辉等著:《中国的金融问题》,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1根据《出资法》第4条规定,对于高利息的处罚是3年以下的惩役或30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或并科。
    2参见[日]芝原邦尔著:《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8-39页。
    1[美]乔治·斯蒂格勒著:《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参见宋海、任兆璋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See R.H.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Law&Econ, Vol.3,1960, pp.1-44.
    2参见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参见[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See Stiglitz J. and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Review, Vol.71,1981, pp.393-410.
    3See Grossman. S. J. and Stiglitz J.,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66(2):246-253.转引自宋海、任兆璋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参见宋海、任兆璋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2Stikel, Reputation and Performance Among Security Analysts, Journal of Finance, Vol.47,1992.转引自宋海、任兆璋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参见宋海、任兆璋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2参见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2在税收法治不健全的情况下,被监管者为享受这种监管所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各种费,当然中国的税收法治正在健全过程中,一旦非正式金融的参与者规范化运作,其所承担的被监管代价主要是税赋。
    3参见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1数据来源于《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开张满两月,成交60笔总额逾半亿》,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2/07/04/103245211.shtml,2012年7月4日访问。
    2数据来源于《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成交率竟不到三成》,http://finance.jrj.com.cn/2012/12/27022814874597.shtml,2013年1月12日访问。
    1数据来源于叶正积:《温州民间借贷利率连续下降受经济下行因素影响》,http://bank.hexun.com/2013-05-02/153691764.html,2013年5月6日访问。
    1参见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1参见迪特尔·赫尔姆:《监管改革、监管俘获与监管负担》,李鹏飞、郭晨译,载于吴敬琏主编《比较》第35卷,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3迪特尔·赫尔姆:《监管改革、监管俘获与监管负担》,李鹏飞、郭晨译,载于吴敬琏主编《比较》第35
    卷,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2参见托马斯·赫因:《在发展中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再次汲取历史教训?》,张晓朴、罗迅译,载于吴敬琏主编《比较》第35卷,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第78页。
    1参见陈蓉著:《“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10-311页。
    1杨柳:《法律、管制与声誉约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2参见鲁篱著:《自律性组织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3参见王曙光:《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和民间信用阳光化:央行和银监会模式比较》,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1参见杨志华著:《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9页。
    1参见王玉珍:《行业租金、行业协会与行业自我治理》,载《经济学家》2007年第2期。
    2参见沈四宝、薛源:《论我国商呈仲裁制度的定位及其改革》,载《法学》2006年第4期。
    3有关民间金融的监管以行业协会的自律性监管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的论述,参见王立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研究》,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35页。
    2参见谢增毅:《政府对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论》,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第96页。
    1参见陈蓉著:《“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18页。
    2资格罚包括开除会员资格和市场禁入,其中开除是指行业组织剥夺成员的会员资格,市场禁入则是指禁止该成员从事该行业的一种严厉处罚措施,无疑资格罚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是灭顶之灾,甚至比政府监管机构的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更为严厉,毕竟其在行业内部的影响较大,也不存在行政干预的成分,故而行业内部可能更为看重这种自律性惩罚。有关资格罚的具体阐释,可以参见鲁篱著:《自律性组织自治权》,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3韩晓莉:《新旧之间:近代山西的商会与行会》,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参见周友苏、郑鋐:《我国证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3期。
    2参见陈蓉著:《“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26页。
    1参见高晋康:《民间金融法制化的界限与路径选择》,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2参见李东方著:《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参见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1参见周琳静:《论我国非吸储类放贷人的监管及其法律完善》,载《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第81页。
    1参见2005年《南非国家信贷法》第15条(a)项。
    22005年《南非国家信贷法》第40条(1)款(a)、(b)项和第42条(1)款。
    32005年《南非国家信贷法》第54条(1)款(b)项。
    5参见周琳静:《论我国非吸储类放贷人的监管及其法律完善》,载《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第82页。
    1参见陈蓉:《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1页。
    1参见陈蓉:《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43页。
    1汪丽丽:《民间融资演变为犯罪的法律界限、制度动因及防范策略》,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2参见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民间借贷分析》,http://money.163.com/11/1011/14/7G3F4E1F00253B0H.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1数据来源于《温州民间借规模在1100亿左右》,载《温州商报》,http://news.hexun.com/2012-03-25/139698932.html,2012年9月3日最后访问。
    2数据来源于《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在两会上的发言:《立法确认企业间借贷合法性》。
    3参见陈东升:《温州法院2011年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2052件》,《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http://news.sina.com.cn/c/2012-03-07/074824073017.s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1参见陈东升:《温州法院2011年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2052件》,载《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http://news.sina.com.cn/c/2012-03-07/074824073017.s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1参见汪丽丽:《民间融资演变为犯罪的法律界限、制度动因及防范策略》,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参见《非法集资神话》[EB/OL], http://news.yzforex.com/a/2011-06-13,2011年8月31日访问。
    3参见史竞南、邹伟:《全国公安机关严打非法集资犯罪立案420起》,中国法院网于2012年1月6日发布, 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201/06/473020.shtml,2012年5月10日访问。42011年5月14日,丽水“银泰集资诈骗案”历时三天庭审,在浙江省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结束。季文华、季林青、季胜军、季永军、周望慧、尹温和等被告人被指控犯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抽逃出资罪,涉案金额逾55亿元,涉案集资户达1.5万余户。11月7日,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银泰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季文华等6名被告人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抽逃出资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季文华被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季林青、季胜军被判死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季永军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周望慧、尹温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分别被处罚金10万元和50万元。资料来源于中国法院网。
    5参见户延明:《山东破获51起非法集资案》,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aowen/2012/0229/1156929.s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1参见金立操、郑光辉:《浙江2011年非法集资案立案涉案金额287亿元》, http://news.hexun.com/2012-03-10/139171166.html,2012年9月3日最后访问。
    2参见《浙江因非法集资获刑人数4年增长超8倍》,http://business.sohu.com/20120227/n336015517.shtml,2012年9月3日访问。
    1参见龙翼飞、杨建文:《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及责任承担》,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
    2有关企业间借贷在金融法的解禁理由,参见汪丽丽:《公司间借贷法律之疏——以公司间借贷在金融法上的解禁为基点》,载于《金融法苑》2011年第2期,总第83辑,中国金融出版社。
    42011年9月,银监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人人贷(P2P)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中,将其称之为“人人贷信贷服务中介公司”,提示其具有大量潜在风险。
    2参见张培国:《网络信贷——民间金融新的路径选择》,载《金融会计》2010年第10期。
    3《P2P贷款平台诈骗频发》,http://tech.163.com/12/0811/10/88KCM6SO000915BF.html,2012年8月15日访问。
    1资料来源于《P2P贷款平台诈骗频发》,http://tech.163.com/12/0811/10/88KCM6SO000915BF.html,2012年8月15日访问。
    1关于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防范分析》,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2《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非法集资类犯罪行为认定标准的规定存在的问题,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防范分析》,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2参见安德烈·施莱弗:《有效监管》,潘方方、丁丁译,载于《比较》2010年第2卷,总第47卷,第46页。但笔者认为,对于非正式金融的监管需要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监管的功能,监管与市场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分不开,纵然不是主要原因。
    2这四个假设是:法院取证简单且成本不高、法官有动力搞清楚案件中的各种问题、法官的知识足够渊博、法官是公正的,具体内容参见安德烈·施莱弗:《有效监管》,潘方方、丁丁译,载于《比较》2010年第2卷,总第47卷,第50-51页。
    3Posner, Richard A. How Judges Think.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p.61.
    1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2如2008年湘西吉首非法集资案,涉及本金168亿元,参与人数6.2万人,吉首近90%的家庭涉足该案。参见骆海涛:《吉首非法集资大案湘西首富与狂热吉首:谁逼疯了谁?》,载《南方周末》2010年2月4日第A01版。
    4数据来源于《非法拘禁难逃法网》,http://dsb.66wz.com/html/2008-01/31/content_30751341.htm,2012年3月11日最后访问。
    1数据来源于《非法拘禁难逃法网》,http://dsb.66wz.com/html/2009-01/15/content_192410222.htm,2012年3月11日最后访问。
    1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3检察官在线《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金融检察处处长肖凯谈“上海金融检察专业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资料来源于http://chat.eastday.com/eastday/node3521/node144492/chat/zxft/u1a7136692_2.html,于2013年2月28日访问。
    1捕、诉、研、防: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法律政策研究、犯罪预防。参见张巍:《后危机时代检察机关预防与惩治金融犯罪的对策》,载《犯罪研究》2011年第3期,第2页。
    3参见张巍:《后危机时代检察机关预防与惩治金融犯罪的对策》,载《犯罪研究》2011年第3期,第3页。
    4参见中国检察学研究会金融检察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二届金融检察论坛资料,http://www.jcrb.com/procuratorate/finance/,于2012年10月12日访问。
    2参见胡斌、夏立安:《地方司法“试错”的可能、路径与限制——基于地方司法回应民间金融创新的一种思考》,载《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45页。
    1[意]莫诺·卡佩莱蒂:《比较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2[美]庞德:《法律史解释》,杨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1参见周赟:《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能动主义》,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1参见【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2[美]考夫曼:《卡多佐》,张守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页。
    1王诚著:《改革中的先行先试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2参见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1参见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177页。
    2参见胡斌、夏立安:《地方司法“试错”的可能、路径与限制——基于地方司法回应民间金融创新的一种思考》,载《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第49页。
    1参见陈辐宽:《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的依据与标准》,载《法学》2009年第10期,第150页。
    2参见游伟:《介入经济行为切忌“刑事优先”》,载《上海法治报》2008年9月24日B5版。
    3有关经济犯罪的两次违法性特征,请参见杨兴培:《一起夫妻争吵引起自杀案的刑法思考和伦理思考》,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参见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2参见陈辐宽:《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的依据与标准》,载《法学》2009年第10期,第152页。
    3有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构成要件的认定标准分析,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制度动因与防范分析》,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
    4对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请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非法集资类犯罪的制度动因与防范分析》,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罗健:《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的混乱与匡正——以集资诈骗罪为例》,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3期。
    5参见陈辐宽:《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的依据与标准》,载《法学》2009年第10期,第152页。
    6参见[德]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1汪丽丽:《民间融资演变为犯罪的法律界限、制度动因及防范策略》,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参见汪丽丽:《债权类民间融资演化为犯罪的制度动因及其防范》,载《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第114-115页。
    1参见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72页。
    2参见吴卫军:《金融检察介入金融监管的实践与探索》,载《法学》2012年第5期,第155页。
    3参见萧凯:《美国金融检察的监管功能:以暂缓起诉协议为例》,载《法学》2012年第5期,第150-151页。
    1[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05年印刷,第8页。
    1.白建军著:《法律实证研究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曹红辉等著:《中国的金融问题》,研究出版社2009年版。
    3.陈聪富:《合会契约》,载黄立主编,《民法债篇各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建华著:《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5.陈蓉著:《“三农”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拓展:民间金融的法制化与监管框架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8月第1版,2011年4月第2次印刷。
    7.戴相龙等著:《中华金融辞库》,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8.杜恂诚著:《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9.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第3版。
    10.费孝通著:《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8月版,2011年10月第5次印刷。
    11.傅为群著:《近代民间金融图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12.郭田勇著:《开放经济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博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郭雳著:《中国银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法律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顾颖著:《中小企业发展及其对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影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胡竹枝著:《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供求、效率与机制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6.黄忠著:《违法合同效力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7.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江曙霞著:《中国金融制度供给》,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19.江曙霞著:《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江曙霞、马理、张纯威著:《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21.姜旭朝著:《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2.蒋寒迪、张孝锋著:《中国地下金融市场中的利益群体及其博弈分析》,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
    23.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梁勇著:《开放的难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5.李兵著:《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26.李昌麒著:《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7.李东方著:《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李建军著:《未观测金融与经济运行——基于金融经济统计视角的未观测金融规模及其对货币经济运行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29.李建军等著:《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
    30.李健等著:《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李新著:《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32.李有星著:《中国证券非公开发行融资制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黎四奇著:《金融监管法律问题研究——以银行法为中心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4.刘益著:《信用、契约与文明——基于实证研究的角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35.刘萍、张韶华、孙天琦译:《最新放贷人法律——南非《国家信贷法》和《国家信贷管理规定》》,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36.鲁篱著:《自律性组织自治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7.罗丹阳著:《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38.毛道维著:《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中信用结构和信用链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39.穆争社著:《企业融资与非对称信息》,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40.钱小安著:《金融监管体制、效率与变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41.邱建新著:《信任文化的断裂——对崇川镇民间“标会”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2.阮铮著:《美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3.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著:《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
    44.史晋川、汪炜、钱滔等著:《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史晋川等著:《浙江省改革开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田光宁著:《未观测金融与货币均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版。
    47.田光伟著:《金融监管中的市场约束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8.魏钧著:《组织契合与认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组织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王诚著:《改革中的先行先试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0.王曙光著:《草根金融》,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
    51.王曙光著:《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2.王曙光著:《乡土重建:农村金融与农民合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年版。
    53.王曙光著:《守望田野:农村金融调研手记》,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版。
    54.王晓毅著:《农村工业化与民间金融:温州的经验》,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55.王琦、赵志强、曲士英著:《民间融资中的金融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6.王元龙著:《中国金融安全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57.吴志攀著:《金融法的“四色定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8.武翔宇著:《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关系研究》,农业出版社2008年版。
    59.谢健、李元华、余向前等著:《民本——温州经济发展格局》,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60.谢哲胜著:《财产法专题研究》(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萧功秦著:《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62.夏文斌著:《公平、效率与当代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熊泽森著:《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制度创新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64.徐孟洲等著:《金融监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65.鄢梦萱著:《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6.杨志华著:《证券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7.阎学通著:《中国崛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8.易宪容著:《金融市场与制度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易宪容著:《繁荣下的理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0.俞如先著:《清至民国闽西乡村民间借贷研究》(陈支平主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71.赵保富著:《票号信用与品牌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版。
    72.张红著:《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3.张建伟著:《转型、变法与比较法律经济学——本土化语境中法律经济学理论思维空间的拓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张震宇著:《温州模式下的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
    75.张杰著《: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78-1998》,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6.张杰著:《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77.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8.张明楷著:《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79.战颖著:《中国金融市场的利益冲突与伦理规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0.周英著:《金融监管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81.诸葛隽著:《民间金融——基于温州的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82.朱德林、胡海鸥著:《中国的灰黑色金融——市场风云与理性思考》,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版。
    83.[台湾]曾隆兴著:《现代非典型契约》,三民书局,1996年11月修订七版。
    84.冯匹斯克著:《发展中经济的农村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版。
    85.瞿振元、(日)大多和严著:《中日农村金融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86.费雪著:《大危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87.[英]艾利斯费伦著:《公司金融法律原理》,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8.[孟]阿西夫·道拉、迪帕尔·巴鲁阿著:《穷人的诚信:第二代格莱珉银行的故事》,朱民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89.[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著:《治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0.[美]白苏珊著:《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郎友兴、方小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1.[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美]本杰明·卡多佐著:《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11月版,2010年11月第8次印刷。
    93.[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94.[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陈郁、郭宇峰、汪春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5.[美]丹尼斯C.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李绍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6.[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著:《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97.[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著:《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98.[美]道格拉斯·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99.[美]考夫曼著:《卡多佐》,张守东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0.[德]科殷著:《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01.[美]柯提斯·J.米尔霍普、[德]卡塔琳娜·皮斯托著:《法律与资本主义:全球公司危机揭示的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罗培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2.[德]柯武刚、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2008年11月第7次印刷。
    103.[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著:《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4.[美]罗纳德·I.麦金农著:《麦金农经济学文集》(第一卷《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李瑶卢力平译陈雨露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105.[美]罗斯科·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楼邦彦校,商务印书馆,1984年4月版,2010年4月第3次印刷。
    106.[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著:《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7.[孟]穆罕默德·尤努斯著:《穷人的银行家》,吴士宏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8.[意]莫诺·卡佩莱蒂著:《比较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9.[美]莫里斯·戈登斯坦、菲利浦·特纳著:《货币错配——新兴市场国家的困境与对策》,李扬、曾刚译,王传纶审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10.[美]庞德著:《法律史解释》,杨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1.[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112.[美]乔治·斯蒂格勒著:《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13.[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04年第7次印刷。
    114.[美]史蒂夫·卡普兰著:《成为大象:中小企业如何做大做强:build abigger better business》,闾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115.[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16.[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7.[美]约翰·S·戈登著:《疯狂的投资:跨越大西洋电缆的商业传奇》,于倩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
    118.[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2000年第4次印刷。
    119.[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版。
    120.[日]芝原邦尔著:《经济刑法》,金光旭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曹竞辉主编:《合会制度之研究》,台湾联经出版社1980年版。
    2.成思危主编:《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年鉴》(2009),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9年版。
    3.初本德主编:《地下钱庄问题深度解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
    4.李新春、张书军主编:《家族企业:组织、行为与中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5年版。
    5.李建军主编:《中国地下金融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顾功耘主编:《经济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第2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8.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9.宋海、任兆海主编:《金融监管理论与制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上册),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1.吴志攀、白建军主编,罗培新执行主编:《金融法路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吴敬琏主编:《比较》2010年第3卷(总第48卷),中信出版社。
    13.吴国联主编:《温州金融生态透析》,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岳彩申主编:《中国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群众出版社2011年版。
    15.张育军、徐明主编:《证券法苑》(第二卷),上海证券交易所,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
    16.张杰主编:《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张杰主编:《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编:《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中国金融史集刊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1.毕德富:《宏观调控与民间借贷的相关性研究》,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2.蔡清新:《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研究》,载《时代金融》2008年第1期。
    3.陈辐宽:《检察机关介入金融监管的依据与标准》,载《法学》2009年第10期。
    4.陈莲:《美国信用社的发展之路》,载《发展论坛》2003年第8期。
    5.陈蓉:《对中国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理念的思考》,载《武汉金融》2011年第8期。
    6.陈蓉:《论我国开放民间金融市场的政府行为选择——基于日本、台湾地区民间金融演化》,载《理论导刊》2009年第7期。
    7.陈兴良:《目的犯的法理探究》,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8.陈支农:《德国合作金融的发展特点》,载《现代商业银行》2004年第1期。
    9.刁怀宏:《民营经济、民间金融与经济增长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2期。
    10.丁俊峰、刘惟煌、钟亚良:《民间融资市场与金融制度》,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11.丁一淼:《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对接研究》,载《金融纵横》2010年第4期。
    12.费孝通:《温州行》,载《瞭望》1986年第20期-22期。
    13.冯兴元:《从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试点谈起》,载《经济学消息报》2000年第44期。
    14.傅勇:《放行小额贷款公司无关民间金融合法化》,载《西部论丛》2008年第8期。
    15.高晋康:《民间金融法制化的界限与路径选择》,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
    16.高霞:《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及对利率市场化的启示》,载《北方经济》2008年第7期。
    17.顾功耘:《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载《法学》2007年第3期。
    18.韩晓莉:《新旧之间:近代山西的商会与行会》,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9.胡斌、夏立安:《地方司法“试错”的可能、路径与限制——基于地方司法回应民间金融创新的一种思考》,载《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0.贾庆林:《格莱明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控制交易费用经验谈》,载《决策与信息》2008年3月(下半月刊)。
    21.姜旭朝、丁昌锋:《民间金融理论分析: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载《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22.李丹红:《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与重点改革政策》,载《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
    23.李建军:《中国未观测信贷规模的变化:1978-2008》,载《金融研究》2010年第4期。
    24.李杨、ALEX:《金融创新—举国体制&自由竞争》,载《沪港经济》2010年11月。
    25.李有星:《公司间借贷关系立法结构性调整:禁止、许可抑或其他》,载《法治研究》2011年第2期。
    26.李永军:《从契约自由原则的基础看其在现代合同法上的地位》,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27.李薇:《孟加拉国国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I到模式II的转变及其对中国扶贫的启示》,载《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2期。
    28.李志刚:《经济法上的两权对抗及其消解——以国家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管制为视角》,载《法学》2006年第1期。
    29.林家亨:《关联企业间的公司资金借贷问题探讨》,载《商业时代》2008年第5期。
    30.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31.林娟、刘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载《财经论坛》2006年第8期。
    32.刘毅:《自由与管制:金融管制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载《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33.刘冬妮:《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分析与治理方法》,载《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7期。
    34.娄锋:《正规金融与农村民间金融的垂直合作模式》,载《盛昌黎研究》2009年第9期。
    35.龙翼飞、杨建文:《企业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及责任承担》,载《现代法学》2008年第2期。
    36.罗健:《非法占有目的司法推定的混乱与匡正——以集资诈骗罪为例》,载《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3期。
    37.卢现祥:《论我国的体制性非正式金融》,载《财贸经济》1997年第5期。
    38.吕斌:《孙大午们的救赎:1%诈骗妖魔化99%民间借贷行为》,载《法人》2010年第8期。
    39.马方方:《金融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启示》,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0.任森春:《民间金融的理论与研究》,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9期。
    41.沈四宝、薛源:《论我国商事仲裁制度的定位及其改革》,载《法学》2006年第4期。
    42.沈克彪:《基于产权结构与关系贷款视角的村镇银行监管思路研究——美国社区银行的启示》,载《金融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43.盛开、邢利利:《论民间融资的法律规制》,载《经济特区》,2011年1月。
    44.孙森焱:《合会之法律关系》,载《法令月刊》,第48卷,1991年第12期。
    45.孙章伟:《美国社区银行的最新发展和危机中的财务表现》,载《新金融》,2009年第8期。
    46.孙祁翔、王曙光:《区域金融危机与民间借贷风险防范》,载《中国金融》2011年第23期。
    47.谈萧、胡新建《民间金融的法律评判及规制路径》,载《法治研究》2010年第6期。
    48.王峰、傅坤:《民间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的竞争与合作》,载《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49.王立国:《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研究》,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50.王曙光:《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和民间信用阳光化:央行和银监会模式比较》,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51.王玉珍:《行业租金、行业协会与行业自我治理》,载《经济学家》2007年第2期。
    52.王兆东:《德国合作金融的借鉴与启示——德国合作金融实践对我国合作金融的借鉴与启示》,载《华北金融》2010年第8期。
    53.吴卫军:《金融检察介入金融监管的实践与探索》,载《法学》2012年第5期。
    54.吴晓灵:《完善微小型企业贷款的融资环境》,载《中国民营企业》2005年8月。
    55.萧凯:《美国金融检察的监管功能:以暂缓起诉协议为例》,载《法学》2012年第5期。
    56.谢九:《民间金融的堵与疏》,载《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6期。
    57.谢增毅:《政府对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论》,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58.杨福明、黄筱伟:《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协同性的实证分析:温州案例》,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4期。
    59.杨兴培:《一起夫妻争吵引起自杀案的刑法思考和伦理思考》,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60.易秋霖、郭慧:《非正式金融探析》,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
    61.于秋芳、衣保中:《江户时期日本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
    62.张书清:《民间借贷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载《上海金融》2009年第2期。
    63.张巍:《后危机时代检察机关预防与惩治金融犯罪的对策》,载《犯罪研究》2011年第3期。
    64.张建华、卓凯:《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综述》,载《改革》2004年第3期。
    65.张燕、杜国宏、吴正刚:《关于农村民间金融法律规制的思考——以“软法”之治为视角》,载《武汉金融》2008年第8期。
    66.张德强:《民间金融监管:风险、收益与可行性——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载《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9期。
    67.张德强:《民间金融监管:逻辑、风险、收益与可行性——基于民间金融的视角》,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4期。
    68.张爱华:《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演化博弈论的视角》,载《济南金融》2007第4期。
    69.张培国:《网络信贷——民间金融新的路径选择》,载《金融会计》2010年第10期。
    70.张守文:《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71.张晓艳、刘明:《农村民间金融契约治理机制探析》,载《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
    72.周友苏、郑鋐:《我国证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探讨》,载《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3期。
    73.周琳静:《论我国非吸储类放贷人的监管及其法律完善》,载《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
    74.周赟:《司法能动性与司法能动主义》,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75.朱伟一:《民间集资在美国》,载《世界博览》2011年第15期。
    76.朱美玉:《我国村镇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对比分析及建议》,载《金融会计》2011年第12期。
    77.左臣明、马九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研究综述》,载《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8.左臣明:《非正规金融研究文献述评》,载《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12月。
    79.卓凯:《非正规金融、企业家甄别与制度变迁:理论与经验》,载《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年第1期。
    80.卓凯:《非正规金融契约治理的微观理论》,载《财经研究》2006年第8期。
    81.安德烈·施莱弗:《有效监管》,潘方方、丁丁译,载《比较》2010年第2卷,总第47卷。
    82.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载《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四、学位论文类
    1.陈蓉:《论我国民间金融管制的重构》,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杜伟:《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3.李峰:《应收账款担保法律制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4.李智仁:《存款保险制度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法制规范之研究》,台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刘仁军:《交易成本、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关系契约理论及应用》,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6.邵传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7.孙岩:《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演进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8.孙健:《中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9.滕昭君:《民间金融法律制度研究——由湘西非法集资过程中法制缺位引发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0.王春宇:《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1.王劲松:《非正规金融市场研究——微观结构、利率与资金配置效率》,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2.魏倩:《中国金融管制的历史与变革》,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杨柳:《法律、管制与声誉约束》,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张德强:《民间金融监管机制研究:基于利率监管的视角》,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5.张翔:《民间金融合约的信息机制:来自改革后温台地区民间金融市场的证据》,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6.张希慧:《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卓凯:《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付昱佳:《<放贷人条例>已提交国务院》,载《北京商报》2008年11月17日第1版。
    2.陈东升:《温州法院2011年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2052件》,载《法制日报》2012年3月7日。
    3.骆海涛:《吉首非法集资大案湘西首富与狂热吉首:谁逼疯了谁?》,载《南方周末》2010年2月4日第A01版。
    4.游伟:《介入经济行为切忌“刑事优先”》,载《上海法治报》2008年9月24日B5版。
    1.《非法集资神话》, http://news.yzforex.com/a/2011-06-13,(访问日期:2011年8月31日)。
    2.金立操、郑光辉:《浙江2011年非法集资案立案涉案金额287亿元》,http://news.hexun.com/2012-03-10/139171166.html,(访问日期:2012年9月3日)。
    3.网易新闻:《P2P贷款平台诈骗频发》,http://tech.163.com/12/0811/10/88KCM6SO000915BF.html,(访问日期:2012年8月15日)。
    4.王秀斌:《温州文化与民间借贷危机》, http://wenku.baidu.com/view/7721b014f18583d04964591e.html,(访问日期:2012年5月1日)。
    5.刘华:《温州民间借贷近况》,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930/085010568856.shtml,(访问日期:2011年09月30日)。
    6.《温州侦查非法集资案件105起》,http://www.jsw.com.cn/site3/jjwb/html/2012-03/12/content_1647494.htm,(访问日期:2012年5月11日)。
    7.东方早报:《温州民间金融的33年“体外抗争史”:最后始终是“输家”》,http://www.dfdaily.com/html/21/2012/1/19/732209.shtml,(访问日期:2012年5月26日)。
    8.《沈太福贪污、行贿案》,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id/17921.shtml,(访问日期:2012年5月25日)。
    9.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国民间借贷分析》, http://money.163.com/11/1011/14/7G3F4E1F00253B0H.html,(访问日期:2012年9月3日)。
    10.李娟、缪琦:《浙江衢州公安副局长因涉民间集资被调查》,http://news.eastday.com/m/20120821/u1a6800333.html,(访问日期:2012年8月21日)。
    11.刘奕湛、邹伟:《公安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预警谨慎对待高额消费返利类网站》,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id/541352.shtml,(访问日期:2012年8月28日)。
    12.《美国社区银行的最新发展和危机中的财务表现》,http://www.paper518.com/html/jinrongzheng_/jinrongyanjiu/20091017/363_2.html,(访问日期:2012年10月4日)。
    13.户延明:《山东破获51起非法集资案》, 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aowen/2012/0229/1156929.shtml,(访问日期:2012年9月3日)。
    14.史竞南、邹伟:《全国公安机关严打非法集资犯罪立案420起》, 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201/06/473020.shtml,(访问日期:2012年5月10日)。
    15.《浙江2011年非法集资案立案涉案金额287亿元》,http://news.163.com/12/0310/11/,(访问日期:2012年3月14日)。
    16.http://news.hexun.com/2012-03-10/139171166.html(访问日期:2012年9月3日)。
    17.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jiaoliu/524/index.html(访问日期:2012年2月22日)。
    18.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id/541352.shtml.
    19.http://www.zgcxjrb.com.
    20.http://www.wzjr.66wz.com.
    1.Armendáriz de Aghion, B. and J. Morduch. 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2005.
    2.Dale Adams&Delbert Fitchett,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Westview Press,1992.
    3.Debraj Ray, Development Econom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4.Edgar L. Feige, The Underground Economics Tax Evasion and InformationDistor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Edward S. Shaw, Financial Deep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73.
    6.Hayek, F.A.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Vol.1: Rules and Order, Chicago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7.Hernando de Soto, The Other Path: The Invisible Revolution in the ThirdWor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1989.
    8.John R. Commons, Legal Foundations of Capitalism, Madison: University ofWisconsin Press,1968.
    9.Kellee S. Tsai, Back-Alley Banking-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CornellUniversity Press,2002.
    10.Krahnen, J.P. and R.H.Schmidt, Developing Finance as Institution Building,Boulder, San Francisco and Oxford: Westview.1994.
    11.Prabhu Ghate, Informal Finance: Some Findings from Asia, Manila: AsianDevelopment Ban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Posner, Richard A. How Judges Think.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Press,2008.13. Putnam, R.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Community. New York: Simon&Schuster,2000.
    14.Robert Ellickson, Order without Law, How Neighbors Settle Disput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5.Seibel, H D. Linking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fricaand Asia. Process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icro enterprises inDeveloping Countries IT Publications, London,1989.
    1. Anders Isaksson,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l Finance in KenyanManufacturing, The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Working.www.unido.org.2002.
    2.Banerjee Besley and Guinnane, The Neighbor’s Keeper: The Design of A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 The Quarterly Journal Economics, Vol.109(5),1994.
    3.Bose, P., Formal-informal Sector Interaction in Rural Credit Markets, Journal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56,1998.
    4.Conning, J. and M. Kevane, Why isn’t there more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Developing Countries, WIDER Discussion Paper,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2.
    5.Elena Milleman, US Projects Look to Private Finance,25Int’l Fin. L. Rev.362006.
    6.Ernest Aryeetey,Informal Finance for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Africa,the African Development Report1998.
    7.Ernest Aryeetey, Hemamala Hettige, Machiko Nissanke and William Steel,Financial Market Fragmentation and Reforms in Ghana, Malawi, Nigeria, andTanzania, World Bank Econ Rev Vol.11(2),1997.
    8.Ernest Aryeetey, From Informal Finance to Formal Finance in Sub-saharanAfrica: Lessons from Linkage Efforts.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High-Level seminaron African finance for the21st Century Organized by the IMF Institute and the JointAfrica Institute, March4-5,2008.
    9.Floro, M. S. and D. Ray, Vertical Link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1(1),1997.
    10.Grossman. S. J. and Stiglitz J., Information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6(2),1976.
    11.Jean-Marc Loncle, The English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Int'l Bus. L.J.8651999.
    12.Joseph E Stiglitz,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 World Bank EconomicReview, Vol.4,1990.
    13. Kellee S. Tsai, Beyond Banks: Informal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Conferenc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inChina, Sep.11-13,2001.
    14.Kellee S Tsai, Imperfect Substitutes: 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ofInformal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India, World Development,vol.32, issue9,2004.
    15.Kreps D and Wilson,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 Journal ofEconomic Theory, Vol.27,1982.
    16.Levenson, A. R.&Besley, T., The Anatomy of an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ROSCA participation in Taiw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511,1996.
    17. Mark Schreiner, Informal Finance and the Design of Microfinance,Development in Practice, Vol.11, No.5, November2001.
    18.Mayada M. Baydas, Zakaria Bahloul and Dale W. Adams, Informal Financein Egypt:“Banks” within Banks. World Development, vol.23, issue4,1995.
    19.Meghana Ayyagari, Asli demirgü-Kunt, Vojislav Maksimovic, Formalversus Informal Fin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23,Issue8,2010.
    20.Nicole Woolsey Biggart and Richard P. Castanias, Collateralized SocialRelations: The Social in Economic Calc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Sociology, Vol.2,2001.
    21.P.B Gha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ial Sectors:the Asian Experience, World Development, Vol.20, Issue6,1992.
    22.R.H.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3J. Law&Econ.1960.
    23.Seibel, H.D.&Bishnu P. Shrestha, Dhilati, The Small Businessment:Informal Self-help in Nepal. Savings and Development(Milan), Vol.12, No2:1998.
    24.Seibel, H. D.‘From Informal Microfinance to Linkage Banking: Putting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Practice into Theory’. Published in: European Dialogue no36(September2006), pp.49-60ADA Luxembourg&European MicrofinancePlatform (ISSN1990-9357).
    25.Stiglitz J. and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1,1981.
    26.Stikel, Reputation and Performance Among Security Analysts, Journal ofFinance, Vol.47,1992.
    27.Timothy Besley, Stephen Coat, Glenn Loury, The Economics of RotatingSavings and Credit Association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3,1993.
    28.Williamson 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2,1979.
    29.William F. Steel, Ernest Aryeetey, Hemamala Hettige, and Machiko Nissanke,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 under Liberalization in four African Countries, WorldDevelopment, vol.25, no.5,1997.
    1.http://www.africanecoomomicoutlook.org.
    2.Jonhson P. Asiama, Microfinance in Ghana: An Overview, http://www.economicswebinstitute.org/essays/microfinanceghana.htm#glo (Last Visited on March28,2012).
    3.http://www.fdic.gov/bank/analytical.
    4.http://www.federalreserve.gov.
    5.http://www.icba.org.
    6.Shari Berenbach, Craig F. Churchill(1997),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Experiences from latin America, Asia, and Africa,http://resources.centerforfinancialinclusion.org/publications/Occasional_52.asp,(Lastvisited on April5,2012).
    1.Allen N. Berger,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FEDsWorking Paper No.2001-36.
    2.Anupam Basu, Rodolphe Blavy, Microfinance in Africa: Experience andLessons from Selected African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Paper,2004/174.
    3.Mark J. Garmaise, Tobias J. Moskowitz, Informal Financial Networks: Theoryand Evidence, NBER Working Paper No.8874, April2002.
    4.Meghana Ayyagari,Asli Demirgü-Kunt,Vojislav Maksimovic:'Formalversus Informal Fin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The World Bank DevelopmentResearch Group Finance and Private Sector Team, January2008, Policy ResearchWorking Paper4465.
    5.Michael Aliber,Informal Finance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Promoting DecentWork among the Working Poor, Working Paper,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2002.
    6.World Bank, Inform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four AfricanCountries Finding: African Region, Jaunary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