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私营经济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总体规模逐步壮大。到2007年中期,私营企业已经达344万户,注册资本42146亿元,从业人员4716万人,产值200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603亿元,出口创汇企业74443户,出口创汇1749.68亿元等等显而易见,我国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劳动关系问题正在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和敏感社会问题。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标志着民心稳定,国运昌盛,即所谓国泰民安,人和政通。本文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入手,从理论、制度、模式、实务、案例以及最新动态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
     引言扼要地介绍了本选题的依据、研究的方法、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的概述。首先,论述我国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其次,用许多数据和表格阐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劳动关系的概述。首先,从劳动关系的概念及特征入手;其次,引入有关劳动关系的主要理论,例如马克思主义、西方各学派、毛泽东、江泽民等有关的劳动关系理论;再次,介绍了新中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变化和发展;最后,阐述了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
     第三章论述了现阶段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本质——冲突与合作。首先,从冲突的定义、类型、基本手段以及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冲突的现状,对私营企业雇主与雇员两者冲突的分析以及寻求解决的办法;其次,与之相对应的,从合作的定义及相关的内容,对雇主和雇员两者合作的分析,缓和劳动关系,化冲突为共赢;最后,利用较丰富的个案资料来分析冲突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章论述了内、外部环境影响下的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首先,从内部环境看,“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代会。“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其次,从外部环境看,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方面阐述和分析。
     第五章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劳动关系中的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
     第六章论述了建立规范的私营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首先,列举了劳动关系与相关的劳动法规;其次,例举了美国、德国、日本的劳资立法;再次,例举了我国私营企业中引发劳资纠纷的几个问题;最后,对劳动关系领域政策法规发展的趋势展望。
     第七章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私营企业劳动关系。首先,发达国家劳动关系的经验和对我们的启示;其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三方协商机制;再次,积极引导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最后,建立新型的劳资关系管理理念——情感管理。
After30years of continuous economic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 the promotion of private economy in our country, which bore witness from a crude form of private economy to a full-blown development, has resulted in a strengthened and most important, a stabilized economic power and an increase in a total cumulative economic magnitude. When it reached the mid2007, many goals for private enterprises were attained. Many statistics are unbelievably striking. They are as follows:Private companies rose to a total of3,440,000in number. Registered capital is accrued to4,214,600,000,000yuan. Employment arrived at the figure of47,160,000. Product value multiplied to a marvelous2,008,300,000,000yuan. Retail worth amounted to1,060,300,000,000Yuan in consumer goods. Export-oriented companies are totaled744443.17,496,800,000,000computed profit was earned through export. Thus our private economy is obviously the key and foundation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With further progression in reform, the opening up, and the improvement of marketing condition in rela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labor-capital relation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crucial subject and sensitive social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monious and stable labor relation is the main indicator of the people's confidence and the observable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Namely, it is a credible sign of a flourishing nation, and the prevalence of peace and the governmental policies concurred and accepted by the ma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studied research of our current private enterprises, in respect to economic principles, systems, marketing models, and business in general, case studies and recent situation report, and etc. The prevailing critical labor relation is expatiated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ay, which is utmost in the criteria of necessary consideration.
     Brief reviews on the evidence of the subject of labor relation, and the method of research, the ramifications with regard to labor relations in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latest innovations on this sensitive area are included in this prefatory.
     Chapter One
     General discussion on our current private enterprises. Firstly,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ur private enterprises isthoroughly reviewed. Secondly, the growing tendency of ourprivate enterprises is analyzed in reliable data and infallibletables, and suggested tested policies are also proposed in thisexpatiation.
     Chapter Two
     Brief introduction on critical labor relation. Firstly,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concerning it are primarily discussed. Secondly, the main theory on labor relations, advocated by various schools of western Marxism, or as discussed by Mao Zedong, and Jiang Zemin, is explained. Furthermore, the progress of the new labor relation is introduced her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the current national situ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is studied.
     Chapter Three
     The nature of labor relation, featuring its conflict, and the collaboration of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is dealt with in this chapter. Analysis on the definition, types an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onflict provides a way in the quest for a solution. Accordingly, the analysis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ooperation also enlightens us on the easing of the pressure of labor relation from a collision cause, and instead, to concentrate on the reaping of benefits for the both parties. Whereb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s collaboration are manifested by numerous cases on record.
     Chapter Four
     In terms of labor relation of our private enterprises under the internal workings and external influence,"The primitive three committees", such as party organization, labor union and workers'congress, and "The new three committees", such as the shareholders'committee, directorate and board of supervisors,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internal workings, while the external influences range from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
     Chapter Five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concerning labor relations of our private enterprises.
     Chapter Six
     By listing several cases on labor-capital dispute in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chapter predicts that a new vista will open up in the doma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relations policy, First, ly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rules of labor, Second, ly by listing some laws of America, Germany and Japan about labor-capital, Third, ly by listing many cases of our private interprises in labor-capital Finally, it fully explains how to build a standard and harmonious labor-relation which shall serve as legal mechanism.
     Chapter Seven
     The subject is about the formation of the new labor-relation in private enterprises under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y in this field inevitably inspired us to form the three parties'negotiation mechanisms, which proved to be more suitable to us in the long run. Moreover, the goal needs to be achieved by positively leading the private enterprise to develop a penchant for innovation of system. And finally form a new and conclusive management concept-management basing on sensible reasoning.
引文
①华民:《透过流行看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国有企业概览》,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1月。
    ①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①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②张厚义,明立志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⑧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Akerlof, C., and J. Yellon, Efficiency WageModels of the Labor Marke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① Kochan, T., and H. Katz, 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Indrstrial Relations,2nd Ed. Homewood, IL:Irwin.1988. P6-7
    ② Kochan, T., and H. Katz, Collective Nargaining and Indrstrial Relations,2nd Ed. Homewood, IL:Irwin.1988. P7
    ③Drache, Daniel, and Harry Glasheek, the Changing Workplace. Toronto:Lorimer and Company.1992
    ① Hill, S. Competition and Control at Work, Cambridge, MA:MIT Press,1981.P13
    ② Averitt, R, the Dual Economy:Dynamics of American Industrial Growth. New York:Norton.1968 Farkas, G., and P. England (Eds.), Industries, Firms and Jobs. New York:Plenum Press.1988
    ③ John Godard. Industrial Relations, the Economy, and Soxiety.2nd, edition. North York:Captus Press Inc., 2000.p18
    ①杨海波著:《当代中国私营企业的雇佣关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52页。
    ①严法善、李峰:“私营企业内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分析”,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第29页。
    ①戴建中“私营企业雇工及劳资关系调查报告”,载于《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54页。
    ①杨海波著:《当代中国私营企业雇佣关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②“中国工人最关心的十大问题”,《工人日报》1998年8月8日。
    ①“投诉纷纷,挤破劳动局大门”,《羊城晚报》1999年10月28日(第2版)。
    ②卢昌崇、高良谋编著:《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① Lisa A. Mainiero & Cheryl L. Tromley (1994):Developing Managerial Skills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nded.). Prentice Hall,1994, p44.转引自郭朝阳:《冲突管理:寻找矛盾的正面效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②郭朝阳编著:《冲突管理:寻找矛盾的正面效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③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①孙耀君著:《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8页。
    ①杨海波著:《当代中国私营企业雇佣关系》,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杨瑞龙、周业安著:《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①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1040-1994)。
    ②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人事司编写:《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1998年5月第1版。
    ③李玲娥著:《论中国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分配关系》,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①陆立军、王祖强:《私营企业资本、劳动与分配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问卷调查》,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1期。
    ② 《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
    ③《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
    ①李玲娥著:《论中国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分配关系》,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①《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
    ②《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
    ③陆立军、王祖强:《私营企业资本、劳动和分配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问卷调查及研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一期。
    ④陆立军、王祖强:《私营企业资本、劳动和分配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问卷调查及研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一期。
    ①张厚义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①张厚义:《我国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载《工人日报》,1995年3月3日。
    ②张厚义:《我国私营企业中的劳资关系》,载《工人日报》,1995年3月3日。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4卷),人民出版社。
    [2]《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选》,(1-3卷),人民出版社。
    [4]《陈云文选》,(1956-1985年),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解释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4年版。
    [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13]袁方、姚裕群主编:《劳动社会学》,(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14]郭东杰著:《公司治理与劳动关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李敏著:《雇佣双赢——私营企业雇佣冲突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风笑天等著:《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甬沪著:《当代中国私营企业治理机制探实》,立信会议出版社,2001年版。
    [18]李薇辉、薛和生主编:《劳动关系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李琪著:《改革与修复——当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研究》,2003年版。
    [20]张晓彤著:《员工关系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张彦宇主编:《雇主组织在中国》,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2]董保华著:《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4(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4]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3(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5]张厚义、明立志、梁传运主编:《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NO.5(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6]木志荣著:《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张惆主编:《劳动关系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28]邵冲编:《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张彦宇主编:《劳动关系操作指南与案例解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0]吕国强主编:《劳动争议案例精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何楚裴编著:《劳动关系管理速查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2]张立兴编著:《企业如何建立劳动法律关系》,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3]程延园编著:《员工关系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林泽炎主编,胡小勇编著:《劳动合同与员工保障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35]程延园主编:《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王琪延主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37]常凯文编:《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38]孙月平文编:《劳动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郭庆松编著:《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0]邱小平文编:《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41]左祥琦编著:《劳动关系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
    [42]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社会编:《和谐发展共享》,《2005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成果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43]张彦宁、陈兰通主编:《2006中国企业劳动关状况报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44]林玳玳、叶龙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版。
    [45]张勤文编:《私营企业管理实义》,民文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46]赵曙明、彼得·丁·道林、丹尼斯·E·韦尔奇著:《跨国公司人力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余世平、刘新主编:《劳动法实务与案例评析》,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
    [48]林志伟著:《企业矛盾处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49]王西麟著:《在矛盾中长大》,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50]李春苗编著:《人际关系协调与冲突解决》,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51]郑海航等著:《中国企业家成长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2]张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3]黄河涛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关系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4]张维迎、李其主编:《激励与领导艺术》,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5]胡迟著:《利益相关者激励》,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56]汤顺利主编:《私营企业批判》,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7]曹世潮著:《公司的命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8]祥贵编著《私营企业如何做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
    [59]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劳动法律制度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60]千高厦等编著:《劳资争议与解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版。
    [61][英]琳达·狄更斯、聂尔伦编著,英中协会译:《英国劳资关系调整机构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2][美]弗雷德·简特(Fred E Jandr)著,马黎、李康山译:《利害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3][日]高桥、小松隆二、二神恭一编著,唐燕霞译:《日本劳务管理史——劳使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韩]金秀坤著,方振邦译《韩国劳资关系》,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 July2004 Volume57, Number3/4。
    [66]盖勇主编:《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7]闫培金、王成主编:《企业人力内控精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8]彭劲松著:《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69]徐小洪著:《冲突协调——当代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70]程延园主编:《劳动关系学》,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71]《私营企业文——财富积累的轨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2]敖带荣著:《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3]汝信等文编:《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中国文献出版社。
    [7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
    [7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版。
    [77]程恩富:《当代中国经济理论探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78]《新时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重要文献选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02年2月。
    [79]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80]《劳动价值理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
    [81]《劳动力商品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课题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0月。
    [82]张世鹏:《当代西欧工人阶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83]杨逢珉:《欧洲联盟经济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84]杨译仁:《劳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总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85]朱淑清:《劳动人事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86]杨俊青:《劳动经济理论研究》,《中国经济》。
    [87]杨河清:《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88]温海池:《劳动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89]袁伦渠:《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90]胡学勤:《劳动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
    [91]张德远:《西方劳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92]陆铭:《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93]潘锦棠:《劳动社会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年5月。
    [94]袁伦渠:《现代劳动组织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
    [95]张玉璞:《劳动力配置系统论》,劳动人事出版社,1989年8月。
    [96]史正富:《现代企业中的劳动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97]王建新:《经济学家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问题》,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5月。
    [98]卢昌崇:《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99]风笑天:《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100]祝晏君:《劳动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9月。
    [101]程延园:《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02]郭庆松:《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03]杨译仁:《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中国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年9月。
    [104]陈恕祥:《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105]于法鸣:《下岗职工劳动关系问题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
    [106]梭伦:《劳资争议与解决》,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6月。
    [107]李景森:《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08]董保华:《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109]刘文华:《WT0与中国劳动法律制度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11月。
    [110]胡小勇:《劳动合同与员工保障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
    [11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常用法律手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3月。
    [112]戚伟平:《劳动法实例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
    [113]常纪文:《劳动权益200问》,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114]余世平:《劳动法实务与案例评析》,中国工商出版社,2002年10月。
    [115]张立兴:《企业如何建立劳动法律关系》,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1月。
    [116]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2月。
    [117]程延园:《劳动法学》,中国劳动出版社,2001年5月。
    [118]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119]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2月。
    [120]马新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12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上、下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10月。
    [122]陈锷:《人力资源经理MBA强化教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
    [123]安鸿章:《面向21世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年7月。
    [124]黄维德:《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125]李剑:《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9月。
    [126]易钢:《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127]汗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组织与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10月。
    [128]陶铁胜:《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9月。
    [129]李宝元:《战略性激励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130]李宝元:《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8月。
    [131]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32]厅以宁:《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133]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134]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
    [135]吴振坤:《中国私营经济实务全书》,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2月。
    [136]陈甬沪:《当代中国私营企业论理机制探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年7月。
    [137]付晓明:《私营公司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138]董明:《政治格局中的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1月。
    [139]王世荣:《民营企业家的成功之道MBA中国企业案例》,地震出版社,2000年4月。
    [140]王毅:《企业民营化——国外企业民营化对中国的启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0年4月。
    [141]郑学益:《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家班论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新思路》,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1月。
    [142]陈铁军:《中国私营企业强人》,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2月。
    [143]李永伟:《私营企业员工管理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9月。
    [144]廖泉文:《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145]雷鸣雏:《顶尖策化——中国企业著名策划全案》,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11月。
    [146]姚贤涛:《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8月。
    [147]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148]林泽炎:《制度创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年1月。
    [149]郑国铎:《企业激励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5月。
    [150]康士勇:《工资理论与工资管理》,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5月。
    [151]李新年:《企业薪酬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152]李严铎:《薪酬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153]张俊山:《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年金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154]叶旭金:《年薪制操作实务案例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12月。
    [155]李果:《员工持股制度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4月。
    [156]许亮:《劳者有其股》,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6月。
    [157]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158]马仲良:《现代企业观念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9月。
    [159]周灿:《极度用人——诠释成功企业家用人理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5月。
    [160]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61]谢晋宇:《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4月。
    [162]邱卫东:《经济哲学——百年企业巨头成败启示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1月。
    [163]大卫·桑普斯福特:《劳动经济学前湛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1月。
    [164]伊兰伯格·史密斯:《现代劳动经济学》,《经济科学译丛》,1999年7月。
    [165]尤金·麦肯纳:《人力资源管理》(英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1997年12月。
    [166]丹尼尔·奎因·米尔斯:《劳工关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
    [167]彼得·丁·道林:《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1年10月。
    [168](美)费景汉·古斯塔夫·拉尼斯:《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华夏出版社,1989年9月。
    [16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170]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