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从青岛城市发展的目标、规划、措施、动力、阻力、作为、效果、影响等方面探讨了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发展。100多年前,青岛的殖民地化引发了青岛的城市化,开启了青岛的现代化。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青岛,由德国人规划、建设管理,输入了先进的近代化城市理念,并逐步适用中国国情,在中国人的参与和作用下,青岛城市不断发展完善。德占青岛城市发展富于开拓创新,奠定了近代化城市基础,构成了中德之间特殊的对话与交流,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二律背反”现象。这是一个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其中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殖民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具有主导性,影响着青岛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基本格局。
     青岛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在近现代有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本文论证了1898—1914年间青岛的城市发展,显示了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首先,青岛的自然地理、社会人文与历史文化环境与条件为青岛近代发生的一切准备了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变化的根据,内因与外因的交互作用使历史的可能变成现实。其次,德国军事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双重作用,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人民遭受了巨大的屈辱、痛苦和磨难,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对峙、中德之间的矛盾冲突与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表现为双方各种形式的对抗、缓和、以及妥协与合作等伴随着青岛城市发展的诸多历史作为与交互作用。最后,青岛的兴起与发展是中德共同努力的成果,它凝聚着中德文化的结晶与聪明智慧,同时也浸淫着青岛人民的血泪,是多种因素和力量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动态过程,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和中西融合的发展结果揭示了独特的青岛城市发展道路。
     本文共分3部分,包括绪论、5章正文和结语。
     绪论阐释论文选题及相关问题和青岛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环境,说明了青岛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因素的重要性和传承性,该部分探讨了青岛的历史渊源与近现代的历史性巨变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德国殖民统治和青岛城市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人文、历史文化环境和条件。
     第一章主要论述德国在青岛殖民地经营与城市发展中的“远大目标”,及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商业和文化上对青岛城市发展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模范殖民地”和“军事商业中心”这些别有用心“具有较高诉求的”规划和设想使青岛在面临巨大挑战和灾难之时,又邂逅了发展的契机,赋予了青岛“特殊的使命和价值”。
     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后,德国在青岛进行的殖民地经营,包括在政治制度、军事防御、城市管理、法律制度、城市用地、经贸政策与文化等方面大政方针的构建,论证了这些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体系以及法律化、制度化等建设对青岛城市发展的奠基作用,指出这些资本主义制度层面的移植和输入打破了青岛封建统治的禁锢,使其接触到一个不同以往的世界。
     第三章论述港口、铁路的建设对于青岛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繁荣、工业发展和城市腹地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指出了青岛港路一体的自由港区经济体系对青岛城市本身及其腹地和山东半岛以及华北的巨大影响。港口与铁路等现代化城市物质和经济体系的建构使青岛具有了强大的优势,在当时华北和山东特殊的历史时空下发挥了格外突出的作用。
     第四章论述青岛近代化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建构,指出科学的城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绿化环保、公益事业、效率化等现代化城市理念与举措给青岛带来了不同反响的城市发展,从而传播了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启动了青岛的现代化,引发了“传导性巨变”。与此同时,青岛的殖民地商业城市文化逐步形成,而中国的民族商业文化传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在这一过程中,中德文化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从而使其具有了较多的近代化城市特征。
     第五章分析研究在殖民主义语境中,青岛兴起与发展的特征,认为青岛的兴起具有显著的突变性与灾变性、输入性与外源性特征,从而又使得青岛的城市发展表现出殖民性与民族性、现代与传统、欧化与本土化并存的尖锐矛盾对立,这种矛盾对立最终也成为城市突出的二元矛盾对立特征。
     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全文,讨论了青岛城市发展的动因、本质和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的发展道路,揭示了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其中包括内因与外因,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时间、空间与文化因素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当时国内外的条件决定了青岛城市发展的道路和特征,从而使青岛得到了发展的契机、发挥了潜在的优势,形成了发展的合力。从殖民地到近代化城市,青岛城市发展的道路演绎了中国近代史上普遍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显示了德国在青岛的开拓与开发,以及中德之间的交互作用,最终呈现出中西融合的城市发展趋势。
This thesis studied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German-Occupied Qingdao, from objectives, programming, measures, motives, resistances, achievements, effects, impacts and so on. Qingdao, located in Jiaozhou Bay of Shandong Peninsula, was first designed and programmed by German, rising as an important seaport with the colonization of Qingdao,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Under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people, German input a modern city, giving full play of Chinese environments and managing to make progress swiftly.
     The process of Qingdao city development enriched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ities, constituting a special dialogue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and cultures, and presenting a historical phenomenon of "antinomy"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Qingdao resulted from multifactor, which interacted with a great complexity. Among them, both colonialism and nationalis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and their interaction acted as a predominant force, affecting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Qingdao with its direction and basic pattern.
     Meanwhile Qingdao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an advantageous natur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in modern time it drew the focus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Qingdao's development from 1898 to 1914,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ingdao as a rising city in colonizing context.
     First,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of Qingdao formed the prior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d the development with a great importance and value, both a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foundations. The great changes in Qingdao at modern time ha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its history, cul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 A variety of fa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economic and non-economic, accounted for the swift development of Qingdao, which made historical possibility to become reality.
     Next, German military colonizing governance played a dual function for Qingdao in that it evoked an endless enormous humiliation, pains and sufferings from Qingdao people in colonizing context while it also promoted the course of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The self-contradictory process caused conflicts and clashes, as well as exchanges and blending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Performance of mollifying, compromising and cooperating on both sides accompanied with the city developing in confrontation.
     Finally, Qingdao's development is a dynamic process that China and German made joint efforts to facilitate it. With immerse domestic tears and blood from residents of Qingdao, various factors functioned as organic parts of the formation of Qingdao. In short, Qingdao city development resulted in Sino-west blending, while going all the way from colony to modern city.
     This text is divided into 3 parts, an introduction, 5 chapters as well as a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accounts the taking of the subject and concerning issues of it, and also deals with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of Qingdao region. The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of Qingdao reg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rt take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history origin of Qingdao. With modern historically huge change and its deep historic and realistic meaning, Germany colonized the governance with the environments, and made Qingdao city develop in many fields.
     ChapterⅠdescribes the colonization of Qingdao and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politics, military, economy and business. With the great target of the culture, and these programming, the initial design and plan of Qingdao had a last and deep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hapterⅡdeals with Germany's colony management at Qingdao along with Qingdao city developments, inquiring into colonization which brought Qingdao huge changes, such as capitalist system and legalizing, systemizing developments and so on.
     ChapterⅢargues that the building of the harbor and railroad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rising of Qingdao. As a result of them, Qingdao economy prospe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ree port economic system of the harbor and rail unity gave it a great advantage over other cities. Therefore, it not only developed swiftly but also gave birth to a vast hinterland.
     ChapterⅣhandles the building of the city both materially and culturally. In this kind of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Qingdao presented a new concept and image of a modern city, which differed fairly from a traditional one. The scientific planning beforehand, high start, high standards, and high investment as well as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welfare and efficiency made the city all the more unique. Hence it spre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tar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Qingdao while made Chinese culture and German culture had a chance to conflict, to exchange and finally to blend.
     ChapterⅤcopes with the rising and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Qingdao. The abrupt changes with 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importation and modernization from without, made Qingdao quite different in many ways, such as its dual contradictory features of the city. Hence colon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modern and tradition, and Europea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ll these came into its outstanding traits simultaneously.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Qingdao, from colony to modern city. Factors interior and exterior accounted for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very typical and general. Qingdao, from colony to modern city, illustrated dramatically the widespread "antimony" of phenomenon in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result of Sino-west blend was quite out of the expectation both to the German and ordinary people.
引文
[1]刘立群:《中德关系史研究在中国》,《德国研究》1996年第1期。
    [1](日)中村圭尔、辛德勇:《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前言。
    [1]王阁森、唐致卿:《齐国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312页。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第19页。
    [1]胶澳商埠局编:《胶澳志》食货六,1928年铅印本,第53页。
    [2]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上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第329、410页。
    [3]参见王赛时:《山东沿海开发史》,济南:齐鲁书社 2005年版,第346-347页。
    [4]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上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439页。
    [5]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532-533页。
    [1]参见王赛时:《山东沿海开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135页。
    [2]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上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255、270、304页。
    [3]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崂山有诗云:“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3次到崂山游览访道, 前两次都无缘交谈,第三次在太平宫与道长深谈后,叹曰:“崂山多隐君子,可望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识,可识而不可攀”。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游崂山,饱览山色和海上日出,还翻辕岭一带目睹了海市蜃楼奇观,写下七言长诗《崂山观海市作歌》,并在崂山太清宫创作《香玉》、《崂山道士》等短篇小说。可见青岛地区文化活动荟萃。
    [1]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89-590,507-509页。
    [2]金约翰:《海道图说》,中译本,第11页;青岛博物馆编:《德国侵略胶州湾史料选编》(1897-1898),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3]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4页。
    [4]山东巡抚陈士杰派兵200到青岛驻防。战后,清政府将驻青岛地区清军裁撤,胶澳仍为无防地区。张荣大、张树枫等:《日本一战期间侵占青岛罪行纪实》,青岛新闻网http://www.qingdaonews.com.cn。
    [5]参见李宝金:《青岛历史古迹》,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6]张树枫:《李鸿章与胶州湾》,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71-72页。
    [7]参见孙丽青:《青岛史迹资料》。
    [1]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498、501-502页。
    [1]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178-179页。
    [2]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页。
    [3]刘彦:《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史》上卷,太平洋书店1929年版,第205页。
    [1]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179页。
    [2]《德国海军部国务秘书卡派勒关于山东省政府征税问题致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的信》,青岛档案馆档案,建国前外交档,档号,年份1910档案年代19100907。
    [3]1897年12月17日德国外交大臣布洛夫致俄国驻德国大使奥斯登萨根私函草稿,孙端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97、199页。
    [4]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407、410页。
    [1]安格斯·汉密尔顿:《德国与胶州》,译自《华北每日新闻》1907年8月10日。建国前档案,外交,档号A7142,年份1907,档案年代19070810。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279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2]胶澳总督府:《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2)》,1898年10月至1899年,青岛档案馆,档案编号:A006952。
    [3]民权报译论,《德国海外殖民地之发展》,《东方杂志》第9卷第11号,1913年。
    [4]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3页。
    [5]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青岛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12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281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4]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185页。
    [1]景德祥:《殖民统治不值得肯定》,中国普法网http://www.legalinfo.cn。
    [1]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49、85-86页。
    [2]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24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140页。
    [2]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58页。
    [1]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40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363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
    [4](美)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5]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把古往今来数千年世界城市的共同特征高度概括为:“神圣、安全、繁忙”。所谓神圣(sacred)“可理解为道德操守的约束或市民属性的认同,是某城市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所谓安全(safe) “指一个城市所能够提供的最基本安全保障,包括安全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结果”;所谓繁忙(busy)“是指经济基础坚实,商业市场完善,城市的社会基础中产阶级发育成熟”。(美)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
    [1](美)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1]田原天南著,赵凤英译:《胶州湾》,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2](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历任胶州总督有海军大佐罗绅达、叶世克、罗尔曼(代)、托尔柏尔、汪然美隆(代)、托尔柏尔、麦尔瓦的克(代)、托尔柏尔、黑乃尔、麦尔瓦的克。
    [2]《胶澳志》食货志,第83页;《宣统三年中国年鉴》,第306页。
    [1]时桂山、马庚存:《德帝在青岛的暴政与青岛人民的反抗》,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情资料库http://qdsq.qingdao.gov.cn。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
    [2](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11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1]诺瑞姆:《胶州的行政管理》。
    [2]李明:《青岛早期的城市化现象》,http://yyhzgs.ct2t.com。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2-463、469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1]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再增订版)》,中国地政研究所1994年版,第3页。
    [2]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再增订版)》,中国地政研究所1994年版,第91页。
    [1]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再增订版)》,中国地政研究所1994年版,第53-57页。
    [1]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再增订版)》,中国地政研究所1994年版,第4页。
    [2]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再增订版)》,中国地政研究所1994年版,第7页。
    [1]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再增订版)》,中国地政研究所1994年版,第8-9页。
    [2]苏志超:《土地政策之比较研究(再增订版)》,中国地政研究所1994年版,第14、45-46页。
    [1]唐致卿:《胶州土地法规与税制的现实意义》,《青岛发展研究200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周兆利:《单维廉与青岛地政》,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1]唐致卿:《胶州土地法规与税制的现实意义》,《青岛发展研究2005》,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守中、郭大松:《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199页。
    [1]萧铮:《萧铮回忆录——土地改革五十年》,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0年版,第683页。
    [1]陆安:《青岛近现代史》,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年版。
    [1]唐致卿:《胶州土地法规与税制的现实意义》,《青岛发展研究200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唐致卿:《胶州土地法规与税制的现实意义》,《青岛发展研究200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周兆利:《有效抑制土地投机的青岛地税制度》,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1]余德群:《中国国民党土地政策研究(1905-1949)》,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216页。
    [2]唐致卿:《胶州土地法规与税制的现实意义》,《青岛发展研究2005》,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安作璋、王志民主编,魏建、唐志勇、李伟著:《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9页。
    [2]时桂山、马庚存:《德帝在青岛的暴政与青岛人民的反抗》,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情资料,http://qdsq.qingdao.gov.cn。
    [3]张蓉:《绿色青岛的历史渊源》,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3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328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105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335-336页。
    [4](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3]于佐臣:《德国在华文化传播中心的构建及其历史终结》,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http://www.qingdao.gov.cn。
    [1]于佐臣:《德国在华文化传播中心的构建及其历史终结》,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http://www.qingdao.gov.cn。
    [2](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48页。
    [2](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年版,第108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2、468、471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465、469、471-472页。
    [1](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9-470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345页。
    [4](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5]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51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3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3页。
    [3]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188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185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34-35页。
    [1]《德国汉堡轮船公司开辟欧洲到青岛远洋航线》,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35页。
    [1]North China Herald,Jan.30,1909,p.250;《山东杂志》第78期(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第14-15页。引自(美)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35-36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0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317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25页。
    [2]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2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页。
    [2]青岛市档案管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34、431-454页。
    [3]青岛市档案管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483页。
    [1]李宝金:《青岛历史古迹》,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2]党明德、林吉玲主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0、98页。
    [3]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36页。
    [2]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8页。
    [3]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4]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7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348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8-349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5页。
    [2]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86页。
    [3]周兆利:《近代青岛经济腹地的形成与发展》,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4]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179、186-187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8页。
    [2]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4-195页。
    [2]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 曾培耿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65页。
    [2]吉江虹:《世纪青岛,消散不了曾经的欧陆风情》,《南方周末》,2004-06-11。
    [1]安作璋、王志民主编,魏建、唐志勇、李伟:《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92页。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97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307页。
    [4]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198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200页。
    [2]王宾卿:《青岛水师工业学校》,载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教育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306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1]山东历史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0-141页。
    [1]任银睦:《青岛城市现代化研究(1898-1922)》,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898年,第71、115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19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4]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0页。
    [5]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343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288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289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1]《回望:1898年青岛的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图)》,《青岛早报》2007-07-19。
    [2]参见1898年10月至1899年10月的《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
    [1]蔡来兴主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92、112、155-156、161-162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43-45页。
    [2]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页。
    [2]1898年10月至1899年10月《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
    [3]1899年10月至1900年10月《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1]李明:《青岛早期的城市化现象》,http://yyhzgs.ct2t.com。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03页。
    [1]李茂贤:《德日占领时期的青岛公路交通》,青岛市情资料库http://qdsq.qingdao.gov.cn。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97页。
    [1]李茂贤:《德日占领时期的青岛公路交通》,青岛市情资料库http://qdsq.qingdao.gov.cn。
    [2]《对青岛早期城建产生重要影响的几条规定》,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3]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95页。
    [4]1913年至1914年日德战争期间,德国将上下水道图带回柏林,1927年,德国外交部将之寄还青岛市。《上下水道图由德国运青》,《大青岛报》,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1](美)E.A.罗斯,公茂虹、张皓译:《变化中的中国人》,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26页。
    [3]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7页。
    [5]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简论西方左翼的现代批判》,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3页。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0页。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68页。
    [2]蔡来兴主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65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147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148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4]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595-596页。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2]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4]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1]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2]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189页。
    [3]景德祥:《殖民统治不值得肯定》,中国普法网http://www.legalinfo.gov.cn。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204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254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0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243页。
    [1]张树枫:《近代青岛的三大会馆与青岛商会》,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78页。
    [2]张树枫:《近代青岛的三大会馆与青岛商会》,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79页。
    [1]张树枫:《近代青岛的三大会馆与青岛商会》,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579-581、587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357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0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4]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205页。
    [1]蔡来兴主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2页。
    [2]周穗明等:《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简论西方左翼的现代批判》,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1页。
    [1]《1909年备忘录》,转引自罗梅君著、颜承汉译:《样板殖民地——德国对胶州保护区的印象》,见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
    [2]罗梅君著,颜承汉译:《样板殖民地——德国对胶州保护区的印象》,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64页。
    [3]山东历史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三分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7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1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2页。
    [3]李工真:《德国对华政策的开端》,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212、216、222页。
    [1]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2](美)沃纳·赫希著,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211页。
    [3]《德华大学》,青岛档案信息网http://www.qdda.gov.cn。
    [1]魏建、唐志勇、李伟著:《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93-494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7-448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页。
    [4]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8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431、436-437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0-461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0、363页。
    [2]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
    [3]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
    [1]李明:《青岛早期的城市化现象》,http://yyhzgs.ct2t.com。
    [2]维廉·马察特著:《单维廉与青岛土地法规》,江鸿译,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6年版,第9、12页。
    [1]维廉·马察特著:《单维廉与青岛土地法规》,江鸿译,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6年版,第13页。
    [1]李明:《青岛早期的城市化现象》,http://yyhzgs.ct2t.com。
    [2]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海港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1]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海港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2]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交通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3]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交通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4]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188-189页。
    [5]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285页。
    [6](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著,陈祖洲等译:《20世纪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1]党明德、林吉玲主编:《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86页。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696页。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曾培耿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74页。
    [4]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5]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6]参见任银睦:《清末民初移民与城市社会现代化》,《民国档案》1997年04期。
    [1]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3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467页。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吴模信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5页。
    [2](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3](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1]雷莹、白显良:《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和谐》,《光明日报》2006-05-16。
    [2]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9页。
    [1]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18-219页。
    [1]李明:《青岛早期的城市化现象》,http://yyhzgs.ct2t.com。
    [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1](美)塞缨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120页。
    [2](美)爱德华·W·苏贾著,王文斌译:《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总序。
    [3]参见孙立新:《德占时期青岛中国商人群体的形成》,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238页。
    [2]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240页。
    [1]李明伟:《清明民初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2]李明伟:《清明民初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3]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243页。
    [1]何一民:《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1月7日。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吴模信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67页。
    [3]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329页。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5]张静如、刘志强主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365页。
    [2]吴松弟:《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昆明),国学网http://economy.g ox e.com.
    [3]《中华最新形势图》,世界舆地学社1937。
    [4]吴松弟:《市的兴起与近代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昆明),国学网http://economy.g ox e.com.
    [1]黄逸平、虞宝棠主编:《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2]李明伟:《清明民初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3]赵琪等修:《胶澳志》“户口”,1928年铅印本。
    [4]到1924年,仅日商开设的工厂就有57家,雇佣华工2万名。李明伟:《清明民初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9页。
    [5](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刘新利校:《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6](美)玛格丽特·麦克米兰著,荣慧、刘彦译:《大国博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1]陈国庆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5、142-143、200-201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56页。
    [1]何一民:《城市早期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2003年1月7日。
    [2]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62、64页。
    [1]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页。
    [2]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 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199页。
    [3]叶晓青:《西学输入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研究》编辑部:《<历史研究>五十年论文选》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41页。
    [1]陈国庆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92页。
    [2]王赛时:《山东沿海开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479页。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吴模信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13页。
    [4]刘善章:《如何评价近代中德关系》,刘善章、周荃主编:《中德关系史文丛》,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3页。
    [1]《订立充当跟役苦力告示(1898年7月1日)》,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2]《征收课税章程(1898年9月2日)》,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3](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刘新利校:《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63、72页。
    [2]陈国庆主编:《晚清社会与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5、142-143,200-201页。
    [3]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4]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7页。
    [1](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彭雨新、鲁西奇校:《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总序。
    [2](日)腾井隆著,乔亚译:《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持续性——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的管理》,黄长著、黄育馥主编:《嬗变与趋向——人文科学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3](日)富永健一著,李国庆、刘畅译:《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31页。
    [1]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1](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431页。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4页。
    [1]周海波:《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探讨青岛城市精神》,徐建培:《2003青岛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254页。
    [2]丛萍、侯传文等:《论青岛著名戏剧家——代路创作的跨文化意义》,徐建培:《2005青岛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370页。
    [3]李明伟:《清明民初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1]杜平:《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现象》,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6日。
    [2]唐致卿:《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设计理念》,引自徐建培:《2002青岛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3](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吴模信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89页。
    [1](日)腾井隆著,乔亚译:《人类社会健全发展的持续性——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与人类社会的管理》,黄长著、黄育馥主编:《嬗变与趋向——人文科学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2](加)平可夫:《中国可能遭遇“光荣孤立”》,《参考消息》,2006-4-11。
    [1]张荣大、张树枫等:《日本一战期间侵占青岛罪行纪实》。青岛新闻网http://www.qingdaonews.com。
    [2]时桂山、马庚存,《德帝在青岛的暴政与青岛人民的反抗》,青岛市图书馆,来源:青岛市情资料库http://qdsq.qingdao.gov.cn.
    [3]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110页。
    [4]李宝金:《青岛旅游丛书——青岛历史古迹》,青岛: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5]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237-240页。
    [6](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7](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吴模信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63页。
    [1](美)理查德·W·布利特著,陈祖洲等译:《20世纪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2]《“论德国人对中国的藐视”社论》,《北京日报》1908年12月15日;新闻总编朱淇,青岛档案馆档案,建国前外交档,档号A7201,1908档案年代,文件编号19081215。
    [1]《“论德国人对中国的藐视”社论》,《北京日报》1908年12月15日;新闻总编朱淇,青岛档案馆档案,建国前外交档,档号A7201,1908档案年代,文件编号19081215。
    [2]景德祥:《殖民统治不值得肯定》,中国普法网http://www.legalinfo.cn。
    [3]魏建、唐志勇、李伟著:《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页。
    [4](美)罗威廉著,江溶、鲁西奇译,彭雨新、鲁西奇校:《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5]王学让、王玉森:《解放前四方机厂工人的罢工斗争概述》,四方区政协、区委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四方文史资料》第二辑,2004-07-06。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41-442页。
    [1](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刘新利校:《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7页。
    [3](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刘新利校:《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4]李明伟:《清明民初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08页。
    [1](德)余凯思著,孙立新译,刘新利校:《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265页。
    [2]吕明灼:《德占胶澳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文史哲》,1999年01期。
    [3]王佐良、周珏良:《英国20世纪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6页。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1-62页。
    [1]李明伟:《清明民初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12页。
    [1]安作璋、王志民主编,魏建、唐志勇、李伟著:《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总序。
    [2]杨立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3]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化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93-397页。
    [4]任达:《中国,1898-1912,新政革命与日本》,哈佛东亚研究中心1993年版,第207-208页。
    [1]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化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99页。
    [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化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401、403、405页。
    [4]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侵略青岛纪实》,青岛:青岛市出版局1995年,第62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5页。
    [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页。
    [1]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143、145页。
    1.《胶澳专档》,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
    2.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政治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军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教育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文化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集粹·社会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粹》,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资料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64-1992年版。
    10.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史志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1984年版。
    11.《山东全省实业表》,光绪三十四年刊。
    12.张一志:《山东问题汇刊》上册,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1921年版。
    13.柳培荣:《胶澳租借始末电存》,1934年刊。
    14.叶春墀:《青岛概要》,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15.魏镜:《青岛指南》,平原书店1933年版。
    16.督办鲁案善后事宜公署:《青岛》,1922年刊。
    17.(德)李希霍芬:《中国志》、《山东及胶州志》、《胶州之地位及其将来之 意义》、《山东及其门户——胶州》。
    18.韦克:《胶州——德国在远东之附属地》(德文)。
    19.克里哥:《青岛及附近指南》(德文)。
    20.胶澳商埠局:《胶澳商埠行政纪要》,青岛华昌印刷局1927年版。
    21.胶澳商埠局:《胶澳商埠行政纪要续编》,青岛华昌印刷局1929年版。
    22.青岛社会局:《青岛工商业概览》,1932年刊。
    23.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文华印刷社1934年版。
    24.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遍:《青岛文史资料》。
    25.青岛市博物馆:《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6.青岛档案馆、青岛市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青岛大事记史料(1891-1994)》。
    27.青岛档案馆、青岛市纺织局合编:《青岛纺织史料(1891-1994)》。
    28.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29.青岛市档案馆编:《中国收回青岛档案文献汇编》,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30.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档案馆指南》,档案出版社1998年版。
    31.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旧事》,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32.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历史上的今天》,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
    33.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34.徐义生编:《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1853-1927年)》,中华书局1962年版。
    35.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德交涉史料选译》,三联书店1957年。
    36.王光祈译:《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德国外交档案)》,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
    37.陈春华等译:《俄国外交文书选译》,中华书局1988年版。
    38.《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39.胡汶本、田克深:《五四运动在山东资料选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0.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
    4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
    42.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1897-1914年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43.李毓澍主编:《中日关系史料——欧战与山东问题》(上),台北1974年版。
    44.《近代史资料》总38号。
    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丙):机器局》,台北1957年版。
    46.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1911-1919)》,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7.外务部清档,B-9-3,备价收买高密德国兵房案。
    48.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北1973-1975年版。
    49.国立故宫博物院编印,《袁世凯奏折专辑》,1970年版。
    50.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A-9-2,山东拟定外人租赁房地章程案。
    5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B-3-6,胶澳专档。
    5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C-2-5,胶澳散档。
    5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档,A-6-6,德国领事案。。
    54.《新游记汇刊续编》,上海1922年版。
    55.谋乐辑:《青岛全书》。
    56.班鹏志:《接受青岛纪念写真》。
    57.胡存约:《海云堂随记》。
    58.美国商务局:《山东省之经济发展》(英文)。
    59.中国留美后援会:《山东问题》(英文)。
    6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卷,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2000年版。
    61.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山东近代史资料》,1961年版。
    6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外事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3.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公安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金融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5.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侨务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6.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民俗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7.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少数民族志·宗教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8.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海港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69.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邮电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70.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教育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71.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卫生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72.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交通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73.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外事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74.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军事志》,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75.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民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6.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农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77.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公用事业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78.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气象志》,新华出版社19974年版。
    79.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园林绿化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80.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海洋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81.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民族宗教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82.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市政工程志》: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83.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海关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84.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史志·文化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85.赵振枚、宋秀元、刘善章:《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日)中村圭尔、辛德勇:《中日古代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杨立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张仲礼:《中国近代化城市企业·社会·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4.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科学出版社2004年 版。
    5.党明德、林吉玲:《济南百年城市发展史——开埠以来的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6.胡汶本等:《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寿扬宾:《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版。
    8.陆安:《青岛近现代史》,青岛出版社2001年版。
    9.鲁海、马庚存、张树枫、戴传林:《青岛史话》,青岛出版社1987年版。
    10.马庚存:《人文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
    11.许木铎、李宝金:《古今青岛》,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版。
    12.王守中:《德国侵略山东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3.刘大可等:《日本侵略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4.孟祥才、胡新生:《齐鲁思想文化史:从地域文化到主流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姜培玉:《山东经贸史略》,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版。
    16.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青岛——过去·现在·未来》,山东省出版总社青岛分社1985年版。
    17.鲍宗豪、胡以申:《文化:国际大都市的灵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8.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9.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0.安作璋:《山东通史·近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1.安作璋:《山东通史·现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孙祚民:《山东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吕伟俊:《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4.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25.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正中书局1945年版。
    26.张力、刘鉴唐:《中国教案史》,成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27.蒋恭晟:《中德外交史》,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
    28.刘善章、周荃:《中德关系史文丛》,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29.刘善章、周荃:《中德关系史译文集》,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30.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史论文集》,青岛出版社1992年版。
    31.(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3.李宗一:《袁世凯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
    34.(德)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陆汉文:《现代性与生活世界的变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6.(法)安克强:《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7.李新:《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38.李约翰:《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中华书局1982年版。
    39.徐有朋:《袁大总统书牍汇编》,上海广益书局1927年版。
    40.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年版。
    41.张彩霞:《海上山东: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历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42.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3.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44.孙葆田等:《山东通志》,1915年刊。
    45.丁世平等:《平度县续志》,1936年刊。
    46.余友林等,《高密县志》,1935年刊。
    47.赵琪修:《胶澳志》,1928年刊。
    48.赵文正等:《增修胶志》,1931年刊。
    49.郁濬生:《续修钜野县志》,1921年刊。
    50.田原天南:《胶州湾》(日文),大正四年刊。
    51.交通部、铁道部:《交通史》,南京1933年版。
    52.菅原佐贺卫:《青岛攻略小史》,大正14年版。
    53.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
    54.庄维民:《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55.朱嗣德:《土地政策》,台北国立中兴大学地政学系1993年版。
    56.朱嗣德:《各国土地制度》,台北国立中兴大学地政学系2000年版。
    57.任银睦:《青岛城市现代化研究(1898-1922)》,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58.董良保:《二三十年代青岛城市发展研究(1922-1937)》,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59.李东泉:《青岛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1897-1937)》,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60.黄尊严:《日本与山东问题(1914-1923)》,齐鲁书社2004年版。
    61.魏建、唐志勇、李伟:《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
    62.王赛时:《山东沿海开发史》,齐鲁书社2005年版。
    63.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4.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张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6.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7.维廉·马察特:《单维廉与青岛土地法规》,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6年版。
    68.(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9.何兆武:《历史理性批判论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美)杜维明:《儒家思想新论——创造性转换的自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1.(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3.(美)史蒂文·瓦格:《社会变迁》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5.(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6.(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7.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8.(日)中村哲:《东亚近代史理论的再探讨》,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0.陈炎:《文明与文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84.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6.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87.(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版。
    88.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9.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0.张静如、刘志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3.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94.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95.(美)彭慕兰:《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6.邱亿通:《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与价值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8.陈其人:《殖民地的经济分析史和当代殖民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99.(美)沃纳·赫希著,刘世庆等译:《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100.(美)伊利、莫尔豪斯:《土地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01.(美)乔尔·科特金著,王旭等译:《全球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2.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03.(美)柯伟林著,陈谦平等译,钱乘旦校:《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4.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殖民主义与中国近代社会》,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青岛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青岛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2.《青岛研究》杂志
    3.《青岛档案史料与研究》杂志
    4.《申报》
    5.《东方杂志》
    6.《生活星期刊》
    7.《城市史研究》
    1.J.E.Schrecker,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Germany in Shantung,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2.David.D.Buck,Urban Change in China,The University of Sin(Wislonsin) Press,1978.
    3.Chi—ming Ho,Foreign Invesr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4.Forsyth,R.C.,Shantung,the Sacred Province of China,Shanghai,1912.
    5.Alfred·von·Tipitz,EncyclopediaofWorldBiography,http://galenet.galegroup.com/servlet/History.
    6.Alfred von Tipitz,Historic World Leaders,http://galenet.galegroup.com/servlet/History.
    7.Alfred·von·Tipitz,InteraationalMiliteraryanddefenseEncyclopedia,http://galenet.galegro up. com/servlet/History.
    8. Bemd Matin, Die Deutsche Perspective: Plane-Bestiznahme-Erwartunge, Altagsleben und Kulturaustausch: Deutsche und Chinesen in Tsingtau 1897-1914, Berlin: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1999.
    9. Torsten Warner, Der Aufbau der Kolonialstadt Tsingtau: Landordnung, Stadtplannung, und Entwicklung, Herausgegeben Von Han-Martin Hinz und Christonph Lind , Tsingtau-Ein Kapitel Deutscher Kolonialgeschichte in China 1897-1914, Berlin: Deutsche Historisches Museum, 1998.
    10. Torsen Warner, Die Planung und Entwicklung der Deutsche Stadtgründung Qingdao in China. Der Umgang mit dem Frem den, Diss. Technische Universitat Hamburg-Harburg, Hamburg 1996.
    11. John E. Schrecker. 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Germany in Shantu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2. Noel Pugach: "Embarrassed Monarchist: Frank J. Goodnow and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13-1915",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42, No.4 (November 1973) .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