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理论为指导,对M市Y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建构与实践进行了深度剖析。文章分析了各参与主体的参与动机及其在参与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信任、合作等行动与策略,揭示了各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探析了各参与主体的行动对该项制度的建构与消解作用,以期呈现制度建构与运作的复杂性和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之上,反思制度体系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该项制度。本研究试图达到以下目的:一是认识多元主体参与该项制度建构及其运作的行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各主体行动逻辑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分析参与主体的行动与策略对该项制度运行的影响,指出该项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三是提山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发现,“底线安全”和“制度创新”是福利行政者的行动逻辑;“彰显公益”和“互利共赢”是民间养老组织的行动逻辑;“养家糊口”和“兼顾家庭”是服务投递者的行动逻辑;“受惠感恩”和“宽人克己”是服务接受者的行动逻辑。该项服务的“免费性”、“私密性”、“多重代理关系”等特性是左右参与主体行动、行动策略选择的基本因素;参与主体间利益的“双向依赖”是制约参与主体行动和行动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养老文化和宗法文化是影响参与主体行动和行动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该项制度较有效地支援了城市弱势老年群体,缓解了家庭照顾的压力,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支持。但还存在以下儿个方面的问题:如一些人将制度的高效率等同于低成本运作,民间养老组织的服务等同于高效率服务,“免费服务”等于“免责服务”;竞争性购买的局面尚未形成;服务的层次相对较低;服务内容的供需存在“错位”问题:服务资格的遴选中还存在“政策偏离”现象等。
     为此,本研究最后提出,基层政府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应进一步探索政府购买民间组织运作的服务模式,大力加强政策支撑体系的建设,在向服务双方赋权的同时,还需要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Under the direction of system theory that centers on actor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system of the home-based elderly-caring service purchased by the government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stancing Y district in M city to analyze deeply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is system, and to illuminate the motivations and strategies of the participational action 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 conflict, trust, cooperation and so on,of various main agents in this process.We reveal the action logic of each participational agentand their constructive and resolutive functions upon the system, representing the complexity and intrinsic link among several factors that work in the process of the system'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above all, we rethink the deficiency of this system text, and tsuggest the further countermeasures that could improve the system.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goals.First, to interpret the logics of multiple ag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and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s among these diverse logics; Second,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participational agents'actions and strategies exert on the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then find out the questions and insufficiency in the system's work.. Third, to put forward further the policy alternatives which can ameliorate the conducts by which the government purchases the service of home-based on for the aged.
     The dissertation discovers four kinds of logic:pursuing "the base line safety" and "institutional innavation" is welfare administration's action logic, the private non-enterprise organizations'are to manifest justice and gain"win-win",while service transporters are in pursue of personal and famil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and service clients put emphasis on gratefulness and self-control.It is the features of welfare service such as "freeness","privateness","multi-agent relationship" that restrict and affect the participational agents' actions and their choice of strategies. The power and interests of the "two-way dependency" is the key factor that constrains and impacts the actions and strategical choices of the participators.In this aspect the culture of elderly-caring and patriarchal clan has its own significance.
     We demonstrates that the system of the service of home-based care for the aged purchased by the government supports fairly effectively the urban vulnerable elderly, alleviates the pressure of family care that should be afforded by the family members,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wins the affirmation and support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owever,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system yet:some people regard the high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as low costs, the private non-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service as efficient service, free service as the services with right of exemption;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that several private non-enterprise organizations co-participate in service delivery has not been formed as yet; the service level is relatively low; there still exists "malposition" problem in the service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selection of service qualification cannot b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paper finally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quest for further the mode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al ones, improve the policy to support system sustainablly, upgrade the moral level of institutional service;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system with empowerment to supply and requisition parties
引文
① http://www.china.com.cn/news/gongyi/2009-11/18/content_18908307.htm
    ② 报告称201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10303/16409153.html
    ③ [美]唐纳德·凯特尔著,《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① 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第60页。
    ②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第39-40页。
    ③ 吴刚,《居家养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06-28(03)。
    ④ 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第19-20贝;唐咏,《从 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12-13页;高利平,《为居家养老建立社会支持》,《红旗文稿》,2007年第11期,第24-25页。
    ①严浩,秋风,潘力,《居家养老: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全国部分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调查报告》,《社会福利》,2006年第1期,第14-16页;李本公,《关注老龄》,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91页;卢晓珑,《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年第10期,第51-53页;王宏娟,高向华,《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消费导刊》,2008年第2期,第19页;陈笑楠,《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9页.
    ②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西北人口》,2010年第6期,第25-27页。
    ① 虞维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冲击分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第46-51页。
    ① 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第16-18页。
    ② 周春燕,《中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第10-13页。
    ③魏静,《中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第47-53页。
    ④ 赵立波,《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养老组织发展》,《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第60-63页。
    ⑤ 苏明.贾西津,孙洁,韩俊魁《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财政研究》,2010年第1期,第13-17页。
    ⑥ 李慷,《关于上海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民政》,2001年第6期,第23-25页。
    ⑦ 陈志华,《政府购买服务一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新途径》,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⑧ 张小强,《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化养老体系的构建》,《中国民政》,2006年第2期第42-43页。
    ⑨ 范炜烽,祁静,薛明蓉,郑庆,甘筱敏,《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M市市Y区为例》,《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10] 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一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7-48页。
    [12] 王诗宗,《地方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以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政策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0期。
    [13] 洪艳,《“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笫4期。
    ① 王名,乐园,《中国民间养老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笫5-12页。
    ② 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6期,第128-130页。
    ③ 洪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④ 程伟,《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实践与思索——兼谈购买服务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意义及其政策价值》,《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第23-26。
    ⑤ 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 张钟汝,《居家养老需配套政策》,《社会》,1999年第6期,第34—35页;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年第1期,第11—13页:严浩,秋风,潘力,《居家养老: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全国部分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调查报告》,《社会福利》,2006年第1期,第15一16页;程伟,《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实践与思索——兼谈购买服务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意义及其政策价值》,《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第25—26页;吴齐强,《居家养老:在寻求突破中蹒跚》,人民日报,2008-10-09(008);王国忠,《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福利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114页。
    ② 李本公,《关注老龄》,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94-96页。
    ③ 叶妍,《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服务供给的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5期,第50-53页;谢泽宪,《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续)——以上海市卢湾区社区服务为案例》,《社会工作》.2004年第2期;姚引妹,《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契机》,《当代人口》,2006年第2期;倪娜,《社区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40-42页;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第128-130页;唐碧,《我国城市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能定位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62页。
    ④ 张晓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福利》,2007年第8期,第13-14页。
    ⑤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28页。
    ① 埃米尔·涂尔十,《社会分工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第169页-174页。
    ② T·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60页-376页。
    ③ T·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453页-454页。
    ④ T·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421页-434页。
    ⑤ [法]迪尔凯蚶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3页。
    ⑥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4-56页。
    ①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3-355页。
    ② [德]马克斯·韦们著,《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0-22。
    ③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7页。
    ④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⑤ [英]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⑥ [美]T·帕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826页。
    ① T·咱森斯著,《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835—844页。
    ② [英]布赖恩·特纳编,《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③ [美]w·理查德·斯科特著,《制度与组织一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20页。
    ④ [英]克里斯·希林,《社会学何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⑤“‘行动’特指人的行为中具有持续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的那一方面:‘举动’则是特指人的行为中已经完成的某一行为,是已经固定的、空间化的行为。“能动行为”强调人的行为中‘能动’性的一面。”见: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① 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69—70页。
    ②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3—224页。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0页。
    ④ 乔丽英,赵兰香,《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研究一对结构化理论中“结构”概念的深度审视》,《前沿》,2007年第11期,第185页。
    ⑤ 吉登斯对结构的阐释为“在社会研究里,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在一起的那些结构性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着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它们以‘系统性’的形式。我们说结构是转换性关系的某种‘虚拟秩序’,是说作为被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系统并不具有什么‘结构’,只不过体现着‘结构性特征’,同时,作为时空在场的结构只是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在这种实践活动当中,并作为记忆痕迹,导引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见(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⑥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⑦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522页。
    ① [法]菲利普·柯尔库夫著,《新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60-61页。
    ② [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32页。
    ③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④ 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笫28页
    ① [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
    ②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③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9页。
    ④ [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36-146页。
    ①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
    ② [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632页。
    ③ 本研究选择了W理查德.斯科特对制度的界定,“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一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与资源”(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6—58页)。这J其中,“规制”、“规范”和“文化一认知信 念”是制度的核心要素。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8页。
    ② 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第124-125页。
    ③ 诺曼·K·邓金著,周勇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8页。
    ④ [美]Joseph A.Maxwell著,陈浪译,《质性研究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① 张立荣、金红磊,《非政府组织兴起动因的四维视角透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② 景天魁,《社情人情‘与福利模式一对中国大陆社会福利模式探索历程的反思》,《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6期,第3-4页。
    ① 孙立平,《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第54页。
    ②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267页。
    ③ 孙立平,《以社会重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孙立平,《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④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一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23页。
    ⑤ 原新,《对低生育率水平与人口安全的思考》,《学海》,2005年第6期,第11页。
    ⑥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4期,第8-9页。
    ⑦ 张旭升,《谁来养活他们?》,《人大建设》,2005年第5期。
    ① 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33-134页。
    ② 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36页。
    ① 一些城市也陆续按照中央及省政府、市的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十一五”规划及鼓励与扶持民间养老组织参与政府购买的优惠政策、意见、实施办法或实施方案等。有的地区还专门就服务资格或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的管理颁布了专门的条例加以规范。如安徽省六安市为贯彻落实《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六政[2009]18号)和《六安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细则》,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管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门制定并颁发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0)25号)。武汉新洲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区老龄办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政府为困难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新政办(2009)34号),就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思想、“免费服务”的享受条件、享受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标准、实施程序及办法、经费来源、护理费标准及经费管理、组织领导等方面作出较明确的规定。(见武汉新洲区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whxinzhou.gov.cn/website/n6639c18.aspx).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对符合《长春市绿园区特困老人养老服务社会化补助办法》规定的老人实行无偿服务,并制定了《长春市绿园区养老服务“晚情券”发放和使用办法》见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同《各地养老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汇总》,http://shfl.mca.gov.cn/article/xjjy/
    ② 张恺悌,潘金洪等主编,《政府养老定位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第177-182。
    ① 程红根,张乐,王力,《现行老龄工作体制需要改革》,《瞭望》,2006年11月20日。
    ② 孙立平,《制度实践与日标群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7。
    ① 范炜烽,祁静,薛明蓉,郑庆,甘筱敏,《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M市Y区为例》,《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第22页。
    ① 丁安祥,《制度化一社区服务的当务之急》,《民政论坛》,2001年第4期。
    ② 《香港与内地社区服务之比较》,见http://www.fzgl.gov.cn/2008-06-16 15:36:32 Y区民政局。
    ① 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西北人口》,2010年第6期。
    ① 《香港与内地社区服务之比较》,见http://www.fzgl.gov.cn/2008-06-16 Y区民政局。
    ② 《香港与内地社区服务之比较》,见http://www.fzgl.gov.cn/2008-06-16 Y区民政局。
    ③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2页。
    ④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94页。
    ① 《“空巢”如何变“暖巢”?鼓楼实践居家养老台前幕后》,见http://www.news.longhoo.net,2008-4-14
    ② 丁安祥,《“租巢引凤”,Y区养老福利事业发展新路——M市Y区民政局》,内部资料。
    ① 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136页。
    ②http://www.njgl.gov.cn/art/2011/5/31/art_12097_993735.html,根据M市Y区政府门户网站和Y区民政局网站数据进行整理。
    ① 2003年8月8日晚,又一对空巢老年人在家死亡,两天后被人发现。《扬了晚报网》报道了该事件。而南京最具影响力的市民报《现代快报》在事发第二天(2003年8月9日)就以《关注高温下的南京老人现代快报开通关爱热线》为题对该事件予以报道,将高温下的孤贫老人的生活状况呈现给公众:“92元钱过一个月”、“老姐妹每天睡“蒸笼”、“三代同挤一间小平房”、“她的房子是没有阳光的烤箱”、“酷暑中,古稀老人目光迷茫”……最后,该报社向社会提出集体行动的倡议:“亲爱的读者,你的街坊邻居中有这样的老人吗?南京各社区的主任们,你的社区有这样的老人吗?请你们拿起电话告诉我们,你的一个电话将给孤贫老人带来久违的欣慰和将伴随他或她一生的美好记忆。快报“帮助孤贫老人安度酷暑关爱热线0254783508、4783608继续开通”。见http://www.news.sohu.com,2003年08月09日01:13,《现代快报》。
    ① 注:这里的“传媒议题”是指大众传媒频频报道或讨论的问题。公众议题则是指公众认为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什么是最紧迫的社会问题”见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87页。
    ② 范炜烽,祁静,薛明蓉,郑庆,甘筱敏,《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M市Y区为例》,《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
    ① 郑双梅,季云岗,《南京社区民间养老组织的4个符吁,和谐中国之江苏篇》,《中国社会报》,2004年12月9日。
    ① 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① [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汪涌译,《现实的社会构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② 如《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2日A5版)、《人民政协报》(2007年7月30日A3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日,2007年11月19日晚播;财经频道《中国国情报告》“人口篇”,2008年10月)。
    ③ 2007年6月,日本福祉大学教授野口定久、儿玉善郎等5位学者专程来Y区考察“居家养老服务网”。日本学者对该区政府主导,依托民间养老组织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网”,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实践大加赞叹,他们说:“日本搞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长达30年之久,M市Y区在短短三四年间就得以实现,若非亲耳所闻,亲眼所见,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见丁安祥,《Y区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网”探索政府服务外包模式经验介绍》,内部文件。
    ④ 丁安祥,《Y区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网”探索政府服务外包模式经验介绍》,内部文件。
    ① 褚松燕,《公民权与弱势群体保护》,引自杨雪冬,赖海榕,《地方的复兴—地方治理改革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32-134页。
    ② [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6-7页。
    ③ 《我区召开“居家养老服务网”工作总结会》,见http://www.nj-glmz.gov.cn/show.aspx?id=248。
    ④ 《鼓楼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概述》,见M市Y区民政信息网,http://www.nj-glmz.gov.cn/showxxdt.aspx?id=89
    ① 曾小龙,《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及作用——基于公共管理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26页。
    ②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①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页。
    ② [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5页。
    ③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6页。
    ④ “总体性社会”是指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它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垄断着绝大部分的稀缺资源和结构性空间,个人对单位、对国家高度依赖,社会分化不足,社会组织不仅缺乏合法化生存的政策空间,也缺乏生存与发展的资源与活动空间。所谓“后总体性社会”是指中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控制资源的范围缩小,控制的力度减弱,使得一部分资源从国家的全面垄断中游离出来进入市场和社会,成为“自由流动资源”。
    ⑤ 孙立平,《动员与参与一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⑥ 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一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① 林闽钢,《社会资本视野下的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笫1期,第44页。
    ②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第73—89页。
    ③ 他们以北京大学中国社团研究中心2000—2003年在浙江、黑龙江和北京市的两千多社团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初步检验了自主的、实施民主治理的民间养老组织有利十政府实政的研究假设,从而表明,自主性强的、民主治理良好的民间社团组织可以成为政府的得力助手。
    ④ 顾昕、王旭、严洁,《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协同发展一民间养老组织的自主性、民主性和代表性对其公共服务效能的影响》,《开放时代》,2006年第5期,第103-111页。
    ⑤ 金耀基,《从全球化与现代化看中国NGO的发展》,引自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① 邓国胜,《政府与NGO的关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第32页。
    ② 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一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③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④ 邓国胜,《政府与NGO的关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第32页。
    ⑤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笫197页。
    ⑥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2-203页。
    ① 顾女士语,引自《顾女士的老年事业》(专题片),见http://www.56.com/u22/v_NDI3MzQyNDQ.html。
    ② 顾女士语,,与自《顾女士的老年事业》(专题片),见ittp://www.56.com/u22/v_NDI3MzQyNDQ.html.
    ① 见《与共和国同行》系列纪实影视片——《Y区老人们的好女儿》。
    ① 丁安祥,《居家养老有新招》,《社区》,2004年笫1期。
    ② 丁安祥,《“租巢引凤”,Y区养老福利事业发展新路——M市Y区民政局》,内部资料。
    ③ 2005年,该区租到某企业5000平方米的职工学校房屋场地,每年租金150万元,连续租用12年,并无偿提供给民营金康老年护理中心使用,这一举措使该机构的床位从原来的100来张一下子扩大到400多张。2008年,Y区加大社会资源开发力度,在所辖区域内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探寻可利用房源,共租到4处合计9000平方米的房屋场地,一下就为该区净增500张养老服务床位。见张建生、孙燕,《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合作的公共服务社会化研究——以M市Y区养老服务社会化模式为例》,《社团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④ 丁安祥,《“租巢引凤”,Y区养老福利事业发展新路--M市Y区民政局》,内部资料。
    ①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6页。
    ① 社会各界对民间养老组织的不信任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得以体现:这件事(政府用15万元购买民间养老组织的服务)在当时看来很离奇,很多人搞不明白政府为什么会把那么多钱给了一个民间养老组织,以至于有人到市委大门口喊:顾女士拿了政府15万元。见《一个民间养老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的9年探索》,中国养老社工网www.chinayanglao.org
    ① 刘玉照、田青,《新制度是如何落实的?一作为制度变迁新机制的“通变”》,《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第149页。
    ②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① 邓国胜,《政府与NGO的关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
    ① 范炜烽,祁静等,《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M市Y区为例》,《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
    ① 转引自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① [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① 刘伯红,《中国女性就业状况》,《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第47-48贝。
    ② 陈峰,《国家、制度与工人阶级的形成一西方文献及其对中国劳工问题研究的意义》,《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165页。
    ① 见Moghadam, Valentine M.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Notes on a Concept and Trends, p.45-46,转引自马元曦主编,《社会性别与发展译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② 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9页。
    ③ 孟鑫,《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弱势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理论前沿》,2002年第6期,笫26页。
    ① 见劳社厅发(2003)4号文件。
    ② 舒建玲、余丞薇,《灵活就业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障碍及对策——基于低人力资本灵活就业者的分析》,《经济问题》,2008年6期第39页。
    ③ 舒建玲、余丞薇,《灵活就业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障碍及对策——基于低人力资本灵活就业者的分析》,《经济问题》,2008年6期,第39-41页。
    ① 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家政业服务白皮书》,2003年。
    ① 张旭升,《社会保障’与“4050”人员再就业观念-一以杭州市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
    ① 廖菲、拓慧,《公益性岗位从业者的自我认同与重塑——以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4期,第217—222页。
    ②“单位习性是指在国有企业中形成的感受、经济收入、生活方式、语言使用、社会交往等固有的社会习惯,它包括相对固定且封闭的生活交际圈、规律性的休假制度、稳定的经济收入、良好的社会保障及身份上的优越感等等”。见赵定东,《论大型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基于辽宁省的个案调查》,《社会》(沪),2006年3期,第102页。
    ③ 张旭升、吴中宇,《社会保障与“4050”人员再就业观念一以杭州市为例》,《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2期,第73-74。
    ① 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名青年志愿者的访谈分析》,《青年研究》,2007年第5期,第38页。
    ① 理查德·诺曼(Richard Normann)著,范秀成,卢丽主译,《服务管理:服务企业的战略与领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①张旭升,《失业、待业者就业抉择的家庭推拉力分析》,《南方人u》,2008年第4期,第59页。
    ① [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一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6-128。
    ① 林存阳,刘中建,《中国伦理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② 姚远. 《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人口研究》,1998年第5期,第48-50页。
    ③ 李守经主编,《农村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① 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华龄出版社,2002。
    ② 张旭升、吴中宇,《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富而不养”问题及社会控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44-46页。
    ③ 张旭升,《谁来养活他们?》,《人大建设》,2005年第5期,第14页。
    ④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笫1期,第97-104页。
    ⑤ 赵道静,《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偏高》,《南方人口》,2005年第1期,第57页。
    ① 徐静,徐永德,《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第140贝。
    ① 理查德·诺曼(Richard Normaann)著,范秀成,卢丽主译,《服务管理:服务企业的战略与领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①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②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①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8页。
    ② [德]齐美尔著,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2年,第260页。
    ①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43页。
    ② 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24。
    ③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① [法]马塞尔·莫斯著,汲吉吉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①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78页。
    ① 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31页。
    ② 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于: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150-151页。
    ① 尹利民,《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一基于两个信访案例的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5-16页。
    ①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8至33页。
    ② [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6-7页。
    ③ [美]杰克·奈特,《制度与社会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页。
    ① 理查德·诺曼(Richard Normann)著,范秀成,卢丽主译,《服务管理:服务企业的战略与领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笫17-18页。
    ① 吕宝静,《老人照顾:老人、家庭、正式服务》,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第7页。
    ② 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11页。
    ①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Lefebvre,Henri 1976,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London:Allison & Busby.
    ① 张芷芳,《福利服务中的用者参与》,引自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117页。
    ① 张维迎著,《博奕论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笫236页。
    ① 史金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与激励约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1年,第67页。
    ① [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8-9页。
    ② 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 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39页。
    ① 余伯富,《机会利益: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67页。
    ① [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9页。
    ② [美]詹姆斯·汤普森,敬义嘉译,《行动中的组织一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0页。
    ① [美]詹姆斯·汤普森,敬义嘉译,《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2-121页。
    ② 道格拉斯·c·诺,《对制度的理解》,见[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儿编,刘刚、冯健、杨其静、胡琴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5页。
    ③ 道格拉斯·c·诺,《对制度的理解》,见[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儿编,刘刚、冯健、杨其静、胡琴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①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6页。
    ② 翟学伟,《人情、而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① [美]詹姆斯.S.鲍曼,乔纳森·P·韦斯特,埃文.M·伯曼,蒙哥马利·范·沃特,《职业优势一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4页。
    ① 莱斯特·赛拉蒙,《非营利领域及其存在的原因》,李亚平、于海编:《第三领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 [美]彼得·德鲁克著,吴振阳等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① 理查德·诺曼(Richard Normann)著,范秀成,卢丽主译,《服务管理:服务企业的战略与领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8页。
    ① 孙立平,《制度实践‘与日标群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81。
    ② 见M市Y区民政信息网,http://www.nj-glmz.gov.cn/showxxdt.aspx?id=89
    ① Neil Gilbert,Paul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2—164页。
    ② 本研究中所讨论的“偏离”不包括一些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在知晓该项制度的条件下,主动放弃该项服务的情况。
    ① 李友梅,《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合作新机制的生成》,引自苏国勋主编,《社会理论(第Ⅰ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4页。
    ① 胡晓燕,《社会转型的制度化阐释及其治理反心》,《探索》(重庆),2009年第5期。
    ① 常庆欣,《治理、组织能力和非营利组织》,《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第96页。
    ①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5页。
    ②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5页。
    ③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2-74页。
    ① 廖靖文、利伟强,《百云铺开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出钱购买服务》,http://www.dayoo.com http://www.dayoo.com 2009-03-19,《广州日报》。
    ② 余敏江,《论政府服务化的制度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254页。
    ③ 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组,《建立和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关于沧州市开发管理公益性岗位的调查》,《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43页。
    ①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8-209贞。
    ① Weisbrod,The Nonprofit Econom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① Neil Gilbert,Paul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23页。
    ① 周志家,《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组织能力及政府的作用一以德国环境标准化协会为例》,《德国研究》,2009年第2期,第16页。
    ① 周志家.《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组织能力及政府的作用一以德国环境标准化协会为例》,《德国研究》,2009年第2期,第16页。
    王沛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7页。
    ②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43期.第143页。
    ④ http://news.xinhuanct.com/newscenrter/2008-10/12/content_10181982.htm
    ① 万妯燕、林玳玳,《论“体面劳动”》,《上海劳动保障》,2003年第8期,第25-26页。
    ① 李甜妹,岳经纶,《香港经验对内地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启示》,,引自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64-65页。
    ② 刘紫红.《香港政府对社会服务的资助制度》,引自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11年,第74页。
    ③ 黄黎著连,《香港社会福利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引自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 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① 陈锦棠,《香港社会福利服务改革及服务表现监察机制》,引自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66-67页.
    ② 昊水丽,《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及其对内地的启示》.引自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岛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山版社,2011午,第47页。
    ③ 昊水丽,《香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展及其对内地的启示》,引自岳经纶、刘洪、此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47页。
    ④ 膏木昌彦,《沿着均衡点演进的制度变迁》,见[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梅纳儿编,刘刚、冯健、杨其静、胡琴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① 杨甜甜,《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的<权力与规则>》,《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第234灭。
    ② 朱力,《社会规范建设的困境一三种理性人的策略性选择》,《探索与争鸣》(沪),2009年第10期。
    ① 梁芷芳,《福利服务中的用者参与》,引自岳经纶、刘洪、黄锦文主编,《社会服务:从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116页。
    ①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4页。
    ① 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6-147页。
    ① [美]E.S.萨瓦斯著,《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3页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常宗虎,《“民政工作整合问题”研究述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程红根,张乐,王力,《现行老龄工作体制需要改革》,《瞭望》,2006年11月20日。
    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常庆欣,《治理、组织能力和非营利组织》,《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程伟,《居家养老服务券的实践与思索——兼谈购买服务在社会福利社会化中的意义及其政策价值》,《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陈志华,《政府购买服务一社会公共服务改革的新途径》,厦门大学硕十论文,2006年。
    陈少强,送斌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初步研究》,《财政研究》,2008年第6期。
    陈子敏,王光荣,陈启鸿,姚建红,舒展,姚岚,《实现政府购买建立可持续性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10期。
    陈笑楠,《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吉林大学硕十论文,2008年。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论文,2007。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邓国胜,《政府与NGO的关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
    孙立平,《动员与参与一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山版社,1999年。
    丁安祥,《居家养老有新招》,《社区》,2004年第1期。
    丁安祥,《“租巢引凤”,Y区养老福利事业发展新路——M市市Y区民政局》,内部资料。
    丁安祥,《Y区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网”探索政府服务外包模式经验介绍》,内部文件。
    丁安祥,《制度化一社区服务的当务之急》,《民政论坛》,2001年第4期。
    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一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 究》,《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费孝通,《中国士绅》,赵旭东、秦志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余英时,《十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范炜烽,祁静,薛明蓉,郑庆,¨甘筱敏,《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M市市Y区为例》,《科学决策》,2010年第4期。
    顾昕、王旭、严洁,《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协同发展一民间养老组织的自主性、民主性和¨代表性对其公共服务效能的影响》,《开放时代》,2006年第5期。
    高利平,《为居家养老建立社会支持》,《红旗文稿》,2007年第11期。
    龚静怡,《居家养老一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何雪松,《制度建构的结构基础:“变”,与“不变”》,《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贺立平,《让渡空间与拓展空间一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半官方社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黄浩明,《加强民间养老组织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胡晓燕,《社会转型的制度化阐释及其治理反思》,《探索》(重庆),2009年第5期。
    洪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10年。
    洪艳,《“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第4期。
    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6期。
    景天魁主编,社会学原著导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句华,《政府如何做精明的买主-以上海市民政部门购买服务为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金耀基,《从全球化与现代化看中国NGO的发展》,引自范丽珠主编,《全球化下的社会变迁与非政府组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金伯富,《机会利益: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本公,《关注老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李慷,《关于上海市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民政》,2001年第6期。
    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
    陆春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化进程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罗观翠,王军芳,《政府购买服务的香港经验和内地发展探讨》,《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
    刘晓苏,《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长自学刊》,2008年第6期。
    刘军民,《关于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改革的评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交通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
    卢晓珑,《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7年第10期。
    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山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刘少杰,《个人行动的社会制约一评迪尔凯姆关于个人行动、集体表象和社会制度的论述》,《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刘爱玉,《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的行动选择——一项大于无集体行动的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李萍,《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山版社,1998年。
    李友梅,《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合作新机制的生成》,节选自苏国勋主编,《社会理论(第1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林卡,陈梦雅,《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林闽钢,《社会资本视野下的菲营利组织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第1期。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吕宝静,《老人照顾:老人.家庭.正式服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
    孟延春,《中国民间养老组织的能力建设》,载孙永福主编,《中国民间养老组织交流与合作》,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山版社,2001年。
    马长山,民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与法治秩序》,《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反思,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增刊)。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倪娜,《社区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运营研究》,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彭浩,《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研究》,2010年第7期。
    祁峰,《英国的社区照顾及启示》,《西北人口》,2010年第6期。
    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社会福利》,2005年第1期。
    乔丽英,《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行动”概念的深度审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乔丽英,赵兰香,《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研究一对结构化理论中“结构”概念的深度审视》,《前沿》,2007年第11期。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史金平,《国有企业:委托代理与激励约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1年。
    孙立平,《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孙立平,《以社会重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孙立平,《以重建社会来再造经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苏明,贾西津,孙洁,韩俊魁《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财政研究》,2010年第1期。
    苏珊·特斯特(著),周向红,张小明(译),《老年人社区照顾的跨国比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田润宇,《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激励结构解析》,《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4期。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唐咏,《从社会福利社会化视角思考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行为》,《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唐碧,《我国城市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能定位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田青,《老人社区照料服务: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王锦成,《居家养老:中国城镇老人的必然选择》,《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王宏娟,高向华,《城市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消费导刊》,2008年第2期。
    王名,乐园,《中国民间养老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吴刚,《居家养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06-28(03)。
    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一以宁波市海曙区为例》,浙江大学硕十论文,2006年。
    吴齐强,《居家养老:在寻求突破中蹒跚》, 人民日报,2008-10-09(008)。
    魏静,《中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上海交通大学硕十论文,2008年。
    万军,《大力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公共治理变革之道》,《新视野》,2009年第11期。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一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王诗宗,《地方治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限度——以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政策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0期。
    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版社,2004。
    王国忠,《老年人权益保障的福利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谢倩,《养老护理员专业化程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第6期。
    谢泽宪,《试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续)——以上海市卢湾区社区服务为案例》,《社会工作》,2004年第2期。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奚从清,《城市社区服务》,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严浩,秋风,潘力,《居家养老: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之路——全国部分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调查报告》,《社会福利》,2006年第1期。
    虞维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非营利组织的冲击分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姚引姝,《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是培育非营利组织的契机》,《当代人口》,2006年第2期。
    叶妍,《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服务供给的思考》,《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5期
    姚远,《从宏观角度认识我国政府对居家养老方式的选择》,《人口研究》,2008年第2期。
    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原新,《对低生育率水平与人口安全的思考》,《学海》,2005年第6期。
    尹利民,《政治机遇与限制:信访发生的机理与行动逻辑——基于两个信访案例的解读》,《华中师范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余敏江,《论政府服务化的制度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杨甜甜,《作为行动领域组织中的权力与规则——评费埃德伯格的《权利与规则》》,《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张钟汝,《居家养老需配套政策》,《社会》,1999年第6期。
    张小强,《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化养老体系的构建》,《中国民政》,2006年第2期。
    张晓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福利》,2007年第8期。
    赵新峰,基层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改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康之,社会治理的历史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张立荣、金红磊,《非政府组织兴起动因的四维视角透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张静,《身份:公民权利的社会配置与认同》,《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7日。
    张旭升,《失业、待业者就业抉择的家庭推拉力分析》,《南方人口》,2008年第5期。
    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西北人口》,2010年第6期。
    褚松燕,《公民权与弱势群体保护》,节选自杨雪冬,赖海榕,《地方的复兴一地方治理改革30年》,社会科学文献山版社,2009年。
    曾小龙,《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及作用——基于公共管理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北京大学山版社,2005年。
    朱力,《社会规范建设的困境一三种理性人的策略性选择》,《探索与争鸣》(沪),2009年第10期。
    郑苏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公益性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合作伙伴》,《中国行政管理》, 2009年第6期。
    郑双梅,季云岗,《南京社区民间养老组织的4个符号,和谐中国之江苏篇》,《中国社会报》,2004年12月9日。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体系》,上海:上海i趣人民出版社,2002年。
    周志家,《公益性非政府组织的组织能力及政府的作用——以德国环境标准化协会为例》,《德国研究》,2009年第2期。
    周红云,《治理单位的重构与社区改革》,洁选自杨雪冬,赖海榕,《地方的复兴一地方治理改革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山版社,2009年。
    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周春燕,《中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5。
    周止,《发达国家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及其借鉴与启示》,《西部财会》,2008年第5期。
    周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及其防范》,《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6期。
    赵立波,《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进民间养老组织发展》,《行政论坛》,2009年第3期。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居家养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人口学刊》,2004年第3期。
    赵鼎新,《社会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赵道静,《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偏高》,《南方人口》,2005年第1期。
    阿瑟.斯廷施凯姆,《老制度主义的优点》,转引自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理解人性》,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德]齐美尔蓍,林荣远编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柳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法]菲利普.柯尔库夫著,《新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法]马塞尔·莫斯著,汲吉吉译,《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法]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印]让.德雷兹,阿玛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年。
    莱斯特·赛拉蒙,《非营利领域及其存在的原因》,李亚平、于海编:《第三领域的兴起》,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1998年。
    [美]彼得·德鲁克著,吴振阳等译《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
    [美]威廉姆H.怀特科,罗纳德C.费德里科,《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美]E.S.萨瓦斯著,《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詹姆斯·S·鲍曼,乔纳森·P·韦斯特,埃文.M-伯曼,蒙哥马利,范.沃特,《职业优势:公共服务中的技能三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Joseph A.Maxwell著,陈浪译,《质性研究设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美]詹姆斯·S.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美]詹姆斯·汤普森,敬文嘉译,《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Neil Gilbert, Paul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诺曼·K·邓金著,周勇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英]迈克尔·波兰尼,《社会、经济和哲学…波兰尼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英]克里斯·希林,《社会学何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理论的青春期》,转引自张永宏主编,《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学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约瑟夫·A·马克斯威尔,朱光明译,陈向明校,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Lefebvre,Henri 1976, 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 London:Aliison & Busby.
    Weisbrod,1988The Nonprofit Econom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di. R.1996.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Labor Migration in Indonesia. Unpublished PhD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
    Ndrews,G.R.1992.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Region: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geing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D. R. Phillips. London, Edward Amold.
    Banister, J.1997. China:Internal and Regional Migration Trend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Migration in China. T. Scharping. Hamburg.
    Croll.E.1997. China's Rural Urban Mobility(Part1), China Review(6).
    Davin, D.1999.Internal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 MARTIN'S Press,Inc.
    Du, P. and P. Tu(2000). Population Ageing and Old Age Security.The Changing Population of China, Blackwell Publishers.
    Hugo,G.2001.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n the Family in Indonesia. APN Workshop on Migration and the Family in a Globalising World, Singapore.
    Hugo,G. J.1981. Population Mobility in West Java.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Zeng Yi.1986 "Chang in Family Structure in China:A Simulation Stud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2(4):675-703.
    Wister, A. V. and T. K. Burch.1983 "Fertility and Household Status of Older Women in Canada,1921. " Canadian Studies in Population,10:1-13.
    Thomas, K. and V. Wister 1984. "Living Arrangement of Older Women:The Ethnic Dimensio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6:301-311.
    Kojima, Hiroshi.1986 "Parent-Child Coresidence in the Japanese Household".Paper presented at 1987 PAA meeting.
    Kobrin. F. E. and C.Goldscheider.1982 "Family Extension or Nonfamily Living:Life Cycle Economic and Ethnic Factors. " Western Sociological Review,13(1):103-11.
    Kobrin, F. E.1981 "Family Extension and the Elderly: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Family Cycle Factors",Journal of Gerontology,36(3):370-77.
    Blanchflower, D.G., & Oswald, A. J. (2004).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es,88,1359-1386.
    Cohen, S., & Syme, S. L., (Eds)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NT: Academic Books.
    Cummins, R. A., Eckersley, R. Pallant, J. Van Vugt,J,& Misajon, R. (2003). Developing a national index of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Australian Wellbeing Index.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64,159-190.
    Diener, E., & Seligman, M. E. P. (2002). Very happy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81-84.
    Inglehart, R. (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hneman, D., Krueger, A. B., Schkade, D., Schwarz, N., & Stone, A. A. (2004). A survey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daily life experience:The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Science,306,1776-1780.
    Macionis, J. J. (2008). Sociology. Pearson Education, Inc.
    McMahon, D. M. (2006). Happiness:A History. New York:Atlantic Monthly Press.
    Offer, A. (2006). The challenge of affluence:Self-control and well-being in th United Sates and Britain since 195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immack, U., Radhakrishnan, P., Oishi, S., Dzokoto, V., & Ahadi, S. (2002). Culture,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Integrating process models of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2,582-593.
    Seligman, M. E. P. (2002). Authentic Happiness: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Free Press.
    Veenhoven, R. (2000). Freedom and happiness:A comparative study in forty-four Nations in the early 1990s. In E. Diener & E. Suh (Eds.),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Cambridge:MIT Press,257--2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