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讨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社会变迁中的民俗作为思考的基点,对山西洪洞走亲习俗进行个案分析,沿着演变历史、价值体系、技术手段、组织架构和动力机制的线索,由点及面地分析了在中国城市化语境中民俗仪式时空、人和物的变化,试图揭示在具体的社会语境中,走亲习俗背后隐藏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价值取向。
     论文主体部分由四个章节构成,主要集中于当下的民俗仪式,认为民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是包含着文化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的复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兼顾民俗发展中资源交换、地域认同和文化权利三方面的价值,需要以保护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为起点,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性文化系统变化,甚至频临消失的挑战,真正留住作为农业时代文化表征的民俗仪式。
     论文第一章以发展的视角,将山西洪洞走亲习俗置于具体的社会语境中,通过对案例的著录,力图呈现走亲习俗的文化生态的视觉整体,并结合文献记载,详细分析了当地人时间、空间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对洪洞走亲仪式在当代社会复兴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民俗仪式的基本特征入手,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剖析了民俗仪式复兴的动力学因素,并突出了“人”在其中的作用。
     第三章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进行梳理,结合山西洪洞走亲习俗个案的特殊性,参照韩国、日本民俗类文化财保护的具体措施和价值取向,特别是通过山西洪洞走亲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解读,考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开展以来民俗参与各方的观念变化。
     最后一章展开从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引发的进一步思考,围绕资源交换的合作、民俗与地域文化认同、农民的文化权利三个问题,力图发现一些被国家现代理性遮蔽的角落,从而探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取向。
     民俗仪式是一系列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表征,参与民俗仪式的各方对民俗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都有不同的把握,从而生发出不同的使用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俗代表着一种和过去相连的意识形态,更代表着独特的社会经济关系,从长期的视角看,民俗还将在农民的生活中起作用,这也许正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前景所在。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folklore which is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ongtong, Shanxi,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minds of several kinds of crowds. Through this case, the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behind the rituals. Follow this way to find out the orientation of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by analyzing the specific methods.
     The paper is composed by four parts and focus on the contemporary ritual. I think the folklore has developed into a kind of cultural resource and compound technique and cultural.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policy should insist on three basic values in contemporary folklore, resource exchange, reg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rights and begin with the way of life of rural resident to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of changes of local cultur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even the disappear, to retain the ritual which is the symbol of cultural of age of agriculture.
     The first part puts the ritual into social context to present the panoramic vision and analyses local people's ideal transformation of time and space.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elements of the revival of folklor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ries to find out the dynamics an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being. The third part still focus on the changes of people after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carrying out in china from reading text of applying to be the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rasting of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and Korea. The last one to inquire to the further reflection on it, revolves around center on corporation of resource exchanging, reg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right of peasants to seek out some corner which in the shadow of modern national rationality.
     From the eyes of ants, ritual is exactly the symbol of relationship of nation and society. The people who involve into in have different idea of it. After intangible heritage appears in china, it has been the popular word, though how to use it is still an enormous problem. today the folklore is a idea which could connect the past, it represents the unique rel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From long-term point of view, it will act in peasants'life, Maybe this is the resolution of protection of folklore, the special intangible heritage.
引文
1林毓生《关于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和异化——与王元化先生的通信》,选自《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5: 469
    2塞缪尔·亨廷顿[美],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
    3以赛亚·柏林[英],潘荣荣林茂译.《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1:19
    4刘锡诚.《保持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选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5:285
    5《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提出的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是我国针对、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6据民国孙奂伦修韩坰纂.《山西省洪洞县志》选自《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七九号》[M],民国六年铅印本影印,成文出版社印行1968.8
    7洪洞走亲习俗一词来自于200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X-96“洪洞走亲习俗/山西省洪洞县
    8陈泳超钟健孙春芳王尧姚慧弈.《羊獬、历山三月三“接姑姑”活动调查报告》,选自李学智主编《舜耕历山在洪洞》[M]山西:三晋出版社2009.1:135
    9杨庆堃[美]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16
    10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2
    11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10:310-337
    152同上:338
    13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和阳面》[M].北京:三联书店,2010.9
    14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10:254-309
    15艾尔·巴尔[美],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33
    1陈泳超钟健孙春芳王尧姚慧弈.《羊獬、历山三月三“接姑姑”活动调查报告》选自李学智主编.《舜耕历山在洪洞》[M].山西:三晋出版社2009.1:119-133
    4李学智.《从羊獬、历山联姻民俗中引出的思考》,选自主编李学智.《舜耕历山在洪洞》[M],山西:三晋出版社,2009.1:238
    5阿尔弗雷德·舒茨,卢岚兰译.《社会世界的现象学》[M],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
    6克利福德·格尔茨著【美],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407
    7程安霞《“走”出来的亲戚》[J] 中央民族大学年博士论文,2010
    8以《史记》和《尚书》为主,《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尚书·虞书·尧典第一》“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尚书·虞书·舜典第二》“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8李学智整理张继武校阅.《地名溯源》,选自李学智主编.《舜耕历山在洪洞》[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1:227
    10纪春艳辛正宇毕玉珍申国华.《临汾地区冬小麦生长期的气候生态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1期2010年3月
    11邢大道[明].《白云巢集·卷十三·英山神祠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2《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
    13马志正.《山西洪洞古历山古文化的源与流》,选自李学智主编.《舜耕历山在洪洞》[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1:157
    14《重记儿女娥皇圣母圣诞碑志》:圣母建庙,兹土亦越有年,前人输诚为馨,屡隆冬事孔明矣故四时分蘸,难有常仪,至于圣诞,佳衣灌献无关焉,大典有缺,是有人心之憾也。志等托迹。里乡西北殊辙沐广生之恩,邀锡胤之福,。各德崇报展仪之诚,愿成败圣诞应举之。口怀桮棬口聚成会,异地同心者六十二人,各处分金二两,积寡成多,有四百余金,权度营运,以每年所获之息,备祭祀之费。三月二十日恭逢圣母诞之辰,割牲献戏六月十八恭逢。圣母诞降之辰,设馔诵经,虽事有繁简不一,亦酌时势以定钜,非敢有厚薄之,心以寓其间也。兹会成之日,特叙原委,书之于碑,以垂来许,随会姓氏备载于后。郡痒禀生乔宁口撰,后学姬兴义书,主持宗道。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廿日开会公立。
    15碑刻相关内容为:英皇双凤殿,庑柱烬,口荐无芳芬之馨而俱散立。圣母后殿颓废,意乏遮羞之所。此里人所为,歉然不安者。何以论地井愚盲,蓐荆夯基,必齐心而专。兹合社乡老,立愿重新虔心起造··
    16李宝玉.《独特民俗有传人》,选自《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43
    17獬豸者一角之羊也。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触之,无罪则不触,即獬豸也。一名神羊,令据皋陶里市一舍有羊獬村,乃所产地耳,周围多细沙草木不生,岁时风起飞沙压。古诗云:眉山生,草木皆枯。此地生物而草木生。摘自《圣臣志》明修清补本,来源私人收藏
    18施传刚《西王母及中国女神崇拜的人类学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1,(1);P119
    19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20据民国孙奂嵛修韩坰等纂.《洪洞县志》选自《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七九号,民国六年铅印本影印,成文出版社印行
    21王开源.《和谐传承五千年》,选自《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186
    22赵世瑜.《明清以来妇女的宗教活动、闲暇生活与女性亚文化》选自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163
    23维克多·特纳[英]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167
    24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瑞典],赵丙祥罗杨等译.《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的生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5
    25以上数据来自山西省临汾统计信息网www.if-stats.gov.cn
    26斯维特兰娜·博伊姆[著],杨德友译.《怀旧的未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3
    27约翰·博德利[美],何小蓉谢胜利李旺旺译.《发展的受害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3
    2《雅典娜神庙》是1828年到182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文学类杂志,因刊登当时最优秀作家的文字闻名。
    3斯维特兰娜·博伊姆[著],杨德友译.《怀旧的未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P3
    4柳田国男[日],连湘译.《传说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12
    5司马迁撰梁绍辉标点.《史记》[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5:5
    6选自《吴都赋》,作者左思,西晋人。
    7袁康[东汉].《越绝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7
    8《水经注·河水一》郦道元【北魏]
    9《五色线·游仙记》无名氏[宋]
    10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J],《文学评论》,2008(5)
    11王铭铭.《灵验的“遗产”》选自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
    12《四库全书 史部 地理类 都会郡县之属 山西通志 卷五十七》
    13司马迁撰梁绍辉标点.《史记》[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5
    14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选自张炎宪编.《第三届中国海洋发展史研讨会论文集》[M],96
    15同上
    16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7《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周星,人文与社会网站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1783《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七辑,2009
    18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民俗研究》,2009(2):5-35
    19[瑞典]奥维·格夫格伦乔纳森·费雷克曼,赵丙祥罗杨等译.《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生活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20转引自雅克·勒高夫[法],方仁杰倪复生译.《历史与记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52
    21王列生.《文艺人类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286
    22转引自胡惠林.《论文化政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0):78
    23李晓晨.《新中国建立前后华北农村破除迷信探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5,4:86
    24 E.霍布斯鲍姆、T.兰格[英]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1-17
    25“破四旧”的说法最早来自于北京市第二中学红卫兵《向旧世界宣战》的大字报,主要内容是批判旧世界,砸烂一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26王全锁.《从唐尧故园的兴废说起》,选自周希斌主编.《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
    27闫正红.《“三月三”部分人和事摘记》,选自周希斌主编《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45
    28李宝玉.《独特民俗有传人》(作者时为甘亭镇老干部助理员),选自周希斌主编《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43
    29意为历山总社的首事,名为银儿
    30闫正红《“三月三”部分人和事摘记》,选自周希斌主编《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45
    31杨敏《“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J],《学习与实践,2007.6
    32王全锁.《从唐尧故园兴废说起》,选自周希斌主编.《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113
    33同上:113
    3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35对事业单位的解释来源于《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王浦劬、莱斯特·M·萨拉蒙[美]等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37杨继涛.《知识、策略及权力关系再生产——对鲁西南某景区开发引起的社会冲突的分析》[J].《社会》2005,5(243)
    38杨敏.《“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J].《学习与实践》2007.6
    39庄孔韶等.《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448
    40朱炳祥.《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103
    41周大鸣.《传统的断裂与复兴——凤凰村信仰与仪式的个案研究》,选自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219
    42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和秩序》选自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2
    43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选自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立项课题“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政策问题研究》系列报告
    44陈泳超.《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J].《文史哲》,2010.2
    45根据2009年7月4日程安霞的访谈,大意为:杨碧云的妹妹长像普通,接近三十岁仍然待字闺中,经过当地的马子指点,结婚生子,虽然她本人不再信奉娘娘,其姐杨碧云却从此迷上此道,还经常介绍马子去给洪洞县里的居民去祸消灾,羊獬、历山最初的建庙资金即来自于此。
    4546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选自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立项课题“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政策问题研究》系列报告
    1以上部分材料翻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dex.php?lg=en&PG=00002
    2哈特利·迪安[英],岳经纶温卓毅庄文嘉译.《社会政策十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48
    3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36
    4詹姆斯·斯科特[美].《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3
    5此概念的解释来自于2011年11月联合国成员大会上通过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定
    6大会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学习的过程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和自创的知识、技术和创造力,还有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产品以及他们持续发展所必须的资源,空间和其他社会及自然结构:这些过程会使现存的社区具有一种与先辈们相连续的意识,对文化认定很重要,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也有着重要意义。
    7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规范问题》[J],《学习和实践》,2006.3
    8以上解释来自于《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搞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周和平(时任文化部副部长)2003年10月27日
    9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立法国际研讨会上的总结讲话》范敬宜(时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1年12月19日
    10作者杜丹阳,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2005.9(121)
    11作者陈岸瑛,发表在《装饰》2003.3
    12作者陈建明,发表在《求索》2003.12:218-223
    13作者巴莫曲布嫫,2003年12月22日,发表在http://lel.cass.cn/expert.asp?newsid=839&expertid=9
    14作者吴馨萍,发表在《中国博物馆》2004.10
    15作者郑婷,发表在《民间文化论坛》2006.3
    16乌丙安.《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J]选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参考资料汇编》(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12月
    17《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的演讲孙家正(时任文化部部长)2005年7月5日
    18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内容是:调查认定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创造才能,具有特殊价值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代表作、传承人保护名录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抢救与保护具有重大价值和濒危的语言文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等民族民间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较为完整,濒临消失亟需抢救的地区,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19《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共厅(国办发[2005]18号)
    20非物质文化遗产部级联席由文化部牵头,文化部部长任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文化部副部长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兼秘书长。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任部际联席会议成员。2005年成员名单为:召集人:孙家正(文化部部长);成员:周和平(文化部副部长)、李盛霖(发改委副主任)、章新胜(教育部副部长)、周明甫(国家民委副主任)、张少春(财政部部长助理)、仇保兴(建设部副部长)、顾朝曦(旅游局副局长)、齐晓飞(宗教局副局长)、童明康(文物局副局长)。
    2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承担的具体工作有: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展览(演)及公益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组织实施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人才培训等工作职能。
    22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8):2
    23来自文化部网站www.ccnt.gov.cn
    24《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国家财力情况核定。
    25山西省洪洞县“非遗”普查工作标语口号有:1.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惠及子孙后代;2.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3.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4.尊重历史,造福今天,开创未来;5.纵有金山银山,难买文化遗产;6.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8.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9.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10.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2.承续民族血脉,守护精神家园;13.增强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14.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15.文化遗产,保护在先;16.依法保护文化遗产,切实守护精神家园;17.世界的文化遗产,人类的精神家园;18.走亲习俗是五千年的历史事实;19.走亲习俗是舜耕历山的有力佐证:20.民俗是历史的活化石,走亲习俗证明了舜耕历山在洪洞。(18、19、20是历山神立庙后加入的口号)。
    26《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的要领》选自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233
    27“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运用民间文化资源或某一特定艺术形式,通过创新发展,成为当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主要活动形式和表现形式,并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自1987年开展创建以来,已经成为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丰富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公共文化品牌项目。
    28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232
    29乌丙安(辽宁大学).《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J],选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参考资料汇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12月
    30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般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制定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总体规划、保护工作方案;组织指导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逐级申报工作;建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认定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督促检查保护单位(个人)的传承保护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传习工作;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展示、展演活动,开展推介、宣传工作;负责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管理、实物征集和数据库建设等;负责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31孔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J],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123
    32张誉腾《生态博物馆:一个文化运动的兴起》[M],五观艺术管理。2003(民92):49
    33鹿鸣.《民俗生态博物馆:加速传统文化毁灭之路》[J],《旅游者》2006.7:72
    34严长元.《日本“非遗”保护的启示——访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所长铃木规夫》[J],《科学之友(上旬)》2010.1
    35梁钟承[韩],李斯颖译.《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7342
    36《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梁钟承[韩],李斯颖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7342
    1马丁·李.《重新定位地方:文化地理学、地方和城市习性的特征》选自吉姆·麦奎根[英],李朝阳译.《文化研究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2黄宗智[美].《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8
    3许平.《文化重建与我们的责任》[J],济南:《设计艺术》总62期,2010.1:10
    4刘玉琴.《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忽视的难题》[J],北京:《人民日报》2006.8.30
    5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190
    6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92
    7王铭铭.《灵验的“遗产”——围绕一个村神及其仪式的考察》,选自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9
    8高小康.《内卷化:乡土文化复兴之路》http://www.cass.net.cn/file/20100810279004.html
    9周伦府.《新农村建设中民众信仰的“宗教性”与“世俗化”一一粤西s村的“信”形态调查研究》[J]http://www.sociology.ass.cn/shxw.sxwz/p020090116382975624109.pdf
    10祖德·布鲁姆菲尔德、弗朗哥·比安契尼.《文化公民身份与西欧的城市治理》,选自尼克·史蒂文森编,陈志杰译,潘华凌校《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2:145
    11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3期,2008.5:76
    12克利福德·格尔茨[美],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34
    13同上,P253
    14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和公共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第30卷第3期2008.5:77
    15王天祥、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第4期2006:5:15
    16罗伯特·莱顿[英].《物质与非物质:传承、断裂、延续与共存》,《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66期,2012.2.13
    17威尔·金里卡[加拿大].《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97
    18祖德·布鲁姆菲尔德弗朗哥·比安契尼.《文化公民身份与西欧的城市治理》,选自尼克·史蒂文森编,陈志杰译,潘华凌校《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2:152
    19《人权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0吴理财 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7.3
    21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式微与重建——以大悟县H乡的实地调查为例》[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2
    1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选自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
    2.费孝通.《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8(2000.5重印)
    3.韩森[美]著,鲁西奇译.《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协商中古契约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5
    4.杜赞奇[美],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8
    5.柳田国男[日]著,王晓葵王京何彬译.《民间传承论与乡土生活研究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
    6. Toby Miller/George Yudice,蒋淑贞冯建三译.[法]《文化政策》[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印行,2006
    7.韦伯[德]著,康乐简惠美译.《宗教社会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8.H.K.科尔巴奇[英】,张毅韩志明译.《政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
    9.安东尼·吉登斯[英],郭忠华编.《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吉登斯演讲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1
    10.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英】,张帆译.《自由与文明》[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10
    11.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法],张举文译.《过渡礼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
    12.《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美]著,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
    13.刘易斯·芒福德[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技术与文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14.王国斌[美],李伯重连玲玲译.《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
    15.露丝·本尼迪克特[美],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16.爱德华·W·萨义德[美],李琨著.《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0(2004.3重印)(2007.6重印)
    17.托尼·本尼特[英]著,王杰强东红等译.《文化与社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
    18.詹姆斯·C.斯科特[美],王晓毅译.《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19.约翰·博德利[美],何小荣谢胜利李旺旺译.《发展的受害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
    20.兰德尔·科林斯[美],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9.4
    21.赫伯特·马尔库塞[美],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仪式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22.迈克·费瑟斯通[英],杨渝东译.《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3.迈克尔·波兰尼[英],王靖华译.《科学、信仰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24.皮埃尔·布迪厄[法],姜志辉译.《单身者舞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25.肯·布莱克默[英],王宏亮朱红梅张敏等译.《社会政策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26.米尔斯[美],陈强张永强译.《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2005.12重印)
    27.戴维·毕瑟姆[英]著,韩志明张毅译.《官僚制》[M],长春:紧邻人民出版社,2005.1
    28.勒高夫[法],方仁杰倪复生译.《历史与记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29.奥维·洛夫格伦乔纳森·弗雷克曼[瑞典]著,赵丙祥罗杨等译.《美好生活:中产阶级生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30.黄宗智[美].《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8
    31.G·齐美尔[德],许泽民译.《货币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8
    32.斐迪南·滕尼斯[德],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33.马塞尔·莫斯[法],林锦译.《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34.王浦莱斯特·M.萨拉蒙[美]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
    35.奈杰尔‘拉波特乔安娜·奥弗林,鲍雯妍张亚辉译.《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概念》[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
    36.克利福德·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
    37.罗杰·G·牛顿[美],武际可译.《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哪儿》[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6
    38.托马斯·R·戴伊,鞠方安吴忧译.《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39.维克多·特纳,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40.吉姆·麦奎根著,何道宽译.《重新思考文化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
    41.温迪·J.达比[美],张箭飞赵红英译.《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
    42.欧文·戈夫曼[美],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
    43.阿尔弗雷德·格罗塞[法],王鲲译.《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
    43.约翰逊[美],展明辉张金玺译.《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44.马塞尔·莫斯爱弥儿·涂尔干亨利·于贝尔[法]原著,纳丹·施朗格编选,蒙养山人译.《论技术、技艺与文明》[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7
    45.雷蒙·威廉斯[英],高晓玲译.《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8
    46.鲁尔·瓦纳格姆[法],张新木戴秋霞王也频译.《日常生活的革命》[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47.金里卡[加],杨立峰译.《多元文化公民权》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48.史蒂文森[英],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2
    49.希特[英],郭忠华译.《何谓公民身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2
    50.霍普[英],沈毅译.《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1
    51.亨特[英],王修晓译.《宗教与日常生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4
    52.马克·戈特迪纳雷·海奇森[美],黄怡译.《新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8
    53.王文章主编.《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2010.5)
    54.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55.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
    56.乌丙安.《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5
    57.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8(2005.2重印)
    58.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9
    59.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4
    60.李树文信春鹰袁曙宏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指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5
    61.王鹤云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8
    62.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0
    63.周星主编.《国家与民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4
    64.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0
    65.林耀华,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
    66.罗小茗编.《制造“国民”:1950-1970年代的日常生活与文艺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7
    67.熊跃根.《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68.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5
    69.杨伯淑.《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
    70.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71.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
    72.朱炳祥《村民自治与宗族关系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
    73.罗平汉.《村民自治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6
    74.李学智主编.《舜耕历山在洪洞》[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1
    75.谢玉辉.《新世纪艺术文集尧舜之风今犹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5
    1.邹明华.《“伪”历史与“真”文化:山西洪洞的活态古史传说》[J],《文学评论》,2008.5
    2.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J],《第三届中国海洋发展史讨论会论文集》,张炎宪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义研究所
    3.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J],《开放时代》,2006.4
    4. 《信仰与权力——力量交织下的傩文化》 刘峰,http://www.sociology.cass.net.cn/shxw/shrlx/p020091215342666404852.pdf.
    5.徐姗娜.《民间信仰与乡村治理——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J],《东南学术》,2009.5
    6.王健.《近年来民间信仰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社会史角度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1
    7.王铭铭.《地方政治与传统的再创造——福建溪村祠堂议事活动的考察》[J],《民俗研 究》,1999.4
    8.李晓晨.《新中国建立前后华北农村破除迷信探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5.4
    9.高丙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10.郑萍.《村落视野中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7
    11.乌丙安.《民俗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J],《民间文化论坛》,2007.1
    1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管理及操作规程》[J],《精神文明导刊》,2006.12
    13.乌丙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14.乌丙安.《思路与出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中的中国民俗学》[J],《河南社会科学》,2007.2
    15.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J],《河南社会科学》,2008.1
    16.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17.叶舒宪.《符号经济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七夕节”——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18.李东方.《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资产保护制度基本问题研究》[J],《经济法论坛》,2008.00
    19.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28卷第2期
    20.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0卷第3期
    21.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J],《学习与实践》2006.9
    22.才津裕美子[日].《民俗“文化遗产化”理念及其实践》[J],《河南社会科学》2008.2
    23.陈宗花.《浅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标准问题的反思》[J],《河南社会科学》2008.3
    24.周星.《从“传承”的角度理解文化遗产》[J],选自《亚细亚民俗研究》第七辑,2009
    25.谢菲.《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研究评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2,(32:139)
    36.陈泳超王尧.《姐妹娘娘:作为游神仪式支撑的尧舜传说》[J],《民族文学研究》2010.1
    37. 梁治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什么 为什么保护 谁来保护?》[J] http://www.newsmth.net/bbsanc.php?path=%2Fgroups%2Fliteral.faq%2FReliclover %2Ftemp%2Fbanwu%2Flatestupdates%2FM.1142351744.F0
    38.陈进国.《民俗学抑或人类学?——中国大陆民间信仰研究的学术取向》[J]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Re=&NewsID=4912
    39.卓仲阳.《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进展——联合国的作用及我国的努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6(178)
    40.肖云上.《法国的文化政策》[J],《国际观察》1999.6
    41.李少惠张红娟.《建国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10.2(190)
    42.刘华.《文化政策视域下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43.叶秋华孔德超.《论法国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
    44.郭婷.《无形文化遗产保护与维护少数人权利问题的若干思考》[J],《民间文化论坛》2006.3
    45.刘彦武.《当前我国文化政策设计中的不足与完善》[J],《中华文化论坛》2009.4
    46.邵甬阮仪三.《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2002.3(139)
    47.胡惠林.《论文化政策的内涵及价值取向》[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10)
    48.黄觉雅努兹·西摩尼迪斯.《文化人权:一种被忽视的人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4
    49.许庚寅.《韩国(文化财保护法)的架构探讨》[J],《文化遗产》2011.4
    50.梁钟承[韩】,李斯颖译.《韩国的文化保护政策:无形文化财与它的持有者》[J],中国民俗学网,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3&NewsID=7342
    51.秦红增刘佳.《超越村落:文化农民的社会资本扩展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2.沈原.《又一个三十年?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J],《社会》2008.3(28)
    53.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式微与重建——以大悟县H乡的实地调查为例》[J],《决策咨询》2009年第03期
    54.符钢战韦振煜黄荣贵.《农村能人与农村发展》[J],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立项课题“西部地区人才开发政策问题研究”成果
    55.郑卫东.《“国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乡村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5.2
    60.秋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J] 《历史研究》2000.3
    61.解志苹吴开松.《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认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J],《青海民族研究》2009.4(20)
    62.杨敏.《“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J],《学习与实践》2007.6
    63.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3
    64.李欣.《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12
    65.朴基成.《韩国地方社会的大众媒体与文化行政》[J],《当代韩国》2002.3
    66.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7.2
    67.朱志敏孔祥宇.《199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理论研究概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3
    68.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J],原载于《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9.项继权.《中国农村社区及共同体的转型与重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70.李姿姿.《国家与社会互动理论研究评述》[J],《学术界》2008.1
    71.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
    72.王铭铭.《中国之现代,或“社会”观念的衰落》[J],人文与社会网站,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526
    73王国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问题研究——兼论中国“农村发展预算”的构建》[J]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PSGLP/Resources/Guohuapaper.pdf
    1.程安霞.《“走”出来的“亲戚”——洪洞走亲仪式的民俗志考察》[J],中央民族大学年博士论文,2011
    2.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中央民族大学年博士论文,2010
    3.宋本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北京雕漆为例》[J],中国艺术研究院年博士论文,2010
    4.石菊红.《信仰、仪式与象征:基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年硕士论文,2010
    5.国飞.《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筑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研究——以西安古城区民居保护探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年硕士论文,2008
    6.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达》[J],中央民族大学年博士论文,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