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托受益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我国《信托法》中的“信托受益人”条款较为简单、抽象和零散,而信托实践中关于信托受益人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却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信托受益人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信托受益人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溯了信托受益人的历史渊源;对“信托受益人权利”与“信托受益权”这两个较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狭义的信托受益权与广义的信托受益权之间的异同,而且阐述了信托受益权的性质与范围;对信托受益人的责任与义务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考虑到信托类型的多样化和信托受益人制度的复杂性,采用多视角研究的方式对信托受益人制度进行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专门分析,并完善我国信托受益人制度的主要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信托受益人权利体系,并明确了信托受益人权利的四种不同性质“利益获取型权利、消极监督型权利、积极监督型权利、事后补救型权利”;明确地提出了“信托受益人义务”和“信托受益人责任”这两个被忽视的概念,并且对信托受益人义务及责任的内涵、外延、内容、认定、例外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将信托实务中备受关注的信托受益权标准化、细分化、证券化、流动化等问题提升到了理论研究的层面;在分析信托受益权的债权与物权效力的基础上,从信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角度出发,把信托受益权定位为“权利束”,为信托受益权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本土化以及信托制度的平稳移植提出了崭新的解决思路。本文是我国信托受益人制度领域的一次有益的理论探索,笔者希望这种尝试性的研究能对我国今后的信托理论和实践提供一点参考。
“As a disposal methods of property, there is no other legal systems to match their flexibility with trust. The purpose of the trust set up, as a lawyer, like unlimited imagination”, this is 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or Scott’s Evaluation of Trust. Trust originated in the British law of equity, it was famed for "the greatest and most unique achievements", But for a long time, its influence is only limited in common law country, as imports, and was denied by civil law countri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rust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financial management tool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ing integration of the two Law systems, more and more continental law scholars are concerned trust which ha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perty system. The initiate of trust in China was so late and it was legislate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ust Law" in 2001. There is no“enough depth”in study of trust law theory. At present, trust study focused on trust property or trustee is quite shallow, and the research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falls behind in China.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rust practice and theory, it i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protect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its rights.
     It has become a challenging subject for studying the theory of how to protect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its right better, and how to coordinate with other parties in trust under the civil law system in China presently. Stated as above, I choose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its related system as the study object, combining theoretical with practical study. Although this "bold" explore would be with considerable difficulty, I hope it can give Chinese trust system on theory and practice a hand in the future.
     Trust is established for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or for a specific purpose).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their rights are well-deserved to be the core in the trust relationship; after all, to protect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to achieve the rights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which should be the intent of the trust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trust function. Therefore, the beneficiar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 trust relationship, but also the purpose and destination of trust behavior. Anglo-American law system gives a more meticulous study to the specific rules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meanwhil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still appears to be more behind,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explain its nature, definite law rules and explore its possible law issues, as well as analyzing the system transplant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in civil law system Comparatively speaking, China's current Trust Law on "beneficiary" is quite simple, abstract and scattered. The Trust Law mainly emphasizes on trustee and trust property issues, and very few have special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beneficiary of trust. In fact, to wide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on beneficiary of trust is extremely tight because of many controversial or neglected areas exist. This paper based on China’s trust law and practice, in the light of the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from other countries or regions, attempts to combine theory,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to study the issues about beneficiary of trust in-depth.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s fall into Chapter 6.
     Chapter 1 is "the general study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which systematically combined and studied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cleared the concept of beneficiary,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qualifications, then deeply studied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 and proposals, as well as the law of“beneficiary principle”. Beneficiary of trust is based on the behavior of the trust property and enjoy the beneficial right of the corresponding trust interests of the parties to the trust. Taking a careful analysis of“the principle beneficiary of trust”, I Summed up the concept of the principle beneficiary of trust which the object of trust was determined, and gives it’s a new name“the determined principle beneficiary of trust”.
     Chapter 2 is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the trust system coupling review" First of all; it traced the history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studied the“use system”and explained how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taking shapes of“user”. In addition, it analyzed the beneficial right system in the shape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the usufruct of the law status and role of conversion. Secondly, it focused on the four main elements of trust: trust purpose, trust property, trust registration and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four. Finally, it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of beneficiaries, trustee, settler and the third man of trust.
     Chapter 3 is "the right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Initially; it cleared off the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On the top of it, it contrasted the concepts of "the right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 and "the trust beneficial right ", on the other hand, it contrasted the trust beneficial rights under narrow and broad sense, and studied the right to interfere with the supervision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the right of being informed as well as beneficiary of trust of other rights.
     Chapter 4 is "the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beneficiary of trust". At the beginning, it discussed the controversial theory - "whether or not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ha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th the broad researching, I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has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rust;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is chapter, it stated their concepts,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entitled also bear certain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compensation and costs”;
     Chapter 5 is "the extension thinking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system", due to diversity of trust types and complexity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system, beneficiary of trust allows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types of the trust. I had multi-perspective research on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system by taking specific analysis on express trust, the return of trust, trust fiction, benefit from the trust, benefit trust, a single trust, a collection of trust, trust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trust, business trust, trust private interest, public trust, we specially and concretely analyzed the law issues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the resulting trust and constructive trust, income trust, charitable trust, implied trust, discretionary trust and Charitable Trust.
     Chapter 6 is "the advice of improving beneficiary of trust system", First, I take a specific analysis on“real rights and creditor rights system”, and Suggest that the“beneficiary of trust" should be look as "a cluster righ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blem which trust how to "localize" in the system of civil law, There are some innovations in this paper. Firstly,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he rights of beneficiary and beneficial right”, and“narrow and broad beneficial right”under this basis, we made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that is“rights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the broad beneficial right’’, the narrow beneficial righ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eneficial right from the narrow sense,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informed decision-making power, the right to interfere with the supervision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of the rights of the other four categories which components the system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rights, Secondly, it draw a conclusion of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which should be the 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trust. "Obligation of beneficiary of the trust "and "responsibility of beneficiary of the trust" which was placed to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with "right of the beneficiary of the trust". Thirdly, the paper has been concerned about the practice of trust benefits standardization, securitization, lastly, through basi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beneficial power can be localized as“right Clusters”. In China, we propose to transfer the benefit contract into the portfolio securities,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rights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the rights of principal, as well as the rights of the trustees.
     It has a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n me during my study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system. First, this paper clarified some concepts and ideas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clear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so that I can help more people to know trust and trust the beneficiary of the system. As Chinese scholars have not given enough attention to study the beneficiary of trust, I would like to attract them through this paper, and contribute to the academic importance of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legal issues and focus on building a complete trust law Research system. With the practice of Trust's extensive in China, a variety of violations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is constantly exposed, however, the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beneficiary of the trust system lack of cleared,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It constantly speed up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for Chinese trust law to systematize, in this special period, China will amendments the "Trust Law", formulate the "trust business", and a series of legislative work will be in the making,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a academic support for studying protection theory of beneficiary of the trust. On the whole, the current level on the study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is just poor, but it needs a complete theory of trust to support trust-law legislation. I look forward to finding some problems, figuring out some explanation, clearing off some view, and making some suggestions through this paper. On the other hand, I wish this paper can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omotion which helps improving the study of beneficiary of trust to a higher level. I will continue to study the legal issues related to beneficiary of trust, and make my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trust law studying.
引文
1孙宜府:《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2 [日]新井诚著:《信托法》,有斐阁2002年日文版,第137页。
    3这里的“财产权委托”最好替换为“财产权转移”。关于我国《信托法》中“信托”的结构和解释,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从比较信托法看中国信托法的立法及其解释”,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46-47页。关于我国“信托”概念中“委托”一词的评价,参见张军建、王巍:“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综述”,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47-48页。
    4“Cestui que trust”是拉丁语,其英文解释如下:a person for whose benefit a trust is created; a beneficiary。
    5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
    6 [日]四宫和夫:《信托法》,有斐阁1989年日文版,第307页。
    7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61页。
    8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9钟淑贞:《信托百科》,宏典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8页。
    10中野正俊、张军建著:《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11徐国香:《信托法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117页。
    12陈春山:《证券投资信托专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98页。
    13信託行為ニ依リ受益者トシテ指定セラレタル者ハ当然信託ノ利益ヲ享受ス但シ信託行為ニ別段ノ定アルトキハ其ノ定ニ従フ。
    
    15“Beneficiary”means a person that:(A) has a present or future beneficial interest in a trust, vested or contingent; or(B) in a capacity other than that of trustee, holds a power of appointment over trust property.
    16 The person for whose benefit property is held in trust is the beneficiary.
    17参见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121页;徐孟洲主编:《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页。
    18潘秀菊:《信托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31-132页。
    19谢哲胜:《信托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19页。
    20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徐孟洲主编:《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21“Interests of the beneficiaries”means the beneficial interests provided in the terms of the trust.
    22参见彭插三:《信托受托人法律地位比较研究——商业信托制度的发展及在大陆法系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3也有人将其翻译为“Public trust”,笔者认为“Charitable trust”更准确。
    
    32参见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3页。
    33例如,英美法系普遍存在的婚姻授产协议(marriage settlement),即对婚姻财产权进行协议约定。
    34需要注意的是,信托以胎儿为信托受益人,但胎儿出生时即为死体的,与遗嘱信托的信托受益人先于委
    35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36潘秀菊:《信托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27页。
    38谢哲胜:《信托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07页;周小明:《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160页;施天涛、余文然:《信托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39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230页。
    40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
    41参见《信托法》(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英汉对照>),文杰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页。
    42 See R P Meagher and WMC Gummou: Jacobs’Law of Trusts, p253-259, Butterworths, Sydney, 5th ed. ,1986; See David B. Parker and Anthony R. Mellows; The Modern Law of Trusts, p161-167.转自: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46王志诚:《信托之基本法理》,台湾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页及其注释。
    47参见余辉:《论信托法律制度的源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五章“从用益制到信托制”。
    48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49也可称为“用益设计”,即uses。
    50参见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51信托法制与实务编撰委员会:《信托法制与实务》,台湾金融研训院2001年版,第12-13页。
    53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台湾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66-67页;周小明:《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54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5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信托法重述》(第2版)第67条至第73条专门规定了《用益法》的效力问题。
    58徐孟洲主编:《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59参见崔明霞、彭学龙:“论信托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信托财产权的法律性质”,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0史尚宽:《信托法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2页。
    61谢哲胜:《信托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02-105页。
    
    63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8页。
    64王志诚:《信托之基本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2页。
    65周小明:《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66 [日]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69参见[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328页。
    70这说明,信托财产是信托设立的前提条件。杨崇森著:《信托与投资》,正中书局1983年版,第3页。
    77王文宇:“信托法原理与商业信托法制”,载《台大法学论丛》第29卷第2期,2000年,第359-360页。
    78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105页。
    
    79王文宇著:《新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197页。
    80 [日]田中实、山田昭:《信托法》,学阳书房1989年版,第76页。
    
    81王文宇:“信托法原理与商业信托法制”,载《台大法学论丛》第29卷第2期,2000年,第336-337页。
    82“信托管理人”与“信托监察人”仅仅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信托法中的不同称谓,其制度设计是一致的。
    83王礼平:《中外信托制度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83-84页。
    87王志诚:《信托之基本法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55-156页。
    88周小明:《信托制度的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49页。
    89王文宇:“信托法原理与商业信托法制”,载《台大法学论丛》第29卷第2期,2000年,第346-348页。
    93信托法制与实务编撰委员会主编:《信托法制与实务》(增修订二版),台湾金融研训院,2001年12月,第64页。
    96徐孟洲主编:《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98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著:《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99参见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101参见[日]新井诚:《财产管理制度民法信托法》,有斐阁1990年版,第50页。
    102参见[日]四宫和夫:《信托法》,有斐阁1989年版,第76-77页。
    103参见何孝元:“信托法之研究”,载《中兴法学》第10期。
    105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169页。
    106张淳:“我国信托法对英美信托法中特有规则的移植及其评析”,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3期。
    109美国《信托法重述》(第2版)第156条做出了与此类似的规定。
    110参见我国《信托法》第40条第3款、日本《信托法》第9条、韩国《信托法》第29条、台湾地区《信托法》第34条。
    
    113参见霍玉芬:《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115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著:《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27页。
    
    116 G. G. Bogert & G. T. Bogert, Trusts and Trustees§§671-750 316-320 (1982).
    117 G. G. Bogert & G. T. Bogert, Trusts and Trustees§§317-318 (1982).
    119谢哲胜:《信托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21-222页。
    120关于“免责性”,可以参考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121谢哲胜:《信托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220-221页。
    122徐孟洲主编:《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130页。
    123参见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页。
    126路英歌:《信托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冲突平衡的比较分析》,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14-24页。
    128信托法制与实务编撰委员会:《信托法制与实务》,台湾金融研训院2001年版,第70页。
    
    133信托法制与实务编撰委员会:《信托法制与实务》,台湾金融研训院2001年版,第69页。
    134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202页。
    
    136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202页。
    137参见徐孟洲主编:《信托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130页。
    
    138这里的“构成”即“法律责任的构成”,是指认定法律责任时必须考虑的条件。
    139参见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125页。
    
    150参见邢建东:《衡平法的推定信托研究:另一类的物权性救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51原文为“契约信托”,本文统一称之为“合同信托”。
    152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这里的“明示信托”在原文中是“任意信托”、“意定信托”。
    154左传卫:“信托与合同的比较分析”,载《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23页。
    156参见邢建东:《衡平法的推定信托研究:另一类的物权性救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157也被称为“利他合同”、“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取得债权的合同”等。
    158参见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与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259页。。
    159参见左传卫:“信托与合同的比较分析”,载《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12月,第23页。
    161共分为四节:“总则”、“明示信托的无效”、“明示信托有剩余信托财产的情形”、“财产转让由第三人支付价款的情形”。
    162参见[英]Gary Watt:《Briefcase on equity & trusts(衡平法和信托法简明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163参见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64 Elizabeth A, Moody, Judith E. permutt and edal, Wills and Trusts, pp.103-104, Emanuel Law Outlines, Inc. , 1989.转引自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页。
    165参见邢建东:《衡平法的推定信托研究:另一类的物权性救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166详见王巍:“信托法视野中的回归信托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云信视野》2005年第5期。
    167拟制信托也被称为“强制信托”。比如,甲以欺诈方式取得乙的财产权,法院为保护乙的利益,可成立拟制信托,使甲成为乙的受托人,负有为乙的利益而持有该信托财产的义务。参见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168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169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70参见《信托法》(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英汉对照>),文杰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1详见王巍、李亮、丁晓娟:“刍议信托法中回归信托与拟制信托的关系”,载《信托投资研究》2006年第1期。
    173参见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与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177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178这种分类主要适用于大陆法系国家,在英美信托法著作里尚未发现这种分类。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179这是大陆法系特别是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一些学者提出的一种分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商事信托。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180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185详见江平:“信托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载《法学》2005年第1期。
    186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中野正俊:《中国民事信托发展的可能性》,载《法学》2005年第1期。
    187沈四宝:“商事信托制度的现代发展”,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188安秀丽:《商事信托的发展和工具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5页。
    189陈月珍编著:《信托业的经营与管理》(增修订二版),台湾金融研训院2002年版,第47页。
    190通常而言,商行为的确认标准包括:其一,客观主义标准,即基于营利目的而由一切主体所实施的行为即为商行为;其二,主观主义标准,即商人所为的行为即为商行为。从实践的层面上看,大多数的国家都没有唯一和绝对的确认标准。
    191范健主编:《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92 Schumann-Heink v. Folsom 328I11.321, 159 NE 250 (1927).
    193 13 Am. Jur. 2d, Business Trusts§1.
    194 State Street Trust Co. v. Hall 311 Mass.299, 41 NE 2d 30 (1942).
    195 Restatement ,Trusts 2d§1, comment b.
    196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226页。
    197彭插三:《信托受托人法律地位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8-20、115页。
    198谢哲胜:《信托法总论》,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62页;谢哲胜:《信托业管理信托财产的权限》,月旦法学杂志第93期。
    199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200“charitable trust”也被译为“慈善信托”,因此,公益信托又称为慈善信托。
    201或者可以认为,公益信托是以实现公共利益或慈善目标为信托目的之信托,其核心特点是信托目的的公益性。
    202全国人大财经委:《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486页。
    203孙同全:《扶贫小额信贷与公益信托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3-121页。
    204参见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7页。美、日两国的税法上,还就公益信托予以不同的分类,税收上的不同处理对公益信托影响较大。
    205 [日]田中实:《公益信托的现代展开》,劲草书房1985年版,第104页。
    206详见周玉华:《信托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93-294页。
    207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208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209 [日]樋口範雄:《アメリカ信托法ノ-トI》(初版),弘文堂2000年,第136页。
    210 [日]樋口範雄:“从英美法的观点看‘物权’与‘债权’”,林青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133页。
    211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212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213周玉华主编:《信托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214赵一平:“论信托受益权的物权性——以比较分析和经济分析的方法”,载江平主编:《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215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216详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0页。
    217详见李培华:《伦信托受益权的性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9页。
    218值得注意的是,“法定所有权”中的“法”是指普通法。
    219 [日]加藤雅信:“财产法理论的展开——物权债权区分论的基本构造”,渠涛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220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2-145页。
    221“债权”与“债”是不同的。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222参见[日]加藤雅信:“财产法理论的展开——物权债权区分论的基本构造”,渠涛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223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0页。
    224周玉华主编:《信托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225 [美]约翰?H?朗拜恩:“信托法的契约性基础”,张云辉、丁怡译,载《复旦民商法学评论》(总第一期),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页。
    226张天民:《论信托财产上权利义务的冲突与衡平》,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32-633页。
    227参见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28参见中野正俊、张军建:《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229赵一平:“论信托受益权的物权性——以比较分析和经济分析的方法”,载江平主编:《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230即BFP=Bona Fide Purchaser。换言之,在受托人有偿转让信托财产、但受让人并不知道是信托财产的情况下,受益人不得从受让人处恢复财产。
    231笔者认为,这种排他性与物权的排他性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在灵活性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
    232参见[日]樋口範雄:“从英美法的观点看‘物权’与‘债权’”,林青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36页。
    233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234王文宇:《新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235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236王文宇:《新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208页。
    237 [日]濑川信久:“物权债权二分论之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其木提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238详见[日]樋口範雄:“从英美法的观点看‘物权’与‘债权’”,林青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137页。
    239王文宇:《新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240之所以是“次优”而非“最优”,是因为笔者认为既然要与现有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减少摩擦,那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妥协”,因此只能选择“次优”的方案。
    241即物权逐渐具有了债权的某些特征,如意定性、相对性等。这主要表现为所有权等物权由归属向利用转变,即着重利用所有物的交换价值。
    242即债权逐渐具有了物权的某些特征,如法定性、排他性等。这实际上使某些债权具有了对抗一般人的效力。
    243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244根据笔者的理解,外部性的内部化是指将特定行为所带来的外部影响变为内部影响,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消除外部影响。
    245参见[日]太田胜造:“物权制度的创设与物权、债权的区别”,金玉珍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69页。
    255参见沈达明:《衡平法初论》,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256参见张淳:“中国大陆信托法的增补——浅论对该法中重要的创造性规定的完善”,载《月旦民商法研究2:变动中的物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257参见[日]堂园升平:《信托を用いた证券化》,自由と正义Vol. No.9, 1997年版,第132页。
    258 [日]田村幸太郎:《不动产证券化のための最新SPC法解说》,大成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259 [日]神作裕之:《资产流动化と信托》,ジュリスト,1999年版,第66-67页。
    260王志诚:“跨越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之法理——以特殊目的信托之法制构造为中心”,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177页。
    261中国信托业协会于2006年5月制订了《信托产品登记公示与信托信息披露试行方案》,全文详见:信托法律网http://www.trustlaws.net/law/List.asp?SelectId=1380&ClassID=14
    262王志诚:“信托监督机制之基本构造”,载《台大法学论丛》第32卷第5期,第3-18页。
    [1]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中野正俊、张军建著:《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3]周小明:《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谢哲胜:《信托法总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版。
    [5]王志诚:《信托之基本法理》,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版。
    [6]赖源河、王志诚:《现代信托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徐孟洲主编:《信托法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
    [8]方嘉麟:《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张淳:《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张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与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1]何宝玉:《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周玉华主编:《信托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邢建东:《衡平法的推定信托研究:另一类的物权性救济》,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4]王文宇:《民商法理论与经济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文杰:《投资信托法律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余辉:《英国信托法:起源、发展及其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7]史尚宽:《信托法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8]陈月珍:《信托业的经营与管理》(增修订二版),台湾金融研训院2002年版。
    [19]霍玉芬:《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信托法制与实务编撰委员会:《信托法制与实务》,台湾金融研训院2001年版。
    [21]周小明:《财产权的革新—信托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谢哲胜:《财产法专题研究(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王文宇:《新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吴弘、杨鹏飞、贾希凌:《信托违法犯罪的防范与处罚》,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25]杨崇森:《信托与投资》,台北正中书局1979版。
    [26]陈雪萍:《信托在商事领域发展的制度空间——角色转换和制度创新》,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7]吕荣海、杨盘江:《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探讨契约类型?信托行为》,蔚理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8]吴弘、贾希凌、程胜:《信托法论——中国信托市场发育发展的法律调整》,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版。
    [29]徐国香:《信托法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版。
    [30]唐义虎:《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黄国精:《信托论著集粹》,台北大伟书局1996版。
    [32]施天涛、余文然:《信托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33]全国人大财经委:《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4]潘秀菊:《信托法之实用权益》,台湾永然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
    [35]孙宜府:《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6]中国人民银行工商信贷部:《日本的信托银行与信托法规》,中国金融出版社1984年版。
    [37]李青云著:《信托税收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
    [38]吕锦峰:《速解信托实务案例》,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39]陈向聪:《信托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40]吴明哲编著:《信托金融》,文京图书公司1999年版。
    [41]信托法规辑要编撰委员会主编:《信托法规辑要》,台湾金融研训院2001年版。
    [42]黄子能、黄思国、陈月珍著:《信托业法释论》,台湾金融研训院2003年版。
    [43]高岚:《日本投资信托及投资法人法律制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版。
    [44]陈文炯等著:《精挑你的信托商品》,永然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版。
    [45]钟淑贞:《信托百科》,宏典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46]卞耀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7]陈春山:《证券投资信托专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
    [48]潘华仿著:《英美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9]沈达明:《衡平法初论》,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0]孙同全:《扶贫小额信贷与公益信托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台湾地区“司法院”、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合译:《美国法律整编(代理法、信托法)》,台湾地区“司法院”1987年版。
    [2] [英]D.J.海顿:《信托法》(第四版,英汉对照),周翼、王昊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 [日]森一七:《信托银行学》,国泰信托投资公司丛书编辑委员会翻译,国泰信托投资公司1978年版。
    [4] [日]川崎诚一:《信托》,刘丽京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5]《信托法》(最新不列颠法律袖珍读本<英汉对照>),文杰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日本东洋信托银行:《日本银行信托法规与业务》,姜永砺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张淳:“我国信托法对英美信托法中特有规则的移植及其评析”,载《中外法学》2002年第3期。
    [2]王志诚:“信托监督机制之基本构造”,载《台大法学论丛》第32卷第5期。
    [3]左传卫:“信托与合同的比较分析”,载《肇庆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4]王连洲:“中国信托制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载《法学》2005年第1期。
    [5]江平:“信托制度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载《法学》2005年第1期。
    [6] [日]中野正俊:“中国民事信托发展的可能性”,载《法学》2005年第1期。
    [7]王志诚:“跨越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之法理”,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 [美]约翰?H?朗拜恩:“信托法的契约性基础”,张云辉、丁怡译,载《复旦民商法学评论》(总第一期),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中野正俊、张军建:“从比较信托法看中国信托法的立法及其解释”,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0]崔明霞、彭学龙:“论信托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信托财产权的法律性质”,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11]王文宇:“信托法原理与商业信托法制”,载《台大法学论丛》第29卷第2期,2000年。
    [12]张天民:《论信托财产上权利义务的冲突与衡平》,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9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3]中野正俊、张军建:“论信托受益人的撤销权”,载《信托投资研究》2005年第3期。
    [14]富田仁、张军建:“民法上的信托与信托法上的信托之比较”,载《信托投资研究》2005年第6期。
    [15]张军建、王巍:“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综述”,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6]王巍:“信托法视野中的回归信托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云信视野》2005年第5期。
    [17]张淳:“中国大陆信托法的增补——浅论对该法中重要的创造性规定的完善”,载《月旦民商法研究2:变动中的物权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王志诚:“信托监督机制之基本构造”,载《台大法学论丛》第32卷第5期。
    [19] [日]樋口範雄:“从英美法的观点看‘物权’与‘债权’”,林青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0]沈四宝:“商事信托制度的现代发展”,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1] [日]太田胜造:“物权制度的创设与物权、债权的区别”,金玉珍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王巍、李亮、丁晓娟:“刍议信托法中回归信托与拟制信托的关系”,载《信托投资研究》2006年第1期。
    [23] [日]加藤雅信:“财产法理论的展开——物权债权区分论的基本构造”,渠涛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赵一平:“论信托受益权的物权性——以比较分析和经济分析的方法”,载江平主编:《中美物权法的现状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淳:“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的创造性规定及其评析”,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秋季号。
    [26] [日]加藤雅信:“财产法理论的展开——物权债权区分论的基本构造”,渠涛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7]王志诚:“跨越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之法理——以特殊目的信托之法制构造为中心”,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8]何孝元:“信托法之研究”,载《中兴法学》第10期。
    [29] [日]濑川信久:“物权债权二分论之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其木提译,载《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0]阳平:“论信托财产的法律特性”,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1]李招军:《转轨时期中国信托制度变迁路径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2]彭插三:《信托受托人法律地位比较研究——商业信托制度的发展及在大陆法系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3]李清池:《商事组织的法律构造:以信托与公司的比较为例》,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4]马飞:《信托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与中国的实证》,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35]李群星:《信托法律问题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年。
    [36]常照伦:《两岸信托法制的比较研究——以私益信托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7]冯兴俊:《私益信托的移植与本土化》,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8]陈庆生:《信托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9]王礼平:《中外信托制度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0]安秀丽:《商事信托的发展和工具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1]路英歌:《信托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冲突平衡的比较分析》,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2]李晶:《信任关系下受托人的忠实义务》,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3]李培华:《伦信托受益权的性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4]李新程:《论信托受益人:以我国法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5]江徐来:《论信托受益人的权利:以我国法为中心》,北京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6]韩冰:《论证券投资信托基金受益人权利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7]陈福大:《企业年金受益人的权利保障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8]张洁:《信托受益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9]赵珊:《信托受益人救济权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信托立法的启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0]刘丹艳:《论信托受益人的撤销权》,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1]毛国:《论信托受益人的撤销权》,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52]徐来:《信托制度受益人与第三人的冲突与衡平探析》,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 [日]新井诚:《信托法》,有斐阁2002年版。
    [2] Andrew Iwobi,《Essential trusts(信托法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日]四宫和夫:《信托法》,有斐阁1989年版。
    [4] Gary Watt:《Briefcase on equity & trusts(衡平法和信托法简明案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日]田中实、山田昭:《信托法》,学阳书房1989年版。
    [6] Jesse Dukeminier, Stanley M. Johnson:《Wills, trusts, and Estates(遗嘱、信托、遗产)》,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7] [日]四宫和夫:《信托法的研究》,有斐阁2001年版。
    [8] Paul Todd:《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Trusts》,Financial Training,1986年。
    [9] [日]神田秀树:《与信托业相关的法律制度存在方式》,Julist,1999年版。
    [10] [日]富田仁:《信托的构造与信托契约》,日本亚细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 [日]樋口範雄:《アメリカ信托法ノ-トI》(初版),弘文堂2000年。
    [12] [日]田村幸太郎:《不动产证券化のための最新SPC法解说》,大成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