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人类社会互动的主要形式,竞争一直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资源稀缺与欲望无限的矛盾决定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竞争关系,有着各自利益追求的个体或组织为争夺那些能改进自身利益的物品,相互之间必然展开争夺。自亚当·斯密始,经由杰文斯、马歇尔,至萨缪尔森等,无论经济学家将经济学界定为研究资源配置的科学,还是认为研究人的选择是经济学的使命,经济学所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如资源配置效率、个人与集体福利的变化等,都离不开对竞争的分析。竞争调节供求、价格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在市场正常有序的运动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协调作用,从而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竞争机制,市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都难以正常有序地进行。
     虽然竞争是所有经济学流派都无法回避的研究对象,但不容否认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们对竞争的关注往往是和那些显性的经济主体和经济资源紧密相关的,对竞争主体的研究更多地是停留在企业层次上。企业竞争,价格变化,资源重新配置,消费者和厂商福利增减等成为竞争研究的主要内容。相比之下,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中另一重要主体——政府之间的竞争研究则相对淡漠得多,我们很难在现有的经济学理论中找出像企业竞争理论那样完整的政府间竞争理论,即使涉及政府间竞争问题,也往往是直接套用企业竞争那一套业已成型的理论和假设,很少考虑政府间竞争与企业间竞争的差异性。这样的厚此薄彼不能不说是理论研究的一个遗憾,因为在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纯粹”的经济组织竞争。所有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无一例外地,都是与政治组织之间的竞争交织在一起的。经济主体的竞争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间竞争的内容、方式和后果的影响。政治家争夺企业家,企业家争夺市场和货币;政治家提供平台,企业家选择和更换平台,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竞争格局。因而,简略地,我们可以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区分为两个层次,即政府之间的竞争和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两个层次的竞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政治—经济的过程就是在这两层交融的竞争中得以进行的。
     如果说正利润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在稀缺条件下为了追求更多的正利润,企业之间就会展开竞争,那么在政府之间的竞争动力也与之类似。无论国家层次的政府还是一国内部的地方政府,正的合法性对政府的意义如同正的利润对企业的意义一样,都是它们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合法性失去了,政府也就不复存在。合法性来自政府对政府-公众契约的履行绩效,它同样需要各种资源和各类公共产品支持,在资源稀缺的世界中,合法性同样也是稀缺的。在稀缺前提下,为追求正的合法性的政府之间也就和追求正利润的企业之间一样,必然展开竞争。尽管都是有各自利益追求的组织间竞争行为,但政府间竞争与企业间的竞争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中最突出的不同在于:企业间竞争的结果是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手段,以产品技术含量、服务质量变化以及消费价格的变化为结果;而政府间竞争则是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制度变迁为结果。这是因为,提供管理性公共物品——制度本身就是政府的职能,甚至是最为基础的职能,制度及其绩效决定了企业和居民的盈利空间,进而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水平,在政府间的竞争中,制度就是决定绩效和政府竞争成败和自己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不断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降低成本,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政府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赢得企业和选民的支持,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获得自身合法性的维持和增长。按照制度经济学家的理解,产权制度的确立,甚至资本主义的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应当归结于开放条件下的政府竞争。没有政府之间的竞争,资本主义将依然在黑暗的封建时代摸索,正是开放条件下的竞争迫使统治者想要保持和吸引财富的创造者,并逐渐演化出了对私人产权的保护和对私人权利的尊重、对政府垄断的和私人垄断的抑止、法治以及民主的、受限制的政府。一言以蔽之,政府之间的竞争和制度变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制度的变迁既是政府竞争的手段,也是政府竞争的结果。制度变迁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在竞争压力下的应对措施,而制度变迁的绩效则直接决定了政府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然而,在政府之间的竞争力量推动下,制度变迁是如何展开的呢?决定这一过程的核心因素又是什么?本文的结论是:竞争中的学习及其导致的知识存量与结构变化是政府改变规则的根源。这一结论来自如下的分析逻辑:首先,制度本身是一种知识。无论是仅有七条规定的汉谟拉比法典,还是现代国家浩若烟海的各类法律法规,所有的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均是人类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演化出的关于协调的一种共同知识。借助于这种共同认识,无数分散的个体和组织才可能有机地协调组合在一起。其次,无论是发现新的协调知识,还是将分散的协调知识最终型构为社会共同认识的制度,竞争在其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知识的发现和分散知识的聚合过程中,竞争就是一个聚焦的凸面镜,通过竞争中的试错、比较和模仿,分散的知识中那些能获得更多人支持和认可的共同知识最终得以幸存下来成为协调人们交往的规则,这一规律不仅体现在由个人互动形成习俗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政府竞争的过程中。再次,学习始终是理解制度变迁的关键。所有组织和个体之间竞争引致的制度变迁,都离不开组织在竞争中的学习这一核心问题,政府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一个政府学习与发现的过程,任何制度,无论促进政府的竞争力还是削弱政府的竞争力,都是政府学习的结果。模仿、淘汰、适应性学习、内省充斥在政府探询、实施和校正制度的过程中,由学习导致的理念和设计性知识的变化,改变了政府和其辖区成员的博弈理念、博弈规则和最终的博弈均衡。最后,既然竞争中的学习是影响制度变迁的关键,政府在竞争中的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和学习绩效就决定了一个政府在竞争中的地位。善于学习的政治家、学习型的政府、具有公信力的政府以及有效的学习手段是衡量竞争中政府优劣成败的关键。这里暗含的现实意义是,无论竞争发生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之间,也无论政府间的竞争在那一个领域发生、以何种形式展开,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它们的学习能力。
     正如哈耶克认识到的那样,人类社会的多样性无与伦比,差异性和多样性往往是导致人类取得独特成就的原因。在政府竞争引致的制度变迁中,这一点也同样得到了体现。虽然竞争中的模仿和示范效应是如此普及,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并未因此而拓展出相似的制度,无论在形式还是效率上,不同国家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微观经济制度都表现出来各自的特征和差异性。学习是复杂的,其最突出之处就是过去学习到的知识会影响学习主体对知识的选择、汲取和理解,当政府在获取知识、改变知识并最终固化知识在社会中时,既是竞争手段又是竞争结果的制度变迁在政府竞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仍然与学习的复杂性问题密切相关。作为竞争手段,虽然政府之间存在相互学习模仿,但制度依然保持了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差异性;作为竞争结果,虽然所有制度都受到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准则的制约,但并未完全使那些看似无效率和实际无效率的制度完全被筛选掉。从制度本身的演化特征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度的演化出现多样性部分地与文化差异和历史特征相关,但从知识变动的角度看,在政府竞争过程中,模仿未能导致制度形式和效率的完全或基本一致以及政府通过竞争中的适应性学习产生的制度绩效和形式的差异结果皆可视为竞争中学习结果的差异性。知识在传递中的耗散、适应性学习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学习主体的图式依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竞争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一致性的学习结果。因而,作为竞争结果和竞争手段的制度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就是必然的。
     和所有的事物一样,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也有两面性。政府之间的竞争既可能引起好的制度变迁,产生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效率等积极的结果;也可以引起坏的制度变迁,造成地方保护、恶性税收和规制竞争等负面后果。消极影响本质上属于政府竞争时采取的某些制度手段导致的负外部性,虽然政府在采取和实施这些制度时其目的都是为了竞争取胜,如:维持自身合法性、增加可支配财力、创造政绩等。但却导致了更多人、更大范围内的集体福利受损,只要政府在某种制度上进行创新时所带来的新增收益超过它对其他行为主体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竞争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就是消极的。只有在政府竞争既增加了社会整体福利,也增加了自身竞争实力的时候,政府竞争才是良性的、值得肯定和发展的。为了使竞争尽可能地产生好的结果,就需要竞争政府遵守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或者不可能通过竞争政府自发形成,或者自发形成的代价太高,或者自发形成的自我实施程度不够,因而在化解政府竞争的负面效应上,一个外在的具有强制实施能力的机构及其施加于竞争政府间的协调机制就必不可少。总体上看,对于国家层次的政府竞争而言,协调机制和协调组织的形成是一种公共物品,其供给总是不可避免地低于社会最优供给数量,因此国际协调的困境就成为经济生活的常态。但对一个主权国家,中央政府应当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权威地位和建立合理的法律体系将地区政府之间的竞争负效应减少到较低水平。
As the interdynamic main form of human society, competition has been occupying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research of economics all the tim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carcity of resources and human limitless desires determined the competition rela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For pursuing their own interests,individual or organization often launches a fight each other. From Adam Smith and Marshall to Samulsons,no matter how the economists defined the economic as the science which studied resource distribution,or regarded that the study of people’s choice is the main point of economics, we can not overlook and must have to study the function of the competition regarding some key questions of economics, for inst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change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benefits, etc. The competition harmoniously regulat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price and element, having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of the coordination in the course of market running. Without competition mechanism, the operation of market and the whole social economy is difficult to be run in a normal order. Without analysis concerning the impact on market and the whole social economical oper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we can't imagine that the mansion of economics can stand such a long time among the forest of social sciences.
     Although the competition is the research object that can't be avoided by all economics schools, the economists onl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ose obvious economic subjects and economic resource when they discussed any topic related to competition in the past time. Mostly, the study on competition subject just stayed on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Enterprise's competition, price change, resource reallocating and consumer's benefit change etc. were the main concern in competition theory. By contrast, economics paid very little attention to another important subject in market economy--- government competition.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give the intact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ng theories like enterprise's competing theories in economics. Even economic affairs involved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economics often mechanically applied the theory of enterprise competition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wo of them. This can't but be a regret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because in the real economic world , the " pure competition of economic organization " can not exist. No doubt, All competitions among 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lways interweave with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s. In another words, the competition activities of the economic subject will be impacted by governments unavoidably. Politicians fight for entrepreneurs, entrepreneurs contend for markets and currency, the politicians offer the platform, the entrepreneur chooses and changes the platform, all these form the competition pattern of the whole social economy. Simply, we can divide the competition in a market economy into two levels, namely the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s and competition among economic subjects. These two kinds of competitions mix and interweave together, restricting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ourse can be carried on in this context.
     If the profit is the base of enterprises’development, enterprises will compete each other in order to pursue more profits under the rare condition. The competition force among the governments is similar, too. No matter the government is the national level or the different local governments in one country,the legitimacy is the base of government,same as the profits to enterprises. Any government who loses legitimacy has to pass out of existence. Legitimacy comes from the performance when government fulfills the government- public agreement; it also needs various kinds of resources and all kinds of public products to support. In the world of rare resource, legitimacy is scarce, too. In order to pursue the positive legitimacy under the rare prerequisite, the governments have to complete just as the enterprises pursue profits. Although the two are competitions among organizations, the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is quiet different from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on.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is: the consequence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enterprises is the change of the technological content of the products, service quality and consumption price by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while the consequence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s is the institution changes by innovation. The institution, as supplying public goods, is the most basic government' s function. The institu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have determined the profit space of the enterprises and residents, somehow, influence government's legitimacy indirectly. In a word, the institution is a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performance and governmen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competi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s. To prevail over competition, enterprises should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stantly, trying to low costs but occupy greater market share. To prevail over competition, the governments should carry on institution innovation constantly, gaining the support of the enterprises and voters through institution innovation, by obtaining the maintaining and increasing of one's own legitimacy while bringing about an advance in economic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new understandings of institution economists,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perty relation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w for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capitalism, should ascribe to the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s under open conditions. Without competition among the governments, the capitalism would be still exploring in dark feudal era. Clearly, the competition under the exoteric condition forces rulers to have to keep and attract the creators of the wealth, eventually generate a government to protect the private right and respect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 government to restrict monopoly and individual monopolize, a government to be restricted by law and democracy. In a word,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and institution changes. Institution changes are not only the approach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but also the consequence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 changes reflects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under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meanwhile, the performances of institution changes determine the survival of the government directly.
     But how institution changes launch under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What is the key factor of this cours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thesis is: the stock and structure’s change of knowledge from the competition study is the key to force the government to reform the institutions. This conclusion comes from the following logic analysis. First of all, institution is a kind of knowledge. As we have known, either Hammurabi code only with seven rules or the complicated system in modern society, any institution is a kind of common knowledge about the coordination that the mankind evolves out in the long-term course of associating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aid of this kind of common knowledge, countless and disperse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can coordinate and run together organically. Secondly, the competition always plays a key role all through the new finding of coordination knowledge and the constructing the scattered final type of coordination knowledge to a system by the society.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covery of knowledge and the getting together of scattered knowledge, the competition is like a convex mirror. By trying errors in the competition, comparing and imitating, those scattered knowledge that can get more people support and approved common knowledge can survive at last and become the coordinate rules that help people associate. These rules not only reflect in the custom's formation, but also reflect in the course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Moreover, study is always the key to understand institution changes. Any institution change that is caused by competition among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or different individuals must hav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tudy in the competition, the course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is the course that governments study and discover new knowledge. Any institution, no matter it promotes the government's competitiveness or weakens the government's competitiveness; they all are the results of government's study. Imitation , elimination from the adaptive study and introspection are packed in the course while the governments inquire after, implement and correct the institutions。From the change of knowledge about idea and rules,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change their game idea, the game rule and form a new game equilibrium. Finally, since the study in the competition is the key to influence institution changes, learning ability, learning content and study performance of a government determine its position in the competition. A politician good at study, a government good at study, government with public trust and effective study means of the studying type are the key to weigh government's success or failure in the competition. Here is an implicit meaning: no matter competition happens among countries or regions, no matter which kind of form launches in the competition field, the factor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s their learning abilities.
     Just as Hayek realizes, the variety of the human society is unparalleled. The difference and variety are the reasons why the mankind can make the unique achievement. Hayek’s view also reflects in the institution change caused by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lthough imit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are so popular, different governments of countries or regions do not produce the same or even similar institutions. On the contra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macroscopical economic systems, as well as micro economic system, all show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either in the form or in the efficiency. Study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point is that the knowledge we studied in the past will influence our choice and understanding to the new knowledge. As a government obtaining knowledge, changing knowledge and formatting knowledge in the societies, the institution changes’difference showing the course of inter-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complexity of study. As a competition method,,institution still keeps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difference, though governments imitate each other. As a competition result, all institutions should be selected by criterion of choosing the superior and eliminating the inferior. However, some of those institutions which seem inefficient and really inefficient have not been totally screened.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 the institution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evolve diversified result to correlate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 partly, but from the view of knowledge change, the governments can not make the system totally unanimous in the form and efficiency when they imitate each other in the course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the different result of the institutions can all be regarded as the difference of study result from the competition. Dissipation in transmitting of knowledge, adaptability to study, alternative of content and different mental structure,all these make different governments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produce different institutions in the course of competition. Therefore, as the competition result and competitive method ,institution's difference and variety is inevitable.
     The same as all the other things, the impact on institution changes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has a dual characters, too. On one side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s may cause good institution changes, producing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optimizing resource distribution, improving positive consequence such as public efficiency etc.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 may cause bad institution changes and, therefore, it may bring negative consequence such as regional protectionism, malignant tax war etc. Basically, negative influence is a kind of external-effect when a government adopts some means in competition. Though their purposes while government adop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se institutions are all for winning, for instance: maintaining one's own legitimacy, increasing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creating the achievements etc., it is balefulness to the collective welfare in more people and bigger range. As long as the newly-increased incomes brought by the innovating of the government on a certain system exceed the negative effect exceed the negative effect that it brings to others, the impact on economic society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is exactly passive. Only when government's competition has increased the whole social benefits, as well as has increased one's own competition strength, government competition is benign, worth affirming and develop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competition produce the good result as much as possible, governments should obey relevant discipline.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through competition cannot establish the discipline, or the spontaneous cost is too high, or the validity of spontaneous self- implementation is not enough. In order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government competition, an external organization and mechanism with implementing ability by force are very necessary.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competition occurring among nations, the mechanism and organization for cooperation is a kind of public goods, its quantity is always lower than the optimum, so international predicament of coordination becomes normality of economic life. But to a natio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an take advantage of its privileges and effective legal system to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among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引文
① 约翰·斯图加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文版,270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① Tiebout. C (1956),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 pp.416-424.
    ① 经济学家霍夫曼和罗森塔尔在对近代早期欧洲国家战争和税收的分析之后的税率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快慢的关键不在于税收的水平,而在于边际税收效应。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并不一定要减税,而应该特别关注边际税率和财政制度给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详见约翰·N.德勒巴克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中文版,42~72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① Breton, Albert,(1996)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 fi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① Herrmann-Pillath 是德国维藤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何梦笔是其中文名。
    ① 转引自冯兴元:《辖区政府竞争的理论框架》,载思想评论网 http://www.sinoliberal.com/。
    ① 注:除了何梦笔 Herrmann-Pillath 模型之外。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28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2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27 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①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253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①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253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②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329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19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④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第 3 页,上海三联书店,1994。
    ⑤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 年第 6 期。
    ① 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文版,第 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② 弗雷德里克·L.普瑞尔:《东西方经济体制比较研究指南》,中文版,第 14 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
    ③ 维克拉·弗霍尔索夫斯基:《经济体制分析和比较》,中文版,第 26~27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8。
    ④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375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⑤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载《改革》,1994 年第 2 期。
    ⑥ 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载《二十一世纪》, 1994 年第 6 期。
    ⑦ 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载《经济研究》, 1992 年第 7 期。
    ⑧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第 90 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195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
    ①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中文版,见【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 105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②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中文版,第 112 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① V.W.拉坦:《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中文版,见【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第 328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①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文版,第 138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②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文版,第 13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③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文版,第 13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①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中文版,上册,第 8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第 43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思:《历时经济绩效》,载《经济译文》,1994 年第 6 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 2 卷,8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①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丛林的战争对立关系,冲突源于无秩序和无权威。
    ① 科斯定理一和科斯定理二的详细解释,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 chueng 为科斯定理作出的解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 4 卷,第 16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 4 卷,第 17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① 转引自毛寿龙:《政治社会学》,第 148 页,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文版,第 11 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 4 卷,第 16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21页。上海,海三联书店,1996。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106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第 149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② 【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见《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中文版,第 337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① 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处于政府角色分为必要的政府角色与可选择的政府角色,其中,必要的政府角色包括保护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防止和制止暴力和欺诈,以及增进普遍福利。而可选择的政府角色主要是指命令式干预或非命令式干预。
    ①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中文版,第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②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中文版,第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① 【美】莱利斯·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中文版,第 46 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27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②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下卷,第 408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③ 【德】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文版,下卷,第 16 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①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中文版,第 143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①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37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① 【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文版,第 65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② 【美】亚历山大·埃克斯坦:《经济体制比较》,中文版,第 29~31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③ 诺思接受张军采访时的记录,摘自张军个人网站,http://prozhang.nease.net/lunwen/。
    ① 【美】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文版,第 1 页,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第 129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③ 【美】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文版,第 7 页,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②【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文版,第 221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② 【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文版,第 252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文版,第 52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①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文版,第 67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② Mokry and Joel,1990.twenty-five centu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An History Survey. London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0,pp .2-4.
    ①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275~276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 1 卷,第 9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① 转引自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中文版,第287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卷,252~2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①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中文版,第179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254~25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① 【美】詹姆斯·彼得拉斯:《全球化:批判与分析》,载《中国与世界》,2002 年第 3 期。
    ① Tirole在1991年出版的的博弈论教科书第478页给出了共同知识的严格表述。简单地说,共同知识就是状态空间里,每个人对某一种信息划分的乘积的子集。层层映射,用不动点的方法可以证明共同知识的存在。另外,制度这种共同知识和哲学理念中的共同知识有一定的相似性,“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这一概念最早由哲学家Lewis1969年第一次提出,在哲学的理念中,共同知识是人们形成社会、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在最广义的层面上,共同知识就是Cooley所说的社会。
    ① 道格拉斯·C.诺思:《按时序的经济实绩》,载《经济学情报》,1995 年第 1 期。
    ① 在 Schelling 的聚点理论中,聚点是应用于对一个博弈中的多重均衡现象进行说明的核心工具.在一个有多重均衡的博弈中,引起行为人关注于某个特定均衡的任何因素都可以引起行为人理性地认可他们,就如自觉地履行诺言一样。谢林认为带有多重均衡的博弈中,文化或者历史传统将会对行为人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豪尔绍尼也曾经指出,当均衡是随机的时候,每个行为人的行为主要依赖与自己制度的私人信息,即使这种信息对行为人的偏好影响不是很大。但谢林则认为当博弈存在多重均衡时,行为人的行为主要依赖于行为人所知道的公共信息,即使这种信息对行为人的偏好没有本质影响,谢林和豪尔绍尼的分析说明,即使个体行为人都是完全理性的,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文化传统和社会权威体系仍然对参与人的决策发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克莱珀斯 kreps 的“焦点”(Focal Point)假说也如此类似,kreps 提出,当参与人之间没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时,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往往可以提供某种暗示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各自的条件相称的策略(“焦点”),从而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当人们看到许多可能的均衡解时,他们可以达成某种暗中的共识,选择同一个均衡解中(指派给每个人)的策略。
    ① 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第 74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① 【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文版,第 17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① Basu 等博弈论专家从进化博弈的角度证明,如果一种观念或制度在进化中对其他竞争性观念或制度具有免疫力,那么这种观念或制度就是进化稳定的,具有这种观念或制度的当事人在进化中就能得到生存。见basu,kaushik“civil 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 concepts,crtitique and model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46,19~33。
    ① 【日】青木昌彦:《沿着均衡点演进的制度变迁》,见《制度、契约与组织》,中文版,第 31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① Douglass. C. North :《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见埃瑞克·G.O 菲吕博顿编:《新制度经济学》,中文版,第 302 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① Douglass .C. North :《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见埃瑞克·G.菲吕博顿编:《新制度经济学》,中文版,第 301 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① 赵成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地方政府角色转换和中央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见徐湘林主编:《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第 328 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② Douglass. C.North :《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见埃瑞克·G.菲吕博顿编:《新制度经济学》,中文版,第 307 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③ Douglass. C.North :《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的交易成本分析》,见埃瑞克·G.菲吕博顿编:《新制度经济学》,中文版,第 308 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① 关于国际制度的决定权和国家实力的更详尽的论述,可参见 Kingderberg 和 North 的相关著作。
    ① 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制度形成,按照博弈者力量对比和博弈类型的差异可以产生捕鹿博弈和性别战两种合作博弈和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盟主博弈四种非合作博弈共 6 种博弈图式。
    ① 谢帜予:《经济博弈论》,第 3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① R OKeohane,ibd,pp·386-387。
    ①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 467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 464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①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397~398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① 【日】 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中文版,第 134 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② 也有学者将学习区分为外观和内观,外观是由学习示范效应引起的,内观是由在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确立的(冯兴元,2003)。
    ① 【英】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中文版,第 17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①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398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① 【德】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中文版,第 417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① 【美】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中文版,第 409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① 转引自赵晓:《竞争、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 No. C1999025。
    ① 【美】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中文版,第 351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② 对于政治企业家,研究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如杨瑞龙将其理解为掌管着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杨瑞龙,2001),米运生将其定义为“在政治市场上提供公正、秩序等制度产品,并以此换取民众的货币支付(具体表现为税收)的政治家”(米运生,2001)。柯武刚和史漫飞认为政治企业家是“指那些依靠推行或者阻碍制度变革以谋取政治好处的机构和个人” 笔者认为,将政治企业家视同为掌握国有企业的官员过于狭窄,
    ①TONY FU-LAI YU An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2(3):217-236, September 2001
    ① Kirzner, I.M. (1982) "Uncertainty, Discovery and Human Action". In I.M.Kirzner (ed), Method, Process and Austrian Economics.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and Company, pp.139
    ①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中文版,第 326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①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文版,第 12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① 道格拉斯·C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第 30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② 诺思:《动态经济世界中的经济理论》,载《经济译文》,1995 年第 3 期。
    ①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 95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①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 98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②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文版,第 113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①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文版,第 113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②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文版,第 117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③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中文版,第 195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① 转引自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第 4 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① 哈耶克专辑之五——竞争的含义,摘自思想评论网站,http://www.sinoliberal.com/。
    
    ①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中文版,第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②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中文版,第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① 【日】青木昌彦:《为什么多样性制度继续在演进?》,中文版,载《经济体制社会比较》,2001 年第 6期。
    ① Gresham 逆定律是指制度在社会中的优胜劣汰,转引自【美】苏珊·伯杰、罗纳德·多尔主编:《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中文版,第 113 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② 【美】苏珊·伯杰、罗纳德·多尔主编:《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中文版,第 22 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①【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中文版,第 375 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
    ① 左大培等:《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第 88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① 【日】青木昌彦:《制度的多样性与人性》,转自青木昌彦个人网站,http://www.rieti.go.jp/users/aoki-masahiko/cn/。
    ② 【美】苏珊·伯杰 、罗纳德·多尔主编:《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中文版,第 7 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① 【美】苏珊·伯杰 、罗纳德·多尔主编:《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中文版,第 11 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① 【美】苏珊·伯杰 、罗纳德·多尔主编:《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中文版,第 37 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② 转引自【美】苏珊·伯杰 、罗纳德·多尔主编,《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中文版,第 113 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① 【美】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中文版,第 89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① 【美】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中文版,第 91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② 【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第 37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③ 【美】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第 81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① 【美】马克·罗依:《法和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4 期。
    ② 【美】 马克·罗依:《法和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4期。
    ① 冯涛、兰虹:《人地比例变动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见《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一卷,第 21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② 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中文版,第 2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③ 周一良等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第 132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3 卷,第 5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① 诺思:《动态世界中的经济理论》,载《经济译文》,1995 年第 3 期。
    ② 【美】 马克·罗依:《法和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4期
    ① 【美】W.布雷恩·阿瑟:《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年第9期。
    ② 【英】彼得·豪尔等:《论政治科学与三个制度主义》,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8 期。
    ① 【美】 马克·罗依:《法和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4期。
    ② 【美】 马克·罗依:《法和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中文版,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四期。
    ① 【瑞士】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文版,第 60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② 【瑞士】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文版,第 61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③ 与皮亚杰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他认为图式是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这种组织必然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的适应产生影响。他同时指出,图式具有积极主动加工的特点,即图式的存在使行为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积极地把新信息同图式表征的旧知识加以联系。
    ④ 【瑞士】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中文版,第 5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① Leonard - Barton D. 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 : A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 . 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 ,1992 ,(13) :111 - 125.
    ②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 年第 6 期。
    ③Michael E. Gorman. Types of Knowledge and Their Rol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J ] .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 (3) : 219 – 231。
    ① 波兰尼曾经举例,通过研究前人的棋谱学习棋艺,说明了意会知识可以通过与中间媒介物的交流获取。
    ① 【荷兰】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文版,第 155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② 【荷兰】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文版,第 154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① 【荷兰】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文版,第 154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② 【荷兰】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文版,第 159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① 【荷兰】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文版,第 164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② 小生境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指的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进化。
    ① 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与政策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 年第 3 期。
    ①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中文版,第 330 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① 转引自周业安:《财政分权理论评述》,载《教学与研究》,1999 年第 6 期。
    ① 【德】D.德林:《政府、竞争与市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 第 10 期。
    ②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③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①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② 转引自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中文版,第 467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③ 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中文版,第 467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事实上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大有人在,如埃里克·莱昂内尔·琼斯就认为,在像欧洲这样具有较强的竞争性政治秩序的社会中,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优势就是对文明的经济基础具有较大损害的事件是不会发生的,他以中国明朝时期的禁海令为例,认为此类事前不可能在欧洲发生,因为欧洲与大多数亚洲文明相反——不可能出现“无可置疑的制度性的决定”。参见埃里克·莱昂内尔·琼斯《欧洲的奇迹,欧洲与亚洲的历史中的环境、经济和地理政治》,第二部:第 109 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87。
    ④ 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中文版,第 467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① 世界银行:《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第 122 页,中国财政出版社
    ② 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中文版,第 483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① 转引自 Bruce Gilley:“Provincial Disintegration:Reaching your market is more than just a matter of distance”.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2001(22/11).
    ① 杨再平:《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地方干扰及其抑制试析》,见董辅礽等:《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第 195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② 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第 114 页,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① 周业安和赵晓男的在对河南西峡和周边两县的地方保护现象进行调查时发现,西峡和周边县的同等品质水泥差价在20 元左右,这一价差不能用运输成本来解释,而只能表现为无谓损失。
     ① 另一个存在的法律漏洞在于,按我国现有的政策规定,企业的工商登记和税收登记必须保持二位一体。但在具体操作中,企业的工商登记和税收登记往往分离。工商登记在此地,税收登记在税收政策相对优惠的彼地,这就使做为纳税主体的企业规避了相当的税收,即所谓的“税收打折“问题,而在法律上,又没有规范此类问题的相应法律条文,出现了法律真空。
    ① 鲍灵光:《OECD 关于恶性税收竞争的报告》,载《涉外税务》1999 年第 3 期。
    ② 《OECD 有害税收竞争研讨会综述》,载《涉外税务》,2003 年第 4 期。
    ① 魏加宁在《关于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及其对策思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全国各地、各级地方政府大多负有各种各样的债务。尽管中国现行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中,严格禁止地方财政出现赤字和地方政府举债,但事实上,中国各地区、各层级的地方政府大都在不同程度上举债度日或负债经营,而且所负债务的种类之多,负担之重,已超出一般人之想象。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实际上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头号杀手。详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地方债务课题组报告《关于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及其对策思考》,载国研网。
    ① 转引自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第 200 页,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① 广义上的规制包含了税收制度,此处的规制竞争指狭义上的规制竞争,即产品生产和商品消费标准的相关规定。
    ② 【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中文版,第 29 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① Garreet.Hardin:The Targedy of the commoms in science,dec,1968,vol,168,1244.
    ① 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第 52~57 页,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1。
    ① 王小龙和李斌通过超边际分析推导出,,地方贸易保护常常是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博弈的结果, 这一结果在短期内可能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没有长期效果。详细分析见王小龙、李斌:《经济发展、地区分工与地方贸易保护》,载《经济学》(季刊),第1 卷,2002 年第3 期。
    ①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e Courses And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36,2, Spring,1982.
    ①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文版,第 90~91 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②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版,第229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① 微观经济学中的哈马达模型也以严格的数学推理证明,国际间经济政策不协调是无效率的,而通过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可以使参与协调的国家达到帕累托效率,使各国的福利均接近最佳点,整体经济福利也高于非协调状态。
    ① 冯兴元等:《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与市场秩序》,天则经济研究所内部文稿,2003。
    1.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5。
    3. 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中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 弗雷德里克·L.普瑞尔:《东西方经济体制比较研究指南》,中文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
    5. 维克拉·弗霍尔索夫斯基:《经济体制分析和比较》,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6. 【美】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7. 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第1 版。
    8. 【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
    9.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0. 【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 【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14.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15. 【美】道格拉斯·C.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6. 唐寿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17.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8. 【美】莱利斯·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9.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第 9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0.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第 1 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1.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文版,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2.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3.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4. 【美】保罗·萨缪而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 16 版,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5. 【美】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26. 亚历山大·埃克斯坦:《经济体制比较》,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7.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8. 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未来》,中文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9. 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行为方式》,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
    30. 李军林:《制度变迁的路径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1. 徐湘林等:《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政府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2. 谢帜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3.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4. 【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中文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5. 【美】约翰·N.德勒巴克等编:《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6.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7.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8. 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9. 【美】曼库尔·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40. 【英】苏珊·伯杰、罗纳德·多尔主编:《国家的多样性和全球的资本主义》,中文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41.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中文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
    42. 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3. 周一良等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5. 【瑞典】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6. 【瑞典】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学》,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7. 【荷兰】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探究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8.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治道与发展》,中文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9。
    49.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0. 【德】柯武刚、史漫飞:《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1. 世界银行:《1997 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文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52. 董辅礽等:《集权与分权—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构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3. 张军:《特权与优惠的经济学分析》,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
    54. 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55. 【美】R.纳尔逊和 G.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7. 吴敬琏、刘吉瑞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58.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下卷)中文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59. 左大培、裴小革:《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类型——结合历史和文化的全方位探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60. 谢帜予:《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1.【德】埃瑞克·G.菲吕博顿等:《新制度经济学》,中文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2.【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文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3.【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中文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4.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65.王正毅 张云贵:《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6.陈学彬:《博弈学习理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67.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8.毛寿龙:《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69.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0.王绍光:《分权的底线》,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71.【美】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中文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2.华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73.【美】理查德·派普斯:《财产论》,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4.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5.【美】诺思等著:《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6.王冰:《现代市场理论——关于市场的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7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8.【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
    79. 何帆:《为市场经济立宪》,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1. 冯 兴 元 :《 辖 区 政 府 竞 争 的 理 论 框 架 》, 载 思 想 评 论 网 ,http://www.sinoliberal.com/。
    2. 樊纲:《中华文化、理性化制度与经济发展》,载《二十一世纪》, 1994 年第 6 期,5~7 页。
    3. 孔泾源:《中国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载《经济研究》, 1992 年第 7 期,21~27 页。
    4. 青木昌彦等:《沿着均衡点演进的制度变迁》,中文版,见《制度、契约与组织》,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 青木昌彦:《为什么多样性制度继续在演进?》,载《经济体制社会比较》,2001 年第 6 期,30~39 页。
    6. 青木昌彦 :《制度的多样性与人性》, 转自青木昌彦个人网站。
    7. 马克·罗依:《法和经济学中的混沌理论与进化理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4 期,40~47 页。
    8. 冯涛、兰虹:《人地比例变动与土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见《制度经济学研究》第一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9. W.布雷恩·阿瑟:《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 年第 9 期,13~18 页。
    10. 彼得·豪尔等:《论政治科学与三个制度主义》,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8 期,。
    11. 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与政策分析》,载《管理世界》,2002 年第 3 期,52~61 页。
    12. 方晓利、周业安:《财政分权理论评述》,载《教学与研究》,1999 年第 6期,54~58 页。
    13. D·德林:《政府、竞争与市场》,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 第 10 期,14~19 页。
    14. 鲍灵光:《OECD 关于恶性税收竞争的报告》,载《涉外税务》,1999 年第 3 期,12~14 页。
    15. 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载《经济研究》,1998 第 12 期,45~52 页。
    16. 杨艳琳、陈银娥:《论格鲁奇的经济制度改革理论》,载《 经济科学》,1998 年第 5 期,108~115 页。
    17. 瓦伦·J.萨缪斯:《制度经济学的现状》,载《经济译文》,1997 年第 1 期,1~6 页。
    18. 孔泾源: 《市场化与产权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理论分析》,载《经济研究》,1994 年第 6 期,18~25 页。
    19. 周小亮 :《马克思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差异及其对我国改革的启示》,载《东南学术》, 1998 年第 4 期,62~69 页。
    20. 张曙光:《 论制度均衡和制度变革》,载《 经济研究 》,1992 年第 3 期,30~36 页。
    21. 詹姆斯·彼得拉斯:《全球化:批判与分析》,载《中国与世界》,2002年第 3 期。
    22. 李军鹏 :《市场经济世上政府职能的三次演变》,载《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2~8 页。
    23. 钱萍:《 论两种新制度学派 》,载《财经科学》, 1998 年第 3 期,20~23 页。
    24. 蒋雅文:《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评析》,载 《经济科学》,2000 年第 5期,100~107 页。
    25. 杨成长 :《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与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载《经济学家》,1997 年第 5 期,56~60 页。
    26. 高德步 :《制度变迁理论: 马克思与诺斯》,载《 经济学家》, 1996年第 5 期,43~49 页。
    27. 威廉·哈根勒、张军:《转轨国家的初始条件—— 改革速度与经济增长》,载《 经济研究》, 1999 年第 10 期,69~74 页。
    28. 邹宜民等:《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思考 》,载《经济研究》,1999 年第 3期,59~65 页。
    29. 张曙光:《 总量关系及其制度分析》,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1 期,49~57 页。
    30. 张曙光 :《关于地区经济差异变动的另一种解释》,载 《经济研究》, 1993年第 9 期,19~26 页。
    31. 张军:《中央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和制度变迁理论》,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5 期,72~80 页。
    32. 姚洋等 :《政府角色定位与企业改制的成败》,载《经济研究》,2001 年第 1 期,3~10 页。
    33. 罗润东:《 制度变迁中的国有企业减员改革研究 》,载《经济研究》, 2000年第 3 期,57~64 页。
    34. 张杰:《交易、风险与所有权——解释中国经济转轨路径及其绩效的一种新视角》,载《 管理世界》, 2003 年第 5 期,5~20 页。
    35. 严士凡 、卢新波 :《关于浙江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前景问题的若干思考》,载《经济体制改革比较》, 2003 年第 1 期,89~93 页。
    36. 卿志琼 :《 中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秩序分析》,载《财经研究》,2002 年第 9 期,14~18 页。
    37. 谢作诗:《 初始条件、转轨方式和经济绩效 》,载《经济问题》,见 2002年第 8 期,50~52 页。
    38. 周炼石:《 集分权政策理论及应用》,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50~56 页。
    39. 李晓光:《我国制度性产品供给体制及其改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 1 期 ,49~54 页。
    40. 陈瑞莲 、张紧跟:《试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关系的协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 年第 3 期,65~68 页。
    41. [英]凯文·摩根 :《制度、创新与欠优势地区的经济复兴》,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2 期,59~64 页。
    42. [美]S.霍罗维茨 、 C.马什 :《利益群体、制度和区域特点 ------中国地方经济政策的解释》,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3 期,35~44页。
    43. 唐寿宁:《均衡的实现与制度规则的贯彻》,载《经济研究》, 1993 年第3 期,60~67 页。
    44. 陈天祥:《论中国制度变迁的方式》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3 期,19~24 页。
    45. 周克清:《论转型期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及其有效性》,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69~72 页。
    46. 杨志勇:《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公共财政论的发展》,载《财经问题研究》, 1999 年第 11 期,44~49 页。
    47. 高萍:《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及其启示》,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 年第 6 期,26~30 页。
    48. 张亦工:《交易费用、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透视》,载《东岳论丛》,2000 年第 5 期,33~36 页。
    49. 孟建龙:《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职能观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启示》,载《温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1 期,10~13 页。
    50. 徐桂华、杨燕青:《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载《经济学家》,1998 年第 1 期,4~9 页。
    51. 庞涛:《中国政治学研究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借鉴》,载《怀化师专学报》, 2000 年第 12 期,12~14 页。
    52. 白明 :《博弈论与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载《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0年第 1 期,18~20 页。
    53. 张林:《诺思的制度经济思想评析》,载《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1999 年第 5 期,11~16 页。
    54. 方齐云:《完全理性还是有限理性——H、A、西蒙满意决策论介评》,载《经济评论》,1994 年第 4 期,39~43 页。
    55. 金太军、汪波:《经济转型与我国中央一地方关系制度变迁》,载《管理世界》,2003 年第 6 期,43~51 页。
    56. 鲁明泓:《制度因素与国际直接投资区位分布:一项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1999 年第 7 期,57~66 页。
    57. 王水林 、徐立新:《中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3 期,34~38 页。
    58. 赖平耀、姚 洋:《沟通与交易 》,载《经济研究》,2000 年第 9 期,43~48 页。
    59. 华锦阳、许庆瑞 、金雪军:《制度决定抑或技术决定》,载《经济学家》,2002 年第 3 期,101~107 页。
    60. 杨晓维:《论经济制度的内在均衡》,载《经济学家》,2002 年第 5 期,56~61 页。
    61. 史晋川、沈国兵:《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载《经济学家》,2002 年第 1 期,41~46 页。
    62. 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载《经济研究》,1996 年第 5 期,22~28 页。
    63. 伍山林:《制度变迁效率评价——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例》,载《经济研究》,1996 年第 8 期。
    64. 王跃生:《不同改革方式下的改革成本与收益的再讨论》,载《经济研究》,1997 年第 3 期,32~39 页。
    65. 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载《经济研究》,1992 年第10 期,72~79 页。
    66. 邹薇:《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思路》,载《经济科学》,1998年第 1 期,117~124 页。
    67. 张曙光、 盛洪:《95 中国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述评》,载《经济学动态》,1996 第 12 期,14~19。
    68. 樊纲 :《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1期,3~15 页。
    69. 易宪容:《新制度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 6 期,117~121 页。
    70. 李怀:《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一个从制度经济学文献中读出来的故事》,载《管理世界》,1999 年第 3 期,68~77 页。
    71. 青木昌彦:《为什么多样性制度继续在演进?》,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 年第 6 期,1~9 页。
    72. 青木昌彦:《 什么是制度?我们如何理解制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 年第 6 期,28~38 页。
    73. 周振华:《中国制度创新的改革程序设定》,载《经济研究》,1998 年第12 期,40~47 页。
    74. 柳卸林:《市场和技术创新的自组织过程》,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2期,34~37 页。
    75. 孔泾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过程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2 期,65~72 页。
    76. 马克·塞特菲尔德:《制度滞后模型》,载《经济译文》,1995 年第 4 期,1~8 页。
    77. 李雪松:《制度及其变迁进程中政府经职能的理论分析》,载《经济科学》,1997 年第 2 期,68~73 页。
    78. 杨瑞龙:《论制度供给》,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8 期,5~10 页。
    79. 邹薇:《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历史与现实》,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1 期,34~40 页。
    80. 杨瑞龙:《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研究》,1994 年第 5 期,40~49 页。
    81. 陈银娥、罗良文:《格鲁奇的新制度经济理论》,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17~22 页。
    82. 杨俊一:《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阐释——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视角》,载《哲学动态》,2001 年第 4 期,36~40 页。
    83. 刘世锦:《中国经济改革的推进方式及其中国公共选择问题》,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10 期,。
    84. 张旭昆:《论制度的均衡与演化》,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9 期,65~68 页。
    85.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载《经济研究》,1992 年第 5 期。69~79 页。
    86. [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1 期,73~78 页。
    87. 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民》,载《经济学家》,1997第 1 期,42~50 页。
    88. 袁泽沛、李亚辉:《经济全球化下的政府理性及公共选择问题》,载《财贸经济》,2002 年第 8 期,49~52 页。
    89. 道格拉斯·C.诺思 :《历时经济绩效》,载《经济译文》,1994 年第 6 期,1~7 页。
    90. 道格拉斯·C.诺斯:《交易成本、制度和经济史》,载《经济译文》,1994年第 2 期,23~28 页。
    91. 道格拉斯·C.诺思:《动态经济世界中的经济理论》,载《经济译文》,1995年第 3 期,1~7 页。
    92.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载《经济译文》,1994 年第 3 期,1~9 页。
    93. 马宏伟:《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载《经济评论》,2003 年第 1 期,31~35 页。
    94. 兰虹、冯涛:《路径依赖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与演进》,载《当代经济科学》,2002 年第 2 期,8~17 页。
    95. 韩朝华:《明晰产权与规范政府》,载《经济研究》,2003 年第 2 期,18~26 页。
    96. 秦志华:《企业制度革中的博弈与均衡——一个关于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2 期,83~88 页。
    97. 张建伟:《现实主义、制度主义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 年第 1 期,1~11 页。
    98. 李扬等:《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物品融资》,载《财贸经济》,2002年第 10 期,22~28 页。
    99.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分析》,载《经济研究》2000 年第 2 期,12~17 页。
    100. 薛钢、曾翔、董红锋 :《对我国政府间税收竞争的认识及规范》,载《涉外税务》 ,2000 年第 5 期,19~23 页。
    101. 冯兴元:《我们需要推销城市》,载《改革月报》,2000 年第 4 期,6~8页。
    102. 冯兴元:《市场化——地方模式的演进道路》,载《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 1 期,11~14 页。
    103. 马铨友、于红霞:《 地方税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载《 管理世界》,2003 年第 5 期,36~43 页。
    104. 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分析范式》,维滕大学讨论文稿第 42 期中译文。
    105. 何梦笔主笔:《中国辖区竞争、地方公共品的融资与政府的作用项目分析框架》,1999 年,载天则经济所网站。
    106. 苏明:《中国地方税税权划分研究》,载《涉外税务》,2000 年第 5 期,17~21 页。
    107. 赵晓 :《竞争、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编号:C1999025。
    108. 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课题组:《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公共物品融资》,载《财贸经济》,2002 年第 10 期,5~10 页
    109. 樊明:《地方国有与地方保护主义》,载《当代经济研究》,2001 年第 3期,24~28 页
    110. 赖海榕:《地方制度多样性与中央规则统一性的矛盾和出路》,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年第 4 期,22~26 页。
    111. 周小亮:《制度创新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不同理论解说及其缺陷分析》,载《经济学动态》,2002 年第 3 期,68~70 页。
    112. 彼得·范胡塞:《政治中的效率:挑战经济学方法》,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 年第 2 期,104~112 页。
    113.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起因和一些初步的结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 年第 6 期,1~7 页。
    114. 黄德海:《集权、分权与经济的均衡发展》,载《财贸经济》,2002 年第12 期,53~59 页。
    115. 张理智:《制度分析的误区、困难和出路》,载《当代财经》,1996 年第
    10 期,9~14 页。
    116. 朱光华、段文斌:《约束与制度变迁》,载《经济学家》,1996 年第 1 期,54~59 页。
    117. 金雪军、章华:《制度兼容与经济绩效》,载《经济学家》,2001 年第 2期,99~104 页。
    118.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中外经济体制转轨比较》,载《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 5 期,43~46。
    119. 卢现祥:《我国制度经济学研究中的四大问题》,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 年第 1 期,3~9 页。
    120. 易宪容、黄少军:《制度演进与经济贫困》,载《世界经济》,2000 年第 4期,68~72 页。
    121. 王玉明:《论政府制度创新》,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 年第 6 期,90~94 页。
    122. 青木昌彦:《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改革》,1997 年第 5 期,115~117 页。
    123. 李晓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吉林大学学报》,1999年第 1 期,75~80 页。
    124. 陈剑波:《制度变迁与乡村非正规制度》,载《经济研究》,200 年第 1 期,48~55 页。
    125. 李伯聪:《略论制度经济学派》,载《自然辨证法通讯》,1998 年第 6 期,24~31
    126. 林红铃:《论新制度经济学革命》,载《社会科学辑刊》,2000 年第 1 期,45~47 页。
    127. 吴毅、吴淼:《制度与国家: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政治透视》,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 年第 3 期,33~37 页。
    128. 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载《经济研究》,2001年第 7 期,19~27 页。
    129. 贾根良:《制度主义与比较经济学的新发展》,载《经济学家》,2002 年第 6 期,68~73 页。
    130. 冯兴元、刘会荪:《论我国地方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26~32 页。
    131. 王国生:《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制度环境及其市场地位分析》,载《南京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1 期,9~14 页。
    132. 王育民:《企业的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载《经济科学》,2000 年第 4期,115~120 页。
    133. 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 10 期,2~7 页。
    134. 刘刚、李国俊:《组织决策的知识问题与企业的内生成长》,载《经济评论》,2002 年第 5 期,107~110。
    135. 孔泾源:《中国古典商业精神及其现代意义》,载《经济研究》,1993 年第 9 期,69~80 页。
    136. 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 1 期,97~103 页。
    137.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载《经济研究》,1998 年第 1 期,3~10 页。
    138. 赵康、陈加丰:《制度理论:多样性、对话和未来的挑战》,载《经济研究》,2001 年第 2 期,28~34 页。
    139. 王传兴:《“双层次博弈”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 5 期,36~39 页。
    140. 魏建:《博弈、合作与法律》,载《山东社会科学》,2001 年第 2 期,28~32 页。
    141. 吴红宇:《减免税策略的博弈分析》,载《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年第 8 期,39~42 页。
    142. 张玉柯、马文秀:《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载《河北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74~77 页。
    143. 于磊:《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合作——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国际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8 期,11~15 页。
    144. 殷凤:《区际经济关系中的政府干预与协调》,载《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 2 期,27~32 页。
    145. 周海林:《合作的条件与机理》,载《软科学》,2001 年第 3 期,47~51页。
    146. 宋波:《互动行为中的机械性——对博弈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应用与发展的审视》,载《经济科学》,2000 年第 4 期,105~109 页。
    147. 王雷 、项保华:《合作的难题与对策》,载《自然辨证法研究》,2002 年第 9 期,38~40 页。
    148. 陈潭:《集体行动的困境: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 9 期,139~144 页。
    149. 徐惠平、王继青:《可持续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博弈研究》,载《复旦学报》,2000 年第 3 期,119~124 页。
    150. 平新乔:《全球性公共物品及其我们的对策》,载《涉外税务》,2002 年第 10 期,12~17 页。
    151. 彭文平、肖继辉:《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关联效应》,载《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48~51 页。
    152. 郑淑杰:《社会图式理论述评》,载《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2 期,16~22 页。
    153. 金吾伦:《知识生成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48~54 页。
    154. 彭文平:《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动向》,载《经济学动态》,2000 年第 7 期,57~60 页。
    1. North, Douglass.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2. Bromley, D. W. (1989): “Economic Interests & Institutions –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policy”, Basil Blackwell, New York and Oxford, UK.
    3. Eggertsson, T. (1990): 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4. Friedman, J.W. (1990). Game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to econo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5. Furubotn, E.G. & R. Richter (1997):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Ann Arbor.
    6. Breton, A. (1996).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Brennan, G. and J. Buchanan (1980). The Power to Tax, Analytical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IMF (2000), World Economic Outlook, October 2000: Focus on Transition Economies,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9. Boettke,P(2002):“The 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1950-2000”,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Economic Thought, Oxford,Blackwell,2002.
    10. Boyd, R., and Richerson, P. (1985).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 Armstrong, H.W. and J. Taylor (1993)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 Harvester Wheatsheaf, London.
    12. Granick, D. (1990), Chinese State Enterprises. A Regional Property-RightsAnalysis, Chicago.
    13. Breton, Albert,(1996), Competitive governments. 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 fin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4. Mokry and Joel(1990),twenty-five centu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a history survey, London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0
    15. Kirzner, I.M. (1982) "Uncertainty, Discovery and Human Action". In I.M.Kirzner (ed), Method, Process and Austrian Economics. Lexington, Mass: D.C. Heath and Company.
    16. Krugman, P. (1996), The Self-Organizing Economy, Oxford, U.S.A.
    17. Hayek, F.A. (1967): “Notes on the Evolution of Systems of Rules of Conduct”, in: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 onomics,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Chicago. .(二)论文
    1. TONY FU-LAI YU An Entrepreneurial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2(3): 217-236, September 2001
    2. Leonard - Barton D. 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13): 111 - 125.
    3. Michael E. Gorman. Types of Knowledge and Their Rol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3): 219 – 231
    4. Bruce Gilley:“Provincial Disintegration:Reaching your market is more than just a matter of distance”.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2001(22/11)。
    5. Garreet.Hardin:The Targedy of the commons in science,dec,1968,vol,168,1244。
    6. Buch, C.M. (1998), Russian Monetary Policy-Assessing the Track Record, in: Economic Systems, Vol. 22, No. 2, S. 105-146.
    7. Chung, J.H. (1995), Studies of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Mid-Term Appraisal, i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42, S. 487-508.
    8. Dixit, A.K. (1996), The Making of Economic Policy: A Transaction-Cost Politics Perspective, Cambridge.
    9. Eggertsson, T. (1998), State Reforms and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Policy, Diskussionsbeitrag 11-98.
    10. Hanson, P. (1999), Understanding Regional Patterns of Economic Change in Post-Communist Russia, mimeo, INTAS Project 96/0076.
    11. Harter, S. (1999), Kann der Staat ausgeschaltet werden Zu den regionalen Dimensionen finanz-industrieller Gruppen in Ru land, in: Hhmann (1999), S. 116-133.
    12. Hendrischke, H. (1999), Provinces in Competition: Region,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Hendrischke / Feng (1999), S. 1-30.
    13. Fiscal Federalism in a Period of Crisis and Reforms, in: Problem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Vol. 41, Nos. 7/8, S. 79-109.
    14. Li, L.C. (1998a), Central-Provincial Relations: Beyond Compliance Analysis, in: China Review 1998, Hong Kong.
    15. Arthur, Brian. 1989.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Economic Journal, 116-131.
    16. Weingast, Barry and Marshall, William. 1988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Congres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32-63.
    17. Grossman, H. I. & Kim, M. (1995): “Swords or Plowshares? A Theory of the Security of Claims to Proper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6): 1275-1288.
    18. Hodgson, G. (2000): “What Is the Essenc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XXXIV (2):317-329.
    19. North, D. (1991):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1): 97-112.
    20. Stiglitz, J. (1974): “Incentives and Risk Sharing in Sharecropping”, 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 XLI (2): 2119-2256.
    21. Daphne A. Kenyon, (1997) Theories of Interjurisdictional Competition, New England Economic Review March/April, 34
    22. Hans-Werner Sinn(1999) THE NEW SYSTEMS COMPETITION Working Paper 8747,http://www.nber.org/papers/w8747
    23. Paul Cheshire, (1997)Territorial Competition: Some Lessons for Policy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NBER WORKING PAPER, W00801
    24. Breton, A. (1987). ‘Towards a Theory of Competitive Federalism.’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 263-329.
    25. Breton, A. (1998).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 under Incipient Globalization’. Rivista di dirittofinanziario e scienza delle finanze, 57: 442-457.
    26. Ashworth, J. and B. Heyndels (1997). ‘ Politicians' Preferences on Local Tax Rat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3: 479-502.
    27. Castles, F. 1990. The dynamics of policy change: what happened in the English-speaking nations in the 1980s.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18: 491-513.
    28. Martin, R. (1999), The New “Geographical Turn” in Economics: Some Critical Reflections, in: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23, S. 65-91.
    29. Barro, R.J. (1990)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no. 2, S103-125.
    30. Barro, R.J. (1991)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407-501.
    31. Barro, R.J. and X. Sala-i-Martin (1991) 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I, 107-82. ?
    32. Cheshire, P.C. And Gordon, I.R. (1996) ‘Territorial Competition and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In) 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 3, 383-99.
    33. Cheshire, P.C. And Gordon, I.R. (1998) ‘Territorial Competition: some lessons for policy',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2, 3, 321-46.
    34. Mokry and Joel,(1990)twenty-five centuri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A History Survey. London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0,pp .2~4.
    35. Basu,kaushik"civil 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 concepts,critique and model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46,19~33。
    36. Leonard - Barton D. (1992),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111 - 125.
    37. Michael E. Gorman.(2002) .Types of Knowledge and Their Rol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 [J] .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 (3) : 219 - 2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