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神人和融的仪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毛南族肥套是流行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一隅的毛南山乡,熔毛南族多种传统艺术形态为一炉,表达毛南族传统的神人和融期盼,并且试图通过多种方式达成神人和融目的,其本身蕴含有丰富的艺术元素的综合宗教性仪式。肥套是广西毛南族人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大典,是人们最为注重的人生仪式。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广西毛南山乡,毛南族几乎每家每户的每一代人都要举办一次肥套。直到今天,毛南山乡的绝大多数毛南族人仍然热衷此一仪式。在某种程度上讲,肥套已经成为毛南族人一生的牵挂。毛南族肥套有着独特的孕育与发展道路,与广西百越系各民族的傩愿既有联系更有区别,是毛南族诸多传统生活场景的浓缩,也是打开毛南族人传统文化心理的重要钥匙,还是研究毛南族传统艺术的重要视角。
     毛南族肥套系逐渐艺术化的宗教仪式,客观上体现了聚合与离散高度统一的民间素朴的艺术建构手法,在体现神人和融期盼以及通过各种方式达致神人和融目的之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和融族群、和融社会及和融自然。它熔铸并展现了多种艺术元素,初具毛南族戏剧艺术雏形,但仍然未能成为戏剧。
     毛南族肥套有韵文朗诵、故事说唱、歌舞表演以及敬神法事等。表演肥套的毛南族师公是毛南山乡一个亦巫亦农、号称能够在特殊情境下沟通神界与人界并且能够达成人们宗教期盼的特殊群体。他们借助于家庭大堂这一特殊场地以及敬神、祈神与酬神等宗教仪式,将长期以来人们所认知的毛南族传统社会生活中有关历史、地理、天文、人伦、神话等各种知识及公序良俗标准展示出来,不断地锤炼着毛南山乡这部独特的百科全书。
     本文借助于广西毛南族肥套这一综合仪式的主要元素及其生成与发展环境,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与方法,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对广西毛南族肥套做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毛南山乡整体生态系统为背景,探讨了毛南族肥套的孕育与发展图式,即岭南古百越民族文化基因的传承—→独特自然环境的孕育—→其他民族艺术形态的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凝聚—→多民族艺术形态的相互促进;揭示了毛南族肥套的发展特点,即毛南族肥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突出审美功能、发展观念日益开放、相关文本渐趋稳定、表现形式愈加规范、神灵形象日益丰满、人神界线逐渐模糊、神人和融模式大为拓展和整体形态更为娱人等;探讨了毛南族肥套与族内其他艺术形态以及与周边其他民族艺术形态之间的影响与融合,毛南族肥套所体现出来的毛南族艺术的精神、理想和规律;揭示了毛南族肥套的价值及建构特点,提出了保护毛南族肥套的理念与方法。
Feitao of Maonan nationality, popular among the south-west hilly villages of Huanjiang Maonan autonomous county in Guangxi Region, is a comprehensive religious ceremony, containing abundant artistic elements. It combines various traditional art forms of Maonan nationality, conveys the expectation of Maonan people of harmony between gods and human, and tries in various ways to achieve that. It is a grand ceremony 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life of Guangxi Maonan people, and is regarded by them as the most significant rite of their life. In the hilly villages of Maonan nationality in Guangxi, before the50s of20th century, almost every generation in every Maonan family holds it once in their lives, and most of them are till attached to it nowaday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has been the concern of a lifetime of Maonan people. It is related to but different from the Nuo plea of Guangxi Baiyue nationalities. With a uniqu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rse, it reveals various scenes of traditional life of Maonan people. It is an important key to unlock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of Maonan people, and a valuable perspective to study traditional Maonan art.
     The religious rite of Feitao of Maonan nationality objectively embodies the simple folk artistic technique of the perfect unity of gather and separation, presents the expectation of and seeks in various ways the harmony of gods and human, and further purchases the harmony among their ethnic group, society and nature. It gradually obtains the form of art, involving and presenting various artistic elements, seemed like the rudiments of Maonan dramas. However, it is not drama.
     Maonan Feitao includes verse recitation, story telling combined with singing, singing and dancing performances, and worship of gods. The performers of Feitao-Maonan wizard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who are both wizards and farmers, and claim to be able to link up the divinity world and the human world and realize people's prayer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hey present information of history, geography, astronomy, human relations, myth etc as well as criteria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s that people know about traditional Maonan social life through religious ceremonies of worshiping gods, praying to gods and thanking gods on the special site of family hall, and thus enrich the particular encyclopedia of Maonan hilly villages.
     The thesis, apply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criticism, presents an overall, deep and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comprehensive rite of Maonan Feitao from the aspects of its main elements as well a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prob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overall eco-system of Maonan hilly villages, into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schema, that is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the cultural genes of the ancient Baiyue people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the nurture of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integration with the art forms of other nationalities→accumulation of Maona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mutual promotion of the art form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eitao, that is it develops with the gradual highlight of aesthetic functions, the more and more opening up of notions of development, the gradual stabilization of relevant texts, the normalization of presentation, the better-and-better-developed images of gods, the little by little blurred boundary between human and gods, the greatly expanded pattern of the rite and its overall form being more entertaining; probes into the mutual influence and assimilation of Maonan Feitao, other art forms of Maonan nationality, and the art forms of nearby nationalities, and into the spirit, ideal and laws of Maonan art that Feitao reflects; reveals the value and constru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onan Feitao,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and means of its protection.
引文
① 梁杓修,吴瑜总纂:《思恩县志》,民国二十二年九月铅印。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6月据原铅印本印行,95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74页
    ① 央吉等:《中国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年10月,217页。
    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16页。
    ① 梁超然:《粤西丛载校注·前言》,载黄振中、吴中任等《粤西丛载校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3页。
    ①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月出版,1996年6月北京第2次印刷,144页。
    ① (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卷一《地理·并边》,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排印馆藏本,1页。
    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904页。
    ①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11页。
    ② 《谭家世谱碑》。该碑由毛南族谭姓族人立于清乾隆年间,现存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小学内。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106页。
    ① 张声震等:《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91页。
    ②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4-6页。
    ①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1页。
    ② 莫家仁:《毛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63页。八疆,又称八轻、八强等,即谭姓毛南人的八个宗支。
    ③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95-96页。
    ④ 莫家仁:《毛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66-67页。
    ① (汉)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88页。
    ② 巫瑞书:《越楚同俗探讨》,载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百越论丛》第一辑。
    ③ (宋)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12月,35页.
    ④ 卢敏飞、蒙国荣:《毛南山乡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9月,177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76页.
    ② 蒙国荣、谭贻生等:《毛南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49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12页。
    ② 卢敏飞、蒙国荣:《毛南山乡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9月,5页。
    ③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904页。
    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922页。
    ③ 袁风辰、谭贻生等:《毛南族民歌选》之《天皇到盘、古》,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20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75页。
    ①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91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86-87页。
    ②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93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6页。
    ②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69页。
    ③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93页。
    ④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42页。
    ⑤ (宋)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12月,15页。
    ① 彭家威、吕屏:《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功能阐释》,《装饰》,2010,(10)。
    ② 莫家仁:《毛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55页。
    ① 蒙国荣、王弋丁等:《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96页。
    ② 曾宏华、谭亚洲:《毛南族古歌研究》,《歌海》,2010,(3)。
    ③ 莫家仁:《毛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39页。念子(《桂海虞衡志·志果》中称其为“粘子”),一种低矮灌木所结果实,形如乳头,食指大小,中秋节前后成熟,成熟后色紫黑,果肉柔绵而味甘美。广西各地山岭所在多有。因其乳头形状,常有女性尤其母性(由母性而延伸出故土情怀)等蕴意。
    ④ 谭亚洲:《毛南族民歌的形式与风格》,载覃永绵《毛南族研究文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1月。
    ① 毛南族师公谭康荣收藏手抄本所存,转引自蒙国荣著《毛南族傩文化概述》。《河池学院学报》2008,(6)。
    ②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89页。
    ① 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河池学院学报》,2008,(6)。
    ② 莫家仁:《毛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53页。
    ③ 《谭家世谱》碑。清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刊立,今保存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小学内。
    ④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6876页
    ⑤ 黄小明、胡晶莹:《毛南族肥套仪式舞蹈“条套”的动作特征与文化内涵》,《艺术百家》,2009,(5)。
    ⑥ 赖程程:《论毛南族舞蹈语汇的美学特征及艺术精神》,《歌海》,2010,(6)。
    ① (宋)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12月,31页。
    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857页。
    ③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印藏,98页。
    ④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69页。
    ① (宋)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补校》,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月,35页.
    ② 赖程程:《论毛南族舞蹈语汇的美学特征及艺术精神》,《歌海》2010,(6)。
    ③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4-29页。
    ④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5页.
    ① 蒙国荣、王弋丁等:《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175页。
    ① 蒙国荣:《广西环江毛南族肥套(傩愿戏)》,栽《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
    ① 过伟:《中国女神》,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191页.
    ①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引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五,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297页。
    ②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70页。
    ③ 张声震等:《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230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209页.
    ② 张声震等:《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229页.
    ① 刘琼秀:《在发展中保护——浅论少数民族感恩文化的传承——以毛南族傩文化为例》。《今日南国》,2010,(4)。
    ② 袁凤辰等:《毛南族民歌选》之《天地歌》、《盘古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27、23页。
    ③ 袁凤辰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之《盘古的传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3页。
    ④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21、225页
    ① 袁凤辰等:《毛南族、京民间故事选》之《盘古的传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3页。
    ② 张声震等:《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228-229页。
    ①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30页。
    ② 《谭家世谱》碑,清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刊立,今保存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小学内。
    ③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54-61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214页。
    ①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227-231页。
    ①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46-47页。
    ②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139页。
    ①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排印馆藏本,1页。
    ② 张有隽等:《广西通志·民俗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365页。
    ②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174页。
    ①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103页。
    ② 黄振中、吴中任等:《粤西丛载校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1028页。
    ③ 南宁师范学院广西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录》之《毛难人的婚俗》,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10月,275页。
    ④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915页。
    ⑤ 蒙国荣、谭贻生等:《毛南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83页.
    ⑥ 袁凤辰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之《三娘与土地》,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112页。
    ① 岳和声:《后骖鸾录》,载黄振中、吴中任等《粤西丛载校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163页。
    ② 蒙国荣、谭贻生等:《毛南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66页。
    ③ 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河池学院学报》,2008,(6).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56页。
    ②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10-112页。
    ③ 《谭家世谱》碑。清乾隆戊申年(公元1788年)刊立,今保存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波川小学内。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12页。
    ① 蒙国荣、王弋丁等:《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167页。
    ① 袁凤辰等:《毛南族民歌选》之《枫蛾歌》和《锁好竹排在滩头》,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292、163页。
    ①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6899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69页。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16、59页。
    ④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3页。
    ⑤ 孟凡云:《论明代广西毛南族谭姓“轻”组织的性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① (宋)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年12月,31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32页。
    ② 莫家仁:《毛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70页。
    ③ 覃永绵:《毛南族原始社会残余及其影响述论》,载覃永绵编《毛南族研究文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1月。
    ①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83页.
    ② 蒋志雨:《走出大山看世界(毛南族)》,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3页。
    ① 节选自谭亚洲《山的民族》,载于蒙国荣、过伟所编《毛南族二十世纪文学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68页。
    ③ 卢敏飞、蒙国荣:《毛南山乡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9月,7-8页。
    ①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6872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241页。
    ① 谭亚洲:《抛砖引玉引起的争议——兼答邓如金同志》,载覃永绵《毛南族研究文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1月。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25页.
    ② 该文本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馆副馆长覃自昆先生搜集收藏,笔者2011年7月15日拍摄。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49页。
    ①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排印馆藏本,73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52页。
    ① 钟文典等:《广西通史》(第一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19-22、29-36、102-111页。
    ②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49页。
    ③ 张声震等:《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91页。
    ④ 蒙国荣、王弋丁等:《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11页。
    ⑤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壮族部分,学苑出版社,1993年6月,751-758页。
    ⑥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233-257页。
    ⑦ 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水族部分,学苑出版社,1993年6月,547-556页。
    ①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62页。
    ②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279页。
    ③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108、113页。
    ①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401页。
    ②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3页。
    ③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82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17、56页。
    ②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11-112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214页。
    ①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69页。
    ②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231页。
    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1页。
    ①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69页。
    ①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92页。
    ① 陈嘉映:《从作品到文本》,载《无法还原的象》,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
    ①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92-174页。
    ① 蒙国荣、谭亚洲:《毛南族民歌》,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12月,986页。
    ② 《毛南族文学史》(蒙国荣、王弋丁、过伟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第167页记载毛南族师公们的话说,毛南族古老的还愿仅仅是单纯的唱神和跳神。2011年7月14日,笔者与毛南族学者谭亚洲先生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城宾馆谈到肥套时,谭先生说,其父谭善明(毛南山乡著名师公,曾分别师从于毛南山乡旧时7大师公班子的松崖班和古豹班,为20世纪80年代末毛南山乡师公中最为年长者,1993年去世,享年94岁)告诉他,古老的肥套主要是跳神和唱神,后来才增加了三娘、土地和瑶王这些人物和情节。笔者在观摩肥套现场表演时也深切地感觉到,尽管肥套中的唱词、故事和舞蹈等元素有许多已经脱离了颂神和跳神的窠臼,但唱神和跳神的痕迹仍然较为繁多而明显。尤其在“请祖师”、“仙官过桌”、“铺桥”、“退光”等场次中,跳神的情形仍然繁多。另据李路阳、吴浩的《广西傩文化探幽》第258页-271页记载,广西上林县壮族的傩祭仪式基本上处于请神、颂神和跳神层次。
    ③ 吴兰:《毛南族传统宗教仪式“求花还愿”透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① 谭亚洲:《抛砖引玉引起的争议——兼答邓如金同志》,载覃永绵编《毛南族研究文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1月。
    ①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6873、6876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50页.
    ① 钟文典等:《广西通史》(第一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384页。
    ②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6876页。
    ① 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11页。
    ①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6872页。
    ② 谭亚洲:《《抛砖引玉引起的争议——兼答邓如金同志》,载覃永绵《毛南族研究文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11月。
    ① 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河池学院学报》,2008,(6)。
    ①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2月,294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66-70页。
    ② 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河池学院学报》,2008,(6)。
    ①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93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42页。
    ③ 毛南族师公谭圣慈(法号仁三)收藏手抄本《红筵过桌》第二集。
    ①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152页。
    ① 蒙国荣、王弋丁等:《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29页。
    ① 袁鼎生:《审美生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9月,131页。
    ② 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115页。
    ① 袁鼎生著:《审美生态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9月,135页。
    ② 黄秉生:《壮族文化生态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87页。
    ①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69页。
    ②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6页。
    ① 黄秉生:《壮族文化生态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21页。
    ② 张泽忠、吴鹏毅等:《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存在论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89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41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17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12页。
    ②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7页。
    ① 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前言),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① (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911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67页.
    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1019页。
    ① 袁凤辰等:《毛南族民歌选》之《采茶歌》,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84页。
    ② (清)谢启昆:《广西通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6894页。
    ③ 毛南族民歌“比”,唱时带衬音“罗嗨”,被称为“罗嗨歌”;毛南族民歌“欢”,唱时带衬音“罗喂”,被称为“罗喂歌”
    ④ 袁凤辰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之《甘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75页。
    ⑤ 袁凤辰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之《三九的传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15页。
    ⑥ 袁凤辰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之《恩爱石》,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100页。
    ① “汉客染色时千知”为毛南语汉译,意即汉族客商贩卖的染色织物广受毛南族人欢迎。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36页。
    ① 袁凤辰等:《毛南族民歌选》)之《作客欢》》(节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7年9月,63页.
    ① 黄振中、吴中任等:《粤西丛载校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755、1030、1032页。
    ②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298页。
    ① 蒙国荣、谭贻生等:《毛南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148-149页。
    ① 蒙国荣、谭贻生等:《毛南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172页。
    ② 莫家仁:《《毛南族》,民族出版社,1988年1月,107页。
    ①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4页。
    ② 卢敏飞、蒙国荣:《毛南山乡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9月,7页。
    ③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63页。
    ① 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河池学院学报》,2008,(6)。
    ②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附录之《《路冲村还傩愿仪式实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233页。
    ③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附录之《上林壮族傩祭仪式及其经文符语》,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258页。
    ① 张声震等:《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189页。
    ② 蒙国荣、谭贻生等:《毛南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106页。
    ③ 黄振中、吴中任等:《粤西丛载校注》,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747页。
    ④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254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45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11页。
    ① 袁凤辰等:《毛南族民歌选》之《情歌》(节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9月,172-173页。
    ① 蒙元耀:《壮汉语同源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3月,28-343页。
    ② 钟文典等:《广西通史》(第一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23-24页。
    ①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15页。
    ②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69页。
    ①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67页。
    ① 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125-130页。
    ②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65-82页。
    ① 可参见《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之《“顶卡花”》,袁凤辰等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出版;蒙国荣、覃贻生:《毛南山乡》,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139页。
    ①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84页.
    ② 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49-55页。
    ① 资料来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成效》。笔者2011年7月15日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做田野调查时获得。
    ① 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83-84页。
    ② 陈跃红、徐新建等:《中国傩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3月,32页。
    ③ 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296页.
    ① 蒙国荣、王弋丁等:《毛南族文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167-168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16页。
    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782-783页。
    ③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96页。
    ④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786页。
    ⑤ 2011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教育局统计资料。
    ① 《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70页。
    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399页。
    ③ 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1953年12月编印,10页。
    ①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年3月,32-33页。
    [1]梁杓、吴瑜等.思恩县志[M].民国二十二年九月成书(铅印)
    [2]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Z].1953年12月编印.
    [3](汉)班固.汉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Philosophie De L'art)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元)脱脱.宋史·蛮夷列传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宋)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7]广西壮族自治区编辑组.广西仫佬族毛难族社会历史调查[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8]袁凤辰、苏维光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9]袁凤辰等.毛南族民歌选[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10]蒙国荣、谭贻生.毛南山乡[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1]覃永绵等.毛南族研究文选[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12]莫家仁.毛南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13]蒙国荣、谭贻生等.毛南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14]广西师范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回、彝、水、仡佬、毛南、京六族故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5](清)谢启昆.广西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16]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文化源流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
    [17]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8]张有隽.广西通志·民俗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19]蒙国荣、王弋丁等.毛南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0]李路阳、吴浩.广西傩文化探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1]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编审委员会.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22]卢敏飞.毛南山乡风情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3]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4]张声震等.壮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25]杨权等.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6]黄泽.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审视[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7]钟文典.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28]蒙国荣、谭亚洲.毛南族民歌[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
    [29]过伟.中国女神[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0]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On collective memory)[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2]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3]袁鼎生.审美生态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34]蒋志雨.走出大山看世界:毛南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5]央吉等.中国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36]黄秉生、袁鼎生.民族生态审美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7]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8]陈嘉映.无法还原的象[C].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9]韩德明.与神共舞——毛南族傩文化考察札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40]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1]汪森、黄振中等.粤西丛载校注[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42]谭恩广.毛南族医药[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
    [43]王兆乾、吕光群.中国傩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44]陈跃红、徐新建等.中国傩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5]蒋向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6]《毛南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毛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7]段炳昌.民间生活与习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48]黄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俗艺术与宗教艺术[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49]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0]蒙元耀.壮汉语同源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1]蒙元耀.生生不息的传承:孝与壮族行孝歌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2]黄秉生.壮族文化生态美[M].棒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3]张泽忠等.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存在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排印馆藏本.
    [1][美]威廉·鲁克尔曼.文学与生态学[J]: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美国《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
    [2]姚正康.血泪交织的悲歌——试论毛难族的《枫蛾歌》[J].《民族文学研究》,1984,(2)
    [3]过伟.毛南族民歌初探[C].载袁凤辰等编《毛南族民歌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4]蒙国荣.毛南族“条套”的风格与源流[C].载《毛南族研究文选》.覃永绵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5]覃永绵.毛南族原始社会残余及其影响论述[C].载《毛南族研究文选》.覃永绵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6]谭亚洲.毛南族民歌的形式与风格[C].载《毛南族研究文选》.覃永绵编.广西民族 出版社,1987.
    [7]谭亚洲.抛砖引玉引起的争议——兼答邓如金同志[C].载《毛南族研究文选》.覃永绵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
    [8]黄泽.南方稻作民族的农耕祭祀链及其演化[J].《思想战线》,2001,(1)
    [9]段炳昌.简论民族审美文化交流融合的一般性原理[J].《思想战线》,2002,(1).
    [10]黄泽.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1]何明.学术范式的转换与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J].《学术月刊》,2006,(12).
    [12]吴兰.毛南族传统宗教仪式“求花还愿”透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3]何明.从实践出发:开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新视域[J].《文史哲》,2007,(3)
    [14]蒙国荣.毛南族傩文化概述[J].《河池学院学报》,2008,(6)
    [15]巫瑞书.越楚同俗探讨[C].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百越论丛》第一辑.
    [16]孟凡云.论明代广西毛南族谭姓“轻”组织的性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17]何明.从团体多元主义的角度重新理解中国的民族和民族关系[J].《学术探索》,2009,(6).
    [18]黄小明、胡晶莹.毛南族还愿仪式舞蹈“条套”的动作特征与文化内涵[J].《艺术百家》,2009,(5)
    [19]刘琼秀.在发展中保护——浅论少数民族感恩文化的传承——以毛南族傩文化为例[J].《今日南国》,2010,(4)
    [20]赖程程.论毛南族舞蹈语汇的美学特征及艺术精神[J].《歌海》,2010,(6)
    [21]彭家威、吕屏.毛南族肥套仪式中的造型艺术及其文化功能阐释[J].《装饰》,2010,(10)
    [22]何明.迈向艺术建构经验的艺术人类学[J].《思想战线》,2011,(4).
    [23]蒙国荣.广西环江毛南族“肥套”(傩愿戏)[C].栽《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