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题为《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是以2000年至2009年间发表出版的乡村生活小说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学批评的社会学分析法与作品细读的方法,参照比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乡村小说主题,着重归纳和梳理新世纪乡村小说的几种主要的主题指向变化,并探讨它有何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等问题,旨在通过与八九十年代乡村小说主题的比较,指出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的新变。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题的研究现状,界定了“乡村小说”与“主题”的概念,并阐述了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变化的历史语境以及本文思路框架。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乡村的解读,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界定了“乡土文学”、“农村题材小说”、“新乡土小说”、“乡村小说”等概念。本文在对各个概念进行对比后,选择采用“乡村小说”这一涵盖性较强的概念来涵括它们。“乡村小说”这一批评概念的内涵界定为“乡土和农村”,可以清楚的看到“乡村小说”与“新乡土小说”概念相比,除同样具有与传统的继承性,还具有与传统的断裂性。对“主题”概念的辨析首先介绍西方传统的主题概念演变,其次是主题概念在中国的流变史。由此来界定文学作品的主题不仅包括文学话语的谈论对象,也包括文学话语本身所显示的核心意味。参照八九十年代乡村小说主题,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具有哪些新的元素?相同主题下有什么不同意蕴和内涵?笔者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来确立论文的思路框架。本文拟探讨新世纪乡村小说三大主题的变化:以八九十年代乡村小说为参照对象,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对乡村现状的观照、传统文化的反思、家园意识三大主题在新世纪有何变化进行详细论述,同时还比较新世纪作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上述三个主题构成论文的三章。
     第一章集中论述新世纪乡村小说对乡村现代化现状的观照。首先比较新世纪乡村小说对八九十年代乡村现状的批判与反思这一主题继承与拓展。新世纪作家在继承八九十年代的乡村权力批判基础上,批判权力之恶,对权力的批判从官员道德批判延伸到体制批判与官本位文化的批判。其次新世纪作家在反思八九十年代“国民性批判”主题基础上,从宏观政治批判转向微观政治批判,从抽象的国民性批判转向塑造国民性的乡村日常生活批判,拓展了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内涵;新世纪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集中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批判上:作家在反思贫穷、富裕、道德与欲望问题的同时,思考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再次新世纪作家除继承八九十年代城乡主题中城乡对立主题外,开始转向城乡互补、城乡融合的主题创作上
     第二章集中讨论新世纪作家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反思。新世纪作家在继承了八十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危机、九十年代乡村小说的文化冲突创作主题基础上,创作重点转向思考现代民族文化建构这一文化主题上。新世纪乡村小说建构现代民族文化的思路主要有:一是批判现代文化、哀悼乡村传统文化的没落;二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三是乡村文化的重建。作为新世纪出现的热点生态文化主题,本论文主要探讨作家对现代生态文化的批判和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发掘和继承。
     第三章集中讨论新世纪乡村小说重建家园的主题。新世纪作家在贴近城乡现实的基础上,思考如何重建城乡家园。在乡村家园重建问题上,作家主要关注乡村现代主体生成、现状、处境、前景等问题。在城市家园重建问题上,作家主要反思城市批判、提倡在乡村城镇化、城市乡村化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结语部分简要探讨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变化的原因以及其文学意义。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is Research on the theme of the New Century Rural novel,and its objects are about rural life between 2000 and 2009.Mainly applied with 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closly read the text ofthe ways, comparing the rural theme of the novel between eighties.nineties years and the New era,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induction and comb changes of the several main themes of new century rural novels as well as issues to explore how those changes and the reasons for chang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new changes of the theme of the new century novel to comparison of rural theme of the novel through the eighties, nineties.
     This pao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and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t are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describ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theme, defines the concept of Village Novel and Theme, and described changes of the theme of the new century rural novel's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A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f the rural's interpretation in literature,many researchers put forward concepts from different angles,defines Local Literature, Village Novel, New Novels, Village Novel and so on.This paper concludes them with a covering term--Village Novel after making comparison the concepts of above. The critical concept of Village Novel is defined as Local and Rural Areas, we can clearly see Village Novel than New Novels, in addition to equally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also has the traditional the cracking resistance.The Theme firstly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 followed by the theme of the history of Evolution in China. Which to define the theme of literary works, not only including the literary discourse's object, but also including the core content means of literary discourse itself.We compared the rural novel in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 and the new century, what the theme of the rural novel in new country has new elements? What is the different mean under the same theme?The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is constructed in answering those questions.This paper discussed three themes'changes of the rural novel in the new century:from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rural situati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eflection and the awareness of their homes in the new century of three major themes discussed in detail what changes, while still relatively new century writers differently expressed on the same subject,as a reference country fiction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 and combin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three themes constitute the three chapters of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reflec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rural novel in the new century.Firstly,this paper compares theme of criticism and reflect on the rural statu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century rural novel and eighties,nineties rural novel.Writers in the new century critique power of evil, and the critique power extended to the criticism of official standard and the institutional culture of critique,who based on succession of the critique of rural power in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Secondly,writers in the new century shift from macro-micro-political criticism to political criticism, from the national abstract criticism to shape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rural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expand the theme of the National Critical connotation,who based on reflect on theme of National Critique in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 The national criticism of writers in the new century focused on relationships, intimacy criticism, poverty and reflected issues of prosperity, moral and desire and the human thinking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modernization.Thirdly,writers in the new century turn to complementary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and urban integration of the theme creation, in addition to inheriting the opposition's theme of urban and rural in the eighties and nineties.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s reflection in the new century. Writer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focus turned to thinking about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this topic,who based on inherited the theme of cultural crisis of the rural novel in eighties, and the theme of cultural conflict of the rural novel in nineties. The New Century Rural Cultural Integration's ideas:First, it is the critique of modern culture and mourning the decline of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Second, it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ird, it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As emerging theme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paper focuses on ecological culture reflection of modern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rebuilding home in the new century rural novel.Writers think how to rebuild the urban and rural homes who close to on the basis of urban and rural reality in the new century.About rebuilding their homes in the rural, the writers focus on issues of generating rural modern subject, status, prospects and so on.About rebuilding their homes in the city, the writers based on reflect on the major urban criticism, advocates of cities and villages, promot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Conclusion,it focuses on the reasons for rural novel theme of changes and its literary significance in the new century.
引文
①张懿红:《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②赵允芳:《90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流变》(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③邹鹏:《新世纪初的乡土小说论》(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④段崇轩:《乡村小说,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⑤张懿红:《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主要在四个主题域展开想象》,《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2日。
    ①李琦:《转型期乡土社会的立体呈现——论近十年来乡土小说的主题模式》,《现代语文》2007年第10期。
    ②张琦:《新世纪乡村小说的几种表情》,《文艺评论》2009年第1期。
    ③刘海军:《乡土中国的续写——论新世纪乡村叙事的审美新变》(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④李新:《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⑤陈国和:《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以贾平凹、阎连科和陈应松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⑥李霞:《权力魔杖下的乡土荒诞——论1990年代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的权力书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窦鹏:《论阎连科小说中的意象与母题》(西北大学2007年)、夏冰心:《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权力”与“疼痛”主题之意义与关系》(吉林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⑦陆辛:《阎连科乡土小说创作中的苦难主题研究》(延边大学2005年)、杨伟:《说不完的人世道不尽的苦难一莫言小说苦难主题研究》(西北大学2009)、李佳:《在暴力与温情中穿梭——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浙江大学2007)、刘英:《张炜小说苦难与救赎主题论》(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
    ①孟繁华:《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②杨宏海主编:《打工文学备忘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杨宏海主编:《打工文学纵横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轩红芹:《向城求生——论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焦虑》(浙江大学2006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④范耀华:《论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⑤刘虹:《乡下人进城:中西部农民向沿海都市迁移的文学想象》(扬州大学2007年)、李成强:《身份转变的背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对农民城市化进程的书写》(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赵志民:《农民工题材小说论》(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肖绮:《“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河南师范大学2007年)、田丽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试论“农民工”题材》(兰州大学2007年)、潘峰:《简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进城农民形象》(山东大学2007年)、余维莎:《新世纪民工题材创作论》(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刘希:《论新世纪小说中的转型期乡村女性形象》(复旦大学2008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⑥周航:《“打工文学”主题谱系再探》,《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2期。
    ①苏奎:《永远的异乡人——论“农民工”主题小说》,《当代文坛》2005年第3期。
    ②徐德明:《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③赵学勇:《新世纪文学中对失“根”者的叙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轩红芹:《“忧郁”承载的生命意识——新世纪农裔知识分子心态论》(《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兰州大学学报(牡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徐凤:《新世纪小说的城乡想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2010年第1期)、谷显明:《尴尬·堕落·漂泊——新世纪小说中进城乡下女性生存境遇探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宁衡山:《乡村精神的张扬及其物质贫困的焦虑——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根源》(《山花》2009年第2期)。
    ④孙杏花:《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温情主题》(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⑤肖寒:《从城市批判到乡土温情——论鲁敏小说创作主题的转变》(东北师范大学2009),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⑥孟繁华:《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本世纪初长篇小说中乡村文化的多重性》,《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⑦孟繁华:《作为文学资源的伟大传统——新世纪小说创作的“向后看”现象》,《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⑧陆萍萍:《现代性的断裂与整合——新世纪长篇小说点评》(《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3期)、张清华等:《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传统的复活》(《长城》2009年第1期)、王光东:《城乡流动中的新世纪文学——从三部作品说起》(《文艺争呜》2010年第4期)。
    ①雷达:《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概观》,《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
    ②周景雷:《史诗与英雄:向正义回归的乡村叙事——从几部长篇小说看新农村题材写作的一种类型》(《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向荣:《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王春林:《乡村、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李洁非:《还原的乡村叙事》(《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③周水涛:《略论近年“生态乡村小说”的创作指向》,《小说评论》2005年第5期。
    ④张丽军、乔焕江:《生态文学诞生根源探析》,《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⑤赵树勤、龙其林:《新世纪生态小说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⑥赵树勤:《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迷误及其思考》(《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赵树勤: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雷鸣:《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几个问题的省思》(《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雷呜:《突围与归依:礼失而求诸野的精神宿地——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边地书写》(《当代文坛》2010年第1期)。
    ⑦韩文淑:《新世纪中国乡村叙事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⑧葛亮亮:《1990年代以来农民工题材小说还乡主题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①蔡丽琼:《土地和心灵的召唤——韩少功作品中的“归乡”主题研究》(浙江大学2007),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②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③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4;40页。
    ①王又平:《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②陈继会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2页。
    ③同上,第480页。
    ④金汉:《中国乡土小说的艺术新变——“新乡土小说”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⑤赵允芳:《90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流变》(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第15
    ①段崇轩:《乡村小说: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②段崇轩:《90年代乡村小说总论》,《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③周水涛:《“乡土小说”的涵盖能力及其他》,《当代文坛》2003年第1期。
    ④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
    ⑤赵允芳:《90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流变》(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第12页。
    ⑥同上,第13页。
    ⑦同上,第15页。
    ⑧同上,第15页。
    ⑨韩鲁华:《城市化语境下的后乡土叙事》,《小说评论》2008年第2期。
    ①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②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103页。
    ③同上,第127页。
    ④同上,第123页。
    ⑤同上,第158—160页。
    ⑥同上,第208页。
    ⑦同上,第221页。
    ①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303页。
    ②同上,第389页。
    ③黑格尔:《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25页。
    ④同上,第211页。
    ⑤乌尔利希·威斯坦因:《主题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325页。
    ⑥同上。
    ⑦陈圣效:《比较文学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4页。
    ⑧拉尔夫·法希里:《绘画构图导引》第15节,《外国美术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①[英]罗吉·福勒主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袁德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页。
    ②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牛炳文、刘绍本主编:《现代写作学新稿》,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②陶东风:《文学史哲学》,河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③同上,第338页。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②蔡翔:《底层》,《天涯》2004年第2期。
    ①温铁军:《第二步农村改革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①崔志远:《何申“乡村干部系列”的历史价值》,《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①崔志远:《何申“乡村干部系列”的历史价值》,《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②陈振华:《过于温情的民间道德化叙事——刘玉堂“新乡土小说”文化意识批判》,《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③张懿红:《1990年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
    ①柳建伟:《立足本土的艰难远行——解读阎连科的创作道路》,《小说评论》1998年第2期。
    ①柳建伟:《立足本土的艰难远行——解读阎连科的创作道路》,《小说评论》1998年第2期。
    ①陈应松:《农妇·山泉·有点田》,《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3期。
    ②同上。
    ①胡学文:《逆水而行》,《当代》2007年第6期。
    ②郑局廷:《夹缝》,《长江文艺》2010年第1期。
    ①郑局廷:《夹缝》,《长江文艺》2010年第1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①杨少衡:《啤酒箱事件》,《人民文学)》2008年第10期。
    ②周卫华:《<湖光山色>文化意蕴分析》,《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第5期。
    ①蒋子龙:《农民帝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6页。
    ②刘禾,宋伟杰等译:《国民性理论质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8页。
    ③吴高泉:《乡土叙事》,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第5页。
    ①吴高泉:《乡土叙事·第二章》,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
    ②同上,第四章。
    ③张丽军:《想象农民》,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第24页。
    ④张懿红:《1990年中国乡土小说研究》,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第29页。
    ⑤张丽军:《想象农民》,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第24页。
    ⑥茅盾:《茅盾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0页。
    ⑦同上,第396页。
    ①[匈]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②[匈]阿格尼斯·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④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52页。
    ②红苇:《“生活政治”是一种什么政治》,《读书》2002年第6期。
    ③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08页。
    ④[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1页。
    ⑤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①孙惠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
    ②杨争光:《对一个符驮村人的部分追忆》,《收获》2007年第6期。
    ③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8页。
    ④胡学文:《目光似血》,《人民文学》2005年第7期。
    ①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李小娟编:《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163页。
    ②陈学明、吴松、远东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③周海亮:《母亲》,《山花·B》2008年第9期。
    ④同上。
    ⑤刘庆邦:《只好搞树》,韩忠良、林建法主编:《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年冬之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⑥同上,第9-10页。
    ⑦同上,第9页。
    ①刘庆邦:《只好搞树》,韩忠良、林建法主编:《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年冬之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①徐国方:《创作谈:但愿是虚构》,《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0期。
    ②漠月:《湖道》,《雨花》2001年第3期。
    ③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的焦虑》,《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④杨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人民…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⑤[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①艾伟:《小姐们》,《水上的声音》,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②邵丽:《明惠的圣诞》,《十月》2004年第6期。
    ③杨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①刘庆邦:《户主》,《当代》2001年第2期。
    ②[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③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4页。
    ①许纪霖、蔡翔:《道统、学统与政统》,祝勇编:《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344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02-503页。
    ③胡学文:《逆水而行》,《当代》2007年第6期。
    ①凯瑟琳·A·麦金龙:《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曲广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5页。
    ②王祥夫:《尖叫》,《中国作家》2006年第6期。
    ③同上。
    ④[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⑤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①吴高泉:《乡土叙事》,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2006年,第45页。
    ②同上,第44-54页。
    ③同上,第54页。
    ①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4页。
    ②鲁敏:《燕子笺》,《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第9期。
    ①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70-71页。
    ②贾平凹:《阿吉》,《人民文学》2001年第7期。
    ③尤凤伟:《杀死沙包》,《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4期。
    ④朱晓琳:《守望马其诺防线》,《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奖入围作品集》,小说月报编辑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年版,第241页。
    ①朱晓琳:《守望马其诺防线》,《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奖入围作品集》,小说月报编辑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②胡学文:《装在瓦罐里的声音》,《中国作家)》2007年第4期。
    ③祁智:《飘雪》,《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
    ①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和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1页。
    ④丁帆、许志英:《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737页
    ①孙蕙芬:《歇马七日》,《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8年第2期。
    ②同上。
    ①雷达:《民族灵魂与精神生态—2005年中国小说—瞥》,《光明日报》2006-1-20。
    ①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7页。
    ②黄佳能:《新世纪乡土小说叙事的现代性审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4期。
    ③同上。
    ①骆平:《创作谈:日常生活的悬念》,《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0期。
    ②陈应松:《农妇·山泉·有点田》,《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3期。
    ①迟子建:《零作坊》,《北京文学》2003年第7期。
    ②胡学文:《红杏的秘密》,《时代文学》2006年第2期。
    ①胡学文:《虬枝引》,《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7期。
    ②刘庆邦:《回家》,《人民文学》2005年第12期。
    ③陈世旭:《救灾记》,《人民文学》2002年第8期。
    ①马秋芬:《创作谈:都市人文生态的骤变》,《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3期。
    ②胡学文:《挂呀么挂红灯》,《小说月报》2009年第8期。
    ①吴玄:《发廊》,《花城》2002年第5期。
    ①张子雨:《树上停着一只什么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3期。
    ②向本贵:《千家桥》,《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9年第3期。
    ③同上。
    ④同上。
    ①王华:《在天上种玉米》,《人民文学》2009年第2期。
    ②郝炜:《种在城市里的苞谷》,《西湖》2009年第10期。
    ①宗璞:《恍惚小说》,《中国作家》2008年第4期。
    ②同上。
    ③红柯:《跟月亮结婚》,《小说界》2008年第4期。
    ①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②刘向:《说苑疏证》卷15,《指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20页。
    ③[英]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①朱耀廷主编:《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②同上,第3—4页。
    ③张卫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④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⑤涵化可界说为文化变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或多或少持续地相接触,因而导致一种文化接受其他文化的元素。见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涵化》,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版,第214—217页。
    ⑥Wolf, Arthur P.'Social Hierarchy and Cultural Diversity-A Critique of G. William Skinner's View of Chinese Peasant Culture'.in Proceedings 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Academia Sinica,Taipei,Twaiwan.June,1989。
    ⑦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241页。
    ⑧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书屋》2006年第6期。
    ①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241页。
    ②刘梦溪:《“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杜维明教师访谈录》,《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③汪晖:《90年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378页。
    ④同上,第377页。
    ⑤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①颜敏、王嘉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修订版)》(下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第202页。
    ②同上,第206页。
    ③1984年12月,《上海文学》杂志社与杭州《西湖》杂志社等文化单位在杭州举办座谈会,提出了文化寻根的问题,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希望以文学来弥补传统文化的断裂。寻根文学既有文学理论的探索:韩少功的《文学的“根”》、郑万隆的《我的根》、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的《跨越文化断裂带》等;又有创作实绩: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郑义的《老井》、《远村》、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扎西达娃的《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作品。
    ④潘旭澜主编:《新中国文学词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506页。
    ⑤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⑥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
    ①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②甘阳:《八十年代文化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页。
    ③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④同上,第77—78页。
    ①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页。
    ②孟繁华:《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山东文学》1997年第6期。
    ③陈平原:《关于<学人>》,《学者的人间情怀》,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
    ④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⑤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①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7页。
    ②同上。
    ③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0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页。
    ⑤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⑥张韧等:《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北京《白鹿原》讨论会纪要》),《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⑦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①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②同上,第129页。
    ③孟繁华:《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山东文学》1997年第6期。
    ④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⑤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页。
    ⑥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⑦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6页。
    ①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②汤一介:《“文化热”与“国学热”》,《二十一世纪》1995年10月号。
    ③孟繁华:《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山东文学》1997年第6期。
    ④赵毅衡:《走向边缘》,《读书》1994年第1期。
    ⑤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9页。
    ⑥同上。
    ①徐坤:《关于<女蜗>代跋》,《女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43—344页。
    ②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61页。
    ③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169页。
    ④柳建伟:《都市里的生产队》,《当代》1996年第1期。
    ①颜敏、王嘉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修订版)》(下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第270页。
    ②汪晖:《90年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死火重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③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④同上,第70—71页。
    ①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②同上,第125页。
    ①王华:《<受活>与阎连科的方言表达》,《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②王华:《新世纪方言下的真实乡土——评长篇小说<秦腔>》,《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贾平凹:《秦腔》,《收获》2005年第1期,第185页。
    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李大健:《贾平凹创作风格初探》,《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④贾平凹:《秦腔》,《收获》2005年第1期,第120页。
    ⑤同上,第190页。
    ①贾平凹:《贾平凹文集·四月二十七日寄蔡翔书》第十四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李怡:《“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③陈晓明:《乡土叙事的终结和开启——贾平凹的<秦腔>预示的新世纪的美学意义》,《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页。
    ②[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
    ③同上。
    ④王春林、张玲玲:《哀婉悲情的文化挽歌——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名作欣赏》2009年第2期。
    ⑤胡殷红、迟子建:《与迟子建谈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文艺报》2006-3-9。
    ⑥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2期。
    ⑦周景雷:《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4期。
    ①毕绪龙:《裂隙:在民族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之——论<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9年第3期。
    ②柏彦飞:《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安徽文学》2009年第6期。
    ③高瑞泉:《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
    ④高瑞泉:《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
    ⑤同上。
    ①毕绪龙:《裂隙:在民族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之——论<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9年第3期。
    ②陈晓明:《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③陆萍萍:《现代性的断裂与整合——新世纪长篇小说点评》,《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3期。
    ④张清华等《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传统的复活》,《长城》2009年第1期。
    ⑤王光东:《城乡流动中的新世纪文学——从三部作品说起》,《文艺争鸣》2010年第7期。
    ⑥雷达:《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概观》,《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
    ⑦孟繁华:《作为文学资源的伟大传统——新世纪小说创作的“向后看”现象》,《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①孟繁华:《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本世纪初长篇小说中乡村文化的多重性》,《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②哈贝马斯:《民主法制国家的承认斗争》,汪晖、陈燕谷:《文化与会共性》,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9页。
    ③陈晓明:《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④王旭烽、孙侃:《历史风貌的文化叙述——王旭烽访谈录》,《时代文学》2005年第6期。
    ①王彩萍:《封建末世的文人——评王旭烽<南方有嘉木>中的杭天醉形象》,《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②葛红兵、周羽:《论王旭峰<茶人三部曲>》,《小说评论》2000年第5期。
    ③王旭峰:《南方有嘉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6页。
    ①向荣:《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②莫言:《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2006年第1期。
    ③同上。
    ①韦俊海:《守望土地》,《人民文学》2000年第8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王松:《碎日如尘》,《韩忠良、林建法主编:《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年冬之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⑤周景雷:《史诗与英雄:向正义回归的乡村叙事——从几部长篇小说看新农村题材写作的一种类型》,《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①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②丰晓流:《“另类”的英雄和英雄的“另类”——评<历史的天空>的人物塑造》,《时代文学》2006年第6期。
    ③徐贵祥:《历史的天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④同上。
    ①蒋子龙:《农民帝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②鲁敏:《离歌》,《钟山》2008年第3期。
    ①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②朱耀廷主编:《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③潘光旦:《派与汇(代序)》,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附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323页。
    ①陈晓明:《“还乡”的文学或文字——超越图像霸权的文学书写》,《长城》2004年第2期。
    ②周星、刘震云:《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刘震云访谈录》,《小说评论》2002年第3期。
    ③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24页。
    ①梁海:《世界与民族之间的现代汉语写作——阿来《尘埃落定》和《空山》的文化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②李建:《<尘埃落定>与藏传佛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4期。
    ③同上。
    ④梁海:《世界与民族之间的现代汉语写作——阿来《尘埃落定》和《空山》的文化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⑤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①周卫华:《<湖光山色>文化意蕴分析》,《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第5期。
    ②曹书文:《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巫丹:《现代化进程中滞重乡村的裂变——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当代小说》2009年第3期。
    ④陈振华:《过于温情的民间道德化叙事——刘玉堂“新乡土小说”文化意识批判》,《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①张丽军、乔焕江:《生态文学诞生根源探析》,《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②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同上,第7—11页。
    ④赵树勤、龙其林:《新世纪生态小说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⑤赵树勤:《世界复魅:当代生态小说的美学追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⑥赵树勤:《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①雷鸣:《突围与归依:礼失而求诸野的精神宿地——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边地书写》,《当代文坛》2010年第1期。
    ②陈晓明:《中国作家的责任:古典情怀和生态关注》,《绿叶》2008年第5期。
    ③赵树勤:《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迷误及其思考》,《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④雷鸣:《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几个问题的省思》,《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⑤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
    ⑥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⑦[美]福伊尔利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80页。
    ①王忠武、温静:《性别和谐与生态和谐——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性别解释模式》,《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②朱建军:《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中国的人心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分析》,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③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④雷鸣:《抵抗与反思:现代性症候的生态小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⑤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336页。
    ①赵本夫:《无土时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4期,第49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78页。
    ①同上,第59页。
    ②廖增湖:《平凹访谈录——关于<怀念狼>》,《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
    ③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3页。
    ①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②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5页。
    ①陈应松:《豹子最后的舞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②陈应松:《豹子最后的舞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①郝婧坤:《论动物小说的生存智慧及其生态价值》,《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朱耀廷主编:《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天论》第11卷,《诸子集成》第二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页。
    ④[清]阮元校刻:《礼记正义·中庸》卷52,《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25页。
    ⑤王弼:《老子注》第5章,《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页;第34页。
    ⑥王先谦:《庄子集解·齐物论》第1卷,《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页;第477页。
    ⑦刘宝楠:《论语正义·学而》,《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页;第296页。
    ①朱耀廷主编:《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鲍尔吉·原野:《南西伯利亚故事》,《作家》2008年第11期。
    ③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④蒋子龙:《农民帝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⑤同上,第115页。
    ①漠月:《遍地香草》,《朔方》2008年第3期。
    ②漠月:《青草如玉》,《山花》2005年第2期。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页。
    ⑥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①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②王富仁:《河南文化与河南文学——梁鸿<在边缘与中心之间——20世纪河南文学>序》,《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①赵勇:《城市经验与文学现代性断想》,《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②黄轶:《新世纪小说的城市异乡书写》,《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
    ③李运抟:《从乡村到城市的迷惘——论新世纪两种乡土书写意识的矛盾》,《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④施战军:《“进城”:文学视角的挪移和城市主体的强化》,《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6期。
    ①孙国亮:《凋敝的乡土,还能发声吗?——从主体生成论的视角论释当下乡土文学发声的困境》,《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1期。
    ②杨少衡:《啤酒箱事件》,《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1期。
    ①杨少衡:《啤酒箱事件》,《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1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同上。
    ⑥同上。
    ⑦同上。
    ①杨少衡:《啤酒箱事件》,《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1期。
    ②王建琳:《永乐春》,《小说界》2007年第2期。
    ③刘铁芳:《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4—75页。
    ①刘铁芳:《乡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青年教师》2009年第6期。
    ②②凹凸:《禀性》,《十月》2007年第4期,第185页。
    ③王建琳:《永乐春》,《小说界》2007年第2期,第74页
    ①王建琳:《永乐春》,《小说界》2007年第2期,第78页。
    ②同上,第88页。
    ③同上,第71页。
    ④周大新:《我写<湖光山色>》,《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9年第5期。
    ①曹书文:《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巫丹:《现代化进程中滞重乡村的裂变——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当代小说》2009年第3期。
    ③孟繁华:《乡村中国的艰难蜕变——评周大新长篇小说<湖光山色>》,《名作欣赏》2009年第2期。
    ④贺绍俊:《接续起乡村写作的乌托邦精神——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南方文坛》2006年第3期。
    ①轩红芹:《“忧郁”承载的生命意识——新世纪农裔知识分子心态论》,《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赵学勇:《新世纪文学中对失“根”者的叙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
    ③徐凤:《新世纪小说的城乡想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④徐德明:《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⑤苏奎:《永远的异乡人——论“农民工”主题小说》,《当代文坛》2005年第3期。
    ①周航:《“打工文学”主题谱系再探》,《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2期。
    ②孟繁华:《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③易芳:《游走于都市的“边缘人”的苦痛——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苦难”主题》,《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④宁衡山:《乡村精神的张扬及其物质贫困的焦虑——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根源》,《山花》2009年第4期。
    ⑤宁衡山:《异乡人的世界——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矛盾》,《作家》2009年第6期。
    ⑥宁衡山:《城乡精神的救赎之路——探究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精神家园》,《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王安忆:《富萍》,《长篇小说选刊》(增刊)2006年第1期。
    ②[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斯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③王安忆:《富萍》,《长篇小说选刊》(增刊)2006年第1期。
    ④同上。
    ①贾平凹:《高兴》,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②同上,第119页。
    ③同上,第226页。
    ④同上,第146—147页。
    ⑤同上,第217页。
    ⑥同上,第225—226页。
    ⑦同上,第44页。
    ⑧同上,第146页。
    ①雷达:《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和资源危机》,《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陈应松:《夜深沉》,《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
    ②同上。
    ①陈应松:《夜深沉》,《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①杨少衡:《大声吆喝》,《小说月报(长篇小说)》2009年第3期,第36页。
    ②邓建华:《乡村候鸟》,现代出版社2009年版。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斯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谷显明:《尴尬·堕落·漂泊——新世纪小说中进城乡下女性生存境遇探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①轩红芹:《向城求生——论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焦虑》,浙江大学2006年,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
    ②范耀华:《论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续),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4期。
    ④何丽萍:《水在瓶中》,《收获》2008年第6期。
    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性认同的形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140页。
    ①[英]齐格蒙特·鲍曼:《前言 论轻灵和流动》,《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页。
    ②李绍宏:《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英]齐格蒙特·鲍曼:《前言 论轻灵和流动》,《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页。
    ①[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斯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页。
    ①贾平凹:《高兴》,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②同上,第316页。
    ③同上,第226页。
    ④同上,第146—147页。
    ⑤同上,第87页。
    ⑥同上,第310—331页。
    ⑦同上,第331页。
    ⑧王建琳:《永乐春》,《小说界》2007年第2期。
    ①王建琳:《永乐春》,《小说界》2007年第2期。
    ②同上。
    ③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④赵本夫:《无土时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4期,第15页。
    ①赵本夫:《无土时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4期,第8页。
    ②同上,第14页。
    ③同上,第67页。
    ①赵本夫:《无土时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4期,第75页。
    ②同上,第49页。
    ③同上,第70页。
    ④同上,第71页。
    ①赵本夫:《无土时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4期,第71页。
    ②同上。
    ③同上,第115页。
    ④同上,第114页。
    ⑤同上,第114—115页。
    ⑥同上,第87页。
    ①赵本夫:《无土时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4期,第116页。
    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涵化》,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版。
    [清]阮元校刻:《礼记正义·中庸》卷52,《十三经注疏》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拉尔夫·法希里:《绘画构图导引》第15节,《外国美术资料》,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刘向:《说苑疏证》卷15,《指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福伊尔利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刘宝楠:《论语正义·学而》,《诸子集成》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季红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王弼:《老子注》第5章,《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先谦:《庄子集解·齐物论》第1卷,《诸子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先谦:《荀子集解·天论》第11卷,《诸子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乌尔利希·威斯坦因:《主题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春荣:《新时期的乡土文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英]罗吉·福勒主编:《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袁德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甘阳:《八十年代文化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英]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捷克]卡列夫·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世界问题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陈圣效:《比较文学概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茅盾:《茅盾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Wolf, Arthur P.Social Hierarchy and Cultural Diversity-A Critique of G. William Skinner's View of Chinese Peasant Culture,in Proceedings on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Academia Sinica,Taipei,Twaiwan,June,1989。
    [匈]阿格尼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胡潇主编:《世纪之交的乡土中国》,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陈美兰:《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斯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年版。
    旭澜主编:《新中国文学词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郜元宝:《拯救大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陶东风:《文学史哲学》,郑州:河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陈平原:《关于<学人>》,《学者的人间情怀》,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年版。
    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徐坤:《关于<女蜗>代跋》,《女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新时期乡土小说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张颐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陈学明、吴松、远东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哈贝马斯:《民主法制国家的承认斗争》,汪晖,陈燕谷:《文化与会共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贾平凹:《贾平凹文集·四月二十七日寄蔡翔书》第十四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潘光旦:《派与汇(代序)》,见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附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擅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陈学明、吴松、远东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弗尔、赫勒论日常生活》,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午晴、唐军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
    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陈继会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许纪霖、蔡翔:《道统、学统与政统》,祝勇编:《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
    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晖:《90年代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死火重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
    段崇轩:《乡村小说的世纪浮沉》,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白烨选编:《2000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法]让·波德里业:《消费社会》,刘富成、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匈]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美]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美]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性认同的形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邵明波、庄汉新主编:《中国20世纪乡土小说论评》,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英]丹尼斯·史密斯:《后现代性的预言家齐格蒙特·鲍曼传》,萧韶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丁帆、许志英:《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禾、宋伟杰等译:《国民性理论质疑》,《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高秀芹:《文学的中国城乡》,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雷达:《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观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钧:《小说的立场——新生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白烨选编:《2001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牛炳文、刘绍本主编:《现代写作学新稿》,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北京: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3年版。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年版。
    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年版。
    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杨威:《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透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白烨选编:《2002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桂林:漓江出版社2003年版。
    牛运清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精神》,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光东:《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中国现当代文学解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南帆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99个词》,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陶东风:《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开封:河南等新出版社2004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陈骏涛主编:《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白烨选编:《2003中国年度文坛纪事》,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白烨主编:《2003年中国文情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於可训主编:《小说家档案》,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和文艺精神》,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周宪:《审美现代性的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江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乡村经验的微观权力分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陆学艺:《“三农”新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武汉:湖北出版社2005年版。
    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李小娟编:《走向中国的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版2005年版。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耀廷主编:《中国文化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关德:《乡土记忆的审美视阈——20世纪文化乡土小说八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白烨选编:《2004年中国文坛纪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4-200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丹梦:《“文学豫军”的主体精神图像——关于农民叙事伦理学的探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林建法、徐连源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和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先霈主编:《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旭:《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裂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白烨选编:《2005年中国文坛纪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5-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凤凰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赵园:《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丁帆等:《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昭明:《中国乡土小说论稿》,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赵顺宏:《社会转型期乡土小说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王庆:《现代中国作家身份变化与乡村小说转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黄平主编:《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凯瑟琳·A·麦金龙:《迈向女性主义的国家理论》,曲广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宏海主编:《打工文学备忘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张未民、孟春蕊、朱竞编选:《新世纪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白烨主编:《中国文情报告(2007-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陈国和:《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以贾平凹、阎连科和陈应松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贺仲明:《—种文学与一个阶层——中国新文学与农民关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刘铁芳:《破碎文化体系中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重建如何可能》,《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梁鸿:《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张卫中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建军:《房中术、鼓盆而歌到无性神仙》,《中国的人心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分析》,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雷达:《当前文学症候分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孟繁华:《游牧的文学时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杨宏海主编:《打工文学纵横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颜敏、王嘉良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修订版)》(下册),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版。
    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陆辛:《阎连科乡土小说创作中的苦难主题研究》(延边大学2005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轩红芹:《向城求生——论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现代性焦虑》(浙江大学2006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吴高泉:《乡土叙事》(浙江大学2006年),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
    张丽军:《想象农民》(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期刊网博士论文数据库。
    张懿红:《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蔡丽琼:《土地和心灵的召唤——韩少功作品中的“归乡”主题研究》(浙江大学2007),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范耀华:《论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李成强:《身份转变的背后——“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对农民城市化进程的书写》(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潘峰:《简论九十年代以来小说中的进城农民形象》(山东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丽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试论“农民工”题材》(兰州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肖绮:《“城市异乡人”的生存悲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民工”题材小说探析》(河南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赵志民:《农民工题材小说论》(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邹鹏:《新世纪初的乡土小说论》(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葛亮亮:《1990年代以来农民工题材小说还乡主题研究》(山东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韩文淑:《新世纪中国乡村叙事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李新:《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李霞:《权力魔杖下的乡土荒诞——论1990年代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的权力书写》(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刘海军:《乡土中国的续写——论新世纪乡村叙事的审美新变》(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刘希:《论新世纪小说中的转型期乡村女性形象》(复旦大学2008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
    夏冰心:《论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权力”与“疼痛”主题之意义与关系》(吉林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肖寒:《从城市批判到乡土温情——论鲁敏小说创作主题的转变》(东北师范大学2009),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孙杏花:《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温情主题》(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杨伟:《说不完的人世道不尽的苦难——莫言小说苦难主题研究》(西北大学2009),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余维莎:《新世纪民工题材创作论》(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期刊网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赵允芳:《90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流变》(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续),李迅译,《当代电影》1987年第4期。
    金汉:《中国乡土小说的艺术新变——“新乡土小说”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4期。
    张韧等:《一部可以称之为史诗的大作(北京《白鹿原》讨论会纪要》),《小说评论》1993年第5期。
    雷达:《废墟上的精魂——<白鹿原>论》,《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刘梦溪:《“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杜维明教师访谈录》,《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
    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赵毅衡:《走向边缘》,《读书》1994年第1期。
    汤一介:《“文化热”与“国学热”》,《二十一世纪》1995年10月号。
    温铁军:《第二步农村改革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
    崔志远:《何申“乡村干部系列”的历史价值》,《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
    陈晓明:《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孟繁华:《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山东文学》1997年第6期。
    柳建伟:《立足本土的艰难远行——解读阎连科的创作道路》,《小说评论》1998年第2期。
    段崇轩:《90年代乡村小说总论》,《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高瑞泉:《论“进步”及其历史——对现代性核心观念的反省》,《哲学研究》1998年第6期。
    徐新建:《权力、族别、时间:小说虚构中的历史与文化——阿来和他的<尘埃落定>》,《西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报》1999年第7期。
    段崇轩:《乡村小说,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母题》,《文艺争鸣》2000年第1期。
    高瑞泉:《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学术月刊》2001年第1期。
    李大健:《贾平凹创作风格初探》,《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廖增湖:《平凹访谈录——关于<怀念狼>》,《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
    王彩萍:《封建末世的文人——评王旭烽<南方有嘉木>中的杭天醉形象》,《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葛红兵,周羽:《论王旭峰<茶人三部曲>》,《小说评论》2000年第5期。
    章丽萍,孙秀丽:《民族心灵在历史性转型期的写真——论王旭烽<南方有嘉木>的人物系统工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
    李洁非:《还原的乡村叙事》,《小说评论》2002年第1期。
    李怡:《“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周星、刘震云:《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刘震云访谈录》,《小说评论》2002年第3期。
    陈雪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民族性问题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
    红苇:《“生活政治”是一种什么政治》,《读书》2002年第6期。
    周水涛:《“乡土小说”的涵盖能力及其他》,《当代文坛》2003年第1期。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
    王又平:《从“乡土”到“农村”——关于中国当代文学主导题材形成的一个发生学考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陈晓明:《“还乡”的文学或文字——超越图像霸权的文学书写》,《长城》2004年第2期。
    蔡翔:《底层》,《天涯》2004年第2期。
    轩红芹:《“忧郁”承载的生命意识——新世纪农裔知识分子心态论》,《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孟繁华:《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本世纪初长篇小说中乡村文化的多重性》,《文艺研究》2004 年第4期。
    张丽军、乔焕江:《生态文学诞生根源探析》,《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陈晓明:《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陈振华:《过于温情的民间道德化叙事——刘玉堂“新乡土小说”文化意识批判》,《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
    雷达:《2004年的长篇小说》,《小说评论》2005年第1期。
    孟繁华:《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文艺争鸣》2005年第2期。
    苏奎:《永远的异乡人——论“农民工”主题小说》,《当代文坛》2005年第3期。
    周景雷:《后乡村叙事:后工业时代的乡村呈现》,《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3期。
    周水涛:《略论近年“生态乡村小说”的创作指向》,《小说评论》2005年第5期。
    陈晓明:《乡土叙事的终结和开启——贾平凹的<秦腔>预示的新世纪的美学意义》,《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
    王旭烽、孙侃:《历史风貌的文化叙述一王旭烽访谈录》,《时代文学》2005年第6期。
    丰晓流:《“另类”的英雄和英雄的“另类”——评<历史的天空>的人物塑造》,《时代文学》2006年第6期。
    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的焦虑》,《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李迎丰:《历史天空与当下语境——徐贵祥小说<历史的天空>中的“新历史”话语》,《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王华:《<受活>与阎连科的方言表达》,《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年第2期。
    雷达:《民族灵魂与精神生态——2005年中国小说一瞥》,《光明日报》2006-1-20。
    张懿红:《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主要在四个主题域展开想象》,《中国文化报》2006年3月2日。
    胡殷红、迟子建:《与迟子建谈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文艺报》2006—3—9。
    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贺绍俊:《接续起乡村写作的乌托邦精神——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南方文坛》2006年第3期。
    王春林:《乡村、历史与日常生活叙事——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一个侧面的考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黄佳能:《新世纪乡土小说叙事的现代性审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4期。
    周景雷:《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当代作家评论》2006 年第4期。
    孟繁华:《作为文学资源的伟大传统——新世纪小说创作的“向后看”现象》,《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书屋》2006年第6期。
    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论中国当代作家的乡村想象》,《文艺研究》2006年第7期。
    雷达:《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概观》,《小说评论》2007年第1期。
    李绍宏:《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陆萍萍:《现代性的断裂与整合——新世纪长篇小说点评》,《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3期。
    赵树勤、龙其林:《新世纪生态小说论》,《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李建:《<尘埃落定>与藏传佛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4期。
    徐德明:《乡下人的记忆与城市的冲突——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
    赵树勤:《世界复魅:当代生态小说的美学追求》,《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施战军:《“进城”:文学视角的挪移和城市主体的强化》,《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6期。
    李琦:《转型期乡土社会的立体呈现——论近十年来乡土小说的主题模式》,《现代语文》2007年第10期。
    赵学勇:《新世纪文学中对失“根”者的叙事》,《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
    逢增玉、苏奎:《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兰州大学学报(牡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王华:《新世纪方言下的真实乡土——评长篇小说<秦腔>》,《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王华:《新世纪乡土的现代性展望——再评长篇小说<秦腔>》,《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赵树勤:《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创作的迷误及其思考》,《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赵勇:《城市经验与文学现代性断想》,《南方文坛》2008年第1期。
    韩鲁华:《城市化语境下的后乡土叙事》,《小说评论》2008年第2期。
    易芳:《游走于都市的“边缘人”的苦痛——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苦难”主题》,《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黄轶:《新世纪小说的城市异乡书写》,《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
    马秋芬:《创作谈:都市人文生态的骤变》,《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3期。
    郝婧坤:《论动物小说的生存智慧及其生态价值》,《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赵树勤:《当代中国生态小说的发展趋势》,《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雷鸣:《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几个问题的省思》,《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王华:《“国学热”背景下对个体实现现代的前景思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第4期。
    陈晓明:《中国作家的责任:古典情怀和生态关注》,《绿叶》2008年第5期。
    王富仁:《河南文化与河南文学——梁鸿<在边缘与中心之间——20世纪河南文学>序》,《渤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
    李运抟:《从乡村到城市的迷惘——论新世纪两种乡土书写意识的矛盾》,《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骆平:《创作谈:日常生活的悬念》,《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0期。
    徐国方:《创作谈:但愿是虚构》,《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0期。
    杨少衡:《创作谈:外部角度》,《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1期。
    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雷鸣:《抵抗与反思:现代性症候的生态小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张琦:《新世纪乡村小说的几种表情》,《文艺评论》2009年第1期。
    张清华等:《新世纪长篇小说中传统的复活》,《长城》2009年第1期。
    周景雷:《史诗与英雄:向正义回归的乡村叙事——从几部长篇小说看新农村题材写作的一种类型》,《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孟繁华:《乡村中国的艰难蜕变——评周大新长篇小说<湖光山色>》,《名作欣赏》2009年第2期。
    周航:《“打工文学”主题谱系再探》,《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2期。
    宁衡山:《乡村精神的张扬及其物质贫困的焦虑——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根源》,《山花》2009年第2期。
    王春林、张玲玲:《哀婉悲情的文化挽歌——评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名作欣赏》2009年第2期。
    毕绪龙:《裂隙:在民族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之——论<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9年第3期。
    巫丹:《现代化进程中滞重乡村的裂变——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当代小说》2009年第3期。
    谷显明:《尴尬·堕落·漂泊——新世纪小说中进城乡下女性生存境遇探析》,《湖南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宁衡山:《乡村精神的张扬及其物质贫困的焦虑——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根源》,《山花》2009年第4期。
    周大新:《我写<湖光山色>》,《新语文学习(高中版)》2009年第5期。
    曹书文:《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青年教师》2009年第6期。
    宁衡山:《异乡人的世界——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矛盾》,《作家》2009年第6期。
    宁衡山:《城乡精神的救赎之路——探究城乡冲突主题书写的精神家园》,《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周卫华:《<湖光山色>文化意蕴分析》,《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第5期。
    柏彦飞:《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安徽文学》2009年第6期。
    雷鸣:《突围与归依:礼失而求诸野的精神宿地——论新世纪长篇小说的边地书写》,《当代文坛》2010年第1期。
    孙国亮:《凋敝的乡土,还能发声吗?——从主体生成论的视角论释当下乡土文学发声的困境》,《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1期。
    徐凤:《新世纪小说的城乡想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向荣:《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梁海:《世界与民族之间的现代汉语写作——阿来《尘埃落定》和《空山》的文化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
    王光东:《城乡流动中的新世纪文学——从三部作品说起》,《文艺争鸣》2010年第4期。
    王忠武、温静:《性别和谐与生态和谐——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性别解释模式》,《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何士光:《乡场上》,《人民文学》1980年第8期。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人民文学》1980年第2期。
    路遥:《人生》,《收获》1982年第3期。
    刘绍棠:《瓜棚豆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陆文夫:《美食家》,成都:四川人民山版社1983年版。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文汇月刊》1983年第8期。
    何立伟:《白色鸟》,《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
    郑义:《老井》,《当代》1985年第2期。
    贾平凹:《小月前本》,《收获》1983年第5期。
    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十月》1984年第2期。
    贾平凹:《腊月·正月》,《十月》1984年第4期。
    刘绍棠:《蒲柳人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贾平凹:《商州》,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张宇:《张宇小说选》,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张炜:《秋天的愤怒》,《当代》1985年第4期。
    贾平凹:《黑氏》,《人民文学》1985年第5期。
    张炜:《古船》,《当代》1986年第5期。
    贾平凹:《浮躁》,《收获》1987年第1期。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路遥:《平凡的世界》(1—3),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989年版。
    刘玉堂:《温暖的冬天》,《上海文学》1990年第10期。
    关仁山:《苦雪》,《人民文学》1991年第2期。
    贾平凹:《废都》,《人民文学》1991年第10期。
    刘玉堂:《县城意识》,《中国作家》1992年第1期。
    刘玉堂:《最后一个生产队》,《上海文学》1992年第1期。
    关仁山:《蓝脉——雪莲湾风情录》,《人民文学》1992年第7期。
    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年版。
    陈忠实:《白鹿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关仁山:《醉鼓——雪莲湾风情录》,《人民文学》1993年第12期。
    何申:《穷县》,《中国作家》1994年第3期。
    关仁山:《闫年灯——雪莲湾风情录》,《长城》1994年第4期。
    阎连科:《寻找土地》,《收获》1992年第4期。
    阎连科:《鸟孩诞生》,《黄河》1993年第6期。
    阎连科:《行色匆忙》,《小说家》1994年第5期。
    阎连科:《天宫图》,《收获》1994年第4期。
    阎连科:《和平战》,《中国作家》1994年第4期。
    王祥夫:《扁村笔记》,《花城》1994年第5期。
    阎连科:《和平寓言》,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关仁山:《孔雀东南飞——雪莲湾风情录》,《青年文学》1994年第12期。
    阎连科:《和平疡》,《花城》1995年第1期。
    关仁山:《太极地——雪莲湾风情录》,《人民文学》1995年第2期。
    关仁山:《胭脂地——雪莲湾风情录》,《人民文学》1995年第8期。
    何申:《年前年后》,《人民文学》1995年第6期。
    王祥夫:《棉花》,《人民文学》1995年第7期。
    方方:《风景》,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青羊主编:《分享艰难——社会问题小说大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
    益希单增:《雪剑残阳》,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醒龙:《分享艰难》,《上海文学》1996年第1期。
    柳建伟:《都市里的生产队》,《当代》1996年第1期。
    关仁山:《大雪无乡》,《中国作家》1996年第2期。
    刘醒龙:《挑担茶叶上北京》,《青年文学》1996年第3期。
    刘醒龙:《生命是劳动与仁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何申:《穷人》,《当代》1996年第4期。
    王祥夫:《雇工歌谣》,《上海文学》1996年第7期。
    谭文峰:《走过乡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黄建国:《蔫头聋脑的太阳》,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李佩甫:《无边无际的早晨·李佩甫中短篇小说自选集》,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刘醒龙:《路上有雪》,《上海文学》1997年第1期。
    何申:《富起来的于四》,《中国作家》1997年第5期。
    何申:《老汉与叫驴》,《北京文学》1997年第10期。
    阿来:《尘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醒龙:《大树还小》,《上海文学》1998年第1期。
    汪曾祺:《汪曾祺全集二小说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刘醒龙:《黄昏放牛》,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阎连科:《日光流年》,《花城》1998年第6期。
    关仁山:《天壤》,《人民文学》1998年第10期。
    刘玉堂:《乡村温柔》,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阎连科:《朝着东南走》,《人民文学》1999年第3期。
    孙惠芬:《歇马山庄》,《当代》1999年第5期。
    王祥夫:《永不回归的姑母》,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阎连科:《阎连科小说自选集》,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何申:《多彩的乡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继明:《干旱的村子》,《朔方》2000年第1期。
    曾明了:《黑嘎》,《山花》2000年第1期。
    孙春平:《通天有路》,《人民文学》2000年第1期。
    刘醒龙:《致雪弗莱》,《人民文学》2000年第2期。
    王方晨:《乡村火焰》,《人民文学》2000年第2期。
    陈应松:《神鹫过境》,《人民文学》2000年第3期。
    刘庆邦:《神木》,《十月》2000年第3期。
    贾平凹:《怀念狼》,《太湖》2000年第4期。
    王安忆:《富萍》,《收获》2000年第4期。
    严歌苓:《谁家有女初养成》,《当代》2000年第4期。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陈源斌:《你听我说》,《人民文学》2000年第4期。
    阎连科:《耙耧天歌》,《北京文学》2000年第4期。
    红柯:《鸟》,《人民文学》2000年第5期。
    凌可新:《人气》,《人民文学》2000年第5期。
    叶楠:《最后一名猎手和最后一头公熊》,《人民文学》2000年第5期。
    王祥夫:《民间故事》,《人民文学》2000年第5期。
    林希:《乡村记忆》,《人民文学》2000年第7期。
    杨少衡:《钓鱼过程》,《人民文学》2000年第7期。
    何申:《村民钱旺的从政生涯》,2000年第8期。
    韦俊海:《守望土地》,《人民文学》2000年第8期。
    徐庄:《快活的农民郑福》,《人民文学》2000年第9期。
    祁智:《飘雪》,《人民文学》2000年第10期。
    刘庆邦:《听戏》,《作家》2000年第11期。
    郭文斌:《呼吸》,《人民文学》2000年第12期。
    迟子建:《鸭如花》,《人民文学》2001年第2期。
    雪漠:《大漠祭》,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阎连科:《情感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阎真:《沧浪之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谈歌:《绝唱》,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野莽:《找打》,《作品》2001年第1期。
    甫澜涛:《紫山岚峡谷》,《阳光》2001年第2期。
    刘庆邦:《户主》,《当代》2001年第2期。
    刘醒龙:《痛失》,《当代》2001年第2期。
    荆永鸣:《抽筋儿》,《阳光》2001年第2期。
    漠月:《湖道》,《雨花》2001年第3期。
    徐岩:《酒肆》,《北大荒文学》2001年第3期。
    张驰:《俩表哥》,《绿洲》2001年第3期。
    王跃:《拉萨故事》,《四川文学》2001年第4期。
    夏天敏:《随水而去》,《边疆文学》2001年第4期。
    文炜:《卡锁》,《橄榄绿》2001年第4期。
    陈武:《拉车人车小民的日常生活》,《延河》2001年第5期。
    方方:《奔跑的火光》,《收获》2001年第5期。
    贾平凹:《阿吉》,《人民文学》2001年第7期。
    迟子建:《清水洗尘》,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鬼子:《被雨淋湿的河》,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贾平凹:《阿吉》,《人民文学》2001年第7期。
    何申:《来年还种荍麦》,《作品与争鸣》2001年第8期。
    张炜:《九月寓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阎连科:《耙耧天歌》,太原:北乐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001中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2001中国年度最佳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2002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吴义勤编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赵德发:《青烟或白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尤凤伟:《泥鳅》,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赵本夫:《名人张山》,《绿洲》2002年第1期。
    周绍义:《用长枪怎样才能打死自己》,《山东文学》2002年第2期。
    关仁山:《天高地厚》,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刘庆邦:《刘庆邦中短篇小说精选》,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阎连科:《三棒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阎连科:《年月日》,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阎连科:《夏日落》,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何申:《武家坡》,《中国作家》2002年第1期。
    红柯:《复活的玛纳斯》,《收获》2002年第1期。
    刘庆邦:《女儿家》,《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
    孙惠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人民文学》2002年第1期。
    孙惠芬:《民工》,《当代》2002年第1期。
    陈应松:《松鸦为什么呜叫》,《钟山》2002年第2期。
    何申:《一县之长》,《长城》2002年第2期。
    陈应松:《到天边收割》,《布老虎中篇小说》2002年(夏之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王安忆:《民工刘建华》,《上海文学》2002年第3期。
    王祥夫:《上边》,《花城》2002年第4期。
    衣向东:《父亲的墓碑》,《布老虎中篇小说》2002年(夏之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残雪:《陨石山》,《长城》2002年第5期。
    陈忠实:《腊月的故事》,《中国作家》2002年第5期。
    刘玉栋:《火色马》,《春风》2002年第5期。
    石舒清:《声音》,《黄河文学》2002年第5期。
    吴玄:《发廊》,《花城》2002年第5期。
    毕飞宇:《地球上的王家庄》,《上海文学》2002年第6期。
    石舒清:《农事诗》,《朔方》2002年第5—6期。
    荆永呜:《外地人》,《北京文学》2002第6期。
    陈应松:《狂犬事件》,《上海文学》2002年第10期。
    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人民文学》2002年第10期。
    刘庆邦:《尾巴》,《人民文学》2002年第11期。
    张炜:《庄周的逃亡》,《布老虎中篇小说》2002年冬之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陈世旭:《救灾记》,《人民文学》2002年第8期。
    《2003中国年度最佳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2003中国年度最佳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年版。
    张炜:《丑行或浪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收获》2003年第1期。
    王方晨:《大声歌唱》,《解放军文艺》2003年第1期。
    魏微:《大老郑的女人》,《人民文学》2003年第1期。
    艾伟:《小姐们》,《收获》2003第2期。
    刘玉栋:《乡村夜》,《阳光》2003年第2期。
    蒋韵:《北方丽人》,《钟山》2003年第2期。
    孙春平:《包工头要像鸟一样飞翔》,《钟山》2003年第2期。
    荆永鸣:《荆永鸣小说二题》,《山东文学》2003年第3期。
    孙春平:《乡间选举的乐子》,《作家》2003年第3期。
    铁凝:《谁能让我害羞》,《长城》2003第3期。
    铁凝:《逃跑》,《北京文学》2003年第3期。
    谈歌:《绝渡》,《长城》2003年第3期。
    温亚军:《硬雪》,《十月》2003年第4期。
    李洱:《龙凤呈祥》,《收获》2003年第5期。
    野莽:《赔人》,《当代人》2003年第5期。
    陈应松:《望粮山》,《上海文学》2003年第6期。
    席建蜀:《虫子回家》,《当代》2003年第6期。
    阎连科:《受活》,《收获》2003年第6期。
    阿成:《乌鸦》,《小说选刊》2003年第7期。
    迟子建:《零作坊》,《北京文学》2003年第7期。
    漠月:《苦夏》,《雨花》2003年第7期。
    刘庆邦:《害怕了吧》,《人民文学》2003年第8期。
    孙惠芬:《蟹子的滋味》,《小说选刊》2003年第8期。
    张学东:《婚俗二题》,《朔方》2003年第10期。
    李春平:《彩虹雨》,韩忠良、林建法主编:《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年夏之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刘庆邦:《只好搞树》,韩忠良、林建法主编:《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年冬之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王松:《碎日如尘》,《韩忠良、林建法主编:《布老虎中篇小说——2003年冬之卷》,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莫言:《四十一炮》,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黄建国:《谁先看见村庄》,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李佩甫:《城的灯》,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陈应松:《豹子最后的舞蹈》,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004年中国年度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
    (2004年中国年度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选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
    张承志:《张承志中篇小说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韩少功:《马桥词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毕飞宇:《毕飞宇文集》,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姜戎:《狼图腾》,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葛水平:《地气》,《黄河》2004年第1期。
    郭文斌:《大年》,《钟山》2004年第2期。
    陈应松:《马嘶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
    刘庆邦:《赴宴》,《大家》2004年第3期。
    孙蕙芬:《上塘书》,《当代》2004年第3期。
    须一瓜:《海瓜子,薄壳儿的海瓜子》,《上海文学》2004年第3期。
    陈锟:《蛇头岛上的小茅屋》,《上海文学》2004年第4期。
    李红旗:《在社会上》,《小说界》2004年第4期。
    乔叶:《我承认我最怕天黑》,《牡丹》2004年第4期。
    蔚然:《菜园俱乐部》,《收获》2004年第5期。
    阎连科:《受活》,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王旭峰:《南方有嘉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庆邦:《平原上的歌谣》,《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4年第4期。
    迟子建:《采浆果的人》,《收获》2004年第5期。
    迟子建:《草地上的云朵》,《人民文学》2004年第5期。
    韩少功:《月光二题》,《天涯》2004年第5期。
    汪晟:《子非鱼》,《大家》2004年第5期。
    孙惠芬:《一树槐香》,《十月》2004年第5期。
    邵丽:《明惠的圣诞》,《十月》2004年第6期。
    王祥夫:《找啊找》,《人民文学》2004年第6期。
    罗伟章:《我们的成长》,《人民文学》2004年第7期。
    孙蕙芬:《狗皮袖筒》,《山花》2004年第7期。
    邓一光:《做天堂里的人》,《作家》2004年第8期。
    阎连科:《柳乡长》,《上海文学》2004年第8期。
    鬼子:《大年夜》,《人民文学》2004年第9期。
    葛水平:《喊山》,《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
    郭雪波:《泥乳》,《红豆》2004年第12期。
    ((2005年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毕飞宇:《平原》,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林斤澜:《林斤澜小说经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应松:《归来·人瑞》,《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
    贾平凹:《秦腔》,《收获》2005年第1期。
    李铭:《娘家侄儿侯赛寅》,《芒种》2005年第1期。
    李锐:《青石碾·连耞——农具系列之二》,《上海文学》2005年第1期。
    杨少衡:《林老板的枪》,《人民文学》2005年第1期。
    陈应松:《火烧云》,《北京文学》2005年第2期。
    漠月:《青草如玉》,《山花》2005年第2期。
    叶广芩:《响马传》,《清明》2005年第2期。
    叶开:《衣锦还乡》,《天涯》2005年第2期。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钟山》2005年第3期。
    何申:《乡村无眠》,《当代》2005年第3期。
    向本贵:《憨佬的任务》,《民族文学》2005年第3期。
    项小米:《二的》,《人民文学》2005年第3期。
    曾哲:《美丽日斑》,《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5年第3期。
    孙春平:《怕羞的木头》,《人民文学》2005年第4期。
    鲍十:《秋水故事》,《当代》2005年第5期。
    刘庆邦:《一捧鸟窝》,《上海文学》2005年第5期。
    王祥夫:《民间故事》,《人民文学》2000年第5期。
    孙惠芬:《天河洗浴》,《山花》2005年第6期。
    邓一光:《八岁》,《上海文学》2005年第7期。
    胡学文:《目光似血》,《人民文学》2005年第7期。
    阿宁:《米粒儿的城市》,《北京文学》2005年第8期。
    田耳:《狗日的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8期。
    荆永鸣:《大声呼吸》,《人民文学》2005年第9期。
    陈应松:《太平狗》,《人民文学》2005年第10期。
    王祥夫:《滨下》,《人民文学》2005年第11期。
    张翎:《空巢》,《人民文学》2005年第11期。
    刘庆邦:《回家》,《人民文学》2005年第12期。
    张抗抗:《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文学》2005年第12期。
    《2005年短篇小说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孙惠芬:《民工·孙惠芬小说精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朱新望:《小狐狸花背》,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陈应松:《马嘶岭血案》,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刘醒龙:《凤凰琴》,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
    阎连科:《天宫图》,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林白:《妇女闲聊录》,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莫言:《红高粱家族》,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六六:《双面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海鸰:《新结婚时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王安忆:《上种红菱下种藕》,上海:文汇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池莉:《不谈爱情》,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刘震云:《一地鸡毛 温故一九四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承志:《张承志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李锐:《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夏天敏:《好大一对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荆永鸣:《外地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莫言:《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2006年第1期。
    罗伟章:《水往高处流》,《清明》2006年第1期。
    苏童:《拾婴记》,《上海文学》2006年第1期。
    铁凝:《笨花》,《当代》2006年第1期。
    王祥夫:《菜地》,《花城》2006年第1期。
    王安忆:《富萍》,《长篇小说选刊》(增刊)2006年第1期。
    阎连科:《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2006年第1期。
    叶广芩:《对你大爷有意见》,《民族文学》2006年第1期。
    胡学文:《红杏的秘密》,《时代文学》2006年第2期。
    盛可以:《归妹卦》,《长城》2006年第2期。
    温亚军:《成人礼》,《大家》2006年第2期。
    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国作家》2006年第3期。
    高君:《流逝》,《山花》2006年第4期。
    胡学文:《命案高悬》,《当代》2006年第4期。
    刘庆邦:《穿堂风》,《人民文学》2006年第4期。
    石舒清:《父亲讲的故事》,《上海文学》2006年第4期。
    范小青:《我就是我想象中的那个人》,《当代》2006年第5期。
    刘继明:《放声歌唱》,《长江文艺》2006年第5期。
    王祥夫:《尖叫》,《中国作家》2006年第6期。
    韩少功:《乡土人物》,《佛山文艺》2006年第6期。
    韩永明:《滑坡》,《当代》2006年第6期。
    乔叶:《锈锄头》,《人民文学》2006年第8期。
    叶弥:《月亮的温泉》,《人民文学》2006年第10期。
    朱新望:《小猞猁》,郑州:海燕出版社2006年版。
    漠月:《菜园》,《中国作家》2006年第20期。
    王宏昌:《过寿》,《西部》2006年第12期。
    贾平凹:《高兴》,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黄守东:《马拐子当值》,《星火》2007年第1期。
    李云雷:《巧玲珑夜鬼张横》,《红豆》2007年第1期。
    漠月:《打井》,《朔方》2007年增刊第1期。
    张翎:《弃猫阿惶》,《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1期。
    张炜:《刺猬歌》,《当代》2007年第1期。
    王建琳:《永乐春》,《小说界》2007年第2期。
    陈应松:《农妇·山泉·有点田》,《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3期。
    陈应松:《金鸡岩》,《中国作家》2007年第3期。
    李进祥:《狗村长》,《回族文学》2007年第2期。
    晓航:《论我们灿烂的生活》,《人民文学》2007年第2期。
    谈歌:《黑子和石头》,《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2期。
    刘庆邦:《看秋》,《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入围作品集》,小说月报编辑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邓宏顺:《棉花团》,《红豆》2007年2期。
    胡学文:《淋湿的翅膀》,《十月》2007年第3期。
    胡学文:《装在瓦罐里的声音》,《中国作家》2007年第4期。
    鲁敏:《颠倒的时光》,《中国作家》2007年第4期。
    红柯:《大漠人家》,《山花》2007年第4期。
    凹凸:《禀性》,《十月》2007年第4期。
    尤凤伟:《杀死沙包》,《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4期。
    周海亮:《吃烟》,《芒种》2007年4期。
    程树榛:《故乡的雨》,《中国监察》2007年5期。
    陈应松:《金鸡岩》,《中国作家》2007年第6期。
    刘庆邦:《黄花绣》,《人民文学》2007年第6期。
    胡学文:《逆水而行》,《当代》2007年第6期。
    鲁敏:《逝者的恩泽》,《芳草》2007年第6期。
    杨争光:《对一个符驮村人的部分追忆》,《收获》2007年第6期。
    李铁:《安全简报》,《中国作家》2007年第7期。
    郭文斌:《点灯时分》,《人民文学》2007年第8期。
    徐岩:《得莫利炖鱼馆》,《广州文艺》2007年8期。
    白天光:《一头叫谷三钟的骡子》,《山东文学》2007年第9期。
    迟子建:《百雀林》,《小说月报》2007年第9期。
    张学东:《工地上的俩女人》,《长江文艺》2007年第9期。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北京文学》2007年第12期。
    胡学文:《背叛》,《人民文学》2007年第12期。
    朱晓琳:《守望马其诺防线》,《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奖入围作品集》,小说月报编辑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阎连科:《瑶沟人的梦》,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小说月报第12届百花入围作品集》,小说月报编辑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006年中国短篇小说年选》,中国小说学会主编,洪治纲编选,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年版。
    《2007中国年度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2007中国年度中篇小说》,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京夫:《鹿鸣》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08年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应松:《到天边收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胡学文:《逆水而行》,《小说月报》2008年第1期。
    刘醒龙:《刘醒龙作品精选》,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贾平凹:《鸡窝洼的人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蒋子龙:《农民帝国》,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葛亮:《阿霞》,《天涯》2008年第2期。
    韩少功:《西江月》,《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第2期。
    马秋芬:《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人民文学》2008年第2期。
    孙蕙芬:《歇马七日》,《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8年第2期。
    詹谷丰:《曲水流觞》,《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8年第2期。
    鲁敏:《离歌》,《钟山》2008年第3期。
    漠月:《遍地香草》,《朔方》2008年第3期。
    杨少衡:《湖洼地》,《中国作家)》2008年第3期。
    张子雨:《树上停着一只什么鸟》,《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3期。
    陈世旭:《一看就是新警察》,《北京文学》2008年第4期。
    罗伟章:《赶街》,《十月》2008年第4期。
    红柯:《跟月亮结婚》,《小说界》2008年第4期。
    红柯:《老镢头》,《收获》2008年第4期。
    赵本夫:《无土时代》,《长篇小说选刊》2008年第4期。
    宗璞:《恍惚小说》,《中国作家》2008年第4期。
    东君:《黑白业》,《十月》2008年第6期。
    何丽萍:《水在瓶中》,《收获》2008年第6期。
    迟子建:《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中国作家》2008年第8期。
    鲁敏:《燕子笺》,《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第9期。
    周海亮:《母亲》,《山花·B》2008年第9期。
    高君:《父亲》,《作家》2008年第10期。
    骆平:《姜汁热窝鸡》,《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0期。
    徐国方:《毒气》,《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8年第10期。
    杨少衡:《啤酒箱事件》,《人民文学》2008年第10期。
    鲍尔吉·原野:《南西伯利亚故事》,《作家》2008年第11期。
    曹永:《愤怒的村庄》,《山花·B》2008年第11期。
    石舒清:《灰袍子》,《人民文学》2008年第12期。
    鲁敏:《燕子笺》,《西部》2008年第17期。
    周大新:《明宫女(上)》,北京市:朝华出版社2008年版。
    邓友梅:《那五》,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冯骥才:《神鞭》,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阿来:《空山(三部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毕飞宇:《推拿》,《长篇小说选刊》2009年第1期。
    高建群:《大平原》,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彭见明:《天眼》,《长篇小说选刊》2009年第2期。
    邓建华:《乡村候鸟》,北京:现代出版社2009年版。
    杨少衡:《大声吆喝》,《小说月报(长篇小说)》2009年第3期。
    王华:《在天上种玉米》,《人民文学》2009年第2期。
    刘益善:《河东河西》,《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9年第3期。
    向本贵:《千家桥》,《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9年第3期。
    千夫长:《喇嘛眼》,《小说月报(中篇小说)》2009年第3期。
    韩永明:《移民风波》,《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4期。
    姜贻斌:《我们是亲戚》,《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4期。
    李骏虎:《五福临门》,《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4期。
    徐岩:《遥远的鱼场》,《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4期。
    胡学文:《挂呀么挂红灯》,《北京文学》2009年第6期。
    王方晨:《乡村案件》,《长江文艺》2009年第6期。
    陈应松:《巨兽》,《小说月报》2009年第7期。
    胡学文:《燃烧》,《长江文艺》2009年第7期。
    胡学文:《虬枝引》,《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7期。
    何玉茹:《三个清洁工》,《小说月报》2009年第9期。
    郝炜:《种在城市里的苞谷》,《西湖》2009年第10期。
    胡学文:《夜色扑面》,《中国作家》2009年第14期。
    徐小斌:《炼狱之花》,《中国作家》2009年第19期。
    莫言:《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陈应松:《祖坟》,《天涯》2010年第1期。
    罗伟章:《小镇喧嚣》,《中国作家》2010年第1期。
    郑局廷:《夹缝》,《长江文艺》2010年第1期。
    程相崧:《扶贫笔记》,《当代小说》2010年第2期。
    黎小呜:《不需要钟表的生活》,《边疆生活》2010年第3期。
    陈应松:《夜深沉》,《人民文学》2010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