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汉长城若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汉长城作为第二个统一王朝修筑的长城,修筑史长,长度不逊于秦长城、明长城,且第一次延伸到西域地区,然目前对其关注度不够。虽然西汉长城的调查已开展多年,但研究成果多是陈述其保存现状,对其修筑的原因的研究还未定论,其体系还不够清楚,长城功能的发掘不够全面或有误解。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汉长城也不例外。西汉长城修筑的外因是匈奴的侵扰,而且集中在汉初。因为匈奴的生产方式受气候影响较大,特别是在特殊气候摧残时,匈奴陷入困境。虽然翻越长城需要付出代价,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匈奴仍会选择侵扰。同时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歧视态度诱使匈奴侵扰,到匈奴的汉人推波助澜了匈奴侵扰。匈奴侵扰集中在汉初,特别是文帝后期。
     西汉长城修筑的内因是西汉王朝没有实力彻底消灭匈奴。汉初匈奴强势,而西汉王朝实力有限。武帝时出击匈奴虽取得胜利,但战争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又有武帝的挥霍和各种灾害的损耗,致使西汉王朝出现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汉匈战争期间,匈奴的反击证明了武力消除匈奴的难度,西汉王朝需要保护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但历史证明单靠战争或和亲无法保护胜利果实,历史也没有提供更多的经验。又汉人对匈奴认识定位已久,西汉当政者终究无法从心理上消除匈奴威胁的顾虑,故西汉王朝选择成本低于战争的长城保护胜利果实、弥补心理顾虑。西汉长城的大修建主要在武帝时期,此后多是修缮。
     西汉长城在我国境内大体走向是东起吉林,经辽宁、河北、内蒙古,西至甘肃。西汉长城趋于完善和体系化,体系中既有单独防御的墙体、堑壕,又有防御和警戒兼备的烽燧,也有随时支援的坞、障,还有防御体外加“一层保护膜”般的虎落、尖桩。体系以墙体为主体,以烽燧、障城、关隘等为配合,目前调查这些设置均有不同程度的保存,且各有特点。西汉长城形成天田——堑壕——虎落——墙体——关城——烽燧——坞——障城的防御关系链。
     西汉长城不但具有外防功能,同时具有内防功能。通过防御关系链和戍卒有效的配合实施外防功能,虽有效,但仍不能完全消除侵扰或威胁。特殊亡人诱导、匈奴诱惑和边人的困苦生活导致西汉有大量亡人,西汉通过严把关卡、搜索逃犯、及时追回等方式来控制亡人,实施长城内防功能。但若不改善边人生活状况,亡人终究无法遏制。此外,虽然边塞邮传系统与长城防御系统管理者一致,但邮传性质决定,西汉长城并不兼具邮传功能。
The Great Wall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206B.C.-9A.D.), the second unified dynas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building and i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Qin(221B.C-207B.C.) and the Ming (1368A.D.-1644A.D.)dynasties. In addition, it is the first Great Wall built in the western region. Though archaeological surveys on the Great Wall have been going on for years, the study of the Great Wall in question is inadequate, with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on introducing the status quo of the Great Wall. As a result, up to now, the reason of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the system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are still quite unclear.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hing is the result of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and the Great Wall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no exception. In this case the external reason was the Hun's (Xiong Nu) invasion during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Hun people's livelihood was subjected to climate chang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y often got into trouble when odds against them, which forced the Hun to cross the Great Wall, raiding and plundering the border area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gainst the Hun ignited conflicts, which fuel by Chinese defectors.
     The internal reason is that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not strong enough in comparison with the Hun in its early year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defeated the Hun in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Di (156B.C.-87B.C). But the wars cost dearly and natural disasters consumed a lot of the national wealth. As a result, the national treasury was empty and the people were reduced by half. The Hun proved hard to wipe out and the fruits of Emperor Wu's victory needed to be protected, which could only be possible through conquest or liaison marriage with the Hun as proved by historical experiences. Due to long-time conflicts, every emperor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aware of the Hun's threat. Compared with wars, it was a better choice to build the Great Wall which cost less to protect the fruits of victory and to address the uneasines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Di, the Great Wall was built in a massive scale and afterwards it was just repaired and maintained occasionally.
     The Great Wall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stretches across Jilin Province, Liaoning Province, Hebei Provinc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Gansu Province and has been perfected and become more and more systematic. The Great Wall is a holistic defense system, with the wall and the fosses as defense, the beacon tower as defense and a means of transmitting military information, the castle as support, and the hedge and the buried picket-fence as a protective screen. The wall is the main body, complimented by the beacon towers, the castles, the passes, etc. They retain more or less their original appearance, each has its own feature. The sequence of the links of this comprehensive chain is:a) the Tian-tian (Heavenly Field), b) the fosses, c) the hedges, d) the wall, e) the pass, f)the beacon tower and g) the castle.
     The Great Wall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not only prevented nomadic invasion but also controlled the people inside. The function of preventing foreign aggression can be achieved by the defense system and garrison soldiers actively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The wall, though effective, was not able to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Hun. Besides, a lot of fugitives were constantly emerging in the northern border of Western Han Dynasty, induced by other fugitives, lured by the Huns and prompted by poverty.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put strict control over the fugitives by means of border surveillance and proactively tracking the fugitive stealing across the northern border. But as long as the government did not rais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the north border, the fugitives would not be fully controlled. And, though in the north bor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postal delivery and the Great Wall system were the same, the Great Wall system had not the function of postal delivery.
引文
① 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564页。
    ②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0—21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43《赵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799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200页:史念海、张文江、彭曦等均肯定“堑洛”长城存在,详细参见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第50—66页:张文江:《渭南地区秦魏诸长城考辩》,《文博》,2004年01期,第39—45页;彭曦:《秦简公“堑洛”遗迹考察简报》,《文物》,1996年第4期,第66—75页。
    ⑤ 司马迁:《史记》卷5《秦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202页。
    ⑥ 董耀会:《沧桑长城》,(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81—82页。
    ⑦ 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47—3748页。
    1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4页。
    2 刘庆:《长城定义之我见》,《中国社会利学报》2010年10月14日第009版。
    3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6页
    4 司马迁:《史记》卷《朝鲜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85页。
    5 范畔:《后汉书》卷90《鸟桓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992页。
    ① 参考甘肃省文物局:《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② 吴扔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1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商务印书馆,1928年。
    2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中华书局,1979年。
    2 参考任宝磊:《秦汉长城防御体系与民族关系研究》硕士论文,陕西西师范大学2010年,第2页。
    4 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下)》,《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2期
    5 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1982年:罗哲文:《长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6 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①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9月。
    ② 董耀会:《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③ 艾冲:《中国的万里长城》,三秦出版社,1995年。
    ④ 艾冲:《中国古长城新探》,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
    ⑤ 文物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⑥ 参考徐丽丽:《建国以来长城主题图书的出版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第15页。
    ⑦ 冯永谦、何溥滞:《辽宁古长城》,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⑧ 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⑨ 薛长年:《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⑩ 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战争与和平的纽带——古代长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1 甘肃省文物局:《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12 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 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
    1 白音查干:《汉长城考察与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 马杰英:《甘肃永靖县境的秦汉长城烽燧遗址》,《文博》,1989年6期期。
    3 蒙古自治区原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昭乌达盟汉代长城遗址调查报告》,《文物》1985年第4期。
    4 甘肃省永登县文物第:《永登县汉代长城遗迹考察》,《文物》1990年第12期。
    5 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03期。
    6 李并成:《汉令居城及其附近汉长城遗迹的调查与考证》,《长城学刊》1991年1期。
    7 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8 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2期。
    9 陈薄:《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0 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
    “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浅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13 萧景全:《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14 余华清等《战国、秦、汉长城调查(笔谈)》,《文物天地》,1986年第2期
    15 瓯燕:《我国早期的长城》,《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16 叶小燕:《中国早期长城的探索与存疑》,《文物》,1987年第7期。
    17 [美]阿瑟·沃尔德隆,石云龙、金鑫荣译《长城从历史到神话》,从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
    ① [美]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② 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47、132页。
    ③ 内蒙古自治区原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昭乌达盟汉代长城遗址调查报告》,《文物》,1985年第4期。
    ④ 参考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⑤ 参考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⑥ 参考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⑦ 参考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⑧ 参考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额济纳河下游汉代烽燧遗址调查报告》,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2—84页。
    ⑨ 参考郑绍宗:《河北省战国、秦、汉时期古长城和城障遗址》,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34—39页。
    1 参考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3期。
    2 参考盖山林、陆思贤:《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中国考古学会编辑《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212—228页。
    3 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48页:吴礽骧:《玉门关与玉门候》,《文物》,1981年第10期。
    4 参考余华清等:《战国、秦、汉长城调查(笔谈)》,《文物天地》,1986年第2期。
    5 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1期。
    6 魏坚:《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边境考古研究》,2007年第4期。
    7 孙文韬:《戈壁、雪野、烽火台—驾车哈密寻找汉长城》,《商业时代》,2004年第1期。
    8 高旺:《长城访古万里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9 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 李风山:《长城与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 凯军:《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文物出版社,2010年。
    ③ 白音查干:《长城与汉匈关系》,《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④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⑤ [日]永田英正著,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⑥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⑦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⑧ 徐乐尧:《汉简所见长城的后勤供给系统》,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6—122页。
    ⑨ 侯丕勋:《“天田”义源及具体制度——简牍研究的一点初步想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⑩ 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徼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1 李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有关汉代边防的法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2 王子今:《汉代河西长城与西北边地贸易》,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133页。
    3 张南:《论西汉长城边区的经济开发》,《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9年第3期。
    4 舒顺林:《论东汉时期长城内外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5 张南:《西汉居延边塞货币关系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6 殷光明:《从敦煌汉晋长城、古城及屯戍遗址之变迁简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7 王子今:《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丁新豹、董耀会主编《中国(香港)长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长城(行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2年,第62—69页。
    8 孔繁德:《中国长城沿线生态脆弱性分析及生态保护对策》,丁新豹、董耀会主编《中国(香港)长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长城(香港)文化出版社公司,2002年,第70—72页。
    ① 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徼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②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③ [美]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30页。
    ① 参见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萧启庆:《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元代史新探》,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303—317页。
    ②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369页。
    ③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6页。
    ⑤ 参考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6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0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85页。
    ③ 班固:《汉书》卷3《高后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99页。
    ④ 《两汉纪》上册《汉纪》卷第6《高后纪》,张烈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第83贞。
    ⑤ 司马迁:《史记》卷10《文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25、428、431页。
    ⑥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1、2904页。
    1 班固:《汉书》卷27下之上《五行志》下之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384页。
    2 班固:《汉书》卷26《天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303页。
    3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4页。
    4 司马迁:《史记》卷28《封禅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384页。。
    5 班固:《汉书》卷25上《郊祀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215页。
    6 班固:《汉书》卷27上《五行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346页。
    7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23页。
    8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4页: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5页。
    9 司马迁:《汉书》卷54《李广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39页。
    10 黄水美、徐卫民:《西汉长安人口地理探析——以元始二年长安人口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1 司马迁:《史记》卷11《景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39、444、446、448页。
    12 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45、150、151页。
    ① 班固:《汉书》卷27中之下《五行志》中之卜,中华书局,1962年,第1434、1424页。
    ②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0页。
    ③ 班固:《汉书》卷53《景十三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14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4、2905页;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5页。
    1 司马迁:《史记》卷ll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8页;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7页: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8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0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汉纪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中华书局,1956年,第630页。
    ③ 班固:《汉书》卷61《张骞李广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91页。
    ④ 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21页。
    1 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2、3783、3784页。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汉纪十五·孝昭皇帝上》,中华书局,1956年,第766、767、768、770页。
    3 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4页。
    4 班固:《汉书》卷89《循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4页。
    ① 参考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43—244页。
    ② 参考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5、3786页;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汉纪十六·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上》,中华书局,1956年,第3785、3786页。
    ③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7页。
    ④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7页。
    1 萧启庆:《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萧启庆《元代史新控》,台北:新闻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303—322页;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
    2 陈强:《古史新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111-118页。
    3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12《忧边》,中华书局,1992年,第161—162页。
    4 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
    5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6 刘光华:《西北通史》第一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1页。
    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汉纪五》,中华书局,1956年,第446页。
    8 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47页。
    ① 班固:《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588贞。
    ②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5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79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79页。
    ⑤ 萧启庆:《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萧启庆《元代史新探》,台北:新闻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311页。
    ⑥ 萧启庆:《北亚游牧民族南侵各种原因的检讨》,萧启庆《元代史新探》,台北:新闻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310—311页。
    ⑦ 班固:《汉书》卷35《荆王贾燕王泽吴王濞传》,中1华书局,1962年,第1909页。
    ⑧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5页。
    1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1页。
    2 司马迁:《史记》卷10《文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31—-432页。
    3 蔡风林:《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第101—108页。
    4 参考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页,“匈奴的整休经济是以牧业为主体,并从事其他生计活动来补充生活资源,及减少游牧生产不稳定性造成的危机,对外掠夺与贸易,是匈奴采取补助性资源最普遍的途径”。
    5 参学刘光华:《西北通史》第一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1页,“作为世界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游牧民族是不能生产其生活和生产上所需要的全部物资的。游牧民族为了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物资,只有两条途径:为掠夺:二为交易”
    6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页。
    7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0页。
    8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79页。
    9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5页。
    10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1页。
    11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部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① 以上考古资料参阅策·道尔吉苏荣《北匈奴的坟墓》一文,载乌兰边托科学委会1956年出版的《科学院学术研究成就》第一期,转引自林幹:《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6—138页。
    ② 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③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7、21-22、125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79页。
    ⑤ 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⑥ 参考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谢觉民:《人文地理学》,北京友谊出版社,1991年,第23页。
    1 参考林幹:《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5页。
    2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6页。
    3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5页。
    4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5页。
    5 班固:《汉书》卷27中之上《五行志》中之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391页。
    6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28页。
    7 司马迁:《史记》卷17《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华书局,1982年,第1128页。
    8 班固:《汉书》卷27中之上《五行志》中之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392页。
    9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31页。
    10 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32页。
    11 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49页。
    12 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46页。
    13 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48页。
    14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9页。
    15 参考王子今:《秦汉边境与民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1页。
    ① 译自Seehin Jagchid & Van Jay Symons.Peace, War, and Trade Along the Great Wall.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16.
    ② 司马迁:《史记》卷93《韩信卢绾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633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93《韩信卢绾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638-2639、2642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6页。
    1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9页。
    2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4《汉纪六·太宗孝文皇帝中》,中华书局,1956年.第469页。
    3 班固:《汉书》卷48《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0页。
    4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76贝。
    5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参见工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1《本议》,中华书局,1992年,第2页。
    6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1《本议》,中华书局,1992年,第2页。
    7 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4《匈奴》,中华书局,2000年,第138页。
    8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85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99《刘敬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719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8页。
    ③ 参考李大龙:《西汉前期“和亲”政策新论》,《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第40—48页。
    ④ 班固:《汉书》卷59《张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41页。
    ⑤ 班固:《汉书》卷73《韦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26页。
    ⑥ 司马迁:《史记》卷10《文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25页。
    1 司马迁:《史记》卷10《文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28—429页。
    2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1页。
    3 司马迁:《史记》卷10《文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31—432页。
    4 班固:《汉书》卷26《天文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305-1306页。
    5 班固:《汉书》卷27下《五行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424页。
    6 司马迁:《史记》卷11《景帝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48页。
    7 刘昫等:《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171页。
    ①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第1—8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0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4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93《韩信卢绾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638—2639页。
    ⑤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54页。
    ⑥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5页。
    ⑦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5页。
    ⑧ 班固:《汉书》卷33《韩王信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855页。
    1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4页。
    2 班固:《汉书》,卷33《韩王信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1864页。
    3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8页。
    4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9页。
    5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1页。
    6 班固:《汉书》卷48《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42页。
    7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79页。
    8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1页。
    9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4页。
    10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4页。
    ① 参考班固:《汉书》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3—3805页。
    1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1页。
    2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7页。
    3 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55页。
    4 赖家度:《汉代军事家—霍去病》,《历史教学》1954年第10期。
    5 范晔:《后汉书》卷24《马援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840页。
    6 班固:《汉书》卷1上《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46页。
    7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汉纪五·高皇后》,中华书局,1956年,第446页。
    8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5—86页。
    9 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47页。
    10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10《期德》,中华书局,1992年,第567页。
    11 参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79页。
    ① 班固:《汉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3页。
    ② 参考陈直:《汉代的马政》,《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第78—80页;黄敬愚:《简牍所见西汉马政》,《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l—7页;王裕昌,宋琪:《汉代的马政和养马高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49—-53页。
    ③ 参考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6、43页;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马政及相关问题》,《史林》2004年第6期,第69-77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9页。
    ⑤ 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50页。
    ⑥ 班固:《汉书》卷27中之下《五行志》中之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424页。
    ⑦ 参考安忠义:《汉代马种的引进与改良》,《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第28—36页。
    1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127页。
    2 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26页。
    3 司马迁:《史记》卷94《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94页。
    4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7页。
    5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54页。
    ① 陈少圭:《中国雕塑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87—88页。
    ② 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9页。
    ③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94《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1页。
    ⑤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9页。
    ⑥ 班固:《汉书》卷64上《上父偃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01页。
    ⑥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⑧ 班固:《汉书》卷64上《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00页。
    ⑨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1页。
    ⑩ 司马迁:《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398页。
    11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9页。
    12 焦培民、刘春雨、贺予新:《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1 司马光:《资治通览》卷13《汉纪五·太宗孝文皇帝上》,中华书局,1956年.第451—452页
    2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6、2287页。
    3 参考班固:《汉书》卷24上《食货志》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1135页。
    4 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48页。
    5 司马辽:《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0页。
    6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28页。
    7 班固:《汉书》卷5《景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39、151、152页。
    8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58页。
    9 班固:《汉书》卷64上《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779页。
    ① 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47—3748页。
    ①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1页
    ② 赖家度:《汉代军事家—霍去病》,《历史教学》1954年第10期。
    ①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0页。
    ② [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项英杰校:《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64页。
    ③ 班固:《汉书》卷96上《西域》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3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0页。
    ⑤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1页。
    ⑥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5页。
    1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6页。
    2 班固:《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86页。
    3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5页。
    4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0页。
    5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8《西城》,中华书局,1992年,第499页
    6 参考黄敬禺:《简牍所见西汉马政》,《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7页。
    7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1页。
    8 司马迁:《史记》卷1ll《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8页
    9 班固:《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5页。
    10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79页。
    11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9页。
    12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9页
    13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1页。
    14 班固:《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4页。
    15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8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3176页。
    ②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下),中华书局,1990年,第225贞。
    ③ 班固:《汉书》卷61《李广利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700页。
    ④ 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1、32页。
    ⑤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3页。
    ⑥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汉纪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中华书局,1956年,第621页。
    ⑦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4页。
    ⑧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3页。
    ⑨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8页。
    ⑩ 参考胡宏起:《两行军费问题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第91—103页。
    11 参考上官绪智:《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管理问题研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7—18页。
    1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0—1421页。
    2 司马迁:《史记》卷113《南越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76页。
    3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7页。
    4 司马迁:《史记》卷115《朝鲜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87页。
    5 班固:《汉书》卷90《酷吏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62页。
    6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4页。
    7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0—1421页。
    ①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9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1—1422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5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4—1425页。
    ⑤ 焦培民、刘春雨、贺予新:《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49页。
    1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3、174、182、183、195页。
    2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4页。
    3 参考上官绪智:《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管理问题研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7—18页。
    4 班固:《汉书》卷72《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77页。
    5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2、1425页。
    6 班固:《汉书》卷72《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75页。
    7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2页。
    8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5页。
    9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3贞。
    10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4—1435页。
    ①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0页。
    ③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3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5页。
    ⑤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5页。
    ⑥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32—1433页。
    ⑦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4页。
    ⑧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9页。
    ⑨ 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卷1《本议》,中华书局,1992年,第4页。
    1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1页。
    2 参考颎:《桑弘羊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述评》,《金融管理与研究》,1993年第2期。
    3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29页。
    4 参考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96—97页。
    5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42页。
    6 汪锡鹏:《重评汉武帝“盐铁专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版),1989年第2期。
    7 参考赖华明:《汉武帝经济改革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8 参考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00页。
    9 参考韩志成:《论汉武帝时期的国家理财观和财政后备制度》,《商业现代化》,2009年第10期。
    10 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33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6页。
    ②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21页。
    ③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0页。
    ④ 参考[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08页。
    ⑤ 参考胡克森:《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5、46页。
    ⑥ 参考胡克森:《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6页。
    1 罗庆康:《战国及秦汉长城修建原因浅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第59—63页。
    2 罗哲文:《长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3—74页。
    3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4页。。
    4 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47—3748页
    5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4页。
    6 班固:《汉书》卷64上《严助传》,中华书局,19621年,第2777页。
    7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页。
    8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73页。
    ① 参考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31页。
    ②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2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2页。
    ④ 班固:《汉书》卷64上《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01页。
    ⑤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4页。
    ⑥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1—3832页。
    ⑦ 班固:《汉书》卷78《萧望之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282页。
    1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3—3804页。
    ① 黄永美、徐卫民:《汉长城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
    ② 白音查干:《长城与汉匈关系》,《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③ 河西四郡的修建时间参考陈梦家:《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代》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179-190贞:张荣芳、王川:《西汉长城的修缮及其意义》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5—108页;王昱、崔永红:《令居寨建立时间考辨》,《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④ 班固:《汉书》卷61《张骞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695页。
    ⑤ 吴扔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⑥ 班固:《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3页。
    ⑦ 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⑧ 班固:《汉书》卷7《昭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32页。
    ⑨ 张荣芳、王川:《西汉长城的修缮及其意义》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⑩ 班固:《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4页。
    11 除《史记》、《汉书》文献资料外,还参考白音查干:《长城与汉匈关系》,《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吴扔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期;吴扔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1 郑君雷:《大宁江长城的相关问题》.《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
    2 参考李树林、李妍:《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北方文物》,2011年第2期;李树林、李妍:《吉林省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调查概述》,《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3 参考李树林、李妍:《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北方文物》,2011年第2期。王文:《李树林提出辽东障塞长城新见见解》,《中国文物报》2011年5月4日,第2版。
    4 参考冯永谦:《辽东地区燕秦汉文化与古长城考》,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本溪、丹尔地区考古学术讨论会文集》,本溪市文化局1985年。
    ① 参考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中国长城学会:《长城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7—79页。
    ② 参考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207页。
    ③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16页。
    1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58页。
    2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09页。
    3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16页。
    4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38页。
    5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10页。
    6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7 参考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8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25页。
    9 参考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10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6页。
    11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12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26页。
    13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19页。
    ①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1页。
    ②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③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19页。
    ④ 引用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⑤ 戴志尚、刘合心:《榆林市境内新发现一段秦汉长城遗址》,《文博》1993年2期。
    ⑥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固原县文物工作站:《宁夏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45—51页。
    ① 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7、182页。
    ② 朱郑勇:《西汉初期北部诸郡边界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8年第2期。
    ③ 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
    1 参考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景爱:《长城》,苑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2 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3页。
    3 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4页。
    4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77页。
    5 陈梦家:《汉简考述》,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4页
    ① 班固:《汉书》卷96上《西域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873页。
    ② 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
    ③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西北史地》1994年3期。
    ④ 参考杨宗、温志宏:《长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1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2 参考甘肃省水登县文物馆:《永登县汉代长城遗迹考察》,《文物》1990年第12期: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3 参考李并成:《汉令居城及其附近汉长城遗迹的调查与考证》,《长城学刊》1991年1期。
    4 参考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56页;甘肃省文物局:《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5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6 参考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7 参考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8 参考盖山林、陆思贤:《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212—224页。
    9 参考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1期。
    ①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6、69、207、622页。
    ②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16、622页。
    ③ 参考郑绍宗、郑立新:《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上)》,《文物春秋》2009年第3期;
    ④ 参考中国长城学会:《长城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7页;郑绍宗、郑立新:《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上)》,《文物春秋》2009年第3期。
    ⑤ 参考郑绍宗、郑立新:《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上)》,《文物春秋》2009年第3期;
    ⑥ 参考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⑦ 参考常学:《辽宁发现燕秦汉长城东段遗迹》,《中国科技史料》12卷转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5月19日。
    1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4页。
    2 袁广阔、侯毅:《从城墙夯筑技术看早商诸城城址的相对年代问题》,《文物》,2007年第12期。
    ① 甘肃省文物局:《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83页。
    ② 张汉英:《河北丰宁境内的古长城和金代界壕》,《文物春秋》,1993年第1期。
    ③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65页。
    1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58、60页。
    2 罗庆康:《简析阴山长城筑造的特点》,《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1期。
    3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192页。
    4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5 唐晓军:《甘肃境内的长城与烽燧分布》,《丝绸之路》,1996年5期。
    6 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7 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1页。
    8 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54贞。
    9 张涛:《大漠长河——河西长城》,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2—78页。
    ① 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81—182页。
    ② 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0、192、207、509、538、558、616、622、636-640页
    ③ 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战争与和平的纽带——古代长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④ 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263页。
    ⑤ 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上)》,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84页。
    ⑥ 李树林、李妍:《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北方文物》,2011年第2期。
    ⑦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⑧ 参考张涛:《大漠长河——河西长城》,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1—52页。
    ⑨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⑩ 参考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1页。
    11 参考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12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1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208、616、622页。
    2 参考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战争与和平的纽带——古代长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8页。
    3 参考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
    4 参考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263页。
    5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上)》,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6 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0页。
    7 参考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① 参考陈菁:《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② 劳干:《居延汉简·居延汉简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42贞。
    ③ 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④ 参考嘉峪关市文物保管所:《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上的简牍》,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33页。
    ⑤ 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6—498页。
    ⑥ 劳干:《居延汉简·居延汉简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42页。
    ⑦ 敦煌马圈湾坞的情况参考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01—504页。
    ⑧ 参考黄今言:《汉代西北边塞的“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初师宾:《居延烽火考述——兼论古代烽号的演变》,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2—222页。
    1 初师宾:《居延烽火考述——兼论古代烽号的演变》,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简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160页。
    2 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
    3 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99—512页。
    4 陈菁:《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5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1990年,文物出版社,第345页。
    6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452页。
    7 参考黄今言:《居延汉简所见西北边疆的财物“拘校”》,《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8 陈梦家:《汉代烽燧制度》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169页。
    9 陈梦家:《汉代烽燧制度》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176页。
    ①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②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③ 参考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0、192、207、509、538、558、616、622、636—640页。
    ④ 参考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1页。
    ⑤ 参考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⑥ 参考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⑦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⑧ 参考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150页。
    ⑨ 参考赵化成:《中国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0页。
    ⑩ 参考瓯燕:《我国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0—263页。
    11 参考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上)》,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年,第84页。
    12 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
    1 居延边塞的守御器备设施的分类参考初师宾:《居延烽火考述——兼论古代烽号的演变》,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2—222页:甘肃省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小组:《“塞上烽火品约”释文》,《考古》1979年第4期:薛英群:《居延<塞上烽火品约>册》,《考古》1979年第4期。
    2 陈梦家:《汉代烽燧制度》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176页。
    3 司马迁:《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3045、3046页。
    4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14页。
    5 吴礽骧:《汉代蓬火制度探索》,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3—-257页;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战争与和平的纽带——古代长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 参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1990年,文物出版社,第469—470:吴礽骧:《汉代蓬火制度探索》,甘肃文物工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23—257页:上官绪智、黄今言:《汉代烽燧中的信息器具与烽火品约置用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傅振伦:《东汉建武塞上烽火品约考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1 参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1990年,文物出版社,第470页。
    2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1990年,文物出版社,第469页。
    3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299页。
    4 陈梦家:《汉代烽燧制度》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168页。
    5 参见吴礽骧:《汉代蓬火制度探索》,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3页。
    6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299、300页。
    7 陈梦家:《汉代烽燧制度》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169页。
    8 参考特日格乐:《汉长城预警体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 参考曹胜高、安娜译料:《六韬 鬼谷子》,中华书局,2007年,第101、104、107页。
    ① [英]西蒙·辛格著,朱小篷,林金钟译:《密码故事》,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②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52页。
    ③ 参考特日格乐:《简牍所见汉朝烽火制度——兼谈匈奴的对应》,蒙古史研究《蒙古史研究》第十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④ 班固:《汉书》卷54《李陵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52页。
    ⑤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6页。
    ⑥ 许树安:《从历史文献看汉代的烽燧制度和候望系统》,《文博》,1982年第2期。
    ⑦ 陈梦家:《汉简考述》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5、6页。
    1 司马迁:《史记》卷73《自起王翦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334页
    2 参考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
    3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85、86页。
    4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85、86页。
    5 许树安:《从历史文献看汉代的烽燧制度和候望系统》,《文博》,1982年第2期。
    6 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
    7 参考陈菁:《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 会科学》,2006年第2期。
    8 参考赵星铁等:《沧桑长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5页。
    9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① 参考张涛:《大漠长河——河西长城》,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贞。
    ② 参考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57页。
    ③ 参考国家文物局上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0、60、61、65、69、192、207、538、616、619、626页。
    ④ 参考刘金柱:《万里长城》,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19-20页。
    ⑤ 参考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
    ⑥ 参考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0页。
    ⑦ 参考李树林、李妍:《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北方文物》,2011年第2期。
    ⑧ 参考张涛:《大漠长河——河西长城》,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8页。
    ⑨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⑩ 参考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57页。
    11 参考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12 参考罗庆康:《论阴山障城的特点及其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 参考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的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0页。
    2 参考王大方:《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成果综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期。
    3 参考《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新发现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西部资源》,2009年3期。
    4 劳干:《居延汉简·居延汉简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42页。
    5 参考陈菁:《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6 劳干:《居延汉简·居延汉简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42页。
    ① 参考罗庆康:《论阴山障城的特点及其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② 参考李树林、李妍:《吉林省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调查概述》,《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③ 参考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0页。
    ④ 参考罗庆康:《论阴山障城的特点及其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⑤ 图片参见陈菁:《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 参考罗庆康:《论阴山障城的特点及其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②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③ 参考李树林、李妍;《吉林省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调查概述》,《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① 陈菁:《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② 参考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③ 参考罗庆康:《论阴山障城的特点及其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④ 参考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0页。
    ⑤ 参考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⑥ 参考《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新发现6座汉长城城障遗址》,《西部资源》,2009年3期。
    ⑦参考赵化成:《中国早期长城的考古调查与研究》,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250页。
    ⑧ 参考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⑨ 参考李正宇:《敦煌郡的边塞长城及烽警系统》,《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1 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卷1《过秦下》,中华书局.2000年.第15页。
    2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4页。
    3 参考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4 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考古》,1965年第9期。
    5 赵评春:《西汉玉门关、县及其长城建置时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4年第2期。
    6 参考何峰:《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古城关隘在历史上的地位》,《山西建筑》,2009年第6期。
    7 阎文儒:《敦煌史地杂考》,纪忠元、纪水元:《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2—
    137页:向达:《西关杂考》,纪忠元、纪永元:《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8—107页。
    1 参考董耀会:《长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第117页: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高风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华中建筑》,1992年第4期: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2 劳干:《两关遗址考》,纪忠元、纪永元:《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1—97页: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考古》,1965年第9期。
    3 侯晓星:《西汉玉门关遗址质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4 罗哲文:《长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6页。
    5 李岩云、傅立诚:《汉代玉门关址考》,《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
    6 薛长年:《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7 参考高风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华中建筑》,1992年第4期: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
    8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9 李并成:《古阳关下的又处“古董滩”》,《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10 李正字:《阳关区域古迹新探》,《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11 参考董耀会:《长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第118—119。
    12 参考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① 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4—485页。
    ① 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② 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
    ③ 参考李遇春:《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李遇春:《汉长安城城门述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李遇春:《汉长安城城门述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④ 参考李遇春:《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李遇春:《汉长安城城门述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⑤ 参考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
    李遇春:《汉长安城城门述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1 陈国生:《汉阙的文化意味》,《华夏文化》,1996年第1期。
    2 参考龚廷万、龚玉:《关于汉阙研究尚待商榷的问题》,《四川文物》,2011年第3期。
    3 李遇存:《汉长安城城门述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4 参考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2年,第25页。
    5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6 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42页。
    7 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23页。
    ① 臧知非:《论汉文帝“除关无用传”——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的演变》,《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
    ② 参考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2年,第120页。
    ③ 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42页。
    ④ 传、符内容参考劳干:《居延汉简·居延汉简考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3—5页;[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4—149页: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博士
    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12年,第120-133页。
    ⑤ 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7—488页。
    ⑥ 司马迁:《史记》卷11《孝景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42页。
    ⑦ 班固:《汉书》卷64下《终军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19—-2820页。
    ⑧ [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⑨ 参考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1 初师宾:《汉边寨守御器备考略》,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7、198页。
    2 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甘肃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8页。
    3 傅振伦:《东汉建武塞上烽火品约考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①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第49页。
    ②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遗址》,《考古》2009年第7期,第3—9页。
    ③ 单先进、曹传松、何介钧:《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第12期。
    ④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⑤ 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⑥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5页。
    ⑦ 参考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1 参考吴礽骧:《河西汉塞期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6页。
    2 参考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57页。
    3 参考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4 参考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39页。
    5 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①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7页。
    ② 傅振伦:《东汉建武塞上烽火品约考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③ 参考侯不勋:《“天田”义源及具体制度——简牍研究的一点初步步想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刘光华:《西汉西北边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微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④ 杜佑撰,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雲、谢方点校:《通典》卷152《守拒法》,中华书局,1988年,第3901页。
    ⑤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
    ⑥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07页。
    ⑦ 参考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1—53页: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 局,2003年,第2、3页;汪桂海:《简椟所见汉代边塞徼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傅振伦:《东汉建武塞上烽火品约考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刘光华:《西汉西北边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李正宇:《敦煌郡的边塞长城及烽警系统》,《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69页。
    2 李正宇:《敦煌郡的边塞长城及烽警系统》,《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3 参考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寨微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4 参与傅振伦:《东汉建武塞上烽火品约考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5 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微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07页。
    ①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② 参考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③ 侯丕勋:《“天田”义源及具体制度——简牍研究的一点初步想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④ 参考傅振伦:《东汉建武塞上烽火品约考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⑤ 侯丕勋:《“天田”义源及具体制度——简牍研究的一点初步想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⑥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3页。
    ⑦ 刘光华:《西汉西北边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 陈梦家:《汉代边塞考略》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207页。
    2 朝克:《呼和浩特地区长城遗存》,《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
    1 参学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58页。
    2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16页。
    3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22页。
    4 参考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① 参考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36、36—38页。
    ② 参考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625页。
    ③ 唐晓军:《甘肃境内的长城与烽燧分布》《丝绸之路》1996年5期。
    ④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第538页。
    ⑤ 郑君雷:《大宁江长城的相关问题》,《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
    ⑥ 参考魏坚:《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边境考古研究》,2007年第4期。
    1 罗庆康:《简析阴山长城筑造的特点》,《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1期。
    2 参考吴礽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
    3 参考罗庆康:《简析阴山长城筑造的特点》,《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1期。
    ① 范晔:《后汉书》卷7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6页。
    ② 四个机构官员设置情况参考: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第37—70页: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许树安:《从历史文献看汉代的烽燧制度和候望系统》,《文博》,1982年第2期;马曼丽:《从汉简看汉代西北边塞守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③ 参考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58—59页;张荣强:《汉唐籍帐制度》,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1—100页。
    1 参考马曼丽:《从汉简看汉代西北边塞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2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4页。
    3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3、3804页。
    4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02页。
    5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07页。
    6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佼》,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8、9、319页。
    7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98页。
    ①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50页。
    ② 额济纳汉简研读班:《额济纳汉简释文校对》,孙家洲上编:《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文》,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77、78页。
    ③ 侯宗辉:《汉简所见河西边郡“盗贼”考论》,《敦煌研究》2012年第4期。
    ④ 参考[日]大庭脩著,徐世虹译:《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1—202页。
    ⑤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92页。
    1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 班固:《汉书》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03—3804页。
    3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53页。
    4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7页。
    5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76页。
    6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5页。
    7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3页。
    8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9页。
    9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23页。
    10 司马迁:《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871页。
    11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42页。
    12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65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93《韩信卢绾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638—2639页。
    ② 参考班固:《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57页。
    ③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59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17页。
    ⑤ 参考班固:《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66页。
    ⑥ 班固:《汉书》卷9《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87页。
    ⑦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前言)第12页。
    ⑧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1、3766、3767页。
    ⑨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1页。
    ⑩ 班固:《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4页。
    1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54页。
    2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1页。
    3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8页。
    4 班固:《汉书》卷54《李广苏建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64页。
    5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80页。
    6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史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8 关于汉人在匈奴参与的生产生活情况,可参见张元城:《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2期,第23—38页;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吴明月:《谈西汉时期汉人入居匈奴及其影响》,《内蒙古大学报(哲学社会利学版)》,1995年第4期;五庆宪:《匈奴地区的中原人口及汉匈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①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1、3766、3767页。
    ①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415页。
    ②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③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129页。
    ④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6、2287页。
    2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78页。
    3 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7页。
    4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189页。
    5 班固:《汉书》卷6《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03页。
    6 班固:《汉书》卷72《贡禹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076页。
    7 “弛刑就是指被免除刑罪而被送往边境从事守备的人。”参见[日]永田英正著,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此外关于弛刑、刑徒的资料还参见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87页;陈晓鸣:《两汉边防兵制若干问题之比较——以西、北地区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8 陈晓鸣:《两汉边防兵制若干问题之比较——以西、北地区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9 范晔:《后汉书》卷87《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第2876页。
    10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2页。
    ① 司马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34页。
    ②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汉纪十一》,中书局,1956年,第634页。
    ③ 班固:《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35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3171页。
    ⑤ 班固:《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77页。
    ⑥ 林斡:《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1—92页。
    ⑦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6页。
    ⑧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3页。
    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98页。
    ⑩ 马智全:《汉简所见汉代河西羌人的生活状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1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1页。
    12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2页。
    13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4页。
    14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4页。
    15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4页。
    16 班固:《汉书》卷55《霍去病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484页。
    17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34页。
    1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24—3825页。
    2 还有汉简中保留有“盛寒不和”、“苦侯望春”、“方春时气不调”等记录,洋细参见王子今:《秦汉长城的生态史考察》,丁新豹、董耀会主编《中国(香港)长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长城(香港)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62—69页。
    3 班固:《汉书》卷49《晁错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6、2288页。
    4 班固:《汉书》卷74《魏相丙古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6页。
    5 司马迁:《史记》卷30《平准书》,中华书局,1982年,第1419页。
    6 参见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23页: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138页。
    7 详细参见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139页。
    8 [日]永田英正著,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5页。
    9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24页。
    ① 班固:《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1162页。
    ② 班固:《汉书》卷96下《西域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4页。
    ③ 陈寿:《三国志》卷《胡昭传》,中华书局,1959年,第365页。
    ④ 参考徐扬杰:《居延汉简廪名籍所记口粮的标准和性质》,《江汉论坛》1993年第2期。
    ⑤ 黄今言:《居延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财物“拘校”》,《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⑥ 孙言诚:《秦汉的戍卒》,《文史哲》,1988年第5期。
    ⑦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86页。
    ⑧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56页。
    1 引自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83页。
    2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83、85页。
    3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87页。
    4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62页。
    5 [日]水田英正著,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6 关于汉简的记录,可参考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第87页。
    7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上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568页。
    8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下册),中华书局,1991年,第227页。
    9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56、457、464页。
    10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宄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37、366页。
    11 参考张俊民:《从汉简谈汉代西北边郡运输的儿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① 班固:《汉书》卷96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914、3915页。
    ② 班固:《汉书》卷9《元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第260页。
    ③ [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1页。
    ④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99页。
    ⑤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130页。
    ⑥ 参见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徼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 司马迁:《史记》卷110《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2903—2904页。
    2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2—3763页。
    3 班固:《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4页。
    4 [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1页
    5 [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4页。
    6 “主要意义在于防御外侵。然而汉长城也有防止亡人越境的作用。”参见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7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8 侯宗辉:《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流动人口及社会管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贞。
    ②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③ 侯宗辉:《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流动人口及社会管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1期。
    ④ 特日格乐:《汉长城预警体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⑤ 《汉书》卷50《汲黯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764页。
    ⑥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⑦ 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112—117页。
    ⑧ 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微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⑨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1页。
    ⑩ 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参考侯宗辉:《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流动人口及社会管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1期。
    1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31页。
    2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39页。
    3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35页。
    4 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2期。
    5 张家山: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6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113页。
    7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8 劳干:《居延汉简·考释之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第35页。
    9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18页。
    10 班固:《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中华书局,1962年,第3819页。
    ①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05页。
    ②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5页。
    ③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104页。
    ④ 司马迁:《史记》卷55《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2046页。
    ⑤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⑥ 参考易桂花、刘俊男:《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时期的行书制度》,《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4期;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⑦ 班固:《汉书》卷89《循吏黄霸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30页。
    ⑧ 班固:《汉书》卷69《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26页。
    ⑨ 张俊民:《敦煌悬泉汉简所见的“亭”》,《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⑩ 班固:《汉书》卷66《刘屈氂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880页。
    11 班固:《汉书》卷79《冯奉世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300页。
    1 司马迁:《史记》卷10《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第422、423页。
    2 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 参考宋会群、李振宏:《汉代居延地区邮驿方位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 宋会群、李振宏:《汉代居延地区邮驿方位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5 高荣:《简牍所见秦汉邮书传递方式考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
    6 参考曹尔琴:《中国古都与邮驿》,《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94年第2期;高荣:《秦汉邮驿的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7 高荣:《秦汉邮驿的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8 特日格乐:《汉长城预警体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①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04页。
    ②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86页。
    ③ 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④ 高荣:《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探》,《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
    ⑤ 陈梦家:《汉简考述》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29页。
    ⑥ 张俊民:《居延汉简中的邮书档案》,《档案》1997年第3期。
    ⑦ 邮发文书的检署和登记制度,参考高荣:《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探》,《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张玉强:《汉简文书传递制度述论》,《人文杂志》1994年第5期:王栋梁:《从悬泉汉简看汉代的邮驿制度》,《社科纵横》2007年第6期。
    ⑧ 高荣:《简牍所见秦汉邮书传递方式考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
    1 参考宋会群、李振宏:《汉代居延地区邮驿方位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高荣:《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探》,《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张俊民:《居延汉简中的邮书档案》,《档案》1997年第3期;高荣:《秦汉邮驿的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 宋会群、李振宏:《汉代居延地区邮驿方位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书,1982年
    [2][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3][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4][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6][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7][西汉]贾谊撰,阎振益、钟夏校注:《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8]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9]《两汉纪》,张烈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
    [10][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刘俊文、徐庭霎、谢方点校:《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
    [11]曹胜高、安娜译注:《六韬 鬼谷子》,中华书局,2007年
    [1][美]阿瑟·沃尔德隆著,石云龙、金鑫荣译《长城从历史到神话》,风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
    [2]艾冲:《中国的万里长城》,三秦出版社,1995年
    [3]艾冲:《中国古长城新探》,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年
    [4]陈直:《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5]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6]陈少丰:《中国雕塑史》,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
    [7][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8]崔明德:《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9][日]大庭脩蔷,徐世虹译:《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狄宇宙(Nicola Di Cosmo)著,贺严、高书文译:《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1]丁新豹、董耀会主编:《中国(香港)长城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长城(香港) 文化出版社公司,2002年
    [12]董耀会:《沧桑长城》,东方出版社,2007年
    [13]董耀会:《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董耀会:《长城》,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
    [15]额济纳汉简研读班:《额济纳汉简释文校对》,孙家洲主编:《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文》,文物出版社,2007年
    [16]冯永谦、何溥滢:《辽宁古长城》,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甘肃省文物工作队:《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18]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1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下),中华书局,1990年
    [20]高旺:《长城访古万里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2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下)》,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
    [22]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辽宁分册(上)》,西安地图出版社,2009年
    [23]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4]胡克森:《融合——春秋至秦汉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文化思考》,人民出版社,2010年
    [25]纪忠元、纪永元:《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26]焦培民、刘春雨、贺予新:《中国灾害通史·秦汉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
    [27]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景爱:《长城》,学苑出版社,2008年
    [29]劳干:《居延汉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30]凯军:《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文物出版社,2010年
    [31][美]拉铁摩尔著,唐晓峰译:《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32][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项英杰校:《草原帝国》,商务印书馆,1999年
    [33]李凤山:《长城与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34]李振宏:《居延汉简与汉代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
    [35]李均明、何双全:《散见简牍合辑》,文物出版社,1990年
    [36]吕思勉:《秦汉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7]林斡:《匈奴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0年
    [38]刘光华:《西北通史》第一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39]刘金柱:《万里长城》,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40]罗哲文:《长城》,北京出版社,1982年
    [41]罗哲文:《长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42]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
    [43]宋超:《汉匈战争三百年》,华夏出版社,1996年
    [44]萧启庆:《元代史新探》,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
    [45][英]西蒙·辛格著,朱小篷、林金钟译:《密码故事》,海南出版社,2001年
    [46]薛长年:《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47]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商务印书馆,1928年
    [48]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49]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50]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51]吴扔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
    [52]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
    [53]谢觉民:《人文地理学》,北京友谊出版社,1991年
    [54]杨宗、温志宏:《长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
    [55][日]永田英正著,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6]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简考(上)》,中华书局,1979年
    [57]张涛:《大漠长河——河西长城》,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58]张荣强:《汉唐籍帐制度》,商务印书馆,2010年
    [59]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
    [60]赵星铁等编著:《沧桑长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
    [61]中国长城学会:《长城百科全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2]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
    [63]中国考古学会编辑:《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79年
    [64]周兴华、周晓宇:《从宁夏寻找长城源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
    [65]朱耀廷、郭引强、刘曙光:《战争与和平的纽带——古代长城》,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6]Sechin Jagchid & Van Jay Symons.Peace, War, and Trade Along the Great Wall.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9.
    [1]安忠义:《汉代马种的引进与改良》,《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
    [2]白音查干:《汉长城考察与研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3]白音查干:《长城与汉匈关系》,《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4]蔡凤林:《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5]曹尔琴:《中国古都与邮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
    [6]朝克:《呼和浩特地区长城遗存》,《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
    [7]陈梦家:《汉简所见居延边塞与防御组织》,《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
    [8]陈梦家:《玉门关与玉门县》,《考古》1965年第9期
    [9]陈菁:《两汉时期河西地区烽燧亭障规划营建刍议》,《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0]陈强:《古史新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1]陈直:《汉代的马政》,《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12]陈国生:《汉阙的文化意味》,《华夏文化》,1996年第1期
    [13]陈晓鸣:《两汉边防兵制若干问题之比较——以西、北地区为中心》,《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
    [14]戴志尚、刘合心:《榆林市境内新发现一段秦汉长城遗址》,《文博》1993年2期
    [15]邓宏伟、张海斌:《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内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第1期
    [16]冯永谦:《辽东地区燕秦汉文化与古长城考》,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本溪、丹东地区考古学术讨论会文集》,本溪市文化局1985年
    [17]傅振伦:《东汉建武塞上烽火品约考释》,《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2期
    [18]甘肃省永登县文物馆:《永登县汉代长城遗迹考察》,《文物》1990年第12期
    [19]甘肃省居延考古队简册整理小组:《“塞上烽火品约”释文》,《考古》1979年第4 期
    [20]南风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华中建筑》1992年第4期
    [21]高荣:《简牍所见秦汉邮书传递方式考辨》,《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6期
    [22]高荣:《秦汉邮书管理制度初探》,《人文杂志》2002年第2期
    [23]龚廷万、龚玉:《关于汉阙研究尚待商榷的问题》,《四川文物》2011年第3期
    [24]韩志成:《论汉武帝时期的国家理财观和财政后备制度》,《商业现代化》,2009年第10期
    [25]何峰:《河西走廊蜂腰地带古城关隘在历史上的地位》,《山西建筑》2009年第6期
    [26]原宏起:《两行军费问题研究》,《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7]侯丕勋:《“天田”义源及具体制度——简牍研究的一点初步想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8]侯晓星:《西汉玉门关遗址质疑》,《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29]侯宗辉:《汉简所见河西边郡“盗贼”考论》,《敦煌研究》2012年第4期
    [30]侯宗辉:《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流动人口及社会管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1期
    [31]黄今言:《汉代西北边塞的“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2]黄今言:《居延汉简所见西北边塞的财物“拘校”》,《史学月刊》2006年第10期
    [33]黄敬愚:《简牍所见西汉马政》,《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4]黄永美、徐卫民:《西汉长安人口地理探析——以元始二年长安人口为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5]黄永美、徐卫民:《汉长城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第5期
    [36]赖家度:《汉代军事家——霍去病》,《历史教学》1954年第10期
    [37]赖华明:《汉武帝经济改革新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8]李并成:《汉令居城及其附近汉长城遗迹的调查与考证》,《长城学刊》1991年1期
    [39]李并成:《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西北史地》1994年第3期
    [40]李并成:《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期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41]李并成:《古阳关下的又一处“古董滩”》,《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
    [42]李大龙:《西汉前期“和亲”政策新论》,《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
    [43]李方:《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有关汉代边防的法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2期
    [44]李庆发、张克举:《辽宁西部汉代长城调查报告》,《北方文物》1987年2期
    [45]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下)》,《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2期
    [46]李文信:《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
    [47]李殿元:《阳关玉门关嘉峪关考察》,《文史杂志》2011年第1期
    [48]李树林、李妍:《燕秦汉辽东长城障塞遗址的量化统计分析》,《北方文物》2011年第2期
    [49]李树林、李妍:《吉林省燕秦汉辽东长城考古调查概述》,《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0期
    [50]李岩云、傅立诚:《汉代玉门关址考》,《敦煌研究》2006年第4期
    [51]李逸友:《中国北方长城考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52]李正宇:《敦煌郡的边塞长城及烽警系统》,《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
    [53]李正字:《阳关区域古迹新探》,《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54]李遇春:《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55]李遇春:《汉长安城城门述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6期
    [56]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
    [57]刘光华:《西汉西北边塞》,《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58]罗庆康:《战国及秦汉长城修建原因浅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
    [59]罗庆康:《论阴山障城的特点及其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60]罗庆康:《简析阴山长城筑造的特点》,《益阳师专学报》1989年1期
    [61]马曼丽:《从汉简看汉代西北边塞守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1期
    [62]马杰英:《甘肃永靖县境的秦汉长城烽燧遗址》,《文博》1989年6期
    [63]马智全:《汉简所见汉代河西羌人的生活状态》,《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64]内蒙古自治区原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昭乌达盟汉代长城遗址调查报告》,《文物》1985年第4期
    [65]瓯燕:《我国早期的长城》,《北方文物》1987年第2期
    [66]彭曦:《秦简公“堑洛”遗迹考察简报》,《文物》1996年第4期
    [67]彭年:《汉代的关、关市和关禁制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68]上官绪智:《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管理问题研究》,《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69]上官绪智、黄今言:《汉代烽燧中的信息器具与烽火品约置用考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
    [70]史念海:《黄河中游战国及秦时诸长城遗迹的探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71]宋会群、李振宏:《汉代居延地区邮驿方位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72]舒顺林:《论东汉时期长城内外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989年第2期
    [73]孙言诚:《秦汉的戍卒》,《文史哲》1988年第5期
    [74]唐晓峰:《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年03期
    [75]唐晓军:《甘肃境内的长城与烽燧分布》,《丝绸之路》1996年5期
    [76]特日格乐:《汉长城预警体系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77]特日格乐:《简牍所见汉朝烽火制度——兼谈匈奴的对应》,蒙古史研究《蒙古史研究》第十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
    [78]田淑华、赵晓光、王月华:《承德地区汉代长城与烽燧调查》,《文物春秋》2006年第3期
    [79]王大方:《199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成果综述》,《内蒙古文物考古》,1995年第1期
    [80]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
    [81]王子今:《汉代北边“亡人”:民族立场与文化表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2]王裕昌、宋琪:《汉代的马政和养马高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83]王昱、崔永红:《令居塞建立时间考辨》,《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84]王庆宪:《匈奴地区的中原人口及汉匈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85]王栋梁:《从悬泉汉简看汉代的邮驿制度》,《社科纵横》2007年第6期
    [86]汪锡鹏:《重评汉武帝“盐铁专卖”》,《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87]汪桂海:《简牍所见汉代边塞徼巡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3期
    [88]魏坚:《河套地区战国秦汉塞防研究》,《边境考古研究》2007年第4期
    [89]吴扔骧:《玉门关与玉门候》,《文物》1981年第10期
    [90]吴扔骧:《河西的汉代长城》,《文博》1991年第1期
    [91]吴明月:《谈西汉时期汉人入居匈奴及其影响》,《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92]吴荣曾:《汉代的亭与邮》,《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93]萧景全:《辽东地区燕秦汉长城障塞的考古学考察研究》,《北方文物》2000年第3期
    [94]许树安:《从历史文献看汉代的烽燧制度和候望系统》,《文博》1982年第2期
    [95]徐扬杰:《居延汉简廪名籍所记口粮的标准和性质》,《江汉论坛》1993年第2期
    [96]薛英群:《居延<塞上烽火品约)册》,《考古》1979年第4期
    [97]叶小燕:《中国早期长城的探索与存疑》,《文物》1987年第7期
    [98]易桂花、刘俊男:《从出上简牍看秦汉时期的行书制度》,《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4期
    [99]殷光明:《从敦煌汉晋长城、古城及屯戍遗址之变迁简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100]颎南:《桑弘羊经济思想与经济改革述评》,《金融管理与研究》1993年第2期
    [101]余华清等《战国、秦、汉长城调查(笔谈)》,《文物天地》1986年第2期
    [102]袁广阔、侯毅:《从城墙夯筑技术看早商诸城址的相对年代问题》,《文物》2007年第12期
    [103]臧知非:《张家山汉简所见汉初马政及相关问题》,《史林》2004年第6期
    [104]臧知非:《论汉文帝“除关无用传”——西汉前期中央与诸侯王国关系的演变》,《史学月刊》,2010年第7期
    [105]张南:《论西汉长城边区的经济开发》,《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106]张文江:《渭南地区秦魏诸长城考辩》,《文博》2004年0l期
    [107]张汉英:《河北丰宁境内的古长城和金代界壕》,《文物春秋》1993年第1期
    [108]张元城:《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2期
    [109]张俊民:《从汉简谈汉代西北边郡运输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10]张俊民:《敦煌悬泉汉简所见的“亭”》,《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11]张俊民:《居延汉简中的邮书档案》,《档案》1997年第3期
    [112]张玉强:《汉简文书传递制度述论》,《人文杂志》1994年第5期
    [113]赵评春:《西汉玉门关、县及其长城建置时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2期
    [114]郑绍宗、郑立新:《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上)》,《文物春秋》2009年第3期
    [115]郑君雷:《大宁江长城的相关问题》,《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
    [116]朱郑勇:《西汉初期北部诸郡边界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8年第2期
    [1]刘军:《两汉军事后勤研究》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05年
    [2]闵海霞:《匈奴发展史研究》博士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3]任宝磊:《秦汉长城防御体系与民族关系研究》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王庆宪:《匈奴与西汉关系史研究》博士论文,内蒙古大学2003年
    [5]徐丽丽:《建国以来长城主题图书的出版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6]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博士论文,河南大学2012年
    [1]单先进、曹传松、何介钧:《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调查与试掘》,《文物》1993年第12期
    [2]甘肃省文物局:《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考察报告》,文物出版社,2001年
    [3]甘肃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洮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4]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高陵县杨官寨新石器遗址》,《考古》2009年第7期
    [5]文物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
    [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1]常学:《辽宁发现燕秦汉长城东段遗迹》,《中国科技史料》12卷转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5月19日
    [2]刘庆:《长城定义之我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4日第009版
    [3]王文:《李树林提出辽东障塞长城新见解》,《中国文物报》2011年5月4日第2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