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司法和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司法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机制,司法不和谐,社会纠纷就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就会增加和累积,导致矛盾的激化,从而影响到社会和谐。只有在和谐司法条件下,社会矛盾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司法和谐这一理念的提出和确立,有利于我国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提高司法工作的质量,从而促进司法的公正、高效和权威,进而有力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本文以司法和谐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章,约十三万字。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认为司法和谐理念是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出的;司法和谐的研究与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次从司法和谐的内涵、价值和意义、目标、司法不和谐的表现和原因、实现司法和谐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再次论述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最后概括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严密论述司法和谐的概念证成,系统分析司法和谐的内涵与特征,深入研究司法和谐的构成要素,具体剖析我国司法不和谐的主要表现,系统提出促进司法和谐的宏观进路,全面探讨促进司法和谐的制度变革等。
     第2章,司法和谐的概念阐释。一是对司法与和谐两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界定。二是从司法的价值追求和谐、司法的作用维护和谐、司法的运行环境要求和谐、司法和谐旨在表达司法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状态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司法和谐的概念证成。三是认为司法和谐应当是指司法权的个体和谐即司法权运行的理想状态,是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司法规律发挥司法职能,确保司法权依法科学良性运行,以有效化解纠纷矛盾,获得广泛认同,进而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状态。四是对司法和谐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司法和谐具有时代性、个体性、依法性、协调性、实践性等明显特征。
     第3章,司法和谐的要素分析。认为司法和谐是司法权的个体和谐即司法权运行的理想状态,同时它昭示着司法的和谐价值取向。司法的和谐价值取向并非是单一的,而是由一系列主流司法价值要素构成的,主要包括司法公正、司法高效、司法权威、司法文明、司法诚信、司法民主、司法廉洁和司法认同。司法和谐就是这些主流价值要素的有机统一与协调平衡,司法权运行必须坚守这些主流价值要素。在主流价值冲突中,论文还对其排序、选择和取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第4章,我国司法不和谐的主要表现。从司法和谐的概念出发,梳理了我国司法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具体包括司法地位的不和谐、司法作用的不和谐、司法裁判的不和谐、司法执行的不和谐、司法监督的不和谐、司法管理的不和谐等,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第5章,促进司法和谐的宏观进路。主要包括:要促进司法和谐,要求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必须确立司法和谐的理念;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司法人员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建立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改革司法程序,以有效地防范和惩治司法腐败;必须实行司法信息公开,提高司法的透明度,并推动司法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必须加强司法形象管理,提升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的职业形象,以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第6章,促进司法和谐的制度变革。主要包括:应当从增加救助内容与方式,扩大适用对象、增设相关程序等方面改革司法救助制度,促进其实质性完善;应当重构法院调解的原则体系,并加强庭前调解,完善法院调解体系,以及构建我国司法ADR体系,设置法院附设调解形式;应当从规范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管理流程、健全人民陪审员考核约束机制等多个方面完善人民陪审制度;应当逐步消除司法审判中不合理的“隐性规则”,健全审判公开制度;应当构建兼容型司法执行制度,破解执行难问题;应当借鉴恢复性司法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制度。
Justice is the final mechanism in resolving social disputes. Without judicial harmony, social disputes are difficult to be resolved efficiently and social contradiction will increase and accumulate, leading to intens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ultimately affecting the social harmony. Onl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harmonious justice, social contradictions can be resolved effectively. Putting forward and establishing the idea of judicial harmony is beneficial for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judicial system of our country, best maintaining normal litigation orders and promoting quality of judicial work, thus improve fairness, high efficiency and authority of justice, and then strongly maintain the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This article takes judicial harmony as object of study, with total6chapters, around130,000words. The main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1, Introduction. Firstly I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s of topic selection, considering the idea of judicial harmony is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ory and rai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judicial harmony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Secondly, I carried out literature review from aspects of connotation, value, meaning, and objective of judicial harmony, performance and reason of judicial disharmony, measures of realizing judicial harmony. Thirdly, I discussed the main content,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 of thesis. Finally, I summarized the innovation of the article, including strictly discussing concept justifying of judicial harmony,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judicial harmony, deep research of composition of judicial harmony, detail dissection of main performance of judicial disharmony of our country, systematically raise macroscopic approach of promoting judicial harmony, comprehensive discussing on system reformation on promoting judicial harmony etc.
     Chapter2, Interpretation on concept of judicial harmony.1, Discussion and definition were made to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justice and harmony.2,Discussed concept justifying of judicial harmony from4aspects, including:the value of justice seeking harmony, the function of justice maintaining harmony, the running environment of justice requiring harmony, judicial harmony aiming at expressing value pursuit and ideally status of justice.3, Considering that judicial harmony should be individual harmony of jurisdiction, i.e. ideally status of running of jurisdiction is judicial authority and judicial official exerting judicial fun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judicial law, ensuring jurisdiction well and scientifically operating according to law to resolve disputes or contradictions effectively, acquiring comprehensive acceptance, then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value pursuit and ideally status of social harmony.4, Carrying out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n main features of judicial harmony, considering judicial harmony having obvious features of epochal, individual, lawful, coordinative and practical.
     Chapter3, Analysis on key elements of judicial harmony. Considering judicial harmony is individual harmony of jurisdiction, i.e. ideally status of operating of jurisdiction. Meanwhile, it declares publically harmonious value orientation of justice. The harmonious value orientation of justice isn't single, but composed of a serial of key elements of main stream judicial value, mainly including judicial fairness, judicial efficiency, judicial authority, judicial civilization, judicial honesty, judicial democracy, judicial incorruptibility, and judicial identification. Judicial harmony is organic unity, Coordination and balance. Jurisdiction must stick to these key elements of main stream value. During conflicts of main stream value, the article also made deep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sequence, selection and rejection.
     Chapter4, Main performance of judicial disharmony of our country.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judicial harmony, I combed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judicial disharmony of our country, including disharmony of judicial status, disharmony of judicial effects, disharmony of judicial adjudication, disharmony of judicial implementation, disharmony of judicial monitoring, disharmony of judicial administration etc., and carried out detail analysis.
     Chapter5, Macroscopic approach on promoting judicial harmony. Mainly including: promoting judicial harmony, requiring judicial authority and judicial officials must establish idea of judicial harmony; Must adopt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quality and ability for resolving disputes and contradictions and improving harmony of judicial officials; Must establish effective restriction and monitoring mechanism to guarantee judicial authority exercising the power independently and according to law, and reform judicial procedures to prevent and punish judicial corruption effectively; Must make public of judicial information, improve judicial transparency and push forward positive interaction of justice and media; Must strengthen administration of image of justice, promoting professional image of judicial authority and judicial officials to win people's wide recognition.
     Chapter6, System reformation on promoting judicial harmony. Mainly including: should reform judicial relief system from increasing relief contents and methods, expand applicable objects, increase related procedures etc., improve its substantive perfection; Should re-structure principle system of court mediation, and strengthen pretrial mediation, perfect court mediation system, and build ADR system of justice of our country, set up court-annexed mediation form; Should perfect the people's jury system from aspects of regulating management process of peoples assessor's work, perfect assessing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peoples assessor's work; Should gradually eliminate unreasonable Implicit rules in the judicial trials, perfect the open trial system; Should structure compatible type Judicial enforcement system, break difficult implementation problem; Should learn from beneficial experiences of restorative justi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引文
1 袁祥:《倡导和谐诉讼秩序维护和谐司法环境——最高法院首提“司法和谐”理念》,载《光明日报》2007年1月7日,第3版。
    2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3 王韶华:《论和谐司法之构建》,载中国法院网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02/28/236271.shtml,2007年2月28日。
    4 尹忠显:《坚持司法和谐共建和谐社会》,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3日,第3版。
    5 汪习根:《漫谈“和谐司法”》,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23日,第3版。
    6 唐延溟:《司法和谐界说》,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第92页。
    7马大宇、于兆波:《司法和谐理念初探》,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35页。
    8 吴天昊:《论“司法和谐”的实现路径》,载《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37页。
    9 彭志新:《司法和谐的内涵》,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30日,第5版。
    10 陈文松.论司法和谐.http://www.xycourts.gov.cn/11tt/20070108/113428.htm
    11 余茂玉.评司法和谐理念的积极意义.http://newspaper.cupl.edu.cn/main/ArticleShow.asp?ArtID=1572
    12 于会堂.司法和谐简论.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2/13/287216.shtm
    13 彭志新.司法和谐的价值目标.http://www.bloglegal.com/blog/cac/1100003694.htm
    14 周启明冷宝阳.“和谐司法”的内涵、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http://bbs.chinacourt.org/index.php?showtopic=249195
    15 吴修国.司法和谐建设的目标模式与推进机制.http://tzfy.tengzhou.gov.cn/fglt/11yd/t200804_30780.htm
    16 陈荣.司法和谐的内涵与价值.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12日/第005版
    17 冯叶.实现司法和谐功能的途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第67页。
    18 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和谐司法的现实与展望.山东审判,2008(4)第52页。
    19 谭世贵 李建波.论司法和谐及其实现.时代法学,2007(4)第37页。
    20 吴天昊.论“司法和谐”的实现路径.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6)第137页。
    21 张晓川.和谐社会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思辨.http://www.cq5zfy.gov.cn/cq5zfy_Law/Law_content.asp?ClassID=19&ArticleID=7819
    22 邱晓虎.以司法和谐为基筑社会和谐之厦http://221.122.40.2/html/article/200802/14/287253.shtml
    23 王树茂.构建司法和谐长效机制.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7日/第003版
    24 陈荣.实现司法和谐的理性思考.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日/第005版
    25 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6 左卫民主编:《中国司法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27 杨连峰主编:《中国司法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28 王恒勤:《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研究》,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29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30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6页。
    31 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39页。
    32 参见陈光中、崔洁:《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第83页。
    33 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34 董番舆:《日本司法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35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36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37 汪启明、赵静、才颖:《“和谐”释义考源》,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52页。
    38 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0 袁祥:《倡导和谐诉讼秩序维护和谐司法环境——最高法院首提“司法和谐”理念》,《光明日报》2007/1/3
    40 王韶华:《论和谐司法之构建》,载中国法院网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702/28/236271.shtml,2007年2月28日。
    41 谭世贵、李建波:《论司法和谐及其实现》,载《时代法学》2007年第4期,第4页。
    42 尹忠显:《坚持司法和谐共建和谐社会》,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3日,第3版。
    43 汪习根:《漫谈“和谐司法”》,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23日,第3版。
    44 唐延明:《司法和谐界说》,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第92页。
    45 马大宇、于兆波:《司法和谐理念初探》,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35页。
    46 吴天昊:《论“司法和谐”的实现路径》,载《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第37页。
    47 彭志新:《司法和谐的内涵》,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30日,第5版。
    18 谭世贵、李建波:《论司法和谐及其实现》,载《时代法学》2007年第4期,第4页。
    49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50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51 吕世伦、贺晓荣:《论程序正义在司法公正中的地位和价值》,载《法学家》1998年第1期,第116页。
    52 赵英彬:《人文与法治的二重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53 周帼:《司法公正内涵的重新解读——基于法伦理的维度》,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87页。
    54 周勇:《论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及保障机制》,载《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29页。
    55 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56 钱弘道:《论司法效率》,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第50页。
    57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页。
    58 艾佳慧:《司法效率的三种维度》,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1月12日,第8版。
    59 范进学、夏泽祥、秦强:《法治文明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60 张吉:《司法效率“论”》,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25日,第A2版。
    61 李家军:《司法的效率之维》,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6期,第67页。
    62 章武生:《实现司法高效的障碍及其对策路径研究》,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1期,第55页。
    63 卞建林、郭鑫:《初论司法权威》,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69页。
    64 徐清宇:《司法权威的价值和功能》,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4月29日,第5版。
    65 严励:《司法权威探论》,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54页。
    65 陈光中、肖沛权:《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第13页。
    67 曹金:《文明司法促进社会和谐》,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18日,第3版。
    68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69 孙山、易利娟:《司法诚信:诉讼语境中的行为规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第115页。
    70 刘昂:《司法诚信概念解析》,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31页。
    70 陈海平:《论司法诚信及其制度保障》,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101页。
    72 郑知:《民主是什么》,载《学习时报》2001年5月7日,第5版。
    73 [意]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听、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74 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4期,第39页。
    75 韩轶、江国华:《司法民主:理论与现实的困境》,载《时代法学》2010年第2期,第19页。
    76 刘练军:《司法与民主的三种关系》,载《东方法学》2011年第3期,第85页。
    77 陈忠林:《司法民主是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第27页。
    78 参见刘景辉:《司法的民主角色与民主责任——解读司法民主》,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第48页。
    79 参见谭世贵、刘政:《我国司法民主的现状、问题与完善》,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第133—134页。
    80 陈飞翔:《中国语境下司法民主的理论建构——基于政治正当性与权力合法性视角》,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器,第18页。
    81 李玉成:《关于司法廉洁的几点认识和体会》,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9期,第15页。
    82 参见孙海龙、高翔:《推进制度创新保持司法廉洁——重庆法院第二届智库专家论坛暨司法廉洁与制度创新研讨会综述》,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1月5日,第5版。
    83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页。
    84 陈显江、傅庆涛:《以司法认同标准为摹本:探寻司法权威认同之路》,载《山东审判》2008年第5期,第68页。
    85 李后龙:《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努力增强司法审判的社会认同度》,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3期,第9页。
    86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6页。
    87 谭世贵:《司法独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88 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沈德咏副院长谈审判监督工作和审判监督改革》,载沈德咏主编:《审判监督指导与研究》2001年第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89 周玉华:《新时期人民法院的三大司法功能》,载《法制日报》2012年9月5日,第11版。
    90 宋心然:《涉诉信访中“诉访循环”的形成及其治理》,载《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6期,第52页。
    91 梁春明、孙玉静:《论司法制度、文化历史传统对权利救济选择的影响——中国民众在行政救济中偏好信访问题探究》,载《企业导报》2012年第6期,第154页。
    2 喻中:《司法腐败的概念、根源及其治理》,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4期,第7页。
    93 陈国辉、程春华:《我国裁判制度的改革与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56页。
    94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95 陈良军:《“法院不应过分追求调解率”》,载《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13日,第A21版。
    96 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页。
    97 李娜:《民事执行监督试点一年破解“执行乱”——最高检:纠正一批违法案件法院执行受监督理念渐获认司》,载《法制日报》2012年6月4日,第5版。
    98 参见王绍凯、贺季敏:《民事执行难、执行乱问题的解决思路》,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第131页。
    99 童兆洪:《关于缓解执行难和治理执行乱的认识与思考》,载《法律适用》1998年第4期,第4页。
    100 徐听、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第4页。
    101 徐听、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第7页。
    102 李僚义:《论我国法律监督结构性缺陷及其重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S1期,第26页。
    103 高景峰:《刑事诉讼监督的问题及对策》,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6期,第43页。
    104 王祺国:《“两高”的司法改革不和谐浅析》,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2月25日,第A16版。
    105 梁三利:《法院管理模式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06 谭世贵、梁三利等著:《法院管理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页。
    7 孙业群:《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研究》,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7期,第30页。
    108 乔新生:《彭宇案,司法与媒体都存在失误》,载《法制日报》2012年1月18日,第7版。
    109 张少军:《人民法官应具备五种能力》,载《山东法制报》2011年8月23日,第1版。
    110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修订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第21页
    111 姜伟,杨荣新.民事诉讼机制的变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第87页
    112 叶纲.略论司法公正的障碍及相关法律对策.河北法学,1999,(2).第43页
    符敏慧、郭琳:《试论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网站的良性互动》,《情报科学》2004年第4期,第481页。
    114 谢鹏程:《如何规范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评法院的新闻发布政策》,载《学习时报》2006年10月9日,第5版。
    115 参见陈卫东:《在审判公开中实现正确舆论监督》,载《法制日报》2005年10月17日,第5版。
    参见谭世贵:《司法独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177页。
    参见吴小英:《论法院形象》,载《宁夏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第42页。
    118 季金华:《理性司法观的培养:司法权威的观念支持》,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第55页。
    119 参见谭世贵、李建波:《我国司法文化建设的若十构想》,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10期,第23页。
    0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121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2003年:《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关于山东法院开展司法救助情况》,《山东审判》第5期,第29页。
    123 邓陕峡:《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构想》,《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第158页。
    124 张琴:《谈和谐社会下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5期,第31页。
    125 周成泓:《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广西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8
    125 邓陕峡:《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构想》,《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第159页。
    126 张琴:《谈和谐社会下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5期,第31页。
    128 赵钢:《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以修订民事诉讼法为背景所进行的探讨》,载《第八届全国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4年),第98页。
    129 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49页。
    131 周成泓:《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9页。
    132 陶建国:《日本民事诉讼费用救助制度之研究》,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3期,第127页。
    133 周成泓.:《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8页。
    134 参见苏水钦:《司法改革的再改革》,月旦出版杜1998年出版,第341页。
    135 [美]丹尼尔S.马宁:《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载宫晓冰、杨勇主编:《外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页。
    136 范愉.调解的重构[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3).第124页
    137 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第138页.
    138 闫庆霞:《法院调解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226页。
    139 杨兴培:“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法学》2006年第8期。
    0 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269页.
    111 孙附峰:《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原则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上),第177页。
    123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143 梁建军等.倾心调出和谐曲——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纪实[N].人民法院报,2008—10一14(第7版).
    144 张明远.院内四步走,院外四条路一铜山积极开展诉调对接[N].人民法院报,2008一03—14(第3版).
    145 摘自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调研与统计分析,2007年第9期和2008年第5期.
    6 刘本燕:《司法公正与公开审判制度改革》,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47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48—53页.
    148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第36页.
    149 霍力民.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第23—24页.
    150 刘加良.论民事执行权威的强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第74页.
    151 [日]兼了一.关于诉讼合意[M]//民事诉讼法研究(第1卷)转引自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第67-68页
    152 贺伟军.论执行对既判力的扩张、限缩[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1).第76页
    153 张卫平.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一辑)[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第34页
    154 吕世伦.现代西方法学流派[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750.第89页
    155 唐应茂.一个关于判次、调解和执行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外法学2006(6).第33页
    156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第43页.
    [1]谭世贵:《构建法治国家的司法学体系》,司法,2008(3):86-96
    [2]顾培东:《中国司法改革的客观思考》,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3]王树茂:《构建司法和谐长效机制》,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7日第3版。
    [4]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版。
    [5]袁祥:《倡导和谐诉讼秩序维护和谐司法环境——最高法院首提“司法和谐”理念》,《光明日报》2007年1月7日,第3版。
    [6]王韶华:《论和谐司法之构建》,中国法院网,2007年2月28日。
    [7]尹忠显:《坚持司法和谐共建和谐社会》,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3日,第3版。
    [8]汪习根:《漫谈“和谐司法”》,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23日,第3版。
    [9]唐延明:《司法和谐界说》,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10]马大宇、于兆波:《司法和谐理念初探》,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1]吴天昊:《论“司法和谐”的实现路径》,载《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
    [12]彭志新:《司法和谐的内涵》,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1月30日,第5版。
    [13]陈荣:《司法和谐的内涵与价值》,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12月12日,第5版。
    [14]冯叶:《实现司法和谐功能的途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
    [15]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和谐司法的现实与展望》山东审判,2008(4)
    [16]谭世贵李建波:《论司法和谐及其实现》,时代法学,2007(4)
    [17]吴天昊:《论“司法和谐”的实现路径》,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7(6)
    [18]王树茂:《构建司法和谐长效机制》,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7日/第3版
    [19]陈荣:《实现司法和谐的理性思考》.人民法院报/2007年/2月/1日/第5版
    [20]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1]左卫民主编:《中国司法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杨连峰主编:《中国司法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3]王恒勤:《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研究》,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2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5]卓泽渊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6]陈光中、崔洁:《司法、司法机关的中国式解读》,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27]董番舆:《日本司法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
    [28][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9]汪启明、赵静、才颖:《“和谐”释义考源》,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0]傅治平:《和谐社会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2]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年版。
    [33]吕世伦、贺晓荣:《论程序正义在司法公正中的地位和价值》,载《法学家》1998年第1期。
    [34]赵英彬:《人文与法治的二重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35]周帼:《司法公正内涵的重新解读——基于法伦理的维度》,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6]周勇:《论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及保障机制》,载《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37]谭世贵主编:《中国司法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8]钱弘道:《论司法效率》,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4期。
    [39]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0]艾佳慧:《司法效率的三种维度》,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1月12日,第8版。
    [41]范进学、夏泽祥、秦强:《法治文明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2]张吉:《司法效率“论”》,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7月25日,第A2版。
    [43]李家军:《司法的效率之维》,载《法律适用》2009年第6期。
    [44]章武生:《实现司法高效的障碍及其对策路径研究》,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1期。
    [45]卞建林、郭鑫:《初论司法权威》,载《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6]徐清宇:《司法权威的价值和功能》,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4月29日,第5版。
    [47]严励:《司法权威探论》,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8]陈光中、肖沛权:《关于司法权威问题之探讨》,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1期。
    [49]曹金:《文明司法促进社会和谐》,载《检察日报》2007年4月18日,第3版。
    [50][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孙山、易利娟:《司法诚信:诉讼语境中的行为规制》,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期。
    [52]刘昂:《司法诚信概念解析》,载《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3]陈海平:《论司法诚信及其制度保障》,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54]郑知:《民主是什么》,载《学习时报》2001年5月7日,第5版。
    [55][意]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听、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陈端洪:《司法与民主:中国司法民主化及其批判》,载《中外法学》1998年第4期。
    [57]韩轶、江国华:《司法民主:理论与现实的困境》,载《时代法学》2010年第2期。
    [58]刘练军:《司法与民主的三种关系》,载《东方法学》2011年第3期。
    [59]陈忠林:《司法民主是司法公正的根本保证》,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60]刘景辉:《司法的民主角色与民主责任——解读司法民主》,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
    [61]谭世贵、刘政:《我国司法民主的现状、问题与完善》,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
    [62]陈飞翔:《中国语境下司法民主的理论建构——基于政治正当性与权力合法性视角》,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3]李玉成:《关于司法廉洁的几点认识和体会》,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9期。
    [64]孙海龙、高翔:《推进制度创新保持司法廉洁——重庆法院第二届智库专家论坛暨司法廉洁与制度创新研讨会综述》,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11月5日,第5版。
    [65]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2年版。
    [66]陈显江、傅庆涛:《以司法认同标准为摹本:探寻司法权威认同之路》,载《山东审判》2008年第5期。
    [67]李后龙:《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努力增强司法审判的社会认同度》,载《人民司法》2008年第13期。
    [68][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9]谭世贵:《司法独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0]沈德咏:《最高人民法院沈德咏副院长谈审判监督工作和审判监督改革》,载:《审判监督指导与研究》2001年第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71]周玉华:《新时期人民法院的三大司法功能》,载《法制日报》2012年9月5日,第11版。
    [72]宋心然:《涉诉信访中“诉访循环”的形成及其治理》,载《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6期。
    [73]梁春明、孙玉静:《论司法制度、文化历史传统对权利救济选择的影响——中国民众在行政救济中偏好信访问题探究》,载《企业导报》2012年第6期。
    [74]喻中:《司法腐败的概念、根源及其治理》,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4期。
    [75]陈国辉、程春华:《我国裁判制度的改革与思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6]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7]陈良军:《“法院不应过分追求调解率”》,载《南方都市报》2011年3月13日,第A21版。
    [78]李娜:《民事执行监督试点一年破解“执行乱”——最高检:纠正一批违法案件法院执行受监督理念渐获认同》,载《法制日报》2012年6月4日,第5版。
    [79]王绍凯、贺季敏:《民事执行难、执行乱问题的解决思路》,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
    [80]童兆洪:《关于缓解执行难和治理执行乱的认识与思考》,载《法律适用》1998年第4期。
    [81]徐听、田璐:《法院执行中的暴力抗法:1983—2009》,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1期。
    [82]李僚义:《论我国法律监督结构性缺陷及其重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S1期。
    [83]高景峰:《刑事诉讼监督的问题及对策》,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16期。
    [84]王祺国:《“两高”的司法改革不和谐浅析》,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2月25日,第A16版。
    [85]梁三利:《法院管理模式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86]谭世贵、梁三利等著:《法院管理模式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7]孙业群:《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研究》,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7期。
    [88]乔新生:《彭宇案,司法与媒体都存在失误》,载《法制日报》2012年1月18日,第7版。
    [89]张少军:《人民法官应具备五种能力》,载《山东法制报》2011年8月23日,第1版。
    [90]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修订本)》,法律出版社,2002.21。
    [91]姜伟,杨荣新:《民事诉讼机制的变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
    [92]叶纲:《略论司法公正的障碍及相关法律对策》,载《河北法学》,1999,(2)。
    [93]符敏慧、郭琳:《试论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网站的良性互动》,《情报科学》2004年第4期。
    [94]谢鹏程:《如何规范司法与媒体的关系——评法院的新闻发布政策》,载《学习 时报》2006年10月9日,第5版。
    [95]陈卫东:《在审判公开中实现正确舆论监督》,载《法制日报》2005年10月17日,第5版。
    [96]吴小英:《论法院形象》,载《宁夏党校学报》1999年第5期。
    [97]季金华:《理性司法观的培养:司法权威的观念支持》,载《法律适用》2004年第1期。
    [98]谭世贵、李建波:《我国司法文化建设的若干构想》,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10期。
    [99]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0]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2003年:《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关于山东法院开展司法救助情况》,《山东审判》第5期。
    [101]《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44条第2款明确规定:“诉讼费用的免交只适用于自然人。”
    [102]邓陕峡:《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构想》,《河北法学》2009年第2期。
    [103]张琴:《谈和谐社会下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新疆社科论坛》2008年第5期。
    [104]周成泓:《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广西政治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05]赵钢:《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以修订民事诉讼法为背景所进行的探讨》,载《第八届全国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4年)。
    [106]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见》
    [108]陶建国:《日本民事诉讼费用救助制度之研究》,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3期。
    [109]苏水钦:《司法改革的再改革》,月旦出版杜1998年出版。
    [110][美]丹尼尔S.马宁:《美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载宫晓冰、杨勇主编:《外国法律援助制度简介》,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11]范愉:《调解的重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3)。
    [112]何兵:《现代社会的纠纷解决》,载《法律出版社》.2001。
    [113]门庆霞:《法院调解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版。
    [114]杨兴培:《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构建》,载《法学》2006年第8期。
    [115]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69.
    [116]孙丽峰:《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原则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上)。
    [117]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载《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18]罗大华:《司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19]卓泽渊:法政治学》,法律出版社,2005。
    [120]《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调研与统计分析》,2007年第9期和2008年第5期。
    [121]刘本燕:《司法公正与公开审判制度改革》,载《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22]谭世贵、梁三利:《构建自治型司法管理体制的思考》,载《北方法学》2009(3)。
    [12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4]霍力民:《民事强制执行新视野》,载《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
    [125]刘加良:《论民事执行权威的强化》,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26][日]兼子一:《关于诉讼合意一民事诉讼法研究(第1卷)转引自陈桂明.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27]贺伟军:《论执行对既判力的扩张、限缩》,载《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1)。
    [128]张卫平:《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一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
    [129]吕世伦:《现代西方法学流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750。
    [130]唐应茂:《一个关于判次、调解和执行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外法学》2006(6)。
    [13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132]汪习根:《漫谈“和谐司法”》载《检察日报》,2006-11-23
    [133]管向群:《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探源》载《光明日报》,2005一12-27
    [134]彭正穗:《和谐司法刍议》,载《成都大学学报》,2008(4)。
    [135][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36]邓汉德:《司法公正简论》,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报》.2000(1)。
    [137]何家弘:《司法公正论》,载《中国法学》,1999(2)。
    [138]赖平哲:《论司法公正》,载《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139]李崇林:《浅析司法公正》载《新疆社科论坛》,2003(4)。
    [140][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王奔洲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41][美]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金朝武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142]缪文升:《论和谐司法的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载《法律方法(第七卷)》。
    [14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44]徐安住:《司法创新——从个案到法理的展开》,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145]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33年版。
    [146]陈建军:《论司法文明》,载《云梦学刊》2004年第4期。
    [147]陈云生:《宪法监替司法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8]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149][法]勒内·达维:《英国法和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0]李素华:《对认同的理论评述》,载《兰州学刊》2008(4)。
    [151]贺小荣:《司法判决与社会认同》,载《人民司法》,2008(7)。
    [152][英]乔治·克劳德著,应奇、张小玲等译:《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3][英]以赛亚·伯林著,胡传胜译:《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54][美]威廉·A·盖尔斯敦著,佟德志、庞金友译:《自由多元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5][英]约瑟夫·拉兹著,孙晓春、曹海军等译:《自由的道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6][英]约翰·格雷著,顾爱彬 李瑞华译:《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7]Albert W Dzur:Value Pluralism Versus Political Liberal ism Social Theory and Practice,1998
    [158][伊朗]拉明·贾汉贝格鲁著,杨祯钦译:《伯林谈话录》,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59]陈映霞:《公共理性与多元主义》,《学术研究》2005年第7期。
    [160][美]约翰·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61]程华:《主权在民:源流与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6期。
    [162]赵祥彬:《“主权在民”思想下的中国公民社会》,载《时代经贸》,2010。
    [16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64][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66]陈顾远著:《中国法制史》,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67]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68]董爱玲:《中庸观下的传统法律文化特征及当代省思》,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69]范愉:《司法制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2
    [170][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 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9
    [171]于海生:《程序正义理念:法治精神的重要内涵》,载《人民日报》2008-11-17
    [172]史尚宽:《宪法论丛》(台北):荣泰印书馆,1973。
    [173]马大宇、于兆波:《司法和谐理念初探》,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74][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75]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76]范愉:《非诉讼程序(ADR)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7]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78]潘嫣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司法和谐》,载《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3)。
    [179]肖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工作,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载《人民司法·应用》2007年第3期。
    [180]江必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司法理念》,载《人民司法》2006(4)。
    [181]谭世贵:《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182]景汉朝:《中国司法改革策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183]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184]杨雪峰(台北):《明代的审判制度》,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8。
    [185]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185]江学:《亲亲相隐及其现代化》,法学评论.2002。
    [186]崔永东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7]董茂云:《在宪政框架下追求司法的公正》,载《法学》2008年04期
    [188]孙笑侠:《法学的本相----兼论法学教育转型》,载《中外法学》,2008(3)
    [189]赵克俭:《司法伦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
    [190]《转引自李玉成:《司法廉洁教育读本》.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191]何柏生:《论新中国独创的法律制度》,载《法学》1997(11)
    [192]龙宗智:《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路径与原则》,载徐昕主编《司法》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93]许一新等:《司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定位——区域民事诉讼的实证分析》,载《上海审判实践》2008年第1期。
    [194]李桂茂、邹建章、张国吉:《我国法律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论“监督法律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95][德]罗伯特·阿列克西,舒国莹译《法律论证理论》,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4
    [196]顾培东著:《中国司法改革的客观思考》,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97]韩苏琳:《美英德法四国司法制度概况》.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198]李方民:《和谐诉讼秩序的法理分析与实践建构》,载《人民司法》2007(5)。
    [199]杨磊:《法律万能论的错误与法的局限性》,载《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7)。
    [200][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3。
    [201]胡道才:《建设法院文化推进司法和谐》,江南时报,2007-11-24,第22版。
    [202]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3]刘峥,蒋飞:《落实完善审判公开制度的建议》,载《人民法院报》,2006-11-02,第五版.
    [204]李同民:《论法官释明权》,载《法制日报》2002-9-15第3版.
    [205]刘金平:《司法救助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载《人民法院报》,2008-3-14,《两会特刊》
    [206]周成泓:《建设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民事司法救助制度》,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07]赵钢:《关于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以修订民事诉讼法为背景所进行的探讨》,第八届全国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2004。
    [208]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09]余妙宏:《浅析和谐社会及替代性解决机制在我国的重构》,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6)。
    [210]沈恒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原理与务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211]章武生:《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
    [212][美]波斯纳,苏力译:《法理学问题》.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13]陈弘毅:《法理学的世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14]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215]徐昕:《迈向司法统一的案例指导制度》,载《学习与探索》,200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