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朝廷书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清代朝廷书法的官方实用及清代朝廷书法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现状、史料整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首先研究清代朝廷书法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
     第二章深入研究清代朝廷书法的审美核心。通过南书房君臣书艺互动研究清代帝王如何形成书学观念,并通过御制刻帖、帝王赐书研究清代帝王书学观念如何发挥作用。
     第三章进行清代朝廷书法教育传承研究,无论皇子书法教育,还是官学书法教育、民间私学书法教育、家庭书法教育都体现皇权书法审美主张,为维护统治服务。
     第四章研究清代科举考试书法,首先以科举制度及科场条例为线索,考察书法在清代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中的实际作用,揭示善书者在科举中的优势;其次深入分析清代科举重书法的原因,包括历代取士观念影响、科举自身局限性及深层次的政治原因等;最后还原历史,研究清代科举重楷法的深远影响及后果。
     第五章从清代朝廷书法善书群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内阁中书、中书科中书、军机章京、翰林官、笔帖式。大体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一研究善书群体所在机构的政治地位及其职掌与书法的密切关系;其二研究善书群体选授、升迁中善书者的优势。这些善书群体“以书入仕”、“以书邀宠”在清代朝廷书法发展中影响巨大。
     第六章研究清代圣旨与御制碑书法,圣旨与御制碑书法是清代朝廷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首先进行清代诰敕书法总体概况研究及明清诰敕书法比较研究。其次进行清代御书碑及清代官员奉敕书碑书法研究。
     第七章以御制《四库全书》为例进行清代御制修书誊录研究。主要包括清代御制修书字样及清代誊录“以书入仕”、“以书升迁”的状况。证明清代大规模御制修书在朝廷书法程式化与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余论进行清代馆阁体研究,包括馆阁体考、馆阁体释义、馆阁体的发展阶段及艺术特征等。
This thesis takes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 calligraphy as object for studying andtries to through light on the content of official practicality of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calligraphy by observe the official utility and political basi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This part contains “the present research about theQing Dynasty official calligraphy”,“the historical data reorganization and theresearch”,“the research ideas”,“the research technique”,“the research innovation”.
     The first chapter,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Qing Dynasty official calligraphy.
     The second chapter, we discuss the aesthetic core of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calligraphy.
     The third chapter, we study educational heritage of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calligraphy.
     The fourth chapter, we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calligraphy in imperial examination. This part contain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 calligraphy”,“the causesof showing partiality for the official calligraphy in imperial examinations”,“the badconsequences of showing partiality for the official calligraphy in imperialexaminations”.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system and calligraphy two aspects, we discussthe calligraphers groups. This part contain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nstitutional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official calligraphy”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referment andthe Qing Dynasty official calligraphy”.
     The sixth chapter, the thesis carefully observes the imperial order and theinscriptions.
     The seventh chapter, it mainly carries on the scribe's calligraphy,during theroyal court editing books.
     In the last place, we try to study the practical value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Qing Dynasty official calligraphy and acknowledge its practical for society at that time.In addition,we also acknowledge its negative impact in certain degree.
引文
1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2孙学峰:《清代书法的取法与风格演变》,《文艺研究》,2008年,第3期,第125页。
    1何文涛:《清朝的面孔》,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218页。
    2刘俊起:《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Robert K.Merton,On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On Social Structure and Science,edited and intro-ducted by Piotr Sztompk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又见于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黄厚明:《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图像为例》,《民族艺术》,2006年,第4期,第93、97页。
    1[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1992年,第763页。
    2崔尔平选编点校:《明清书法论文选下》,上海书店,1994年,第860页。
    1《历代名家墨迹选·苏轼书八种》,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年,第9页。
    2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7页。
    3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85页。
    1孟森:《心史丛刊》,《清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二年。
    3《清世祖实录》卷90,顺治十二年三月壬子。
    4《清圣祖实录》,卷34,康熙九年十月癸巳。
    5《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2页。
    1毛奇龄:《苍崖诗序》,《西河合集》,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卷1。
    1《清史稿》,卷183,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53页。
    2《清史稿》,卷183,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153页。
    3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7页。
    1裴景福:《壮陶阁书画录》,卷18,上海中书书局,1937年。
    2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第593页。
    1[宋]真德秀:《中庸集编》,卷上,《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经部,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2页。
    2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序文,《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第1页。
    3托津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文海出版社,1992,第1652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322页。
    2《御制文二集》,卷35,《读金史》,《四库全书荟要》,集部,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2页。
    1《清高宗实录》,卷983,乾隆四十年五月甲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17549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17565页。
    4张金梁:《书史会要校正》,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5[清]文璧等纂修:《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铅印本,1937年,武英殿修书处卷。
    1[清]金埴纂,王湜华点校:《不下带编》,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5页。
    2《清圣祖实录》,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16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26页。
    1《日知录》,卷9,《守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2《清会典(雍正朝)》,卷77,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227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5,第6606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14,第461页。
    5《清世宗实录》,卷8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0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第1册,卷44,第552页。
    2[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0-71页。
    3《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一)》,《清实录》,第7册,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24页。
    5《钦定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7,礼部11,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209页。
    6《钦定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7,礼部11,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208页。
    7《钦定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7,礼部11,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212页。
    1《钦定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7,礼部11,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213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10,“内阁”条,第391页。
    3《世宗宪皇帝实录(一)》,《清实录》,第7册,卷30,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第461页。
    4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5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6页。
    6《清高宗实录》,卷89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11页。
    1《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22页。
    2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雍正朝)》,卷18,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894页。
    3《世宗宪皇帝实录(一)》,《清实录》,第7册,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87-588页。
    1[明]黄佐:《翰林记》,卷10,《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14页。
    1《康熙起居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1页、第337页。
    2《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钦定四库全会荟要》,史部,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3页。
    3[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4,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8-139页。
    2《康熙起居注(一)》,北京中华书局,第301页。
    3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3页。
    4[清]昭梿《啸亭续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385页。
    1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
    2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7期,第27-38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6年12月30日,第8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2001年12月30日,第26页。
    5[清]昭梿《啸亭续录》,中华书局,1980年,第378页。
    6[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页。
    7《清史稿》,第44册,卷484,列传271,文苑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6页。
    8[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卷2,“大内”条。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7-38页。
    1参考王云松:《清初翰林院研究》,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第31-35页,《清朝中前期重要“南书房翰林”简表》、《康熙朝后期“南书房翰林”一览表》及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7月,第27-38页,提及“康熙朝南书房翰林共34位”。本文《康熙时期南书房书家一览表》列出33位南书房书家书事。
    2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3页。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42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6年9月30日,第5页。
    5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43页。
    6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203页。
    7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632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17600页。
    2《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359页。
    3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854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56,北京中华书局,1985,《清实录》,第七册,第865页。
    5[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6印鸾章编:《清鉴(下)》,卷5,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536页。
    1[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1页。
    2[清]赵翼:《簷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2页。
    3[清]昭梿《啸亭续录》,卷1,中华书局,1980年,第375页。
    4《清史列传》,卷10,台湾大通书局,1987年,高士奇传。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6332页。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9页。
    2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598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759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1054页。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9页。
    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7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5年9月30日,第9页。
    2[清]何刚德:《春明梦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平斋家言第一》。
    3[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4《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五年一月三十一日,第436页。
    5《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九年一月十七日,第739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51页。
    7[清]胡思敬:《国闻备乘》,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书店,1997年,第64。
    1《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第154页。
    2《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元年一月二十二日,第175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5年9月30日,第15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2001年12月30日,第25页。
    1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2页。
    2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2页。
    3《中国历代职官表》,四部备要,史部,卷22,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433。
    1[清]李伯元:《南亭笔记》,据大东书局1919年7月胡寄尘校订的石印本影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5页。《南亭笔记》载:“(潘祖荫)文勤以斥革举人徐景春一案,部议降二级调用,为户部侍郎,管理三库事务。不知何时三库印信失落及潘在任时举发,因得革职留任处分,至是将二级调用,无任可留,竟议革职。两宫以其在南书房多年特旨赏编修仍在南书房行走”。
    2[清]李伯元:《南亭笔记》,据大东书局1919年7月胡寄尘校订的石印本影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页。《南亭笔记》载:“吴县冯景亭先生桂芬咸丰朝以编修入值南书房。后为正谊书院山长,以诱掖后进为己任。晚年书法卓然成家”。
    3《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第275页。《翁同龢日记》载:“徐郙、欧阳保极均在南书房行走”。《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431页。《翁同龢日记》载:“徐郙仍入南斋”。
    4《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一日,第570页。《翁同龢日记》载:“林天龄由山西学政回京,仍在南斋行走,照料孚王读”。
    5吴勰丞的书事见于赵孟頫纸本金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纸陆润庠跋云:江右萧蒲中翰得此册于厂肆,属为审定。集贤金书不多见,此为潘氏海山仙馆所藏本,吴荷屋中丞摹而刻之石,惜□有徐柳臣先生精书松雪本传未同刻耳。光绪戊戌(1898年)六月廿七日携此入值,与同人观之,皆诧为希有之宝。同值者吴勰丞、王廉生两祭酒,徐花农、张燮钧、吴昼斋三太史,皆善鉴古者也。元和陆润庠记。钤印:凤石父
    6[清]继昌:《行素斋杂记》,卷下,据光绪二十七年湖南臬署刻本影印,上海书店,1984年,第28页。《行素斋杂记》载:“光绪甲午五月特命翰林院侍读王懿荣在南书房行走,不由掌院学士保送,盖异数也”。
    7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2页。
    8[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18页。
    3[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4赵尔巽:《清史稿》,第12册,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67页。《清史稿》:“康熙年间,浙江举人查慎行,江苏举人钱名世、监生何焯,安徽监生汪灏,以能文受上知。召试南书房,赐焯、灏举人”。又见于《清史稿》,第12册,志84,选举4,第3187页。《清史稿》载:“多为善书者。江南何焯亦以寒儒赐举人、进士,值南书房,授编修。被劾解官,仍直书局”。
    5[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6[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65页。
    7[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2毛奇龄:《苍崖诗序》,《西河合集》,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卷1。
    3[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1页。
    4[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5《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573页。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589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52页。
    3[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77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78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77页。
    7[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1[清]梁章钜:《退庵随笔》,《笔记小说大观》,第19册,江苏广陵古籍新印版,1984年,第235页。
    2《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560页。
    3印鸾章编:《清鉴(下)》,卷5,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536页。
    4[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5[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6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2[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年。
    3[清]继昌:《行素斋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据光绪二十七年湖南臬署刻本影印,第28页。
    4[明]黄佐:《翰林记》,卷10,《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14页。
    1《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2页。
    2魏裔介撰:《兼济堂集》,卷2,畿辅丛书本,清光绪定州王氏谦德堂刊本。
    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64,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2823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2001年12月30日,第26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2001年12月30日,第26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2001年12月30日,第26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6年6月30日,第10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3页。
    2[明]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513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5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4页。
    5[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04页。
    6《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第130页、第190页、第201页、第721页。
    1[清]于敏中:《日下旧闻》(第一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6页、第187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3页。
    3《三希堂法帖(一)》,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327页。
    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548页。
    5《翁同龢日记》,咸丰十一年十月四日,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第138页。
    6马宗霍:《书林藻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2页。
    7[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4页。
    1《石渠宝笈》卷1,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年,第14页。
    2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第11页。
    1邱才桢:《三希堂:1746-1750年乾隆皇帝的鉴赏品味与观念》,《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年,第521页。
    2《续修四库全书》,第1074册,清内府抄本,第83-90页。
    3《三希堂法帖(四)》,中国书店,1993年,第652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93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92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59页。
    2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第222页。
    3容更庚:《丛帖目》,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6年,第351页。
    1[明]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512页。
    1《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50页。
    2[清]梁章钜著、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8-289页。
    3《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4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700页。
    4[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1,《笔记小说大观》,第28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98页。
    5[清]梁章钜著、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8-289页。
    6[清]梁章钜著、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卷2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88-289页。
    7[明]李维桢:《太泌山房集》,卷18,《养堂行庆录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50册,齐鲁书社,1997年,第697页。
    1赵克生、刘群英:《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述论》,2010年,《社会科学辑刊》,第184-189页。
    2包备五:《中国书法史略》,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15页。
    3[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客座偶谈》,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页。
    4《清史稿》,卷484,列传271,文苑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4页。
    1《清史稿》,卷267,列传54。
    2《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康熙三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卷211,第142页。
    3《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三年十月二十二日,第351页。
    4赵尔巽:《清史稿》,卷411,列传198,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2022页。
    5《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第51页。
    1赵尔巽:《清史稿》,卷484,列传,271,文苑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6页。
    2《清史稿》,卷560,列传293,畴人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568页。
    3[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页。
    4《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四年一月十六日,第434页。
    5《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五年一月三十一日,第436页。
    6《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六年一月三十一日,第504页。
    7《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光绪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第1457页。
    8《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光绪十一年一月二十日,第1987页。
    9《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光绪十三年二月二日,第2168页。
    1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雍正朝)>》,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764页。
    2《清鉴(上)》,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252页。
    3《康熙起居注(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60页。
    4《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54页。
    5《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44页。
    6《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216页。
    7《清会典事例》,卷362,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2282页。
    8《清史稿》,卷484,列传271,文苑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5页。
    9朱师辙:《清史述闻》,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99-100页。
    1《康熙起居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17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211页。
    3[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9,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9页。
    1《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0页。
    2印鸾章编:《清鉴(上)》,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302页。
    3印鸾章编:《清鉴(上)》,卷5,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330页。
    4[清]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现据1936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影印,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2页。
    1《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0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17页。
    2[清]法式善:《陶庐杂识》,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页。
    3刘桂林:《雍正赏赐衙署和臣工匾额漫议》,紫金城出版社,1991年,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探微》,第440-450页。
    4[清]王正功:《中书典故汇记》,文海出版社,1978年,第473页。
    5左步青:《清代帝王传略》,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1《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卷214,第173页。
    2《清代野史》,第5辑,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第213页。
    3《清代野史》,第5辑,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第215页。
    4[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5年9月30日,第15页。
    6《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59页。
    7《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80页。
    1郭宏珍:《古代官方祈雨考述》,《广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第71页。
    2金银珍:《儒雅缊藉风姿绰约——闽北历代书院蠡探》,《海峡》,2010年,第9期,第34页。
    3宋元强:《清朝的状元》,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04-233页。
    4熊承涤:《中国古代教育史料系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83页。
    5[清]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6,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243-4246页。
    6《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1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312页。
    7[清]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雍正朝)》,卷66,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4243-4246页。
    1[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3,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8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0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14页。
    3《文宗宪皇帝实录》,卷307,第499页。
    4《清代的奖赏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21-123页。
    5游国庆:《雍正皇帝对篆字的“卓识”从“为君难”印说起》,《故宫文物》,国立故宫博物馆,2009年,第
    98页。
    1[清]梁章钜著、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44页。
    2[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25页。
    3《康熙起居注(二)》,北京中书书局,1984年,第894页。
    1[清]庆桂等编纂:《国朝宫史》,卷5,典礼1,礼仪上,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0页。
    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卷165,文渊阁四库本,第732页。
    3徐坷:《清稗类钞》,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2页。
    4[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4,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5徐坷:《清稗类钞》,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12页。
    6[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8,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65页。
    7[清]英和:《恩福堂笔记》,卷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8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60161页。
    8[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14,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57页。
    1《清代野史》,第3辑,巴蜀书社出版,1987年,第179页。
    2《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第507页。
    3[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25,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62页。
    4《宣宗成皇帝实录》,卷414,中华书局,1986年,第200页。
    5《文宗宪皇帝实录》,卷309,中华书局,1986年,第536页。
    6《宣宗成皇帝实录》,卷438,中华书局,1986年,第486页。
    7《文宗宪皇帝实录》,卷322,第754页。
    1《文宗宪皇帝实录》,卷338,第1032页。
    2《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第535页。
    3《文宗宪皇帝实录》,卷307,第499页。
    4《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92年,咸丰十年三月六日,第45页。
    5[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页。
    6[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9页。
    1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卷186,上海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
    2[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362,第9865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62,第9870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62,第9867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62,第9868页。
    5《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74页。
    6[清]赵慎畛:《榆巢杂识》,卷下,《笔记小说大观》,第32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363页。
    7《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卷6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10册,第17页。
    1《六韬·盈虚》。
    2《尚书·毕命》。
    3《世宗宪皇帝实录》,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0页。
    4王彦章:《清代的奖赏制度研究》,2005年,浙江大学博士论文,第69页。
    5《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302,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255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礼部条,第4257-4357页。
    7《清高宗实录》,卷77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第476页。
    1《清朝文献通考》,卷76,第811页。
    2《皇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13页。
    3《皇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14页。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51页。
    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50页。
    6《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305,中华书局1991年,第544页。
    1《宣统政纪》,卷41,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729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405,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532页。
    3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80-181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592页。
    1[清]许指严:《十叶野闻》,上卷,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1页。
    2《南书房记注》,《历史档案》,2001年,12月30日,第26页。
    3《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211页。
    1《清代野史》,第6辑,巴蜀书社,1988年,第335页。
    2《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光绪十二年一月二十一日,第2077页。
    3[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22页。
    4《高宗纯皇帝实录(一)》,卷2,《清实录》,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7页。
    1《清史稿》,卷484,列传,271,文苑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16页。
    2《清代野史》,第5辑,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第71页。
    3[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7页。
    4《清史稿》,卷486,列传273,文苑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42页。
    5[清]王士祯:《分甘余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4页。
    1[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3,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9页。
    2《康熙起居注(一)》,第309页。
    3《笔记小说大观》,第22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65页
    4[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页。
    5[清]吴振棫:《养吉斋余录》,卷3,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00页。
    6《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第2159页。
    1《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204页。
    1侯楠关、娴娴:《清代皇族教育给予当前中学教育的启示》,《黑龙江史志》,2010年,总238期,第205页。
    2[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94,学校考1,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41页。
    1[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9页。
    2[清]赵翼:《簷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页。
    3[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4,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4[清]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9页。
    5[清]赵翼:《簷曝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9页。
    6刘庆宇:《明清宗室教育比较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4页。
    7《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7页。
    8《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七月十日,第543页。
    1《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页、第11092页、第3101页。
    2《翁同龢日记》,同治七年四月二十五日,第600页。
    3《翁同龢日记》,光绪十年1月13日,第1796页。
    4昭琏:《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页。
    5[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39页。
    6高慧斌:《清代上书房师傅制度新探》,《历史教学》,2011年,第8期,第120页。
    7[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7页。
    8《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页、第11092页、第3101页。
    1沈云龙主编:《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2[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6,《笔记小说大观》,第28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197页。
    3《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9卷,第12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552页。
    5[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1页。
    6[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7沈云龙主编:《钦定国子监则例(第1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8王芳:《再论清代的皇子教育》,《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42页。
    1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卷12,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42页。
    2《清鉴(下)》(卷5),上海书店,1985年,第547页、第657页、第723页、第967页。
    3[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第32页。
    4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第11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4081页。
    5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第11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4083页。
    6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第11册)》,文海出版社,册2003年,第4009页。
    7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第11册)》,文海出版社,册2003年,第4107页。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67页。
    2《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卷1,《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80页。
    1《康熙起居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94页,第1484页、第1486页。
    2《康熙起居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94页,第1484页、第1486页。
    3《康熙起居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94页,第1484页、第1486页。
    4《康熙起居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294页,第1484页、第1486页。
    5(法)白晋著,马绪祥译:《康熙帝传》,《清史资料(第1辑)》,1980年,第241页。
    6[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1左步青:《清代帝王传略》,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第169页。
    2[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2,《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3[清]于敏中,《日下旧闻》(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6页、第187页。
    4《高宗纯皇帝实录(二)》,卷60,《清实录》,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5页。
    5《三希堂法帖》,中国书店,1986年,第3页。
    1章乃炜:《清宫述闻》卷4,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06页。
    2[明]黄佐:《翰林记》,卷10,《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14页。
    3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卷12,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4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4页。
    5印鸾章编:《清鉴(下)》,又名《清鉴纲目》,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卷5,“文宗咸丰”,第578页。
    6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卷12,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4页。
    7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三日,第247页。
    1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九月五日,第482页。
    2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九月十日,第483页。
    3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一月二十八日,第436页。
    4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光绪元年一月十日,第1176页。
    5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年十月十三日,第1237页
    6翁同龢:《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年三月十六日,第1191页。
    7《翁同龢日记》,第501-867页。
    1《翁同龢日记》,光绪十二年一月九日,第2075页。
    2《翁同龢日记》,光绪十三年一月二十八日,第2167页。
    3《翁同龢日记》,光绪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第1457页。
    4《翁同龢日记》,光绪六年七月八日,第1490页。
    5《翁同龢日记》,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第1529页。
    6《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十二月四日,第498页。
    7《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十二月五日,第498页。
    8《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十二月十一日,第499页。
    9《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一月二十五日,第508页。
    10《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一月十五日,第506页。
    11《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第566页。
    1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第11册,卷55,文海出版社,册2003年,第4100页。
    2《清鉴(下)》(卷5),上海书店,1985年,第547页、第657页、第723页、第967页。
    3《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页、第11092页、第3101页。
    4喻松青、张小林:《清代全史(第6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4页。
    1左步青:《清代帝王传略》,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第169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16,第191页。
    3[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34页。
    4[清]于敏中:《日下旧闻(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43页。
    5《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113,《子部·艺术类三》,北京中书书局,1997年,第1507页。
    1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卷12,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5页。
    2徐珂:《清稗类钞(第九册)》,艺术类,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058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5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5页。
    5[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页。
    6[清]赵翼,《簷曝杂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页、第9页。
    1《清世祖实录》,卷90,顺治十二年三月壬子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
    2《圣祖仁皇帝御制文》卷17,愚斋本。转引自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
    选(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41页。
    3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序文,《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第1页。
    4昭琏:《啸亭杂录》,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页。
    1[明]钟人杰:《性理会通·字学》,《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232页。
    2[宋]朱熹:《晦庵集》,卷8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四》,第1145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01页。
    3《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3页。
    4沈云龙主编:《钦定国子监则例(第三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793页。
    5[明]项穆:《书法雅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512页。
    6李绍章等:《澎湖县志》,卷12,台湾铅印本,《教育志》,1978年。
    7[清]钱振鍠:《名山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第864页。
    1《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47页。
    2《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48页。
    3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399页。
    4赵尔巽:《清史稿》,志81,选举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099页。
    1赵尔巽:《清史稿》,志81,选举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5页。
    2《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64,第979页。
    3沈云龙主编:《钦定国子监则例(第三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794页。
    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志81,选举1,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1页。
    5沈云龙主编:《钦定国子监则例(第三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793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卷1,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09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41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0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10页。
    5《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403页。
    6秦国经:《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历史档案》,1993年,第1期,第89页。
    7《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20页。
    8《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403页。
    9郭尚英、李新达、李尚英:《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19页。
    1赵尔巽:《清史稿》,志81,选举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1页。
    2赵尔巽:《清史稿》,志81,选举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2页。
    3《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依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景印,第777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24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25页。
    6《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依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景印,第777页。
    1《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637页。
    2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10页。
    3赵尔巽《清史稿》,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7月,志81,选举1,第3108页。
    4《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227页。
    5《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297页。
    6《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293页。
    1《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871页。
    2《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982页。
    3《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依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景印,第777页。
    4《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840页。
    5《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945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42页。
    7[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42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45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06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72页。
    4[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7页。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5793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82页。
    7[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34页。
    8[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4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29页。
    2《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738页。
    3王礼主修,陈文达等编纂:台湾县志,康熙五十九年序刊本,1983年,台北成文出版社,第713-714页。
    4汤成烈:《学校篇》,《经世文续编》,卷66,《礼政六·贡举》。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099。
    1《清史稿》,第12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7月,志81,选举1,第3099页。
    2张学强、郭文博:《明清地方儒子教师考核制度论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0-65页。
    3张学强、郭文博:《明清地方儒子教师考核制度论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0-65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5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4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4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32页。
    5[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卷2,《笔记小说大观》,第16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8页。
    6[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67页。
    7张学强、郭文博:《明清地方儒子教师考核制度论略》,《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60-65页。
    1[清]王士祯:《池北偶谈》,《笔记小说大观》,第16册,江苏广陵古籍新印版,1984年,第97页。
    1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13页。
    2[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91页。
    3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41页。
    4[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91页。
    5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第122页。
    1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217页。
    2汤成烈:《学校篇》,《经世文续编》卷65,《礼教五·学校下》。
    3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219页。
    4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34页。
    5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序文,《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第1页。
    6向彬:《论我国古代书院中的书法教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147页。
    7[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15,第70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61页。
    1沈灌群:《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36页。
    2[清]颜元:《颜习斋教条》,《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3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4[清]陆耀:《切问斋集》,卷14,《任城书院训约》,《四库未收书辑刊·十辑》,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459页
    5[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1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172页。
    2[清]梁章钜:《南省公余录》,《笔记小说大观》,第19册,江苏广陵古籍新印版,1984年,第72页。
    3[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7页。
    4《清通考》卷72,乾隆三十七年。
    5胡珠生编:《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页。
    6《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三年十二月一日,第358页。
    7《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八日,第360页。
    8《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四年六月十六日,第400页。
    9《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三年三月二十二日,第320页。
    1[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569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6,《礼部·学校·各省义学》。
    3宋元强:《清朝的状元》,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198页。
    4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30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2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72页。
    7[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96页。
    1[清]吴德旋:《初月楼续闻见录》,卷2,《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72页。
    2[清]李星辉主纂:《光绪揭阳县续志》,卷3,《人物志》,民国27年重印本。
    3《济南府志·人物志》卷56,道光二十年修,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第9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15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15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20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19页。
    2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30页。
    3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85-490页。
    4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9-301页。
    1[清]顾禄撰,来新夏校点:《清嘉录》,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88页。
    2[宋]朱长文:《墨池篇》,卷9,《续书断·序》,《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第276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08、1409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08、1409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08、1409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08页。
    7[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09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09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07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11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12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12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12页。
    7[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665页。
    8[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665页。
    9[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11页。
    10[清]李放《皇清书史》,第1411页。
    1[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18页。
    2[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光绪抄本前记》,《中国书画全书》,第10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511页。
    3[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73页。
    4[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67页。
    5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62页。
    6[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64页。
    1[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上册)》,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58页。
    2[清]左宗棠:《左宗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53页。
    3[清]左宗棠:《左宗棠家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35页。
    1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135页。
    2清代科举分文科、武科、翻泽词、博学鸿词科、孝廉方正、经学、召试、经济特科等。此处科举制度指文科。
    3《管子》,卷11,《君臣下》。
    1[清]郑孝胥撰、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二日,第411页。
    3《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47页。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92页。
    1《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61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92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光绪卷32,第323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光绪卷32,第319页。
    1[清]枼廷琯:《鸥陂渔话》,卷6,《笔记小说大观》,第19册,江苏广陵古籍新印版,1984年,第276页。
    2[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页。
    3《宣宗实录》,卷100,道光六年七月,第637页。
    4[清]徐柯:《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99页。
    5《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385,第10188页。
    6胡珠生编:《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8页。
    7《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61页。
    8《清世宗实录》,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85页。
    2《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48页。
    3[明]郎瑛:《七修类稿》,卷14,《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2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4[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一六八》,第41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32页。
    5[清]赵佑:《清献堂集》,卷6,《试士规条》,乾隆四十八年,《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0页。
    6李绍章等:《澎湖县志》,卷12,台湾铅印本,《教育志》,1978年。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91页。
    2《清史稿》,志81,选举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05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3,第338页。
    4[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1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91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92页。
    3《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19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3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3,第334页。
    5《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元年十月一日,第229页。
    1《大清会典(雍正朝)》,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15063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49,《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1页。
    3《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64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4,第5115页。
    1《文宗实录(一)》,卷7,《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43页。
    2《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23,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363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3,第338页。
    4《清高宗实录》,卷145。
    5[清]陆以湉著,崔凡芝点校:《冷庐杂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18页。
    1[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2,1985年,北京古籍出版社,第73页。
    1[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37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02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55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5页。
    5[明]焦竑:《献征录(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683页。
    6[清]王士祯:《分甘余话》,卷2,《清朝状元多选书法优者》,中华书局,1997年,第29页。
    1《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辛亥》,台北华文书局,第9036-9037页。
    2《大清会典事例》,卷361,《礼部·贡举·殿试》。
    3[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4页。
    1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5页。
    2《清文宗实录(第一册)》,卷6,《清实录》,第40册,第127页。
    3[清]陈登原:《国史旧闻》,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页。
    1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4272页。
    2[清]龚自珍撰,《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第237页。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12页。
    4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文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第371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91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38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594页。
    1[清]梁章钜撰,朱智、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1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20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66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85页。
    5[清]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40页。
    1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27页。
    2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15页。
    3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28页。
    4[清]王士祯:《分甘余话》,卷2,中华书局,1997年,第29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05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53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92页。
    3《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974页。
    4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6页。
    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87页。
    6[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96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45页。
    3[清]昭梿:《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3页。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12页。
    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1987年,第485页。
    2[清]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2页。
    1《历代名家墨迹选·苏轼书八种》,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年,第9页。
    2[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758页。
    3《汉书·艺文志》,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第135页。
    4张金梁:《明代书学全选制度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5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0页。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0页。
    2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7页。
    3[唐]颜元孙撰、颜真卿书:《干禄字书·序》,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第2页。
    4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5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第36页。
    6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
    1[清]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09-112页。
    1《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47页。
    2《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48页。
    3[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9页。
    1[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6,《笔记小说大观》,第19册,江苏广陵古籍新印版,1984年,第132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光绪卷32,第323页。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91页。
    4[清]赵佑《清献堂集》,卷6,《试士规条》,乾隆四十八年,《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0页。
    1[清]王士祯:《分甘余话》,卷2,《清朝状元多选书法优者》,中华书局,1997年,第29页。
    2《清史稿》,第44册,卷486,列传273,文苑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34页。
    3《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1988年,第441页。
    4[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16,据大东书局1919年7月胡寄尘校订的石印本影印,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第2页。
    5《世宗宪皇帝实录(第一册)》,卷48,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第731页。
    1《清代野史》,第5辑,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第85页。
    2[清]陈登原,《国史旧闻》,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页。
    3《清稗类钞》,考试类,第114页。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92页。
    5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856页。
    《1白华前稿》,卷3,乾隆癸卯刊本。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52页。
    2[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107页。
    3[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95页。
    4《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555页。
    5《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67页。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34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84页。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38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37页。
    1[清]陈登原:《国史旧闻》,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页-194页。
    1《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辛亥》,台北华文书局,第9036-9037页。
    2[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7页。
    1《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1988年,第441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11页。
    3[清]陈登原:《国史旧闻》,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3页。
    4[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57页。
    5[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35页。
    1《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八日,第205页。
    2《翁同龢日记》,同治元年五月三十一日,第206页。
    3《翁同龢日记》,同治元年五月三十一日,第206页。
    4[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5页。
    1[清]梁章钜著、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卷27,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5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42页。
    3[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6,据大东书局1919年,胡寄尘校订石印本影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7页。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42页。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36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85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66页。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35页。
    1《清代野史》,第5辑,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第190页。
    2[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9,据大东书局1919年7月胡寄尘校订的石印本影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7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70页。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51页。
    2胡珠生编:《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9页、第127页。
    1[清]陈登原:《国史旧闻》,卷146,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4页。
    2[清]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2页。
    3[清]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摺》,光绪二十四年四月,载《戊戌奏稿》,《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04页。
    4《满清稗史(第二册)》,卷上,中国书店,1987年,第15页。
    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352页。
    1《中国历代职官表》,卷2,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23页。
    2《中国历代职官表》,卷2,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23页。
    1《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渊鉴类函》卷84,设官部24,中书舍人1,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1页。
    2《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渊鉴类函》卷84,设官部24,中书舍人1,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9页
    3《历代职官表》,卷4,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45页。
    4《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8页。
    5《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8页。
    6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94页。
    7《明史》,卷74,《职官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810页。
    1《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8页。
    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中华书局,1997年,第249页。
    3《中国历代职官表》,卷4,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51页。
    4《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67页。
    5《清史稿》卷174,《大学士年表》,第6089页。
    6[清]继昌:《行素斋杂记》,卷上,据光绪二十七年湖南臬署刻本影印,上海书店,1984年,第27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5307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4,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55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5318页。
    4《清史列传》,台湾大通书局,1987,卷72,<文苑>,传3,《赵翼传》。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727页。
    1《钦定科场条例》,卷52,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3879-3780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4,据清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45页。
    3《中国历代职官表》,卷4,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51页。
    1[清]王士祯:《池北偶谈》,《笔记小说大观》,第35册,江苏广陵古籍新印版,1984年,第97页。
    2《皇清书史》,卷12,辽沈书社,1985年,第1495页。
    3《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10页。
    4《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44页。
    5[清]陆以湉著,崔凡芝点校:《冷庐杂识》,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0页。
    1《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第5816页。
    2《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第17597-17598页。
    3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五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1997年,第84页。
    4《清史稿》,志87,选举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44页。
    1《清史稿》,志87,选举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37页。
    2《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385,第10174页。
    3《桐城人物志八》。
    4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1页。
    5《清史稿》,卷486,列传276,文苑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40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19页。
    7[清]李放:《皇清书史》,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544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卷23,辽沈书社,1985年,第1604页。
    2[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5页。
    3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8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81页。
    5[清]封作梅补辑:《张泽志》,据松江博物馆藏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等,1992年,第547页。
    6《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1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第306页。
    1《钦定科场条例》,卷52,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3879-3780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53,第9758页。
    3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第十一册)》,卷52,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3888页。
    1《清高宗实录》,卷75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乾隆三十一年四月庚戌,第350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3,第343页。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48页。
    4[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第20页。
    5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17页。
    6[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第20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5606页。
    2《清高宗实录》,卷74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乾隆三十年十月辛酉,第220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45,第5645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53,第17589页。
    5《清史稿》,卷484,列传271,文苑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20页。又见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526页。
    1《清高宗御制怀旧诗四集》,卷59,《五督臣五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8册,第302页。
    2金卫国:《清朝名臣方观承》,《历史档案》,2010年,第1期,第42-47页。
    3《清史稿》,卷486,列传273,文苑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39页。
    4《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442页。
    5《贵州历史人物》,第9辑。
    6[清]李放:《皇清书史》,卷23,辽沈书社,1985年,第1623页。
    1[清]陆以湉著,崔凡芝点校:《冷庐杂识》,第8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2页。
    2《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290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5659页。
    4[清]江启澄修,林鸿瑛纂:《高邑县志》,乾隆四十三年修抄本,《河北府州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
    5《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元年八月三十一日,第224页。
    1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九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2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90,第5660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5548页。
    4[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14,据大东书局1919年7月胡寄尘校订的石印本影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5页。
    1[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页。
    2《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第17527页。
    3[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页。
    1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10页。
    2[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8页。
    3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85页。
    4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85页。
    5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85页。
    6[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2页。
    7[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2页。
    8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85页。
    1[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33页。
    2[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3页。
    3《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911页。
    1[清]梁章钜撰,朱智、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1页。
    2[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1页。
    3[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84页。
    4《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22页。
    5[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59页。
    6[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0页。
    7《清史稿》,卷484,列传271,文苑1,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0521页。
    8[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8,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2页。
    9《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996页。
    10[清]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07页。
    1《中国历代职官表》,据武英殿本校刊,卷24,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452页。
    1《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66页。
    2《清史稿》,卷115,职官2,第3309页。
    3《清史稿》,卷115,职官2,第3311页。
    4吴仁安:《清代的翰林院和翰林》,《历史教学》,1981年,第2期,第8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23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19页。
    7吴仁安:《清代的翰林院和翰林》,《历史教学》,1981年,第2期,第8页。
    8[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1-232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第723页。
    2《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2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399页。
    3[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同治元年二月十七日,第182页。
    4[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同治元年二月二十二日,第183页。
    1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85页。
    2[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第101页。
    3《翁同龢日记》,同治元年三月二十日,第187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各厅房档案,《满本房事宜单》。
    5印鸾章编:《清鉴(上)》,上海书店,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1985年,第390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549页。
    7《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元年五月十日,第201页。
    1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73页。
    2[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54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723页。
    4[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第163页。
    5陈东:《乾隆朝进呈讲义始末考》,《清史研究》,2010年,第3期,第66页。
    6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商务印书馆,1946年,第73页。
    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728页。
    1《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6,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132页。
    2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3[清]方苞:《望溪集外文》,咸丰元年桐城戴钧衡刻本,1851年。
    4[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2[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3《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同治五年八月十五日,第477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18,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283页。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第17541页。
    1[清]李伯元:《南亭笔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页。
    2[清]于敏中:《日下旧闻》,第1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12页。
    3《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144页。
    4[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页。
    2[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0页。
    2[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0页。
    1[明]黄佐:《翰林记》,卷1,《钦定四库全荟要》,史部,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9页。
    2《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40页。
    3《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12,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223页。
    4《钦定大清会典例(光绪)》,第724页。
    1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27页。
    2《中国历代职官表》,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453页。
    3陈登原:《国史旧闻》,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4页。
    4《李星沅日记》,第57页。转引自冯广贺:《端雅正宜书制诰——清代馆阁体书法官方实用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第31页。
    5[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18页。
    6龚自珍:《新干禄书·自序》,《龚自珍全集》,第237页。
    7[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考试类》,《朝考、殿试重楷法》。
    1[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11,《王御史奏殿试不宜专重字体》。又见于《钦定科场条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4272页。
    2《光绪朝大清会典》,卷1046,《翰林院·官制》。
    3《清史稿》,志84,选举4,第3176页。又见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525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卷4,《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32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卷8,《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61页。
    6《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同治七年五月十三日,第603页。
    7《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同治七年五月二十二日,第603页。
    8《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同治七年五月三十日,第607页。
    1《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出版,1992年,同治十年六月六日,第853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0页。
    3《清实录》,第六册,《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2157,第538页。
    4[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53,第17589页。
    1《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12,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223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53,第17588页。
    3《桐城人物志八》。
    4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1页。
    5[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64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22页。
    7赵尔巽:《清史稿》,志83,选举3,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65页。
    1李润强:《清代进士群体与学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9-90页。
    2《听雨从谈》,卷1,《满洲翰林不必科目》。
    3《听雨丛谈》,卷2,《汉人不由庶吉士入翰林》,又见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527页。
    4《郎潜纪闻初笔》,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知州改编修》。
    5《清史稿》,志84,选举4,第3176页。又见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525页。
    6《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45,《翰林院·官制》,“馆舍廪饩”条。
    1《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5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805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4页。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5页。
    4蔡冠洛编著:《清代七百名人传(下册)》,中国书店,1984年,第1631页。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603页。
    1[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第24页。
    2[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3[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
    4[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页。
    5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136页。
    1《笔记小说大观》,第33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4年,第40页。
    2《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198,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6页。
    1[清]福格:《听雨丛谈》,卷1,第26页。
    2赵尔巽:《清史稿》,列传1,卷228,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258页。
    3鄂尔泰等修,李洵、赵德贵点校:《八旗通志》,卷236,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323页。
    4赵尔巽:《清史稿》,列传1,卷228,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9258页。
    5赵尔巽:《清史稿》,列传7,卷525,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4548页。
    6赵尔巽:《清史稿》,本纪18,卷18,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2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023,第17323页。
    2[清]福格:《听雨丛谈》,卷1,第26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21,第5327页。
    4《清鉴(下)》,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560页。
    1《清史稿》,志87,选举5,第2315页。
    2[清]福格:《听雨丛谈》,卷1,第26页。
    3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217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卷14,第249页。
    5《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卷19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6册,第15页。,
    6[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02页。
    7《清鉴(上)》,卷7,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411页。
    1《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5,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114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17293页。
    3《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218页。
    4《钦定大情怀会典事例(光绪朝)》,第5562页。
    1《钦定大清会典光绪朝),卷353,第9761页。
    2《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13,中华书局出版,1985年,第236页。
    3《听雨从谈》,卷1,《满洲翰林不必科目》。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5548页。
    5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13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14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50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80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45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33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80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05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2,第38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55页。
    3伊桑阿等纂修:《大清会典(康熙朝)》,卷3,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36-46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13,文海出版社,1992年,第524页。
    2《历代职官表》,卷24,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453页。
    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62-863页。
    2[明]尹直:《蹇斋琐缀录》,卷1,见《国朝典故》(邓氏刊本),卷53,第12489页。
    3《明史》,卷73,《职官志》,第1788页。
    1[清]龙文彬:《明会要》,卷39,《职官·中书舍人》,引《昭代典则》,第683页。
    2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96-97页。
    3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4[明]杨士奇:《东里集》,中华书局,1998年,第230-270页。
    5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115页。
    6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1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118页。
    2[明]焦竑:《献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77年,第811页。
    3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4[明]焦竑:《献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77年,第600页。
    5[明]焦竑:《献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77年,第530页。
    6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丛札》,卷8,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33页。卷8,第333页。
    7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卷11,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0页。
    1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2[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3页。
    3《中国历代职官表》,卷4,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中华书局,1980年,第51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1991年,第5307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528页。
    2《清世祖实录》,卷101,第784页。
    3《清朝野史大观》,卷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第37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49,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清实录》,第7册,第306页。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168页。
    6《明史·职官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98-199页。
    7《历代书法论文选》,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63页。
    1《中国圣旨大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1《中国圣旨大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2《中国圣旨大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80页。
    1[明]黄佐:《翰林记》,卷10,《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14页。
    2[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40页。
    3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第44页。
    1继昌:《行素斋杂记》,上海书店,1984年,第8页。
    2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5页。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63页。
    4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页。
    1《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卷11495,子部,《钦定渊鉴类函》,卷47,帝王部八,符命,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2《中国百年历史名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1故宫博物馆编;《清史图典(顺治朝)》,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183页。
    1[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1,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6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5年9月30日,第15页。
    3刘培桂著:《孟庙历代碑文题咏选注》,泰山出版社,2009年,第122页。
    4《康熙起居注(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44页。
    5故宫博物馆编;《清史图典(康熙朝)》,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306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4页。
    1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4页。
    1故宫博物馆编;《清史图典(嘉庆朝)》,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4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404页。
    2崔尔平选编点校:《明清书法论文选下》,上海书店,1994年,第860页。
    1陈显远编:《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192一193页。
    2王国平等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93一594页。
    3《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7月,第690页。
    4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7-18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630页。
    2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630页。
    4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630页。
    6[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年,第1630页。
    7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1《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7月,第755页。
    2印鸾章编《清鉴(下)》,卷5,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536页。
    3[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61页。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17598,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年,第1054页。
    5《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
    6[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西碑石精华》,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2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西碑石精华》,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01页。
    1《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6页。
    2《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7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33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12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12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04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2页。
    1《清史图典(雍正)》,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2故宫博物院编:《清史图典(雍正)》,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39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52页。
    2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卷1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9页。
    3《清史图典(雍正)》,故宫博物院编辑,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41页。
    4《清史图典(雍正)》,故宫博物院编辑,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138页。
    1祝嘉:《书学史》,成都古籍书店,1984年,第375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67页。
    1《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88页。
    2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15,民国石印本。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59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60页。
    1《清史图典(康熙)》,故宫博物院编辑,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
    2《清史图典(康熙)》,故宫博物院编辑,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233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57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58页。
    5刘培桂著:《孟庙历代碑文题咏选注》,泰山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
    6刘培桂著:《孟庙历代碑文题咏选注》,泰山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7刘培桂著:《孟庙历代碑文题咏选注》,泰山出版社,2009年,第204页。
    8[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79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34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34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34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62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02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74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646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96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51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12页。
    4《上海碑刻史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2[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4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05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87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556页。
    4故宫博物院编:《清史图典(道光)》,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43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第1497页。
    2《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95页。
    3《固原历代碑刻选编》,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09页。
    4《中国百年历史名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5《中国百年历史名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页。
    1《中国百年历史名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7页。
    2[清]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明清书法论文选下》,上海书店,1994年,第1004-1005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67、517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07页。
    2《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862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504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540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64页。
    6《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76页。
    7《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534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294页。
    2《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604页。
    3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04-1605页。
    4《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996页。
    5[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4,据大东书局1919年7月胡寄尘校订的石印本影印,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7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78页。
    2《钦定国子监则例》第三册,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793页。
    3蔡洛冠:《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589页。
    4[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中华书局,1959年,第237页。
    5[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6[清]庆桂等:《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5-100页。
    7《吉安室书录》,第107页。
    8[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577页。
    9[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536页。
    10《吉安室书录》,第108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24页。
    2《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666页。
    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0页。
    4《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6页。
    1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83页。
    2《吉安室书录》,第106页。
    3《吉安室书录》,第109页。
    4[清]李元度著:《国朝先正事略》,岳麓书社,2009年,第941页。
    5《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658页。
    6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29页。
    7《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929页。
    8[清]李放:《皇清书史》卷29,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73页。
    9赵尔巽等撰:《清史稿(第十二册)》志85,选举7,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160页。
    10《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53,北京中华书局,第9758页。
    11赵尔巽:《清史稿(第十二册)》志85,选举5,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213页。
    12《吉安室书录》,第77页。
    1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13页。
    2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13-1616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04页。
    4徐珂:《清稗类钞(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058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53页。
    2[清]梁章钜:《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3印鸾章编《清鉴(下)》,卷5,现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上海书店,1985年,第536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96页。
    5《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376-1377页。
    6《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376页。
    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2,北京,中华书局,第55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379页。
    2中国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185页。
    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928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68-170页。
    2《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929页。
    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000页。
    4《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24页。
    5《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69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359页。
    2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2005年,第169页。
    3[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36页。
    4[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卷29,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20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2《清鉴(下)》,卷5,上海,上海书店,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影印,1985年,第536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卷29,金毓绂主编,《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96页。
    4《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卷173,集部26,《松泉文集》,卷17,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1页。
    5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0页。
    6《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77页。
    7《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929页。
    8《皇清书史》卷29,第1664页。
    1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一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0页。
    2《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309页。
    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928页。
    4《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550页。
    5《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309页。
    6[清]廖大闻等修,金鼎寿纂:《桐城县志》道光十年刊本,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501页。
    7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第95页。
    8《清会典事例》,卷348,《礼部·贡举·乡试中额一》。
    1沈云龙主编:《钦定科场条例》,卷52,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3895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卷353,北京中华书局,第9758页。
    3《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575页。
    4《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一册)》,第5860页。
    5《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929页。
    6《清史稿(第十二册)》志87,选举7,第3235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342-2345页。
    2《钦定科场条例》,卷52,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297页。
    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929页。
    4《世宗宪皇帝实录(一)》,卷48,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24页。
    5《六艺之一录》,《四库艺术丛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三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05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34页。
    3《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464页。
    4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卷88,《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第1页。
    1《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468页。
    2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卷44,第721页。
    1《贵州通志》,官迹志14,1948年铅印本,第10页。
    2《清史稿》,第3358页。
    3[清]廖大闻等修,金鼎寿纂:《桐城县志》道光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年,第494页。
    4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第1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060页。
    2《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084页。
    3《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23页。
    4《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76-277页。
    5《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1153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124页。
    2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271页。
    3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556页。
    4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十一册)》,第267页。
    5《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445页。
    1《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500页。
    2《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二册)》,第551页。
    1《清高宗实录》,卷747,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乾隆三十年十月辛酉,第220页。
    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第2309页
    2《贵州通志》,官迹志5,1948年铅印本,第4页。
    3[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4,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6页。
    4《吉安室书录》,第164页。
    1《贵州通志》官迹志五,1948年铅印本,第4页。
    2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203页。
    3[清]江启澄修,林鸿瑛纂:《高邑县志》乾隆四十三年抄本,《河北府州县志(第二册)》,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第181页。
    4[清]周启纂:《获鹿县志》,乾隆四十六年稿本,《孤本旧方志选编(第一册)》,线装书局,2004年,第29页。
    1[清]谭抡修,王锡龄、高昊纂:《福鼎县志》嘉庆十一年修,据福建省图书馆抄本影印,《中国地方是集成》,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2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第1页。
    3[清]江启澄修,林鸿瑛纂:《高邑县志》乾隆四十三年抄本,《河北府州县志(第二册)》,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第181页。
    4[清]周启纂:《获鹿县志》,乾隆四十六年稿本,《孤本旧方志选编(第一册)》,线装书局,2004年,第29页。
    1[清]谭抡修,王锡龄、高昊纂:《福鼎县志》嘉庆十一年修,《中国地方是集成》,上海书店、巴蜀书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页。
    2与本文观点相同,认为四库馆官员对清代文化有延续影响的论文,参见李润强:《清代进士群体与学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3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470页
    4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43页。
    1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632页。
    2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856页。
    3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年,第1612页。
    1[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央编译,2010年。
    2《唐六典》,卷8,《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20页。
    3[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2,中华书局,1978年,第41页。
    1[明]罗玘:《馆阁寿诗序》,《圭峰集》,卷1,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第125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页。
    2李更:《宋代馆阁校勘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3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页。
    4昌庆志:《北宋馆阁词研究》,济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4页。
    5徐伯鸿:《“台阁体”不等同于“馆阁体”辨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17页。
    6[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727页。
    7[宋]李廌、朱弁、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2页。
    8徐伯鸿:《“台阁体”不等同于“馆阁体”辨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17页。
    9[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93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38页。
    2[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78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78页。
    5[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678页。
    6[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6页。
    7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纪事》,卷11,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0页。
    1刘成禺:《世载堂杂忆》,“爆竹声中争状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43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545页。
    3[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06页。
    4[清]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诗钞卷25,《题黄莘农中丞前辈检书看剑图》,岳麓书社,2008年,第75页。
    5[清]何刚德等:《话梦集春明梦录东华琐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1[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页。
    2[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399页。
    3《清朝野史大观》,卷6,第9页。
    4《清朝野史大观》,卷11,第34页。
    5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17页。
    1[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65页。
    2丁子义:《论馆阁体与历代的馆阁体现象》,《泰山论坛》,第131页。
    3徐文达:《馆阁体探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44页。
    4冯广贺:《端雅正宜书制诰——清代馆阁体书法官方实用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第6页。
    1[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
    1《清朝野史大观》,卷7,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年,第3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第863页。
    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卷173,集部26,《松泉文集》,卷17,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1页。
    1文渊阁本《佩文斋书画谱》,序文,《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第1页。
    2《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卷1,《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第80页。
    3《钦定国子监则例》,文海出版社,2003年,第670页。
    1[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62页。
    2《郑孝胥日记》,1993年,北京中华书局,光绪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第320页。
    3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1990年,第464页。
    4[清]李放:《皇清书史》,《辽海丛书》,辽沈出版社,1985年,第1492页。
    1[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2[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卷173,集部26,《松泉文集》,卷17,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第3页。
    4[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5[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
    1[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6页。
    2《郑孝胥日记》,1993年,北京中华书局,光绪十八年八月十一日,第311页。
    3[清]洪亮吉:《北江诗话》,卷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66页。
    1[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1页。
    2[清]钱泳:《履园丛话》卷11,《书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725页。
    4[清]何绍基《何绍基诗文集》,文钞卷12,《张婉紃女史肆书图,张仲远嘱题》,岳麓书社,2008年,第242页。
    5[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863页。
    1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2冯广贺:《端雅正宜书制诰——清代馆阁体书法官方实用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第59页。
    1[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
    2[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10页。
    3《清代日记汇抄·馥芬局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74页。
    [1]清倪涛.六艺之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石渠宝笈[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3]佩文斋书画谱[M].文渊阁本.四库艺术丛书.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影印本.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4]清李放.皇清书史[M].辽海丛书.沈阳:辽沈出版社,1985.
    [5]清碑传合集[M].上海:上海书店,1988.
    [6]清梁章钜.吉安室书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7]崔尔平编.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1994.
    [8]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9]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0]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书店,1992.
    [11]汉书·艺文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12]唐颜元孙撰、颜真卿书.干禄字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13]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1.
    [14]宋朱长文.墨池篇[M].续书断·序.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5]宋朱熹.晦庵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八四.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6]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8.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8]宋陈鹄撰,孔凡礼点校.西塘集耆旧续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9]元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卷首[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一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20]明钟人杰.性理会通·字学[M].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21]明郎瑛.七修类稿[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明李维桢.太泌山房集[M].养堂行庆录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23]康熙起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4]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6]清文璧等修.钦定总管内务府堂现行则例[M].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铅印本,1937.
    [27]清永瑢等.中国历代职官表[Z].四部备要.据武英殿本校刊.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80.
    [28]清伊桑阿等纂修.大清会典(康熙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29]清允禄等监修.大清会典(雍正朝)[M].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30]清托津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Z].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31]清昆冈,李鸿章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朝)[Z].光绪二十五年原刻本影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1.
    [32]钦定四库全书荟要[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33]清鄂尔泰,张廷玉等.国朝宫史[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34]清庆桂等.国朝宫史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5]清汪廷珍等纂.钦定国子监则例[Z].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
    [36]清张廷玉等撰.皇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7]清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8]清李伯元.南亭笔记[M].大东书局1919年7月胡寄尘校订的石印本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39]满清稗史[M].北京:中国书店,1987.
    [40]清代野史[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87.
    [41]清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8.
    [42]清蔡洛冠编.清代七百名人传[M].北京:中国书店,1984.
    [43]清何德刚.春明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4]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5]清胡思敬.国闻备乘[M].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上海:上海书店,1997.
    [46]清昭梿.啸亭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7]清梁章钜著,何英芳点校.枢垣记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8]清王士祯.分甘余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9]清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0]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1]清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2]清继昌.行素斋杂记[M].光绪二十七年湖南臬署刻本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53]清陈登原.国史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4]清王庆云.石渠余纪[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55]清陆以湉著,崔凡芝点校.冷庐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6]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
    [57]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3.
    [58]清朱彭寿.安乐康平室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9]清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M].1936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60]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
    [61]清顾禄撰,来新夏校点.清嘉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2]清方苞.望溪集外文[M].咸丰元年桐城戴钧衡刻本.1851.
    [63]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4]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5]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6]清刘体仁.异辞录[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1984.
    [67]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68]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9]清阮葵生.茶余客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0]清法式善.陶庐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1]清王正功.中书典故汇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
    [72]清福格.听雨丛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3]清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4]清赵翼.簷曝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5]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长沙:岳麓书社,2009.
    [76]清钱泰吉.曝书杂记[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7]清许指严.十叶野闻[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
    [78]清俞正燮.癸巳存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79]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80]清沈曾植撰,钱仲联辑.海日楼丛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1]清英和.恩福堂笔记[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
    [82]清颜元.颜习斋教条[M].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3]清左宗棠.左宗棠家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84]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光绪抄本前记[M].中国书画全书本.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85]清陆耀.切问斋集[M].任城书院训约.四库未收书辑刊·十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86]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7]清鄂尔泰等修,李洵,赵德贵点校.八旗通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88]清江启澄修,林鸿瑛纂.高邑县志[M].乾隆四十三年修抄本.河北府州县志.故宫珍本丛刊.海北:海南出版社,2001.
    [89]清封作梅补辑.张泽志[M].松江博物馆藏抄本影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上海书店等,1992.
    [90]清廖大闻等修,金鼎寿纂.桐城县志[M].道光十年刊本影印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91]清谭抡修,王锡龄,高昊纂.福鼎县志[M].嘉庆十一年修.据福建省图书馆抄本影印.中国地方史集成.上海:上海书店等,2000.
    [92]清周启纂.获鹿县志[M].乾隆四十六年稿本.孤本旧方志选编.北京:线装书局,2004.
    [93]清魏礼焯等修,阎学夏等纂.昌乐县志[M].嘉庆十四年刻本.
    [94]清李星辉主纂.光绪揭阳县续志[M].民国27年重印本.
    [95]济南府志·人物志[M].道光二十年修.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室藏书.
    [96]清李绍章等.澎湖县志[M].台湾铅印本,1978.
    [97]清陈树芝.雍正揭阳县志[M].影印本.中国书店,1992.
    [98]宣统政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9]清郑孝胥.郑孝胥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00]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1]张金梁.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102]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103]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M].北京:荣宝斋,2001.
    [104]华人德主编.历代笔记书论汇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05]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106]祝嘉.书学史[M].兰州:兰州古旧书店影印,1978.
    [107]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08]包备五.中国书法史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09]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10]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0.
    [111]张函.明遗民书法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112]孙洵.清代乾嘉学派与书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13]刘俊起.清代中晚期科举考试偏重书法风气之考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114]冯广贺.端雅正宜书制诰——清代馆阁体书法官方实用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
    [115]张多强.<三希堂法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116]徐文霞.清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学风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17]曹建.晚清帖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
    [118]李慧斌.宋代制度层面的书法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19]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0]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21]纂修四库全书档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2]清史列传[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123]清史编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4]中国地方志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25]笔记小说大观[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126]清朝野史大观[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1.
    [127]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明清石刻文献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28]傅增湘.清代殿试考略[M].天津:天津大公报社,1933.
    [129]胡珠生编.宋恕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30]赤峰市地方志编纂文员会编.赤峰市志[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131]朱师辙.清史述闻[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32]王树卿,李鹏年.清宫史料[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133]郭尚英,李新达,李尚英.清朝典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34]何文涛.清朝的面孔[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135]李国钧主编.中国古代教育论著丛书——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36]熊承涤.中国古代教育史料系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37]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8]宋元强.清朝的状元[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39]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66.
    [140]万依,王树卿,刘潞.清代宫廷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141]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42]唐益辛著.清宫太监[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143]王记录.清代史馆与政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4]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4.
    [145]陈元晖,尹德新,王炳照.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46]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文状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147]李润强.清代进士群体与学术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48]左步青.清代帝王传略[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
    [149]印鸾章等著.清鉴[M].上海:上海书店,1985.
    [150]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51]沈灌群.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152]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53]萨师炯.清代内阁制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46.
    [154]王彦章.清代的奖赏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
    [155]徐文霞.清代科举制度对士子学风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56]王云松.清初翰林院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57]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D].东北师范大学,2004.
    [158]刘庆宇.明清宗室教育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159]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
    [160]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3.
    [161]昌庆志.北宋馆阁词研究[D].济南大学,2007.
    [16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御笔诏令说清史——影响清朝历史进程的重要档案文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96.
    [164]三希堂法帖[M].北京:中国书店,1986.
    [165]历代名家墨迹选·苏轼书八种[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
    [166]中国百年历史名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167]中国圣旨大观[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68]刘培桂著.孟庙历代碑文题咏选注[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9.
    [169]上海碑刻史料选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70]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17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西碑石精华[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72]固原历代碑刻选编[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173]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清名家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1.
    [174]故宫博物馆编.清史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175]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7:27-38.
    [176]清代名家楹联诗轴[J].书法丛刊,2010,5:1-15.
    [177]游国庆.雍正帝王对篆字的“卓识”从“为君难”印说起[J].故宫文物.2009,10:96.
    [178]金卫国.清朝名臣方观承[J].历史档案.2010,1:42-47.
    [179]朱文.古代文书的书法要求[J].档案.1985,12:24-25.
    [180]刘彦臣.清末吉林新式旗人学堂及满文教育[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6:102-103.
    [181]张升.<永乐大典>余纸考[J].史林.2010,2:112-117.
    [182]赵克生,刘群英.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0,3:184-189.
    [183]张万兴.从起居注看康熙帝颁赐御书的政治功用[J].历史档案.2012,2:85-87.
    [184]侯楠关、娴娴.清代皇族教育给予当前中学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史志.2010,238:205.
    [185]高慧斌.清代上书房师傅制度新探[J].历史教学,2011,8:120.
    [186]陈东.乾隆朝进呈讲义始末考[J].清史研究,2010,3:66.
    [187]向彬.中国古代皇室书法教育考察[J].艺术百家,2008,5:125-133.
    [188]向彬.论我国古代书院中的书法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6:147.
    [189]王芳.再论清代的皇子教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42.
    [190]屈春海.清宫档案解读[J].华文出版社,2007,4:36.
    [191]郭宏珍.古代官方祈雨考述[J].广西大学学报,2012,1:71.
    [192]金银珍.儒雅缊藉风姿绰约——闽北历代书院蠡探[J].海峡,2010,9:34.
    [193]赵克生,刘群英.明朝文官父祖封赠制度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2010,3:184-189.
    [194]张学强,郭文博.明清地方儒子教师考核制度论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0-65.
    [195]王凯旋.试论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6:130.
    [196]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议覆署兵部侍郎王士俊荐博学鸿词事题本[J].历史档案,1990,3:17.
    [197]徐伯鸿.“台阁体”不等同于“馆阁体”辨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5):117.
    [198]徐文达.馆阁体探源[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1):44.
    [199]吴仁安.清代的翰林院和翰林[J].历史教学.1981(2):8.
    [200]卢秀丽.关于汉满合璧三十二体<御制盛京赋>清内府精写本的探究[J].图书馆.2008,3:121.
    [201]张振龙.初识清代满文鸟虫篆局名钱——康熙满汉文广字钱中奇品[J].收藏界.2011,11:78-79.
    [202]苏州清代状元扇面书法[J].中国书法,2009,11:39-49.
    [203]弘阳博物馆藏清代名家翰墨[J].书法丛刊,2010,4:54-90.
    [204]孙学峰.清代书法的取法与风格演变[J].文艺研究.2008,3:125.
    [205]白晋著,马绪祥译.康熙帝传[G]//清史资料(第一辑).1980,241.
    [206]郑艳梅.文华殿与清代经筵礼仪制度[G]//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5辑).紫禁城出版社,2007.885.
    [207]苏州清代状元扇面书法[J].中国书法,2009,11:39-49.
    [208]弘阳博物馆藏清代名家翰墨[J].书法丛刊,2010,4:54-90.
    [209]邱才桢.三希堂:1746-1750年乾隆帝王的鉴赏品味与观念[G]//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521.
    [210]刘桂林.雍正赏赐衙署和臣工匾额漫议[G]//清代宫史研究会编.清代宫史探微.紫金城出版社,1991.440-45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