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藩府刻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洪武初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始,分封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即被明王朝历朝皇帝奉为不变之祖制。纵观有明一朝,藩封制度和藩王活动对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整个朱明王朝相始终。受制于明代严苛的藩禁政策,明代诸藩成员在政治、军事方面几无可书之绩,而在文化学术方面却人才辈出,著书、藏书及刻书活动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占有一定的地位。终明一代,分封到各地的皇室成员的刻书活动持续不断。
     明代藩府刻书是在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本文将藩府刻书置于此大背景中,以相关史实为立足点,以藩王及其支裔的刻书活动为主要线索,从出版史和文献学的角度对明代藩府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明代藩府刻书进行系统、立体、深入的全面研究。通过考察明代藩府所处的特殊社会政治背景,论析历史事实与藩府活动的密切关系,检视明代藩府由武转文的历史趋势,揭示其远政治而近文事的时代特点,深入发掘藩府刻书活动的内在与外在动因,透过现象揭示内在规律。并对有代表性的藩府和藩府本作一定数量的个案研究,由此总结有明一代藩府刻书的版本目录学价值及其在明代出版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揭示明代藩府的特殊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
     文章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范围的界定,总结目前相关研究领域和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现状,并对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作了分析,其次交代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概括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接下来交代明代藩府刻书背景,除考察明代藩府及藩王刻书相关的总体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外,重点对明代分封制度的起因、明代诸王分封的基本情况、明代诸王分封后的基本政策及明代诸王的主要学术文化成就进行论析,这是研究藩府刻书的背景与基础。
     文章的主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体考察”,一是“个案研究”。前者通过对于各类文献的爬剔梳理,首先摸清明代藩府本的总数,并通过时间、地域和内容三个维度的分析,对明代藩府刻书概貌进行考察,揭示藩府刻书在时间发展、地域分布、内容分类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对藩府刻书作整体性研究。就时间发展规律来说,存在着一个兴起、发展、兴盛和衰落的过程,洪武至天顺间是明代藩府刻书的起步阶段,成化至正德时期初步发展,是藩府刻书活动大规模形成之前的酝酿时期,而嘉万年间则是藩府刻书活动的高峰,其后逐步式微,最终随着明王朝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时间规律,既同明代整体刻书业的时间规律趋同,是当时图书出版史的一个缩影,但相同规律的背后,也隐藏着明代诸藩自身特殊的政治境遇,是明代诸藩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自身发展历程的反映。就藩府刻书的地域分布来看,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其地域分布规律同样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原因。就藩府刻书的内容来看,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以子集类为主,经史类为辅,而医家著述、艺术类图籍和儒释道三教书籍是藩府刻书的主要内容,而明代极为流行的戏曲和小说类书籍,却是藩府刻书较为薄弱的部分,小说类极少,而戏曲也绝大部分是藩府成员自著作品。同时藩府刻书在内容上有呈现出鲜明的府系性特征。藩府刻书在内容上的规律,体现出明藩刻书的侧重点和关注点所在,其规律的成因也具有鲜明的藩府群体的自身特征。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对于明代藩府的个案研究,以藩府的发展过程和具体经历为纲,从史的角度,结合各自不同的发展经历和刻书特点,揭示其刻书情况。一是对于明代藩府本的个案研究。以作品为线索,从版本目录学的角度,运用比较的方法,对藩府本的版本源流、来龙去脉、版本优劣以及影响等进行揭示。
     在总体考察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同明代其他官私刻书机构和刻书活动的比较,可以发现,明代藩府刻书具有鲜明的私家刻书的特征,在时间、地域分布和刻书内容上同明代官刻、其他私刻及坊刻书存在着鲜明的互补性特征,是明代刻书出版业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As a special part of the government and culture, the Ming dynasty families had greatly influenced on the society, the politics, the economy and the culture. Because of the rigor and special policy, the royal family members hardly had achievement in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affairs. However, many of them were excellent on the cultural and academic talent. Many of them had a lot of works, collected books and publications. Throughout the Ming dynasty, their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Activities were continual.
     In this article, the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activities of the royal families are placed in the very background of the Ming dynasty. Based o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facts, the variation law will be opened out clear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uses will be analyzed deeply, too.
     At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we define the scope of our study, summarize the current research area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is field,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d causes are analyzed, followed by the major research methods that we used, summarize purpos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our research. Next, the background of the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of the royal families, including the Military,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causes of the Ming Dynasty knight system,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policies about the knighted seigniors, the cultural and academic activities, and their main achievements are deeply analyzed. All of these are the necessary basic of the study on the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activities of the royal familie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main body of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two parts. One is the general investigation, the other is the case study. In the general investigation, w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 lot of document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in Mi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ent class, the general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publishing activities and the editions of the royal families were well taken.
     As far as the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yal family publishing activities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 is a course of beginning, developing, prosperity and declining. In this course, the period from Hongwu to Tianshun is the beginning. The developing period is between Zhengde and Chenghua. From Jiajing to Wanli, the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activities had a prosperity time,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welled up in a great deal. This period is the fastigium of the royal family publishing activities, followed by gradual decline, and the ultimately demise with 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Such a course is deeply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royal families'members themselves.
     Touching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allover the country. Jiangxi and Henan have the largest amount of them.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editions reflects the following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reas:the strategic roles and the military status are obvious; most of these areas are underdeveloped; away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center; with profound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editions also has underlying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cultural causes.
     The content of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body of them is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works, a few ar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writings. Works of art, iatrology and 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have the largest proportion. However, those drama and fiction works which were very popular in Ming dynasty, were very infrequent among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are showing a distinct systematic character in content. This character reflects the focus and emphases of these editions. The causes of its laws also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yal group itself.
     In the case study of this articl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case in our research. One is the royal family group itself. Taking the development and special experience of these families as the key clu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their history, we review the different experien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ublishing activities. The other kind of case we choice is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Taking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as a clue, using comparative method, we study the origins, connection, versions and the edition impact of these works, and reveal their value and function.
     Based on the overall 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activities, such as the official, private and commercial printing, we find that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have many distinct complementary features in the state of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with the official, private and commercial printing activities. The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activities of the royal families are the most distinctive part of the whol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royal family editions have very particular value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the literature and artistic.
引文
1顾诚《明代的宗室》,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2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3余兴安《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4张德信《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5周积明《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6暴鸿昌《明代藩禁简论》,《江汉论坛》,1989年第4期。
    7暴鸿昌《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北方论丛》,1984年第5期。
    8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9赵毅《明代宗室政策初探》,《东北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10赵中男《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2期。
    11周积明《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12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13勾利军,汪润元《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与历史作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14苏德荣《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陈新权《朱元璋分封藩王与“靖难”之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2张德信《明代诸王与明代社会政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3王毓铨《明代的王府庄田》,《历史论丛》,1964年第1期。
    4李槐《明代王府庄田的来源》,《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5李三谋《明初庄田经济的性质》,《晋阳学刊》,1988年第4期。
    6黄冕堂《论明代贵族庄田的土地问题》、《论明代贵族庄田的主佃关系和封建剥削》,均载《明史管见》,济南:齐鲁书社,1985。
    7赵毅《明代宗室的商业活动及其社会影响》,《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
    8覃延欢《明代藩王经商刍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赵全鹏《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2雷炳炎《关于明代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的思考》,《求索》,2004年第10期;雷炳炎《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管
    理问题初探》,《船山学刊》,2003年第1期;雷炳炎《明代中期罪宗庶人归类论析》,《湖南社会科学》,2003
    年第2期;雷炳炎《谈谈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的安置问题》,《湖湘论坛》,2003年第1期。
    3周致元《明代的宗室犯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4王守稼《试论明代的宗室人口问题》,《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
    5张德信《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
    6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7《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1《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2《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3《社会科学家》,2000年2期。
    4《焦作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郑州大学学》,1987年第6期。
    6《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
    7《中州今古》,2001年第4期。
    8《江汉论坛》,2002年第10期。
    9《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0《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1《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2《中州今古》,2003年第1期。
    1《图书与情报》,1991年第2期。
    2《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3《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图书与情报》,1999年第3期。
    5中国出版,1994年。
    6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7巴蜀书社,1990年。
    8插图增订版,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9宁波出版社,2001
    1《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洪武四年。
    2参见《明史·张玉传》。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
    1明郑晓《今言》卷二百七十四。
    2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卷五。
    3李清《明史杂著》。
    4清潘永季《读明史札记》。
    5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6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多养异姓为子”。
    7《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一。
    8清龙文彬纂《明会要》卷十三“礼八”,“册封皇子”。
    9《明史·诸王传赞》。
    10明皇甫冲《皇明藩府政令序》。
    11明吕毖《明朝小史》卷四。
    1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十三“宗藩上”。
    2庶二十五子朱[木彝]于建文三年受封为伊王,永乐六年就藩洛阳。故此处未计入洪武朝分封之数。
    3明皇甫冲《皇明藩府政令序》。
    4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一。
    5明皇甫沖《皇明藩府政令序》。
    6清王鸿绪《明史稿》本纪卷五。
    7《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8周积明《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一文论析甚详,可参看。文载《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9《皇明祖训·职制》,《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6年。并参《明史》卷一百十六。
    1朱元璋《祖训序》。
    2《明史·太祖本纪》。
    1字库中没有的系统外字,本文采用描述法。基本规则如下:左右结构者,将左右两部分直接放在圆括号内,如[木旃],即表示此字字形为左木右旃;上下结构者,描述为上某下某,置于方括号内。如[上坎下金];特殊结构者,以相近字形的字置于方括号内,将需要替换的不同之处用某-某表示,如[椠:车-其],表示“椠”的左上角换成“其”即为此字字形。
    1明皇甫冲《皇明藩府政令序》。
    2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十三“宗藩上”。
    3《明史·叶伯巨传》。
    4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十三“宗藩上”。
    5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十三“宗藩上”。
    6明皇甫冲《皇明藩府政令序》。
    1清查继佐《罪惟录》卷四。
    2《明史·黄子澄传》。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五。
    4《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八。
    1清查继佐《罪惟录·诸王列传》卷四。
    2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分封宗藩之制”。
    3《明史·诸王传》。
    4清查继佐《罪惟录·诸王列传》卷四。
    5《明史》卷一百十八。
    6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八十六。
    7《明史》卷一百十七。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四。
    2《明史》卷一百十九。
    3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六十。
    4《明史》卷一百十九。
    5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6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8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
    9《明史·诸王传赞》。
    10《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七。
    1《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九。
    2《明史·诸王二》。
    3清查继佐《罪惟录·诸王列传》卷四。
    4《明史·诸王传》。
    5《宣宗祖训》,冯应京《皇明经史实用编》乾集卷二。
    6《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五十八。
    7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八十七。
    8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十八。
    9清查继佐《罪惟录·诸王列传》卷四。
    10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九。
    11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一百十九。
    1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六十。
    2详《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
    3《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1《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2张德信《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东岳论丛》,1988年第1期。
    3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七十七。
    4《明史·食货一》。
    5《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四。
    6《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一百十八。
    7《明史·诸王传》。
    8清汪价《中州杂俎》卷一。
    9详《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七十九。
    10《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五。
    11《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三。
    1《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四。
    2《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五。
    3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文义”。
    4明黄佐《南雍志》卷一。
    5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文义”。
    6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称引。
    7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文义”。
    1明黄佐《南雍志》卷一。
    2《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二》
    3明叶盛《水东日记》卷十九。
    4清龙文彬《明会要》卷四,“帝系四·诸王”。
    5《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六。
    6《明史·礼志》。
    7《明史·选举志》“学校”。
    8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9并见《明史·职官志》。
    10《明史·诸王传》。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之下。
    2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3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上。
    5《明史·诸王一》。
    6《明史·诸王二》。
    7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祖文义”。
    8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之上称引。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之上称引。
    2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之上。
    3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之上。
    5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6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7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之上。
    1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1关于明代藩禁政策对于明代社会政治和经济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诸家研究者之论析或有异同,但综合看来,则是比较全面而又透彻的,故本文不再详论。本节仅以“藩府”群体为着眼点,专论明代分封制度对于诸藩自身所产生的影响。
    2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十二。
    3清赵翼《廿二史礼记》卷三十二“明分封宗藩之制”。
    4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六十。
    5《明史·诸王传赞》。
    6屈万里,昌彼得《图书板本学要略》,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
    7《明史·诸王二》。
    8《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二十。
    1《明史·诸王一》。
    2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3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4清查继佐《罪惟录·诸王列传》卷四。
    5《明史·诸王二》。
    6《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二十。
    7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分封宗藩之制”。
    2以上并见《明史·诸王传》。
    3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六十二。
    4此可参看周致元《明代的宗室犯罪》,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5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分封宗藩之制”。
    6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明分封宗藩之制”。
    1刻书活动本身亦属于文化活动的范畴。但由于本章所要探讨的,是诸藩在诸如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素质修养以及他们的藏书事业对于明代藩府刻书的影响,故本章所谓“学术文化”,并不包括刻书活动在内。
    2屈万里、昌彼得,《图书板本学要略》,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年,页62。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2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3卷一百七十一,集部别集类二十四《小鸣稿》提要。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5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6明沈德符《顾曲杂言》“填词名手”条。
    7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称引。
    8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9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0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灌甫,睦(?)字。
    2多燌诗初名《石兰馆稿》,王世贞题为《国秀集》,又改题《国香集》。
    3明王世贞《弇州山人集续稿》,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称引。
    4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称引。
    5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编第五。
    6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7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编第五。
    8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编第五。
    9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0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1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2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3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4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1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称引。
    2宁藩王孙朱多煌字。
    3宁藩王孙朱多炡字。
    4宁藩王孙朱多(?)字。
    5明胡应麟《诗薮》,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称引。
    6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7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8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之下。
    9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0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11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2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13清程之玿潞安诗抄前编,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称引。
    14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15清钱谦益《列朝诗集》。
    1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2明朱泰《充州府志》卷十。
    3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4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5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编第五。
    6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7宁惠王第四子朱多(火黑)字。
    8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朱多(火黑)《秋日社集诗》陈氏注语。
    9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10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编第五。
    11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12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蜀成王让栩”条。
    13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四。
    1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四。
    2(康熙)《兖州府志》卷十。
    3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4明朱谋埠《藩献记》。
    5清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卷五。
    6肃府本《淳化阁帖》肃世子识鋐跋。
    7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8(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二。
    9转引自《记八大山人詹雪朱容重等书画合册》,《文物》1995年第1期。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艺术类二《画史会要》提要。
    2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3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4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
    5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1本节内容已刊发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部分内容亦见于拙文《(明史·艺文志)宗室集部著述考补》,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4期。
    2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
    3数字是该书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史、子、集、丛各部的编号,下同。
    1卷三十《春秋诸传辨疑》提要。卷三十三《五经稽疑》提要引睦样自序云:“少靡所好,游心六经,尝作《春秋稽疑》,余未及为也。癸未四月,杜门谢客,乃取四经时批阅焉。或有疑者,参订诸家而折衷之。且述且作,得若干卷”,可相参证。
    1卷五十一,《革除逸史》提要。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不同版本凡9部,兹仅录第一部序号。下同。
    2以下简称“黄注”。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八《律吕精义》提要。
    1清钱谦益《黄氏千顷斋藏书记》,见《牧斋有学集》卷二十六。
    2《明史·本纪第二·太祖二》。
    3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六。
    4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见《天一阁论丛》,宁波出版社,1996年。
    5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
    6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上。
    7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泰陵即孝宗朱祐樘。
    1《明史·诸王一》。
    2《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四。
    3《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二百八十六。
    4《明史·诸王传》。
    5明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后序》,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李中麓闲居集》,齐鲁书社,1997年。
    6肃府本《淳化阁帖》之肃世子朱识鋐跋。
    7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8《万卷堂家藏艺文自记》,见叶德辉刊《观古堂汇刻书》本《万卷堂书目》卷首。
    9清曹溶《敬惕堂集》,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引。
    1叶德辉刊《观古堂汇刻书》本《万卷堂书目》卷首。叶氏所刊此段文字,未明撰人。据叶昌炽《藏书纪事诗》,此语似当出清曹溶《静惕堂集》。
    2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
    3《刊万卷堂书目序》。
    4详见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
    5明朱谋埠《藩献记》。
    6明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序》。
    7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七。
    2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编。
    3朱睦(?)号西亭先生。
    4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引。
    5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一下引何乔远语。
    6《明史·诸王传》。
    7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8《充州府志》卷十。
    9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10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二。
    11以上朱厚焕、朱见浦事并见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
    1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二。
    2此即《四库全书总目》所谓《宁藩书目》。
    3见该目卷十。
    4见该目卷二。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2《明史·诸王四》。
    3《明史·诸王四》。
    4明朱谋(?)《藩献记》。
    5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
    1《版本目录学论丛》(一),台湾学海出版社,1977年,页39-40。
    2潘承弼,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卷四。
    1本节内容已刊发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10年第2期。
    2此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照相复制明黄嘉善校刻本,下文语及《古今书刻》者皆同。另据叶德辉观古堂刻本《古今书刻》,著录藩府本17家141种。黄嘉善本同叶氏本所录,差异之处甚多,详参拙文《(古今书刻)版本考》,《文献》2007年第4期。
    3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4线装书局,2001年
    5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页236-239
    6张氏自云430余种,此未计不同版本,若合不同版本计之,张史统计则有454种。
    7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插图增订本。
    1秦藩拓本《千金宝要》后附刻。
    2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九《梅雪轩诗稿》提要。
    1刘梅《跋宝贤贴后》。
    1参看王袆《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4期。
    1吴圣昔系列论文《西游记周邸抄本探秘》,《宁波师院学报》1995年第1期;《西游记版本浅说》,《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4期;《西游记鲁府本揭秘》,《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2期;《西游记佚本知多少》,《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2期等,均提及周府抄本《西游记》,可参看。
    1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0年。
    1此条请参看前文永乐十五年周藩石刻拓本《兰亭图》相关资料及考述。
    2中国书店,2003,页199。
    1《明史》卷一百九十《梁储传》。
    2相关史实参见《明史·诸王传》。
    3《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三十二。
    1《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二。
    1以上并见《明史·诸王列传》。
    2清黄宗羲《明文案序》,《南雷文约》卷四。
    3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十七。
    4明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六十。
    1《明史》卷一百十九。
    2明郑晓《今言》卷四。
    3《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五十八。
    4《纪录汇编》卷二百四,《蒹葭堂杂著摘抄》。
    5《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二。
    1唐孔颖达《礼记注疏》卷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1以明代行政区划为依据,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省区划分。
    2前文已详可参看。
    3参看本章第二节“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
    1请参看前文“明代诸王分封的基本政策”。
    1《古今书刻》所录绝大多数为明代刻印之书,偶有标注为前代者,如南直隶苏州府下“本草”一书即注以“南宋时刻”,此类多属明初以宋、元旧版重印者。此类数量不多,兹略不计。
    1详参拙文《古今书刻版本考》,《文献》2007年第4期。
    2此“总量”不包括藩府本,图6《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同。
    3杜信孚,杜同书编《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线装书局,2001年。
    4杜氏按现今行政区划分区,兹依明置作相应之分合改并。
    1《明史稿·列传第三》。
    2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1《明史·诸王传赞》。
    2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
    3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下《汴梁风土》。
    4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
    5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
    6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
    1《明史·诸王二》。
    2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十八《杂记》。
    3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下《汴梁风土》。
    4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二《北游记》。
    5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商贾纪》。
    6陈国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学术研究》1998年第1期。
    7吴宣德,《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教育学报,2005年第1期。
    1此表藩府数量据《明史·诸王世系》,仅及亲王一级,且分封未之国者除外。
    2《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六八,景泰七年七月丙申。
    3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页47-55。各省所配名额据《明会典》卷七七《礼部·科举》,各省实际录取名额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4陈国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关于明儒的统计以黄宗羲《明儒学案》为基础。
    5陈国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以《明史》、《皇明将略》、《皇明功臣封爵考》为主要依据,统计出明代武将数量湖广59人,江西28人。
    1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民族研究2003年第6期)、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张正明《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晋阳学刊1995年第3期)等文论析甚详,可参看。
    2清胡文烨《云中郡志》卷七。
    3明谢肇浙《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1图8和表6的数据主要参考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张晓东《甘肃明清进士地理分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乐万里《明代四川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汪如润《明代河南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刘方《明代湖广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杨挺《明代陕西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刘希伟《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教育与考试,2007年第6期)等。
    2江西进士在永乐一朝的数量远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也远高于江西本省其余各朝,有着特殊的政治原因,此当明代进士录取情况的一个特例,邱进春博士论文《明代江西进士考证》有详细分析,可参阅。作为特例,并不影响关于明代进士整体规律的分析。
    3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之五。
    4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
    1明张四维《条麓堂集》卷三。
    2明王家屏《复宿山房集》卷二十六《封吏部稽勋员外郎李公暨配宜人梁氏许氏合葬墓志铭》。
    3明顾起元《懒真草堂集》卷十一《玉峰孟翁七十序》。
    4明王家屏《复宿山房集》卷十九《贺何翁双封序》。
    5明王家屏《复宿山房集》卷二十六《封弄刑科给事中杨公墓志铭》。
    1《明史·诸王传赞》。
    2《明藩刻书考》,《版本目录学论丛》(一),台湾学海出版社,1977年,页39。
    1同一种书在同一藩府的不同时期及不同藩府中曾经多次刊刻,这种现象恰恰反映出该书在明代藩府群体中的受重视程度,反映出明藩刻书的内容倾向。故本节关于藩府刻书内容的分析,对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不作删重之处理,仍以所有版本的刻书总数为基础数据进行论析。
    2清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二《国史·儒林文苑传序》。
    1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一一《黎洲神道碑》引黄宗羲语。
    2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4年。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八史评类“史纠”条。
    4明焦竑《修史条陈四事议》,《澹园集》卷五。
    5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
    6《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总叙。
    7《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十六《辨学》。
    8《河南程氏遗书》卷八《为家君作试汉州策问三道》。
    9宋强至《祠部集》卷二六《上通判屯田书》。
    1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一。
    2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光武十》。
    3梁启超《新史学》,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页3
    4章太炎《菿汉微言》,《章氏丛书》,民国6-8年(1917-1919)浙江图书馆刻本。
    5明李善长等《进元史表》,《元史》附录。
    6下文详述。
    7《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页21。
    1《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一,万历十七年五月“己未”。
    2《王国典礼》卷七《宗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1以上并见《明实录》。
    1《通鉴续编》卷首元周伯琦序。
    2衡王乐善子《摄生众妙方》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43,页280。底本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隆庆三年马崇儒刻本。
    3《鲁府禁方》鲁王序。《珍本医书集成》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鲁府秘方》鲁王序,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
    1事见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文正公愿为良医”。
    2明胡汝砺《(弘治)宁夏新志》,见《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第八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页224。
    3明胡汝砺《(嘉靖)宁夏新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页70、73。
    4《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五十五“正统四年五月”。
    5明张时彻《急救良方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四十三,页450。底本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嘉靖二十九年自刻本。
    6此书一名《鲁府秘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此书编者为鲁敬王寿鏳,误,详参杜泽逊《(四库提要)鲁府秘方提要辨证》,文载《文献》2000年第4期。
    1《鲁府禁方》鲁王序。版本同前。
    2同序。
    3明张时彻《急救良方序》。版本同前。
    4明赵敌《大明灵丘荣顺王墓志铭》,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
    5兴献王《外科集验方序》。
    6版本同前。
    1以上并见《明史·诸王一》。
    2《隋书》卷七十八本传。
    3《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本传。
    1《二程外传》卷十二。
    2《二程遗书》卷十八。
    3《明会典》卷十。
    4《明史·诸王传赞》。
    1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
    2(元)陶宗仪《书史会要》。
    3明胡继谦《隐之先生懿行纪略》。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艺术类二《画史会要》提要。
    5明朱谋埠《藩献记》。
    6明朱谋埠《藩献记》。
    7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卷五。
    8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
    9明朱谋垔《书史会要续编》。
    10明朱谋垔《画史会要》卷四。
    11肃府本《淳化阁帖》肃世子识鋐跋。
    1清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三。
    2(嘉靖)《青州府志》卷十二。
    3清陈田《明诗纪事》卷二称引。
    4转引自《记八大山人詹雪朱容重等书画合册》,《文物》1995年第1期。
    5此可参见李为香《明代道教现世利益思想略论》,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赵毅等《明代道教的现世伦理特征》,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校正》卷三十四“成化嘉靖中方技授官之滥”条。明朝统治者崇信道教及方士阑入宫廷之情状,赵氏论之甚详,兹不赘述,可参看。
    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作家出版社,1958年。傅氏《明代杂剧全目·序言》自云所录明杂剧共523种,与实际稍有出入,当为531种。
    4金天羽《鞠通乐府序》,《沈自晋集》,中华书局,2004年,页187
    5《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徐朔方校笺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762-763。
    6《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徐朔方校笺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763。
    1《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徐朔方校笺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766。
    2《汤显祖诗文集》卷十七,徐朔方校笺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页769。
    3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
    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重厚》引钱谦益语。
    5(日)高桑驹吉撰,李继煌译述,中国文化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页403。
    1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重厚》引钱谦益语。
    2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3事实上朱有墩此次的献曲行动,目的并不在于炫耀戏曲创作才能,更不是藉此求得宣宗皇帝的赞许和欣赏,而是为了表明安分守礼,不蓄二志的心迹,由此换得安然怡乐的生活环境。下文详述请参看。
    4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
    5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
    6详见下章《朱权与宁藩刻书》一节。
    1《仙官庆会》[黄钟醉花阴]。
    2《灵芝庆寿》第一折[寄生草]。
    3《得驺虞》[沽美酒]。
    4《得驺虞》[太平令]。
    5详参后文个案研究的相关章节。
    6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页251-252。数据来源主要依据: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上海图书馆《中国丛书综录》、程毅中《古小说简目》、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话本小说概论》、《四库全书总目》等。
    7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页251-252,255-260。
    1都越《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学术论坛》1997年第3期。
    2《栾城集》作者苏辙。
    3蜀藩刻《栾城集》刘大谟序。
    1《明史·职官四》。
    2《明史·谢榛传》。
    1以四部分类为序。或有两刻或多刻者,不复录之,另有未知著者姓名或内容类别无考者略。
    1以下所引文献及所涉史事,无特殊说明者,俱出《明史》诸王传。
    2明焦竑《献征录》卷一。
    3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4明朱统鑙《宁献王事实》。
    1清万斯同《明史·列传四》卷一百五十三,清钞本。
    2明朱统鑙《宁献王事实》,见《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下同。
    3明朱统鑙《宁献王事实》。
    4明朱统鑙《宁献王事实》。
    5《进通鉴博论表》。
    6《汉唐秘史序》。
    1朱权弟安惠王朱楹《汉唐秘史跋》。
    2《通鉴博论序》。
    3《汉唐秘史序》。
    4《汉唐秘史序》。
    5《原始秘书识》。
    6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五。
    1《宁献王事实》。
    2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3《明史》朱权本传。
    4《宁献王事实》。
    5明姜清《姜氏秘史》,《豫章丛书》本。
    6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7《宁献王事实》。
    1《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六,永乐元年二月己未。
    2《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一。
    3《明鉴纲目》卷一百二。
    4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5明朱谋(?)《藩献记》。
    1详《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宣德四年夏四月丙子朔。
    2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性机警多能,尤好道术,太祖尝曰:是儿有仙分。”
    3《神隐志》卷上。
    1《明史》朱权传附宸濠传。
    2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3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1习见之书省略著者,明人著作省略朝代,每类以刻年为序,刻年无考者附之本类末。
    2睦(?)子,字伯荣。《王国典礼》之撰人,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所附“明代藩府印书表”谓为睦(?),误。该书万历43年刻天启增刻本有王弘祖序,云“年来周藩颇称多事,委曲密移。俾内不亵国体,处不违诸司,旋溃旋牧,伯荣之力焉,可诬也。暇则漱百家之芳润以垂不朽,其多无虑数十种,《王国典礼》其一云。”由此可知。
    3时有墩尚未袭封,仍为周世子,东书堂为其读书室名。
    4再刻名《普济方》。此以2种计,下同。
    5此据《古今书刻》,原文作“一元宫词”,“一”字衍,径改。此书撰人或谓宪王有燉、恭王睦枕,误,详参本文第二章第二节《明代藩府著述考》。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2明朱谋(?)《藩献记》卷一。
    3此不赘其详,本节单论周藩。
    4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十五。
    5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1见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之十“寺观”。
    2周府左长史卞同《救荒本草序》。
    1周府左长史卞同《救荒本草序》。
    2朱橚《周府袖珍方序略》。
    3《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零四,子部十四医家类“《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零四,子部十四医家类“《普济方》四百二十六卷”。
    1元末明初的戏曲、杂剧、传奇,其体本自未明,而有墩所作又颇杂糅,故研究者或称之为戏曲,或称杂剧,或称传奇。为行文方便,本文姑以戏曲统称之,而所引各家评述,则各仍其旧。
    2明朱睦(?)《开封府志》卷之六。
    3明朱谋(?)《藩献记》卷一。
    4明朱睦(?)《开封府志》卷之六。
    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填词名手”条。
    6《万历野获编》卷二五《词曲》“杂剧院本”条。
    7俱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8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之四。
    9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乾集下。
    10吴梅《中国戏曲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页101。
    11吴梅《读曲记·烟花梦二》,《吴梅全集·理论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749。
    1载《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页240。
    3李开先《张小山小令后序》,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李中麓闲居集》,齐鲁书社,1997年。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页79
    5《明仁宗昭皇帝实录》卷一。
    6详情见下。
    7李恒义《朱有墩及其杂剧》,河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页1819。
    1王学峰《20世纪朱有墩生平及剧作研究述评》,《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
    2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中华书局,2004年,页255-260。
    3徐子方《明杂剧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页116。
    1陈捷《朱有墩生平及作品考述》,《艺术百家》2001年第4期,页54—59。
    2赵晓红《朱有燉杂剧研究》,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页8。
    3创作年代据各篇小序。
    4明朱谋(?)《藩献记》卷一。
    5清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三。
    6明朱睦(?)《五经稽疑序》。
    7清张岱《石匮书》卷十八。
    8辅嗣,魏王弼字。
    1明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之八“好学”。
    2《明史·诸王一》。
    3清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三。
    4《西园闻见录》卷之八“好学”。
    5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卷五。
    6《明史·诸王一》。
    7李攀龙,字于鳞。
    8王世贞,字元美。
    9明张一桂《周藩宗正镇国中尉西亭公神道碑》,见焦竑《国朝献征录》卷一宗室一。
    10清张岱《石匮书》卷十八。
    11清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引胡应麟《诗薮》。
    1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卷五。
    2清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三。
    3孙承泽,号北海,明末清初藏书鉴赏家。
    4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二引清曹溶《静惕堂集》。
    5见叶德辉刊《观古堂汇刻书》本《万卷堂书目》卷首。
    6《明史·诸王一》。
    7清吴伟业《倭寇纪略》卷八。
    8清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三。
    1《明史·诸王世系》阙如,此据《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万历四十七年正月丁酉“赐山阴王朱俊栅谥曰庄宪”补。
    2《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八。
    1《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二十三。
    2《明史》列传第五《诸王二》。
    3事具明陆梦龙《憨山大师传》,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清顺治十七年毛褒刻本,下版本同)卷四十附录。
    1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2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上,清顺治刻本。
    3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上,清顺治刻本。
    4明释德清《与蒲州山阴王》,《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七。
    5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上,清顺治刻本。
    6以上均《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七。
    1事具明苏惟霖《御赐真正佛子妙峰大师行实碑记》。
    2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3明释德清《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九。
    4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1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2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3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4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5佛家所谓“三宝”,指佛、法和僧。
    6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7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上,清顺治刻本。
    8以上事俱见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宝华山志》卷二,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1明释德清《妙峰禅师传》及《憨山老人梦游集》多处云及皇室同佛门的交往,事多不录,可参看。
    2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上,清顺治刻本。
    3明释德清《不迁字说》,《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二十三。
    4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上,清顺治刻本。
    5明陆梦龙《憨山大师传》。
    6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卷上,清顺治刻本。
    1据明谢肇淛《先考奉政大夫吉府左长史天池府君行状》,《小草斋文集》卷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2明陈省《吉府刻二十家子书序》。
    3明朱翊銮《刻子书序》。
    4(宋)胡价《新书》旧跋,吉府本保留,可参看。
    5即陆相本《新书》序作者黄宝,其序有“寥寥知赏之难”之语,意指贾谊此书不见于世已久。
    1吉府本《新书》杨节跋。
    2《版本目录学论丛》(一),台湾学海出版社,1977年,页39-40。
    3潘承弼,顾廷龙《明代版本图录初编》卷四。
    4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巴蜀书社,1990年,页235。
    5明陈省《吉府刻二十家子书序》。
    1李驹主纂《长乐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903-904
    2李驹主纂《长乐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页903-904
    3即张居正。
    4即万历八年(1580)。
    5潭州道人,吉宣王朱翊銮号。
    1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页714。
    2《版本目录学论丛》,学海出版社,1977年,页80
    3吉宣王《刊子书序》。
    4《四库全书》本收录《玄真子》,其序文同此,当由吉府《二十家子书》本而来。由此亦可推知《四库》
    1即吉宣王朱翊銮,初封隆阳郡王,隆庆六年进封,万历四十六年薨。
    2指谢汝韶。
    3陈先行编《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页131
    4《刘子》一书之作者,学界尚无定论,一作北齐刘昼,一作南朝梁刘勰,兹不论。
    5万历四年《子汇》本。
    6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174
    1潘景郑《著砚楼书跋》,《书目类编》第77册,台湾成文出版社,1979年,页191192;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页380-381。
    1本节内容已刊发于《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1期。
    2事见《大唐新语》卷九。
    3《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类书类一。《六帖》即《白孔六帖》。
    4详参刘玉才撰《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本《初学记》影印说明。中国线装书局,2002年。
    5(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二。
    6《郎园读书志》卷六“又一部明嘉靖甲午晋藩刻本”。
    1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
    2“向记”即指叶德辉《书林清话》所记。
    3叶德辉《郎园读书志》卷六“又一部,明安国活字印本”。
    1叶德辉《郎园读书志》卷六。
    1见陆氏《群书校补》卷五十至五十七。
    2下简称翠岩本。
    3下简称九洲本。
    4岛田翰《古文旧书考》卷二。
    1本节内容已刊发于(台北)《故宫学术季刊》民国九十七年(2008年)第2期。
    2以下简称“吉藩本”。
    3罗振玉断定为六朝写本。
    1即吉宣王朱翊銮,初封隆阳郡王,隆庆六年进封,万历四十六年薨。
    2谢卿,指《二十家子书》的编辑者谢汝韶。谢时任吉藩左辅,于崇德书院侍讲。
    3下文详述。
    4其盛,谢汝韶字。
    1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前言》注1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2不同之处尚有其它,详见下文。
    3则,他本或作「别」。或疑「子书之数」下有脱文。
    4见《抱朴子内篇·黄白》。
    1平津馆本《抱朴子内篇》目录下孙氏按语。
    2《抱朴子外篇·自叙》。
    3见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前言》,出处同前。
    1平津馆本《抱朴子内篇》目录下孙氏按语。
    1下文详述。
    2严氏《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见《铁桥漫稿》。
    3罗振玉《抱朴子校记》,见《永丰乡人杂著续编》。
    4关于《抱朴子》的佚亡问题,学者多所考辨,尤以清人严可均为最著。武锋《抱朴子外篇佚亡情况考辨》一文综述全面,论析甚详,可参看。文载《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清顾广圻《思适斋集》卷九。
    2顾氏《抱朴子外篇序》。
    3该书分上、下两册,由中华书局分别于1991年和1997年出版。
    4因吉藩本不刻《百家》、《文行》,故取平津馆本以录。为统一版本,所引《尚博》之文亦由此出。
    1《抱朴子内篇·黄白》。
    2《抱朴子外篇·自叙》。
    3顾氏《明抄本抱朴子外篇题跋》,转引自高原乐《抱朴子版本研究》。
    1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其书录》,张玉范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2《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六。此处所谓“王府本”,即指嘉靖鲁藩本。
    3参看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页23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初集》卷四。
    1王雨《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页90。
    2刘国钧《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页98。
    3肖东发《中国图书》,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页119。
    4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页31。
    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页135。
    6张绍勋《中国印刷史话》,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页54。
    7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页307。
    8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页267。
    9南炳文,何孝荣《明代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页372,374。
    10李致忠师《古籍版本知识500问》,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页385。
    11周心慧《明代版刻述略》,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页248。
    12周心慧《明代版刻述略》,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页246。
    13杨军《明代翻刻宋本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页134
    1缪咏禾《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页149。
    2陆听《藏书闲话》,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页2。
    3《明史·诸王五》。
    4参见王毓铨《明代的王府庄田》(历史论丛,1964年第1期)、蒋祖缘《明代中后期藩王的大土地占有》(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1991)、日本佐藤文俊《关于明末就藩王府的大土地占有》(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覃延欢《明代藩王经商刍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
    5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明时诸藩刻书之盛”。
    1此可参看曹之《家刻初探》(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第1期)、肖东发《私家刻书的源流及特点一一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八》(《编辑之友》,1991年第6期)、王桂平《纸润墨香话家刻》(《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8期)等。
    2曹之《家刻初探》,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第1期。
    3曹之《家刻初探》,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第1期。
    1清倪灿《明史·艺文志序》。
    2《明史·艺文志一》。
    3以上俱倪灿《明史·艺文志序》。
    4《万历野获编》卷八“先朝藏书”。
    5《万历野获编》卷一“访求遗书”。
    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八“先朝藏书”。
    7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一。
    1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八《内板经书纪略》。
    2本文第四章第二节《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有详述,可参看,此不赘。
    3袁同礼《明代私家藏书概略》,文见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年。
    4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二《抄书自序》。
    5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270
    6傅璇琮《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页561
    7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
    1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页62,78
    2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元明清时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3此数量仍据《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为便于比较,不包括藩府本。
    4参看本文第四章第四节《明代藩府刻书内容分析》。
    白新良.清兵入关与明代宗室[J].辽宁大学学报,1990(1).
    暴鸿昌.“高煦之叛”辨[J].历史研究,1988(2).
    暴鸿昌.明代藩禁简论[J].江汉论坛,1989(4).
    暴鸿昌.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J].北方论丛,1984(5).
    曹之.家刻初探[J].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1).
    曹之.明代藩府刻书考[J].图书与情报,1991(2).
    曹之.明代藩王室名考[J].图书情报论坛,2002(1).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昌彼得.版本目录学论丛[M].台北:学海出版社,1977.
    (日)长泽规矩也.中国版本目录学书籍解题[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陈宝良.明代皇帝与明代文化[J].史学辑刊,1992(3).
    陈国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J].学术研究,1998(1).
    陈国生.明代四川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陈宏天.古籍版本概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陈建国.明代皇位继承问题与政治斗争[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综合双月刊),1998(4).
    (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M].明(1368.1644)刻本.
    陈江.明藩王婚配制度考略[J].东南文化.1991(1).
    陈捷.朱有燉生平及其作品考述[J].艺术百家,2001(4).
    陈清慧.《古今书刻》版本考[J].文献,2007(4).
    (清)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陈先行.伯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陈新权.朱元璋分封藩王与“靖难”之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1).
    陈勇.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J].中州今古,2003(1).
    程明,刘茜.朱权事迹及宁王家族统治[J].南方文物,2003(3).
    程芸.晚明戏曲的普遍性与地域性——以声腔剧种的流播为研讨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5).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89.
    (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1981.
    邓宏礼.朱载堉在沁阳的史迹[J].焦作大学学报,2004(2).
    刁俊,刘文燕.明代庆藩著述及庆府刻书[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都樾.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J].学术论坛,1997(3).
    (明)杜思.青州府志[M].明嘉靖44年(1565)刻本.
    杜信孚.杜同书编[M].北京:线装书局,2001.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杜信孚,杜同书.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1.
    杜泽逊.《四库总目》[J].文献,2000(4).
    段学会,张世禄.我国文学家地域分布特点及成因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范凤书.历朝宗室诸王藏书概述[J].图书馆论坛,1995(2).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概述[C].//虞浩旭.天一阁论丛[C].宁波:宁波出版社,1996.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2).
    范沛潍.试论郑端清世子朱载堉的“让国”[J].史学月刊,1993(5).
    范沛潍.朱元璋对诸子的教育和培养[J].史学月刊,1995(6).
    范植清.明朝皇室的嫁俗与楚王朱华奎嫁女[J].史学月刊,1989(2).
    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傅如一,张梅秀.山西大学藏《宝贤堂集古法帖》拓本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傅山泉.两世明藩潞王的生活环境及思想差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傅璇琮.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初集[M].《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续集[M].《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 版社,2002.
    (日)高桑驹吉,李继煌.中国文化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高原乐.《抱朴子》版本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5.
    (明)高儒.百川书志.《观古堂书目丛刻》本,民国4年(1915)长沙叶德辉观古堂刻.
    (明)龚廷贤.鲁府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勾利军,汪润元.明初分封藩王的原因与历史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顾诚.明代的宗室[C]//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清)顾广圻.思适斋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顾锦春,叶剑飞.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顾锦春,叶剑飞.略论明室宗藩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的表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5).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明)顾起元.懒真草堂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清)顾炎武,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顾志兴.浙江出版史研究(元明清时期)[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郭朝辉,张冬冬.《松窗梦语·宗藩记》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
    郭厚安.论“靖难之役”的性质[J].西北师大学报,1997(2).
    郭孟良.明代中原藩府刻书考论[J].学习论坛,2008(6).
    郭孟良.试论明代宗藩的图书事业[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郭思纂.千金宝要[M].明(1368-1644)秦藩拓本.
    郭英德.明清文学史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国立“中央”图书馆.标点善本题跋集录[M].台北:中央图书馆,民国81年(2000).
    韩茂莉,胡兆量.中国古代状元分布的文化背景[J].地理学报,1998(6).
    何槐昌,沈雅君.明代藩府刻书[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5(3).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何乔远:名山藏[M].明崇祯间(1627-1644)刻本
    洪璞.江南进士地域分布趋势的社会与经济考察——以吴江为典型[J].江海学刊,2001 (4).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明)胡汝砺.宁夏新志(弘治)[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胡文烨修.云中郡志[M].清顺治(1644-1661)刻本.
    (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明)怀效锋.明代宗藩的犯罪与处罚[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8(3).
    (明)皇甫录.皇明藩府政令[M].明(1368-1644)刻本.
    黄冕堂.论明代贵族庄田的土地问题[C]//明史管见.济南:齐鲁书社,1985.
    黄冕堂.论明代贵族庄田的主佃关系和封建剥削[A].//明史管见[C].济南:齐鲁书社,1985.
    (清)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M].《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清)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M].《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黄文旸.曲海总目提要[M].上海:大东书局,192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黄增章.广东私家藏书楼和藏书家的地位与贡献[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黄钟.“朱载堉师从何瑭说”质疑[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4).
    (明)黄佐.南雍志[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65.
    (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7.
    江凤兰.浅析宁王宸濠叛乱之原因及准备[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2).
    (明)姜清.姜氏秘史[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蒋兆成.明代宗藩制度述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
    蒋祖缘.明代中后期藩王的大土地占有[C]//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1991.
    (明)焦竑.澹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M].济南:齐鲁书社,1996.
    (清)焦循.雕菰楼集[M].民国间(1912-1949)文学山房木活字本.
    金毅.葛洪《抱朴子外篇》概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1).
    (明)瞿佑.归田诗话[M].清乾隆五十九年至清嘉庆元年(1794-1796)石门马氏大酉山房刻本.
    康基田撰.晋乘搜略[M].清嘉庆十六年(1811)霞荫堂刻本.
    雷炳炎.关于明代中期宗室犯罪问题的思考[J].求索,2004(10).
    雷炳炎.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管理问题初探[J].船山学刊,2003(1).
    雷炳炎.明代中期罪宗庶人归类论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2).
    雷炳炎.谈谈明代中期罪宗庶人的安置问题[J].湖湘论坛,2003(1).
    雷蕾.戏拨琵琶窗下听换羽移宫无限声——浅析明初政治与朱有墩杂剧的关系[J].社科纵横,2006(1).
    (明)李东阳.大明会典[M].扬州:广陵书社,2007.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李渡.明初政局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4(2).
    李国华.明代的宗藩[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李恒义.朱有墩及其杂剧[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1987.
    李槐.明代王府庄田的来源[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7(1).
    李驹.长乐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明)李开先.李开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李开先.李中麓闲居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明)李濂.汴京遗迹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李三谋.明初庄田经济的性质[J].晋阳学刊,1988(4).
    李盛铎.木犀轩藏书题记及书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李为香.明代道教现世利益思想略论[J].济南大学学报,2001(4).
    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
    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识500问[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M].成都:巴蜀书社,1990.
    李致忠.明代刻书述略[J].文史(23).
    梁尔铭.明代宗室分封制述论[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林拓.福建刻书业与区域文化格局关系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林拓.明清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J].中国史研究,2003(4).
    刘方.明代湖广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刘国钧.中国古代书籍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刘静林.论朱元璋分封诸王的后果[J].怀化师专学报,1991(6).
    刘蔷.明代晋藩刻书研究[J].图书与情报,1999(3).
    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
    刘希伟.明代山东进士的区域分布研究[J].教育与考试,2007(6).
    刘毅.明清皇室[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刘荫柏.朱权《太和正音谱》浅探[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龙文彬.明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卢贤中.古代刻书与古籍版本[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5.
    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M].北京:中华书局,1985.
    陆敏.明代音乐家朱载堉[J].安徽史学,1960(2).
    陆昕.藏书闲话[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清)陆心源.仪顾堂题跋[M].《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清)陆心源.仪顾堂续跋[M].《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吕毖.明朝小史[M].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81.
    罗凤莉.明代藩府刻书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2007(2).
    罗仑.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军事成就[J].南京大学学报,1988(2).
    罗振玉.大云书库藏书题识[M].民国 32年(1943)铅印本
    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M].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马春莲.论朱载堉与其十二平均律[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马春莲.浅谈朱载堉对乐器学的贡献[J].洛阳师专学报,1998(4).
    马怀云.朱楠生年有史可考[J].中州学刊,1988(6).
    马万明.试论朱橚的科学成就[J].史学月刊,1995(3).
    毛佩琦.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J].中国史研究,1982(2).
    门岿.论明末朱载的散曲集《醒世词》的历史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孟丽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编辑出版的影响[J].安徽文学,2010(6).
    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缪咏禾.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清)莫伯骥.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穆乃堂.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朱载堉文学艺术思想[J].焦作大学学报,2007(4).
    南炳文.明代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潘景郑.著砚楼书跋[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79.
    潘永季.读明史札记[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清)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清)彭元瑞.知圣道斋读书跋尾[M].《四库未收书辑刊》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漆招进.明靖江王的爵级[J].社会科学家,2000(2).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6.
    屈万里,昌彼得.图书板本学要略[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6.
    (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
    全仁经.浅说靖难之役后明代政治的几个变化——兼论朱棣的历史功过[J].抚州师专学报,1990(1).
    任明华.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地域特征和兴盛原因[J].曲靖师专学报,1997(2).
    任义玲.明代南阳的唐藩及相关问题[J].中州今古,2001(4).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76.
    单锦珩.论“靖难之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4).
    (明)沈朝阳.皇明嘉隆两朝闻见记[M].明(1368-1644)刻本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M].清乾隆间(1736-1795)砚云书屋刻本.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沈德寿.抱经楼藏书志[M].民国13年(1924)慈溪沈氏美天印局铅印本.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1999(冬之卷).
    施金炎.中国书文化要览[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施廷镛.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M].清光绪五年(1879)江北刻经处刻本.
    (明)释德清.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M].清顺治间(1644-1661)刻本.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宋石青,季雪英.明沈藩简王朱模及其子孙们[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苏德荣.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5).
    苏德荣.明代宗室文化及其社会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苏晋予.河南藩府甲天下——明代河南藩王述论之一[J].史学月刊,1991(5).
    (宋)苏辙.栾城集[M].明(1368-1644)蜀藩刻本.
    孙大江.明代的宗藩制度[J].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5).
    孙双.明代周藩与开封城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
    (清)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M].台北:广文书局有限公司,民国58年(1969).
    覃树冠.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4).
    覃延欢.略论明代藩王对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2).
    覃延欢.明代藩王经商刍议[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2).
    (清)万斯同.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汪价.中州杂俎[M].扬州:广陵书社,2003.
    汪如润,马伟.明代河南宗藩诗人考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汪如润.明代河南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汪燕岗.论明代通俗小说出版中心的变迁及成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王超明.明代《普济方》的编辑特色价值论[J].编辑之友,2004(4).
    王敦化.明版书经眼录[M].民国间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铅印本.
    王桂平.纸润墨香话家刻[J].图书馆杂志,2003(8).
    王国强.明代的皇室藏书事业[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海刚.明代图书出版体系探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2).
    (清)王鸿绪.明史稿[M].清(1644-1911)敬慎堂刻本.
    王家屏.复宿山房集[M].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
    王军.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杰出音乐家——朱载堉[J].中国音乐,2006(1).
    王敏.朱载埔帝王音乐世家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王社教.明清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王晟.明代开封周王府[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明)王士性.广志绎[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明)王世贞.弇弁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M].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
    王守稼.试论明代的宗室人口问题[J].中国史研究,1990(1).
    王树然.被贬明皇室后裔著《西游记》?——两部《西游记》可能张冠李戴[J].金陵瞭望,2006(21).
    王伟凯.明代图书的国内流通[J].社会科学辑刊,1996(2).
    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兴亚.李白成起义军对明宗室的政策[J].洛阳工学院学报,1999(3).
    王兴亚.朱载埔生平事略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论《郑靖清世子赐葬神道碑》的史料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1987(6).
    王星光,彭勇.朱楠生平及其科学道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王学锋.20世纪朱有墩生平及剧作研究述评[J].艺术百家,2006(7).
    王学锋.近百年朱有燉研究述论[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1).
    王耀生.明清时期山东进士地域分布特点及与经济、区位、民风的关系[J].中国地方志,2005(9).
    王袆.明代藩府刻《兰亭图》卷及其变迁[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4).
    王毓铨.明代的王府庄田[J].历史论丛,1964年(1).
    王振芳,吴海丽.明代山西进士的地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J].沧桑,2002(5).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雨.王子霖古籍版本学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魏连科.明代宗室婚姻制度述略[J].文史.1990(32).
    魏佐国.朱权崇道刍议[J].南方文物,2005(4).
    吴梅.吴梅全集·理论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吴圣昔.西游记版本浅说[J].古典文学知识,1999(4).
    吴圣昔.西游记鲁府本揭秘[J].明清小说研究,2000(2).
    吴圣昔.西游记佚本知多少[J].古典文学知识,2003(2).
    吴圣昔.西游记周邸抄本探秘[J].宁波师院学报,1995(1).
    吴宣德.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J].教育学报,2005(1).
    武锋.《抱朴子外篇》佚亡情况考辨[J].重庆社会科学,2006(8).
    袭成发.杭州刻书在出版史上的地位[J].晋图学刊,1987(1).
    肖东发,袁逸.略论中国古代官府藏书与私家藏书[J].图书情报知识,1999(1).
    肖东发.私家刻书的源流及特点——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专论之八[J].编辑之友,1991(6)
    肖东发.中国图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谢宏维.论明清时期江西进士的数量变化与地区分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明)谢汝韶.二十家子书[M].明万历六年(1578)吉藩崇德书院刻本.
    谢彦卯.明代图书市场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3).
    (明)谢肇淛.五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59.
    徐红.明代开封周王的相关问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徐晶.明代河南宗藩浅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
    徐先知.明末通俗小说出版编辑的特点及出版规律探讨[J].时代教育,2006(12).
    (明)徐学聚.国朝典汇[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徐庄:明代的庆藩刻书[J].中国出版,1994(7).
    徐子方.明杂剧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徐子方.朱有墩及其杂剧考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2).
    薛向阳.明初靖江王封藩的特殊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4).
    闫海青.九十年代以来明代宗藩研究综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6).
    (清)严可均.铁桥漫稿[M].清道光十四年(1834)四录堂刻本.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M].上海:华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阎现章.明代《普济方》的编辑价值论[J].周口师专学报,1995(1).
    阳海清.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杨成.明代皇室与勋臣通婚状况抉微[J].中国史研究,1984(1).
    杨军.明代翻刻宋本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前言[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杨守礼.宁夏新志(嘉靖)[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1.
    杨顺波,周伦.《宗藩条例》小议[J].保山师专学报,2004(6).
    杨挺.明代陕西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杨玉东.浅析朱载堉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及思想特色[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3).
    姚伯岳.版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明)姚广孝等.明实录[M].民国29年(1940)长乐梁鸿志据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影印本.
    姚品文.学者朱权——纪念朱权诞辰630周年逝世560周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叶德辉.书林清话[M].中华书局,1957,1999年重印.
    叶德辉.郎园读书志[M].台北:明文书局,1990.
    (明)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尹达主.中国史学发展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余述淳.明代藩王的著书与刻书[J].池州师专学报,2003(1).
    余同元.明代衡王府庄田[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余兴安.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1994(3).
    袁同礼.明代私家藏书概略[C]//李希泌,张椒华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
    袁逸.明后期我国私人刻书业资本主义因素的活跃与表现[J].浙江学刊,1989(3).
    乐万里.明代四川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曾主陶.明代中后期出版管理失误初探[J].求索,1991(6).
    (清)查继佐.罪惟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张承纲,战继发.试论建文和燕王的个人素质与“靖难之役”[J].北方论丛,1988(5).
    张德信.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J].历史研究,1985(5).
    张德信.明代诸王与明代社会政治[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张德信.明代宗室人口俸禄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东岳论丛,1988(1).
    张凤霞,张鑫.明代宗室藏书文化述论[J].东岳论坛,2010(7).
    张国勇.明代大同镇述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3).
    (明)张瀚.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张建民.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地方社会[J].江汉论坛,2002(10).
    张美莺.明代福建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与特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4).
    张民服,徐晶.明代河南宗藩浅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
    (清)张鹏翮.兖州府志[M].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刻本.
    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J].民族研究,2003(6).
    张绍勋.中国印刷史话[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张时彻辑,马崇儒校.摄生众妙方[M].明隆庆三年(1569)衡藩刻本.
    张四维.条麓堂集[M].明万历间刻本.
    张廷玉.明鉴纲目[M].长沙:岳麓书社,1987.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张伟.明靖江王室特殊地位探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张显清.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1987(2).
    张小平.明代道教与政治的关系[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12).
    张晓东.甘肃明清进士地理分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张晓东.明清时期甘肃进士的时空分布[J].河西学院学报,2006(3).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插图增订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M].民国29年(1940)哈佛燕京学社铅印本.
    张跃东.明代宁夏士文化——兼论西北边塞环境的文化变形作用[J].宁夏社会科学,1990(6).
    张正明.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J].晋阳学刊,1995(3).
    张子模,邹长清.明代靖江王社会地位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赵春婷.五本明代藩王琴谱的内在关系及对明代琴学的影响[J].音乐研究,2006(1).
    赵克生.明代的藩王继统与庙制变革——以永乐、嘉靖为中心[J].中国史研究,2005(1).
    赵全鹏.明代宗藩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赵汝泳.明清山西俊秀之士何以“弃仕从商”[J].山西大学学报,1987(4).
    赵晓红.从朱有墩杂剧看明初皇家戏剧的舞台艺术[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4(4).
    赵晓红.贵族气质与宫廷文化的融合——朱有燉杂剧的文化透视[J].齐鲁学刊,2004(3).
    赵晓红.皇室贵族的传统文化情结——朱有燉杂剧的现代解读[J].东方论坛,2003(6).
    赵晓红.朱有燉杂剧的文献价值[J].艺术百家,2004(3).
    赵晓红.朱有燉杂剧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赵炎才,魏开方.中国传统宗藩制度基本特征述论[J].云南社会科学,2003(1).
    赵毅.明代道教的现世伦理特征[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
    赵毅.明代宗室的商业活动及其社会影响[J].中国史研究,1989(1).
    赵毅.明代宗室政策初探[J].东北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赵中男.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1998(2).
    赵中书.略论“高煦之叛”——明代第二次争夺皇位的斗争[J].安徽史学,1988(1).
    郑怀林,任娟莉,张琳叶.秦王府医事述略[J].现代中医药,2003(5).
    郑建明.试论江西进士的地理分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4).
    郑克晟.试论多尔衮对明皇室态度之演变[J].社会科学战线,1991(2).
    郑汝璧.皇明帝后纪略附藩封[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
    郑晓.今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郑晓.郑端简公全集[M].明隆庆间(1567-1572)刻本
    郑永霞.试论明代藩府刻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智夫成.明代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与节制措施[J].中州学刊,1990(4).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998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周春霞,易芳南.试论明代图书发行流通兴盛的政治原因[J].长沙大学学报,2007(1).
    (明)周弘祖.古今书刻[M].民国12年(1933)国立北平图书馆据明黄嘉善校刻本照相复制本.
    (明)周弘祖.古今书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周积明.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明)周文案.外科集验方[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0.
    周心慧.明代版刻述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周致元.明代的宗室犯罪[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明)朱常涝.古今宗藩懿行考[M].济南:齐鲁书社,1996.
    (明)朱国桢.皇明史概[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
    (明)朱谋垔.画史会要[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明)朱谋埠.藩献记[M].清顺治间刻本.
    (明)朱睦(?).开封府志[M].明万历十三年(1585)刻本.
    (明)朱睦(?).万卷堂书目[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明)朱睦(?).五经稽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
    (明)朱奇源.宝贤堂集古法帖[M].清拓本.
    (明)朱勤美.王国典礼[M].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周府刻本.
    (明)朱权.汉唐秘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6.
    (明)朱权.通鉴博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明)朱权.原始秘书[M].济南:齐鲁书社,1995.
    (明)朱楠.救荒本草[M].明嘉靖四年(1525)刻本.
    朱万曙.论朱权的戏曲创作与理论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朱万曙.论朱有墩及其戏曲创作[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宋)朱熹.河南程氏遗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清)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7.
    (明)朱有燉.诚斋乐府[M].明宣德九年(1434)周藩刻本.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M].明洪武间(1368-1398)礼部刻本.
    (日)佐藤文俊.关于明末就藩王府的大土地占有[C]//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